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芝:菌类王国无冕王

摘自2024-7-22中国中医药报
赵中振 北京中医药大学《本草纲目》研究所
“山中偶遇”、祥瑞之草灵芝被收录在《本草纲目》菜部第28卷。有人将灵芝列为“仙草”,它并非真仙,却“仙”在缥缈无踪。灵芝之名有神灵之气,外观也很优美,其菌盖呈半圆形或圆形,外表光泽,似一朵祥云。
灵芝是吉祥的象征,如意形似灵芝,如意图案常被用作护身符。日月之精华的“祥瑞之草”。
灵芝,在《本草纲目》里并不叫灵芝,名字仅为“芝”。《本草纲目》客观地把灵芝放在了菜部的芝栭类。栭(ér),指的是寄生在树上的植物。李时珍认为灵芝是可作为菜的菌类,如香蕈类一样。
李时珍质疑了灵芝的“仙性”,并直言道:“芝乃腐朽余气所生,正如人生瘤赘,又云服食可仙,诚为迂谬。”
中药灵芝是多孔菌科(Polyporaceae)灵芝属的真菌。
《神农本草经》首次记载了灵芝,把它列为上品。《本草纲目》记载灵芝常以六芝标名,包括赤芝、黑芝、青芝、白芝、黄芝、紫芝6种。这样看来,芝类药材来源是十分混杂的。其实灵芝在不同的生长阶段颜色会有变化,正如《本草纲目》所言“春青、夏紫、秋白、冬黑”。
现在的《中国药典》规定赤芝Ganoderma lucidum(Leyss. ex Fr.) Karst.和紫芝G. sinense Zhao,Xu et Zhang为中药灵芝的基原植物,药用部位是干燥子实体。《中国药典》所列的赤芝和紫芝是植物分类学上的两个种,不是古人认为的简单的颜色不同。
赤芝与紫芝两者有类似的药理作用。赤芝在野生及栽培品数量上较多,在质量控制和研究方面也较成熟,因而较紫芝有更多应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灵芝具有镇静、镇痛、止咳、祛痰、平喘、免疫调节和抗肿瘤等多方面的作用。现代临床还将灵芝用于肿瘤、肝炎、冠心病、神经衰弱、年老虚弱、慢性气管炎和高脂血症等疾病的治疗。
灵芝不是越大越好。有人说见过特大的灵芝,直径能有1米。那是一种与灵芝同属的植物树舌Ganoderm applanatum(Pers. ex Wallr.) Pat.的子实体。树舌和灵芝是两种不同的菌类。树舌的子实体是多年生的,而且无柄,它生于多种阔叶树的树干上。灵芝子实体是一年生的。现在一般用树段培养基来培养灵芝,接种后仅两个月左右就可以采收。灵芝最佳的采收时刻是当其生长至边缘可见淡黄色生长线的时候,这时灵芝孢子还没弹射出,质量最好。
采收工序一般先收集孢子粉,之后采集灵芝的子实体。所以灵芝并不是越老越好,在大自然里自然生长的灵芝,别说千年,不到一年,菌盖就只剩下一个空壳了。
灵芝孢子是灵芝传宗接代的雌雄配子,相当于种子植物的种子。因为孢子细小如粉,常称为孢子粉。现在《中国药典》并未把灵芝孢子和灵芝分开。孢子破壁有效成分才能更好地被释放出来,便于人体吸收利用。
(3)灵芝一定是野生的才最好吗?
中国古代很早已有人工栽培的灵芝,《本草纲目》也有记载。野外采集草药时,我从来不建议采集菌类,因为菌类来源太复杂,若不熟悉便采摘食用,中毒的风险较高。野生的菌种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质量难以控制。现在的栽培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在温室和大棚都可栽培,并大量生产。野生灵芝与栽培灵芝药效相近,而栽培品的供应量和质都足够稳定。所以,现在市面上销售的灵芝孢子粉基本来自栽培品种。
(4)云芝和灵芝是否一样呢?
云芝和灵芝是两个物种,在《中国药典》中也明确分列于不同条目。云芝和灵芝可以通过外观鉴别。云芝为多孔菌科真菌彩绒革盖菌 Coriolus versicolor(L. ex Fr.) Quel.的干燥子实体。云芝的子实体也是一年生的,它的菌盖呈单扇形,常为几个叠生成覆瓦状或莲座状,表面由灰、褐、蓝、紫黑等颜色构成多色的环带。云芝主要生长在阔叶树木的枯干上,在世界各地森林中均有分布,由于人类的应用需求也开发了栽培的云芝。目前有关云芝的研究较多,大多集中在抗癌活性方面。
摘自2024-4-25中国中医药报
陈书存 陕西省商洛市中医医院
诗中提到的紫芝,因产于商洛,故得名商芝。商芝即蕨菜,别名龙头菜、如意菜、拳菜、商山芝、如意菜、乌糯等。
蕨菜为山珍,食用蕨菜始见载于《诗经》:“陟坡南山,言采其蕨。”古有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采蕨薇于首阳山的故事,故后世以采蕨薇作为清高隐逸的象征。
蕨菜是食疗佳品,《本草拾遗》谓“四皓食芝而寿”。蕨菜富含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还包括蕨素、蕨甙、甾醇等营养素,被称为“山菜之王”,是不可多得的野菜美味。
蕨菜只有少数品种可食用,荚果蕨、鹿角蕨菜与肉桂蕨皆可食用。《本草纲目》记载明代人吃蕨菜的方法是,采取嫩茎,用灰汤煮去黏液,晒干当菜吃。清代人则是用滚水泡软,择去根叶及粗梗,选取极嫩部分,用鸡汤煨熟而食。如今,蕨菜可煮、可烧、可煨、可炖、可炒,烹制方法甚多,菜肴品种不胜枚举。
蕨菜的根茎供药用。《食疗本草》言其“补五脏不足,气壅经络筋骨间,毒气”,《本草拾遗》言其“去暴热,利水道”,《本草纲目》言其“治咳嗽、理气”。以下介绍几个小验方:1.治肠风热毒、清表。蕨菜花(叶)焙为末,每服10克,米饮下(《圣惠方》)。2.治泄痢腹痛。蕨粉150~200克,先用冷水少许调匀,加红糖,开水冲服(《浙汇天目山药植志》)。3.治发热不退。鲜蕨根50~100克水煎服(《浙江天目山药志》)。4.治湿疹。先将患处用水或酒洗净,将蕨粉撒上或以甘油调擦(《草医草药简便验方汇编》)。
现代研究认为,蕨菜中的纤维素能促进肠道蠕动,减少肠胃对脂肪的吸收。此外,蕨菜还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痢疾、咳血等疾病,并对麻疹、流感有预防作用。
《本草中的真“菌”子-4》猴头菇、后天之本——脾胃、
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院长
先天无法改变,所以后天对于健康都至关重要,如何补养后天则是关键中的关键。
我们如何判断自己的“后天之本”是否健康呢?
猴头菇有着对幽门螺旋杆菌很好的抑制疗效。对消化不良、胃病和神经衰弱有良好的防治作用。“四大名菜”之一,有“素中仙”的美誉。节目中王院长根据不同的“后天”问题,给大家设计了三碗汤,在饮食当中补养自己,缓解自己的后天不足,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功效。
《本草中的真“菌”子-5》木耳、通利
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院长
古时候,木耳不单指黑木耳,而是指所有树上长出来的形状似耳朵的菌类。
在《本草纲目》“木耳各木皆生,其良毒亦必随木性”。木耳的药性与所寄生的树木药性相近。
黑木耳最大的特点就是以通为补,以通为用。人体好比是一套动态的、立体的、完善的管道系统,这套管道系统由脏腑、血脉、经络以及人体的五官九窍、皮肤毛孔组成。只有脏腑本身功能完善、血脉经络运行通畅、五官九窍、皮肤毛孔开阖功能正常,人体的气血才能运行得顺畅,人体产生的代谢产物才能顺利排出体外,从而维持管道的循环畅通。就好比我们的消化系统,食物从口,经食道、胃、大小肠,最后经肛门排出体外,这一套管道,有入口有出口,只有管道滑顺通利,人的消化才能正常。大便好不好是一件大事,胃肠功能紊乱的时候,管道欠通畅,早期可能就是大便不畅,但如果代谢产物在体内堆积久了,就会刺激管道生“锈”,甚至长出不好的东西,堵塞管道,比如消化道肿瘤。
五脏要通,六腑要通,血脉更要通。王院长风趣地总结了木耳的功效是:“利脏腑,通畅血脉;排浊毒,还人清白。”
木耳搭配枸杞叶有利五脏的作用,这个利就是清利的意思,能帮助人体清除多余垃圾。脂肪肝就是五脏不通的表现。人体得病,是因为管道不通,多余的垃圾排不出去了,比方内脏脂肪堆积多了,就可以导致脂肪肝等病症。而黑木耳具有很好的吸附、降脂功效,长期食用对脂肪肝有化解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黑木耳的胶质具有很强的吸附作用,可将残留在人体内的灰尘杂质吸附聚集,排出体外,所以黑木耳可以预防矽肺并阻碍矽肺纤维化的形成,。
枸杞叶具有补虚益精,清热止渴,祛风明目,养肝明目的功效。两个相配一个清一个补,起到以通为补的作用,所以对脂肪肝患者非常适合。
不通并不是病,而是身体的一种状态。身体如果不通了,会发出哪些信号呢?
第二道凉菜是凉拌木耳芹菜。
黑木耳所含的植物碱能促进消化道和泌尿道各种腺体的分泌,并协同这些分泌物溶化结石,同时,黑木耳还含有多种矿物质,能对各种结石产生化学反应,剥落、分化、侵蚀结石,使结石缩小,再通过木耳滑润肠道的作用,将结石排出体外。虽然对于较大较坚固的结石,其效果较差,但如果长期食用黑木耳,可使一些人的结石逐渐变小变碎排出体外。
吃黑木耳只是一种辅助手段。
黑木耳还有畅血脉。黑木耳有“植物中的阿司匹林”之称。其实黑木耳之所以能帮助疏通血管,是因为其有四大功能:抗凝血、抗血小板凝集、抗血栓、降血脂。黑木耳可降低人体血粘度、降低胆固醇、软化血管、延缓心脑血管变窄变硬,对高血脂、冠心病、动脉硬化等患者很有好处,所以在国外,已用于脑梗塞患者的膳食疗法;为预防血栓的形成,高血压患者每天应服5~10克黑木耳,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第三道:凉拌木耳洋葱
安神益智心肾通,善治失眠与多梦。
健忘惊悸或恍惚,神志异常不从容。
祛痰能治痰黏稠,消肿能治乳房痛。(周超凡
——诗词中的当归及其药用价值
古代女子常用当归寄托相思之意,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古人娶妻为嗣续也,当归调血为女人要药,有思夫之意,故有当归之名。”家。”
遥寄当归盼君归
当归是伞形科当归属植物,有浓郁香气,茎直立,羽状复叶,和芹菜相似。当归嫩苗可食用,明代金时习《东墙下作小圃种草七八丛·其五》:“当归在山涧,茎肥盈一掬。春山雪初泮,紫苗和泥拆。可菹可为茹,香甘味新足。我昔在深山,折铛和云烹。匀调脱粟饭,绝胜罗浮羹。”古人寄送当归,具有盼君归来的含义,不需要再写书信表白,故又名“文无”
当归又有回归自然、望峰息心、恬淡超然的意思,常与中药远志一同入诗。如陆游《和范待制月夜有感》:“坐客笑谈嘲远志,故人书札寄当归。”清代张问陶《送桂未谷之任永平·其四》:“入世几人酬远志,留心他日寄当归。”
药名诗中最常用的药名。如宋代王安石《既别羊王二君与同官会饮于城南因成一篇追寄》:“赤车使者白头翁,当归入见天门冬。”冯山《效皮陆体药名诗寄李献甫》:“半夏劳奔走,当归计未成。”元代陈高《药名诗》:“丈夫怀远志,儿女苦参商。”郑枢《用药名忆南村》:“当归无别意,远志可全忘。”
补血活血数当归
当归以干燥根入药,被称为补血之圣药、调经止痛之要药、活血行瘀之良药、润肠通便之灵药。《神农本草经》将当归列为中品。
当归可治疗气血两虚,宋代朱翌《有惠益母粉及当归者》:“曾子定应怜益母,曹公端解寄当归。从今洗面饶光泽,血气仍充旧带围。”当归能活血行滞止痛,唐代徐成《王良百一诗·其五十六》:“止痛当归妙,牵牛芍药和。”当归能补血预防衰老,清代叶酉《出都二首·其一》:“检点良方医老病,所需药物是当归。”
“当归温性味甘辛,无毒恒从血分巡。润胃泽肤荣骨干,排脓破恶养精神。待攻尚勇当求蜀,资补须柔宜取秦。尾主能行身主卫,著功大半属佳人。”(清代朱钥《本草诗笺·当归》)
当归味甘、辛,性温,归肝、心、脾经,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的功效,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痈疽疮疡、肠燥便秘的治疗。明代张景岳《本草正》载:“当归,其味甘而重,故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诚血中之气药,亦血中之圣药也。”
“当归专补虚劳症,妇女科中赖此成。上下中稍三等用,归经血病可全生。”(明代沈应旸《药性诗诀·当归》)
当归既善补血又能活血,被称为血中之圣药。当归长于活血行滞止痛,为妇科补血活血、调经止痛之要药,尤其适用于血虚、血瘀有寒之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的治疗。若证属血虚者,可用配伍熟地黄、白芍、川芎等;若兼血瘀者,可增加桃仁、红花等。
“当归辛温去旧血,生血舒筋疗肢节。痛止脓排善滑肠,吐血须将酢煼啜。”(清代张望《古今医诗·当归》)
当归能补血以润肠通便,可配伍肉苁蓉、牛膝、升麻等使用,也可与何首乌、桃仁等同用。(黄新生
天麻简易保健法:天麻每天一克,代茶饮!
神奇仙草-茯苓治脱发,消水肿治尿频
治疗脱发秘方:一味茯苓饮
压力造成脱发,(头发3到6个月循环一次),用茯苓粉早上10克晚上10克,牛奶冲服,每日2次!3个月见效!茯苓生发润发美发好!
茯苓,至百日,病自去!二百日面若童颜,至两年,役使鬼神,四年,侍女来奉!一味茯苓饮适合:散着掉的头发!
治疗斑秃的秘方(鬼剃头)
何首乌20克煮水,送服茯苓10克,外加:用火把姜烤热,趁热擦局部斑秃处,很快痊愈!
茯苓安神助眠,吃茯苓粥痊愈,能健脾补益,安魂定志,驱除浮躁之气,茯苓心身并治!
茯苓粥
粳米快熟时放茯苓,再煮5分钟!
茯苓还消水肿,治疗尿频
女性更年期早上起来眼皮肿了,或者腿肿了,有时候象罐了铅,腿拉不动!但查不出毛病,是老年性突发性水肿,其不化水,代谢失常!黄芪补气利水,用50克煮黄芪的水煮粥,将熟时放茯苓10克再煮5分钟!每天一次,2周见效!
:茯苓加山药防老年人夜里尿频,尿急,茯苓有双向调节的作用,保持体内水液代谢正常!
用茯苓山药芡实熬粥,芡实收涩肾气有封固作用,不适合尿路感染引起的尿频,30克山药加10克茯苓煮水喝早晚各一次!
美容养颜神奇茯苓
茯苓服治百岁,轻身增年,面若童颜!苏东坡说:久服茯苓,颜如处子,美白作用强,每天2次,加外敷!茯苓白芷,银耳粉各2勺加适量蜂蜜拌匀做面膜,再加茯苓粥或者牛奶冲茯苓粉喝!
捣麝成尘香不灭
王焕华 中华临床医学会
麝香为四大动物香料之一,居灵猫香、海狸香、龙涎香之首,以其芳香之性而名闻天下,后人誉之为“诸香之冠”,唐代温庭筠写诗赞其“捣麝成尘香不灭”。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说:“麝之香气远射,故谓之麝。”
但刚从香囊中取出的麝香颗粒,不但毫无香气,反而有一股难闻的恶臭,无怪乎日本人赠之以“四味臭”的别称。原来是它的香气太浓烈的缘故。如果将其高倍稀释,就会放出馥郁的芳香来了。,其香气的主要成分为巨环麝香酮,这是一种极为名贵的香料,也是麝香的主要成分。
麝香之香,华佗曾将麝香与丁香、檀香等置于香袋中,悬于屋内,据说可以治疗肺痨吐血。唐代有人将麝香掺和到制墨的原料中,做成香墨,古人“屋壁麝煤风雨寒”“蜀纸麝煤添笔兴”等诗句中的“麝煤”,即是加有麝香的优质墨。宋代洪刍在所著《香谱》中,还记载用麝香配合其他芳香植物可以制成各种香料,用来熏衣、刷墙,或者作为名酒、食品的添加剂。在非洲西北部的摩洛哥古城马拉咯什,矗立着一座高达67米的清真寺尖塔,这是公元1195年遵照当时摩洛哥苏丹的旨意建造的,800年来,此塔一直散发出阵阵麝的香气。据记载,当年在黏合石块的浆液中捣拌了九百六十多袋包括麝香在内的各种名贵香料,才使高塔至今香气诱人。
麝香是一味极为名贵的中药,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药用史。借其芳香之性,主要有开窍、辟秽、通络、散瘀之功。麝香是一味名贵的中药材,具有芳香开窍、活血通络的功效。《神农本草经疏》曾云:“(麝香)其香芳烈,为通关利窍之上药。”《本草述》还说:“麝香之用,其要在能通诸窍一语。”可谓是对麝香作用的高度概括。古往今来,有不少名方和成药中,其主药都是麝香。纵观它的临床运用,主要有五个方面:一为开窍醒脑,如至宝丹;二为祛瘀疗伤,如用于跌打内伤、风湿骨痛的七厘散;三为消痈排脓,如用于痈疽肿毒的六神丸等;四为催产下胎,如用于胎死腹中、胞衣不下的香桂散等;五为宣痹通阳,如用于胸痹真心痛的苏合香丸、麝香保心丸等。
我国有三种麝,即原麝、林麝和马麝,通常以原麝为习见。麝常栖息于多岩石的针叶林和阔叶林之中,喜独居,多于晨昏活动。麝生性怯懦,善于疾走,它从哪里经过,仍从原地复回。食物为松树、冷杉、雪松的嫩枝叶,以及地衣苔藓、杂草、各种野果等。在历史上,我国的麝香资源是比较丰富的,唐代诗人杜甫在《山寺》一诗中写“麝香眠石竹”,可见他当时所在的麦积山一带麝为常见之物。由于麝香药效极高,身价昂贵,导致后人乱捕滥杀,致其数量剧减。如今,麝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不能随意捕杀的。
摘自2023-5-10中国中医药报
吕沛宛 李颖颖 河南省中医院
上午门诊来了一位月经不调、体虚乏力、语声细微的女士,她一进诊室就有香气扑面而来,十分呛鼻。该患者脉细涩,舌淡苔白,我便询问其从事什么工作,说是香水专柜售货员。我告诉她:“您调理身体的第一件事,就是少用香或者不用香。”下面就来详细谈谈为什么。
香水的主要成分是酒精和香料,香料按来源可分为天然香料和合成香料。天然香料是指原始、未加工过的直接应用的动、植物发香的部位,或以存在于自然界的植物(包括藻类)、动物或微生物为原料,经加工而未改变其原有成分所得的香料。
自然界中的很多天然香料也是芳香中药。中医认为,香气燥烈,阴血不足者忌用,热胜液伤者用之则助其燥热,如叶天士云“凡血液枯槁,大忌香燥”。其次,正气稍有不足者慎用,劳损虚证者忌用。如叶天士谓“香燥泄气”“虚质不可专以辛香”。大凡香气如烟云,先升后降,诸香皆泄气,如沉香入少阴肾,疏泄肾气,尤为劳怯忌用。前面提到的女性患者之所以气血不足,就很可能与其长期用香有关。此外,现在过敏体质的人很多,对花粉、蒿草等过敏的人群更要慎重选择或接触天然香料,以免诱发过敏,甚至加重哮喘,危害生命。
因此,选择天然香料时要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以及芳香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等特性,最好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合理使用。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使用芳香药物时要“轻用”,不可“重用”,且不宜多服、久服,否则会有伤阴、耗液、劫血、助火之弊。
合成香料是人们为了模仿天然香料,运用不同的原料,经过化学或生物合成的途径制备或创造出的单一体香料。我国容许使用的合成香料达千余种,这些香料在一定剂量条件下使用,可认为对人体无害,但过量使用则可能引起不适或危害人体健康。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市场内有不少劣质的香水,主要由化学香料与工业酒精勾兑,比如一些劣质车载香水,其中的芳香族苯环化合物会伴随酒精挥发在封闭的车厢内,对司机和乘客的呼吸系统产生刺激,导致咳嗽、头晕、呕吐等症状。还有一些劣质香水中含有磷苯二甲酸酯,这种化合物可影响男性精子发育,使精子活力降低甚至死亡。
香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衣、食、住、行几乎都离不开它。除了香水,市售的食品、饮料,炖肉时放的香叶、肉桂,日常用的香皂、牙膏、洗面奶、洗发水、护肤品,以及蚊香、除臭剂、空气清新剂、香烟等都含有香料。合理使用香料,可以让人心情愉悦,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但过量的香料或味道过于刺激的香料当属致病邪气,可能会让人感觉不适,甚至给人体造成一定的危害。因此一定要合理选择,适当应用。
——诗词中的檀及其药用价值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这是《诗经·魏风·伐檀》的第一章,通过伐檀工人的吟唱,表达对统治阶级的不满。古人将材质坚韧的多种树木都称为檀,北宋《本草图经》记载:“檀香有数种,黄、白、紫之异,今人盛用之。江淮、河朔所生檀木,即其类,但不香尔。”檀香、降香檀、黄檀、白檀、紫檀、青檀等都被称为“檀”,它们虽然种属不同,但大都是良材,不仅可用来提炼精油、制香、雕刻工艺品、制作家具等,还可入药。
诗中有檀馨香浓
《大雅·大明》:“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牧野战场多宽广,檀木战车多辉煌,四马拉车多雄壮。《小雅·杕杜》:“檀车幝幝,四牡痯痯,征夫不远!”檀木战车已破败,四匹雄马也累坏,征夫不远快回来!结合本文开头部分提到的《魏风·伐檀》,有学者认为用于制作战车的檀可能是榆科青檀属植物青檀。青檀木材坚实,致密,韧性强,耐磨损,是制作战车的好材料。青檀树的树皮可制作宣纸,叶果可以食用,用途广泛。
“释氏旃檀佛可供,紫和黄白各般容。水宜净面消斑点,汁好涂身去热壅。冷痛不愁攻腹胃,吐烦何患搅心胸。文房器具俱堪置,泄气还须用纸封。”(清代赵瑾叔《檀香》)檀香的心材能散发出令人清爽愉悦的芳香,佛教认为其气息宁静、深远而内敛,是最上等的香,能除疾安身,故名栴檀。檀香乃理气之佳品,降香是活血之良药,皆辛温芳香。其他紫檀、黄檀、白檀,亦皆气味芬芳,可制作传世之家具,也是济世之良药。
“心清闻妙香,宴坐旃檀林。坐香元不断,莫作死灰心。”(宋代姚勉《感山十咏·旃檀林》)古代的文人雅士喜用檀香养生。很多富贵人家喜欢用檀香制作香料,如欧阳修《武陵春》:“斗帐香檀翡翠笼。”檀香是檀香科檀香属半寄生常绿小乔木,原产于太平洋岛屿,大约在东汉时随佛教传入我国。檀香木闻之气清香,燃烧时香气更浓,古代寺庙中常焚檀香礼佛,或用檀香雕刻佛像,如苏轼《子由生日,以檀香观音像及新合印香银篆盘为寿》:“旃檀婆律海外芬,西山老脐柏所薰。”
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而“檀香”更是中国四大名香“沉檀龙麝”之一。檀香独特的香气具有安神、助眠、静心等作用。檀香历久不坏,且存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之后,香气反而更加温润醇和。
“檀香辛温升胃气,霍乱腹心痛立去,又行肾邪攻腹心,兼消肿毒并恶疰。”(明代李梴《医学入门·檀香》)檀香又名旃檀、白檀、檀香木、真檀,为檀香树干的心材,是常用的理气类中药。檀香味辛性温,具有行气止痛、散寒调中的功效,用于胸腹胀痛、霍乱吐泻、噎膈吐食、寒疝腹痛及肿毒的治疗。《本草求真》载:“白檀香熏之清爽可爱,凡因冷气上结,饮食不进,气逆上吐,抑郁不舒,服之能引胃气上升,且能散风辟邪,消肿住痛。”
“檀香味辛,开胃进食,霍乱腹痛,中恶秽气。”(明代龚廷贤《药性歌括四百味·檀香》)檀香油为檀香的心材经蒸馏所得的挥发油,味苦性温,具有降逆和胃、行气止痛的功效,用于呃逆、呕吐、胃脘痛、腰痛的治疗。檀香泥为檀香心材中的树脂,味苦性温,具有行气止痛的功效,用于肝胃不和、脘胁胀痛的治疗。
化瘀理气降真香
“醉倚斑藤杖,闲眠瘿木床。案头行气诀,炉里降真香。”(节选自唐代张籍《和左司元郎中秋居十首·其六》)降香檀为豆科黄檀属乔木,以树干或根部心材入药,名为降香,是常用的活血止痛类中药。降香香气纯正,具有镇心凝神作用。降香又称降真香,这一名称具有一定的道教色彩。降香檀又名花梨母,是制作家具的上好木材。
“辛温气味降真香,辟恶除邪用最良。肿毒痈疽熏可散,生肌止血治刀伤。”(清代王如鉴《本草约编·降真香》)降香味辛性温,具有活血散瘀、止血定痛、降气、辟秽的功效,用于胸胁疼痛、跌打损伤、创伤出血、寒疝疼痛、秽浊内阻之呕吐腹痛的治疗。《本经逢原》载:“降真香色赤,入血分而下降,故内服能行血破滞,外涂可止血定痛。又虚损吐红,色瘀昧不鲜者宜加用之,其功与花蕊石散不殊。”
“降香性温,止血行瘀,辟恶降气,胀痛皆除。”(明代龚廷贤《药性歌括四百味·降香》)降香辛散温通行滞,能化瘀理气止痛,可治疗血瘀气滞之胸胁脘腹疼痛及跌打伤痛,尤其适用于跌打损伤所致的内外出血,为外科常用之品,研末外敷可治疗刀伤出血。
降香性主沉降,故能降气辟秽,和中止呕,配伍藿香、木香等,可治疗秽浊内阻、脾胃不和之呕吐腹痛。
数种檀木皆入药
黄檀
“日落千山外,悠然一望赊。黄檀六七里,绿竹两三家。”(宋代翁森《过天台》)黄檀又名水檀、望水檀、檀树,与降香檀同是豆科黄檀属乔木,但降香檀主要生于海南,黄檀也可生于北方,《本草图经》载:“檀木,生江淮及河朔山中。”黄檀的根或根皮(檀根)、叶(黄檀叶)均可入药。
檀根味辛、苦,性平,有小毒,有清热解毒、止血消肿的功效,用于疮疖疔毒、毒蛇咬伤、细菌性痢疾、跌打损伤的治疗。黄檀叶味辛、苦,性平,有小毒,有清热解毒、活血消肿的功效,鲜品捣敷或晒干研末调敷,可治疗疔疮肿毒、跌打损伤。
白檀
“养心无药亦无方,动辄随缘静退藏。任尔邪风吹不去,蠲除芥子白檀香。”(清代翁同龢《题唐人书十一面观自在念诵仪轨经·其二》)白檀又名碎米子树,为山矾科山矾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白檀开小白花,细小而繁多,远看如覆白雪,近闻花香清淡,是很好的园林栽培观赏树种。白檀以根、叶、花、果实入药,味苦性微寒,具有清热解毒、调气散结、祛风止痒的功效,用于乳腺炎、淋巴腺炎、肠痈疮疖、疝气、荨麻疹、皮肤瘙痒的治疗。白檀香外用还能美白,据《外台秘要》记载:“面上黑子,每夜以暖浆水洗面,以布揩赤,用白檀香磨汁涂之。”
紫檀
“檀香紫白分营卫,气血殊施各有功。紫治金疮消肿毒,白调脾肺利中宫。”(清代王如鉴《本草约编·檀香》)紫檀又名青龙木,为豆科紫檀属乔木,主要分布于两广、云南、福建、台湾等地。紫檀的材质致密坚硬,色调呈紫黑色,微有芳香,深沉古雅,心材呈血赭色,有光泽美丽的回纹和条纹,是制作车辕及宫廷家具材料,自古有“一寸紫檀一寸金”之说。紫檀以心材入药,又名紫真檀、赤檀、胜沉香、紫檀香等,味咸性平,具有祛瘀和营、止血定痛、解毒消肿的功效,用于头痛、心腹痛、恶露不尽、小便淋痛、风毒痈肿、金疮出血的治疗。紫檀和白檀的性味功效不同,在应用时要注意区分,《本草纲目》载:“白檀辛温,气分之药也,故能理卫气而调脾肺,利胸膈。紫檀咸寒,血分之药也,故能和营气而消肿毒,治金疮。”(黄新生 河南省武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时乐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檀香、沉香、降香皆系木质药材,其味辛香,有行气散结之功,适用于痰饮湿浊、宿食停聚及气滞血瘀诸证。臣字门儿科第五代传人孙浩认为这三味药各有特性,其治亦各有所专,现归纳如下。
檀香善启中土之运
檀香味辛,性温,归脾、胃、肺经。诸家本草谓其主治心腹疼痛、噎膈呕吐、霍乱、饮食不进等脾胃病。“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檀香既能升发脾气,亦能疏降胃气,故脾胃二经气机困遏或气行逆乱而见上述诸症者,皆可选用檀香。治疗血瘀胃痛之名方丹参饮中就应用了檀香。此外,檀香入肺经,对于寒凝气滞之胸痛,可配伍延胡索、细辛等药同用。
沉香引药力直达下焦
沉香味辛苦,性温,归脾、胃、肾经。中医有“诸木皆浮,唯沉香木独沉”的说法,其沉降之力可直达下焦。肾虚气浮于上而生喘息、咳嗽者,用沉香可温肾纳气;火浮于上而见口疮、齿痛者,用沉香可引火归元。沉香又有交通心肾的作用,对患有心肾不交之少寐、健忘者,用之有阴阳交泰之义。如《本草新编》有谓:“沉香温肾而又通心。用黄连、肉桂以交心肾者,不若用沉香更为省事,一药而两用之也。”孙浩治疗失眠、心悸、怔忡等症,常于养心安神药中加沉香3g(后入),其效益彰。沉香亦入脾、胃经,对胃寒呕吐、呃逆亦可使用,有温胃散寒、降逆下气之功,此药与檀香相比,降多升少,不可不察。
降香通行血气之滞
降香味辛,性温,归肝、脾经。降香为气中血药,有止血、行瘀、定痛之效,治吐血、咯血、外伤出血、跌打损伤、痈疽肿痛等症。本品既可内服,又能外用。内服配紫金藤皮、琥珀、当归、桃仁、大黄、蒲黄等,名“紫金散”(《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治内伤呕血、咯血、胸腹胀痛;外用配五倍子、赤铜屑为末,撒敷治外伤出血(《医林类证集要》)。孙浩常用本品加入活血化瘀药如丹参、赤芍、桃仁、红花之属,治青春期痛经;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入本品治冠心病胸闷胸痛,较好的疗效。
摘自2025-9-25中国中医药报
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龟甲,上古以来作为占卜的神圣之物,被认为是沟通天地的神物。有俗语“千年王八万年龟”,可见龟的长寿象征一直以来深入人心。到现在,滋阴降火的美味甜品龟苓膏,也有用到龟。其中药制龟苓膏用的是龟甲,龟苓膏用的则是龟(去内脏)。
说起乌龟,很多人都能说上一二,但却常常认错。毕竟对多数人而言,对乌龟最直观的认识就是那副“乌龟壳”。然而,有壳的动物可不只有乌龟,还有可能是鳖。鳖,常被称为团鱼(《宝庆本草折衷》)、甲鱼(《随息居饮食谱》)等。与乌龟相比,它有“裙边”,便是“肉里甲”。《本草纲目》便有言“龟,甲里肉;鳖,肉里甲”。
龟和鳖的“甲”皆可入药,便是龟甲和鳖甲。从入药部位而言,龟甲是背甲与腹甲同等入药,而鳖甲仅背甲入药。二者皆为补阴药,均可入肝、肾经,皆能滋阴潜阳。不过龟甲的滋阴作用比鳖甲强,且其还入心经,相对于鳖甲的咸寒,还多了甘味,故龟甲还可以养血补心;鳖甲退虚热之功优于龟甲,为治阴虚发热之要药,另善于软坚散结。《本草经疏》便有言“二者咸至阴之物,鳖甲走肝益肾以除热,龟甲通心入肾以滋阴,用者不可不详辨也”。因二者皆为介壳类药,入汤剂当先打碎先煎,以使药力充分煎出。
龟甲与鳖甲,从外形可区分。龟甲背甲及腹甲由甲桥相连,背甲稍长于腹甲。若仅有背甲,鳖甲无盾块,中间有一条纵棱,两侧各有肋骨8条伸出边缘,俗称“骨刺”。龟甲的背甲有脊棱3条,有盾块,腹甲盾片每块常具紫褐色放射状纹理。以下细说龟甲和鳖甲。
龟甲
龟甲为龟科动物乌龟的背甲及腹甲。前者习称“龟壳”,后者习称“龟板”。另别名有龟壳(《淮南子》)、败龟(《日华子本草》)、龟版(《本草纲目》)、龟底甲(《药品化义》)、龟腹甲(《医林纂要•药性》)等。主产于湖北、安徽、湖南、江苏等地。《湖南省中药材质量标准(2009年版)》将龟科动物黄缘闭壳龟、海南闭壳龟、爪哇弓穴龟、锯缘摄龟或黄喉水龟的背甲及腹甲皆入药为“龟甲”。《广西中药材标准(第二册)》则将为龟科动物黄喉拟水龟、东南亚闭壳龟或陆龟科动物缅甸陆龟的腹甲入药作“龟甲”。《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2015年版)》则将黄喉水龟或黄缘闭壳龟的背甲及腹甲称“浙龟甲”。
龟甲味咸甘,性微寒,归肝、肾、心经,有滋阴潜阳、益肾强骨、养血补心、固经止崩的功效。其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谓其“主漏下赤白,破癥瘕,痎疟,五痔,阴蚀,湿痹,四肢重弱,小儿囟不合,久服轻身不饥”。现代临床多用于治疗阴虚潮热、骨蒸盗汗、头晕目眩、虚风内动、筋骨痿软、心虚健忘、崩漏经多等病症。中成药人参再造丸、龙牡壮骨颗粒、妙济丸等皆有用龟甲组方入药。龟甲味甘性寒、气厚味浊,故脾胃虚寒或内有寒湿者慎用。
龟甲含有角蛋白、骨胶原蛋白、胆固醇类、氨基酸类、脂肪等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龟甲具有抑菌、解热、镇静、延缓衰老、抗骨质疏松、抗脑缺血、抗脊髓损伤及增强机体免疫等作用。
龟甲经水煎煮、浓缩制成的固体胶入药为“龟甲胶”,药典收载品种。有滋阴、养血、止血的功效。《医林纂要•药性》言其滋补养肺。现代用于治疗阴虚潮热、骨蒸盗汗、腰膝酸软、血虚萎黄、崩漏带下等病症。中成药龟鹿补肾丸、添精补肾膏、益脑片等皆有用龟甲胶组方入药。
鳖甲
鳖甲为鳖科动物鳖的背甲,主产于湖北、安徽、江苏、河南、湖南等地。另有别名上甲(《证治要诀》)、鳖壳(《医林纂要•药性》)、团鱼甲(《河北药材》)、鳖盖子(《山西中药志》)等。
鳖甲味咸,性微寒,归肝、肾经,有滋阴潜阳、退热除蒸、软坚散结的功效。鳖甲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言其“主心腹癥瘕坚积、寒热,去痞、息肉、阴蚀、痔、恶肉”。现代临床用于治疗阴虚发热、骨蒸劳热、阴虚阳亢、头晕目眩、虚风内动、手足瘈疭、经闭、癥瘕、久疟疟母等病症。生用滋阴力强,醋炙可增加散结之力,一般滋阴潜阳宜生用,软坚散结则醋炙用。中成药蛤蚧定喘胶囊、小儿肺咳颗粒、乌鸡白凤丸等皆有用鳖甲组方入药。鳖甲咸寒,故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宜慎用。
鳖甲主要含骨胶原、角蛋白、磷酸钙、维生素D等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鳖甲具有补血、抗损伤、抗疲劳、抗肿瘤等作用。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