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方治病记趣
摘自2024-4-25中国中医药报
在我的家乡陕西商洛有“偏方一味,气死名医”之俗谚。我幼年时目睹不少偏方治病的例子,至今难忘,记录如下,以飨读者。
“小舌”倒了
“小舌”,现代医学称悬雍垂,位于人的咽喉中间。好端端一个“肉疙瘩”,又不是雷峰塔,怎么说倒就倒了呢?其实所谓悬雍垂倒了,只不过是略向一边顺斜,偏离了咽喉正中而已。
我幼时体弱多疾,每逢发烧咽喉便干燥疼痛,进食困难。奶奶就说,准是“小舌”倒了,于是让我张嘴喊“啊”,她便用筷子头蘸少许食盐点于“小舌”两侧,每日点3次,3天即好。
我那时不懂医,而今方知“小舌倒了”主要与饮食不当、急性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等有关。食盐有消炎之功,涂在咽部自然可起到缓解之功效。
杏仁疗疮
邻居家的孩子姗姗幼时头上生疮,疤疤癞癞的,还疼。医生说是“火毒”,须注射青霉素。可那时姗姗家穷,日子不好过,哪来钱买药?姗姗娘听隔壁二婆说杏仁可疗此疾,于是找来几枚杏核,埋入灶膛红灰火中烧焦,刨出来去净外边黑壳,趁热拿了那烧得焦黑而淌油的核仁,在姗姗头上疮疡处涂抹,数次即愈。
中医认为,杏仁具有宣肺止咳、降气平嘴、润肠通便、杀虫解毒的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咳嗽、喘息、胸闷、喉痹、咽痛、便秘、虫毒疮疡等疾病。
花椒医牙痛
我自幼有牙痛的毛病。人言“牙痛不是病,疼来要人命”。此言真矣!乡间人把牙疼分两种,一种是“虫牙”(即龋齿),一种是“火牙”。医生说我吃糖太多,牙疼当属“虫牙”无疑,需要吃消炎止疼药。待炎症消失,让牙科医生拔除病牙方能根治。然而,药吃了几大把,牙疼却不见好转。隔壁二婆说她有个灵验的妙方,母亲便遵嘱从厨房取来几粒花椒,让我噙在嘴里,稍倾,牙疼立止。 (田家声)
摘自2024-4-10中国中医药报
时乐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细菌性痢疾 仙人掌100g,去刺,洗净,加水500ml,红糖20g,煎至300ml,每日1次,分2次服。
失眠 仙人掌50g,去刺,捣烂取汁,加白糖,清水调服。
带状疱疹 仙人掌150g去刺,冰片10g,捣烂成糊,加水适量稀释,涂于患处,纱布覆盖,3~4小时换药一次。
静脉炎 仙人掌去刺去皮,切成2mm薄片,蘸取蛋清沿静脉血管贴敷,用保鲜膜包裹以防止脱落,干燥后可更换。
缺乳 仙人掌适量,去刺捣烂如泥,均匀铺在长约50cm、宽约8cm的纱布上,环形围绕乳房一周,敷贴约30分钟。
疖肿 仙人掌适量,去刺,切碎捣烂,平铺于患处,纱布覆盖或包扎固定,每日可敷1~2次,直至红肿消退。如患处中心已见脓头或破溃,则敷药中心需留一小孔,以便脓液流出。
摘自2024-4-15中国中医药报
紫藤,这古老而诗意的名字,带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自然韵味。它是北方佳人,亦是江南游子。
我走在乡间公园那条紫藤爬满的长廊上,欣赏着紫藤花的空灵与优雅,它们如同是身着紫色长裙的女子,在这个春天轻步曼舞。无数紫藤花垂落而下,正如作家宗璞的作品《紫藤萝瀑布》一文所述,“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紫藤也在李白的笔下吐艳绽放,攀援直上,“紫藤挂云木,花蔓宜春阳。密叶隐歌鸟,香风留美人”。
我喜欢紫藤花,不仅是因为紫花烂漫,更因为它的侠骨。不少武侠小说中都有武者以藤作为武器,藤乃是坚硬之物,有柔亦有刚。紫藤是刚柔并济之物。我记得《紫藤萝瀑布》中有这样一句话:“花和人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场合是无止境的。”宗璞以花喻人,表达生命的永恒。
紫藤不仅是观赏之花,还是中医瑰宝。据《全国中草药汇编》记载,紫藤属于豆科植物,其茎皮、花朵及种子均可入药。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在紫藤的身上,我看到的不仅仅是它的美丽和药用价值,还看到了人生的影子。紫藤花虽然会凋谢,但只要生命还在,它就会不断地生长,在风雨中傲然挺立,直到再次盛开。这正如人生,无论遭遇多少不幸和挫折,只要坚持自我,就能迎来曙光与生命的绽放。
紫藤,是中药,是风景,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在春天的午后,我坐于庭院,抬头望着那院落一角的紫藤,看那紫藤花周围有蜜蜂和蝴蝶在嬉戏打闹,那淡淡的花香随风飘到我的鼻尖,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紫色的梦境中。这一刻,所有的烦恼都烟消云散,只剩下宁静和美好。 (杨晓杰)
摘自2024-4-12中国中医药报
每年春将尽时,我都要到郊外的坡岭寻找一种草药,它长势茂盛,亭亭玉立,撑着一把紫花小伞,在惠风和畅里绽露芳华,宛若母亲年轻时的模样。我记得小时候,母亲叫它“妈妈草”,乡谚说:“家有‘妈妈草’,娃娃满院跑。”多么温柔而亲切的名字!每每想起它,总让人想起快乐老家,想起亲爱的妈妈!
这种草的大名儿唤作“益母草”,为唇形科、益母草属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初春生苗如嫩蒿,盛春长三四尺,茎叶如黄麻,节节生穗,丛簇抱茎。四五月间,穗内开小花,红紫色,亦有微白色者,葳蕤清丽,引得蝴蝶纷纷飞来,在花穗间翩翩弄舞。益母草多生于山野荒地、田埂、草地,为常用中草药,五月初花未全开时采摘,生用或熬膏用。其味苦、辛,性微寒,有活血调经、利尿消肿等功效。《本草纲目》载,益母草具有“活血破血、调经解毒”作用。
益母草由外而内都散发着母性魅力。它的大名、小名、别名,无一不具有母性风味,古称蓷(tu)、茺(chng)蔚,又名坤草、云母草、益母蒿、益母艾,俗称灯笼草、红花艾、益母花等,宛若一个个温柔女子的芳名,其姿袅娜,其态柔弱,闪现着母性的光芒。
明代大儒陈献章曾写有一首《益母草》,赞扬益母草的诸多妙处,诗曰:“有草人不识,弃之等蒿莱。时来见任使,到口生风雷。溲也佐未足,益以蜜与醅。生者得其养,死者无遗胎。岐黄开本草,夭札人所哀。一物具一周,神功不可猜。佳名夙所慕,广济真天才。”诗中言及这种生在荒野人不识、等同于蓬蒿野草的植物,过滤蜜调之后,可医治多种妇科疾病,而且具有很多中草药无法企及的神功。诗人最后对“益母”之名极为推崇,说它是广济天下女性的“益母”之药,真乃名副其实啊!
益母草因有调血补阴之功,在古代常为普通人家求子求嗣所用之药。明代官员李祯在农历三月出门赏景,看到了俏丽若霞的一丛丛益母花,有感而发:“忽忽春将暮,俄过三月三。草谁怜益母,花自媚宜男。”(《三月四日即景》)春天将要过去了,益母花盛开了,农人将要采收为药,为家中妇人调养,诗人仿佛听见紫红的花丛中,传来孩童们清亮亮的嬉笑声。
在清代诗人、医家的赵瑾叔笔下,益母草的用途更为广泛。他编有一部浅显易懂的医著《本草诗》,其中《益母》是这样写的:“茺蔚何缘益母名,女科专用自分明。乳头敷上痈俱散,面上涂来刺不生。利产按时能速下,调经过月可徐行。若还求嗣须常服,子叶花根并用精。”这首诗记述益母草的功用比较全面,其可医乳痈,可疗粉刺,可调经可利产,想求子嗣的妇人需常服用,全草皆为可用之材。
益母草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可抗氧化、防衰老、抗疲劳,早在唐代即有以益母为主、调制的美容养颜之术。武则天最善用益母草来养颜,御医们为她研制的美容秘方中,最著名的就是“益母草泽面方”。由于武则天长期使用这一秘方美容,因此到了八十岁的高龄,仍然保持着美丽的容貌,无怪乎《新唐书》称她“虽春秋高,善自涂泽,虽左右不悟其衰”。这一宫廷方流传甚广,首先被唐代政府组织编写的药典《新修本草》所收录,此后被《近效方》等书转载,《外台秘要》则从《近效方》转录,元代又有“神仙玉女粉”之称,功效良好,一直沿用至今。
小草本弱,为“母”则刚。一株荒野中随意生长的益母草,在春末夏初薰薰和风中,带来几分俏丽几多温情,洋溢着恬静和美的母性光辉! (刘琪瑞)
益母草膏
摘自2024-7-3中国中医药报
尚学瑞 河南省辉县市中医院
今年42岁的李女士,每月经前总觉少腹隐痛,且经量少、血块多,自服山楂红糖水效果不佳,她想用中药调理一下。我诊察后,给她推荐了益母草膏。结果连续服用三个月后,她感觉好多了。下面来了解一下中成药益母草膏有何作用。
组成与功效
益母草膏在古医籍中多有记载。明代医家徐春甫所著《古今医统大全》载:“益母膏,治妊妇一切诸病,及产后诸病。”制法是:益母草适量,连根茎叶洗净,用大石臼石杵捣烂,以布滤取浓汁,入砂锅内,文武火熬成膏,如黑砂糖色为度,入瓮罐收贮。“每服二三匙,酒便调下。或诸血病,汤药中加一匙服,其效尤妙”。《本草纲目》也有记载,单用益母草制膏“治产妇诸疾,及折伤内损有瘀血,每天阴则痛,神方也”。可见益母草膏的功效很早就被充分认可。现代《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收载了全国各地不少益母草膏组方,有单用益母草的,也有加味的,均以活血调经为主要用途。
现行中成药益母草膏宗古方之意,选用单味益母草,加辅料红糖炮制而成。本药有活血调经之功,用于血瘀所致的月经不调、产后恶露不绝,症见经水量少、淋漓不净、经色紫暗、有血块、行经腹痛、块下痛减,或经期错后,或产后出血时间延长、小腹疼痛,多伴面色不华、倦怠神疲,舌紫暗或有瘀点、脉涩或弦涩。
药理学研究发现,该药有促进子宫平滑肌收缩、镇痛、抑制血小板凝集、改善微循环等作用,现代可用于功能性月经不调、产后子宫复旧不全、子宫内膜炎等见上述证候者。
中医调理月经分虚证、实证论治,虚者多为血虚、肾虚也,实者多为血瘀、血寒也。本药主要针对瘀血停滞,经血运行不畅者。方中益母草味苦、辛,性微寒,主入血分,善于活血祛瘀、调经止痛,为妇科经产要药,故名“益母”。《本草发挥》云其“治产前产后诸疾,行血养血,难产,作膏服”,《本草蒙筌》云其“总调胎产诸证”。全方仅此一味,力专效宏,使瘀血去,新血生,血脉通,而月经自调。此外,膏滋中加入红糖,也增强了温补活血之效。
需要指出的是,市面上还有加味益母草膏、复方益母草膏等不少类似品种,成分均为益母草加味而成,功效主治与之大致相同,应对症选用。
服法及禁忌
本品为棕黑色稠厚的半流体,气微,味苦、甜。每瓶装250克,口服,一次10克,一日1~2次。目前市售的同成分品种还有胶囊、软胶囊、颗粒、口服液等剂型,按照说明书服用即可。
服药期间,忌辛辣、生冷食物。月经量多者慎用。孕妇禁用。青春期少女、更年期妇女及有严重慢性病者请在医师指导下服用。流产后腹痛伴阴道出血者、平素月经正常突然月经不调或阴道不规则出血者、服药2周症状无缓解者,应去医院就诊。气血不足、肝肾亏虚所致月经不调者不宜单用。本品不宜过量服用。
摘自2024-4-15中国中医药报
紫藤,这古老而诗意的名字,带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自然韵味。它是北方佳人,亦是江南游子。
我走在乡间公园那条紫藤爬满的长廊上,欣赏着紫藤花的空灵与优雅,它们如同是身着紫色长裙的女子,在这个春天轻步曼舞。无数紫藤花垂落而下,正如作家宗璞的作品《紫藤萝瀑布》一文所述,“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紫藤也在李白的笔下吐艳绽放,攀援直上,“紫藤挂云木,花蔓宜春阳。密叶隐歌鸟,香风留美人”。
我喜欢紫藤花,不仅是因为紫花烂漫,更因为它的侠骨。不少武侠小说中都有武者以藤作为武器,藤乃是坚硬之物,有柔亦有刚。紫藤是刚柔并济之物。我记得《紫藤萝瀑布》中有这样一句话:“花和人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场合是无止境的。”宗璞以花喻人,表达生命的永恒。
紫藤不仅是观赏之花,还是中医瑰宝。据《全国中草药汇编》记载,紫藤属于豆科植物,其茎皮、花朵及种子均可入药。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在紫藤的身上,我看到的不仅仅是它的美丽和药用价值,还看到了人生的影子。紫藤花虽然会凋谢,但只要生命还在,它就会不断地生长,在风雨中傲然挺立,直到再次盛开。这正如人生,无论遭遇多少不幸和挫折,只要坚持自我,就能迎来曙光与生命的绽放。
紫藤,是中药,是风景,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在春天的午后,我坐于庭院,抬头望着那院落一角的紫藤,看那紫藤花周围有蜜蜂和蝴蝶在嬉戏打闹,那淡淡的花香随风飘到我的鼻尖,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紫色的梦境中。这一刻,所有的烦恼都烟消云散,只剩下宁静和美好。 (杨晓杰)
摘自2024-4-12中国中医药报
每年春将尽时,我都要到郊外的坡岭寻找一种草药,它长势茂盛,亭亭玉立,撑着一把紫花小伞,在惠风和畅里绽露芳华,宛若母亲年轻时的模样。我记得小时候,母亲叫它“妈妈草”,乡谚说:“家有‘妈妈草’,娃娃满院跑。”多么温柔而亲切的名字!每每想起它,总让人想起快乐老家,想起亲爱的妈妈!
这种草的大名儿唤作“益母草”,为唇形科、益母草属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初春生苗如嫩蒿,盛春长三四尺,茎叶如黄麻,节节生穗,丛簇抱茎。四五月间,穗内开小花,红紫色,亦有微白色者,葳蕤清丽,引得蝴蝶纷纷飞来,在花穗间翩翩弄舞。益母草多生于山野荒地、田埂、草地,为常用中草药,五月初花未全开时采摘,生用或熬膏用。其味苦、辛,性微寒,有活血调经、利尿消肿等功效。《本草纲目》载,益母草具有“活血破血、调经解毒”作用。
益母草由外而内都散发着母性魅力。它的大名、小名、别名,无一不具有母性风味,古称蓷(tu)、茺(chng)蔚,又名坤草、云母草、益母蒿、益母艾,俗称灯笼草、红花艾、益母花等,宛若一个个温柔女子的芳名,其姿袅娜,其态柔弱,闪现着母性的光芒。
明代大儒陈献章曾写有一首《益母草》,赞扬益母草的诸多妙处,诗曰:“有草人不识,弃之等蒿莱。时来见任使,到口生风雷。溲也佐未足,益以蜜与醅。生者得其养,死者无遗胎。岐黄开本草,夭札人所哀。一物具一周,神功不可猜。佳名夙所慕,广济真天才。”诗中言及这种生在荒野人不识、等同于蓬蒿野草的植物,过滤蜜调之后,可医治多种妇科疾病,而且具有很多中草药无法企及的神功。诗人最后对“益母”之名极为推崇,说它是广济天下女性的“益母”之药,真乃名副其实啊!
益母草因有调血补阴之功,在古代常为普通人家求子求嗣所用之药。明代官员李祯在农历三月出门赏景,看到了俏丽若霞的一丛丛益母花,有感而发:“忽忽春将暮,俄过三月三。草谁怜益母,花自媚宜男。”(《三月四日即景》)春天将要过去了,益母花盛开了,农人将要采收为药,为家中妇人调养,诗人仿佛听见紫红的花丛中,传来孩童们清亮亮的嬉笑声。
在清代诗人、医家的赵瑾叔笔下,益母草的用途更为广泛。他编有一部浅显易懂的医著《本草诗》,其中《益母》是这样写的:“茺蔚何缘益母名,女科专用自分明。乳头敷上痈俱散,面上涂来刺不生。利产按时能速下,调经过月可徐行。若还求嗣须常服,子叶花根并用精。”这首诗记述益母草的功用比较全面,其可医乳痈,可疗粉刺,可调经可利产,想求子嗣的妇人需常服用,全草皆为可用之材。
益母草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可抗氧化、防衰老、抗疲劳,早在唐代即有以益母为主、调制的美容养颜之术。武则天最善用益母草来养颜,御医们为她研制的美容秘方中,最著名的就是“益母草泽面方”。由于武则天长期使用这一秘方美容,因此到了八十岁的高龄,仍然保持着美丽的容貌,无怪乎《新唐书》称她“虽春秋高,善自涂泽,虽左右不悟其衰”。这一宫廷方流传甚广,首先被唐代政府组织编写的药典《新修本草》所收录,此后被《近效方》等书转载,《外台秘要》则从《近效方》转录,元代又有“神仙玉女粉”之称,功效良好,一直沿用至今。
小草本弱,为“母”则刚。一株荒野中随意生长的益母草,在春末夏初薰薰和风中,带来几分俏丽几多温情,洋溢着恬静和美的母性光辉! (刘琪瑞)
益母草膏
摘自2024-7-3中国中医药报
尚学瑞 河南省辉县市中医院
今年42岁的李女士,每月经前总觉少腹隐痛,且经量少、血块多,自服山楂红糖水效果不佳,她想用中药调理一下。我诊察后,给她推荐了益母草膏。结果连续服用三个月后,她感觉好多了。下面来了解一下中成药益母草膏有何作用。
组成与功效
益母草膏在古医籍中多有记载。明代医家徐春甫所著《古今医统大全》载:“益母膏,治妊妇一切诸病,及产后诸病。”制法是:益母草适量,连根茎叶洗净,用大石臼石杵捣烂,以布滤取浓汁,入砂锅内,文武火熬成膏,如黑砂糖色为度,入瓮罐收贮。“每服二三匙,酒便调下。或诸血病,汤药中加一匙服,其效尤妙”。《本草纲目》也有记载,单用益母草制膏“治产妇诸疾,及折伤内损有瘀血,每天阴则痛,神方也”。可见益母草膏的功效很早就被充分认可。现代《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收载了全国各地不少益母草膏组方,有单用益母草的,也有加味的,均以活血调经为主要用途。
现行中成药益母草膏宗古方之意,选用单味益母草,加辅料红糖炮制而成。本药有活血调经之功,用于血瘀所致的月经不调、产后恶露不绝,症见经水量少、淋漓不净、经色紫暗、有血块、行经腹痛、块下痛减,或经期错后,或产后出血时间延长、小腹疼痛,多伴面色不华、倦怠神疲,舌紫暗或有瘀点、脉涩或弦涩。
药理学研究发现,该药有促进子宫平滑肌收缩、镇痛、抑制血小板凝集、改善微循环等作用,现代可用于功能性月经不调、产后子宫复旧不全、子宫内膜炎等见上述证候者。
中医调理月经分虚证、实证论治,虚者多为血虚、肾虚也,实者多为血瘀、血寒也。本药主要针对瘀血停滞,经血运行不畅者。方中益母草味苦、辛,性微寒,主入血分,善于活血祛瘀、调经止痛,为妇科经产要药,故名“益母”。《本草发挥》云其“治产前产后诸疾,行血养血,难产,作膏服”,《本草蒙筌》云其“总调胎产诸证”。全方仅此一味,力专效宏,使瘀血去,新血生,血脉通,而月经自调。此外,膏滋中加入红糖,也增强了温补活血之效。
需要指出的是,市面上还有加味益母草膏、复方益母草膏等不少类似品种,成分均为益母草加味而成,功效主治与之大致相同,应对症选用。
服法及禁忌
本品为棕黑色稠厚的半流体,气微,味苦、甜。每瓶装250克,口服,一次10克,一日1~2次。目前市售的同成分品种还有胶囊、软胶囊、颗粒、口服液等剂型,按照说明书服用即可。
服药期间,忌辛辣、生冷食物。月经量多者慎用。孕妇禁用。青春期少女、更年期妇女及有严重慢性病者请在医师指导下服用。流产后腹痛伴阴道出血者、平素月经正常突然月经不调或阴道不规则出血者、服药2周症状无缓解者,应去医院就诊。气血不足、肝肾亏虚所致月经不调者不宜单用。本品不宜过量服用。
摘自2024-6-28中国中医药报
刘姗姗 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牛蒡,菊科牛蒡属二年或三年生草本植物。古人将其物取名为“牛蒡”,是以“牛”喻指其枝叶粗壮,古诗写牛蒡“叶齐罗翠扇”,将宽大的牛蒡叶片与罗扇相比,十分形象,以“蒡”喻指其野外丛生。牛蒡全身是宝,秋季采收果实掘根茎可供药食两用。
牛蒡作蔬食自古有之。唐末韩鄂的《四时纂要》记载其“八月以后取根食之”。“屋角尽悬牛蒡菜,篱根多发马兰花。”从宋代诗人《山行即事》中可见,牛蒡在古代农村常作为蔬菜食用。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里还有十分详尽的牛蒡烹饪之法,“蒡脯,孟冬后,采根净洗、去皮煮,毋令失之过,捶扁压干,以盐、酱、茴、萝、姜、椒、熟油诸料研细,浥一两宿,焙干。食之如肉脯之味”。明代之后,古人对它逐渐疏远,清代食籍也极少提及,而是成了药方里的一味药。
牛蒡入药始见于南北朝陶弘景《名医别录》,有“久服轻身耐老”的记载。中医认为,牛蒡具有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的功效。《本草纲目》记载牛蒡能“通十二经脉,洗五脏恶气”。《本草经疏》称之“治瘾疹痘疮,尤获奇效”。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牛蒡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
桂林西瓜霜
摘自2024-6-7中国中医药报
尚学瑞 河南省辉县市中医院
炎炎夏日,西瓜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凉爽和甜蜜。其实,作为一种消夏水果,西瓜不仅食之如饴,而且能治病疗疾。特别是用西瓜制作的西瓜霜,古来就是“喉科圣药”。这里分享一款知名中成药——桂林西瓜霜。
组成与功效
中医制用西瓜霜的历史已有200多年,据清代医家顾世澄所著《疡医大全》记载,西瓜霜是用西瓜与皮硝经加工后,在西瓜的外层薄皮上凝成的一层粉末(粉粒状结晶)。“每用少许吹之”“治咽喉口齿双蛾喉痹,命在须臾”。此后,西瓜霜作为清热泻火、消肿止痛的外用良药,被后世广泛用于口腔及咽喉疾病。
中成药桂林西瓜霜为桂林三金药业近代研发产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显示,本药组方是以西瓜霜为主,配煅硼砂、黄柏、黄连、山豆根、射干、浙贝母、青黛、冰片、无患子果(炭)、大黄、黄芩、甘草、薄荷脑,加辅料二氧化硅、甜菊素、枸橼酸而制成。其主要功能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风热上攻、肺胃热盛所致的乳蛾、喉痹、口糜、牙宣,症见咽喉肿痛、喉核肿大、口舌生疮(局部红肿、灼热、疼痛)、牙龈肿痛或出血,可伴有发热口渴、便秘尿黄,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数或滑数。药理学研究发现,本药有抗炎、镇痛、祛痰、抑菌等作用,现代常用于急慢性咽炎、急性扁桃腺炎、口腔炎、口腔溃疡、牙周炎及中耳炎、烫伤、褥疮、宫颈糜烂等属于风热或肺胃热盛者。
中医认为,若外感风热,或嗜食辛辣,或起居失常,或情志不调等,均可致肺胃热盛,热毒循经上攻,熏灼或搏结于咽喉、口舌、牙龈等处,则引发喉痹、乳蛾、口疮、牙宣诸疾。治当清热解毒为主,兼以消肿散结。
方中西瓜霜咸寒,清肺胃之热,解毒散结,消肿止痛,为君药。黄芩、黄连、黄柏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射干、山豆根清热解毒,消肿利咽,共为臣药。大黄清热泻火,凉血祛瘀;浙贝母清热化痰,消肿散结;青黛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无患子果为地方草药,可解毒消肿,祛痰利咽,炒炭用兼以收敛;硼砂清热解毒,祛腐生肌;冰片清热止痛,生肌敛疮;薄荷脑为薄荷的主要活性成分,可解毒利咽,消肿止痛,以上共为佐药。甘草清热解毒,又调和诸药,为佐使之用。诸药相合,清热解毒,功专力宏,且整体与局部并重,标本同治,使热毒去、肿痛消、疮疡敛,而诸症悉愈。
用法及禁忌
本品为灰黄绿色的粉末,气香,味咸、甜、微苦而辛凉。每瓶装3.5克,可内服可外用。外用时,喷、吹或敷于患处,一次适量,一日数次;重症者兼口服,一次1~2克,一日3次。目前市售的同成分品种还有片剂、胶囊剂,请按说明书使用。
用药期间,忌烟酒、辛辣、鱼腥食物。不宜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老人、儿童、素体脾胃虚弱者及虚寒证者慎用。外用时,应先清洁患处;若口腔用药,应先漱口清洁口腔,并屏住呼吸,且用药后禁食禁水30~60分钟。有严重慢性病者、孕妇、哺乳期妇女,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扁桃体有化脓或口糜严重者、发热超过38.5者、用药3天症状无缓解者,应去医院就诊。本品不宜长期应用。
标签: 健康 |
标签: 杂谈 |
苍耳子的功效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