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药报》于2013年5月29日刊登了王玉生所著的《治恶性肿瘤应以温阳为宜》一文。文章总结出了恶性肿瘤患者体质逐渐改变虚寒的4种原因:自体的消耗致阳虚;进行放化疗后致阳虚;经过手术后致阳虚;所用药物致阳虚。另外还描述了一项是自体带有阴寒之邪可导致肿瘤的产生,所以他在诊治恶性肿瘤的过程中,特别注重这类患者阳虚寒盛的病理改变。他认为:“治疗恶性肿瘤寒凉药不可多,温阳药不可少。”笔者在随师学习过程中,见到了这类患者,治疗取效甚多。今将随诊中的案例总结如下。
典型病例
案例1
王某,男,59岁。2011年7月22日初诊。诉2011年6月20日做胃癌手术,进行1次化疗后,昏迷3天后,恶心呕吐半个月,大吐血,2次,均有1000ml,随之输血400ml,于7月11日出院。就诊时仍恶心时作,每日呕吐2~3次,不能进食,食后即欲吐,周身无力,明显消瘦,体重已50kg(平时病前体重90kg),行走必须人扶持,大便黑,日1~2次,量极少。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此为中焦虚寒,癌毒内停,治以温脾和胃、清解余毒。
处方:太子参15g,白术15g,云苓15g,山药20g,莲子肉20g,砂仁5g,枳壳12g,木香10g,吴茱萸10g,香附12g,干姜12g,白英20g,半枝莲30g。因服药极其困难,水煎后药液灌肠,每日3次,每次100ml,连续灌肠6天。
2011年7月30日二诊:以上方灌肠6天,恶心呕吐消失,已能进食,但食量很少,再以上方水煎,口服10剂。
2011年8月12日三诊:服药后各症状明显减轻,大便正常,以前方继服。
2012年8月13日,患者来电说用以上中药4个月,各方面情况良好,饮食正常,体重已恢复病前,现已能参加体力劳动,一切正常,所以再未作任何检查及治疗。
按:该患者是典型的胃癌手术及化疗治疗后,中焦阳气亏虚证,采用益胃气、助脾阳的太子参、白术、干姜、吴茱萸等药,而使中气渐开,共用药4个多月,达到了寒退阳复,使身体复原。也充分说明了助阳益气健脾的重要作用。
案例2
马某,女,63岁。2017年4月27日初诊:2007年左乳腺癌手术,2017年3月15日查PET:肺转移,骨转移,心包内、胸腔内大量积液。刻诊:咳嗽阵作、吐痰黏稠、时黄色、时白色、咽下有物阻塞感、咳嗽严重时右胁下胀痛、口舌干燥、腰膝痛、舌质瘦小、舌苔薄白、脉细弦等。
病机:肺肾气虚为本,痰热毒内蕴是标。
治则:急则治标。先以清化痰毒、软坚散结为主,补肺肾为辅。
处方:醋鳖甲(碎末)30g,郁金12g,桔梗10g,夏枯草30g,海藻30g,半枝莲30g,三叶青15g,桑白皮15g,黄芩15g,炒山药15g,蜈蚣3条,虎杖15g,菟丝子20g,太子参15g,莲子20g。水煎服,14剂,每日1剂,煎药机代煎,每剂煎2袋,每袋200ml,上午10时1袋,晚睡觉前1袋,温服。
2017年10月10日二诊:14剂药服完在本地取药连服至今,现咳嗽吐痰有减,检查: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少量,脉舌同前,前方去海藻,增加补脾之功的炒白术20g,茯苓15g,炙甘草12g,30剂,水煎服。
2018年1月16日三诊:检查CT可见心包内积液完全消失,咳嗽吐痰只是上午有2阵,仍腰膝痛、舌质瘦小、舌苔薄白、脉细弦等,仍以上方加龟板30g,30剂。
2018年3月27日四诊:现只有轻微咳嗽,已无痰,仍腰膝时痛、舌体瘦小、苔薄白、脉细弦等。改以补脾肾为主,清解热毒为次。
处方:醋鳖甲(碎末)30g,龟板(碎末)30g,郁金12g,夏枯草30g,三叶青15g,树舌12g,浙贝15g,半枝莲30g,蜈蚣3条,黄芩15g,桑白皮15g,藤梨根15g,川断20g,寄生20g,菟丝子20g,太子参15g,炒白术20g,茯苓15g,炙甘草10g,灵芝15g。30剂,水煎服,隔日1剂。
2018年8月26日五诊:现只有腰膝时有酸痛,它症皆已消除,仍以前方服用,隔日1剂。
2018年12月25日六诊:仍时有腰膝痛,仍以前方服用,隔日1剂
2019年5月16日七诊:检查CT可见左乳腺癌切除后,双肺结节,右肺炎症吸收,胸腰椎双侧肋骨多发转移,右乳腺增生,锁骨上窝淋巴结0.7×0.4cm,左颈部淋巴结1.0×0.3cm,癌胚抗原6.65,糖类抗原CA15-3:104.30。以补脾肾扶正、清毒祛邪同时为治。
处方:醋鳖甲(碎末)30g,龟板(碎末)30g,夏枯草30g,浙贝15g,白英20g,蜈蚣3条,冬凌草15g,藤梨根15g,半枝莲30g,菟丝子20g,补骨脂15g,巴戟天15g,太子参15g,炒白术20g,炒山药20g,香附15g,炙甘草10g,水煎服,30剂,隔日1剂。
按语:患者术后导致肺转移、骨转移。首诊时是以咳嗽吐痰、胸腔大量积液为主,所以采取了急则治标之法。二诊、三诊后,标症已慢慢消除后,加用了四君子汤以补脾。至六诊、七诊时,才以扶正祛邪同时为治。从而达到了正气恢复,毒邪以平的结果。
案例3
岳某,男,52岁。2016年10月26日初诊:2016年8月16日,取结肠、直肠组织病理:管状腺癌、直肠可见少许腺癌组织。住院治疗2次化疗,2016年7月30日:CT中位直肠癌,直肠周围系膜组织可疑淋巴转移,最大淋巴结0.9×1.0cm,直肠中段见隆起性病变,长度约3.9cm,最厚约2.2cm。又几次化疗,因副作用太大,未再继续西医治疗。刻诊见:周身无力,无精神,近三个月来体重下降8kg。腰部酸痛,有空洞感,大便日3次,稀便带脓血,肛门痒痛,有下坠感连及肛门周围皮肤皆有凉感,不欲饮食,食后胃脘胀满,手足凉,阴囊凉,舌质薄腻色白,脉沉无力。
病机:湿毒血瘀、脾肾阳虚。
治则:补健脾肾之气、化湿毒之瘀。
处方:红人参12g,炒白术20g,茯苓15g,炒枳壳12g,砂仁5g,灵芝15g,炒杜仲15g,香附15g,醋鳖甲(碎末)30g,夏枯草30g,海藻30g,虎杖15g,半枝莲30g,树舌12g,冬凌草15g,蜈蚣3条,地榆炭12g,三七粉1g(冲服),土茯苓15g,水煎服,14剂。每日1剂,煎药机代煎,每剂代煎2袋,每袋200ml,上午10点1袋,晚10点1袋温服。
2016年12月25日二诊:14剂服完在当地用原处方又服用30剂。药后食欲有增,周身无力及精神都有好转,大便仍日3次,质稀带脓血减少,其他症状依然。前处方土茯苓改20g,三七改1.5g,再加蒲黄10g,水煎服,30剂。
2017年3月19日三诊:患者在家一直沿用该方服用至今。药后食欲增加,体重又增加3kg,其他症状均较前有减。再以原处方继服30剂。
2017年6月28日四诊:患者以原方服用至今。现食欲基本正常,体重已增加3kg,大便日2次,但仍有脓血,较前明显减少;肛门痒痛已消除,下坠凉感、肛门周围皮肤凉及手足凉、阴囊凉皆较前减轻。舌质淡白,舌苔薄腻色白,脉沉。仍以温补脾肾、清湿毒为治。
处方:醋鳖甲(碎末)30g,夏枯草30g,海藻30g,虎杖15g,半枝莲30g,冬凌草15g,蜈蚣3条,灵芝15g,炒杜仲15g,菟丝子20g,巴戟天12g,土茯苓20g,地榆炭12g,太子参15g,炒白术20g,炒枳壳12g,炒山药20g,三叶青15g,水煎服,30剂。土茯苓300g,三七粉60g,共研细末。每次用10g,入粥内食用,每日2次。
2017年9月1日五诊:在家一直沿用6月28日处方服用至今。现食欲正常,进食也增加,手足凉,肛门处凉已凉已明显减轻,大便日2次,便中脓血仍每隔几日即会有。仍以6月28日处方去树舌,加藤梨根15g,生地30g。
2017年12月5日六诊:在家一直沿用上次处方服用至今。2017年11月26日查CT:中位直肠癌,直肠周围系组织可疑淋巴结转移,最大淋巴结0.9×0.7cm,直肠中段隆起病变较前变小,长度约3.5cm,厚约2.0cm。现在仍隔8~10天有脓血,但量也较前少,肛门处凉,阴囊凉,下坠感基本消除,饮食正常,舌质淡白,苔薄腻色白,脉沉。仍以增强正气以补脾肾之阳、化湿毒以化瘀。
处方:醋鳖甲(碎末)30g,夏枯草30g,昆布20g,海藻20g,半枝莲30g,藤梨根15g,三叶青15g,全蝎6g,蜈蚣3条,重楼10g,白英20g,当归12g,川芎12g,菟丝子20g,巴戟天15g,肉苁蓉15g,补骨脂15g,太子参20g,炒白术20g,炒枳壳12g,姜半夏10g,土茯苓15g。水煎服,30剂。
2018年5月8日七诊:患者在家用上次处方服用。现饮食正常,体重已基本恢复到患病前,多处的凉感也基本消除,只是偶尔见到少量的脓血便。舌质淡白、苔薄白,脉沉。仍以上次处方30剂,水煎服。土茯苓800g,三七粉100g,炒山药200g,共为细末,每次10g,放入粥内食用,每日2次。
按语:该患者自首诊开始即有明显的手足凉、阴囊凉及肛门周围凉的脾肾阳虚症状,首次处方只是用了人参、白术、茯苓、砂仁等补脾之药,而无应用温热性的助阳药,是因为肠中有脓血已久,以防血见热则行,致脓血更甚。待脓血量见少,脾虚得到改善,饮食好转的情况下,四诊才加用了补肾阳的巴戟天、菟丝子、炒杜仲、灵芝这温而不热的药物,预防温热伤血之弊。至第六诊,各方面情况皆有好转的情况下,在清解热毒与补肾阳虚的治疗原则下,已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诊疗体会
从以上案例的诊治来看因寒致癌和因癌致寒的必然性和多发性,癌瘤初期阳虚寒盛者少,手术后及放化疗后,实寒者少,虚寒者多。所以治疗恶性肿瘤寒凉药的应用不可多。辨阴寒时,应辨清实寒与虚寒的不同,虚寒多为整体阳虚或素体阳虚,实寒多为寒凝积聚气血而成的瘤体,所以治疗虚寒多以温阳扶正为主,实寒瘤体则以温散化瘀为主。恶性肿瘤虽然阳虚寒盛者多,但也不可忽视阳毒热盛的方面或者是阳虚寒盛与阳热毒盛相兼者,例如上热下寒或上寒下热者临证中也有出现。温阳扶正法用之较多,虽然比较重要,但是也不能将温阳药堆积一块应用,尚要辨清五脏六腑各自阳虚的不同,总之要辨证论证,量体裁衣,有所针对。应用温阳药的治疗中,一定要注意温热药伤阴的一面,以防顾此失彼,必要时可兼用养阴药,或者应用阴中求阳。(石朝顺
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丁庄卫生院 邱奕霏 北京弘医堂中医医院)
郭廷英挑治法配合针灸治疗癌症
(2019-08-19
14:39:07)[编辑][删除]
时间:2019-08-12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特聘教授郭廷英行医五十余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曾用挑治法治疗痔疮的同时也治好了患者的结肠癌,故探索将此法用于治疗癌症,并配合针灸,临证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挑治法的由来
挑治又称挑刺,是以三棱针或特殊针具刺破腧穴浅表皮肤或阳性反应点的皮下白色纤维组织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挑治疗法由砭刺法发展而来,首见于晋代《肘后备急方》“疗沙虱毒方”条:“岭南人初有此者,即以茅叶细细刮去……已深者,针挑取虫子”。挑刺当属《灵枢·官针》中的“半刺”范畴,“半刺者,浅刺而急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20世纪80年代该法用于治疗羊毛疔,在病患疹点处挑出羊毛丝样物,曾在民间广泛流传。
挑治的理论基础
《素问·皮部论》云:“皮者脉之部也,邪气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气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注于府藏”“皮部以经脉为纪,诸经皆然。”《灵枢·邪客篇》曰:“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灵枢·本脏》曰:“有诸内必形诸外。”
挑刺法的作用部位为皮肤、黏膜及皮下纤维,在体表寻找反应点,通过挑断皮下白色纤维以加强刺激。故挑刺法作用于体表,通过十二皮部所依附的十二经络内部的刺激而调理脏腑,调节气血阴阳,扶正祛邪,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挑治部位
根据疾病,首选背部相应区域的阳性反应点,多为灰白色、棕褐色或者异于正常皮肤的颜色,也可以是压痛点。如果找不到,也可以选和疾病相关的背俞穴或夹脊穴。
挑治方法
局部消毒后,手持针具缓慢刺入皮肤1~2毫米,随即倾斜针身,针尖轻轻向上挑起,向外牵拉,上下前后左右摇摆,反复牵拉摇摆,挑断皮下部分纤维组织后出针,偶有少量出血。操作重在挑和反复牵拉摇摆。一般是一周挑治一次。
配合针灸治疗
针刺治疗癌症,郭廷英根据经络辨证常采用疏肝解郁、培元固本的配穴方法。通常是1周针刺3次,不同的癌症选穴不同。为了扶助正气,他还常为患者做麦粒灸,选穴以大椎、膏肓为主。第一次治疗教会家属后,让其每天上午坚持做麦粒灸,至少做100天。立夏至白露是癌症患者做麦粒灸的最佳时节。
医案
仇某,男,46岁。2015年12月被确诊为左肺上叶浸润性肺腺癌,行胸腔镜左上肺叶切除和淋巴结清扫术,术后进行四次化疗(第3周期化疗后肝功能异常)。2017年12月30日发现左颈根部肿物(5×3厘米),2018年1月2日确诊左颈部淋巴结肿大,活检病理报告为(左锁骨上颈静脉角淋巴结)肺腺癌组织浸润,1月4日进行再次化疗。患者自述住院12天化疗结束后,身体特别虚弱无法再接受后期化疗。故1月19日来就诊。主诉:肺癌术后2年,近期左颈部淋巴转移。现病史:面色无华泛黑,多梦,遗精,二便调,纳可,眠可,化疗后不适,身体虚弱,左锁骨上有一结块,大小5×3厘米,压痛明显,舌苔白腻,舌边尖红,脉沉迟弱。既往史:阑尾炎术后,阴囊静脉曲张术后,7岁时患有慢性肾炎,五年后治愈。发病前因工作需要经常熬夜,室内新装修。
西医诊断:肺腺癌。中医诊断:肺积。
中医辨证:肺肾亏虚,脾虚湿滞。
治疗:补益肺肾,健脾祛湿。治疗方案:挑治,针刺,配合麦粒灸。
1月19日挑治配合针刺,挑治肺俞穴,针刺尺泽、太渊、中脘、足三里,麦粒灸大椎、膏肓,每天清晨坚持做麦粒灸。
1月23日针刺大椎、肺俞、膏肓、肾俞。24日患者感觉精力体力恢复了很多。
1月27日,挑治肺俞附近的阳性反应点,针刺大椎、肺俞、膏肓、肾俞。并加直接针刺向淋巴肿物。
2月2日,舌苔明显变薄,脉微沉迟。左锁骨上肿物开始变小。患者决定放弃化疗。
2月10日,面色明显变亮,红润。薄白苔,脉略迟。左锁骨上肿物继续变小,挑治胸1夹脊穴附近的阳性反应点,配合针刺大椎、肺俞、膏肓。
2月22日,左侧锁骨上肿物已经消失。脉渐有力。针刺大椎、肺俞、膏肓。随访至今,精神身体状态良好。
尺泽穴止咳定喘,《灵光赋》曰:“吐血定喘补尺泽”。太渊补肺健脾,降逆气;中脘,健脾和胃,化痰止咳。《灵枢·经脉》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中脘),下络大肠,还循胃口。”肺胃在经络循行上相互关联,中脘是胃的募穴,又是腑会,连于肠,肺和大肠相表里,故针刺中脘可通过降腑气而治肺疾。足三里补虚强壮,健脾和胃。大椎穴居督脉,为手足六阳经的交会穴。督脉总督诸阳,故多灸大椎穴,可振奋一身之阳气。肺俞可宣发肺气,对各种肺疾均有良效。肾俞补肾填精。膏肓补虚损,《针灸大成》曰其“主无所不疗,羸瘦,虚损”,孙思邈曰其“宿疴难遣,若能用心方便,求得灸之,疾无不愈矣”。(李静
北京广安中医门诊部)
恶性肿瘤骨转移辨治经验
(2024-04-01
08:55:35)[编辑][删除]
恶性肿瘤骨转移辨治经验
摘自2024-3-29中国中医药报
刘相君 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北美社区卫生服务站 邱奕霏 北京弘医堂中医院
山东省德州市首届名中医、德州市中医院主任医师王玉生临床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经验丰富,疗效显著,可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增加其生存期,甚至达到临床治愈。现将王玉生论治恶性肿瘤骨转移经验及验案整理如下。
古代没有骨转移、骨癌之名,古籍中“骨疽”“骨瘤”“石疽”“石痈”等即是此病。《素问•脉要精微论》载:“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得强则生,失强则死。”从症状及预后的描述来看,即是现代所说的骨转移后形成的恶性肿瘤,又称骨肉瘤,其主要症状以肢体疼痛为主,还会出现脊髓压迫所致的肢体麻木、肌肉萎缩、肌力下降,重则肢体瘫痪,或出现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这正如明代薛己在《外科枢要•卷三》所说:“若劳伤肾水,不能荣骨而为肿者,其自骨肿起,按之坚硬,名曰骨瘤。”描述了骨癌的病因、病机及症状表现。
分阶段审因论治
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及甲状腺癌是发生骨转移最多的原发病灶。骨转移原发病灶的不同、体质强弱的不同会造成转移轻重程度的不同、病情发展快慢的不同。所以在脉症审因的前提下,有必要分阶段诊治。
初发期
原发癌瘤病情严重,体内正气亏虚会增快骨转移的发生。骨转移前期及初期,主要会有肝肾两虚的症状,如腰膝痛、头痛头晕、耳鸣等,骨转移形成后会出现四肢疼痛及关节痛等症状。此期间需对原发癌瘤进行治疗以稳定其发展、减少对正气的损伤,在骨转移尚未严重伤正时,应审其脏腑、气血津液的虚实情况,及时祛邪扶正,即“留得一分正气,存得一分生机”。
发展期
转移部位疼痛加重,致夜间疼痛不能入寐、行走不能,如脊髓压迫会导致出现肢体麻木、肌肉萎缩、肌力下降、骨质疏松,甚或造成病理性骨折。因病变在骨,所以必然和肾联系起来,可出现肾气虚、肾阴虚、肾阳虚的病变,肾阴虚则会伴有五心烦热、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等症,治宜滋补肾阴以强骨;肾阳虚则会伴有全身畏寒、手足凉冷、舌淡苔薄白、脉沉迟等症,治宜温补肾阳以壮骨,还需根据湿、痰、毒或瘀,采取不同的治法。
稳定期
经诊治后疼痛减轻、症状稳定,病情无新的进展,但时常会头痛头晕、耳鸣、双目干涩、视力下降、周身无力、舌暗淡、少苔或无苔、脉沉细缓无力等症,此为久病而出现肝肾气虚、阴虚、阳虚,或肾精亏损,临床所见,肾阳虚和肾精虚同时出现的为多数。治疗应同补肾阳、肾精,补肾阳常用巴戟天、补骨脂、盐附子之类,补肾精常用龟板、鹿角胶、黄精之类。
验案举隅
肺癌术后骨转移案
李某,女,62岁,2022年4月11日初诊。2021年8月在某院经左肺癌手术后化疗5次、放疗3次,出现腰痛,已不能活动,后诊断为多发骨转移,以腰胸椎为主,进行肺部、腰背、双肩部放疗50次,副作用大,无法进食,恶心欲呕吐,周身无力,不能下地活动,只能平卧,头发脱光,医院要求继续化疗,本人及家属拒绝而出院。刻下:全身疼痛,以双肩、腰背最为严重,不能行走,平卧后不能起身,服盐酸曲马多后方能缓解,每日必1片,同时伴有头痛头晕、周身畏寒、手足冰凉、双手麻木、咳嗽吐白痰、不欲饮食、进食少,舌质暗淡,舌苔薄腻色白,脉沉细缓无力。
辨证:肾阳、肾精亏虚,脾阳虚为本,湿毒内阻为标。
治则:健脾肾之阳,治本为主。
处方:人参15g,炒白术20g,茯苓15g,炙甘草12g,姜半夏10g,陈皮12g,砂仁(后下)5g,木香10g,炒枳壳12g,干姜12g,菟丝子20g,肉苁蓉15g,龟板(碎)30g。14剂,日1剂,水煎服。
8月30日二诊:服药1个月后,在当地买药服用至今,现饮食基本正常,腰背、双肩痛明显减轻,近几天下床活动多,又感腰背痛加重,仍用西药止痛,改以补肾阳治本为主,佐以祛湿毒健脾。处方:巴戟天15g,龟板(碎)30g,补骨脂15g,炒杜仲15g,鹿角胶(冲)12g,盐附子(先煎30分钟)15g,川断20g,寄生20g,蜈蚣4条,太子参15g,茯苓15g,炒枳壳12g,蚤休12g,炙甘草12g。30剂,日1剂,水煎服。
11月2日四诊:服药2个月后,各症状明显减轻,已能进行家务劳动,盐酸曲马多减去1/3片,舌质暗淡,舌苔薄白,脉沉细,守四诊方继服30剂。
12月5日五诊:现腰背、肩部疼痛较前更为减轻,盐酸曲马多现只用1/2片,已能自行来医院就诊,守四诊方继服30剂。
2023年5月22日六诊:春节前后停药2个月,近20天来腰背疼痛加重,食欲也差,时胃脘胀痛,舌质暗淡,舌苔薄腻,脉沉缓无力。处方:太子参15g,炒白术20g,茯苓15g,姜半夏10g,炒枳壳12g,炒山药20g,木香10g,盐附子(先煎30分钟)30g,蜈蚣4条,蚤休12g,鹿角胶(冲服)20g。30剂。
9月15日七诊:腰背、肩部只有在活动量大时才会痛,他症基本消除,守上方继服30剂,将盐附子改为55g。
11月13日八诊:近日气温下降至零下13,各方面均好,仅有下肢凉,守上方继服30剂,将盐附子改为80g。盐酸曲马多只用1/3片。
2024年3月3日九诊:现各方面良好,盐酸曲马多只用1/4片,时用时不用,守上方继服30剂,隔日1剂。
按
骨转移病位在骨,但病之根源在肾,因肾主全身之骨,脉症审因,肩腰痛皆是肾的发病症状。全身畏寒、手足凉、必穿厚衣、脉沉,明显是肾阳虚所致。头痛头晕、双手麻木、脉沉细是肾精虚所致,故本病的治疗始终是双补肾阳、肾精,盐附子从小剂量增至每剂80g,一直应用鹿胶,既补肾阳又补肾精,在患者脾胃气虚的情况下又加用了补健脾胃的四君子汤,如此,肾精得补,肾阳得助,骨得养,筋得充,全身症状消除。
在腰背痛剧的情况下,可以应用西药止痛以治标,待病情缓解后可慢慢减少用量,不可突然停用,以免出现反弹。
宫颈鳞状细胞癌多次骨转移案
刘某,女,70岁,2019年3月4日初诊。2017年8月诊断为宫颈鳞状细胞癌(IB2期)骨转移,无法手术,已经放疗10次。2017年11月又在某院放疗20次,同时口服替吉奥化疗药物3个多月,因副作用大,周身无力、疼痛加重,无法进食。刻下:近1个多月左侧髋关节疼痛加重,行走需人扶持,平卧则痛轻,如侧卧、起身、转身则会疼痛难忍,白天痛轻、夜间加重,全身畏寒怕冷。身体明显消瘦,体重由60kg降到52kg。周身无力,腰以下连及双下肢麻木、凉、胀。食欲差,进食少,多食即胃胀。大便每日2次,舌质淡白,苔薄白,脉细弦无力。
辨证:热毒壅结为标,肝肾阳虚为本。
治则:清化热毒、软坚散结为主,佐以温补肾阳。
处方:醋鳖甲(碎末)30g,海藻30g,夏枯草30g,虎杖15g,半枝莲30g,浙贝母15g,全蝎6g,蜈蚣3条,炒山药20g,太子参15g,炒枳壳12g,莲子20g,菟丝子20g,巴戟天15g,肉苁蓉15g。14剂,水煎服。
3月18日二诊:药后左髋关节疼痛稍有缓解,周身畏寒,
双下肢凉、麻、胀依旧。守前方加鹿角胶(烊化)10g。14剂,水煎服。另外用灵芝12g,炙黄芪15g,淫羊藿12g,开水泡茶饮,14剂。
4月1日三诊:气短、周身无力、左髋关节疼痛皆有减轻。从前一天开始,尾骶骨处疼痛、有凉感,双下肢仍凉、胀、麻。舌质淡白,苔薄白,脉细弦。守前方去虎杖,加炮姜12g、炒杜仲15g。50剂,水煎服。
6月28日四诊:经3个月治疗后,气短、周身无力基本消除,左髋关节疼痛大有减轻,但仍双下肢凉、麻、胀,舌质淡白。血红蛋白9.0g/L。守上方加黑附子
12g,30剂,水煎服。另用桑椹30g、黄芪
30g、红参30g、红枣30g配制阿胶中药膏2盒,服2个月。
10月15日五诊:左侧髋关节疼痛明显减轻,不需要他人搀扶就能在室内走动,因天气变冷,左下肢凉、麻感有些加重。舌质色正常,舌苔薄白,脉弦细。处方:醋鳖甲(碎末)30g,醋龟甲(碎末)30g,炙黄芪20g,黑附子(先煎30分钟)35g,炒杜仲15g,肉桂10g,鹿角胶(烊化)12g,蜈蚣3条,夏枯草30g,浙贝母15g,菟丝子20g,炒白术20g,炒枳壳12g,炒山药20g。30剂,水煎服。另用炙黄芪15g,灵芝12g,干姜10g,开水泡服茶饮。
2020年1月5日六诊:左髋及骶骨已不痛,活动量大或急转身时可出现疼痛,他症基本消除。守前方,改黑附子为45g。30剂,水煎服。
6月15日七诊:各方面情况良好,守上方继服,前2个月每日1剂,之后每2天1剂,嘱近期复查。处方:醋鳖甲(碎末)30g,醋龟甲(碎末)30g,补骨脂15g,菟丝子20g,炒山药20g,巴戟天15g,黑附子(先煎30分钟)50g,鹿角胶(烊化)12g,炙黄芪15g,鹿角霜12g,太子参15g,山萸肉20g,炮姜12g,炒枳壳12g。10剂,水煎服,每3日1剂。
10月19日八诊:各种情况良好,有时左下肢有轻微麻感,守上方继服,每月可服8剂,水煎服。
2021年4月20日九诊:近半年皆是每月服8剂,各种情况良好。患者已能上下三楼,饮食正常,体重恢复到60kg,自己认为现一切均好,未复查。仍守七诊方,每月服8剂。
2023年9月4日:自九诊至今,每2个月复诊一次,患者认为病已全好,没有不适,不用服药。患者丈夫坚持让患者每个月服药8剂,故予上方16剂。
2024年3月3日电话随访,现一切安好。
按
患者来诊时髋关节疼痛、不能行走,周身无力,全身畏寒,体重已降8kg。脉症审因,确定肝肾阳虚为本,热毒壅结为标的病机,四诊以前标本同治,五诊后便以补肾阳治本为主,主以附子、鹿角胶为君,最后附子用到50g,这也证实了“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正确性。
运气司天方治肺癌案
时间:2024-06-0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万滋功
笔者师从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在跟师侍诊时,常见其以五运六气理论指导临床,“审察病机,无失气宜”“必先岁气,毋伐天和”,重视通过抓运气病机、调天人关系来遣方用药,疗效显著。现记录顾植山以运气司天方治疗肺癌验案一例。
黄某,男,65岁,1958年11月9日(农历)出生,2024年3月7日初诊。患病初期持续低烧、咳嗽,2022年2月7日在当地医院确诊为非小细胞肺腺癌,KI-67>90%,3月19日行右肺上叶摘除手术,之后因肿瘤转移到纵隔及右锁骨,做了7次化疗、30次放疗,并服用中药。渐至生活不能自理,活动无力,需人搀扶、坐轮椅。患者就诊时精神疲惫,面部皮疹(放化疗后引起),动则喘憋,咳咯白痰不畅,心慌、心悸(使用升血小板药后致室上性心动过速),不活动时心率在110次/分钟以上,睡眠可,纳食差,二便调,舌稍红,苔薄腻偏黄,脉浮数。
方用司天麦冬汤:剖麦冬(米炒)30g,法半夏10g,炙紫菀15g,炙桑白皮15g,钟乳石(先煎)10g,潞党参10g,生晒参6g,香白芷10g,炙甘草10g,淡竹叶15g,生姜片10g,大红枣(擘)10g。14剂。
3月21日二诊:患者服完药后,因血氧低再次就诊,顾植山将初诊方中的剖麦冬改为40g,法半夏改为15g,生晒参改为15g,又投7剂。
3月28日三诊:患者服后精神好转,动辄气喘缓解,仍然心慌,心悸,体力、纳差未大改善,眠佳,二便尚调(偶溏),咳嗽咯白色泡沫痰伴少许黏液。心率在100次/分钟以上。舌红,有小裂纹,苔薄黄,脉浮滑数。3月21日复查CT:肺炎症状有所吸收。方用司天麦冬汤合审平汤:剖麦冬(米炒)25g,法半夏10g,炙桑白皮15g,钟乳石(先煎)10g,生晒参(另煎兑入)15g,香白芷10g,淡竹叶10g,炮干姜10g,大红枣(擘)10g,炙甘草10g,天门冬(米炒)15g,山萸肉15g,炒赤芍15g,炙远志(先煎1小时)15g,紫檀木(另煎兑入)10g,北五味子6g,炒白术10g。14剂。
患者服完上方14剂后,又自行抓药7剂,二诊方共用21剂。心率下降,体力恢复,患者每天在家可以自行散步锻炼身体,食欲渐增。
5月9日四诊:现精神舒缓,面带笑容。诉现在咳喘、心慌、心悸均明显减轻,化疗后引起的皮疹完全消退,睡眠、纳食、大小便均已正常,偶有15~16点咯少许白色泡沫痰,声音嘶哑也好转,舌红小裂纹,苔中厚微黄,脉浮滑数有力。效不更方,剂量依症调整。30剂。
按 《黄帝内经·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顾植山强调,健康是天人间动态节律的同步和谐,天人关系的失调是一切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故龙砂医学流派在中医临床审察病机时辨天、辨人、辨病症,治疗疾病时司天、司人、司病症,谨遵“不以数推,以象之谓”。患者生于戊戌年终之气,出现咳喘憋闷等症,符合“岁火太过,炎暑流行,肺金受邪”之象,故首诊选用陈无择司天麦冬汤。药后咳喘稍缓,但心慌心悸之火未除,故二诊中处初诊司天方麦冬汤合以今岁甲辰年二之气阳明客气加临少阴之审平汤原方,伍以北五味子,乃成参麦饮以滋少阴心肾之意,且取止咳之功,又有引离入坎之义,疗效明显。三诊效不更方,依据咳嗽咯白痰之症,增加法半夏和北五味子剂量,以促病愈。顾植山见病不治病,察象审运气,顺天以应人,四两拨千斤,治肺癌沉疴,未用一味世俗药理治癌之品。(万滋功 湖北咸宁万滋功中医诊所)
庄诚治肠道肿瘤不完全性肠梗阻案
摘自2025-6-23中国中医药
朱建伟 四川省内江市中医医院
庄诚系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四川省名中医、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主任中医师,擅长膏、丹、丸、散等剂型的研究及应用,灵活应用经方治疗胃肠道肿瘤、结石病、乳腺病、炎性肠病、便秘及妇科杂病、不孕不育等。笔者跟师学习时遇到多例肠道肿瘤患者,现将其治疗肠道肿瘤不全性肠梗阻验案分享如下。
患者男,83岁,2024年9月5日就诊。主诉:反复腹胀痛、排便困难2月余,加重1周。患者3年前确诊结肠腺癌,因心肺功能差未行手术及化疗,定期随访。近2个月出现间歇性腹胀痛,排便2~3日1次,质干难解,伴恶心、嗳气。1周前腹痛加重,腹胀如鼓,肛门少量排气,无排便,西医诊断为“不全性肠梗阻”,予胃肠减压、补液支持,症状稍缓但反复。查体:形体消瘦,面色晦暗,舌质暗红、苔黄厚腻,脉滑数。腹膨隆,叩诊鼓音,右下腹可触及条索状包块(肿瘤原发灶),轻压痛。腹部CT:结肠肝曲占位(3.5cm×4cm),近端肠管扩张,肠壁水肿。实验室检查:癌胚抗原(CEA)15.2ng/mL,白细胞计数正常。
辨证:湿热瘀阻,腑气不通(虚实夹杂,以实为主)。
治则:清热利湿,通腑导滞,佐以扶正。
方用平胃散合黄连解毒汤加味:苍术12g,厚朴9g,陈皮9g,炙甘草6g,黄连6g,黄芩9g,黄柏6g,栀子9g,车前子15g(包煎),黄芪15g,白术12g,莪术9g。7剂,日1剂,水煎服,分3次温服。流质饮食,忌油腻、辛辣,少量多餐。
9月8日二诊:服药3日后腹胀痛减轻,肛门排气增多,排出少量稀便,恶心缓解。舌苔由黄厚腻转为薄黄腻,脉滑数稍减。大便仍不畅,加生大黄6g(后下),通便后即停。
9月11日三诊:排便每日1次,质软成形,腹胀基本消失,可进半流质饮食。复查腹部CT:近端肠管扩张减轻,肠壁水肿消退。舌苔转薄黄后,减黄柏、栀子至6g,加党参12g顾护正气。
9月18日四诊:排便每日1到2次,质地中等,时有腹胀不适,口干,进食正常软食。舌苔白腻,脉细微沉。守上方去大黄,加茯苓健脾,制成丸剂维持。处方:苍术40g,厚朴40g,陈皮40g,炙甘草20g,黄连30g,黄芩30g,黄柏30g,栀子30g,车前子50g,黄芪50g,白术50g,茯苓50g,莪术50g,天冬100g,麦冬100g。每日3次,每次9g,吞服。
随访1个月,未再发肠梗阻。生活质量评分(QOL)由45分提升至70分。
按
患者高龄体虚,但湿热瘀阻标实急症突出,故以平胃散燥湿运脾,合黄连解毒汤清热泻毒,直折病势,加车前子利水通淋,助湿热从二便分消,黄芪、白术补气健脾,防苦寒伤胃,体现“攻补兼施”原则。考虑患者高龄未行手术及放化疗,加入少量莪术以行气破血,消积止痛。高龄用药要点为严格控制苦寒药剂量,中病即止;动态评估正气状态,及时加用补益药(党参、茯苓)。
中医药在结直肠肿瘤晚期肠梗阻的治疗中,通过多途径干预,不仅能缓解局部梗阻症状,还能整体调节患者机能,改善生活质量。庄诚认为,其核心作用可归纳为:第一,整体调节与辨证论治,肠梗阻的根本病机是“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虚为核心(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肠道传导无力);“标实”
则与热结、气滞、血瘀、寒凝等病理产物阻塞肠道相关。治疗需急则通腑治标,缓则扶正固本,结合个体体质灵活施治。第二,恢复六腑“以通为用”的功能。肠道属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中医通过通腑泻浊、行气活血等方法,促进肠道蠕动和积滞排出,恢复其“通降”生理特性。庄诚擅长疾病治疗中分阶段灵活运用丸散膏丹剂型,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治肺腺癌咳嗽气短案一则
摘自2025-9-10中国中医药报
候永超 河北省邯郸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笔者近期治疗用麦门冬汤合生脉散治疗肺腺癌咳嗽、气短一例,现将诊余体会记录并分享,以资探讨。
宋某,女,42岁,邯郸人,2025年6月27日初诊。因肺腺癌术后咳嗽1月就诊。患者1月前体检时发现右肺上叶占位性病变,行手术治疗,术后病检提示肺浸润性腺癌。术后出现较为严重的咳嗽、气短,经住院治疗效果不佳,故就诊于我处。刻下症:咽痒咳嗽,痰少质黏,咽干,夜间难以入睡,口干口苦,胸闷气短,说话断断续续,语声低微,活动后汗出较多,汗出不怕风。舌淡红,有裂纹,苔少,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阴,化痰止咳。
处方:麦冬30g,人参9g,清半夏9g,陈皮12g,茯苓15g,炒紫苏子9g,炙甘草6g。3剂,大米汤冲服,日1剂,早晚分服。
6月30日二诊:患者诉咳嗽大减,服药当晚咽干、咽痒明显减轻,可安睡,说话仍断断续续、少气无力,活动后汗出。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弱。守上方加五味子10g,即麦门冬汤合生脉饮加减,7剂。
7月6日三诊:患者诉几乎无咳嗽,偶咽干,仍少气懒言,说话断续较前明显好转,下午时加重。舌脉如前。继用上方去陈皮、紫苏子,加黄芪24g、白术12g。
患者共服20余剂。8月1日随访,患者诉无咳嗽,说话恢复正常。
按
肺为娇脏,性喜润而恶燥,不耐寒热,易气阴不足。该患者肺癌术后,伤津耗气,气阴两伤,宣发肃降功能失职,失其清肃润降,故见咳嗽、气短。咽喉为肺胃之门户,肺胃气阴两伤,虚火内动,则气上逆矣,故咽干咽痒咳嗽、痰少而黏。舌淡红有裂纹、苔少,脉细弱皆为佐证。《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曰:“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故选用麦门冬汤为基础方进行加减,治疗重在益气养阴,润肺化痰。3剂后患者咳嗽大减,根据病情变化,药物稍作调整,加五味子以敛气,有生脉散之义。三诊时,加黄芪、白术。李杲谓,生脉饮加黄芪、甘草,名曰生脉保元汤,令人气力涌出,可治气虚喘咳、吐血衄血。患者服药20余剂,诸症大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