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泰胶囊
(2024-07-16 04:51:43)摘自2024-7-15中国中医药报
尚学瑞 河南省辉县市中医院
p
组成与功效
坤泰胶囊组方源于张仲景《伤寒论》之黄连阿胶汤。条文303条云:“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阿胶三两,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用来治疗以肾阴亏虚、心火亢盛、心肾不得相交为主要病机的“少阴热化证”。千百年来,作为泻火滋水(泻南补北)、交通心肾的经典方剂,黄连阿胶汤在临床上屡屡见功,久用不衰。
坤泰胶囊是以黄连阿胶汤为基础加减而来,共有熟地黄、黄连、白芍、黄芩、阿胶、茯苓六味药。其主要功效是滋阴清热、安神除烦,用于妇女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属阴虚火旺者,症见潮热面红、自汗盗汗、心烦不宁、失眠多梦、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手足心热、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现代还用于妇女卵巢功能衰退、顽固性失眠症、神经衰弱、慢性口疮、焦虑症、热性病后期、慢性咽炎、银屑病以及便血、咯血、尿血等多种出血症属阴虚火旺者。
中医认为,妇女断经前后,天癸将竭,若肾阴素虚,或忧思过度暗耗营阴,或房事不节等,均可致肾阴不足,精血衰少,冲任失调。同时,阴虚则水不能上奉于心,致心火亢盛,虚热内扰,从而出现潮热、烦躁、失眠、汗多诸症,即所谓心肾不交,治宜滋肾阴、清虚热。
方中熟地黄甘温质润,可补血养阴,填精益髓,古人云其大补五脏真阴、大补真水,故以为君。黄连、黄芩苦寒,可泻心火除烦且固阴;阿胶甘平,可补血止血且滋肾;白芍酸甘,可养血敛阴且止汗,四者共为臣药。茯苓甘淡,既宁心安神,又制约滋补药之腻,为佐药。全方药味简约,配伍精当,苦寒与酸甘并用,降火与滋阴共施,扶正与祛邪兼顾,使心肾交合,水升火降,而心烦自除、夜寐自安。坤者,女性也;泰者,安泰也。因该药可为绝经前后妇女带来平安,故名。
摘自2024-7-8中国中医药报
刘朋松 河北省保定市中医院
金匮肾气丸,收载《金匮要略》,又名崔氏八味丸、桂附地黄丸、八味肾气丸,其真正来源为崔氏方。它在《金匮要略》共出现五次,应用十分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病症:肾阳虚衰、气化不利导致的小腹胀满疼痛、畏寒喜暖;劳累后导致的腰酸、腰痛,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小便不适症状;肾虚摄纳无权导致的喘促、气短;糖尿病的多饮、多尿症状;孕晚期孕妇因肾气不足出现胎儿压迫膀胱导致的排尿困难等。金匮肾气丸增加车前子、牛膝为济生肾气丸,治疗水肿具有明显的疗效。
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本为儿科用药,用于治疗多种小儿疾病,如小儿入睡后汗出、食欲不佳、缺钙引起的生长痛等,现代还用于治疗成人腰膝酸软、头痛、眩晕耳鸣、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六味地黄丸加味以后治疗范围更加广泛,如增加枸杞、菊花,为杞菊地黄丸,可用于治疗羞明畏光、迎风流泪、视物昏花;六味地黄丸加上麦冬、五味子,组成麦味地黄丸,可滋肾养肺,用于咽干咳血等。
陈士奎 中国中医科学院
肾气丸与金匮肾气丸的区别
要想持续传承与创新发展经方研究,必先梳理经方研究之起源、发展、演变等源流,以达经方研究的根本性的调整和提升。基于此,现仅以《金匮要略》所载著名经方“肾气丸”为例,谈谈“金匮肾气丸”与“肾气丸”的不同。
肾气丸的四大突出特点
肾气丸首载于《金匮要略》,其药物组成是:干地黄八两,山茱萸、山药各四两,茯苓、牡丹皮、泽泻各三两,桂枝、附子(炮)各一两。
巧妙运用中药“三补”“三泻”
“三补”指方中干地黄补肾阴、填肾精,山茱萸补肝肾、敛元气,山药温补脾肾之气。“三泻”指方中茯苓淡渗泻湿,牡丹皮清泻相火,泽泻利湿泄浊。“三补”“三泻”巧妙配伍运用,补泻结合。方中少量桂、附,则微微生火,以温阳化气,保障了肾气丸的温而不燥、滋而不腻。
体现“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语出唐代医学大家王冰为《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的注文。“益火之源”即温补肾阳之意,应用补阳以配阴的方法,解决“阳虚则寒”的临床问题。温补肾阳,温煦周身,则可以消散弥漫的阴邪寒气。临床上用肾气丸温补肾阳,以治肾阳虚引起的各种“阳虚则寒”症候,正是这一理论的具体体现。
体现“少火生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即谓少火益气,气得少火则生长;壮火食气,又散气,故气得壮火则耗散。如前所述,肾气丸的药物组成中,是以补肾药居多,有“三补”,其用量亦较大;“三泻”之用,均利于保护肾气。其君药干地黄滋补肾阴,山茱萸、山药滋补肝脾,亦助君药敛补肾阴;仅以少量桂枝、附子温和的补助肾阳,意在微微少火,以生肾气,故名肾气丸也。
体现“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
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讲道:“其有气因精而虚者,自当补精以化气;精因气而虚者,自当补气以生精。又有阳失阴而离者,不补阴何以收散亡之气,水失火而败者,不补火何以甦垂寂之阴,此又阴阳相济之妙用也。故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这一理论认识,对于中医阴阳学说的临床运用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博得历代医家共识。肾气丸的药物组成既有补肾阳药物,又有补肾阴药物,但并非“阴阳并补”,而是以补肾阴药居多,但以温补肾阳使然,寓张景岳提出的“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之意。
《金匮要略》论肾气丸方证原文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载:“崔氏八味丸 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其药物组成为:干地黄八两,山萸肉、薯蓣各四两,泽泻、茯苓、牡丹皮各三两,桂枝、附子(炮)各一两。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载:“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肾气丸方:干地黄八两,山药、山萸肉各四两,泽泻、牡丹皮、茯苓各三两,桂枝、附子(炮)各一两。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载:“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载:“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载:“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 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
上述《金匮要略》的五个不同篇章分别论述了“崔氏八味丸”“八味肾气丸”“肾气丸”的临床运用。这三个方剂所含药物均由干地黄、山药(在崔氏八味丸中称薯蓣)、山茱萸、茯苓、牡丹皮、泽泻、桂枝、附子(炮)组成,药物配伍剂量、功效等也完全相同,属于“同药异名”或“异名同药”的三个方剂,即“崔氏八味丸”“八味肾气丸”“肾气丸”实际上是同一个方剂的不同名称。
综合《金匮要略》记述的“崔氏八味丸”“八味肾气丸”“肾气丸”主治的病证,肾气丸可主治肾阳虚证引起的: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消渴,小便反多,饮一溲一;短气有微饮;妇人转胞不得尿。本方能温肾化气,使人身津液四布,则小便自能恢复正常。
众说纷纭,将“金匮肾气丸”“肾气丸”混为一谈
笔者网上查遍百度及知乎寻找名为“肾气丸”的中成药,结果仅搜索到昕泰生技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款中成药名为“肾气丸”,但其药物组成却为: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牡丹皮、泽泻、炮附子、肉桂、牛膝、车前子、蜂蜜。虽名曰“肾气丸”,其药物组成却是前述《金匮要略》的“肾气丸”加上牛膝、车前子,实为“金匮肾气丸”,并非“肾气丸”。
长期以来,误认“金匮肾气丸”就是“肾气丸”者大有人在。如李经纬主编《简明中医辞典》(修订本)(2001年出版)的“肾气丸”词条称:肾气丸,又名崔氏八味丸、八味丸、八味肾气丸、八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桂附八味丸、桂附地黄丸。《金匮要略》方。干地黄八两,山药、山茱萸各四两,泽泻、茯苓、牡丹皮各三两,桂枝(近代多用肉桂)、炮附子各一两。同时,该辞典中“金匮肾气丸”词条称:“金匮肾气丸即肾气丸。”该辞典称肾气丸又名金匮肾气丸,属《金匮要略》方,即认为金匮肾气丸是《金匮要略》中的方剂,又称金匮肾气丸即肾气丸。这些说法都是错误的。
《金匮肾气丸方义探讨》(张家玮,鲁兆麟.金匮肾气丸方义探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06):12-15.)称:“金匮肾气丸又名‘崔氏八味丸’‘八味肾气丸’,方出仲景《金匮要略》,由干地黄、山药、山茱萸、牡丹皮、茯苓、泽泻、桂枝、 炮附子八味药物组成。”错误地认为:金匮肾气丸又名“崔氏八味丸”“八味肾气丸”;金匮肾气丸方出《金匮要略》;金匮肾气丸的药物组成是干地黄、山药、山茱萸、丹皮、茯苓、泽泻、桂枝、炮附子八味药,即与《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的药物组成相同。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古今名方》一书载有:肾气丸(金匮肾气丸),出自《金匮要略》。该书记载其药物组成为: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肉桂、炮附子。书中竟然把“肾气丸”直称为“金匮肾气丸”,并认为“金匮肾气丸”是《金匮要略》的方剂,这些都是错误的。
“金匮肾气丸”不是“肾气丸”的文献依据
古方“肾气丸”为医圣张仲景创制,首载于《金匮要略》,是现代《方剂学》中温补肾阳、治疗肾阳虚(证)的代表方剂。不能因为“肾气丸”出自《金匮要略》,就随意称其为“金匮肾气丸”,更不能认为“肾气丸”就是“金匮肾气丸”。
明•龚廷贤《寿世保元》中记载金匮肾气丸的药物组成为:怀熟地黄、白茯苓、牛膝、肉桂、泽泻、车前子、山茱萸、山药、牡丹皮、大附子(炮)。服用方法为: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米饮送下。临卧,服补中益气汤。另外,龚廷贤《济世全书》也载有:金匮肾气丸,治脾肾虚寒,腰重脚肿……治失其宜,元气复伤而变者,非此药不救。所用方药同上。
明•赵献可《医贯》载:“(金匮肾气丸)此方藏于金匮玉函,白茯苓(三两)、附子(五钱)、川牛膝(一两)、肉桂(一两)、泽泻(一两)、车前子(一两)、山茱萸(一两)、山药(一两)、牡丹皮(二两)、熟地(四两)。” 该方即严用和《济生方》中的加味肾气丸。赵献可《医贯》将严用和创制的加味肾气丸称为“金匮肾气丸”,但《医贯》在论“金匮肾气丸”条文中还讲:“方见《金匮要略》,故名曰金匮肾气丸。”这就大错特错了,因为《金匮要略》书中根本没有“金匮肾气丸”方名。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中载:“薛氏加减金匮肾气丸,治脾肾阳虚,不能行水,小便不利,腰重脚肿,或肚腹肿胀,四肢浮肿,或喘急痰盛,已成臌证,其效如神……若非速救肾中之火,则阳气不充于下,何以生土,土虚又何以制水,此必用之剂也。”“熟地(四两,酒拌蒸),山药、山茱萸、川牛膝、丹皮、泽泻、车前子、肉桂(各一两),白茯苓(三两),附子(制,五钱)。 上为末,炼蜜同地黄膏捣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米饮下。”该方药物组成,与龚廷贤著《寿世保元》所载“金匮肾气丸”完全相同。
至此,我们应当清楚:“金匮肾气丸”的方药,最早乃见于南宋时期严用和《济生方》(也称《严氏济生方》)所载的“加味肾气丸”,其药物组成是: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白茯苓、牡丹皮、泽泻、附子、官桂、车前子、川牛膝。即金匮肾气丸是《金匮要略》一书中的“肾气丸”加车前子、牛膝, 严用和首创并称之“加味肾气丸”。因此不能把“金匮肾气丸”与“肾气丸”混为一谈,它们的药物组成、功能、主治是不同的。为了易于记忆,通常“金匮肾气丸”被称为“牛车肾气丸”。另外,济生肾气丸与金匮肾气丸是药物组成、功能、主治完全相同的“异名同药”中成药。这两个“异名同药”中成药都在生产,属不属于重复生产同一种药?值得研究和商榷。
摘自2024-7-24中国中医药报
姚鹏宇 山东省名老中医药专家陶汉华传承工作室
髓为奇恒之腑,系骨腔中的一种膏样物质,《说文解字》谓之“骨中脂也”,一指其形,二述其用,形如膏脂,用乃利人。
髓之类
髓者,为脑髓、脊髓和骨髓的合称。外以颅骨,内为脑髓,合之为首。脑髓居颅内,位身巅,《华洋脏象约纂》谓:“夫居元首之内,贯腰脊之中,统领官骸,联络关节,为魂魄之穴宅,性命之枢机,脑髓是也。”髓聚于脊骨之内曰脊髓。《难经本义》载“髓自脑下注于大杼,大杼渗入脊心,下贯尾骶,渗诸骨节”,此脊髓也。脊髓通脑,脑髓注脊,二者联系密切。骨中有孔,名曰骨空,内贮髓也,此骨髓也。然非诸骨皆有髓也,《类经》云:“凡圆骨内皆有髓,有髓则有髓孔。若扁骨则但有血脉渗灌之理凑而内无髓,故凡诸扁骨以渗灌易髓者,则无髓亦无空矣,此胁肋诸骨之类是也。”而人身诸髓,以脑髓为要,谓脑为髓海,“髓者以脑为主”(《素问•奇病论》)、“诸髓者皆属于脑”(《素问•五脏生成》)等皆是强调脑髓之重要性。
髓与骨
髓如膏脂,赖骨以居,故曰骨为髓府。《素问•脉要精微论》明言:“骨者,髓之府。”骨有空隙,中填髓也,骨得髓乃实,故谓髓为骨之充。如《素问•解精微论》曰:“髓者骨之充也。”《本草述钩元》则云:“髓为骨之精。”骨赖髓以养,《难经本义》载:“骨者髓所养。”髓骨相依,互为支持,髓失骨则无居之所,骨失髓则空而不实。如唐容川《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谓:“髓在骨内,髓足则骨强,所以能作强而才力过人也……髓不足者力不强。”
髓之生
欲明髓之所生,必先知“精生髓”之前提。如《灵枢•经脉》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类经》谓“精髓同类”、《杂症会心录》云“髓为至精之物”等。生髓之源概括而言不过精、血二途,其精生髓之道,又有二源,即先天之精(肾精)与水谷之精。肾-精-髓-骨系统是肾藏象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骨病、髓病治疗的核心理论。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故谓“肾主骨”,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充在骨。”《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又谓:“盖肾主骨,肾系贯脊,通于脊髓,肾精足,则入脊化髓,上循入脑,而为脑髓。”脾胃-水谷精微-气血-髓系统是较少提及的生髓之道,然在《黄帝内经》中早有论述。如《灵枢•五癃津液别》云:“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灵枢•决气》载:“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医林改错》则谓“饮食入胃,食留于胃,精汁水液,先由津门流出,入津管……精汁清者,入髓府化髓”,指出水谷精微化髓之途。血可养髓,概精血互生,髓属精类,故血可濡养精髓,如《医学衷中参西录》云:“盖脑髓神经原借血为濡润者也。”
髓之用
髓之用,可分三端,寓神、养骨和生血。一曰寓神,主谓脑髓之用,脑为元神之府,神机之源,诸神皆由脑髓而发动行使。国医大师任继学指出元神之发生,是脑髓阴阳互相摩荡之结果,故曰“脑生细微动觉之气”。脑髓通过元神、神机、神经,行使统御生命的“神明之主”功能。二曰养骨,前已有髓为骨之充等论述,《中西汇通医经精义》有云:“又不知骨是髓之所生,《内经》言髓生骨。”骨者赖髓所养,“髓虚则骨失所养”,现代医学揭示其原因系骨髓内细胞如破骨细胞等及其分泌因子代谢异常,造成内环境紊乱引起骨的异常症状。三曰生血,精血互生,精生髓,髓可化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肾生骨髓,髓生肝”,肝为藏血之脏。“骨髓坚固,气血皆从”(《素问•生气通天论》)与现代医学“骨髓是造血工厂”的论述是一致的。
髓之治
髓病多虚、多热,故其治多执补、清二法。补髓之法又分四则,一为填精补髓法。遵肾-精-髓之联系,补肾填精充髓,择熟地黄、枸杞之类而用之,选方《百一选方》补髓丹、《小儿药证直诀》六味地黄丸等化裁,又有健脾益精之道,系健运脾胃,以壮水谷精微,而濡髓也,择药山药、白术等俱可。二为养血益髓法。《医学衷中参西录》谓:“凡脑中血虚者,其脑髓亦必虚,用之以补脑髓,实可与补血之药相助为理也。”故常于填精补髓法外,辅以养血,四物、八珍、归脾等皆可化用。三为以髓补髓法。《本草纲目》谓“以髓补髓也”,此取象比类之道,以形补形之治,多选猪脊髓、羊脊髓、牛脊髓、羊脑等。四为补督益髓法。督脉循脊入络脑,与脑脊二髓联系殊为密切,遵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鹿性阳,入督脉”论,故鹿角胶、鹿茸之类通督之药可施。
清热之法又分两类。一为清肾热。《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曰“肾生骨髓……肾气热而精液竭,则髓减骨枯而发为骨痿也”,选用知母、黄柏等品。二为清血热。《辨证录•凉髓丹》谓“夫骨中髓热,必耗其骨外之血;骨外血热,必烁其骨中之髓”,择清热凉血之品,如牡丹皮、生地黄等。
杨楚鸿 陕西中医药大学
肾气丸首载于《金匮要略》,方药组成为干地黄八两,山茱萸、山药各四两,泽泻、茯苓、牡丹皮各三两,桂枝、附子(炮)各一两,共八味,主治虚劳腰痛、痰饮、消渴、转胞、小便不利等病证,有金匮肾气丸、八味肾气丸之称,临床应用广泛。刘筱茂系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榆林霍刘氏妇科学术流派项目负责人、陕西省榆林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刘筱茂认为不育症病机繁杂,治法多样,治疗过程中以补肾法贯穿始终,但不可一味使用补益之药,必要时辅以清热祛湿、理气活血之品,当谨守病机,立法有据,注重脾肾同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是精子生成的物质基础,可在温补肾阳、填补肾精的基础上,酌情加补气健脾之药。常选金匮肾气丸作为主方加减,临床疗效满意。笔者有幸跟师学医,现将其用金匮肾气丸治疗不育症验案一则整理分析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岑某,男,34岁,2023年3月7日首诊。主诉:结婚7年,未避孕,7年未育。患者婚后7年,夫妇同居,性欲减退,性生活频率低,平均每月1次左右,早泄,勃起时间短暂,不能完成阴道内射精,未避孕7年未育,其妻生殖功能正常。因长期夜间工作、熬夜、久坐,出现腰骶部酸痛,畏寒肢冷,阴囊冷感不适。2年前患者于某医院就诊,行精液分析检查,提示少精、弱精,予以口服西药治疗(具体不详),效果不佳。现患者求子心切,故来诊。精液分析:液化时间30分钟,活力A+B级11.55%,A级5.68%,B级4.875%,活率9.4%,总数1.53百万,精液量2.0ml。白细胞过氧化物酶染色、精子畸形染色分析、性激素测定、睾丸附睾前列腺B超均未见明显异常。刻下:性欲减退,性生活频率低,平均每月1次左右,早泄,勃起时间短暂,不能完成阴道内射精,腰骶部酸痛,畏寒肢冷,阴囊冷感不适,平素食纳可,夜休可,二便调。舌质暗红,苔薄白,脉沉弱。
诊断:西医诊断为男性不育症。中医诊断为不育症(肾阳虚衰证)。
治法:温补肾阳,益肾填精。
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减:熟地黄24g,山茱萸24g,炒山药24g,泽泻12g,牡丹皮12g,茯苓12g,肉桂6g,炮附子10g先煎,菟丝子12g,枸杞子12g,白术10g。15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温服,药后饮适量淡盐水。嘱患者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适当锻炼。
3月23日二诊:诉服药后性生活质量低下,勃起时间仍短,不能完成阴道内射精,但勃起功能增强,性欲减退有所改善,阴囊自觉有温热感,腰骶部酸痛、畏寒肢冷较前有所减轻,余无明显不适。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弱。守上方15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温服。
4月7日三诊:复查精液,液化时间30分钟,活力20%,活率A+B级为30%,总数3.5百万,精液量2.0ml。肝功能未见明显异常。患者诉药后咽痛、间断性鼻出血,性生活质量较佳,1月内同房4次,阳痿症状较前好转,早泄症状消失,性欲减退逐渐恢复,腰骶部酸痛、畏寒肢冷明显缓解。精气始复,嘱其节欲以保其精,择时而交。舌质红,苔薄白,脉数。守上方改熟地黄为生地黄,加黄柏12g,15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温服,药后饮适量淡盐水。
4月22日四诊:诉药后性生活正常,咽痛、鼻出血、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阳痿症状消失,无不适感。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守首诊方去肉桂、附子,15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温服,药后饮适量淡盐水。
5月7日五诊:诉无不适感。复查精液,液化时间30分钟,活力46.66%,活率A+B级为55.97%,A级38.99%,B级16.98%,总数4.35百万,精液量1.4ml。肝功能未见明显异常。舌淡红,苔薄白,脉沉。无需服药,嘱患者注意休息,节制性生活,避免不良的生活习惯。3个月后电话随访,其妻已怀孕。
按 该患者结婚后7年未避孕,7年未育,病属男性不育症无疑。属中医“不育”“男子艰嗣”等范畴。患者年仅四八有余,本应筋骨隆盛,肌肉满壮,却出现腰骶部酸痛,结合其平素畏寒明显,四肢不温,性欲减退,故属肾阳虚衰之机不难辨识。《素问•六节脏象论》云:“肾者主蜇,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肾之阴精是化生精液的物质基础,其正常的化生过程又赖肾阳的温煦作用,使精子维持正常的密度、活力、活率。由于患者平素忙碌劳倦,劳及伤肾,初则损阳,久则命门火衰,再则损精,导致阴精不足,无以生精、养精,肾中精气化生无源,精少精弱,故难有子。肾阳虚衰,下焦失于温养,命门火衰,冲任失充,故阴囊冷感不适;精气虚冷,精门不坚,阳事不兴,故出现阳痿;阳气亏虚,不能温煦肌肤,故见畏寒肢冷;肾气不足,封藏失职而早泄;肾精亏虚,不能蒸腾气化化生肾气,导致性欲减退、精子活率不足、精子活力低下。证属肾阳虚衰型,以温补肾阳,益肾填精为基本治则,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减。此处将仲景原方中的桂枝易为肉桂,且加大肉桂与附子的用量,并加入菟丝子,意在加强补肾壮阳、温经散寒之力。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曰:“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故在补阳药基础上加用滋阴之品熟地黄、山茱萸,二者一补一敛,相须相佐,滋阴益阳。干地黄甘重于苦,滋阴养血之力较强, 而熟地黄气甘温而味厚,质腻柔润,重在补益填精,故此处将原方中的干地黄易为熟地黄。山药健脾补肾,意在制约熟地黄滋腻碍脾胃的弊端,补而不滞。枸杞子以填补精血、补益肝肾,另外有研究表明其有保肝之效,可防止长期口服中药而造成肝功能损伤,且每服用1个月中药后需复查肝功能是否异常。茯苓、泽泻利水渗湿,两者配伍利水而不伤阴。牡丹皮清泻肝火,与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菟丝子、枸杞子相配,意在补中有泻、补而不腻。刘筱茂在治疗过程中加入白术,一则有健运脾胃之力,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精血同源,脾精足则肾中之精充盛,以后天养先天,反之,方药峻补肾阳,有滋其生化之源之意,先后天并补;二则可制约熟地黄之弊。纵观全方,脾肾俱顾,证治相合,共奏温肾壮阳、填补肾精之功。同时服药后嘱患者饮适量淡盐水,可引药力直达肾经,亦有防止药后出现咽痛、口渴、烦躁等阳盛之意。一诊后,患者病减,法已对症,效不更方,故二诊继以首诊方,三诊时予复查精液分析,示少精、弱精较前有所改善,症状缓解,但患者诉服药后咽痛、间断性鼻出血,恐是补肾阳之力过重,阳气升浮,故守上方去熟地黄,加生地黄24g、黄柏12g以清热凉血,取黄柏凉降之意,助浮火潜降。15剂药后上述症状消失,守首诊方去肉桂、附子以防矫枉过正。2个月攻克顽疾,治疗结束后3个月其妻怀孕,疗效显著。
摘自2024-7-15中国中医药报
出处:民间验方。
功效:补血益气,驻颜生肌,安神益智,用于气血不足、血虚萎黄、失眠健忘。
材料:桂圆肉15克,鸡胸肉50克,糯米100克。调料:盐、鸡精各适量。
桂圆肉也叫龙眼肉,干鲜品均可用。其味甘,性温,归心、脾经,可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常用于气血不足、健忘失眠、血虚萎黄等,尤宜产后及更年期女性抗衰驻颜。
桂圆肉搭配温补气血的鸡肉一起煮粥,对调理气血不足、贫血、虚劳羸弱、劳伤心脾、失眠、早衰、颜面无华有良效。
体内有痰火及湿滞停饮者慎食。
功效:养血滋阴,改善气色,用于阴虚血枯、肌肤不润、皱纹多生、面色憔悴无光。
材料:熟地黄20克,糯米100克。
熟地黄可滋阴补血,益精填髓,常用于肝肾阴虚、血虚精亏所致的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眩晕耳鸣、须发早白等,是抗衰老的良药。
《本草纲目》中说熟地黄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利耳目,黑须发。此方适合血虚所致面色萎黄、面部憔悴无光泽、须发早白者常食。脾胃虚弱、气滞痰多、腹满便溏者忌服。
(摘编自《古方中的养颜家常菜》,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
功效:益气补虚,驻颜抗衰,用于气虚乏力、心神疲惫、容颜早衰。
材料:蜜炙人参15克,糯米100克。
人参自古就是养生佳品。常食此粥能益气驻颜,有助于抗疲劳、抗衰老、延缓皮肤老化、增加皮肤弹性、减少皱纹、改善皮肤和肌肉松弛下垂、提亮气色,使人精神焕发。
此粥适合气血虚弱者及中老年人食用,体质强壮、无虚弱状况、有实证及热证者不宜多吃。
《神农本草经》中说人参“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人参的种类很多,如白参、红参、高丽参等,均可选用。
“交节病变”是指因气候变化,人体无法及时作出适应性改变,从而导致疾病发作或加重。交节一般是指节气前后两三天。
关于“交节病变”的内容论述丰富,体现了天人相应的养生观与古人重视人、自然、疾病之间的关联性。清代诸多医家的医案中亦论述了许多“交节病变”的内容,如《王旭高医案·疟疾》丁案:“夏至在迩,乃阴阳剥复之际,瘦人久病,最怕阴伤”;《张聿青医案·肿胀》储案:“胀势既松之后,适交春令,肝藏之气,勃然升发”;中医学史上唯一一部女性医家编写并流传于世的医案著作《花韵楼医案》,亦载有蔡氏罹患瘰疬“交节续增”的医案。可见,清代诸多医家对于“交节病变”均有着一定的认识。
叶天士对交节病变的认识
叶天士亦十分重视节气变化对于人体的影响,并明确提出“交节病变,总是虚证”的观点。交节之时,正属气候变动之际。人与天地相应,正常人的身体会随气候变化自我调节,而正气亏虚之人,适应能力较差,不能及时适应外界变化,则容易罹患新疾或使痼疾更甚。不同的节气更替,对人体有着不同的影响,如《临证指南医案·肝风》王氏案:“凡春交,地中阳气升举,虚人气动随升”,《临证指南医案·吐血》施案:“夏至一阴来复,预宜静养迎其生气”;《临证指南医案·吐血》庞案:“秋分寒露,天气令降,身中气反升越,明明里不肯收摄,虚象何疑”等,均是论述交节之际病情变化与治疗思路。
二十四节气总体遵循着阴阳变化周而复始的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张志聪言:“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春夏节气,阳气升发,阴虚之人多易生病,如《临证指南医案·虚劳》程案载:“今年厥阴司天,春分地气上升,人身阳气上举,风乃阳之化气,阴衰于下,无以制伏”;秋冬节气,阳气内敛,阳虚之人多易生病,如《临证指南医案·虚劳》汪氏案载:“冬至节交,病甚于前,都因肝肾内怯,阳不交阴所至”。
叶天士治疗交节病变医案
凌,交节病变,总是虚证。目泛舌强,脊背不舒,溲淋便涩,皆肾液不营,肝风乃张。当宗河间浊药轻服,名曰饮子。
熟地五钱、咸苁蓉八钱、炒杞子三钱、麦冬二钱、云苓一钱半、川石斛三钱、生沙苑一钱、石菖蒲一钱、远志肉四分,饮子煎法。(《临证指南医案·肝风》)
按:患者肾阴不足,水不涵木,故肝风鸱张,症见眼睛神光涣散,舌体僵硬,言语不利,脊背拘紧不舒,小便淋漓不畅。因上述诸症发于交节之时,故案首曰“交节病变,总是虚证”。结合病情变化,笔者猜测此病发于春分之时。叶氏立法滋阴息风。由于补益药多滋腻,为了不损胃气,仿刘河间浊药轻服之法,将诸药磨粉,小剂煎煮,不计时服。
叶氏此案甚为精妙,潘名熊《叶案括要》有歌诀略述大意,言简意赅,可供记忆。歌曰:“肾液已伤,肝风乃张,虚证酌饮,地杞冬良,斛蓉苑茯,远志石菖”。
“交节病变”是一个大的医学命题,叶天士提出“交节病变,总是虚证”的观点一语中的,阐明根源。医生临证时可掌握一些节气、运气变化的知识,补虚于先,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效果。(姚鹏宇 辽宁中医药大学)
时值三伏天,北京针灸学会组织专家根据中医基本理论,结合时令、气象等特点,提出今年三伏天临床诊治和调养建议。
天人相应的中医治未病思维
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依靠天地之气生存,随四时变化规律而生长化收藏;疾病的发生亦随四季、节气的变化而不同,其治疗亦应随季节变化而各异。上工不治已病而治未病,根据中医天人相应、择时治病、未病先防等理论,利用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疾病未发的三伏时令,通过药物、敷贴、艾灸、食疗等方法,调节人体阳气和脏腑功能平衡,去除阳气虚弱、陈寒痼冷等疾病主因或诱因,可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突显中医简、便、廉、验特色。
《黄帝内经》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在干支甲子的不同年份,气候特点有偏热偏凉、偏燥偏湿等时令差异,动植物生产有大年小年、丰产欠产的区别,人体藏府功能也随时令略有偏盛、偏虚之不同。遵循中医经典理论,预先推测出时令变化趋势,洞察先机,采取更有效的干预措施,就能更好地发挥时令对人体的有利影响,规避其不利影响,更大限度降低患病风险。所以,高明的中医特别强调“治未病”思路。这种阐释干支甲子年份时令变化规律的学问称作“五运六气”,是出自《黄帝内经》的中医经典理论。宋代大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高度评价五运六气的医学应用,指出:“医家有五运六气之术,大则候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小则人之众疾,亦随气运盛衰。”
结合时令特点,调整三伏贴技术规范
北京针灸学会的专家们根据中医五运六气理论和既往北京地区气象、自然等特点,分析己亥年时令对气候和人体的影响,推演出今年三伏时令具有“风火相煽,风助火势”“热临湿土,闷热熏蒸”两大特点,提示2019年的整体暑热程度可能会更加明显,天气多变,日晒酷烈,时有风雨大作,闷热难解;人体呈现脾土易虚、肝木易亢、心火易盛的态势;肠胃脆弱、皮肤娇嫩、情绪敏感、抗病力较低迷,易患腹痛腹胀腹泻、四肢酸软,心脑血管病、代谢性疾病等增多。因此,专家建议临床在“清暑袪湿,养心安神”等夏季常规调治基础上,应重视“健运脾胃,疏肝柔肝,清解郁热”治疗法则的运用。
鉴于己亥年三伏时令特点,预示到皮肤可能比以往更敏感,贴敷刺激后可能更易发泡,北京针灸学会在“2019年三伏贴技术规范”中,特别强调了“一查、二调、三明确”。即贴敷后应更加密切地关注、查看患者贴敷局部的变化征兆和主观感受,以便及时掌控和处置,避免皮肤刺激太过。及时调整2019年贴敷技术规范,确定总体贴敷时间应较往年适当缩短,可视患者情况缩短0.5~2小时,以减轻局部药物刺激;并在大椎、肺俞、心俞、膈俞、膏肓、定喘、中府、膻中等贴敷常规穴位基础上,酌情增加脾经、肝经、心经配穴和膀胱经的脾俞、肝俞等穴位。明确要求医务人员除必须掌握三伏贴的适应症、禁忌症外,必须熟练掌握贴敷后皮肤的正常反应与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的处置方法和登记上报管理,以及对民众的相关宣教和告知到位。
配合时令调理,提升健康管理水平
三伏的中医调治不只限于穴位贴敷这一种外治方法,还涉及中医健康生活的方方面面。
饮食方面 考虑到今年人们的脾胃更偏于不足,尤需顾护脾胃,忌食过于油腻、甜腻的食物,凉冷食物有度。三伏中要适量多饮用温开水,少喝果汁、汽水等冰镇饮料。勿过量饮酒,以免伤及脾胃,影响消化和食欲,助热生湿。食物宜清淡、营养、易消化,时令蔬菜如生菜、黄瓜、西红柿、莲藕等,新鲜水果如桃、杏、西瓜、甜瓜等的含水量和维生素含量都很高,可以用来补充人体所需。另外,夏天活动时间长,身体消耗大,应适当吃些肉类、鱼类、蛋类等补充营养。爱喝茶的朋友可以饮用健脾和胃清热的茶饮,如玫瑰大麦茶、茉莉花茶、酸梅汤等,以起到助养脾胃之气、舒畅肝气、疏解心中郁热的效果;而相对苦寒清暑之品,如莲子心、苦瓜、淡竹叶、金银花、绿豆等不宜贪多。
生活起居 起居要规律,夏季日照时间长,可夜卧早起,但也不要经常熬夜,要保证充足睡眠;可坚持午睡,但时间不宜过长。睡眠时不可对着空调和电风扇的出风口。忌贪凉喜冷,冷热环境的变换不要太快、太频繁、太剧烈,空调室内外温差不宜太大,以免影响人体正常代谢和适应能力。同时,要节嗜欲,宜常独宿,少夜食,重视固护身心。保持居处清洁,尤需谨防天气骤变。情绪上除注重养心安神外,要注意调节舒缓压力,避免抑郁偏执和情绪大起大落,保持安然豁达、心气平和的良好状态。
出行穿戴 出门注意备好防晒用具和雨具,最好不要在烈日下长时间行走劳作,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还可随身携带十滴水、人丹、风油精等防暑降温药品,以备急用。可佩戴相应的中药香囊,对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也很有帮助。此外,易过敏人群不宜佩戴金属首饰,因为夏天人体出汗过多,某些金属沾上汗水可能会刺激皮肤,引发接触性皮炎。
运动锻炼 户外运动注意防暑,控制活动强度,避免过度剧烈;不提倡烈日下开展爬山攀岩、室外球类竞赛等剧烈活动,建议选择游泳、早晚慢跑等和缓运动。户外探险做好安全防护,不涉险地。
三伏贴民众推荐了两个运气时令养生小锦囊。一是适当配合饮用玫瑰大麦茶、茉莉花茶等健脾和胃清热茶,起到助养脾胃之气、舒畅肝气、疏解心中郁热的辅助效果。二是可佩戴薄荷、菖蒲、藿香等中药制作的香囊,发挥芳香药物的祛邪化浊、醒脾除湿功效。(黄毅 杨威 杨涛 王国为 北京针灸学会)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