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延芳治皮科常见病验案举隅

(2024-08-08 04:15:18)
李延芳治皮科常见病验案举隅
摘自2024-8-7中国中医药报
周海平 河北省邯郸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贾小红 河北省邯郸明仁医院 耿惠 河北工程大学
李延芳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其弱冠之年即独立行医于乡里,悉得河北针灸名家刘峙南、王宗禹、孙可兴等诸师真传。如今临床工作已60余载,勤求古训,博采众长,师于古而验于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将其治疗皮科常见病经验整理如下,以飨同道。
痤 疮
蒋某,男,18岁,2015年5月19日初诊。主诉:痤疮1年。患者1年前因中考压力过大,前胸及面部出现痤疮,呈绿豆大小,散在不规则分布,间有脓疱,压之疼痛。曾接受西药治疗未见减轻,故来诊。刻下:口干,下颌部有新起绿豆大痤疮,大便干燥,小便色黄,平素喜食辛辣油腻之物。舌边红,舌中部黄腻,脉弦滑。
诊断:痤疮(肝郁脾虚,湿热内蕴)。
治则:疏肝健脾,清利湿热。
取穴:阿是穴、曲池、外关、合谷、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冲。
操作:痤疮局部距底部外2mm向中心刺,余穴平补平泻,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5月25日二诊:治疗6次后脓疱疼痛减轻,大便仍不爽。考虑其压力过大,情志不畅致肝郁乘脾而发,治疗加中气法(详见《中国中医药报》2022年1月21日《针灸“中气法”运用心得》一文),以调理中焦之气。
6月3日三诊:治疗12次后脓疱消退,留有暗红色结节,大便恢复正常。
6月10日四诊:又继续治疗6次后病痊。嘱忌食辛辣油腻之品,保持心情舒畅。
按 中医称痤疮为“肺风”“粉刺”,病位在肌肤腠理,但与肺、胃、肝、脾关系密切。根据患者舌、脉、证,诊为肝郁脾虚、湿热郁积型痤疮,始以局部治疗加清热利湿解郁之法,脓疱疼痛好转,后又考虑其病因为肝气不舒而致肝气乘脾,脾虚不运,湿热阻于中焦,糟粕不能得以运化而郁于面部发为痤疮。故治疗加调理中焦之气的中气法,效果明显而病告愈。
荨 麻 疹
案一
冯某,男,27岁,2015年4月3日初诊。主诉:周身起红色扁平疹,痒甚,反复发作1年余。患者去年感冒后周身起扁平疹,色鲜红,痒甚,抓之加重,红疹连成片,曾口服抗过敏药物,病情好转。每因进食鱼虾或受凉后病情加重。刻下:患者面色红,痤疮色红,腹、背起鲜红色扁平疹,大如拇指甲,遇凉、遇热均痒,搔抓即连成片,伴胃脘胀满不适,纳少,眠佳,二便调。舌质红,苔白略腻,脉滑。
诊断:荨麻疹(热积胃肠)。
治则:健脾袪风,清热止痒。
取穴:风门、肺俞、脾俞、曲池、外关、合谷、血海、委中。
操作:上穴常规针刺,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治疗3次后皮疹色淡,瘙痒减轻。治疗10次后皮疹消退,诸症皆无。嘱其勿食鱼虾,注意保证睡眠。
案二
赵某,女,45岁,2015年3月1日初诊。主诉:全身风团样皮疹10余年,加重1个月。患者10余年前汗出受风后出现发热、咳嗽等外感症状,经输液痊愈后开始出现全身风团样皮疹,瘙痒明显,夜间及受凉风后加重,经某医院皮肤科诊断为荨麻疹,给予西替利嗪、氯雷他定、钙剂等药物对症治疗,停药即反复,期间多处寻求中药治疗,疗效也不稳定,甚至服用时加重,如此反复10余年,患者失去治疗信心。近月余前食羊肉后症状加重,风团逐渐蔓延,融合成片,夜不能寐,应用抗组胺类药物对症治疗无效,告知需注射地塞米松或口服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暂时控制数小时,患者惧怕激素副作用而来诊。刻下:患者停用所有药物2天,现瘙痒剧烈,不时抓挠,可见面部红肿,全身泛发淡红色风团皮疹融合成片,上有抓痕。舌红瘦,苔薄黄,脉细数。
诊断:荨麻疹(风邪外束,郁热于里)。
治则:疏风解表,清热达郁。
取穴:曲池、合谷、血海、膈俞、大椎、天井、风市。
操作:均用泻法,1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隔3日。
3月9日二诊:患者首次治疗针刺大椎、合谷行针调气时出现微微汗出,随即感觉瘙痒减轻,治疗3次后症状开始明显减轻,皮疹面积减少,头面红肿消,现已停用激素10天,夜晚仍有加重趋势,但较前好转,舌红,脉细略数。守初诊方去合谷,加三阴交,余同前。
3月19日三诊:治疗10次后症状基本消失,刺激皮肤时偶有痒感,但无风团出现,夜寐也安。舌淡红,苔薄白,脉和缓。间日治疗1次以巩固。
4月2日四诊:诸症消失,停针观察,嘱少食辛热之品,清淡饮食,避风寒。
随访6个月未复发。
案三
钱某,女,36岁,2007年7月11日初诊。主诉:下肢出现风团样皮疹15天。患者15天前淋雨后出现下肢皮肤瘙痒,搔抓后随即出现风团斑疹,随后几日适逢连续阴雨天气,皮疹、瘙痒呈逐渐加重趋势,自行服抗过敏药息斯敏后略有减轻,数小时后旋即瘙痒更甚,10余日来每遇潮湿即症状加重。刻下:双下肢皮肤可见抓痕结痂,风团高出皮肤,较正常皮肤略白,躯干及上肢无瘙痒及风团皮疹,伴疲倦乏力,便溏畏寒。舌胖有齿痕、质淡,苔白润,脉濡。
诊断:荨麻疹(脾虚湿阻,寒湿外袭)。
治则:健脾利湿,温阳散寒。
取穴:大椎、合谷、三焦俞、脾俞、肾俞、委阳。
操作:均用补法,1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7月16日二诊:治疗5次后风团偶有发作,发作时痒不甚,疲乏无力感减轻,大便仍溏。守初诊方去大椎,加天枢、足三里。
7月25日三诊:荨麻疹症状完全消失3日,精力倍感充沛,大便成形。舌质淡红,略有齿痕,苔薄白,脉弱。针刺停,嘱服人参健脾丸10天善后。
随访3个月未复发。
按 荨麻疹又称为“风疹块”“瘾疹”。《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云:“此证俗名鬼饭疙瘩,由汗出受风,或露卧乘凉,风邪多中表虚之人。”本病多由风热、血热、湿热、食积引起,在过去卫生条件较差时期,寄生虫也是常见病因之一。
案一患者自幼生活在北方,因工作原因在成都生活2年余,其体质喜燥恶湿,加之饮食辛辣,外湿久留体内,脾运化不力,聚而发于肌表。治疗应以健脾祛湿、益气疏风清热为法。病在阳之阳(皮肤)者,取阳之合,故取手阳明大肠经之合穴曲池,具有疏风清热、解毒消肿、止痒作用,与合谷同用,善于开泄,既可疏风解表,又能清泻阳明,曲池、合谷二穴属手阳明经,主气,曲池走而不守,合谷升而能散,故凡瘾疹,无论外邪侵袭还是胃肠积热者皆可用之,为清理上焦之妙穴,取风门、肺俞、脾俞健脾祛风化湿,委中、血海理血和营,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
案二患者,病发10余年,中西药杂投毫无寸功,而改为针刺后经10数次治疗即愈,究其主要原因在于辨证不清,患者病起于外感,治疗应祛邪于外,然而输液导致外邪入里化热,外邪束表,郁热于里,故治疗当火郁发之。方用手阳明经合谷、曲池和足太阴经的血海,以及足少阳经的风市,以疏通三经之经气而泄风热于外,取血之会穴膈俞,清血分之郁热,取诸阳之会大椎散郁清热,故首次治疗时即汗出症减,取三焦经之合穴天井以通调上、中、下三焦之气机,三焦气畅则一身郁热难存,同时合谷配天井可祛头面之风热,消面部之热肿。二诊去合谷,外邪去而血不足,加三阴交重在养阴补血,合血海也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
案三患者素体脾虚,湿气内阻,适逢阴雨连绵,寒湿外袭,内外湿邪合和而病发。湿性趋下,寒湿郁于肌表,故风团皮疹现于下肢,湿邪为病最易缠绵难愈,变生诸证,所幸患者患病时日尚短,故急当健脾利湿,温阳散寒,标本同治,恐生他变。方用大椎穴总督督脉阳气,内合肾俞通肾阳,外应合谷固卫阳,阳气强则阴霾散;取脾俞、肾俞脾肾双补,健脾益气,温阳化湿;三焦俞、委阳疏调三焦,使水液畅运而湿邪自去,正所谓“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二诊外表湿寒得解,惟内湿便溏未除,加天枢、足三里以加强健运脾胃,症状消失,收效。
湿 疹
案一
郑某,女,1岁半,2018年7月9日初诊。主诉:头面、口周出现丘疹、糜烂6个月。患儿半年前无明显原因于头面、口周等多处皮肤处出现丘疹、糜烂伴渗出黄色液体。经某医院皮肤科诊断为婴儿湿疹。外用药对症治疗后(用药不详),效果不明显。加之患儿伴有纳呆、拒食等症,遂来诊。刻下:患儿消瘦,腹大,头发枯黄、焦稀,面色黄、欠光泽,头面皮肤多处可见丘疹、糜烂,上有黄色结痂,口周甚,皮损发红。患儿时时瘙抓皮损处。腹胀,伴拒食、便秘、哭闹不宁、夜寐不安等症。唇舌色红,苔白厚,指纹色紫。
诊断:湿疹(脾虚食停,积热传肺)。
治则:健脾消积,清热利湿。
取穴:脾俞、胃俞、肝俞、下脘、足三里、阴陵泉、四缝、合谷、神门、曲池。
操作:四缝点刺放血,左右手各1次,共治疗2次。余穴平补平泻,点刺不留针,1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7月14日二诊:四缝穴点刺2次后,患儿纳食开始好转,余穴治疗5次后皮损红肿开始消退,渗液减少,上有结痂,患儿搔抓得减。舌淡红,苔白略厚,指纹红。守初诊方去神门,余穴不变。
7月19日三诊:继续治疗5次后,患儿面色渐变红润,纳食馨,无腹胀等不适,皮疹渗液、糜烂消失,有鳞屑覆盖,少有搔抓。舌淡红,苔白,指纹淡红。守二诊方去肝俞、下脘、阴陵泉、合谷,隔日治疗1次。
7月29日三诊:共治疗20日,患儿皮疹消退,面色红润,活泼健康,无哭闹不安等症。舌正,苔薄白,指纹淡红。病愈,停针观察。嘱注意合理喂养,避免积食。
半年后见患儿体胖活泼,发泽光亮,湿疹未再复发。
案二
杨某,女,42岁,2017年4月2日初诊。主诉:十指指甲脱落2年。患者2年前不明原因出现指甲凹凸不平,变脆易裂,逐渐出现甲床分离,经某医院皮肤科按甲癣治疗数月无效,且有逐渐加重趋势,后经北京某医院皮肤科病理确诊为指甲湿疹。对症治疗2个月无明显疗效后转诊中医。刻下:体质偏瘦,面黄发枯,十指指甲基本脱落,部分残留指甲干枯、脆裂,伴有眼睛干涩,疲乏,多梦,大便干燥,3日1行,月经量少。舌红瘦,苔薄白,脉细数。
诊断:湿疹(肝血虚)。
治则:补养肝血。
处方:1.针灸。取肝俞、肾俞、脾俞、足三里、血海、三阴交。补法,1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2.中药。黄芪30g,熟地黄15g,生地黄15g,当归15g,川芎12g,白芍12g,鸡血藤18g,木瓜9g,炙甘草9g。16剂,水煎服,1日1剂。
4月18日二诊:经上述针药结合治疗后,患者面色红润,睡眠已安,眼睛干涩及疲乏无力感均有减轻,大便1日1行,略偏干。指甲尚无明显变化,舌淡红,苔薄白,脉虚。守方同前。
5月6日三诊:诸症好转,指甲根部可见长出新甲约有2mm,无脆裂。针灸改为隔日1次,中药处方不变。
7月6日四诊:患者治疗3个月,全身症状消失,新生指甲长势良好,甲面光泽饱满,无凹凸脆裂。嘱停止治疗,注意观察。
6个月后随访,患者指甲恢复正常。
按 湿疹临床多缠绵难愈,中医学记载的“旋耳疮”“奶癣”“肾囊风”“四弯风”等均属本病范畴。临床该病多以湿热辨证论治者多,获效固有,然不效者比比皆是,究其原因多为固守湿热之弊,临证应注重中医之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上述两例湿疹,案一为脾虚食停,中焦积热,循经上传于肺,现于皮毛。故治疗以健脾消积为主,积去热消,有釜底抽薪之意。案二为少见型湿疹,多处治疗无效,非是诊断不清,实由辨病不辨证所致,该患虽经病理诊断为湿疹,但临床表现一派肝血不足症状,肝藏血,其华在甲,肝血不荣,甲失所养,故变脆易折,逐渐脱落。方用肝俞、血海补肝养血,《玉龙歌》曰:“肝家血少目昏花,宜补肝俞力便加。”肝肾同源,精血一家,故补肾俞为虚则补其母;脾俞、足三里健脾补气,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血从气生;三阴交一穴调肝、脾、肾三经,补之益精、养血、健脾。结合中药当归补血汤、四物汤合方加味,共奏精血同补、气血同治之功,故疗效满意。

王庆其治疗毛发红糠疹案解析

 (2024-08-06 04:42:05)[编辑][删除]
前期清热解毒,中期养阴活血,后期滋阴补肾,并以凉血祛风贯穿始终,切合病机,顽症消而得效——
王庆其治疗毛发红糠疹案解析
摘自2024-8-5中国中医药报
陆宇衡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毛发红糠疹是一种少见的慢性鳞屑性角化性炎症性皮肤病,以黄红色鳞屑性斑片和角化性毛囊性丘疹为特征,病情严重时,皮疹可在数周内波及全身,发展为干燥鳞屑性红皮病,伴有程度不等的瘙痒、干燥、灼热和绷紧感。老年人长期不愈可出现外周性水肿,甚至引发心力衰竭。本病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维生素缺乏、角化障碍、内分泌功能障碍、肿瘤、感染等因素相关。西医治疗此病的方法主要包括维生素A、维A酸类药物,对于病情严重、出现红皮病的患者采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近年来有使用生物制剂治疗本病的报道。西医治疗存在副作用明显、停药后易复发等不足。
本病与《千金翼方》中记载的“狐尿刺”类似,症见患处皮肤干燥,起红紫斑片,肿胀焮痛,《外科大成》中形容其发病时“由手指揩着庭木。痛不可忍”。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王庆其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上海市名中医,笔者有幸跟师学医,现总结整理其治疗毛发红糠疹验案一则整理如下。
徐某某,女,74岁。2023年9月7日初诊。现病史:患者自2023年4月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出现全身皮肤发红,密布小丘疹,伴瘙痒脱皮、发烫,日光照射后加重,于上海某三甲医院行皮肤活检:表皮角化过度伴层状角化不全。诊断为毛发红糠疹。曾服用丹参酮胶囊、白芍总苷胶囊、阿维A胶囊、依巴斯汀片,以及外用尿素乳膏,效果不佳。近1月来自觉皮疹增多,伴上眼睑水肿、下肢红肿。遂寻求中医药治疗。刻下:头面部、颈部、躯干、四肢皮肤黄红色鳞屑性斑块、红色毛囊性丘疹,可见正常皮岛,伴皮肤瘙痒、发烫明显,上眼睑水肿、下肢红肿,日光照射后红肿瘙痒加重,口干、眠差,大便次数增多,喝牛奶后明显。舌质红,苔薄腻,脉细数。既往史:高血压病史,长期服药控制,目前血压稳定。
中医诊断:狐尿刺(阴虚风燥,血热壅盛)。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祛风。
处方:水牛角30g,升麻30g,赤芍30g,生地黄12g,丹皮21g,白蒺藜30g,防风15g,连翘18g,生甘草6g,蝉蜕9g,乌梢蛇9g,地骨皮21g,炙龟板27g,黄柏12g。14剂,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9月26日二诊:证无进退,潮热口干,大便偏稀,日行2~3次,胃纳可,眠欠安。舌苔薄腻,脉细数。处方:丹皮20g,赤芍15g,水牛角30g,知母15g,黄柏15g,地骨皮20g,山药30g,远志9g,天麻12g,银柴胡12g,青蒿15g,白菊花12g,升麻30g,白蒺藜20g,紫草15g,炙地龙15g,连翘15g,防风12克,炙鳖甲20克。14剂,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10月10日三诊:全身皮肤红色渐褪,瘙痒减轻,大便日行1次,稍汗出,口干好转,眠差,舌质红苔白腻。处方:丹皮20g,赤芍30g,地骨皮30g,青蒿12g,炙鳖甲30g,水牛角30g,蝉蜕9g,升麻30g,生石膏30g,连翘15g,知母15g,黄柏15g,山药30g,紫草15g,炙地龙20g。14剂,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10月24日四诊:药后诸症进一步减轻,皮肤红斑及瘙痒明显缓解,面部不浮肿,皮肤滋润,口不干,寐好转。舌苔薄腻,脉濡细。上方加防风12g、酸枣仁15g。14剂,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11月7日五诊:症状进一步好转,面红改善,无出汗,手足皮肤蜕皮,下肢皮肤稍浮肿,局部微红,瘙痒改善,微热。面部干涩,口唇稍干,大便好,纳佳,眠欠安。舌质薄腻,脉微弦滑。处方:知母12g,黄柏12g,丹皮12g,赤芍15g,生地黄15g,炙龟甲15g,炙鳖甲15g,地骨皮15g,泽泻15g,车前子15g,天麻12g,柏子仁12g,酸枣仁15g,珍珠母30g,黄菊花12g,麦冬12g,郁金12g,甘草6g。14剂,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11月21日六诊:面部稍红,蜕皮多,皮肤干燥,口干少饮,大便正常,眠欠安,早醒,有潮热、汗不出,纳好。舌苔白腻,脉细数。处方:丹皮20g,生地黄20g,紫草20g,炙龟板20g,炙鳖甲20g,地骨皮30g,麦冬12g,北沙参15g,黄柏15g,知母15g,蝉蜕6g,远志9g,天麻15g,珍珠母30g,柏子仁15g,酸枣仁20g,莲子心6g,灯芯草6g,水牛角30g,黄菊花12g。14剂,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另嘱避免晒太阳。
12月5日七诊:近日脱皮较多,潮热不见,大便正常,纳佳,夜寐改善,口不干,面部皮肤仍发红,无新发红疹,不痒。自觉诸症均明显好转。舌边尖微红苔薄腻,脉微滑。目前西药逐渐减量,服用丹参酮胶囊0.5g/次,3次/天,复合维生素B片2片/次,3次/天,依巴斯汀片20mg/次,1次/天,白芍总苷胶囊0.6g/次,1次/天,外用尿素乳膏。处方:知母12g,黄柏12g,紫草15g,丹皮12g,生地黄15g,地骨皮20g,蝉蜕6g,白蒺藜20g,生地榆15g,连翘12g,甘草6g,防风12g,黄菊花12g,炙全蝎2g,升麻20g。14剂,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2024年1月23日八诊:头晕,脱皮,眠差,乏力,面部红改善,无潮热盗汗。舌苔腻,脉细。处方:丹皮12g,生地黄15g,柏子仁30g,麦冬12g,紫草12g,赤芍12g,炙全蝎3g,升麻20g,蝉蜕6g,连翘12g,生甘草6g,酸枣仁15g,天麻12g,珍珠母30g,防风12g,远志9g,黄菊花12g。14剂,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2月20日九诊:近日潮热汗出消失,面红赤改善,食欲增加,下肢皮肤有色素沉着,皮肤浮肿改善,自我感觉明显好转,西药内服药剂量同前,已停外用尿素乳膏。舌苔薄腻,质微红,脉细。上方加枸杞12g、知母12g、扦扦活12g。14剂,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3月19日十诊:近日胃肠不适,胀气肠鸣,大便溏薄,口干舌燥,身热无汗,眠差,肤脱皮微痒。舌苔薄腻,脉细。处方:炒白术12g,山药15g,枳壳12g,枸橘李12g,青皮6g,陈皮6g,山楂炭12g,神曲炭12g,葛根30g,马齿苋30g,黄连6g,芦根15g,地骨皮15g,茯神20g,炒薏苡仁30g,木香6g,远志9g,酸枣仁15g,制香附12g。14剂,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4月2日十一诊:毛发红糠疹进一步好转,稍痒,面微红、手足脱皮改善,潮热好转,口干唇干燥有脱皮,膝关节轻痛,眠欠安,大便正常,西药继续减少服用。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处方:知母10g,黄柏10g,地骨皮12g,丹皮12g,赤芍12g,生地黄9g,山药20g,蝉蜕9g,连翘12g,生甘草6g,紫草12g,防风12g,野菊花12g,酸枣仁20g,远志9g,乌梢蛇10g,山药20g,珍珠母30g。14剂,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5月14日十二诊:面部皮肤不红,接近正常,脱皮明显改善,食欲好转,寐欠安,稍出汗,舌苔薄不红,脉细。上方去知母、黄柏,加蛇蜕6g、茯神15g。14剂,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嘱西药减少口服量。
7月16日十三诊:面部及全身皮肤滋润、恢复正常,自我感觉良好。睡眠欠佳,睡觉时口中流涎,口稍干,大便正常,纳好,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处方:生地黄12g,熟地黄12g,当归12g,赤芍12g,丹皮9g,女贞子15g,酸枣仁12g,远志6g,合欢皮30g,山茱萸12g,茯神15g,珍珠母30g,北秫米30g,制半夏12g,蝉蜕6g,白菊花12g,生甘草6g,防风10g,麦冬12g。14剂,水煎服。嘱1剂药吃3天,逐步停药。
按 此案患者以皮肤红斑、肿胀发烫、干燥脱屑伴发瘙痒为主要症状。王庆其分析其主要病机如下。
一是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患者老年女性,肝肾阴血不足,肌肤失于濡养,卫外不固。《灵枢•百病始生》云:“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腠理不密、则邪气乘虚而入,患者外感疫疠之邪。
二是邪热入血,血热壅盛。《证治汇补•斑疹》记载:“热则伤血,血热不散,里实表虚,出于皮肤而为斑也。”正虚无力驱邪,邪气入里化热灼伤营血,血热熏蒸肌肤,发为红斑红疹。热胜则肿,血热灼伤玄府,玄府郁闭则气机不畅,水道失调,水液妄行泛滥发为肿。热毒耗伤血中津液,肌肤愈加失养,故干燥脱屑。
三是内风外风,交织肌腠。风与皮肤瘙痒密切相关,《备急千金要方》记载:“风邪客于肌中,则肌虚,真气发散,又被寒搏皮肤,外发腠理,开毫毛,淫气妄行之,则为痒也。”《诸病源候论》云:“风瘙痒者,是体虚受风,风入腠理,与血气相搏,而俱往来于皮肤之间。邪气微,不能冲击为痛,故但瘙痒也。”风性善行,风在皮肤毫毛间往来流动则发为痒。《外科大成》总结前人观点,提出“风盛则痒”。
风有内外之分,内风来于内伤,外风缘自外感。血少津枯,经脉血气失于和调,则血燥生风;余邪未尽、入里化热,内伏于血,则血热化风。此外,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言老年有“厥阴内风暗旋不熄”的特点,肾阴亏虚、阴不敛阳则相火妄动,水不涵木则肝风内动。皮肤属表,易外受六淫侵袭,风热之邪伺隙袭表。内风外风与气血搏结于肌表,故瘙痒剧烈难忍。
本案以清热解毒、凉血祛风为主要治法,治疗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诊以皮肤红斑、肿胀发烫为主要症状,王庆其认为热毒入血为病机重点,偏重于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首载于《备急千金要方》,是温病中热入营血的代表方。本方中以水牛角替代犀角直入血分、清解热毒。《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升麻“主解百毒,辟温疾、障邪”。唐宋及以前医家广泛应用此功效,如《金匮要略》升麻鳖甲汤中以2两升麻为君透邪解毒,宋代名医朱肱《类证活人书》中有“无犀角以升麻代之”的记载。现代研究者对古方中升麻剂量统计发现:升麻小剂量(2克左右)有升举阳气之效,中剂量(5~15克)可发表透疹,大剂量(15~30克)则清热解毒。王庆其以大剂量升麻合连翘、生甘草助水牛角清热凉血解毒,配伍生地黄、赤芍、丹皮凉血活血散血,亦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二诊时患者有潮热出汗,为余邪留伏阴分所致,故在原方基础上加用青蒿鳖甲汤合银柴胡养阴透热。
王庆其提出“顽病不妨治风”,选用植物类祛风药白蒺藜、防风善走表、辛散驱风外出;动物类息风药乌梢蛇、蝉蜕、全蝎善入络,搜剔陷伏之风;地骨皮、龟鳖甲、黄柏、白菊花、珍珠母滋肾阴,泻相火镇肝风。
第二阶段:经中药调治两月后,五诊时患者肢体红斑消退、皮肤瘙痒明显改善,遗留局部皮肤干燥脱皮。《重订广温热论》:“温热愈后,身体枯瘦,皮肤甲错者,乃热伤其阴,阴液不能滋润皮肤也。治法以养阴为主。”此外,《金匮要略》记载有“内有干血,肌肤甲错”,血受热后郁结成块,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王庆其认为,此时患者体内热毒渐清,然阴液已伤、瘀血暗结,在原法基础上,加用北沙参、麦冬甘寒养阴,炙龟鳖甲咸寒养阴。鳖甲又擅活血化瘀、软坚散结,配合生地黄、丹皮、紫草活血凉血。
热病用寒药,但老年人体虚不耐攻伐,十诊时患者皮肤症状持续改善,而出现胃脘不适、肠鸣便溏等脾虚表现。处方以参苓白术散加减理气健脾、渗湿止泻,待脾胃功能恢复后再随证治之。同时减少处方中易引起肠胃不适的药物,如生地黄甘寒质润,脾虚者服之易腹泻,故将其减量使用。
第三阶段:十三诊时患者皮肤已完全恢复正常。阴血易耗难成,此时血热将尽、肾阴未充,重滋阴补肾、匡扶正气,以女贞子、山茱萸滋阴填精,当归、熟地黄养血补血,生地黄、赤芍、丹皮活血凉血使补而不滞,佐以少量祛风药、清热解毒药,肃清残邪。
皮肤病虽在体表皮毛之间,但与整体密切相关。纵观全方,前期清热解毒,中期养阴活血,后期滋阴补肾,并以凉血祛风贯穿始终,切合病机,故顽症消而得效。在症状缓解后,嘱患者减量服药、每剂服2~3天,逐步停药,防止复发,以获全功。

严重皮疹案

 李延芳治皮科常见病验案举隅 (2024-11-12 03:54:40)[编辑][删除]
严重皮疹案
摘自2024-11-11中国中医药报
何依霖 广东省茂名市茂南区人民医院
《黄帝内经》曰:“必先岁气。”现五之气客气少阴君火加临阳明燥金,此时用正阳汤治疗诸多病症,疗效显著。现将笔者用正阳汤治疗感冒且严重皮疹自消验案一则,整理分享如下。

萧某,男,14岁,2024年9月30日就诊。患者1月前因躯干、上肢皮肤无明显诱因出现密集红色丘疹,部分丘疹上见白脓疱,伴严重瘙痒,曾在某医院诊断为毛囊炎,予内服外用多法治疗,效果欠佳。笔者先据其出生庚寅年以少阳升明汤法治疗,疗效不显著。现因在校吹空调受凉后感冒来诊,刻下:咳嗽,咳少量黄痰,咽喉疼痛,流涕,原皮疹同前,大便硬。舌尖红,苔白厚腻。

方用正阳汤原方:旋覆花(包煎)10g,白薇(姜汁拌炒)6g,桑白皮15g,玄参20g,白芍10g,炒甘草6g,川芎6g,当归6g,生姜6g。7剂,水煎服。

10月19日二诊:患者除感冒症状痊愈外,让笔者感到惊奇的是,原严重的皮疹已基本消退,瘙痒也已变轻微,大便转正常。舌红,苔转稍腻。守上方加荆芥10g、绵茵陈12g。

按 患者出生于庚寅年三之气,少阳相火司天,先据其出生庚寅年以少阳升明汤法治疗,疗效不显著。患者后因感冒前来就诊,此时为五之气的客气少阴君火加临阳明燥金,从运气思路分析,民病多“咳嗽”,其舌尖也红,符合运用正阳汤的(病)象。参考顾植山分享用正阳汤治疗咳嗽速效案例,又想到《疫疹一得》中“火者疹之根,疹者火之苗”,故从少阴治,果断投以正阳汤。

复诊时,患者除感冒症状痊愈外,严重皮疹亦已基本消退,这就是“对上运气一口汤”,不拘于数推,针对运气病机用正阳汤而取效。因其舌苔稍腻,故用四之气正阳汤针对太阴湿土,予荆芥与绵茵陈善后。

慢性荨麻疹案
摘自2024-11-11中国中医药报
韦海涛 贵州省黔西南州中医医院
张某,女,38岁,1986年3月25日丙寅年二之气出生,2024年10月13日就诊。主诉:皮肤反复出现风团样皮疹4月余。患者胸腹、四肢反复出现风团样皮疹,突出皮肤,色红并瘙痒,夜间盖被及遇热诱发,抗过敏治疗可缓解,但会反复发作。自觉口苦,腹胀,大便稍干,睡眠多梦。就诊时患者双大腿外侧有大片红色风团。舌淡胖,有齿印,舌苔白腻,有裂纹,苔燥,脉滑数。

给予开阖六气针法:针少阴、厥阴、阳明。方用正阳汤:旋覆花10g,玄参15g,当归15g,川芎10g,蜜桑白皮15g,白芍15g,白薇6g,生甘草6g。7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

随访患者,服上方1剂后当晚皮疹消退,后未再发。

按 患者患慢性荨麻疹,遇热好发,为火象;皮疹反复,部位多变,为厥阴风象;口干、舌苔燥裂、大便偏干为阳明燥象;腹胀,舌淡、有齿印,白腻苔为太阴湿象。因此龙砂开阖六气针法选用少阴、厥阴、阳明。患者发病于甲辰年二之气,阳明燥金加临少阴君火。就诊于五之气,少阴君火加临阳明燥金。病机十九条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皮肤瘙痒与少阴相关。患者生于丙寅年二之气,少阳相火司天,二之气太阴湿土加临少阴君火,寒热交争之象。患者病象以少阴为关键病机,故以少阴君火司天的正阳汤调“天人相应”,迁延数月的皮肤病得到快速缓解。

情志不遂可致皮肤病复发

  (2025-02-08 08:34:38)[编辑][删除]
情志不遂可致皮肤病复发
摘自2025-2-6中国中医药报
马建国 山东省曲阜市第二人民医院
去年4月的某日,一71岁的男性患者来诊。笔者见其痛苦面容,并时时触摸右季肋、胃部,询病因是3个月前右季肋、背部患大疱型带状疱疹,经住院治疗半月余皮损消退,痛症消失痊愈出院;1周前患者因琐碎事与邻居发生口角而生气,导致患处神经痛的症状随即又发。患者自述胁肋胀痛,疼痛感延及胃部和背部,均有不适,善太息,头目眩晕,近几日晚间不能正常入睡。口苦,纳差。舌质淡,苔薄黄,脉弦数。
诊断:带状疱疹复发神经痛。
辨证:属生气后肝气不舒,影响疏泄,致肝郁气滞化热,而呈上述诸症。
治则:疏肝理气,解郁清热,佐以止痛。
方予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2克,白芍20克,枳壳9克,香附9克,青皮9克,木香9克,陈皮9克,厚朴9克,黄芩12克,夏枯草12克,延胡索12克,甘草9克。水煎服,日1剂。并开导患者莫要再生气。
二诊:患者服药6剂后,上述症状均已明显减轻,纳食增加,晚间基本能入睡。方中柴胡、黄芩、夏枯草减为9克,白芍减为15克。
复服4剂,诸症而痊。患者面部露出了满意笑容。
按 柴胡疏肝散具有疏肝理气、活血止痛的功效,可治肝气郁滞,胁肋胀痛,胸闷,善太息等症。本例带状疱疹是因生气后诱发神经痛的症状,因肝主疏泄,喜调达而恶抑郁,肝气不舒,未得疏泄,情志抑郁,故呈现出上述一系列症状。本例与柴胡疏肝散所主病证颇相吻合,故取其加减治之。由于药证相符,使肝气得舒,恢复正常疏泄调节功能,随之心情舒畅,神经痛症状消失,而收佳效。
由本则医案看出,肝气郁滞,疏泄失职,情志不遂,不仅单纯会在体内引发某些病变,造成不适,还可能会导致某些皮肤病的复发。所以要切记肝喜条达而恶抑郁,一有抑郁,病即生焉。笔者告诫此患者,凡事应正确面对和处理,勿急勿躁,不斤斤计较,保持好的心态,才可益于疾病的康复和身心健康。

冉雪峰治肾病活用【草根一生】

  严重皮疹案 (2014-10-29 14:40:50)[编辑][删除]

                                                    

           过敏性紫癜长期不愈,容易并发紫癜性肾炎,常用一代大师,北京名医冉雪峰《冉氏经验方》中创立的止血滋肾汤治之。

       方药:雷公藤10克,小蓟15克,生地10克,丹皮10克,赤芍15克,阿胶10克(烊化),黄芪15克,炒知母15克,炒黄柏10克,大枣5枚,益母草20克。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坚持服用,一般都能获得较好的疗效。

    20012年余曾紫癜性肾炎的患者金某,男,43岁,患者在哈尔滨各大医院辗转治疗3年多,花了数万元,病情仍不见好转,尿检:蛋白(++),红细胞(+~++),白细胞(++)。患者难以承担昂贵的医药费,仍在不断地治疗,医药费成了一个填不满的坑。患者求助于我,余投以上方治之。服10剂后,尿检:蛋白(++),红细胞(+),白细胞(+),服20剂,蛋白(+),红细胞(+),白细胞(+),服30剂,尿检:蛋白(+),红细胞(0),白细胞(0)。服40剂,尿检恢复正常。嘱再服10剂以善后。一年后随访再未复发。

冉雪峰治紫癜活用  【草根一生】

   冉雪峰治肾病活用【草根一生】 (2014-10-29 11:01:28)[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紫癜

   

雪峰

   

过敏性紫癜

   

活用

                                                  冉雪峰治紫癜活用 <wbr><wbr><wbr><wbr> <wbr><wbr><wbr><wbr>【草根一生】


        笔者治 过敏性紫癜多例,属血热妄行者,用北京名医冉雪峰《冉氏经验方》中的脱敏消癜汤治之。

    方药:艾叶10克,乌梅15克,阿胶10克,当归15克,金银花20克,槐米15克,大枣50克,甘草10克,生大黄5克,白茅根20克,鸡内金15克。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

    服完10剂,紫癜已经消退。为了巩固疗效,在原方的基础上加量3倍,研粉制成蜜丸,每丸9克,每天3次,每次服1丸。服完,紫癜再未发作。                  过敏性紫癜病情比较复杂,要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加以治疗,才能获得良好的疗效。使用本方时要注意根据患者不同的症状,对药物进行加减。发热者加生地、连翘、丹皮、紫草各15克;胃肠反应加厚朴、枳壳、川楝子、黄柏各15克;关节痛加汉防己、秦艽、牛膝、鸡血藤、元胡各15克;肾脏病变如浮肿,少尿,或出现尿蛋白、血尿、管形加生大黄5克,黄芪、滑石、猪苓、泽泻、车前子各15克;惊厥者加水牛角50克,白僵蚕、钩藤、天竺黄各15克;瘫痪加马钱子粉0.3克。

荨麻疹  祖传刺血拔罐法应用(3)【草根一生】

编辑删除2015-01-09 20:30:42

 

        

   我家 祖传刺血拔罐法,历经五代,约160年,经省中医药局考证核实,上报为针法非物质遗产传承人。四季可用,适于救急,简便易行。

                                                                                                                        荨麻疹属中医“痦瘤”,“瘾疹“,“风团”范畴。

    实证取神阙,肚脐以上症状明显加曲池;肚脐以下症状明显加委中。虚证取天枢、血海、三阴交。根据所选穴位不同可令患者分别取不同体位并充分暴露穴位处。神阙、天枢、血海、三阴交采取仰卧位;曲池、委中可取俯卧位。迅速拔罐于神阙穴上,留罐5分钟起罐后再用伤湿止痛膏外贴神阙穴处。消毒后的梅花针,对于实证需重叩。叩打时腕力较重,冲力大,患者有明显痛感,以见叩打局部皮肤有明显出血后,迅速拔火罐,5分钟后起罐,再用碘伏消毒;虚证需轻叩,冲力也小,患者稍有疼痛感,以局部潮红、充血为度。毫针直刺天枢、血海、三阴交各2寸施以大幅度提插捻转手法。除神阙穴外其余穴位均每次一侧左右交替取穴。实证每日施术一次,虚症隔日施术一次。

    方中神阙乃任脉穴,具有健运脾阳、和胃理肠、温阳救逆的作用。在此穴处拔火罐能祛风利湿,该处拔火罐后局部瘀血越严重,效果越佳。《针灸资生经》言:“瘾疹曲池灸随年壮。”《扁鹊神应御龙经》云:“曲池、绝骨、委中出血(治风毒瘾疹)。”在曲池、委中梅花针点刺放血及针刺血海穴能疏风泄热。天枢穴又是手阳明大肠经募穴,位于脐旁两寸,恰为人身之中点,如天地交合之际,升降清浊之枢纽。刺激该穴能使人的气机上下沟通,升降沉浮调顺。取三阴交具有健脾化湿、疏肝益肾之功。

中药外洗治慢性湿疹

 李延芳治皮科常见病验案举隅 (2023-02-07 04:50:36)[编辑][删除]

 


时间:2019-08-1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马建国

 

  郭某,男,43岁。2017年4月9日初诊。双手背出现5×4cm2以及双小腿有8×6cm2大淡褐色皮损,阵发性瘙痒已2年余,每于晚间及安静时痒感加剧,搔抓后有时渗出少许黏液。期间在几家医院诊断为湿疹,服抗组织胺药、激素、钙剂等,外用数种激素类霜、膏,只能止痒当时,过后仍痒如故,时轻时重,缠绵不愈。查见上述部位皮损干燥肥厚、苔藓样变、皮纹增宽等,伴抓痕鳞屑、色素沉着、边缘不清、触之灼热等。诊断:慢性湿疹。为湿邪蕴聚于肌肤腠理,兼受风浸,化燥所发。

  治则:除湿止痒、润燥疏风。 方药:苍术50g,薏苡仁50g,苦参50g,土茯苓50g,玄参50g,玉竹50g,知母50g,黄柏50g,五倍子50g,白蒺藜30g,防风30g,白鲜皮30g,蛇床子30g,地肤子30g。上药水煎约2500ml入盆中,待温度适宜时,用纱布蘸药液频洗患处,或置药液中浸泡,每次20分钟,日2~3次,3日用药1剂。忌食腥辣之物。

  8天后二诊:用药8剂后瘙痒症状明显减轻,皮损已趋消退变薄,并有润感。方中苍术、薏苡仁、苦参、土茯苓减为30g,续用8剂。8天后三诊:皮疹全部消退,痒感消失,皮肤恢复原状,诸症获愈。5个月后随访再未发。

  按语:慢性湿疹属于中医湿毒疮范畴,本例诸症辨属湿邪久蕴肌肤腠理,感受风侵化燥所致。唯取较大剂量除湿止痒,兼有润燥疏风作用中药直接外用,使药效直达病变部位,为较好疗法。药中苍术辛苦性温,芳燥能化湿浊,现代研究其含挥发油,及大量维生素A等;薏苡仁甘淡性寒,功能清利湿热;苦参苦寒,功能清热燥湿止痒;土茯苓甘淡性平,功能利湿导热,治疗慢性湿疹效佳;玄参苦咸微寒,功能滋阴润燥;玉竹甘寒,功能养阴润燥;知母苦寒,功能清热滋阴,现代研究其含有烟酸;黄柏苦寒沉降,清湿热治湿疹;五倍子酸咸寒,功能收敛降火,治湿热疮癣;白蒺藜辛苦温,祛风止痒;防风辛甘,散风胜湿;白鲜皮苦寒,清热燥湿,祛风止痒;蛇床子辛苦温,祛风除湿止痒;地肤子辛苦寒,清湿热止痒。诸药水煎后外用直至病所,的确可显示出较好治疗效果,使湿除痒止,风疏肤润,皮损消退。(马建国 山东省曲阜市第二人民医院)

针药并用治疗慢性湿疹效佳

时间:2019-08-1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朱琳琳 杜鹃

 

  湿疹又称湿疮,属于癣疮范畴,是一种呈多形性皮疹倾向、湿润、剧烈瘙痒、易于复发和慢性化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根据病情的长短分为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慢性湿疹。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陈枫教授在长期临床中以针药并用治疗湿疹,临床疗效显著。

  由于该病反复发作,难以根治。中医中药尤显其独特的优势,中医对湿疹早有认识和记载,最早记载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素问·至真要大论》曰: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明确提出了皮肤疮疡发生的病因。湿疹的病位主要在心、脾、肝,湿疹的发生与风、湿、热、瘀都有关系,特别是“湿邪”尤为突出,湿邪贯穿于本病的整个过程。湿为阴邪,湿性黏滞,具有缠绵难愈的致病特点,因此湿疹易发展为慢性疾病。

  病例:王某,女,66岁。2018年3月13日就诊于望京医院针灸科。诉湿疹8年余,近2月来患者无明显诱因引起右下肢外侧湿疹发作,患处皮肤粗糙,局部发红,有轻微渗液,伴抓痕,患者因湿疹日久曾反复就诊于北京多家三甲西医院,病情时轻时重,近期湿疹复发,为求进一步治疗遂到我处治疗。患者形体偏胖,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诊断为湿疮(湿热脾虚)。

  口服处方:蒲公英15g,茯苓10g,白术9g,当归6g,白芍9g,桑白皮6g,生甘草6g,连翘6g,苍术6g,桂枝6g,连翘6g。6剂,水煎服,2次/日。

  患者慢性湿疹急性发作,据“急者治其标,缓者治其本”的原则,急性期湿热症状明显,方中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疖为君药;连翘清热解毒,增强蒲公英的清热解毒作用;茯苓健脾益气祛湿,使湿热之邪得以清利;苍术燥湿健脾,共为臣药。白术补气健脾,顾护脾胃。因脾主运化,脾喜燥恶湿,脾虚则运化水液失司,引起水湿停滞,风湿热毒蕴阻肌肤发为湿疹。桂枝通阳化气,使湿热之邪得阳气的温煦得以运通,同时可以制约连翘、蒲公英的寒凉之性。患者病史较长,伤气伤血伤阴,当归、白芍养血滋阴润燥;桑白皮宣肺止痒,共为佐药;生甘草补益脾胃,缓急止痛,为使药。通观全方,清热之中有补益,清热而不寒凉,治标而兼顾治本。

  针灸治疗:风池,完骨穴,中脘,血海,足三里,阴陵泉,阳陵泉,上、下巨虚,太白,内庭。诸穴常规针刺,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1疗程。风池、完骨疏风通络;中脘穴为腑会交会穴,为胃之募穴,其位处中焦,沟通上下焦;阳陵泉理气健脾,调理气机;太白为脾经原穴,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补脾健脾功效;足三里为胃经合穴,阴陵泉为脾经合穴,合治内腑,二穴配伍增强健脾祛湿的功效,患者病程较长,兼虚兼瘀;血海活血通络养血止痒;上、下巨虚、内庭等穴,清热通腑,泻火通络。诸穴合用,健脾祛湿,调理气机,活血养血,通络止痒。

  患者针药并用治疗6天后,右下肢湿疹处瘙痒明显减轻,7天后瘙痒感消失,局部皮损渗液减轻,2个疗程后,患者明显好转,3个疗程后基本痊愈。(朱琳琳 太阳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杜鹃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芦荟清热消肿治湿痒

  中药外洗治慢性湿疹 (2023-01-30 05:22:48)[编辑][删除]


时间:2019-12-1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杨璞

 

  提起芦荟护肤霜,很多爱美的女性都不陌生。其中的主要成分芦荟是一种古老的天然药物。如今很多人乔迁新居前,也喜欢买上几盆放到新家中,除了有一定的除甲醛的作用外,因其一年四季常绿,开的花也较有观赏性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芦荟来到中国要归功于丝绸之路,明代著名医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芦荟:“其木生山野中,滴脂泪而成。采之不拘时月。”

  作为中药的芦荟来源为百合科植物库拉索芦荟、好望角芦荟或斑纹芦荟的叶中的液汁经浓缩的干燥品,全年可采,一般先割取叶片,收集其流出的液汁,置锅内熬成稠膏,然后倾入容器,冷却凝固后药用。

止渴生津散瘰疬

  芦荟主要用于治疗热结便秘、小儿疳热虫积、癣疮、痔瘘、瘰疬。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副主任中医师陈超介绍,蛔疳是中医的一个病证名,原出自《太平圣惠方》,这种病症因生蛔虫日久而成的疳疾。患儿多形体羸瘦、精神不安、腹中作痛、皱眉多啼、夜间磨牙、容易饥饿。芦荟可驱蛔虫的功效在很多医书的方剂中都有体现,比如《医宗金鉴》《成方便读》《赤水玄珠》等古代医书中都记载了一种叫“芦荟肥儿丸”的方剂,虽然组方不同,但都有芦荟的加入。需要指出的是,芦荟治疗小儿疳蛔、疳热,需要与其他中药配伍,要在中医师的指导下用药。

  由于芦荟性味苦寒,因此清热祛火的功效也比较明显。比如宋代的《开宝本草》记载芦荟“主热风烦闷,胸膈间热气,明目镇心,小儿癫痫惊风,疗五疳,杀三虫及痔病疮瘘。解巴豆毒。”清代的《本草再新》中记载芦荟能“治肝火,镇肝风,清心热,解心烦,止渴生津,聪耳明目,消牙肿,解火毒。”此外,芦荟还可以利水祛湿。宋代《本草图经》记载芦荟可以“治湿痒,搔之有黄汁者;又治匿齿。”清代《得配本草》则记载了芦荟可以“散瘰疬,治惊痫,利水除肿”等功效。

  需要提醒的是,孕妇不宜服用芦荟,脾胃虚寒者也不适宜服用芦荟,比如《本草经巯》中记载“凡儿脾胃虚寒作泻及不思食者禁用”。

芦荟的阳台种植技巧与要点

  芦荟一般要分株繁殖,可结合早春换盆进行。方法是将植株从盆内磕出,去掉老株,选取基部分生的小苗另行上盆;栽植深度以稳固苗株为度,少浇水并将分株苗置于温暖湿润的地方,在保证植株不萎蔫的情况下,4~5天后向叶面、盆土表面喷水,10~15天后再浇透水。

  芦荟喜欢光照,需要注意的是,初植的芦荟不宜晒太阳,过10天后再逐渐增加光照。家庭盆栽,春、秋季节放在阳台或室外窗台上接受阳光直射则生长健壮;夏季移至通风良好的半阴处;冬季放室内光照充足的地方,室温不低于10为宜。春季气温上升后,芦荟恢复生长,可略增加水分供给,盆土以湿润偏干为宜。气温较低时,芦荟处于半休眠状态浇水不宜多,以盆土干而不燥为宜。若要促进植株向四周伸展,可以把中心部生长过密的叶子均匀地切去一些,这样做也不使植株在强光照射下,由于叶子的密度过大而出现霉烂。(杨璞)


胼胝

1、目的要求:了解胼胝的病因、表现

胼胝俗称脚垫、趾垫,好发于足底或足趾皮肤受压摩擦部位。

(1)中老年:常见因皮下组织萎缩,跖骨头更加突出,胼胝易发生在第一节五趾骨头对应的皮肤负重处。趾前端第二三四趾拇趾内侧

(2)中青年女性:由于长期穿高跟鞋,重心前移,易在脚掌形成大片状胼胝,另外还易发生在第二三四趾关节上

(3)先天性:多发生在儿童期,在足底趾端及其侧面受压部位可有多块胼胝,有明显压痛

2、治疗

从生理角度考虑,不宜修治。因皮肤受到刺激会越来越厚,可改善局部环境,如在易长胼胝处垫一硅胶垫以减轻局部压迫,或修复完毕后每晚洗脚后在胼胝处涂汉肤特康A膏起到消毒、软化皮肤的作用

 

鸡眼

了解鸡眼的形成原因、表现与摩擦、局部受压因素有关

鸡眼为边界清晰的增生角质,中间有一角质硬蕊,由于压迫的神经末梢,可引起疼痛

治疗:1、20%冰醋酸棉球敷在鸡眼上20分钟,用15号刀片手术刀削掉增厚的角质块,再挖角质硬蕊,若患者感疼痛可用B膏封包。 2、隔天打开,用75%酒精消毒后先把已浸软的角质削掉再用11号刀片手术刀挖除角质硬蕊,盖创可贴即可。 3、若鸡眼生在四五趾间,先用干棉球将四五趾分开,再用冰醋酸浸泡鸡眼较深时,可用利多卡因麻醉后再挖

 

寻常疣与跖疣

了解寻常疣与跖疣的病因与表现,寻常疣与跖疣为乳头瘤病毒感染所致,手足多汗、外伤是主要原因。

寻常疣多发生于青少年,病变为米粒至黄豆大或更大角质增生硬块,表现粗糙不平、顶端有刺状,呈黄或灰褐色,好发于手足背、指(趾)背、甲缘、甲下。

跖疣发生于足底的疣,多为青壮年。初为一针尖大的皮色丘疹,逐渐扩大,形状不规则,表面粗糙,呈灰褐、灰黄或污灰色。用刀将表面角质削去有点状出血,不易止住,此乃延伸的真皮乳头的血管破裂所致。跖疣可单发或多发。

治疗:1、用跖疣膏封包;2、隔两天打开消毒后将疣体削除,以不出血为准,一般封包削3-4次;3、封包削结束后用点涂剂每天点涂1次,每次1分钟,14天复查,复查时用20%冰醋酸棉球敷在患处20分钟后用手术刀将已腐蚀的病变组织削掉,如未见有出血点,即已痊愈;若还有出血点,继续点涂复查。多发性疣需用跖疣粉进行浸泡。

 

手足癣

了解手足病因、表现、治疗:手癣俗称鹅掌风,足癣俗称脚气极为常见,由多种皮肤丝状真菌感染所致,根据其表现不同,分为五种类型:

1、 间擦型:趾间有效水泡、泛白、脱皮、白厚皮、皲裂、瘙痒等症状,一般先发生在第三四趾间,逐渐趾全部趾间由于瘙痒,可变为红色糜烂面引发细菌性继发感染淋巴管炎、淋巴结炎、丹毒、癣菌疹等

治疗:(1)小水疱、泛白、脱皮:粉剂浸泡一袋2次即可

(2)、厚白皮:3号膏厚涂于趾间封包,2天后打开将已浸软白皮削掉,改用4号封包或包扎视情况而定,隔天换药,趾间用纱条分开,每天涂4号一次,15天为一疗程

(3)、三度皲裂:先用5号膏薄涂于趾间一般1-2天愈合,再用4号膏涂抹

(4)红色糜烂面:先用双氧水消毒再用生理盐水洗干净,周围皮肤用75%酒精消毒,然后涂抹5号包扎若出现淋巴管炎要嘱咐患者口服抗生素:如头孢类3-5天,出现淋巴结炎、丹毒、癣菌疹症状时到医院治疗

2、水疱型:足底、足缘起小水疱、脱皮可融化为大疱,由于搔痒抓后继发细菌感染成脓疱,也可发展至淋巴管炎、淋巴结炎、丹毒等。

治疗:(1)、小水疱或大水疱、脱皮:粉剂浸泡2袋4天,涂4号膏

(2)、脓疱:局部消毒然后用消毒剪将疱壁剪掉,再用双氧水,生理盐水擦拭完毕,薄涂5号包扎,一般2次全合

3、鳞屑型:本型多由水疱型发展而来,足底手掌以鳞屑为主,夏季真菌生长,繁殖活跃时皮肤上发生红斑,丘疹,瘙痒,常伴有甲癣

治疗:(1)脚癣可用粉剂浸泡2-3袋,涂2号膏,也可用封包法。

     (2)手癣第一次用3号膏涂2毫米封包,隔2天后打开将浸泡软皮削掉,改用2号封包,隔一天打开,削掉白皮后,涂2号膏不再封包,带一只线手套即可,涂药约一个月。同时治疗甲癣时,第一次封包以手癣时间为准

     (3)、严重手封包结束后应用7天抗真菌药,如灰黄霉素含量0.1g时,每天早两片中午晚上各3片,斯皮仁诺每粒0.1g早晚各2粒,共服用7天

4、角化型:皮肤粗糙、增厚纹理加深、皲裂、此型与其它手足癣不同点,不痒

治疗:与鳞屑型相同

5、体癣性:发生于手足背侧,呈弧形或环行边缘,与手足癣病变相毗邻,瘙痒

治疗;脚癣治疗与鳞屑型相同

手癣做封包时手背侧封包第一次用2号膏以后也涂2号

鉴别:水疱型应与汗疱症相区别,鳞屑型应与慢性湿疹剥脱性角质松懈症相区别,角化型应与掌跖角化症相区别

 

 手足皲裂

手足皲裂是多种手足病的一个症状,也可以是独立的病,如:指端皲裂等。病因:(1)手足角质层较厚,常受力容易发生皲裂(2)掌跖皮肤无皮脂腺手足处身体的末端血液循环较差,缺乏皮脂保护,尤其在冬季,极易皲裂(3)机械性、化学性刺激等,根据皲裂深度分为三度(手足修复第100页)

治疗:单纯性皲裂1、2度时用A膏涂抹,3度时用5号膏薄涂包扎

 

 外伤性表皮囊肿

外伤性表皮囊肿的病因、表现、修复:由于表皮损伤如木刺、铲子等扎伤常带进表皮泥沙小刺等植于皮下,被纤维组织包裹而形成。

修复:用A膏封包,隔天打开消毒后,削去表皮,可在囊肿的囊壁滴几滴利多卡因麻醉,再用手术刀或眼科手术剪进行分离,然后用小血管夹住囊壁将囊肿取出

 

瘢痕增生

本病病因,表现,修复:手足受到损伤由于形成瘢痕组织主要成分胶原纤维发生玻璃样变,可使瘢痕呈肿块状突出皮肤表面,形成瘢痕增生。瘢痕组织坚实厚硬,足底病变处常受到摩擦和挤压,以致角质增生更为显著,行走可引起剧烈疼痛。

修复:可将病变周围角质增厚块修掉,瘢痕显露后涂A膏包扎

 

手足湿疹

手足湿疹原因、表现、治疗;本病原因复杂,与一些内外因素有关过敏体质,内分泌失调,情绪波动,洗涤剂等

表现分为三期

急性期:发病快、对称、皮肤发红、丘疹、小水疱,剧痒搔抓后糜烂、结痂、脱屑。治疗:涂5号包扎

亚急性期:以丘疹、脱屑结痂为主,瘙痒较剧。治疗:用6号封包2次。打开后继续涂6号,可用三黄洗剂浸泡,黄莲黄柏黄芪各30G,煮后泡半小时,每日两次,可用3天,剧痒服用赛更,每次4MG,每日三次

 

嵌甲

嵌甲主要与穿窄小鞋子、剪甲方法不当有关,与厚甲症、甲癣或站立工作的服务业运动员因为有关系。

嵌甲合并继发感染根据轻重分为:

轻度:嵌甲刺伤甲沟软组织,导致轻度水肿,可有压痛

治疗:嵌甲处敷A膏2毫米封包隔天打开,用小血管钳将嵌入甲掀出,用药捻垫在甲下脚步固定3天换一次,2-3次痊愈

中度:甲沟皮肤红肿,疼痛剧烈。

治疗:A膏敷于甲上,鱼石脂软膏涂一层在患处皮肤封包,口服三天抗生素。隔天打开消毒后用小血管钳将嵌甲掀出,用小手术剪剪掉,再用15号刀片手术刀将甲板与甲床分离部分削掉然后把药念垫在甲沟处,如皮肤还有红肿涂鱼石脂包扎,换药2-3次痊愈。

重度:甲沟皮肤溃烂红肿,可蔓延至甲根或形成肉芽组织,因疼痛影响行走。

治疗:甲上敷A膏封包,隔天打开消毒后将甲板全部削除,在甲根部用药捻甲床用纱条隔天换药

 

甲沟炎

甲沟炎多为刺伤、倒刺、嵌甲等所致。也有真菌感染,过敏反应等引起

急性甲沟炎:甲沟皮肤红肿,疼痛,一般为细菌感染。

治疗:鱼石脂软膏包扎,口服抗生素

慢性甲沟炎:可有急性转为慢性,也可一开始呈慢性。甲沟皮肤水肿,紫色,甲小皮剥脱,有脓液从甲沟流出,甲板缩小,严重时可造成甲脱落

治疗:甲沟有脓者:甲周涂鱼石脂膏,甲上敷A膏封包,隔天将甲板与甲床分离的甲削掉,用雷弗诺尔纱条包扎

真菌性甲沟炎:用4号膏或用克霉唑软膏包扎。混合感染者:4号膏与新霉素或红霉素软膏交替涂

过敏性甲沟炎:无渗出者用6号膏包扎

 

甲旁肉芽肿

甲旁肉芽肿是由继发感染形成的炎性肉芽组织,由于甲沟损伤炎症刺激下,可在甲沟旁长出一绿豆大小的红色肉芽组织,易出血

治疗:消毒后,用眼科手术刀剪将肉芽剪平,再用刮勺搔刮2-3下,甲沟内塞药捻或雷弗若尔纱条包扎

 

甲下血肿与甲下脓肿

甲下血肿由钝性上所致,也称甲下淤血,脓肿为及继发感染所致

治疗:一般甲下血肿无需治疗,较重者可用11号手术刀在甲游离缘做一横切口淤血流出上盖油纱条或雷弗若尔纱条包扎

甲下脓肿者应到医院施拔甲术

 

 厚甲

很多种病因都会造成厚甲,在此主要了解外伤性厚甲病因可由于砸伤或穿小鞋挤4伤

修复:甲上A膏封包,隔三天打开,清毒后用抢刀或15号刀片手术刀将厚甲削掉,由于外伤性厚甲坚硬甲前端大多有分离,中后端与甲床粘连,也可用手术剪剪掉浸软的甲前端,再用刀削中段和后端,如一次不能削完再封包,直至甲根部清楚约5-6次若甲床增厚用10%高渗盐水棉球压在甲床上,每天1次共7-10天,以后每天涂3号膏与4号膏复查

 

甲癣

甲甲癣俗称灰指甲为多种皮肤真菌侵犯甲板或甲下所致

癣根据临床表现分为两型

甲下型:又称增厚型多为鳞屑型角化型感染指(趾)甲所致,一般先有甲沟炎,常从甲板两侧或末端发病,甲床不参与甲板的角蛋白形成,当加长中有真菌侵犯可刺激使其形成软而脆性的角蛋白,由于角蛋白为真菌营养物,真菌繁殖快刺激甲床产生更多角蛋白使甲板更为增厚

真菌性白甲:又称浅表型,感染较为潜在,多从甲根部想甲远端发展,开始时甲板表面有单个或多个小斑点很快融合在一起,形成白色,甲面较软,发展较快

修复:增厚型:

第一次:甲上敷A膏,指腹一层B膏封包

第二次:消毒后将浸软的甲板削掉,甲上与指腹涂B膏封包(甲上敷药约2-4毫米左右)

第三次:消毒后削甲床上白皮(要留一层)并向甲根分离指甲

第四次:消毒后削甲床上的白皮继续向甲根部分离指甲

第五次:消毒后先分离甲根然后将指甲切为三块削甲床白皮

第六次:消毒后将完全分离指甲拔除再把甲床白皮削净

浅表层:第1-6次与增厚型封包用药相同

第二次将病甲与好甲之间做分离或甲全部病变可从远端指甲根不分离单不取掉指甲

第三次将病甲全部清楚

第四次从甲根部向远端削甲床白皮

第五次从甲根想远端削白皮

第六次将甲床上白皮削净露出红色甲床若甲床增厚,用10%高渗盐水棉球加压包扎每天一次7天结束

封包削结束后病甲每天早涂3号膏,晚涂4号膏

脚上灰甲封包削结束增厚型则要用粉剂浸泡3袋6次,涂2号膏

复查:指甲10天,趾甲15天

20%冰醋酸敷在甲上29分钟,修甲床上不平的上皮检查甲板是否与甲床分离

检查涂药情况过多过少或不涂都不行

新甲有些增厚、变色只要与甲床不分离就可以

增厚型复查:共6次12天(1)甲上敷A膏,指腹一层B膏封包

(2)隔天打开,消毒后将已浸软的甲板削掉他,甲上与指腹涂B膏封包

(3隔天打开消毒后削甲床上的白皮及向甲根分离指甲B膏封包

(4)隔天打开消毒后继续削甲床上白皮想甲根部分离甲

(5隔天先分离甲根然后指甲切为3块,削甲床白皮

(6)隔天将已完全分离指甲拔掉再把甲床白皮削净

 
作者:任之堂主人   发布于:2011-12-22 12:59:03   
患者,肖某,女,43岁
两颧皮肤发暗1年,加重1月
患者一年来两颧皮肤发暗,形成斑块,使用多种祛斑产品无效,最近一月,生意操劳,皮肤颜色加重,请来就诊。就诊时面色恍白,两颧暗黄色,嘴唇颜色偏白,月经量少,每次三天。舌质淡,齿痕舌,苔薄白,舌尖有瘀点;脉象:左右寸口细弱,左关郁涩。血压95/60mmhg。
诊断:黄褐斑(气血亏虚)
病机分析:“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心血不足,鼓动无力,血行缓慢,面部皮肤得不到滋养,代谢产物无法清除,自然出现皮肤色素沉着。面部出现斑块,心情受到抑郁,进一步加重病情。
治法:益气养血,活血化瘀,舒肝解郁
处方:人参25   黄 芪20   当 归15   丹参20
         菖蒲15   远 志10   桂 枝15   柴胡12
         白芍30 赤芍30 鸡血藤25   玫瑰花15
         香附子15 郁金15 制首乌20炙甘草15
                               五剂,水煎服,日一剂
       同时用西洋参50克煎水100ML,每早洗脸后,用手搓面部100下,皮肤发热发烫为度,搓完后,用西洋参水控于皮肤上。
一周后复诊:面色有光泽,斑已变浅,守方十剂,前后大约20天,患者面如桃花。


万能药草——芦荟

   芦荟清热消肿治湿痒 (2017-03-19 19:47:12)[编辑][删除]

那年在美国印第安那波利斯管理培训结束时,带回了当地产的“芦荟护肤霜”,赠送给同事,用后感觉不错。事实上,芦荟不仅仅是美容护肤的佳品,还是被古罗马奉为“万能药草”的良药,其作为药用植物已经有3500多年历史。

公元前1550年,古埃及医书《艾帕努斯·巴皮努斯》最早记载了芦荟对腹泻和眼病的治疗作用以及芦荟的多种处方。考古发现金字塔中木乃伊的膝盖之间置有芦荟,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应用芦荟治疗疾病。公元前1世纪,罗马皇帝的御医蒂俄斯可利蒂斯著有医书《克利夏本草》,把芦荟称作为“万能药草”,书中记载了使用芦荟治疗不同病症的具体处方。此后,芦荟的效用在欧洲得到了广泛承认。

芦荟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中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的木部记载了芦荟:“其木生山野中,滴脂泪而成。采之不拘时月。”“气味苦,寒,无毒。”“主治热风烦闷,胸膈间热气,明目镇心,小儿癫痫惊风,疗五疳,杀三虫及痔病疮,解巴豆毒。主小儿诸疳热。研末,敷齿。”李时珍对芦荟还有自己的研究成果:“其功专于杀虫清热。” 《太平圣惠方》记载了用“芦荟丸”治小儿疳积,面目萎黄,头发成穗,鼻痒口干,脘腹虚胀,青筋暴露,四肢壮热;用“芦荟散”治小儿鼻疳,痒痛不止者等药方。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芦荟具有杀菌、抗炎、湿润美容、健胃下泄、强心活血、免疫和再生、免疫与抗肿瘤、解毒、抗衰老、镇痛、镇静、防晒等作用。

芦荟中含的多糖和多种维生素,对人体皮肤具有良好的营养、滋润、增白等美容作用。能使皮肤收敛、柔软化、保湿、消炎、漂白,还有解除硬化、角化、改善伤痕的作用。具有防止小皱纹、眼袋、皮肤松弛、保持皮肤湿润、娇嫩的作用,且对皮肤炎症、粉刺、蝴蝶斑、雀斑、老年斑、痤疮以及烫伤、刀伤、虫咬等亦有很好的疗效。面部美容可用芦荟鲜叶汁早晚涂于面部15~20分钟,具有保持面部皮肤光滑、白嫩、柔软的作用。

芦荟属于寒性药物,人到中年气血逐渐亏虚,像芦荟这样寒性重的植物要慎用,最好先咨询医师,否则用清实热泻实火的芦荟就会使病症加重,伤阴劫津,损伤阳气。服用芦荟产生副作用多缘于它大寒的特性,表现主要是过食寒凉导致的阳虚气虚:如畏寒怕冷、手脚发凉、腰痛肾痛、嗜睡无力、凌晨腹泻、夜尿频多、身浮肿、记忆力及性功能减退等。孕妇忌服,脾胃虚弱者禁用。(顾掌生)

 

芦荟说

 (2017-02-15 05:50:57)[编辑][删除

万能药草——芦荟

芦荟被古罗马奉为“万能药草”的良药,其作为药用植物已经有3500多年历史。

公元前1550年,古埃及医书《艾帕努斯·巴皮努斯》最早记载了芦荟对腹泻和眼病的治疗作用以及芦荟的多种处方。考古发现金字塔中木乃伊的膝盖之间置有芦荟,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应用芦荟治疗疾病。公元前1世纪,罗马皇帝的御医蒂俄斯可利蒂斯著有医书《克利夏本草》,把芦荟称作为“万能药草”,书中记载了使用芦荟治疗不同病症的具体处方。此后,芦荟的效用在欧洲得到了广泛承认。

芦荟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中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的木部记载了芦荟:“其木生山野中,滴脂泪而成。采之不拘时月。”“气味苦,寒,无毒。”“主治热风烦闷,胸膈间热气,明目镇心,小儿癫痫惊风,疗五疳,杀三虫及痔病疮,解巴豆毒。主小儿诸疳热。研末,敷齿。”李时珍对芦荟还有自己的研究成果:“其功专于杀虫清热。” 《太平圣惠方》记载了用“芦荟丸”治小儿疳积,面目萎黄,头发成穗,鼻痒口干,脘腹虚胀,青筋暴露,四肢壮热;用“芦荟散”治小儿鼻疳,痒痛不止者等药方。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芦荟具有杀菌、抗炎、湿润美容、健胃下泄、强心活血、免疫和再生、免疫与抗肿瘤、解毒、抗衰老、镇痛、镇静、防晒等作用。

芦荟中含的多糖和多种维生素,对人体皮肤具有良好的营养、滋润、增白等美容作用。能使皮肤收敛、柔软化、保湿、消炎、漂白,还有解除硬化、角化、改善伤痕的作用。具有防止小皱纹、眼袋、皮肤松弛、保持皮肤湿润、娇嫩的作用,且对皮肤炎症、粉刺、蝴蝶斑、雀斑、老年斑、痤疮以及烫伤、刀伤、虫咬等亦有很好的疗效。面部美容可用芦荟鲜叶汁早晚涂于面部15~20分钟,具有保持面部皮肤光滑、白嫩、柔软的作用。

芦荟属于寒性药物,人到中年气血逐渐亏虚,像芦荟这样寒性重的植物要慎用,最好先咨询医师,否则用清实热泻实火的芦荟就会使病症加重,伤阴劫津,损伤阳气。服用芦荟产生副作用多缘于它大寒的特性,表现主要是过食寒凉导致的阳虚气虚:如畏寒怕冷、手脚发凉、腰痛肾痛、嗜睡无力、凌晨腹泻、夜尿频多、身浮肿、记忆力及性功能减退等。孕妇忌服,脾胃虚弱者禁用。

内服外用穿心莲治汗腺炎

  (2023-02-06 10:00:58)[编辑][删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