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渊莫发愁
中医解烦忧
摘自2024-7-26中国中医药报
王文静
贵州中医药大学
鼻渊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给患者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中医药在鼻渊的防治中有着独特的优势,通过辨证施治、内外结合的方式,能够有效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下面简单介绍中医药治疗鼻渊的常用方法和适用人群。
什么是鼻渊
鼻渊,亦称鼻炎,是指鼻窍不利、涕浊不清之病症。鼻渊可分为急性鼻渊、慢性鼻渊及过敏性鼻渊。急性鼻渊症见鼻塞、流涕、喷嚏、咽喉不适;慢性鼻渊表现为长期鼻塞、头痛、嗅觉减退;过敏性鼻渊症见鼻痒、喷嚏、清涕不断。鼻渊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还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如中耳炎、哮喘等。因此,及时有效地治疗鼻渊至关重要。
中医对鼻渊的认识
中医认为,鼻渊的发生与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密切相关。如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侵袭肺卫,导致肺气失宣,鼻窍阻塞;或脾胃虚弱,湿浊内生,上犯鼻窍;肾气亏虚,精气不足,导致鼻窍失养。此外,情志失调、劳累过度、饮食不节等因素也可导致鼻渊的发生和加重。
中医治疗鼻渊强调辨证施治,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常见的证型包括风寒袭肺证、风热犯肺证、脾虚湿阻证、肺脾气虚证和肾虚不固证。根据不同的证型,分别采用辛温解表、清热解毒、健脾祛湿、益气固本等治法,配合适当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中医治法多样
中药内服
内服中药是治疗鼻渊的主要方法之一。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辨证施治,选用适当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例如,风寒袭肺证常用方剂为辛温解表的九味羌活汤或小青龙汤;风热犯肺证常用方剂为清热解毒的银翘散或桑菊饮;脾虚湿阻证常用方剂为健脾祛湿的参苓白术散或六君子汤;肺脾气虚证常用方剂为益气固本的玉屏风散或补中益气汤;肾虚不固证常用方剂为温补肾阳的金匮肾气丸或右归丸。
外治法
除了内服中药,外治法在鼻渊的治疗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常见的外治法包括针刺、艾灸和中药熏蒸等。通过针刺特定穴位,如迎香、风池、合谷等,可调节经络气血、缓解鼻渊症状;对迎香、百会、足三里等穴位进行艾灸,有温通经络、祛寒止痛的作用;选择对症的中药煎汤后进行鼻部熏蒸,可以有效缓解鼻塞、流涕等不适症状。
食疗药膳
饮食调理在鼻渊的防治合调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不同体质应采用不同的食疗方法。
如风寒型患者,多因外感风寒引起,表现为鼻塞、流清涕、怕冷等症状,推荐食用温热性质的食物,如生姜、葱白、红枣等,以发散风寒,温通鼻窍。风热型患者,常于春季或气候干燥时发作,症状包括鼻塞、流黄稠涕、口干舌燥。此时应选择清热解毒、生津润燥的食物,如绿豆、菊花、梨、西瓜等,帮助清除在内之热邪。脾虚湿盛者,多伴有鼻涕量多、质稀以及易疲劳等症状,是由于脾胃功能不佳,湿邪内生所致。推荐食用健脾利湿的食物,如山药、茯苓、薏苡仁等,可帮助恢复脾胃功能、祛除湿邪。肺脾气虚者,多表现为长期鼻塞、气息短促、容易感冒。应选择补肺益气的食物,如黄芪、党参、鸡肉、牛肉等,以增强肺脾功能,固表止汗。肾虚者,常有鼻塞、腰膝酸软且夜间加重等症状。推荐食用补肾固本的食物,如枸杞子、核桃、黑芝麻等,可滋补肾气。
总之,中医在鼻渊的治疗上,通过内外兼治、辨证施治的原则,为患者提供了全面且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可从根本上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踏青赏花好时节远离过敏性鼻炎
(2025-02-21
05:31:58)[编辑][删除]
踏青赏花好时节 远离过敏性鼻炎
摘自2025-2-20中国中医药报
李艳彬 安徽省亳州市中医院
春季是踏青赏花的好时节,但对于过敏性鼻炎患者来说,却意味着将要面对鼻塞、流涕、打喷嚏、眼睛痒的烦恼,这些症状不仅让人苦不堪言,还会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
过敏性鼻炎,中医称之为鼻鼽,是一种常见的鼻部疾病,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为此,本文将介绍中医是如何认识过敏性鼻炎的,有哪些妙招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
过敏性鼻炎不只是鼻子的问题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最早提出了“鼻鼽”的病名,并认为其发病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为后世医家认识和治疗过敏性鼻炎奠定了理论基础。
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肺气虚弱,卫外不固,就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袭,导致鼻塞、流涕、喷嚏等症状。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虚弱,运化失常,就会导致水湿停聚,形成痰浊,上犯鼻窍,加重鼻塞、流涕等症状。肾主纳气,为先天之本。肾阳不足,温煦失职,就会导致鼻窍失养,出现鼻痒、喷嚏等症状。由此可见,过敏性鼻炎虽然表现在鼻部,但其根源在于肺、脾、肾三脏功能的失调。因此,中医治疗过敏性鼻炎并非单纯针对鼻部症状,而是注重整体调理,通过调理肺、脾、肾三脏功能,从根本上改善体质,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中医调治有方法
中医治疗过敏性鼻炎讲究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和体质,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中药调理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中医将过敏性鼻炎分为不同的证型,并采用相应的方剂进行调理。
肺气虚寒型:表现为鼻痒喷嚏,清涕如水,畏寒怕冷,气短乏力。常用方剂有玉屏风散、桂枝汤等。
脾气虚弱型:表现为鼻塞较重,鼻涕黏白,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常用方剂有补中益气丸、参苓白术散等。
肾阳不足型:表现为鼻痒喷嚏,清涕长流,腰膝酸软,夜尿频多。常用方剂有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等。
中医外治法
穴位按摩、艾灸、穴位贴敷等中医外治法可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或局部用药,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
穴位按摩
按摩迎香穴、鼻通穴、印堂穴等,可以缓解鼻塞、流涕等症状。
迎香穴:在面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主要用于治疗鼻塞、流涕等呼吸系统疾病的症状,对于改善鼻子不通气有很好的效果。
鼻通穴:在鼻孔外缘直上,眼内眦角下方约0.5寸的位置,对于缓解鼻腔不通畅、打喷嚏等症状有帮助,常用于治疗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等病症。
印堂穴:在头部,两眉毛内侧端中间的凹陷中。具有明目、通鼻、安神的作用,适用于头痛、眩晕、鼻塞、眼部不适等症状,是治疗头部和面部疾患的重要穴位之一。
艾灸
可艾灸肺俞穴、脾俞穴、肾俞穴等,温阳散寒,增强体质。
肺俞穴:在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约两指宽)处。此穴位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常用穴位之一,艾灸此穴有助于增强肺功能,提高机体抵抗力,尤其适用于因寒邪引起的呼吸系统疾病,如过敏性鼻炎、感冒等。
脾俞穴:在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约两指宽)处。艾灸此穴位有助于健脾利湿,增强脾胃功能,改善体内湿气过重的情况,从而间接地对过敏性鼻炎有辅助治疗作用。
肾俞穴:在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约两指宽)处。肾为先天之本,艾灸此穴位可温补肾阳,强身健体,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对于因肾阳不足导致的过敏性鼻炎患者来说,艾灸肾俞穴可以帮助调节身体的整体状况,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
穴位贴敷
将中药贴敷于特定穴位如大椎穴、神阙穴等,可以起到疏通经络、宣肺通窍的作用。
大椎穴:在颈后部,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大椎穴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之会,具有调节全身阳气的作用。贴敷此穴位有助于疏散风寒,改善由寒邪导致的鼻塞、流涕等症状。
神阙穴:在上腹部,脐中央。神阙穴属于任脉,贴敷该穴位可调节脾胃功能,增强体质,间接地帮助缓解过敏症状。对于那些由于脾虚湿盛引发的过敏性鼻炎患者来说,刺激神阙穴尤为适合。
饮食调理
中医认为,饮食调理是治疗鼻炎的重要辅助手段。以下推荐3款药膳。
辛夷花煮鸡蛋
做法:准备辛夷花10克,鸡蛋2个。将辛夷花和鸡蛋一起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煮约30分钟。取出鸡蛋,剥壳后再放回锅中继续煮10分钟,使其更入味。
功效:辛夷花具有良好的通鼻窍作用,能有效缓解因过敏性鼻炎引起的鼻塞、流涕等症状。鸡蛋富含优质蛋白质和其他营养成分,有助于增强身体抵抗力。
红枣山药粥
做法:准备红枣5枚,山药50克,大米100克。山药洗净去皮切块,红枣去核,与洗净的大米一同放入锅中,加水适量。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慢炖至粥熟软即可。
功效:红枣补气养血,适合体质虚弱者食用;山药健脾益肺,有助于改善脾胃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此粥对于脾虚导致的过敏性鼻炎患者特别有益。
生姜红糖水
做法:准备生姜片10克,红糖适量。将生姜片放入锅中,加入约500毫升清水,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煮15分钟,加入适量红糖搅拌均匀,待温热时饮用。
功效:生姜散寒解表,红糖温中补虚,有助于驱除体内的寒气,减轻寒冷天气或受凉引发的过敏症状。
日常预防与调护
除了积极治疗,日常生活中做好预防和调护也很重要。
一是要避免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动物毛发等。
二是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三是要注意饮食起居,避免食用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鼻炎速癒汤【草根一生】
(2015-03-16
16:33:08)[编辑][删除]
http://a2.att.hudong.com/85/96/01300000293642122657968832961.jpg 鼻炎速癒汤处方:
炒苍耳子30克
藿香,
丹皮,生石膏各15克,白芷,辛夷各12克,连翘 ,元参,桑白皮各20克,荆芥,甘草各10克,桔梗18克。服法:一日一剂水煎服。一般三剂有效。
吴光炯治疗突发性耳聋案
(2025-05-15
05:06:29)[编辑][删除]
吴光炯治疗突发性耳聋案
摘自2025-5-14中国中医药报
龚小雪 贵州中医药大学
吴光炯,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导,从医50余年,深研中医经典,灵活运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症,疗效卓著。现举其临床诊治突发性耳聋医案一则以飨同道。
龙某,女,11岁,2023年11月16日因咳嗽半月,语言及听力倒退3天,就诊于某三甲医院。半月前患儿无明显原因出现咳嗽,为刺激性呛咳及犬吠样咳嗽,伴呼吸困难,气促、喘息,胸闷,于某三甲医院完善相关检查后诊断为支气管哮喘,予鼻吸药物治疗(具体不详),后呼吸困难及气促好转。1周前出现咳嗽加重,为阵发性呛咳,喉间有痰不易咳出,无气促、呼吸困难及发绀等不适,继续予药物(具体不详)治疗。3天前跑步后突发晕倒,持续时间约30分钟,就诊于当地医院,输液治疗后清醒,但听力及语言倒退。1天前语言恢复,但听力无好转,无发热等不适,于某三甲医院完善相关检查后,门诊以“听力减退”收入院治疗。患儿精神、饮食尚可,二便如常。既往诊断鼻窦炎3年,未予特殊处理;8个月前突发晕倒1次,于当地诊所扎针后清醒(具体不详);2个月前西医诊断癔病性耳聋。
2024年1月12日,患者来诊。刻下:晨起耳聋,睡眠醒后耳聋头昏几分钟至几小时,甚至持续1~2天,可自行恢复,恢复后一切如常。情绪可,月经初潮3个月,睡眠偏差,舌淡红苔白腻。
辨证:风热上扰。
治则:疏风清热开窍。
方用翘荷汤合泽泻汤加减:连翘12g,薄荷6g(后下),炒栀子9g,桔梗9g,炒黄芩9g,泽泻15g,茯苓20g,柴胡9g,枳壳10g,白芍15g,葛根12g,石菖蒲12g,甘草6g,淡竹叶9g。7剂,水煎服,日1剂。
1月19日二诊:服药后耳聋恢复,耳鸣发作几次。现睡眠差,情绪不良,烦躁,舌淡红苔薄黄,月经可,怕冷,饮食一般。方用翘荷汤合四逆散:连翘15g,薄荷6g(后下),炒栀子9g,炒黄芩9g,桔梗12g,柴胡9g,枳壳10g,白芍15g,甘草6g,泽泻12g,茯苓20g,石菖蒲12g。6剂,煎服法同上。
1月26日三诊:右耳鸣,发则伴头晕,睡眠失调,舌红苔黄腻,怕冷,月经可。6剂,煎服法同上。辨证:痰热内郁。治则:化痰清热。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法半夏9g,白术12g,天麻片12g,陈皮6g,防风9g,石菖蒲9g,郁金10g,葛根10g,泽泻10g,茯苓15g,甘草6g,木通6g,淡竹叶12g。6剂,煎服法同上。
2月2日四诊:耳鸣减轻,怕冷,情绪不调,不耐烦,烦躁易怒。舌红苔薄黄,脉弦滑数。方用翘荷汤合四逆散加减:连翘9g,薄荷6g(后下),炒黄芩6g,炒栀子6g,柴胡9g,枳壳9g,白芍12g,葛根10g,甘草6g,石菖蒲9g,桔梗6g,泽泻10g。嘱咐注意饮食作息规律,避免寒凉,预防感冒。药后痊愈。
按
患者于感冒之后出现耳鸣、耳聋症状,此乃外感风邪诱发。风热之邪上扰清窍,致使耳部气血失和,窍道不利,故耳鸣、耳聋随之而起。在治疗上,当以解表开窍为法,选用翘荷汤以清热解表、开窍通络。然患者耳聋、耳鸣症状较为显著,此为脾湿上扰之象。脾主运化水湿,若脾失健运,湿邪内生,上扰清窍,可致耳部气机不畅,加重耳鸣、耳聋之症。故在翘荷汤的基础上,加用泽泻汤以健脾利湿,使湿邪得去,清窍得畅,耳部症状得以缓解。如此配伍,标本兼治,以期达到祛邪扶正、恢复耳聪之效。
二诊患者耳鸣症状较前明显减轻,然而情绪方面却出现烦躁易怒,难以自控。此乃病机转化之象。耳鸣减轻,说明清窍之邪气已得部分疏散,耳部气血运行稍有改善。患者烦躁易怒,多因肝郁气滞,气机不畅所致。肝主疏泄,情志不畅则肝郁化火,肝火上炎,扰乱心神,故而出现烦躁易怒。在治疗上,综合考虑患者当前病机,选用翘荷汤合四逆散。翘荷汤清热解表、开窍通络,可进一步清除余邪,巩固耳鸣减轻之疗效;四逆散疏肝理气、调和脾胃。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升达肝气;白芍柔肝缓急,养血敛阴;枳实破气消积,导滞下行;甘草调和诸药,缓急和中。二者合用,既能清解余邪,又能疏肝理气,调畅气机,使肝气得疏,气机调畅,肝火得降,心神得安,烦躁易怒之症自可缓解。此方药合用,标本兼治,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调和脏腑的整体治疗理念,有望使患者耳鸣进一步改善,情志亦得调和,身体机能逐步恢复平衡。
三诊患者舌苔厚腻,此为痰湿内蕴之征象。痰热壅滞于内,阻滞气机,扰乱脏腑功能,是当前主要病机。痰湿之邪,犹如雾露胶结,非轻浅之药可除,故治疗当以化痰祛湿为先,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白术天麻汤为化痰祛湿之剂。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为化痰要药;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可培土生金,从根本上改善痰湿生成之源;天麻平肝息风,止痉定眩,既能平息肝风,又能缓解痰湿阻滞所致的头晕目眩等症状。三药合用,共奏化痰祛湿、平肝息风之效。通过服用此方,患者痰湿得以逐步化解,痰浊之象逐渐减轻。痰湿减少后,继续使用翘荷汤以疏散余邪,使清窍得畅,气血调和,从而巩固疗效,收全功之效。
翘荷汤一方出自《温病条辨》,为轻清辛凉方,主治眼、耳、口、鼻等五官疾病。该方清上宣肺,可用于燥气化火,清窍不利,耳鸣目赤,龈胀咽痛者。泽泻汤出自《金匮要略》:“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泽泻汤方:泽泻五两,白术二两。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该方有健脾利水之效,主治饮停胃脘,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四逆散出自《伤寒论》:“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主治肝气郁结,阳气内郁,气机不畅。此方有疏畅气机,透达郁阳,行气开郁,推陈致新之功,故为疏肝行气之祖方。吴光炯说,该方临床应用十分广泛,有时可将其作为复杂病证的投石问路之用。《景岳全书》中的柴胡疏肝散和《医林改错》中的血府逐瘀汤皆是在此方的基础上加减而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