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远志

(2024-04-22 14:56:51)

远志

时间:2024-04-1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周超凡

 

安神益智心肾通,

善治失眠与多梦。

健忘惊悸或恍惚,

神志异常不从容。

祛痰能治痰黏稠,

消肿能治乳房痛。(周超凡  中国中医科学院)


 

浅谈中医基础理论建模研究

 (2024-04-16 17:18:24)[编辑][删除]

浅谈中医基础理论建模研究

时间:2024-03-2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作者:张承龙 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干支象数医学研究分会 张琳慧 山东省淄博高新区卫生健康事业中心

 

研究探讨中医“天地人合一”医学模式,需要先讨论医学模式的概念。医学模式是对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特点和本质的哲学概括,是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时期和医学科学发展阶段,认识和解决医学与健康问题的思考。医学模式的核心是医学观,主要研究医学的属性、职能、结构和发展规律。

中医学以自然哲学为理论基础建立了“天地人合一”的医学模式,建立解读中医“天地人合一”医学模式的理论体系,包括与中国哲学的道(炁)、阴阳、五行等概念密切关联的中医学生理病理心理等学说。

从现代的视角来看,中医学的“天地人合一”的医学模式对人类健康与疾病特点和本质的哲学概括是不过时的,从相关数理模型来看有些内容还具有超时代的特征。解读中医学医学模式的理论体系涉及的数理模型有许多种类,如八卦模型、阴阳五行模型、九宫八风模型和干支历模型等,其中的干支历模型涉及人体全生命周期生长壮老已的分析技法,也就是中式人体生物钟诊法。目前来看,开展对干支历数理模型的深入研究对当代生命科学研究者而言是有现实意义的。

从医学模式的角度来看,中医“天地人合一”的医学模式是稳定的,而西医医学模式涉及的内容则变化较大。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的发展,西医医学模式依次经历机械唯物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以及现代医学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现代医学起源于生物医学模式,从生物学角度研究宿主、环境和病因三大因素的动态平衡。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和疾病谱的变化,人们逐渐认识到原有医学模式的不足,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强调关心病人、关注社会,注重技术与服务的共同提高,为现代医学开拓了广阔的空间,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拓展了医学的境界。

以现代科学角度来看,从基因学说的提出到人类全基因草图的完成,人体生命活动是有其相应的物质基础的。从全基因的功能表达来看,虽然现代医学在单基因遗传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目前人体全基因与全基因表型之间的表达规律、影响因子等内容还没有研究清楚。而中医“天地人合一”医学模式是涉及天地自然环境因子、人的心理因子和社会环境因子对人体健康或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等内容的。现代医学模式进一步发展,更多关联自然环境因子、社会环境因子和心理因子,一定程度上与中医“天地人合一”的医学模式涉及的内容有趋于一致的发展方向。

从中医“天地人合一”医学模式与现代医学模式的概念涉及的内容来看,现代医学模式还没有建立相应的涉及人体全生命周期的数理模型。比如,从现代流行病学的角度,其研究的样本对应人群先天禀赋样本没有相应的理论值;而中医“天地人合一”的医学模式对应的医学理论体系是有其相应的理论模型的,如以上已经提到的干支历模型等。干支历模型可以从气、阴阳五行、五臓六腑、经络等与干支象数的联系方面推算出一定地区、一定时空范围出生人群的先天体质禀赋样本的理论值,样本之间可以从干支象数医学循证研究的角度设立对照组,进行人群大样本大数据循证研究。

干支历模型作为中医学医学模式依托的数理模型之一,其所涉及的对人类认识、解决医学与健康问题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是值得研究的,尤其在当代科技的支持下,是可以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的。对于中医学涉及的干支象数医学循证研究,有必要以中医“天地人合一”医学模式为切入点,依托干支历模型对干支象数医学进行深入的循证研究,这将促进人类对健康与疾病特点和本质的认识,为解决人类健康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和实际的帮

助。

“贯众”入药品种多

 (2024-06-06 17:06:39)[编辑][删除]
“贯众”入药品种多
摘自2024-5-29中国中医药报
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贯众,因其叶丛生于根茎而得名,李时珍言“其根一本而众枝(指叶柄)贯之,故……根名贯众。”贯众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谓其能“主治腹中邪热气,诸毒,杀三虫。”历代本草收载的贯众来源于蕨类多种植物。如《图经本草》所绘淄州贯众,经考证为球子蕨科植物荚果蕨;《滇南本草》所载为刺齿贯众;《植物名实图考》所绘贯众特征则与鳞毛蕨科植物贯众相符。目前地方标准收录并仍然在用品种分属5科。不过《中国药典》(2020年版)收载有“贯众”之名的中药仅有2种,即“绵马贯众”和“紫萁贯众”。以下细说诸“贯众”。
鳞毛蕨科绵马贯众
绵马贯众为鳞毛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粗茎鳞毛蕨的根茎和叶柄残基。其药材气特异,味初淡而微涩,后渐苦、辛。绵马贯众味苦、性微寒,有小毒,归肝、胃经,有清热解毒、驱虫的功效。临床常用于虫积腹痛、疮疡等症。家庭常备中成药抗感颗粒仅以绵马贯众、金银花、赤芍组方入药,有清热解毒之效。另家喻户晓的中成药连花清瘟胶囊也有用绵马贯众组方入药。绵马贯众止血宜炒炭用,其他宜生用。“绵马贯众炭”也为《中国药典》(2020年版)单独列项收载,能收涩止血,用于崩漏下血等症。
绵马贯众含间苯衍生物,其主要成分为绵马酸类、黄绵马酸类。另含三萜类、挥发油、鞣质、树脂等化学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绵马贯众具有驱虫、抑菌、抑早孕、抗肿瘤等作用。绵马贯众所含的绵马酸大剂量可损害视神经,引起失明,大脑皮质亦可受损。绵马贯众有小毒,用量不宜过大。脾胃虚寒者及孕妇慎用。其在肠道一般不易吸收,但肠中有过多脂肪时,可促进吸收而致中毒,因此服用本品时忌油腻。
紫萁科紫萁贯众
紫萁贯众来源于紫萁科植物紫萁的根茎和叶柄残基。其药材气微,味甘、微涩,横切面维管束呈“U”字形排列。紫萁贯众味苦、性微寒,有小毒,归肺、肝、胃经,有清热解毒、止血、杀虫的功效。临床常用于疫毒感冒、热毒泻痢、痈疮肿毒、吐血、衄血、便血、崩漏、虫积腹痛等症。中成药清金糖浆等有用紫萁贯众组方入药。紫萁贯众根茎含东北贯众素、多糖和多种内酯成分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紫萁贯众有驱虫、抗病毒等作用。
其他入药“贯众”
从各地地方标准和规范看,入药“贯众”有多来源,且同一植物在各地入药之名也可能不同。
《天津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8年版)收载的“贯众”来源于乌毛蕨科植物单芽狗脊蕨或狗脊蕨、球子蕨科植物荚果蕨,药材分别称“狗脊贯众”“荚果蕨贯众”。《湖北省中药材质量标准》(2009年版)将前一种收载为“单芽狗脊贯众”。又有《安徽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9年版)、《河南省中药材标准》(2023年版)等地方标准将前二者收载为“狗脊贯众”。不过《湖北省中药材质量标准》(2009年版)等收载的“狗脊贯众”仅来源于狗脊蕨。《内蒙古蒙药饮片炮制规范》(2020年版)等地方标准规范则将荚果蕨直接收载为“荚果蕨贯众”。至于《陕西省药材标准》(2015年版)收载的“荚果蕨贯众”,则来源于球子蕨科植物荚果蕨、尖裂荚果蕨或中华荚果蕨。
《甘肃省中药材标准》(2020年版)收载的“贯众”则来源于蹄盖蕨科植物陕西蛾眉蕨、中华蹄盖蕨和球子蕨科植物荚果蕨。《宁夏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7年版)收载的“贯众”则仅来源于蹄盖蕨科植物陕西蛾眉蕨。
《湖南省中药材质量标准》(2009年版)收载的“贯众”,来源又有不同,为乌毛蕨科植物狗脊、紫萁科植物紫萁、鳞毛蕨科植物贯众。《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2003年版)则将鳞毛蕨科植物贯众收载为“小贯众”。
又有《广东省中药材标准》(2004年版)收载有“乌毛蕨贯众”,来源于乌毛蕨科植物乌毛蕨。乌毛蕨叶也可入药,又称“东方乌毛蕨叶”,有拔毒生肌、消肿止痛之效,民间有用其鲜叶捣烂外敷,治疮痈肿痛。《福建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2年版)收载的“苏铁蕨贯众”,则来源于乌毛蕨科植物苏铁蕨,服用时忌油。
“一味中药”与“一种中药”要注意区分,“一味中药”可能来源于“多种中药”。若“一味中药”来源于不同科的“多种中药”,各品种之间的药效差别会更为明显。中药贯众便是如此,“贯众”具有清热解毒、杀虫、止血的功效,但只有绵马贯众才长于驱虫,其所含的绵马素类物质对绦虫具有强烈毒性。不过绵马贯众的毒性较大,驱虫有效量与其中毒剂量接近,故目前已较少用其驱虫,而主要将其小剂量用做清热解毒药使用。其他品种的贯众毒性较小,但驱虫力有限,以清热解毒见长。

廿五味中药入词离情别绪寄相思——辛弃疾《满庭芳静夜思》赏析

 (2024-03-21 03:53:29)[编辑][删除]
廿五味中药入词 离情别绪寄相思
——辛弃疾《满庭芳•静夜思》赏析
摘自2024-3-20中国中医药报
辛弃疾是宋朝著名的豪放派词人,与苏轼合称“苏辛”。相传,辛弃疾与妻子情投意合,伉俪情深,怎奈刚刚新婚不久,他便奔赴前线抗金,疆场夜静闲余,他情深所致,灵感突现,提笔写了这首别具一格的《满庭芳•静夜思》,以表达对妻子的相思之情。
云母屏开,珍珠帘闭,防风吹散沉香。离情抑郁,金缕织硫黄。柏影桂枝交映,从容起,弄水银堂。连翘首,惊过半夏,凉透薄荷裳。
一钩藤上月,寻常山夜,梦宿沙场。早已轻粉黛,独活空房。欲续断弦未得,乌头白,最苦参商。当归也!茱萸熟,地老菊花黄。
辛弃疾不仅能文能武,诗词能豪放,也能婉约,而且还颇通医术,精通药理。他巧妙地运用了云母、珍珠、防风、沉香、郁金、硫黄、黄柏、桂枝、苁蓉、水银、连翘、半夏、薄荷、钩藤、常山、砂仁、轻粉、独活、续断、乌头、苦参、当归、茱萸、熟地黄、菊花二十五味中药名融入词中。在传统的诗词创作中,诗人多以自然景物、历史典故等为素材,而辛弃疾则将目光转向了中药材,这无疑为词的艺术表现增加了新的维度,这在当时是一种创新的文学表现手法。通过对中药材寓意和情境的精心编织,细腻而生动地描绘了爱妻思念远在沙场丈夫的情景,表达出动荡年代家庭离散、夫妻分离的深深哀愁与无奈。
词的上阕从描绘居室环境入手:“云母屏开,珍珠帘闭,防风吹散沉香” 。云母为一种矿物,其片状晶体透明光亮,古人常以之装饰屏风,此处借指华丽精致的生活环境。珍珠制成的帘子关闭,象征房间内宁静而封闭的状态。防风,这里一语双关,既是中药名,又实指防止风将珍贵的沉香香气吹散。既描绘了具体的景物,又借中药寓意丰富的情感世界。以闺房陈设起兴,云母屏风半开半合,珍珠帘幕紧闭,营造出一种深闺幽静又略带落寞的气氛。
“离情抑郁,金缕织硫黄。柏影桂枝交映,从容起,弄水银堂。”直接表达了妻子因离别而产生的抑郁情绪。金缕则形容丝线之精美,这里暗喻妻子在寂寞时光里编织着对远方亲人的思念。比喻愁绪难以排解,同时也借“郁金”这一中药名强化了愁苦之感。柏树影子与桂树枝叶相互映衬,这既是自然景色的描写,也寓含着坚韧与高洁的精神品质。既有视觉画面,又有内在的韵味。“水银堂”形容夜晚庭院的明亮与清凉。“从容起”则展现出主人公在这样的环境下悠然自得、平静安详的状态,她在月色之下或独自漫步,或欣赏这静谧的夜景,或临水独思又满怀惆怅。
“连翘首,惊过半夏,凉透薄荷裳。”连翘、半夏,此处借用以描绘时间的流逝以及季节的变化(连翘春季开花,半夏夏季成熟)。薄荷给人清凉之感,薄荷裳则表示衣衫,形象表现了深夜的清冷与孤寂深入骨髓。连翘、半夏和薄荷既有季节更迭之感,又暗示着主人公的消瘦憔悴和孤寂心境。用连翘、半夏等植物形象来展现季节变迁和时间流逝,同时“凉透”二字表达了她因孤寂而感到寒意,薄荷裳更增添清凉感,体现其心境的凄清冷落。
下阕继续深化主题,如“一钩藤上月,寻常山夜,梦宿沙场” ,使用钩藤比喻月亮形象,弯月悬挂于天际,象征着夫妻分离,表达深夜难眠、思绪飘向远方战场的情感;同时,“常山”则暗喻战事不断之地,表达了对征战在外丈夫的深切思念和担忧。寻常山夜转为梦境中的沙场,则揭示了妻子时常梦见丈夫身处战场的情景,暗示其梦境与现实交织,强烈对比现实生活的平静与战争前线的动荡不安。
“早已轻粉黛,独活空房。欲续断弦未得,乌头白,最苦参商。”粉黛、独活、续断、乌头、苦参五味药名生动刻画了女主人公因长久等待思念而憔悴,淡施脂粉,无心打扮,独自面对空荡荡的房间,期盼团圆却无法实现,心中痛苦如同服用苦参般难以忍受。“续断”在此处寓意夫妻分离,无法团圆,乌头白则形容年华老去。
“当归也!茱萸熟,地老菊花黄。”当归常被用来比喻归乡,此处表达了妻子期盼丈夫早日归来的迫切心情。茱萸、熟地、菊花,描述了时令变迁,家园秋意浓重,而自己犹如那凋零的菊花,期盼能在美好的时节与亲人团聚。 (曾令京)

陈藏器和《本草拾遗》

  (2024-03-18 09:52:01)[编辑][删除]
陈藏器和《本草拾遗》
摘自2024-3-15中国中医药报
王续琨 大连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陈藏器(约687—757年),盛唐时期医药学家,明州(今浙江省宁波市)人。他撰著的《本草拾遗》,不仅为《唐本草》拾遗补缺,极大地扩充了本草学的视野,而且在药剂分类等方面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身在官场 心系杏林
陈藏器自幼聪慧过人,童年时期就跟随懂医识药的父亲和邻居到野外采药,每次都能认识几种药草,对相似易混药草具有异于常人的辨别能力。结伴采药的邻居对陈藏器父亲赞叹道:“令郎日后必成大器。”两三年后,陈藏器开始帮助父亲炮制、存储药材,学习药物配伍知识。少年时代,家中亲人病逝,他决心下苦功研习本草、精修医道。他到处搜罗散落乡间的医书,认真抄写、反复阅读。每逢集日,他都要蹲坐在悬壶卖药的摊位旁边,观看民间医生的看病过程,揣摩临证门道。经过几年的磨砺,他未及成年便能给求医者切脉诊病,在家乡十里八村小有名气。
开元(713—741年)年间,唐玄宗李隆基励精图治,推行改革,选贤任能,百业兴旺,唐代进入开元盛世。开元初年,陈藏器在家人的敦促下,参加科举考试考取进士,被任命为京兆府三原县(今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县尉。县尉是县令、县丞之下具体负责司法捕盗、审理案件、征收赋税等项庶务的基层官员,多为进士进入官场的初始职位。县尉虽为九品小吏,但三原县是距京城长安只有七八十里的京畿要地,陈藏器来此任职,表明朝廷对他的器重。
在三原县县尉任上,陈藏器一方面忠于职守、勤政爱民,另一方面又心系杏林、情牵本草,经常行医施药。他在庶务之余为人诊病赐药之事逐渐传开,三原县境内和周边的求医百姓纷至沓来,陈藏器医名渐起。据传说,开元十四年(726年),唐玄宗第十八子李瑁身患怪疾,感觉饥饿却倦恶进食,瘦骨嶙峋,终日卧床不起。太医院的太医们治疗多日后感到束手无策。陈藏器听闻此事后,通过官场熟人向皇室进献秘方“药茶”,用后疗效明显。几个月后,李瑁病愈,玄宗大喜。后世称陈藏器为“茶疗鼻祖”。
陈藏器在精读和应用《唐本草》《本草经集注》等典籍的过程中发现很多药材未被收载,遂萌生了补编本草书籍的念头。唐代是一个重视发展医药事业的朝代,尊重像陈藏器这样儒而通医、能官能医的人才。陈藏器的想法,获得同僚的理解,得到官方的支持。
《本草拾遗》 流传甚广
唐代初期,唐高宗李治敕令右监门府长史骑都尉苏敬携同重臣李勣、长孙无忌、孔志约和御医等20余人,以南北朝医药学家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为底本,补增阙略,析疑匡谬,绘制图谱,编撰新的药书。显庆四年(659年),《唐本草》成书,收载药材850种,以朝廷名义颁行。
在《唐本草》颁行80年后,陈藏器参阅历代医药、史书、地志、杂记等文献110余种,经过多年的民间访谈积累,于开元二十七年(739年)撰成《本草拾遗》。该书包括“序例”1卷、“拾遗”6卷、“解纷”3卷,共10卷。卷一“序例”部分,为全书的总论;卷二至卷七“拾遗”部分,按照玉石、草、木、兽禽、虫鱼、果菜米6部收载《唐本草》遗逸药材700多种,介绍各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用药法、别名、形态、生境、产地、采制、禁忌、混淆品种考订等;卷八至卷十“解纷”部分,意在解除旧本草内容的纷乱,纠正性味功效、品种产地等方面的舛误,涉及265种药材。
《本草拾遗》刊刻问世后,受到医药界的重视,流传甚广。引用《本草拾遗》相关内容的著作,主要有唐末五代医药学家李珣的《海药本草》,北宋开宝年间刘翰、马志等的《开宝本草》,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李昉、李穆等人编纂的类书《太平御览》,北宋名医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及《大观本草》《政和本草》《绍兴本草》等。
据《宋史•艺文志》记载:本草拾遗十卷……其书失传,惟嘉祐补注广引之。《本草拾遗》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原书因仅有手写本流传,在南宋时期亡佚,后世医书、药书引用《本草拾遗》皆为借助于官修刻印版《嘉祐本草》《政和本草》等书的间接引用。
在《嘉祐本草》药材条目释文中,引自《本草拾遗》的内容,均注明“新补见陈藏器”。《政和本草》药材条目释文中,引自《本草拾遗》的内容,均注明“陈藏器余”。宋代和其后的药书编纂者充分地尊重前人和他人的智力劳动成果,著书时恪守标注引用文字出处的“规矩”。用现代语言来陈述,就是药书编修者具有强烈的知识产权意识。正是这种令人景仰的知识产权意识,才使现代研究者能够借助《大观本草》《政和本草》等药书,将《本草拾遗》佚文摘选出来,最终汇集成当代人所看到的辑佚本《本草拾遗》。
药学贡献 影响深远
《本草拾遗》在原书失传的情况下依然被辗转引用,成为在中国药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部本草典籍。明代医药学大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卷一“历代诸家本草”中对此书赞赏有加:“藏器著述,博极群书,精核物类,订绳谬误,搜罗幽隐,自本草以来,一人而已。”陈藏器是浙东地区第一位有全国知名度的医药学家,清代史学家、浙东学派集大成者全祖望称其为“四明医学之初祖”。美国汉学家谢弗(E.H.Schafer)在《唐代的外来文明》一书中赞誉陈藏器是“8世纪伟大的药物学家”,赞誉《本草拾遗》是“一部伟大的著作”。
《本草拾遗》内容丰富,广采博取,收载了诸多以往未入药书的药材,其中有收集于民间的土药材,也有来自波斯(伊朗)、拂菻国(东罗马帝国)等地的洋药材。当年,官修《唐本草》比之参照底本《本草经集注》新增药材114种,而仅凭一己之力撰成的《本草拾遗》收载新药竟多达700余种(按辑佚本统计),是《唐本草》新增药材数量的6倍多。《本草拾遗》的问世,使本草家族成员出现史无前例的一次“爆增”。
首倡药材十分法,是《本草拾遗》在药学领域影响深远的一项开创性贡献。陈藏器在“序例”中提出:“诸药有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此十种者,是药之大体。”接着,他依次指明十种药材的治疗效用并举例:宣可去壅,即姜、橘之属是也;通可去滞,即通草、防己之属是也;补可去弱,即人参、羊肉之属是也。
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宋徽宗赵佶编撰的医药学教科书《圣济经》,其中的“审剂篇”移用了《本草拾遗》的药材十分法,提出方剂十分法,在“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每个字的后面都加上一个“剂”字。例如,“郁而不散为雍,必宣剂以散之,如痞满不通之类是也”。

春日繁花背后的中药密码

   (2024-03-19 03:12:39)[编辑][删除]
春日繁花背后的中药密码
摘自2024-3-18中国中医药报
春天,在大地的丹青妙手下,描绘出一幅幅绚烂多彩的画卷。万物复苏,百花齐放,桃红柳绿,万紫千红,好似天地间的一场盛大庆典。然而,你知道吗?这些姹紫嫣红的花朵,不仅是春天的使者,它们还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它们有不少都是中药。
三月,又称为桃月,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花,那粉嫩的花瓣,犹如少女的脸颊,带着一丝羞涩。它不仅是爱情的象征,还是一味良药。桃花具有利水、活血、通便的功效。日常用桃花泡水、熬粥食用,有润肠通便、滋润皮肤、美容养颜的效果。
三月,白墙黑瓦下的辛夷,风中随摇曳,瓣瓣落心田。辛夷,又名木笔花、玉兰花、望春花等,它的名字就充满了春天的气息,辛夷性温味辛,归肺、胃经,具有散风寒、通鼻窍的作用。对于风寒头痛、鼻塞流涕、鼻渊等症状,辛夷有着很好的疗效。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辛夷有毛,易刺激咽喉,入汤剂时最好用纱布包煎。
四月的清晨或黄昏时分,金银花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让人感到宁静与祥和。金银花,它的名字就蕴含了它的特性——金银双色。金银花性寒味甘,归肺、心、胃经,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对于痈肿疔疮、喉痹、丹毒、热毒血痢、风热感冒、温病发热,金银花有疗效。此外,金银花还可以日常泡水饮用,能改善皮肤瘙痒。
春天里,风悄悄地吹过大地,蒲公英头顶上的白色冠毛随风飘散。蒲公英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好似一颗颗璀璨的星星。蒲公英性寒味苦甘,归肝、胃经,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的作用。它对于疔疮肿毒、乳痈、瘰疬、目赤、咽痛、肺痛、肠痈、湿热黄疸、热淋涩痛有着很好的治疗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阳虚外寒、脾胃虚弱者忌用蒲公英。
一簇簇,一层层,如云似雪,那便是梨花。梨花的洁白和清香是春天的另一道美丽风景。梨花在我国约有2000余年的栽培历史,种类及品种均较多,历史悠久,自古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其素淡的芳姿更是博得诗人的推崇。梨花还有着丰富的药用价值,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润燥的作用。
春天,这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季节,不仅带给我们娇艳的花朵和宜人的气候,还赠予我们丰富的中药资源。这些春花,它们不仅仅是春天的使者,更是大自然的恩赐,是我们健康的守护者。在这个春光明媚的季节里,让我们一同欣赏这些美丽的花朵,感受它们带来的健康和美好吧。(杨晓杰)

黄泥炒制马钱子控制剂量祛顽疾

    (2024-03-23 10:31:11)[编辑][删除]
黄泥炒制马钱子 控制剂量祛顽疾
石恩骏运用仿九分散经验
摘自2024-3-22中国中医药报
何钱 贵州省江口县人民医院
仿九分散方药组成为土鳖虫、全蝎、制乳没、生甘草、苍术、川牛膝、麻黄、自然铜各360g,制马钱子1500g。制法:将生马钱子冷水浸泡致软,刮净其毛并晾干,取新鲜黄土(黄泥),铁锅内炒至略干,捣碎,放入生马钱子继续炒至黄褐色、微焦,弃黄土,将制马钱子称准份量与诸药一起粉碎,分装胶囊,每粒含药末0.3g。
黄泥甘平,入脾胃经,治中暑吐泻、痈疽肿毒,用其炒制马钱子可以尽解马钱子之毒,且保全其药性。此炒制法系贵州省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石恩骏近年从一年老中医处习得,此法所制马钱子用药量仅为常法所制马钱子一半之量,药力却过于常法。石恩骏认为,凡用马钱子,多宜用此法炮制,不仅可节约大量药材,且药效也有提高。
清宫九分散乃活血化瘀之方,力大功专,为伤科要药,据载由醇王府传抄而来。功能化瘀止痛,主治跌打损伤、伤筋动骨、红肿疼痛等症,宫中刑杖之伤常用此药,而方中马钱子的份量与他药份量等齐。现代有治椎间盘突出之秘方,方类九分散而以马钱子为主药,马钱子约占总药量之20%。石恩骏对马钱子药性研究较深,认为其苦寒有大毒,有兴奋神经等作用,服用过量可致抽搐、惊厥、昏迷等中毒症状,然其通络散结、消肿定痛、透达关节、开通经络之力又远胜他药,若能按法炮制,控制剂量,乃是治疗诸多顽症之良药。石恩骏参考九分散制仿九分散方,每个胶囊含药0.3g,每天服用10粒以内,连服月余均未见明显副作用,石恩骏曾自服以亲试之。然肝肾功能损伤者、孕妇及胃肠道有出血倾象者,皆不可用本方。
仿九分散中其余诸药多为活血化瘀之品,生甘草可调和诸药之燥性。石恩骏用此药于以下病症。
跌仆损伤
无论是否伤筋动骨,若疼痛明显,均可用此药化瘀止痛。针对多种骨折所致剧烈疼痛与肿胀,皆可服用,每用黄酒送服3粒,每日3次。软组织损伤也可按此法服用。
验案 万某,男,24岁,运动员。3天前因跑步时不慎扭伤右踝部,致肿痛跛行,七厘散内服、云南白药喷剂外用后疗效均不显。此为血瘀气滞之候,径投仿九分散3粒,每日3次,黄酒送服,2日后肿消痛止,行走如常。
多种骨关节疾病
治疗多种骨关节疾病,如强直性脊柱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以寒痹及痛痹为主要表现者,可用黄酒送服3粒,每日3次。此类疾病多因风寒湿邪留连筋骨之间,以致气血凝滞、营卫行涩、经脉不通。石恩骏也常用阳和汤或当归补血汤与胶囊同服,也曾用补肾滋阴中药配合胶囊治疗慢性股骨头坏死,有一定疗效。
验案 黎某,女,65岁,农民。患者近半个月来感觉左髋部疼痛剧烈,予消炎痛及补肾壮骨类中药治疗,无效。症见左髋部疼痛,跛行,不能久站,下肢外展、外旋功能受限,舌淡紫,苔薄润,脉沉涩。CT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此为肝肾亏虚,风寒湿邪留连筋骨,致气血凝滞、营卫行涩、经脉不通之证,当滋补肝肾、益气养血、祛风散寒、活血通络。嘱可继服之前的中药,加仿九分散3粒,每日3次,黄酒送服。治疗半年,病情明显好转。
慢性腰肌劳损
慢性腰肌劳损常表现为慢性腰痛,此类腰痛虽常挟肾虚病理,然多有寒邪滞闭经脉。以黄酒吞服此药,每日3次,每次2~3粒,常有卓效。石恩骏也常用其与阳和汤、补中益气汤、独活寄生汤等同服。
验案 颜某,男,49岁,司机。腰痛7年,劳累后加剧,休息后减轻,近5天病情加重,经中药、针灸理疗等治疗后无效。症见腰痛,惧冷,舌淡,苔白,脉沉细。诊断为慢性腰肌劳损。此为肾虚、寒邪滞闭经脉之证,当补肾散寒、活血通络。予独活寄生汤配合仿九分散3粒,每日3次,黄酒送服。翌日腰痛大减,继服1周,腰痛、惧冷消失。
神经性皮炎
此方可燥湿解毒、祛风活血,以醋调和外敷患处治疗神经性皮炎有一定效果。
验案 姜某,男,41岁,商人。患颈部神经性皮炎3年,于数家专科医院治疗,迄今未治愈。症见颈部有3.5cm×5cm的皮损,呈苔藓样变,边界清楚,淡褐色,搔之流液渗血,奇痒难忍,舌苔薄白,脉濡。此为风湿相搏、经气不畅之证,亟宜燥湿解毒、祛风活血,予仿九分散适量,以醋调和外敷患处,翌日痒减,1周后皮损改变。
腰椎间盘突出症
晚上临睡前服用5粒,黄酒加温开水送服。此后每晚增加1粒,最多不超过10粒,若有腰痛加重或腰背部紧而发麻反应,则不宜再增加药量,药后安静卧床,服药后不宜多饮开水,恐抵药性。2周为1个疗程,按此法连用2周,每个疗程间宜停药3天,若病情缓解,则每晚减服1~2粒,至3粒则不继续减量,再服2~3周以巩固疗效。
石恩骏认为此症为顽症,非此类重剂难愈,若有头眩、脊背发麻或腰背肌群紧缩之感,轻则无需处理,重则多饮温开水或糖水即可缓解。
脑血管病后遗症
脑溢血、脑血栓、脑栓塞后遗症,如偏瘫、失语、记忆力减退等,乃经脉瘀滞所致。除明显有痰热者,皆可用本方活血化瘀。每日2次,每次2粒,温开水送服。
若气虚明显,同时服用补中益气汤;若阴分伤者,同时服用六味地黄汤;有热者,同时服用增液汤。
多种恶性肿瘤
《外科证治全生集》谓马钱子“能搜筋骨入骱之风湿,祛皮里膜外凝结之痰毒”。此方治疗乳腺癌及食道癌有一定疗效。石恩骏认为,以内服此方替代术后放化疗之法,有其效而无其副作用,其功用与小金丹类同。然剂量问题还需深入研究。石恩骏倾向于顾护正气的同时,增大剂量,可突破每日10粒之限制。
勃起功能障碍
此方活血化瘀之力于性功能颇有振作之力,宜小剂量常服,以黄酒送服。

丹参:一味能同四物功

 (2023-08-22 03:45:45)[编辑][删除]

摘自2023-8-21中国中医药报
赵中振 北京中医药大学《本草纲目》研究所
中药材名称中带有“参”字的中药很多,如人参、西洋参、党参等。其中有一种独树一帜的“参”,不以补益作用为主,而以活血祛瘀为主要功效,这就是丹参。
丹参作为一种常用中药,具有悠久的应用历史,上溯到最初的记载,始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本草纲目》里,丹参被收载在草部第十二卷,属山草类。
丹参在中医妇科中独当一面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丹参的植物形态进行了翔实的描述:“处处山中有之。叶如野苏而尖,青色皱毛。小花成穂如蛾形,中有细子。其根皮丹而肉紫。”从李时珍的描述,可以判断出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与现代植物学分类相吻合。丹参植株的茎是方形的,叶是对生的,花的形状好似人的上下嘴唇一样。因其根表面呈明显的红色,形状有些似人参,而名丹参。
丹参主要在四川、河南、陕西、山东、河北种植。四川中江县已有近百年的栽培历史,为传统的道地产区,目前四川的丹参产量居全国第一。
丹参散是以丹参为主药的名方。《本草纲目》记载其服用方法是“每服二钱,用温酒调下”,主治“妇人经脉不调,或前或后,或多或少,产前胎不安,产后恶血不下,兼治冷热劳,腰脊痛,骨节烦疼”。宋代名医陈自明提出“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这种说法很有影响力。四物汤主治营血虚滞证,症见头晕目眩、心悸失眠、女性月经不调等。四物指的是熟地黄、当归、川芎、芍药。李时珍非常赞同这种说法,并且补充了丹参的功用:“盖丹参能破宿血,补新血,安生胎,落死胎,止崩中带下,调经脉。”这也是它与四物汤功效相似的缘故。
丹参临床应用广泛,不少中成药当中都可以见到丹参的身影,例如复方丹参滴丸、扶正化瘀片等。治疗心血管系统、皮肤等方面的疾病,用药更是离不开丹参。
丹参助中药走向世界
丹参历史久、疗效好,在中药走向国际方面也是起到了先锋作用。畅销日本的中成药冠元颗粒,在中国输入日本的中成药中名列第一。
曾有一部话剧《丹心谱》红遍了全中国,作者是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宣传部的苏叔阳老师。我刚上大学时还听过他讲课。这部话剧描写的是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研究冠心号的故事。
主要成分以丹参为主的冠心号是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疗效显著的成药,但要走出国门谈何容易。以前,丹参在日本临床上很少应用。丹参在日本的记载始见于《本草和名》,这是已知日本最早的本草学著作,成书于公元918年,中国五代十国时期。但由于日本没有野生的丹参,即使在药学典籍中有丹参的记载,也都含糊不清。
将冠心号介绍到日本医药界的,是一家医药企业——星火株式会社,我曾经在这家企业的汉方研究中心工作了整整七年。星火株式会社在日本全国建立了超过1000家中成药会员店。冠元颗粒是在中国冠心号的基础上加减而成的复方颗粒剂。中日双方共同携手,经过8年的反复研究探讨,终于在1991年研制开发出了既符合日本药事管理审查标准,又适合日本患者体质的新产品——冠元颗粒。冠元颗粒和冠元号一样,丹参依然是其主要成分之一。
冠元颗粒的名字取得也非常好。“冠”,冠军的冠、冠心病的冠;“元”,元气的元、元祖的元,人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它的功效。“冠元颗粒”这四个字的日语发音也是铿锵有力,朗朗上口。冠元颗粒进入日本医药市场之后,引起了相当大的轰动。可以说,中药打入国际市场,丹参功不可没

山楂:酸酸甜甜妙用多

  (2023-08-12 05:34:08)[编辑][删除]

摘自2023-8-11中国中医药报
潘毅 广州中医药大学
有一款酸酸甜甜的小零食很多人都爱吃,那就是——山楂。它常常被做成冰糖葫芦、山楂片、山楂糕、山楂条等。很多人都知道山楂有帮助消化的作用,但凡吃多了、吃腻了,只要吃几片山楂,就能起到很好的消食解腻作用。如果家里的小朋友胃口不好、不爱吃饭,吃几片山楂,还能帮助促进食欲。同时,山楂也是一味中药,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
山楂功效
消食健胃
山楂最主要的作用就在于消食健胃。虽然山楂可以消解各种饮食带来的积滞,但其最擅长的还是消肉食。尤其是吃多了油腻的肉类食物后,导致的腹胀、腹痛、嗳气、泛吐酸水等症状,用山楂最为对症。《医学衷中参西录》谓:“为其味酸而微甘,能补助胃中酸汁,故能消化饮食积聚,以治肉积尤效。”
那假如是吃多了米面薯芋之类的呢?那就用麦芽。此外,中医里还有味药神曲,专门用来消酒食。但要注意的是,这类消食导滞之品容易透支脾胃之气,临时用于食滞问题不大,若是慢性消化不良,需要长期吃,就要加上如山药、白术、大枣、茯苓等补脾之品。
行气散瘀
山楂,味酸、甘,性微温,归脾、胃、肝经,入肝经血分,能通行气血,有活血祛瘀的功效。对女性来说,因瘀血导致的月经延迟、痛经、闭经,或产后因瘀阻导致的腹痛、恶露不尽等,中医在治疗上常会用到山楂,再根据具体情况配伍上其他活血通经的药物,如当归、红花、川芎等,对症治疗,都能取得不错疗效。《医学衷中参西录》说:“女子至期月信不来,用山楂两许煎汤,冲化红蔗糖七八钱服之即通,此方屡试屡效。若月信数月不通者,多服几次亦通下。”
另外,子宫肌瘤的治疗也常用到山楂。肌就是肉,肌瘤就是肉瘤,故山楂善化肉积,所以也善化肉瘤。《医学衷中参西录》言其:“味至酸微甘,性平,皮赤肉红黄,故善入血分为化瘀血之要药。能除痃癖癥瘕,女子月闭,产后瘀血作疼(俗名儿枕疼)。
化浊降脂
根据山楂化浊降脂的功效,临床上单用山楂或者配伍其他药物,可用于治疗高脂血症(痰湿型),以及冠心病、高血压病等。诚如《本草求真》所言:“(山楂)所谓健脾者,因其脾有食积,用此酸咸之味,以为消磨,俾食行而痰消,气破而泄化,谓之为健。”
现代研究认为,山楂含有黄酮类、三萜皂苷类、维生素C、维生素B1、胡萝卜素等多种微量元素以及多种有机酸类营养成分,具有健胃消食、促进血液循环、辅助降低血糖、抗菌、增强免疫力的功效。
山楂药对
作为药用时,山楂通常被晒干切片使用。日常可以泡饮山楂片,具有活血的功效,搭配其他食材或药材,对人体健康有着不同的助益。
山楂+丹参:丹参是一味中药,具有活血祛瘀、调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的作用。两种中药搭配在一起泡水喝,活血化瘀的效果增强,加快了体内血液循环的速度,帮助血管中“垃圾”的排出,清除血管中的脂肪,起到了很好的协同作用,能更好地疏通血管,保护心脑血管健康。
山楂+枸杞:枸杞能补肝肾、明目,对人体有滋养作用。将山楂和枸杞搭配在一起泡水喝,一个帮助加快血液循环清除血管中的垃圾,疏通血管,另一个补充日常消耗的能量,一清一补,也是不错的搭配。
山楂+红枣:红枣能补中益气,且含有丰富铁质,亦能补血。山楂能消食,亦能消解红枣的滋腻感。山楂与红枣搭配泡水喝,对因气滞血瘀经常月经延后,且又因血虚经常头晕、月经量少的女性,最为适宜。
山楂+玫瑰花:玫瑰花能行气解郁,能和血,且含有维生素C、维生素E,能清除自由基,可延缓衰老。而山楂促进人体新陈代谢。两者搭配,可减少色斑、黄褐斑的生成,达到美容养颜的作用,对心情郁闷、经前乳房胀痛等亦有缓解作用。
山楂+红糖:红糖能补血活血,且性温热,能够祛瘀驱寒,引药到子宫,与山楂搭配一起,对人体起到亦温亦补的作用,尤适合于宫寒,月经不调者。《医学衷中参西录》言:“(山楂)若以甘药佐之,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开郁气而不伤正气,其性尤和平也。”
使用禁忌
孕妇不宜:山楂活血化瘀,会促进子宫收缩,孕妇吃多了可能导致流产。
胃酸过多者不宜:山楂味酸,且能够刺激胃酸分泌,胃酸过多者食用后会进一步增加胃酸浓度,可能引起反胃、吐酸和胃溃疡等症。

冬瓜:夏日第一瓜解暑又利湿

  (2023-08-04 04:20:33)[编辑][删除]

摘自2023-8-3中国中医药报
本报记者 徐尤佳
入伏以后,甘甜多汁的西瓜成了大家的心头爱。但有一种形似绿色大枕头的瓜,其貌不扬还有些丑,切开后色白如玉,却是响当当的“夏日第一瓜”,它就是冬瓜。
冬瓜又名枕瓜,是我国夏秋季节的主要蔬菜之一。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关于冬瓜的记载,称之为水芝、白瓜,它的皮、肉、籽、瓤都有食用和药用价值。中医认为,冬瓜味甘、淡,性微寒,具有清热化痰、生津、止渴、利尿消肿、解毒、祛暑的功效,可用于水肿胀满、淋证、脚气、痰喘、暑热烦闷、消渴、痈肿、痔漏等,并可解丹石毒、鱼毒、酒毒。
冬瓜因为良好的清暑利湿作用,在夏季深受人们的喜爱,那么该如何挑选冬瓜呢?挑品种:黑皮冬瓜肉厚,口感好,食用率高。白皮冬瓜肉薄质松,煮久会滩软成水状。青皮冬瓜则介于黑、白二者之间。大家可以根据喜好选购。一般清炒选黑皮、煲汤选白皮、炖冬瓜盅选青皮。看外观:瓜皮颜色自然,着色均匀,外裹一层白霜,且白霜覆盖较多的则为优质冬瓜。按一按:家庭食用通常会买切片冬瓜,整个买的较少,可以用手轻按瓜肉,肉质坚实为佳。
清代医家汪昂对冬瓜赞誉有加:“冬瓜,日常食物,于诸瓜中尤觉宜人。”李时珍对冬瓜的食用价值曾高度概括为:“霜后取之,其肉可煮为茹,可蜜为果。其子仁亦可食。盖兼蔬果之用。”下面为大家介绍三个冬瓜食疗方。
冬瓜茶
材料:冬瓜500克(皮、瓤、子均保留),红糖或黑糖200克。
做法:1.将冬瓜洗净切成小方块,加入红糖搅拌均匀,腌制半小时;2.锅中加入适量水,倒入腌制后的冬瓜块,熬煮45~60分钟后,放凉即可饮用。
功效:解暑养颜。
冬瓜排骨汤
材料:冬瓜500克、排骨400克、薏米100克,盐、生姜、料酒适量。
做法:1.把排骨斩段焯水,冬瓜切块备用;2.砂锅中放适量热水,放入排骨、姜片、料酒,大火烧开后,小火慢炖30分钟;3.放入冬瓜继续炖40~60分钟,直到冬瓜软烂为止,关火前10分钟左右可以放一点温水泡过的枸杞,加盐调味。
功效:祛湿消肿。
冬瓜盅
材料:冬瓜2500克、猪肉150克、鸡肉150克、瑶柱3粒、鲜虾仁50克、鲜莲肉50克、冬菇5个、陈皮1块,食盐、白砂糖各适量。
做法:1.冬瓜洗净,挖去瓤、子及部分冬瓜肉成盅状,冬瓜肉切成粒待用;2.洗净虾仁、瑶柱、冬菇、陈皮,切成细粒,热水浸泡;3.猪肉、鸡肉洗净,切成粒备用;4.所有原料放进冬瓜盅内,并加适量盐、糖,隔水炖2个半小时即可。
功效:清热利尿。
烧冬瓜
摘自2023-8-14中国中医药报
余瀛鳌 中国中医科学院 陈思燕 北京采薇斋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出处:民间验方。
功效:消肿利尿,清热解毒,消痈瘦身,用于肥胖、痈肿。
材料:冬瓜250克、大葱30克。
调料:酱油 15克,盐、鸡精各适量。
做法:1.冬瓜去皮、瓤,洗净,切片;大葱切段。
2.锅中倒入油烧热,下葱段炒出香味,放入冬瓜片翻炒至熟,加调料调味即可。
冬瓜味甘、淡,性凉,可利水消痰、清热解毒,常用于水肿胀满、痈肿、消渴等。《名医别录》说冬瓜“主治小腹水胀,利小便,止渴”。《食疗本草》中说其“欲得体瘦轻健者,则可常食之;若要肥,则勿食也”。可见冬瓜的减肥作用。此菜适合肥胖、水肿、热毒疮痈、烦热口渴者常食,也是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食疗佳品。
虚寒羸弱、久病滑泻、体瘦津枯者不宜多吃。
延伸用法一:面黑令白膏
出处:《圣济总录》。
功效:令黑面变白净、光泽。
材料:冬瓜700克、黄酒1000毫升。
做法:1.将冬瓜去皮、瓤,切成块,放入砂锅,加入黄酒煮烂,滤渣,熬成膏,储存备用。
2.每晚取适量涂抹于面部,第二天早上洗净。
延伸用法二:治痱子方
出处:《备急千金要方》。
功效:防治暑热痱子,也可用于痈肿疮毒、酒渣鼻。
材料:冬瓜瓤适量。
做法:用冬瓜瓤轻轻擦拭痱子、痈肿及鼻部患处。或捣烂、榨汁,涂于患处。
《日华子本草》说冬瓜“除烦。治胸膈热,消热毒痈肿;切摩痱子”。《本草纲目》中说:“热毒、痱子,用冬瓜切片摩涂。”“冬瓜瓤洗面澡身,去黯,令人悦泽白皙。”《本草衍义》中说“患发背及一切痈疽,削一大块(冬瓜)置疮上,热则易之,分散热毒气”。《备急千金要方》中说:“治夏月生痱子:冬瓜切片,捣烂涂之。”

张恩树:夏季暑湿感冒宜用新加香薷饮

   (2023-08-03 07:35:16)[编辑][删除]

摘自2023-8-2中国中医药报
杨晓明 时乐 潘灯银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新加香薷饮源自《温病条辨》,由香薷、金银花、鲜扁豆花、厚朴、连翘五味药组成,具有祛暑解表、清热化湿的功效,适用于夏季感受暑邪,症见头痛发热,恶寒无汗,口渴面赤,胸闷不舒,纳呆,舌苔白腻,脉浮而数者。方中香薷辛微温,入肺、胃经,芳香质轻,辛温发散,既可疏表散寒,又能祛暑化湿,为夏月祛暑解表要药;金银花、连翘辛凉透表,祛暑清热、解毒;鲜扁豆花芬芳轻清,达表清暑;厚朴苦辛性温,行气除满、燥湿运脾。全方辛温与辛凉相合,为治疗夏季暑病之良方,尤其适用于夏季感寒、暑湿内蕴、寒轻暑重之证。
暑为夏季火热之气所化,其性炎热。暑为阳邪,性升发,侵犯人体多直入气分,使腠理开泄而多汗;大量汗出,气随津泄而致气虚,可见气短乏力等。湿为阴邪,重浊黏滞,暑与湿合,侵袭机体,既伤肺卫之表,又困脾胃之里。江苏省扬州市名中医、仪征市中医院主任医师张恩树认为,夏季气候暑湿,复因起居不慎,乘凉饮冷而感受寒邪,往往酿成暑湿为寒所遏之证。寒邪犯表,卫阳被郁,腠理不开,故恶寒,头痛,无汗;暑热内郁,无从泻越,故发热,口渴面赤;暑为寒遏,湿滞肌腠,故身重酸痛;暑湿内郁,故胸中烦闷,而小便赤涩;舌苔白腻,脉浮而数,均为暑湿为寒所遏之象。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将张恩树运用新加香薷饮化裁治夏季感冒验案一则整理如下。
时某某,女,31岁,2022年7月15日初诊。患者自诉昨天外出受暑,返家即进入空调房中,腠理大开,不慎感寒,发热头痛。刻诊:头痛身热,恶寒无汗,胸闷心烦,口渴欲饮,小便短赤,舌质红,苔薄微黄,脉浮数。体温38.3,血常规检查结果提示白细胞5.1×109/L,全胸片未见明显异常。
辨证:暑热内蕴,复感寒邪,肺卫失畅。
治法:祛暑解表,清热化湿。
处方用新加香薷饮化裁:香薷10g,金银花10g,连翘10g,厚朴5g,大豆卷10g,鸡苏散10g(布包),炒黄芩10g,青蒿10g,炒山栀10g,鲜荷叶30g。2剂,水煎服,早晚温服。
7月17日二诊:服药后身出微汗,热退,复查血常规未见异常,唯感纳呆。上方加陈皮10g、茯苓10g、焦三仙各10g,以健脾助运。服药2剂后,诸症蠲除,纳谷正常,二便调和,苔薄白,脉细弦。
按 本案患者发病于小暑节气,先感暑热复受寒邪,故症见表邪郁闭而头痛,恶寒无汗;暑热内蕴而发热,口渴欲饮,小便短赤。方中香薷发汗解肌;大豆卷、鸡苏散(薄荷、滑石、甘草)协助主药清解表邪;金银花、连翘、青蒿、炒黄芩、炒山栀助上药清表里之邪热;川厚朴燥湿健脾;鲜荷叶为祛暑之妙品。全方共奏祛暑解表、清热化湿之功,使暑热之邪从汗出解。二诊汗出热退后,酌加健脾助运之品。另嘱患者从室外进入室内要更衣擦汗,使毛孔逐渐关闭,不可在汗出淋漓之时当风,否则易致外邪入里或寒邪内侵,或成寒包火,或寒湿凝滞,酿生感冒;饮食亦需注意不可饮冷。

夏日清凉是薄荷

 远志 (2022-06-23 09:44:32)[编辑][删除]

摘自2022-6-22中国中医药报
杨玲玲 河南省中医院
在炎热的夏季,薄荷是不可或缺的清凉佳品:可取其鲜叶揉碎,贴至太阳穴,提神醒脑,消除午后困顿;可用开水冲泡薄荷,擦拭肌肤,做一个薄荷浴,凉肌止痒;可将鲜薄荷洗净,拌上小米辣、米醋、蒜末、生抽等搅匀,清香可口、味道鲜美;还可将嫩叶与时令果蔬一起榨汁,做一杯美味的消暑饮品。
薄荷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味辛、性凉,归肺、肝经,具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等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头痛目赤、咽喉肿痛、风疹等。唐代《新修本草》将薄荷列入菜部,言其“主贼风伤寒发汗,恶气心腹胀满,霍乱,宿食不消,下气,煮汁服,亦堪生食。人家种之,饮汁发汗,大解劳乏”。《千金食治》亦云:“可久食,却肾气,令人口气香。主辟邪毒,除劳弊。形瘦疲倦者不可久食,动消渴病。”
现代研究表明,薄荷富含挥发油类、黄酮类、萜类、酚酸类、醌类、苯丙素类等化学成分,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作用。
下面介绍3款简单易做的薄荷美食和饮品。
薄荷拌苦瓜
材料:苦瓜300g,薄荷100g,盐、香油、芝麻少许。
做法:将苦瓜、薄荷洗净,用开水烫一下捞出,拌入适量盐、香油、芝麻即可。
功效:清热祛火、消暑。
荸荠薄荷饮
材料:陈皮10g,荸荠10g,薄荷6g。
做法:上述材料煎汤取汁,代茶饮。
功效:清热、理气、化痰。
薄荷蜂蜜鸡蛋饮
材料:薄荷5g,蜂蜜适量,鸡蛋1枚。
做法:先将薄荷放入锅内,加水500ml,煮沸,再煮大约5分钟,然后去除薄荷叶。鸡蛋去壳放入碗中,用煮沸的薄荷水将鸡蛋冲开,然后调入适量蜂蜜,搅拌均匀即可。
功效:解表散风祛热、利咽喉。

我愿做这样一簇薄荷

时间:2019-07-0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赵永生

 

  酷暑难耐,高温不退,使我想起儿时老宅里那几簇薄荷,顿时一丝清凉之意袭来,心里平静了许多。

  我家乡下老宅里有一小块空地,父亲用砖砌了边儿,然后翻土、施肥,母亲在里面栽上莙荙菜(又名甜菜、牛皮菜)、小葱、指甲桃(凤仙花)等可食可赏的植物。这些植物由于浇得勤,水源足,长得都很水灵,使小院多了几分生机。

  有年夏天,母亲从邻居家移栽了几棵薄荷,从此夜里乘凉时蚊子便很少光顾。

  一次,我上学时好像有些中暑,头昏沉沉的。放学后,母亲便采摘了几片薄荷叶,用手轻轻搓,叶子上的汁被搓出来,轻轻地敷在我的前额,症状马上有了缓解。

  入冬后,薄荷枯萎了,父亲怕把薄荷冻死,就在根上面撒了厚厚的一层草木灰。

  薄荷的生命力真是顽强,第二年开春,新芽不仅拱出地皮,还滋生了不少新枝。那年初秋,每个薄荷的枝条上面结了伞花状的球球,还有一层绒毛盖在上面,不几日,便有紫色、粉红色的小花朵开放,未进家门就能闻到淡淡的清香。

  小时候学校一放暑假,老师就给每个同学发几粒仁丹。长大后才知道,薄荷的另一个名字叫仁丹草,是生产仁丹的主要原料。它的原产地是地中海沿岸,生命力极强,现已分布世界各地,品种达500多种。

  薄荷的茎和叶有清凉的香味,不仅可以食用,还可以提炼芳香的化合物,添加在糖果、饮料里,其成分还可制作牙膏、花露水、薄荷脑、清凉油等。

  重要的是,薄荷是我国传统的中药之一,为辛凉解表药,内服可治疗风热感冒以及温病初起所致头痛、目赤、身热、咽喉、牙龈肿痛等,外用可治疗神经痛、皮肤瘙痒、皮疹等,平时以薄荷代茶有清心明目的功效。

  前不久,我从网上看过一段关于薄荷的文字。大意是,薄荷是一种充满希望的植物,它长相平淡,但味道沁人心脾,清爽从每一个毛孔渗进肌肤,身体里每一个细胞都通透了,那是一种幸福的感觉。薄荷的花语是“愿与你再次相逢”,它还有一种花语是“有德之人”。

  我倒觉得,薄荷是我们中医人的写照。中医人像薄荷一样驻守在世界各地,用自己的付出为他人带来健康。

  我愿做这样一簇薄荷,在盛夏里为你带来一丝清凉。(赵永生 河北省内丘县中医院)

消夏饮品苦荞茶

时间:2019-06-2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赵长城

 

  随着气候的逐渐炎热,各式各样、品种繁多的消夏饮品也被大众青睐有加。现为大家推荐一种适合夏季饮用的健康饮品——苦荞茶。

  苦荞麦是自然界中不可多得的药食两用作物,多生长在高寒山区,有黄苦荞与黑苦荞之分。其中黑苦荞有黑珍珠之称,营养价值极高,也有较高的药用功效。《本草纲目》记载:苦荞味苦、性平寒,能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利耳目,有降气宽肠健胃等功效。重庆市巫山县中医院副主任中医师沈启志介绍,苦荞茶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拔毒生肌、益气宽肠等作用。

  苦荞茶适合绝大多数人饮用,但体质过寒或过于虚弱者和对黑苦荞过敏史者要谨慎食用。苦荞茶可食可饮,下面推荐几种食用方法。

  苦荞茶10克,柠檬两片用沸水冲泡,焖盖5分钟后即可饮用,熬煮后饮用效果更好。隔日早上空腹喝(经期除外),减肥效果最佳。夏天可在苦荞茶中加入柠檬、茉莉花或菊花做成冰饮,消暑解毒效果极好。

  苦荞茶可直接食用,香脆可口。或将放入杯中的苦荞茶用开水冲泡,倒入开水后,稍微放置片刻,感觉不太烫了再喝,喝后可食用苦荞麦。

  苦荞茶中也可加入自己喜爱的食物,如麦片、葡萄干,作为早餐食用,也可加入牛奶,制成奶茶。

  若在苦荞茶中加泡一点中药,更有养生保健功效。如加黄芪,适用于气虚者;加泡枸杞,有益于肾虚者;加泡红花,更有助于活血;加泡灵芝,能更有效提高免疫力;加入菊花等。(赵长城)

薄荷:宣散风热清头目

时间:2019-05-3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杨璞

 

  炎热的夏季,泡上一杯薄荷茶,那种惬意的感觉只有喝过的人才懂得。很多人都喜欢薄荷那种清凉的味道,口香糖、糖果甚至一些美食中都有它的身影。薄荷是世界上三大香料之一,也是常见的药食两用草本植物,药用功效多,简单易种,不少家庭也会把薄荷作为阳台植物栽种培育。

辛能发散 凉能清利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肺病科主任中医师颜延凤介绍,薄荷性辛、味凉,归肺、肝经,主要功效是宣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用于风热感冒、风温初起、风疹、麻疹、胸胁胀闷等病症。《本草纲目》中记载薄荷“辛能发散,凉能清利,专于消风散热。”

  对于风热头痛、目赤、咽喉肿痛,薄荷都是不错的用药选择,比如明末的《药品化义》中说薄荷“通利六阳之会首,祛除诸热之风邪”其性锐而轻清,善行头面,常用治失音、疗口齿、清咽喉。又因为薄荷气香而利窍,善走肌表,又常用于消浮肿、散肌热、除背痛。

  一切风火郁热之疾,薄荷皆能治之。对于肝气胆火郁结作痛,或肝风内动,引起的头疼、目疼,鼻渊、鼻塞、咽喉肿疼、肢体拘挛作疼,也都适合用薄荷。薄荷还有外治的功效,常用于一些风热证型的疮类疾患,比如《本草正义》中记载薄荷能外治风热生疮“煮汁和入消肿末药敷之,凉入肌肤,立能止痛。”

  需要注意的是,薄荷入药不宜久煎,外用可以捣汁或煎汁涂。阴虚血燥、肝阳偏亢、表虚汗多者不适合服用薄荷。一般人也不宜常用或者多吃薄荷,《本经逢原》载:“多服久服,令人虚冷;阴虚发热,咳嗽自汗者勿施。”此外,薄荷辛香伐气,多服损肺伤心,虚者远之。

薄荷的种植与采收

  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胡春梅老师介绍说,薄荷对环境条件适应能力较强,生长最适宜温度为25~30。气温低于15时生长缓慢,高于20时生长加快。在20~30时,只要水肥适宜,温度越高生长越快。薄荷为长日照作物,性喜阳光。日照时间长和充足的光照,可促进薄荷开花,且利于薄荷油、薄荷脑的积累。

  薄荷对土壤的要求不苛刻,除过砂、过黏、酸碱度过重以及排水不良的土壤外,一般土壤均能种植,以砂质壤土、冲积土为好。土壤酸碱度以pH值为6~7.5为宜。

 (杨璞)

夏至

  夏日清凉是薄荷 (2022-06-23 04:31:41)[编辑][删除]

       炎热的夏季来了,那么,我们该怎么避暑养生呢?夏至有什么习俗,又代表着什么呢?专题为你解读。

入馔为饮入药虎杖一物有三用

  (2022-06-23 09:34:46)[编辑][删除]

 


摘自2022-6-22中国中医药报
丁兆平 山东中医药大学
中药虎杖的名称中有个“虎”字,那么,它与老虎有什么关联呢?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解释:“杖言其茎,虎言其斑也。”其实,古人很早就观察过虎杖的植物形态,北宋《本草图经》中记载虎杖“三月生苗,茎如竹笋状,上有赤斑点,初生便分枝丫”。虎杖多丛生,春天长出竹笋状的茎枝,长成后坚硬而中空如竹,高大挺直而有节,叶圆如杏叶而大出几倍。特殊的是其茎表皮色绿,杂有红色的斑点或斑纹,与老虎的斑纹很相似,因此称为虎杖。
虎杖在我国分布极广泛,主产于华中及华南地区。四川民间称其为“花斑竹”或“雄黄连”,前一俗名由其植物形态而来,茎似竹而有点状花斑;后一俗名则由其与黄连的功效比对而来。在广东,它还有个“大叶蛇总管”的俗名,因其可用于治疗蛇咬伤。在荆楚地区,它则被叫作“活血莲”,与其活血功效有关。
虎杖具有多种用途,可当成菜入馔,也可当成茶为饮,还可入药治病。
虎杖属双子叶草本植物,虽然长得高高大大,但并非树木。《本草经集注》最早收载“虎杖根”。五代时期的韩保昇载其“作树高丈余”,把它视为树木。对此,北宋寇宗奭进行了纠正,强调“此草药也”。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把它归于草部。现在仍有人因其高大而称之为亚灌木,这是错误的,因为它一年一枯萎,这是草本植物的特征之一。
古人曾将虎杖的根煮水作为一种植物茶,具有清凉解暑的效用。唐代甄权在《药性论》中记载:“虎杖,暑月以根和甘草同煎为饮,色如琥珀可爱,甚甘美。瓶置井中,令冷澈如冰,时人呼为冷饮子。啜之且尊于茗,极解暑毒。其汁染米作糜糕益美。”
酸汤杆是虎杖的另一个别名,以其味酸,可做酸汤而名。在南方一些地区,虎杖的嫩茎叶是一款酸味的野生蔬菜,一般在春季采食其“笋尖”,所以又有“虎杖笋”之称。它的嫩茎叶可凉拌可炒食,别有风味。
虎杖的食用功效古籍多有记载,明代朱棣《救荒本草》载其:“救饥。采嫩笋叶煠熟,水浸去邪味,淘净,油盐调食。”
北宋《本草图经》描述,虎杖根可供药用,在不同地区其用途不同:“河东人烧根灰,贴诸恶疮。浙西医工,取根,洗去皱皮,锉焙,捣筛,蜜丸如赤豆。陈米饮下,治肠痔下血甚佳。”虎杖药用始载于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功效仅限于“主通利月水,破留血癥结”寥寥数字,主要用于治疗妇科疾病。此用法在《本草纲目》中载有单方:“捣末浸酒常服,破女子经脉不通。”这与陶弘景“极主暴瘕,酒渍根服之也”的记述相符合。
宋代名医许叔微留下了一则关于虎杖治淋的医案,记录在《普济本事方》中:鄞县县尉耿梦得,其夫人患沙石淋病已有十三年,每次小便时都疼痛难忍,且时有沙石随尿排出,落在便器中,有“剥剥”之声。偶然得到一则用到虎杖的效方。照方煎药服用,仅过一宿就排出了沙石而得以治愈。书中记载,具体方法是将虎杖根洗净后切碎,加水五碗,煎至一碗,去渣滓,药汤中加入乳香、麝香少许,调匀后服下。此方经后世沿用,被称为虎杖散,叶天士以其“宣窍通府”而主治男科疾病。
现代中药学将虎杖归类于利湿退黄药,认为其药性微苦、微寒,归肝、胆、肺经,有利胆退黄、清热解毒、散瘀止痛、化痰止咳等功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