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湿疫“郁”阶段之辨治(上)
(2024-04-02 13:56:52)寒湿疫“郁”阶段之辨治(上)
四十八、寒湿疫,传染极速,发病者众,需分期应对。高危人群,可予通治性预防方,减少发病。无症状者、轻型、中型,可予通治方散寒化湿颗粒,或选择适合中药,分经治之,以防重症。重危疑难,一人一方,随证调方,减少死亡。
条文解析:本条文介绍了寒湿疫分期辨治的基本原则。寒湿疫作为疫病的一类,具有广泛流行性和强传染性,一旦疫情暴发,民众皆相传染,一城一池,瞬间成片。因此,对于大面积暴发的新发突发传染病,需根据病情轻重、病程进展等要素分类、分期、分证应对。对于高危人群,可根据疫病属性、气候、环境、饮食习惯等特点制订适宜的通治性预防方,增强人群抵抗力,降低高危人群发病率。对于已经染疫的无症状感染者,以及轻型、中型患病人群,可给予散寒化湿颗粒等通治性治疗处方,或其他辨证合适的有效方药,分经治疗,祛除表里邪气,阻止疫病进一步转重。对于重型、危重型以及疑难患者,则需发挥中医个体化诊疗的优势,对患者一对一进行辨证施治、随证调方,减少死亡率,提高生存率。
四十九、寒湿疫,病分四期,郁、闭、脱、虚,郁轻闭重,脱危虚复。
条文解析:本条文介绍了寒湿疫不同发展阶段的核心病机。通过湖北、吉林、河南、香港、新疆等地的新冠抗疫经历,笔者基于新冠患者的临床表现、证候特征,以及传变规律,将寒湿疫的自然病程从中医学角度分为“郁-闭-脱-虚”四期。寒湿疫“郁”阶段,或有表证,或无表证,戾气或未入肺脏,或初入肺脏,整体症状偏轻,主要见于无症状感染者,以及轻型、中型患者;寒湿疫“闭”阶段,戾气深陷入肺,或阻肺气,或闭肺气,整体症状偏重,主要见于有高危因素的中型患者和重型患者;寒湿疫“脱”阶段,戾气内闭肺络,元气将脱而厥,患者内闭外脱,喘脱发生,症状危重,主要见于危重型患者;寒湿疫“虚”阶段,疾病进入恢复期,正虚邪恋、肺脾气虚,主要见于康复期患者。
五十、郁者,戾伏膜原,卫气怫郁也。
条文解析:郁阶段为寒湿疫早期,多见于临床的无症状感染者,以及轻型和中型患者。膜原者,居于表里之间,为三焦之门户、卫气出入之枢机。寒湿戾气由口鼻而入,伏于膜原,则三焦不畅,卫气受郁,表里不通。此期临床表现,大致有四类:一者,邪气尚微,正邪不争,外无症状。二者,正盛邪负,戾气由膜原出三阳、肺卫之表。三者,若正负邪盛,戾气由膜原内入太阴之里。四者,正邪交争,戾气由膜原“表里分传”。以上总总,戾气或伏膜原,或外出走表,或内传入里,然正邪相当,气机尚未闭阻,究其病机,皆以邪郁卫气为要。
五十一、初犯膜原,戾气尚弱,外无症状,但有证可循,此类患者舌多胖大有齿痕或舌暗淡,舌苔白腻或白厚腐腻或淡黄腐腻。小达原饮主之。
小达原饮同前
条文解析:戾气初伏膜原,邪气尚微,正邪尚未交争,部分患者可无外在之症状、体征,但通过查其舌象,仍有“证”可循,如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舌色偏暗淡,舌苔或白腻,或白厚腐腻,或淡黄腐腻等寒湿征象。《温疫论·辨明伤寒时疫》云:“时疫之邪,始则匿于膜原……然不溃则不能传,不传邪不能出,邪不出而疾不瘳。”故膜原之寒湿戾气,非表非里,既不可用汗法发散,亦不可用下法清解,而需开达膜原、祛邪外出,治以小达原饮。
方解:同前。小达原饮功在开达膜原、散寒化湿,是治疗寒湿疫无症状感染者的主方,亦是治疗寒湿疫“郁”阶段的底方。
五十二、戾伏膜原,戾气渐盛,正邪相激,可出表,可入里,可表里分传。
条文解析:寒湿戾气伏于膜原,若误治、失治,邪气渐盛,此时寒湿戾气不再潜伏,如若导火索被引燃,正邪相激,自身正气奋起与之相争。据戾气之盛衰,正气之强弱,戾气可从膜原出三阳、肺卫之表,可入肺脾太阴之里,亦可表里同传,发于某经便为某经之证,寒湿疫之发病自此而始。
五十三、戾邪出表,外见表证,可因势利导,引戾外出,治以汗法。
条文解析:寒湿戾气伏于膜原,或因正邪交争,或因药物(小达原饮等)辅助,戾邪可从膜原外传出表,外现表证,如发热恶寒、头痛、身痛、骨节疼痛、咽痛等症。戾伏膜原是寒湿疫的核心病机,故开达膜原、散寒化湿是寒湿疫的核心治法。但对于寒湿戾气外传出表的情况,亦需因势利导,用辛温药物透邪外出(咽痛甚者亦可用辛凉药物)。因此,伤寒表证,可一汗而解,邪随汗去。寒湿疫之表证,亦可发汗,因势利导。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素问·热论》所言:“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居家者可多法并用,促进发汗,如服葱姜水、频服温粥、泡脚等。但需要注意的是,寒湿疫之表证,虽可发汗,但不可执于汗法,仍需同步关注膜原之戾气。
五十四、戾气出表,但见表证,而无表邪。汗法虽可解表证,但膜原之戾气尚未根除,戾气复盛,可“表而再表”,再现表证。
条文解析:寒湿戾气由膜原外出走表,可见表证,然此处之表证实乃内邪郁阻经表气机所致,非外邪束表所致。正所谓“虽有表证,实无表邪”。故对于寒湿疫表证,虽可“一汗而解”,然盘伏膜原之戾气尚未根除,待其邪气再盛,可“表而再表”,表现为表证缠绵,反复发热。正如《温疫论》所言:“表而再表者,所发未尽,膜原尚有隐伏之邪。”因此,寒湿疫表证之治,需在辛温解表的同时配合开达膜原、散寒化湿之法,以小达原饮为基础方,配合使用解表之剂型。
五十五、戾邪出表,走太阳经者,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等症,宜小达原饮合麻黄加术汤,或合荆防败毒散,或合《局方》神术散,随症治之。
小达原饮合麻黄加术汤方
槟榔9g、厚朴9g、草果9g、麻黄6~9g、桂枝6~9g、杏仁6~15g、生白术15~30g、生姜9~15g
每日1剂,早、晚分服。
小达原饮合荆防败毒散方
槟榔9g、厚朴9g、草果9g、荆芥9~15g、防风9~15g、柴胡9~30g、前胡9~15g、羌活9~15g、独活9~15g、枳壳9~15g、桔梗6~15g、茯苓15~30g、川芎9~15g、生姜9~15g
每日1剂,早、晚分服。
小达原饮合《局方》神术散方
槟榔9g、厚朴9g、草果9g、苍术9~30g、羌活9~15g、生姜9~15g
每日1剂,早、晚分服。
条文解析:寒湿戾气从膜原外出太阳经表,阻滞太阳经气,可发为寒湿束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等。寒湿疫的核心病机为寒湿戾气伏踞膜原,故以小达原饮为底方,据其兼证病机,选用麻黄加术汤、荆防败毒散、《局方》神术散等辛温解表方剂治之。
方解:麻黄加术汤出自《金匮要略》,其言道“湿家身疼烦,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因此,寒湿戾气外走太阳经表,症见身体烦疼,可予小达原饮合麻黄加术汤治之。麻黄汤是治疗风寒表实证的基础方,其中麻黄、桂枝发散风寒表邪,杏仁宣肺止咳,炙甘草调和诸药,兼能益气止咳。在此基础上加用生白术燥湿健脾,可在发散风寒的基础上,祛除内外之湿。
荆防败毒散出自明代张时彻所著之《摄生众妙方》,为人参败毒散的加减类方,由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枳壳、茯苓、荆芥、防风、桔梗、川芎等药物组成,是治疗外感风寒的“辛平之剂”,适用于温疫初起,疫毒邪气在表,或尚未入里之时。方中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川芎祛风解表、除湿止痛;柴胡发散少阳,桔梗宣肺开咽,枳壳降气行痰,前胡疏风祛痰,茯苓健脾渗湿。诸药相合,可宣散上焦肺卫。现今临床常将其用于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登革热、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传染病。新冠疫情以来,全国多省份(四川、云南、江苏、山东、新疆、广东、河南等)发布的新冠中医治疗方案中均纳入荆防败毒散及其中成药制剂荆防颗粒。
神术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主治四时温疫,有解表和中、化浊辟秽之功。方中苍术芳香辟秽、散寒燥湿、发汗解表,羌活散寒祛湿、疏风通络,与小达原饮相配,可助机体祛除外出太阳经表之戾气。
五十六、戾出太阳,寒湿阻滞腰府,腰痛如折者,折腰散主之。
折腰散
羌活30g、独活30g、蔓荆子15g、藁本15g、防风9g、炒杜仲30g、川芎15g、生黄芪24g,炙甘草9g、干姜15g、云茯苓30g、生白术30g
每日1剂,早、晚分服。
条文解析:寒湿戾气外出太阳经表,阻滞腰府,临床可见腰痛如折、头身重痛、舌苔白腻、脉浮紧等症。此属寒湿腰痛,笔者基于羌活胜湿汤和肾着汤加减化裁,制定了折腰散来治疗该证,临床收效良好。
方解:羌活胜湿汤出自《脾胃论》,功在祛风胜湿,可使肌表之风湿随汗而解。《脾胃论》言:“如肩背痛,不可回顾,此手太阳气郁而不行,以风药散之。如背痛项强,腰似折,项似拔,上冲头痛者,乃足太阳经之不行也,以羌活胜湿汤主之。”肾着汤,又名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出自《金匮要略》,功在温中除湿,可使腰府中之寒湿随小便而解。《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言:“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两方合用,构成折腰散,既可解腰府内在之寒湿,亦可祛除太阳经表之风寒湿,恰合寒湿疫的病证特征。折腰散,方中羌活能祛上部风湿,独活善祛下部风湿,二者相合,能散周身风湿,舒利关节而通痹;防风、藁本、蔓荆子、川芎可祛风湿止痛;干姜温里散寒,生白术、云茯苓健脾利水,生黄芪益气行气,炒杜仲补肾强腰,炙甘草补气和中、调和诸药。
五十七、戾邪出表,走阳明经者,见前额头痛、眉棱骨痛、鼻干等症,宜小达原饮合芎芷石膏汤治之。
小达原饮合芎芷石膏汤方
槟榔9g、厚朴9g、草果9g、川芎15g、白芷15g、生石膏30g、藁本9g、羌活9g、菊花9g
每日1剂,早、晚分服。
条文解析:《灵枢·经水》有云:“足阳明……脉大血多,气盛热壮。”阳明经多气多血,发病多以阳证为主。《灵枢·经脉》记载:“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循发际,至额颅。”因此,寒湿戾气由膜原外出阳明经表,阻滞阳明经气,容易化热化火,发为寒湿郁热证,症见前额头痛、眉棱骨痛、鼻干等症。治疗时当需在小达原饮的基础上,加用芎芷石膏汤清散风热。
方解:芎芷石膏汤出自《医宗金鉴》,由川芎、白芷、生石膏、藁本、羌活、菊花组成,功在祛风清热,可用于治疗头痛眩晕、头痛而胀、头痛如裂等症。方中白芷、川芎解表散寒、通络止痛,生石膏、菊花清散阳明经表之热,羌活、藁本升阳散寒、行气化湿。全方外散内清,是治疗感冒风热证所致头痛的常用处方。
五十八、戾邪出表,走少阳半表半里者,见发热,或寒热往来,或身热不扬,口苦,咽干,咽痒,咽痛等症,宜小达原饮合小柴胡汤,或合蒿芩清胆汤,或合甘露消毒丹治之。
小达原饮合小柴胡汤方
槟榔9g、厚朴9g、草果9g、柴胡15g、黄芩9g、清半夏9g、生姜9g
每日1剂,早、晚分服。
小达原饮合蒿芩清胆汤方
槟榔9g、厚朴9g、草果9g、青蒿15g、黄芩9g、清半夏9g、陈皮9g、茯苓9g、枳壳9g、滑石15g
每日1剂,早、晚分服。
小达原饮合甘露消毒丹方
槟榔9g、厚朴9g、草果9g、白豆蔻6g、藿香15g、茵陈15g、通草6g、连翘9g、浙贝母9g、射干9g
每日1剂,早、晚分服。
条文解析:寒湿戾气由膜原外出少阳,可郁遏少阳经气,外现少阳诸症,如寒热往来、身热不扬、反复发热、口苦、咽干、咽痛等症。若湿热不著,外现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纳差、舌红苔薄、脉弦数等症,宜在小达原饮的基础上合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若肝胆湿热,外现寒热如疟、胸胁胀痛、吐酸、舌红苔腻、脉弦滑数等症,宜在小达原饮的基础上合蒿芩清胆汤分消湿热;若湿热俱重,外现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酸咽痛、身目发黄、颐肿口渴、小便短赤、泄泻淋浊,舌苔白,或厚腻,或干黄,脉濡数或滑数等症,宜在小达原饮的基础上合甘露消毒丹清热利湿解毒。
方解:小柴胡汤出自《伤寒杂病论》,体现了和解少阳、条达枢机的组方原则,为少阳证之主方,由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组成。方中柴胡清透少阳半表之邪为君;黄芩清泄少阳半里之热为臣;人参、甘草益气扶正,半夏降逆和中为佐;生姜助半夏和胃,大枣助参草益气,姜、枣合用,又可调和营卫为使。诸药合用,共奏和解少阳之功。
蒿芩清胆汤出自《重订通俗伤寒论》,由青蒿、竹茹、半夏、赤茯苓、黄芩、枳壳、陈皮、碧玉散组成,功用清胆利湿、和胃化痰,主治少阳湿热痰浊证。本方与小柴胡汤同治邪在少阳之证,但本方重在清利湿热、痰浊,故组方上仅保留了小柴胡汤中的黄芩、半夏、甘草,以青蒿伍黄芩共解少阳胆热;复用温胆汤清热化痰、和胃降逆;用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清利湿热、导邪下行。
甘露消毒丹出自《续名医类案》,主治痰湿热毒蕴结咽喉、弥漫三焦所致诸症,被王孟英称为“湿温时疫之主方”,方中重用滑石、茵陈,配木通,以清热利湿;黄芩、连翘合贝母、射干以清热解毒,利咽散结;石菖蒲、白豆蔻、藿香、薄荷芳香化湿浊,宣畅气机。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化浊解毒之功。
五十九、戾邪出表,走肺卫之分,见发热、恶寒、咽干、咽痒、咽痛、咳嗽、口渴等症,小达原饮合升降散,或合防风通圣散主之。
小达原饮合升降散方
槟榔9g、厚朴9g、草果6g、白僵蚕9g、蝉蜕6g、酒大黄9g、姜黄9g
每日1剂,早、晚分服。
小达原饮合防风通圣散方
槟榔9g、厚朴9g、草果6g、防风9g、荆芥9g、枳壳6g、白芍9g、连翘15g、桔梗15g、酒大黄9g、滑石15g、生石膏30g、生甘草9g
每日1剂,早、晚分服。
条文解析:寒湿戾气由膜原外出肺卫之分,郁遏卫气之宣散,可见温病卫分诸证,如发热、微恶风寒、咽干、咽痒、咽痛、咳嗽、口渴等症。对此,如第47条所言,必须明确寒湿疫所表现出的卫分证是戾邪阻碍肺卫的证候表现,而非感受温热邪气的结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因为素体郁热较重者感受寒湿戾气所致的“寒包火”;二是因为过度发汗导致的津亏热结;三是因为过用苦寒导致的疫毒冰伏、郁而化热。因此,对于寒湿疫的卫分热证,要见病知源,而非见证治证,以证概因。因此,寒湿疫卫分证之治,不可简单地选择辛凉清解的银翘散、桑菊饮等,而需外散内清,可在小达原饮的基础上合用防风通圣散、升降散等治疗。
方解:升降散出自《伤寒温疫条辨》,是清代名医杨栗山所创的治温疫名方,由僵蚕、蝉蜕、姜黄、大黄组成,功可升清降浊,散风清热。僵蚕气轻味薄,可升清散火,清热解郁;蝉蜕宣透达邪,僵蚕与蝉蜕配伍,增强祛外风、散风热之功;姜黄性温气辛能散,善行气活血解郁,使气机条达,邪得以透。大黄长于泻火降浊,清热解毒,本方有升有降,可使阳升阴降,内外通和,而温病表里三焦之热全清。
防风通圣散出自《黄帝素问宣明论方》,为表里双解的代表方。方中黄芩、栀子、连翘苦寒直折,生石膏甘寒,泻火润燥,四药合用,以寒治热,通解三焦之实热;麻黄、防风、薄荷、荆芥穗、桔梗质轻味薄,火郁发之,使腠开热达,郁结宣通,怫热得散;大黄、芒硝釜底抽薪,通腑泻热而除里热结实之源;又滑石、栀子、生甘草兼利水清热之功,使小便通利,泻热而出。
六十、素体阳热,戾未速清,表寒里热,或过用寒凉,邪遏冰伏,郁热冲咽,暴痛如割(俗称“刀片喉”),急以刀片散治之。
刀片散
蝉蜕6g、僵蚕6g、姜黄15g、生大黄3g、芒硝3g、金银花15g、冬凌草15g、生甘草15g、牛蒡子15g、五味子15g、薄荷3g、冰片3g
除芒硝外,余药共打粗粉,加水1000ml,泡30分钟。煎汤取汁300ml,纳芒硝,代茶饮。
条文解析:本条文亦是寒湿戾气由膜原外出肺卫的表现,或因阳热体质者感染寒湿戾气,或因过用寒凉而阳气郁遏,以致热上冲咽,咽喉痛如刀割、吞咽困难,俗称“刀片喉”。对此,笔者创制刀片散来治疗,临床效果良好。六神丸、龙角散、防风通圣丸、苦酒汤、桔梗汤等对此类“刀片喉”亦有一定疗效。另外,也可配合其他非药物疗法,如将具有温通作用的膏药剪成小方片,贴敷于天突、膻中、大椎、肺俞等穴,6~7小时后摘掉;还可用无菌针或者针灸针在少商穴、商阳穴刺络放血1~2滴。
方解:本方以升降散为底方,加清热解毒、软坚散结、利咽通窍类药物而成。方中蝉蜕、僵蚕、姜黄、生大黄清解内外表里之热,金银花、冬凌草、生甘草、牛蒡子清热解毒,五味子收敛肺气,芒硝软坚散结,薄荷、冰片辛香通窍。诸药合用,可清解郁热、解毒利咽,以迅猛之力,肃清蓄积咽喉之热毒。
六十一、戾邪出表,皮肤黏膜、呼吸道黏膜、胃肠黏膜同时受累,既有恶寒发热、头疼身痛,又有咳嗽、咽干咽痛,亦有呕恶欲吐、腹胀腹泻。此三表同病,小达原饮合三表汤主之。
小达原饮合三表汤方
槟榔9g、厚朴9g、草果9g、葛根15g、生麻黄9g、桂枝9g、羌活9g、金银花9g、桔梗9g、藿香9g、生甘草9g
每日1剂,早、晚分服。
条文解析:寒湿戾邪由膜原外出走表,除前文所述之分走各经的情况外,亦可多经并传,表现出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太阳风寒症状,咳嗽、咽干咽痛等肺卫风热症状,呕恶欲吐、腹胀、腹泻等胃肠感冒症状。笔者结合个人临床经验,认为感冒之发,皆在黏膜之分,外现之症,不外乎太阳、卫分、肠胃之三表,即皮肤黏膜、呼吸道黏膜、胃肠道黏膜。笔者在《新病机十九条》中将其总结为“诸型感冒,太卫胃表,皆属于膜”。因此,若寒湿戾气由膜原外出走表,多经并传,三表同病,可在小达原饮的基础上合用笔者治疗感冒的基础方剂——三表汤。
方解:三表汤由葛根、生麻黄、桂枝、羌活、金银花、桔梗、藿香、生甘草组成。方中葛根、生麻黄、桂枝、羌活意取葛根汤,以辛温发散之性,祛除皮肤黏膜之风寒;金银花、桔梗、生甘草意取银翘散,以辛凉宣散之性,清解肺卫之热;藿香、羌活、桔梗、生甘草意取藿香正气散,以芳香宣散之性,清化胃肠之湿浊。诸药合用,可解三表之郁,透膜原之邪。
六十二、戾邪出表,某经虚弱,浮越于某经,即现某经之症,以小达原饮合某经之方,即可逐邪外出。若仅以某经之方发散某经之证,亦可奏效,但有正去邪存、长阳复阳之虞。
条文解析:《松峰说疫》云:“瘟邪浮越于某经者,即加某经之药。”如前文所述,寒湿戾气由膜原外出,或发于皮肤黏膜之表,类似于风寒感冒;或发于呼吸道黏膜之表,类似于风热感冒;或发于胃肠黏膜之表,类似于胃肠型感冒。浮越于某经,即现某经之证。对此,用小达原饮合治疗某经症状的处方,就可以将邪气顺利驱逐。倘若仅着眼于表证,见表治表,则表证虽解,但膜原之邪并未祛除,可能会出现低热缠绵或间断发热或核酸转阴后复热等复杂情况,可见第54条所述“表而再表”;若仅用清热解毒法来解毒利咽,则咽痛等“热”症虽可以暂时缓解,但膜原之邪气会因寒凉药物而“冰伏”,进而有引邪深入的风险。须知寒湿疫之表证是邪气外传的表现,而非外邪侵袭肌表的表现。因此,寒湿疫之表证要在开达膜原的基础上,配合各经之药,才能斩草除根,标本兼治。
六十三、戾邪入里,入手太阴肺,阻碍肺气之宣降,见发热、咳嗽、咳痰、气喘、胸闷等症,散寒化湿方主之。
散寒化湿方
厚朴15g、焦槟榔9g、煨草果9g、生麻黄6g、生石膏15g、炒苦杏仁9g、羌活15g、葶苈子15g、生姜15g、广藿香15g、佩兰9g、苍术15g、云茯苓45g、生白术30g、焦三仙各9g、徐长卿15g、绵马贯众9g、地龙15g
每日1剂,早、晚分服。
加减法:恶寒发热、背痛、体痛者,加桂枝9~30g;恶寒重、无汗、体温39以上,重用生麻黄至9~15g,重用生石膏至30~90g,加芦根30~120g,知母15~30g;往来寒热加柴胡15~30g、黄芩15~30g;乏力明显加黄芪15~30g、人参6~9g(若无人参,党参9~30g)。咽痛加桔梗9g、连翘15g;干咳重加百部15~30g、蝉蜕9g、藏青果9g、苏子9g;喘憋加炙紫菀15~30g、炙款冬花15~30g、炙枇杷叶15~30g,葶苈子加至30g;咳血加仙鹤草30g、紫草15g、三七粉(冲服)3g。痰多色黄或咳痰不畅,加瓜蒌仁30g、黄芩15g、鱼腥草30g、连翘30g、板蓝根30g。纳呆重,加莱菔子9~15g、陈皮15g;呕恶重,加半夏9~15g、黄连3g、苏叶9g,生姜加至30g。腹泻,加黄连6~9g,生姜加至30g,重用云茯苓至60~90g。便秘,加枳实10~15g、生大黄6~15g。舌红或干,加莲子心6g、麦冬30~90g。舌绛红加生地黄30g,赤芍15~30g。
条文解析:寒湿戾气由膜原深入手太阴肺,阻碍肺气之宣降,可见咳嗽、咳痰、气喘、胸闷等症;阻碍卫气之发散,可见发热、气喘、胸闷等症。对此,需以开达膜原、散寒化湿、宣肺平喘为治法,予散寒化湿方治疗。
方解:散寒化湿方是寒湿疫“郁”阶段的通治方,又名寒湿疫方、武汉抗疫一号方。如图3-2所示,其以小达原饮为底方,以辛温燥烈之厚朴、焦槟榔、煨草果散寒化湿、开达膜原、辟秽化浊,使寒湿戾气从膜原溃散,表里分传。邪离膜原,或出于表,或入于里。出表者,多走太阳,故配以生麻黄、羌活、生姜,辛温解表,透邪外出。入里者,则发于太阴、阻滞三焦。寒湿郁肺者,可见发热、咳嗽、气喘、咳痰等症,故配以麻杏甘石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宣肃肺气,化痰止咳平喘;寒湿碍脾,可见纳呆、腹胀、纳差、腹泻等症,故配以广藿香、佩兰、苍术、生白术、云茯苓等健脾利湿、芳香化湿、苦温燥湿;邪阻上焦气道,化热成毒者,可见咽痛等症,故配以徐长卿、绵马贯众清热解毒;邪阻上焦血道者,可见胸闷、胸痛等症,故配以地龙活血通络;邪阻中焦谷道者,可见腹胀、纳差等症,故配以生白术、焦三仙等健脾消食;邪阻下焦水道者,可见腹泻、小便不利等症,故配以生白术、云茯苓等健脾利水。散寒化湿方,大方宏效,如年幼体弱、无症状或轻症患者使用,可相机变通剂量,如常规剂量之1/2或1/3。《温疫论》中所述之湿热疫,其以达原饮和三消饮为初始之方。寒湿疫之治,以散寒化湿方为初始之方。二者所同者,开达膜原之槟榔、厚朴、草果矣。不同者,湿热疫外传多走气分,故以白虎为助;内传多走胃,故以大黄为要。寒湿疫外传多走太阳,故重麻黄;内传多走太阴,故重在散寒宣肺、健脾化湿,兼以调畅气血、疏利三焦。(中国科学院院士
寒湿疫“郁”阶段之辨治(下)
六十四、戾邪入肺,寒湿郁而化热,见发热、咳嗽、口苦、口干、黄痰、气喘、胸闷、舌苔罩黄,宜散寒化湿方加柴胡、黄芩、芦根治之。
散寒化湿方加柴胡、黄芩、芦根方
厚朴15g、焦槟榔9g、煨草果9g、生麻黄6g、生石膏15g、炒苦杏仁9g、羌活15g、葶苈子15g、生姜15g、广藿香15g、佩兰9g、苍术15g、云茯苓45g、生白术30g、焦三仙各9g、徐长卿15g、绵马贯众9g、地龙15g、柴胡15~30g、黄芩15g、芦根15~60g
每日1剂,早、晚分服。
条文解析:因素体阳热、地域差异等因素,部分患者在寒湿戾气由膜原内传入肺后可郁而化热,见发热、咳嗽、口苦、口干、黄痰、气喘、胸闷、舌苔罩黄等湿热症状。对此,可在散寒化湿方的基础上加柴胡、黄芩疏利上焦,加芦根清热利湿。
六十五、戾邪入肺,寒湿化热化燥伤阴,见发热、干咳、乏力、口干、气喘、胸闷,舌干,苔干或黄干,宜散寒化湿方去苍术、生白术、羌活、广藿香、佩兰加西洋参、北沙参、麦冬、猪苓、滑石方治之。
散寒化湿方去苍术、生白术、羌活、广藿香、佩兰加西洋参、北沙参、麦冬、猪苓、滑石方
厚朴15g、焦槟榔9g、煨草果9g、生麻黄6g、生石膏15g、炒苦杏仁9g、葶苈子15g、云茯苓30g、猪苓30g、滑石15g、焦三仙各9g、生姜15g、绵马贯众9g、地龙15g、麦冬30g、西洋参9g、北沙参30g
每日1剂,早、晚分服。
条文解析:受素体阴虚、热邪伤阴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患者在寒湿戾气由膜原深入肺脏之后,可出现化燥伤阴的表现,如发热、干咳、乏力、口干、气喘、胸闷,舌干、苔干或黄干等症状。对此,可在散寒化湿方的基础上去苍术、生白术、羌活、广藿香、佩兰等刚燥、辛燥劫阴之类,加西洋参、北沙参、麦冬、猪苓、滑石以滋阴润燥。
六十六、戾邪入肺,咳重痰轻,重在温肺散寒,前百苏苈汤主之。
前百苏苈汤
前胡15g、百部30g、苏子9g、葶苈子15g、炙麻黄9g、桑白皮30g、桔梗15g、生甘草30g、五味子15g
每日1剂,早、晚分服。
条文解析:寒湿戾气由膜原深入手太阴肺,肺脏受损,宣肃不利,甚至气道痉挛,故出现剧烈咳嗽、痰少难咯等症状。此时治疗,重在温肺散寒、宣肺止咳平喘,予前百苏苈汤。
方解:此方为笔者治疗咳嗽的经验方,方中前胡、百部开郁宣肺,苏子、葶苈子祛邪降气,共同打开上焦之气机,使肺气通畅,以调气郁之态;又兼祛邪止咳平喘之功,以打咳喘、咳痰之症靶。前胡、百部以止咳为主,苏子、葶苈子以祛痰蠲饮为主。炙麻黄辛温宣发肺气,桑白皮泻肺平喘,助麻黄泻郁热而宣肺,炙麻黄得桑白皮宣郁热以平喘。桔梗宽畅胸膈,使气机疏利,咳嗽自消。“风寒咳嗽,南五味为奇”,五味子主咳逆上气,收耗散之肺气。生甘草润肺止咳,调和诸药。若伴有发热,可加生石膏、柴胡;伴有咽痛,可加连翘、锦灯笼;伴有哮喘,可加地龙、白芍;多痰者,可加化橘红、川贝母、陈皮。
六十七、戾邪入里,入足太阴脾,阻碍脾胃之运转,见腹胀、乏力、纳差、呕恶、泄泻等症,宜散寒化湿方治之,藿香正气散、藿朴夏苓汤、五苓散、三仁汤均可酌情使用。
散寒化湿方同前
藿香正气散
大腹皮9g、白芷9g、紫苏叶6g(后下)、茯苓15g、半夏曲15g、生白术30g、陈皮9g、厚朴15g、桔梗9g、藿香15g、甘草9g、生姜9g、大枣9g
每日1剂,早、晚分服。
藿朴夏苓汤
藿香15g、厚朴15g、姜半夏15g、茯苓30g、杏仁9g、生薏苡仁15g、白蔻仁6g(后下)、猪苓9g、淡豆豉9g、泽泻9g、通草6g
每日1剂,早、晚分服。
五苓散
桂枝9g、生白术30g、茯苓30g、猪苓12g、泽泻12g
每日1剂,早、晚分服。
三仁汤
杏仁9g、白豆蔻6g、生薏苡仁15g、厚朴15g、清半夏15g、通草6g、滑石15g、竹叶9g
每日1剂,早、晚分服。
条文解析:寒湿戾气由膜原深入足太阴脾,阻碍脾胃之运化,水湿内停,升降失和,表现出腹胀、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宜以开达膜原、散寒化湿、健运脾胃为治法,根据病症酌情选择使用散寒化湿方、藿香正气散、藿朴夏苓汤、五苓散、三仁汤等处方。
方解:藿香正气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之功效,是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的名方。方中藿香为君,既以其辛温之性而解在表之风寒,又取其芳香之气而化在里之湿浊,且可辟秽和中而止呕,为治吐泻之要药。半夏曲、陈皮理气燥湿,和胃降逆以止呕;生白术、茯苓健脾运湿以止泻,共助藿香内化湿浊而止吐泻,俱为臣药。湿浊中阻,气机不畅,故佐以大腹皮、厚朴行气化湿,畅中行滞,且寓气行则湿化之义;紫苏叶、白芷辛温发散,助藿香外散风寒,紫苏叶尚可醒脾宽中,行气止呕,白芷兼能燥湿化浊;桔梗宣肺利膈,既益解表,又助化湿;兼用生姜、大枣,内调脾胃,外和营卫,使以甘草调和药性,并协姜、枣以和中。
藿朴夏苓汤方出《医原》,功可宣通气机、清热祛湿、燥湿利水,主治气分湿热而湿偏重者。方中藿香为君,为芳香化湿要药,内化湿浊,运脾胃,辟秽恶,而无耗脾气、劫胃阴之弊。淡豆豉芳化宣透以疏表湿,使阳不内郁;厚朴、姜半夏燥湿运脾,使脾能运化水湿,不为湿邪所困,共为臣药。猪苓、泽泻、生薏苡仁淡渗利湿于下,使水道畅通,则湿有去路,助君药以祛湿;茯苓为佐使药,性平缓,渗脾湿于下。
五苓散出自《伤寒论》,方中猪苓、茯苓、泽泻淡渗利湿,生白术健脾燥湿,桂枝解表化气。五药相配,使水行气化,表解脾健,则水湿自除。
三仁汤出自《温病条辨》,主治上焦湿重热轻之证,原文言道:“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方中用杏仁宣通上焦肺气,使气化有助于湿化;白豆蔻开发中焦湿滞,化浊和中;生薏苡仁益脾渗湿,使湿热从下而去;三药为主,故名“三仁”。辅以清半夏、厚朴燥湿消痞,行气除满;通草、滑石、竹叶清利湿热。诸药合用,成宣上、畅中、渗下之剂,共奏清热利湿、宣畅浑浊之功。
六十八、戾邪入里,大伤脾胃,呕恶不止,藿香正气散主之。甚者津液大伤,筋挛抽搐,急食甘以缓之,芍药甘草汤加木瓜方可酌情使用。
藿香正气散同前
芍药甘草汤加木瓜方
白芍30g、生甘草15g、木瓜15g
每日1剂,早、晚分服。
条文解析:寒湿戾气由膜原深传入里,戕害脾胃,脾胃升降失常,可见呕吐、恶心等症,当用藿香正气散解表化湿、理气和中。若脾胃损伤严重,呕吐不止,津液大伤,可出现肢体痉挛、肌肉抽搐等症。此时当须急则治标,用红糖水等甘甜之品补液缓中,再以芍药甘草汤加木瓜方酸甘养阴、养血柔肝、息风止痉。
方解:藿香正气散方解同前。芍药甘草汤出自《伤寒论》,用于治疗过汗亡阳后之阴虚津亏证,言道:“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作干姜甘草汤……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该方由白芍和炙甘草组成,白芍酸苦微寒,益阴养血柔肝;炙甘草甘温,补中缓急。二药合用,酸甘化阴,有滋阴血、缓挛急之功效。再加木瓜之酸温,可增强舒筋活络之效,以缓解筋挛抽搐。
六十九、戾邪入里,若逢素体阳热之体,则邪扰胃肠,发为阳明腑实。症见潮热、便秘、腹胀、腹痛、呕恶等症,可用宣白承气汤治之。生大黄用6~15g,或冲服大黄粉3~6g。
宣白承气汤
生大黄6~15g、杏仁15g、生石膏30g、全瓜蒌15g
每日1剂,早、晚分服。
条文解析:寒湿戾气由膜原深传入里,若逢素体阳热之人,可化燥化热,变为阳明腑实证,见潮热、便秘、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宜以宣白承气汤清肺定喘、泻热通腑。生大黄用量可根据病情轻重来酌定,笔者在临床常用6~15g生大黄入汤剂,或冲服生大黄粉3~6g。
方解:宣白承气汤出自《温病条辨》,原文言道:“喘促不宁,痰涎壅滞,右寸实大,肺气不降者,宣白承气汤主之。”“宣白”指宣通肺气,“承气”谓承顺腑气。肺色应白,主宣发肃降,与大肠相表里,故腑气之畅通有赖于肺气之肃降。痰热内蕴,肺气不降,则肠腑亦多不通。方中生石膏清泻肺热,生大黄泻热通便,杏仁宣肺止咳,全瓜蒌润肺化痰。诸药同用,可使肺气得降,腑气得通,痰热得清,腑证得瘥。
七十、虚人染疫,戾伏膜原,若见发热、汗出、恶风,宜调和营卫,治以小达原饮合桂枝汤;若见咽干咽痒咽痛、口苦泛恶,宜透达膜原、和解少阳,治以小达原饮合小柴胡汤。
小达原饮合桂枝汤
厚朴15g、槟榔15g、草果9g、桂枝15g、白芍15g、生姜15g、大枣9g、炙甘草9g
每日1剂,早、晚分服。
小达原饮合小柴胡汤方
厚朴15g、槟榔15g、草果9g、柴胡15g、黄芩9g、清半夏15g、生姜9g
每日1剂,早、晚分服。
条文解析:此处之“虚人”主要指素体营卫亏虚之人。此类人群感染寒湿戾气,戾邪伏于膜原,未及溃散,可阻碍三焦,而见营卫不和、少阳不和之症。若见发热、汗出、恶风等症,则在小达原饮的基础上合用桂枝汤。若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咽干、咽痛、咽痒等症,则在小达原饮的基础上合用小柴胡汤。除营卫亏虚之外,“虚人”亦有肺气虚弱、脾胃阳虚、肾阳亏虚等内涵,不同脏腑的虚损,在感染寒湿戾气后的治法也不尽相同,如肺气虚弱者要在解表退热的同时增补逆流扼舟之品,如参苏丸之类;脾胃阳虚、肾阳亏虚者,寒邪可直中阴分,需配合附子理中丸、麻黄附子细辛汤等温阳处方托里解表。
方解:小柴胡汤方解同前。桂枝汤出自《伤寒论》,为调和营卫之基础方。方中桂枝辛温,辛能散邪,温从阳而扶卫。白芍酸寒,酸能敛汗,寒走阴而益营,取于发散中寓敛汗之意。生姜之辛,佐桂枝以解肌表;大枣之甘,佐芍药以和营里;炙甘草甘平和缓,用以调和中气。诸药相合,可共奏补营卫、和营卫之功。
七十一、妇人染疫,正值经期,血气虚弱,腠理疏弛,见虚汗恶风、寒热往来、少腹胀痛者,宜小达原饮合柴胡桂枝汤。
小达原饮合柴胡桂枝汤方
厚朴15g、槟榔15g、草果9g、柴胡15g、黄芩9g、清半夏15g、桂枝15g、白芍15g、生姜9g
每日1剂,早、晚分服。
条文解析:若妇女经期,气血虚弱,腠理疏松,感染寒湿戾气,可见汗出、恶风、往来寒热等营卫不和、少阳不和征象。而经期邪易内陷血室,故可见少腹胀痛等肝经气滞血瘀征象。治宜在小达原饮的基础上合用柴胡桂枝汤方,以调和营卫、和解少阳、透邪外出。
方解:柴胡桂枝汤出自《伤寒论》,为治疗太阳少阳合病的方剂,系小柴胡汤和桂枝汤而成。方中桂枝汤调和营卫,畅达气血,解表散寒,以祛在表之邪,还具温补中焦、缓急止痛之效。小柴胡汤和解半表半里之枢机,可防外邪内传,亦可内透陷入血室之邪。
七十二、失治误治,寒湿稽留,低热绵延,见恶寒肢冷,心悸心慌,喜温喜按,脉细迟而结,宜炙甘草汤治之。若戾邪内陷心脉,重伤心之气阳,见胸闷气短,甚则心动悸、脉结代者,升陷解毒护心汤主之。
炙甘草汤
炙甘草15g、生姜15g、桂枝15g、人参15g、生地黄30g、阿胶9g(烊化)、麦冬15g、火麻仁15g、大枣15g、清酒10ml(兑入)
每日1剂,早、晚分服。
升陷解毒护心汤
葛根15g、柴胡6g、升麻6g、黄芪24g、山茱萸15g、西洋参9g、丹参15g、降香9g、北沙参15g、炒白术9g、穿心莲9g、川黄连4.5g、生姜15g
每日1剂,早、晚分服。
条文解析:寒湿疫失治误治,邪可内陷心脉,损伤心气心阳,症见恶寒肢冷、心悸心慌、喜温喜按、脉细迟而结等症,可用炙甘草汤温补心阳、补养气血治之。若心阳受损严重,胸中大气下陷,无力鼓动血脉,可见胸闷气短、心动悸、脉结代等症,如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所论“呼吸之气不能上达……胸中之气息息下坠……咽喉发紧……努力呼吸似乎喘”,当用升陷解毒护心汤升陷托毒以治之。
方解:炙甘草汤出自《伤寒论》,用于治疗过汗后气津两伤之“心动悸,脉结代”。方中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为君,配伍炙甘草、人参、大枣益心气,补脾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配伍阿胶、麦冬、火麻仁滋心阴,养心血,充血脉。佐以桂枝、生姜温心阳,通血脉,诸厚味滋腻之品得姜、桂之佐可滋而不腻。用法中加清酒煎服,清酒辛热,可温通血脉,以助药力。诸药合用,滋而不腻,温而不燥,使气血充足,阴阳调和,脉归于平。
升陷解毒护心汤是笔者在张锡纯升陷汤的基础上加减化裁而成的,为新冠感染邪陷心脉而设之处方。方中葛根、柴胡、升麻升提阳气,黄芪补气,山茱萸温敛阳气,西洋参益气固脱,丹参、降香活血通络,北沙参滋养肺阴,炒白术补肺健脾,穿心莲、川黄连解毒护心,现代药理研究亦证实穿心莲和川黄连具有保护心脏的功效。诸药合用,可共奏升陷固脱、益气通络解毒之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