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时节旱莲秀乌发固齿止血流——诗词中的墨旱莲及其药用价值
(2024-07-03 04:32:42)
夏至时节旱莲秀
乌发固齿止血流
——诗词中的墨旱莲及其药用价值
摘自2024-7-1中国中医药报
黄新生
河南省武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晴久方池可跣行,萍枯惟有草纵横。朱葩未见丛丛拆,绿柄才看寸寸生。悴若放臣临楚泽,厄于学士蹈秦坑。输他杭越花如锦,画舫名姝夜按笙。
这首《旱莲》是南宋诗人刘克庄的作品,描写因为长久干旱,池塘枯涸,浮萍等水生植物死亡,陆生植物杂草丛生。虽然没有粉红色的荷花,但浓绿低矮的旱莲草却茁壮生长,好似行吟泽畔的屈大夫,又好像秦代被“焚书坑儒”的儒生。该诗中的墨旱莲,即菊科鳢肠属植物鳢肠。《本草纲目》引恭曰:“鳢肠生下湿地,所在坑渠间多有。”
鳢肠结实似莲房
鳢肠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广泛分布于路边、湿地、沟边或田间,是一种十分常见的野草。鳢肠的茎绿色或是红褐色,直立,如果被其他植物遮挡,为适应环境也会倾斜或平卧。鳢肠的叶子绿色,有白色粗毛,呈线状椭圆形或披针形,像很小的桃叶。鳢肠的茎折断后有汁液流出,数分钟后会呈现蓝黑色,因此得名鳢肠,李时珍说:“鳢,乌鱼也,其肠亦乌。此草柔茎,断之有墨汁出,故名,俗呼墨菜是也。”鳢肠因此又名墨斗草、墨烟草、墨菜、墨汁草、节节乌等。但传统绘画中的墨菜,一般为白菜,而并非鳢肠。明代祝允明《哭子畏•其一》:“不泯人间聊墨草,化生何处产灵芝。”该诗中的墨草可能是鳢肠,与灵芝相对,鳢肠随处可见,灵芝却可遇而不可求。
夏至时节,鳢肠开出白色的小花。中秋时节,醴肠的果实开始成熟。鳢肠的果实最初为绿色,成熟时变为黄绿色,被花萼包裹着,宛如微缩版的莲蓬,因此得名墨旱莲、旱莲草、莲子草、旱莲子、白旱莲、旱莲蓬等。甚至到霜降时节,仍旧有鳢肠在顽强生长,宋代范成大《题赵昌四季花图•其三•拒霜旱莲》:“霜天木芙蓉,陆地旱莲草。水花云锦尽,不见秋风好。”诗中将旱莲草与傲霜开放的木芙蓉相提并论,它们都给萧索的晚秋带来勃勃生机。
墨旱莲是极为常见的野草,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加之相貌平平,既没有娇艳的花朵,也没有甜美的果实,植株也不挺拔,所以平常人很少对它注意,描写它的诗词也很少,正如明末清初诗人吴嘉纪《旱莲草•其一》所言:“渡口水清放湖莲,园中雨晴开旱莲。旱莲虽让湖莲美,一生不受路人怜。”然而,就是这极不起眼的墨旱莲,却是常用的补阴类中药,能滋补肝肾,乌发固齿,凉血止血。吴嘉纪《旱莲草•其一》:“林中篱下风气凉,白花绿叶自然芳。不嫌采掇人年老,生性能令老益强。”并自己注释说:“《本草》云:旱莲草,益血固齿。”
历史上,鳢肠曾以多种名称入药。鳢肠原名金陵草,孙思邈《千金月令方》载其与生姜、白蜜等制成金陵煎,具有“益髭发,变白为黑”之功效。鳢肠之名始载于唐代《新修本草》,载其“主血痢。针灸疮发,洪血不可止者,傅之立已”。墨旱莲之名源于宋代苏颂《本草图经》,明代龚廷贤《药性歌括四百味•旱莲草》:“旱莲草甘,生须黑发,赤痢堪止,血流可截。”现代将鳢肠干燥地上部分入药,称为墨旱莲,名称来源于近代王一仁《饮片新参》。
墨旱莲是古人常用的养生保健之品。宋代陈直《寿亲养老新书》有旱莲散,系墨旱莲与麻枯饼、升麻、青盐、诃子、皂角等制成,具有乌髭固牙的功效,称“纳合相公用此方,年七十须发不白”。夏至时节,墨旱莲秉天地之阳气,茎叶繁茂,汁液充盛,入药效果最好。清代汪昂《医方集解》有二至丸,系用采于夏至日的墨旱莲和采于冬至日的女贞子制成,具有补益肝肾、滋阴止血的功效。墨旱莲还用于多种疑难杂症的治疗。《圣济总录》用旱莲草治疗偏头痛和翳膜遮睛。刘松石《保寿堂方》载,将墨旱莲捣烂如泥,用热酒冲入,取汁饮之,药渣敷患处,可治疗痔漏疮发。宋代王执中《针灸资生经》载,将墨旱莲捶烂,置寸口上,以古文钱压定,帛系住,良久起小疱,谓之天灸,可治疗疟疾。清代张望《古今医诗•旱莲》:“痔漏发时热酒交,渣敷患处见功禃。截疟椎镕寸口安,要分左右男与女。古钱压定帛包诸,小疱起来驰疟艣。”
鳢肠止血补肾阴
“肾经血分去迟迟,却是鳢肠草职司。酸内有甘血可养,平中无毒水能滋。虬髯莫患成霜雪,潘鬓何愁添素丝。大便若还容易泻,脾胃虚者勿吞之。”(清代朱钥《本草诗笺•鳢肠草》)墨旱莲味甘、酸,性寒,归肾、肝经,具有补益肝肾、凉血止血的功效,用于肝肾不足、头晕目眩、须发早白、吐血、咯血、衄血、便血、血痢、崩漏、外伤出血的治疗。明代缪希雍《本草经疏》载:“鳢肠善凉血。须发白者,血热也,齿不固者,肾虚有热也;凉血益血,则须发变黑,而齿亦因之而固矣。故古今变白之草,当以兹为胜。”
“旱莲草味具酸甘,黑发乌须用最堪。专益肾阴添脑髓。排脓止血众疮弇。”(清代王如鉴《本草约编•鳢肠》)墨旱莲甘寒,入肝肾经,能补肝肾之阴,固齿乌须发。常用于肝肾阴虚所致的牙齿松动,须发早白,眩晕耳鸣,腰膝酸软等。可单用本品熬膏服,或与滋养肝肾之女贞子同用,或配伍何首乌、桑椹、枸杞子等。
“旱莲草味自酸平,黑发乌须两有情。齿血狂流能即止,刀伤扑损肉还生。”(明代沈应旸《药性诗诀•旱莲草》)墨旱莲长于补益肝肾之阴,又能凉血止血,常用于阴虚血热的吐血、衄血、尿血、血痢、崩漏下血,可单用或与生地黄、阿胶等同用。墨旱莲鲜品捣敷或干品研敷,可治疗外伤出血。
墨旱莲性寒,脾肾虚寒者慎服。
从“冷香丸”谈古代香体方
(2024-03-26
05:10:05)[编辑][删除]
从“冷香丸”谈古代香体方
摘自2024-3-25中国中医药报
宋添力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治未病与亚健康分会理事
在古代,女子与芳香二字密切相关。女子的面颊称为“香腮”,女子的鬓发称为“香云”,女子的年龄称为“芳龄”,女子的名字称为“芳名”,女子美好的青春年华称为“芳华”,女子的面容称“香培玉琢”,女子的肌肤称“香娇玉嫩”,女子的化妆品有“香水”“香粉”等。辽国皇后萧观音的《十香词》中的“第十香”记载:“满身香,咳唾千花酿,肌肤百和装;无非口噉沉水,生得满身香。”可见,不管是现代还是古代,香味对于爱美的女孩子来说似乎是必不可少的存在。
曹雪芹的《红楼梦》中记载,薛宝钗因从娘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经常出现咳嗽等症状,故被一和尚推荐用“冷香丸”进行治疗,关于“冷香丸”的配方,书中写道:“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开的白芙蓉蕊十二两,冬天开的白梅花蕊十二两。”以上四味花蕊各十二两研末,载收集同年雨水节令的雨、白露节令的露、霜降节令的霜、小雪节令的雪各十二钱。“再加十二钱蜂蜜,十二钱白糖……若发病时,用十二分黄柏煎汤送下。”
四味花卉中药取意于色白入肺,不仅可以清肺化痰、疏肝理气,据说服用之后能让身体散发出幽香。下面介绍古人一款可以香体的药膳方——香身丸方,出自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孟诜所撰《食疗本草》,该书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著。
药物组成:松树皮500克,红枣100克,冬瓜仁100克,肉桂50克,白蜂蜜1000克。
制作方法:先将红枣去核研成枣泥,再将肉桂,冬瓜仁,松树皮(用内层白皮)研成细末,与枣泥拌和,加白蜂蜜调和,制成如龙眼般的蜜丸。
服法:每日早晚各服一次,每次3丸。
方中松树皮指松科松属植物中的马尾松、油松、思茅松等树干的内皮,味苦、涩,性温,归肺、脾经,具有祛风除湿、活血祛瘀、收敛生肌的功效。冬瓜仁为葫芦科植物冬瓜的种子,味甘,性微寒,归肺、大肠经,具有清肺化痰、利湿排脓、消斑除皱、润泽皮肤的作用。肉桂为樟科植物的干燥树皮,味辛、甘,性大热,归肾、脾、心、肝经。由于其气味浓烈,故可作为烹饪饮食、化妆品、矫臭剂、芳香剂等重要香料。《神农本草经》:“味辛温,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利关节,补中益气。为诸药先聘通使,久服通神,轻身不老。面生光华,眉好常如童子。”《本草纲目》:“坚筋骨,通血脉,宜导百药,久服,神仙,不老。”红枣,味甘,性温,具有补气养血、安心悦神的作用。本方所用之药皆为药食两用之品,长久服用,不仅可香体美颜,还能嫩肌美肤,调气和血。
中国古代对于女子的体香十分看重,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所创作的《洛神赋》以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梦幻的境界,描写人神之间的真挚爱情。其中,“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转盼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这一段记载了洛神在既不施脂又不抹粉的情况下仍颈秀肤白,散发出幽兰的清香,令作者钟情不已、思绪萦怀。其实,在历代医学文献和宫廷医案之中,就有记载古人通过食物或药物,使身体产生各种独特的香味。下面笔者介绍几款古方中的香体秘药方。
体香丸
本方源于东晋葛洪所著《补辑肘后方》。
原文:“白芷,薰草,杜若,杜蘅,藁本分等,蜜丸为丸,但旦服三丸,暮服四丸,二十日足下悉香,云大神验。”《葛氏方》云:“令人体香丸,蜜和,旦服如梧子三丸,暮四丸。二十日身香。”
药物组成:白芷、薰草、杜若、杜衡、蒿本。
制作方法:上述各药物等份,共研细末,白蜜调和,制成如梧桐子或桂圆核大小般的丸药。
服法:每天早晨服三丸,夜晚服四丸,温水送服。
主要功效:本方由五味香药合用,可香体祛臭。服本方一月后即可使身体从头到脚、自上而下自然散发出阵阵馨香。
香身散
唐代孙思邈著《千金翼方•令身香第七方一十三首》香身方:“甘草(五分,炙),芎
(一两),白芷(三分)上三味,捣筛为散,以饮服方寸匕,日三服。三十日口香,四十日身香。”
药物组成:炙甘草、川芎、白芷。
制作方法:上述各药物等份,研末和匀。
服法:每次用酒送服2克左右,每日3次。
主要功效:本方由三味药合用,可香体除臭,尤其适用于妇女带下过多,伴有气味臭秽者,也适用于下焦,如外阴臭秽的人群。
如意方
源自北宋时期日本人丹波康赖所著《医心方》。《医心方》是日本现存最早的中医养生疗疾名典,汇集了唐代之前久已失传的中国医药养生典籍近200余种之精华。
原文:“又方:甘草、瓜子、大枣、松皮,分等末,食后服方寸匕,日三。〔(注也)今按:《范汪方》云:二十日知,百日衣被床帷悉香。〕《如意方》云:香身术:瓜子、松皮、大枣,分等末,服方寸匕,日再,衣被香。”
药物组成:甜瓜子、松树根、大枣、炙甘草。
制作方法:上述各药物等份,共研细末,存贮备用。
服法:每次服用6~9克,每日服3次,温水送服。
主要功效:本药方能够清热除臭香身,方中瓜子仁善治“腹内结聚,破溃脓血,最为肠胃脾内壅要药”(《名医别录》),并除“口臭”(《本草纲目》),因此尤其善除肺胃积热导致的口臭、矢气奇臭、大便恶臭等。
香身丸
源自明代龚廷贤编撰的医书《鲁府禁方》。
药物组成:白豆蔻四两、木香二两、檀香一两、甘松一两、广陵零香一两半、丁香七钱半、白芷当归、附子、槟榔、三柰、甘草(炙)、益智、桂心各五钱、麝香少许。
制作方法:上为极细末,炼蜜同酥油或羊尾油为丸,如黄豆或梧桐子大。
服法:每用一丸或两丸噙化即可。
主要功效:可避秽止痛、芳香化湿。适用于周身臭秽且伴有心腹疼痛,痰饮诸证,也适用于嗜烟者等口味烟臭的人群。
钱氏生化汤化裁治验
摘自2024-3-13中国中医药报
阮学群 浙江省绍兴市越医文化研究会
钱某,女,38岁,1997年9月18日初诊。患者自诉平素月经每月延后数十天,量多且夹有血块,经期伴腹痛。半月前行药物流产,至今阴道出血不断,曾用西药止血、消炎等法治疗,但仍出血不止,西医建议行刮宫术治疗,因患者惧怕手术而来寻求中医治疗。刻下:面色苍白,头昏神疲,下腹部有轻度压痛,舌淡白,边有紫色瘀斑,苔簿白,脉细涩。患者因药物流产后血流凝滞不行,形成瘀血,瘀血滞留,妄行而出血不止。治宜补益气血、祛瘀生新,用钱氏生化汤化裁治之。
处方:当归10g,川芎9g,桃仁6g,炮姜6g,灸黄芪15g,党参15g,炒白术10g,益母草15g,泽兰6g,蒲黄炭(包煎)10g,灸甘草10g,红枣15g。3剂。二诊后血止面润。
按
此证的主要病机以气血虚弱为本,瘀血滞留不行为标,陈瘀不祛,新血不生。《景岳全书•妇人规》:“会稽〈钱氏世传〉曰:尝论产证,本属血虚,阴亡阳孤,气亦俱病。如大补则气血陡生,倘失调则诸邪易袭。四物避芍药之寒,四物得姜、桃之妙。气毋耗散,法兼补虚;食必扶脾,勿专消导。热不可用芩、连,恐致宿秽凝滞;寒不宜用桂、附,反招新血流崩。”
根据产后“多虚多瘀”的特点,用当归补血和血,灸黄芪补气,与当归一起补气又补血;川芎有“血中气药”之称,既活血,又行气止痛;桃仁活血化瘀,炮姜引药入血、温经化瘀;失血易伤气,用党参、炒白术健脾益气,使“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蒲黄炭活血止血,益母草、泽兰有活血通经、祛瘀生新之效;灸甘草温中益气、缓急止痛,红枣健脾补中以助气血生化。
白术:健脾利水止汗安胎
摘自2024-2-7中国中医药报
时乐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中国邮政于2023年10月发行《药用植物(三)》特种邮票一套6枚,由余天一设计。第四枚为白术,描绘了菊科苍术属植物白术的头状花序,小花紫红色,叶片为倒披针形或长椭圆形;背景为其粗大的根茎,是为药用部位,略呈拳状,外表灰黄或灰粽色。
白术主产于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冬季下部叶枯黄,上部叶变脆时采收,除去泥沙,烘干或晒干,再除去须根,切厚片,常用品种有生白术、麸炒白术、焦白术等。
在中药学里,白术归属于补气药。《本草汇言》云:“白术,乃扶植脾胃,散湿除痹,消食除痞之要药。脾虚不健,术能补之;胃虚不纳,术能助之。”2020年版《中国药典》载其,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
白术用于脾胃气虚、运化无力、食少便溏、脘腹胀满等症,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用于脾虚水停、痰饮、水肿、小便不利,如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等;用于脾虚气弱、肌表不固而汗多,如玉屏风散。
行气止痛诸“木香”
摘自2024-2-1中国中医药报
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中国药典》(2020年版)收载有“木香”之名的药物只有三种,即木香、川木香和土木香。虽言“木”香,来源却非木本,而是来源于菊科草本植物的根。从药材质地而言,三者中只有川木香质硬脆、易折断,余者质坚硬、不易折断。从功效而言,三者皆有行气止痛之效,然木香另有健脾消食之功,土木香兼有健脾和胃、安胎之效。
从历代应用和市场流通品种看,还有其他有“木香”之名的中药,如广木香、云木香、青木香、祁木香、红木香等,以下逐一分说。
木香、广木香、云木香本一物。木香原主产于印度、缅甸、巴基斯坦等国,以自广州进口、形如枯骨的质量最好,故有广木香之称。《四声本草》也说木香“昆仑船上来,形如枯骨者良”,《本草图经》则言“今惟广州舶上有来者也,他无所出”。后我国大量引种,已有数十年的历史,尤以云南丽江地区和迪庆州产量最大、质量佳,故又有云木香之名。现临床处方用药时,多用广木香或云木香之名强调优质饮片入药。
木香,来源于菊科多年生高大草本木香的根,又有名青木香(《本草经集注》)、南木香(《世医得效方》)等。药材气香特异,味微苦。木香本名蜜香,因香气如蜜,后讹传为木香。《本草纲目》载言:“木香,草类也。本名蜜香,因其香气如蜜也。缘沉香中有蜜香,遂讹此为木香尔。”木香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言“主邪气,辟毒疫温鬼,强志,主淋露。久服不梦寤魇寐”。木香辛散苦泄温通,芳香醒脾,有行气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临床常用于胸胁、脘腹胀痛、泻痢后重、食积不消、不思饮食。木香生用行气力强,煨用行气力缓而多用于止泻。《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木香汤,与青皮、姜黄、莪术、炒麦芽等同用,治食积气滞、胸膈痞塞、心腹刺痛、胁肋胀满、饮食减少、噫气吞酸、呕逆噎闷者。《太平圣惠方》木香丸,配当归、川芎、黄芩、桔梗等药,治小儿冷热不调、腹痛不可忍,或时寒热、下痢脓血者。《中国医学大辞典》香砂六君子丸,常与党参、白术、茯苓、砂仁、陈皮、半夏、枳实等药同用,治脾胃气虚、运化无力、脘腹胀满、呕恶食少、消化不良等症。因木香辛温香燥,易伤阴血,故阴虚、津亏、火旺者慎服。
质脆易折川木香。川木香,来源于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川木香或灰毛川木香的根。因主产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及雅安等地而得名。气微香,味苦,嚼之粘牙。药材外皮脱落可见丝瓜络状细筋脉,根头偶有“油头”。呈圆柱形,习称“铁杆木香”,或成纵槽半圆柱形,习称“槽子木香”。川木香仅有行气止痛的功效,临床常用于胸胁、脘腹胀痛、肠鸣腹泻、里急后重。
祁木香亦为土木香。土木香为菊科植物土木香的根。气微香,味苦、辛。主产于河北,有祁木香之称(《河北药材》)。《蜀本草》中记载后蜀国主孟昶苑中曾种的“木香”,《本草图经》考证后认为“恐亦是土木香种也”。另有《本草衍义》中所称塞外所得青木香,亦为土木香。土木香有健脾和胃、行气止痛、安胎的功效。临床用于胸胁、脘腹胀痛、呕吐泻痢、胸胁挫伤、岔气作痛、胎动不安。《湖北中草药志》有用土木香治牙痛的记载,直接捣烂或嚼烂,含患处或入虫牙孔内即可。值得注意的是,血虚内热者要慎服。
古今青木香莫混用。今之青木香为藤本植物马兜铃或北马兜铃的根,而古之青木香乃木香的别名。《新修本草》中将马兜铃根称作土青木香,便是对木香的别称青木香而言。《本草纲目》明确记载木香“昔人谓之青木香,后人因呼马兜铃根为青木香,乃呼此为南木香、广木香以别之”。《本草蒙筌》将土青木香简作青木香,今通行之。因此在按古方用青木香时务必注意,切莫用错品种。如从苏合香丸拆方研究冠心苏合丸时,用的便该是菊科植物青木香而非马兜铃根青木香。马兜铃根青木香含有马兜铃酸,可引起肾脏损害等不良反应,不可用于中成药,饮片配方也应慎用,不宜久服。国家药品标准处方中含有青木香的中成药品种早在2004年9月30日前已将处方中的青木香替换为了土木香。《中国药典》2005年版及之后也已将该品种删除。目前仅有《广西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07年版)有收载该品种,言其有平肝止痛、解毒消肿的功效,用于眩晕头痛、胸腹胀痛、痈肿疔疮、蛇虫咬伤。
南五味子红木香。红木香为五味子科常绿木质藤本长梗南五味子的根或根皮入药,味辛性温,有理气止痛、祛风通络、活血消肿的功效。红木香始载于《本草纲目拾遗》,言“治风气痛,伤力,跌扑损伤,胃气疼痛,食积,痧胀等症,俱酒煎服”,主治气滞脘腹胀痛、筋骨疼痛、痛经、跌打损伤、无名肿毒等证,民间多用。红木香虽未被药典收录,却也被多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收录,如《安徽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第三版)(2019年版)记载红木香来源于南五味子的根或根皮,且言临床处方写红木香、紫金皮均付红木香。有《疡科选粹》一紫散,用紫金皮、生地黄治伤损眼胞,青黑紫色肿痛。
理气化滞
沉香化滞丸
摘自2024-2-21中国中医药报
尚学瑞 河南省辉县市中医院
春节假期刚过,李先生便打来电话,说他过节海吃海喝,把胃伤了,现在胃痛腹胀、大便不利,十分难受。他想吃点中成药调理,我问明情况后,推荐了沉香化滞丸,他服用仅一天,便觉好了大半。下面来解读这款药。
组成与功效
沉香化滞丸源于明代吴旻所著《扶寿精方》。原方由沉香五钱,蓬术(莪术)三两,炒香附、陈皮、木香、砂仁、藿香、炒麦芽、炒神曲、炙甘草各二两组成,为细末,酒糊为丸,绿豆大,每服五十丸,空腹开水送下。功能消积滞,化痰饮,去恶气,解酒积,治中满呕哕恶心。同代医籍《万病回春》又原方收录。之后此方得以不断充实与改进,版本较多。《重订通俗伤寒论》《中药成方配本》《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等书都有载录,成分大同小异。尤其《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所载沉香化滞丸,是在原方基础上减去甘草、藿香、麦芽、神曲,加入大黄、厚朴、黑丑(牵牛子)、枳实、青皮、三棱、五灵脂、山楂、枳壳而成,加强了理气消导之力,用来“主治饮食停滞,胸膈痞闷,两胁胀痛,嘈杂吐酸”。
现行中成药沉香化滞丸采用《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之组方,由沉香、大黄、香附(制)、厚朴(制)、莪术(制)、牵牛子(炒)、陈皮、枳实(炒)、木香、青皮、三棱(制)、砂仁、五灵脂(制)、山楂(炒)、枳壳(炒)共15味中药制成。主要功能是理气化滞,用于治疗食积气滞证,症见脘腹疼痛、胸腹胀满不舒、嗳腐酸臭、恶心欲吐、吐后痛减、饮食不下或厌食、大便不畅、舌苔厚腻、脉滑或弦。现代可用于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习惯性便秘等见上述证候者。
中医有“六腑以通为用”之说,意即胃、大小肠、胆等传化之官要维持出纳、消化、转输、排泄等正常生理功能,必须保持其畅通无阻。若暴饮暴食,或过食肥甘厚腻,极易损伤脾胃,造成食积内停、气血凝滞,故治疗重在理气化积、消食导滞,这正是本方的立意所在。方中沉香辛苦而温,以行气和中,降逆止呕;大黄、牵牛子苦寒泻下攻积,清理肠胃积滞,共为君药。枳实、青皮、香附疏肝破气,散结消痞;山楂消食化积;木香、枳壳、厚朴行气宽中,消胀止痛,共为臣药。陈皮、砂仁理气健脾,化湿和中;三棱、莪术、五灵脂活血行气,消积止痛,共为佐药。全方配伍药多而不杂,重在理气又兼顾血,重在消食又配合攻下,可迅速达到胃肠通利之目的,使诸症消弭。
服法及禁忌
本药为褐黄色的水丸,味苦、辛。每袋装6克,口服一次1袋,一日2次。
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胃痛、腹痛属脾胃虚寒者慎用。年老体弱及大便溏泄者不宜。女性患有功能性子宫出血,或平素月经量多者不宜使用。孕妇禁用。儿童应在医师指导和成人监护下服用。不宜与含人参成分的药物同服。服药3天症状无改善,或出现其他症状时,应停药并去医院诊治。
苍耳子
摘自2024-2-1中国中医药报
周超凡 中国中医科学院
外散风寒治头痛,鼻塞流涕易见功。
祛风除湿治痹痛,苍耳有毒损肝功。
苍耳子散治鼻炎,肝功不全要慎用。
龙葵龙胆苦寒清热解毒身安——诗词中的龙葵龙胆及其药用价值
(2024-02-03
08:34:37)[编辑][删除]
龙葵龙胆苦寒 清热解毒身安
——诗词中的龙葵龙胆及其药用价值
摘自2024-2-1中国中医药报
黄新生 河南省武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化碧何年自醢龙,一茎瘦玉琢寒筇。
鱼鳞蘸恨波光艳,鹊脑萦愁篆缕浓。
视草索声清悄悄,护花铃影翠重重。
胆瓶秋色堪酬对,卧听蒲牢送晓钟。
这首《龙胆》是明末清初诗人彭孙遹的作品,通过描写龙胆草的形态典故,抒发心中的愁苦之情。龙胆是常用的清热类中药,因叶如龙葵,味苦如胆而得名。而龙葵是一种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常见植物。
龙葵解毒疗疮痈
龙葵是一种很常见的野草,路边地头都能见到。龙葵的外貌与辣椒相似,故又名野辣椒,但其实果实一点也不辣。龙葵夏季开白色小花,花谢后结青色小浆果,如绿豆大小。浆果秋季成熟,呈紫黑色,味道和枸杞子有点相似。明末清初王夫之《续落花诗三十首•其二十九》:“白荼红蓼今承乏,燕麦龙葵旧有秋。”以前物资匮乏的年代,孩子们常采摘龙葵成熟的果实食用。成熟的龙葵果实营养丰富,现在还有人将其制成饮料,但龙葵未成熟的果实有小毒,不可大量服用。
龙葵因其性滑如葵菜而得名,但为什么加上“龙”字呢?或许古人觉得龙葵的果实和传说中的龙珠相似吧!还有一种和龙葵外貌极为相似但却结红色果实的植物,就名为龙珠。龙葵和龙珠药性相似,古人认为二者是一物二种。在《唐本草》中,龙葵又被称为苦菜,但龙葵的叶子并不很苦,之所以被称为苦菜,更多的来源于其清热解毒的功效。在一些诗词中,也将龙葵称为苦菜,如南宋王质《山水友余辞•苦菜》:“贝母花哆哆,龙葵叶团团。苦菜,苦菜,空山自有闲人爱,竹箸木瓢越甜煞。”清代乾隆皇帝曾写诗辨别苦菜与龙葵,《月令七十二候诗•四月小满中三候•其二十二•苦菜秀》:“其甘如荠风人咏,非赤若珠颜氏评。作苦充肠宜旅客,微酸入口合书生。”
“龙葵滋味苦甘全,寒滑原来毒已捐。效著热消兼美士,功垂血散并婵娟。便艰利水根能矣,疔肿除疼子有焉。最是令人堪爱处,筋当伤损善相连。”(清代朱钥《本草诗笺•龙葵》)中药龙葵为茄科植物龙葵的全草,味苦,性寒,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消肿的功效,用于疔疮、痈肿、丹毒、跌打扭伤、咳嗽、水肿的治疗。龙葵子为龙葵的种子,具有清热解毒、化痰止咳的功效,用于咽喉肿痛、疔疮、咳嗽痰喘的治疗。龙葵根具有清热利湿、活血解毒的功效,用于痢疾、淋浊、尿路结石、白带、牙痛、跌打损伤、痈疽肿毒的治疗。
龙胆清热泻肝火
龙胆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有节,和竹子有点相似,但却低矮,高度只有半米左右。龙胆的叶为卵形或卵状披针形,与龙葵叶相似,但韧性更强。条叶龙胆的叶为线形或披针性,与大蒜叶更为接近。龙胆秋季开花,花色鲜艳,花萼呈钟形,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清代叶志诜《神农本草经赞》中描写龙胆“茹苦若饴,味宜尝胆。葵叶阳倾,竹枝露泫。银蒜菀垂,金铃孰撼。夏茂冬藏,宿根勿剪”。清代吕兆麒《龙胆草花》:“生意随枯蘗,清寒不自知。未孚霖雨望,徒作卧薪思。瘦甲终应显,冬心莫见疑。为矜颜色好,开处独迟迟。”
龙胆名称奇特,在药名诗中经常出现,如陆龟蒙《药名联句》:“艺可屠龙胆,家曾近燕胎。”宋代孔平仲《再赋•其一》:“冻地榆抽笋,寒山药长苗。老翁须自白,积雪草方夭。折桂心安在,屠龙胆已消。花前胡不醉,排闷合欢谣。”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龙胆味道极苦,自古便是入药的良材。《神农本草经》将龙胆列为上品,载其“主骨间寒热,惊痫邪气,续绝伤,定五脏,杀蛊毒”。易水老人张元素总结龙胆功用有四:一是除下部风湿,二是除下部湿热,三是祛除脐下至足肿痛,四是治疗寒湿脚气。清代张望《古今医诗•龙胆》:“龙胆苦寒气味厚,下泻之功防己耦。风湿湿热若干证,脐下至足肿痛忧。胆肝气益火邪泄,上行外行酒浸甊。”
“吴兴龙胆草班(斑)斓,性味尝来最苦艰。叶似龙葵无异样,根同牛膝一般颜。湿瘀防己堪同使,火郁柴胡可共攀。晓起若教空腹饵,便溲不禁水潺湲。”(清代赵瑾叔《本草诗•龙胆草》)中药龙胆为龙胆、条叶龙胆、三花龙胆或滇龙胆的干燥根及根茎,味苦,性寒,归肝、胆经,具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的功效,用于肝胆实火之头胀头痛、目赤肿痛、耳聋耳肿、口苦胁痛、湿热黄疸、小便淋痛、阴肿阴痒、湿热带下、热病惊风抽搐的治疗。近代王剑宾《国药诠证》载:“龙胆治湿已化热之病奏效甚捷,惟燥而不润,故血热者须与润药同用,以燥血可以伤气而助热也。”
“苦涩多寒龙胆草,阴沉相火最能清。疸黄痢下咸堪去,风湿全消定痫惊。”(清代王如鉴《本草约编•龙胆》)龙胆苦寒,清热燥湿之中,尤善清下焦湿热,常用治下焦湿热所致诸证。龙胆与苦参同用,或配伍栀子、大黄、白茅根等,可治疗湿热黄疸,如清代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之苦参丸;配伍泽泻、木通、车前子等,可治疗治湿热下注所致之带下黄臭、阴肿阴痒、湿疹瘙痒,如李东垣《兰室秘藏》之龙胆泻肝汤。
“龙胆苦寒,疗眼赤疼,下焦湿肿,肝经热烦。”(明代龚廷贤《药性歌括四百味•龙胆草》)龙胆苦寒沉降,善泻肝胆实火,配伍柴胡、黄芩、栀子等,可治疗肝火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强中、胁痛口苦,如李东垣《兰室秘藏》之龙胆泻肝汤。龙胆草大苦大寒,既能清利肝胆实火,又能清利肝经湿热,是龙胆泻肝汤的君药。清代魏之琇《续名医类案》载,明代有一妇人常无故发怒,感到小腹痞闷,时而寒冷时而发热,此外还有尿频、白带过多、面青口苦等症状,吃了很多药也没有效果,后来找到名医薛立斋诊治。薛立斋认为妇人是积愤不能发散所致,用龙胆泻肝汤治疗,妇人服药不久后痊愈。又用加味逍遥散和八珍汤调理,使妇人完全康复。
“草龙胆治肝经热,黄疸时行湿下焦。明目上升须酒浸,惊疳客忤总能消。”(明代沈应旸《药性诗决•草龙胆》)龙胆善泻肝胆实火,配伍牛黄、黄连、钩藤等,或配伍黄柏、大黄、青黛等,可治疗肝经热盛,热极生风所致之高热惊风抽搐。
“大寒小毒性兼全,苦涩尝来味更然。沉降偏教腑脏定,峻严却使绝伤连。肝邪焦湿相将去,目肿肠虫次第捐。脾胃若虚宜禁服,恐遭呕泻致忧煎。”(清代朱钥《本草诗笺•草龙胆》)按照炮制方法不同,龙胆可分为生龙胆、酒龙胆和龙胆炭。生龙胆常用于清热燥湿,酒龙胆常用于上焦及肝胆实火,龙胆炭常用于清肝凉血。龙胆苦寒,脾胃虚弱者忌用,阴虚津伤者慎用。
初春蜡梅艳含香
摘自2024-2-21中国中医药报
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蜡梅傲霜斗雪、不争俏丽、以香报春,深受历代文人骚客的喜爱。《本草纲目》记载:“此物本非梅类,因其与梅同时,香又相近,色似蜜蜡,故得此名。”
蜡梅用途广泛,不仅可作盆景、切花供观花赏景,还可提取精油、入药疗病。每年蜡梅初开时,采集花朵,或干燥备用,或冷浸萃油。之后无论是制成香包,还是手工做成如香皂、唇膏等日化品,都是极好的。为的不仅是蜡梅的那缕缕冷香,更有那潜在的馥郁药香。
蜡梅有解暑清热、理气开郁之效,《本草纲目》有言蜡梅“解暑生津”。《湖北省中药材质量标准》(2018年版)将蜡梅科植物蜡梅的花蕾入药为“蜡梅花”,味辛、甘、微苦,性凉,有小毒,归肺、胃经,可解暑清热、理气开郁,用于暑热烦渴、头晕、胸闷脘痞、梅核气、咽喉肿痛、百日咳、小儿麻疹、烫火伤等,孕妇慎服。《江苏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20年版)收载的“蜡梅花”除花蕾入药外,初开的花也供药用。中成药跌打万花油、伤科万花油等均用蜡梅花组方入药。
中药“铁筷子”,其实是蜡梅的根,有祛风止痛、理气活血、止咳平喘之效,主治风湿痹痛、风寒感冒、跌打损伤、脘腹疼痛、哮喘、劳伤咳嗽、疔疮肿毒。现代临床应用中,还将铁筷子制成注射液用于治疗腰肌劳损、风湿性关节炎等。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