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草根一生徐福刚博客
草根一生徐福刚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67,756
  • 关注人气: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追忆我的父亲张世臣

(2024-04-12 03:37:32)


1964年被分配到北京中医院中药研究所工作,曾跟从赵炳南、祁振华、刘奉五、姚正平、王鸿士、王维兰、王大经等名家学习临床,并配合妇科教授柴松岩研发祛除黄褐斑的外用霜剂,配合肿瘤科教授李岩研发治疗化疗后白细胞降低的女贞子注射液等,均取得良好疗效。凝练出“药为医用,医因药秾”的学术思想,探讨医药圆融之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结家父的一生,治学六十余载,初心不改;为人八十余年,历久弥坚;我以一赋概之:弱冠之年,专事药学,六读纲目,悉如归路;而立之时,遂通医事,访学于诸家,论著如繁花;不惑之际,滋育桃李,存冰心于玉壶,以朱笔送宏途;天命之岁,操执药法,奉公而助其志,克己而资国事;耳顺古稀,老骥伏枥,淡泊于名利,醉心于典籍;再读伤寒、金匮,重做摘抄、笔记;时至耄耋,撰书留世,非为沽名钓誉,只愿有助后学。数十年,家尊华发浸青丝,仍不悔发扬医药之初心,但有所获,则呕心奋笔;凡有所能,则教化一方;尝以华阳之术论仲景之方,循本草之理证医学之法;又聚经典书序,呈百年金玉;更汇三千年古圣先贤,成十一论本草体系;终,蜡炬照于岐黄,焚膏继于青囊;耕耘一生,书守青灯;鞠躬尽瘁,两袖清风!

在传承中锐意创新

——国医大师禤国维主编的《中医临证思维》一书评介

时间:2024-04-1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刘良

 

中医学是我们的祖先千百年来在医疗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医的传承与创新是一项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重要工作。传承是为了延续中医学的历史血脉,创新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其现代医疗价值。我们需要通过多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更好地发掘中医学宝库,推动中医的创新和发展——《中医临证思维》为我们展现了这样一种可能性。

中医学和思维学原本属于两种不同的学科体系,中医学属于理论实践的范畴,思维学归属于逻辑哲学的范畴。在理论及临床研究过程中,中医学与思维学常出现多重学术关系的交叉和统一。中医学从创立之初,就内蕴自身独特的思维逻辑方式,如阴阳论、五行论、天人合一观等。随着生产力的变革和文化的繁荣,中医思维也得到了逐步丰富与完善,其思想光辉一直蕴藏在浩瀚的中医典籍之中,并传承至今。《中医临证思维》一书基于对中医学和思维学的深度理解,归纳出中医临证的整体思维、辨证思维、平衡思维、共性思维、模式思维,将这五种思维融会贯通用于诠释“平调阴阳,治病之宗”的总则,使其焕发出现代思维的新貌。

中医学强调整体与局部的统一。随着复杂性科学的兴起,将日益明确的局部进一步融入整体系统中进行研究是未来科学的发展方向。中华文化具有兼容并蓄的优良传统。中医学一直不断从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吸取养分。由于科技条件的限制,传统中医学理论扬长补短,发展了整体的阴阳思维结构,但是未能深入地探索微观。在高度发达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下,没有理由不探讨尚未明确的微观问题。现代中医应认识传统中医的优势和不足,善于运用中医的整体思维,吸纳和整合一切具有临证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

在历史上,东方思维、西方思维各自朝着不同方向发展。东方思维侧重于直觉体验。西方思维侧重于实验分析。直觉体验思维强调整体和谐;而实验分析思维则倾向于结构分解。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对彼此思维方式的认知与日俱增,不仅知其长、也知其短,这为人类思维能力的大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这一背景下,中医临床思维必然会传承东方思维的直觉,同时吸收西方思维的实验,将日益增长的知识融入到自身体系中,从而取得更高水平的发展和创新。《中医临证思维》一书在传统思维和现代思维的结合方面做出了一个非常有益的探索,值得推荐。(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医证候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 刘良)


    习中医,书籍浩如烟海,流派千差万别,没有穿透性的观察力,和敏锐的应变机智,没有内观禅修的基础,基本上是像盲人摸象一样。即使再难,也得知难而上,不为良相,必为良医,既能利己,又能利他,何乐而不为呢,赶快抓紧时间学习吧。列一个入门书单给大家,。

    高校教材类:
    高校教材是入门不错的选择,这些书不是必须,但最好是备用,是不错的学习提纲。
    入门:伤寒论温病学 金匮要略 中医诊断学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方剂学中药学 中医内科学
    进阶: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 中医儿科学
    参考:西医的教材也是需要学习的,了解现代医学的现状和内容。
中医诊断类:
    诊断类的书籍。知己知彼,了解病情和体质,就必须掌握望闻问切这些最基本的方法。
    入门:望舌识病图谱(第2版)实践脉学(黄杰熙)中医诊断学
    进阶:面诊、手诊等
    参考:西医诊断学
    中药类:
    入门:本草问答(唐容川)本草备要 本草三家合注评释(黄杰熙)
    进阶:
    参考:中药大辞典
    方剂类:
    入门:中医方剂学
    进阶:
    参考:

    医案类:
    入门:中医新课堂丛书经方实验录 王孟英医案 范文甫专辑 醉花窗医案
    进阶:中国中医百年百名临床家丛书 古今名医临证金鉴 赵绍琴温病著作
    参考:
    医话类:
    入门:长江医话黄河医话 燕山医话 北方医话 南方医话
    进阶:清代名医医话精华
    参考:中国历代名医医话大观
    理论类:
    入门:思考中医生物全息诊疗法
    建议阅读次序: 医话→医案→诊断→中药→方剂→经典 这样学习比较容易有兴趣,由易入难
开始学习不怕糊涂,不怕不懂,只管看过去,只要在脑中留个印象就可以,以后会慢慢清晰了。

    中医入门学习方法略谈
    本人从1988年考入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系养生康复专业,学习中医二十年的时间,学到现在呢,体会越来越深,当然水平实在很差,可是最近也不得不开始以“小学二年级教一年级”的心态开始给一些朋友讲中医课。
    每个人都无法逃脱最后被医院谋财害命的结果,西医的机械思想严重侵蚀中医的阵地,中医院校所培养出的中医几乎全部成为中医自己的掘墓人,承认业力所感的宿命还是毅然奋起、扬我中华传统医药智慧之旗帜,行大医精诚之精神,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呢?!
    学习中医入门误区1:学中医要背很多书啊,好累啊
    解释:很多想学中医的朋友都会说学中医要背很多书,所以不太敢学。这个是学习中医最大的误会。

    火神派的书多数有些偏颇,看时需谨慎。推荐《李可急危重症临症经验》《伤寒质难》,另有《扶阳讲记》《火神派医案》等新书

   
    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独贫(范文甫),学中医,起码要准备十年时
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