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脊柱穴、胸痛穴、腹痛穴,消炎灵穴

(2024-08-30 03:05:54)

脊柱穴1(阳穴)

【定位】于枕骨粗隆处的上方三寸之处,上三分之一为枕颈穴,中三分之一为胸椎穴,下三分之一为腰骶穴。

【功能】活血化瘀,调节神经,消炎镇痛。

【主治】

  1. 枕颈穴:主治一切颈椎部、枕骨、后头部病变,及颈肩综合症。

  2. 胸椎穴:主治一切胸椎、脊背病变。

  3. 腰骶穴:主治一切腰椎、骶椎、尾骨部病变,例如腰椎间盘脱出、臀部疼痛、股骨头病变等。

【剌法】针尖贴著骨膜向下平刺,然后用“提针止痛法”以增强针感,加强疗效。严重者可使针尖向健侧(不痛的一侧)偏斜三十至四十度,并于进针后行补法,再留针四十分钟左右。

若整个脊柱都有病变,如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则用二至三寸针自上向下透刺。

【行针指要】

  1. 本穴是治疗运动系统各种病变的首选穴与特效穴,多数病变皆可在进针后五秒钟左右立即见效。

  2. 在治疗胸腹部疾病时,需配合胸部灵穴和腹部灵穴,疗效更佳。

  3. 在治疗运动系统的各种疾病时,可以将此穴作为主穴,然后配以其它穴位,以增强疗效。

  4. 针刺后,令患者活动患处以增璿乙疗效。

脊柱穴2(阴穴)

【定位】前额正中,大约眉心上方一寸处。,若在前额划一个“十”字,则中间的十字交叉中点即本穴。其上三分之一为腰骶穴,中间三分之一为胸椎穴,下三分之一为枕颈穴。

【功能】活血化瘀,调节神经,消炎止痛。

【主治】枕颈穴、胸椎穴,腰骶穴的主治病痛如“脊柱穴1”。

【剌法】

  1. 针尖贴著骨膜向下平刺,情况较严重者可使针尖向健侧偏斜三十至四十度,以增强针感。若整个脊柱都有病变,如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则用二至三寸针自上向下透刺。

  2. 所不同的是:颈部疾病宜采上下提插,然后在穴位的对应处“捻针”行泻法。而胸椎、背脊及胸腹部疾病则先剌至底部,再提至穴位对应处,拇指向后捻转行泻法。至于腰骶部及小腹、膀胱、前列腺疾病,或妇科疾病,都于进针后向上提挑,以针尖划向额部骨膜处进行。


【行针指要】同脊柱穴1,所不同的是针刺后,宜令病人活动患处或医者以手法按摩强化效果。

脊柱是人体的主轴,连接、支撑著上下、内外的所有细胞、器官和神经系统,又是督脉通行之道。脊柱内为脊髓,与中枢神经、脑髓相连。中枢神经的思维信息要经由脊神经,才能传递到所有器官、系统,并发挥作用。因此必须脊柱气血充盈,无错位,人体才能保持健康。凡是与脊柱有关的病痛,针刺本穴的效果相当好。

胸痛穴

【定位】位于前臂背侧的尺、桡骨之间,约在腕关节、肘关节联机的下三分之一处。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或按症取穴。

【功能】消炎止痛,调节神经、内脏与内分泌功能。

【主治】胸部软组织损伤,肋间神经痛,胸膜炎,心绞痛、心律不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肾病综合症,膈肌痉挛,带状疱疹等。对于急性腰扭伤偏于胸椎者特效。

【行针指要】主要以治疗胸部各种疾患为主,对于胸部急症、痛症效果尤佳。依据多年经验,左侧穴位可治疗肝胆疾患,而右侧则治疗心脏供血疾患。临床上多与脊柱穴搭配使用。 


腹痛穴

【定位】位于腿部膝下的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取穴原则】病变部位固定者交叉取穴,不固定者则“男左女右”取穴。严重者“双侧同时取穴”。

【功能】止痛消炎,舒肝利胆,调节内脏功能。还能调节血压、血糖、血脂,健脾和胃,扶正培元,抗衰老,增强免疫功能。

【主治】急性胃炎、肠炎、阑尾炎、胰腺炎、胆囊炎与急性肠梗阻,各种胃痉挛与冠状动脉疾病(冠心病、心绞痛,或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以及肋间神经、肝脏疾病(急、慢性肝炎,肝硬化),糖尿病,白血球减少症,高、低血压,高脂血症,过敏或气喘,急性荨麻疹,前列腺炎,以及作为养生保健之用等。

【行针指要】主治腹部疾病,临床上常和脊柱穴搭配使用。 

消炎灵穴(包括背穴与指穴两种)

 

1.背穴为经外奇穴

【主治】疔毒恶疮及全身一切急性炎症。

【取穴】背部阿是穴。病人端坐,患者以中指(男左女右)经过对肩、伸向后背,延脊柱尽力向下伸,则中指尖所到之处,凡是在二公分内的压痛处,或有小红点、黑色毛孔、丘疹、凹陷等变形汗毛孔均属之。

【操作手法】用三棱针直刺一分,使之出血,不留针。或用毫针刺三至七分,平补平泻,每日针一次,不提插,不留针。

【注意】此穴位于第三至第五胸椎间的脊柱之上,属督脉。督脉为人体诸阳之会,与脏腑有密切联系,可条达一身之阳气。因此凡是早期的急性疮毒,用本穴治疗可以很快使症疮消散而痊愈。晚期则效果较差,临床上可与指穴配合施术。

 

2.指穴

【定位】本穴在大拇指背第一节的中在线,可以均分为三点,即共有三穴。

【功能】消炎止痛,去腐生肌,主治全身一切炎症。

【主治】一切疮疡、恶瘤、刀伤、烫伤,或手术后伤口溃疡出水,久不收口。

【行针指要】以三棱针点刺出黑血。

  

   除了痛点,我总结了“按摩部位26字令”,身体上的痛点一般都会存在于这26字令所网盖的部位里。如果找不到痛点,就可以找这些部位按摩刺激。

   我总结的“按摩部位二十六字令”如下:

   骨边缘,骨端点,骨缝凹陷附着点;

   肌间隙,肌肉旁,肌腱韧带大筋旁。

  就是说,按摩的部位与骨头有关的就在骨头的边缘、骨头的端点、骨缝中和骨头凹陷中,在肌腱和韧带的附着点上;

   按摩部位与肌肉有关的就在肌间隙中,在肌肉旁侧,在肌腱韧带或者大筋的旁侧。 按摩一定要“得气”。

5、触动

   “触动”这两个字,就是按摩的精髓所在。

     只有深刻地触动机体,才能使刺激部位“得气”,才能使机体功能系统被触动,才能调动和促进机体所有的机能活动高效地运行。 古人说:“机触于外,巧生于内”。道出了按摩和针灸之所以能治百病的道理。正是由于来自按摩等外在刺激的触动,才诱使机体内机能系统自愈本能的巧妙的回应,结果“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6、自愈力

   自愈力就是机体对机体本身功能状态的调整,以及对疾病状态的修正修复的功能表现。反向按摩就是类同于卡拉OK大家唱一样的卡拉OK自己按,自己做自己的按摩医生。

    

    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治间断性腰痛

摘自2025-10-13中国中医药报
何庆勇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张某,男,77岁,2013年11月28日初诊。主诉:间断性腰痛10余年,加重不能转侧5天。现病史:患者有10余年腰椎骨关节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史,每遇弯腰或提重物时发病,局部喜热敷,热敷后疼痛缓解。腰痛严重时不能转侧、弯腰,只能卧床休息。5天前活动后出现腰痛加重,不能转侧、屈伸。刻下症:腰痛难忍(以肌肉痛为主),连及下肢,不能转侧、屈伸,腰部喜热,右膝关节疼痛,活动后加剧,偶有咳嗽,咳白痰,痰不稠,易咳出,全身乏力,眠可,口苦略干,喜温饮,纳食不香,无食欲,小便可,大便平素偏干,成形,一日一行。舌淡胖,齿痕多,苔薄白,右脉弦细,左脉滑。腰椎X线片:腰椎骨关节病,L2/3,L3/4,L5/S1椎间盘病变。膝关节X线片:右膝关节骨质疏松,关节面边缘骨质增生,胫骨髁间嵴变尖,关节面欠光整,内侧关节间隙狭窄。无周围软组织钙化。提示右膝关节骨关节病。

中医诊断:骨痹(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证)。

方用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黑顺片30g(先煎1个小时),生白术30g,炙甘草15g,生姜20g,大枣20g。3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早晚服用。

二诊:患者诉腰痛减轻约70%,右膝关节疼痛亦减轻,继续服用原方3剂后,患者诉腰痛,膝关节疼痛均愈。

按 本案患者的治疗采用的是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原方,仅5味药,为单捷小方,患者服用3剂后症状改善约70%。继续服用3剂痊愈,真可谓力专而用宏,故立竿见影。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记载:“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去桂加白术汤方: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白术四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左季云的《伤寒论类方汇参》说:“此阳虚脾气不化,致身重湿着肉分。为制扶阳行痹,崇土去湿之温方也。土虚不能运湿,而津气下流,无以滋润肠胃,故大便反硬,而小便自利。”笔者临床体会到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的方证是:身体疼烦(剧),不能自转侧,恶风,恶寒,大便干,小便调。本案患者症见腰痛难忍(以肌肉痛为主),连及下肢,不能转侧、屈伸,腰部喜热,右膝关节疼痛,活动后加剧,小便可,大便平素偏干。用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治疗旨在温脾阳,去风湿。

(本文摘编自《何庆勇经方治疗疑难危重症实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