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蒲类之昌盛者曰“菖蒲”

(2024-08-29 16:29:20)

蒲类之昌盛者曰“菖蒲”

时间:2024-04-1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邓力

 

菖蒲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本草纲目》言“菖蒲,乃蒲类之昌盛者,故曰菖蒲”。历代本草记载的菖蒲品种均不止一种。《中国药典》(2020年版)收载有“菖蒲”之名的中药仅有石菖蒲和藏菖蒲,皆来源于天南星科植物,后者为藏族习用药材。另百姓常见有“菖蒲”之名的还有“九节菖蒲”“水菖蒲”“花菖蒲”“唐菖蒲”“黄菖蒲”等。

开窍醒神石菖蒲

石菖蒲来源于多年生草本植物石菖蒲的根茎。石菖蒲之名首见于《本草图经》,言“折之中心色微赤,嚼之辛香少滓”,并谓“此即医方所用之石菖蒲也”。石菖蒲因生于山石间而得名,有别名苦菖蒲(《生草药性备要》)、粉菖(《中药材手册》)、剑叶菖蒲(《四川中药志》)、山菖蒲(《药材学》)等。

石菖蒲气芳香,味苦、微辛,有开窍豁痰、醒神益智、化湿开胃的功效。临床常用于神昏癫痫、健忘失眠、耳鸣耳聋、脘痞不饥、噤口下痢等症。如《千金要方》开心散,与远志、茯苓、人参等同用,治健忘。又如《圣济总录》菖蒲饮,将其与高良姜、白术、甘草等配伍同用,治霍乱吐泻不止。石菖蒲含有挥发油、黄酮类、醌类、生物碱类等化学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石菖蒲具有镇静、抗惊厥、抗抑郁、镇咳、祛痰、平喘等作用。著名中成药天王补心丸、抗病毒口服液、妇宁康片等有用石菖蒲组方入药。值得注意的是,凡阴虚阳亢、心劳神耗、烦躁汗多及滑精者慎用。

藏菖蒲即水菖蒲

中药名之为“水菖蒲”,藏医处方名“藏菖蒲”,来源于多年生草本植物藏菖蒲的根茎。

《中国药典》(2020年版)以“藏菖蒲”收载,其性味苦、辛,温、燥、锐。藏菖蒲以“许达”之名始载于藏医典籍《度母本草》,有温胃、消炎止痛的功效。临床常用于补胃阳、消化不良、食物积滞、白喉、炭疽等症。中成药五味麝香丸、二十五味珊瑚丸等有用藏菖蒲组方入药。

植物藏菖蒲在《宁夏中药材标准》(2018年版)中又称作植物菖蒲,入药称“水菖蒲”,有特异香气,味辛辣。另有一些地方标准规范,则将植物藏菖蒲称作植物水菖蒲,如《内蒙古蒙药饮片炮制规范》(2020年版)等。无论植物名如何,一般所言中药“水菖蒲”,尤其与石菖蒲相比,无甚困惑。

水菖蒲入药始载于《名医别录》,言“主食诸虫”,有化痰、开窍、健脾、祛湿、解毒的功效。中成药祛风湿膏便有用水菖蒲组方入药。动物实验表明,水菖蒲含β-细辛脑为主的挥发油,可引起十二指肠肿瘤。1971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宣布β-细辛脑具有致癌性。因此开发应用水菖蒲时,要引起注意。

水菖蒲根茎肥白,故又称白昌(《名医别录》)。另有别名泥菖蒲(《本草纲目》)、臭蒲(《江苏药用植物志》)、大叶菖蒲、土菖蒲(《四川中药志》)等。《本草纲目》载“生于池泽,蒲叶肥,根高二三尺者,泥菖蒲,白菖也”。《本草拾遗》言“昌阳生水畔,人亦呼昌蒲,与石上昌蒲有别,根大而臭,一名水昌蒲”。据本草考证,以上文献所言即为水菖蒲,喜水,叶长而宽,根状茎粗壮肥大。

九节菖蒲古今有不同

今之“九节菖蒲”在《中国药典》(2020年版)“成方制剂中本版药典未收载的药材和饮片”列出,来源于毛茛科植物阿尔泰银莲花的根茎,现多为地方标准规范收载。《天津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8年版)言“九节菖蒲”有开窍化痰、醒脾安神、祛风除湿、解毒的功效。《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8年版)言其另有“九节石菖蒲”“京菖蒲”等习用名称。中成药耳聋丸、心脑康胶囊、利脑心胶囊等有用九节菖蒲组方入药。

古之“九节菖蒲”则言优质石菖蒲。历代多有本草记载石菖蒲以“一寸九节者”良、真,如陶弘景《本草经集注》《雷公炮炙论》等,故有“九节菖蒲”言石菖蒲质优者。

古今“九节菖蒲”二者科属、性味、成分等均不同,故参考古本草时,切不可混淆,应用时宜细辨之。

“随手香”金钱蒲

地方上,有用功效与石菖蒲相似的“金钱蒲”入药,处方写“鲜石菖蒲”付金钱蒲,其清化湿热功效较胜,多用于湿温病。如《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8年版)便收载有“金钱蒲”,来源于天南星科植物金钱蒲,全草入药,鲜用,习称“细叶菖蒲”“鲜菖蒲”。金钱蒲叶片厚、较窄小,芳香,手触摸之后香气长时不散,故多以“随手香”之名为百姓所知。

菖蒲之辨

药材市场上有“菖蒲切片,神仙难辨”的说法,说的便是石菖蒲和水菖蒲(藏菖蒲)。尤其石菖蒲价格较水菖蒲贵好几倍,价格的差异让混淆的菖蒲更是难辨。从整枝而言,石菖蒲根瘦而水菖蒲肥大些,石菖蒲直径0.3~1cm,多有分支;水菖蒲直径0.8~2cm,少有分支。而切片药材,石菖蒲断面纤维性,气芳香;水菖蒲断面海绵样,气浓烈而特异。若水试,呈海绵样的水菖蒲吸水性强,有膨胀之感。从植物形态而言,石菖蒲叶中心无“脊”,叶线形,宽7~13mm,长20~50cm;而水菖蒲叶中心有“脊”,叶片剑状线形,宽10~30mm,长90~150cm。可见其较之石菖蒲,水菖蒲整体形态“宽大高壮”不少。

另百姓常见的“花菖蒲”“唐菖蒲”“黄菖蒲”则为观赏植物,入药较少。端午将至,市面所售的用以悬屋辟邪的“菖蒲”,多为有“脊”的水菖蒲。(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花中君子偏爱菊

 (2024-08-29 07:45:27)[编辑][删除]

花中君子偏爱菊

时间:2024-08-2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刘应红

 

“秋来谁为韶华主,总领群芳是菊花。”这句诗出自宋代刘蒙泉的《菊谱》,它描绘出了菊花在秋日里的独领风骚。菊花,作为花中君子,在众多花卉中,以其独特的姿态和品质,成为秋天的代表花卉之一,它通常被视为高洁、清雅、坚韧的象征,凭借其药用价值成为中医药宝库中的一员。

菊香诗韵悠长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对菊花进行了描绘和赞美,通过诗词来表达对菊花的喜爱和崇敬之情。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凭借其超脱的意境,成为千古绝唱。孟浩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将菊花与重阳节的欢聚相联系,传递出对友情的珍视。宋代诗人苏轼亦有“菊残犹有傲霜枝”的佳句,赞颂菊花不畏严寒的坚韧品格。

菊花品种繁多常见的有:亳菊,呈倒圆锥形或圆筒形,多为白色或黄白色,花朵较大,花瓣较为疏松。滁菊,呈不规则球形或扁球形,颜色为白色或灰白色,花瓣较为紧密,花蕊金黄色。贡菊,形似扁球形,白色或黄白色,花瓣薄而均匀,花蕊黄而小。杭菊,有杭白菊和杭黄菊之分,杭白菊呈碟形或扁球形、花瓣洁白如玉,杭黄菊颜色淡黄。怀菊,颜色多为白色或黄色,花瓣较为宽厚。不同品种的菊花在形态和色泽上各有特点,均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道地药材道地药材因其独特的生长环境和药效而备受青睐。杭白菊以其色泽洁白、香气清雅的特质,成为道地药材中的佼佼者,常用于清热解毒、平肝明目。(湖北恩施 刘应红)

李时珍缘结救命芩
摘自2024-12-4中国中医药报
赵中振 北京中医药大学《本草纲目》研究所
黄芩出自《神农本草经》,不但拯救了李时珍的性命,也使他坚定了学医之路,更成就了后来的《本草纲目》。
青蒿、黄芩等中药不仅是中医药王国中的瑰宝,也是世界人民的财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全世界中医药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之下,还会有更多的中药被挖掘、研究、利用。
李时珍与黄芩
李时珍走上行医之路有一段坎坷的经历。
李时珍的爷爷是走街串巷的铃医。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是一位坐堂医生。那个时代医生的社会地位并不高,他们望子成龙,希望李时珍能考取功名,光宗耀祖。李时珍小时候很喜欢读书,也曾一心科举,14岁便考中了秀才,原以为前途一片光明。但接下来的路并不顺利,他在科举的征途上一连9年3次乡试不中,之后他便放弃了科考之路。十年寒窗,四时苦读,虽未能取得功名,但为他日后编著《本草纲目》打下了坚实的功底。
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还曾患了一场几乎要了命的大病,一味中药把李时珍从死亡线上挽救了回来,也进一步激发了李时珍学医的热情。这味药就是黄芩。这段经历被李时珍原原本本地记录在《本草纲目》当中。
李时珍20岁那年,因患感冒咳嗽不止,他给自己开了不少药方,终究是“医者不自医”,一个多月过去了,病情不见好转,反而更加严重。在他身上出现了骨蒸潮热、肌肤火烧火燎的症状。他每天吐痰差不多有一碗,又逢暑天,更是心烦口渴,几乎日不能食、夜不能寐。家人都以为李时珍怕是熬不过来了。
这时,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从外地出诊回来,想起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在《东垣十书》中记载的治疗肺热如火燎的方法,可以用黄芩汤泻肺经气分之热。于是李父就用一两黄芩煎水,再浓缩,让李时珍喝了下去。服后第二天李时珍身热尽退,接着痰也祛了,咳嗽也好了。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写下了16字感叹:“药中肯綮,如鼓应桴。医中之妙,有如此哉!”用药如果切中要害、恰到好处的话,就像用鼓槌击鼓一样,掷地有声、立竿见影。这一遭切身经历坚定了李时珍学医的信念。
百花山采黄芩
黄芩的“芩”,最早在《诗经》里便有记载。《小雅·鹿鸣》云:“呦呦鹿鸣,食野之芩……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得者屠呦呦教授的名字就与这首诗有关,她发现了抗疟的青蒿素,人们也将呦呦与青蒿联系了起来。《小雅·鹿鸣》诗中还藏着另一味中药——黄芩。
记得1980年7月放暑假期间,我第一次在北京郊外的百花山采黄芩。我们7个同学邀请了中药鉴定研究室的张镐京老师一同前往百花山,并且在山上住了一个星期。
北京周围三面环山,是一个簸箕的形状,出了北京向南就是开阔的华北平原。京西百花山海拔1840米,快赶上海拔1864米的黄山莲花峰了。百花山的山顶有一片广阔的高山草甸,野花盛开,春天里是一幅绮丽壮观的画卷。
在花丛中很容易就能找到黄芩,黄芩的花是蓝紫色的,在众野花中很是明显。黄芩是唇形科植物,花冠是唇形的,好似人的上下嘴唇一样。黄芩还有个生在南方的漂亮姊妹——半枝莲,别名叫牙刷草,它的外观与黄芩十分相似,“牙刷草”对外观传达得十分形象,它的花都开在一侧。黄芩是多年生的草本,根为圆锥形,很粗壮,断面鲜黄色。黄芩的叶子还能代茶饮,能清热败火。我采下一片黄芩叶子放进嘴里一嚼,真苦!那次百花山采药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回来以后我写了一篇《百花山行记》,用远志的笔名分两期发表在当年的北京中医学院校报上。
目前市场上的黄芩有野生的,也有人工栽培的,主产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和内蒙古。黄芩一般长到3年时,主要有效成分黄芩苷的含量已经比较高了,这时采收的通常称为子芩。黄芩栽培到第4年,部分主根开始枯心,5年以上枯心就更为普遍,商品中称枯心的为枯芩或朽芩。
黄芩在采收与晾晒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不能被雨水淋湿。雨淋会造成黄芩内的有效成分发生水解,根内部颜色变绿,品质自然也就降低了。黄芩药材在切制饮片前,需放在沸水中煮10分钟,通过这种方法迅速杀酶,避免了变质的同时可使药物软化便于切片,保证了药材饮片的外在色泽与内在质量。
“黄氏三兄弟”
中药里有出名的“黄氏三兄弟”——黄芩、黄连、黄柏,它们都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黄芩和黄连形影不离,一起运用在葛根芩连汤、半夏泻心汤等经方之中。
黄芩单独使用擅长治疗肝胆经相关的疾病。黄芩和柴胡相配能和解少阳,常用的处方有小柴胡汤、大柴胡汤。黄芩和龙胆、青蒿相配能泻肝胆实火,常用的处方有龙胆泻肝汤、蒿芩清胆汤等。
在没有抗生素的年代,黄芩、黄连、黄柏在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时候往往冲锋在第一线,而且屡建奇功。
现今的生活条件、医疗条件与古代相比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家里都有了保温、保冷的条件,但过食生冷食物导致脾胃虚寒的人却越来越多了。
抗生素滥用会导致不良反应。中药也不能滥用,中药使用不当、不对证,也会出现不良反应,不可动辄吃三黄片之类的药清火。
现代研究
这几年有一个代号为PHY906的植物药制剂声名鹊起。目前已进入美国的三期临床试验。能进入美国三期临床实验的中药还不太多,尽管它们还不是最终的上市新药。PHY906的研究者是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的郑永齐教授。郑永齐是世界著名的药理学家,我认识他还是在20多年前。
我曾应邀到郑永齐所在耶鲁大学的实验室进行访问。郑永齐告诉我,他自己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是受到了中医药的启发,得益于黄芩汤的研究。复方PHY906的处方就是源自汉代张仲景《伤寒论》所载的黄芩汤。这个方由黄芩、芍药、炙甘草、大枣4味药组成。中医认为,黄芩汤可用于因邪热入里导致的下痢腹痛、身热口苦等病症的治疗。
2010年,郑永齐在美国《科学转化医学》期刊上发表了文章,介绍中药复方制剂(PHY906)能够降低由于化疗药物造成的胃肠道毒性。


从“苜蓿盘空”说起

  (2024-08-23 04:28:49)[编辑][删除]
从“苜蓿盘空”说起
摘自2024-8-22中国中医药报
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成语“苜蓿盘空”,多比喻小官吏或私塾教师生活清贫。出自五代•王定保《唐摭言•闽中进士》:时开元东宫官僚清淡,令之以诗自悼,复纪于公署曰:“朝旭上团团,照见先生盘。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薛令之甘于清苦,宁愿“苜蓿盘餐”,将苜蓿这种马吃的饲料当作蔬菜摆上桌,也不同流合污,连唐肃宗都赞叹他的清廉。
“苜蓿盘空”,在贫困人家能作为蔬菜上桌,可见苜蓿是极易获得的,生长繁殖快。《本草纲目》便有记载“刈苗作蔬,一年可三刈”。《救荒本草》也说“苗叶嫩时,采取煠食”。苜蓿还是牛马的草料,李时珍说“其宿根自生,可饲牧牛马也”。此外,苜蓿是很好的绿肥作物,其花色丰富,再生能力强,也可用作保护水土和护坡植物。
苜蓿始载于《名医别录》,言“主安中,利人,可久食”。现代入药的“花苜蓿”来源于豆科植物花苜蓿的全草,《青海省藏药炮制规范》(2010年版)有所收载。其性凉、味苦,有清热解毒、益肾愈疮的功效,临床可用于治疗疮疹、肺热咳嗽等病症。中成药风湿塞隆胶囊有用花苜蓿组方入药。
苜蓿一身是宝,《本草纲目》便有苜蓿子可酿酒的记载,苜蓿的种子含有一定的糖分和淀粉,这些成分是酿酒的重要原料。《新疆中药维吾尔药饮片炮制规范》(2010年版)收载的“苜蓿子”,来源于豆科植物紫花苜蓿的成熟种子,功能增强性欲、催乳肥体、填精壮阳、止泻通经、止咳化痰。苜蓿根也可入药,《新修本草》言“主热病烦满,目黄赤,小便黄,酒疸。”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苜蓿有抗动脉粥样硬化、降血脂等作用。百姓对其推崇备至,采嫩苗嫩茎叶洗净,沸水焯过,冷水冲后控干,或凉拌,或炒食,或做馅包饺子,别有一番滋味。
李时珍缘结救命芩
摘自2024-12-4中国中医药报
赵中振 北京中医药大学《本草纲目》研究所
黄芩出自《神农本草经》,不但拯救了李时珍的性命,也使他坚定了学医之路,更成就了后来的《本草纲目》。
青蒿、黄芩等中药不仅是中医药王国中的瑰宝,也是世界人民的财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全世界中医药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之下,还会有更多的中药被挖掘、研究、利用。
李时珍与黄芩
李时珍走上行医之路有一段坎坷的经历。
李时珍的爷爷是走街串巷的铃医。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是一位坐堂医生。那个时代医生的社会地位并不高,他们望子成龙,希望李时珍能考取功名,光宗耀祖。李时珍小时候很喜欢读书,也曾一心科举,14岁便考中了秀才,原以为前途一片光明。但接下来的路并不顺利,他在科举的征途上一连9年3次乡试不中,之后他便放弃了科考之路。十年寒窗,四时苦读,虽未能取得功名,但为他日后编著《本草纲目》打下了坚实的功底。
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还曾患了一场几乎要了命的大病,一味中药把李时珍从死亡线上挽救了回来,也进一步激发了李时珍学医的热情。这味药就是黄芩。这段经历被李时珍原原本本地记录在《本草纲目》当中。
李时珍20岁那年,因患感冒咳嗽不止,他给自己开了不少药方,终究是“医者不自医”,一个多月过去了,病情不见好转,反而更加严重。在他身上出现了骨蒸潮热、肌肤火烧火燎的症状。他每天吐痰差不多有一碗,又逢暑天,更是心烦口渴,几乎日不能食、夜不能寐。家人都以为李时珍怕是熬不过来了。
这时,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从外地出诊回来,想起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在《东垣十书》中记载的治疗肺热如火燎的方法,可以用黄芩汤泻肺经气分之热。于是李父就用一两黄芩煎水,再浓缩,让李时珍喝了下去。服后第二天李时珍身热尽退,接着痰也祛了,咳嗽也好了。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写下了16字感叹:“药中肯綮,如鼓应桴。医中之妙,有如此哉!”用药如果切中要害、恰到好处的话,就像用鼓槌击鼓一样,掷地有声、立竿见影。这一遭切身经历坚定了李时珍学医的信念。
百花山采黄芩
黄芩的“芩”,最早在《诗经》里便有记载。《小雅·鹿鸣》云:“呦呦鹿鸣,食野之芩……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得者屠呦呦教授的名字就与这首诗有关,她发现了抗疟的青蒿素,人们也将呦呦与青蒿联系了起来。《小雅·鹿鸣》诗中还藏着另一味中药——黄芩。
记得1980年7月放暑假期间,我第一次在北京郊外的百花山采黄芩。我们7个同学邀请了中药鉴定研究室的张镐京老师一同前往百花山,并且在山上住了一个星期。
北京周围三面环山,是一个簸箕的形状,出了北京向南就是开阔的华北平原。京西百花山海拔1840米,快赶上海拔1864米的黄山莲花峰了。百花山的山顶有一片广阔的高山草甸,野花盛开,春天里是一幅绮丽壮观的画卷。
在花丛中很容易就能找到黄芩,黄芩的花是蓝紫色的,在众野花中很是明显。黄芩是唇形科植物,花冠是唇形的,好似人的上下嘴唇一样。黄芩还有个生在南方的漂亮姊妹——半枝莲,别名叫牙刷草,它的外观与黄芩十分相似,“牙刷草”对外观传达得十分形象,它的花都开在一侧。黄芩是多年生的草本,根为圆锥形,很粗壮,断面鲜黄色。黄芩的叶子还能代茶饮,能清热败火。我采下一片黄芩叶子放进嘴里一嚼,真苦!那次百花山采药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回来以后我写了一篇《百花山行记》,用远志的笔名分两期发表在当年的北京中医学院校报上。
目前市场上的黄芩有野生的,也有人工栽培的,主产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和内蒙古。黄芩一般长到3年时,主要有效成分黄芩苷的含量已经比较高了,这时采收的通常称为子芩。黄芩栽培到第4年,部分主根开始枯心,5年以上枯心就更为普遍,商品中称枯心的为枯芩或朽芩。
黄芩在采收与晾晒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不能被雨水淋湿。雨淋会造成黄芩内的有效成分发生水解,根内部颜色变绿,品质自然也就降低了。黄芩药材在切制饮片前,需放在沸水中煮10分钟,通过这种方法迅速杀酶,避免了变质的同时可使药物软化便于切片,保证了药材饮片的外在色泽与内在质量。
“黄氏三兄弟”
中药里有出名的“黄氏三兄弟”——黄芩、黄连、黄柏,它们都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黄芩和黄连形影不离,一起运用在葛根芩连汤、半夏泻心汤等经方之中。
黄芩单独使用擅长治疗肝胆经相关的疾病。黄芩和柴胡相配能和解少阳,常用的处方有小柴胡汤、大柴胡汤。黄芩和龙胆、青蒿相配能泻肝胆实火,常用的处方有龙胆泻肝汤、蒿芩清胆汤等。
在没有抗生素的年代,黄芩、黄连、黄柏在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时候往往冲锋在第一线,而且屡建奇功。
现今的生活条件、医疗条件与古代相比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家里都有了保温、保冷的条件,但过食生冷食物导致脾胃虚寒的人却越来越多了。
抗生素滥用会导致不良反应。中药也不能滥用,中药使用不当、不对证,也会出现不良反应,不可动辄吃三黄片之类的药清火。
现代研究
这几年有一个代号为PHY906的植物药制剂声名鹊起。目前已进入美国的三期临床试验。能进入美国三期临床实验的中药还不太多,尽管它们还不是最终的上市新药。PHY906的研究者是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的郑永齐教授。郑永齐是世界著名的药理学家,我认识他还是在20多年前。
我曾应邀到郑永齐所在耶鲁大学的实验室进行访问。郑永齐告诉我,他自己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是受到了中医药的启发,得益于黄芩汤的研究。复方PHY906的处方就是源自汉代张仲景《伤寒论》所载的黄芩汤。这个方由黄芩、芍药、炙甘草、大枣4味药组成。中医认为,黄芩汤可用于因邪热入里导致的下痢腹痛、身热口苦等病症的治疗。
2010年,郑永齐在美国《科学转化医学》期刊上发表了文章,介绍中药复方制剂(PHY906)能够降低由于化疗药物造成的胃肠道毒性。

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2023-12-28 04:25:10)[编辑][删除]
白及:收敛止血 消肿生肌
摘自2023-12-27中国中医药报
张一 叶蔚 浙江省杭州市中医院
白及原产我国,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各省,在日本、缅甸北部等亦有分布,其花色一般呈紫红色,故别称紫兰,另有一个白色变种,称为白花白及,其他亦有黄色、粉红色、红色以及蓝色的园艺栽培种。白及入药部分是其干燥块茎,又名甘根、连及根,具有收敛止血、清热利湿、消肿生肌之功效,主治肺伤咳血、金疮出血、汤火灼伤、溃疡疼痛、痹疽肿毒等症,具有较高药用价值。
白及最早记载于汉代《神农本草经》:“白及,味苦、甘、涩,性凉,主疮疡、溃烂、阴虚、死筋、胃病、盗风、鬼击及痱子。”《新修本草》记载:“此物,山野人患手足皲拆,嚼以涂之有效。”元代萨迁《瑞竹堂经验方》记载:“如白附丹,治疗男子妇人面生黑斑点;洗面药方,共为细末,每日洗面用之,治面上游风,诸般热毒,风刺;洗面药,用于解毒散结,祛浊养颜,主治面生痤疮,及粉刺,并去皮肤燥痒。”(白附丹的成分中含有白及)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及可诱导血小板聚集加速止血、提高表皮生长因子表达以促进伤口愈合、增强机体免疫等作用。白及富含多糖胶质因而表现出极强的黏性,并且在较低浓度时即可形成凝胶样团块,且白及凝胶具有自身降解性、局部滞留性、功能缓释性、无刺激性及无毒副作用等特点,在食品、化妆品及医药行业中得到大量运用,名列可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药材名单。
下面介绍几款白及的内服外用养生妙法。
白及猪肚汤
材料:白及20克,猪肚500克,卷柏20克,生姜20克,适量食盐、味精、葱花、花椒粉和胡椒粉。
做法:卷柏研细粉,等分为6小包,备用。白及用清水冲洗去浮尘。猪肚洗净后切成寸半长方块,与洗净拍碎的生姜共入砂锅,注足清水,大火烧沸后去浮沫;改为小火,熬炖至猪肚酥烂为止。用辅料调味,分6次食猪肚,每次用温汤冲服卷柏粉1小包。白及亦分6次服食,细嚼慢咽,徐徐吞服。具有止血、理血、调节免疫功能等功效。
白及玉竹燕窝饮
材料:白及、玉竹各5克,燕窝6克,冰糖10克。
做法:燕窝、玉竹分别泡发,白及略洗。瓦煲洗净,置于火上,将燕窝、白及、玉竹一同放入瓦锅中,用小火炖烂,再加适量冰糖续炖片刻即可。每日早晚各服一次,具有补益肺肾、润肺止血的功效。
玫瑰白及晒后修复面膜
材料:白及粉20克,玫瑰精油3滴,玫瑰花水20毫升。
做法:向白及粉中加入玫瑰花水,搅拌成糊状,再向白及粉和玫瑰花水的混合物中滴加3滴玫瑰精油,搅拌均匀。将制作完成的面膜放入小碗中。用冷水清洁面部,把手也洗净,用指腹蘸取适量面膜均匀涂抹在面部,可用指腹轻轻按摩,10分钟后用水洗净,用化妆水轻拍面部,再使用保湿乳液即可。每周可使用1次,具有美白祛斑、收敛肌肤和消肿生肌的作用。
苦寒无毒有天冬 降火清金治肺痈
——诗词中的天冬及其药用价值
摘自2024-9-25中国中医药报
黄新生 河南省武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垂垂紫楝,四月江心频点燕。亭馆谁家,天棘抽条出屋斜。轻舠不稳,移向伍塘风力紧。晴日将西,黄犊江村水一犁。

这首《减字木兰花·其二·初夏放舟郭外》是清代词人曹尔堪的作品,楝树开花、天棘抽条,寥寥数语,描绘出一幅江南初夏图。诗中天棘,即百合科植物天门冬(中药天冬为其干燥块根)。天门冬因叶退化成鳞片状,基部有木质倒生刺,得名天棘,《本草纲目》载:“或曰天棘。”

块根入药

天门冬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因生长茂盛,入药功效如麦冬而得名。《本草纲目》载:“草之茂者为虋(mén),俗作门。此草蔓茂,而功同麦门冬,故曰天门冬。”清代王如鉴《本草约编·天门冬》:“天冬性与麦冬同,滋肾清痰别有功。保定肺阴安喘促,轻身益气杀三虫。”

天门冬通体翠绿,体态婀娜多姿,春季茁壮成长,散发出勃勃生机;夏季开花,淡绿色花朵小巧玲珑;秋季结果,浆果球形,成熟时红色,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古人常将其植于庭院之中。宋代王淇《暮春游小园》:“开到荼蘼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宋代张濡《游大涤》:“客散月明风露下,一奁天棘伴丝桐。”宋代朱熹《杂记草木九首·其一·天门冬》:“高萝引蔓长,插楥垂碧丝。西窗夜来雨,无人领幽姿。”元代刘诜《暇日至吾庐亭》:“为报诗人笺注苦,暖风天棘蔽阶苔。”李存《和吴宗师滦京诗》:“露透地椒清宝仗,风生天棘满旌旂。”明代袁凯《书寓所西斋二首· 其一》:“繁杏夭桃碧井西,牵牛天棘故相迷。”明代张和《访晓庵禅师师以洞庭柑为供》:“檐前暮雨沾天棘,席外春风动石楠。”

江中莲花,洁白无瑕,如白色的羽毛;岸上天冬,青丝曼妙,如幻如梦。杜甫《巳上人茅斋》诗曰:“江莲摇白羽,天棘梦青丝。”这句诗对仗工整且富有韵味,成为后世诗人学习的榜样。如段克己《鹧鸪天·其二·青阳峡对酒》:“湍浪泻,万珠霏。风前天棘舞青丝。”明末清初夏完淳《题昆山水月殿》:“青丝天棘风流在,如见当年祇树林。”

天门冬以干燥块根入药,即天冬,是常用的补阴类中药,《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载其“主诸暴风湿偏痹,强肾髓,杀三虫,去伏尸,久服轻身益气延年”。天冬是古人服食养生的佳品。《抱朴子》载,杜紫微服食天冬,140岁时还能日行300里。《本草纲目》载,明代重臣胡濙(yíng)奉旨寻访张三丰,得到长生不老方,即用天门冬三斤、地黄一斤等制成药服食。

诗人更喜欢饮用天门冬酒养生。《本草纲目》载天门冬酒,具有润五脏、和血脉的功效。苏轼晚年喜欢饮用天门冬酒养生,庚辰年正月,他酿制的天门冬酒成熟,亲自漉酒,且漉且尝,不觉大醉,遂作诗二首。其中一首为:“自拨床头一瓮云,幽人先已醉浓芬。天门冬熟新年喜,曲米春香并舍闻。菜圃渐疏花漠漠,竹扉斜掩雨纷纷。拥裘睡觉知何处,吹面东风散缬纹。”另一首为:“载酒无人过子云,年来家酝有奇芬。醉乡杳杳谁同梦,睡息齁齁得自闻。口业向诗犹小小,眼花因酒尚纷纷。点灯更试淮南语,泛溢东风有縠(hú)纹。”

从此以后,东坡天门冬酒成为著名典故。明代庄昶《江上偶作》:“东坡老子门冬酒,康节先生击壤篇。”《浴香泉和韵·其二》:“人传苏子门冬酒,天作江门附子汤。”林光《平湖病中思南归六首·其五》:“坡老门冬酒,林宗折角巾。”也有诗人跳出窠臼,描写自己服用天门冬酒感受,如明代顾清《次姚絅庵韵》:“小奴获稻试春酿,一瓮晓熟天门冬。”晚清樊增祥《沁园春·其二·湘绮先生得词后为留一日,再赋》:“且尽今宵,天门冬酒,后夜思量无此杯。”

天门冬还常见于药名诗中,如宋代王安石《既别羊王二君与同官会饮于城南因成一篇追寄》:“赤车使者白头翁,当归入见天门冬。”朱翌《夜梦与罗子和论药名诗》:“天门冬夏鸢尾翔,香芸台阁龙骨蜕。”明代萧韶《药名闺情诗二首·其二》:“天门冬日晓苍凉,落叶愁惊满地黄。”

滋肾润肺

“天冬类与麦冬同,煮向深山腹可充。捐咳消痰诚有力,祛烦解热每多功。酒蒸既美膏尤妙,日曝难舂火更烘。冷补最能清肺毒,吐脓痈痿总堪攻。”(清代赵瑾叔《本草诗·天门冬》)

天冬味甘、苦,性寒,归肺、肾经,具有滋阴润燥、清肺降火的功效,用于燥热咳嗽、阴虚劳嗽、热病伤阴、内热消渴、肠燥便秘、咽喉肿痛的治疗。清代黄元御《长沙药解》载:“水生于金,金清则水生,欲生肾水,必清肺金,清金而生水者,天冬是也。”

“天冬甘寒,止渴清痰。骨蒸喘促,脓血便艰。肺痈肺痿,均宜与啖。”(清代冉敬简《医诗必读·天冬》)

天冬能滋肾阴、降虚火,适宜于肾阴亏虚之腰膝酸痛、内热消渴等。天冬配伍熟地黄、枸杞子、牛膝等,可治疗肾阴亏虚之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配伍麦冬、知母等,可治疗阴虚火旺、骨蒸潮热;配伍生地黄、阿胶、川贝母等,可治疗肺肾阴虚之咳嗽咯血。

“苦寒无毒有天冬,降火清金治肺痈。止渴消痰通二便,阴虚有热见奇功。”(清代徐爔《药性诗解·天冬》)

天冬具有清热生津作用,可用于治疗内热消渴、热病伤津、咽干口渴、肠燥便秘。天冬配伍生地黄、人参等,可治疗内热消渴,或热病伤津口渴;配伍生地黄、当归、生首乌等,可治疗津亏肠燥便秘。

蒲黄

  (2023-12-22 04:36:29)[编辑][删除]
蒲黄
摘自2023-12-21中国中医药报
周超凡 中国中医科学院
香蒲花粉为蒲黄,止血化瘀通淋佳。
吐血咯血及崩漏,血淋涩痛服之康。
痛经闭经效尤佳,胸腹刺痛敢担当。
蒲黄包煎效果好,孕妇慎用保安康。

会跑的“长生不死草”

   (2023-12-22 04:40:43)[编辑][删除]
会跑的“长生不死草”
摘自2023-12-21中国中医药报
夏天的时候,朋友给我邮寄来一株卷柏。我取开一看,干枯枯得蜷成一团,呈现灰绿色,若是擦根火柴都能点燃。朋友在电话里说:“你不要相信它,它在装死呢,卷柏遇水即活。”
果不其然,我把它栽在自己开垦的一片小菜园里,它便活了下来,翠绿绿的惹人爱。天旱时没给卷柏浇水,它竟然抱成团儿,随风滚到临边人家的菜畦里,饮足了水,一片茂绿。老农大哥把它“捉”了送回来,我栽到阳台的花盆里。现在天寒地冻,万木萧索,这株卷柏依然郁郁葱葱,给家人带来一片绿意。
查资料方知,卷柏是卷柏科卷柏属土生或石生蕨类植物,原产中国,别名有还魂草、回升草、石柏、岩柏草。这种植物耐旱、耐瘠薄,多生于向阳的山崖峭壁或干旱的石缝中,其茎叶似柏树的幼枝叶,干旱时蜷曲成团,环境湿润时再舒展开来,绽芽发枝,翠绿可人,故而得名“卷柏”。
卷柏是古老的物种,拥有长达4亿年的演化历史,是陆地植物中古老的类群。
古人对这种小草偏爱有加,常赋诗赞美。南宋文学家楼钥在诗中列举了几种奇特的植物,其中即有卷柏,诗曰:“石间薜荔水昌阳,卷柏生崖并葛藟。”清代诗人查慎行《洞仙歌》云:“秦驻山顶石上苔长三寸许,土人呼为卷柏。采归养以清泉,经宿茎叶展舒,苍翠欲滴。因种之瓷盆,冬来弥茂。”查慎行称卷柏为“灵苗”“仙草”,卷柏不与灵芝、仙树争短长,生在崖畔、岩石间,与日月同辉,与山川共存。
卷柏还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汉代成书的《名医别录》载其强阴、益精、久服令人好容体。明代《本草纲目》云:“卷柏、豹足,象形也。万岁、长生,言其耐久也。”清代医学家黄宫绣撰写的《本草求真》中,称卷柏并非侧柏,“形如拳卷,故以卷名,即俗所谓万年松者是也”。卷柏全草皆入药,具有活血通经、化瘀止血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经闭痛经、吐血、崩漏、便血、脱肛等疾病。
这种被称作“长生不死草”“九死还魂草”的植物,在民间还有一段凄美的故事。相传天山天池古称瑶池,是西王母洗浴的地方。瑶池岸边生长着一种仙草,有起死回生的神效。有一年民间大旱,瘟疫流行,生灵涂炭。住在瑶池里的一位龙女感念民间疾苦,偷盗仙草,飞临民间,为人医病,普救众生。不料此事被西王母知道了,雷霆震怒,把美丽善良的龙女打下人间。龙女甘愿化作历经九劫九难而不死的仙草,救治万千黎民百姓,人们感怀龙女的恩德,将这种小草唤作“还魂草”“万年青”。
望着这簇簇成团成绿而生生不息的小草,我不由对它心生敬畏。而今,这种几乎和恐龙同时期的古老植物,由于人们过度采挖,在野外已经很少能见到了。万物皆有灵,草木亦有心,对被称作“植物活化石”的珍贵中药材卷柏,我们要好好爱护它。 (刘琪瑞)
连翘
摘自2025-1-17中国中医药报
周超凡 中国中医科学院
温病初起银翘散,温热入营先心烦。
高热神昏且发斑,清热解毒肿结散。
痈疽疮疡效不凡,疏散风热治外感。

宋代名臣洪皓笔下的药名与乡愁
——《集药名次韵》赏析
摘自2025-1-10中国中医药报
宋代名臣洪皓的《集药名次韵》:“独活他乡已九秋,肠肝续断更刚留。遥知母老相思子,没药医治尽白头。”全诗虽仅短短四句,却凭借巧妙嵌入独活、续断、知母、相思子、没药等中药,构建出一个满溢思乡之情的诗意世界,千百年来引发无数游子的共鸣。
诗的开篇“独活他乡已九秋”,“独活”是一味中药,既点明了诗人漂泊异乡的孤独处境,又与句首的 “独” 字相呼应,强化了这份离乡背井的孤寂之感。一个人在陌生的他乡度过漫长的九个春秋,那份孤独、那份对家乡的思念,随着岁月的流逝愈发深沉。“独活” 在这里不仅是中药名,更成为诗人孤独心境的象征,奠定了全诗哀伤的基调。
“肠肝续断更刚留”,“续断”本是一种具有接续筋骨等功效的中药,在此处被诗人用来形容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如同那断裂的肠肝,即便勉强接续,伤痛依旧刻骨铭心。这种将中药特性与情感表达紧密相连的手法,使得诗句生动形象,把游子内心深处的痛苦与挣扎刻画得入木三分。
“遥知母老相思子”,诗人巧妙地运用“知母”和“相思子”两种中药名,直抒胸臆。“知母”,仿佛是诗人对远方母亲深深的牵挂与惦念,他遥想着家中母亲日渐衰老的模样,心中满是担忧;“相思子” 则直白地表达出自己对家乡、对亲人的无尽思念。两种中药名,将诗人对母亲的牵挂与对家乡的思念融为一体,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没药医治尽白头”,以“没药”收尾,寓意着即便世间良药众多,却没有一味能够治愈诗人的思乡之痛。这种痛,伴随着诗人的一生,直至白发苍苍,依然无法消散。“没药”一词,把诗人内心的绝望与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了那份深沉而又无法排解的乡愁。
从艺术手法上看,洪皓运用了双关、象征等手法,将中药名与自己的情感紧密交织。每一个中药名,既是实实在在的药物,又被赋予了浓厚的情感色彩,成为诗人情感的寄托。整首诗用词简洁,却意蕴深远,短短28个字,就将思乡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从文化内涵来分析,这首诗巧妙地将中医药文化与诗词文化融合。在展现思乡之情的同时,也让后人领略到了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洪皓的《集药名次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古代诗词中的经典之作。它让我们看到,在那个遥远的时代,游子们对家乡的眷恋从未因距离和时间而褪色。即便岁月流转,那份浓浓的乡愁依然能够跨越时空,触动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 (浙江 石佳峰)
以医济世、以武报国,医德重无价,人格胜五岳。

袅袅浓香扑面来清凉泻火是栀子

 (2023-01-18 04:32:54)[编辑][删除]


时间:2020-06-1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蒋晨 罗方序

栀子花的香气散播得特别快,很多人在远处都能闻见,这让一些人产生担忧,这么香,不会有毒吧?其实,栀子和栀子花不仅没毒,还可以用来熏制花茶、制作食品和烹调食用,更是一味使用广泛的中药。

中医用“火”来形容身体内的某些热性症状,中医将体内的火分为心火、肝火、胃火、肺火、肾火。炎热的夏季来临,人们极易容易“上火”,再加上有人喜爱吃辣,若平日水喝少了,更容易燥火上身,出现便秘、长口疮、嗓子疼、烦躁等“上火”的症状。栀子花在夏季开放,无疑是为人们解决了“上火”这一烦恼。吃桅子和栀子花的习俗在许多地方都有,对应不同的“火”,栀子和栀子花的吃法也有不同。

心火

夏天到了,高温使很多人都出现了不适的反应,有些人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甚至还有些人可能会出现中暑的症状。中医上讲,夏季在五行中属火,正好对应心。所以去心火是夏季养生的重中之重。

心火旺盛的人多表现为心烦意乱、舌尖潮红、口腔溃疡、小便黄少、便秘等症状。心实火者适当多吃苦味食物。可以喝莲子栀子汤:莲子30克,栀子15克(用纱布包扎),加冰糖适量,水煎,吃莲子喝汤。中医认为,莲子可以补脾止泻、益肾涩精、养心安神;栀子性寒,味甘苦,入心、肺、肝经,有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的功效。

肝火

入夏后,天气炎热,一些人常被一点小事儿气得面色通红、胸闷头晕,经常熬夜也会加重肝火。

爱发脾气、情绪容易激动的人常常被视为“肝火旺”。其实,一般俗称“肝火旺”的人除了易发怒外,还可表现为舌两侧红,脸上长痘、目赤、耳鸣耳聋、身体闷热、排便不畅等症状。

《神农本草经》中记载:“栀子味苦性寒,入心、肺、三焦经。”能调畅气机而调节胆汁分泌,故具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之功。栀子虽有清火作用,但它味苦性寒,苦寒药容易伤胃,所以中医常采用煮粥服食的方法,既可达到清热毒、降肝火治疗目疾的效果,又能减轻对胃的不良刺激。栀子3~5克,粳米1~2两。将栀子碾成细末,先煮粳米为稀粥,待粥将成时,调入栀子末稍煮即可。

胃火

夏季吃烧烤、喝冰啤酒成了很多人夜生活的标志,但这些都很容易引起胃火。对于嗜酒、嗜食辛辣、过食膏粱厚味等饮食不当引起的胃火,通常是由湿热、食滞两方面原因造成。

药疗方面,可选择凉拌栀子花:将栀子花500克去杂洗净,放入沸水中焯一下,捞出沥水,置于盘中,撒上葱花、姜丝,浇入香油、老醋,酌放食盐,拌匀即可。此菜清香鲜嫩,具有清热凉血、解毒止痢的功效。

肺火

中医说“肺为华盖,上先受之”。意思是肺位居身体最上面,外邪如果侵袭人体,肺是最早受累的,而且最容易被燥热邪气伤害。“肺火”有三个症状:嗓子疼、痰色黄和大便干。

《滇南本草》曾记载:“(栀子花)泻肺火,止肺热咳嗽,止衄血,消痰。”栀子花不仅归心、肝经,还入肺经,所以该花还具有清肺止咳的功效。若想清肺效果更好,还可以加上有润肺、止咳、消痰、降火的梨。梨一个,切块,栀子2个,加入适量冰糖放入炖盅,炖15~20分钟。

还可简单将栀子泡茶喝。将栀子花2个,用沸水浸泡5分钟,调入蜂蜜,代茶饮,清热、凉血、止咳;用栀子叶泡茶喝,具有降血压的功效。如今正值夏季,天气炎热,将金银花、栀子、山楂各15克,甘草5克,水煎后放凉代茶饮,具有防暑功效。

肾火

肾阴虚而导致火旺,主要症状表现为面赤颧红、小便黄、遗精,有时甚至尿道灼痛、腰膝酸软或胫骨痛、足跟痛等。可选用栀子5克,枸杞、山萸肉各15克,猪腰子2只,共入砂锅煲至猪腰熟烂。

是药三分毒,建议在使用栀子之前一定要让医生进行辨证。需要注意的是,脾虚便溏的患者不应该服用栀子,特别是肾阳不足的患者更加应该注意。中医认为栀子花性寒味苦,并不适合长期以及大量的使用,否则身体会出现腹泻等情况。(蒋晨 罗方序)

栀子花香当药食

时间:2019-08-3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陆家仕 时曦

 

  栀子花开的季节。傍晚,凉风习习,当我沿着小区那条石板小径在行道树下散步时,映入眼帘的竟是一大片栀子花。园里那洁白素雅的栀子花在青葱绿叶的衬托下,像一块块玉雕镶嵌在枝头,吐露着芬芳,随着微风吹拂,摇曳着娇嫩的身姿,宛若一条飘动的绸带,显得格外艳丽。

  栀子花分大花栀子、小叶栀子等几种,而其中的山栀子,亦名野桂花、玉荷花等。栀子花是难得的消暑花卉,还可以用来熏制花茶、制作食品和烹调食用,更是一味使用广泛的中药。中医认为,栀子花性寒,味甘苦,入肺、肝经,具有泻火除烦,清肺消炎、清热利尿、凉血解毒的功效,用于治疗肺热咳嗽、鼻衄、咯痰、肿毒病症。《滇南本草》曾记载:“(栀子花)泻肺火,止肺热咳嗽,止衄血,消痰。”因栀子花苦寒,能人血分而清邪热,还可用于辅助治疗疮肿毒、肠风下痢、血热妄行等病症。

  栀子花的营养价值很高。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栀子花的有效成分能抑制细菌生长,还可稀释痰液而通畅气道,具有化痰止咳的功效,可用于热痰壅而致的咳嗽;所含的纤维素能促进大肠蠕动,促进大便的排泄,可预防痔疮的发生。

  栀子花怒放时,花瓣全摊开,把生命的辉煌渲染得淋漓尽致,这时的花美得令人羡慕而又浓郁醇香。母亲常在这样的早晨带我去园子里采摘,回家后一部分洗干净,用开水焯去花的涩味,或做汤,或清炒,或蒸蛋,或放上榨菜、肉片,都一样味鲜诱人,齿颊留香。山栀花还可以生食,摘一朵盛开的,从花托处拉开,抽掉花蕊,从底部轻轻吮吸,一股淡淡的甜香味,那就是花蜜。吸完花蜜,再把花瓣放入唇间,此时你会觉得自己就是山野间的花仙子。山栀花味道 鲜美,但有很强的季节性。因此,不少山里人家会将山栀花晒干后贮藏。山栀花性寒,味甘苦,入肺、肝经,少食清肺止咳、凉血止血,但对脾胃虚寒、肾阳不足者并不适宜,孩童只能浅尝辄止。

  栀子花做成美食,味道也很好。栀子花花瓣吃起来清脆,肉质醇厚,轻轻一炒,就香味四溢,特别的美味。炒栀子花不需要鱼类这些东西,只需要加些简单的青椒等,清炒就很美味。先把栀子花的花心全部抽出来,只留花瓣,用清水清洗几遍,顺手放在沸水中焯水一分钟左右,捞出来备用,再把青椒去蒂洗洗干净,切成条,紧接着把大蒜去皮洗洗干净,切成片放在一边。热锅中起油,当油温七八成热的时候,先把大蒜放进去,顺手把栀子花,青椒依次放锅中,炒到食材断生后,把盐、鸡精放上面,炒到食材入味后,就能端上桌开吃了。这难能可贵的美味真让人垂涎欲滴。(陆家仕 时曦)

栀子花:幽馥暑中寒清肺止咳兼消痰

  (2022-12-29 05:38:32)[编辑][删除]


时间:2020-08-3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杨璞

  夏季盛开的花卉中,不少不仅有观赏价值,还有宁心解暑的效果,所谓“心静自然凉”。比如很多人阳台上种植的栀子花,在古人眼中已经是夏季清新花卉的代表了。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曾专门为栀子花写过一首诗,其中就有“孤姿妍外净,幽馥暑中寒”的佳句。

栀子花:药食两用,清肺止咳

  栀子花作为中药的来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茜草科植物山栀的花。一般6~7月采摘,鲜用或晾干。此花性味苦寒,归肺、肝经。

  栀子花也馈送人们以美味。明代著名养生学家高濂在其所著的《野蔌品》中记载一个栀子花的烹饪方法:“采花洗净,水漂去腥,用面入糖盐作糊花,拖油炸食”。清代康熙皇帝“御定”编制的《广群芳谱》中记载栀子花“大朵重台者,梅酱、糖蜜制之,可作羹果”。至今在很多地方,依然有吃栀子花的饮食习俗。

  栀子花作为中药主要有清肺止咳、凉血止血的功效。主治肺热咳嗽、鼻衄等。

  成书于明代的《滇南本草》中记载栀子花的四大功效:泻肺火,止肺热咳嗽,止衄血,消痰。此书还记载了栀子花为主药的两个方子。一个是治伤风,肺有实痰、实火,肺热咳嗽者,用栀子花三朵。蜂蜜少许同煎服。还有一个是治鼻血不止,用栀子花数片,焙干为末,吹鼻。

栀子:生、熟、皮、仁功效各不同

  栀子花凋谢之后与很多花卉不同的是,随后结出的果实也是一种中药,而且功效比栀子花更多,临床运用更广泛。栀子花的果实叫栀子。10月间果实成熟果皮虽黄色时采摘,除去果柄及杂质,晒干或烘干备用。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老年病科卢岱魏副主任中医师介绍说,栀子性味苦,寒。归经入心、肝、肺、胃经。栀子主要有清热、泻火、凉血等功效。用于治疗热病虚烦不眠,黄疸,淋病,消渴,目赤,咽痛,吐血,衄血,血痢,尿血,热毒疮疡,扭伤肿痛。《本草纲目》种记载其“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损伤瘀血,及伤寒劳复,热厥头痛,疝气,汤火伤。”

  栀子也用于治疗眼部及脾胃等疾患,比如《神农本草经》中记载栀子“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名医别录》记载其能“疗目热亦痛,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胃中热气。”《药性论》中记载其“杀蟅虫毒,去热毒风,明目,治时疾除热及消渴口干,目赤肿痛。”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中心失眠门诊杨晓辉博士介绍,对于心火困扰的失眠患者,栀子也是一味可以选择的中药。《医学启源》中记载栀子可“疗心经客热,除烦躁,去上焦虚热,治风。”《药类法象》种记载栀子“治心烦懊憹而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血滞而小便不利。”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药学部王勇副主任中药师说,栀子作为中药,生用、熟用功效不同,而且果实的皮和里面的仁药效也不尽相同。这个在《本草备要》中有精要解读:“生用泻火,炒黑止血,姜汁炒治烦呕,内热用仁,表热用皮。”

  需要注意的是,脾虚便溏者忌服栀子。《本草汇言》也提醒:“吐血衄血,非阳火暴发者忌之。”《得配本草》则告诫:“邪在表,虚火上升,二者禁用。”

阳台种植栀子花注意事项

  种植桅子花的土壤和花盆渗水、透气性要好。栀子花在20~25是其生长发育温度,开花适温为26~28。栀子花喜充足的光照,特别在春秋两季,每日要给多于8小时的日照,不然对其生长发育和冬季越冬不利。

  夏季忌中午强光曝晒,否则会使叶片变黄,要放置散光处养护,透光率达40%~50%为宜。入冬放置室内朝南阳光直射处。冬季室内养护保持6~10度为宜。

  为了调节和控制栀子花的生长,使株形优美和促进开花,在春季旺盛生长将停止时,把新枝顶端摘去,促使枝条基部的腋芽饱满和花芽的形成。(杨璞)

栀子花开

时间:2020-06-1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缪士毅

 

  闲暇之时,踏足乡野,忽然间一股沁人的芳香飘逸而来,走前一看,但见那山间地头的栀子花绽放洁白无瑕的花朵,伴随油亮碧叶,美极了。

  我从小在乡村长大,大学时又学过植物学,不知多少次邂逅栀子花,认知栀子花。依稀还记得植物学老师告诉说,栀子花为茜草科常绿灌木,早在汉代我国就辟有“栀茜园”,并置吏一人专司守护。汉代司马相如所作的《上林赋》中有“鲜支黄砾”之句,“鲜支”即栀子。《晋书》中有“晋有华林园种栀子,今诸宫有秋栀子”的记载。从植物学老师那里,我明白了栀子花的身世,认定其为不凡之物。也从这时起,更加爱上了每年夏天花开花谢的栀子花。

  栀子花洁净无瑕,似飘逸下凡的仙女,美得令人心动,散发出来的芳香令人心旷神怡。每当夏天,我最喜欢趁着日斜风清,在粼粼池畔,品赏栀子花的芳容,吸吮栀子花的芳香,此时顿有宋代杨万里《栀子花》的诗意:“孤姿妍外净,幽馥暑中寒。”

  栀子花也馈送人们以美味。明代《野蔌品》中称栀子花“采花洗净,水漂去腥,用面入糖盐作糊花,拖油炸食”。清代《广群芳谱》中载,栀子花“大朵重台者,梅酱、糖蜜制之,可作羹果”。我从农村走出来,是吃着栀子花长大的。栀子花叶片肥厚,洁白如玉,醇香浓郁,为难得的食料。记得小时候,家里兄弟姐妹多,我母亲为改善家里餐桌上的菜肴,每当栀子花绽放时,就提着竹篮去采摘栀子花。母亲虽然斗大的字没识几个,但烹调手艺却顶呱呱,那采来的鲜嫩栀子花,一经母亲下厨烹调,就成为家里餐桌上的美味花馔。母亲烹调出来的凉拌栀子花、栀子花蛋汤、栀子花炒韭菜、栀子花炒肉等鲜美爽口,家人常吃不厌,食后齿颊留香。现在回想起来,真可谓一篮栀子花,深深慈母情。

  提起栀子花,我学医的爱人说,栀子花不仅可以食用,还有药用价值。《中药大辞典》记载栀子花性寒、味苦,具有清肺、凉血的功效,可治疗肺热咳嗽和鼻衄。《滇南本草》称栀子花“泻肺火,止肺热咳嗽,止衄血,消痰”。

  又是栀子花开时节,愿那美丽的栀子花带给人们更多的眼福、口福,还有那美好的祝福。(缪士毅 浙江省永嘉县委组织部)


闲看中庭栀子花
摘自2023-5-26中国中医药报
刘琪瑞 山东省郯城县人大常委会
我从小就喜爱栀子花。老家的小院里种了几株栀子,每年夏天栀子花开得热闹非凡,一直开到秋、一直香到秋,邻居们都到我家来摘花,连母亲哼的小曲里都有一丝花香。
栀子是茜草科栀子属灌木植物,适应性强,野植或盆栽皆可,株高可达两三米。栀子花的花期也长,从初夏一直开到初秋,花朵大而素白,如一盏盏银酒杯。
栀子花可作药用,具有清肺止咳、凉血止血的功效,可疗治肺热咳嗽、鼻衄等症。母亲摘了栀子花晒干收存,遇到邻家小孩鼻血不止,把栀子花焙干为末,装在一根小竹筒内,向鼻孔里吹,吹上几遍鼻血就止住了,这个小妙方在《滇南本草》中也有收载。母亲还会将栀子花同金银花、薰衣草一起搭配,自制成“花露水”,夏日的夜晚喷上一些,不仅祛痱爽身,还能防蚊虫咬伤。
秋天栀子花落后,结出一颗颗长圆形的红色果实,母亲摘下来晒干,留以备用。有一回,我得了风火牙痛,母亲往我嘴里塞进两个栀子,有点儿小苦,含上一会儿,牙痛就消失了。我们这些皮孩子在外面疯耍,不小心跌伤胳膊腿了,疼痛难耐,母亲找出栀子,研磨成粉,用老陈醋调成糊状,涂在伤痛处,干了再换,如此几次,痛肿渐消,活动自如。后来,我才知道栀子性味苦、寒,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之功,是一味常见妙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