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瓷上鲜桃亦馋人

(2024-07-03 04:25:28)
瓷上鲜桃亦馋人
摘自2024-7-1中国中医药报
缪士毅 浙江省永嘉县委组织部
炎夏,大自然为人们献出了“瑶池珍品”——桃子,色泽鲜艳,芳香四溢,丰腴甘甜。此时,翻阅《故宫陶瓷图典》一书,观赏书中所列瓷器上的鲜桃,亦别有一番韵味。
桃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它总与“仙”“寿”联系在一起,如神话中的王母娘娘蟠桃会、孙悟空偷吃仙桃的情节等,可谓家喻户晓。在民间,人们喜欢用桃来祈福,把寿团称为“寿桃”。自古以来,不少绘画者喜欢将鲜桃绘在瓷器上,不仅使瓷器锦上添花,更以桃赋予瓷器美好寓意,比如图中的粉彩蟠桃纹天球瓶上所绘的图案就是其中之一。
清代雍正年间为我国历史上瓷器生产的鼎盛时期之一。这件粉彩天球瓶就是清代雍正年间的瓷器,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其高50.6厘米,口径11.9厘米,足径17.7厘米,瓶胎体洁白,内外及圈足内均施洁白如雪的白釉。外底署青花篆体“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款。从图片中可见,球瓶外壁以粉彩将桃树描绘得生机盎然,但见桃树枝叶婆娑,红色桃花映照碧翠桃叶,交相辉映,芳菲烂漫。尤其是所结的硕大桃子,挂在枝叶间,殷红闪亮,鲜嫩饱满。有趣的是,绘画者通过艺术形式将盛放的桃花、成熟的桃子同时呈现在一株桃树上,可谓匠心独运。
据故宫出版社出版的《故宫陶瓷图典》介绍,天球瓶因腹部浑圆似天体星球而得名。此种造型始见于明代永乐时期,清代雍正、乾隆时期景德镇御窑厂曾大量烧造该种造型的瓷器。这件粉彩蟠桃纹天球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代雍正年间的瓷器制造水平。
民间有“桃养人”之说,并将桃子视为“长寿”之象征,这有一定的科学道理。这不仅因为桃子营养丰富,而且具有药用价值。桃子味甘性温,有补中益气、养阴生津、润肠通便的功用。《食经》说桃子能“养肝气”,《滇南本草》称“通月经、润大肠,清心下积”,《随息居饮食谱》认为“补心、活血、生津涤热”,《本草纲目》载“作脯食,益颜色。肺之果,肺宜食之”。由于鲜桃含铁量较高,尤适用于缺铁性的患者。对大病之后,气血亏虚,面黄肌瘦,心悸气短者,常食鲜桃,有良好的补益气血作用。此外,桃奴、桃花、桃叶亦有一定的药用功效。

白蔹

 (2024-07-03 04:30:00)[编辑][删除]
白蔹
摘自2024-7-1中国中医药报
周超凡 中国中医科学院
清热解毒又散结,
疮疡疗毒效易见。
敛疮生肌防皲裂,
水火烫伤敷之宜。

好一朵茉莉花

  (2024-07-20 05:19:05)[编辑][删除]

摘自2024-7-19中国中医药报
阿香姐的店铺临街,门前摆着两盆茉莉,经主人精心的打理,两株茉莉长得壮、开得旺,素雅的花朵白白香香,从春末夏初一直开到深秋。我每次从她门前经过,馥郁的茉莉花香让人神清气爽。阿香姐听我夸她的茉莉香,心里高兴,常送我一两包茉莉花,爽快地说:“拿去泡茶、薰衣,你一整天的心情都好着呢!”
茉莉的名字繁多,如香魂、没利、末丽、莫利花等。茉莉并不是中华大地的原产物,最早起源于古罗马,后传至印度成为“佛教圣花”,并随佛教一并传入我国。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已提及茉莉花。南宋诗人王十朋在《又觅没利花》一诗中,对这来自佛国之花大加赞美:“没利名嘉花亦嘉,远从佛国到中华,老来耻逐蝇头利,故向禅房觅此花。”
茉莉花朵娇白淡雅,团团簇簇,花香馥郁,可以传播得很远。其香不妖不媚,不恶不浊,可近嗅可远品,可清眼目可醒神智,可解燥热可涤俗气。南宋诗人刘克庄把这种“香”说得贴切,他在《留山间种艺十绝》中云:“一卉能令一室香,炎天犹觉玉肌凉。野人不敢烦天女,自折琼枝置枕旁。”一枝茉莉花能令满室生香,炎炎夏日顿觉肌肤清凉。折一枝缀满茉莉花的琼枝置于枕边,梦里满满的清香与清爽。南宋词人姜夔则把茉莉花比作“人间第一香”,诗曰:“他年我若修花史,列作人间第一香。”自此一语惊人,再也无人可及。
茉莉的花香可用以入药疗病。清代医家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说:“茉莉花蒸取,气香味淡,其气上能透顶,下至小腹,解胸中一切陈腐之气。”清代医学家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亦称茉莉花“和中下气,辟秽浊。治下痢腹痛。熏茶、蒸露”。可见,茉莉花之香不仅可赏可品可入诗,更能理气解郁疗疾病。
小时候,我的母亲在小院里种了一丛丛的茉莉,她善用茉莉花作药方,疗治我们兄妹头痛脑热的小病小灾。一次,我眼红肿痛,迎风流泪,苦不堪言。母亲摘取几朵茉莉花,又采来金银花和小黄菊,一起放入砂锅中熬煮,让我用蒸汽熏眼睛,并将汤汁凉透当茶饮,不消几次,病症渐消。小妹生了色斑,影响美观。母亲打听来小药方,用茉莉花合玫瑰花加蜂蜜调制成膏,每日涂抹患处,疗效甚佳。她还常用茉莉干花蒸油取液,用来做面脂,或用以调制洗浴汤水,润肌肤、养长发。因为茉莉花的滋润,印象中母亲和小妹的面庞总是红润润的,一头秀发乌黑闪亮。
夏秋时节,母亲和小妹还喜欢采花簪花,邻家的婶娘姐妹也跟着她们学,常来采撷几朵白茉莉,簪在发辫间,顿添妩媚风姿,袅袅香风迷人。不由使我想起古人佩戴茉莉花的情景。北宋文学家苏轼在《题姜秀郎几间》描述:“暗麝著人簪茉莉,红潮登颊醉槟榔。”南宋诗人杨巽斋在《茉莉花》诗中云:“谁家浴罢临妆女,爱把闲花插满头。”清初文人王士禄在《末丽词》里说得更妙:“香从清梦回时觉,花向美人头上开。”茉莉花,是夏季的小清新、小浪漫啊!
我还想起那首江苏民歌《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以此改编的同题名曲清丽婉约,在夏日的午后舒缓地响起,常让我浮起白白香香甜甜的一帘幽梦。 (山东临沂 刘琪瑞)

经典启蒙之佳作——读《〈内经知要〉二十七讲》

 (2023-07-03 04:57:43)[编辑][删除]


时间:2023-05-1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陈德超 安徽中医药大学

 

《〈内经知要〉二十七讲》(以下简称《二十七讲》)是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池晓玲教授主编的一部关于《内经知要》的讲稿类学术专著。该讲稿由池晓玲等根据中医学家樊正伦前辈的《内经知要》讲解录音以及众编委跟师樊正伦学习所得整理而成。全书共22万余字,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于2023年2月出版发行。

《二十七讲》是目前除近代名医秦伯未所著《内经知要浅解》之外的又一部专为《内经知要》而作的讲解类专著,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内经知要》是《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选注本中的佼佼者,《二十七讲》按《内经知要》原文次序展开,对每章的精要内容进行了细致的讲解。该书的出版对于《内经》的初学者以及希望通过温习《内经》来提高诊疗能力的临床工作者而言无疑是一大喜事。

《二十七讲》采取了串讲的编写模式,语言风格口语化,阅读障碍较低,这与《内经知要浅解》较为传统的编写体例大不相同。与《内经知要浅解》相比,《二十七讲》更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而《内经知要浅解》更注重文字的正确理解,二者各有所长。二者再加上《内经知要》原著,三本书结合起来学习效果更佳。

《二十七讲》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较一些单纯讲解《内经》文意的书做得更到位,因此该书的临床实用价值也是较高的。笔者感觉可以从中学习到不少樊正伦的临床经验,这一点也确实如该书内容提要所言,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樊正伦的学术思想。如藏象篇中关于便秘的讲解,充分体现了该书理论与临床并重的特点,这些临床经验的讲解不仅能给读者带来实在的临床知识,更能有效地帮助读者理解《内经》原文的含义,从而提高读者的理论水平与临床能力。

笔者认为《二十七讲》书中最具特色的一点是为初学者指明学习方法和门径,并提示学习要点,这与《内经知要浅解》是一脉相承的,也和一般的《内经》讲解类书籍有着明显的区别。而这些学习要点和学习方法提示对于初学者而言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比如阴阳篇中第三讲第六点提到前面讲解的那一部分内容不仅要熟读熟记,还要反反复复地领会和感悟。由于中国文化和中医学理论的特殊性,有些观点和理论是需要反复、认真地去诵读和理解的,不仅需要从文字去理解,更需要从临床实践中去理解。有些理论内容仅在课堂上听讲和阅读是不够的,短时间也是无法理解透彻的,而且老师也无法在短时间给学生讲透彻。这些短时间难以理解的理论会随着学生个人阅历的增长和临床经验的日渐丰富而逐渐被彻底理解。

这本《〈内经知要〉二十七讲》最大优点无疑是对《内经知要》相关理论引经据典、深入浅出且紧密结合临床实践的讲解,其略显不足的地方则在于书中《内经知要》原文的位置不明显,给初学者结合原著的参照学习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不便。总之,该书是一部既能满足初学者学习理解需求,又能满足临床工作者临床能力提升需求的难得佳作。

中医谚语中的医理

  (2023-07-04 03:36:45)[编辑][删除]

摘自2023-7-3中国中医药报
朱光 河南中医药大学
•中医谚语最显著的特征是其体现出的医理,即所反映的中医理论体系视角下的生理观、病理观、辨证观、治疗观及养生观等,其中兼具专业性与科普性。
•谚语的传播能使中医学变得形象直观、生动有趣,进而找到“大道至简”的感觉。但谚语本身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以偏概全、夸大其词、医理不确、推理不当等。
谚语,是指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短语,所反映的是民众的某一方面的生活实践经验,一般为口语化的短句或韵语。中医学中也存在着大量谚语,对中医学的学习与传播发挥着重要作用。兹对此作一简略分析。
中医谚语包括专业谚语与行业谚语
作为熟语的一种形式,谚语是语言中独立运用的词汇单位,具有结构上的稳定性及意义上的整体性,同时能用简言俗语反映深刻、复杂的道理。
就语言特征而言,谚语一般具有如下六点:一为精练性。“片言可以明百意”(刘禹锡语),谚语即有如此功用。其用辞简练,短小精悍,与说教式的冗言赘语完全不同。二为修辞性。《左传》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就是文采、文饰,也就是讲究语言的艺术性。谚语则广泛而恰当地运用各种修辞来表情达意,如比喻、对偶、夸张、对比、双关、拟人以及顶真、借代等,把抽象的概念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言浅意深。三为趣味性。谚语的形式大都工整,表述形象生动。四为口语性。谚语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既熟悉又新颖的感觉。五为声律性。谚语讲究节奏和韵律,具有声律美,朗朗上口,易于诵记,其大致和诗句的节奏相似。六为地域性。谚语的形成,总是与各民族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有着相应的文化背景。
中医谚语除上述各种特点外,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其体现出的医理。也就是说,所反映的是中医理论体系视角下的生理观、病理观、辨证观、治疗观及养生观等,需要兼具专业性与科普性。但它毕竟是一门专业学问,行里行外的理解肯定有所不同,因而中医谚语又可分为专业谚语与行业谚语两类。前者会涉及专业概念与术语,仅能在同行间传播;后者使用的则是大众语言,多在民间流传,如“秀才学医,笼中捉鸡”“秀才学大夫,如刀切豆腐”,又如“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儒林外史》),再如“四时欲得小儿安,常要三分饥与寒”(《活幼心书》),还如描述中医诊病的方式为“三个指头,一个枕头”等。
中医谚语遍布理法方药及养生保健
谚语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分布非常广泛,可以说遍布理、法、方、药及养生保健的方方面面。
脏腑经络:如“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灵枢•营卫生会》);“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一身之根”(《理虚元鉴》);“经犹大地之江河,络犹原野之百川”(《类经》),等等。
病因病机:如“百病生于气”(《素问•举痛论》);“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素问•逆调论》);“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灵枢•寒热病》);“脏寒生满病”(《素问•异法方宜论》);“虚生百病”(《本草纲目》);“一息阳气一息命,一息寒气一息病”;“风为百病之长,寒为百病之源,湿为万病之首”;“百病从寒起,寒从脚底生”;“酒是穿肠毒药,气是惹祸根苗";“寒从脚上起,病从口中入”;“气虚则麻,血虚则木”“五脏之伤,穷必及肾”(《景岳全书》);“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成寒”,“百病多因痰作祟”;“久病多瘀,怪病多痰”,等等。
辨证辨病:如“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医宗必读》);“肥人多痰,瘦人多火”;“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疹是太阴风热,癍是阳明火毒”;“面肿为风,脚肿为水”;“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久痛无寒,暴痛无热”;“无阳则厥,无阴则呕”(《类证活人书》);“虚则太阴,实则阳明”(《伤寒来苏集》);“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初病在经,久病在络”,“撑痢疾,饿伤寒”,等等。
治法用药:如“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医学读书记》);“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医学传心录》);“伤寒下不厌迟,温病下不嫌早”(《伤寒温疫条辨》);“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清泻不用医,饿到日沉西”;“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妇人大全良方》);“清肝须降火,清心须豁痰”;“欲求南风,先开北窗”;“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通俗伤寒论》);“宁舍其穴,勿舍其经”(《针灸大成》);“月满勿补,月亏勿泻”;“冬不用栀子,夏不用麻黄”;“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则亡”(《伤寒例》)。又如《景岳全书》引《医诊》谚曰:“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无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生休耗气,精遗不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行医不识气,治病从何据?堪笑道中人,未到知音处。”
养生: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欲得长生,肠中常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滓”(《论衡》);“长生要清肠,不老须通便”(《抱朴子》);“饥不暴食,渴不狂饮”;“一顿吃伤,十顿喝汤”;“冬吃萝卜夏吃姜”;“早上吃姜,胜似喝参汤;晚上吃姜,等于吃砒霜”;“春不减衣,秋不加帽”;“冬不蒙首,春不露背”;“日不敞胸,夜不凉背”; “饭后不洗澡,酒后不洗脑”;“贪吃贪睡,添病减岁”;“朝暮叩齿三百六,七老八十好牙口”;“随手揉腹一百遍,通和气血禆神元”;“日撮谷道一百遍,治病消疾又延年”;“食多伤胃,愁多伤身”;“养心莫若寡欲”;“心不安,病百般”;“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气补不如神补”;“四十不补,五十受苦”,等等。
中药:关于其识别,有谚曰“有毛能止血,有刺善祛风;肿节治跌打,粘潺拔毒功;藤茎黏风湿,中空消水肿;花叶能升散,籽实专下行;麻辣治蛇咬,芳止痛;酸涩可收敛,甘味补气雄;苦寒泻火热,辛辣善温中;咸味能软坚,质重能镇静。”关于其采收,有谚曰“采药贵时节,根薯应入冬;果实应初熟,种子老熟用;茎叶宜在夏;花采舍苞中;采集要合理,资源永利用”;“春秋挖根夏采草,浆果初熟花含苞”“解表草药路边坡,利湿草药湿地多,清补中药深山谷,通络藤本密林窝”;“半夏南星溪边长,车前葶苈路边寻”。 关于其炮制,有谚曰“知母不净毛,吞下一把刀”“揍打苍术,火燎升麻”“抽心远志,剥皮桔梗”“天麻蝴蝶花,黄芪如柳叶,槟榔不见边,附片飞上天”“逢子必炒”“逢子必捣”,等等。
对中医理论体系的理解,业内尚有“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元素,杂病用丹溪”(《明医杂著》)之谚。
中医谚语的优势与局限
众所周知,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保健的经验积累和理论总结而形成的,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产物,具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一方面其根植于传统文化,总体具有“文简、意博、理奥、趣深”的特点,汉代太医丞郭玉曾有“医之为言,意也”的感慨,对一些问题的认识时常见仁见智,各有不同。另一方面,其又源于生活实践,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许多人都有亲身体验,不少内容甚而成为生活常识。在此背景下,一些医者或读书人在习用过程中,会逐渐产生一些自己的感悟与体会,以通俗的语言、以类比的方式总结出来,就形成了中医谚语。
一般而言,谚语与格言是有较明显区别的。格言多偏于逻辑思维,多是带有哲理性的书面化语句,而谚语多偏于形象思维,多是带有文学性的口语化语句。换言之,谚语是格言的通俗说法,格言是谚语的规范表达。但或因于中医理论体系的特殊性,不少时候二者的界限并不严格,上述列举的一些语句因专业内外的视角差异,称谚语或格言似属两可。
谚语的传播能使玄奥、模糊的中医学变得形象直观,生动有趣,进而找到“大道至简”的感觉。多了解掌握这种谚语,其积极的、有益的作用显而易见,但也毋庸讳言,谚语本身大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局限性。较为明显的有:一是以偏概全。为了突出或强调某一因素,一些谚语表述往往过于绝对化与片面化,常把一些具有或然性的内容以必然性的语气表述,用“无……不”“无……则”等句式,“皆由”“皆属于”等用词,如“无湿不成泻”“无积不成痢”“无积不成疳”“无痰不作痫”“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等;或如“百病生于气”“百病生于痰”“百病生于湿”“百病生于寒”;或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列举的“病机十九条”等。二是夸大其词。关于一些养生措施如叩齿、咽唾、梳头、揉腹等,其效果表述均属夸张,“掺水”明显。三是医理不确。有些谚语的内容属于个体感知,主观色彩明显,于医理则未必贴合。四是推理不当。类比思维尽管可利用已有知识或经验,有助于理解与解决问题,启发新的思路,提高思维效率,但受限于已知,且过于主观,因而可能会把思维引入歧途。
综上所述,中医谚语是一种基于临证与生活实践的、充满智慧的、富有意味的经验总结,值得品味与借鉴。恰当应用,则能使问题理解更为简易、辨证治疗更加简捷。而若不加分析,不知变通,不能去芜存菁,则会把引导变成误导,甚而使思维单一、片面,执滞不化。

中医药谚语 1

  1、诸花皆升,旋复独降。

  2、皇帝猎鹿喝鹿血,皇后寻鹿吃鹿胎。

  3、若要睡眠好,常服灵芝草。

  4、夏令防中暑,荷叶同粥煮。

  5、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6、若要皮肤好,煮粥加红枣。

  7、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8、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9、铁脚威灵仙,骨见软如棉。

  10、识得山中草,百岁还太早。

  11、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2、若要双目明,粥中加旱芹。

  13、家有七叶一枝花,无名肿毒一把抓。

  14、穿山甲,王不留,产妇服了奶长流。

  15、上床萝卜下床姜,不找大夫开处方。

  16、夏天常喝绿豆汤,防暑解毒保安康。

  17、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

  18、诸药为各病之药。

  19、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20、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中医药谚语 2

  21、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

  22、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23、要想身体好,吃饭别太饱。

  24、早春早春,慎防春瘟。

  25、盐醋防毒消炎好,韭菜补肾暖膝腰。

  26、白菊明目又平肝,黄花泡茶把热散。

  27、菊枕常年置头下,老来身轻眼不花。

  28、三月茵陈四月蒿,华佗劝君须记牢。 (作文大全 www.ivzw.Com)

  29、宁得一把五加,不要金玉满车。

  30、若要肝功好,枸杞煮粥妙。

  31、屋有七叶一枝花,毒蛇不进家。

  32、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33、补肾祛风除湿,强身保健最佳。

  34、有谁找得到,肿毒一把抓。

  35、吃药打针,不如拔罐。

  36、丹参一味,功同四物。

  37、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38、铁脚威灵仙,砂糖加醋煎。

  39、冬吃狗肉补,春天打老虎。

  40、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中医药谚语 3

  41、白玉齿边有玉泉,涓涓育我度长年。

  42、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43、经常吃山楂,降脂减肥又降压。

  44、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

  45、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八。

  46、打得满地爬,快寻祖师麻。

  47、三月三,荠菜当灵丹。

  48、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49、杂食者、美食也,广食者、营养也。

  50、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51、宁得一把五加,金玉再多不拿。

  52、家有半边莲,可以和蛇眠。

  53、跌倒地上爬,快用八厘麻。

  54、吃了马齿苋,到老无病患。

  55、头痛用川芎,腰痛用杜仲,脚痛用牛膝。

  56、暴饮暴食易生病,定时定量保安宁。

  57、若要通,路路通;若要通,用木通。

  58、知母好刨,就怕拔毛。

  59、家有刘寄奴,不怕刀斧剁。

  60、口渴心烦躁,猕猴桃粥好。

  中医药谚语 4

  61、热淫于内,治宜咸寒。

  62、早吃三片姜,胜过人参汤。

  63、家有地榆皮,不怕烧脱皮。

  64、懂得千里光,皮癣一扫光。

  65、吃芹菜,降血压,萝卜消胀又化痰。

  66、打得满地爬,离不了祖师麻。

  67、欲增血小板,花生衣煮饭。

  68、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69、不干不净,吃了得病。

  70、吃大蒜,治肠炎,绿豆解暑功效显。

  71、吃米带点糠,老少身体壮。

  72、四季吃生姜,百病一扫光。

  73、有人识得半边莲,夜半可伴毒蛇眠。

  74、欲求南风,先开北窗。

  75、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76、腰痛吃杜仲,头痛吃川芎。

  77、若要睡得好,常服灵芝草。

  78、细辛不过钱,过钱命相连。

  79、蜂蜜低糖,有益健康。

  80、家中一碗绿豆汤,清热解毒赛神方。

  81、若要补虚损,骨头与粥炖。

  82、番茄补血美容颜,益智强身吃鸡蛋。

  83、不怕到处痛的凶,吃了元胡就要松。

  84、家备小姜,小病不慌。

  85、瓜豆消肿又利尿,降胆固醇花生好。

  86、萝卜泡茶,大夫睡床。

  87、马齿苋,地绵草,痢疾腹痛疗效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