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中有药治百疾
(2024-07-26 05:11:24)摘自2024-7-25中国中医药报
王续琨 大连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常东旭 辽宁师范大学图书馆
李时珍提出蜂蜜真伪的简易鉴别方法:“凡试蜜,以烧红火箸插入,提出起气是真,起烟是伪。”他对蜂蜜的主治范围和功效做出简练的概括:“和营卫,润脏腑,通三焦,调脾胃。”“其入药之功有五:清热也,补中也,解毒也,润燥也,止痛也。”明代末年以后的本草药书,如李中梓的《本草通玄》、姚可成的《食物本草》、刘若金的《本草述》等均使用“蜂蜜”作为条目名称。李时珍认为,“蜂蜜生凉熟温,不冷不燥,得中和之气,故十二脏腑之病,罔不宜之。”蜜蜂以其特有的中和药性,成为“和百药”的百搭药材。
蜂蜜中含有极为丰富的营养成分,包括葡萄糖、果糖、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B族为主)、有机酸、无机酸、矿物质(如钾、钙、磷、镁、铁、铜)、挥发油、抑菌素等。
摘自2024-7-26 中国中医药报
武伟 北京市和平里医院
栀子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它能够清泻人体之火邪,改善心烦、躁扰不宁等症状。同时,栀子还能清热利湿,改善肝胆湿热所引起的黄疸症状。此外,栀子还能凉血止血,改善血热妄行的多种症状。生栀子苦寒之性较强,易伤中气,对胃有刺激性,炒栀子和焦栀子苦寒之性稍缓和。在茵陈蒿汤等中医方剂中,都包含了栀子这味药材。茵陈蒿汤由茵陈蒿、栀子、大黄组成,用于湿热黄疸的治疗,症见身目发黄、颜色鲜明、腹满便秘。栀子清利三焦,使湿热从小便而出;大黄泻热通便,使湿热由大便而下。
在平常人,联想到更多的也许是雄黄,因为在《白蛇传》中,白素贞在端午节喝了雄黄酒后现出了原形。而在当代,我国医学科学家用它的主要成分治疗白血病取得重大成效。事实上,自古以来,雌黄和雄黄具有相似的药效,可以入药治病。
在我国古代,早有雌黄入药的记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里面将雌黄列为中品,味辛平。主恶创头秃痂疥,杀毒虫虱,身痒,邪气诸毒。炼之,久服,轻身增年不老。其他古代医药书籍也有阐述,如孙思邈编撰《千金翼方》,在第二卷本草部介绍,雌黄味辛甘,平,大寒,有毒。主恶疮,头秃痂疥,杀毒虫虱,身痒,邪气诸毒,蚀鼻中息肉,下部疮,身而白驳,散皮肤死肌,及恍惚邪气。杀蜂蛇毒。炼之久服,轻身增年不老,令人脑满。生武都山谷,与雄黄同山生。其阴山有金,金精熏则生雌黄。采无时。到了明代,《本草纲目》的“石部”中则有更为详尽地记载:气味辛、平、有毒。主治心痛吐水,不下饮食:用雌黄二两、醋二斤,慢火煎成膏,加干蒸饼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七丸,姜汤送下。治癫抽筋:用雌黄、炒铅丹各一两,共研为末,加麝香少许,在牛乳汁半升中熬成膏,仔细捣匀,做成丸子,如麻子大,每服三、五丸,温水送下。治小便不禁:用雌黄一两半,研细,加干姜半两、盐四钱,同炒成黄色,合研为末,再加水和蒸饼,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空腹服,盐汤送下。治癞疮:用雌黄粉加醋和鸡蛋黄调匀,搽疮上。治牛皮顽癣:用雌黄粉加水银粉,调猪油搽患处。
但是,在现代的医疗活动里面,很少见到使用雌黄的记录。
摘自2023-5-19中国中医药报
在临床中,笔者运用鲜龙葵与凡士林调药外敷,治疗肌肉深部的多发性脓肿破溃久不收口,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处方:鲜龙葵汁30~50ml,医用凡士林适量。
制作方法:取鲜品龙葵全草适量,洗净捣烂取汁,将龙葵汁徐徐加入医用凡士林中混匀呈绿色膏样,即可使用。
徐某,男,57岁。1989年某月诊治。诉多发性脓肿行切口排脓术后,久不收口。诊见左肱二头肌处、左大腿股四头肌内外侧部、双下肢胫腓间大小不等的溃破脓腔,腔中引流条脓血黏滞,脓腔显深,脓血夹杂。采用龙葵凡士林调膏外治,用上述制作方法外治引流脓液,每日换药1次,连用3天效果显著,继续换药10天治愈。
按 外染邪毒,流窜血络,阻于腠理肌肉之间,出现一处或数处漫肿,微热疼痛的脓肿。龙葵性味苦寒,功效清热解毒、活血、消肿,主治痈肿、疗疮、丹毒等。(杨仁德)
龙葵野外生长的,野味十足,有些人就喜欢用它来做成龙葵酒或者是龙葵酱。
龙葵的一生,李时珍是这么描述它的,四月生苗,嫩时可以食特别的滑,慢慢长到很高的时候,茎就像柱一样,灯笼而无毛,叶子像茄子一样大小,等到五月份之后,就会开出小花,花非常的漂亮,再结出这种小小绿绿的果子,再变成黑色的果子,这样子就是龙葵的一生啦。
龙葵它分布的地方比较广,在每个地方的叫法也是不一样。在我们这边叫它飞天龙,广东那边就叫它白花菜,在江苏那边叫它野辣虎,河北那边叫它山辣椒。比较有意思的是山东的叫黑天天。别名还有黑星星、野海椒、石海椒、野伞子、悠悠、黑豆豆等。
因为龙葵它分布的地方非常的广,别名也是非常多,相信很多人对它只是略知一二,或者是只知道它可以做成菜吃,但是一定要切记哦,一定要把它煮熟。
全株入药,可散瘀消肿,清热解毒。对经常吃油炸食品,叫喉咙有问题的人群,也可以起到很好的帮助。
摘自2023-5-17中国中医药报
佘淑贤 重庆市江津区李市中心卫生院
全国名中医王毅刚是重庆市中医院主任医师,他以“一针二灸三服药”内外兼修并治,擅长治疗瘫、痿、痹、痛等疑难杂症,以“调神守机,穴法相应,导引病所,形神自调”的调治体系为特色,积极开展针灸临床与研究,推动针灸学术技术的普及。现将其治疗腰大肌脓肿验案一则介绍如下。
李某,男,66岁,2019年9月2日就诊。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痛,就诊于某三甲医院。当时腰部胀痛,间歇性发作,不能站立,无双下肢肿胀麻木等不适,肌力无明显改变,与天气变化关系不明显,疼痛在行走后加重,休息及平卧后减轻,无静息痛。既往有糖尿病病史,平素血糖控制不佳,空腹血糖7~9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在11mmol/L左右。尿白细胞(LEU)+++,白细胞(WBC-F)1186.8个/μL、白细胞镜检(WBC-J)+++个/HP,血常规示白细胞(WBC)10.29×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率(NEUT%)84.7%,血沉示红细胞沉降率(ESR)74.00mm/h。腰椎穿刺病理检查提示组织内见髓核及大量炎细胞浸润,局灶可见组织细胞增生。结核抗体(JHKT)阴性,除外结核感染。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头孢克洛胶囊抗感染等治疗1个月后出院。腰痛无明显好转,因避免脓肿破裂,建议静卧保持不动。来诊时见患者躺卧轮椅上,双下肢可活动,怕痛,不动,动则下肢可出现麻木,背部有痉挛感。自诉脓肿周围不热,不红,不肿,下肢肌肉萎缩明显。双下肢肌力级,苔薄舌淡,脉细弦。
诊断:(气阳不足,营卫失和型)腰部脓肿(西医称为腰大肌脓肿)。
药用:熟地黄20g,鹿角胶10g,黄芪20g,制川乌10g,肉桂10g,炮姜10g,羌活10g,独活15g,柴胡10g,当归10g,川芎10g,炒白芥子10g,升麻10g,金银花20g,皂角刺10g,甘草10g。7剂,1日1剂,分3次温服。嘱适当活动腰部及下肢,不必拘于轮椅上固定不动。
9月9日二诊:腰部胀痛减轻,活动时下肢麻木减轻,背部痉挛感持续时间缩短,苔白腻,舌淡红,脉细。继续予以阳和汤加减治疗,前方加麻黄10g,牛膝10g,薏苡仁15g;加强湿化寒邪,托透解脓疡之功。方药再进7剂,嘱可以适当活动腰部,以能耐受为度。
9月16日三诊:腰痛及双下肢麻木减轻,扶物可站立,自扶推车可以行走500米,翻身时偶有从髋至膝痉挛样疼痛,服药后此症状持续时间较前缩短,下肢小腿肌肉较前有力,饱满度增加,苔薄白微腻,舌淡红,脉细。二诊方再进7剂。
9月23日四诊:自诉可扶物行走100米,苔白腻,舌淡红,脉细,治疗有效,守方14剂。
10月18日五诊:腰痛明显减轻,背部肌肉紧张,不需扶物可徒步行走,肌肉萎缩好转,体重增加。心烦,难入睡,苔薄白微腻,舌淡红,脉细,前方去川乌、鹿角胶、白芥子、金银花、麻黄、羌活、独活等温燥之品,加黄连10g,生地20g,黄柏10g,知母10g,麦冬10g,莲子心10g,夜交藤20g等养阴清热、清心安神之品,7剂。
11月4日六诊:步行来院,身体活动较前自如,可步行8000米,小腿饱满有力,有张力,体重已恢复至病前,夜寐差,苔薄白,舌淡红,脉细。药用五诊方减皂角刺、黄柏、知母、柴胡、薏苡仁,加人参10g,白术15g,淫羊藿10g。共14剂巩固疗效。
按 腰大肌脓肿属中医“阴疽”“流痰”范畴。流痰是发生于骨与关节间的慢性化脓性疾病,因脓成后脓液易流他处,破溃后脓液稀薄如痰,故名“流痰”。本病病因多为先天不足,骨骼空虚,或有所损伤致使气血失和,风寒温邪乘虚而入,引起痰浊凝聚,留于骨骼致病。阴疽为外科疮疡,为不红、不肿,或漫肿,脓疡内生为特征的疾病。治以温阳补血,散寒通滞,调和营卫为法。阳和汤是治疗阴疽、流痰的代表方。阳和汤出自清代名医王洪绪所著《外科证治全生集》,温阳与补血并用,祛痰与通络相伍,使阳虚得补,营血痰滞得除。《外科证治全生集》云:“夫色之不明而散漫者,乃气血两虚也。”患之不痛而平塌者,毒痰凝结也。《成方便读》云:“夫痈疽流注之属阴寒者,人皆知用温散之法,然痰凝血滞之证,若正气充足者,自可运行无阻,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即受邪之处,疡因于血分者,仍必从血而求之。”方中熟地大补阴血,又以鹿角胶有形精血赞助之,但此证既虚又寒,再以炮姜温中散寒,能入血分,白芥子能去皮里膜外之痰,桂枝入营,麻黄达卫,共成解散之勋,以宣熟地、鹿角胶之滞,甘草调和诸药。
摘自2023-4-24中国中医药报
韩晓雯 北京中医药大学
“桂林轩”青花瓷盒,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藏。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小巧的瓷盒,盒身正面用蓝字写着“玉红膏”,背面书“桂林轩”,盒盖上书“京都前门内棋盘街路东”。看来,这瓷盒装的是北京一家叫作“桂林轩”的店铺售卖的玉红膏。玉红膏有什么用?桂林轩又是一家怎样的店铺呢?
玉红膏,全名生肌玉红膏,其配方和制作工艺始载于明代陈实功的《外科正宗》,后又被清代的御制医学丛书《医宗金鉴》收载,被誉为“生肌神药”。现代的《中医外科学》中也收录此方,是中医外科常用的生肌敛疮膏剂。
玉红膏由当归、白芷、紫草、血竭、轻粉、甘草、白蜡、麻油制成。当归、白芷有活血止痛消肿之功,当归更能养血生肌;紫草能凉血止血,解血热之毒盛;血竭活血定痛,生肌敛疮;轻粉收湿敛疮;甘草有坚筋骨、长肌肉之效;白蜡即虫白蜡,是由栖息于白蜡树上的一种白蜡虫分泌的,《本草纲目》指出“蜡树叶亦治疮肿,故白蜡为外科要药”,白蜡有生肌、止血、定痛的功效,与润肤的麻油一起,作为软膏的赋型剂。而轻粉是水银、明矾、食盐等混合后经升华法制成的氯化亚汞结晶性粉末,性味辛、寒,有大毒,内服慎用,不入汤剂,《本草纲目》载其外用能“杀疮疥癣虫,及鼻上酒皶,风疮瘙痒”。这八种药经过浸泡、熬制等一系列复杂的加工工艺,制成油膏,涂在纱布上,贴敷在患处,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糖尿病足、褥疮、肛瘘、皮肤溃疡、烧伤等导致的创面,可有效促进创面愈合。不过,由于轻粉中含汞,生肌玉红膏的单次用量不宜过大,肝、肾功能不全者及孕妇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既然玉红膏是一种外科用的膏剂,那么桂林轩是一家药店吗?为何不像大多数药店一样,以“堂”为名呢?查阅文献发现,“桂林轩”一名多次出现在反映晚清北京民俗生活的诗词中,道光时期的进士方浚颐在《春明杂忆》中写道“月华裙子样新翻,缟素娟娟绣痕掩。金粉六朝无此艳,棋盘街侧桂林轩”;李静山的《增补都门杂咏》中也说“桂林轩货异寻常,四远驰名价倍昂。官皂鹅胰滴珠粉,新添坤履也装香”。在记载光绪年间老北京掌故、被称为“清末北京旅行指南”的《朝市丛谈》中也提到了桂林轩,并将其归为“胰皂”类,记载其店址位于前门内棋盘街路东,与《春明杂忆》一致,正是馆藏瓷盒上写的桂林轩。
由此可见,桂林轩是清代颇有名气的一家经营胰皂、香粉等女性用护肤、化妆用品的店铺,与专营药品的药店有区别也有联系。有藏家在桂林轩的仿单上见到过这样的广告语:“桂林轩监制金花宫脂、西洋干脂,小儿点痘,活血解毒;妇人点唇,滋润鲜艳,妙难尽述。寓京都前门内棋盘街路东,香雪堂北隔壁。赐顾请详认墨字招牌便是。”而香雪堂与桂林轩并不仅仅是邻居而已。有拍卖公司曾于2010年拍卖过一本历史学家谢国桢旧藏的《桂林轩香雪堂各色货物簿》,据桂林轩后人查阅国家图书馆藏,亦有一本《桂林轩香雪堂各色货物簿》,其封面上“桂林轩”与“香雪堂”并列,并有“桂林香雪”的印章。货物簿即商品目录,其中记载两类商品,一类是桂林轩售卖的护肤美容用品,另一类是香雪堂售卖的药品。可见桂林轩与香雪堂在经营上合作密切,又各有侧重,或为同一老板经营。
桂林轩售卖的虽然是美容用品,但也注重其养肤保健之功效,如前述仿单称其监制的金花宫脂和西洋干脂既能用于“小儿点痘,活血解毒”,又能用于“妇人点唇,滋润鲜艳”,《桂林轩香雪堂各色货物簿》亦记载其金花沤“修容细腻颜添润,搽面温柔艳更华。冽口皴皮皆善治,开纹舒绉尽堪夸”,虽不免有夸大宣传之嫌,但有些产品根据中医古方,选用中药精制而成,如玉红膏,确有治疗某些皮肤疾病和创伤的功效。
在《桂林轩香雪堂各色货物簿》序言中,桂林轩主人焦琢亭介绍:“本轩百十年以来,不误主顾。十八省之内久已驰名,只缘制作精工,随而声名洋溢。”可见桂林轩是一家名盛一时的百年老店,但却没能像同仁堂等老字号一样延续至今。据研究者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资料室查阅到的一本清光绪年间的《庚子北京避乱记事》中记载:1900年6月的庚子事变中,义和团火烧老德记洋药房,火势延及前门外大栅栏地区铺户民宅数千家,清政府的官军亦趁乱于城内劫掠,“各铺户商店,如桂林轩等铺,不但遭劫,并且伤人”。“正阳门内棋盘街东,芬芳袭过客之衣并无二处,声价擅京都之盛只此一家”的桂林轩似乎也由此湮没无闻了。
粉黛胭脂的润泽芬芳固然易逝,但承装脂粉的瓷盒却在博物馆中永久地保存下来,等待着有心人凭借其上的文字,挖掘其背后的故事。了解了这段历史,再回头端详这枚小巧的瓷盒,你是否闻到了一丝隐秘的芳香呢?
玉红膏属于是一种处方用药药物的组成部分,通常包括当归以及甘草和白芷等多种成分制作而成,也可以称作为褥疮宁。属于是一种外用药物,需要在医师指导下规范用药,能帮助临床症状得到改善,玉红膏可以起到生肌止痛以及解毒消肿的作用。
1、生肌止痛:玉竹膏外用贴在皮肤部位,可以用于治疗金疮棒毒溃烂,对于肌肉出现了褥疮,比如长时间卧床不做护理的情况下,可能会伴随着褥疮的症状发生,可以通过外用生机育红膏可以帮助局部疼痛症状得到改善,还可以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同时能促进新的皮肤组织生长。
2、解毒消肿:对于皮肤出现了肿胀,比如受到毒素的堆积引起疼痛时,也可以通过用玉红膏外用涂抹,能帮助局部的肿胀消退,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同时能帮助皮肤出现的毒素症状得到改善,对于背部以及腿部出现的溃烂流脓等症状时,也可以起到改善的效果。
在使用药物的过程中需要做好皮肤的清洁,饮食上避免吃一些辛辣刺激性食物,比如麻辣烫以及火锅等,会对病情的恢复造成影响。
摘自2023-4-20中国中医药报
赵尚华,男,1943年出生,山西省原平市人,山西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长期从事中医外科学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在周围血管病、乳房病和肿瘤的治疗方面有独到经验。著有《中医外科心得集》《中医外科外治法》《中医外科类聚方》等多部著作。
组成:川椒15g,艾叶15g,桂枝15g,透骨草30g,防风15g,生川乌15g,桑枝15g,槐枝15g,当归30g,苏木10g,红花10g,蒜辫1条。
功效:温经散寒,活血祛风,消肿止痛。
主治:脱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初起属阳虚寒凝、经脉闭阻者,症见患肢麻木酸困、时有抽搐,久则间歇性跛行,甚则肌肉逐渐萎缩,局部肤色苍白,粗糙不泽,患处发凉、疼痛,趾甲增厚色暗,趺阳脉、太溪脉搏动弱或消失,舌淡苔白,脉沉细。亦可用治雷诺氏综合征等证情相符者。
用法:大盆煎汤,熏洗患处,再浸泡或湿敷患处,每日1~3次,每次30分钟,每剂可用3日。配合内服方药,内外结合治疗,效果更佳。
方解:脱疽即现代医学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中、小动脉和静脉的节段性炎症性疾病,主要侵犯末梢血管,下肢多见。本方多用于寒凝经脉所致的脱疽初期。方中川椒纯阳之品,辛热燥散,外用能通血脉,开腠理,散寒除湿;艾叶具有温气血、通经络、散内寒之功。二者合用治寒疮冷痛,可以温通血脉、袪风散寒,是为君药。辅以桂枝温经通络、散寒止痛,川乌温散结肿;透骨草辛温除湿、活血止痛,以增强散寒通络、活血消肿之效;佐以当归、苏木、红花养血活血、散瘀消肿;槐枝、桑枝利关节、活络舒筋,血活则瘀散肿消,络通则结消毒解;防风祛风止痛,蒜辫辛散温通,是为使药,以加强消散结肿、宣泄内毒之功。诸药合用,共奏温经散寒、活血祛风、消肿止痛之功。
(山西省大同新建康医院 周益新 整理)
摘自2023-5-18中国中医药报
王焕华 中华临床医学会
唐朝大文豪韩愈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牛溲马勃,俱收并蓄也。”言下之意,这些不起眼的废弃微贱之物,贮而备之,将来也能派上用场。
马勃作为药用由来已久,早在南北朝时,即被载入陶弘景《名医别录》中,直到今天仍被医家所用。宋代唐慎微所著《证类本草》引宋代寇宗奭《本草衍义》曰:“马勃,此唐•韩退之所谓牛溲、马勃,俱收并蓄者也。有大如斗者,小亦如升杓,去膜,以蜜揉拌,少以水调,呷,治喉闭咽痛。生湿地及腐木上,夏秋采之。”
马勃是一种菌类,属马勃科植物的干燥子实体,在真菌分类学上,马勃属腹菌类,在其皮壳状的包被内,几乎全都是孢子,如不小心用脚踢到,孢子便从上面的孔内喷出,扬起一团尘埃状的“烟雾”,所以广西一带群众俗称“地烟”,有的地方还叫它马屁包、牛屎菇、狗头灰等。
马勃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多生于旷野草地上,每年7~9月份,当子实体刚成熟时采收。拔起后,去净泥沙,晒干入药。马勃在梅雨季节长得很快,四五天即成熟,应注意及时采收,过早或过迟均影响药品质量。除去外皮的马勃呈黄棕色或棕褐色棉絮状,体轻泡,柔软,有弹性,内藏大量孢子,用手捻之有细腻柔软感,入药以个大、饱满、松泡、有弹性者为佳。马勃最主要的功用有二。一为清肺利咽,用于多种咽喉之疾。作为喉症良药,内服外敷均有捷验。二为止血,马勃可用于各种出血证,包括内外伤出血及拔牙后出血等,效果颇佳。
治疗热毒蕴结、气滞血瘀所致的声音嘶哑、声带充血、肿胀者,余常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的金嗓散结丸。方用:马勃25克,莪术(醋炒)、三棱(醋炒)、桃仁、红花、浙贝母(炒)、鸡内金(炒)各50克,金银花、玄参、板蓝根、蒲公英各125克,丹参、泽泻、蝉蜕、木蝴蝶各75克,麦冬100克。粉碎成细粉,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重。一日服2次,每次服1丸。本方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利湿化痰的作用,可用于慢性喉炎、声带小结、声带息肉而见上述证候者。
——诗词中的芜菁及其药用价值
摘自2023-4-28中国中医药报
黄新生 河南省武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将星落后,留得大名垂宇宙。老圃春深,传出英雄尽瘁心。
浓青浅翠,驻马坡前无隙地。此味能知,臣本江南一布衣。
这首《减字木兰花•诸葛菜》是清末民初地方志学家陈作霖的作品,通过诸葛亮种植芜菁以资军粮的典故,抒发对其崇敬之情。芜菁又名蔓菁,为十字花科芸薹属植物,因曾被诸葛亮大力推广种植,故又名诸葛菜。《本草纲目》引刘禹锡嘉话录曰:“诸葛亮所止令兵士独种蔓菁者,取其才出甲,可生啖,一也;叶舒可煮食,二也;久居则随以滋长,三也;弃不令惜,四也;田则易寻而采,五也;冬有根可食,六也。比诸蔬其利甚博。至今蜀人呼为诸葛菜,江陵亦然。”
在古代,芜菁既可作蔬菜和主粮,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芜菁充饥解肿毒
“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诗经•邶风•谷风》)采来萝卜和蔓菁,怎能扔掉那根茎?婚约情话莫违背,发誓与你同死生。在先秦时期,蔓菁被称为“葑”,该诗以采来蔓菁和萝卜,却将食用的根茎扔掉起兴,抒发女子被丈夫抛弃时的悲愤心情。蔓菁的肉质根茎近似球形,味道甘甜中略有辛苦味道,可用来充饥。蔓菁性温,笔者年幼时,在寒冷的冬季,家乡人常蒸蔓菁食用,以抵御寒气。《本草图经》载:“(蔓菁)通中益气,令人肥健。”《广群芳谱》说:“人久食蔬,无谷气即有菜色,食蔓菁者独否。”如同萝卜一样,蔓菁的根茎是其“精华”所在,诗中以采来蔓菁、萝卜却抛弃根茎为喻,说明丈夫抛弃自己另寻新欢是错误的,同时希望丈夫明白事理,眷念旧情,夫妻二人重归于好。
古代民间常广泛种植蔓菁以度饥荒,《后汉书•孝桓帝纪》载:“蝗灾为害,水变仍至,五谷不登,人无宿储。其令所伤郡国种芜菁以助人食。”《本草纲目》引苏颂曰:“芜菁南北皆有,北土尤多。四时常有,春食苗,夏食心(亦谓之薹子),秋食茎,冬食根。河朔多种,以备饥岁。”蔓菁除充饥外,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蔓菁的根或叶入药,名为芜菁,味辛、甘、苦,性温,具有消食下气、解毒消肿的功效,用于宿食不化、心腹冷痛、咳嗽、疔疮痈肿等的治疗。
苏轼喜欢食用蔓菁养生,写过多首描写蔓菁的诗词。《狄韶州煮蔓菁芦菔羹》:“我昔在田间,寒庖有珍烹。常支折脚鼎,自煮花蔓菁。中年失此味,想像如隔生。”苏轼喜欢食用蔓菁粥,后来因条件限制不能食用,常因此叹息。《春菜》曰:“蔓菁宿根已生叶,韭芽戴土拳如蕨。烂蒸香荠白鱼肥,碎点青蒿凉饼滑。宿酒初消春睡起,细履幽畦掇芳辣。”在众多春菜中,苏轼最喜欢的是蔓菁嫩叶,其微辣清香的味道,常令诗人回味不已。《送笋芍药与公择二首•其一》曰:“我家拙厨膳,彘肉芼芜菁。送与江南客,烧煮配香粳。”用猪肉烧芜菁,配上香喷喷的大米饭待客,想想都流口水,苏轼居然说“拙厨膳”,也是过谦了。《望江南•暮春》谓:“微雨过,何处不催耕。百舌无言桃李尽,柘林深处鹁鸪鸣。春色属芜菁。”因为喜欢食用芜菁,苏轼认为在万紫千红的春景中,芜菁最为美丽。《南歌子•湖景和前韵》写道:“古岸开青葑,新渠走碧流。会看光满万家楼。记取他年扶路、入西州。”乘坐一叶扁舟,看到岸上大片的蔓菁田,苏轼浮想联翩,陷入了沉思。
蔓菁具有抑制甲状腺素合成的作用,故甲状腺疾病患者不宜食用蔓菁。《备急千金要方》记载:“(蔓菁)不可多食,令人气胀。”
明目敛疮芜菁花
“爰采葑矣?沫之东矣。云谁之思?美孟庸矣。”(《鄘风•桑中》)采来芜菁花艳黄,沫邑东边好地方。我的心中把谁想?美丽姐姐庸姑娘。这句诗以娇艳的芜菁花起兴,赞美意中人的美丽,期待双方约会的美好时光。芜菁每年三四月间开花,娇黄明艳,与油菜花相似。蔓菁花开的时候,也是有情人约会的时候。唐代元稹《村花晚》:“三春已暮桃李伤,棠梨花白蔓菁黄。村中女子争摘将,插刺头鬓相夸张。”暮春时节,村中女子将蔓菁花和棠梨花插到头上,散发出青春的气息,诗人看到后,心中也泛起一丝波澜。
“黄黄芜菁花,桃李事已退。狂风簸枯榆,狼藉九衢内。”(节选自唐代韩愈《感春三首•其二》)芜菁花味辛,性平,归肝经,具有补肝明目、敛疮的功效,可用于虚劳目暗、久疮不愈的治疗。《太平圣惠方》载,蔓菁花三分(三月三日采,曝干)、赤小豆三分、黄连一两(去须),共捣为末,敷于疮上,日三用之,可治累年脚疮。
养肝利水芜菁子
“采葑采葑,首阳之东。人之为言,苟亦无从。”(《唐风•采苓》)采来葑子眼目明,葑子长在首阳东。那人造谣说胡话,请您明辨莫听从。这句诗以采摘具有明目功效的蔓菁子起兴,告诫人们要明辨是非,切勿听信他人制造的谣言。蔓菁五六月间果实成熟,将其荚果晒干,即可打下种子。蔓菁子入药历史悠久,《名医别录》载其“主明目”。古人还将蔓菁子榨油点灯或食用,《本草纲目》引寇宗奭曰:“采撷之余,收子为油,燃灯甚明,西人食之。”
“懒服芜菁子,从教蒜发新。寿须归老母,闲莫让仙人。病去桃花喜,贫来燕子嗔。岁寒无雨雪,争得见阳春。”(明末清初屈大均《己巳腊尽作•其一》)芜菁子味苦、辛,性寒,具有养肝明目、行气利水、清热解毒的功效,用于青盲目暗、黄疸便结、小便不利、疮疽等的治疗。李时珍说:“蔓菁子可升可降,能汗能吐,能下能利小便,又能明目解毒,其功甚伟。”蔓菁子还具有美容功效,古人将年壮而发白者,称为蒜发,《食疗本草》载其:“压油,涂头,能变蒜发。又研子入面脂,极去皱。”
摘自2024-12-26中国中医药报
张巍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
中药代茶饮就是将具有特定药效的中药材配伍后冲泡饮用,可使饮品既具有独特风味又带有药用价值,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智慧和对健康的追求。中药代茶饮根据组方不同可具有多种药用功效,如祛风散寒、温经活血、补肺止咳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杯顺应天时的当令养生茶,蕴藏着丰富的中医健康密码,下面推荐9款适合冬季的养生代茶饮方,以供参考。
温经祛痛茶
组成:桂枝10克,生黄芪5克,党参3克,当归5克,独活3克。
功效:温经活血,通络止痛。适用于手足关节怕冷、时有疼痛的人群。
川芎止痛茶
组成:川芎5克,荆芥3克,薄荷3克,生姜3片,炙甘草3克。
功效:祛风,解表,止痛。适用于头部怕冷怕风、吹风后易头痛的人群。
痛经舒缓茶
组成:红花3克,玫瑰花3克,枸杞子5克,山茱萸5克,大枣5枚。
功效:散寒温经,活血止痛。适用于寒凝痛经、月经有血块、小腹刺痛、喜热喜揉、情绪忧虑的女性。
葱白防感茶
组成:葱白10克,生姜5片,桔梗5克,佛手3克,红糖适量。
功效:祛风散寒,解表防感。适用于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咳嗽、鼻塞流涕等风寒感冒人群,也可用于感冒的预防。
玫瑰茉莉蜂蜜红茶
组成:玫瑰花5朵,茉莉花3克,红茶一包,蜂蜜适量。
功效:活血解郁,通经散寒。适用于手脚冷凉、情绪不佳、皮肤干燥的人群。
姜枣陈皮茶
组成:生姜5片,陈皮5克,大枣10枚。
功效:温中散寒,理气养血。适用于怕冷易外感、肌肉酸痛不适的人群。
杏仁保肺茶
组成:甜杏仁10克,枸杞子3克,浙贝母3克,化橘红3克,怀山药5克,炙甘草3克。
功效:降气化痰,补肺止咳。适用于反复咳嗽、咳痰、喘促、神疲乏力人群。
灵芝解乏茶
组成:黄芪15克,灵芝10克,枸杞子10粒,陈皮1小瓣。小火煎煮15分钟为佳。
功效:益气养神,补益虚劳。适用于气虚乏力、易疲劳人群。
百合莲全枣安神茶
组成:百合3克,莲心3克,枣肉3克,枣仁3克。
功效:清心除烦,养血安神。适用于烦躁不安、睡眠障碍人群。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