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热解毒诸“豆根”

(2024-08-05 14:12:54)
清热解毒诸“豆根”
摘自2024-7-31中国中医药报
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中国药典》(2020年版)收载有北豆根和山豆根,皆有毒,有清热解毒之效。不过二者功效各有擅长,毒性强度有差异,且来源、成分和临床应用等也有不同。另有苦豆根、陕豆根(木兰豆根)、木蓝豆根、滇豆根等地方习用“豆根”。以下细说诸“豆根”。
豆科越南槐山豆根
山豆根来源于豆科小灌木越南槐的根和根茎。山豆根因其植物形态而得名,如《图经本草》言“苗蔓如豆,根以此为名”。又有异名广豆根〔《湖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09年版)〕、南豆根等。其味极苦,又有名苦豆根(《中药材手册》)。临床写豆根、广豆根、南豆根,皆予山豆根。山豆根药材质坚硬,难折断,有豆腥气。
山豆根始载于《开宝本草》,言“主解诸药毒,止痛,消疮肿毒,急黄,发热咳嗽,杀小虫”。其味苦、性寒,有毒,归肺、胃经,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之效。《肘后备急方》有用其治霍乱的记载。《本草汇言》言:“凡一切暴热疾,凉而解毒,表里上下,无不宜之。”现代临床常用其治疗乳蛾喉痹、齿龈肿痛、口舌生疮等。中成药桂林西瓜霜中便有山豆根。
山豆根大苦大寒,能清肺胃之火,为治喉症之要药。《本草求真》称其为“解咽喉肿痛第一要药”,《本草经疏》也言其为“解毒清热之上药”。值得注意的是,脾胃虚寒者慎用。过量服用山豆根易引起中毒,应以3~6g为宜。
山豆根主要含槐果碱、苦参碱等生物碱及左旋山槐素、染料木素等黄酮类化合物。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山豆根具有抗肿瘤、抗心律失常、强心、抑菌、抗溃疡等作用。
防己科蝙蝠葛北豆根
北豆根为防己科植物蝙蝠葛的根茎。北豆根原为习用的山豆根药材之一,北方各省用者多,所以得名。蝙蝠葛始载于《本草纲目拾遗》“蝙蝠藤”,言“叶类蒲萄而小,多歧,劲厚青滑,绝似蝙蝠形,故名”。北豆根药材质韧,不易折断,木部呈放射状排列,中心有髓。气微,味苦。
北豆根味苦、性寒,有小毒,归肺、胃、大肠经,有清热解毒、祛风止痛的功效,为治咽喉肿痛、热毒较盛者之要药,常与射干、玄参、银花等配伍。临床常用于治疗咽喉肿痛、热毒泻痢、风湿痹痛等。中成药北豆根胶囊仅用北豆根提取物制成,有清热解毒、止咳、祛痰的功效,用于咽喉肿痛、扁桃体炎。
北豆根含有山豆根碱、青藤碱等化学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有抗心律失常、降压、抗炎、镇痛、抑菌、镇咳祛痰等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大剂量服用北豆根可致呕吐。北豆根可引起腹泻,故脾虚便溏者禁服。
其他入药“豆根”
山豆根属全国性同名异物混乱品种之一,过去将北豆根和其他一些“豆根”皆作山豆根用。现药典仅收录山豆根和北豆根,其他“豆根”多入地方标准,皆味苦、性寒,有毒,能清热解毒。
《宁夏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7年版)收载豆科植物苦豆子的根茎入药为“苦豆根”,有清热燥湿、解毒的功效。《湖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09年版)则将其收载为“西豆根”。
《陕西省药材标准》(2015年版)收载的“陕豆根(木兰豆根)”来源于豆科植物苏木蓝、甘肃木蓝、多花木蓝及花木蓝的根及根茎,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的功效。《湖北省中药材质量标准》(2018年版)则将豆科植物苏木蓝及同属数种植物的根全部收载为“木蓝豆根”。河南信阳、南阳和洛阳等地,也多有用“木蓝豆根”者,主要来源于豆科植物苏木蓝或宜昌木蓝。
《云南省中药饮片标准》(2005年版)将毛茛科植物铁破锣的根茎入药为“滇豆根”,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咽喉肿痛、肺热咳嗽、龈肿齿痛、黄疸、大便燥结等症的治疗。

原上有棵拉拉秧

 (2024-08-05 13:47:51)[编辑][删除]
原上有棵拉拉秧
摘自2024-8-1中国中医药报

拉拉秧属一年生或多年生蔓性杂草,在乡间到处都有。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就收录了拉拉秧,不过它的大名叫“葎草”。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称之为“勒草”,明代朱橚编著的《救荒本草》称为“葛勒蔓”“揽藤”,清代植物学家吴其濬在《植物名实图考》中称,吃葎草嫩苗时“调以酸咸,乃不戟喉”。还有许多名字,诸如拉拉藤、割人藤、拉狗蛋、葛勒秧、锯锯藤、五爪龙、过沟龙等,大概都与它长满尖锐的小细刺有关。
拉拉秧可入药,其味甘、苦,性寒、无毒,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等功能。癞头疮,取拉拉秧和益母草洗净,添水熬煮,以药汤连熏加洗,不久患处即结痂蜕皮,光彩如初。
拉拉秧治过痢疾、小儿腹泻、小便不利、湿疹、蛇虫咬伤等。(山东省临沂市 刘琪瑞)

醒脾益气食香菇

 (2024-08-06 04:23:34)[编辑][删除]
醒脾益气食香菇
摘自2024-8-5中国中医药报
黄鸿昊 暨南大学中医学院
香菇别名香蕈、冬菇、花菇等,素有“山珍”“菇中皇后”美名。香菇营养可口。
中医认为,香菇味甘、性平,入肝、胃经。古代医药典籍对香菇食疗价值也有不少论述,如《本草求真》形容香蕈为“食中佳品”。《得配本草》记载香蕈“醒脾益气,破血去风”,指出香菇能够健运脾气,有补益气血、活血散结等功效。《随息居饮食谱》谈及香蕈“开胃,治溲浊不禁”,认为香菇可以刺激食欲,也能治疗小便淋漓等病症。香菇也有理气化痰作用,对于肥胖、便秘等有一定治疗功用。
此外,香菇和生姜搭配起来吃很有益处。如《本草纲目拾遗》记载:“凡香蕈感阴湿之气而成,善发冷气,多和生姜食乃良。生山僻处者,有毒杀人。”提示香菇和生姜配伍效果佳,同时指出需要认识毒蕈与香菇的差别,野外的香菇必须谨慎采食,避免中毒。在食疗上,《痘科辑要》介绍了一款香菇食疗方,“又有一种素痘,长浆之时,食荤即吐,当以香蕈炖豆腐、豆腐皮及春笋,和香油或生姜少许,与食,切忌酱醋”。通过香菇炖豆腐、豆腐皮及春笋食养以治病。
香菇低脂肪、高蛋白,富含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等,而且其特有的香菇多糖、香菇嘌呤具有抗肿瘤、降血脂、降血压和增强免疫力等多种作用。
食用香菇也有不少注意事项,《本草求真》记载香菇“性极滞濡”,表明寒湿患者忌食用。《调疾饮食辩》称:“菇禀木气而生,故善升……菇成于一二日,其生最捷,故善发。疮疡、痘后,虽痊愈,食之必复作脓。”认为菇类善升发,提醒外科疾患、痘后人群应少食用。以下介绍三款香菇食疗方。
香菇青菜玉米粥
材料:香菇4~5朵,青菜50克,玉米粒50克,粳米100克,盐适量。功效:健脾开胃。
香菇豆腐汤
材料:豆腐200克,香菇50克,生姜、盐适量。功效:生津润燥。
腰子汤
材料:猪腰子一枚,芍药、香菇、葱白各30克,盐适量。功效:出自《医学入门》,治“产后蓐劳、虚羸喘促、寒热如疟、肢痛面黄”。

从成语“药石之言”说起

   (2024-08-16 04:56:57)[编辑][删除]
从成语“药石之言”说起
摘自2024-8-15中国中医药报
黄鸿昊 暨南大学中医学院
“药石之言”,字面意思是如同药物与砭石般的良言,比喻为诚意劝人改过的良言。
中医学认为,语言也是治疗及辅助治疗的重要手段。《灵枢•师传》曰:“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医生可以通过语言告诫或疏导患者,如告诉患者疾病发生的原因,让患者及早改错,以免病情进一步恶化。或是帮助患者消除忧虑,使患者增加恢复健康的信心和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吴鞠通《医医病书》对语言的作用也有精辟见解,书中记载:“曲察劳人思妇之隐情,婉言以开导之,庄言以振惊之,危言以悚惧之,必使之心悦诚服,而后可以奏效如神。”吴鞠通认为难治之人或病,还需要辅以更高的语言技巧,以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促使患者改变其精神状态或行为等,以达到治病效果。

时光荏苒六陈历久弥香

 (2023-01-21 10:31:32)[编辑][删除]

——诗词中的“陈药”及其药用价值

时间:2020-06-0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黄新生

 

 药材一如人生,有些药材“生鲜”者效果为佳,如芦根、白茅根、麦冬、石斛等;有些药材须经过岁月的沉淀、时光的洗礼,其性味和功效都发生了一定改变后,才会有更好的疗效,是为“中药陈用”。

  中药陈用渊源长

  现存最早的关于中药陈用的记载,可能是《孟子·离娄上》:“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七年之病是指大病、难治之病,三年之艾是指三年以上的陈艾。原来,新艾气味辛烈、含挥发油多,艾灸时燃烧快、火力强、烟大、艾灰易脱落,容易伤及皮肤和血脉,而陈艾含挥发油少,燃烧缓慢、烟少、艾灰不易脱落,火力温和,温而不燥,润能通经,疗效更好,故李时珍说:“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易伤人肌脉。”曾国藩在《冰鉴》中也说:“三年之艾,不以未病而不蓄”。

  《神农本草经》最早提出用药须分新陈:“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但没有涉及具体药物。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记载了六味宜陈用的药材:“凡狼毒、枳实、橘皮、半夏、麻黄、吴茱萸皆须陈久者良,其余须精新也。”唐代《新修本草》明确提出“六陈”的概念,其“狼毒”条下记载:“与麻黄、橘皮、半夏、吴茱萸、枳实为六陈也。”“六陈”指的是采收后需要通过一定方法的陈放贮存,使药物由新药变为陈药,再入药使用的六味中药。此后,为了便于记忆和普及,出现了不同版本的《六陈歌》,其中流传最广的,当属李东垣《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中所载:“枳壳陈皮半夏齐,麻黄狼毒及吴萸。六般之药宜陈久,入药方知奏效奇。”

  随着中药理论的发展,药物的采收、加工、炮制、贮藏等经验不断丰富,后世医家对中药陈用的认识也逐渐加深。李时珍《本草纲目》除沿袭“六陈”中药外,还提出:“然大黄、木贼、荆芥、芫花、槐花之类,亦宜陈久,不独六陈也。”清代吴仪洛《本草从新》中罗列了近40味(类)陈用药物:“如南星、半夏、麻黄、大黄、木贼、棕榈、芫花、槐花、荆芥、枳实、枳壳、橘皮、香栾、佛手柑、山茱萸、燕窝、蛤蚧、沙糖、壁土、秋石、金汁、锻石(石灰)、米、麦、酒、酱、醋、茶、姜、芥、艾、墨、蒸饼、诸曲、诸胶之类,皆以陈久者为佳,或取其烈性减,或取其火气脱也。”而“六陈歌”在原先的基础上也有了新的发展,如明代杜文燮《药鉴·六陈药性》:“陈皮须用来年陈,麻黄三载始堪行。大黄必用锦纹者,不过三年力不全。医家不用新荆芥,木贼从来不用鲜。芫花本是阴中物,不怕如丝烂似绵。”

  一般认为,中药陈用可以减轻或去除药物的燥烈之性、滋腻之性、腥臭之气、毒副作用,增强临床疗效。比如,“六陈”中的枳实、陈皮、麻黄、吴茱萸都含有一定量的挥发油,这些挥发油多有燥烈之性,刺激性强,服用时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半夏、狼毒有毒,刺激性更强,使用不当有中毒危险。经过长时间放置后,挥发油挥发,燥烈之性变弱,毒性也会降低,不易出现副作用。

  中药“六陈”药性良

  枳实 “年深枳壳最堪夸,枳实看来小更嘉。壳可宽中真畅快,实能破积有擒拿。高低部位休投误,缓急功能莫认差。若是气虚无阻滞,两般慎勿乱相加。”(清代赵瑾叔《枳壳枳实》)枳实为芸香科植物酸橙及其栽培变种或甜橙的干燥幼果,味苦、辛、酸,性微寒,归脾、胃经,具有破气消积、化痰散痞的功效;枳壳为酸橙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实,作用较枳实缓和。枳实、枳壳含有较多的挥发油,辛温行散,极易耗气伤正,但这些挥发油对温度和日晒较为敏感,长期放置后散失较多,从而去其烈气,降低燥性。故《本草图经》载:“今医家以皮厚而小者为枳实,完大者为枳壳,皆以翻肚如盆口状,须陈久者为胜。”

  陈皮 “广皮陈久始称良,须把浮膜尽去光。质配升沉同上下,性随补泻共温凉。消痰更有中和妙,下气曾无猛烈伤。百病诸方皆可入,莫嫌暖肚橘皮汤。”(清代赵瑾叔《陈皮》)陈皮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味苦、辛,性温,归肺、脾经,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随着贮藏时间延长,陈皮的挥发油发生聚合和氧化反应,黄酮类物质含量增加,外观表现为颜色加深,苦、辛味减少,气味更加香醇。故王好古说:“橘皮以色红日久者为佳,故曰红皮、陈皮。”现在一般认为,陈皮入药,陈久者长于理气,贮存期较短者袪痰效果更佳。

  麻黄 “龙沙狗骨总休言,家在中牟有故园。节去汗多方可发,沫存心恶不禁烦。根旁余雪何曾积,食后寒风未许翻。用得解肌第一叶,伤寒夙学有渊源。”(清代赵瑾叔《麻黄》)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味辛、微苦,性温,归肺、膀胱经,具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麻黄是发汗解表之要药,但使用不当,其辛温宣散之气极易耗气伤正,导致发汗过多亡阳。麻黄经陈放之后变得醇和,发汗而不易伤正,不出现过汗之象。另外,麻黄中的麻黄碱有中枢兴奋作用,存置一两年后,兴奋神经中枢的作用也会降低。

  吴茱萸 “茱萸九日可飞阳,系臂还须用绛囊。叶落井间能辟疫,子悬屋内可除殃。杀虫破郁功偏大,下气温中力更强。开口盐汤先泡过,食多昏目发痈疮。”(清代赵瑾叔《吴茱萸》)吴茱萸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石虎、疏毛吴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实,味辛、苦,性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的功效。吴茱萸的挥发油含量很高,性味辛烈燥热,容易使人走动火气,昏目发疮,陈放后,其挥发油含量减少,可缓和辛温燥热之性而减少副作用。

  半夏 “时当半夏已生齐,霹雳痰宫震鼓鼙。制以生姜经可引,代将贝母见休迷。管教痰湿难存胃,须识胎儿易堕脐。血少汗多兼燥渴,古人三禁耳曾提。”(清代赵瑾叔《半夏》)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味辛,性温,有毒,归脾、胃、肺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半夏辛温有毒,新鲜者毒性强,经过炮制后毒性降低,存放日久可使炮制时的辅料更多的渗透到内部,充分进行理化反应,则性味更纯正,毒副作用更小。另外通过发酵法炮制而成的半夏曲也以陈久者为佳。

  狼毒 “即心是佛,砒霜狼毒。起死回生,不消一服。”(宋代释惟一《颂古》)狼毒为瑞香科植物瑞香狼毒的根,味苦、辛,性平,有毒,归肺、脾、肝经,具有泻水逐饮、破积杀虫的功效。狼毒有大毒,李时珍说:“观其名,知其毒矣。”狼毒经炮制陈化后,毒性降低,故陶弘景说:“(狼毒)陈而沉水者良。”

  中药陈用虽有一定好处,但也不是愈陈愈好,过于陈久的中药可能会导致药性丧失殆尽,所以必须把握好度。半夏、狼毒这类中药,必须炮制后陈放才能减少毒性,单靠陈放则无济于事。另外,中药在陈放的过程中要注意日光、空气、温度、湿度的影响,避免发生霉变、腐烂、虫蛀、鼠咬,否则也难以达到中药陈用的目的。(黄新生 河南省武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合欢:雨晴夜合玲珑日,万枝香袅红丝拂

  (2023-01-21 05:14:54)[编辑][删除]
时间:2020-06-0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刘琪瑞

  合欢别名绒花、马缨花、夜合欢、蓉花树、野广木,属含羞草科合欢属落叶乔木。它高大茂盛,有的株高可达一二十米,枝叶细长,表层有细绒毛或短柔毛,羽状的叶子夜晚闭合,白天舒展,故又称“夜合树”

  。合欢皮味甘、性平,归心、肝、肺经,有安神解郁、活血消痈的功效,可用于治疗七情所伤而致的愤怒、忧郁、虚烦不安、健忘、失眠等。合欢花味甘、苦,性平,归心、肝、脾经,具有安神解郁、理气和胃、清肝明目的功效。

  有关合欢解郁安神的功效,《神农本草经》记载:“合欢,安五脏,和心志,令人欢乐无忧。”三国时期嵇康《养生论》有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蠲(jun),除去之意。

  (刘琪瑞 山东省郯城县人大常委会)


国医大师颜德馨巧用“合欢”

   (2019-03-27 11:53:23)[编辑][删除]

  合欢皮、合欢花为临床常用的安神中药,二者同出一源,皆出自豆科合欢属植物合欢,《本草便读》谓:“用皮用花,各随所便”。合欢皮和合欢花为临床常用安神药,颜德馨运用此二药不拘于安神一途,临证应用丰富多彩,值得深究。

  诠药

  合欢皮味甘,性平,归心、肝、肺三经,具有安神解郁,活血消肿的功效,主治心神不安、忧忿烦怒、跌仆损伤、血瘀肿痛、内外疮痈等病证。合欢皮始载于《本经》中品,书中言合欢皮“主安五脏,和心志,令人欢乐无忧”,西晋嵇康《养生论》曰“合欢蠲忿,萱草忘忧”,可见合欢安神解郁之功为人所熟知。齐鲁名医周凤梧提出合欢皮有生肌续骨功效,可用于筋骨折伤治疗。《中药学》教材、《中华药典》均载其临床用量为6~12克,外用适量。

  合欢花与合欢皮性味相同,归心、肝经,具有安神解郁,芳香理气、和中开胃的功效,主治心神不安、忧郁烦躁、纳呆胸闷、食谷不馨等病证。合欢花具芳香之气,有理气机醒脾胃之功能。《中药学》教材、《中华药典》均载其临床用量5~10克。

  释用

  合欢皮、合欢花二药均有安神之功,颜德馨临证治疗失眠、抑郁、痴呆等神志病,以合欢皮或合欢花安神解郁,调心理肝,合欢皮用量6~9克,合欢花用量5~9克,然观其医案不拘于此。曾有失眠患者,颜德馨处方用合欢皮达30克。其父颜亦鲁在其癫痫医案中曾用合欢皮四钱,约20克,亦非轻用。“气血学说”是颜德馨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出“失眠从气血论治”的理论。合欢兼具理气解郁、和血养神之功,常为颜德馨所用。颜德馨针对荣血虚损、心气不足型失眠,立百合甘麦汤(甘草、淮小麦、大枣、百合、琥珀、合欢皮、龙齿),方中有合欢皮。笔者曾有幸参加国医大师颜德馨纪念展及学术交流活动,其间颜德馨之女颜新作了题为“老年失眠从气血论治”的汇报,提及合欢花、合欢皮同用为海派颜氏内科治疗失眠的常用对药。观其医案每以二药等量9克为用,笔者遵其法将此二药以10~30克大剂等量施用,发现效随量增,尤其针对病机属阴血亏虚、肝气郁结类失眠,疗效显著。

  颜德馨所著《医方囊秘》一书载合欢皮功能解郁散结,化瘀排脓,并收录《千金要方》黄昏汤一方,黄昏汤以合欢皮30~45克,水煎为用,主治肺痈咳吐脓痰,其味腥臭,口干烦躁,咳逆喘满,舌苔黄腻,脉滑数或数实。颜德馨舅家魏东莱采民间单方数千则,汇编《丹方集》,其中载治疗肺痈单方一首,“鲜夜合花树白皮(六七月间采之)一两,煎汤频饮”,夜合花树白皮即合欢皮。颜德馨用合欢皮治疗肺痈,认为其有排脓消痈、活血生肌的功效,为治痈要药,临证多与功劳叶、川贝母、黄芪等同用。现代医学肺脓肿、化脓性肺炎、支气管囊肿、肺空洞等病均可参考肺痈论治。《颜德馨临证实录》一书即载有颜德馨论治肺空洞一案,其方中即用到合欢皮,发挥其专病专药之效。笔者治疗鼻窦炎患者时,在组方中加用30克合欢皮,疗效很好。(姚鹏宇 辽宁中医药大学)


合欢皮:入药安神
“合欢味甘,利人心志,安脏明目,快乐无虑。”(明代龚廷贤《药性歌括四百味•合欢皮》)合欢皮是常用的安神类中药,具有解郁安神的功效,还有人认为合欢因此得名,《本草求真》载:“(合欢)因何命名,谓其服之脏腑安养,令人欢欣怡悦,故以欢名。”
“花开夜合一何妖,揉碎堪怜幼妇娇。明目不须愁黯黯,快心管取乐陶陶。折伤冲酒须臾续,痈肿煎膏顷刻消。刮去粗皮堪炒用,杀虫止痛喜油调。”(清代赵瑾叔《本草诗•合欢皮》)合欢皮是合欢的干燥树皮,味甘、性平,具有安神解郁、活血消肿的功效,用于心神不安、忧郁失眠、肺痈、痈肿、跌打损伤的治疗。明代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载:“合欢,味甘气平,主养五脏。心为君主之官,本自调和,脾虚则五脏不安,心气躁急,则遇事拂郁多忧。甘主益脾,脾实则五脏自安;甘可以缓,心气舒缓,则神明自畅而欢乐无忧;神明畅达,则觉圆通,所欲咸遂矣。”
“合欢蠲忿叶,萱草忘忧条。何如明月夜,流风拂舞腰。”(南朝萧纲《夜听妓诗》)合欢皮善于疏肝解郁、悦心安神,适宜于情志不遂、忿怒忧郁所致心神不安、烦躁不宁、抑郁失眠,能使五脏安和、心智欢悦,以收解郁安神之效,为悦心安神之要药。合欢皮既可单用,也可与柏子仁、酸枣仁、首乌藤、郁金等配伍使用。合欢皮有活血消肿之功,能消散内外痈肿,配伍鱼腥草、冬瓜仁、芦根等,可治疗肺痈胸痛、咳吐脓血;配伍蒲公英、紫花地丁、连翘等,可治疗疮痈肿毒。合欢皮入血分,能活血祛瘀,配伍乳香、没药、骨碎补等,可治疗跌仆伤痛。
合欢皮的副作用轻微,但风热自汗、外感不眠者禁服,孕妇慎服。
合欢花:浸酒解忧
“开花复卷叶,艳眼又惊心。蝶绕西枝露,风披东干阴。黄衫漂细蕊,时拂女郎砧。”(唐代李颀《题合欢》)合欢的头状花序在枝顶排成圆锥状,下半白,上半肉红,散垂如丝,仿佛轻盈的蝴蝶,花色美丽。合欢花味甘、苦,性平,具有舒郁、安神、理气、明目、活络的功效,用于忧郁失眠、心神不安、健忘、胸闷纳呆、风火眼疾、视物不清、腰痛、跌打伤痛的治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