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汤液经法图》角度看,石膏可能是酸味药
(2024-08-08 04:23:36)
从《汤液经法图》角度看,石膏可能是酸味药
摘自2024-8-7 中国中医药报
金锐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石膏,是常用中药之一,也是医圣张仲景喜欢用的中药之一。白虎汤、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等经方中都含有石膏。根据2020版《中国药典》记载,石膏味甘、辛,性大寒,归肺、胃经,能够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可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喘咳、胃火亢盛、头痛、牙痛等。
不过,从《汤液经法图》的角度看,石膏的功效很像是酸味中药的功效,故石膏可能是一个酸味药。
《汤液经法图》对甘味中药和辛味中药的功效认识
中药区别于化学药的根本属性,是中药的药性。要想把握好一个中药的临床应用,必须得熟悉药性。传统的中药药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和有毒无毒这样几个属性。其中,五味与中药的功效密切相关,每个药味,都有自己的作用。例如,辛能散能行、咸能软能下、甘能补能缓能和、酸能收能涩、苦能泄能燥。
其实,《汤液经法图》也记载了五味的作用,只不过,与传统描述方式不同,《汤液经法图》是严格依据五脏补泻来定义五味的作用。
对于甘味,一是补脾(补气健脾),二是泻肾(利水),三是缓肝(缓急止痛)。对于辛味,一是补肝(升阳行气),二是泻脾(祛湿止呕利),三是散肺(解表发散)。对于苦味,一是补肾(滋阴强腰膝),二是泻心(清热泻火),三是燥脾(燥湿)。在《汤液经法图》体系里,每个药味都具有3个作用,不多不少,都是3个,而且分布在3个不同的脏腑。
所以,《汤液经法图》的这个认识,与传统中药五味的作用是十分相似的。而且,从《汤液经法图》的定义来看,中药的五味与功效具有强关联关系,两者几乎是等价的。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中药标注了甘味,那么它一定会具有或补脾,或泻肾,或缓肝的作用。如果一个中药具有或补肾,或泻心,或燥脾的作用,那么它一定具有苦味。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再来看看石膏的药性和功效记载。根据2020版《中国药典》,石膏是一个甘辛兼有的中药,石膏的功能主治是“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喘咳,胃火亢盛,头痛,牙痛”。
仔细分析可知,虽然石膏标记了甘味和辛味,可是从功效上看,石膏却没有表现出典型的甘味药作用,例如补气健脾(补脾之甘,党参、甘草之类)、利水(泻肾之甘,茯苓、车前子之类)和缓急止痛(缓肝之甘,甘草、天麻之类)。
同理,从功效上看,石膏也没有表现出典型的辛味药作用,例如能升阳行气(补肝之辛,桂枝、木香之类)和祛湿止呕利(泻脾之辛,藿香、附子之类)。当然,石膏能治疗外感病,可能是具有一些解表发散(散肺之辛,荆芥、防风之类)的作用。
所以,石膏似乎并没有甘味中药和辛味中药应有的作用。至少,甘味和辛味不是石膏的主导药味。
石膏表现出酸味中药的功效特点
既然甘味和辛味不是石膏的主导药味,那什么药味才是呢?是酸味。
根据《汤液经法图》,酸味的作用也有3个。
第一,酸能补肺,治疗肺虚证。因为肺应秋天,就是阴气收敛的季节,肺虚就是阴虚,所以,阴虚火旺所致的口干口渴、燥咳便干,就是肺虚证。所以,酸味药的第一个作用,就是生津止渴,例如麦冬、五味子、乌梅。又如,平时所说的成语“望梅止渴”,背后的原理就是酸味补肺生津。
第二,酸能泻肝,治疗肝实证。因为肝主筋,肝实证的典型表现之一,就是筋脉拘挛所致的疼痛,痉挛性疼痛。所以,酸味药的第二个作用,就是舒筋止痛,例如白芍、山茱萸、乌梅。又如,芍药甘草汤也是“一酸一甘”用于泻肝止痛的方子。再如,能够治疗久泻久咳的罂粟壳,也是一个酸味药,而从罂粟壳里面提取出来的吗啡,就是作用极强的“酸精”,现代医学将其用于镇痛。
第三,酸能收心,治疗心虚证或者心实证。这个最好理解,心主神明,失眠属于心火病。在治疗失眠的中药里,最经典的一个药就是酸枣仁,收心安神。又如,夏天要喝解暑的酸梅汤,为什么呢?因为酸味收心,心属火热,收心才能降温。
这就是《汤液经法图》对酸味药的解读,是不是很好理解、很切合临床实际?理解了这个意思,再把石膏拿过来对照一下就发现,石膏的主导药味,很可能是酸味。其原因如下。
其一,根据《中国药典》记载,石膏能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治疗津伤口渴,这不正是酸味补肺的作用吗?同时,石膏能治疗肺热咳喘,这不还是酸味补肺的作用吗?有一种观点认为,清热药都是苦味,其实值得商榷。众所周知,在五行里面,代表春夏的是木火,代表秋冬的是金水,所以,辛咸自带热性,而酸苦自带寒性,甘味居中为平。所以,酸味药是自带寒凉之性的,也能清热。
其二,根据《中国药典》记载,石膏还能治疗“烦”,也就是心烦。看看这个心字旁就知道,这个症状就是心火病证,这不正是酸味收心的作用吗?
其三,经方大家胡希恕老先生在应用石膏时有一个经验,认为生石膏能够“解凝”。就是治疗因热而形成的凝结,表现为手足拘挛、周身拘挛、肌腹挛缩坚痛。这里的拘挛疼痛,不正是肝实病证吗?而石膏解凝,不正是酸味泻肝的作用吗?
因此,正因为石膏具有酸味药的上述3种功效(补肺、泻肝和收心),于是我们说,石膏是一个酸味药。
石膏酸味的法象证据
根据前两部分内容,本文重新定义了石膏的主导药味——酸味。这种定义,完全来源于现有《中国药典》记载的功效,来源于临床大家对石膏的应用经验,是基于临床实践的理论认识。同时,也有很多法象证据,支持石膏的酸味,最经典的就是白虎汤。
根据敦煌遗书《辅行诀》的记载:“青龙者,宣发之方,以麻黄为主;白虎者,以收重之方,石膏为主;朱鸟者,清滋之方,以鸡子黄为主;玄武者,温渗之方,以附子为主。”
这其中的逻辑是:东青龙,东方木,辛补肝木,以辛味药麻黄为主;西白虎,西方金,酸补肺金,以酸味石膏为主;南朱鸟,南方火,咸补心火,以咸味鸡子黄为主;北玄武,北方水,苦补肾水,以苦味附子为主。
所以,作为白虎汤君药的石膏,必然是一个酸味药,也必须是一个酸味药。这样才能与西方肺金的法象药理相匹配。
那么,定义了石膏为酸味,有什么用处呢?其实用处很多,最直接的,就是帮助我们理解许多经方的组方配伍原理。
根据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钱超尘的研究,张仲景勤求博采撰成《伤寒杂病论》的参考书,一定有《汤液经法》。而《汤液经法》和《汤液经法图》,恰恰讲的就是组方怎么配伍的事。
所以,《汤液经法图》可以帮助我们解读张仲景经方的配伍原理。例如,麻杏石甘汤,一辛一酸一苦一甘,苦甘化咸后形成“二咸一酸一辛”的组方结构,泻肺为主,补泻兼施,治疗肺实咳喘兼有肺虚汗出口渴,所以,《伤寒论》中记载麻杏石甘汤的主治证为“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又如,栀子豉汤,一苦一酸,泻心兼有收心,治疗心实证所见烦躁失眠。四逆汤,二辛一甘,以辛味补肝泻脾为主,一方面治疗畏寒肢冷为主的肝虚证,另一方面治疗虚寒腹泻为主的脾实证。
摘自2024-8-7 中国中医药报
金锐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石膏,是常用中药之一,也是医圣张仲景喜欢用的中药之一。白虎汤、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等经方中都含有石膏。根据2020版《中国药典》记载,石膏味甘、辛,性大寒,归肺、胃经,能够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可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喘咳、胃火亢盛、头痛、牙痛等。
不过,从《汤液经法图》的角度看,石膏的功效很像是酸味中药的功效,故石膏可能是一个酸味药。
《汤液经法图》对甘味中药和辛味中药的功效认识
中药区别于化学药的根本属性,是中药的药性。要想把握好一个中药的临床应用,必须得熟悉药性。传统的中药药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和有毒无毒这样几个属性。其中,五味与中药的功效密切相关,每个药味,都有自己的作用。例如,辛能散能行、咸能软能下、甘能补能缓能和、酸能收能涩、苦能泄能燥。
其实,《汤液经法图》也记载了五味的作用,只不过,与传统描述方式不同,《汤液经法图》是严格依据五脏补泻来定义五味的作用。
对于甘味,一是补脾(补气健脾),二是泻肾(利水),三是缓肝(缓急止痛)。对于辛味,一是补肝(升阳行气),二是泻脾(祛湿止呕利),三是散肺(解表发散)。对于苦味,一是补肾(滋阴强腰膝),二是泻心(清热泻火),三是燥脾(燥湿)。在《汤液经法图》体系里,每个药味都具有3个作用,不多不少,都是3个,而且分布在3个不同的脏腑。
所以,《汤液经法图》的这个认识,与传统中药五味的作用是十分相似的。而且,从《汤液经法图》的定义来看,中药的五味与功效具有强关联关系,两者几乎是等价的。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中药标注了甘味,那么它一定会具有或补脾,或泻肾,或缓肝的作用。如果一个中药具有或补肾,或泻心,或燥脾的作用,那么它一定具有苦味。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再来看看石膏的药性和功效记载。根据2020版《中国药典》,石膏是一个甘辛兼有的中药,石膏的功能主治是“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喘咳,胃火亢盛,头痛,牙痛”。
仔细分析可知,虽然石膏标记了甘味和辛味,可是从功效上看,石膏却没有表现出典型的甘味药作用,例如补气健脾(补脾之甘,党参、甘草之类)、利水(泻肾之甘,茯苓、车前子之类)和缓急止痛(缓肝之甘,甘草、天麻之类)。
同理,从功效上看,石膏也没有表现出典型的辛味药作用,例如能升阳行气(补肝之辛,桂枝、木香之类)和祛湿止呕利(泻脾之辛,藿香、附子之类)。当然,石膏能治疗外感病,可能是具有一些解表发散(散肺之辛,荆芥、防风之类)的作用。
所以,石膏似乎并没有甘味中药和辛味中药应有的作用。至少,甘味和辛味不是石膏的主导药味。
石膏表现出酸味中药的功效特点
既然甘味和辛味不是石膏的主导药味,那什么药味才是呢?是酸味。
根据《汤液经法图》,酸味的作用也有3个。
第一,酸能补肺,治疗肺虚证。因为肺应秋天,就是阴气收敛的季节,肺虚就是阴虚,所以,阴虚火旺所致的口干口渴、燥咳便干,就是肺虚证。所以,酸味药的第一个作用,就是生津止渴,例如麦冬、五味子、乌梅。又如,平时所说的成语“望梅止渴”,背后的原理就是酸味补肺生津。
第二,酸能泻肝,治疗肝实证。因为肝主筋,肝实证的典型表现之一,就是筋脉拘挛所致的疼痛,痉挛性疼痛。所以,酸味药的第二个作用,就是舒筋止痛,例如白芍、山茱萸、乌梅。又如,芍药甘草汤也是“一酸一甘”用于泻肝止痛的方子。再如,能够治疗久泻久咳的罂粟壳,也是一个酸味药,而从罂粟壳里面提取出来的吗啡,就是作用极强的“酸精”,现代医学将其用于镇痛。
第三,酸能收心,治疗心虚证或者心实证。这个最好理解,心主神明,失眠属于心火病。在治疗失眠的中药里,最经典的一个药就是酸枣仁,收心安神。又如,夏天要喝解暑的酸梅汤,为什么呢?因为酸味收心,心属火热,收心才能降温。
这就是《汤液经法图》对酸味药的解读,是不是很好理解、很切合临床实际?理解了这个意思,再把石膏拿过来对照一下就发现,石膏的主导药味,很可能是酸味。其原因如下。
其一,根据《中国药典》记载,石膏能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治疗津伤口渴,这不正是酸味补肺的作用吗?同时,石膏能治疗肺热咳喘,这不还是酸味补肺的作用吗?有一种观点认为,清热药都是苦味,其实值得商榷。众所周知,在五行里面,代表春夏的是木火,代表秋冬的是金水,所以,辛咸自带热性,而酸苦自带寒性,甘味居中为平。所以,酸味药是自带寒凉之性的,也能清热。
其二,根据《中国药典》记载,石膏还能治疗“烦”,也就是心烦。看看这个心字旁就知道,这个症状就是心火病证,这不正是酸味收心的作用吗?
其三,经方大家胡希恕老先生在应用石膏时有一个经验,认为生石膏能够“解凝”。就是治疗因热而形成的凝结,表现为手足拘挛、周身拘挛、肌腹挛缩坚痛。这里的拘挛疼痛,不正是肝实病证吗?而石膏解凝,不正是酸味泻肝的作用吗?
因此,正因为石膏具有酸味药的上述3种功效(补肺、泻肝和收心),于是我们说,石膏是一个酸味药。
石膏酸味的法象证据
根据前两部分内容,本文重新定义了石膏的主导药味——酸味。这种定义,完全来源于现有《中国药典》记载的功效,来源于临床大家对石膏的应用经验,是基于临床实践的理论认识。同时,也有很多法象证据,支持石膏的酸味,最经典的就是白虎汤。
根据敦煌遗书《辅行诀》的记载:“青龙者,宣发之方,以麻黄为主;白虎者,以收重之方,石膏为主;朱鸟者,清滋之方,以鸡子黄为主;玄武者,温渗之方,以附子为主。”
这其中的逻辑是:东青龙,东方木,辛补肝木,以辛味药麻黄为主;西白虎,西方金,酸补肺金,以酸味石膏为主;南朱鸟,南方火,咸补心火,以咸味鸡子黄为主;北玄武,北方水,苦补肾水,以苦味附子为主。
所以,作为白虎汤君药的石膏,必然是一个酸味药,也必须是一个酸味药。这样才能与西方肺金的法象药理相匹配。
那么,定义了石膏为酸味,有什么用处呢?其实用处很多,最直接的,就是帮助我们理解许多经方的组方配伍原理。
根据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钱超尘的研究,张仲景勤求博采撰成《伤寒杂病论》的参考书,一定有《汤液经法》。而《汤液经法》和《汤液经法图》,恰恰讲的就是组方怎么配伍的事。
所以,《汤液经法图》可以帮助我们解读张仲景经方的配伍原理。例如,麻杏石甘汤,一辛一酸一苦一甘,苦甘化咸后形成“二咸一酸一辛”的组方结构,泻肺为主,补泻兼施,治疗肺实咳喘兼有肺虚汗出口渴,所以,《伤寒论》中记载麻杏石甘汤的主治证为“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又如,栀子豉汤,一苦一酸,泻心兼有收心,治疗心实证所见烦躁失眠。四逆汤,二辛一甘,以辛味补肝泻脾为主,一方面治疗畏寒肢冷为主的肝虚证,另一方面治疗虚寒腹泻为主的脾实证。
前一篇:李延芳治皮科常见病验案举隅
后一篇:内服外用赤小豆治疗急性滑膜炎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