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芳治皮科常见病验案举隅
(2024-08-08 04:15:18)
李延芳治皮科常见病验案举隅
摘自2024-8-7中国中医药报
周海平 河北省邯郸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贾小红 河北省邯郸明仁医院 耿惠 河北工程大学
李延芳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其弱冠之年即独立行医于乡里,悉得河北针灸名家刘峙南、王宗禹、孙可兴等诸师真传。如今临床工作已60余载,勤求古训,博采众长,师于古而验于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将其治疗皮科常见病经验整理如下,以飨同道。
痤 疮
蒋某,男,18岁,2015年5月19日初诊。主诉:痤疮1年。患者1年前因中考压力过大,前胸及面部出现痤疮,呈绿豆大小,散在不规则分布,间有脓疱,压之疼痛。曾接受西药治疗未见减轻,故来诊。刻下:口干,下颌部有新起绿豆大痤疮,大便干燥,小便色黄,平素喜食辛辣油腻之物。舌边红,舌中部黄腻,脉弦滑。
诊断:痤疮(肝郁脾虚,湿热内蕴)。
治则:疏肝健脾,清利湿热。
取穴:阿是穴、曲池、外关、合谷、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冲。
操作:痤疮局部距底部外2mm向中心刺,余穴平补平泻,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5月25日二诊:治疗6次后脓疱疼痛减轻,大便仍不爽。考虑其压力过大,情志不畅致肝郁乘脾而发,治疗加中气法(详见《中国中医药报》2022年1月21日《针灸“中气法”运用心得》一文),以调理中焦之气。
6月3日三诊:治疗12次后脓疱消退,留有暗红色结节,大便恢复正常。
6月10日四诊:又继续治疗6次后病痊。嘱忌食辛辣油腻之品,保持心情舒畅。
按 中医称痤疮为“肺风”“粉刺”,病位在肌肤腠理,但与肺、胃、肝、脾关系密切。根据患者舌、脉、证,诊为肝郁脾虚、湿热郁积型痤疮,始以局部治疗加清热利湿解郁之法,脓疱疼痛好转,后又考虑其病因为肝气不舒而致肝气乘脾,脾虚不运,湿热阻于中焦,糟粕不能得以运化而郁于面部发为痤疮。故治疗加调理中焦之气的中气法,效果明显而病告愈。
荨 麻 疹
案一
冯某,男,27岁,2015年4月3日初诊。主诉:周身起红色扁平疹,痒甚,反复发作1年余。患者去年感冒后周身起扁平疹,色鲜红,痒甚,抓之加重,红疹连成片,曾口服抗过敏药物,病情好转。每因进食鱼虾或受凉后病情加重。刻下:患者面色红,痤疮色红,腹、背起鲜红色扁平疹,大如拇指甲,遇凉、遇热均痒,搔抓即连成片,伴胃脘胀满不适,纳少,眠佳,二便调。舌质红,苔白略腻,脉滑。
诊断:荨麻疹(热积胃肠)。
治则:健脾袪风,清热止痒。
取穴:风门、肺俞、脾俞、曲池、外关、合谷、血海、委中。
操作:上穴常规针刺,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治疗3次后皮疹色淡,瘙痒减轻。治疗10次后皮疹消退,诸症皆无。嘱其勿食鱼虾,注意保证睡眠。
案二
赵某,女,45岁,2015年3月1日初诊。主诉:全身风团样皮疹10余年,加重1个月。患者10余年前汗出受风后出现发热、咳嗽等外感症状,经输液痊愈后开始出现全身风团样皮疹,瘙痒明显,夜间及受凉风后加重,经某医院皮肤科诊断为荨麻疹,给予西替利嗪、氯雷他定、钙剂等药物对症治疗,停药即反复,期间多处寻求中药治疗,疗效也不稳定,甚至服用时加重,如此反复10余年,患者失去治疗信心。近月余前食羊肉后症状加重,风团逐渐蔓延,融合成片,夜不能寐,应用抗组胺类药物对症治疗无效,告知需注射地塞米松或口服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暂时控制数小时,患者惧怕激素副作用而来诊。刻下:患者停用所有药物2天,现瘙痒剧烈,不时抓挠,可见面部红肿,全身泛发淡红色风团皮疹融合成片,上有抓痕。舌红瘦,苔薄黄,脉细数。
诊断:荨麻疹(风邪外束,郁热于里)。
治则:疏风解表,清热达郁。
取穴:曲池、合谷、血海、膈俞、大椎、天井、风市。
操作:均用泻法,1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隔3日。
3月9日二诊:患者首次治疗针刺大椎、合谷行针调气时出现微微汗出,随即感觉瘙痒减轻,治疗3次后症状开始明显减轻,皮疹面积减少,头面红肿消,现已停用激素10天,夜晚仍有加重趋势,但较前好转,舌红,脉细略数。守初诊方去合谷,加三阴交,余同前。
3月19日三诊:治疗10次后症状基本消失,刺激皮肤时偶有痒感,但无风团出现,夜寐也安。舌淡红,苔薄白,脉和缓。间日治疗1次以巩固。
4月2日四诊:诸症消失,停针观察,嘱少食辛热之品,清淡饮食,避风寒。
随访6个月未复发。
案三
钱某,女,36岁,2007年7月11日初诊。主诉:下肢出现风团样皮疹15天。患者15天前淋雨后出现下肢皮肤瘙痒,搔抓后随即出现风团斑疹,随后几日适逢连续阴雨天气,皮疹、瘙痒呈逐渐加重趋势,自行服抗过敏药息斯敏后略有减轻,数小时后旋即瘙痒更甚,10余日来每遇潮湿即症状加重。刻下:双下肢皮肤可见抓痕结痂,风团高出皮肤,较正常皮肤略白,躯干及上肢无瘙痒及风团皮疹,伴疲倦乏力,便溏畏寒。舌胖有齿痕、质淡,苔白润,脉濡。
诊断:荨麻疹(脾虚湿阻,寒湿外袭)。
治则:健脾利湿,温阳散寒。
取穴:大椎、合谷、三焦俞、脾俞、肾俞、委阳。
操作:均用补法,1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7月16日二诊:治疗5次后风团偶有发作,发作时痒不甚,疲乏无力感减轻,大便仍溏。守初诊方去大椎,加天枢、足三里。
7月25日三诊:荨麻疹症状完全消失3日,精力倍感充沛,大便成形。舌质淡红,略有齿痕,苔薄白,脉弱。针刺停,嘱服人参健脾丸10天善后。
随访3个月未复发。
按 荨麻疹又称为“风疹块”“瘾疹”。《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云:“此证俗名鬼饭疙瘩,由汗出受风,或露卧乘凉,风邪多中表虚之人。”本病多由风热、血热、湿热、食积引起,在过去卫生条件较差时期,寄生虫也是常见病因之一。
案一患者自幼生活在北方,因工作原因在成都生活2年余,其体质喜燥恶湿,加之饮食辛辣,外湿久留体内,脾运化不力,聚而发于肌表。治疗应以健脾祛湿、益气疏风清热为法。病在阳之阳(皮肤)者,取阳之合,故取手阳明大肠经之合穴曲池,具有疏风清热、解毒消肿、止痒作用,与合谷同用,善于开泄,既可疏风解表,又能清泻阳明,曲池、合谷二穴属手阳明经,主气,曲池走而不守,合谷升而能散,故凡瘾疹,无论外邪侵袭还是胃肠积热者皆可用之,为清理上焦之妙穴,取风门、肺俞、脾俞健脾祛风化湿,委中、血海理血和营,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
案二患者,病发10余年,中西药杂投毫无寸功,而改为针刺后经10数次治疗即愈,究其主要原因在于辨证不清,患者病起于外感,治疗应祛邪于外,然而输液导致外邪入里化热,外邪束表,郁热于里,故治疗当火郁发之。方用手阳明经合谷、曲池和足太阴经的血海,以及足少阳经的风市,以疏通三经之经气而泄风热于外,取血之会穴膈俞,清血分之郁热,取诸阳之会大椎散郁清热,故首次治疗时即汗出症减,取三焦经之合穴天井以通调上、中、下三焦之气机,三焦气畅则一身郁热难存,同时合谷配天井可祛头面之风热,消面部之热肿。二诊去合谷,外邪去而血不足,加三阴交重在养阴补血,合血海也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
案三患者素体脾虚,湿气内阻,适逢阴雨连绵,寒湿外袭,内外湿邪合和而病发。湿性趋下,寒湿郁于肌表,故风团皮疹现于下肢,湿邪为病最易缠绵难愈,变生诸证,所幸患者患病时日尚短,故急当健脾利湿,温阳散寒,标本同治,恐生他变。方用大椎穴总督督脉阳气,内合肾俞通肾阳,外应合谷固卫阳,阳气强则阴霾散;取脾俞、肾俞脾肾双补,健脾益气,温阳化湿;三焦俞、委阳疏调三焦,使水液畅运而湿邪自去,正所谓“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二诊外表湿寒得解,惟内湿便溏未除,加天枢、足三里以加强健运脾胃,症状消失,收效。
湿 疹
案一
郑某,女,1岁半,2018年7月9日初诊。主诉:头面、口周出现丘疹、糜烂6个月。患儿半年前无明显原因于头面、口周等多处皮肤处出现丘疹、糜烂伴渗出黄色液体。经某医院皮肤科诊断为婴儿湿疹。外用药对症治疗后(用药不详),效果不明显。加之患儿伴有纳呆、拒食等症,遂来诊。刻下:患儿消瘦,腹大,头发枯黄、焦稀,面色黄、欠光泽,头面皮肤多处可见丘疹、糜烂,上有黄色结痂,口周甚,皮损发红。患儿时时瘙抓皮损处。腹胀,伴拒食、便秘、哭闹不宁、夜寐不安等症。唇舌色红,苔白厚,指纹色紫。
诊断:湿疹(脾虚食停,积热传肺)。
治则:健脾消积,清热利湿。
取穴:脾俞、胃俞、肝俞、下脘、足三里、阴陵泉、四缝、合谷、神门、曲池。
操作:四缝点刺放血,左右手各1次,共治疗2次。余穴平补平泻,点刺不留针,1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7月14日二诊:四缝穴点刺2次后,患儿纳食开始好转,余穴治疗5次后皮损红肿开始消退,渗液减少,上有结痂,患儿搔抓得减。舌淡红,苔白略厚,指纹红。守初诊方去神门,余穴不变。
7月19日三诊:继续治疗5次后,患儿面色渐变红润,纳食馨,无腹胀等不适,皮疹渗液、糜烂消失,有鳞屑覆盖,少有搔抓。舌淡红,苔白,指纹淡红。守二诊方去肝俞、下脘、阴陵泉、合谷,隔日治疗1次。
7月29日三诊:共治疗20日,患儿皮疹消退,面色红润,活泼健康,无哭闹不安等症。舌正,苔薄白,指纹淡红。病愈,停针观察。嘱注意合理喂养,避免积食。
半年后见患儿体胖活泼,发泽光亮,湿疹未再复发。
案二
杨某,女,42岁,2017年4月2日初诊。主诉:十指指甲脱落2年。患者2年前不明原因出现指甲凹凸不平,变脆易裂,逐渐出现甲床分离,经某医院皮肤科按甲癣治疗数月无效,且有逐渐加重趋势,后经北京某医院皮肤科病理确诊为指甲湿疹。对症治疗2个月无明显疗效后转诊中医。刻下:体质偏瘦,面黄发枯,十指指甲基本脱落,部分残留指甲干枯、脆裂,伴有眼睛干涩,疲乏,多梦,大便干燥,3日1行,月经量少。舌红瘦,苔薄白,脉细数。
诊断:湿疹(肝血虚)。
治则:补养肝血。
处方:1.针灸。取肝俞、肾俞、脾俞、足三里、血海、三阴交。补法,1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2.中药。黄芪30g,熟地黄15g,生地黄15g,当归15g,川芎12g,白芍12g,鸡血藤18g,木瓜9g,炙甘草9g。16剂,水煎服,1日1剂。
4月18日二诊:经上述针药结合治疗后,患者面色红润,睡眠已安,眼睛干涩及疲乏无力感均有减轻,大便1日1行,略偏干。指甲尚无明显变化,舌淡红,苔薄白,脉虚。守方同前。
5月6日三诊:诸症好转,指甲根部可见长出新甲约有2mm,无脆裂。针灸改为隔日1次,中药处方不变。
7月6日四诊:患者治疗3个月,全身症状消失,新生指甲长势良好,甲面光泽饱满,无凹凸脆裂。嘱停止治疗,注意观察。
6个月后随访,患者指甲恢复正常。
按 湿疹临床多缠绵难愈,中医学记载的“旋耳疮”“奶癣”“肾囊风”“四弯风”等均属本病范畴。临床该病多以湿热辨证论治者多,获效固有,然不效者比比皆是,究其原因多为固守湿热之弊,临证应注重中医之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上述两例湿疹,案一为脾虚食停,中焦积热,循经上传于肺,现于皮毛。故治疗以健脾消积为主,积去热消,有釜底抽薪之意。案二为少见型湿疹,多处治疗无效,非是诊断不清,实由辨病不辨证所致,该患虽经病理诊断为湿疹,但临床表现一派肝血不足症状,肝藏血,其华在甲,肝血不荣,甲失所养,故变脆易折,逐渐脱落。方用肝俞、血海补肝养血,《玉龙歌》曰:“肝家血少目昏花,宜补肝俞力便加。”肝肾同源,精血一家,故补肾俞为虚则补其母;脾俞、足三里健脾补气,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血从气生;三阴交一穴调肝、脾、肾三经,补之益精、养血、健脾。结合中药当归补血汤、四物汤合方加味,共奏精血同补、气血同治之功,故疗效满意。
摘自2024-8-7中国中医药报
周海平 河北省邯郸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贾小红 河北省邯郸明仁医院 耿惠 河北工程大学
李延芳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其弱冠之年即独立行医于乡里,悉得河北针灸名家刘峙南、王宗禹、孙可兴等诸师真传。如今临床工作已60余载,勤求古训,博采众长,师于古而验于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将其治疗皮科常见病经验整理如下,以飨同道。
痤 疮
蒋某,男,18岁,2015年5月19日初诊。主诉:痤疮1年。患者1年前因中考压力过大,前胸及面部出现痤疮,呈绿豆大小,散在不规则分布,间有脓疱,压之疼痛。曾接受西药治疗未见减轻,故来诊。刻下:口干,下颌部有新起绿豆大痤疮,大便干燥,小便色黄,平素喜食辛辣油腻之物。舌边红,舌中部黄腻,脉弦滑。
诊断:痤疮(肝郁脾虚,湿热内蕴)。
治则:疏肝健脾,清利湿热。
取穴:阿是穴、曲池、外关、合谷、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冲。
操作:痤疮局部距底部外2mm向中心刺,余穴平补平泻,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5月25日二诊:治疗6次后脓疱疼痛减轻,大便仍不爽。考虑其压力过大,情志不畅致肝郁乘脾而发,治疗加中气法(详见《中国中医药报》2022年1月21日《针灸“中气法”运用心得》一文),以调理中焦之气。
6月3日三诊:治疗12次后脓疱消退,留有暗红色结节,大便恢复正常。
6月10日四诊:又继续治疗6次后病痊。嘱忌食辛辣油腻之品,保持心情舒畅。
按 中医称痤疮为“肺风”“粉刺”,病位在肌肤腠理,但与肺、胃、肝、脾关系密切。根据患者舌、脉、证,诊为肝郁脾虚、湿热郁积型痤疮,始以局部治疗加清热利湿解郁之法,脓疱疼痛好转,后又考虑其病因为肝气不舒而致肝气乘脾,脾虚不运,湿热阻于中焦,糟粕不能得以运化而郁于面部发为痤疮。故治疗加调理中焦之气的中气法,效果明显而病告愈。
荨 麻 疹
案一
冯某,男,27岁,2015年4月3日初诊。主诉:周身起红色扁平疹,痒甚,反复发作1年余。患者去年感冒后周身起扁平疹,色鲜红,痒甚,抓之加重,红疹连成片,曾口服抗过敏药物,病情好转。每因进食鱼虾或受凉后病情加重。刻下:患者面色红,痤疮色红,腹、背起鲜红色扁平疹,大如拇指甲,遇凉、遇热均痒,搔抓即连成片,伴胃脘胀满不适,纳少,眠佳,二便调。舌质红,苔白略腻,脉滑。
诊断:荨麻疹(热积胃肠)。
治则:健脾袪风,清热止痒。
取穴:风门、肺俞、脾俞、曲池、外关、合谷、血海、委中。
操作:上穴常规针刺,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治疗3次后皮疹色淡,瘙痒减轻。治疗10次后皮疹消退,诸症皆无。嘱其勿食鱼虾,注意保证睡眠。
案二
赵某,女,45岁,2015年3月1日初诊。主诉:全身风团样皮疹10余年,加重1个月。患者10余年前汗出受风后出现发热、咳嗽等外感症状,经输液痊愈后开始出现全身风团样皮疹,瘙痒明显,夜间及受凉风后加重,经某医院皮肤科诊断为荨麻疹,给予西替利嗪、氯雷他定、钙剂等药物对症治疗,停药即反复,期间多处寻求中药治疗,疗效也不稳定,甚至服用时加重,如此反复10余年,患者失去治疗信心。近月余前食羊肉后症状加重,风团逐渐蔓延,融合成片,夜不能寐,应用抗组胺类药物对症治疗无效,告知需注射地塞米松或口服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暂时控制数小时,患者惧怕激素副作用而来诊。刻下:患者停用所有药物2天,现瘙痒剧烈,不时抓挠,可见面部红肿,全身泛发淡红色风团皮疹融合成片,上有抓痕。舌红瘦,苔薄黄,脉细数。
诊断:荨麻疹(风邪外束,郁热于里)。
治则:疏风解表,清热达郁。
取穴:曲池、合谷、血海、膈俞、大椎、天井、风市。
操作:均用泻法,1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隔3日。
3月9日二诊:患者首次治疗针刺大椎、合谷行针调气时出现微微汗出,随即感觉瘙痒减轻,治疗3次后症状开始明显减轻,皮疹面积减少,头面红肿消,现已停用激素10天,夜晚仍有加重趋势,但较前好转,舌红,脉细略数。守初诊方去合谷,加三阴交,余同前。
3月19日三诊:治疗10次后症状基本消失,刺激皮肤时偶有痒感,但无风团出现,夜寐也安。舌淡红,苔薄白,脉和缓。间日治疗1次以巩固。
4月2日四诊:诸症消失,停针观察,嘱少食辛热之品,清淡饮食,避风寒。
随访6个月未复发。
案三
钱某,女,36岁,2007年7月11日初诊。主诉:下肢出现风团样皮疹15天。患者15天前淋雨后出现下肢皮肤瘙痒,搔抓后随即出现风团斑疹,随后几日适逢连续阴雨天气,皮疹、瘙痒呈逐渐加重趋势,自行服抗过敏药息斯敏后略有减轻,数小时后旋即瘙痒更甚,10余日来每遇潮湿即症状加重。刻下:双下肢皮肤可见抓痕结痂,风团高出皮肤,较正常皮肤略白,躯干及上肢无瘙痒及风团皮疹,伴疲倦乏力,便溏畏寒。舌胖有齿痕、质淡,苔白润,脉濡。
诊断:荨麻疹(脾虚湿阻,寒湿外袭)。
治则:健脾利湿,温阳散寒。
取穴:大椎、合谷、三焦俞、脾俞、肾俞、委阳。
操作:均用补法,1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7月16日二诊:治疗5次后风团偶有发作,发作时痒不甚,疲乏无力感减轻,大便仍溏。守初诊方去大椎,加天枢、足三里。
7月25日三诊:荨麻疹症状完全消失3日,精力倍感充沛,大便成形。舌质淡红,略有齿痕,苔薄白,脉弱。针刺停,嘱服人参健脾丸10天善后。
随访3个月未复发。
按 荨麻疹又称为“风疹块”“瘾疹”。《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云:“此证俗名鬼饭疙瘩,由汗出受风,或露卧乘凉,风邪多中表虚之人。”本病多由风热、血热、湿热、食积引起,在过去卫生条件较差时期,寄生虫也是常见病因之一。
案一患者自幼生活在北方,因工作原因在成都生活2年余,其体质喜燥恶湿,加之饮食辛辣,外湿久留体内,脾运化不力,聚而发于肌表。治疗应以健脾祛湿、益气疏风清热为法。病在阳之阳(皮肤)者,取阳之合,故取手阳明大肠经之合穴曲池,具有疏风清热、解毒消肿、止痒作用,与合谷同用,善于开泄,既可疏风解表,又能清泻阳明,曲池、合谷二穴属手阳明经,主气,曲池走而不守,合谷升而能散,故凡瘾疹,无论外邪侵袭还是胃肠积热者皆可用之,为清理上焦之妙穴,取风门、肺俞、脾俞健脾祛风化湿,委中、血海理血和营,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
案二患者,病发10余年,中西药杂投毫无寸功,而改为针刺后经10数次治疗即愈,究其主要原因在于辨证不清,患者病起于外感,治疗应祛邪于外,然而输液导致外邪入里化热,外邪束表,郁热于里,故治疗当火郁发之。方用手阳明经合谷、曲池和足太阴经的血海,以及足少阳经的风市,以疏通三经之经气而泄风热于外,取血之会穴膈俞,清血分之郁热,取诸阳之会大椎散郁清热,故首次治疗时即汗出症减,取三焦经之合穴天井以通调上、中、下三焦之气机,三焦气畅则一身郁热难存,同时合谷配天井可祛头面之风热,消面部之热肿。二诊去合谷,外邪去而血不足,加三阴交重在养阴补血,合血海也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
案三患者素体脾虚,湿气内阻,适逢阴雨连绵,寒湿外袭,内外湿邪合和而病发。湿性趋下,寒湿郁于肌表,故风团皮疹现于下肢,湿邪为病最易缠绵难愈,变生诸证,所幸患者患病时日尚短,故急当健脾利湿,温阳散寒,标本同治,恐生他变。方用大椎穴总督督脉阳气,内合肾俞通肾阳,外应合谷固卫阳,阳气强则阴霾散;取脾俞、肾俞脾肾双补,健脾益气,温阳化湿;三焦俞、委阳疏调三焦,使水液畅运而湿邪自去,正所谓“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二诊外表湿寒得解,惟内湿便溏未除,加天枢、足三里以加强健运脾胃,症状消失,收效。
湿 疹
案一
郑某,女,1岁半,2018年7月9日初诊。主诉:头面、口周出现丘疹、糜烂6个月。患儿半年前无明显原因于头面、口周等多处皮肤处出现丘疹、糜烂伴渗出黄色液体。经某医院皮肤科诊断为婴儿湿疹。外用药对症治疗后(用药不详),效果不明显。加之患儿伴有纳呆、拒食等症,遂来诊。刻下:患儿消瘦,腹大,头发枯黄、焦稀,面色黄、欠光泽,头面皮肤多处可见丘疹、糜烂,上有黄色结痂,口周甚,皮损发红。患儿时时瘙抓皮损处。腹胀,伴拒食、便秘、哭闹不宁、夜寐不安等症。唇舌色红,苔白厚,指纹色紫。
诊断:湿疹(脾虚食停,积热传肺)。
治则:健脾消积,清热利湿。
取穴:脾俞、胃俞、肝俞、下脘、足三里、阴陵泉、四缝、合谷、神门、曲池。
操作:四缝点刺放血,左右手各1次,共治疗2次。余穴平补平泻,点刺不留针,1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7月14日二诊:四缝穴点刺2次后,患儿纳食开始好转,余穴治疗5次后皮损红肿开始消退,渗液减少,上有结痂,患儿搔抓得减。舌淡红,苔白略厚,指纹红。守初诊方去神门,余穴不变。
7月19日三诊:继续治疗5次后,患儿面色渐变红润,纳食馨,无腹胀等不适,皮疹渗液、糜烂消失,有鳞屑覆盖,少有搔抓。舌淡红,苔白,指纹淡红。守二诊方去肝俞、下脘、阴陵泉、合谷,隔日治疗1次。
7月29日三诊:共治疗20日,患儿皮疹消退,面色红润,活泼健康,无哭闹不安等症。舌正,苔薄白,指纹淡红。病愈,停针观察。嘱注意合理喂养,避免积食。
半年后见患儿体胖活泼,发泽光亮,湿疹未再复发。
案二
杨某,女,42岁,2017年4月2日初诊。主诉:十指指甲脱落2年。患者2年前不明原因出现指甲凹凸不平,变脆易裂,逐渐出现甲床分离,经某医院皮肤科按甲癣治疗数月无效,且有逐渐加重趋势,后经北京某医院皮肤科病理确诊为指甲湿疹。对症治疗2个月无明显疗效后转诊中医。刻下:体质偏瘦,面黄发枯,十指指甲基本脱落,部分残留指甲干枯、脆裂,伴有眼睛干涩,疲乏,多梦,大便干燥,3日1行,月经量少。舌红瘦,苔薄白,脉细数。
诊断:湿疹(肝血虚)。
治则:补养肝血。
处方:1.针灸。取肝俞、肾俞、脾俞、足三里、血海、三阴交。补法,1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2.中药。黄芪30g,熟地黄15g,生地黄15g,当归15g,川芎12g,白芍12g,鸡血藤18g,木瓜9g,炙甘草9g。16剂,水煎服,1日1剂。
4月18日二诊:经上述针药结合治疗后,患者面色红润,睡眠已安,眼睛干涩及疲乏无力感均有减轻,大便1日1行,略偏干。指甲尚无明显变化,舌淡红,苔薄白,脉虚。守方同前。
5月6日三诊:诸症好转,指甲根部可见长出新甲约有2mm,无脆裂。针灸改为隔日1次,中药处方不变。
7月6日四诊:患者治疗3个月,全身症状消失,新生指甲长势良好,甲面光泽饱满,无凹凸脆裂。嘱停止治疗,注意观察。
6个月后随访,患者指甲恢复正常。
按 湿疹临床多缠绵难愈,中医学记载的“旋耳疮”“奶癣”“肾囊风”“四弯风”等均属本病范畴。临床该病多以湿热辨证论治者多,获效固有,然不效者比比皆是,究其原因多为固守湿热之弊,临证应注重中医之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上述两例湿疹,案一为脾虚食停,中焦积热,循经上传于肺,现于皮毛。故治疗以健脾消积为主,积去热消,有釜底抽薪之意。案二为少见型湿疹,多处治疗无效,非是诊断不清,实由辨病不辨证所致,该患虽经病理诊断为湿疹,但临床表现一派肝血不足症状,肝藏血,其华在甲,肝血不荣,甲失所养,故变脆易折,逐渐脱落。方用肝俞、血海补肝养血,《玉龙歌》曰:“肝家血少目昏花,宜补肝俞力便加。”肝肾同源,精血一家,故补肾俞为虚则补其母;脾俞、足三里健脾补气,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血从气生;三阴交一穴调肝、脾、肾三经,补之益精、养血、健脾。结合中药当归补血汤、四物汤合方加味,共奏精血同补、气血同治之功,故疗效满意。
前一篇:柴胡桂枝汤治体虚易感案
后一篇:润肺化痰川贝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