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斌治急性双表型白血病医案一则
摘自2024-4-25中国中医药报
张攀
重庆市合川区中医院
急性双表型白血病是一种少见类型的白血病,目前临床缺乏对其系统性的研究,患者一旦患病,就需要经历长时间的治疗,其治疗以化疗为主,但经常伴随出现化疗不耐受、化疗后骨髓抑制、化疗后胃肠道副反应等问题,从而导致治疗效果欠佳。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重庆市名中医夏斌运用归脾汤合玉屏风散加减治疗脾肾两虚、气血亏损证型的急性双表型白血病化疗后患者,疗效甚好,兹介绍验案一则如下。
陈某,男,65岁,因“反复神疲乏力,心悸怔忡1年”于2023年5月11日就诊。患者1年前因无明显诱因出现神疲乏力、心悸怔忡入院治疗,完善相关检查,诊断为急性双表型白血病,已化疗6次,2023年4月2日最后一次化疗后出现发热,又入院治疗,诊断为急性双表型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粒细胞缺乏伴发热、脓毒血症、感染性发热、肠道菌群失调、肝功能不全,予以升白细胞、输注血小板、抗感染、保肝等对症治疗,发热好转后出院。患者形体消瘦,神疲乏力,诉无法耐受化疗,强烈拒绝再行化疗,为寻求中医治疗遂来诊。刻下:形体消瘦,神疲乏力,头昏心悸,少寐,饮食如常,二便调匀。舌瘀红,苔白黄,脉细弱。体格检查:血压88/62mmHg,双肺呼吸音粗,心率75次/分,律齐,腹软,双下肢无浮肿。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6.15×109/L,中性粒细胞3.47×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56.4%,红细胞2.88×1012/L,血红蛋白浓度96g/L,血小板705×109/L。
诊断:西医诊断为急性双表型白血病,中医诊断为癌病(脾肾两虚,气血亏损)。
治法:健脾补肾,益气养血。
方用归脾汤合玉屏风散加减:人参片10g,麸炒白术15g,黄芪15g,当归15g,茯苓15g,炒酸枣仁15g,龙眼肉15g,白花蛇舌草15g,白芍15g,灵芝15g,炙甘草3g。7剂,日1剂,水煎服,分早、中、晚3次温服。嘱患者劳逸结合,慎防感冒,饮食宜清淡而富于营养,不宜食过咸、过甜、过于油腻等助湿碍脾之物,嘱忌食萝卜,以免影响人参疗效。
5月18日二诊:形体消瘦,神疲乏力,头昏减轻,活动后心悸,睡眠尚可,饮食如常,二便调匀。舌瘀红,苔白黄,脉细弱。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6.23×109/L,中性粒细胞3.63×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58.3%,红细胞3.21×1012/L,血红蛋白浓度108g/L,血小板452×109/L。
守初诊方去炒酸枣仁15g、龙眼肉15g,加生地黄15g、防风6g。7剂,日1剂,用法同前。生活调理、饮食宜忌同前。
5月25日三诊:形体消瘦,神疲乏力,偶有头昏,活动后心悸好转,饮食减少,二便调匀。舌瘀红,苔黄,脉细弱。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8.61×109/L,中性粒细胞5.74×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66.7%,红细胞3.28×1012/L,血红蛋白浓度109g/L,血小板345×109/L。
守二诊方去生地黄、防风,黄芪加至18g、白花蛇舌草加至18g,加砂仁6g、建曲15g。7剂,日1剂,用法同前。生活调理、饮食宜忌同前。
6月1日四诊:形体消瘦,神疲乏力,偶有头昏,活动后心悸好转,饮食减少,二便调匀。舌瘀红,苔黄少津,脉细弱。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7.17×109/L,中性粒细胞4.52×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63.1%,红细胞3.37×1012/L,血红蛋白浓度113g/L,血小板227×109/L。
守三诊方去白花蛇舌草、建曲,加麦冬15g、半枝莲15g。7剂,日1剂,用法同前。生活调理、饮食宜忌同前。
6月8日五诊:形体消瘦、神疲乏力好转,头昏已止,咽咸不适,活动后心悸减轻,饮食增进,大便成形,1日1次,尿出灼热。舌瘀红,苔黄少津,脉细弱。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6.20×109/L,中性粒细胞3.8×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61.3%,红细胞3.45×1012/L,血红蛋白浓度116g/L,血小板242×109/L。
守四诊方将人参片10g换成党参片15g,黄芪增至30g,去砂仁,加龙眼肉15g。7剂,日1剂,用法同前。生活调理、饮食宜忌同前。
按
急性双表型白血病是一种少见类型的白血病,其临床分型和临床表现均具有一定特殊性,主要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出血、发热、颈下淋巴结肿大、急性腮腺炎等,发作时间较急,病情较重。有研究表明,中医药的干预可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
中医古代文献中无急性双表型白血病的记载,根据其临床特点,可归于“癌病”范畴,癌病的病因病机可概括为由于正气内虚、感受邪毒、情志怫郁、饮食失调、宿有旧疾等因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运行失常,产生气郁、血瘀、痰凝、湿浊、毒聚等病理变化,蕴结于脏腑,相互搏结,日久渐积而成。本病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病情错综复杂,病势日益深重。
本例患者系化疗后出现红细胞、血红蛋白减少,为骨髓抑制所导致。初诊患者症见形体消瘦,神疲乏力,活动后心悸,饮食如常,二便调匀,舌瘀红,苔白黄,脉细弱。《医宗必读》提出“夫人之虚,不属于气,即属于血,五脏六腑,莫能外焉”,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肝主藏血,肾主骨生髓,白血病与肝、
脾、肾三个脏腑气阴两虚密切关联,又因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故脾肾两脏尤为重要。本例患者癌病日久耗伤机体气血精液,正气亏虚,脏腑功能失调,脾肾两虚,脾主肌肉,脾虚肌肉乏养,加之气血亏损,四肢百骸失养,故可见形体消瘦,神疲乏力,头昏。气血不足,心脉失充,神无所主,故可见心悸,睡眠少寐。舌瘀红,苔白黄,脉细弱,均为脾肾两虚、气血亏损之象。
本例癌病虚实夹杂,本虚标实,患者病程长,且为化疗后,病机以本虚为主,易复感外邪。治疗上急需健脾补肾、益气养血以维持患者脏腑功能。故夏斌初诊方选归脾汤合玉屏风散加减治疗。方中选用人参大补元气,健脾补肾,养血安神;白术益气健脾;黄芪补气养血,益卫固表;当归补血养心;茯苓健脾宁心;酸枣仁宁心安神,龙眼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抗肿瘤;白芍养血疏肝;灵芝补气安神;炙甘草补脾益气,调和诸药。11味药相互配合,共奏健脾补肾、益气养血之功。嘱患者注意生活调理、饮食宜忌,强调忌食萝卜,以免影响人参疗效。
二诊患者头昏减轻,活动后心悸,睡眠尚可,其余症状同前,故守初诊方去酸枣仁、龙眼肉,加生地黄以滋肾养阴,防风疏风固表。
三诊患者偶有头昏,活动后心悸好转,饮食减少,二便调匀,舌瘀红,苔黄,脉细弱。患者头昏心悸减轻,气血有所恢复,故少量增加黄芪、白花蛇舌草用量,期扶正驱邪共进。患者饮食减少,考虑患者脾胃气虚,运化失常,故守二诊方去生地黄、防风,加砂仁、建曲理气化湿、健脾和中。
四诊患者症状同前,但见舌瘀红,苔黄少津,脉细弱。考虑患者阴液亏损,尚未恢复,故守三诊方去白花蛇舌草、建曲,加麦冬益胃生津,以半枝莲易白花蛇舌草继续抗肿瘤。
五诊患者神疲乏力好转,头昏已止,活动后心悸减轻,饮食增进,诸症悉减,病势趋于好转,气血逐渐恢复,故于四诊去人参、砂仁,加以党参补脾养血,龙眼肉补益心脾,增加黄芪用量,加强补气养血、益卫固表之功效,有利于患者病情。
癌病大多起病隐匿,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易被忽视,发现时已是中晚期,化疗等常规治疗难度增加,疗效差,而中医在调节脏腑功能、增强患者体质、减少毒副作用、
缓解临床症状上有其特有的优势。
变应性亚败血症
变应性亚败血症(亚败)即斯蒂尔(Still)病,可能与感染性变态反应有关。起病急骤,主要有长期持续或间歇性发热;反复出现一过性皮疹;游走性关节痛及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周围血白细胞明显增高,核左移,血沉增快,血培养阴性;抗生素治疗无效,皮质类固醇激素能使症状缓解,但减量或停用激素时症状常可复发。本病多见于年轻人,以儿童为多见。
病因
病因不明,可能与感染所致变态反应有关,HLA-B17、HLA-B18、DR27人群发病率增高。
诊断
本病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特点,由于本病尚无特异性诊断方法,只有排除其它疾病后才能肯定诊断。本病常应与败血症、风湿热、淋巴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少年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相鉴别。
(一)临床表现
1、发热:常呈弛张热,骤升骤降,1日内可有1-2次高峰,可伴畏寒、寒颤、乏力等全身症状,热退后活动自如。
2、皮疹:为一过性,高热时出现,热退后消失,常呈红斑样或橙红色斑丘疹,也可出现多形性等皮疹。
3、关节炎或关节痛:表现为多关节或单关节炎,发热时重,热退后减轻或缓解。
4、肝、脾和淋巴结肿大,淋巴洁活检多为反应性增生或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5、其他:约1/3患者咽痛,浆膜炎(心包炎、胸膜炎)。
(二)实验室检查
1、白细胞计数增高,甚至出现类白血病反应,核左移。轻中度贫血。
2、血沉明显增快。
3、高丙球蛋白血症,C反应蛋白增高。
4、血清抗核抗体、类风湿因子阴性。
5、血细菌培养阴性。
6、骨髓象常提示感染等骨髓象。
(三) 诊断标准
1992年日本成人Still病研究委员会诊断标准:
1、主要指标:发热≥39,并持续1周以上。关节痛持续2周以上。典型皮疹。白细胞增高≥10×109/L,包括N≥80%。
2、次要指标:咽痛。淋巴结和(或)脾大。肝功异常。RF(-)和ANA(+)。
3、排除:感染性疾病(尤其是败血症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恶性肿瘤(尤其是恶性淋巴瘤、白血病)。其他风湿病。
以上指标中符合5项或更多,且其中有2项以上为主要指标就可诊断Still病。
治疗
1、糖皮质激素:泼尼松1mg/(kg·d),症状改善后,逐渐减量,总疗程不宜超过6个月。减量过程中可加用非甾体类药物巩固疗效。疗效不佳时可采用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
2、非甾体类抗炎药。
3、慢作用抗风湿药:病情长期控制不佳,糖皮质激素疗效不好,近年来也有人应用细胞毒类等其他药物治疗,但效果却不尽人意,如甲氨蝶呤、青霉胺及雷公藤多甙等。
4、中医认为本病属“温病”范畴。也有认为本病应归属“痹症”、“厉节风”的范畴。在治疗时必须顾及祛邪,调正阴阳两方面。
预后
多数患儿预后良好,有自愈倾向,极少数预后不良。
血液病,大多有气血不足的表现,其治当以补气为重。原因有两个:一是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首当急固;二是补气可助生血,也助行血。兹将笔者临证验方数则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一、治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方:黄芪30克,人参15克,阿胶9克。先煎参、芪取汁,再烊化阿胶,分3次服。病重者,可一日2剂。
二、治白血球减少方:黄芪60克,大枣30克。二药水煎,分3次服,连服两周,即见显效。
三、治失血性贫血方:黄芪45克,白术、当归、丹参各15克,炙甘草6克。水煎,分3次服,宜服3~4周。
四、治恶性贫血方:黄芪30克,首乌、熟地各15克,川芎、白芍、当归、泽兰各12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上药水煎,分3次服,连服1月,未愈,再服半月至1月。
五、治再生障碍性贫血方:黄芪30克,生地18克,首乌、党参各15克,阿胶、白术、茯苓各12克,甘草6克。上药水煎取汁,烊入阿胶,分3次服,每服送下紫河车粉6克,久服即验。
六、治慢性髓性白血病方:黄芪30克,当归、龟版胶、鹿角胶各12克,三棱、莪术各9克,蜀羊泉、紫河车粉6克。水煎取汁,烊入二胶,分3次服,并送服紫河车粉2克。连服1~2周。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四川名老中医陈国华
均与足厥阴肝经关系密切警惕乳腺癌和甲状腺癌关联
(2024-04-24
13:58:41)[编辑][删除]
均与足厥阴肝经关系密切
警惕乳腺癌和甲状腺癌关联
摘自2024-4-22中国中医药报
孙韬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乳腺癌作为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女性的身心健康。同其他恶性肿瘤相比,乳腺癌患者有较长的生存期,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第二肿瘤的风险也较高。研究表明,乳腺癌能使甲状腺第二原发癌的发生率显著提高,而既往诊断为甲状腺癌的患者,再发乳腺癌的风险也较其他人群明显升高。临床上我们也常见到甲状腺结节与乳腺结节并发的患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乳腺和甲状腺之间又有什么奇妙的联系呢?今天就带大家了解一下。
西医角度认识
甲状腺是一个内分泌器官,其分泌的甲状腺素有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等作用。甲状腺功能减退时,会出现怕冷、浮肿、体重增加、食欲减退等症状。甲状腺功能亢进时,会导致基础代谢率提高,出现怕热、多汗、多食、消瘦等症状,也会出现神经过敏、急躁、震颤等神经敏感症状。
乳腺是雌激素、孕激素等激素的靶器官。在月经周期中,乳腺随着卵巢内分泌激素的周期性变化也发生着周而复始的增生与复旧变化;妊娠期、哺乳期乳腺进一步发育,绝经期后乳腺又进一步萎缩退化。当环境变化、情绪压力等因素引起内分泌失调时,乳腺就会出现疼痛、增生甚至乳腺结节等问题。
西医学认为,两腺发病以内分泌紊乱为首要原因。乳腺和甲状腺同属于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轴调节激素的靶器官,受体内多种激素调节,两者最重要的联络就是雌激素。雌激素可使腺体细胞生长增殖,各种因素导致的雌激素分泌量及节律紊乱可直接影响乳腺、甲状腺的正常代谢,进而诱发结节,甚至肿瘤。值的关注的是,两腺不仅关系着女性的生理健康,还对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医经络角度联系
中医角度来讲,经络是联系甲状腺和乳腺的桥梁,其中足厥阴肝经与之关系最为密切。甲状腺与乳腺同位于肝经循行路线上,“女子以肝为先天”,足厥阴肝经“上贯膈,布胸胁”,与乳腺相交,“循喉咙之后”与甲状腺相交。
肝经多血少气,主疏泄,能使脏腑经络之气运行通畅无阻。同时肝主调畅情志,肝气郁结或亢逆太过,均会导致情志活动的失常,反过来如果因为情志因素,肝主疏泄功能失司,肝郁气滞,则可导致肝经气血运行不畅,血瘀脉内;同时中焦气机升降失调,脾失运化而痰浊内生,阻塞经络;肝郁易化火,炼液为痰,致使痰凝、血瘀聚于脉内。痰凝血瘀可随肝经气血运行聚集至甲状腺、乳腺部位,导致两腺产生结节,甚至引发肿瘤。因此,情志与甲状腺和乳腺双原发癌的发生有一定的联系。
中医外治有妙招
对于早期乳腺癌与甲状腺癌,最主要的治疗手段是外科手术切除,预后也较好,但术后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影响较为严重,如术后焦虑、抑郁、失眠,癌因性疲乏,以及放化疗导致的不良反应如骨髓抑制、恶心呕吐等,对患者后续治疗的依从性及信心都有一定的影响。
中医药可贯穿于肿瘤防治的全过程,并在各阶段发挥重要作用,如癌前预防;术后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减轻放化疗的不良反应,提升治疗依从性和敏感性;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复发和转移等。
从上文中不难看出,两腺疾病的发生与肝经密切相关,情志因素为重要的起病原因,肝经气血运行不利、痰凝血瘀为重要病机,治疗以通利肝经、温阳化痰、化瘀散结为法。对于肿瘤治疗过程中的各种症状,通过辨证论治,合理应用中医技术,亦能起到不错的疗效。下面给大家介绍几种中医外治疗法。
穴位贴敷
对于乳腺、甲状腺结节已成的患者,辨证开具中药颗粒,用黄酒、香油、蜂蜜等将药物调成糊状,直接贴敷于结节局部,使药物渗透皮肤直达病所,起到散结之效。
刮灸疗法
刮痧与艾灸相联合,综合运用温通补泻之法,起到疏经通络的作用。部位选择以经络腧穴理论为主导,可以结合肝胆经的走行,选取相关腧穴进行刮灸治疗,如肝气郁结者以泻法刮肝俞、胆俞以疏肝理气等。
中药膏摩
辨证开具处方颗粒制成药膏,将药膏涂在人体特定部位,如腹部、足三里等,然后点揉、按摩,通过手法使药物渗透,达到理气健脾、温阳化痰、改善疲乏的目的。同时也能够有效缓解化疗导致的骨髓抑制、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五行罐
五行罐相较于普通火罐效力更强,通过拔罐、走罐、闪罐等方法起到温经通络、调气和血的作用。留罐时通过在罐顶点火,增强其温通之力,激发人体阳气,调和脏腑,共同达到疏通经络、祛除瘀滞、行气活血的作用。临床应用此法对于乳腺癌相关性失眠有不错的疗效。
HP-胃炎-癌前病变的中西医协作诊治及其科学内涵
(2024-02-09
04:42:07)[编辑][删除]
HP-胃炎-癌前病变的中西医协作诊治及其科学内涵
摘自2024-2-8中国中医药报
张学智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传染性病原体,主要通过口-口、粪-口途径传播,其感染率与卫生条件、家庭传播以及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相关。HP感染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胃黏膜炎症,是肠型胃癌发生的主要初始环节。1994年HP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类致癌因子,2022年被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列为明确致癌物。我国HP平均感染率高达56.3%,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在世界范围内处于较高水平,因而根除HP可降低我国的胃癌发生风险,其最佳治疗时机为胃黏膜尚未发生萎缩及更高级别病变之前。
根除HP并非易事,以抗生素为核心的西药是目前根除HP的主要治疗手段,但始终面临着抗生素耐药率不断升高、药物组成或剂量增加后不良反应凸显、患者依从性差等临床困境。由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制定的《第六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为这一临床困境带来了新的着眼点。首先,共识更新了HP的根除指征,不再局限于胃黏膜萎缩和糜烂,只要证实HP感染都应进行根除治疗。其次,强调了根除HP对预防胃癌的重要意义,并强调了根除HP对胃肠道微生态的整体影响。此外,共识还提到了中药和益生菌在HP治疗中的作用,中医药被认为是治疗HP的新路径之一。
HP胃炎病机具有“脾胃湿热-脾虚郁滞-正虚毒盛”的规律
胃炎属中医“胃脘痛”的范畴。脾胃学说肇自《黄帝内经》,发展于仲景,而成于东垣。早在秦汉时期,《黄帝内经》就提出“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晋唐时期《诸病源候论》则认为“正气与邪气交争,在于经则胃脘急痛”。宋金元时期,李杲创立脾胃论,阐明了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的脾胃观。到明清时期,则逐渐形成了脾胃湿热论治的概念。
中医理论没有独立的HP概念,而是将其纳入“邪气”范畴。HP致病符合湿热外邪侵袭和致病的特点,因此可将HP归属于湿热邪气。《湿热条辨》有云:“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阳明为水谷之海,太阴为湿土之脏,因此多阳明太阴受病。”脾为太阴湿土,喜燥恶湿,胃为阳明燥土,喜润恶燥,决定了脾胃是湿热之邪最易损害的脏腑,这为中医认识和治疗HP感染提供了理论依据。笔者团队发现HP现症感染以脾胃湿热证为主,中医证候要素以热、湿为主;团队首次指出HP根除治疗前舌苔以红舌、黄腻苔为主,根除治疗后红舌、黄苔减少,提示HP现症感染多呈现湿热内蕴证型。
HP根除后,若病情尚浅,邪湿祛除后脾胃功能得复;若热则伤阴,正气已伤,或病变深入,则脾虚郁滞,进一步湿阻、血瘀郁久化毒。因此,团队进一步提出HP胃炎从现症感染到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等胃癌前病变的发展过程,呈现出“脾胃湿热-脾虚郁滞-正虚毒盛”的特点。
HP-胃炎-癌前病变病证结合中西医协作全程诊治体系
HP感染病因明确,但不同感染者、不同内镜表现、不同治疗史、不同耐药背景、不同治疗需求造成了真实临床的复杂性。因此,中西医协作个性化治疗显得尤为重要,也被认为是HP治疗的新路径之一。
病证结合、分层论治。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将西医的诊断治疗与中医的辨证施治相结合,即病证结合,开创了HP中西医协作全程管理的理念,强调不滥用抗生素,而是主张重视治疗前的病情评估和提高初次治疗的成功率,根据症状、体征、既往对药物耐受性等因素,对患者进行分层、分人群管理,在根除治疗前、后或同时加载中药,形成“先中后西”“先西后中”“中西并用”等治疗方案,以提高根除率及依从性,减少继发耐药的发生。
对于需要补救治疗及难治性HP感染,则应进行个体化整体评估,然后进行分阶段、标本兼治的个体化整体治疗,即进行整体调节和胃内微环境调节-根除治疗-根除后疗效巩固治疗。
团队根据HP感染-胃炎-胃癌前病变的病机演变规律和临床特点,提出治疗应根据不同阶段,分别采用清热调中、培土畅中、扶正攻毒的治法,基于经方化裁创新清热化湿复方、六君子加减方、扶正逆增方等复方,并挖掘了中成药荆花胃康胶丸在抗HP领域的疗效,形成诸多代表性药物。
清热调中法治疗HP现症感染
清热化湿复方
该方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协定处方,是在三仁汤、半夏泻心汤基础上化裁而来。同三联疗法联合应用,根除率同铋剂四联相当(81.6%vs82.4%),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铋剂四联疗法(4.1%vs17.7%),提示对于HP现症感染脾胃湿热证患者,含有清热化湿复方的根除治疗方案更为安全,凸显了中医辨证施治在HP根除治疗当中的优势。
荆花胃康胶丸
该药由土荆芥和水团花组成。团队根据其抑杀HP的基础研究结果,进一步开展了多种含荆花胃康胶丸的HP根除方案临床研究,如荆花胃康胶丸联合三联疗法14天、荆花胃康胶丸长疗程方案、荆花胃康联合铋剂四联疗法10天方案等,创新了中西医结合根除治疗方案。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表明,荆花胃康胶丸联合三联疗法作为初次治疗方案,根除率同铋剂四联相当,且不良反应更少,对症状的缓解优于铋剂四联;荆花胃康胶丸联合含呋喃唑酮铋剂四联疗法10天方案治疗耐药HP感染,疗效确切,与铋剂四联疗法14天方案相当,提示联合荆花胃康胶丸能够缩短根除治疗方案疗程,从总剂量上减少抗生素的应用。
培土畅中与扶正攻毒治疗HP胃黏膜病变
根除HP并不能显著改善胃黏膜萎缩或肠化生,或仅能够使部分萎缩得到逆转。团队针对这一临床问题,通过总结HP胃炎病机演变过程,进一步凝练用药经验,化裁出以健脾活血解毒为法的六君子加减方及扶正逆增方。六君子加减方治疗胃黏膜萎缩的总有效率为64.1%,治疗肠上皮化生的总有效率为52.0%,可有效改善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患者胃黏膜病变。对于危险级别更高的上皮内瘤变患者,扶正逆增方有效率达86.67%,不仅使胃癌前病变得到一定的逆转,同时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HP胃炎中西医协作诊治的科学内涵
中药在抑菌杀菌、抑制黏附、降低HP对抗生素耐药性、调节机体微环境、改善胃黏膜病变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前述荆花胃康胶丸、清热化湿复方等中药能够直接抑杀HP,破坏其超微结构。同时,发现荆花胃康胶丸能够逆转部分甲硝唑耐药菌株的耐药性,在多次体外升浓度梯度诱导实验中发现,HP易对抗生素产生耐药,而荆花胃康胶丸抑菌效应则始终保持稳定,并从抗黏附-外排泵/生物膜等非特异性耐药机制途径阐述了其抗耐药新机制。在调节机体微环境方面,通过动物实验发现清热化湿复方、荆花胃康胶丸可以调节肠道菌群丰度,促进肠道菌群向正常恢复。在根除后胃黏膜病变治疗方面,发现扶正逆增方能够抑制胃癌前病变细胞的活性,诱导细胞死亡。采用网络药理、转录及代谢组学联合分析表明其效应与铁死亡通路、内质网应激通路、谷胱甘肽代谢途径相关,进一步的体外实验证实该方可诱导MC细胞发生铁死亡,其内在机制与谷胱甘肽代谢途径内质网应激相关。以上研究为中医药在HP-胃炎-胃癌前病变全程诊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肝癌消融术后的中医养生护理
(2024-04-14
10:11:18)[编辑][删除]
肝癌消融术后的中医养生护理
摘自2024-4-12中国中医药报
井学敏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肝癌一直是肿瘤治疗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由于发现晚、进展快、常合并转移灶等特点,导致很多患者在确诊时已经失去了手术切除的机会。射频消融治疗以其微创精准灭活肿瘤、不破坏人体组织结构、不破坏机体生理功能、不破坏机体免疫功能的独特优势,已成为早期和中晚期肝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使肝癌治疗进入到“微无创、愈无痕”的诊疗新模式。
什么是射频消融治疗
射频消融治疗一般是在CT、B超、磁共振或腔镜引导下,应用影像判定肿瘤位置、大小、多少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将消融针穿刺到肿瘤所在部位,利用热效应、冷效应或细胞打孔技术使肿瘤组织发生坏死,从而达到精准杀灭肿瘤的目的。
术后症状管理及中医护理
中医讲究“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手术只是疾病发展某一阶段的特殊治疗手段,手术结束往往是后续治疗的开始。因此,肝癌消融术后辅助中医养生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肝癌消融术后,患者由于肿瘤组织坏死可能会出现发热、疼痛等反应。患者发热多属肝脾不和、郁热内生,宜疏肝清热、健脾,可用小柴胡汤加减,其中低热多属于阴虚火旺,可加青蒿、地骨皮、丹皮、生地等,高热可加生石膏、滑石等。
患者术后1~2日多发肝区疼痛不适,表现为胸胁胀满、走窜疼痛或刺痛、胸闷,情志抑郁或易怒,面色晦暗。中医治疗可采用行气活血的方法,如柴胡疏肝散(由陈皮、柴胡、川芎、香附、枳壳、芍药、甘草组成)和金铃子散(由金铃子、延胡索组成)加减。中医疼痛护理方法多样,可采用针刺治疗,取足三里、三阴交、合谷、行间、血海等穴位;也可用大黄、黄芩、黄连、黄柏、薄荷制成药膏敷于腹部疼痛明显处。
术后的中医养生指导
肝癌消融术后患者多为肝郁脾虚型,常有胃脘或胁肋胀痛、口干或口苦、食少纳呆、倦怠乏力、便溏不爽、情绪抑郁或急躁易怒。因此,术后的中医养生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情志护理
情志因素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因此,术后患者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忧虑、愤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此型患者对待事物较为敏感,家庭成员应多与患者交流,要多关心、安慰患者,加以疏导和鼓励,培养乐观情绪,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精神沉闷抑郁者,可用恰当的言行激励,或用感兴趣的事物吸引,使患者情志怡悦,以达到气机调畅。
•中药调理
在中医养生护理中,中药调理是一个重要环节。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选用一些具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健脾和胃功效的中药进行调理,以促进身体的恢复。常用的中药汤剂如六君子汤合大柴胡汤加减,药物组成为陈皮、半夏、茯苓、甘草、人参、白术、柴胡、枳实、黄芩、白芍、大黄、黄芪等。其中陈皮与半夏相伍,有和胃降逆止呕之功;茯苓与白术相伍,可健脾助运;人参可甘温益气,健脾养胃;柴胡专入少阳,可驱邪透表;大黄入阳明,可泻热通腑。
•饮食调理
术后应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清汤、馒头等,少吃油腻、辛辣及甜食。注意食量控制,要少食多餐。可食用疏肝理气的食物或饮品,例如萝卜、柑橘、金橘,以及玫瑰花茶、酸枣仁茶、沙参佛手粥等,慎食香燥之品。术后减少寒凉食物的摄入,如海鲜、梨、鸭肉等。
•运动锻炼
肝癌消融术后,运动是非常重要的恢复手段,但也要注意适度。首先,术后初期,尤其是术后的1~2天,需要保持充足的休息,避免剧烈运动。这段时间内,下床活动也要适量,以短暂的缓慢步行或其他轻松的动作为主,避免过度用力。
随着身体的逐渐恢复,可以从轻度的运动开始,比如散步。散步不仅能促进身体新陈代谢,还能帮助提高心肺功能。但要注意,散步的时间和强度应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来调整,要避免过度劳累。
恢复较好后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八段锦等,根据体力逐渐增加运动量。
•音乐调节
中国古代有“五音疗疾”的记载。五音(即角、徵、宫、商、羽),对应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与人体内相应的脏器(肝、心、脾、肺、肾)的功能活动以及人的五志(怒、喜、思、忧、恐)相连。五行音乐将阴阳五行、天地人合一的理论与音乐相结合,临床中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高血压、失眠、抑郁症等。五行音乐可以调节人体的生理、心理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还可以缓解心理压力,调节情绪,促进心理健康。
五行音乐中养肝音乐的代表作是《胡笳十八拍》,这首曲子中属金的商音元素稍重,刚好克制体内过多的木气,同时曲中婉转地配合了属水的羽音,滋养木气,柔软、顺畅。此外还有江浙民间乐器合奏的《江南丝竹乐》、古琴演奏的《江南好》等。
•定期复查
肝癌消融治疗术后,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复查。术后3个月内,应每月复查CT或核磁或超声造影、肝功能和肿瘤标志物;连续3个月无新发和转移,此后每3个月复查。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处理。
总之,肝癌消融术后的中医养生护理是一个综合全面的过程,需要医护双方共同努力,患者应在饮食、情志、运动、中药调理等多方面加以注意。同时,还要定期复查,及时发现并处理病情变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