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物三药说诸“蓝”

(2024-06-26 07:34:26)
一物三药说诸“蓝”
摘自2024-6-24中国中医药报
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本草纲目》载“蓝凡五种”。蓝,古代制染青色的原料,《名医别录》载“蓝,其茎叶可以染青”。荀子《劝学》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成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便出于此。“蓝”在作药用时,常用到的是爵床科植物马蓝、蓼科植物蓼蓝和十字花科植物菘蓝。有人总结“蓝”入药乃“一物三药”,说的是根入药为“板蓝根”、叶入药为“大青叶”、茎叶加工炮制可制成“青黛”。从《中国药典》(2020年版)而言,仅有植物菘蓝是正规的“一物三药”,其根入药称作“板蓝根”,叶入药作“大青叶”,茎叶可加工炮制成“青黛”。而植物蓼蓝,叶入药作“蓼大青叶”,也是“青黛”的来源之一,却未提及其根作“板蓝根”入药。而植物马蓝,其根茎和根入药为“南板蓝根”,也是“青黛”的来源之一,叶入药却未被药典收载,仅有地方标准收载为“南大青叶”。其他又有“木板蓝根”和“木大青叶”功效、药名类似,地方习用。以下细说诸蓝。
根:板蓝根与南板蓝根
《中国药典》(2020年版)中,十字花科二年生草本植物菘蓝的根和爵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马蓝的根茎和根分别收载为“板蓝根”和“南板蓝根”。《本草纲目》言“菘蓝:叶如白菘”“马蓝:叶如苦荬”。
板蓝根
板蓝根有异名靛青根(《本草便读》)、蓝靛根(《分类草药性》)。其药材气微,味微甜后苦涩。板蓝根味苦、性寒,归心、胃经,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的功效。《本草便读》谓其“凉血,清热,解毒,辟疫,杀虫”。临床常用于瘟疫时毒、发热咽痛、温毒发斑、痄腮、烂喉丹痧、丹毒、痈肿等症。家庭常备中成药连花清瘟胶囊、抗病毒口服液等便有用板蓝根组方入药。又有家喻户晓的板蓝根颗粒为板蓝根制成的单味制剂,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的功效,用于肺胃热盛所致的咽喉肿痛、口咽干燥、腮部肿胀;急性扁桃体炎、腮腺炎见上述证候者。
板蓝根可用于温热病的各阶段及风热表证。常配伍金银花、连翘、荆芥等疏散风热药,治温病初起或外感风热,发热、咽痛。亦善治瘟疫热毒之证,如《东垣试效方》普济消毒饮,与黄连、玄参、牛蒡子等同用,治大头瘟疫、痄腮、丹毒、喉痹等症。板蓝根含有靛蓝、靛玉红、β-谷甾醇、糖类等多种化学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板蓝根具有抗菌、抗病毒、抗内毒素、抗癌、保肝等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板蓝根苦寒,脾胃虚寒者慎用。
南板蓝根
南板蓝根药材气微,味淡。其味苦、性寒,归心、胃经,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的功效。《本草图经》有云:“马蓝,连根采之,焙捣下筛,酒服钱匕,治妇人败血甚佳。”可见本品在宋代已作药用。现代临床常用于瘟疫时毒、发热咽痛、温毒发斑、丹毒等症。家庭常备中成药小儿宝泰康颗粒等便有用南板蓝根组方入药。
叶:大青叶、蓼大青叶和南大青叶
《中国药典》(2020年版)中,仅十字花科植物菘蓝和蓼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植物蓼蓝的叶分别收载为“大青叶”和“蓼大青叶”。而植物马蓝的叶入药为“南大青叶”,多为地方标准收载。
大青叶
大青叶药材气微,味微酸、苦、涩。李时珍谓大青因“其茎叶皆深青,故名。”大青之名首见于《名医别录》,言“(蓝)叶汁杀百药毒,解狼毒、射罔毒”。大青叶味苦、性寒,归心、胃经,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的功效。临床常用于温病高热、神昏、发斑发疹、痄腮、喉痹、丹毒、痈肿等症。中成药板蓝大青片仅用板蓝根和大青叶组方入药,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的功效。家庭常备中成药小儿退热颗粒、小儿感冒口服液、清热灵颗粒等有用大青叶组方入药。
大青叶寒而不燥,既入气分以清热泻火,又入血分以凉血消斑,其解热与凉血之力均强,常用于温热病的各个阶段及风热表证。常与银花、荆芥、牛蒡子等辛凉解表、清热解毒药配伍,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发热、头痛、口渴等。大青叶主要含生物碱类、有机酸类、苷类化合物等化学成分,主要成分有靛蓝、菘蓝苷、靛玉红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大青叶有抗病原微生物、抗内毒素等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湖南省中药材质量标准》(2009年版)收载的“大青叶(马大青)”来源于马鞭草科植物大青的叶。植物大青又有名“路边青”,其根入药为“木板蓝根”〔《江西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08年版)〕。其根、叶皆有清热凉血、解毒的功效。中成药金青解毒丸便有用木板蓝根和木大青叶组方入药。
蓼大青叶
蓼大青叶药材气微,味微涩而稍苦。其味苦、性寒,归心、胃经,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的功效。现代多为地方本草收载。临床常用于温病发热、发斑发疹、肺热咳嗽、痄腮、喉痹、丹毒、痈肿等症。中成药加味感冒丸、小儿鼻炎片等有用蓼大青叶组方入药。蓼大青叶主要有靛玉红、靛蓝等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蓼大青叶有抗病原微生物、解热、抗炎、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
南大青叶
《重庆市中药材质量标准》(2022年版)等地方标准将马蓝的叶收载为“南大青叶”,川渝习用较多。南大青叶药材气微,味涩而微苦。其味苦、性寒,归心、胃经,有清热、解毒、凉血的功效。
茎叶加工品:青黛
药典收载的“青黛”有三来源,即爵床科植物马蓝、蓼科植物蓼蓝或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叶或茎叶经加工制得的干燥粉末、团块或颗粒。
青黛,如李时珍曰:“黛,眉色也。刘熙《释名》云:灭去眉毛,以此代之,故谓之黛。”黛,即为画眉之青黑色染料。青黛以蓝制成,其色青黑,故有异名靛花(《简便单方》)、蓝露(《手板发蒙》)、靛沫花(《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等。药材为深蓝色的粉末,体轻,易飞扬;或呈不规则多孔性的团块、颗粒,用手搓捻即成细末。微有草腥气,味淡。
青黛始载于《药性论》,谓其“解小儿疳热消瘦,杀虫”。青黛味咸、性寒,归肝经,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泻火定惊的功效。临床常用于温毒发斑、血热吐衄、胸痛咳血、口疮、痄腮、喉痹、小儿惊痫等症。有清肝利肺、降逆除烦之效的中成药黛蛤散仅用青黛和蛤壳组方入药。著名中成药桂林西瓜霜也有用青黛组方入药。
青黛寒能清热,咸以入血,为清热凉血消斑之要药。如《通俗伤寒论》青黛石膏汤,与生地黄、石膏、升麻等同用,以清热凉血、解毒透斑,用治伤温热病温毒发斑。又如《小儿药证直诀》凉惊丸,与牛黄、钩藤等配伍,以清热凉肝、息风止痉,治小儿惊风抽搐。青黛含靛蓝、靛玉红等化学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青黛有抗肿瘤、抗菌等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青黛性寒,胃寒者慎用。
青黛制法为:夏、秋采茎叶置缸中,加水浸泡至叶腐烂、茎脱皮(2~3日);去渣,加适量石灰乳充分搅拌至浸液由深绿色转为紫红色;捞取液面泡沫于烈日下晒干,即得。取青黛少量,用微火灼烧,有紫红色的烟雾产生。

祛风通络化痰之天南星

 (2024-06-21 17:12:13)[编辑][删除]
祛风通络化痰之天南星
摘自2024-6-20中国中医药报
时乐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1982年5月20日,我国邮电部门发行了T72《药用植物(第二组)》特种邮票,设计者为邹建军。其中第五枚图案为天南星,画面以工笔彩绘描画了天南星的叶片,呈鸟足样分裂,其成熟的浆果密集如珠,红似石榴子,形如玉米棒,煞是好看。但这种美丽的植物却是一种有毒的草药,其根茎可以入药。
中药天南星为天南星科草本植物天南星、异叶天南星或东北天南星的干燥块茎,主产于河南、河北、四川、江苏、浙江、辽宁、吉林等地。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外皮,晒干,即生南星;用姜汁、明矾制过用,为制南星。天南星味苦、辛,性温,有毒,归肺、肝、脾经。《中国药典》载其功能与主治为:燥湿化痰,祛风止痉,散结消肿。用于顽痰咳嗽、风痰眩晕、中风痰壅、口眼斜、半身不遂、癫痫、惊风、破伤风,外用治痈肿、蛇虫咬伤。
天南星性温,用于湿痰、寒痰证。二陈汤是大家所熟知的治湿痰之名方,其中用到了半夏,但天南星燥湿化痰之功似半夏而温燥之性更甚,祛痰力强。如《济生方》导痰汤就是二陈汤加上南星、枳实,治疗顽痰、咳喘;若属痰热咳嗽,则配伍瓜蒌、黄芩等清热化痰之品。
《本草逢原》曰:“半夏、南星皆治痰药也。然南星专走经络,故中风、麻痹以之为向导。”故用于风痰证,如眩晕、中风、癫痫、口眼歪斜及破伤风等。如治风痰眩晕,配半夏、天麻等;治风痰留滞经络,半身不遂,手足顽麻,口眼歪斜,配伍半夏、川乌、白附子等,如青州白丸子;治破伤风角弓反张,痰涎壅盛,可配伍白附子、天麻、防风,如玉真散。国医大师朱良春在痹证研究中发现,天南星专治痰瘀阻于经络,肢体关节疼痛麻木,尤善止骨痛。盖久痛多瘀,亦多痰,凡顽痹久治乏效,关节肿痛,活动受限,多是痰瘀凝结经隧,胶结难解,须用透骨走络、涤痰化瘀之品,此时天南星便是较好的选药了,亦如《局方》之小活络丹中也用了天南星。
天南星外用有消肿散结止痛之功,治痈疽肿痛、痰核、毒蛇咬伤。江苏省国医名师孙浩所制“生星散”,以生南星9~15克,研细末,用时加食醋调如糊状,涂敷患处,每日1~2次,用于治疗小儿疖肿。《本草从新》谓其能“治风散血,攻积拔肿”,《疡医大全》“铁箍散”中用本品治诸般肿毒。
本品入煎剂,多用制南星3~10克。外用适量。
现在临床上还有一种常用的中药——胆南星,为制南星的细粉与牛、羊或猪胆汁经加工而成,或为生南星细粉与牛、羊或猪胆汁经发酵加工而成,其味苦、微辛,性凉,归肝、胆经。本品与天南星相比,“较之南星味苦性凉,故善解风痰热滞”(《景岳全书》),因而可清热化痰、息风定惊,主治中风、癫痫、惊风、眩晕、痰热咳喘等症。入煎剂,常用量1.5~6克。
天南星有毒,根茎生食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可致舌、喉发痒而灼热、肿大,严重者以致窒息、呼吸停止。轻者可服稀醋、姜汁及浓茶等解之,如呼吸困难则需立即送医。

银杏:千年古树秋叶黄

 (2024-06-23 15:42:34)[编辑][删除]

银杏:千年古树秋叶黄

时间:2024-06-1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赵中振

 

歌德的《浮士德》是德国文学的代表。《浮士德》与古希腊的《荷马史诗》、意大利但丁的《神曲》和英国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称欧洲文学史上的四大古典名著。之前我在访问德国汉学家文树德教授时,他提起了歌德的一首银杏诗,在这首诗背后,还有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这首诗已经被收录到德国的中学课本里。

歌德的这首诗让银杏这种来自东方的植物,在西方世界广为人知。在德国千年古城魏玛,有一座银杏博物馆。当地人把银杏树称为“歌德树”。

植物界的“活化石”

植物分类里面的科有大有小,菊科、兰科、蔷薇科等都是大科,每一科都有很多种植物。而有些科里只有一种植物,如银杏,独科独属独种。

银杏是中国的特有树种,算得上正宗的国宝。银杏不但是中国特有,而且非常古老。野生的银杏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早在两亿七千万年前的二叠纪银杏就出现了,比人类的历史早得多,所以银杏又被称为植物界的“活化石”“大熊猫”。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顿悟成佛。佛教在东汉末年传入中国,后逐步流行开来,大量的庙宇兴建了起来,每座寺庙一般都会种植菩提树。但菩提树是热带、亚热带的常绿植物,在中国北方种较难存活,于是唐代高僧选择了适应性强的银杏树来取代菩提树。渐渐地银杏在我国佛教寺庙被广为种植,银杏树也就成了中国的“菩提树”。

古时候,北京一带曾被划归幽州。有句老话:“先有潭柘,后有幽州。”北京郊外潭柘寺的历史比北京城的历史还要久远。潭柘寺是一座西晋时期的名寺,寺里有一棵被美誉为“帝王树”的大银杏。相传这棵帝王树是唐代贞观年间栽种的,帝王树的名字是清代乾隆皇帝封的。每年到了金秋时节,帝王树换上金色的盛装,前来观赏朝拜的人络绎不绝。

除了佛教,道教对银杏也很推崇。四川青城山天师洞就有一株老银杏树,公认的树龄超过1800年,胸径有2米多。

银杏不是杏

银杏叫杏不是杏。李时珍的著作《本草纲目》也收录了银杏,记载了它的别名叫鸭脚。银杏的拉丁学名GinkgobilobaL.,biloba是二裂的意思,指叶子中间开裂成两半,就像李时珍说的叶子呈鸭掌形。Ginkgo是拉丁文,英文、德文等语言沿用了此名。

银杏树另有一个称呼为“公孙树”,指爷爷辈种下来的树,到孙子辈的时候才能结出果实。银杏树雌雄异株,有雌树也有雄树。李时珍说:“须雌雄同种,其树相望乃结实。”

古时候,仅观察未结果的银杏树很难分辨雌雄。银杏树生长缓慢,一般20年后才能结出果实,再分出雌雄。

长成的银杏树躯干高大,枝繁叶茂,春夏叶子翠绿,到了深秋,一片金黄。银杏后来被引种到海外,先到亚洲其他国家,后在欧美都备受喜爱,东京、柏林、华盛顿都可见到,多地都以它作为行道树。但无论到哪儿,它的故乡仍是中国。

白果不是果

银杏以种仁入药,称为白果,但它叫果不是果。银杏是裸子植物,种子裸露在外,没有果实。人们见到树上的黄白色小果是肉质的外种皮,里边硬的是中种皮,再往里是膜质的内种皮。

白果有敛肺定喘、止带缩尿的功效。关于白果,有两首著名的方剂。

第一首是出自明代《摄生众妙方》的定喘汤。定喘汤一共有9味药,麻黄与白果共为君药。麻黄可以宣肺散邪,白果可以敛肺定喘。一散一收,有助于恢复肺脏功能,利宣发和肃降。

第二首是来自傅山《傅青主女科》治疗妇女带下的易黄汤,方中用到白果10枚,和山药、芡实配伍,具有固肾止带、清热祛湿的功效。

傅山,字青主,明末清初著名医家。在梁羽生的武侠小说《七剑下天山》里还提到过傅青主,小说中他的形象不但医术精妙而且长于武功。在现实生活中,傅山的确好似一座“高山”,令人仰止,后人难以超越。傅山是山西太原人,精通儒、释、道各家,音韵训诂、书法绘画多有涉猎,实乃一位奇人。他的医书专著《傅青主女科》是我国历史上的一部妇科学专著。

药食两用有小毒

白果不仅可药用,在日常生活中当作食品也用得不少。白果被收入食药物质名单。北方人喜欢用白果炖汤,南方人喜欢喝白果糖水。

虽然白果是药食同源的物质,老少咸宜,但不能多吃,因为白果有小毒。银杏不是杏,但它和苦杏仁有一方面的功效类似,都能止咳定喘,也都含有一类毒性成分——氰苷。白果生食有毒,易引起身体不适、食物中毒。

白果经水煮加热后,能减轻部分毒性,所以食用之前,不但要去掉黄白色的外壳,而且要去掉内层的红褐色薄皮以及中间的绿色心芽,一次也不可食用太多。

银杏叶亦可作药用

很多人喜欢收集银杏的树叶,压在书里当书签,银杏叶片做书签非常精美、典雅,还有防虫的作用。

银杏的种子白果是中国传统中药,但对于银杏叶,西方研究得比较深入。20世纪80年代,德国舒培药厂(Dr.WillmarSchwab)研发的银杏叶制剂金纳多(Tebonin),在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心血管疾病方面广为应用。

银杏叶的现代应用起源自西方,《中国药典》从2000年版起开始收录银杏叶。银杏叶若入药,不能用变黄了的叶子,更不能用掉在地上的落叶。药用的银杏叶要在秋季叶子还绿着的时候采收,并且要及时干燥。现在经过改良供药用的银杏叶,来自矮化了的银杏树,更方便采摘。

银杏叶不可以随意采回来泡茶喝,因为银杏叶里的有效成分主要是双黄酮和内酯类化合物,水溶性极差,必须用有机溶媒才能提取出来。如果用水煎煮,不但有效成分提不出来,反而白果酸这些有毒成分会被提取出来,喝了有害无益。这也可能是为什么我国古代仅用白果,而不用银杏叶的原因吧。(赵中振 北京中医药大学《本草纲目》研究

所)

漫谈成语“合浦还珠”

  (2024-06-23 15:46:13)[编辑][删除]

漫谈成语“合浦还珠”

时间:2024-06-1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邓力

 

“合浦还珠”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孟尝传》。

汉顺帝时期,合浦郡(今广东新兴、开平西南,广西容、横两县南)不产谷物,沿海出产珍珠,“合浦珠”盛名于世。由于前任太守贪污受贿,珍珠纷纷运往相邻的郡。孟尝到任,革除弊端,迁离的珍珠又回到合浦,商贾流通,百姓生活由此安定下来。后遂用“合浦还珠”比喻人去而复还或物失而复得。值得一说的是,珍珠如今仍以广东合浦产者为道地药材。

珍珠表面类白色、浅粉红色、浅黄绿色或浅蓝色,具特有的彩色光泽。珍珠如此美丽、珍贵,是古代达官贵人身份象征之一,更流传下来不少相关故事。

有一则故事,说的是满愿和寿量两人各有一颗祖传的大珍珠,在同患怪病需珍珠粉治疗时,寿量家的珍珠毫无效果,却是大鱼的眼睛。这便是“鱼目混珠”的故事了,用鱼眼假冒珍珠,比喻以假乱真,以次充好。

从故事里不难看出,珍珠入药早已有之。珍珠入药始见于《雷公炮炙论》。《本草纲目》言其“安魂魄,止遗精白浊,解痘疔毒,主难产,下死胎胞衣”。

珍珠有安神定惊、明目消翳、润肤祛斑的功效。著名中成药安宫牛黄丸便有用珍珠组方入药。

如今,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和人工培育珍珠技术的成功,使珍珠价格大大降低。珍珠饰品走进寻常百姓家,含珍珠成分的美容护肤品也成为百姓日常用品。《日华子本草》言珍珠“驻颜色”,《开宝本草》也说珍珠“敷面令人润泽好颜色”。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初唐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里曾为之感慨。“合浦还珠”,廉洁精神永存。(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桑树颠上寄生草滋补肝肾效果好——诗词中的桑寄生及其药用价值

  (2024-06-23 15:57:27)[编辑][删除]

桑树颠上寄生草 滋补肝肾效果好

——诗词中的桑寄生及其药用价值

时间:2024-06-1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黄新生

 

有頍者弁,实维伊何。尔酒既旨,尔肴既嘉。岂伊异人,兄弟匪他。茑与女萝,施于松柏。未见君子,忧心弈弈。既见君子,庶几说怿。

这是《诗经·小雅·頍弁》第一章,以茑与女萝起兴,描写周天子宴请兄弟及亲戚时的欢乐情形。诗中的茑,便是桑寄生科钝果寄生属植物桑寄生,《本草纲目》引弘景曰:“《诗》云:茑与女萝,施于松上。茑是寄生,以桑上者为真,不用松上者,互有异同尔。”

诗中有茑名寄生

桑寄生原名为茑。古人认为,桑寄生是鸟食用其他植物的种子落到树上生成的,故名为茑,《本草纲目》引保升曰:“诸树多有寄生,茎、叶并相似,云是乌鸟食一物子,粪落树上,感气而生。”明末清初施闰章《咏古杂诗·其十六》:“雀衔松树子,飞落枯桑颠。本自非骨肉,寄生亦缠绵。谁谓同根株,两心不相怜。”后世医学家逐步认识到桑寄生与宿主的寄生关系,与地域环境有关,并非鸟的播种而来,如明代李梴《医学入门》载:“近海地暖,不蚕桑木气浓,枝叶上自然生出,非因鸟食子落而生也。”

桑寄生又名寓木、寄生草、寄生树、宛童等。明末清初陈恭尹《病足经时,郑迈公以桑寄生见贻,渐有起色,赋此戏柬》:“寓形宇内已无多,寓木深承起积疴。”诗中将桑寄生称为寓木,可以治疗风湿导致的足疾。宋代叶绍翁《寓居·其二》:“野竹藤缠杀,枯枝草寄生。”诗中草寄生即寄生草,由于它吸取树枝的营养,常导致树枝干枯。宋末元初连文凤《寄生树》:“嗟哉寄生树,微根不自立。矗矗栖林壑,森森动原隰。本非梁栋材,唯有禽鸟集。纵逃千斧侵,宁免寒暑袭。一朝失所托,早暮不相及。”诗中的寄生树便是桑寄生,感叹它寄生于别的树上,不能自立,难以长成栋梁之材。

桑寄生因多寄生于桑树之上而得名,形象奇特,诗中常用它表现山野的非凡景色。唐代张祜《江西道中作三首·其三》:“落日啼乌桕,空林露寄生。”陆游《晚晴出行近村闲咏景物》:“老行将新长犊,空桑卧出寄生枝。医翁暮过囊探药,筮叟晨占手布蓍。”《诗经》中将茑与女萝并举,且二者都是寄生植物,开创了将二者一同入诗的传统,如唐代薛逢《题独孤处士村居》:“林峦当户茑萝暗,桑柘绕村姜芋肥。”宋代董嗣杲《入东林寺》:“云生古树茑萝雨,风卷修廊松竹秋。”明代王慎中《题画四首·其二》:“茑萝蒙密昼长阴,云气淋漓晴亦湿。”茑萝纤柔,细雨迷蒙,更显出山林的幽暗迷离之美。

《诗经》用桑寄生比兴兄弟之情,后世亦有效仿者,如近代修承浩《即事·其二》:“寄生附乔木,蜾蠃祝桑虫。兄弟内相及,嫠妇不有躬。”桑寄生寄生于宿主,仿佛古代女子依附于男人,诗人用其形容女子之德,如明代温纯《闺思》:“君如失凰侣,妾如寄生草。桑末犹堪依,谁念君怀抱。”桑寄生寄生于宿主,吸取宿主的营养生活,仿佛胎儿依附于母亲,诗人用其赞扬母亲,如清代蒋士铨《嘉兴钱太傅配俞夫人挽诗》:“手植寄生树,翼护失乳雏。纷纷师荷担,一一母持扶。”桑寄生寄生于宿主,仿佛奴仆依附于主人,诗人用其赞扬义仆,如明末清初吴嘉纪《挽刘升·其一》:“可怜一寸草,寄生桑树颠。不自知微细,思欲庇树根。身是主人身,何以能酬恩。”桑寄生寄生于桑树上,仿佛统治者对人民的无耻剥削,晚清陈锡金《有感》:“竹原有节难如意,桑本无知漫寄生。读到哀江南一赋,千秋肠断庾兰成。”桑寄生寄生于宿主,会导致宿主慢慢死亡,诗人从中受到启发,认为做任何事都应防微杜渐,清代戴本孝《自题画诗·其四》:“凌霄桑寄生,滋蔓尚可惧。惜哉不防微,良材化枯树。”桑寄生寄生于桑树之上,诗人将其比喻为寓居他乡的游子,清代蒋士铨《与张吟乡秀才夜话·其二》:“文章烂漫徵同气,桑梓迢遥慨寄生。”

《神农本草经》将桑寄生列为上品,载其“主腰痛,小儿背强,痈肿,安胎,充肌肤,坚发齿,长须眉”。桑寄生酿酒饮用,具有滋补肝肾、强筋健骨、祛除风湿的功效,是古人常饮用的保健酒。有形容桑寄生酒美味的,如明代俞安期《陈望父别驾邀饮苍梧酒,纪以短歌》:“甖中浸以桑寄生,粤中此酒古有声。味如甘露微带冽,色似玉乳还加清。碧沉一盏才倾后,芳液流涎满吾口。”有描写桑寄生酒保健功效的,如明代黄衷著《李壁山正郎惠藤州桑寄生酒,谢以二首》,《其一》:“郁郁苞桑久托根,精灵忍为赴藤樽。北窗洗盏悠然酌,扶上苔阶试屐痕。”描写桑寄生酒可以祛风湿、强筋骨,治疗腰膝酸然、腿脚无力。《其二》:“虎骨蒲须浪奏功,清芬那有此醇风。拜嘉不报空余愧,镇日衰颜满镜红。”描写桑寄生酒可以补肾养血,使人面色红润。

祛除风湿桑寄生

“寄生桑上果奇逢,榉木充来未许供。血在下时能补益,腰当痛处为轻松。管教牢固胎难堕,更使疏通乳不壅。长却须眉坚齿发,肌肤充满有丰容。”(清代赵瑾叔《本草诗·桑寄生》)桑寄生是常用的祛风湿强筋骨类中药,味苦、甘,性平,归肝、肾经,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安胎元的功效,用于腰膝酸痛、筋骨痿弱、肢体偏枯、风湿痹痛、头昏目眩、胎动不安、崩漏下血、产后乳汁不下的治疗。清代黄宫绣《本草求真》载:“桑寄生,号为补肾补血要剂。缘肾主骨,发主血,苦入肾,肾得补则筋骨有力,不致痿痹而酸痛矣。甘补血,血得补则发受其灌荫而不枯脱落矣。”

“气味甘平桑寄生,专祛风湿下焦行。能和血脉舒筋骨,止痛安胎热亦清。”(清代徐燨《药性诗解·桑寄生》)桑寄生苦燥甘补,既能祛风湿,又长于补肝肾、强筋骨,对痹证日久,损及肝肾,腰膝酸软,筋骨无力者尤宜,常配伍独活、杜仲、牛膝等使用,如《千金要方》之独活寄生汤。

“桑寄生真好安胎,用在腰疼补肾排。又妙金疮并疗齿,从教胎漏足舒怀。”(明代沈应旸《药性诗诀·桑寄生》)桑寄生味甘,能补肝肾而固冲任、安胎元,配伍阿胶、续断、香附等,可治疗肝肾亏虚、崩漏、月经过多、妊娠下血、胎动不安,或配伍阿胶、续断、菟丝子等使用。

“圣药安胎莫过斯,苦甘平有毒无之。背强壅肿扶黄口,腰痛拘牵救翠眉。血脉通调情备至,湿风祛逐力专为。崩中产后咸相籍,续断同功阴善滋。”(清代朱钥《本草诗笺·桑寄生》)桑寄生能补益肝肾以平肝降压,配伍杜仲、牛膝等,可治疗高血压病头晕目眩属肝肾不足者。

“桑寄益血,风湿可平。安胎下乳,健骨强筋。”(清代冉敬简《医诗必读·桑寄生》)桑寄生能安胎下乳,《普济方》载,桑寄生锉碎捣筛,煎服,可治疗产后乳汁不下。

古代所用的桑寄生,来源于桑寄生科不同属的多种植物,除钝果寄生属、梨果寄生属以外,还包括槲寄生属植物。槲寄生为桑寄生科槲寄生属植物槲寄生的干燥带叶茎枝,其性能、功效与桑寄生相似,过去作桑寄生应用,现已单独收载。(黄新生 河南省武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银杏:千年古树秋叶黄

   (2024-06-23 15:42:34)[编辑][删除]

银杏:千年古树秋叶黄

时间:2024-06-1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赵中振

 

歌德的《浮士德》是德国文学的代表。《浮士德》与古希腊的《荷马史诗》、意大利但丁的《神曲》和英国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称欧洲文学史上的四大古典名著。之前我在访问德国汉学家文树德教授时,他提起了歌德的一首银杏诗,在这首诗背后,还有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这首诗已经被收录到德国的中学课本里。

歌德的这首诗让银杏这种来自东方的植物,在西方世界广为人知。在德国千年古城魏玛,有一座银杏博物馆。当地人把银杏树称为“歌德树”。

植物界的“活化石”

植物分类里面的科有大有小,菊科、兰科、蔷薇科等都是大科,每一科都有很多种植物。而有些科里只有一种植物,如银杏,独科独属独种。

银杏是中国的特有树种,算得上正宗的国宝。银杏不但是中国特有,而且非常古老。野生的银杏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早在两亿七千万年前的二叠纪银杏就出现了,比人类的历史早得多,所以银杏又被称为植物界的“活化石”“大熊猫”。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顿悟成佛。佛教在东汉末年传入中国,后逐步流行开来,大量的庙宇兴建了起来,每座寺庙一般都会种植菩提树。但菩提树是热带、亚热带的常绿植物,在中国北方种较难存活,于是唐代高僧选择了适应性强的银杏树来取代菩提树。渐渐地银杏在我国佛教寺庙被广为种植,银杏树也就成了中国的“菩提树”。

古时候,北京一带曾被划归幽州。有句老话:“先有潭柘,后有幽州。”北京郊外潭柘寺的历史比北京城的历史还要久远。潭柘寺是一座西晋时期的名寺,寺里有一棵被美誉为“帝王树”的大银杏。相传这棵帝王树是唐代贞观年间栽种的,帝王树的名字是清代乾隆皇帝封的。每年到了金秋时节,帝王树换上金色的盛装,前来观赏朝拜的人络绎不绝。

除了佛教,道教对银杏也很推崇。四川青城山天师洞就有一株老银杏树,公认的树龄超过1800年,胸径有2米多。

银杏不是杏

银杏叫杏不是杏。李时珍的著作《本草纲目》也收录了银杏,记载了它的别名叫鸭脚。银杏的拉丁学名GinkgobilobaL.,biloba是二裂的意思,指叶子中间开裂成两半,就像李时珍说的叶子呈鸭掌形。Ginkgo是拉丁文,英文、德文等语言沿用了此名。

银杏树另有一个称呼为“公孙树”,指爷爷辈种下来的树,到孙子辈的时候才能结出果实。银杏树雌雄异株,有雌树也有雄树。李时珍说:“须雌雄同种,其树相望乃结实。”

古时候,仅观察未结果的银杏树很难分辨雌雄。银杏树生长缓慢,一般20年后才能结出果实,再分出雌雄。

长成的银杏树躯干高大,枝繁叶茂,春夏叶子翠绿,到了深秋,一片金黄。银杏后来被引种到海外,先到亚洲其他国家,后在欧美都备受喜爱,东京、柏林、华盛顿都可见到,多地都以它作为行道树。但无论到哪儿,它的故乡仍是中国。

白果不是果

银杏以种仁入药,称为白果,但它叫果不是果。银杏是裸子植物,种子裸露在外,没有果实。人们见到树上的黄白色小果是肉质的外种皮,里边硬的是中种皮,再往里是膜质的内种皮。

白果有敛肺定喘、止带缩尿的功效。关于白果,有两首著名的方剂。

第一首是出自明代《摄生众妙方》的定喘汤。定喘汤一共有9味药,麻黄与白果共为君药。麻黄可以宣肺散邪,白果可以敛肺定喘。一散一收,有助于恢复肺脏功能,利宣发和肃降。

第二首是来自傅山《傅青主女科》治疗妇女带下的易黄汤,方中用到白果10枚,和山药、芡实配伍,具有固肾止带、清热祛湿的功效。

傅山,字青主,明末清初著名医家。在梁羽生的武侠小说《七剑下天山》里还提到过傅青主,小说中他的形象不但医术精妙而且长于武功。在现实生活中,傅山的确好似一座“高山”,令人仰止,后人难以超越。傅山是山西太原人,精通儒、释、道各家,音韵训诂、书法绘画多有涉猎,实乃一位奇人。他的医书专著《傅青主女科》是我国历史上的一部妇科学专著。

药食两用有小毒

白果不仅可药用,在日常生活中当作食品也用得不少。白果被收入食药物质名单。北方人喜欢用白果炖汤,南方人喜欢喝白果糖水。

虽然白果是药食同源的物质,老少咸宜,但不能多吃,因为白果有小毒。银杏不是杏,但它和苦杏仁有一方面的功效类似,都能止咳定喘,也都含有一类毒性成分——氰苷。白果生食有毒,易引起身体不适、食物中毒。

白果经水煮加热后,能减轻部分毒性,所以食用之前,不但要去掉黄白色的外壳,而且要去掉内层的红褐色薄皮以及中间的绿色心芽,一次也不可食用太多。

银杏叶亦可作药用

很多人喜欢收集银杏的树叶,压在书里当书签,银杏叶片做书签非常精美、典雅,还有防虫的作用。

银杏的种子白果是中国传统中药,但对于银杏叶,西方研究得比较深入。20世纪80年代,德国舒培药厂(Dr.WillmarSchwab)研发的银杏叶制剂金纳多(Tebonin),在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心血管疾病方面广为应用。

银杏叶的现代应用起源自西方,《中国药典》从2000年版起开始收录银杏叶。银杏叶若入药,不能用变黄了的叶子,更不能用掉在地上的落叶。药用的银杏叶要在秋季叶子还绿着的时候采收,并且要及时干燥。现在经过改良供药用的银杏叶,来自矮化了的银杏树,更方便采摘。

银杏叶不可以随意采回来泡茶喝,因为银杏叶里的有效成分主要是双黄酮和内酯类化合物,水溶性极差,必须用有机溶媒才能提取出来。如果用水煎煮,不但有效成分提不出来,反而白果酸这些有毒成分会被提取出来,喝了有害无益。这也可能是为什么我国古代仅用白果,而不用银杏叶的原因吧。(赵中振 北京中医药大学《本草纲目》研究

所)

漫谈成语“合浦还珠”

    (2024-06-23 15:46:13)[编辑][删除]

漫谈成语“合浦还珠”

时间:2024-06-1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邓力

 

“合浦还珠”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孟尝传》。

汉顺帝时期,合浦郡(今广东新兴、开平西南,广西容、横两县南)不产谷物,沿海出产珍珠,“合浦珠”盛名于世。由于前任太守贪污受贿,珍珠纷纷运往相邻的郡。孟尝到任,革除弊端,迁离的珍珠又回到合浦,商贾流通,百姓生活由此安定下来。后遂用“合浦还珠”比喻人去而复还或物失而复得。值得一说的是,珍珠如今仍以广东合浦产者为道地药材。

珍珠表面类白色、浅粉红色、浅黄绿色或浅蓝色,具特有的彩色光泽。珍珠如此美丽、珍贵,是古代达官贵人身份象征之一,更流传下来不少相关故事。

有一则故事,说的是满愿和寿量两人各有一颗祖传的大珍珠,在同患怪病需珍珠粉治疗时,寿量家的珍珠毫无效果,却是大鱼的眼睛。这便是“鱼目混珠”的故事了,用鱼眼假冒珍珠,比喻以假乱真,以次充好。

从故事里不难看出,珍珠入药早已有之。珍珠入药始见于《雷公炮炙论》。《本草纲目》言其“安魂魄,止遗精白浊,解痘疔毒,主难产,下死胎胞衣”。

珍珠有安神定惊、明目消翳、润肤祛斑的功效。著名中成药安宫牛黄丸便有用珍珠组方入药。

如今,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和人工培育珍珠技术的成功,使珍珠价格大大降低。珍珠饰品走进寻常百姓家,含珍珠成分的美容护肤品也成为百姓日常用品。《日华子本草》言珍珠“驻颜色”,《开宝本草》也说珍珠“敷面令人润泽好颜色”。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初唐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里曾为之感慨。“合浦还珠”,廉洁精神永存。(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生姜疗法【草根一生】

 一物三药说诸“蓝” (2014-06-10 16:25:25)[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生姜疗法【草根一生】


    李时珍赞赏姜的多种用途:“姜辛而不荤,去邪辟恶,生啖熟食,醋酱糟盐,蜜煎调和,无不宜之。可蔬可和,可果可药,其利博矣。凡早行山行,宜含一块,不犯雾露清湿之气,及山岚不正之邪。”在民间,有“夏天一日三片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十月生姜小人参”等谚语。

生姜治病验方集腋为疗法,特介绍如下:

1.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老姜100榨汁,与白芥子、白芷、轻粉各适量研末,加冰片0.3克混匀,将药摊麝香壮骨膏上,敷大椎、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贴敷3小时后,有痒痛感取下。本方具有温肺散寒、平喘、四季皆宜。

 2.治疗慢性咽炎

老姜100克取汁,与牛膝60克、吴茱萸30克共研末,加入冰片少许和匀。睡前先用温水泡脚15分钟后,将药糊摊于纱布上,敷贴于两侧涌泉穴,次日清晨取下。连贴7天为1疗程。

  3.治疗咳嗽

生姜50克、核桃肉50克、北杏仁50克,蜂蜜适量。上述前三味共捣烂,加蜂蜜制成丸,临睡前服用,共分10次服完,具有理虚润肺、止咳定喘的功效。

 5.治疗小儿咳嗽

 用生姜30克煎汤,给小儿洗澡,可治小儿咳嗽

 6. 治疗牙周炎 ,口腔溃疡,喉痛

  用热姜水代茶漱口,每日早、晚各1次。如果喉咙痛痒,可用热姜水加少许食盐代茶饮用,每日2次。

 7. 治疗牙痛

 生姜一片,咬在牙痛处,能缓解。或取生姜焙干研末,与枯矾末等量混匀,同擦患牙,可止牙痛。


 8. 治疗恶心呕吐,呃逆,恶阻,消化不良

生姜9克、橘皮9克,水500亳升,煎水分2次服。 

 9. 治疗小儿吐奶

 用1-2片生姜煮水喝后再喂奶。

 10. 治疗晕车晕船,酒醉

病中晕眩,口含生姜一片,慢慢咀嚼,吞咽其汁。或乘车前喝些生姜汁水,或切一片生姜贴在手腕内侧腕后横纹2寸处,用纱布包好,能防止晕车。在乘车途中含几片生姜,。

 11. 治疗受寒腹痛

 鲜姜9克,白胡椒7粒,打碎机打碎,红糖15克热开水300亳升冲。每日二次早晚。

 12. 治疗腹泻

生姜、茶叶各9克,水500亳升煎服。

 13. 治疗慢性胃炎

 姜20克切成薄片,大枣、桂圆各30克,红糖20克,加水500毫升煎煮15分钟,早晚服用,每日1剂。

14. 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生姜100克切细丝,浸泡在250毫升米醋中,密闭贮存备3天后用,每日空腹时服用10毫升。

 15. 治疗蛔虫性肠梗阻

 生姜200克捣烂加水200毫升,煮沸3分钟,去渣取汁,蜂蜜100亳升冲服,每日1剂。

16. 治疗蛲虫病

  每天睡眠前,先用热姜水清洗肛门周围,然后再饮用热姜水1杯,持续10天可治愈。

17. 治疗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引起的呕吐、腹泻,取生姜、紫苏叶各30克,水600亳升煎,加红糖适量,每日分2次服。

 18.治疗高血压

 血压升高时,可用热姜水浸泡双脚15分钟左右。热姜水浸泡双脚,可反射性引起血管扩张,使血压随之下降。

19. 治疗动脉硬化

每天早、晚坚持用热姜水漱口,并在每天临睡前饮用热姜水1杯

20. 治疗四肢麻木

   四肢循环不好,冷引起的四肢麻木,取生姜汁100亳升,陈醋100毫升,热水2000亳升,温度不烫伤未宜泡洗四肢,每晚上1次。


21. 治疗关节痛

每天早上起床后吃几片生姜或者煮姜枣水喝,一日3次坚持吃能明显缓解关节的疼痛。

22. 治疗骨结核

   生姜汁500亳升,榨汁打榨汁备用,100亳升加300亳升开水,用毛巾浸湿,乘热熨患部。巾冷即换,以局部发热为度,一日1次。

23. 治疗宫冷不孕,痛经

   鲜生姜500克,红糖500克,将生姜打碎机打成泥,混入红糖,蒸1小时,在月经期开始期用,每次1匙加200亳升热开水,每日3次,连服1个月。服药期间禁忌房事。


24. 治疗阳痿

生姜150克,熟附片15克,羊肉250克                                                 25. 治疗手廯,足癣

生姜100克切片,食盐50克,加水500亳升放锅中煮沸,倒入盆中加水1000亳升,温度不烫伤未宜泡洗患处,每日2次早晚浸泡30分钟,一般3-7次可治愈。

26. 治疗白癜风

将生姜煨热后,轻轻擦患处,以皮肤微微发红为度,每日2次。

27. 治疗冻疮

早期冻疮皮肤红发痒未破洗时,可用生姜水外洗,有良好治疗效果。也可对容易发生冻疮的皮肤,用生姜汁反复涂擦。

28. 治疗斑秃,头皮多,痱子,狐臭

鲜姜切片反复涂擦脱发患处,至局部皮肤发红发热为至,一天数次。

29. 治疗雷诺氏症

又叫肢端动脉痉挛症,可用生姜30克煎水,趁热泡洗一天两次,有缓解血管痉挛作用。

30. 治疗皮肤瘙痒症

生姜所含的挥发油中的龙脑、樟烯等物质有类似樟脑、冰的止痒作用。故用生姜水煎液擦洗皮肤能止痒,治疗皮肤搔痒症

31. 治疗脚臭,汗脚

将脚浸于热姜水中,浸泡时加点盐和醋,浸泡15分钟左右,抹干,擦点爽身粉,臭味便消。

32. 治疗老年斑

取适量鲜姜片放入水杯中,用200-300ml开水浸泡5-10分钟后,加入少许蜂蜜搅匀当水饮。

33. 治疗面部暗疮

用温热姜水洗脸,早、晚各1次,持续约60天左右,暗疮就会减轻或消失。此法对雀斑及干燥性皮肤等亦有疗效果。

34.美容防衰老

生姜含一种类似水杨酸的化合物,相当于血液的稀释剂和抗凝剂,对降血脂、降血压、预防心肌梗塞有特殊作用。因此,生姜可防衰老。

35. 治疗神经衰弱

早、晚空腹各饮用热姜水1杯,可收到补气、提神之效。

36. 治疗偏头痛

当偏头痛发作时,可用热姜水浸泡双手,大约浸泡15分钟左右,痛感就会减轻

37.治疗空调病,中暑

随时口含生姜片或每天在用2-3片生姜泡水喝

38. 治疗蜂蝎螫伤

生姜捣烂敷伤处,可治蜂蝎螫伤。

39治疗跌打损伤

生姜、芋头各半捣成泥状,加面粉适量调匀,贴敷患处,每日更换2次。

40.治外伤出血

将生姜烧焦研末,撒于患处,止血止痛。

醋说【草根一生】

  (2014-06-18 15:27:53)[编辑][删除]
标签: 

杂谈

        醋堪用药必须陈,柴少香清开郁气。 昏迷急救喷宜早,肿毒全消傅欲频。

    醋味酸温无毒,入肝经。弘景曰:醋酒为用,无所不入,愈久愈良,亦谓之醯。时珍曰:刘熙《释名》云:醋,措也。能措置食毒也。古方多用酢字也。唐本注云:醋有数种,此言米醋。衍义曰:醋,酒糟为之,乞邻者是此物。然有米醋、麦醋、枣醋。米醋最酽,入药多用,谷气全也,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少阳胆经,味酸无毒。得地东方之木味,入足厥阴肝经。降多于升,阴也。散瘀消肿,下气化食,破症开结,除痰行水。解诸般痈肿毒疮,杀一切鱼肉菜毒。为收敛气血之品,外科傅药中多资用。磨青木香,治卒心痛。磨南星,敷瘰疬,调生大黄,涂肿毒。调釜底墨,敷舌肿胀。调雄黄,涂蛇啮。渍川黄柏,含漱口疮。经曰:酸走筋,筋病毋多食酸。凡筋挛、偏痹、手足屈伸不便,皆忌之。又曰: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多食酸则肉皱而唇揭。能助肝贼脾,凡脾病者,亦不宜过食。李鹏飞云:醋能少饮,辟寒胜酒。

竹的药 【草根一生】

   醋说【草根一生】 (2014-06-14 15:59:04)[编辑][删除]
标签: 

娱乐


                                                                         

            竹子的生长繁衍,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给人带来诸多物质和精神的享受。到竹子的医药百草园里看一看,当然还有一些思考。

  竹叶:清热除烦,对于热性感冒导致口干口渴、心烦意乱的病人有良好效果。小孩子夏天皮肤上容易长一些热疮,也可以用大量的竹叶煎水,当茶饮,慢慢地火热退去,疮疡就会痊愈。由于竹叶药性比较平和,《伤寒杂病论》里的竹叶石膏汤,《小儿药证直诀》里的导赤散。在这两个方子中,竹叶都是引热下行,从小便而出,给病邪以出路,以免关门流寇,遗患无穷。

  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千金要方》里温胆汤。功效是理气化痰,清胆和胃,明明是清胆。痰火内扰,导致心烦不眠,咳嗽痰多,直接就用竹茹,煮水喝,症状很快就消失了。

  竹沥:青翠的竹子受热以后,就会流淌出一种淡黄色的澄清液体,如翠竹的眼泪。这种眼泪收集起来,就是竹沥。性质比竹茹更为寒凉,因而清热化痰的效果更为明显,功效更强

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