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汤液经法图》角度看,石膏可能是酸味药

(2024-08-08 04:23:36)
从《汤液经法图》角度看,石膏可能是酸味药
摘自2024-8-7 中国中医药报
金锐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石膏,是常用中药之一,也是医圣张仲景喜欢用的中药之一。白虎汤、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等经方中都含有石膏。根据2020版《中国药典》记载,石膏味甘、辛,性大寒,归肺、胃经,能够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可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喘咳、胃火亢盛、头痛、牙痛等。
不过,从《汤液经法图》的角度看,石膏的功效很像是酸味中药的功效,故石膏可能是一个酸味药。
《汤液经法图》对甘味中药和辛味中药的功效认识
中药区别于化学药的根本属性,是中药的药性。要想把握好一个中药的临床应用,必须得熟悉药性。传统的中药药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和有毒无毒这样几个属性。其中,五味与中药的功效密切相关,每个药味,都有自己的作用。例如,辛能散能行、咸能软能下、甘能补能缓能和、酸能收能涩、苦能泄能燥。
其实,《汤液经法图》也记载了五味的作用,只不过,与传统描述方式不同,《汤液经法图》是严格依据五脏补泻来定义五味的作用。
对于甘味,一是补脾(补气健脾),二是泻肾(利水),三是缓肝(缓急止痛)。对于辛味,一是补肝(升阳行气),二是泻脾(祛湿止呕利),三是散肺(解表发散)。对于苦味,一是补肾(滋阴强腰膝),二是泻心(清热泻火),三是燥脾(燥湿)。在《汤液经法图》体系里,每个药味都具有3个作用,不多不少,都是3个,而且分布在3个不同的脏腑。
所以,《汤液经法图》的这个认识,与传统中药五味的作用是十分相似的。而且,从《汤液经法图》的定义来看,中药的五味与功效具有强关联关系,两者几乎是等价的。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中药标注了甘味,那么它一定会具有或补脾,或泻肾,或缓肝的作用。如果一个中药具有或补肾,或泻心,或燥脾的作用,那么它一定具有苦味。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再来看看石膏的药性和功效记载。根据2020版《中国药典》,石膏是一个甘辛兼有的中药,石膏的功能主治是“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喘咳,胃火亢盛,头痛,牙痛”。
仔细分析可知,虽然石膏标记了甘味和辛味,可是从功效上看,石膏却没有表现出典型的甘味药作用,例如补气健脾(补脾之甘,党参、甘草之类)、利水(泻肾之甘,茯苓、车前子之类)和缓急止痛(缓肝之甘,甘草、天麻之类)。
同理,从功效上看,石膏也没有表现出典型的辛味药作用,例如能升阳行气(补肝之辛,桂枝、木香之类)和祛湿止呕利(泻脾之辛,藿香、附子之类)。当然,石膏能治疗外感病,可能是具有一些解表发散(散肺之辛,荆芥、防风之类)的作用。
所以,石膏似乎并没有甘味中药和辛味中药应有的作用。至少,甘味和辛味不是石膏的主导药味。
石膏表现出酸味中药的功效特点
既然甘味和辛味不是石膏的主导药味,那什么药味才是呢?是酸味。
根据《汤液经法图》,酸味的作用也有3个。
第一,酸能补肺,治疗肺虚证。因为肺应秋天,就是阴气收敛的季节,肺虚就是阴虚,所以,阴虚火旺所致的口干口渴、燥咳便干,就是肺虚证。所以,酸味药的第一个作用,就是生津止渴,例如麦冬、五味子、乌梅。又如,平时所说的成语“望梅止渴”,背后的原理就是酸味补肺生津。
第二,酸能泻肝,治疗肝实证。因为肝主筋,肝实证的典型表现之一,就是筋脉拘挛所致的疼痛,痉挛性疼痛。所以,酸味药的第二个作用,就是舒筋止痛,例如白芍、山茱萸、乌梅。又如,芍药甘草汤也是“一酸一甘”用于泻肝止痛的方子。再如,能够治疗久泻久咳的罂粟壳,也是一个酸味药,而从罂粟壳里面提取出来的吗啡,就是作用极强的“酸精”,现代医学将其用于镇痛。
第三,酸能收心,治疗心虚证或者心实证。这个最好理解,心主神明,失眠属于心火病。在治疗失眠的中药里,最经典的一个药就是酸枣仁,收心安神。又如,夏天要喝解暑的酸梅汤,为什么呢?因为酸味收心,心属火热,收心才能降温。
这就是《汤液经法图》对酸味药的解读,是不是很好理解、很切合临床实际?理解了这个意思,再把石膏拿过来对照一下就发现,石膏的主导药味,很可能是酸味。其原因如下。
其一,根据《中国药典》记载,石膏能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治疗津伤口渴,这不正是酸味补肺的作用吗?同时,石膏能治疗肺热咳喘,这不还是酸味补肺的作用吗?有一种观点认为,清热药都是苦味,其实值得商榷。众所周知,在五行里面,代表春夏的是木火,代表秋冬的是金水,所以,辛咸自带热性,而酸苦自带寒性,甘味居中为平。所以,酸味药是自带寒凉之性的,也能清热。
其二,根据《中国药典》记载,石膏还能治疗“烦”,也就是心烦。看看这个心字旁就知道,这个症状就是心火病证,这不正是酸味收心的作用吗?
其三,经方大家胡希恕老先生在应用石膏时有一个经验,认为生石膏能够“解凝”。就是治疗因热而形成的凝结,表现为手足拘挛、周身拘挛、肌腹挛缩坚痛。这里的拘挛疼痛,不正是肝实病证吗?而石膏解凝,不正是酸味泻肝的作用吗?
因此,正因为石膏具有酸味药的上述3种功效(补肺、泻肝和收心),于是我们说,石膏是一个酸味药。
石膏酸味的法象证据
根据前两部分内容,本文重新定义了石膏的主导药味——酸味。这种定义,完全来源于现有《中国药典》记载的功效,来源于临床大家对石膏的应用经验,是基于临床实践的理论认识。同时,也有很多法象证据,支持石膏的酸味,最经典的就是白虎汤。
根据敦煌遗书《辅行诀》的记载:“青龙者,宣发之方,以麻黄为主;白虎者,以收重之方,石膏为主;朱鸟者,清滋之方,以鸡子黄为主;玄武者,温渗之方,以附子为主。”
这其中的逻辑是:东青龙,东方木,辛补肝木,以辛味药麻黄为主;西白虎,西方金,酸补肺金,以酸味石膏为主;南朱鸟,南方火,咸补心火,以咸味鸡子黄为主;北玄武,北方水,苦补肾水,以苦味附子为主。
所以,作为白虎汤君药的石膏,必然是一个酸味药,也必须是一个酸味药。这样才能与西方肺金的法象药理相匹配。
那么,定义了石膏为酸味,有什么用处呢?其实用处很多,最直接的,就是帮助我们理解许多经方的组方配伍原理。
根据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钱超尘的研究,张仲景勤求博采撰成《伤寒杂病论》的参考书,一定有《汤液经法》。而《汤液经法》和《汤液经法图》,恰恰讲的就是组方怎么配伍的事。
所以,《汤液经法图》可以帮助我们解读张仲景经方的配伍原理。例如,麻杏石甘汤,一辛一酸一苦一甘,苦甘化咸后形成“二咸一酸一辛”的组方结构,泻肺为主,补泻兼施,治疗肺实咳喘兼有肺虚汗出口渴,所以,《伤寒论》中记载麻杏石甘汤的主治证为“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又如,栀子豉汤,一苦一酸,泻心兼有收心,治疗心实证所见烦躁失眠。四逆汤,二辛一甘,以辛味补肝泻脾为主,一方面治疗畏寒肢冷为主的肝虚证,另一方面治疗虚寒腹泻为主的脾实证。

酸味药说议

 (2024-08-23 04:04:26)[编辑][删除]
酸是中药五味之一,酸味药在五味学说的指导下发挥着独特的治疗作用——
酸味药说议
摘自2024-8-22中国中医药报
朱光 河南中医药大学
酸,指像醋一样的气味或味道。在中医学中,酸是中药五味之一,酸味药在五味学说的指导下发挥着独特的治疗作用。兹结合文献加以梳理分析。
酸味药之类
被认定具有酸味的药物,分布于植物、矿物与动物中。植物类者,如山楂、乌梅、五味子、诃子、酸枣仁、山茱萸、白芍、赤芍、枳实、金樱子、覆盆子、木瓜、赤小豆、瘪桃干、川梨、刺梨、罂粟壳、石榴皮、地榆、马齿苋、鸡矢藤、绿萼梅、刺玫果、橄榄、白杜鹃花、酢浆草、芫荽子、胡颓子、五月茶、李树叶等;矿物类者,如明矾、绿矾、硫磺、白石脂、花蕊石等;动物类者,如五倍子等。
此外,还有一种人工制品——醋,古代亦称苦酒,是由粮食(米、高粱、大麦、豌豆、玉米等)及水果作原料发酵制成的酸性调味品,同时也具有显著的药用价值。但也有学者提出“苦酒非醋”的说法,或认为苦酒是一种既非醋也非白酒的发酵物,或认为苦酒是介于酒与醋之间的混合物,或认为是家酿的劣质酸酒等。
《灵枢•五味》记述了食物中的五谷、五果、五畜、五菜对人体所起的不同作用,其中具有酸味者分别为麻、犬肉、李、韭。
总体说来,酸味药数量较少。据《中药药理学》(彭成主编)记述:在常用的42种酸涩药味中,单酸味者有16种,单涩味者有14种,酸涩味者有12种。酸味药主要分布于收涩药和止血药中。
酸味药之理
对酸味的认识,《尚书•洪范》将其纳入五行体系中而类比为“木”的特性,谓“木曰曲直”“曲直作酸”,意指木具有木生长、升发的特性,可曲可直,曲直不能自如即可作酸,如《四圣心源》言:“木性升发,直则升而曲则不升,郁而不升,是以作酸。”也有学者认为,曲者属阴有收之义,直者属阳有散之义,曲直作酸是说阴中有阳而后作酸。
《黄帝内经》中的五味学说,建立了五味与脏腑的对应关系,据其中记述的酸味对人体的影响及应用宜忌,总结酸味药的作用趋向与效能如下。
作用趋向
酸味药的作用趋向主要有二。
一是入肝。如《素问•宣明五气》谓“酸入肝”,《素问•至真要大论》曰“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灵枢•五味》曰“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灵枢•五味》曰“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这些都说明酸味药物或食物最易作用于肝。
二是走筋。其内在关联在于肝主筋,而酸味通于肝。《素问•至真要大论》已注意到:“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故而酸味适度可以益肝,过度则可伤肝,如《素问•宣明五气》曰:“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灵枢•五味论》亦曰:“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另据五行中“木克土”之理,认为过食酸味会对脾造成伤害,如《素问•五脏生成论》曰:“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素问•生气通天论》亦曰:“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灵枢•五味》为此还提出“脾病禁酸”。
作用效能
酸味的主要作用,《素问•脏气法时论》概括为“酸收”。而《汤液本草》言:“酸能收能散也。”《本草从新》曰:“凡酸者,能涩、能收。”
一是能收。《素问•脏气法时论》指出,“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其中所言之“苦”“欲”,《医宗必读》指出:“违其性则苦,遂其性则欲。本脏所恶,即名为泻;本脏所喜,即名为补。”而《素问•至真要大论》言“散者收之”,意指当人体出现精、气、血、津液等生命物质耗散,症见自汗盗汗、久咳久喘、心悸易惊、遗精滑泄、久泄久痢、滑肠脱肛、小便失禁等时,当用收敛固涩的方法治疗。由此可知,所谓收者,有收敛、聚集之意。如《黄帝内经素问直解》注云:“心主夏火,有炎上迅速之机,若缓而不速,心所苦也,治之之法,当急食酸味以收之。酸收者,助心气而使之上炎也。”《黄帝内经素问吴注》亦说:“心以长养为令,志喜而缓,缓则心气散逸,自伤其神矣,急宜食酸以收之。”
对于“酸收”,历代多无异议,如《本草蒙筌》云“酸收也,其性缩”,再如《本草玄通》亦曰“酸者入肝,束而收敛”,又如《本草问答》言“酸味皆主收敛”。但有学者统计发现,多数酸味药并不具备收敛作用,如《神农本草经》载有酸味药13味,均未提及具有收敛固涩作用;《中药学》收录酸味药25味,1990年版《中国药典》收录酸味药31味,但除去兼涩味者,均仅有4味提及收敛、固涩作用。
二是能涩。涩本是一种使舌头感到麻木、不滑润的滋味。用作治法,是利用药物的收涩之性使精气耗散得以敛固。或为了纳入五行的分类体系,中医学作了“涩附于酸”的处理。
酸味与涩味均有收敛、固涩之用,但分析发现:酸味者多兼有涩味,而涩味者却少兼有酸味;酸味可收也可散,与收涩并无必然关联,涩味则主于收涩;酸味药多偏于温热,涩味药则偏于寒凉、平;酸、涩味均以归肝经为主,酸味药以归肾经、脾经者居其次,涩味药则以归肺经、大肠经者居其次;酸、涩味均多以沉降为主,而酸味药中升浮者较涩味药更多。
关于酸、涩之不同,《本草问答》述曰:“二矾极酸,变为涩味。酸则收而引津,涩则止而不流。”《本草述钩元》则言:“夫酸者阴中之阳,未能大畅以达其阴也;涩者阳中之阴,未能大畅以和其阳也。”《本草求真》说得更为明了:“收者,收其外散之意;涩者,涩其下脱之义。如发汗过多,汗当收矣;虚寒上浮,阳当收矣;久嗽亡津,津当收矣,此皆收也。泄痢不止,泄当固矣;小便自遗,遗当固矣;精滑不禁,精当固矣,固即涩也。”
三是能散。酸味入肝而具木之性,由于酸为阴中之阳,故也具有行散之功,可用于行阴邪之结滞。如关于醋,《名医别录》谓其“消痈肿,散水气,杀邪毒”,《证类本草》谓其“除块坚积”;《本草备要》谓其“散瘀,解毒,下气消食,开胃气”,《本经疏证》谓其“同雀粪溃痈疽,同釜底墨消舌肿,同泥消火伤,沃炭清血晕,淬石涂乳痈,煮熟沃疔肿,亦无过于散肝心脾三家热壅而已”,《本草纲目》总结曰:“大抵醋治诸疮肿积块、心腹疼痛、痰水血病、杀鱼肉菜及诸虫毒气,无非取其酸收之意,而又有散瘀、解毒之功。”药物炮制中,醋常作为辅料,有引药入肝、理气、止血、行水、消肿、解毒、散瘀止痛、矫味等作用,如醋制鳖甲,可加强其软坚散结之效;醋制香附、柴胡可增强疏肝解郁之功;醋制元胡,可增强其活血止痛之力;醋炒麸皮外敷,可治疗寒湿凝滞之肌肉关节疼痛等。其他如山茱萸,《医学衷中参西录》谓其“得木气最厚,酸收之中,大具开通之力,以木性喜条达故也”。再如山楂尚有活血化瘀之功。这些都说明酸味有行散之能,但与辛味之行散又有所不同:辛味主要散气分、阳分之结滞,如气滞、食滞等,而酸味主要散血分、阴分之凝结,如癥瘕积聚、瘀血等。
此外,酸味药还有生津、息风、安蛔等作用。关于生津,《楞严经》云:“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蹋悬崖,足心酸涩。”说明闻说酸味即可生津,“望梅止渴”也是此理。如乌梅、橄榄、五味子、木瓜等皆有生津之功,可治阴亏津伤、消渴烦闷等。《金匮要略》曰:“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说明酸味有养肝阴、柔肝体之功。另如《本草求真》谓青梅“开胃通胆,生津止渴”,其“花开于冬而熟于夏……故其味最酸而入胆耳”。关于息风,《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厥阴之客……以酸泻之”“客胜则耳鸣掉眩,甚则咳”。而耳鸣掉眩显然属于肝风之征,以酸可泄肝、制肝,使肝风得以平息,如《医学衷中参西录》谓山萸肉治“肝虚内风萌动”,且“敛正气而不敛邪气,与他酸敛之药不同”。关于安蛔,先贤早已发现“蛔得酸则静”,《伤寒论》治蛔厥证即以乌梅为君,《名医别录》也有以石榴皮治蛔虫症的记述。
现代研究表明,植物类酸味药的化学成分主要是有机酸和鞣质,矿物类则以无机盐为主,酸味药的化学成分比涩味药更为复杂,并包含了涩味药的主要成分。如果把鞣质看作收涩功能的主要物质基础,酸味药的作用则显然又不局限于收涩功能。醋的药理作用则包括抑菌杀菌、抗病毒、促消化、防治高血压、降脂、减肥等多种功效。
酸味药之用
张仲景所用酸味药仅有芍药、五味子、乌梅、山茱萸、酸枣仁、苦酒等。如苦酒汤主治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用苦酒可消肿敛疮、活血散瘀,并可制约半夏之燥。另有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用苦酒可养阴生津,并兼制黄芪、桂枝之温燥。乌梅丸主治蛔厥及久痢久泄等,以苦酒渍乌梅可助乌梅与黄连苦泄下降。
临证常用的酸甘化阴法也由张仲景开创先河,其中尤以芍药甘草汤最为典型。此方主治太阳表虚证而误用下法,致营阴耗伤、经脉失养引起的筋脉、肌肉挛急等。《注解伤寒论》释曰:“酸以收之,甘以缓之,酸甘相合,用补阴血。”这类方剂在后世医籍中很多,如《千金要方》甘草丸(甘草、人参、半夏、乌梅肉、枣膏、生姜),主治口热干燥;《和剂局方》细辛五味子汤(细辛、半夏、甘草、乌梅、五味子、罂粟壳、桑白皮),主治肺经不足,胃气怯弱,或冒风邪,或停寒有饮,咳嗽倚息,不得安卧,胸满迫塞,短气减食,干呕作热等。《太平圣惠方》生地黄丸(生干地黄、知母、栝楼根、乌梅肉、麦门冬、土瓜根、五味子、甘草),主治虚劳烦渴,津液竭绝;《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乌梅木瓜汤(木瓜干、乌梅、麦蘖、草果、甘草),主治酒食过度,中焦蕴热成消中者;《丹溪心法》生脉汤(人参、麦门冬、五味子),主治热伤气阴,或久咳肺虚,气阴两伤者;《普济方》有乌梅五味汤(五味子、巴戟、百药煎、乌梅、甘草),主治消渴。《类证活人书》栀子乌梅汤(栀子、黄芩、柴胡、甘草、乌梅),主治伤寒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者;《伤寒全生集》栀子乌梅汤(栀子、黄芩、柴胡、甘草、乌梅、人参、麦冬、竹叶),主治伤寒愈后,气阴两伤,虚烦不眠者;《仁斋直指方》玉泉丸(麦门冬、人参、茯苓、黄芪、乌梅肉、甘草、瓜蒌根、葛根),主治烦渴口干;《奇效良方》乌梅汤(乌梅、檀香、甘草、竹叶、盐、生姜、粳米),主治中热,五心烦躁,霍乱呕吐,口干烦渴,津液不通者;《东医宝鉴》五汁玉泉丸(黄连、干葛、天花粉、知母、麦门冬、人参、五味子、生地汁、莲肉、乌梅肉、当归、甘草、乳汁、牛乳汁、甘蔗汁、梨汁、藕汁),主治上消证,饮水多而食少者;《温病条辨》人参乌梅汤(人参、乌梅、莲子、甘草、木瓜、山药),主治久痢伤阴,口渴舌干,微热微咳者,等。
其他尚有酸辛相合者,体现的是散收并施,如《伤寒论》桂枝汤中的桂枝与白芍,小青龙汤中的麻黄、桂枝与白芍、五味子,《医学衷中参西录》曲直汤(山萸肉、知母、乳香、没药、当归、丹参)中的山茱萸与乳没等;也有酸苦相合者,体现的是酸苦涌泄或清敛并用,如《伤寒论》黄芩汤、《外台秘要》引《肘后方》乌梅汤(黄连、阿胶、栀子、乌梅、黄柏),等。
值得一提的是,晚清医家刘鸿恩对乌梅情有独钟,尤为赞赏,视乌梅为知己,自号“知梅学究”,喜用、善用以治疗内科杂病。其应用经验有:一是治肝病。认为“乌梅最能补肝,且能敛肝,功效甚大,凡肝经病证,用之皆效”,并说“乌梅毫无邪性,可以多用,可以独用,可以与一切补剂并用”;二是治久痢体虚者,用独梅汤,并赞“惟独梅汤能舒胃气于独绝”;三是治消渴病,用乌梅四物汤,上消加天花粉,中消加甘草,下消加麦冬;四是治咳喘久不得止,重用乌梅,虚喘甚者“宜独参汤合独梅汤,当阴阳将脱之候,得阴阳交济之功”;五是治疗胃气痛,用乌梅甘草汤,还引友人治心痛歌诀曰“三个乌梅两个枣,七个杏仁一起捣,加上一杯黄酒饮,不害心痛直到老”。
综上所述,酸味药在作用趋向与作用效能方面有着一定的内在规律,对临床用药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虽为数不多,却能发挥养肝柔肝、敛肺、养心、涩肠、固肾等作用,尤其是对于精气耗散或阴津不足等类病证有着重要作用。但由于自身的复杂性,对有效成分、药理作用的研究,还很难很好地解释酸味药的性能、机理。因而现今对酸味药的应用,还是立足于辨证论治,依据经验认识而组方用药。

《素问异法方宜论》南方嗜酸理论探析

  (2024-08-10 05:10:28)[编辑][删除]
《素问•异法方宜论》南方嗜酸理论探析
摘自2024-8-9中国中医药报
黄书婷 郭永胜 贵州中医药大学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国地域辽阔,东、西、南、北、中等不同区域的地理、气候环境差别较大,寒热温凉迥异,环境湿燥不一,“人与天地相参”,各地生活风俗随之而异,不同区域的人们所表现出来的健康状态与疾病易感趋势均会有所差别。正如《素问•异法方宜论》所载:“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揭示了自然地理环境可以塑造该区域人群的饮食习惯,从而影响人所患疾病的性质及其治疗方案。
《素问•异法方宜论》指出东、西、南、北、中央五方地理气候环境不同,不同地方的人,其饮食习惯是有差异的,会导致不同种类的疾病,要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其中,南方之人“嗜酸而食胕”,喜欢吃酸类和发酵的食品,食酸腐易生内湿,所处之地多为雾露之所聚,外湿较盛,内外湿热交阻,易致拘挛湿痹之类的疾患。中央之人多“食杂而不劳”,食物种类繁杂,而少于劳动,易发生痿弱、厥逆、寒热之类的疾病。
“南方”所指区域古今认识不一致
对于“南方”区域所指,古今认识并非完全一致。古代“南方”多指我国长江流域中下游及以南区域,将我国南北区域分界线定位于江(长江)淮(淮河)之间,主要有自然生态环境、人类产业活动、个体适生习性等3个方面的区域分异。中国地理学家张相文首次提出了“秦岭—淮河”线为我国南北方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奠定了当今南北方认识的基础。亦有其他不同认识,如李中梓《删补颐生微论》称:“南方之域,今之江西、两广、云贵是也。”
考古证据表明,淮河的“边界”特性纵贯新石器至青铜时代。在未有人类及其文化时,淮河边界性的标志当属自然气候、物种植被等因素。进入新石器时代,考古学证据表明界定淮河边界的标志则多了文化这一层面,直至后世历史时期,体现了“历史的长期合理性”。而结合《黄帝内经》形成的年代,其南方当主要是指春秋战国时以楚、吴、越等为主所在的长江中下游区域,亦有学者认为尤其偏于湖南、湖北一带。随着古人对地理区域范围认识的拓展,亦包括后来的巴蜀、滇黔与两广等地域,这些地域的自然生态环境一般雨湿较多而形成湿热环境,随着秦汉的一统,亦被认为是“南方”区域的范畴。
南方嗜酸,首要责之于地理气候环境
《素问•异法方宜论》云:“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南方阳气偏盛,气温较高,雨水较多,为天地所长养,物产丰饶。南方地势卑下,多有低洼之处,而河流密布、湖泊交错,《黄帝内经素问直解》称其“水土弱,地土卑之,水湿从之”。地卑水盛,阳气蒸腾,则常多雾露。在特殊的地理环境与气候因素下,不利于菜肴的保鲜,如果不及时腌酸处理,就很容易坏掉,且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社会,并非每天均有恰当的菜肴可供食用,因此制作为酸菜、酸汤也是人们长期储存食品的创新方式。明代《炎徼纪闻》称:“以荞灰和秫粥,酿为臭渖,以鱼肉杂物投之曰醢。”
另外,所处潮湿环境适宜于食物的发酵,而为酸腐之品,当地民众创造性地运用这种自然规律,制作了加工简单、食用方便且花费甚少的腌菜等。这种习俗在南方一些区域传承不断,如“黔人好食臭腐物”,腌制蔬菜兼加肉品,以酸臭为佳。广西各族食酸习俗古已有之,“所腌兼有园菜及野菜……若屠牛豕,及以其骨合菜并腌,俟其腐烂,然后取食”(《岭表记蛮》)。现代文献亦表明,我国酸食空间分布的历史承传特征明显,其形成主要与物产资源分布、水土酸碱度密切相关,并涉及饮食结构与味道差异等因素。
除却自然环境非常有利于酸腐食物的加工制作与贮存,为南方人们喜食酸腐食物奠定了物质基础外,南方嗜酸还与酸食的作用有一定关系。酸食直接食用、烹制菜肴均可,食之口舌生津,具有开胃之功,而酸味可以促进胃的消化,具有消食解腻之能。另外,南方嗜酸亦与古代交通十分不便,以致时常有缺盐的情况有关。食用酸菜之类,可代替盐食用,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人体对于盐的需要等。但以酸代盐的社会经济因素,并非南方嗜酸的主要原因,即使有充分的食盐可供选购,人们亦喜食酸味菜肴。
从五行生化、阴阳气机阐释南方嗜酸现象
在秦汉时期甚至远古时代,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南方区域“嗜酸”,主要受限于特殊的自然气候环境,也是人们为了适应环境而创造性地使用当地所产物产作为食物。在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因素影响下,某些地域饮食民俗文化具有一定程度的趋向性。此种现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被一直传承,故为《黄帝内经》所详细记录,甚至在南方区域延续至今。对于《黄帝内经》所载南方嗜酸的生活现象,后世医家亦基于中医理论进行阐释,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运用中医五行理论与阴阳学说。
从五行生化理解 在《素问•异法方宜论》中,记载五味所嗜的,仅为东方嗜咸与南方嗜酸。究其缘由,《黄帝内经素问直解》继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以及“在地为化,化生五味”的论断,认为“东南地弱,则嗜生我之味……西北地上有余,则不言所嗜矣”。从中医五行理论的角度来看,咸属水之味,东方在五行属木,酸属木之味,南方在五行属火。故东方嗜咸,为水生木之意;南方嗜酸,为木生火之意,皆为五行之味相生之理。正如《黄帝内经素问直解》所称:“其民嗜酸,木生火也;上文东方嗜咸,水生木也。”
从阴阳气机分析 《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不同时空,其天地气机之升降出入亦有差异,机体脏腑、气血及其升降浮沉等随之适应性变化,其所宜用的中医药食也有一定差异,使之“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顺天地自然之升降浮沉气机。《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从五味气机升降的角度,阐释南方嗜酸的机理,其中引用金西铭所称:“夫气为阳,味为阴,东方主春生之气,而民嗜藏下之咸;南方主浮长之气,而民嗜收敛之酸……皆出于天性之自然。”而对天地对人体气机升降的影响,一般多侧重于时间之四季变迁,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而较少用空间之区域因素。
总之,或从五行相生,或据阴阳气味,揭示南方嗜酸现象的内涵,其义皆通。但秦汉及之前的饮食五味偏嗜,其原因最主要受制于当时不同区域的地理气候环境与饮食品类所决定,其中可能暗合中医阴阳五行理论,而不能完全运用阴阳五行理论去机械地强解饮食五味偏嗜。

泽泻:泽其不足之水泻其有余之火

  (2024-08-23 04:02:55)[编辑][删除]

珍珠帮你重塑水嫩肌肤

 (2023-02-08 07:50:53)[编辑][删除]


时间:2019-08-0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王新志

 

  珍珠自古以来一直被人们视为奇珍异宝,人们也毫不吝啬地愿意把“洁白”“华丽”“圆润”等美丽的词汇用在珍珠身上。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珍珠从来都是被制作为漂亮的装饰品来佩戴,彰显权势、财富或美丽。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珍珠除了用来装饰外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是非常珍贵的动物药。珍珠入药在我国已有2000余年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中药大辞典》均指明:珍珠具有安神定惊、明目去翳、解毒生肌等功效,现代研究还表明珍珠在提高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祛斑美白、补充钙质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作用。特别是延缓衰老、祛斑美白的美容功效,对广大爱美的女性朋友来说是天赐的福音。

  在古代很多皇室宗亲都有服用珍珠粉的习惯,其中将其发挥到极致的可谓是慈禧太后了。慈禧太后很相信珍珠的美容功效,为此,她设立了专门研究珍珠药效的机构,配备御医研制珍珠粉,常常定时定量服用,以维持旺盛的精力和美貌。相传,慈禧五六十岁时,肌肤尚宛如少女一般。

  其实现在很多昂贵的化妆品也离不开珍珠粉。孙女士是个非常爱美的人,她说:“女人就是为脸活着的。”她来找我时说,两三年前自己脸上不知道什么原因,长了黄褐斑,就在右眼角下面,有小半个鸡蛋那么大。就为了这事儿,自己没少买化妆品。后来看天天遮着也不是个事儿,就来找我看看。

  治疗黄褐斑用珍珠粉敷面的方法非常不错。具体制作方法是:首先,到中药店买60克珍珠粉,然后把珍珠粉倒入制作面膜的容器中,配上适量牛奶混合调匀,可加少量的蜂蜜,使珍珠粉能均匀地涂抹在脸上。

  用的时候先用温水清洗面部,再将调好的珍珠混合物均匀地敷在面部,长斑块的地方可以用手多按摩一会儿,以促进血液循环,促进皮肤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保持20分钟之后再用温水洗掉。孙女士每天晚上临睡前都敷一次,没出一个月,黄褐斑消失了,周围同事还夸她皮肤变得水嫩了。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珍珠粉外敷主要可以解决面部出油和死皮的问题,通过增强SOD的活性来延缓肌肤的衰老(SOD也就是超氧物歧化酶,是人体内的垃圾清道夫)。用过之后,让皮肤清爽柔滑、白皙可人。(王新志)

百香小果养容颜

  (2023-02-06 03:52:31)[编辑][删除]


时间:2019-08-2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陆明华 时曦

 

  微信圈里朋友晒出一图:阳台一角,一株藤类植物枝叶葱茏,一个个碧绿的椭圆形果子悬垂着。朋友告诉我这是百香果。

  有一日,我感染风寒,鼻涕横流,咳嗽连连。好友告诉我:“可以吃百香果。”她说,百香果的维生素C含量很高,每日泡水喝能缓解感冒症状,还能提高免疫力来预防感冒。

  百香果,俗名鸡蛋果,原产大小安的列斯群岛,广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0~30,品种一般分为黄色百香果和紫色百香果,两者杂交,遂成紫红色百香果。

  百香果天然纯净、浓郁甘美、酸甜可口,具有丰富的食用价值。百香果含有17种氨基酸,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糖、维生素、钙、磷、铁、钾、超氧化歧化酶和超纤维等165种对人体有益物质,更被称为水果中的维生素C之王,口感独特。百香果同样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新华本草纲要》记载,百香果味甘、酸、性平,有安神、宁心、和血、止痛的功能,用于痢疾、痛经、失眠等治疗。

  百香果的独特香味还能够唤醒很多食客的味蕾。有人经过加工,开创性地制作了多道百香果菜:百香果白切鸡、清炒百香果芽、百香果黄瓜雷、百香果果汁山药、百香果酥等。用百香果打成的汁入菜是百搭的,排骨、肉丸、山药,挂上淡黄色的百香果汁,食材原来的味道保留着,而多了一道果香,唇齿间弥漫着微微的快感。小小一枚百香果,还真是不简单。(陆明华 时曦)

药房召开龙山会,龙药入方亨利贞

  (2023-02-06 03:58:09)[编辑][删除]


——诗词中的“龙药”及其药用价值

时间:2019-08-2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黄新生

 

  石径幽云冷,步障深深,艳锦青红亚。小桥和梦过,仙佩杳、烟水茫茫城下。何处不秋阴,问谁借、东风艳冶。最娇娆,愁侵醉颊,泪绡红洒。

  摇落翠莽平沙,竞挽斜阳,驻短亭车马。晓妆羞未堕。沈恨起、金谷魂飞深夜。惊雁落清歌,酹花倩、觥船快泻。去未舍。待月向井梧梢上挂。

  这首《龙山会》是宋代词人吴文英的作品,描写秋季观赏芙蓉花的情形。据《晋书·孟嘉传》载,东晋桓温在龙山大宴幕僚,期间孟嘉起身如厕,风吹帽落不觉。桓温密令孙盛作文嘲笑,孟嘉回来,写了一篇文章作答,四座莫不叹服其文辞华美。后来,“龙山会”成为文人雅士宴集的代称。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人们常用龙形容杰出的人物,如凤表龙姿、望子成龙、乘龙快婿等。在煮酒论英雄故事中,曹操以龙比喻天下英雄,说:“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许多药效良好的中药,也以龙命名,如龙齿、龙胆、龙骨、龙眼肉等。

  见龙在田话地龙

  蚯蚓入药,被称为地龙。《本草纲目》载:“术家言蚓可兴云,又知阴晴,故有土龙、龙子之名。”还有一个传说:宋太祖赵匡胤得了缠腰龙(带状疱疹),民间医生用蜂糖将活蚯蚓溶化,以溶液外涂,将疾病治好。赵匡胤问药物名称,医生以地龙作答,名称由此而来。

  “日月中天转,人间几度秋。长鸣如有恨,幽抱本无求。偃蹇忘三窟,逍遥藉一丘。浮生能自遣,何地不瀛洲。”(明代庞尚鹏《蚯蚓吟》)地龙是常用的息风止痉类中药,味咸,性寒,归肝、脾、膀胱经,具有清热止痉、平肝息风、通经活络、平喘利尿的功效,用于热病发热狂躁、惊痫抽搐、肝阳头痛、中风偏瘫、风湿痹痛、肺热喘咳、小便不通的治疗。《本草纲目》载:“蚯蚓,性寒而下行,性寒故能解诸热疾,下行故能利小便、治足疾而通经络也。”

  “夏夜雨欲作,傍砌蚯蚓吟。念尔无筋骨,也应天地心。”(唐代卢仝《夏夜闻蚯蚓吟》)地龙性寒,善于清热息风、定惊止痉,用于热极生风所致的神昏谵语、痉挛抽搐,以及小儿惊风、癫狂。地龙配伍钩藤、牛黄、全蝎等,可治疗温热病热极生风、神昏、痉挛抽搐;地龙研烂,与朱砂共为丸服,可治疗小儿惊风、高热、惊厥抽搐;单用鲜品,同盐化为水,饮服,可治疗狂躁癫痫。

  “退闲时有宾留刺,挛痹难为长折枝。蚓窍声微羞入社,鸦涂札恶懒临池。”(宋代刘克庄《再和》)地龙性善走窜,长于通行经络,用于多种原因引起的经络阻滞、血脉不畅、关节痹痛、肢体麻木。地龙配伍防己、秦艽、忍冬藤等,可治疗关节红肿疼痛、屈伸不利之热痹;配伍川乌、草乌、天南星等,可治疗风寒湿痹,肢体关节麻木、疼痛、屈伸不利,如小活络丹;配伍黄芪、当归、川芎等,可治疗气虚血滞,中风后半身不遂、口眼斜等症,如补阳还五汤。

  “草光叶润亦清佳,翠里生香不是花。一事说来人不信,蕨长如树蚓如蛇。”(宋代杨万里《绝句》)地龙性寒降泄,长于清肺平喘,用治邪热壅肺,肺失肃降之喘息不止,喉中哮鸣有声,可单用研末内服,或配伍麻黄、苦杏仁、黄芩等使用,亦可用鲜品水煎去渣后,加冰糖熬膏冲服。

  “拂拂春郊起绿烟,群农日日望岂年。龙移海去遗天漏,蚓得泥深乐地穿。”(宋代王令《和人久雨》)地龙咸寒走下入肾,能清热结、利水道,配伍泽泻、木通、芦根等,可治疗湿热水肿;单用或配伍车前子、滑石、萹蓄等,可治疗热结膀胱、小便不利或尿闭不通。

  龙跃于渊话海龙

  “大海龙宫无限地,诸天雁塔几多层。漫夸鹙子真罗汉,不会牛车是上乘。”(唐代李商隐《题白石莲花寄楚公》)在我国的神话故事中,大海是龙的故乡,其中有四海龙王,统帅无数虾兵蟹将,管理海洋中的生灵,人间的旱涝。现实中的大海虽无蛟龙存在,却广泛分布着海龙科动物。海龙科动物具有全体被膜质骨片、鳃呈丛簇圆叶状、无腹鳍、尾细长等特点,虽无食用价值,却大多是名贵的中药材。比如,著名的补虚药物海马,就是海龙科动物。

  “四海龙蛇寒食后,六陵风雨大江东。英雄几夜乾坤博,忠孝传家俎豆同。”(明代徐渭《岳坟》)中药海龙又名水雁,为海龙科动物刁海龙、拟海龙、尖海龙等多种海龙的干燥全体或除去皮膜及内脏的全体。海龙也是常用的补虚类中药,味甘、咸,性温,归肝、肾经,具有补肾壮阳、散结消肿的功效,用于阳痿、遗精、不育、肾虚作喘、癥瘕积聚、瘰疬瘿瘤、跌打损伤、痈肿疔疮的治疗。《纲目拾遗》载:“(海龙)功倍海马,催生尤捷效。”《现代实用中药》载:“(海龙)为强壮药,有兴奋作用,能催进性欲。用于老人及衰弱者之精神衰惫。治腹痛;并治妇人临产阵缩微弱,有催生之效。”

  “真相有无因色界,化城兴灭在莲基。好令沧海龙宫子,长护金人旧浴池。”(唐代李绅《龙宫寺》)海龙具有温肾壮阳作用,配伍莵丝子可治疗肾虚阳痿、遗精、不育等。海龙温肾而治喘,胡桃仁温肺而止咳,两者相伍,可治疗肾不纳气之虚喘;海龙能软坚散结消肿,水蛭能活血化瘀,两药同用可治疗癥瘕积聚;海龙配伍冬菇、紫菜、大枣可治疗瘰疬(慢性淋巴结炎、淋巴结核)、瘿瘤(单纯性甲状腺肿);海龙对子宫有兴奋作用,作用温和而持久,不易引起强烈收缩,单味煮水冲入黄酒温服,可治疗子宫收缩无力而难产。

  龙飞在天话天龙

  蜈蚣入药,又被称为天龙。蜈蚣是“五毒”之一,古人认为其能制服蛇。《本草纲目》转引《淮南子》说:“腾蛇游雾而殆于蝍蛆。蝍蛆,蜈蚣也,性能制蛇,见大蛇,便缘上啖其脑。”在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通过长妈妈的口,讲述了蜈蚣制服美女蛇的故事:一个读书人在古庙里读书,被美女蛇所迷,却被老和尚识破机关,于是给他一个盒子破解,“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宋代诗僧释文珦《听说南中蟒事》诗中所描绘的,与鲁迅文中相似:“蟒身漆黑蟒首红,蟒来动地起狂风。惭愧蜑巫能制蟒,床头开柙放蜈蚣。”

  古人神话蜈蚣的故事很多。《酉阳杂俎》载:“绥定县蜈蚣,大者能以气吸蛇及蜥蜴,相去三四尺,骨肉自消。”《南越志》载:“南方晋安有山出蜈蚣,大者长丈余,能啖牛。”《西游记》中的蜈蚣精号为百眼魔君,肋下长有一千只眼睛,金光四射,孙悟空也近他不得。

  传说中的蜈蚣虽然厉害,却也符合相生相克之理,古人认为蜈蚣能制龙、蛇、蜥蜴,而畏蛤蟆、蛞蝓、蜘蛛。苏轼《虾蟆》诗讲述的正是这个道理:“睅目知谁瞋,皤腹空自胀。慎勿困蜈蚣,饥蛇不汝放。”

  “楞伽海中山,迥出霄汉上。中有不死庭,天龙尽回自。”(宋代王安石《化城阁》)蜈蚣也是常用的息风止痉类中药,味辛,性温,有毒,归肝经,具有祛风止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的功效,用于惊风、癫痫、痉挛抽搐、中风口、破伤风、风湿顽痹、偏正头痛、毒蛇咬伤、疮疡、瘰疬的治疗。《本草纲目》载:“(蜈蚣)治小儿惊厥风搐,脐风口噤,丹毒,秃疮,瘰疠,便毒,痔漏,蛇伤。”《医学衷中参西录》载:“蜈蚣,走窜之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性有微毒,而转善解毒,凡一切疮疡诸毒皆能消之。其性尤善搜风,内治肝风萌动,癫痫眩晕,抽掣瘛疭,小儿脐风;外治经络中风,口眼歪斜,手足麻木。为其性能制蛇,故又治蛇症及蛇咬中毒。”

  “一夕雨沉沉,哀猿万木阴。天龙来护法,长老密看心。”(唐代严维《宿法华寺》)蜈蚣辛温,性善走窜,通达内外,常和全蝎相须为用,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痉挛抽搐;配伍全蝎、钩藤、僵蚕等可治疗小儿撮口、手足抽搐;配伍天南星、防风等,可治疗破伤风,角弓反张。

  “历劫如何报佛恩,尘尘文字以为门。遥知法会灵山在,八部天龙礼我言。”(清代龚自珍《己亥杂诗》之八一)蜈蚣有毒,能以毒攻毒,味辛又能散结,同雄黄、猪胆汁配伍制膏,外敷治恶疮肿毒,如不二散;蜈蚣与茶叶共为细末,外敷治瘰疬溃烂;单用或配伍黄连、大黄、生甘草等,可治毒蛇咬伤。

  “升天旧说有神龙,今睹蜿蜒在目中。莫道已腾霄汉了,愿施霖雨作年丰。”(宋代姚勉《宿珠桥见龙上天》)蜈蚣有较强的搜风、通络止痛作用,配伍独活、威灵仙、川乌等,可治疗风湿顽痹;配伍天麻、川芎、白僵蚕等,可治疗久治不愈之顽固性头痛或偏正头痛。

  《易经》乾卦以龙为喻,有元亨利贞的意思。地龙、海龙、蜈蚣三味中药,与乾卦爻辞相应,运用得当,也可使人元亨利贞。(黄新生 河南省武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常用药地龙:清热通络,平喘利尿

   (2023-02-10 10:41:55)[编辑][删除]

孙桂芝治疗肿瘤系列

时间:2019-07-2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王逊 胡岸

 

  地龙为巨蚓科动物参环毛蚓、通俗环毛蚓、威廉环毛蚓或栉盲环毛蚓的干燥体。前一种习称“广地龙”,后三种习称“沪地龙”。广地龙:呈长条状薄片,弯曲,边缘略卷,长15~20cm,宽1~2cm。第14~16环节为生殖带,习称“白颈”,较光亮。体轻,略呈革质,不易折断。气腥,味微咸。除去杂质,洗净,切段,干燥。置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咸,寒。归肝、脾、膀胱经。内服:煎汤,5~10g;或末,每次1~2g;或入丸、散;或鲜品拌糖或盐化水服。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或取汁涂敷;研末撒或调涂。

  地龙是孙桂芝教授治疗肿瘤中常见的中药之一。孙桂芝教授认为,地龙能脱敏、解痉平喘,具有一定的抗过敏、镇静、解热作用,还含有蚓激酶,有助于疏通血管、防止血栓。常用于肺癌、肝癌及肠黏连等的治疗。地龙具有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的作用。孙桂芝教授在处方中的常用量为10g,入煎剂,可较长期应用。

  孙桂芝教授临床上常用地龙、桃仁和水红花子。

  地龙、桃仁、水红花子为活血通络、软坚散结、抗肝纤维化、松解肠黏连的重要组方。

  现代研究表明,地龙含蚯蚓解热碱、蚯蚓素、蚯蚓毒素、琥珀酸、花生烯酸、地龙B1及氨基酸、蚓激酶等;其中所含碱性氨基酸有组氨酸、精氨酸、赖氨酸等。有报道表明,地龙活性蛋白可使给药动物的肿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存活率提高,生存期明显延长,生存动态曲线明显抬高,抑瘤率为27%~48%,并能提高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促进淋巴细胞转化,增强B细胞反应,对骨髓造血祖细胞的功能也有明显促进;蚯蚓纤溶酶灌胃可明显抑制人胃癌BGC823和人乳腺癌B37裸鼠移植性肿瘤的生长;蚯蚓提取物2主要通过促使细胞凋亡和使肿瘤细胞受阻于G0-G1期,DNA合成减少,对肿瘤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孙桂芝教授使用三种药物组成组方,可以起到软坚散结、松解肝纤维化的作用。孙桂芝教授常用之于肝癌伴有肝纤维化者,效果显著。唯须注意根据病情需要遴选止血药适当配伍,防止动血、伤血。

  孙桂芝教授临床上用地龙治疗肝癌。

  泄热定惊:本品具有泄热解毒作用,凡斑疹为火邪所遏,内陷而色紫黑者,均可用之。对出血性斑疹且呈血热征象者,亦可选用。对热性病引起的高热、妄躁,甚则抽掣痉厥等,亦多可奏效,鲜品尤宜之。本品还可促进溃疡愈合,慢性溃疡用之亦多获效。

  行水解毒:本品可利水通淋,可能有扩张尿路平滑肌的作用,对泌尿系统结石引起的血尿有止血之功,且可促进排石。

  平喘通络:广地龙15g,海螵蛸、天竺黄各9g,研末吞服,每服1.5g,1日3次,配合益气培本、润肺化痰之汤剂,对哮喘收效较好。

  息风降压:临床实践证明,地龙对中风偏瘫,确有一定疗效,如能振颓起痿、善治半身不遂的“补阳还五汤”中,就用了地龙。临床上凡遇肝阳上亢、脉弦劲有力而血压升高持久不降,或已服诸药而效不显著,于平肝潜阳剂中加广地龙、牛膝,每可使血压下降,且能减轻头胀痛、烦躁不眠等症。常用于治中风、癫痫、温病高热、黄疸、喉痹、哮喘、风湿病痛等症。

  孙桂芝教授临床上用地龙治疗肺癌。

  退热:日本报道蚯蚓中所含蚯蚓解热碱有退热作用。

  降压:研究认为,除所含次黄嘌呤外,还有其他7种成分可以起到降压作用,其中以地龙B1较为明显。

  止喘:有研究报道,蚯蚓的有效成分具有舒张支气管的作用。从广地龙中分离的止喘有效成分之一琥珀酸,经临床证明有宽胸、化痰、平喘的作用。

  镇静:地龙热浸液及醇提溶液具有明显的镇静、抗惊厥的作用。

  增强子宫紧张度、兴奋肠管:从广地龙中提出的一种有效成分,对子宫能增强紧张度,引起痉挛性收缩,对肠管也有强烈兴奋作用。(王逊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胡岸 民安诊所)

地龙治喘心悟

时间:2019-05-1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牛国莲

 

  前些时候笔者的同乡打来电话询问,他的12岁的孩子每年因感冒后引起发热咳喘,必须住院治疗,多次诊为肺炎、支气管哮喘,在医院输液治疗,少则一周、多则半月。后来在当地找了一位中医,靠中药治疗,效果很好,每次服药2天左右热便能降下来,但喘却会持续一周左右,甚至更长。笔者接着询问所服中药有些什么药,告知有麻黄、杏仁、生石膏、甘草、葶苈子、桑白皮、射干、冬花、神曲、莱菔子等。笔者并告诉他在此方基础上,保留麻黄、杏仁、生石膏、甘草,再加一味地龙,并嘱先服3剂。没想到朋友很快回复,3剂后疗效立竿见影,小儿喘消咳止,药味少了,但效果却快了。笔者连说带笑告诉他,这是前辈留下的宝贵遗产,笔者只是借来一用。

  麻杏石甘汤是《伤寒论》里的经典方,有良好的清热止咳祛痰平喘功效,对外感风寒,肺有壅热的咳喘有很好疗效。笔者认为临床治疗小儿哮喘,有时由于个体差异,虽然热退咳止,但喘往往缓解的慢。后来在阅读上海名医黄文东医案时,发现其用地龙治喘效果很好。后验于临床,将地龙加入麻杏石甘汤中,不仅退热快,而且止咳平喘之效迅速。民国医家彭子益在《圆运动与中医学》中认为:“肺经不降咳痰短、汗百痿痈烦汗喘。”肺以降为顺、喘以降为平。麻黄虽有平喘之效,宣畅力足,但肃降力乏。杏仁虽有降气止咳之功,但不能平喘。故用麻黄配伍地龙,一宣一降,顺应肺生理特性的同时,平喘效佳。麻黄宣肺定喘,温化痰涎,缓痉止挛通行气道,使哮无源。地龙肃降平喘,荡涤痰壅,洁净气管,舒缩华盖,使喘无根。

  现代研究认为、麻黄平喘是麻黄中的麻黄碱,通过缓解支气管痉挛达到治喘目的,而地龙平喘是地龙中含次黄嘌呤实现平喘的。次黄嘌呤具有显著的舒展支气管作用,并能拮抗组织胺及毛果云香碱对支气管的收缩作用。笔者有感于地龙治喘的作用,赋诗一首以表心意。

  曲尽其妙,妙在于悟, 悟在于博,博在于专,

  专在于勤,勤在于钻,登堂入室,宝藏悉陈,

  取之不尽,用之不完, 按图索骥,难取真经,

  老马识途,慧眼识珠, 源于实践,归于岐黄,

  探索无限,得益无穷, 万里之行,始于足下。(牛国莲 山西中医药大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