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气分、血分析义

(2024-04-29 14:11:04)
气分、血分析义
摘自2024-4-26中国中医药报
朱光 河南中医药大学
•气分与血分的涵义在历代文献中概括起来主要包含三点:一是气分、血分相对,分别指属于气或血范围的功能活动及病变。二是指卫气营血辨证中的两个阶段。三是指《金匮要略》中水气病的两个类型。
•从病机的角度,病变所涉及的气分、血分,既可见于外感病,也可见于内伤病。但二者在外感病与内伤病中的涵义有着明显不同,应用时须注意其相关背景。
•由于气分、血分病变可见于温热病,也可见杂病等,因而相应的治气、治血也必须结合具体的病证发生发展规律来制定治疗方案。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气分与血分是一个颇为常用的概念,但其所指并不清晰,所用也较为混乱,兹结合文献加以梳理分析。
气分、血分之义
气与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由脏腑化生,也为脏腑所必需。气属阳,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等功用;血属阴,主司濡养滋润。二者互依互用,密不可分,其中气能生血、行血、摄血,而血能载气。
气分与血分显然是基于对气血的认识提出的概念,其涵义在历代文献中,概括起来主要包含有三点:一是气分、血分相对,分别指属于气或血范围的功能活动及病变,如邪在气分、气分湿热、血分实热等。二是指卫气营血辨证中的两个阶段,气分证是温热病的中期,属里热实证;血分证则是温热病邪热深入阴血所致的病情最为深重的阶段。三是指《金匮要略》中水气病的两个类型,气分病指由气而病水者,血分病指由血而病水者。
由此可知,气分与血分既可作为病名,也可作为具有时空意义的疾病状态。从空间而言,它反映了病变所在的浅深,在气者浅而轻,在血者深而重,有病位的意味;从时间而言,它又反映了病变所处的阶段,一般而言是先气分后血分,属气分者为病短,属血分者为病时间长。
气分、血分之病
从病机的角度,中医学把疾病分为两大类,即外感病与内伤病。而病变所涉及的气分、血分,既可见于外感病,也可见于内伤病,但在两类疾病中的所指并不一致。
在外感病中,叶天士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法,把气分与血分作为温热病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阶段或类型。
所谓气分证,是指温热之邪在卫分不解,由表入里,或直入气分,或由伏热内发而形成的正邪俱盛、相争激烈、火气有余的一类阳热证,病位主要在阳明胃、肠,也可涉及肺、脾、胆等,病症范围相当广泛,证候类型亦多种多样,而临证主要以高热、恶热、口渴、便干、尿少而黄,舌红苔黄,脉数有力为主要特征。根据其有无燥屎内结,又可分为无形热盛与有形热结;根据其有无大汗出,还可将其分为里热蒸腾与里热郁闭。
所谓血分证,是指温热之邪在营分不解,传入血分;或气分热炽,劫营伤血,径入血分;或素体阴亏,伏热内蕴,病邪直入血分而成,可导致动血、动风、耗阴等一系列病变。如血分实热者,可见身热夜甚、心烦不寐,或躁扰不宁、神昏谵语,舌质绛紫,脉弦数;或见斑疹显露、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或见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目睛上视、牙关紧闭等。血分虚热者,可见持续低热、暮热早凉、五心烦热,或见口干咽燥、形体干瘦、神疲耳聋,舌干少苔,脉虚细,或见手足蠕动等。
在内伤病中,气血辨证法要弄清疾病在气在血,即气血是否亏损或运行障碍,只是这时称气分病或血分病者并不常见。
与气相关的病变主要有气虚、气陷、气滞、气逆等。气虚者,临证以精神倦怠、四肢乏力、脉虚无力等为主;气陷者,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临证以脘腹坠胀、久泄、脱肛、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弱为主;气滞者,临证以胀闷、疼痛为主,肝郁气滞多为胁肋胀痛,胃气郁滞多为胃脘胀痛;气逆者,肺气上逆可见咳嗽气喘,胃气上逆可见呕吐、呃逆、嗳气,肝气上逆可见头晕目眩、头痛或昏厥等。
与血相关的病变主要有血虚、血瘀、血热、血寒等。血虚者,临证以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面色无华、唇甲淡白,舌淡,脉细等为主;血瘀者,临证以固定性刺痛、拒按,甚者有肿块,面唇晦暗,舌有瘀点、瘀斑,脉涩等为主。血热者,若见于温热病中,即为血分证;若因于脏腑火热炽盛,可见各种出血、皮肤痒疹,口苦,便干,舌红苔黄,脉数等。血寒者,临床表现为手足厥冷或少腹冷痛、色青紫,妇女月经衍期、痛经、经色紫黯夹有血块,舌暗淡苔白,脉沉涩等。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把水气病分为水分、血分与气分。在论述血分与水分的差异时,以妇人病为例,谓“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而“名曰气分”者,主要是指由于气分为阴寒内阻、阳气不行而致的病证,除水肿外,还可见手足逆冷、腹满肠鸣、骨疼恶寒等。概而言之,水分病者是先有水肿后有血瘀;血分病者是先有血瘀后有水肿,气分病者是先有气滞或气虚后有水肿。《诸病源候论•气病诸候》中也载有气分病:“夫气分者,由水饮搏于气,结聚所成,气之流行,常无壅滞,若有停积水饮搏于气,则气分结而住,故云气分。”
还有学者认为,《伤寒论》是一部记述外感风寒的气分病专著,仅有小部分及于血分,如桃核承气汤、大黄虫丸等方证,而《医林改错》则可以看作血分病专著。
气分、血分之药
由于气分、血分病变可见于温热病,也可见杂病等,因而相应的治气、治血也必须结合具体的病证发生发展规律来制定治疗方案。
基于疾病有在气在血之分,中医学又有气分药(或称气药)与血分药(或称血药)的分类。但概念上无明确界定,顾名思义可测其大意:气分药是指药物主要作用于气,能直接引起人体气的改变;血分药是指药物主要作用于血,能直接引起人体血的改变。一般而言,治疗气分病多选气分药,治疗血分病则多选血分药。
历代本草著作对此有许多记述,如《本草纲目》谓“知母之辛苦寒凉,下则润肾燥而滋阴,上则清肺金泻火,乃二经气分药也;黄柏则是肾经血分药,故二药必相须而行,昔人譬之虾与水母,必相依附”;谓血竭“木之脂液,如人之膏血,其味甘咸而走血,盖手足厥阴也……乳香、没药,虽主血病,而兼入气分,此则专于血分者也”;谓茺蔚子“白花者入气分,紫花者入血分。治妇女经脉不调,胎产一切血气诸病,妙品也”;谓檀香“白檀辛温,气分之药也,故能理卫气而调脾肺,利胸膈;紫檀咸寒,血分之药也,故能和营气而消肿毒,治金疮”。《本草经疏》谓郁金“本入血分之气药,其治已上诸血证者,正谓血之上行,皆属于内热火炎,此药能降气,气降即是火降,而其性又入血分,故能降下火气,则血不妄行”。《本草征要》谓香附“味苦,性微温,无毒,入肺、肝二经……禀天地温燥之气,入人身金木之宫,血中之气药也。韩飞霞称香附于气分为君药,统领诸药,随用得宜,乃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也”,《顾松园医镜》则谓香附“为三焦肝经气分之主药,而兼通十二经气分也”。《本草从新》谓橘皮“辛能散,温能和,苦能燥能泻,为脾、肺气分之药”;谓青皮“辛苦而温,色青气烈,入肝胆气分,疏肝泻肺,引诸药至厥阴之分”;谓肉桂“辛、甘,大热,有小毒,气浓纯阳,入肝肾血分,补命门相火之不足”。《药性切用》谓“通草甘淡,泻气分湿热;防己苦寒,泻血分湿热”。《本草求真》谓木香“下气宽中,为三焦气分要药”。《本经逢原》谓菟丝子“去风明目,肝肾气分药也”。《得配本草》谓川芎“辛、温,入手足厥阴经气分,血中气药。上行头目,下行血海。散风寒,疗头痛,破瘀蓄,调经脉”;谓当归“甘、辛,温,入手少阴、足厥阴、太阴经血分,血中气药。行血和血,养营调气,去风散寒”;谓桂枝“辛、甘,微热,入足太阳,兼手太阴经气分,通血脉,达营卫,去风寒,发邪汗,为内热外寒之圣剂,治肩臂诸药之导引。”《本草述钩元》谓栀子“苦、寒,气薄味浓,轻清上行。气浮而味降,阳中阴也,入手太阴肺经血分,更入手少阴、足阳明经。留皮泻肺火。去皮泻心火”;谓山茱萸“味酸平,气微温,阳中之阴,入足厥阴少阴经气分,又为肾之血药,主温肝脏,助水脏,强阴益精”。《本草分经》谓钟乳石“甘、温,胃经气分药,补阳利窍,其气剽悍能令阳气暴充,惟命门火衰者可暂用之”,等等。
至于药物何以入气分或入血分,多数本草著作语焉不详,而《本草问答》却对此有深入研究、深刻认识:“秉于天水而生者入气分,秉于地火而生者入血分。气本于天,味本于地,气浓者入气分,味浓者入血分。入气分者走清窍,入血分者走浊窍。有如大蒜,气之浓者也,故入气分走清窍,上为目瞥而下为溺臭。海椒味之浓者也,故入血分走浊窍,上为口舌糜烂而下为大便辣痛……盖得天水之气而生者,入气分,人参、黄芪最显者也。外如泽泻、苡仁生于水而利水,二物同而不同。苡仁生于茎上,则化气下行,引肺阳以达于下。泽泻生于根下,则化气上行,引肾阴以达于上。百合花覆如天之下垂,旋复花滴露而生,本天之清气,故皆入气分,以敛肺降气……入血分者,则必得地火之味而生,如当归、川芎是。盖人身之血,是由胃中取汁得心火化赤遂为血,既化为血,乃溢于脉,转枢于胞宫,而肝司之。故凡入血分之药,皆得地火之气味,而兼入肝木。当归辛苦,是得地火之味,其气微温,得木之性,而质又油润;得地之湿,故能化汁;助心生血,以行于肝。”又在解释“惟辛味之品是得肺金之味者,乃亦能入血分”时曰:“凡药得酸味者,皆得金收之性,得辛味者,皆得木温之性,此乃五行相反相成之理。心火生血尤赖肝木生火,此是虚则补其母之义,故温肝即是温心。肉桂大辛,则大温,虽得金味,而实成为木火之性,故主人心肝血分,以助血之化源。桂皮尤能上行,张仲景复脉汤用桂枝,取其入心助火以化血也……枣仁秉火之赤色,故亦入心养血,总见血生于心。大凡得地火之性味者,皆入血分也。”
综上所述,气分与血分在外感病与内伤病中的涵义有着明显不同,应用时须注意其相关背景。而关于气分药与血分药,所反映的是一些药物的作用趋向,即对于气或血影响的偏性,尽管历代认识不尽一致,但对于气血病变的临证选药还是具有较大意义。

用好这五穴春捂更有效

 (2024-04-02 10:21:14)[编辑][删除]
用好这五穴 春捂更有效
摘自2024-4-1中国中医药报
曹方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这是一句广为流传的养生保健谚语,劝诫人们在春天不要过早脱去棉衣,特别是对于年老体弱者,更要谨慎减脱冬装。除了春捂,如还能适度按揉人体颈项部风池穴、手腕部阳池穴、肚腹部神阙穴、腰部肾俞穴和下肢阳辅穴,更能有效做好春季养生,保护我们的身体健康。
春捂的含义
春为万象更新之始,人体状态从冬天的“闭藏”渐转到春天的“升发”,机体的阳气开始趋向于表,皮肤腠理慢慢舒展,变的疏松起来,对外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春天阳气始生,气候变化较大,乍暖还寒,此时若较早脱去棉衣,人体极易受寒,容易患上感冒、咳嗽、肺炎等呼吸道疾病。春季风邪为病多见,风邪具有清扬、发散、透泄、向上、向外的治病特性,易伤及人体头面、咽喉、肌表等属阳的部位,常兼寒、湿、热等它邪合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春季感受寒邪,最易损伤人体阳气,使气血津液凝结,经脉阻滞,产生疼痛症状。
春捂的目的是保护人体的阳气,这就需要我们在起居、饮食、运动上皆要把握“捂”的原则,以顺应春天升发之气,做到天人相应,顺应自然。
腧穴调理
•风池
风池为足少阳胆经腧穴,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风池主治风邪为患。春季风大,风邪易于经此穴侵入人体,造成头痛、眩晕、颈项僵硬、中风等疾患。春捂既要做好颈项保暖,又可按揉风池穴,起到平肝熄风、清头明目的作用,还能促进颈项血液循环,提高人体防范风邪为病的能力。
•阳池
阳池为手少阳三焦经腧穴,在腕背横纹中,当指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本穴为三焦经原穴,可使三焦原气通达,增强正气,提高抵御病邪的作用,具有舒筋活络、利喉聪耳的功效。阳池穴居腕关节处,春天风寒之邪易于侵入,是春捂重要之处,故要多加保暖,同时按揉或艾灸此穴,可以畅达手腕部经络气血,调和营卫,祛风活络。
•神阙
神阙为任脉腧穴,在腹中部,脐中央。阙,指宫门,本穴当脐中,胎儿赖此从母体获得营养而具形神,喻为元神之阙门,故名,具有温阳救逆、利水固脱的功效。春捂要注意肚脐部的保暖,特别是胃凉、容易腹泻者更要捂好肚子。日常保健可用左手掌心贴于神阙穴,右手按左手手背,两手同时做顺时针方向旋转揉动50次左右,亦可艾灸神阙穴,可起温阳固脱、益肾壮元的作用。
•肾俞
肾俞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本穴为肾的背俞穴,穴近肾脏,为肾脏之气输注于腰部之处,主治肾的疾患,故名,具有补肾益气、通阳利水的功效。肾阳为脏腑阳气之本,起到推动和激发脏腑的功能,温煦全身脏腑形体官窍。春捂要顾护腰部,同时可用两手搓热后紧按肾俞穴处,稍定片刻,然后用力向下搓到尾闾部,两手上下往返搓50次左右,起到健腰强肾、疏通气血的作用。
•阳辅
阳辅为足少阳胆经腧穴,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腓骨,为胫骨之辅,古称辅骨。本穴位于辅骨外侧,外为阳,故称“阳辅”,具有祛风清热、疏通经络的功效。临床上常选取阳辅穴治疗偏头痛、目外眦痛、胸胁胀痛、下肢痿痹、恶寒发热等胆经疾患,所治多属寒性之阴证,起扶阳以抑阴的作用。本穴在裤子与袜子交接处,春天寒邪易经此侵入人体,时常按揉、艾灸可疏通气血,治疗风寒所致下肢疾患。
益心扶脾 调达气血
李敬孝辨治胸痹经验
摘自2024-12-25中国中医药报
张淼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胸痹是指以胸背疼痛或胸膺满闷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其名与症首见于《黄帝内经》,而《金匮要略》中设“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专篇论其辨治。可见,中医学对胸痹的症状表现、因机证治认识源远流长。因其与现代医学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症状相近,因此现代中医多从胸痹角度论治冠心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尽管现代医学采用血运重建(介入治疗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药物治疗等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但却并不能有效阻断心血管事件链及其他合并症(如心力衰竭、焦虑抑郁状态等)的发生。而中医药以其辨证论治的理念、多样的治疗方法,获得显著的疗效。
李敬孝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黑龙江省名中医,从事中医教学与临床工作50余载。于学术,精研不辍,不囿门户,博采众长,理论造诣颇丰;于临证,辨证明理,审病详细,通权达变,临床效验甚佳。尤其在治疗心系疾病方面独具心得,善以益心扶脾、调达气血为治,每每效如桴鼓。现特将其对胸痹的因机特点及证治规律的认识与临证经验记录如下,以飨同道。
宗仲景遗旨,详审病机
李敬孝宗仲景“阳微阴弦”之旨,将胸痹的核心病机概括为虚、滞两端,虚涉及气虚、阳虚、血虚、阴虚,滞关乎痰浊、瘀血、气滞等病理因素。临床实践中审证求机,知常而达变。
以“虚”为本,发于心而不离乎脾
胸痹的核心病机不离心之气、血、阴、阳四虚。李敬孝尤其重视心气、心阴之不足,认为心阴亏虚、心气不足为胸痹的内因与始动因素。心气不足,无力推动心血运行,心血不能荣养心脉;而心阴耗伤,心阴亏虚,津液亏乏,血失润养,血行不畅,日久皆可发为胸痹,为其发病之肯綮。
胸痹病位虽定位于上焦,但非独归于心也。李敬孝经过多年临床实践,认为胸痹无论标本虚实,总不离脾胃纳运失常,功能失调。罹患胸痹者,以中老年人多见。此时期天癸竭,中气衰疲,气血化生乏源。而脾为心子,中气不足,脾气亏虚,则子盗母气,以致心气不足,渐成心之阳虚、血虚之变而发为胸痹。
以“实”为标,无论寒痰湿滞,尤以“不通则痛”为要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较快,工作压力大,操劳过度,劳则伤阴耗气,则导致气阴两虚,气虚则血行无力,阴虚则津液虚少,阴寒、痰湿、瘀血等阴邪皆可趁虚而入,冲逆心胸而越踞阳位,阻遏胸阳,气机壅滞,浊瘀积聚,痹阻心脉而为病。本病因虚致瘀,因瘀重虚,其中气滞、血瘀、痰浊三者既是病理产物,也是致病因素,各种病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相互叠加,相互影响,以致胸痹一病病机错综复杂。
遵经方法门,审机论治
李敬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基于本病因机规律及当代患者的病症体征特点,以中医学治病必求本的指导思想为基础,谨守病因病机,提出了益心扶脾为治本之法,痰瘀同治、以通为治的治标之旨,强调标本兼顾的治疗大法。
补养心之气阴以治本,补脾升提以颐心
补益心气、滋养心阴是治疗本病的基本大法,取生脉散组方之意,自拟五参芪汤临证加减为治。其方用生晒参、太子参、北沙参、苦参、丹参、黄芪、五味子、麦冬,诸药温而不燥,滋而不腻,气阴并补,使心气得以充养,血行得助,则心脉得以通畅。
五参芪汤虽以补养心气、心阴为旨,但其中生晒参、黄芪、太子参实为补气健脾之要药。李敬孝在辨治胸痹时,尤其重视培补中气,升发清阳,以复脾胃之运、升降之职,宗气得充而贯心脉、行血气,胸痹得治。临证中,为防治补益药滋腻碍胃,常伍以木香、枳壳等理气和中之品,并善用升阳举陷之法以复脾胃之枢转,常用方剂为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升陷汤。
着眼痰瘀,强调以通为治
李敬孝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发现胸痹者多形体肥胖,平日嗜食肥甘厚腻,致使脾胃失于健运,痰湿内蕴,聚生痰浊,上犯心胸,则胸阳不展,心脉痹阻而发病。临床表现为胸闷窒痛,心中痞塞,胸满咳嗽,痰黏不爽,肢体酸楚,沉重无力,舌淡暗,脉沉伏或弦滑。李敬孝常以经方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宣通胸阳、理气通滞以治标。
现代人工作生活压力普遍较大,情志多有不遂,或忧愁思虑,或抑郁恼怒,每易壅滞气机,气郁从阳化火,火热与痰湿胶黏不解,湿热郁蒸,心胸气机不畅,血行不利则发为胸痹。表现为胸胁闷痛,情志不舒则重,善太息,伴纳呆呕恶、脘腹痞闷、身重烦乱、口苦口黏、大便溏薄臭秽、舌质黯红或红绛、苔黄腻、脉弦滑数等。李敬孝治标为先,以逍遥散加减化裁疏利肝脾,用自拟方湿浊清和中化湿、宣畅气机。
胸痹,大多病程迁延,病情缠绵。诸标实之中,无论痰浊湿阻,抑或气郁热毒,每多久病入络,痹阻血脉,夹杂瘀血阻滞之证。李敬孝临证注重以通为治,常根据血瘀、气滞等情况随症加减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之品。
验案举隅
五参芪汤案
患者男,61岁,2018年3月14日初诊。主诉:阵发性心前区疼痛不适3年余,加重1周。患者于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前区疼痛不适,诊断为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经住院好转后出院。平素口服倍他乐克、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平素出现心前区不适时口服硝酸甘油片后缓解。1周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心前区不适症状加重,次数增多,故来就诊。刻下:心前区偶有疼痛不适,运动后加重,气短,乏力,倦怠,汗出,无明显怕冷怕热。饮食尚可,二便正常,少寐多梦。舌暗,舌苔薄白,脉细缓。
诊断:胸痹(心气不足)。
治则:补益心气,通脉止痛。
方用五参芪汤加减:黄芪50g,生晒参10g,丹参15g,太子参10g,北沙参10g,苦参5g,五味子10g,麦冬15g,砂仁5g,远志10g,炒酸枣仁15g,桃仁10g,红花10g,炙甘草10g。7剂,煎服法同上。
3月21日二诊:患者服用药物后,心前区疼痛不适次数减少,但活动后仍感不适,气短乏力、倦怠明显好转,偶有汗出,饮食及二便正常,睡眠改善。舌暗,舌苔薄白,脉细。守上方加川芎10g、赤芍10g、龙骨50g、牡蛎50g。7剂,煎服法同上。
3月28日三诊:患者服用药后偶有心前区疼痛不适,气短乏力、倦怠基本消失,无汗出。饮食及二便尚可,睡眠正常。嘱其守原方继服7剂。后经随访,患者上述症状基本消失,偶有心前区疼痛不适。
按 本案患者主诉阵发性心前区疼痛不适、气短、乏力、倦怠、汗出、少寐多梦均为心气不足之证的表现。心气亏虚,无力运血,血运不畅,阻滞心脉,不通则痛,故可见心前区疼痛不适,心气不足、心神失养则可见气短乏力,倦怠。心血运行失畅,不能濡养心神,则可见少寐多梦。心之液为汗,心阴外泄,心阴亏虚,则汗出。舌暗、舌苔薄白、脉细缓均为心气不足之象。该患者本虚之象显露,故采用自拟方五参芪汤加减化裁,以补益心气、通脉止痛为基础,加以滋养心阴、宁心安神之品。方中运用黄芪、生晒参、太子参以补益心气;丹参、桃仁、红花、川芎、赤芍以通脉止痛;北沙参、苦参、五味子、麦冬、砂仁以滋养心阴;远志、炒酸枣仁、龙骨、牡蛎以宁心安神;炙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共奏补益心气、通脉止痛之功,使心气充,心脉通,心有所养,则诸症自消。
升陷汤案
王某,女,78岁,2016年4月27日初诊。主诉:胸闷、气短3个月,近1周上述症状加重,并伴有胸前区刺痛,乏力,易外感,手足冷,舌黯红,脉细涩。
诊断:胸痹(气虚夹瘀)。
治则:升举气机,活血化瘀。
方用升陷汤合丹参饮加减:黄芪50g,人参10g,柴胡10g,升麻10g,知母15g,桔梗30g,丹参20g,砂仁10g,降香5g,檀香3g,炙甘草10g。7剂,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2次分服。
5月4日二诊:心前区刺痛未发作,劳累后偶发胸闷、气短,手足冷改善。守原方加香附15g、川芎15g。7剂,煎服法同上。
5月11日三诊:服药后,胸闷气短未发作,偶有乏力。守上方加仙鹤草35g,去香附、川芎。7剂,煎服法同上。
5月18日四诊:服药后手足冷症状改善,偶乏力。守上方加麦冬15g、五味子5g。7剂,煎服法同上。
5月25日五诊:症状消失,患者痊愈。
按 本案患者因胸中大气下陷,故胸闷、气短;气虚卫外不固,故易外感;气虚不能推动血液运行而致血瘀,故出现胸前区刺痛。病位在心,由中气虚馁、大气下陷所致,故处以升陷汤为主,升提宗气以贯心脉、助行血。合丹参饮活血化瘀,标本兼治。
血府逐瘀汤案
患者,男,55岁,2013年4月21日初诊。患者自诉3年来常感胸闷、气短、疼痛,夜间症状加重,心悸,昼瘥夜甚,常在饮酒后发作,平素痰多,胃脘部胀满、反酸,小便略黄,大便不成形。舌质暗红,苔白厚腻,边有瘀点,双脉涩。
诊断:胸痹(痰浊中阻,气滞血瘀)。
治则:祛痰散结,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方用血府逐瘀汤合枳实薤白桂枝汤加减:瓜蒌35g,薤白20g,桂枝20g,枳壳10g,厚朴15g,姜半夏15g,当归20g,川芎10g,桃仁15g,红花10g,赤芍20g,柴胡10g,桔梗20g,牛膝10g,三七5g,炙甘草10g。7剂,水煎服,日1剂,1日2次。
5月5日二诊:胸闷、气短、疼痛明显好转,痰减少,胃脘部胀满、反酸缓解。守上方将薤白改为25g,增加通阳散结、行气导滞功效,加丹参20g,增加活血祛瘀止痛的功效。15剂,煎服法同上。
6月2日三诊:胸闷、气短、疼痛基本痊愈,无咳痰,无明显胃脘部胀满、反酸症状。嘱其注意饮食、起居。
按 《金匮要略》载:“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血证论》指出,血瘀上焦,则见胸背肩膊疼痛麻木逆满等症,宜用血府逐瘀汤。结合舌脉,诊断患者有瘀血明证,又据“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结合患者痰多,微咳,饮酒后易胸闷、气短,胃脘部胀满、反酸,诊断其为痰浊瘀阻,方中当归、生地黄、川芎养血活血,桃仁、赤芍、红花逐瘀活血,柴胡、枳壳理气疏肝,瓜蒌、薤白配合半夏散胸中凝滞之痰浊,宣胸中阳气以宽胸,方药切中病机,故功效显著。

补益妙方五福饮

 (2024-03-07 04:47:01)[编辑][删除]
补益妙方五福饮
赵景广 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人民医院
近日我科门诊接诊虚损证患者一名,60多岁,自述多年食欲不佳,平日易疲乏困倦,怕冷伴心悸,舌色淡且齿痕重,脉象沉细,腹部肌肉柔软无力。患者长期接受中医药治疗,或辨为脾虚湿盛,或辨为心脾两虚等,疗效皆不佳。仔细了解情况后,笔者认为该患者属五脏气血亏虚证,选用五福饮治疗,后反馈效果显著。五福饮作为补益名方,临床使用范围广泛,对于某些虚劳患者治疗及日常养生都有极大价值,下面就来一起了解一下这个方子。

功效及主治

五福饮出自《景岳全书·新方八阵·补阵》,张景岳认为五脏各有虚损,虽其临床表现不一,但细究起来无外乎气血阴阳之匮乏。在张景岳理念中,阴阳既对立又统一,又相互依存、互根互用。这一观点与之前的精气血单向相生思想相比,是一种极大的进步。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其气乃生,即人体阴阳和谐,才能起到“补”的作用。临床上,补气同时不离补血,补阳同时不离补阴。如此,阴阳才可交感相生,“故以精气分阴阳,则阴阳不可离;以寒热分阴阳,则阴阳不可混。此又阴阳邪正之离合也”(《类经》)。张景岳认为,凡补剂皆应遵循阴阳同调之法,即“故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类经》)。

气属阳,性趋上;血属阴,流沉于下。气、血具有不同的生理特征,故临床用药选择亦不尽相同。《景岳全书》中五福饮原文载:“凡五脏气血亏损者,此能兼治之,足称王道之最。”此方由人参、熟地、当归、白术、炙甘草组成,“或宜温者,加姜、附;宜散者,加升麻、柴、葛,左右逢源,无不可也”。

人参甘温,为治虚劳第一要药,能够大补元气,止渴生津,补心之亏损;熟地得土之精,可封填骨髓,滋肾水,补益真阴,以滋肾亏。人参与熟地相合亦有两仪膏之意,诸阳虚损者非人参不可,阴之损者莫非熟地,二药配合,一阴一阳,一血一气。白术善健脾胃,防诸药过厚腻,运化诸药,亦以白术行“培土生金”之法,护肺之娇嫩;肝为血脏,以当归养血活血,运行诸经的同时行养肝之意;炙甘草健脾养胃,甘以润胃温以暖脾,亦可发挥调和诸药之效。诸药合用,气血双补中寓含通补之意,既可五脏同调、双补气血又防补药壅腻运化不及,故可治疗五脏气血虚损证。现代研究发现,五福饮及其加减方可用于腰椎间盘突出、膝骨关节炎、变异性哮喘、肿瘤等。

禁忌事项

五福饮应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不能随意进补。湿证患者或本实标虚患者若随意服用,可能会加重病情。用药时间亦不可过长。服药期间,不宜服用甘遂、芫花、海藻、大戟、藜芦及含上述成分的相关药品。

乏力疲倦试试“小人参”

  (2024-03-07 08:47:16)[编辑][删除]
乏力疲倦 试试“小人参”
摘自2024-3-6中国中医药报
苏子莹 何富乐 浙江中医药大学
现代人工作压力大,难免疲惫。也有人试着去多运动锻炼身体,结果越运动越累。其实,这可能是气虚导致的。气虚的表现有乏力、气短、懒得说话、心悸、失眠、头晕、耳鸣、食欲不振、腹胀、便溏、月经不调等。中医认为,气是人体的动力源泉,气虚的人就好像一辆缺少汽油的汽车,自然不能畅行。那么如何给自己的身体加加油呢?不妨试试党参。
党参被誉为“小人参”,归脾、肺经,性味甘、平,能补中益气、养血生津、健脾益肺,可用于脾肺气虚、食少倦怠、咳嗽虚喘、气血不足、面色萎黄、心悸气短、津伤口渴、内热消渴等。党参以根部入药,在秋季收获、洗净,晒干制成。党参不仅是药材,更是百姓餐桌上的常客。从食补而言,党参不仅能滋补元气,还口感良好,滋而不腻。
有人说,既然都是补气,为什么不能直接用补气作用更强的人参呢?这是因为人参药性更强,适用于气虚重症的患者,比如大量流汗、剧烈腹泻、大失血等导致元气大量亏耗的患者。而党参是平补,更适用于轻症患者。
如果平时动一动就感到乏力,可以试试在饮食中加入党参。下面推荐三款药膳以供参考。
党参红枣茶
食材:党参10g,大枣2枚,茶叶3克。
做法:上述三物放入保温杯,开水冲泡,代茶饮用。
适用人群:具有补益脾胃、益气生津、调和营卫的作用,适合乏力、消化功能不良、食欲不佳等人群。
党参薏米山药粥
食材:党参10g,山药、薏苡仁各30g,大枣10枚,大米50g。
做法:将材料洗净煎水,去渣,汤汁中加入大米煮粥。
功效:具有健脾益气、祛湿的作用,适合面色无华、乏力、消化不良、身体沉重、头晕昏沉、眼睑水肿等人群。
党参当归炖鸡汤
食材:党参10g,当归5g,红枣5枚,鸡1只,盐适量。
做法:将鸡切块,全部材料放入锅内,加适量清水,炖煮1小时,加适量盐调味即可。
功效:具有益气养血的作用,适合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容易感冒、月经量少等人群。
党参虽然作用良多,但是如果有风寒或者风热感冒的时候,不宜用党参。因为感冒时外邪侵入体内,一味滋补会助长邪气。《得配本草》说“气滞怒火盛者禁用”,也是说体内存在实邪时不宜食用党参。此外,在食用党参时,最好不要与绿豆、胡萝卜、茶、辣椒等一起食用,以免疗效减弱。

常用保健耳穴可以经常揉一揉

   (2024-03-07 08:48:26)[编辑][删除]
常用保健耳穴可以经常揉一揉
摘自2024-3-6中国中医药报
唐子峰 宋艳丽 云南省中医医院
在我们的面部五官中,耳朵是唯一的听觉器官,它不光可以收集声音,还能用来诊病、治病。耳针是针刺疗法的一种,是指用王不留行籽或毫针在耳上针刺某一耳穴以防病治病的方法。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种神奇的疗法。
以耳治病历史悠久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察耳诊病的记载,《灵枢•师传》云“肾者主为外,使之远听,视耳好恶,以知其性”。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云:“耳坚者则肾坚,坚则肾不受病,不病腰痛。耳薄者则肾脆,脆则伤热,热则耳吼闹,善病消瘅。”
在20世纪50年代,法国医学博士、外科医师Nogier(诺吉尔)拜访了一位民间医生,这位医生用烧灼同侧耳廓疗法治疗一位患顽固性坐骨神经痛的妇女,使病症完全消失。诺吉尔经过6年研究,除了用耳针缓解各种疼痛外,还治疗高血压、癫痫、月经不调等病症,扩大了耳针的应用范围。诺吉尔提出耳穴分布大致如一个倒置胎儿,认为耳廓与内脏相关,并定位耳穴42个。
1992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耳穴名称与部位》,便有了我们现在常见的标准耳穴挂图,耳针也逐渐为大众所知晓。
推荐保健四穴
耳穴是分布于耳廓上的腧穴,也叫反应点、刺激点。耳与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各脏腑组织在耳廓上均有相应的反应,如压痛、结节、变色、导电性能等。通过刺激耳廓上的穴位,可以疏通筋络、运行气血、调节脏腑和器官功能活动,从而预防和治疗疾病。刺激耳穴的主要方法有针刺、埋针、放血、耳穴贴压、磁疗、按摩等。其中耳穴贴压具有方便经济便捷,疗效确切等优点,所以广为使用,以下介绍几个常用保健耳穴。
神门穴 此穴位于降压点与盆腔穴连线的中下1/3交界处,是止痛要穴,尤以治疗颈椎病、多发性肌纤维炎、坐骨神经痛等见长。
耳尖 耳尖位于耳轮顶端。耳尖放血可清热解毒、祛风除湿,在很多疾病治疗中有着重要地位。
降压点 此穴在三角窝内的外上角,是诊断和治疗高血压的参考穴及特定穴,血压在180/100mmHg以上时,降压区触诊会有条索状硬块。治疗高血压时,常以降压点为主穴,给予耳尖放血数滴也可辅助降压。
聪明穴 此穴在耳背、脑后沟的内侧缘,与耳前的额穴相对。额是健脑要穴,用王不留行籽对贴聪明穴和额穴,同时配用肾、心、丘脑穴等穴,有醒脑开窍、加强记忆的作用。

瑞兽有龙相入药得吉祥——诗词中和龙相关的动物及其药用价值

    (2024-02-23 15:45:03)[编辑][删除]
瑞兽有龙相 入药得吉祥
——诗词中和龙相关的动物及其药用价值
摘自2024-2-21中国中医药报
黄新生 河南省武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载见辟王,曰求厥章。龙旂阳阳,和铃央央。”这是《诗经•周颂•载见》的第一部分,描写诸侯朝见周王时的盛大场面,其中“龙旂阳阳”是天子威严的体现。
龙是我国神话中的动物,能飞行,擅变化,会呼风唤雨。现实中虽不存在龙,但一些动物因具有龙的特征,被赋予祥瑞意义,也是入药的良材。
鹿为斑龙补肾阳
梅花鹿性格温顺,性格机警,行动敏捷,自古便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梅花鹿身上有斑点,鹿角与龙角相似,故又被称为“斑龙”,《本草纲目》载:“斑龙名出《澹寮方》。”相传仙人苏耽与众人戏猎,骑一匹梅花鹿,遇到险绝之地能腾空飞翔。众人问苏耽这匹鹿为何如此神骏,苏耽说:“这是一条龙啊!”
梅花鹿是健康长寿的象征,传说南极仙翁的灵芝仙草由鹿鹤二仙守护。宋代王禹偁《花鹿》:“花鹿一何驯,长随病使君。必教吾在野,当与尔为群。静饮清溪水,闲眠碧洞云。犹胜市朝里,逐众走纷纷。”鹿茸为雄性梅花鹿或马鹿密生茸毛尚未骨化的幼角,又名斑龙珠,清代叶志诜《神农本草经赞•鹿茸》:“角仙茸客,备物药笼。春萌茄紫,香染琼红。折歧误马,戴异称龙。何缘解絷,养性从容。”斑龙丸是古代的补肾名方。
“气味甘温是鹿茸,填精益血重斑龙。头旋眼黑皆能止,崩带淋遗尽得松。”(清代王如鉴《本草约编•鹿茸》)鹿茸是常用的补阳类中药,具有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的功效,用于肾阳虚衰、阳痿滑精等的治疗。清代张璐《本经逢原》载:“鹿茸功用,专主伤中劳绝、腰痛羸瘦,取其补火助阳、生精益髓、强筋健骨、固精摄便。”
“无毒甘温用勿疑,下元不足总相宜。生精益髓伤中却,健骨强筋劳绝离。”(清代朱钥《本草诗笺•鹿茸》)鹿茸既补肾阳,又强筋骨,配伍五加皮、熟地黄、山茱萸等,可治疗肾虚骨弱所致的筋骨痿软;配伍骨碎补、续断等,可治疗骨折愈合不良。
鱼跃龙门利水湿
鲤鱼因其鳞有“十”字文理而得名,是勇敢坚毅、吉祥繁荣的象征。《本草纲目》引陶弘景曰:“鲤为诸鱼之长,形既可爱,又能神变,乃至飞越江湖,所以仙人琴高乘之也。”鲤鱼的鳞与龙鳞相似,传说鲤鱼跃过龙门之后就会化为蛟龙,唐代项斯《鲤鱼》:“似龙鳞又足,只是欠登门。月里腮犹湿,泥中目未昏。乞锄防蚁穴,望水写金盆。他日能为雨,公田报此恩。”宋代赵必成《题陈生鲤鱼图》:“神龙原自异凡鱼,潴泽还知不久居。平地雷轰头角露,滔天浪浴甲鳞舒。应夸鳌海都量遍,漫道龙门不可逾。试问锦标刚一跃,陡成霖雨足沾濡。”
“急流跳跃逆流行,无毒而甘且带平。身出肿浮能代解,脚由湿热善为清。鳞除崩吐安红血,胆退疼昏愈赤睛。脑主卒聋淋用齿,施来莫不见功成。”(清代朱钥《本草诗笺•鲤鱼》)
《神农本草经》将鲤鱼胆列为上品,载其:“主目热赤痛,青盲,明目。”此外,鳗鲡鱼、鳣鱼等因外形、性情等原因,也被认为与龙有关,宋代苏颂认为:鳗鲡鱼似鳝而腹大,青黄色。云是蛟蜃之属,善攻江岸,人酷畏之。唐代陈藏器说:“鳣长二三丈,纯灰色,体有三行甲。逆上龙门,能化为龙也。”
祈雨利水石龙子
石龙子又名蜥蜴、山龙子、泉龙,因其形如小龙,生于石涧之中而得名,明代李梴《医学入门》载:“生石涧中,形似龙而小。《衍义》云:能至风雨,故利水道,通五癃邪结气,破石淋下血。”古人常用石龙子祈雨,李时珍说:“此物生山石间,能吐雹,可祈雨,故得龙子之名。”
古代诗词中也多有用石龙子祈雨的描写,唐代《蜥蜴求雨歌》:“蜥蜴蜥蜴,兴云吐雾。雨若滂沱,放汝归去。”宋代郑刚中《夜闻雨声,赋古风,时赵使君祈雨之翌日也》:“昨朝太守拜坛下,五龙奉命云雷惊。小儿放散蜥蜴去,神鼓罢击巫舞停。田翁翻沟出胜水,妇子田边笑相迎。”
“吐雹祈雨最神灵,中品曾看列本经。散结除癃俾逸乐,破淋下血获安宁。肿消水利情堪表,疰退邪祛功足铭。本属咸温阳善助,寒书纲目误休听。”(清代朱钥《本草诗笺•石龙子》)
石龙子为石龙子科动物石龙子或蓝尾石龙子除去内脏的全体,具有利水通淋、破结散瘀、解毒的功效,用于癃闭、石淋、小便不利、恶疮、臁疮、瘰疬的治疗。《神农本草经》将石龙子列为中品,载其:“主五癃邪结气,破石淋,下血,利小便水道。”
鼍为龙族破癥瘕
在远古时期,龙的形象与扬子鳄更为接近。距今6500年前的河南濮阳“蚌塑龙虎墓”中,发现了古人用蚌壳拼砌的一条张牙舞爪、昂首欲飞的龙。蚌塑龙体型特征与扬子鳄相似,长约1.8米,龙首、龙身、龙尾、龙爪一应俱全。
在《诗经》中,也将扬子鳄称为龙,如《秦风•小戎》载:“龙盾之合,鋈以觼軜。”其中的龙盾是用鳄鱼皮制作的盾牌。后世将扬子鳄称为鼍龙,并认为是龙的一种,《本草纲目》引陈藏器曰:“鼍形如龙,声甚可畏。长一丈者,能吐气成云致雨。既是龙类,宜去其鱼。”扬子鳄又名土龙、猪婆龙,《聊斋志异•猪婆龙》载:“猪婆龙,产于西江。形似龙而短,能横飞。常出沿江岸,扑食鹅鸭。”
“鼍鱼甲主何经病,功在平肝疗厥阴。虫杀百般邪灭迹,血安五色痛消沉。癥瘕散逐坚无伏,寒热捐除积不侵。莫憎微温酸小毒,为煎治疟著千金。”(清代朱钥《本草诗笺•鼍甲》)
《神农本草经》将鼍甲列为中品,李时珍认为:鼍甲所主诸证,多属厥阴,其功只在平肝木、治血、杀虫也。现在,扬子鳄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已不再入药使用。
用“龙”有术话中医
摘自2024-2-19中国中医药报
郑洪 浙江中医药大学

明代《本草品汇精要》中的龙。

汉代瓦当中的苍龙像拓片。

浙江中医药博物馆展出的龙齿标本。
甲辰龙年到来,到处是“龙行龘龘”的祝福。在十二生肖中的动物中,唯有“龙”是虚构的,然而却深得人们重视。龙究竟长什么样?明代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申古人说法认为,龙的外形有“九似”,即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蛤蜊)、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显然,人们将各种动物的优点都叠加到“龙”的身上,从而使它格外尊贵。
龙文化在中国有深厚的基础,这同样也反映在中医药文化中。
妙借龙性论辨证
人们都熟悉“东方苍龙、西方白虎”的说法,在五行中东方属木,在五脏中则与肝脏相配。如《普济方》说:“(肝)其位居于左,以应东方苍龙之木。”
东方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在古代称为“四神兽”,其历史相当悠久。距今约7000年前的濮阳西水坡45号墓中,人们发现了目前最早的蚌塑青龙、白虎形象,正好分居于东、西两方。但是龙、虎与人体脏腑怎么扯上关系了呢?其实在中医早期经典中并没有这种说法,像《黄帝内经》中从来没有提到龙,书中提到与肝脏相配的五畜是鸡。
不过“四神兽”的观念被道教沿用,并将其与人体脏腑对应。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引用道教的养生导引法时就提到“卒左胁痛,念肝为青龙”的说法。由于肝与龙均色青、属木,在原理上相通,所以后来医书中也采用了这一说法。但有意思的是,古代医家以肝配龙,并不表明肝的尊贵,反而是用来提醒,要时刻对它保持警戒。
中医理论贵虚贵静,而龙在古代文化被认为是桀骜不驯的。东汉哲学家王充在《论衡》中记载,传说飞龙升天会带来很大破坏:“盛夏之时,雷电击折树木,发坏室屋,俗谓天取龙。谓龙藏于树木之中,匿于屋室之间也,雷电击折树木,发坏屋室,则龙见于外。龙见,雷取以升天。”中医对肝的认识,与这种说法有相似之处。肝为将军之官,其性容易升发太过,一旦龙腾雷击,那不就会对人体带来伤害吗?古代医家把这种情况称为“龙雷之火”,或称相火。
那么,如何消除“龙雷之火”的危害呢?古人仍然从龙的传说中得到启示,即可以滋肾水以涵肝木。因为龙喜居于水中,如果水深则龙潜水底而不会升腾,因此可以通过滋肾来防治肝木过于升发。清朝温病名家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有一条小定风珠方,治疗虚火上冲、厥而且哕者,就应用了这一原理。方中有一味滋阴潜阳的龟板,吴鞠通借用“四神”的说法指出其独特作用:“亢阳直上颠顶,龙上于天也。制龙者,龟也。古者豢龙御龙之法,失传已久,其大要不出乎此。”这些其实是他的临床经验,通过巧妙地借用“龙”的特性来加以阐明,就更易于让读者理解。
“兴风作浪”有奇用
“龙”之兴风作浪虽然值得警惕,但如果能合理借用,有时却又是绝妙的治疗手段。这方面的代表方就是医圣张仲景的大小青龙汤了。
在张仲景《伤寒论》中,两张以“龙”命名的方剂功用各有不同。大青龙汤有发汗解表、清热除烦的功效,主治外感风寒、兼有里热,也治溢饮证;小青龙汤具有辛温解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之功效,主治外寒里饮证。它们为什么以“青龙”为名呢?不少注家都指出,两方主治的特点是都有水饮之邪为患,龙腾之时能驱散雨水,故借用这一名称。例如清代医家魏荔彤评价大青龙汤:大青龙本行水之神,用以驱治水邪,兴云致雨使阳无所郁而气畅,阴无所凝而水消。清代名医张志聪也说:“大青龙者,乃在天之龙,能兴云施雨,涣汗,其大号者也。小青龙者,东方起蛰之龙,从下而上,能泄冬令之寒水者也。”他指出二方均能发汗散水饮,即“大青龙风行雨涣,小青龙振蛰云兴”,方名形象地体现了其功效特点。
善于借用“龙”的力量的,还有著名的“黄龙汤”。这是一张治疗阳明腑实、大便秘结的方剂,其特点是在大黄、枳实、厚朴等攻下药之外,加用人参、当归、甘草等补药。为何如此?一种解释认为,此方主要适用于体质较弱的患者,为防止泻下药伤人正气,因此采用“补泻兼施”的办法。但清代医家张璐认为这样理解不够准确,他说“补”的目的是为了增加“泻”的功效:“汤取黄龙命名,专攻中央燥土。土既燥竭,虽三承气萃集一方,不得参、归鼓舞胃气,乌能兴云致雨?”脾胃属土而色黄,人参等加强了脾胃荡涤邪气的功能,所以形象地称为“黄龙汤”。后来吴鞠通在《温病条辨》还认为光加人参、当归等还不够,进一步改良为新加黄龙汤,又加用麦冬、生地、玄参、海参等以阴阳兼补。
“龙”药家族功效多
说到药物,带有“龙”字的中药相当多。而且它们的药性和功效都不简单,像龙胆草、龙葵大苦大寒,龙血竭、龙须藤活血止痛,龙眼肉、血龙藤(鸡血藤)补血佳品等。当然这些植物药只是借用“龙”的名称。“龙”毕竟是动物,我们不妨来看一看动物药中的“龙”。
首先要说的,自然是传说中“龙”的身体遗存物,即龙骨和龙齿。它们实际是远古哺乳类大型动物的骨或齿的化石,只是古人以为是“龙”的遗骸,并因此认为它们具有“龙”的性能。
李时珍说:“龙者东方之神,故其骨与角、齿皆主肝病。”由于它们已经矿物质化,所以更长于重镇安神。古人强调:“肝藏魂,能变化,故魂游不定者,治之以龙齿。”
宋代《本事方》记载了一个医案:有个姓董的书生每当睡下,身体虽然在床上,却感到魂神离体,因而惊恐不安,通宵不能入睡。后来医生用珍珠丸治愈。珍珠丸中就有龙齿,医者认为:肝有邪,魂不得归,是以卧则魂若离体也;治魂飞扬者,宜以龙齿。作者还感叹:万物都包含着奥秘,我们要细心体会啊。当然古人主要是用“取象比类”的思维来说明作用机理,现代医生则还可以参考科学数据。据研究,龙骨、龙齿主要含碳酸钙、磷酸钙等矿物质,有降低血管壁通透性和抑制骨骼肌兴奋的作用,这或许是其安神定惊功效的机理之一。
世上虽然没有龙,但“龙”的形象来自多种动物,于是人们也将一些与龙有相似特征的动物取一个带“龙”的名字或别名。如中药地龙,即蚯蚓,它生活于地下,体形圆长而柔软,与传说中的龙身相似,故有此名。地龙是功效卓著的良药,既然是“龙”,自然也入肝经,可以平肝熄风,当然它更擅长通经活络,中医治疗中风偏瘫后遗症的名方补阳还五汤中,它是重要药物。
带“龙”字的动物药还有石龙子。它是蜥蜴的一种,体呈圆柱形,头为圆锥形,尾长渐尖,颇有一点“龙”的样子,常活动在山石间,故此得名。李时珍认为其功效长于利水。用到石龙子的药方不多,但有一种非常有名,这便是中药老字号杭州胡庆余堂生产的“辟瘟丹”。据说左宗棠西征时,士兵患瘟疫,曾紧急让胡雪岩送此药到前线,缓解了疫情。近代杭州、上海等地发生瘟疫时,该药也往往供不应求。生产该药需要用主产于杭州灵隐(地名)一带的“铜石龙子”,它金背白肚,是杭州道地药材。每年夏季,胡庆余堂的药工就携师带徒前去灵隐、天竺山捕捉以制用。灵隐寺僧人本来反对杀生,但因此药是救人所用,便不予干预。
龙在传统文化中有特殊地位。人的生命也正如《易经》乾卦爻辞所说的,有“潜龙勿用”“见龙在田”到“飞龙在天”的不同状态,古代医家善于从龙的意象中感悟脏腑特性和方药机理,但又谨记不能“亢龙有悔”,于是用各种巧妙治法来扬其长而避其害,可谓驾驭有术。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医药“致中和”的文化特色。

小小耳朵隐藏健康密码

    (2024-05-12 17:07:34)[编辑][删除]

郝万山“七情”致病亦治病五论【草根一生】

 气分、血分析义 (2015-05-03 20:04:28)[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http://www.media-school.org/UploadFiles/20121815735956.jpg                         《“七情”致病亦治病—1》 关键词:情志病、心血不足、情绪、脏腑、内关穴、中医、

    专家:郝万山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人的任何一种情绪变化,都会引发细胞、血管、肌肉、内脏、内分泌、免疫机能的一系列改变。根据有关临床统计数据显示,由心理情绪因素而造成的疾病,占到了就诊病人总数的80%—90%。敬请收看由北京中医药大学郝万山教授主讲的《“七情”致病亦治病—1》。

2015年4月13日播出《“七情”致病亦治病—1》

    很多疾病都和不良情绪有关,然而专家告诉我们,情绪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郝万山教授行医半百,他注意到临床中有很多患者,当五脏六腑失调的时候,情绪会更难以控制,负向情绪更容易泛滥。而通过调理脏腑的方法,不良情绪往往能得到改善。更多内容请收看本期节目。

2015年4月13日播出《“七情”致病亦治病—1》

    中医认为心和情绪的关系最为密切,临床中心脏有疾病的患者,往往情绪容易波动。专家告诉我们,如果感觉莫名其妙的想发脾气,不妨先做几个深呼吸,使自己冷静下来。或者用力按压心包经的内关穴,也可以帮助平静心态,缓解暴躁。更多内容请收看本期节目。

2015年4月13日播出《“七情”致病亦治病—1》

    心血不足的人,感情较脆弱,情绪易波动,更要注重情绪对身体的影响,避免长期压抑或情绪剧烈波动。郝万山教授告诉我们,桂圆有补心血,宁心安神的作用。心血不足的人可以适当吃些桂圆。桂圆在吃的时候都有哪些讲究?更多内容请收看本期节目。

2015年4月13日播出《“七情”致病亦治病—1》

2015年4月13日播出《“七情”致病亦治病—1》   《“七情”致病亦治病—2》 关键词:情志病、肾气虚、抑郁、心慌、涌泉穴、

    专家:郝万山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人在受到突然惊吓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心慌、气短、脸色煞白、出冷汗甚至吓得大小二便失禁等表现,从中医的角度讲都与肾脏受到影响有关。有的人认为这些表现都是一时的,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但是专家却告诉我们,这种突如其来的惊吓可能会引发各种严重的后果。敬请收看由北京中医药大学郝万山教授主讲的《“七情”致病亦治病—2》。

2015年4月14日播出《“七情”致病亦治病—2》

2015年4月14日播出《“七情”致病亦治病—2》

    专家告诉我们,除了突如其来的惊吓外,当肾气虚弱的时候,长期的压力、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也会对肾造成影响,引起停止发育、不孕不育、早衰等各种更严重的问题。那么,肾气虚的症状主要有哪些呢?更多内容请收看本期节目。

2015年4月14日播出《“七情”致病亦治病—2》

    说起肾气虚,人们常常会想到要用六味地黄丸补肾,而实际上六味地黄丸只是针对肾阴虚的人群才适用,肾阳虚的人适宜用金匮肾气丸。所以,分清楚肾阴虚和肾阳虚的不同之处就显得更为重要了。更多内容请收看本期节目。

2015年4月14日播出《“七情”致病亦治病—2》

    专家告诉我们,其实我们的身体上自带着补益肾气的“宝贝”:八髎穴和涌泉穴,而且它们的按摩方式也是有讲究的。同时,专家还推荐了几个日常生活中能够食用的,具有补肾功效的药食同源的食品。您知道这些食品应该怎么吃效果更好吗?更多内容请收看本期节目。

2015年4月14日播出《“七情”致病亦治病—2》

2015年4月14日播出《“七情”致病亦治病—2》  《“七情”致病亦治病—3》 关键词:情志病、脾气郁结、思虑、消化道、胃肠、情绪、穴位

    专家:郝万山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物学家发现人生来就有两个脑,一个是颅脑,一个是肠脑。在消化道的组织中竟然存在着和大脑同样的神经细胞、神经网络、神经递质。所以不良情绪会对消化系统产生立竿见影的影响。敬请收看由北京中医药大学郝万山教授为您主讲的《“七情”致病亦治病—3》。

2015年4月15日播出《“七情”致病亦治病—3》

    有些人身体比较敏感,容易受到不良情绪影响,会出现一系列的不适症状。郝老师告诉我们,通过按揉小腿的穴位观察是否有酸痛感,可以早期发现胃肠的问题。这个穴位究竟在哪里?答案将在明天的节目中揭晓。

2015年4月15日播出《“七情”致病亦治病—3》

    古人很早就发现了情绪和胃肠的特殊关系,将其概括为“思伤脾”。忧思会导致脾气停滞,影响气机的正常流动。脾胃气机不能正常工作,人就会吃不下饭,出现一系列的消化系统问题。更多内容请收看本期节目。

2015年4月15日播出《“七情”致病亦治病—3》

2015年4月15日播出《“七情”致病亦治病—3》

    思虑过度的人,往往会出现脾虚的症状,这时候需要健脾行气,让脾胃气机重新动起来。专家带来了一道具有健脾行气作用的药膳,这道药膳究竟如何制作呢,更多内容请收看本期节目。

2015年4月15日播出《“七情”致病亦治病—3》 《“七情”致病亦治病—4》  关键词:情志病、肺气虚、腹式呼吸、肺

    专家:郝万山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紧张的时候会急促喘气,悲伤的时候会哽咽抽泣,受到惊吓的时候会倒吸口冷气,呼吸在不经意间会传递出情绪的变化。反过来,通过调控呼吸方式,也可以达到养心调神、延年益寿的效果。敬请收看由北京中医药大学郝万山教授为您主讲的《“七情”致病亦治病—4》。

2015年4月16日播出《“七情”致病亦治病—4》

    情绪会影响到肺的功能,而中医认为肺主皮毛,肺主一身之气,咳喘病、皮肤病、鼻炎、咽炎等肺系统疾病,都可能和不良情绪有关系。郝教授在调理和肺系统有关的情志病时,也总结了一套自己的经验方法。

2015年4月16日播出《“七情”致病亦治病—4》

    坚持有氧运动能增强心肺功能,促进周身血液循环。肺主皮毛,所以运动后痛痛快快地出一身汗,让汗液带走体内的毒素,也会起到清肺的作用。除此之外,专家还推荐观众练习腹式呼吸,具体锻炼方法,详情见节目。

2015年4月16日播出《“七情”致病亦治病—4》

    肺气虚的人容易感到悲伤,而长期处于悲伤的负向情绪,又会对肺产生不好的影响。专家为肺气虚的患者推荐了一道有补肺气作用的药膳,这道药膳是如何制作的,答案将在节目中揭晓。

2015年4月16日播出《“七情”致病亦治病—4》  《“七情”致病亦治病—5》 关键词:焦虑、肝气郁结、疏肝、压抑、肝脏、肝郁

    专家:郝万山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加重,很容易出现焦虑。很多人认为焦虑只是一过性的情绪,不用太过重视。实际上,专家告诉我们,临床上见到的90%的疾病都与焦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焦虑俨然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大的病因。敬请收看北京中医药大学郝万山教授《“七情”致病亦治病—5》。

2015年4月17日播出《“七情”致病亦治病—5》

    专家告诉我们,焦虑情绪不等于西医所说的焦虑症,它包括了郁怒、怨恨、压抑等各种负向情绪。中医说七情伤五脏,那么焦虑这种复杂的负向情绪会伤害我们的哪个脏腑呢?更多内容请收看本期节目。

2015年4月17日播出《“七情”致病亦治病—5》

    专家告诉我们,焦虑对五脏都有影响,其中对于肝的影响尤为突出。中医说肝有两大功能:肝藏血和肝主疏泄,一旦肝的功能受到影响,就会引发各种各样的疾病。同时,也会出现各种症状。更多内容请收看本期节目。

2015年4月17日播出《“七情”致病亦治病—5》

2015年4月17日播出《“七情”致病亦治病—5》

    如何来疏肝呢?专家提供了自己临床常用的一个穴位---期门穴,并推荐使用震颤的手法来按摩。同时,他还推荐了几味药食两用、可以加入日常饮食中的食品,并推荐了一道疏肝的药膳---三香玫瑰鸡。更多内容请收看本期节目。

2015年4月17日播出《“七情”致病亦治病—5》

2015年4月17日播出《“七情”致病亦治病—5》

梅核气案辨治【草根一生】

  郝万山“七情”致病亦治病五论【草根一生】 (2015-05-04 16:32:51)[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梅核气案辨治【草根一生】


   马某 女,51岁,2012年4月1日就诊。患者主诉晨起口苦而干,舌边麻木刺痛,咽部有异物堵塞感,自觉有气自体内上冲至咽,舌淡红,苔黄腻,脉细弦。

    证属梅核气,病机属肝郁气滞痰凝,有化火之象。治以疏肝解郁,理气化痰。

    处方以越鞠丸、半夏厚朴汤、龙胆泻肝汤化裁:山栀12克,黄芩12克,柴胡12克,生地15克,半夏12克,厚朴12克,枳壳12克,茯苓12克,紫苏12克,桔梗10克,川芎12克,苍术12克,香附15克,郁金12克,降香10克,7剂。

    二诊(4月8日):舌麻而不痛,但仍口苦口干,右胁不适,咽堵感,舌淡红,苔黄腻,脉细弦。斩获甚微,按龙胆泻肝汤、丹栀逍遥散、甘麦大枣汤处方:龙胆草10克,山栀15克,黄芩12克,柴胡12克,生地12克,车前草15克,泽泻12克,当归12克,甘草6克,丹皮12克,白芍15克,茯苓12克,薄荷6克(后),怀小麦30克,大枣10枚,川芎15克,苍术12克,白术12克,厚朴12克,枳壳12克,7剂。

    三诊(4月15日):口苦减而右胁不适消失,只是咽堵如初。处方1:上方再予7剂。处方2:细辛30克,嘱用家用粉碎机研末,每晚临睡前用少量煮热的镇江香醋相拌,敷于脐眼,覆以纱布,固以胶带,翌晨揭去。

    四诊(4月22日):咽堵感明显减轻,口苦口干进一步好转。再予敷脐治疗,后随访咽堵感消失。

    分析与体会

    总的来看,以上用汤药辨证论治并无大谬,但治疗梅核气却并无显效。在临床上经常会遭遇到这种尴尬的情况:辨证无误,论治无效。所以,本人深感一般普通的辨证论治远不是万能的。在三诊时,笔者忽想起曾于2005年遇到一位患者,该患者咽喉连及胸骨上窝处疼痛不适年余,凡吞咽、饮水、食物稍咸均加重疼痛;咳嗽、深吸气、哈欠、有时甚至正常呼吸亦皆引起该部疼痛难以忍耐,以至不能站立,全身觉冷,夏日恶风扇而喜棉被,对此怪症用细辛敷脐治疗后霍然而愈的经历,遂用细辛敷脐治疗。笔者认为,由于患者一直在服疏肝理气、养心安神、清热化痰湿汤药而不效,因此基本可以将梅核气的消除归功于细辛敷脐治疗。

    细辛首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谓其“味辛温,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本草纲目》全面概括了细辛功效:“细辛,辛温能散,故诸风寒、风湿、头痛、痰饮、胸中滞气、惊痛者,宜用之。”考虑到细辛有利窍而散胸中痰饮滞气的作用,而患者初诊诉“自觉有气自体内上冲至咽”,可谓对症。以上临床经验表明,细辛敷脐利咽值得今后深入观察研究。

处方 半夏10克、厚朴10克、柴胡10克、香附10克、红花10克、白芥子10克、桔梗6克、陈皮6克、甘草6克、升麻4克


【功能】疏肝解郁,理气化痰  【主治】梅核气

【方解】“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之而顺矣。”本方以厚朴、陈皮、柴胡、香附理气;半夏、白芥子化痰;桔梗宣肺气;升麻、柴胡引药上行。气机利,痰湿化,梅核气而得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