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解毒散风消肿连翘败毒丸
(2024-08-01 04:07:54)
清热解毒
散风消肿
连翘败毒丸
摘自2024-7-31中国中医药报1
尚学瑞 河南省辉县市中医院
三伏天气候炎热、潮湿,加上有些人喜欢吃烧烤等辛辣刺激食物,很容易诱发皮肤疾患,出现皮肤红肿、瘙痒、疼痛等不适症状。这种情况,可以服用连翘败毒丸。
组方与功效
连翘败毒丸源于古方连翘败毒散。连翘败毒散在历史上版本较多,明代《伤寒全生集》《疮疡经验全书》《古今医鉴》《证治准绳》,清代《医方集解》《医效秘传》等医籍均有收载,组方大同小异。其中连翘、羌活、柴胡、当归、黄芩、防风等为通用药,主治“发颐”“内丹”“痈疽”等外科疮疡类疾病。这种以清解消散法来治疗疮疡的思路对后世影响很大。
1961年《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首载中成药连翘败毒丸,选用连翘、黄连、当归、甘草、柴胡、黄柏、金银花、防风、苦参、荆芥穗、黄芩、麻黄、苦地丁、白芷、薄荷、天花粉、赤芍、羌活、大黄共19味药,研为细粉,过罗,用冷开水泛为小丸,滑石为衣。功可“清热解毒,散风消肿。主治疮疡初起,红肿疼痛,憎寒发热”。现行中成药连翘败毒丸即采用此组方。
本药有清热解毒、散风消肿之功,用于治疗脏腑积热、风热湿毒引起的疮疡初起,症见肌肤红赤、肿胀、微热、疼痛,或皮疹、疙瘩,遍身刺痒,或憎寒发热、便秘、尿黄,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或浮数。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本药有广谱抗菌、抗病毒及消肿止痛等作用。现代也用于治疗湿疹、毛囊炎、荨麻疹、淋巴结炎、带状疱疹、痤疮、腮腺炎、蜂窝组织炎等皮肤及外科病见上述证候者。
中医认为,疮疡疔毒的发生多因外感风寒暑湿等邪气,郁而化热;或嗜食辛辣厚味,滋生内热,热郁而为毒,热毒蕴结肌肤而成,治宜清热解毒、散风透表、除湿和血。
方中连翘、金银花、苦地丁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共为君药。黄芩、黄连、黄柏清热泻火、燥湿解毒;大黄清热解毒而通便,苦参清热燥湿而利尿,共为臣药。防风、白芷、荆芥穗、薄荷、麻黄、羌活、柴胡以疏散之性解表透热、祛风止痒;天花粉、赤芍、当归以凉血和血、消肿止痛,共为佐药。甘草清热解毒,又调和诸药,为佐使之用。全方药味较多,似杂却不乱,主以清解,兼以消散,使热毒从肌表及二便而出,如此则疮疡自消、痒痛自除。
需要指出的是,还有一款连翘败毒丸(片),成分多了蒲公英、栀子、白鲜皮、木通、蝉蜕、玄参、浙贝母、桔梗,功用与此大致相同,可谓本药之加强版。
服法及禁忌
本品为黄褐色的水丸,气微,味苦。每袋6克,口服一次1袋,一日2次。
服药期间,忌烟酒及辛辣、油腻、海鲜等食物。不宜同服滋补性中药。疮疡阴证者不宜。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及运动员慎用。孕妇忌用。儿童、年老体弱者、哺乳期妇女及严重慢性病患者,请在医师指导下服用。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连翘败毒丸
摘自2024-7-31中国中医药报1
尚学瑞 河南省辉县市中医院
三伏天气候炎热、潮湿,加上有些人喜欢吃烧烤等辛辣刺激食物,很容易诱发皮肤疾患,出现皮肤红肿、瘙痒、疼痛等不适症状。这种情况,可以服用连翘败毒丸。
组方与功效
连翘败毒丸源于古方连翘败毒散。连翘败毒散在历史上版本较多,明代《伤寒全生集》《疮疡经验全书》《古今医鉴》《证治准绳》,清代《医方集解》《医效秘传》等医籍均有收载,组方大同小异。其中连翘、羌活、柴胡、当归、黄芩、防风等为通用药,主治“发颐”“内丹”“痈疽”等外科疮疡类疾病。这种以清解消散法来治疗疮疡的思路对后世影响很大。
1961年《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首载中成药连翘败毒丸,选用连翘、黄连、当归、甘草、柴胡、黄柏、金银花、防风、苦参、荆芥穗、黄芩、麻黄、苦地丁、白芷、薄荷、天花粉、赤芍、羌活、大黄共19味药,研为细粉,过罗,用冷开水泛为小丸,滑石为衣。功可“清热解毒,散风消肿。主治疮疡初起,红肿疼痛,憎寒发热”。现行中成药连翘败毒丸即采用此组方。
本药有清热解毒、散风消肿之功,用于治疗脏腑积热、风热湿毒引起的疮疡初起,症见肌肤红赤、肿胀、微热、疼痛,或皮疹、疙瘩,遍身刺痒,或憎寒发热、便秘、尿黄,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或浮数。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本药有广谱抗菌、抗病毒及消肿止痛等作用。现代也用于治疗湿疹、毛囊炎、荨麻疹、淋巴结炎、带状疱疹、痤疮、腮腺炎、蜂窝组织炎等皮肤及外科病见上述证候者。
中医认为,疮疡疔毒的发生多因外感风寒暑湿等邪气,郁而化热;或嗜食辛辣厚味,滋生内热,热郁而为毒,热毒蕴结肌肤而成,治宜清热解毒、散风透表、除湿和血。
方中连翘、金银花、苦地丁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共为君药。黄芩、黄连、黄柏清热泻火、燥湿解毒;大黄清热解毒而通便,苦参清热燥湿而利尿,共为臣药。防风、白芷、荆芥穗、薄荷、麻黄、羌活、柴胡以疏散之性解表透热、祛风止痒;天花粉、赤芍、当归以凉血和血、消肿止痛,共为佐药。甘草清热解毒,又调和诸药,为佐使之用。全方药味较多,似杂却不乱,主以清解,兼以消散,使热毒从肌表及二便而出,如此则疮疡自消、痒痛自除。
需要指出的是,还有一款连翘败毒丸(片),成分多了蒲公英、栀子、白鲜皮、木通、蝉蜕、玄参、浙贝母、桔梗,功用与此大致相同,可谓本药之加强版。
服法及禁忌
本品为黄褐色的水丸,气微,味苦。每袋6克,口服一次1袋,一日2次。
服药期间,忌烟酒及辛辣、油腻、海鲜等食物。不宜同服滋补性中药。疮疡阴证者不宜。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及运动员慎用。孕妇忌用。儿童、年老体弱者、哺乳期妇女及严重慢性病患者,请在医师指导下服用。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芎菊上清丸主治风热上扰清窍
摘自2024-8-30中国中医药报
樊经洋 北京中医药大学
说起治风热感冒,最有名的方子,应该是吴鞠通的银翘散。老人家道理讲得好,方子也配得妙,《温病条辨》里安排得明明白白。用好了,效果是“覆杯即解”,姑且留到后边说。今天说的药,不是那么出名,也没那么古老,但却不妨碍它是个好方子,它的名字是——芎菊上清丸。
何为七窍?
聊药之前,先说几句题外话。咱们的传统文化里,有个概念挺有意思的,不知您有没有留意琢磨过,叫“七窍”。
《封神演义》里,妲己要害死比干,借口说自己心痛,只有吃掉比干的“七窍玲珑心”才能治好。这个“七窍玲珑心”,真的是心上有七个孔吗?还是另有所指?咱们不知道。但是在中国人的观念里,“七窍”很早就有了,意思也很实在,而且确实和“心”大有关系。哪七窍呢?很多人都知道:两个眼睛、两个鼻孔、两个耳朵、一张嘴巴。有人奇怪:七窍都长在脑袋上,和心有什么关系?古人说,它们是上下级的关系。四海之内王最大,一身之中心最大。《内经》说“心主神明”,主管人类最高级的精神活动。七窍呢,是心的下属,各显其能,辅佐心认识这个世界。用今天的话说,七窍就是感官,是人类体验感受世界最重要的工具。
古人对七窍的态度,可以用四个字形容,叫“又爱又恨”。为什么爱?一个人感官发达,捕捉事物就更快,理解力也强。咱们夸一个人脑子好,常说他“聪明”。什么叫聪明,就是耳聪目明,反应快,辨识力强。为什么恨?庄子讲过一个故事:两个地主,一个住南边,一个住北边。离得太远,想聚会怎么办?谁也别多掏车票钱,都到中央的地主那儿聚会。中央的地主叫浑沌,热情好客,就是有个缺陷——脸是个白板肉坨坨。两个傻哥们老是白吃白喝,有点过意不去,就商量,咱俩帮老浑凿个七窍吧,至少能吃好吃的,看见好哥们儿呀!结果吭哧吭哧,每天凿一个,七窍倒是凿出来了,第七天浑沌就死了。你看,本来人家活得好好的,懵懵懂懂的,您非要让他知道:这是漂亮的,那是丑的;这是金条,那是大粪。人的分别心打开了,浑沌的快乐就死了。所以,古人无论是养生还是论道,关于七窍的劝告大概有两个:第一,明确上下级关系,心得管住七窍,不能让七窍把心带跑了。第二,七窍不能不用,也不能过度用,用太狠,会给你的人生带来反噬。
“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
说了这么多闲白,有点偏离主题了。传统医家,讲不出浑沌的故事,他们的关注点在另外一件事上:既然叫“窍”,就是通道嘛。那它们往里通向哪儿?往外又通向哪儿?回答是,七窍往里走是五脏,往外走就是自然界的气。
《灵枢•脉度》里说:“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眼睛和肝相通,鼻孔和肺相通,耳朵和肾相通,嘴巴和脾相通。嘴里的舌头呢,和心相通。今天讲颜值即正义,老大夫看病也看颜值:不是看三庭五眼、黄金比例,而是观察你的脸、你的五官七窍,能够判断出你的内环境有没有什么生态危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又说“清阳出上窍”,这个“清阳”是和“浊阴”相对的。七窍和外界交流沟通的,不是有形的东西,是无形的气。人活在天地里,不是活在培养箱里,所以自然之气的变化,无论正常的,还是反常的,都会对人体造成影响。所以七窍,又是沟通自然之气和人体的一个重要通道。
芎菊上清丸主要治什么?
重要的关口都容易犯刀兵。七窍既然沟通内外,就意味着双重风险:里边的五脏出问题了,它跟着倒霉;外边的邪气侵犯人体,它也先跟着遭殃。咱们今天聊的芎菊上清丸主要治什么?就是自然界的风热邪气侵犯人体,反映在头面七窍上的一类病。
高学敏先生在《实用中成药》里,把这个药的主治换算成了西医病名,可以参考一下:“西医称谓流行性感冒、耳源性眩晕、流行性结膜炎、外耳道炎、急性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等属风热上扰清窍者皆可应用。”看起来好厉害,可是实际用的时候,可不能被这些病名迷惑了,因为关键字在最后呢——“风热上扰清窍”。只有这个原因导致的这些病,才能用这个药。
“风热上扰清窍”什么样?首先看看这个“风热”。风热,说明这个邪气不是单个的,是风邪和热邪的结合。风邪什么样?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摇动”。您还记得铁扇公主的芭蕉扇吗?猴哥挨了一记,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是晕。眩晕,就是感受风邪的一个典型症状。那么感受热邪呢?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红肿,一个就是疼痛。大概被烫过的朋友都可以体会这种感觉。其次看看“上扰清窍”。中医讲六邪,风邪和热邪都属于阳性的邪气,那么它们侵袭人体,就喜欢找阳气最足的地方,这就叫同气相求、磁石引针。人什么地方阳气最足?头上。头上有什么?七窍。总结一下,风热邪气侵袭人体,特别明显反映在头面七窍这个部位,常常会发生三种最典型的变化:眩晕。疼痛。头疼,眼睛疼,耳朵疼,各种连起来疼。红肿。眼睛肿,耳朵肿,嗓子肿。这就是芎菊上清丸的适应症。
说到这里,可能有朋友会奇怪,这些症状和风热感冒有什么关系?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很多人有这样的经验:我一感冒就走耳朵,耳朵疼得不得了;或是一感冒就害眼睛,感冒好了,眼睛还是又红又痒,睡醒了眼睛睁不开,都让眼屎糊上了;还有人更倒霉,先是耳朵疼,然后连着脑袋也疼,眼睛也红。这时候你去医院,大夫可能会告诉你:你是上呼吸道感染,抵抗力弱了,所以诱发了中耳炎,或者结膜炎,或者前庭神经元炎……你顿时有了百病缠身的感觉。那么中医怎么看呢?——敌人是同一拨,但战场可以有好几个。战场在外部皮毛,你会觉得发热、怕热、出汗多;战场深入到肺经,你会感觉口渴、咳嗽、嗓子疼;战场在头面七窍,你会感觉眩晕、疼痛、红肿。在中医来看,这些病归根结底,都是同一个原因:风热上扰。那么头面七窍症状特别明显的,就可以用芎菊上清丸来治疗。
芎菊上清丸用药分析
芎菊上清丸的药物组成为:菊花、羌活、防风、荆芥穗、薄荷、川芎、白芷、黄芩、黄连、栀子、连翘、桔梗、藁本、蔓荆子、甘草。用药如用兵,芎菊上清丸是怎么用兵的呢?队伍分成了三支。
第一支,祛风邪,行气血。荆芥、防风、羌活、薄荷四味都是辛味发散药,主要任务是祛散外来的风邪。另外呢,这个病的疼和肿,是因为气血凝滞在头面部,不通则痛;川芎、白芷两味药,一个走血分,一个走气分,让头面部的气血运行流动起来,通了就不痛了。好玩的是,除了薄荷,这支部队用的都是温热药,有朋友说:我这个眼睛都红了、耳朵也肿了,再用热药不更上火吗?——见火还敢用热药,正是芎菊上清丸厉害的地方。有这个勇气,是因为还有更牛的第二分队。
第二支,清热邪。这支分队里就四味药:黄芩、黄连、栀子、连翘。每味战斗力都惊人。前三味药,如果加上黄柏,就是中医治疗三焦火毒的名方“黄连解毒汤”。古人怎么评价这几味药?“大苦大寒之药”,基本算泻火药里的扛把子。另外,这张方子里,清上部热的黄芩用量相当大,仅次于君药菊花,用这么多,既是为了清热邪,也是压制那些温热药,防范它们助火。连翘这个药也很妙,它既是清风热的主药,在银翘散里是当老大的;另一方面,它又能清心火、散肿结。前边咱们说,七窍是心的下属,下属一个个都肿了,老板也跟着上火,所以连翘用在这儿,算是一箭双雕。
第三支,当向导。战场在头面上,祛风清热的队伍都拉起来了,可是人生地不熟,还得有带路的。所以,里边还有三个药:桔梗、藁本、蔓荆子。桔梗的外号叫“舟楫”,能带着药往上游走。藁本呢,有个特长叫“善达巅顶”,这里用量非常少,显然是导游。蔓荆子也差不多,古人说它“专走头面”,最喜欢拿来治头疼和眼病。这三个药,就是队伍里的安力满大叔。
最后,想重点聊聊芎菊上清丸里的大咖——菊花。方子里一共十五味药,一味菊花就占了三分之一的量,是名副其实的君药。老大能当老大是有原因的,别的药都是一面能打,菊花是三面能打:能祛风,能解热,还能上头。为啥能上头?因为它香。古人说,凡是芳香的药,大多都能走头面,治“头目肌表之疾”。为啥能解热?菊花性凉,味道甜里带点苦,少用能生津液,大量用就退火。中国人爱菊花茶,热的凉的都好喝,里边再加点冰糖,满口甘凉清润,什么火气都没了。那么,为啥能祛风?答案就在菊花的花期里。在花界,菊花哥是不一样的传说。中国人说,春天主生,秋天主杀。所以古代杀人都叫秋决。菊花哥说,我就要生在杀气最重的时候。中国人说,花都是草木,木气最旺的春天才是花的主场。菊花哥说,我就要生在秋天金气最旺的时候,把你们这些凡木都给克了。于是呢,就有了黄巢那句有名的大话:“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菊花的花期决定了它的性格:秋天万里净,生在天地最干净的时候,菊花生来有股沉静劲儿。医家张山雷夸它:“肃降静镇,迥异寻常。”菊花的性格决定了它的命运:金能克木,菊花禀金气最纯,天生就是祛风、平木、清肝的药。外边的风气能治,里边的肝气也能平。人暴怒之后,有时会突然头疼、头晕、眼睛暴疼,这时候古人就用大剂量的菊花来清肝热、伐木气,尤其治眼睛疼最快。
只有最沉静的将军,才用得好最暴躁的兵;只有最清净的心,才能驾驭最清灵的七窍。趋上泻下、辛温寒凉,本性迥然相异的药草,在芎菊上清丸里,带着它们的烈性和脾气,裹挟着燎原烧天的风火贼邪,最终都消融到菊花的清凉甘润、静默从容里。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用到恰当处,花中的君子一样可以金戈铁马、统帅三军,一样可以做个佛系的霸道总裁。古人说“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摘自2024-8-30中国中医药报
樊经洋 北京中医药大学
说起治风热感冒,最有名的方子,应该是吴鞠通的银翘散。老人家道理讲得好,方子也配得妙,《温病条辨》里安排得明明白白。用好了,效果是“覆杯即解”,姑且留到后边说。今天说的药,不是那么出名,也没那么古老,但却不妨碍它是个好方子,它的名字是——芎菊上清丸。
何为七窍?
聊药之前,先说几句题外话。咱们的传统文化里,有个概念挺有意思的,不知您有没有留意琢磨过,叫“七窍”。
《封神演义》里,妲己要害死比干,借口说自己心痛,只有吃掉比干的“七窍玲珑心”才能治好。这个“七窍玲珑心”,真的是心上有七个孔吗?还是另有所指?咱们不知道。但是在中国人的观念里,“七窍”很早就有了,意思也很实在,而且确实和“心”大有关系。哪七窍呢?很多人都知道:两个眼睛、两个鼻孔、两个耳朵、一张嘴巴。有人奇怪:七窍都长在脑袋上,和心有什么关系?古人说,它们是上下级的关系。四海之内王最大,一身之中心最大。《内经》说“心主神明”,主管人类最高级的精神活动。七窍呢,是心的下属,各显其能,辅佐心认识这个世界。用今天的话说,七窍就是感官,是人类体验感受世界最重要的工具。
古人对七窍的态度,可以用四个字形容,叫“又爱又恨”。为什么爱?一个人感官发达,捕捉事物就更快,理解力也强。咱们夸一个人脑子好,常说他“聪明”。什么叫聪明,就是耳聪目明,反应快,辨识力强。为什么恨?庄子讲过一个故事:两个地主,一个住南边,一个住北边。离得太远,想聚会怎么办?谁也别多掏车票钱,都到中央的地主那儿聚会。中央的地主叫浑沌,热情好客,就是有个缺陷——脸是个白板肉坨坨。两个傻哥们老是白吃白喝,有点过意不去,就商量,咱俩帮老浑凿个七窍吧,至少能吃好吃的,看见好哥们儿呀!结果吭哧吭哧,每天凿一个,七窍倒是凿出来了,第七天浑沌就死了。你看,本来人家活得好好的,懵懵懂懂的,您非要让他知道:这是漂亮的,那是丑的;这是金条,那是大粪。人的分别心打开了,浑沌的快乐就死了。所以,古人无论是养生还是论道,关于七窍的劝告大概有两个:第一,明确上下级关系,心得管住七窍,不能让七窍把心带跑了。第二,七窍不能不用,也不能过度用,用太狠,会给你的人生带来反噬。
“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
说了这么多闲白,有点偏离主题了。传统医家,讲不出浑沌的故事,他们的关注点在另外一件事上:既然叫“窍”,就是通道嘛。那它们往里通向哪儿?往外又通向哪儿?回答是,七窍往里走是五脏,往外走就是自然界的气。
《灵枢•脉度》里说:“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眼睛和肝相通,鼻孔和肺相通,耳朵和肾相通,嘴巴和脾相通。嘴里的舌头呢,和心相通。今天讲颜值即正义,老大夫看病也看颜值:不是看三庭五眼、黄金比例,而是观察你的脸、你的五官七窍,能够判断出你的内环境有没有什么生态危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又说“清阳出上窍”,这个“清阳”是和“浊阴”相对的。七窍和外界交流沟通的,不是有形的东西,是无形的气。人活在天地里,不是活在培养箱里,所以自然之气的变化,无论正常的,还是反常的,都会对人体造成影响。所以七窍,又是沟通自然之气和人体的一个重要通道。
芎菊上清丸主要治什么?
重要的关口都容易犯刀兵。七窍既然沟通内外,就意味着双重风险:里边的五脏出问题了,它跟着倒霉;外边的邪气侵犯人体,它也先跟着遭殃。咱们今天聊的芎菊上清丸主要治什么?就是自然界的风热邪气侵犯人体,反映在头面七窍上的一类病。
高学敏先生在《实用中成药》里,把这个药的主治换算成了西医病名,可以参考一下:“西医称谓流行性感冒、耳源性眩晕、流行性结膜炎、外耳道炎、急性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等属风热上扰清窍者皆可应用。”看起来好厉害,可是实际用的时候,可不能被这些病名迷惑了,因为关键字在最后呢——“风热上扰清窍”。只有这个原因导致的这些病,才能用这个药。
“风热上扰清窍”什么样?首先看看这个“风热”。风热,说明这个邪气不是单个的,是风邪和热邪的结合。风邪什么样?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摇动”。您还记得铁扇公主的芭蕉扇吗?猴哥挨了一记,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是晕。眩晕,就是感受风邪的一个典型症状。那么感受热邪呢?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红肿,一个就是疼痛。大概被烫过的朋友都可以体会这种感觉。其次看看“上扰清窍”。中医讲六邪,风邪和热邪都属于阳性的邪气,那么它们侵袭人体,就喜欢找阳气最足的地方,这就叫同气相求、磁石引针。人什么地方阳气最足?头上。头上有什么?七窍。总结一下,风热邪气侵袭人体,特别明显反映在头面七窍这个部位,常常会发生三种最典型的变化:眩晕。疼痛。头疼,眼睛疼,耳朵疼,各种连起来疼。红肿。眼睛肿,耳朵肿,嗓子肿。这就是芎菊上清丸的适应症。
说到这里,可能有朋友会奇怪,这些症状和风热感冒有什么关系?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很多人有这样的经验:我一感冒就走耳朵,耳朵疼得不得了;或是一感冒就害眼睛,感冒好了,眼睛还是又红又痒,睡醒了眼睛睁不开,都让眼屎糊上了;还有人更倒霉,先是耳朵疼,然后连着脑袋也疼,眼睛也红。这时候你去医院,大夫可能会告诉你:你是上呼吸道感染,抵抗力弱了,所以诱发了中耳炎,或者结膜炎,或者前庭神经元炎……你顿时有了百病缠身的感觉。那么中医怎么看呢?——敌人是同一拨,但战场可以有好几个。战场在外部皮毛,你会觉得发热、怕热、出汗多;战场深入到肺经,你会感觉口渴、咳嗽、嗓子疼;战场在头面七窍,你会感觉眩晕、疼痛、红肿。在中医来看,这些病归根结底,都是同一个原因:风热上扰。那么头面七窍症状特别明显的,就可以用芎菊上清丸来治疗。
芎菊上清丸用药分析
芎菊上清丸的药物组成为:菊花、羌活、防风、荆芥穗、薄荷、川芎、白芷、黄芩、黄连、栀子、连翘、桔梗、藁本、蔓荆子、甘草。用药如用兵,芎菊上清丸是怎么用兵的呢?队伍分成了三支。
第一支,祛风邪,行气血。荆芥、防风、羌活、薄荷四味都是辛味发散药,主要任务是祛散外来的风邪。另外呢,这个病的疼和肿,是因为气血凝滞在头面部,不通则痛;川芎、白芷两味药,一个走血分,一个走气分,让头面部的气血运行流动起来,通了就不痛了。好玩的是,除了薄荷,这支部队用的都是温热药,有朋友说:我这个眼睛都红了、耳朵也肿了,再用热药不更上火吗?——见火还敢用热药,正是芎菊上清丸厉害的地方。有这个勇气,是因为还有更牛的第二分队。
第二支,清热邪。这支分队里就四味药:黄芩、黄连、栀子、连翘。每味战斗力都惊人。前三味药,如果加上黄柏,就是中医治疗三焦火毒的名方“黄连解毒汤”。古人怎么评价这几味药?“大苦大寒之药”,基本算泻火药里的扛把子。另外,这张方子里,清上部热的黄芩用量相当大,仅次于君药菊花,用这么多,既是为了清热邪,也是压制那些温热药,防范它们助火。连翘这个药也很妙,它既是清风热的主药,在银翘散里是当老大的;另一方面,它又能清心火、散肿结。前边咱们说,七窍是心的下属,下属一个个都肿了,老板也跟着上火,所以连翘用在这儿,算是一箭双雕。
第三支,当向导。战场在头面上,祛风清热的队伍都拉起来了,可是人生地不熟,还得有带路的。所以,里边还有三个药:桔梗、藁本、蔓荆子。桔梗的外号叫“舟楫”,能带着药往上游走。藁本呢,有个特长叫“善达巅顶”,这里用量非常少,显然是导游。蔓荆子也差不多,古人说它“专走头面”,最喜欢拿来治头疼和眼病。这三个药,就是队伍里的安力满大叔。
最后,想重点聊聊芎菊上清丸里的大咖——菊花。方子里一共十五味药,一味菊花就占了三分之一的量,是名副其实的君药。老大能当老大是有原因的,别的药都是一面能打,菊花是三面能打:能祛风,能解热,还能上头。为啥能上头?因为它香。古人说,凡是芳香的药,大多都能走头面,治“头目肌表之疾”。为啥能解热?菊花性凉,味道甜里带点苦,少用能生津液,大量用就退火。中国人爱菊花茶,热的凉的都好喝,里边再加点冰糖,满口甘凉清润,什么火气都没了。那么,为啥能祛风?答案就在菊花的花期里。在花界,菊花哥是不一样的传说。中国人说,春天主生,秋天主杀。所以古代杀人都叫秋决。菊花哥说,我就要生在杀气最重的时候。中国人说,花都是草木,木气最旺的春天才是花的主场。菊花哥说,我就要生在秋天金气最旺的时候,把你们这些凡木都给克了。于是呢,就有了黄巢那句有名的大话:“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菊花的花期决定了它的性格:秋天万里净,生在天地最干净的时候,菊花生来有股沉静劲儿。医家张山雷夸它:“肃降静镇,迥异寻常。”菊花的性格决定了它的命运:金能克木,菊花禀金气最纯,天生就是祛风、平木、清肝的药。外边的风气能治,里边的肝气也能平。人暴怒之后,有时会突然头疼、头晕、眼睛暴疼,这时候古人就用大剂量的菊花来清肝热、伐木气,尤其治眼睛疼最快。
只有最沉静的将军,才用得好最暴躁的兵;只有最清净的心,才能驾驭最清灵的七窍。趋上泻下、辛温寒凉,本性迥然相异的药草,在芎菊上清丸里,带着它们的烈性和脾气,裹挟着燎原烧天的风火贼邪,最终都消融到菊花的清凉甘润、静默从容里。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用到恰当处,花中的君子一样可以金戈铁马、统帅三军,一样可以做个佛系的霸道总裁。古人说“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前一篇:射干:清热解毒消痰利咽
后一篇:伏天养生不要盲目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