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导代药保养五脏《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中的养生智慧
(2024-07-30 03:15:17)
以导代药
保养五脏
《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中的养生智慧
摘自2024-7-29中国中医药报
周文清
北京市延庆区妇幼保健院
《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是一部养生导引类的专著,由清代廖平将《诸病源候论》中疾病后所附的导引法摘编而成,可以说是对隋代以前中医养生导引法的一次总结。这些功法种类繁多,以姿势来说,有偃卧、侧卧、端坐等;以动作来说,有伸展手臂、屈伸足部、前屈后仰等;以所治病证范围来说,包括了内、外、妇、伤等各科病证。
提倡导引
易于实践
《诸病源候论》中论述了各种疾病的病源与病候,是我国第一部专论疾病病因和证候的专书,在中医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此书“有病而无方”,不载治疗方药,提倡补养宣导,在诸证之末多附养生方和导引法来预防和治疗疾病,将这些养生导引的方法摘抄总结便成了《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如《风病诸候•风四肢拘挛不得屈伸候》篇中便有“手前后遁互拓极势三七,手掌向下,头低面心气向下至涌泉仓门,却努一时取势,散气放纵,身气平,头动膊,前后欹侧,柔转二七,去髆井冷血,筋急渐渐如消”的导引方法。全书强调了导引法对未病保健及已病愈后康复的重要作用,对后世医疗体操及康复保健有积极贡献。
《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中的导引法大多简明扼要,便于实施,让非医学专业的众多养生者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效法和借鉴。例如在治疗虚劳少气时,提倡“人能终日不唾,恒含枣核而咽之,受气生津,此大要也”,即口含枣核帮助津液化生,但并不吐出而是咽下,以帮助顾护津液、补虚养气。又如在治疗寒性腹胀时,可“以口呼出气三十过止”,即以口呼气三十次来散寒理气。
五脏导引法举例
《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中注重五脏养生,针对不同的脏腑,总结了不同的导引方法,下面简单介绍。
养肝
在《肝病候》中强调保养肝脏应顺应春之气,若逆之则为病,“肝脏病者,愁忧不乐,悲思嗔怒,头旋眼痛,呵气出而愈”,就是说若肝脏出了问题,会出现情志抑郁或情绪易激动、头晕目眩等症状,常常呵气自我导引有助于痊愈。
养心
对于心的保养,《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中认为心与夏季相应,应学会控制情绪,不要常常发怒,若违反此道出现心脏不适,可“左卧口内气鼻出之,除心下不便也”,即左侧卧位,口吸气,鼻呼气,来进行缓解。
养脾
若脾之为病则“体面上游风习习痛,身体痒烦满疼痛,用嘻气出”,就是说脾病会使人身体痒痛、心烦,以发出“嘻”字的嘴形呼气则可祛风止痛。
养肺
肺与秋季相应,故而保养肺应顺应秋气,如《黄帝内经》所说“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秋季应早睡早起,心境平和,收敛精神,若不遵此道,肺脏为病则胸背胀痛、四肢烦闷,可“用嘘气出,以两手据地覆之,口内气鼻出之,除胸中肺中病也”,即双手按在地面上,以口吸气,鼻慢慢呼气,以减轻不适症状。
养肾
肾脏的养护应顺应冬之道,即《黄帝内经》所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冬季应早睡晚起,避寒保暖,封藏阳气,若不遵此道,肾出现问题则“咽喉窒塞,腹满耳聋,用呬气出”。就是说出现咽喉中堵闷感、腹胀、听力下降等不适症状时,可以通过牙齿上下扣紧、用发“呬”字嘴型呼气来改善。也可以“两足交坐,两手捉两足解溪,挽之极势,头仰来去七,去肾气壅塞”,即两脚交叉而坐,两手交叉抓住两脚的解溪穴,头向后仰,脚向前伸,双手挽足,极力拉伸七次,可理肾气、除壅塞。
读名著品中医之《红楼梦》贾府靓汤的本草香
(2024-04-02
10:20:04)[编辑][删除]
读名著品中医之《红楼梦》
贾府靓汤的本草香
摘自2024-4-1中国中医药报
王爽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明清时期中医药已广泛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特别是那时的富贵之家,中医药祛病、养生体现在饮食起居等多种生活场景中。对此,古典名著《红楼梦》着墨甚多。
关注贾府饮食你会发现,不论清淡典雅的风味茶点、铺张奢靡的宫廷菜肴,还是一款食材相对简单的汤品,都与中医养生保健密切相关,因为那时“药食同源”的观念已深入人心。现列举几款贾府靓汤,让我们共同感受这沁人心脾的本草香。
祛暑化湿的“香薷饮解暑汤”
《红楼梦》通行本第二十九回,林黛玉随贾母、凤姐、宝钗、宝玉等人去清虚观打醮(一种宗教仪式),因天气炎热,身体虚弱的林黛玉在清虚观看了半日戏,就出现了中暑症状。因此,林黛玉便服下了“香薷饮解暑汤”。
香薷,别名香茹、香草等。《本草纲目》记载:“世医治暑病,以香薷饮为首药。”可见,这香薷饮的功效非比寻常。
林黛玉所服的“香薷饮解暑汤”,就是有名的中医方剂“香薷饮”,其主要功效是解表清暑、健脾利湿。“香薷饮”出自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香薷、白扁豆、厚朴三味中药组成,故又称为“三物香薷饮”。
书中只写了林黛玉中暑,喝了“香薷饮解暑汤”,并没有交待请医生诊治。可见贾府深谙中医药调理之道,对于常见的小病,能自行配置方剂。
健脾益气的“建莲红枣汤”
《红楼梦》通行本第五十二回中,贾宝玉要去给舅舅拜寿,天没亮就起来了。于是,麝月命秋纹、檀云等小丫环进来,一同服侍贾宝玉梳洗。随后,丫环用小茶盘捧了一盖碗“建莲红枣儿汤”,贾宝玉喝了两口。
能成为的贾宝玉晨起必喝之汤,可见这“建莲红枣汤”绝非等闲饮品。据资料记载,“建莲”是指福建省建宁县出产的莲子,是清代的贡品之一,被誉为“莲中极品”。
《本草纲目》记载:“莲子补中养神、益气力,久服轻身耐老,不饥延年,益心肾、固精气、强筋骨、补虚损、利耳目。”
“建莲红枣汤”的另一种食材“红枣”,又名大枣。《本草纲目》载,枣能补中益气、养血生津。民间有“日食三颗枣,百岁不显老”之说。
开胃益脾的“桂圆汤”
《红楼梦》通行本第一百一十六回写到,贾宝玉因精神受刺激而旧病复发,昏死过去,其魂魄再游太虚幻境。王夫人等人都在哭泣,已准备为贾宝玉料理后事,但贾宝玉突然苏醒过来。王夫人、贾政等人十分惊喜,便派人继续请医生诊治。王夫人叫人端来桂圆汤,然贾宝玉喝了几口,渐渐地神情稳定下来。
桂圆是中国南方的名贵特产。《本草纲目》记载:“龙眼开胃益脾,补虚长智。”《神农本草经》称其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桂圆汤”除桂圆外,还可搭配红枣、枸杞、鸡蛋、薏仁、红糖等食材。宝玉喝的桂圆汤是否搭配了别的食材,已不得而知,但他喝后情绪便稳定下来,突出的应是桂圆的安神功效。
见微知著,窥斑见豹。《红楼梦》中贾府饮食与中医药相关的还有很多,本文仅列举几款汤品,但依然可以感受到传统中医药对古人生活的影响,中医养生保健理念的深入人心,以及中医药的神奇魅力。
中药命名:药无重名惠万家
(2024-04-05
08:16:27)[编辑][删除]
中药命名:药无重名惠万家
摘自2024-4-3中国中医药报
赵中振 北京中医药大学《本草纲目》研究所
中药的命名,含有历史渊源,也有文化内涵。李时珍曾不止一次地阐述编著《本草纲目》的初衷——澄清中药的混乱。而释名正是李时珍解决这一问题的切入点。
释名解惑
翻开《本草纲目》,“释名”位列每一味药物的第一项。“释名”用于解释药名的含义,有的浅显,有的隐晦,不能一望而知,李时珍竭尽所能地对各个药名进行解释。从起名的源头到中途的变迁,解释每一层含义,与下文再叙述的药性相呼应。这是最见功力的一部分,是精品中的精品。读懂药名对于了解药性、记忆及应用该药有诸多帮助。
在中药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情况时常出现,非常复杂。释名的意义不仅是简单地解释药物名称的由来,更是要解决名实不符的大问题。
有一味药名叫葎草,现在一般的药店里都见不着它。葎草在南北方都可见到,它是一种蔓生植物,茎上有细刺,北方人称为“拉拉秧”,麦田中特别多。当年我到农村插队麦收时,手臂常被拉拉秧划出一条条血印子。
葎草入药历史悠久,作为民间草药多有使用,可清热解毒。“葎草”之名首次出现在唐代的《新修本草》,是当作新发现的民间药物来收载的。
经过李时珍的考证,发现更早成书的《名医别录》中其实已有记载,只不过叫作“勒草”。“此草茎有刺,善勒人肤,故名勒草。”勒草这个名字不常用,医家不闻其名。“勒”在南方某些地区有“刺”的意思。李时珍是湖北人,他从方言的变异推导出了“勒草”就是“葎草”,将两者合二为一。李时珍把它归到“有名未用”一类(记载有其名,应用未多见)。李时珍纠正了命名的混乱,该分的分,该合的合,这是《本草纲目》的一大贡献。
命名依据
中药的命名有很多依据和方法,也有很多趣味。称其名而识其性,呼其号而明其功。
第一种,用颜色命名。例如,白芷、丹参、黄连、黄芩、地黄等。白芷,芷为芳香之意。《楚辞》里多处记载了白芷,如屈原的《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白芷实际的颜色是白色,气味芳香,所以叫白芷。
第二种,用味道命名。龙胆,其根的形态像龙须,味道非常苦,像胆汁一样,所以叫作龙胆。细辛,其须根很细,味道辛辣,只要尝一次终生不会忘记这种味道。
第三种,用形状命名。海金沙,蕨类植物,孢子入药,质量非常轻,似粉末状。传统变戏法的向火上撒一把棕黄色的粉末,就看到噼噼啪啪冒火星,那棕黄色粉末就是海金沙。虎杖,其植物茎表皮很特别,有着像虎皮一样的斑纹,形态如杖,所以叫作虎杖。此外,还有虎掌、乌头、鸢尾、白头翁等。
第四种,结合产地命名。川芎、川乌、川贝母等皆因产于四川而得名。关防风、关黄柏产于东北地区。广藿香、广陈皮皆产于广东。这些药物都具有产地的标识,一般都是道地药材。还有阿胶出山东东阿,党参出山西上党,建曲、建泽泻产于福建。此外,还有一些外来的药材,名称中有“胡”“番”“洋”的,大多原产自外国,如胡椒、番泻叶、洋金花等。
第五种,从物候的角度命名。半夏,农历五月成熟,恰巧夏季过了一半,故得其名。夏枯草,每到夏至果穗成熟的形态像是枯黄凋谢了一般,因此而得名。忍冬藤,因经冬不凋而得名。夏天无,由于它的地上部分一到初夏时节就枯萎而难觅其踪,故得名。冬青子,因冬季采摘其成熟果实而得名。万年青,因四季常青而得名。
第六种,结合功效命名。益母草,顾名思义,对母亲有好处,能活血调经,为妇科良药。骨碎补,意思是可以使断裂的骨头愈合,用于治疗骨伤。番泻叶,番指外来,泻代表功效是泻下,叶指药用部位为叶。三个字,简明扼要、言简意赅。防风、续断等,药名中体现出了药物的功效。
第七种,文化衍义命名。山药,原名薯蓣,因避唐代宗李豫名讳而改为“薯药”。到了宋代,又因避宋英宗赵曙名讳而改为“山药”。经过两次改名,变成了现在的山药。
第八种,根据外语命名。比如,没药原产自非洲、阿拉伯半岛等地。在原产地的语言中发音为“Myrrh”,在中国音译成没药。曼陀罗,药名洋金花,是梵语Mandala的音译。诃子,又叫诃黎勒,音译自Harada。
第九种,因民间传说命名。刘寄奴,《本草纲目》第15卷引用了南北朝《南史》中的一段传说。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云:“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南朝宋高祖刘裕,小字寄奴。他小时候上山砍柴,看见一条大蛇立刻射出一箭,蛇遁去。第二天,刘裕回到山林中寻找,看到两个青衣小童在捣草药,便上前询问。小童答他们的主人被刘裕射伤,捣药是为治伤。刘裕将这种草药带了回去,此后凡遇金疮之伤就敷上。后人便称此草为刘寄奴。
不可画蛇添足
中药的名称不可画蛇添足。虽然中药以草木为主,有的名中带有草字头,如白芷等。但更多中药名根本没有草字头(艹),如人参。现在很多人在处方中或商品标签上,给参字加上草字头,其实是错字。
石韦,一味利水通淋的药,因为该植物多长在石头上,叶子具有柔韧性,就像加工后的皮革,所以叫石韦。如果给韦加个草字头就错了,曲解了原本的意思。
白及,白指其颜色,及指其块茎一年长一块,一节节接在一起,称为及,也没有草字头。
辛夷也是一样,其味道辛辣,花蕾表面如初生草木状,毛茸茸的。但没有草字头,不可写成“荑”。
中药释名并不是用《本草纲目》就能解答所有疑惑。李时珍没有说到的地方或是解释不够准确的情况仍然存在,这项工作仍在继续。中药的药名还有很多尚不清楚的地方。在临床应用过程中,随时留心,会有新的感悟。
另外也有命名意义特殊的。肉苁蓉别名“寸云”,我百思不得其解。为此,我请教了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郑金生。郑研究员做学问向来是刨根问底的。他给了我解答,肉苁蓉从内蒙古经过山西由晋商输入内地,山西话“苁蓉”读音近似“寸云”。肉苁蓉也就得了这个小名。因有南北肉苁蓉之分,所以药材行里还出现了南寸云、北寸云。
正名治乱
名称乱,不仅中国有,外国也有。世界上已知的高等植物有30万种,英文名字却有160万个,平均每个植物有五六个别名。瑞典著名植物分类学家林奈,在200多年前创立了双名法,以拉丁文表述使用到现在,为国际公认的植物命名法。现在生物界在基原上已经实现了一种植物一个名称。今后植物名不再混淆了。
澄清中药品种混乱,从药名做起。中药名和临床应用紧密相关,今后也要做到一药一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的恩师谢宗万教授生前倡导:“药无重名惠万家。”为达此目的,我的老师整整用了六十年,可见难度之大。
妙趣横生的宋代药名诗词
(2024-04-10
03:14:23)[编辑][删除]
宋代高度重视医学,官修多部本草学著作。在传播和普及的大背景下,中药的含义和音韵成为文人的选择——
妙趣横生的宋代药名诗词
摘自2024-4-8中国中医药报
原所贤 辽宁省大连市中医医院
药名诗词是古典诗词中的奇葩异卉,中药学与韵文结缘的特殊品类。将中药名的字义、寓意、谐音,巧妙地嵌入组合,采用比喻、拟人、借代、顶真等修辞方法,赋予诗词新颖的写景抒情议事意蕴。引发读者的共鸣而产生美读效果,独具匠心且妙趣横生。
药名诗的兴起,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的文坛。南朝史学家、文学家沈约(441—513年)的《奉和竟陵王药名诗》载:“丹草秀朱翘。重台架危岊。木兰露易饮。射干枝可结。”南朝文学家王融(467—493年)的《药名诗》载“重台信严敞,陵泽乃间荒。石蚕终未茧,垣衣不可裳。秦芎留近咏,楚蘅搢远翔。韩原结神草,随庭衔夜光”。开创了中国诗学史上文医并茂的新篇章。
陈亚
分明记得约当归
药名诗词至宋代名家辈出,最著名的是咸平五年(1002年)进士,仕至太常少卿的陈亚。受其精于医药的舅舅影响,他谙熟药名,作《药名诗》百余首行于世。其中“风月前湖夜,轩窗半夏凉”等佳句,为后人所传诵。
《全宋词•卷一》收录陈亚的《生查子》词四首,其中的《药名寄章得象陈情》载:“朝廷数擢贤,旋占凌霄路。自是郁陶人,险难无移处。也知没药疗饥寒,食薄何相误。大幅纸连粘,甘草归田赋。”《药名闺情》云“相思意已深,白纸书难足。字字苦参商,故要檀郎读。分明记得约当归,远至樱桃熟。何事菊花时,犹未回乡曲?”诗中将白芷、苦参、当归、远志、菊花等隐喻诗中,用书信传递思念丈夫之幽情。《药名闺情》之二载:“小院雨馀凉,石竹风生砌。罢扇尽从容,半下纱厨睡。起来闲坐北亭中,滴尽真珠泪。为念婿辛勤,去折蟾宫桂。”从议论入仕世情到闲话闺中闲情,思念参加科举应试的夫婿,陈亚将药名嵌在诗词中,音韵词义双关,展现了作者熟知药名、遣词用韵的功力。
宋代吴处厚的文言轶事小说《青箱杂记》载:“亚常言药名用于诗,无所不可;而斡运曲折,使各中理,在人之智思耳。或曰:‘延胡索可用乎?’亚曰:‘可。’沉思久之,因朗吟曰:‘布袍袖里怀漫刺,到处迁延胡索人。此可赠游谒穷措大’。闻者莫不大笑。”漫刺是拜访时写有姓名的名帖即名片,延胡索是中药元胡的别名,“措大”旧指贫寒失意的读书人。将如此生僻的药名写入联句,来形容四处干谒请托的穷书生,可见陈亚的才思敏捷,不愧吴处厚称誉的“近世滑稽之雄”。
黄庭坚
幕府从容理文史
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也擅长药名诗的写作。他的《荆州即事药名诗八首》载:四海无远志,一溪甘遂心。牵牛避洗耳,卧著桂枝阴。前湖后湖水,初夏半夏凉。夜阑乡梦破,一雁度衡阳。千里及归鸿,半天河影东。家人森户外,笑拥白头翁。天竺黄卷在,人中白发侵。客至独扫榻,自然同此心。垂空青幕六,一一排风开。石友常思我,预知子能来。幽涧泉石绿,闭门闻啄木。运柴胡奴归,车前挂生鹿。雨如覆盆来,平地没牛膝。回望无夷陵,天南星斗湿。使君子百姓,请雨不旋复。守田意饱满,高壁挂龙骨。
这组药名诗绝句组诗,写于崇宁元年(1102年),为58岁的黄庭坚被贬谪调任,在荆南待命期间所作。诗中将远志、甘遂、牵牛、桂枝、前胡、半夏等33种中药名直接或谐音嵌入在诗句中,表达了作者面临的仕途坎坷磨难和行无定所的困惑。诗中描绘了荆州的田园风光,倾吐自己的思乡寂寥,记述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等。
黄庭坚还有一首七言诗《药名诗奉送杨十三子问省亲清江》:“杨侯济北使君子,幕府从容理文史。府中无事吏早休,陟厘秋兔写银勾……”全诗洋洋洒洒32句,每句隐含一味中药名,可见作者精于此道,信手拈来的双关谐音驾驭技巧。关于药名诗的写作,黄庭坚曾表示,自己儿时长吟此类诗词而了不解其意,自从贬谪,忆童年时的药名诗方悟之。这类杂诗的写作具备相当的医药学知识。
王安石
笑语但闻鸡舌香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诗文各体兼擅,也有药名诗传世。他在《和微之药名劝酒》中写道:“赤车使者锦帐郎,从客珂马留闲坊。紫芝眉宇倾一坐,笑语但闻鸡舌香。药名劝酒诗实好,陟厘为我书数行。真珠的皪鸣槽床,金罂琥珀正可尝。史君子细看流光,莫惜觅醉衣淋浪。独醒至死诚可伤,欢华易尽悲酸早,人间没药能医老。寄言歌管众少年,趁取乌头未白前。”
王安石诗歌中屡次出现的王微之,是他的同僚和好友,与司马光、曾巩、李廌等都有诗歌唱和。诗人梅尧臣也有诗《送王微之学士知池州》,说明他曾任池州刺史。这首劝酒的诗,应该是宴饮应酬时的唱和之作。但是用药名入诗劝酒,说明王安石儒医兼通的学养;而欢饮的锦帐郎们,也应该听得懂这种时髦的吟咏。诗中说的宾客们开口笑语时有鸡舌香,记载当时士大夫口含丁香的口腔保健习俗。
王安石的作品《既别羊王二君与同官会饮于城南因成一篇追寄》载:“赤车使者白头翁,当归入见天门冬。与山久别悲匆匆,泽泻半天河汉空。羊王不留行薄晚,酒肉从容追路远。临流黄昏席未卷,玉壶倒尽黄金盏。罗列当辞更缱绻,预知子不空青眼。严徐长卿误推挽,老年挥翰天子苑。送车陆续随子返,坐听城鸡肠宛转。”这首以离别为主题的诗,描述了王安石对羊、王两位同僚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诗中嵌用中药白头翁、当归、天门冬、泽泻、王不留行、徐长卿等中药名,以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写出宴饮者的年龄、时间场景、告别话语,送行后的惆怅等,把情意缠绵的不忍送别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作为改革家,王安石在变法中实行“三舍升试法”培养人才。太医局不再隶属太常寺,开创了医学教育独立发展的先河。而在宋代中医药文化繁荣昌盛的大背景下,儒医相通,士大夫阶层兼备诗学和中药学素养,就使得药名诗词显一时之秀。
辛弃疾
山路风来草木香
南宋词坛大家辛弃疾,既有“醉里挑灯看剑”的豪放,也有“笑语盈盈暗香去”的温馨,药名词更是独具一格。他的《定风波•用药名招婺源马荀仲游雨岩马善医》载:“山路风来草木香。雨余凉意到胡床。泉石膏肓吾已甚,多病,提防风月费篇章。孤负寻常山简醉,独自,故应知子草玄忙。湖海早知身汗漫,谁伴?只甘松竹共凄凉。”谪居上饶带湖的辛弃疾用这首药名词作为请柬,邀请婺源的医家马荀仲到博山寺的雨岩游玩。词中将木香、石膏、防风、栀子等10味药名隐身于词句中,热情洋溢之余,作者的愤懑之情亦溢于言表。
雨后初晴,坐在书舍前的胡床上,便想起了马荀仲医生。“我这只能沉溺于山水的闲人,如病入膏肓,可真要担心风月之事耗费时光了。”南朝梁时吏部尚书徐勉对求官的下属说,今夕只可谈风月,不宜论及公事。辛弃疾感叹自己连谈论公事的权力都没有。“如果连你都不能来陪伴我出游散心,那我只能与松竹结伴,过着凄冷孤寂的隐逸生活了。”读完这首药名写成的请柬,人们能在词里行间,体会到辛弃疾笔下的淡淡忧伤和无奈感慨。
辛弃疾另一首《定风波•再和前韵药名》的词载:“仄月高寒水石乡。倚空青碧对禅床。白发自怜心似铁。风月。使君子细与平章。已判生涯筇竹杖。来往。却惭沙鸟笑人忙。便好剩留黄绢句。谁赋。银钩小草晚天凉。”词人将莲心、使君子、邛竹、蚕沙、远志等编织于词句里,读来令人拍案称绝。写景话人生,令人叹服作者的笔法。
宋代是中医药学发展的高峰时期,政府主持官修了多部本草学著作。在这种传播和普及的大背景下,中药名称的含义和音韵成为文人墨客们的选择,催生了妙趣横生的药名诗词的风行。
伏天来碗苦瓜粥
摘自2024-7-29中国中医药报
在喧闹的菜场里,目光不经意间落在那一堆翠绿色的苦瓜上,女儿稚嫩的声音在耳畔响起:“妈妈别买苦瓜,它实在太苦,我不爱吃。”我想起母亲一直喜欢吃苦瓜,关于跟苦瓜的点点滴滴涌上心头,挥之不去。
苦瓜,这其貌不扬的蔬果,却有着不平凡的身世。苦瓜属葫芦科,原产印度,广泛栽培于热带和温热带地区。苦瓜味苦性寒,具有祛暑涤热、明目、解毒功效。苦瓜除可食用外,还可以制作苦瓜奶、饮料等。
《滇南本草》载苦瓜“泻六经实火,清暑益气,止烦渴”。《生生编》载苦瓜“除邪热,解劳气,清心明目”。
小时候,我记得母亲一到夏天就特别爱吃苦瓜,清炒苦瓜、凉拌苦瓜、苦瓜炒肉等轮番上阵。我最喜欢母亲做的苦瓜粥。只见母亲把地里刚摘来的苦瓜用刀切开去瓤,洗净切丝,入沸水中过水后捞出备用。接着把大米淘净,加清水煮粥,待熟时放入苦瓜、食盐等调味品,等到厨房里飘散出阵阵苦瓜的清香味时,苦瓜粥便做好了。炎炎夏日,吃上一碗苦瓜粥,让人身心清凉。
母亲有次说给我做苦瓜汤,我说那这碗汤肯定很苦。母亲告诉我,苦瓜和别的菜一起煮,不会让别的菜变苦,它只苦自己。有人称苦瓜“有君子之德,有君子之功”,赞誉苦瓜为“君子菜”。
不苦别人,只苦自己,那一瞬间我明白了母亲为何喜欢吃苦瓜,人生何不是有苦有甜,真正的君子真的是只苦自己。从那以后,我更喜欢苦瓜了。
如今,母亲不在了,我也来到大城市生活,炎炎夏日再也没有母亲亲手为我做上一道道清凉的苦瓜菜。但我也学着母亲从菜场买它回来,在厨房里让它成为家里的菜肴,也把关于苦瓜的故事讲给女儿听。我坚信,终有一天,她也会如我一般,从不喜欢到喜欢上这道蕴含着人生百味的“君子菜”。
苦瓜,它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承载着母亲的爱与岁月的记忆。在这漫长的时光长河中,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星星,照亮我前行的道路。 (浙江杭州
张炎琴)
清凉饮品酸梅汤
摘自2019-8-7中国中医药报
王碧辉 王振 山东省济宁市中医院
三伏天里炎热多雨,阳气外发,人体汗出增多,津液耗伤,出现口渴纳差、疲惫无力等现象。山东省济宁市中医院药剂科副主任医师刘会芳介绍,夏季人体肌肤腠理开泄,寒邪容易入侵引发疾病,所以中医养生提倡避免贪凉。但酸梅汤具有健胃消食、行气活血之功效,在酷暑难耐的季节,喝上一杯清凉的酸梅汤,不仅解暑止咳,还能开胃,实为解暑饮料之佳品。
刘会芳介绍,酸梅汤中的主要成分是乌梅,为蔷薇科植物梅的干燥近成熟的果实。乌梅性平,味酸,入肝、脾、肺、大肠经,具有敛肺止咳、涩肠止泻、生津止渴、安蛔止痛的功效。乌梅中富含柠檬酸、苹果酸、琥珀酸、酒石酸、多种维生素,其中维生素B2含量极高。故酸梅汤中也含有较多酸性物质,可以促进唾液与胃液的分泌。“望梅止渴”的典故,便是利用乌梅的酸味,形成条件反射促进唾液与胃液的分泌,达到生津止渴的功效。所以在盛夏的时候饮上一杯酸梅汤,不仅可以防暑解渴,而且还可以开胃,补充水分。
此外,夏天是吃烧烤的旺季,如果饮酒过多时可以喝上一杯酸梅汤,具有很好的醒酒护肝作用;烤串等肉类之品吃多了,酸梅汤可以助消化,减少肠胃对油脂的吸收;有虚热口渴、胃呆纳少、胃酸缺乏、消化不良等症状时,酸梅汤也是不错的选择。
那么,如何才能喝到可口的酸梅汤呢?当然,除了购买,在家自制,更会味美效佳。
首先是原材料的选择,选择质量较好、无腐烂变质、无虫蛀的乌梅、山楂、陈皮、甘草作为原料,剔除枝叶、果梗等杂质。
其次,将选取好的乌梅、山楂、陈皮、甘草用盐水浸泡10分钟,除去原材料中的微生物,再用清水冲洗,直至无盐分,控干水分。
再次,取乌梅500克,山楂300克,甘草100克,陈皮150克,放入锅中,加水5L浸泡2~3小时,大火烧开,小火慢熬1小时,将熬好的浓缩汁用筛网过滤备用。若没有筛网可以将乌梅、山楂、陈皮、甘草提前用纱布包好即可。
最后,根据自己的口味加入适量冰糖,稍稍熬一下使其溶化,搅拌均匀。如有桂花,加入少许以增色添香,待晾凉后放入冰箱冷藏,随时饮用。
刘会芳提醒,酸梅汤虽然清热爽口,但也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服用,消化性溃疡、胃酸过多、感冒的患者不宜服用。此外儿童也不宜长期大量饮用酸梅汤。当然,在夏季除了饮用酸梅汤,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饮食清淡,多吃水果如西瓜,多饮水,不可吃过多油腻食物;注意休息,生活规律,适应季节,夜卧早起,中午适当休息;适当运动,夏季运动量不宜过大、也不能过于剧烈运动,可以选择早晨或者傍晚做养生操、瑜伽等;在防暑降温方面,切不可贪凉,空调温度不宜过低,一般以27为宜,不可长时间呆在空调房间内。(王碧辉
王振)
夏天毛豆入馔佳
摘自2024-7-25中国中医药报
缪士毅 浙江省永嘉县委组织部
“毛豆,毛豆,新鲜毛豆!”顺着摊贩们的吆喝声望去,但见夏日晨光里,摊贩们有的正麻利地将毛豆从其茎梗上摘下,有的正与买家讨价还价……毛豆是夏天不可或缺的一道美味。
毛豆也称菜用大豆,就是新鲜连荚的黄豆,其荚作扁平形,因荚上有细毛而得名。毛豆老熟后,就是我们熟悉的黄豆。毛豆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其踪影遍及大江南北的田间地头。我出生在农村,记得乡下老家的人们喜食毛豆,不仅在园地里种植几畦毛豆,还见缝插针地在水田的田塍上栽种毛豆。毛豆成熟时节正值暑假,我时常跟随父母一起摘毛豆、剥毛豆,成了我小时候难以忘怀的记忆。在农业大学求学时,我从栽培学老师那里学会了毛豆的栽培技术,在学校实验农场,还过了一把从种植毛豆到收获毛豆的瘾,至今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目,也因此对毛豆多了几分情感。
毛豆为大众食材,常以鲜豆粒入馔。烹调毛豆有多种方法,可炒、烧、拌等。在食材搭配上,毛豆从不“挑三捡四”,既可与荤料搭档,也可与素料为伍;既可当主角,也可当配角。在家中,我时常下厨烹制风味各异的毛豆粒菜肴,如毛豆炖猪蹄、毛豆烧排骨、毛豆炒肉、毛豆烧虾仁、毛豆萝卜丁等。
在众多毛豆菜肴中,人们最喜欢的当数盐水毛豆。盐水毛豆不仅煮法简便,更重要的是品味起来富有情趣,夏天的傍晚,来盘煮熟的盐水毛豆,家人或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品尝美味,一边谈天说地。聊到到兴致高时,还来点小酒助兴,吃毛豆,品小酒,别有一番情趣。
盐水毛豆做法简单,将新鲜毛豆用清水搓洗几遍,把黏附在表面的泥尘、沙子等洗掉,可用剪刀将毛豆两端尖角剪一下,以便煮时更好入味。然后将毛豆倒入锅中,加入清水没过毛豆,加入适量食盐,有的还加八角、桂皮等调料,煮7分钟左右,从锅中捞出倒入盘中,稍冷却后即可食用。
毛豆不仅味美,且营养价值高,其富含植物蛋白、多种有益的矿物质、维生素及膳食纤维,尤其是钾、镁元素含量高,维生素B族和膳食纤维特别丰富。毛豆所含丰富的钾,能缓解炎热天气造成的疲乏无力和食欲下降;因含丰富的膳食纤维,有助于防止便秘。毛豆还具有药用价值,中医学认为,毛豆味甘性平,具驱除邪气,止痛,消水肿之功效,能除胃热,通瘀血,解药物之毒。
品味毛豆,品的是美味,也是情趣。
伏天一碗羊肉汤不用医生开药方
(2024-07-26
03:56:32)[编辑][删除]
伏天一碗羊肉汤 不用医生开药方
摘自2024-7-25中国中医药报
本报记者 徐尤佳
浙江杭州有个重要的习俗,三伏天“头伏羊肉,二伏鸡,三伏要吃金猪蹄”,民间还有“伏天一碗羊肉汤,不用医生开药方”的说法。“伏羊养生”有没有道理?下面听听浙江省杭州市中医院治未病科主任医师何迎春的介绍。
夏季应注重摄取蛋白质
说到夏季的饮食习惯,清淡饮食想必是大多数人的共识。“这里说的清淡指的是烹饪方法,并不是说只能吃青菜。尤其对于老年人来说,这个季节应该比平时更注重蛋白质的摄取。”何迎春说,三伏天人体消耗增大,适当吃些高蛋白的食物,有助补充体力。
何迎春在临床上经常见到一些老年人睡不好、吃不下,甚至出现低血糖、低血压,原因就在于补给不够。所以她建议老年患者少食多餐,每天吃六七顿,只要条件允许,就要适时补充营养。所以这时喝羊汤、吃羊肉是非常适合的。
伏羊也可冬病夏治
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期,是人体祛除寒邪、蓄养阳气的最佳时机,也有利于治疗及预防冬季易发的虚寒性疾病。羊肉能暖中补虚,治虚劳寒冷、五劳七伤,所以正确吃伏羊也可以起到冬病夏治的作用。此外,羊肉含钙、铁离子较多,对于防治骨质疏松、贫血等疾病都有一定的作用。
何迎春提醒:“现在的年轻人普遍熬夜多,宅在家里吹空调的时间比较多,身上寒气重、阳气虚,建议少吃冰镇西瓜、冰淇淋等凉性食物,多吃姜、羊肉等温性食物,促进血液循环,排出体内的湿气和寒气。女生可以吃点桂圆,多喝红糖水,能补气补血。”
伏天羊汤虽好,但并非人人适合。实热证及阴虚内热患者均不宜食用,肝炎患者过多食用羊肉会加重肝脏负担,也不推荐。
伏羊烹饪有讲究
夏季吃羊肉,首先要注意的就是“降火”,也就是应该采用清淡的烹饪方式。建议采用清炖的方法,避免烧烤等方式。同时在烹饪时避免辛辣燥热的调料。以清炖的方式烹饪的羊肉清爽不油腻,味美而鲜,还可避免上火。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