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防风通圣散治验

(2024-09-02 17:11:16)

防风通圣散治验

时间:2024-04-1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王会芳

 

俗话说“有病没病,防风通圣”,这句话说明防风通圣散在临床应用很广。该方出自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所著《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古今医家将它作为四季防疫药,疗效甚佳,清代医家雷丰在《时疫论》中述:“主治甚多,不能尽此,其药味表里气血皆备。”现代常用此方来治疗流感、扁桃体炎、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荨麻疹、牛皮癣、湿疹、皮肤瘙痒症等疾病。防风通圣散为表里双解剂,具有解表攻里、发汗达表、疏风退热之功效,主治风热壅盛、表里俱实诸证,常见憎寒、壮热、无汗、口苦、咽干、二便秘涩、舌苔黄腻、脉数等症状。现分享防风通圣散治验一则如下。

刘某,女,15岁,2023年8月30日就诊。主诉:发作性咳喘5年,伴全身皮肤丘疹、瘙痒1个月余。患者10岁左右时,因感冒治疗未彻底,遗留咳嗽、咳喘,每因着凉、疲劳、感冒、进食不当而诱发,西医诊断为过敏性哮喘,间断口喷舒喘灵、舒利迭,口服茶碱缓释片、盐酸氨溴索、头孢等药。1个月前因天热难耐,夜间整宿吹空调,晨起出现喘憋,躯干、四肢出现红色风团,考虑荨麻疹,曾口服地氯雷他定片、外用炉甘石洗剂治疗,见效不佳而来诊。刻下:咽痒咳嗽,气喘,气短,咳少量白黏痰,皮肤风团色红,瘙痒,有抓痕,口干喜饮,食欲差,情绪烦躁,睡眠不佳,学习难以集中,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薄黄,脉细数。

诊断:1.咳嗽。2.风疹。辨证:外有风邪,痰热蕴肺,风热合邪,热毒内陷。治则:疏风清热,宣肺平喘,凉血止痒,通腑开胃。

方用防风通圣散加味:防风12g,荆芥12g,麻黄9g,蝉蜕10g,杏仁15g,石膏15g,当归15g,白芍15g,牡丹皮20g,地黄20g,白术15g,茯苓15g,陈皮15g,地龙15g,乌梅15g,黄芪30g,焦山楂15g,焦麦芽15g,焦神曲15g,大黄5g,黄芩10g,炒栀子15g,生姜10g,甘草9g。5剂,水煎服。

9月5日二诊:服药5剂后,咽痒、咳嗽、皮疹瘙痒明显好转,咳痰易出,胸闷减轻,食欲改善,大便1~2日一行,小便通畅色黄。再予防风通圣散加味调方,服完10剂后,情绪好转,咳嗽大减,皮疹大部分消退,偶有皮肤瘙痒,但活动过量后仍有胸闷、呼吸急促,后携中药返校住宿,近期其奶奶来诊,诉患者一切安好。

 患者禀赋薄弱,易招风邪侵袭,照顾不周而风邪外受,上犯肺卫,肺失宣肃,水液不得输布,津聚成痰,久则生热,故患者为气虚痰盛之体。近期天热贪凉,又招风邪热毒侵袭,风热毒邪相炽,外犯肌表,内攻于里,内外相合,故致皮肤丘疹瘙痒反复发作。胃腑邪热内盛,故肠燥便秘。

笔者在多年临床实践中,运用整体观念、辨病辨证辨因相结合的治疗思路与方法,疗效显著。方中防风、荆芥、蝉蜕、麻黄轻浮升散,解表疏风,使风邪热邪从汗出而散之于上;栀子、黄芩、牡丹皮降火利水,使热邪从小便出而泄之于下;风淫于内,肺卫受邪,杏仁、陈皮、地龙、乌梅止咳祛痰而平喘,石膏清肺热;风之为患,肝木受之,地黄、当归、芍药和血润燥,治风先治血;白术、茯苓健脾化湿以治生痰之源,大黄、焦三仙通腑开胃,甘草缓峻而和中,加黄芪益气而固表,诸药合用,表里同治,攻补兼施,解表而不耗气,收涩而不敛邪,凉血而不瘀滞,滋阴而不碍胃。临证时若大便不干结,可去芒硝、大黄;皮肤粗糙、干燥明显者,可增加当归、芍药用量;瘙痒、哮喘甚者,可加全蝎、乌梢蛇等虫类药。(王会芳  河北省保定市中医院)

感冒清郁热【草根一生】

 防风通圣散治验 (2015-04-03 04:45:07)[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春天乍冷乍热,易患感冒。风寒或风热这类不正之气,乘人之虚侵犯了肺卫之表而形成的,一般的常规治疗虽使病情有所缓解,一部分病邪却化热而郁于体内,谓之感冒余邪未尽之郁热。此时若不击鼓再进,除邪务尽,清解郁热,则病情缠绵难愈。临床遇此病人,常用金银花、连翘、炒栀子、淡豆豉、黄荟、牛蒡子、葛根、竹叶、天花粉、知母、芦根、佩兰叶等药组方,并视病情、病位,表里虚实之侧重,进行适当加减,以清郁热。特别是老年人,要根据阴阳气血之偏颇,加以一些扶正药,常可获效。

    若以头闷为主者,可用菊花、绿豆、甘草煮成粥服。若以咳嗽、咽不适为主者,可用麦冬、桂梗、胖大海代茶饮。若鼻涕黄稠者,可用蒲公英、金银花、桑叶泡水代茶饮。食欲差可用炒麦芽、山楂代茶饮

防风通圣散治疗丙型肝炎

 (2017-11-12 12:43:22)[编辑][删除]

 


郑某,男,29岁。2003年11月初诊。3年前曾有输血史,两年前因乏力纳差,肝功能显示:谷丙转氨酶(简称ALT):105U/L,谷草转氨酶(简称AST):89U/L,抗-丙型肝炎病毒(简称抗-HCV)(+),丙肝病毒-RNA定量(简称HCV-RNA)(+),白蛋白/球蛋白(简称A/G)比值1.05:1。明确诊断慢性丙型肝炎。现全身乏力,食少纳差,睡眠不稳,心烦易怒,皮肤时有痒疹,头面痛痒疖子反复,大便头(稍)干结,小便黄赤,口苦咽干,头痛,舌胖暗红,苔黄略干,脉弦数而浮。曾以消炎解毒、清利湿热等中药治疗年余,未见效果,又曾听说补益药可以增强免疫功能,服用月余金匮肾气丸、桂附理中汤类,反增诸多热象。据脉症所见,当属风邪湿热兼毒。以防风通圣散加味治之:

处方:熟军12g,薄荷9g,七味一枝花9g,炒栀子9g,防风9g,桔梗9g,芒硝9g,连翘12g,生谷芽30g,黄芩9g,羌活9g,麻黄9g,荆芥9g,焦白术12g,柴胡15g,当归9g,生甘草15g。5剂。水煎,日分3服。

二诊:大便稍畅,小便已不甚黄,心中火气略降,情绪已不甚烦躁,口苦已减轻。原方大黄、芒硝各减半量,再服5剂。

三诊:大便情况很好,既无结滞,亦非稀便,腹胀完全好转,头面部疖子已经消散,皮肤痒疹已减轻,脉不甚弦,已见和缓,精神体力大有进步。二诊方加炒白芍15g,赤芍9g。再服20剂。病情大有好转,精神爽利,二便调和,睡眠安稳,查肝功能基本正常:ALT:35U/L,AST:45U/L,抗HCV(+),HCV-RNA(-)。患者异常欣喜,嘱用一诊方制水滴丸,每日3次,每次9g,温开水送服,坚持3月余,病情稳定,肝功能正常,丙型肝炎本为疑难杂症,且一经诊断多数已是慢性。本例虽全身乏力,食欲不振,然其皮肤痒疹、头面疖肿、大便干结、小便黄赤等一系列风热郁毒表现,知体内阳气尚且旺盛,抗邪之态势尚存。

防风通圣散本祛风解毒之剂,用于三焦俱实者,然实可调节气机升降出入,使人体之开阖趋于正常,既可祛外来及内生之浊邪,亦能激发人体内蕴之正气,自能达到祛邪扶正目的,观本例一般病状,确乎适用防风通圣散。若其表现一派气虚、阳虚、湿胜、阴亏,则本方未必适宜。

七叶一枝花即蚤休,清热解毒消炎止痛之力甚强,兼能活血化瘀,可治皮肤黏膜之肿疡,亦可清内脏郁热而消炎,因有小毒,用量一般9~12g。

“明医”与“名医”

  (2017-06-25 14:14:13)[编辑][删除]

 


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第一要素是中医人。每一位中医执业人与正在学习中的学子,很多人的梦想就是成为“名医”。医术至精、医德至诚,方为大医。人们通常认为,大医即为“名医”,却忽略了“明医”。

“名医”一词流传久远。说起“名医”许多人都会如数家珍,从古至今不乏其人。提起“明医”很多人就知之甚少了,这是因为不解“明医”一词其意何为。“明医”与“名医”音同义不同,有关联也有不同。多年以前,余瀛鳌、王永炎两位中医名家从不同角度作了阐释,可以说是经典之说。所谓“名医”,基本要素和条件,一是学术临床水平高,二是在社会上的名望重。所谓“明医”,是指明智的医生。一定是学验俱富,不仅是学理渊深、明晰,更重要的是诊治疾患,在溯因、辨证、论病、施治等多方面,能够心知肚明,治效显著,并富有远见卓识。

“名医”与“明医”都应是人们心中的好医生因而受到尊重。但在现实情况下,可能因为存在多种复杂的社会因素,“名医”也可能有个别人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而“明医”则不应有这样的个别情况,做“明医”比做“名医”更难。只有作为“明医”的教师,才能将传道受授业解惑有机的统一,才能做到教书育人有机的统一。要真正认识清楚“名”与“明”两者的不同,才能够处理好相互的关系,围绕“明”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大文章。

“明医”文化意义重大

“名”与要“明”,这是关系到人才培养的导向问题。中医院人才队伍建设上,要以“名医”为目标,以“明医”为标准,注重“明医”的培养。“名医”不仅会水到渠成,更不会徒有虚名。将培养“明医”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首要工作,做高明的医生,而不是徒有虚名。品性高洁,将治心作为治病之根本;重“名”与重“明”,这是关系到医患和谐的实质问题。“名医”的名声固然响亮,但切不能以名谋私,要切记《大医精诚》中所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这是明医之道、行医之道与待患之道。“明”医会赢得好口碑,成为患者心中的“名”医,医患关系岂能不和谐。全社会应了解“明医”、崇尚“明医”,这对于净化社会环境有着积极的作用。医院崇尚“明医”、打造“明”文化,对于构建和谐医院、和谐医患,以及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知足常乐

   (2017-06-30 05:30:53)[编辑][删除]

 

【经典描述】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先秦·李耳《老子》

【释义】知道满足,就会经常感到快乐。

从精神层面的养生来说,知足常乐是一种有利于养生的心态;从生理层面的养生来说,知足也是一种养生保健。为什么这么说呢?精神层面的知足是懂得满足,生理层面的知足是懂得通过按摩足部来养生。

连接人体脏腑的十二经脉有一半起止于人体第二心脏”——脚,还有至少60多个穴位汇集于此。脚底部还存在着人体脏器的反射区,某些脏器发生病变后,可以在其对应反射区上反映出来。经常按摩和刺激足部,可促进足部气血顺畅、经脉调和,从而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正所谓经常揉脚,胜吃补药,尤其是这三种揉法你更要知道。

揉脚趾 增加记忆养脾胃

脚趾远离心脏,血液循环较差,但是胃经经过脚趾。如果平时注意对脚趾的保健按摩,就能起到调养脾胃的作用。此外,揉脚趾可增强记忆力。由于记忆、计算能力与脑相关,中医认为肾主藏精,通于脑,所以记忆、计算功能与肾关系密切,而小趾是足少阴肾经起始部位,故揉搓小趾有助于增强记忆和计算能力。

揉搓脚趾的方法很简单,可以用手抓住双脚的大脚趾做圆周揉搓运动,每天揉几次不定,每次2~3分钟。也可以用手做圆周运动来揉搓小趾及其外侧,只要在睡觉前或休息时揉5分钟即可。

揉脚踝 减少起夜助睡眠

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人会出现夜尿增多的情况,按揉脚踝有助减少起夜次数。照海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照海穴是八脉交会穴之一,左右脚各一处,经常按揉此穴,可激发人体下部阳热之气,使其从脚部向上蒸腾,让体内水液得到气化,尿液生成就会相对减少。

此外,按压此穴还能缓解失眠等由于阴虚火旺引起的症状。按压时间不宜太长,感到酸、麻、胀就可以了,一般510分钟。

揉脚底 温肾驱寒提精神

揉脚底实际就是揉涌泉穴。涌泉穴位于足底部,在足前部凹陷处。涌泉穴在人体养生、防病、治病、保健等各个方面均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怕冷、肾虚、没力气、精神不振的老年朋友尤其适用。每日坚持推搓涌泉穴,可使老人精力旺盛,防病能力增强。

虽然揉脚有利健康,但也要注意时间、力度和禁忌证。按摩的时间以20~30分钟为宜。若按摩足部时间过长、手法不当、频率过高,会使大脑皮层持续兴奋,反而对身体不利。此外,脑出血、内脏出血及其他原因所致的严重出血者;严重肾衰、心衰、肝坏死者;肺结核活动期的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都要谨慎做足部按摩。 杨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