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热解毒散风消肿连翘败毒丸

(2024-08-01 04:07:54)
清热解毒 散风消肿
连翘败毒丸
摘自2024-7-31中国中医药报1
尚学瑞 河南省辉县市中医院
三伏天气候炎热、潮湿,加上有些人喜欢吃烧烤等辛辣刺激食物,很容易诱发皮肤疾患,出现皮肤红肿、瘙痒、疼痛等不适症状。这种情况,可以服用连翘败毒丸。
组方与功效
连翘败毒丸源于古方连翘败毒散。连翘败毒散在历史上版本较多,明代《伤寒全生集》《疮疡经验全书》《古今医鉴》《证治准绳》,清代《医方集解》《医效秘传》等医籍均有收载,组方大同小异。其中连翘、羌活、柴胡、当归、黄芩、防风等为通用药,主治“发颐”“内丹”“痈疽”等外科疮疡类疾病。这种以清解消散法来治疗疮疡的思路对后世影响很大。
1961年《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首载中成药连翘败毒丸,选用连翘、黄连、当归、甘草、柴胡、黄柏、金银花、防风、苦参、荆芥穗、黄芩、麻黄、苦地丁、白芷、薄荷、天花粉、赤芍、羌活、大黄共19味药,研为细粉,过罗,用冷开水泛为小丸,滑石为衣。功可“清热解毒,散风消肿。主治疮疡初起,红肿疼痛,憎寒发热”。现行中成药连翘败毒丸即采用此组方。
本药有清热解毒、散风消肿之功,用于治疗脏腑积热、风热湿毒引起的疮疡初起,症见肌肤红赤、肿胀、微热、疼痛,或皮疹、疙瘩,遍身刺痒,或憎寒发热、便秘、尿黄,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或浮数。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本药有广谱抗菌、抗病毒及消肿止痛等作用。现代也用于治疗湿疹、毛囊炎、荨麻疹、淋巴结炎、带状疱疹、痤疮、腮腺炎、蜂窝组织炎等皮肤及外科病见上述证候者。
中医认为,疮疡疔毒的发生多因外感风寒暑湿等邪气,郁而化热;或嗜食辛辣厚味,滋生内热,热郁而为毒,热毒蕴结肌肤而成,治宜清热解毒、散风透表、除湿和血。
方中连翘、金银花、苦地丁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共为君药。黄芩、黄连、黄柏清热泻火、燥湿解毒;大黄清热解毒而通便,苦参清热燥湿而利尿,共为臣药。防风、白芷、荆芥穗、薄荷、麻黄、羌活、柴胡以疏散之性解表透热、祛风止痒;天花粉、赤芍、当归以凉血和血、消肿止痛,共为佐药。甘草清热解毒,又调和诸药,为佐使之用。全方药味较多,似杂却不乱,主以清解,兼以消散,使热毒从肌表及二便而出,如此则疮疡自消、痒痛自除。
需要指出的是,还有一款连翘败毒丸(片),成分多了蒲公英、栀子、白鲜皮、木通、蝉蜕、玄参、浙贝母、桔梗,功用与此大致相同,可谓本药之加强版。
服法及禁忌
本品为黄褐色的水丸,气微,味苦。每袋6克,口服一次1袋,一日2次。
服药期间,忌烟酒及辛辣、油腻、海鲜等食物。不宜同服滋补性中药。疮疡阴证者不宜。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及运动员慎用。孕妇忌用。儿童、年老体弱者、哺乳期妇女及严重慢性病患者,请在医师指导下服用。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芎菊上清丸主治风热上扰清窍
摘自2024-8-30中国中医药报
樊经洋 北京中医药大学
说起治风热感冒,最有名的方子,应该是吴鞠通的银翘散。老人家道理讲得好,方子也配得妙,《温病条辨》里安排得明明白白。用好了,效果是“覆杯即解”,姑且留到后边说。今天说的药,不是那么出名,也没那么古老,但却不妨碍它是个好方子,它的名字是——芎菊上清丸。
何为七窍?
聊药之前,先说几句题外话。咱们的传统文化里,有个概念挺有意思的,不知您有没有留意琢磨过,叫“七窍”。
《封神演义》里,妲己要害死比干,借口说自己心痛,只有吃掉比干的“七窍玲珑心”才能治好。这个“七窍玲珑心”,真的是心上有七个孔吗?还是另有所指?咱们不知道。但是在中国人的观念里,“七窍”很早就有了,意思也很实在,而且确实和“心”大有关系。哪七窍呢?很多人都知道:两个眼睛、两个鼻孔、两个耳朵、一张嘴巴。有人奇怪:七窍都长在脑袋上,和心有什么关系?古人说,它们是上下级的关系。四海之内王最大,一身之中心最大。《内经》说“心主神明”,主管人类最高级的精神活动。七窍呢,是心的下属,各显其能,辅佐心认识这个世界。用今天的话说,七窍就是感官,是人类体验感受世界最重要的工具。
古人对七窍的态度,可以用四个字形容,叫“又爱又恨”。为什么爱?一个人感官发达,捕捉事物就更快,理解力也强。咱们夸一个人脑子好,常说他“聪明”。什么叫聪明,就是耳聪目明,反应快,辨识力强。为什么恨?庄子讲过一个故事:两个地主,一个住南边,一个住北边。离得太远,想聚会怎么办?谁也别多掏车票钱,都到中央的地主那儿聚会。中央的地主叫浑沌,热情好客,就是有个缺陷——脸是个白板肉坨坨。两个傻哥们老是白吃白喝,有点过意不去,就商量,咱俩帮老浑凿个七窍吧,至少能吃好吃的,看见好哥们儿呀!结果吭哧吭哧,每天凿一个,七窍倒是凿出来了,第七天浑沌就死了。你看,本来人家活得好好的,懵懵懂懂的,您非要让他知道:这是漂亮的,那是丑的;这是金条,那是大粪。人的分别心打开了,浑沌的快乐就死了。所以,古人无论是养生还是论道,关于七窍的劝告大概有两个:第一,明确上下级关系,心得管住七窍,不能让七窍把心带跑了。第二,七窍不能不用,也不能过度用,用太狠,会给你的人生带来反噬。
“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
说了这么多闲白,有点偏离主题了。传统医家,讲不出浑沌的故事,他们的关注点在另外一件事上:既然叫“窍”,就是通道嘛。那它们往里通向哪儿?往外又通向哪儿?回答是,七窍往里走是五脏,往外走就是自然界的气。
《灵枢•脉度》里说:“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眼睛和肝相通,鼻孔和肺相通,耳朵和肾相通,嘴巴和脾相通。嘴里的舌头呢,和心相通。今天讲颜值即正义,老大夫看病也看颜值:不是看三庭五眼、黄金比例,而是观察你的脸、你的五官七窍,能够判断出你的内环境有没有什么生态危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又说“清阳出上窍”,这个“清阳”是和“浊阴”相对的。七窍和外界交流沟通的,不是有形的东西,是无形的气。人活在天地里,不是活在培养箱里,所以自然之气的变化,无论正常的,还是反常的,都会对人体造成影响。所以七窍,又是沟通自然之气和人体的一个重要通道。
芎菊上清丸主要治什么?
重要的关口都容易犯刀兵。七窍既然沟通内外,就意味着双重风险:里边的五脏出问题了,它跟着倒霉;外边的邪气侵犯人体,它也先跟着遭殃。咱们今天聊的芎菊上清丸主要治什么?就是自然界的风热邪气侵犯人体,反映在头面七窍上的一类病。
高学敏先生在《实用中成药》里,把这个药的主治换算成了西医病名,可以参考一下:“西医称谓流行性感冒、耳源性眩晕、流行性结膜炎、外耳道炎、急性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等属风热上扰清窍者皆可应用。”看起来好厉害,可是实际用的时候,可不能被这些病名迷惑了,因为关键字在最后呢——“风热上扰清窍”。只有这个原因导致的这些病,才能用这个药。
“风热上扰清窍”什么样?首先看看这个“风热”。风热,说明这个邪气不是单个的,是风邪和热邪的结合。风邪什么样?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摇动”。您还记得铁扇公主的芭蕉扇吗?猴哥挨了一记,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是晕。眩晕,就是感受风邪的一个典型症状。那么感受热邪呢?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红肿,一个就是疼痛。大概被烫过的朋友都可以体会这种感觉。其次看看“上扰清窍”。中医讲六邪,风邪和热邪都属于阳性的邪气,那么它们侵袭人体,就喜欢找阳气最足的地方,这就叫同气相求、磁石引针。人什么地方阳气最足?头上。头上有什么?七窍。总结一下,风热邪气侵袭人体,特别明显反映在头面七窍这个部位,常常会发生三种最典型的变化:眩晕。疼痛。头疼,眼睛疼,耳朵疼,各种连起来疼。红肿。眼睛肿,耳朵肿,嗓子肿。这就是芎菊上清丸的适应症。
说到这里,可能有朋友会奇怪,这些症状和风热感冒有什么关系?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很多人有这样的经验:我一感冒就走耳朵,耳朵疼得不得了;或是一感冒就害眼睛,感冒好了,眼睛还是又红又痒,睡醒了眼睛睁不开,都让眼屎糊上了;还有人更倒霉,先是耳朵疼,然后连着脑袋也疼,眼睛也红。这时候你去医院,大夫可能会告诉你:你是上呼吸道感染,抵抗力弱了,所以诱发了中耳炎,或者结膜炎,或者前庭神经元炎……你顿时有了百病缠身的感觉。那么中医怎么看呢?——敌人是同一拨,但战场可以有好几个。战场在外部皮毛,你会觉得发热、怕热、出汗多;战场深入到肺经,你会感觉口渴、咳嗽、嗓子疼;战场在头面七窍,你会感觉眩晕、疼痛、红肿。在中医来看,这些病归根结底,都是同一个原因:风热上扰。那么头面七窍症状特别明显的,就可以用芎菊上清丸来治疗。
芎菊上清丸用药分析
芎菊上清丸的药物组成为:菊花、羌活、防风、荆芥穗、薄荷、川芎、白芷、黄芩、黄连、栀子、连翘、桔梗、藁本、蔓荆子、甘草。用药如用兵,芎菊上清丸是怎么用兵的呢?队伍分成了三支。
第一支,祛风邪,行气血。荆芥、防风、羌活、薄荷四味都是辛味发散药,主要任务是祛散外来的风邪。另外呢,这个病的疼和肿,是因为气血凝滞在头面部,不通则痛;川芎、白芷两味药,一个走血分,一个走气分,让头面部的气血运行流动起来,通了就不痛了。好玩的是,除了薄荷,这支部队用的都是温热药,有朋友说:我这个眼睛都红了、耳朵也肿了,再用热药不更上火吗?——见火还敢用热药,正是芎菊上清丸厉害的地方。有这个勇气,是因为还有更牛的第二分队。
第二支,清热邪。这支分队里就四味药:黄芩、黄连、栀子、连翘。每味战斗力都惊人。前三味药,如果加上黄柏,就是中医治疗三焦火毒的名方“黄连解毒汤”。古人怎么评价这几味药?“大苦大寒之药”,基本算泻火药里的扛把子。另外,这张方子里,清上部热的黄芩用量相当大,仅次于君药菊花,用这么多,既是为了清热邪,也是压制那些温热药,防范它们助火。连翘这个药也很妙,它既是清风热的主药,在银翘散里是当老大的;另一方面,它又能清心火、散肿结。前边咱们说,七窍是心的下属,下属一个个都肿了,老板也跟着上火,所以连翘用在这儿,算是一箭双雕。
第三支,当向导。战场在头面上,祛风清热的队伍都拉起来了,可是人生地不熟,还得有带路的。所以,里边还有三个药:桔梗、藁本、蔓荆子。桔梗的外号叫“舟楫”,能带着药往上游走。藁本呢,有个特长叫“善达巅顶”,这里用量非常少,显然是导游。蔓荆子也差不多,古人说它“专走头面”,最喜欢拿来治头疼和眼病。这三个药,就是队伍里的安力满大叔。
最后,想重点聊聊芎菊上清丸里的大咖——菊花。方子里一共十五味药,一味菊花就占了三分之一的量,是名副其实的君药。老大能当老大是有原因的,别的药都是一面能打,菊花是三面能打:能祛风,能解热,还能上头。为啥能上头?因为它香。古人说,凡是芳香的药,大多都能走头面,治“头目肌表之疾”。为啥能解热?菊花性凉,味道甜里带点苦,少用能生津液,大量用就退火。中国人爱菊花茶,热的凉的都好喝,里边再加点冰糖,满口甘凉清润,什么火气都没了。那么,为啥能祛风?答案就在菊花的花期里。在花界,菊花哥是不一样的传说。中国人说,春天主生,秋天主杀。所以古代杀人都叫秋决。菊花哥说,我就要生在杀气最重的时候。中国人说,花都是草木,木气最旺的春天才是花的主场。菊花哥说,我就要生在秋天金气最旺的时候,把你们这些凡木都给克了。于是呢,就有了黄巢那句有名的大话:“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菊花的花期决定了它的性格:秋天万里净,生在天地最干净的时候,菊花生来有股沉静劲儿。医家张山雷夸它:“肃降静镇,迥异寻常。”菊花的性格决定了它的命运:金能克木,菊花禀金气最纯,天生就是祛风、平木、清肝的药。外边的风气能治,里边的肝气也能平。人暴怒之后,有时会突然头疼、头晕、眼睛暴疼,这时候古人就用大剂量的菊花来清肝热、伐木气,尤其治眼睛疼最快。
只有最沉静的将军,才用得好最暴躁的兵;只有最清净的心,才能驾驭最清灵的七窍。趋上泻下、辛温寒凉,本性迥然相异的药草,在芎菊上清丸里,带着它们的烈性和脾气,裹挟着燎原烧天的风火贼邪,最终都消融到菊花的清凉甘润、静默从容里。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用到恰当处,花中的君子一样可以金戈铁马、统帅三军,一样可以做个佛系的霸道总裁。古人说“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荸荠银花汤

 (2024-10-18 04:08:36)[编辑][删除]
荸荠银花汤
摘自2024-10-17中国中医药报

功效:清热生津,解毒,用于痤疮及各类疮毒脓肿。

材料:鲜荸荠500克,金银花30克。白糖适量。

做法:荸荠去皮,切片。与金银花一起放入锅中,加水,小火煮30分钟,加入白糖调味即可。

荸荠也叫马蹄,味甘,性平,可清热利湿,化痰消积,常用于热病伤津烦渴、咽喉肿痛、小便不利、湿热毒火疖肿等。《本草再新》说它“清心降火,补肺凉肝,消食化痰,破积滞,利脓血”。

金银花清热解毒,与荸荠合用,尤宜痤疮囊肿或继发感染,兼有口干津少、小便短赤等火盛症状者。

虚寒腹泻及血虚者慎服。

(摘编自《古方中的养颜家常菜》,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2024-10-26 05:19:44)[编辑][删除]
蒲公英:清热解毒 消肿散结
何秀娟 刘文博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蒲公英,又名黄花地丁、婆婆丁、黄花苗等。在田地、路边荒地、山坡、田野、河边均可见到其野生植株。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应用历史,被广泛地用于中药和食品中。春季采挖的蒲公英口感较嫩,适合鲜食,而夏秋季节采挖的蒲公英更适合入药。中药蒲公英是以全草入药,采挖后除去杂质,洗净,晒干,以叶多、色灰绿、带根者为佳。

药用功效多

蒲公英性平,味甘、微苦,归肝、胃经,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及催乳作用,还可利尿、退黄疸、利胆。

蒲公英可治疗诸疮疔肿毒,古籍中记载最多的使用方式为外用,即鲜蒲公英汁涂或捣烂贴敷;也可内服,即捣烂水煎服。

蒲公英可治疗乳痈。古籍中记载最多的使用方式为内服,如捣烂水煮汁饮之,或者和热酒服;少量记载外用给药,如捣烂贴敷。

蒲公英可生乌发美容。蒲公英中黄酮、酚酸及植物甾醇类物质含量较高,可以抑制黑色素生成,减少色素沉着,具有祛斑美白、清透皮肤的功效,可改善皮肤黯淡、粗糙、松弛等问题。可采用蒲公英、白芷、玫瑰花、丁香和珍珠粉为原料,粉碎处理,再加入蒸馏水和蜂蜜进行调配,制成蒲公英祛痘养颜面膜。

蒲公英可治疗胃肠疾病。蒲公英有很强的清热、解毒、利湿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大黄和蒲公英联用能攻下泻火、荡涤肠胃、清热解毒、凉血行瘀。药理学研究发现此二药联用能增加肠蠕动和减少水分吸收、维护胃肠屏障功能、减少应激性溃疡的发生,还可减少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血小板含量、促进血液凝固,对消化道出血者有止血作用。

现代研究表明,蒲公英含有50多种活性成分,主要为黄酮类化合物、多糖类化合物、萜类化合物、甾醇类化合物、有机酸、色素类等。它除了广谱抗菌作用,还被逐渐发掘出越来越多的用途。

食用味道美

蒲公英新鲜嫩苗可食用,清香中稍有味苦,可凉拌、清炒、做汤、酥炸、做馅食等。吃腌泡的蒲公英花蕾可以提神醒脑,蒲公英炒肉丝可以补中益气解毒。

此外,蒲公英还可加工成茶饮。采摘新鲜蒲公英后经过揉捻、炒干、烘干等简单工艺,口感清香,还充分保留了药理活性成分。它作为日常饮品可清热败火,还可降低胆固醇、促进消化、缓解便秘症状。现代研究发现,蒲公英根富含蒲公英醇、蒲公英赛醇、有机酸及多糖。且与叶茶相比,蒲公英根茶更耐冲泡,口感更为浓厚甘甜,在药理作用上对肝脏的保护性更强。

需要注意的是,蒲公英性偏寒凉,用量过大可致腹泻,阳虚外寒、脾胃虚弱者忌用

名医名方柴香散结方

   (2024-10-19 04:47:26)[编辑][删除]
名医名方
柴香散结方

摘自2024-10-16中国中医药报
冯建华,男,山东兰陵人,1950年生。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四批、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擅长中医药防治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的临床研究。先后承担国家“十五”“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课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省“十五”“十一五”中医和中药现代化攻关课题等,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9项,出版学术专著14部,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组成:柴胡9g,制香附12g,夏枯草30g,玄参15g,制莪术15g,猫爪草15g,浙贝母12g,生牡蛎30g,生黄芪30g,炙甘草9g。

功能:理气化痰,益气活血,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主治:用于气郁痰凝兼血瘀内阻之结节性甲状腺肿或桥本甲状腺炎。症见颈前结节或肿大,质地韧硬不一,颈部不适或压迫感,心情不畅时肿大明显,心烦多虑,或情志不畅,体倦乏力,胸闷,善太息,失眠多梦,或月经紊乱等。

用法:水煎服,分早晚两次温服,每日1剂,30天为1疗程。

方解:方中柴胡、制香附疏肝理气为君药。夏枯草、玄参、猫爪草、制莪术、浙贝母、生牡蛎清热解毒散结为臣药。其中,夏枯草清热散结,善消散瘿结;玄参、猫爪草解毒散结;制莪术行气化痰、活血祛瘀以散结,浙贝母化痰散结,生牡蛎软坚散结。黄芪、炙甘草重在健脾益气,可提高机体免疫力,能有效降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患者升高的自身抗体滴度,甘草又兼调和诸药,共为佐使药。全方共奏理气化痰、益气活血、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之功效。

加减:若甲状腺结节质地偏硬,可加三棱、制半夏、海蛤壳或山慈菇等。

甲状腺结节患者养生茶饮

    (2024-10-31 05:00:57)[编辑][删除]
甲状腺结节患者养生茶饮
摘自2024-10-30中国中医药报
袁素 张哲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附属医院
甲状腺结节属于中医“瘿瘤”范畴,主要病因为情志内伤、饮食失调、水土失宜等,基本病机为气滞、痰凝、血瘀结于颈前。根据不同的体质证型可以调配相应的养生茶饮,起到辅助散结节的作用。下面推荐4种茶饮方,以供参考。

肝郁型

组成:玫瑰花2克,月季花2克,凌霄花2克,栀子2克,陈皮2克。

功效:疏肝理气解郁。

适用人群:甲状腺结节,伴有抑郁、情绪低落,或有胁肋部胀痛者。

痰凝型

组成:陈皮3克,莱菔子3克,玫瑰花2克,栀子2克。

功效:理气化痰。

适用人群:甲状腺结节,伴形体肥胖、倦怠乏力、身体困重者。

血瘀型

组成:红花2克,玫瑰花2克,栀子2克。

功效:活血化瘀。

适用人群:甲状腺结节,伴有口唇紫绀、面色发暗,或舌面有瘀斑、舌下静脉曲张。

气血亏虚型

组成:黄芪3克,当归2克,玫瑰花2克,栀子2克。

功效:补气养血。

适用人群:甲状腺结节,伴乏力、纳差、面色少华,妇女可见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