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交通心肾论治阿尔茨海默病

(2024-06-29 04:25:33)
从交通心肾论治阿尔茨海默病
摘自2024-6-28中国中医药报
黄柳华 中日友好医院
阿尔茨海默病是医学发展至今诊断虽明确却难解决的难治疾病。该病的发生除年龄、遗传等不可控因素,尚与不良的生活方式所引起“三高”、头部外伤、颅内感染有关。随着世界人口的老龄化,高龄老人随本病的发病在快速增长,给家庭、社会带来了很多不安定因素,亟待寻求一些能延缓或减轻本病进程的中西药物或其他方法。笔者根据数十年临床个案的积累,回顾相关文献,拟浅谈论治阿尔茨海默病的一些体会。
阿尔茨海默病症状隐蔽、繁多,以认知障碍为主症。如记忆力的不断减退、理解和执行能力下降、反应迟缓或缺失、情绪不稳定、暴躁或抑郁等。本病属中医“呆病”“善忘”“喜忘”等范畴,历代医家认为与心脾肾有关。《医方集解》云:“人之精与志皆藏于肾,肾精不足则志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云:“脾主意与思,意者记所往事,思则兼心之所为也……今脾受病,则意舍不清,心神不宁,使人健忘,尽心力思量不来者是也……二者通治。”国医大师朱良春善用益肾化瘀法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认为本病变之症结为肾虚致气化无源,无力温煦、激发、振动脏气。脑髓渐空,使脏腑四肢百骸失其濡养,从而出现三焦气化不利,气机升降出入失常,血失流畅,脉道涩滞而致血瘀。且肾虚可促进血瘀的发生发展,血瘀又加重肾精的进一步亏损,两者相互影响,形成肾虚为本,血瘀为标,虚实夹杂,本虚标实的病理机转。故朱良春认为益肾化瘀法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主要法则。
辨治要点
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当以肾精心血充盈作为基础,即益肾精、补心血是治疗该病取效的前提和保障。基于心肾相互交通,手少阴心经与足少阴肾经的经脉相互连接的生理结构,肾水必须上济于心,方能使心火宁潜济润,而心火也必须下降于肾,才能使肾水得心火以温暖,这样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才协调,使阳固阴守,气血调和,则心主神明、主血脉始可充分展现。脑为元神,精明之腑,髓之海,是生命活动的中枢、精神意识的主宰,只有元神充盈,脑窍通隧,心肾之经脉调畅,则清阳之气才能灌注于脑,使人智慧生,灵机活。正如陈士铎《辨证录》所云:“夫心肾交而智慧生,心肾离而智慧失。人之聪明非生于心肾,而生于心肾之交也。”可见古代医家已早有名训。故在肾精心血充盈的基础上,心肾相交才能是该病取效的核心。
根据“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素问•至真要大论》)之理,当心肾交通之道壅塞、有瘀浊结聚时,也可间接导致元神关聪,治当化瘀浊、散经聚、通窍隧、畅经脉。这是达到心肾交泰通达的最佳手段,要贯穿于治疗的全过程。
高龄患者要时时顾护后天之本,除脾病意舍不清使人致病外,更有脾胃为后天之本的原因。《素问•平人气象论》:“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只有保障脾胃纳运健全,才能有足够的气血动力,来促进药食运化,防止气机不畅,变生他疾。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当以益肾养心为前提,以相交心肾为核心,同时在顾护脾胃基础上还需化瘀浊、散结聚、通窍隧、畅经脉,以补为体,以攻为用,循序渐进,方能得效。
用药体会
鹿角胶(或鹿角镑) 其性偏温,味甘、微咸,归肝、肾二经,具有温补肝肾、填养精血的作用。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记载:“用鹿角胶者,因鹿之角原生于头顶督脉之上,督脉为脑髓之来源,故鹿角胶之性善补脑髓。”故该书中干颓汤、补脑振痿汤中皆用了鹿角胶。笔者临床见肾阴虚明显者,常配龟板或龟板胶,以促进肾精与阳气更好转化输注。
红景天 其性寒、味甘涩,归心、肺二经,是少数已发现具有天然抗氧化剂及人体自身细胞潜能激发剂的植物,具有中枢兴奋作用及类似人参“扶正固本”的疗效,可加强记忆力与注意力,对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作用明显。
灵芝 其性味苦平,归心、肝、肺、肾经,作用广泛,具有免疫调节、降糖、降脂及抗氧化、抗衰老、抗肿瘤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很适合老年人保健及治疗慢病时用。
虫类药 虫类药乃血肉有情之品,性喜攻逐走窜、搜剔疏利,其化瘀浊、散结聚作用更强,有利于心肾交泰通达。笔者常根据患者不同主证,结合药物偏性来选择虫类药,如易出现不稳定情绪,性格暴躁,常头痛不眠者,可用全蝎、地龙来熄风定悸、涤痰降火;对瘀血结聚较重者,可用水蛭、虫来逐恶血,破结聚;对瘀血较重,伴冠心病、颈动脉狭窄、中风后遗症或经常头晕、嗜睡者,可配用麝香保心丸(人工麝香、人参提取物、苏合香、蟾酥、人工牛黄、肉桂、冰片)22.5mg/次、2~3次/日,以芳香温通、开窍慧脑。虫类药药性多咸寒,且质地沉重,临床应用一定要注意配伍、剂量和疗程,以免产生不必要的不良作用,对脾胃不足或体质属阳虚者要谨慎使用。
辅助训练
除药物治疗外,强化记忆训练、注意力训练和思维训练至关重要。通过上述训练活动可循序渐进地提高患者的认知能力。笔者临床习惯根据患者的性格、爱好,以及治疗过程中对信息处理、执行控制能力和意志等认知损害的不同情况,在就诊时布置一些适宜的训练方案,作为给患者的“作业”,在下次就诊时进行评估和总结,并为下一步治疗做参考依据。
另外,要尽可能引导患者走出家门,参加社交活动,多与人交流,才能消除孤独和疑虑。同时多说话多交流才能活跃大脑,以增强逻辑思维和记忆力。此外,还可配合音乐疗法、适当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等,不断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验案举隅
林某,女,85岁,2022年8月26日初诊。主诉:记忆力、判断力减退,尿失禁2~3年。现病史:由家人发现患者夜寐梦多呓语,尿失禁,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下降,汗多易紧张、症状呈渐进性加重,赴北京多家医院就诊,均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症,一直服用胆碱酯酶抑制剂等效果不显,遂来诊治疗。刻下:由家人陪伴进入诊室,代诉初见患者夜寐梦多呓语,昼日做事犹豫不决,记忆力明显减退,精神变差,反应变慢,常有尿失禁,夜尿2~4次。患者饮食起居尚能自理,但信息处理速度严重减退,情绪有时失控,易紧张、汗出,语言能力尚可,但与人交流有时答不切题,无吞咽困难,无肢体抽搐,大便正常。舌淡红紫,苔薄黄少津,脉沉弦。头颅CT提示:脑白质病、脑室扩大,右侧脑室可疑小出血灶,脑萎缩。既往史:2007年因小细胞肺癌手术治疗,此后复查阴性。
西医诊断:阿尔茨海默病。
中医诊断:呆病。
中医辨证:肾精不足,瘀浊结聚,心肾脉痹,脑窍不通,元神失聪。
治法:补肾养心,交通心肾,通窍益脑。
处方:枸杞子30g,菟丝子15g,生黄芪30g,熟地黄15g,山药15g,酒萸肉15g,酒黄精30g,鹿角镑10g,盐益智仁30g,川芎15g,牛膝15g,柏子仁30g,葛根15g,灵芝6g,石菖蒲15g,制远志12,制水蛭6g,茯苓30g,盐车前子30g。水煎服,日1剂。
随访:经治3个月左右,患者尿失禁可基本控制(偶见咳嗽后尿有滴沥),已愿与人交流,对答切题、流畅,计算功能准确率较高,应用速度尚可,有延迟记忆现象,情绪失控大有好转,偶见下午6点小有发作,昼日在家人安排下能静心做算术作业或练字训练20分钟左右,生活有规律,定时外出散步或郊游,门诊以来偶有外感咳嗽,晨起眼睑水肿,入暮双下肢水肿,但食欲正常,大便2天1次,小恙均用中药调治快愈。
中药治疗一年后,患者整体状态大有好转,已能主动从事一些简单家务劳动,乐于与人交流,有主动反馈,情绪未出现失控,效不更方,近嘱改成散剂缓图之。

针刺治疗脑鸣案

 (2024-06-29 03:52:12)[编辑][删除]
针刺治疗脑鸣案
摘自2024-6-28中国中医药报
蔡晓刚 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中医医院
患者女,49岁,2024年3月14日初诊。主诉:右侧脑内鸣响近10年。人群嘈杂、环境喧闹、情绪波动、劳累过度时自觉右侧头脑内部如潮声,如血管跳动样鸣响,伴有左侧头闷胀痛、胸闷嗳气近10年。平时双眼干涩,口干咽干,口气重,食少纳呆,周身乏力,双上睑疲劳,夜眠常常处于浅睡眠状态,记忆力减退,便溏不爽,历经中西医多法治疗效果不理想。13岁月经初潮,月经先后不定期,末次月经为2023年3月底。适龄结婚,育1女1男,体健,配偶健在。否认耳鸣、高血压、低血压、糖尿病、脑外伤。舌淡胖,舌苔白,中后部(脾胃肾区)腻厚有裂纹,舌右边(肝胆区)可见约6mm圆形暗红色瘀点,用棉签触之色不褪、不高于舌表面。
诊断:脑鸣(肝郁脾虚证)。
治疗: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后,一次性针灸针针身与头皮成15度左右夹角,针尖向上快速刺入印堂,向后刺入神庭、百会各0.5寸,当针尖抵达帽状腱膜下层,指下感到有阻力时,施以缓慢提插手法约1分钟。针尖向鼻尖方向刺双侧风池穴1.2寸,直刺合谷、太冲各1寸,施以缓慢捻转手法约1分钟。留针30分钟,再次加强手法一次,起针。
患者次日述针刺后夜眠好,左侧头闷胀痛等余症均有改善。舌淡胖,苔白有裂纹,舌右边(肝胆区)圆形暗红色瘀点消失。效不更方,每日1次。
3月17日二诊:脑鸣部位缩小至约玉枕穴部,有食欲,双眼干涩、口干咽干、口气重、周身乏力、双上睑疲劳、便溏不爽等余症消失,守前方加玉枕,又针3天。22日患者仍感玉枕穴部有如血管跳动样鸣响,但因需要外出打工只得停止针刺。
按 患者经年累月在外奔波,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等因素长期刺激致肝失疏泄而横乘脾胃,中焦健运功能失常则舌淡胖、舌苔白中后部(脾胃肾区)腻厚有裂纹、口气重、食少纳呆、周身乏力、双上睑疲劳、便溏不爽。肝失疏泄、日久郁结则在舌右边(肝胆区)出现触之色不褪、不高于舌表面约6mm圆形暗红色瘀点,胸闷嗳气。肝失疏泄日久则精血不能滋润眼睛则双眼干涩,不能供给元神则夜眠常常处于浅睡眠状态,记忆力减退,人群嘈杂、喧闹环境、情绪波动、劳累过度可诱发脑鸣、头闷胀痛。
印堂在两眉头中间,具有明目通鼻、宁心安神等功效。神庭位于头部气街之会,生于发际阴阳变化之处,为脑神汇聚之地,是督脉、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三经交汇之处。百会深系脑髓,受天地之精气,连周身之经穴,达阴阳之脉络,调全身之气血。选取同属督脉、位居头部、均为治疗神志疾病要穴的印堂、神庭、百会,联合具有醒脑开窍、活血化瘀、祛风解表、息风化痰、通利五官、顺达少阳经气的风池,共同达到既养神充髓又能清肝明目、疏散风热、平肝降逆的作用。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合谷属阳主气,具有调和气血、通经活络、行气开窍、疏风解表、清理肠胃、镇静安神之功。足厥阴肝经原穴太冲属阴主血,具有调和气血、疏肝理气、平肝熄风之效。两穴一阳一阴,一腑一脏,一气一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为用。

考生益智有菖蒲

 (2024-06-08 04:33:22)[编辑][删除]
考生益智有菖蒲
摘自2024-6-7中国中医药报
胡献国 湖北省远安县中医院
农历五月初五,家家都要插艾蒿、挂菖蒲以“辟恶除邪”。菖蒲除有“辟恶除邪”作用外,其亦为益智宁神佳品。
菖蒲,又名石菖蒲、鲜菖蒲,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石菖蒲的根茎,生用或鲜用。中医认为,石菖蒲性味辛、温,归心、胃经,有开窍醒神,化湿和胃,宁神益志之功,适用于湿阻脾胃,脘腹胀满,纳差食少及湿蒙清窍所致的神志错乱,健忘耳鸣等。本品辛开苦燥温通,芳香走窜,不但有开窍醒神之功,且兼具化湿、豁痰、辟秽之效,故擅长治痰湿秽浊之邪蒙蔽清窍所致的神志昏乱,中风痰迷。且其入心经,开心窍、益心智、安心神、聪耳明目,可治疗健忘、失眠、耳鸣、耳聋等,可单用塞耳,或入复方中使用。
考生备考,常耗伤心血,心血不足,心神失养,多出现心悸失眠、多梦易醒、精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情况。菖蒲开窍醒神、宁神益志的功效,有助考生消除疲劳、增强记忆、宁心助眠。《本草从新》言其“辛苦而温,芳香而散,开心孔,利九窍,明耳目,发声音,去湿除风,逐痰消积,开胃宽中”。药理研究表明,本品含挥发油,有镇静、抗惊厥作用,对大鼠由乌头碱诱发的心律失常有一定治疗作用,并能对抗由肾上腺素或氯化钡诱发的心律失常,挥发油治疗量时还有减慢心律作用,明显改善脑缺血、缺氧状态。现介绍几款以菖蒲为原料的粥品,供选用。
石菖蒲粥
材料:石菖蒲10克,大米50克。
做法:将石菖蒲择净,放入药罐中,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
功效:化湿和胃。适用于湿阻脾胃,脘腹胀满,纳差食少等。
远志菖蒲粥
材料:远志、石菖蒲各10g,大米100g,白糖适量。
做法:将二药择净,水煎取汁,加大米煮为稀粥,待熟时调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
功效:宁心安神,祛痰开窍。适用于心神不安,惊悸,健忘,失眠多梦等。
菖蒲砂仁粥
材料:石菖蒲10克,砂仁5克,大米50克。
做法:将二药择净,放入药罐中,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
功效:芳香化湿,和胃止吐。适用于妊娠呕吐,食入则吐,纳差食少等。
菖蒲二香粥
材料:石菖蒲、藿香、香薷各10克,大米50克。
做法:将三药择净,放入药罐中,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
功效:芳香化湿,清热和胃。适用于暑湿侵袭,肢软乏力,头身重困,纳食不香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咳喘治验二则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