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内服外用赤小豆治疗急性滑膜炎

(2024-08-09 04:57:22)
内服外用赤小豆治疗急性滑膜炎
摘自2024-8-8中国中医药报
马建国 马龙 马金榜 山东曲阜市第二人民医院
贾某,女,68岁,2023年8月20日初诊。患双膝关节骨质增生5年,经多方内服外用药物不效,时轻时重,治疗心情迫切,听信偏方自用鲜苍耳叶捣碎,与白酒调成糊状敷于膝关节,用纱布包裹1个小时后感到火辣辣的疼痛,但仍坚持使用,3个小时后热痛难忍,揭下药后见双膝关节皮肤弥漫性潮红肿胀,疼痛尤甚,影响站立行走,子女带其速来诊治。刻下:双膝关节除上述皮损外,触之有明显灼热痛感。
诊断:急性滑膜炎(外用药物不当,刺激皮肤所发)。
治则:清热消肿,解毒止痛。
治法:赤小豆内服外用。取赤小豆50g,水煎服内服,日3次;赤小豆200g,水煎1500ml左右待凉,纱布蘸药液稍拧至不滴水为度,湿敷双膝关节,嘱其不拘次数,有热痛感即敷,日1剂。忌食辛辣之物。
8月24日二诊:内服外用3日后,膝关节弥漫肿胀症状明显消退,肤色由红变淡,痛感大减,能慢慢行走,触之皮肤热感很轻。效不更方,继用3日。
8月27日三诊:皮损全部消退,诸症告愈。
按 赤小豆味甘、酸,性平。《药性论》称其“消热毒痈肿”。《食疗本草》称其“去关节烦热”。因此本品具有良好的利水消肿、清湿热解毒功效。除内服外,水煎后湿敷患处,可直接到达病变部位,能有效地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抑渗出、促进皮肤吸收,对减轻局部水肿和疼痛、控制感染等起到了关键作用。由于发病时间短,用药及时,药症相符,最终收到了皮损得以较快消退的满意疗效。患者高兴地说:“一味中药就治好了我的滑膜炎,中医疗法真是神奇。”

路路通里的母爱

 (2024-08-08 04:27:08)[编辑][删除]
路路通里的母爱
摘自2024-8-7中国中医药报
近日,一位患者不明缘由地突发荨麻疹,瘙痒难耐,前来笔者诊所诊治。患者让我想起母亲,想起那味神奇的中药——路路通,以及那饱含温情的往昔岁月。
路路通为金缕梅科植物枫香树的干燥成熟果序。小时候,我隔三岔五就起荨麻疹,那密密麻麻的红疹,奇痒无比,令我坐立不安。那时农村医疗条件差,药物稀缺,离医院又远。母亲受“土医生”外婆的影响,懂一些中药知识,知晓路路通有祛风通络、利水除湿的作用,能够缓解荨麻疹的症状。母亲便时常上山采集路路通,晒干留存备用。
在我们乡下,枫香树随处可见,一般人对其果实路路通视若无睹,但在母亲眼中,它却是一味良药。
母亲将路路通洗净,放入瓦罐中熬煮。浓郁的药香伴着热气袅袅飘散,弥漫整个房间。母亲把熬好的药水盛入碗中,仔细地吹凉,然后让我喝下。药水入喉,虽有微苦,却饱含着母亲的关爱。为了让我彻底摆脱荨麻疹的折磨,母亲将路路通用石磨磨成细粉,让我每天冲服。在母亲的精心照料下,我的荨麻疹症状逐渐减轻,红疹慢慢消散,瘙痒也不再缠身。
冬季,我手脚冰凉,那时既没有电热毯,也没有暖宝宝,母亲就用路路通熬制汤药,让我喝上一碗温暖身体。她还用路路通熬水,让我临睡前泡脚半小时,那种温暖从足底直至心底。
如今,我自己成了医生,母亲不再为我的身体担忧。
有一次,我读中医杨承岐先生的书,他擅长运用路路通治疗荨麻疹。
路路通在我记忆中永远清晰、亲切。每当看到它,我都会想起母亲那焦急且关切的眼神,想起她熬药时忙碌的身影,想起那些被母爱包围的温馨时刻。时光匆匆,但路路通见证的母爱始终熠熠生辉。
对于眼前这位患者,我在进行西医治疗的同时,还为其开具了中药路路通煎服,并外用泡浴,经过一周的治疗,患者终于好转。我也深感欣慰,因为这是母爱的传递。(湖北恩施 刘应红)
香草:悦人身心体自香
摘自2024-8-7中国中医药报
赵中振 北京中医药大学《本草纲目》研究所

外来芳香植物茉莉、迷迭香和罗勒的来源和用途。
《本草纲目》当中收录了不少外来的芳香植物,如迷迭香、茉莉花等,这些药物背后还引出了一种疗法、一个学科——芳香疗法。
迷迭香
迷迭香来自唇形科迷迭香属植物Rosmarinus officinalis L.,原产于地中海沿岸地区。
李时珍著书时参考八百余家典籍资料,其中不仅有医药书,也有中医药行外的书。《本草纲目》记载,迷迭香自三国时期从西域传入中原,得到了魏文帝曹丕的青睐,栽种在宫苑里。
曹丕与曹植之间“煮豆燃豆萁”骨肉相残的惨剧,令人嗟叹。但是他们也曾因对迷迭香共同的喜爱,聚在一起吟诗作赋。曹丕作《迷迭香赋》赞赏来自西域的迷迭香:“播西都之丽草兮,应青春而凝晖。”在春天里熠熠生辉,取其鲜嫩叶,装入香囊袋,佩戴在身上,芳香迷人,这也被收录在《本草纲目》中。
每年一到夏天,日晒天热惹人烦躁。其实比烈日当头更可怕的是夏天的蚊蝇,让人恨得要死、怕得要命。用蚊香驱蚊古已有之。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迷迭香和羌活一起做成丸药,点燃后驱蚊的方法。
迷迭香作为辛香料食材,更是出现在各国餐桌上。西餐经常把迷迭香、罗勒等香料的粉末撒在主要食材上,既可调味又可装点。迷迭香烤肉、迷迭香炖菜、迷迭香做的面食等不胜枚举。
罗勒
罗勒现在比较常见,罗勒的名字一看就是外语的音译。很多外来药的名字中都有勒字,比如,诃子原叫“诃黎勒”,余甘子原叫“庵摩勒”,丝瓜原叫“天罗勒”。
罗勒Ocimum basilicum L.为唇形科罗勒属植物。统称的罗勒是一大类,品种很多,比较常见的有甜罗勒(Sweet Basil)、紫罗勒(Purple Basil)和柠檬罗勒(Lemon Basil)等。在这一大组香草当中,九层塔也是罗勒中的一种。
九层塔名称的由来,主要由于它的花序重重叠叠,如同宝塔。潮州菜、客家菜经常用到九层塔。潮州人称九层塔为“金不换”,客家人称九层塔为“满园香”。现在安徽等地也流行配菜放入九层塔,九层塔作为凉拌菜也变得越来越普遍。
茉莉花
茉莉花令人赏心悦目。《本草纲目》中记载,茉莉花可以平肝解郁、理气止痛。
有一首家喻户晓的江南民歌《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歌曲轻松甜蜜,朗朗上口,已经成为中国最有代表性的歌曲之一。
不过,歌中唱的茉莉花并非中国原产植物。茉莉花属木犀科Jasminum sambac(L.)Aiton,原产于印度等地。李时珍是第一位将茉莉花载入本草典籍中的医家。茉莉比较怕冷,引入中国后先被种植在江南地区,后逐渐扩大范围,但仍以南方多见,福建省福州市把茉莉花定为市花。
茉莉花茶非常有名,但这不是茉莉花泡的茶,而是用茉莉花窨制的茉莉花味的茶。
北京人爱喝茶,尤其常喝茉莉花茶。从前北京一些井水苦,茶香能遮苦味。虽然北京不产茶叶,但也有茶庄老字号以茉莉花茶闻名。茉莉花茶,简称“花茶”,南方叫香片,制茶时在绿茶的制作过程中加入鲜茉莉花窨制而成。茉莉花清香、淡雅,享有“天下第一香”的美誉,与绿茶搭配,香气缭绕。
茉莉花中的精油含油量并不高,只有约0.2%,采集500朵茉莉花蕾,才能提炼出1滴纯茉莉精油。这令高纯度的茉莉精油有了“液体黄金”之称。
芳香疗法
芳香疗法(Aromatherapy),是一种将植物精油运用在“香熏”“按摩”和“沐浴”当中,通过调整心理和生理,达到保健和治病效果的方法。现在盛行于全球,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埃及。
早在5000多年前,古埃及人就掌握了提取芳香精油的方法,制作出香油、香膏等用品。
古埃及早期的“芳香疗法”流传到了古希腊、古罗马和后来的阿拉伯国家,精油也被广泛用于治病、抗菌和驱魔。
早期人们对精油的认识,还停留在经验的层面。直到20世纪初,法国化学家盖特佛赛,在一次实验事故中烧伤了手,意外发现了薰衣草精油对烧伤的疗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使用不同的精油治疗战场上士兵的伤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接着他撰写了《芳香疗法》一书,正式提出了“芳香疗法”(Aromatherapy)的专业术语。
“Aromatherapy”一词Aroma和Therapy两部分组成。其中,Aroma源自希腊文,意为芬芳、香气;Therapy即治疗法。
进行芳香疗法时用到的精油和挥发油的概念稍有不同。挥发油是通过水蒸气蒸馏获得的挥发性油类。精油更注重精华,制备方法包括萃取、压榨或蒸馏等几种方法。现在最常见到的精油有迷迭香精油、玫瑰精油、薰衣草精油和尤加利精油等。
在芳香疗法中,也常把不同品种的精油按一定的比例进行混合,可用来防病、治病,这点与中药的复方配伍类似。
香料是古埃及重要的贸易物品之一,亚历山大港能够闻名于世,得益于香料贸易,后来那里逐渐成为世界香料贸易中心。芳香疗法在埃及有物质基础和广泛的民众基础,所以容易发展起来。
埃及的精油店很多,这些店也是游客经常光顾的地方。我在当地的一家精油店里见到了数十种精油产品,都装在精美的小玻璃瓶里,以古色古香的风格展示着芳香疗法的作用,令人恋恋不舍。玻璃瓶与精油相互借势,打开了市场,流行至今。
芳香疗法也是世界传统医学当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人有五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将五官的功能一起调动起来,有助于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只要是对人类健康有用的方法与材料,我们都可采用、吸收,博采众家,无论中西。
香草美人芫荽
摘自2024-12-19中国中医药报
经冬的芫荽越冻越精神,越冻越有味儿。
冬日的清晨,菜园里的芫荽覆盖了白茫茫的冰霜,被冻得僵僵巴巴。一旦太阳升起有了暖意,芫荽一棵棵便恢复了精气神,那是一种颜色较深的绿。在万木萧条、深灰或银白为主色调的隆冬,这种绿显得尤为珍贵。
芫荽又叫香菜,有种特殊的香气,是一种很好的调味菜。可有人对这种香气不怎么喜欢,甚至厌恶,避而远之。比如老作家汪曾祺,原来不吃芫荽,认为有臭虫味。我喜欢它鲜鲜绿绿的样子,更爱吃它,做菜时不仅鱼羊之物放芫荽,以去腥荤、提鲜香,做其他菜蔬,比如炖豆腐、炒萝卜条,我也喜欢放几根芫荽。
尤其是那种根粗叶壮的芫荽,我们老家叫地盘棵芫荽,更有味道。将一大把芫荽择洗干净,用沸水焯一焯,切细加上葱姜盐、花椒、胡椒等佐料,再将发好剁碎的粉条放入拌一拌,还可再放一点花生碎,以老陈醋拌之,那味道爽脆鲜香,不失为冬令的佐酒美肴。
小时候在农村老家,我母亲把芫荽叫“发物”,遇有我们兄妹患感冒,病热毒气发不出,她常用芫荽根煮水给我们喝,用来发汗。如若生疹痘,母亲也用芫荽根叶煎水发毒。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云:“胡荽,辛温香窜,内通心脾,外达四肢,能辟一切不正之气。故痘疮出不爽快者,能发之。”
胡荽是芫荽最早的名字,芫荽为外来物种,《本草纲目》中云:“其茎柔叶细而根多须,绥绥然也。张骞使西域始得种归,故名胡荽。”东晋十六国时期,后赵开国皇帝石勒为羯族,妥妥的胡人,他忌讳提到“胡”字,下令改名为原荽,后来演变为芫荽。
芫荽是香草美人,即使老了,也不失其香其美。春末夏初,菜园里的芫荽抽出一柄柄青薹,开出满园的白花,故它又有“满天星”的别名。在许多国家的文化中,芫荽都与健康和长寿紧密相连。人们相信,食用芫荽能够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各种疾病,使人健康长寿。因此,在许多地方,人们都会在重要的节日或庆典上食用芫荽,以求得健康和长寿的祝福。(山东省临沂市 刘琪瑞)

补肾 活血 止痛

藤黄健骨丸

时间:2024-08-1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储成利 云南省昆明市阿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门诊上遇到颈椎病、跟骨刺等病患者时,我常用中成药藤黄健骨丸,疗效颇佳。此药有补肾、活血、止痛之功,对多种骨科疾病都有效果。下面我们就来解读一下这款中成药。

组成与功效

藤黄健骨丸是源于国医大师刘柏龄经验方骨质增生止痛丸所制成的中药复方制剂,收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成方制剂卷》。该药选取熟地黄、鹿衔草、骨碎补(烫)、肉苁蓉、淫羊藿、鸡血藤、莱菔子(炒)等七味药,鹿衔草、淫羊藿粉碎成细粉,其余五味加水煎煮二次,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成稠膏,与上述粉末混匀,干燥,粉碎,过筛,取粉末加适量炼蜜制成大蜜丸,即得。

本药针对的主要病机是由肝肾亏虚、瘀血阻络,症见关节屈伸不利、痛如针刺、痛处固定等症,适用于肥大性脊椎炎、颈椎病、跟骨刺、增生性关节炎、大骨节病见上述证候者。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藤黄健骨丸具有改善血液流变学、抗炎、镇痛、抗骨质增生等作用。

中医学认为,肾主骨生髓,骨病往往与肾气亏虚、气血运行不畅紧密相关,是后代医家“骨病治肾”治法的理论支撑。本药中熟地黄养血滋阴、补精益髓,肉苁蓉补肾阳、益肾精、壮筋骨,鸡血藤活血舒筋、通利血脉,共为君药。鹿衔草补虚益肾、祛风除湿止痛,淫羊藿补肾壮阳、强腰膝、祛风除湿,骨碎补补肾强骨、活血续伤,可以辅助君药补肝肾、强筋骨,三药共为臣药。菜菔子消食利气,使滋补诸品无阻碍气机之弊,为佐药。方中共七味药,其中六味都入肾经,可见全方以补肾为本、治骨为标,组方严谨,理法分明,诸药合用,共收补肾、活血、止痛之功。

服法及禁忌

本品为黑褐色的浓缩水蜜丸,味微苦;或为黑色的浓缩大蜜丸,味甜、微苦。浓缩水蜜丸一次服10~15丸,一日2次;浓缩大蜜丸一次服1~2丸,一日2次。市售还有其他剂型,按说明书服用即可。

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食物,戒烟酒。孕妇禁用。另外,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祛风散寒活血通络都梁丸

  (2024-05-10 16:35:33)[编辑][删除]
祛风散寒 活血通络
都梁丸
摘自2024-5-9中国中医药报
尚学瑞 河南省辉县市中医院
近日,一个朋友微信求助,说他正上高中的孙子经常出现头痛、鼻塞,一犯病就请假,很耽误学习。别人向他推荐了都梁丸,可是他从没听过此药,不知是否适合孩子吃。我作了详细解答,他这才消除疑惑。下面来分享这款中成药。
组成与功效
都梁丸源自宋代王璆所撰《是斋百一选方》。原书从一则案例说起,有个叫王定国的人因被风吹,出现项背拘急、头目昏眩、太阳穴和脑部俱痛,他去找名医杨吉老诊治。杨吉老切其脉后,拿出一粒药丸给他,他服了立马见效。后得知药仅白芷一味,很觉神奇。因杨吉老乃都梁(今江苏盱眙县)人,便称此药为都梁丸。原方为:“香白芷(大块,择白色新洁者,先以棕刷刷去尘土,用沸汤泡洗四、五遍)。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多用荆芥点腊茶细嚼下,食后。”功可“大治诸风眩晕,妇人产前产后,乍伤风邪,头目昏重,及血风头痛,服之令人目明。凡沐浴后服一、二粒甚佳。暴寒乍暖,神思不清,伤寒头目昏晕,并宜服之”。明代《普济方》收录此方,名之“芷弹丸”;《本草纲目》收录该方,亦对此丸功效予以充分认可。1961年出版的《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收录都梁丸,药用白芷一百六十两(用黄酒三十二两浸蒸晒干),加入川芎四十两,二者共研为细粉,过罗,炼蜜为丸。功能主治为“散风止痛。主治感冒风寒,头痛眩晕,鼻塞不通,身烧倦怠”。
现行中成药都梁丸采用《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药物,由白芷(酒炖或黄酒浸蒸)、川芎组成,辅料为蜂蜜。本药有祛风散寒、活血通络之功,用于风寒瘀血阻滞脉络引起的鼻塞不通、偏正头痛(呈胀痛或刺痛、痛有定处、反复发作、遇风寒诱发或加重),或伴恶寒发热,舌淡苔白或舌有瘀斑,脉浮紧或弦涩。药理学研究发现,本药有镇痛、抗炎、改善微循环、抗凝血、降低血液黏度、抗菌等作用,现代可用于上呼吸道感染、血管神经性头痛、外伤性头痛、眶上神经痛、鼻炎、鼻窦炎及妇人痛经、经行头痛等见上述证候者。
方中白芷辛温而芳香走窜,善入足阳明胃经,可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以酒制之,更增宣痹通络、活血散瘀之力,故重用为君药。川芎辛温,为治头痛之要药,功善活血行气,上行巅顶,散风止痛,为臣药。全方两味药相须为用,突出辛散温通,且功专力宏,故通窍止痛之效甚捷。
服法及禁忌
本品为浅黄色至棕黄色的大蜜丸,气香,味甜、微辛、苦。每丸重9克,一次1丸,一日3次,嚼服或分份吞服,服用前除去蜡皮、塑料球壳。目前市售的同成分品种还有软胶囊、滴丸等剂型,按说明书服用即可。
服药期间,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不宜同服滋补性中药。慢性病患者、小儿、年老体弱者,请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头痛属阴虚阳亢、肝火上扰者不适宜。孕妇、哺乳期妇女慎用。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名医名方培土宁风汤

   (2024-04-14 16:15:55)[编辑][删除]
名医名方
培土宁风汤
摘自2024-4-12中国中医药报
杨进,男,1944年出生,江苏省名中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获得“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首批百名“国家级教学名师”等称号,出版《新编温病学》等专业著作68部。从事温病学的教学、科研40余年,临床工作50余年,对感染性疾病和内科疑难杂症的诊治有深入研究。
组成:党参10g,炒白术10g,云茯苓10g,陈皮6g,姜半夏9g,合欢皮20g,天麻8g,钩藤15g(后下),夏枯草15g,泽泻12g,车前子12g,石决明20g(先煎),地龙10g。
功能:健脾化痰,平肝息风。
主治:良性位置性眩晕,见头晕与体位变化相关,伴恶心呕吐,倦怠乏力,舌质淡红,苔薄白腻,脉细弦,证属脾虚肝风内动者。
用法:每日1剂,常法煎服。
方解:良性位置性眩晕,又称耳石症,是指头部迅速运动至某一特定头位时出现的短暂性、发作性眩晕和眼震。本病归属于中医学“眩晕”的范畴,与肝密切相关。
肝为风木之脏,木性升发,风性喜动。如失其条达,横逆之气易发;若失其阴柔,则刚燥之情易萌,其易亢、易动的特点与本身的生理属性相关。其次,肝与其他脏腑之间也有着紧密的生克制化关系,如肾精亏损,水不涵木;心血亏损,风火萌动;肺气伤耗,阴火上乘等。而本病患者多兼见倦怠乏力,恶心呕吐,舌质淡,苔腻等中焦运化无力之象,系中土衰困,痰湿挟肝风上干清阳所致。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曰:“阳明脉衰,厥阴内风暗旋不熄。”故在治疗上,以培土与宁风为要领,使其脾健痰消,风平浪止,遂以此为方名。
培土宁风汤中,以党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半夏、陈皮化痰降逆;天麻,又名定风草,入厥阴经而善疗头晕;钩藤长于平肝息风;石决明,味咸寒,质重沉降而潜阳;地龙善下行入土,行瘀通络;胆络脉附于耳,用夏枯草以降胆火;泽泻、车前子,使水湿从膀胱而走;肝病多郁,佐合欢皮解郁疏肝。全方以《黄帝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为切入点,根据叶天士“治痰须健中,熄风可缓晕”为治则,用药上通补兼施,动静相合,集四君子汤、二陈汤、天麻钩藤饮、泽泻汤等诸方之长,共奏健脾化痰,平肝息风之功。
加减运用:烦躁易怒者,加栀子、桑叶;痰多者,加姜竹茹、石菖蒲;便溏者,加炒白术、石榴皮;畏寒怕冷者,加干姜、桂枝;夜寐欠安者,加夜交藤、茯神。
(江苏省太仓市中医医院 吴力强 陆兵整理)

刘柏龄治骨伤科疾病验案解析

  (2022-01-13 15:39:52)[编辑][删除]

摘自2022-1-12中国中医药报
李成刚 尹红兵 朱琦 吉林省中医医院
国医大师刘柏龄长期致力于骨伤疑难病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跟师聆听敦诲,作为刘柏龄学术经验研究工作室的负责人,现将刘柏龄的宝贵经验、医案整理报道如下,以飨同道。
补肾益脾壮骨治疗骨质疏松案
李某,女,55岁,退休职员。1999年5月15日初诊。诉腰背痛2年余。无明显诱因,自觉晨僵现象明显,四肢沉重,乏力,腰背酸痛,时轻时重,近1个月症状加重。50岁绝经。服过大量钙片等,无明显效果。诊查:轻度驼背,活动轻度受限,脊柱广泛压痛,直腿抬高试验阴性。X线片示:脊柱(胸腰段)后凸变形,各椎体呈鱼尾状改变,骨质疏松。脉沉弦,舌质淡,苔薄白。
诊断:(肾虚髓减,脾弱精衰,骨失充养型)骨痿(西医称为骨质疏松症)。
治法:补肾、益脾、壮骨。
处方:自拟补肾壮骨羊藿汤。药用淫羊藿25g,肉苁蓉20g,鹿角霜15g,熟地黄15g,鹿衔草15g,骨碎补15g,全当归15g,生黄芪20g,生牡蛎50g,川杜仲15g,鸡血藤15g,广陈皮15g,制黄精15g,炒白术15g。每天1剂,水煎服。
8月29日复诊:服上药2周,症状逐渐减轻,唯睡眠欠佳。拟前方加夜交藤25g,生龙齿25g,嘱再服2周。
9月13日三诊:晨僵、腰酸背痛明显减轻。步履较前轻松、有力,睡眠好转。嘱仍按前方继续治疗月余,后服健骨宝胶囊而收功。
按 骨质疏松多表现为疼痛。常见腰背和腰骶部的疼痛,以中间脊柱为主,长骨部位也是高发区。骨质疏松非常严重的时候,大约有1/3的病人会逐渐出现畸形,如驼背,关节、肌肉出现萎缩,关节变形等等。骨折好发的部位为腰椎、胸椎、髋关节、尺骨桡骨等。还有的患者表现为心肺和消化系统的异常,如有些病人会表现为憋气、胸闷,甚至会有心功能不全等等。骨质疏松多见于老年人或绝经后的妇女,是腰背痛较常见的原因之一。国外文献报道,凡年龄大于50~60岁的男性和大于40~50岁的女性,都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症状。国内郭世绂(1983)报道100例,年龄多在50~70岁之间,男女之比约为1:2。因此,本病又有增龄性骨质疏松、老年性骨质疏松等称谓。中医对本病的认识虽无系统的论述,但从其临床表现及骨结构改变上看,当属“骨痿”“腰背痛”等范畴。《素问•痿论》云“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髓减,发为骨痿”。腰脊不举,就是腰部不能挺直过伸,此与骨质疏松症主要特征“圆背”畸形以及腰背不能挺直是一致的。由此可见本病的真正病因是肾虚等内在因素为根本,风寒湿邪以及小外伤的侵袭、积累等外因也与发病有关。本病日久势必影响后天之脾胃,运化失职,营养补给不充,有气血虚衰等表现。故其治当在补肾益精的同时,兼理脾胃以求全功。
本病例是一位绝经后妇女,属肾脾俱虚之候,故治以自拟方补肾壮骨羊藿汤。药用淫羊藿入肝肾经,补命门,兴肾阳,益精气,以坚筋骨。淫羊藿性温热,归肝、肾经,可用于改善阳痿、腰膝酸软、小便淋漓不尽等。淫羊藿还可保护心血管,可降低血压,预防心肌缺血。淫羊藿还可预防贫血,可以促进血小板的聚集,促进造血功能,从而起到预防贫血的作用。本方以淫羊藿为君药,主要是取其主治腰膝酸软无力,肢麻,痹痛。臣以肉苁蓉、鹿角霜之入肾充髓、补精,养血益阳。
肉苁蓉具有抗衰老、抗氧化,改善缺氧症状、抗寒、抗疲劳的作用。服用肉苁蓉能够延缓机体衰老,增加机体的活力;它还能促进排便,预防便秘;肝功能受损的人服用肉苁蓉,可以保肝护肝,还有降血压的作用;肉苁蓉强筋健骨之力益著,配熟地黄滋肾阴健骨。
鹿角霜是鹿角熬制鹿角胶后剩余的骨渣,味咸、涩,性温,归肝、肾两经,功效是温肾助阳、收敛止血,主治脾肾阳虚,白带过多,遗尿,尿频,崩漏下血,疮疡不敛等病证。可以配伍肉苁蓉、附子、巴戟天、蜀椒,治疗肾阳气不足。治疗诸虚百损,羸弱不堪者,可以用鹿角霜配伍薄荷末和鳗鱼,捣烂之后做成丸子调服,每次服15g,每日3次。
骨碎补、鹿衔草入肾,补骨镇痛;当归补血;黄芪、牡蛎、杜仲益气敛精。盖有形之血,赖无形之气而生;鸡血藤活血补血,通经活络,止痛;黄精、白术、陈皮益气补精,健脾和胃,且可拮抗本方滋补药滋腻之弊,皆为佐使药。
以上诸药相伍,有补命门、壮肾阳、滋阴血、填精髓、通经络、健脾胃、坚筋骨之功效。
本方药临床应用30多年,疗效可靠。但在辨证、审因、论治的基础上,加减变通甚为重要。
该复方经动物实验结果表明,能够明显减轻肾虚模型动物性器官和肾上腺重量减轻程度,并有增加动物的自主活动,抑制体重下降的作用。
补肝肾强筋骨、活血通络治疗骨质增生案
王某,男,54岁。1998年4月19日初诊。诉腰痛2年余,无明显诱因,不能久坐,平卧翻身困难,尤其晨僵较明显。诊查:脊柱腰段生理弯曲减小,腰活动轻度受限,腰肌略紧张。L1~5棘间及棘旁均有压痛,直腿抬高试验阴性。X线片显示,L1~5椎体后缘均显唇样增生改变,L5骶化。脉象虚弦,舌苔薄白。
诊断:增生性(退行性)脊椎炎、L5骶化。
辨证:此系肝肾两虚,筋骨失养而遁变,又兼经络(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不畅,故腰痛不已。
治法:益肝肾、强筋骨、活血通络。
方药:熟地黄30g,淫羊藿20g,肉苁蓉20g,骨碎补20g,鸡血藤20g,鹿衔草20g,莱菔子10g,制成浓缩丸。每次服5g,每天2~3次,服2周。
5月5日二诊:服药2周,腰痛减轻,晨僵缓解。按原方再服2周。
5月22日三诊:患者自述腰已不痛,有时酸楚,晨僵显著好转。嘱继服药4周。诸症悉退。
按 骨质增生也叫骨刺、骨赘,多发生在负重大、活动多的部位,最常累及脊柱,尤其是腰及颈椎。发生在下肢者(髋、膝、踝及骶骨)较上肢为多。其临床表现常是逐渐出现症状,最初自觉关节僵硬、酸痛。尤其休息之后,反应较明显,但在活动后,僵硬现象消失为其特征。经过一段时间,关节边缘或多或少地发生“骨唇”或“骨刺“形成(在X线片检查时可发现),这时不仅疼痛加重,而且关节活动时发生粗糙感,以后关节的运动幅度逐渐减小,但始终不会引起真正的骨性强直,目前本病统称骨性关节炎或退行性骨关节炎。
本病的真正病因,至今尚不完全明了。笔者认为是骨本身的退行性改变,也就是以“肾气虚”的内在因素为根本,以日常的小外伤积累为诱因。因此,治疗本病应当使肾气充盈。以“肾主骨”“治肾亦即治骨”的理论为指导,在不断的实践中,探索、筛选以入肾充髓合骨为主的数种中药,制成“骨质增生丸”,临床应用,疗效颇为满意。
本方组成,以熟地黄为君药,取其补肾中之阴(填充物质基础)、滋阴补血、益精填髓之功。淫羊藿兴肾中之阳(生化功能动力)为我国传统中药之一,其味辛甘,性温,归肝肾经,具有补肾壮阳、强筋壮骨,益气强心、祛风除湿的作用。可以用来治疗阳痿,早泄,遗精,性功能衰退,肠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还可用于治疗风湿痛,半身不遂,四肢麻木;也常用于膝软无力,腹胀不思饮食。肉苁蓉入肾充髓,骨碎补、鹿衔草的补骨镇痛,再加入鸡血藤配合骨碎补等诸药,在补肝肾、填精髓的基础上,进一步通畅经络,行气活血。不仅能增强健骨舒筋的作用,而且可收到“通则不痛”的功效,更佐以莱菔子之健胃消食理气功能,以防补而滋腻之弊。
骨质增生丸应用于临床近半个世纪,治疗各种骨质增生病近10万例。其中以增生性(退行性)脊椎炎,疗效最佳。本方药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复方具有抑制炎性肉芽囊的增生和渗出作用。有一定的镇痛效应。抑制增生的作用。可能是由于刺激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释放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结果。
清眩舒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案
李某,女,44岁。1999年2月4日初诊:诉颈肩痛、头晕头胀、胸闷、恶心欲吐3月余。
病史:无明显诱因,除上述症状外,有时右譬酸痛、手麻。曾在某医院服过颈复康、颈痛灵等药,无明显效果。
诊查:颈部活动不受限,颈胸段压痛,压头试验阳性。X线正侧位片显示,颈椎变直,项韧带钙化;斜位片示C4~5、C5~6腰椎关节增生,相应椎间孔变窄,脉象弦滑,舌红,苔薄白,根稍腻。
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
辨证:本病系痰凝血瘀,经脉受阻,髓海失充,肝风内动,风火上扰所致。
治法:通脉化痰,平肝息风,清眩舒颈。
方药:天麻15g,钩藤20g,石决明25g,姜半夏15g,茯苓20g,葛根20g,陈皮15g,旋覆花(包煎)15g,竹茹15g,黄芩15g,丹参15g,白僵蚕15g,泽兰15g,全蝎5g,白芍20g,甘草10g,每天1剂,水煎服。
2月10日二诊:患者自述服上药1周头晕减。已不恶心,唯头胀、胸闷仍然。治按前方减旋覆花、竹茹,加菊花20g,紫苏梗15g,再服1周。
2月18日三诊:胸闷减。头胀轻。唯颈僵、肩酸时作。嘱按2月10日方连服2周。患者诸症悉退。后服颈痛胶丸2周,以巩固疗效。
按 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症状较复杂,易与内科、神经科、五官科等多种疾病相混淆,其误诊率在颈椎病各型中占首位。本型多合并神经根型或交感神经型,临床诊治分清主次轻重。
本病以“眩晕”为主要症状,又因常合并颈肩臂疼痛,且具有“痹症”特点。因此,本病的眩晕与其他各科之眩晕的病理机制有着很大的区别。
眩晕分为虚实两大类,椎动脉型颈椎病属于本虚标实之证,标实为经脉阻滞,虚乃脏腑功能衰弱。影响气血津液的正常代谢,则产生痰浊、血瘀等病理产物,阻滞于经脉,则影响精血上荣于脑,在脏腑功能衰退、精血亏虚的基础上,进一步加重了脑部失养状态。
本病例因颈部长期处于疲劳状态,故局部经脉瘀滞,郁久生痰,影响精血上荣,髓海失充,肝风内动,风火上扰,而现椎动脉型颈椎病之诸多见症。以自拟“清肝舒颈汤”治之。方用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息风为主,配丹参、泽兰以通经活血,葛根、半夏、茯苓、僵蚕、全蝎化痰解痉,合陈皮、旋覆花、竹茹,以和胃降逆止呕。用黄芩以清热,用芍药、甘草之滋阴制亢、镇痛。更因其头胀不解,胸闷仍然,是以增加菊花清头消胀,紫苏梗宽胸利膈。诸药相互配伍,肝风息、髓海充、阴阳和,晕止、头清、胸宽,胃亦安矣。

赏接骨木花于方寸之中

   (2022-01-13 14:46:12)[编辑][删除]

摘自2022-1-12中国中医药报
杨照东 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疾控中心

2021年7月8日,安道尔国家邮政发行了《接骨木花》邮票1套1枚(图为邮票图案)。邮票图上的接骨木花呈白色,茂盛繁密,在绿色枝叶的衬托下,晶莹剔透,风姿绰约。其实,接骨木花不仅外观漂亮,而且是一味很好的中药材。
接骨木为忍冬科,是欧洲常见的高大林荫街树。接骨木的花朵为黄白色,于每年六七月份开放,将街道装扮得十分漂亮。
接骨木原产于欧洲,现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接骨木花,又名接骨草花、续骨木花、七叶黄荆花、七叶金花、接骨风花等,其性温、味辛,归肺经和膀胱经,具有发汗、利尿的作用。
接骨木花能提神醒脑,花中含有丰富的芳香类物质和挥发油,可让脑神经保持兴奋、清醒。因而精神疲惫之时,可用它泡水喝,在口腔中残留的淡淡花香,去除口腔异味之余,还能稳定血压和血脂,提高心血管健康水平。接骨木花可用于消炎杀菌,其含有多种天然药用成分,对气管炎和咽喉炎以及口腔炎等有一定的预防和缓解作用;接骨木花也可用于利尿消肿,其所含多种活性成分被人体吸收后,可加快体内水分代谢,对因肾功能减退而导致的水肿和小便不利有一定缓解作用。此外,接骨木花中含有花青素,可养颜美容、防皱美白,对肌肤有清爽滋润的作用。
接骨木花不仅点缀了街道上的风景,还为人类祛病养生作出了贡献。

节选草本接骨木 - 百度百科

  草本接骨木别名木蒴藋、续骨木、扦扦活、七叶黄荆、放棍行、珊瑚配、铁骨散、接骨丹、七叶金、透骨草、接骨风、马尿骚、臭芥棵、暖、骨树、自草柴、接骨草、青杆错、白马桑、大接骨丹、大婆参、插地活、公道老、舒筋树、根花木、木本接骨丹、九节风。属于忍冬科接骨木属。草本接骨木是多年生的外形高大草本植物,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喜阳。味甘;苦;性平,归肝经。

【功能主治】祛风利湿;活血;止血。主风湿痹痛;痛风;大骨节病急慢性肾炎;风疹;跌打损伤;骨折肿痛;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或研末撒。
【注意】孕妇忌服。《品汇精要》:多服令人吐。
【附方】 治打损接骨: 接骨木半两,好乳香半钱,赤芍药、川当归、川芎、自然铜各一两。上为未,用黄蜡四两溶入前药末,搅匀,候温软,众手丸如大龙眼。如打伤筋骨及闪抐疼痛不堪忍者,用药一丸,好旧无灰酒一盏浸药,候药渍失开,承热呷之,痛绝便止。(《续本事方》)治肾炎水肿: 接骨木三至五钱,煎服。 (《上海常用中草药》)治创伤出血:接骨木研粉,外敷。 (《上海常用中草药》)治漆疮: 接骨木茎叶四两,煎汤待凉洗患处。(《山西中草药》)
【各家论述】《本草新编》:接骨木,入骨节,专续筋接骨,折伤酒吞,风痒汤浴。独用之以接续骨节固奇,然用之生血活血药中,其接骨尤奇,但宜生用为佳。至干木用之,其力减半,炒用又减半也。
【摘录】《中华本草

补肾壮阳益气血壮筋骨龟鹿补肾丸

  (2024-05-11 03:38:13)[编辑][删除]
补肾壮阳 益气血 壮筋骨
龟鹿补肾丸
摘自2024-5-8中国中医药报
刘小平 湖南省洞口县中医医院
李时珍《本草纲目》云:“龟、鹿皆灵而有寿。龟首常藏向腹,能通任脉。故取其甲以补心、补肾、补血,皆以养阴也。鹿鼻常反向尾,能通督脉,故取其角以补命、补精、补气,皆以养阳也。乃物理之玄微,神工之能事。”龟鹿补肾丸就是结合二者之长,一补阴、一补阳,阴中求阳,阳中求阴,阴阳双补。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款补肾壮阳、益气血、壮筋骨的龟鹿补肾丸。
组成与功效
中成药龟鹿补肾丸是从明代王肯堂所著《医便》中龟鹿二仙膏化裁而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龟鹿补肾丸由盐菟丝子、淫羊藿、续断、锁阳、狗脊、酸枣仁、制何首乌、炙甘草、陈皮、鹿角胶、熟地黄、龟甲胶、金樱子、炙黄芪、山药、覆盆子等组成。
方中龟甲胶、鹿角胶,既补肾中之阳气,又补肾中之阴精,故以此两味为君药。淫羊藿、菟丝子、续断、狗脊、锁阳补肾壮阳,辅助鹿角胶以加强补肾壮阳之效,又能补肝肾、强筋骨,肝肾同源,补肝又可补肾;熟地黄、何首乌、山药补肾阴,以辅助龟甲胶以加强补肾益精之力,又可养血,精血同源,养血即可养肾精。以上八味共为臣药。金樱子、覆盆子固肾涩精;黄芪补气健脾,解决气虚、身体无力的症状;陈皮健脾理气,使上述诸药补而不腻,以助消化、吸收;酸枣仁养心安神,提高睡眠质量。以上五味共为佐药。使以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合用,共同发挥补肾壮阳、益气血、壮筋骨的功效。用于肾阳虚所致的身体虚弱、精神疲乏、腰腿酸软、头晕目眩、精冷、性欲减退、小便夜多、健忘、失眠。现代常用于阳痿早泄、不育不孕、骨质疏松等属肾阳不足证者。
服法及禁忌
本品为棕黑色至黑色的水蜜丸或大蜜丸,味微甘。水蜜丸每袋装4.5克;大蜜丸每丸重6克,或12克。口服,水蜜丸一次4.5~9克,大蜜丸一次6~12克,一日2次。目前市售的还有胶囊、口服液、片剂等剂型,其组成与功效同丸剂,按说明书服用即可。
服用本品期间忌辛辣、不易消化食物,且不宜与海藻、大戟、甘遂、芫花等中药及其制剂一起服用。感冒发热患者不宜服用。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补肾活血止痛藤黄健骨丸

   (2024-08-19 14:14:18)[编辑][删除]

补肾 活血 止痛

藤黄健骨丸

时间:2024-08-1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储成利 云南省昆明市阿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门诊上遇到颈椎病、跟骨刺等病患者时,我常用中成药藤黄健骨丸,疗效颇佳。此药有补肾、活血、止痛之功,对多种骨科疾病都有效果。下面我们就来解读一下这款中成药。

组成与功效

藤黄健骨丸是源于国医大师刘柏龄经验方骨质增生止痛丸所制成的中药复方制剂,收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成方制剂卷》。该药选取熟地黄、鹿衔草、骨碎补(烫)、肉苁蓉、淫羊藿、鸡血藤、莱菔子(炒)等七味药,鹿衔草、淫羊藿粉碎成细粉,其余五味加水煎煮二次,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成稠膏,与上述粉末混匀,干燥,粉碎,过筛,取粉末加适量炼蜜制成大蜜丸,即得。

本药针对的主要病机是由肝肾亏虚、瘀血阻络,症见关节屈伸不利、痛如针刺、痛处固定等症,适用于肥大性脊椎炎、颈椎病、跟骨刺、增生性关节炎、大骨节病见上述证候者。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藤黄健骨丸具有改善血液流变学、抗炎、镇痛、抗骨质增生等作用。

中医学认为,肾主骨生髓,骨病往往与肾气亏虚、气血运行不畅紧密相关,是后代医家“骨病治肾”治法的理论支撑。本药中熟地黄养血滋阴、补精益髓,肉苁蓉补肾阳、益肾精、壮筋骨,鸡血藤活血舒筋、通利血脉,共为君药。鹿衔草补虚益肾、祛风除湿止痛,淫羊藿补肾壮阳、强腰膝、祛风除湿,骨碎补补肾强骨、活血续伤,可以辅助君药补肝肾、强筋骨,三药共为臣药。菜菔子消食利气,使滋补诸品无阻碍气机之弊,为佐药。方中共七味药,其中六味都入肾经,可见全方以补肾为本、治骨为标,组方严谨,理法分明,诸药合用,共收补肾、活血、止痛之功。

服法及禁忌

本品为黑褐色的浓缩水蜜丸,味微苦;或为黑色的浓缩大蜜丸,味甜、微苦。浓缩水蜜丸一次服10~15丸,一日2次;浓缩大蜜丸一次服1~2丸,一日2次。市售还有其他剂型,按说明书服用即可。

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食物,戒烟酒。孕妇禁用。另外,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祛风散寒活血通络都梁丸

    (2024-05-10 16:35:33)[编辑][删除]
祛风散寒 活血通络
都梁丸
摘自2024-5-9中国中医药报
尚学瑞 河南省辉县市中医院
近日,一个朋友微信求助,说他正上高中的孙子经常出现头痛、鼻塞,一犯病就请假,很耽误学习。别人向他推荐了都梁丸,可是他从没听过此药,不知是否适合孩子吃。我作了详细解答,他这才消除疑惑。下面来分享这款中成药。
组成与功效
都梁丸源自宋代王璆所撰《是斋百一选方》。原书从一则案例说起,有个叫王定国的人因被风吹,出现项背拘急、头目昏眩、太阳穴和脑部俱痛,他去找名医杨吉老诊治。杨吉老切其脉后,拿出一粒药丸给他,他服了立马见效。后得知药仅白芷一味,很觉神奇。因杨吉老乃都梁(今江苏盱眙县)人,便称此药为都梁丸。原方为:“香白芷(大块,择白色新洁者,先以棕刷刷去尘土,用沸汤泡洗四、五遍)。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多用荆芥点腊茶细嚼下,食后。”功可“大治诸风眩晕,妇人产前产后,乍伤风邪,头目昏重,及血风头痛,服之令人目明。凡沐浴后服一、二粒甚佳。暴寒乍暖,神思不清,伤寒头目昏晕,并宜服之”。明代《普济方》收录此方,名之“芷弹丸”;《本草纲目》收录该方,亦对此丸功效予以充分认可。1961年出版的《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收录都梁丸,药用白芷一百六十两(用黄酒三十二两浸蒸晒干),加入川芎四十两,二者共研为细粉,过罗,炼蜜为丸。功能主治为“散风止痛。主治感冒风寒,头痛眩晕,鼻塞不通,身烧倦怠”。
现行中成药都梁丸采用《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药物,由白芷(酒炖或黄酒浸蒸)、川芎组成,辅料为蜂蜜。本药有祛风散寒、活血通络之功,用于风寒瘀血阻滞脉络引起的鼻塞不通、偏正头痛(呈胀痛或刺痛、痛有定处、反复发作、遇风寒诱发或加重),或伴恶寒发热,舌淡苔白或舌有瘀斑,脉浮紧或弦涩。药理学研究发现,本药有镇痛、抗炎、改善微循环、抗凝血、降低血液黏度、抗菌等作用,现代可用于上呼吸道感染、血管神经性头痛、外伤性头痛、眶上神经痛、鼻炎、鼻窦炎及妇人痛经、经行头痛等见上述证候者。
方中白芷辛温而芳香走窜,善入足阳明胃经,可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以酒制之,更增宣痹通络、活血散瘀之力,故重用为君药。川芎辛温,为治头痛之要药,功善活血行气,上行巅顶,散风止痛,为臣药。全方两味药相须为用,突出辛散温通,且功专力宏,故通窍止痛之效甚捷。
服法及禁忌
本品为浅黄色至棕黄色的大蜜丸,气香,味甜、微辛、苦。每丸重9克,一次1丸,一日3次,嚼服或分份吞服,服用前除去蜡皮、塑料球壳。目前市售的同成分品种还有软胶囊、滴丸等剂型,按说明书服用即可。
服药期间,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不宜同服滋补性中药。慢性病患者、小儿、年老体弱者,请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头痛属阴虚阳亢、肝火上扰者不适宜。孕妇、哺乳期妇女慎用。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名医名方培土宁风汤

     (2024-04-14 16:15:55)[编辑][删除]
名医名方
培土宁风汤
摘自2024-4-12中国中医药报
杨进,男,1944年出生,江苏省名中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获得“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首批百名“国家级教学名师”等称号,出版《新编温病学》等专业著作68部。从事温病学的教学、科研40余年,临床工作50余年,对感染性疾病和内科疑难杂症的诊治有深入研究。
组成:党参10g,炒白术10g,云茯苓10g,陈皮6g,姜半夏9g,合欢皮20g,天麻8g,钩藤15g(后下),夏枯草15g,泽泻12g,车前子12g,石决明20g(先煎),地龙10g。
功能:健脾化痰,平肝息风。
主治:良性位置性眩晕,见头晕与体位变化相关,伴恶心呕吐,倦怠乏力,舌质淡红,苔薄白腻,脉细弦,证属脾虚肝风内动者。
用法:每日1剂,常法煎服。
方解:良性位置性眩晕,又称耳石症,是指头部迅速运动至某一特定头位时出现的短暂性、发作性眩晕和眼震。本病归属于中医学“眩晕”的范畴,与肝密切相关。
肝为风木之脏,木性升发,风性喜动。如失其条达,横逆之气易发;若失其阴柔,则刚燥之情易萌,其易亢、易动的特点与本身的生理属性相关。其次,肝与其他脏腑之间也有着紧密的生克制化关系,如肾精亏损,水不涵木;心血亏损,风火萌动;肺气伤耗,阴火上乘等。而本病患者多兼见倦怠乏力,恶心呕吐,舌质淡,苔腻等中焦运化无力之象,系中土衰困,痰湿挟肝风上干清阳所致。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曰:“阳明脉衰,厥阴内风暗旋不熄。”故在治疗上,以培土与宁风为要领,使其脾健痰消,风平浪止,遂以此为方名。
培土宁风汤中,以党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半夏、陈皮化痰降逆;天麻,又名定风草,入厥阴经而善疗头晕;钩藤长于平肝息风;石决明,味咸寒,质重沉降而潜阳;地龙善下行入土,行瘀通络;胆络脉附于耳,用夏枯草以降胆火;泽泻、车前子,使水湿从膀胱而走;肝病多郁,佐合欢皮解郁疏肝。全方以《黄帝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为切入点,根据叶天士“治痰须健中,熄风可缓晕”为治则,用药上通补兼施,动静相合,集四君子汤、二陈汤、天麻钩藤饮、泽泻汤等诸方之长,共奏健脾化痰,平肝息风之功。
加减运用:烦躁易怒者,加栀子、桑叶;痰多者,加姜竹茹、石菖蒲;便溏者,加炒白术、石榴皮;畏寒怕冷者,加干姜、桂枝;夜寐欠安者,加夜交藤、茯神。
(江苏省太仓市中医医院 吴力强 陆兵整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