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恶性肿瘤骨转移辨治经验

(2024-04-01 08:55:35)
恶性肿瘤骨转移辨治经验
摘自2024-3-29中国中医药报
刘相君 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北美社区卫生服务站 邱奕霏 北京弘医堂中医院
山东省德州市首届名中医、德州市中医院主任医师王玉生临床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经验丰富,疗效显著,可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增加其生存期,甚至达到临床治愈。现将王玉生论治恶性肿瘤骨转移经验及验案整理如下。
古代没有骨转移、骨癌之名,古籍中“骨疽”“骨瘤”“石疽”“石痈”等即是此病。《素问•脉要精微论》载:“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得强则生,失强则死。”从症状及预后的描述来看,即是现代所说的骨转移后形成的恶性肿瘤,又称骨肉瘤,其主要症状以肢体疼痛为主,还会出现脊髓压迫所致的肢体麻木、肌肉萎缩、肌力下降,重则肢体瘫痪,或出现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这正如明代薛己在《外科枢要•卷三》所说:“若劳伤肾水,不能荣骨而为肿者,其自骨肿起,按之坚硬,名曰骨瘤。”描述了骨癌的病因、病机及症状表现。
分阶段审因论治
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及甲状腺癌是发生骨转移最多的原发病灶。骨转移原发病灶的不同、体质强弱的不同会造成转移轻重程度的不同、病情发展快慢的不同。所以在脉症审因的前提下,有必要分阶段诊治。
初发期 原发癌瘤病情严重,体内正气亏虚会增快骨转移的发生。骨转移前期及初期,主要会有肝肾两虚的症状,如腰膝痛、头痛头晕、耳鸣等,骨转移形成后会出现四肢疼痛及关节痛等症状。此期间需对原发癌瘤进行治疗以稳定其发展、减少对正气的损伤,在骨转移尚未严重伤正时,应审其脏腑、气血津液的虚实情况,及时祛邪扶正,即“留得一分正气,存得一分生机”。
发展期 转移部位疼痛加重,致夜间疼痛不能入寐、行走不能,如脊髓压迫会导致出现肢体麻木、肌肉萎缩、肌力下降、骨质疏松,甚或造成病理性骨折。因病变在骨,所以必然和肾联系起来,可出现肾气虚、肾阴虚、肾阳虚的病变,肾阴虚则会伴有五心烦热、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等症,治宜滋补肾阴以强骨;肾阳虚则会伴有全身畏寒、手足凉冷、舌淡苔薄白、脉沉迟等症,治宜温补肾阳以壮骨,还需根据湿、痰、毒或瘀,采取不同的治法。
稳定期 经诊治后疼痛减轻、症状稳定,病情无新的进展,但时常会头痛头晕、耳鸣、双目干涩、视力下降、周身无力、舌暗淡、少苔或无苔、脉沉细缓无力等症,此为久病而出现肝肾气虚、阴虚、阳虚,或肾精亏损,临床所见,肾阳虚和肾精虚同时出现的为多数。治疗应同补肾阳、肾精,补肾阳常用巴戟天、补骨脂、盐附子之类,补肾精常用龟板、鹿角胶、黄精之类。
验案举隅
肺癌术后骨转移案
李某,女,62岁,2022年4月11日初诊。2021年8月在某院经左肺癌手术后化疗5次、放疗3次,出现腰痛,已不能活动,后诊断为多发骨转移,以腰胸椎为主,进行肺部、腰背、双肩部放疗50次,副作用大,无法进食,恶心欲呕吐,周身无力,不能下地活动,只能平卧,头发脱光,医院要求继续化疗,本人及家属拒绝而出院。刻下:全身疼痛,以双肩、腰背最为严重,不能行走,平卧后不能起身,服盐酸曲马多后方能缓解,每日必1片,同时伴有头痛头晕、周身畏寒、手足冰凉、双手麻木、咳嗽吐白痰、不欲饮食、进食少,舌质暗淡,舌苔薄腻色白,脉沉细缓无力。
辨证:肾阳、肾精亏虚,脾阳虚为本,湿毒内阻为标。
治则:健脾肾之阳,治本为主。
处方:人参15g,炒白术20g,茯苓15g,炙甘草12g,姜半夏10g,陈皮12g,砂仁(后下)5g,木香10g,炒枳壳12g,干姜12g,菟丝子20g,肉苁蓉15g,龟板(碎)30g。14剂,日1剂,水煎服。
8月30日二诊:服药1个月后,在当地买药服用至今,现饮食基本正常,腰背、双肩痛明显减轻,近几天下床活动多,又感腰背痛加重,仍用西药止痛,改以补肾阳治本为主,佐以祛湿毒健脾。处方:巴戟天15g,龟板(碎)30g,补骨脂15g,炒杜仲15g,鹿角胶(冲)12g,盐附子(先煎30分钟)15g,川断20g,寄生20g,蜈蚣4条,太子参15g,茯苓15g,炒枳壳12g,蚤休12g,炙甘草12g。30剂,日1剂,水煎服。
11月2日四诊:服药2个月后,各症状明显减轻,已能进行家务劳动,盐酸曲马多减去1/3片,舌质暗淡,舌苔薄白,脉沉细,守四诊方继服30剂。
12月5日五诊:现腰背、肩部疼痛较前更为减轻,盐酸曲马多现只用1/2片,已能自行来医院就诊,守四诊方继服30剂。
2023年5月22日六诊:春节前后停药2个月,近20天来腰背疼痛加重,食欲也差,时胃脘胀痛,舌质暗淡,舌苔薄腻,脉沉缓无力。处方:太子参15g,炒白术20g,茯苓15g,姜半夏10g,炒枳壳12g,炒山药20g,木香10g,盐附子(先煎30分钟)30g,蜈蚣4条,蚤休12g,鹿角胶(冲服)20g。30剂。
9月15日七诊:腰背、肩部只有在活动量大时才会痛,他症基本消除,守上方继服30剂,将盐附子改为55g。
11月13日八诊:近日气温下降至零下13,各方面均好,仅有下肢凉,守上方继服30剂,将盐附子改为80g。盐酸曲马多只用1/3片。
2024年3月3日九诊:现各方面良好,盐酸曲马多只用1/4片,时用时不用,守上方继服30剂,隔日1剂。
按 骨转移病位在骨,但病之根源在肾,因肾主全身之骨,脉症审因,肩腰痛皆是肾的发病症状。全身畏寒、手足凉、必穿厚衣、脉沉,明显是肾阳虚所致。头痛头晕、双手麻木、脉沉细是肾精虚所致,故本病的治疗始终是双补肾阳、肾精,盐附子从小剂量增至每剂80g,一直应用鹿胶,既补肾阳又补肾精,在患者脾胃气虚的情况下又加用了补健脾胃的四君子汤,如此,肾精得补,肾阳得助,骨得养,筋得充,全身症状消除。
在腰背痛剧的情况下,可以应用西药止痛以治标,待病情缓解后可慢慢减少用量,不可突然停用,以免出现反弹。
宫颈鳞状细胞癌多次骨转移案
刘某,女,70岁,2019年3月4日初诊。2017年8月诊断为宫颈鳞状细胞癌(IB2期)骨转移,无法手术,已经放疗10次。2017年11月又在某院放疗20次,同时口服替吉奥化疗药物3个多月,因副作用大,周身无力、疼痛加重,无法进食。刻下:近1个多月左侧髋关节疼痛加重,行走需人扶持,平卧则痛轻,如侧卧、起身、转身则会疼痛难忍,白天痛轻、夜间加重,全身畏寒怕冷。身体明显消瘦,体重由60kg降到52kg。周身无力,腰以下连及双下肢麻木、凉、胀。食欲差,进食少,多食即胃胀。大便每日2次,舌质淡白,苔薄白,脉细弦无力。
辨证:热毒壅结为标,肝肾阳虚为本。
治则:清化热毒、软坚散结为主,佐以温补肾阳。
处方:醋鳖甲(碎末)30g,海藻30g,夏枯草30g,虎杖15g,半枝莲30g,浙贝母15g,全蝎6g,蜈蚣3条,炒山药20g,太子参15g,炒枳壳12g,莲子20g,菟丝子20g,巴戟天15g,肉苁蓉15g。14剂,水煎服。
3月18日二诊:药后左髋关节疼痛稍有缓解,周身畏寒, 双下肢凉、麻、胀依旧。守前方加鹿角胶(烊化)10g。14剂,水煎服。另外用灵芝12g,炙黄芪15g,淫羊藿12g,开水泡茶饮,14剂。
4月1日三诊:气短、周身无力、左髋关节疼痛皆有减轻。从前一天开始,尾骶骨处疼痛、有凉感,双下肢仍凉、胀、麻。舌质淡白,苔薄白,脉细弦。守前方去虎杖,加炮姜12g、炒杜仲15g。50剂,水煎服。
6月28日四诊:经3个月治疗后,气短、周身无力基本消除,左髋关节疼痛大有减轻,但仍双下肢凉、麻、胀,舌质淡白。血红蛋白9.0g/L。守上方加黑附子 12g,30剂,水煎服。另用桑椹30g、黄芪 30g、红参30g、红枣30g配制阿胶中药膏2盒,服2个月。
10月15日五诊:左侧髋关节疼痛明显减轻,不需要他人搀扶就能在室内走动,因天气变冷,左下肢凉、麻感有些加重。舌质色正常,舌苔薄白,脉弦细。处方:醋鳖甲(碎末)30g,醋龟甲(碎末)30g,炙黄芪20g,黑附子(先煎30分钟)35g,炒杜仲15g,肉桂10g,鹿角胶(烊化)12g,蜈蚣3条,夏枯草30g,浙贝母15g,菟丝子20g,炒白术20g,炒枳壳12g,炒山药20g。30剂,水煎服。另用炙黄芪15g,灵芝12g,干姜10g,开水泡服茶饮。
2020年1月5日六诊:左髋及骶骨已不痛,活动量大或急转身时可出现疼痛,他症基本消除。守前方,改黑附子为45g。30剂,水煎服。
6月15日七诊:各方面情况良好,守上方继服,前2个月每日1剂,之后每2天1剂,嘱近期复查。处方:醋鳖甲(碎末)30g,醋龟甲(碎末)30g,补骨脂15g,菟丝子20g,炒山药20g,巴戟天15g,黑附子(先煎30分钟)50g,鹿角胶(烊化)12g,炙黄芪15g,鹿角霜12g,太子参15g,山萸肉20g,炮姜12g,炒枳壳12g。10剂,水煎服,每3日1剂。
10月19日八诊:各种情况良好,有时左下肢有轻微麻感,守上方继服,每月可服8剂,水煎服。
2021年4月20日九诊:近半年皆是每月服8剂,各种情况良好。患者已能上下三楼,饮食正常,体重恢复到60kg,自己认为现一切均好,未复查。仍守七诊方,每月服8剂。
2023年9月4日:自九诊至今,每2个月复诊一次,患者认为病已全好,没有不适,不用服药。患者丈夫坚持让患者每个月服药8剂,故予上方16剂。
2024年3月3日电话随访,现一切安好。
按 患者来诊时髋关节疼痛、不能行走,周身无力,全身畏寒,体重已降8kg。脉症审因,确定肝肾阳虚为本,热毒壅结为标的病机,四诊以前标本同治,五诊后便以补肾阳治本为主,主以附子、鹿角胶为君,最后附子用到50g,这也证实了“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正确性。

运气司天方治肺癌案

 (2024-06-23 16:42:48)[编辑][删除]

运气司天方治肺癌案

时间:2024-06-0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万滋功

 

笔者师从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在跟师侍诊时,常见其以五运六气理论指导临床,“审察病机,无失气宜”“必先岁气,毋伐天和”,重视通过抓运气病机、调天人关系来遣方用药,疗效显著。现记录顾植山以运气司天方治疗肺癌验案一例。

黄某,男,65岁,1958年11月9日(农历)出生,2024年3月7日初诊。患病初期持续低烧、咳嗽,2022年2月7日在当地医院确诊为非小细胞肺腺癌,KI-67>90%,3月19日行右肺上叶摘除手术,之后因肿瘤转移到纵隔及右锁骨,做了7次化疗、30次放疗,并服用中药。渐至生活不能自理,活动无力,需人搀扶、坐轮椅。患者就诊时精神疲惫,面部皮疹(放化疗后引起),动则喘憋,咳咯白痰不畅,心慌、心悸(使用升血小板药后致室上性心动过速),不活动时心率在110次/分钟以上,睡眠可,纳食差,二便调,舌稍红,苔薄腻偏黄,脉浮数。

方用司天麦冬汤:剖麦冬(米炒)30g,法半夏10g,炙紫菀15g,炙桑白皮15g,钟乳石(先煎)10g,潞党参10g,生晒参6g,香白芷10g,炙甘草10g,淡竹叶15g,生姜片10g,大红枣(擘)10g。14剂。

3月21日二诊:患者服完药后,因血氧低再次就诊,顾植山将初诊方中的剖麦冬改为40g,法半夏改为15g,生晒参改为15g,又投7剂。

3月28日三诊:患者服后精神好转,动辄气喘缓解,仍然心慌,心悸,体力、纳差未大改善,眠佳,二便尚调(偶溏),咳嗽咯白色泡沫痰伴少许黏液。心率在100次/分钟以上。舌红,有小裂纹,苔薄黄,脉浮滑数。3月21日复查CT:肺炎症状有所吸收。方用司天麦冬汤合审平汤:剖麦冬(米炒)25g,法半夏10g,炙桑白皮15g,钟乳石(先煎)10g,生晒参(另煎兑入)15g,香白芷10g,淡竹叶10g,炮干姜10g,大红枣(擘)10g,炙甘草10g,天门冬(米炒)15g,山萸肉15g,炒赤芍15g,炙远志(先煎1小时)15g,紫檀木(另煎兑入)10g,北五味子6g,炒白术10g。14剂。

患者服完上方14剂后,又自行抓药7剂,二诊方共用21剂。心率下降,体力恢复,患者每天在家可以自行散步锻炼身体,食欲渐增。

5月9日四诊:现精神舒缓,面带笑容。诉现在咳喘、心慌、心悸均明显减轻,化疗后引起的皮疹完全消退,睡眠、纳食、大小便均已正常,偶有15~16点咯少许白色泡沫痰,声音嘶哑也好转,舌红小裂纹,苔中厚微黄,脉浮滑数有力。效不更方,剂量依症调整。30剂。

 《黄帝内经·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顾植山强调,健康是天人间动态节律的同步和谐,天人关系的失调是一切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故龙砂医学流派在中医临床审察病机时辨天、辨人、辨病症,治疗疾病时司天、司人、司病症,谨遵“不以数推,以象之谓”。患者生于戊戌年终之气,出现咳喘憋闷等症,符合“岁火太过,炎暑流行,肺金受邪”之象,故首诊选用陈无择司天麦冬汤。药后咳喘稍缓,但心慌心悸之火未除,故二诊中处初诊司天方麦冬汤合以今岁甲辰年二之气阳明客气加临少阴之审平汤原方,伍以北五味子,乃成参麦饮以滋少阴心肾之意,且取止咳之功,又有引离入坎之义,疗效明显。三诊效不更方,依据咳嗽咯白痰之症,增加法半夏和北五味子剂量,以促病愈。顾植山见病不治病,察象审运气,顺天以应人,四两拨千斤,治肺癌沉疴,未用一味世俗药理治癌之品。(万滋功 湖北咸宁万滋功中医诊所)

肺癌治验二则

 (2024-06-28 04:46:05)[编辑][删除]
肺癌治验二则
摘自2024-6-27中国中医药报
王玉生 山东省德州市中医院 市首届名中医、从医56年,临床擅长恶性肿瘤。。
案一
刘某,男,66岁,2023年3月8日初诊。2023年2月17日,患者被诊断右肺下叶占位,约2.9×3.5cm,左肺0.3×1.1cm,下段1.1×0.7cm,双肺门及纵膈多发淋巴结肿大,考虑转移可能性大,冠状动脉硬化,房颤,心包少许积液,右侧胸椎积液,符合肺气肿、肺大疱表现,肝内小囊肿,高血压,不符合手术适应症,化疗1次,因副作用大难以接受,未再做。2月20日病理诊断为中低分化鳞状细胞癌。刻下:不欲饮食,恶心呕吐,每日呕吐2~3次,胃脘胀满,周身无力,气短,憋气,咳嗽气喘,吐白痰,双足麻木,少寐,头痛头晕,腰背痛,双下肢沉重无力,步履艰难,大便稀溏,2日一次,夜尿5~8次。舌质淡白润滑,少苔,脉弦结代。
病机:肺脾心气虚为本,痰毒内阻为标。
治则:健脾和胃治本,兼以化痰湿毒治标。
处方:红人参15g,炒白术20g,茯苓15g,炙甘草12g,炒枳壳12g,竹茹10g,砂仁(后下)5g,陈皮12g,鳖甲(打碎)30g,郁金12g,虎杖15g,半枝莲30g,浙贝母15g,黄芩15g,桑白皮15g,蜈蚣3条,白英15g。7剂。
3月15日二诊:咳嗽吐痰加重,胃胀减轻,再未呕吐,其他症状较前减轻,守原方去竹茹、砂仁,30剂。炙黄芪20g,30剂,代茶饮。
4月19日三诊:咳嗽咳痰、头痛头晕减轻,仍行走难,足麻木,夜尿多,大便3日一行,守二诊方加夏枯草30g、全蝎8g,蜈蚣改4条,14剂。
5月31日四诊:饮食正常,他症均减轻,夜尿仍7~8次,舌质淡白,苔白腻,脉弦结代。守三诊方加菟丝子20g,30剂。炙黄芪20g,20剂,代茶饮。
8月9日五诊:近2个月患者自己认为感受良好,自改2天1剂药。近5天来总感觉咽下有痰堵感,走路大有好转,大便正常,夜尿3~4次。舌质淡白,苔薄白,脉弦无结代,仍标本同治。处方:人参15g,炙黄芪30g,炒白术20g,炒山药30g,丹参30g,夏枯草30g,鳖甲(碎)30g,虎杖15g,桑白皮15g,瓜蒌40g,蜈蚣4条,全蝎9g,白英15g,浙贝母15g。30剂。炙黄芪15g,灵芝12g,15剂,代茶饮。
11月15日六诊:五诊方共服60剂,10月3日CT结果提示右肺下叶肿瘤3.1×2.5cm。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已无。近来喉中有痰鸣音,有堵塞感,饮食可,怕食凉,口苦无味,夜尿4~5次,守五诊方去炙黄芪,加姜半夏,30剂。
2024年1月31日七诊:连服60剂,近几天气短咳痰加重,晚上胃胀,考虑可能与气温降低有关,守六诊方加炙黄芪15g、陈皮12g,30剂。
4月24日八诊:患者连续服药2个月后,自感一切良好,自行2天1剂(因药太苦,难以下咽),近几日气短咳嗽又加重,胃胀,双足冷凉,腰痛头晕,舌苔薄白,脉弦。处方:人参15g,炒枳壳12g,炒白术20g,炒山药20g,虎杖15g,半枝莲30g,醋鳖甲(碎)30g,菟丝子20g,全蝎8g,夏枯草30g,蜈蚣3条,瓜蒌30g,鹿角胶(冲服)12g,三叶青12g,7剂。
5月1日九诊:药后各症状减轻,守八诊方,14剂。
5月15日十诊:近2天有两次痰中带血丝,考虑可能与活动量大、气候干燥有关),其他症状基本消除。舌苔薄白,脉弦数。守八诊方去鹿角胶、蜈蚣、菟丝子,加龟板(碎)30g、白茅根20g、百合15g,7剂。
5月22日十一诊:痰中带血已无,时有心悸,饮食正常,无其他不适,夜尿3~5次,脉弦,舌质正常,苔薄白,守十诊方,14剂。
按 肺右下叶及左肺有较大肿瘤,同时连及肺门及纵膈多发淋巴结肿大,考虑转移,已属于肺中低分化鳞状细胞癌IV期,经脉症审因,首次选用健脾和胃治本,二诊饮食即好转,三诊改用了补肺脾与祛痰湿毒标本同治的方法,其中始终应用醋鳖甲、夏枯草大剂量的咸味药,因咸味药内含有硫酸多糖,有明显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作用,同时又有软坚散结的作用。补肺脾、祛痰湿毒,标本同治疗法已应用一年零两个多月,各症已基本消除,达到了带瘤生存的效果(现在仍在正常的治疗中)。
案二
李某,女,68岁,2022年4月11日初诊。患者2021年8月行肺癌手术,化疗5次,放疗50次,症见脱发,周身无力,不能吃东西,周身疼痛。11月1日某肿瘤医院诊断为骨转移。刻下:周身疼痛,以背、腰及髋痛重,不能走路,平卧后无法起身(必用曲马多止痛),畏寒怕冷,必穿厚衣服,双手麻木。头痛头晕,双目干涩,不欲饮食,食后胃脘胀满,咳嗽吐白黏痰,气短无力,大便2~3天一次,量少稀溏,舌质灰暗,苔白厚腻,脉沉细数。
病机:肾肺脾阳虚为本,痰湿毒内阻为标。
治则:以温补脾肺开胃为先。
处方:红参15g,炒白术20g,茯苓15g,姜半夏12g,炙甘草12g,陈皮12g,砂仁(后下)5g,菟丝子20g,补骨脂15g,肉苁蓉15g,炒枳壳12g,干姜12g。7剂。
4月18日二诊:药后食欲好转,头痛头晕、咳痰减轻,他症依然,守初诊方加龟板(研末)30g,香附12g,12剂。
4月30日三诊:饮食增加,咳痰减,仍气短,腰背痛不能动,大便2天一行,已成形,舌苔薄白,脉沉细,一直未停用曲马多止痛。再以温补肾阳为主,健脾补肺为次。处方:红人参15g,炒白术20g,茯苓15g,炙甘草12g,补骨脂15g,龟板(研末)30g,巴戟天15g,肉苁蓉15g,黑附子(先煎)15g,菟丝子20g,鹿角胶(冲服)10g,30剂。
6月10日四诊:腰痛明显好转,已能以起身慢慢走动,但仍然应用曲马多止痛,脉沉细。守三诊方,将鹿角胶改为12g,30剂。
8月30日五诊:四诊方共服60剂,患者因近几天活动量大,腰背痛加重,仍周身畏寒,舌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守四诊方加炒杜仲15g,30剂。
10月14日六诊:仍以髋部痛重,双下肢凉,一直使用曲马多止痛。守五诊方,将黑附子改18g,30剂。
11月21日七诊:近10天腰膝痛较重,饮食正常,双足凉,脉沉细无力,仍以补肾阳壮骨为治。处方:龟板(研末)30g,补骨脂15g,山萸肉20g,炒山药20g,黑附子(先煎)20g,鹿角胶(冲服)15g,菟丝子20g,蚤休12g,全蝎6g,蜈蚣4条,人参15,炒白术20g,炒杜仲15,巴戟天15g,14剂。
12月5日八诊:近几天腰背髋痛、身冷明显减轻,曲马多已减半,守七诊方继用30剂。
2023年2月6日九诊:因活动量大导致气短明显,他症亦在减轻,守七诊方加炙黄芪20g,30剂。
3月20日十诊:近来入睡难,仍气短、自汗,他症皆好,守九诊方加干姜12g,30剂。
5月8日十一诊:气短,后背痛,膝痛凉明显。守十诊方去干姜,加肉桂10g,14剂。
5月22日十二诊:近来因感冒导致腰背痛加重,食欲不好,胃脘堵胀。舌苔厚腻色白,脉细缓无力。治以健脾和胃、补肾阳。处方:太子参15g,炒白术20g,姜半夏10g,炒枳壳12g,炒山药20g,木香10g,龟板(研末)30g,补骨脂15g,黑附子(先煎)30g,巴戟天15g,鹿角胶18g,蜈蚣4条。30剂。
6月26日十三诊:腰背痛明显减轻,仍下肢凉,舌苔薄白,近5天曲马多已改服1/3片,守十二诊方,30剂。
10月30日十四诊:十二诊方共服用3个月,现头痛头晕、不欲饮食、气短自汗已无,腰背痛减轻得少,守十二诊方,将黑附子改为55g,30剂。
12月18日十五诊:可能因天气变冷所致,腰背髋痛加重,脉沉,守十四诊方,将黑附子改80g,30剂。
2024年1月29日十六诊:腰背髋痛基本消除,行走有力,曲马多已改为1/4片,隔日一次,守十五诊方,将黑附子90g,30剂。
4月29日十七诊:已连续服药至今,现各方面均好,饮食正常,曲马多已经停止服用1个月,舌质正常,苔薄白,脉沉。守十六诊方,将黑附子改用100g,30剂。
6月3日十八诊:现各方面均好,患者要求停服中药或隔日服用。嘱患者再服药两个月,尽量每日服药,根据情况再做安排。守十七诊方,将黑附子改用110g,30剂。
按 肺气虚是肺癌产生的基础,手术及放化疗后导致了虚上加虚,造成肺脾胃极度亏损。初诊时主要是三大症状:骨痛不能动,咳嗽吐黏痰,畏寒不能食。万事从缓,先按“炉灶法”以温补脾肺,开胃进食,服药十九剂,脾得补、胃得开后改用温补肾阳为主、健脾补肺为佐,因本病始终是以腰背痛为主症,在骨转移后,骨骼脱钙严重、骨密度降低、骨髋失养的情况下以温补肾阳而起到补肾生髓而痛得以缓解的作用。本案主要以黑附子、鹿角胶从小剂量到大剂量连续应用,治疗两年多取得了临床治愈的效果。也说明了正气充则邪气弱、肾气充则他脏充以及肾主五脏理论的正确。

恶性肿瘤转移治验二则

 (2024-03-06 09:25:38)[编辑][删除]
恶性肿瘤转移治验二则
摘自2024-3-4中国中医药报
刘相君 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北美社区卫生服务站 邱奕霏 北京弘医堂中医院
山东省德州市名中医、德州市中医院主任医师王玉生认为,在诊治癌瘤时,控制好现行病痛是一个方面,防止其转移则是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恶性肿瘤在确诊以前,或手术前、手术后、放化疗前、放化疗后,常会不同程度地转移到不同位置的脏腑器官,原发癌瘤未祛,新的转移瘤又产生,这不仅给治疗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同时也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还会影响其生存期。在变化极快、虚实夹杂、极其复杂的病证中,通过对脉症认真审因并制订治疗方案极其重要。
从中医理论分析,癌瘤的转移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癌瘤自身的气血内耗,加之手术、放化疗后的损伤,在正气大伤的前提下,癌瘤中湿毒邪乘虚而入形成转移瘤;二是癌瘤中的湿毒未减反增,伤及体内其他脏腑器官而导致癌瘤转移,这正是《黄帝内经》中所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现将王玉生在“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理论指导下临床治疗肿瘤验案整理如下,以飨同道。
案一:下颌癌手术后转移牙龈,2次手术后
马某,女,57 岁,2019年3月28日就诊。2015年12月29日被诊断为右下颌癌,行手术切除,病理诊断为高分化鳞状细胞癌。2018年12月28日诊断为右上牙龈癌,属转移性癌,再次手术切除,病理结果同上。所住医院要求进行化疗,因患者当时身体极度虚弱,故拒绝化疗,改中医治疗。刻下:第一次手术后即口干、口苦,至今未缓解,第二次手术后更加严重,多饮水亦无效。现口干、口苦下午及晚上重,周身无力,自汗出,食欲差,偶尔咳嗽,痰多,色时白时黄,小便黄,大便2~3天一行,质干。舌苔薄黄,脉细弦数。
诊断:痰湿毒瘀为标,中气亏虚为本。
治则:清化痰毒内湿以治标,佐以健脾和胃。
处方:醋鳖甲(碎)30g,龟甲(碎)30g,三叶青10g,冬凌草20g,藤梨根20g,半枝莲30g,虎杖15g,浙贝母15g,黄芩15g,桑白皮15g,蚤休12g,红人参15g,蜈蚣3条,炒白术20g,茯苓15g,炙甘草10g。7剂,水煎服。
4月3日二诊:药后口干、口苦减,他症无变化。守前方去红人参,改为太子参 15g,加白花蛇舌草20g。30剂,水煎服。另外以川贝母6g、瓜蒌20g、灵芝12g代茶饮。30剂。
7月27日三诊:服完30剂后又在当地按二诊方购药,服用至今。除有轻微口干、口苦以外,其他症状已全部消除,饮食正常。舌苔薄白,脉细。处方:太子参15g,炒白术20g,炒山药20g,炒枳壳12g,灵芝12g,醋龟甲(碎)30g,三叶青12g,半枝莲30g,虎杖15g,蜈蚣3条,莲子20g,石斛15g,炙甘草12g,山萸肉20g,枸杞20g。30剂,水煎服。另处以铁皮石斛6g、炙黄芪15g代茶饮,30剂。
2020年4月22日四诊:患者电话告知全身检查显示一切正常,仍然有轻度口干、口苦,诸症皆好转。舌苔薄白。守三诊方,隔1日1剂。另处以铁皮石斛6g、炙黄芪15g代茶饮,30剂。
2021年4月4日:电话告知已停中药半年,无不适症状,检查提示一切正常。嘱不要停服代茶饮。
2022年6月23日电话随访,一切正常。2023年下半年患者在北京复查,一切正常。
按 两次手术导致患者中气亏虚,本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理念,以期达到正能胜邪的目的。三诊前以清解痰毒内湿治标为主,以补气阴、中气为次,三诊后逐步改为标本同治,最后则以治本为主。
案二:腹股沟癌3次转移、4次手术后
张某,女,21岁,2018年1月16日就诊。2015年10月至2017年11月,腹股沟癌瘤第1次手术切除后转移复发3次,行4次手术治疗,因担心再次转移复发,故就诊。最后一次复发与上次手术仅时隔半年,瘤体2.3cm×3cm,病理诊断为右腹股沟结缔组织恶性肿瘤(上皮样肉瘤)。刻下:右侧腹股沟处有明显手术痕迹,皮肤高低不平,按之微痛,自感麻木,腰背酸痛,饮食正常,月经周期正常,近几个月血量明显减少,行经2天,二便正常。舌质正常,舌苔白薄腻,脉细。
诊断:肾精亏虚为本,湿毒内瘀为标。
治则:清解湿毒治标,佐以补益精血。
处方:醋鳖甲(碎)30g,醋龟甲(碎)30g,夏枯草30g,浙贝母15g,白英20g,蚤休12g,树舌12g,全蝎6g,虎杖15g,半枝莲30g,藤梨根20g,垂盆草20g,当归12g,川芎12g,炒白芍15g。30剂,水煎服。
11月12日二诊:患者服完30剂后又在当地按二诊方购药并服用120剂。腰背酸痛明显减轻,月经量仍少,行经第3天必净。舌苔薄白,脉细。1月5日B超复查结果提示,右侧髂前上棘处手术切口区未探及明显实性包块。处方:醋鳖甲(碎)30g,醋龟甲(碎)30g,山萸肉20g,黄精15g,菟丝子20g,桑椹15g,当归12g,川芎12g,熟地黄30g,炒白芍15g,炒山药20g,莲子20g,川断20g,桑寄生20g,炒杜仲15g。30剂,水煎服。
2019年10月10日三诊:近1年来共服二诊方60剂,因情况良好、月经量增加,近3个月未服药。2019年1月28日第2次复查B超,诊断结果同第1次。再以补益气血、扶正为主。处方:醋鳖甲(碎)30g,补骨脂15g,当归12g,川芎12g,炒白芍15g,熟地黄30g,太子参15g,炒白术20g,茯苓15g,炙甘草10g,黄精15g,桑椹15g,炙黄芪15g,灵芝12g。30剂,水煎服。
2020年2月2日四诊:各种情况良好,停药。至2021年3月20日复查B超,结果提示右侧腹股沟未探及实性包块。
2022年6月20日电话随访,一切良好。2023年9月15日电话随访,患者自诉去年已结婚,现已有1岁的孩子。
按 张某腹股沟癌第1次手术后,仅2年时间内复发3次,行手术切除4次,充分说明手术切除肿瘤只是治标,而不是解决根本,所以会反复复发。审其脉症认为,肾精亏虚为本,湿毒内瘀为标,故第1年采用了补肾精、清湿热标本同治法,第2年以后采用了以补肾精为主的治疗方法。至2020年2月2日复诊,患者各项情况良好。每年复查结果提示,皆未发现有转移病灶,至今已6年之久,已达临床治愈,这也说明了“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扶正以祛邪”理论的正确性。

白血病

 

概述:

   白血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其特征为白细胞及其幼稚细胞(白血病细胞)在骨髓或其他造血组织中无自制能力地弥漫增生,浸润各种组织产生不同的症状。国外自1845年起开始认识本病,至今虽已有一个半世纪,但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遗传、病毒感染及某些理化因素(如电离辐射、苯、氯霉素、某些农药中毒)等有关。国内外尚无特异的药物能彻底治愈。西医采用联合化疗方法诱导缓解,但有明显的毒副作用。有资料表明,我国白血病死亡率3~4/10万,预后较差。

   中医无白血病这一病名,但类似症候在历代的一些医书中有所记载。如《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中描述的“五劳虚极羸瘦”,《圣济总录?虚劳门》之“急劳”等。而随着病情的发展,可逐渐形成“症瘕”。因而,白血病可归属于中医学中“虚劳”、“急劳”、“症瘕”、“积聚”、“痰核”等范畴中。

   现代约自1955年起就开始应用中医药治疗急性白血病。此后,直至60年代,是我国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方法研究白血病的初始阶段,这一时期,临床资料及理论探讨文章不多,仅23篇,且多数属个案治疗经验。多数的临床经验总结主要是在70~80年代累起来的。70年代中,从中药中提取出的靛玉红、三尖杉脂碱等,经临床验证,对白血病疗效良好,是我国发现的治白血病良药,提示开发应用中医药对玫克白血病具有广阔的前景。80年代报道病例数不断增多,至1990年为止,国内期刊共发表了有关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白血病研究的文章近200篇(包括5例以下的个案50多篇)。据粗略统计,报道的总病例数有3000例左有,使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如对白血病的病因调查研究和中医学探讨,从细胞动力学、免疫学指标、动物实验对照治疗和辨证分型与血象、骨髓及血、尿环核苷酸的关系等不同角度,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以探讨中医中药的治疗机理。还有人系统地研究了15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脉象变化特点,认为脉象的变化与疾病性质、感邪轻重和正气盛衰有一定的规律,进一步完善了中医诊治白血病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从临床应用来看,用中药治疗白血病有两方面的倾向:?是根据已知中药对白血病具有明确的疗效,且本身毒副作用较小的特点,以中药为主进行治疗。二是利用中药具有调整机体偏胜、降低化疗药物毒性的作用,以中药为辅,配合西药进行治疗。据观察,中西药合用,疗效一般优于单用中药或西药,故临床上常以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为主。此外,也有一些用气功、针灸、中成药治疗本病的零星报道。 

   用中医药治疗白血病虽已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但如何使治疗方案、疗效标准趋于统一、稳定,减少组方用药的随意性,提高中医药的疗效,除必要的文献研究总结外,还需要临床进一步作药物筛选,有效成分分析及剂型改革等等。



病因病机
 
   中医通过40年左右的经验积累,加之病因学的调查,其病因病机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精气内虚 素体虚弱或长期偏食、早婚、房事不节、多次妊娠等因素致精血失守,损伤肾气,不能主骨生髓移精于脏腑,以致精气内虚,而成虚劳之体。

    温毒内伏 温毒之邪,侵犯人体,邪热壅盛,耗气伤血,正邪交争,中肾伤髓,导致耗阴夺精,阴损及阳,最终造成阴阳两竭。

    七晴所伤 情志太过与不及,均可导致气机不畅,气血失和及阴阳失调,从而造成机体的抗邪能力降低。另外,情志因素作为一种致病因素,对已确诊的白血病患者可能造成第二次精神创伤,使病情加剧恶化。

   白血病的发病过程大致有因虚致病、因病致虚、虚实夹杂三种,尤其是虚劳和温毒之邪,可互相影响,互为因果。此外,血运不畅,瘀阻脉络,也是不可忽视的病机。

辨证分型
 
   目前,中医各家对白血病的辨证分型未趋一致,多者分为八型,少则不分型,然而大多数临床分型在3~5型之间,且细究各类分型,多有名异实同之感。综合有关报道,白血病(包括急性和慢性)可概括为以下四型。

    1.气血两虚 面色苍白无华,头昏,神疲乏力,动则气促,心悸气短,唇淡口干,懒言,自汗出。舌淡或淡胖,苔薄,脉细弱。

    2.气阴两虚 头晕乏力,时有低热或手足心热,口干盗汗,或见衄血,甚至消瘦,耳鸣耳聋,腰膝酸软,遗精滑泄等。舌淡红,苔少或光剥,脉细或沉细无力。        

    3.热毒炽盛 壮热,烦躁,头晕唇焦,口舌生疮,周身骨痛,或见发斑,衄血,神昏谵语,小便黄赤,大便干燥或秘而不通。舌红或紫,津少,边有瘀斑,苔黄,脉弦数或滑数。

    4.痰热瘀毒 胸闷纳呆,头昏肢软,发热或不发热,肝、脾或淋巴结肿大,倦怠乏力,皮下微量出血,面色晦暗,唇暗淡微红。舌质暗,边有瘀斑,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滑。

   有学者从伏气温病的角度辨证论治,从虚劳与伏气温病的关系上,分析阴阳偏衰与伏火的辨证特点,指出白血病与一般的内伤杂证及新感温病都迥然有别。 
疗效标准
 
   自60年代以来,全国曾多次制定过统一的疗效标准,但各地在治疗白血病时评价疗效的标准并不一致。因而事实上,目前疗效标准仍处于不统一的状态。现根据目前最常用的标准,并参考其他标准,综合如下:

   完全缓解:临床无贫血、出血、感染及白血病细胞浸润表现;血象检查示:血红蛋白>10克%,白细胞总数<1万/mm3,分类中无幼稚细胞,血小板10~40万/mm3,骨髓象正常,原始加幼稚细胞<50%。

   部分缓解:临床症状、血象、骨髓象三项中有1~2项未达完全缓解标准。

   未缓解:临床症状、血象、骨髓象三项中均未达到完全缓解标准,包括无效及恶化者。

分型治疗
 
   (1)气血两虚  

   治法:气血双补。

   处方:人参10克,黄芪30克,白术30克,当归25克,炒枣仁25克,熟地20克,茯苓15克,远志15克,山萸肉15克,首乌15克,甘草15克,阿胶15克(烊冲)。

   加减:兼有肾虚加杞子、女贞子、生龙牡。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八珍汤、归脾汤、补中益气汤、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等。

   (2)气阴两虚  

   治法:益气养阴生津。

   处方:人参30克,黄芪30克,黄精20克,北沙参30克,天麦冬各15克,五味子10克,白花蛇舌草30克,半枝莲30克,青黛3克,甘草10克。

   加减:发热加柴胡、黄芩、丹皮;肾阴虚加女贞子、早莲草、龟版;出血加小蓟、丹皮。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可选生脉散、二至丸、杞菊地黄丸等加减。

   (3)热毒炽盛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消瘀。

   处方:水牛角45克,生地15克,丹乓15克,赤芍15耳,金银花10克,连翘12克,栀子10克,麦冬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

   加减:高热神昏加紫雪丹,或至宝丹、安宫牛黄丸;有出血倾向加土大黄、仙鹤草、茜草、小蓟;伤阴加玄参、天冬,或另用西洋参(或尾皮参)泡服。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可选犀角地黄汤、清瘟败毒饮、神犀丹、黄连解毒汤、白虎汤、清营汤等。

   (4)痰热瘀毒

   治法:清热解毒,化痰活血软坚。

   处方:桃仁9克,丹参15克,当归12克,川芎10克,生地15克,白芍15克,海藻10克,鳖甲15克,生牡蛎30克,浙贝母6克,夏枯草30克。 

   加减:热甚加黄芩、龙胆草;湿重加泽泻、猪苓。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1日2次

   常用成方:可选用龙胆泻肝汤、消瘰丸、失笑散、复方马钱子汤、桃红四物汤或二陈汤合膈下逐瘀汤、金匮鳖甲煎丸等加减。   

   疗效:按上述四型处方加减,并配合西药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患者共412例,缓解263例,总缓解率在51.6~78.9%之间。

专方治疗
 
   (1)青黄散

   组成:青黛、雄黄。

   用法:慢性白血病按9:1之比例,研末装胶囊或压片。诱导量4~14克/日,维持量3~6克/日,分3次服;急性白血病按8:2或7:3之比例,诱导量8~18克/日,维持量4~6克/日,分2次服。

   疗效:治疗25例慢性粒细胞患者,完全缓解18例,部分缓解7例,全部有效。治疗6例急性非淋巴性白血病患者,其中2例配 合汤药口服,1例配合化疗一个疗程,结果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3例,全部有效。

   (2)癌灵一号注射液    

   组成:红砒、轻粉。制成注射液(每毫升含三氧化二砷1毫克,氯化低汞0.01毫克)。

   用法:每天6~10毫升肌肉注射,或10毫升药液加入10%葡萄糖200毫升静脉滴注,每日1次,四周为一疗程,休息一周后,根据患者情况减量维持或进行第二疗程。同时根据辨证施治内服中药。

   疗效:用于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尤其是早幼粒型疗效更好,完全缓解率达26.27%,总缓解率达86.30%。

   (3)健脾补肾汤

   组成:人参30克,黄芪30克,白术15克,茯苓6克,当归15克,熟地6克,山药15克,菟丝子30克,黄精10克,枸杞6克,石莲子10克,鹿角胶10克(烊化),陈皮6克。

   加减:白细胞在2万/mm3以上加四叶参、马鞭草、广角;白细胞在3500/mm3以下加土大黄、龙葵、首乌;血小板减少加黄柏、桂圆肉、藕节;血小板>30万/mm3加水蛭;贫血加西洋参、鱼膘胶、巴戟天;高热不退加柴胡、羚羊角、葛根;衄血加牛膝、槐花;吐血加仙鹤草、白芨;血尿加琥珀、三七。

   用法:加水1000毫升;文火煎2次,取汁400毫升,每6小时服1次,随病情好转,逐步减少服药次数。检验正常后改服丸剂,并配合外敷栀子二仁膏(生栀子、生桃仁、生杏仨、生白芍、大枣、大葱)于左右胁下,连用3周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30例,均未用西药,其中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18例,未缓解12例;缓解率为60%。        

   (4)扶正抗白方

   加减:发热加金银花、连翘、柴胡、板蓝根、黄连;出血加生地、甘 丹皮、藕节、三七粉、云南白药、阿胶;口腔溃疡加生石膏、玄参、知母、栀子。  

   用法:每日1剂,水煎至400毫升,分2次服,连用3~4周为一疗程,休息一周,继续服用。  

   疗效:上述方药结合联合化疗,共治疗54例急性非淋巴性白血病患者,结果完全缓解3O例,完全缓解率达55.56%。

   (5)六神丸       

   组成:牛黄、麝香、蟾蜍、雄黄、珍珠、冰片。    

   用法:由小剂量开始,每日30粒,分3~4次口服,耐受后迅速增至180粒。如有出血、感染,配合对症治疗及支持疗法。  疗效:单用六神丸治疗6例急性白血病,结果完全缓解3例,未缓解3例。完全缓解率达50%。

   (6)抗白丹(又名“七星丸”)  

   组成:雄黄3克,生川乌3克,乳香3克,郁金3克,槟榔3克,巴豆(去外皮)3克,朱砂3克,大枣7枚。

   用法:前五味药共研细末。巴豆置砂锅内文火炒至微黄、去外皮,用双层纸包裹压碎,微热半小时,去1次油。煮熟大枣去皮及核,与上述六药混合,充分捣匀,合丸如黄豆大,可制药丸约90粒,朱砂为衣,风干贮瓶。成人每天4~8丸,小儿每天1~4丸,清晨开水1次送服,连服3~5天,休息1天。先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加量,以保持大便每天4~5次为度。在第7~28天期间,取回回蒜外敷中脘穴周围,出现水泡用三棱针放尽泡液,外涂调药(地榆炭、麦芽炭等分,研末,加香油调匀),每日数次,直至水泡愈合。在用本药过程中,间用一种或数种化疗药物,5天为一疗程,化疗期间,停服抗白丹。

   疗效:单用抗白丹治疗6例,部分缓解2例,未缓解4例,缓解率为33.3%。缓解者为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和红白血病各1例;抗白丹合化疗治疗4例,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2例,未缓解1例,缓解率为75%,有效者均为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老中医经验
 
   乔仰先医案

   吴××,男,48岁。主诉:乏力已有8个月,加重已有4个月。初诊时,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形体消瘦,胁下症块,有胀痛,按之坚痛,下肢有瘀斑,发热出汗。舌红苔薄,脉弦数。实验室检查:白细胞25万/mm2,分类:中性55%,中幼粒25%,晚粒80%,酸性4%,淋巴8%,血红蛋白9.3克%,血小板9万/mm3,血片AKP积分0/100个中性分叶核。骨髓象:有核细胞极度增生,呈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表现。证属邪毒人髓伤血,气血虚兼血瘀。治宜清热凉血,防热盛动血。

   处方:水牛角、狗舌草、蛇舌草各30克,炒栀芩各6克,丹皮、丹参、赤芍、生地各12克,紫草、玄参各9克,蒲公英15克,川楝子、延胡各9克。

   药后症情稳定,出汗停止,发热消失,睡眠、饮食尚可,胁下肿块缩小。舌红苔薄,脉弦。血象报告有改善,白细胞已下降至13万,守原意徐图之。处方:水牛角、狗舌草、蛇舌草各30克,丹皮、桃仁各9克,赤芍12克,三棱6克,莪术9克,石斛10克,鳖甲、太子参、大麦冬各12克。上方加减连服3个月,白细胞逐步下降至7100,分类正常,未见幼稚细胞,血红蛋白11.3克,脾脏明显缩小,腋下淋巴结消失。骨髓象报告呈白血病缓解期。

   按:白血病关键是“邪实”,治疗以攻邪为主,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以折其锐。犀角(以水牛角代)入血,有凉血散血、降低白细胞计数作用,血证病人每常选用;狗舌草、蛇舌草、半枝莲、夏枯草、马兰根、射干等有解毒抗癌作用,也是白血病的常用药。脾肿大属于症积,治疗症积,《读医随笔》说:“行血之药,如红花、桃仁、茜草、归须、茺蔚子、三棱、莪术之属皆是也。”很有参考价值。白血病经过清热解毒抗癌药物治疗后,病情稳定,往往但见虚象,头晕目眩、神疲乏力、口干脉细数等症,此时补虚治疗,宜清滋为主,不可温补脾肾。  

用药规律
 
   我们从众多的治疗白血病的报道中,选用了可供统计的,并且病例数较多,有一定疗效的临床报道共20篇,统计出治疗白血病处方用药的情况如下表:

应用频度(例)

报道文献(篇)

药  

>200

4~8

人参、黄芪、当归、山萸肉、淮山药、青黛(靛玉红)。

101~200

4~6

麦冬、红枣、甘草、生地、白花蛇舌革、阿胶、茯苓。

2~3

五味子、白芍、浮小麦、龙骨、沙参、牡蛎、红砒、轻粉。

50~100

2~4

熟地、青蒿、丹皮、地骨皮、紫草、连翘、补骨脂、龙葵、杞子、狗舌草、丹参、知母、夏枯革、菟丝子。

1

酸枣仁、山豆根、巴戟天、肉苁蓉。

<50

2~3

栀子、板蓝根、蒲公英、莪术、半枝莲、黄精、银花、黄芩、鹿角胶、谷芽、女贞、犀角、赤芍、玄参、白术。

   从表中可以看到,中药以益气、养血、滋阴的扶正药为主,由于西医化疗药物的应用,中医清热解毒抗癌药则位居其次,说明中药在扶正方面具有优势,化疗相当于“大毒治病”,衰其大半即可,不能太过,因为临床曾有一些强化化疗的患者,结果是诛伐太过,反致病情恶化而死亡的病例。有人建议,把化疗药物作为中医辨证施治的一部分,根据骨髓增生的不同情况,使中药和西药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减少或消除化疗引起的毒副作用。此外,国内还广泛筛选了抗白血病中草药,发现菊三七、黄药子、狼毒、蜈蚣、莪术等对白血病细胞有抑制和破坏作用。还有人总结了1977年6月至1980年之间,全国50多个医疗单位用靛玉红治疗314例慢性粒细胞的疗效,证明了靛玉红疗效显著,且副作用小,与西药马利兰无交叉耐药现象。

其他疗法
 
   (1)针灸

   取穴:命门、绝骨、至阴。

   操作:命门、绝骨用平补平泻法,至阴用阳中隐阴法,留针40分钟,命门穴针上加灸15~20分钟,每日1次。

   疗效:1例慢性粒细胞患者,经中西医治疗无效,加用针灸治疗,4个月以后,获部分缓解,随访1年,疗效巩固。

   (2)单方验方

   蟾蜍酒 

   组成:蟾蜍15只,黄酒1500毫升。

   用法:将蟾蜍去内脏、洗净,加黄酒,放人瓷罐中封闭,然后置入铝锅内加水煮沸2小时,将药液过滤即可。成人每次服15~30毫升,每日3次,饭后服,儿童酌减。连续用药直至症状完全缓解。

   疗效:共治疗32例,结果:8例完全缓解,16例部分缓解,总缓解率为75%。

   (3)气功

   功法:郭林新气功,太湖十功百法。

   疗效:共治疗2例急性粒细胞患者。1例练郭林新气功,每日3次,每次1小时,同时采用必要药,治疗9个月,完全缓解。另1例练太湖气功,每日晨起练功,循序掌握运动量,并配合适当膳食与调理,4个月后,完全缓解。

其他措施
 
   对症治疗:包括防治感染、出血、贫血和高尿酸血症。 

   急性白血病可采用联合化疗进行治疗。      

   慢性白血病可用马利兰、靛玉红及深度x线放射疗法。

   免疫治疗:包括应用卡介苗、转移因子等,一般在白血病病人诱导缓解后加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