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保健耳穴可以经常揉一揉
(2024-03-07 08:48:26)
常用保健耳穴可以经常揉一揉
摘自2024-3-6中国中医药报
唐子峰 宋艳丽 云南省中医医院
在我们的面部五官中,耳朵是唯一的听觉器官,它不光可以收集声音,还能用来诊病、治病。耳针是针刺疗法的一种,是指用王不留行籽或毫针在耳上针刺某一耳穴以防病治病的方法。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种神奇的疗法。
以耳治病历史悠久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察耳诊病的记载,《灵枢•师传》云“肾者主为外,使之远听,视耳好恶,以知其性”。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云:“耳坚者则肾坚,坚则肾不受病,不病腰痛。耳薄者则肾脆,脆则伤热,热则耳吼闹,善病消瘅。”
在20世纪50年代,法国医学博士、外科医师Nogier(诺吉尔)拜访了一位民间医生,这位医生用烧灼同侧耳廓疗法治疗一位患顽固性坐骨神经痛的妇女,使病症完全消失。诺吉尔经过6年研究,除了用耳针缓解各种疼痛外,还治疗高血压、癫痫、月经不调等病症,扩大了耳针的应用范围。诺吉尔提出耳穴分布大致如一个倒置胎儿,认为耳廓与内脏相关,并定位耳穴42个。
1992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耳穴名称与部位》,便有了我们现在常见的标准耳穴挂图,耳针也逐渐为大众所知晓。
推荐保健四穴
耳穴是分布于耳廓上的腧穴,也叫反应点、刺激点。耳与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各脏腑组织在耳廓上均有相应的反应,如压痛、结节、变色、导电性能等。通过刺激耳廓上的穴位,可以疏通筋络、运行气血、调节脏腑和器官功能活动,从而预防和治疗疾病。刺激耳穴的主要方法有针刺、埋针、放血、耳穴贴压、磁疗、按摩等。其中耳穴贴压具有方便经济便捷,疗效确切等优点,所以广为使用,以下介绍几个常用保健耳穴。
神门穴 此穴位于降压点与盆腔穴连线的中下1/3交界处,是止痛要穴,尤以治疗颈椎病、多发性肌纤维炎、坐骨神经痛等见长。
耳尖 耳尖位于耳轮顶端。耳尖放血可清热解毒、祛风除湿,在很多疾病治疗中有着重要地位。
降压点 此穴在三角窝内的外上角,是诊断和治疗高血压的参考穴及特定穴,血压在180/100mmHg以上时,降压区触诊会有条索状硬块。治疗高血压时,常以降压点为主穴,给予耳尖放血数滴也可辅助降压。
聪明穴 此穴在耳背、脑后沟的内侧缘,与耳前的额穴相对。额是健脑要穴,用王不留行籽对贴聪明穴和额穴,同时配用肾、心、丘脑穴等穴,有醒脑开窍、加强记忆的作用。
摘自2024-3-6中国中医药报
唐子峰 宋艳丽 云南省中医医院
在我们的面部五官中,耳朵是唯一的听觉器官,它不光可以收集声音,还能用来诊病、治病。耳针是针刺疗法的一种,是指用王不留行籽或毫针在耳上针刺某一耳穴以防病治病的方法。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种神奇的疗法。
以耳治病历史悠久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察耳诊病的记载,《灵枢•师传》云“肾者主为外,使之远听,视耳好恶,以知其性”。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云:“耳坚者则肾坚,坚则肾不受病,不病腰痛。耳薄者则肾脆,脆则伤热,热则耳吼闹,善病消瘅。”
在20世纪50年代,法国医学博士、外科医师Nogier(诺吉尔)拜访了一位民间医生,这位医生用烧灼同侧耳廓疗法治疗一位患顽固性坐骨神经痛的妇女,使病症完全消失。诺吉尔经过6年研究,除了用耳针缓解各种疼痛外,还治疗高血压、癫痫、月经不调等病症,扩大了耳针的应用范围。诺吉尔提出耳穴分布大致如一个倒置胎儿,认为耳廓与内脏相关,并定位耳穴42个。
1992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耳穴名称与部位》,便有了我们现在常见的标准耳穴挂图,耳针也逐渐为大众所知晓。
推荐保健四穴
耳穴是分布于耳廓上的腧穴,也叫反应点、刺激点。耳与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各脏腑组织在耳廓上均有相应的反应,如压痛、结节、变色、导电性能等。通过刺激耳廓上的穴位,可以疏通筋络、运行气血、调节脏腑和器官功能活动,从而预防和治疗疾病。刺激耳穴的主要方法有针刺、埋针、放血、耳穴贴压、磁疗、按摩等。其中耳穴贴压具有方便经济便捷,疗效确切等优点,所以广为使用,以下介绍几个常用保健耳穴。
神门穴 此穴位于降压点与盆腔穴连线的中下1/3交界处,是止痛要穴,尤以治疗颈椎病、多发性肌纤维炎、坐骨神经痛等见长。
耳尖 耳尖位于耳轮顶端。耳尖放血可清热解毒、祛风除湿,在很多疾病治疗中有着重要地位。
降压点 此穴在三角窝内的外上角,是诊断和治疗高血压的参考穴及特定穴,血压在180/100mmHg以上时,降压区触诊会有条索状硬块。治疗高血压时,常以降压点为主穴,给予耳尖放血数滴也可辅助降压。
聪明穴 此穴在耳背、脑后沟的内侧缘,与耳前的额穴相对。额是健脑要穴,用王不留行籽对贴聪明穴和额穴,同时配用肾、心、丘脑穴等穴,有醒脑开窍、加强记忆的作用。
瑞兽有龙相 入药得吉祥
——诗词中和龙相关的动物及其药用价值
摘自2024-2-21中国中医药报
黄新生 河南省武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载见辟王,曰求厥章。龙旂阳阳,和铃央央。”这是《诗经•周颂•载见》的第一部分,描写诸侯朝见周王时的盛大场面,其中“龙旂阳阳”是天子威严的体现。
龙是我国神话中的动物,能飞行,擅变化,会呼风唤雨。现实中虽不存在龙,但一些动物因具有龙的特征,被赋予祥瑞意义,也是入药的良材。
鹿为斑龙补肾阳
梅花鹿性格温顺,性格机警,行动敏捷,自古便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梅花鹿身上有斑点,鹿角与龙角相似,故又被称为“斑龙”,《本草纲目》载:“斑龙名出《澹寮方》。”相传仙人苏耽与众人戏猎,骑一匹梅花鹿,遇到险绝之地能腾空飞翔。众人问苏耽这匹鹿为何如此神骏,苏耽说:“这是一条龙啊!”
梅花鹿是健康长寿的象征,传说南极仙翁的灵芝仙草由鹿鹤二仙守护。宋代王禹偁《花鹿》:“花鹿一何驯,长随病使君。必教吾在野,当与尔为群。静饮清溪水,闲眠碧洞云。犹胜市朝里,逐众走纷纷。”鹿茸为雄性梅花鹿或马鹿密生茸毛尚未骨化的幼角,又名斑龙珠,清代叶志诜《神农本草经赞•鹿茸》:“角仙茸客,备物药笼。春萌茄紫,香染琼红。折歧误马,戴异称龙。何缘解絷,养性从容。”斑龙丸是古代的补肾名方。
“气味甘温是鹿茸,填精益血重斑龙。头旋眼黑皆能止,崩带淋遗尽得松。”(清代王如鉴《本草约编•鹿茸》)鹿茸是常用的补阳类中药,具有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的功效,用于肾阳虚衰、阳痿滑精等的治疗。清代张璐《本经逢原》载:“鹿茸功用,专主伤中劳绝、腰痛羸瘦,取其补火助阳、生精益髓、强筋健骨、固精摄便。”
“无毒甘温用勿疑,下元不足总相宜。生精益髓伤中却,健骨强筋劳绝离。”(清代朱钥《本草诗笺•鹿茸》)鹿茸既补肾阳,又强筋骨,配伍五加皮、熟地黄、山茱萸等,可治疗肾虚骨弱所致的筋骨痿软;配伍骨碎补、续断等,可治疗骨折愈合不良。
鱼跃龙门利水湿
鲤鱼因其鳞有“十”字文理而得名,是勇敢坚毅、吉祥繁荣的象征。《本草纲目》引陶弘景曰:“鲤为诸鱼之长,形既可爱,又能神变,乃至飞越江湖,所以仙人琴高乘之也。”鲤鱼的鳞与龙鳞相似,传说鲤鱼跃过龙门之后就会化为蛟龙,唐代项斯《鲤鱼》:“似龙鳞又足,只是欠登门。月里腮犹湿,泥中目未昏。乞锄防蚁穴,望水写金盆。他日能为雨,公田报此恩。”宋代赵必成《题陈生鲤鱼图》:“神龙原自异凡鱼,潴泽还知不久居。平地雷轰头角露,滔天浪浴甲鳞舒。应夸鳌海都量遍,漫道龙门不可逾。试问锦标刚一跃,陡成霖雨足沾濡。”
“急流跳跃逆流行,无毒而甘且带平。身出肿浮能代解,脚由湿热善为清。鳞除崩吐安红血,胆退疼昏愈赤睛。脑主卒聋淋用齿,施来莫不见功成。”(清代朱钥《本草诗笺•鲤鱼》)
《神农本草经》将鲤鱼胆列为上品,载其:“主目热赤痛,青盲,明目。”此外,鳗鲡鱼、鳣鱼等因外形、性情等原因,也被认为与龙有关,宋代苏颂认为:鳗鲡鱼似鳝而腹大,青黄色。云是蛟蜃之属,善攻江岸,人酷畏之。唐代陈藏器说:“鳣长二三丈,纯灰色,体有三行甲。逆上龙门,能化为龙也。”
祈雨利水石龙子
石龙子又名蜥蜴、山龙子、泉龙,因其形如小龙,生于石涧之中而得名,明代李梴《医学入门》载:“生石涧中,形似龙而小。《衍义》云:能至风雨,故利水道,通五癃邪结气,破石淋下血。”古人常用石龙子祈雨,李时珍说:“此物生山石间,能吐雹,可祈雨,故得龙子之名。”
古代诗词中也多有用石龙子祈雨的描写,唐代《蜥蜴求雨歌》:“蜥蜴蜥蜴,兴云吐雾。雨若滂沱,放汝归去。”宋代郑刚中《夜闻雨声,赋古风,时赵使君祈雨之翌日也》:“昨朝太守拜坛下,五龙奉命云雷惊。小儿放散蜥蜴去,神鼓罢击巫舞停。田翁翻沟出胜水,妇子田边笑相迎。”
“吐雹祈雨最神灵,中品曾看列本经。散结除癃俾逸乐,破淋下血获安宁。肿消水利情堪表,疰退邪祛功足铭。本属咸温阳善助,寒书纲目误休听。”(清代朱钥《本草诗笺•石龙子》)
石龙子为石龙子科动物石龙子或蓝尾石龙子除去内脏的全体,具有利水通淋、破结散瘀、解毒的功效,用于癃闭、石淋、小便不利、恶疮、臁疮、瘰疬的治疗。《神农本草经》将石龙子列为中品,载其:“主五癃邪结气,破石淋,下血,利小便水道。”
鼍为龙族破癥瘕
在远古时期,龙的形象与扬子鳄更为接近。距今6500年前的河南濮阳“蚌塑龙虎墓”中,发现了古人用蚌壳拼砌的一条张牙舞爪、昂首欲飞的龙。蚌塑龙体型特征与扬子鳄相似,长约1.8米,龙首、龙身、龙尾、龙爪一应俱全。
在《诗经》中,也将扬子鳄称为龙,如《秦风•小戎》载:“龙盾之合,鋈以觼軜。”其中的龙盾是用鳄鱼皮制作的盾牌。后世将扬子鳄称为鼍龙,并认为是龙的一种,《本草纲目》引陈藏器曰:“鼍形如龙,声甚可畏。长一丈者,能吐气成云致雨。既是龙类,宜去其鱼。”扬子鳄又名土龙、猪婆龙,《聊斋志异•猪婆龙》载:“猪婆龙,产于西江。形似龙而短,能横飞。常出沿江岸,扑食鹅鸭。”
“鼍鱼甲主何经病,功在平肝疗厥阴。虫杀百般邪灭迹,血安五色痛消沉。癥瘕散逐坚无伏,寒热捐除积不侵。莫憎微温酸小毒,为煎治疟著千金。”(清代朱钥《本草诗笺•鼍甲》)
《神农本草经》将鼍甲列为中品,李时珍认为:鼍甲所主诸证,多属厥阴,其功只在平肝木、治血、杀虫也。现在,扬子鳄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已不再入药使用。
——诗词中和龙相关的动物及其药用价值
摘自2024-2-21中国中医药报
黄新生 河南省武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载见辟王,曰求厥章。龙旂阳阳,和铃央央。”这是《诗经•周颂•载见》的第一部分,描写诸侯朝见周王时的盛大场面,其中“龙旂阳阳”是天子威严的体现。
龙是我国神话中的动物,能飞行,擅变化,会呼风唤雨。现实中虽不存在龙,但一些动物因具有龙的特征,被赋予祥瑞意义,也是入药的良材。
鹿为斑龙补肾阳
梅花鹿性格温顺,性格机警,行动敏捷,自古便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梅花鹿身上有斑点,鹿角与龙角相似,故又被称为“斑龙”,《本草纲目》载:“斑龙名出《澹寮方》。”相传仙人苏耽与众人戏猎,骑一匹梅花鹿,遇到险绝之地能腾空飞翔。众人问苏耽这匹鹿为何如此神骏,苏耽说:“这是一条龙啊!”
梅花鹿是健康长寿的象征,传说南极仙翁的灵芝仙草由鹿鹤二仙守护。宋代王禹偁《花鹿》:“花鹿一何驯,长随病使君。必教吾在野,当与尔为群。静饮清溪水,闲眠碧洞云。犹胜市朝里,逐众走纷纷。”鹿茸为雄性梅花鹿或马鹿密生茸毛尚未骨化的幼角,又名斑龙珠,清代叶志诜《神农本草经赞•鹿茸》:“角仙茸客,备物药笼。春萌茄紫,香染琼红。折歧误马,戴异称龙。何缘解絷,养性从容。”斑龙丸是古代的补肾名方。
“气味甘温是鹿茸,填精益血重斑龙。头旋眼黑皆能止,崩带淋遗尽得松。”(清代王如鉴《本草约编•鹿茸》)鹿茸是常用的补阳类中药,具有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的功效,用于肾阳虚衰、阳痿滑精等的治疗。清代张璐《本经逢原》载:“鹿茸功用,专主伤中劳绝、腰痛羸瘦,取其补火助阳、生精益髓、强筋健骨、固精摄便。”
“无毒甘温用勿疑,下元不足总相宜。生精益髓伤中却,健骨强筋劳绝离。”(清代朱钥《本草诗笺•鹿茸》)鹿茸既补肾阳,又强筋骨,配伍五加皮、熟地黄、山茱萸等,可治疗肾虚骨弱所致的筋骨痿软;配伍骨碎补、续断等,可治疗骨折愈合不良。
鱼跃龙门利水湿
鲤鱼因其鳞有“十”字文理而得名,是勇敢坚毅、吉祥繁荣的象征。《本草纲目》引陶弘景曰:“鲤为诸鱼之长,形既可爱,又能神变,乃至飞越江湖,所以仙人琴高乘之也。”鲤鱼的鳞与龙鳞相似,传说鲤鱼跃过龙门之后就会化为蛟龙,唐代项斯《鲤鱼》:“似龙鳞又足,只是欠登门。月里腮犹湿,泥中目未昏。乞锄防蚁穴,望水写金盆。他日能为雨,公田报此恩。”宋代赵必成《题陈生鲤鱼图》:“神龙原自异凡鱼,潴泽还知不久居。平地雷轰头角露,滔天浪浴甲鳞舒。应夸鳌海都量遍,漫道龙门不可逾。试问锦标刚一跃,陡成霖雨足沾濡。”
“急流跳跃逆流行,无毒而甘且带平。身出肿浮能代解,脚由湿热善为清。鳞除崩吐安红血,胆退疼昏愈赤睛。脑主卒聋淋用齿,施来莫不见功成。”(清代朱钥《本草诗笺•鲤鱼》)
《神农本草经》将鲤鱼胆列为上品,载其:“主目热赤痛,青盲,明目。”此外,鳗鲡鱼、鳣鱼等因外形、性情等原因,也被认为与龙有关,宋代苏颂认为:鳗鲡鱼似鳝而腹大,青黄色。云是蛟蜃之属,善攻江岸,人酷畏之。唐代陈藏器说:“鳣长二三丈,纯灰色,体有三行甲。逆上龙门,能化为龙也。”
祈雨利水石龙子
石龙子又名蜥蜴、山龙子、泉龙,因其形如小龙,生于石涧之中而得名,明代李梴《医学入门》载:“生石涧中,形似龙而小。《衍义》云:能至风雨,故利水道,通五癃邪结气,破石淋下血。”古人常用石龙子祈雨,李时珍说:“此物生山石间,能吐雹,可祈雨,故得龙子之名。”
古代诗词中也多有用石龙子祈雨的描写,唐代《蜥蜴求雨歌》:“蜥蜴蜥蜴,兴云吐雾。雨若滂沱,放汝归去。”宋代郑刚中《夜闻雨声,赋古风,时赵使君祈雨之翌日也》:“昨朝太守拜坛下,五龙奉命云雷惊。小儿放散蜥蜴去,神鼓罢击巫舞停。田翁翻沟出胜水,妇子田边笑相迎。”
“吐雹祈雨最神灵,中品曾看列本经。散结除癃俾逸乐,破淋下血获安宁。肿消水利情堪表,疰退邪祛功足铭。本属咸温阳善助,寒书纲目误休听。”(清代朱钥《本草诗笺•石龙子》)
石龙子为石龙子科动物石龙子或蓝尾石龙子除去内脏的全体,具有利水通淋、破结散瘀、解毒的功效,用于癃闭、石淋、小便不利、恶疮、臁疮、瘰疬的治疗。《神农本草经》将石龙子列为中品,载其:“主五癃邪结气,破石淋,下血,利小便水道。”
鼍为龙族破癥瘕
在远古时期,龙的形象与扬子鳄更为接近。距今6500年前的河南濮阳“蚌塑龙虎墓”中,发现了古人用蚌壳拼砌的一条张牙舞爪、昂首欲飞的龙。蚌塑龙体型特征与扬子鳄相似,长约1.8米,龙首、龙身、龙尾、龙爪一应俱全。
在《诗经》中,也将扬子鳄称为龙,如《秦风•小戎》载:“龙盾之合,鋈以觼軜。”其中的龙盾是用鳄鱼皮制作的盾牌。后世将扬子鳄称为鼍龙,并认为是龙的一种,《本草纲目》引陈藏器曰:“鼍形如龙,声甚可畏。长一丈者,能吐气成云致雨。既是龙类,宜去其鱼。”扬子鳄又名土龙、猪婆龙,《聊斋志异•猪婆龙》载:“猪婆龙,产于西江。形似龙而短,能横飞。常出沿江岸,扑食鹅鸭。”
“鼍鱼甲主何经病,功在平肝疗厥阴。虫杀百般邪灭迹,血安五色痛消沉。癥瘕散逐坚无伏,寒热捐除积不侵。莫憎微温酸小毒,为煎治疟著千金。”(清代朱钥《本草诗笺•鼍甲》)
《神农本草经》将鼍甲列为中品,李时珍认为:鼍甲所主诸证,多属厥阴,其功只在平肝木、治血、杀虫也。现在,扬子鳄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已不再入药使用。
用“龙”有术话中医
摘自2024-2-19中国中医药报
郑洪 浙江中医药大学
明代《本草品汇精要》中的龙。
汉代瓦当中的苍龙像拓片。
浙江中医药博物馆展出的龙齿标本。
甲辰龙年到来,到处是“龙行龘龘”的祝福。在十二生肖中的动物中,唯有“龙”是虚构的,然而却深得人们重视。龙究竟长什么样?明代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申古人说法认为,龙的外形有“九似”,即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蛤蜊)、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显然,人们将各种动物的优点都叠加到“龙”的身上,从而使它格外尊贵。
龙文化在中国有深厚的基础,这同样也反映在中医药文化中。
妙借龙性论辨证
人们都熟悉“东方苍龙、西方白虎”的说法,在五行中东方属木,在五脏中则与肝脏相配。如《普济方》说:“(肝)其位居于左,以应东方苍龙之木。”
东方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在古代称为“四神兽”,其历史相当悠久。距今约7000年前的濮阳西水坡45号墓中,人们发现了目前最早的蚌塑青龙、白虎形象,正好分居于东、西两方。但是龙、虎与人体脏腑怎么扯上关系了呢?其实在中医早期经典中并没有这种说法,像《黄帝内经》中从来没有提到龙,书中提到与肝脏相配的五畜是鸡。
不过“四神兽”的观念被道教沿用,并将其与人体脏腑对应。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引用道教的养生导引法时就提到“卒左胁痛,念肝为青龙”的说法。由于肝与龙均色青、属木,在原理上相通,所以后来医书中也采用了这一说法。但有意思的是,古代医家以肝配龙,并不表明肝的尊贵,反而是用来提醒,要时刻对它保持警戒。
中医理论贵虚贵静,而龙在古代文化被认为是桀骜不驯的。东汉哲学家王充在《论衡》中记载,传说飞龙升天会带来很大破坏:“盛夏之时,雷电击折树木,发坏室屋,俗谓天取龙。谓龙藏于树木之中,匿于屋室之间也,雷电击折树木,发坏屋室,则龙见于外。龙见,雷取以升天。”中医对肝的认识,与这种说法有相似之处。肝为将军之官,其性容易升发太过,一旦龙腾雷击,那不就会对人体带来伤害吗?古代医家把这种情况称为“龙雷之火”,或称相火。
那么,如何消除“龙雷之火”的危害呢?古人仍然从龙的传说中得到启示,即可以滋肾水以涵肝木。因为龙喜居于水中,如果水深则龙潜水底而不会升腾,因此可以通过滋肾来防治肝木过于升发。清朝温病名家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有一条小定风珠方,治疗虚火上冲、厥而且哕者,就应用了这一原理。方中有一味滋阴潜阳的龟板,吴鞠通借用“四神”的说法指出其独特作用:“亢阳直上颠顶,龙上于天也。制龙者,龟也。古者豢龙御龙之法,失传已久,其大要不出乎此。”这些其实是他的临床经验,通过巧妙地借用“龙”的特性来加以阐明,就更易于让读者理解。
“兴风作浪”有奇用
“龙”之兴风作浪虽然值得警惕,但如果能合理借用,有时却又是绝妙的治疗手段。这方面的代表方就是医圣张仲景的大小青龙汤了。
在张仲景《伤寒论》中,两张以“龙”命名的方剂功用各有不同。大青龙汤有发汗解表、清热除烦的功效,主治外感风寒、兼有里热,也治溢饮证;小青龙汤具有辛温解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之功效,主治外寒里饮证。它们为什么以“青龙”为名呢?不少注家都指出,两方主治的特点是都有水饮之邪为患,龙腾之时能驱散雨水,故借用这一名称。例如清代医家魏荔彤评价大青龙汤:大青龙本行水之神,用以驱治水邪,兴云致雨使阳无所郁而气畅,阴无所凝而水消。清代名医张志聪也说:“大青龙者,乃在天之龙,能兴云施雨,涣汗,其大号者也。小青龙者,东方起蛰之龙,从下而上,能泄冬令之寒水者也。”他指出二方均能发汗散水饮,即“大青龙风行雨涣,小青龙振蛰云兴”,方名形象地体现了其功效特点。
善于借用“龙”的力量的,还有著名的“黄龙汤”。这是一张治疗阳明腑实、大便秘结的方剂,其特点是在大黄、枳实、厚朴等攻下药之外,加用人参、当归、甘草等补药。为何如此?一种解释认为,此方主要适用于体质较弱的患者,为防止泻下药伤人正气,因此采用“补泻兼施”的办法。但清代医家张璐认为这样理解不够准确,他说“补”的目的是为了增加“泻”的功效:“汤取黄龙命名,专攻中央燥土。土既燥竭,虽三承气萃集一方,不得参、归鼓舞胃气,乌能兴云致雨?”脾胃属土而色黄,人参等加强了脾胃荡涤邪气的功能,所以形象地称为“黄龙汤”。后来吴鞠通在《温病条辨》还认为光加人参、当归等还不够,进一步改良为新加黄龙汤,又加用麦冬、生地、玄参、海参等以阴阳兼补。
“龙”药家族功效多
说到药物,带有“龙”字的中药相当多。而且它们的药性和功效都不简单,像龙胆草、龙葵大苦大寒,龙血竭、龙须藤活血止痛,龙眼肉、血龙藤(鸡血藤)补血佳品等。当然这些植物药只是借用“龙”的名称。“龙”毕竟是动物,我们不妨来看一看动物药中的“龙”。
首先要说的,自然是传说中“龙”的身体遗存物,即龙骨和龙齿。它们实际是远古哺乳类大型动物的骨或齿的化石,只是古人以为是“龙”的遗骸,并因此认为它们具有“龙”的性能。
李时珍说:“龙者东方之神,故其骨与角、齿皆主肝病。”由于它们已经矿物质化,所以更长于重镇安神。古人强调:“肝藏魂,能变化,故魂游不定者,治之以龙齿。”
宋代《本事方》记载了一个医案:有个姓董的书生每当睡下,身体虽然在床上,却感到魂神离体,因而惊恐不安,通宵不能入睡。后来医生用珍珠丸治愈。珍珠丸中就有龙齿,医者认为:肝有邪,魂不得归,是以卧则魂若离体也;治魂飞扬者,宜以龙齿。作者还感叹:万物都包含着奥秘,我们要细心体会啊。当然古人主要是用“取象比类”的思维来说明作用机理,现代医生则还可以参考科学数据。据研究,龙骨、龙齿主要含碳酸钙、磷酸钙等矿物质,有降低血管壁通透性和抑制骨骼肌兴奋的作用,这或许是其安神定惊功效的机理之一。
世上虽然没有龙,但“龙”的形象来自多种动物,于是人们也将一些与龙有相似特征的动物取一个带“龙”的名字或别名。如中药地龙,即蚯蚓,它生活于地下,体形圆长而柔软,与传说中的龙身相似,故有此名。地龙是功效卓著的良药,既然是“龙”,自然也入肝经,可以平肝熄风,当然它更擅长通经活络,中医治疗中风偏瘫后遗症的名方补阳还五汤中,它是重要药物。
带“龙”字的动物药还有石龙子。它是蜥蜴的一种,体呈圆柱形,头为圆锥形,尾长渐尖,颇有一点“龙”的样子,常活动在山石间,故此得名。李时珍认为其功效长于利水。用到石龙子的药方不多,但有一种非常有名,这便是中药老字号杭州胡庆余堂生产的“辟瘟丹”。据说左宗棠西征时,士兵患瘟疫,曾紧急让胡雪岩送此药到前线,缓解了疫情。近代杭州、上海等地发生瘟疫时,该药也往往供不应求。生产该药需要用主产于杭州灵隐(地名)一带的“铜石龙子”,它金背白肚,是杭州道地药材。每年夏季,胡庆余堂的药工就携师带徒前去灵隐、天竺山捕捉以制用。灵隐寺僧人本来反对杀生,但因此药是救人所用,便不予干预。
龙在传统文化中有特殊地位。人的生命也正如《易经》乾卦爻辞所说的,有“潜龙勿用”“见龙在田”到“飞龙在天”的不同状态,古代医家善于从龙的意象中感悟脏腑特性和方药机理,但又谨记不能“亢龙有悔”,于是用各种巧妙治法来扬其长而避其害,可谓驾驭有术。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医药“致中和”的文化特色。
摘自2024-2-19中国中医药报
郑洪 浙江中医药大学
明代《本草品汇精要》中的龙。
汉代瓦当中的苍龙像拓片。
浙江中医药博物馆展出的龙齿标本。
甲辰龙年到来,到处是“龙行龘龘”的祝福。在十二生肖中的动物中,唯有“龙”是虚构的,然而却深得人们重视。龙究竟长什么样?明代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申古人说法认为,龙的外形有“九似”,即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蛤蜊)、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显然,人们将各种动物的优点都叠加到“龙”的身上,从而使它格外尊贵。
龙文化在中国有深厚的基础,这同样也反映在中医药文化中。
妙借龙性论辨证
人们都熟悉“东方苍龙、西方白虎”的说法,在五行中东方属木,在五脏中则与肝脏相配。如《普济方》说:“(肝)其位居于左,以应东方苍龙之木。”
东方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在古代称为“四神兽”,其历史相当悠久。距今约7000年前的濮阳西水坡45号墓中,人们发现了目前最早的蚌塑青龙、白虎形象,正好分居于东、西两方。但是龙、虎与人体脏腑怎么扯上关系了呢?其实在中医早期经典中并没有这种说法,像《黄帝内经》中从来没有提到龙,书中提到与肝脏相配的五畜是鸡。
不过“四神兽”的观念被道教沿用,并将其与人体脏腑对应。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引用道教的养生导引法时就提到“卒左胁痛,念肝为青龙”的说法。由于肝与龙均色青、属木,在原理上相通,所以后来医书中也采用了这一说法。但有意思的是,古代医家以肝配龙,并不表明肝的尊贵,反而是用来提醒,要时刻对它保持警戒。
中医理论贵虚贵静,而龙在古代文化被认为是桀骜不驯的。东汉哲学家王充在《论衡》中记载,传说飞龙升天会带来很大破坏:“盛夏之时,雷电击折树木,发坏室屋,俗谓天取龙。谓龙藏于树木之中,匿于屋室之间也,雷电击折树木,发坏屋室,则龙见于外。龙见,雷取以升天。”中医对肝的认识,与这种说法有相似之处。肝为将军之官,其性容易升发太过,一旦龙腾雷击,那不就会对人体带来伤害吗?古代医家把这种情况称为“龙雷之火”,或称相火。
那么,如何消除“龙雷之火”的危害呢?古人仍然从龙的传说中得到启示,即可以滋肾水以涵肝木。因为龙喜居于水中,如果水深则龙潜水底而不会升腾,因此可以通过滋肾来防治肝木过于升发。清朝温病名家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有一条小定风珠方,治疗虚火上冲、厥而且哕者,就应用了这一原理。方中有一味滋阴潜阳的龟板,吴鞠通借用“四神”的说法指出其独特作用:“亢阳直上颠顶,龙上于天也。制龙者,龟也。古者豢龙御龙之法,失传已久,其大要不出乎此。”这些其实是他的临床经验,通过巧妙地借用“龙”的特性来加以阐明,就更易于让读者理解。
“兴风作浪”有奇用
“龙”之兴风作浪虽然值得警惕,但如果能合理借用,有时却又是绝妙的治疗手段。这方面的代表方就是医圣张仲景的大小青龙汤了。
在张仲景《伤寒论》中,两张以“龙”命名的方剂功用各有不同。大青龙汤有发汗解表、清热除烦的功效,主治外感风寒、兼有里热,也治溢饮证;小青龙汤具有辛温解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之功效,主治外寒里饮证。它们为什么以“青龙”为名呢?不少注家都指出,两方主治的特点是都有水饮之邪为患,龙腾之时能驱散雨水,故借用这一名称。例如清代医家魏荔彤评价大青龙汤:大青龙本行水之神,用以驱治水邪,兴云致雨使阳无所郁而气畅,阴无所凝而水消。清代名医张志聪也说:“大青龙者,乃在天之龙,能兴云施雨,涣汗,其大号者也。小青龙者,东方起蛰之龙,从下而上,能泄冬令之寒水者也。”他指出二方均能发汗散水饮,即“大青龙风行雨涣,小青龙振蛰云兴”,方名形象地体现了其功效特点。
善于借用“龙”的力量的,还有著名的“黄龙汤”。这是一张治疗阳明腑实、大便秘结的方剂,其特点是在大黄、枳实、厚朴等攻下药之外,加用人参、当归、甘草等补药。为何如此?一种解释认为,此方主要适用于体质较弱的患者,为防止泻下药伤人正气,因此采用“补泻兼施”的办法。但清代医家张璐认为这样理解不够准确,他说“补”的目的是为了增加“泻”的功效:“汤取黄龙命名,专攻中央燥土。土既燥竭,虽三承气萃集一方,不得参、归鼓舞胃气,乌能兴云致雨?”脾胃属土而色黄,人参等加强了脾胃荡涤邪气的功能,所以形象地称为“黄龙汤”。后来吴鞠通在《温病条辨》还认为光加人参、当归等还不够,进一步改良为新加黄龙汤,又加用麦冬、生地、玄参、海参等以阴阳兼补。
“龙”药家族功效多
说到药物,带有“龙”字的中药相当多。而且它们的药性和功效都不简单,像龙胆草、龙葵大苦大寒,龙血竭、龙须藤活血止痛,龙眼肉、血龙藤(鸡血藤)补血佳品等。当然这些植物药只是借用“龙”的名称。“龙”毕竟是动物,我们不妨来看一看动物药中的“龙”。
首先要说的,自然是传说中“龙”的身体遗存物,即龙骨和龙齿。它们实际是远古哺乳类大型动物的骨或齿的化石,只是古人以为是“龙”的遗骸,并因此认为它们具有“龙”的性能。
李时珍说:“龙者东方之神,故其骨与角、齿皆主肝病。”由于它们已经矿物质化,所以更长于重镇安神。古人强调:“肝藏魂,能变化,故魂游不定者,治之以龙齿。”
宋代《本事方》记载了一个医案:有个姓董的书生每当睡下,身体虽然在床上,却感到魂神离体,因而惊恐不安,通宵不能入睡。后来医生用珍珠丸治愈。珍珠丸中就有龙齿,医者认为:肝有邪,魂不得归,是以卧则魂若离体也;治魂飞扬者,宜以龙齿。作者还感叹:万物都包含着奥秘,我们要细心体会啊。当然古人主要是用“取象比类”的思维来说明作用机理,现代医生则还可以参考科学数据。据研究,龙骨、龙齿主要含碳酸钙、磷酸钙等矿物质,有降低血管壁通透性和抑制骨骼肌兴奋的作用,这或许是其安神定惊功效的机理之一。
世上虽然没有龙,但“龙”的形象来自多种动物,于是人们也将一些与龙有相似特征的动物取一个带“龙”的名字或别名。如中药地龙,即蚯蚓,它生活于地下,体形圆长而柔软,与传说中的龙身相似,故有此名。地龙是功效卓著的良药,既然是“龙”,自然也入肝经,可以平肝熄风,当然它更擅长通经活络,中医治疗中风偏瘫后遗症的名方补阳还五汤中,它是重要药物。
带“龙”字的动物药还有石龙子。它是蜥蜴的一种,体呈圆柱形,头为圆锥形,尾长渐尖,颇有一点“龙”的样子,常活动在山石间,故此得名。李时珍认为其功效长于利水。用到石龙子的药方不多,但有一种非常有名,这便是中药老字号杭州胡庆余堂生产的“辟瘟丹”。据说左宗棠西征时,士兵患瘟疫,曾紧急让胡雪岩送此药到前线,缓解了疫情。近代杭州、上海等地发生瘟疫时,该药也往往供不应求。生产该药需要用主产于杭州灵隐(地名)一带的“铜石龙子”,它金背白肚,是杭州道地药材。每年夏季,胡庆余堂的药工就携师带徒前去灵隐、天竺山捕捉以制用。灵隐寺僧人本来反对杀生,但因此药是救人所用,便不予干预。
龙在传统文化中有特殊地位。人的生命也正如《易经》乾卦爻辞所说的,有“潜龙勿用”“见龙在田”到“飞龙在天”的不同状态,古代医家善于从龙的意象中感悟脏腑特性和方药机理,但又谨记不能“亢龙有悔”,于是用各种巧妙治法来扬其长而避其害,可谓驾驭有术。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医药“致中和”的文化特色。
小小耳朵隐藏健康密码
摘自2024-5-10中国中医药报
黄卫玲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人民医院康复医院
大家都知道耳朵是用来听声音的,却不知道小小的耳朵还蕴含着一个奥妙无穷的世界。中医认为,耳与人体经络及五脏六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黄帝内经•灵枢•口问》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人体的内脏或躯体发病时,往往在耳朵的相应部位出现压痛敏感、皮肤电特异性改变和变形、变色等反应,利用这一现象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参考。这些特定反应区域即耳穴,通过刺激相应耳穴可疏通经气、调节脏腑功能,使五脏精气充盛、经络气血畅达,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效果。临床上耳穴放血、耳穴压豆等疗法常常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疗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具体了解这小耳朵的大神通。
历史悠久
运用耳穴诊治疾病,早在《黄帝内经•灵枢•五邪》中就有记载,“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唐代《备急千金要方》中有取耳中穴治疗“马黄、黄疸、寒暑疫毒等病”的记载。宋代《苏沈良方》记载“摩熨耳目,以助真气”。历代医学文献也有用针、灸、熨、按摩、耳道塞药和吹药等方法刺激耳部以防治疾病的记载,还有以望耳、触摸耳廓诊断疾病的论述,并一直为后代医家沿用。
治疗范围广泛
迄今为止,耳穴疗法可以治疗的疾病种类已达到200余种,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皮肤、骨伤等临床各科。其适应证具体包括失眠、心律失常、高血压病、胃肠神经功能紊乱、月经不调等功能紊乱性疾病;头痛、神经性疼痛、各种扭挫伤等疼痛性疾病;结膜炎、咽喉炎、腮腺炎、流感等炎性疾病及传染病;荨麻疹、哮喘、过敏性鼻炎等过敏及变态反应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糖尿病、肥胖症等内分泌紊乱性疾病;另外,耳穴还可催乳、催产、预防和治疗输血输液反应,以及美容、帮助戒烟戒酒、延缓衰老、防病保健等作用。
临床常用的耳穴疗法
耳穴的刺激方法较多,目前临床上使用较广的有毫针法、电针法、埋针法、压丸法、刺血法等。耳穴疗法安全可靠,副作用小,操作方便,不仅疗效独特,更可补体针之不足。
毫针法和电针法
毫针法是利用毫针针刺耳穴治疗疾病的方法。针刺耳穴后,如局部感应强烈,症状往往有即刻减轻感。电针法是在针刺获得针感后,接上电针机通电刺激,适应于神经系统疾患、内脏痉挛、哮喘等。
埋针法
埋针法是将皮内针埋入耳穴治疗疾病的方法,适用于慢性疾病和疼痛性疾病,可起到持续刺激、巩固疗效和防止复发的作用。
压丸法
压丸法即在耳穴表面贴敷压丸的一种简易疗法。此方法既能持续有效刺激穴位,又安全无痛、无副作用、接受度高,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
刺血法
刺血法是以三棱针或采血针针刺耳穴,挤出数滴血即可。一般多用耳尖放血来开窍退热、消肿止痛,适用于高热、昏厥、咽喉肿痛、目赤肿痛、头痛等。
耳部自我按摩保健
下面介绍7个耳部按摩方法,可居家自行练习,坚持按摩很有益处。
按摩耳根、提拉耳垂
食指与中指从下方稍夹住耳朵,上下按摩耳根部和提拉耳垂,力度以不感到疼痛为限,每次2~3分钟,每天1~2次。
按摩耳轮、对耳轮
双手握空拳,以拇指、食指沿对耳轮及对耳轮上下来回推摩,直至耳轮及对耳轮充血发热,每次2~3分钟,每天1~2次。
按摩三角窝
双手食指指腹按压双耳三角窝,环形按摩一周,拇指在耳背三角窝隆起处与食指对捏,朝耳轮上角方向牵拉,使耳廓向外上方伸展,自动滑动手指松开耳轮,反复15~20次,每天1~2次。
捏提耳尖、耳背
拇指指腹放耳前,食指中指放耳背,向上提、揪、揉、捏耳背至耳尖,反复15~20次,使局部发热发红,每天1~2次。
搓、揉耳屏
食指放于耳屏内侧面,拇指搓揉耳屏,每次15~20次,每天1~2次。
加压双耳道
将掌心对准双耳孔,压紧耳廓后即刻松开,这样能利用空气的负压让耳道内的鼓膜微微震荡,每次2~3分钟,每天1~2次。
全耳按摩
双手向后按摩耳正面,再向前反折按摩耳背面,反复10~15次,每天1~2次。
总之,耳穴疗法虽优势明显,但不同的耳穴疗法适应的病症不尽相同,操作方法也有较大差异。建议患者到正规医疗机构,选择具备相关资质的医师诊治,由医师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操作。同时也可以在医师指导下学习一些简单的耳部按摩手法,用于自己和家人的日常保健。
摘自2024-5-10中国中医药报
黄卫玲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人民医院康复医院
大家都知道耳朵是用来听声音的,却不知道小小的耳朵还蕴含着一个奥妙无穷的世界。中医认为,耳与人体经络及五脏六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黄帝内经•灵枢•口问》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人体的内脏或躯体发病时,往往在耳朵的相应部位出现压痛敏感、皮肤电特异性改变和变形、变色等反应,利用这一现象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参考。这些特定反应区域即耳穴,通过刺激相应耳穴可疏通经气、调节脏腑功能,使五脏精气充盛、经络气血畅达,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效果。临床上耳穴放血、耳穴压豆等疗法常常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疗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具体了解这小耳朵的大神通。
历史悠久
运用耳穴诊治疾病,早在《黄帝内经•灵枢•五邪》中就有记载,“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唐代《备急千金要方》中有取耳中穴治疗“马黄、黄疸、寒暑疫毒等病”的记载。宋代《苏沈良方》记载“摩熨耳目,以助真气”。历代医学文献也有用针、灸、熨、按摩、耳道塞药和吹药等方法刺激耳部以防治疾病的记载,还有以望耳、触摸耳廓诊断疾病的论述,并一直为后代医家沿用。
治疗范围广泛
迄今为止,耳穴疗法可以治疗的疾病种类已达到200余种,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皮肤、骨伤等临床各科。其适应证具体包括失眠、心律失常、高血压病、胃肠神经功能紊乱、月经不调等功能紊乱性疾病;头痛、神经性疼痛、各种扭挫伤等疼痛性疾病;结膜炎、咽喉炎、腮腺炎、流感等炎性疾病及传染病;荨麻疹、哮喘、过敏性鼻炎等过敏及变态反应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糖尿病、肥胖症等内分泌紊乱性疾病;另外,耳穴还可催乳、催产、预防和治疗输血输液反应,以及美容、帮助戒烟戒酒、延缓衰老、防病保健等作用。
临床常用的耳穴疗法
耳穴的刺激方法较多,目前临床上使用较广的有毫针法、电针法、埋针法、压丸法、刺血法等。耳穴疗法安全可靠,副作用小,操作方便,不仅疗效独特,更可补体针之不足。
毫针法和电针法
毫针法是利用毫针针刺耳穴治疗疾病的方法。针刺耳穴后,如局部感应强烈,症状往往有即刻减轻感。电针法是在针刺获得针感后,接上电针机通电刺激,适应于神经系统疾患、内脏痉挛、哮喘等。
埋针法
埋针法是将皮内针埋入耳穴治疗疾病的方法,适用于慢性疾病和疼痛性疾病,可起到持续刺激、巩固疗效和防止复发的作用。
压丸法
压丸法即在耳穴表面贴敷压丸的一种简易疗法。此方法既能持续有效刺激穴位,又安全无痛、无副作用、接受度高,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
刺血法
刺血法是以三棱针或采血针针刺耳穴,挤出数滴血即可。一般多用耳尖放血来开窍退热、消肿止痛,适用于高热、昏厥、咽喉肿痛、目赤肿痛、头痛等。
耳部自我按摩保健
下面介绍7个耳部按摩方法,可居家自行练习,坚持按摩很有益处。
按摩耳根、提拉耳垂
食指与中指从下方稍夹住耳朵,上下按摩耳根部和提拉耳垂,力度以不感到疼痛为限,每次2~3分钟,每天1~2次。
按摩耳轮、对耳轮
双手握空拳,以拇指、食指沿对耳轮及对耳轮上下来回推摩,直至耳轮及对耳轮充血发热,每次2~3分钟,每天1~2次。
按摩三角窝
双手食指指腹按压双耳三角窝,环形按摩一周,拇指在耳背三角窝隆起处与食指对捏,朝耳轮上角方向牵拉,使耳廓向外上方伸展,自动滑动手指松开耳轮,反复15~20次,每天1~2次。
捏提耳尖、耳背
拇指指腹放耳前,食指中指放耳背,向上提、揪、揉、捏耳背至耳尖,反复15~20次,使局部发热发红,每天1~2次。
搓、揉耳屏
食指放于耳屏内侧面,拇指搓揉耳屏,每次15~20次,每天1~2次。
加压双耳道
将掌心对准双耳孔,压紧耳廓后即刻松开,这样能利用空气的负压让耳道内的鼓膜微微震荡,每次2~3分钟,每天1~2次。
全耳按摩
双手向后按摩耳正面,再向前反折按摩耳背面,反复10~15次,每天1~2次。
总之,耳穴疗法虽优势明显,但不同的耳穴疗法适应的病症不尽相同,操作方法也有较大差异。建议患者到正规医疗机构,选择具备相关资质的医师诊治,由医师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操作。同时也可以在医师指导下学习一些简单的耳部按摩手法,用于自己和家人的日常保健。
欲使“飞经走气法”极尽妙用
——《飞经走气发挥》自序
摘自2024-3-29中国中医药报
李志道 天津中医药大学
元代滑寿著《十四经发挥》,“十四经发挥者,发挥十四经络也”,提出了有穴的十四条经脉,对十四经循行作了较为详细的注释和发挥。一改前代典籍十二经的描述方法;并将经脉与腧穴结合阐述,按经脉循行方向依次排列腧穴;着重发挥任、督二脉蕴义,将任脉概括为“阴脉之海”、督脉概括为“阳脉之海”。这些都是史上首次,对后世针灸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飞经走气发挥》一书斗胆用“发挥”二字,一是表达对《十四经发挥》的崇敬,二是缘于狗尾续貂的奢望。
针刺临床疗效的发挥既取决于腧穴的特异性,也依赖于针刺手法(刺激量)。针刺手法(刺激量)能促进腧穴特异性的发挥,是指在选穴正确的基础上,若给予恰当的刺激量则能达到预期效果,取得补虚泻实的疗效。“飞经走气法”首载于明代徐凤《针灸大全•金针赋》,并通过龙、虎、龟、凤四法使之形象化,该法可“过关过节催运气”,即通过特定手法使针感向远端迅速传导,以促使针感通经过关。此后历代医家对其均有不同的认识,但多注重于龙、虎、龟、凤四法的具体操作,而对飞经走气四法之间的关系及应用中如何与腧穴及具体病症相结合鲜有涉及。
我们临床中对于飞经走气及四法的发挥,一定程度上扩展了该法的应用范围,形成了以针刺技法、腧穴特性及临床应用为核心的“飞经走气法”针刺内容。
一是将飞经走气法发挥为分经得气法、驾驭针感法,丰富了刺法内容,并有诸多论述阐他人之未发。分经得气法虽然是从古代“飞经走气法”发展而来,但比“飞经走气法”更有针对性。分经得气法对针感传导路径及得气部位都有具体要求,强调根据疾病症状所在的部位,基于中医传统经络理论及现代解剖生理知识,针刺与经络走行相应的神经、肌肉、筋膜,得到触电感、放射感、走窜感等针感,使其沿着神经、肌肉、筋膜有选择性地传导至相应部位。
从广义来说,分经得气法也属于驾驭针感法。从狭义来看,驾驭针感法可以是分经得气后对针感更高层面的要求,即通过龙、虎、龟、凤四法以实现对针感的把控,如遗留针感法、互动式针法、强针感法、弱针感法、阳性出针法、阴性出针法等。
二是提出了十四经穴及经外奇穴,共计177个腧穴的飞经走气法针刺操作及针感要求,比以往增加了不少内容,且更加有条理。
三是将分经得气法、驾驭针感法等刺法与临床紧密结合,应用于内科、骨伤科、皮外科、妇科、男科、五官科等科的70余种病症的治疗,这些疾病都是我们使用飞经得气法行之确有疗效的。
本书旨在对“飞经走气法”进行应用发挥,欲使飞经走气法极尽妙用,但绝不是一味地求新立异,而是对古代“飞经走气法”深入理解并临床应用五十余年的经验所得。批郤导窾,探幽索隐,今终于布册在此,然限于知识水平及掌握文献不够全面,笔者仍觉未能会全其意以尽其用,今后还将继续探索。本书也定有疏漏之处,恳请同道多提宝贵意见,让我们一起为伟大的针灸事业共同努力。
——《飞经走气发挥》自序
摘自2024-3-29中国中医药报
李志道 天津中医药大学
元代滑寿著《十四经发挥》,“十四经发挥者,发挥十四经络也”,提出了有穴的十四条经脉,对十四经循行作了较为详细的注释和发挥。一改前代典籍十二经的描述方法;并将经脉与腧穴结合阐述,按经脉循行方向依次排列腧穴;着重发挥任、督二脉蕴义,将任脉概括为“阴脉之海”、督脉概括为“阳脉之海”。这些都是史上首次,对后世针灸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飞经走气发挥》一书斗胆用“发挥”二字,一是表达对《十四经发挥》的崇敬,二是缘于狗尾续貂的奢望。
针刺临床疗效的发挥既取决于腧穴的特异性,也依赖于针刺手法(刺激量)。针刺手法(刺激量)能促进腧穴特异性的发挥,是指在选穴正确的基础上,若给予恰当的刺激量则能达到预期效果,取得补虚泻实的疗效。“飞经走气法”首载于明代徐凤《针灸大全•金针赋》,并通过龙、虎、龟、凤四法使之形象化,该法可“过关过节催运气”,即通过特定手法使针感向远端迅速传导,以促使针感通经过关。此后历代医家对其均有不同的认识,但多注重于龙、虎、龟、凤四法的具体操作,而对飞经走气四法之间的关系及应用中如何与腧穴及具体病症相结合鲜有涉及。
我们临床中对于飞经走气及四法的发挥,一定程度上扩展了该法的应用范围,形成了以针刺技法、腧穴特性及临床应用为核心的“飞经走气法”针刺内容。
一是将飞经走气法发挥为分经得气法、驾驭针感法,丰富了刺法内容,并有诸多论述阐他人之未发。分经得气法虽然是从古代“飞经走气法”发展而来,但比“飞经走气法”更有针对性。分经得气法对针感传导路径及得气部位都有具体要求,强调根据疾病症状所在的部位,基于中医传统经络理论及现代解剖生理知识,针刺与经络走行相应的神经、肌肉、筋膜,得到触电感、放射感、走窜感等针感,使其沿着神经、肌肉、筋膜有选择性地传导至相应部位。
从广义来说,分经得气法也属于驾驭针感法。从狭义来看,驾驭针感法可以是分经得气后对针感更高层面的要求,即通过龙、虎、龟、凤四法以实现对针感的把控,如遗留针感法、互动式针法、强针感法、弱针感法、阳性出针法、阴性出针法等。
二是提出了十四经穴及经外奇穴,共计177个腧穴的飞经走气法针刺操作及针感要求,比以往增加了不少内容,且更加有条理。
三是将分经得气法、驾驭针感法等刺法与临床紧密结合,应用于内科、骨伤科、皮外科、妇科、男科、五官科等科的70余种病症的治疗,这些疾病都是我们使用飞经得气法行之确有疗效的。
本书旨在对“飞经走气法”进行应用发挥,欲使飞经走气法极尽妙用,但绝不是一味地求新立异,而是对古代“飞经走气法”深入理解并临床应用五十余年的经验所得。批郤导窾,探幽索隐,今终于布册在此,然限于知识水平及掌握文献不够全面,笔者仍觉未能会全其意以尽其用,今后还将继续探索。本书也定有疏漏之处,恳请同道多提宝贵意见,让我们一起为伟大的针灸事业共同努力。
惊蛰养生 疏肝养阳保安康
摘自2024-3-6中国中医药报
谢伟 崔俊波 天津中医药大学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太阳运行至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今年的惊蛰在公历3月5日,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惊蛰的意思是说春雷始鸣,惊醒了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故《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由于惊蛰后自然界阳气渐旺,天气转暖,万物萌生,不仅冬眠动物开始苏醒活动,各种病原微生物也开始生长繁殖,因此人们需要通过学习惊蛰养生的注意事项,以自我保健,提高抗病能力,维护脏腑正常功能,增进身体健康。
天人相应 养阳调肝
春与肝皆属木,主生发,故春季养阳重在调肝。惊蛰后阳气升发,万物萌生,欣欣向荣,人们应顺应自然,吃一些豆芽、豆苗、春笋、韭菜、香椿等,能助肝气升发,助气血向外输布,增强脏腑功能。阳伤或阳虚者当用辛甘性温之品护阳升阳,但不可过补,以免生热。阳气升动过亢者宜平阳,可用芹菜、荠菜、菊花、草莓等寒凉甘润之品,以壮水制火,纠正机体阴阳之偏颇,使之趋于阴平阳秘。同时,惊蛰时不可过食苦寒,夺杀生机,以逆伤肝之疏泄,导致肝气内郁或横逆,情志失常。
省酸增甘 养脾为先
春季应肝,惊蛰之时肝气旺盛,易克脾土,出现脾胃虚弱诸症。所以惊蛰时节仍要遵循省酸增甘的饮食原则,且饮食宜清淡稍温,富有营养。为避免肝气亢盛,应少吃助肝的酸味食物,如西红柿、橙子、山楂、柠檬等,而适当增加补脾的甘味食物,以扶脾调和五脏,如红枣、栗子、芝麻、红薯、山药等。
最有代表性的惊蛰饮食习俗是吃梨,《本草通玄》记载梨子“生者清六腑之热,熟者滋五脏之阴”。惊蛰前后吃梨,可以生食、炖煮、榨汁、烤食等,能润肺止咳、生津通便、消痰降火,缓解咽喉干痒疼痛、干咳无痰或痰少黏白,大便秘结等不适。但是,生梨性寒,阳气虚弱者不宜吃,可食用炖梨水或烤梨。此外,辛辣刺激、生冷油腻等难以消化的食物,都要少吃,以免助阳太过或使脾胃受损。
泄浊除热 宜食蔬菜
惊蛰前后,自然界阳气进一步旺盛,机体阳气也开始壮盛,兼之冬季饮食温热,多选肥甘辛辣之品,容易助生阳热,损伤津液,内外相合,导致阳气上冲郁于头面,化而为火,使人出现口舌生疮、咽痛喑哑、牙痛、便秘等上火症状。因此宜食春季新鲜的蔬菜,如油菜、菠菜、荠菜、芹菜、春笋等甘寒或甘凉之品,以解热毒、利肠胃、通二便,清火不伤阳,无苦寒伤损之弊,对于脾胃虚弱、阳气不足者尤为适宜。若阳气充沛、脾胃未伤且上火症状较重者,当选用苦寒药物直泻实火,如牛黄解毒片、牛黄上清丸、三黄片等。对虚火上炎之口干、咽干、牙痛,可选用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等。需要注意的是,近年来网上流传惊蛰节气吃安宫牛黄丸养生以预防中风的方法,大家切不可盲从盲信,安宫牛黄丸功可清心开窍,药性苦寒走窜,不当应用易伤机体生发之气,并能碍胃伤胃,甚至出现不良反应或者毒性。
养内避外 谨防春寒
进入惊蛰,阳气渐升,阴寒未尽,因此气温逐渐升高,时冷时热,昼夜温差较大,又因冷空气活动频繁,有时骤然降温出现“倒春寒”现象。近两周我国部分地区昼夜温差较大,尤其是北方地区,昼夜温差最高可达十几度,不少人尤其是年老体弱者容易生病。因此,为顺应春天升发之气,保护体内阳气,不仅要注意防寒保暖,还要注意科学“春捂”,缓减冬衣冬被,着衣宜下厚上薄,减衣时先减上衣后减下衣。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稳定时,就不需要再捂了,一旦过捂容易生热化火,出现咽痛咳嗽、口舌生疮等病证。
此外,可适度进食辛甘发散之品,如香菜、紫苏叶、金橘、葱、蒜、姜等避免外感风寒湿邪导致疾病发生。
动静结合 巧解春困
惊蛰过后,天气转暖,很多人会出现困倦乏力、昏昏欲睡等春困现象。这主要因为春天气温升高,人体新陈代谢变快,需氧量大增,而供氧量相对不足,导致出现春困,如果没有特别的不适症状,这种现象会随着机体对气候的逐渐适应自然缓解。因此要解春困,首先要勤锻炼,大家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锻炼方式,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其次可听听振奋人心、富有韵味的音乐,以怡情养性;还应作息规律,早睡早起,适度午睡,以保证充足睡眠;此外可适当增加营养,吃些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改善春困不适。
总之,惊蛰调养的根本在于顺应自然界阳气的升发,通过饮食、起居、精神、运动等养生保健方法,调整体内阳气的运行,纠正阴阳之偏颇,使之趋于平衡协调的状态,从而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如需服用药物,建议咨询医师、药师,服药期间,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及身体情况。
摘自2024-3-6中国中医药报
谢伟 崔俊波 天津中医药大学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太阳运行至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今年的惊蛰在公历3月5日,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惊蛰的意思是说春雷始鸣,惊醒了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故《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由于惊蛰后自然界阳气渐旺,天气转暖,万物萌生,不仅冬眠动物开始苏醒活动,各种病原微生物也开始生长繁殖,因此人们需要通过学习惊蛰养生的注意事项,以自我保健,提高抗病能力,维护脏腑正常功能,增进身体健康。
天人相应 养阳调肝
春与肝皆属木,主生发,故春季养阳重在调肝。惊蛰后阳气升发,万物萌生,欣欣向荣,人们应顺应自然,吃一些豆芽、豆苗、春笋、韭菜、香椿等,能助肝气升发,助气血向外输布,增强脏腑功能。阳伤或阳虚者当用辛甘性温之品护阳升阳,但不可过补,以免生热。阳气升动过亢者宜平阳,可用芹菜、荠菜、菊花、草莓等寒凉甘润之品,以壮水制火,纠正机体阴阳之偏颇,使之趋于阴平阳秘。同时,惊蛰时不可过食苦寒,夺杀生机,以逆伤肝之疏泄,导致肝气内郁或横逆,情志失常。
省酸增甘 养脾为先
春季应肝,惊蛰之时肝气旺盛,易克脾土,出现脾胃虚弱诸症。所以惊蛰时节仍要遵循省酸增甘的饮食原则,且饮食宜清淡稍温,富有营养。为避免肝气亢盛,应少吃助肝的酸味食物,如西红柿、橙子、山楂、柠檬等,而适当增加补脾的甘味食物,以扶脾调和五脏,如红枣、栗子、芝麻、红薯、山药等。
最有代表性的惊蛰饮食习俗是吃梨,《本草通玄》记载梨子“生者清六腑之热,熟者滋五脏之阴”。惊蛰前后吃梨,可以生食、炖煮、榨汁、烤食等,能润肺止咳、生津通便、消痰降火,缓解咽喉干痒疼痛、干咳无痰或痰少黏白,大便秘结等不适。但是,生梨性寒,阳气虚弱者不宜吃,可食用炖梨水或烤梨。此外,辛辣刺激、生冷油腻等难以消化的食物,都要少吃,以免助阳太过或使脾胃受损。
泄浊除热 宜食蔬菜
惊蛰前后,自然界阳气进一步旺盛,机体阳气也开始壮盛,兼之冬季饮食温热,多选肥甘辛辣之品,容易助生阳热,损伤津液,内外相合,导致阳气上冲郁于头面,化而为火,使人出现口舌生疮、咽痛喑哑、牙痛、便秘等上火症状。因此宜食春季新鲜的蔬菜,如油菜、菠菜、荠菜、芹菜、春笋等甘寒或甘凉之品,以解热毒、利肠胃、通二便,清火不伤阳,无苦寒伤损之弊,对于脾胃虚弱、阳气不足者尤为适宜。若阳气充沛、脾胃未伤且上火症状较重者,当选用苦寒药物直泻实火,如牛黄解毒片、牛黄上清丸、三黄片等。对虚火上炎之口干、咽干、牙痛,可选用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等。需要注意的是,近年来网上流传惊蛰节气吃安宫牛黄丸养生以预防中风的方法,大家切不可盲从盲信,安宫牛黄丸功可清心开窍,药性苦寒走窜,不当应用易伤机体生发之气,并能碍胃伤胃,甚至出现不良反应或者毒性。
养内避外 谨防春寒
进入惊蛰,阳气渐升,阴寒未尽,因此气温逐渐升高,时冷时热,昼夜温差较大,又因冷空气活动频繁,有时骤然降温出现“倒春寒”现象。近两周我国部分地区昼夜温差较大,尤其是北方地区,昼夜温差最高可达十几度,不少人尤其是年老体弱者容易生病。因此,为顺应春天升发之气,保护体内阳气,不仅要注意防寒保暖,还要注意科学“春捂”,缓减冬衣冬被,着衣宜下厚上薄,减衣时先减上衣后减下衣。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稳定时,就不需要再捂了,一旦过捂容易生热化火,出现咽痛咳嗽、口舌生疮等病证。
此外,可适度进食辛甘发散之品,如香菜、紫苏叶、金橘、葱、蒜、姜等避免外感风寒湿邪导致疾病发生。
动静结合 巧解春困
惊蛰过后,天气转暖,很多人会出现困倦乏力、昏昏欲睡等春困现象。这主要因为春天气温升高,人体新陈代谢变快,需氧量大增,而供氧量相对不足,导致出现春困,如果没有特别的不适症状,这种现象会随着机体对气候的逐渐适应自然缓解。因此要解春困,首先要勤锻炼,大家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锻炼方式,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其次可听听振奋人心、富有韵味的音乐,以怡情养性;还应作息规律,早睡早起,适度午睡,以保证充足睡眠;此外可适当增加营养,吃些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改善春困不适。
总之,惊蛰调养的根本在于顺应自然界阳气的升发,通过饮食、起居、精神、运动等养生保健方法,调整体内阳气的运行,纠正阴阳之偏颇,使之趋于平衡协调的状态,从而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如需服用药物,建议咨询医师、药师,服药期间,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及身体情况。
按揉五穴赶走春困
摘自2024-3-11中国中医药报
曹方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随着天气回暖,很多人出现了春困症状,孩子上课打瞌睡、无精打采,上班族哈欠连连、困倦乏力。虽有老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但春困现象会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坚持按揉百会、风池、太阳、肾俞、三阴交等五穴,可调整人体脏腑经络气血,通达阳气,振奋精神,赶走春困。
中医对春困的认识
“春困不是病,困起来真要命。”首先要明确的是,春困不是病,是人体机能随季节和气候变化而自身调节导致的一种生理现象。克服春困最好的办法就是做到因时制宜,使精神、饮食、起居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萌发向上的特点,做到人体内环境与自然界的相对平衡。
春三月,人体从冬季的“闭藏”渐转到“升发”状态,若冬天保养不慎,寒邪侵入,损伤阳气,就会导致春天阳气升发不足,出现春困现象。春天气候开始由寒转暖,雨水增多,湿邪侵入人体,易伤阳气;脾主运化水液,外感湿邪易困脾,导致脾阳不振,水湿内生、停聚,阻滞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失常,纳运失司,食欲减退,影响气血生成,从而引发春困。同时,湿性重浊,湿邪外邪肌表,困遏清阳,清阳不升,就会出现头重如裹、头昏脑涨、体乏无力的症状。肝旺于春,与春季阳气升发相应,肝主疏泄,喜条达,若肝木太过,就会克伐脾土,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若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均会导致肝气疏泄不当,影响春季的阳气正常升发,出现晚上失眠,白天乏力、头昏欲睡的春困诸症。
腧穴调理
百会
此穴为督脉腧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简便取穴为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督脉“总督诸阳”,为“阳脉之海”,督脉入属于脑,“脑为元神之府”“头为诸阳之会”,督脉具有督领全身阳气、统率诸阳经的作用。百会,别名“三阳五会”,是手三阳、足三阳、督脉和足厥阴交会之处,百病皆治,故名,具有醒脑开窍、升阳益气的功效。点按揉、拍打刺激百会,可以畅达头部气血,醒脑提神,缓解春困。
风池
此穴为足少阳胆经腧穴,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风池穴所在之处,凹陷如池,为搜风要穴,主治风邪为患,故名,可平肝熄风、清头明目,对内风、外风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按揉时可双手交叉,大拇指按于双侧风池穴,通过点按揉刺激,能促进气血经项部上注头部,祛风散邪,通利头部诸窍,缓解春困诸症。
太阳
此穴为经外奇穴,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横指的凹陷处,具有疏风散热、清头明目的功效。太阳穴位居眼睛周围,按揉刺激可以活血通络,补益气血,有效改善眼疲劳,缓解头痛、头晕等春困症状,有条件者,可采用刮痧、拔罐,效果更佳。
肾俞
此穴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肾俞为肾的背俞穴,是肾气输注于腰部的穴位,可治疗肾病及与肾有关的疾患,具有补肾益气、通阳利水的功效。按揉肾俞,可调补肾气,强壮肾阳,温煦脏腑形体官窍,促进机体代谢旺盛,产热增加,振奋精神,缓解春困。
三阴交
此穴为足太阴脾经腧穴,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三阴交为脾经、肝经和肾经3条阴经的交会穴,具有健脾化湿、培补肝肾、调经活血的功效。脾主运化,气血生化之源;肝藏血,开窍于目,肝经循行“与督脉会于巅”;肾藏精,精化气,气分阴阳,所以按揉三阴交,可以强健脾胃,增强运化水湿能力,同时醒脑明目,益气养血,改善春困症状。
春季日常生活,要结合个人体质,做到作息规律,睡眠充足,加强体育锻炼,拥抱自然,开窗通风,饮食有节,可适当饮茶,若能坚持按揉调理上述5穴,更能顺应春季阳气升发的自然规律,赶走春困,做好春季养生。
摘自2024-3-11中国中医药报
曹方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随着天气回暖,很多人出现了春困症状,孩子上课打瞌睡、无精打采,上班族哈欠连连、困倦乏力。虽有老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但春困现象会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坚持按揉百会、风池、太阳、肾俞、三阴交等五穴,可调整人体脏腑经络气血,通达阳气,振奋精神,赶走春困。
中医对春困的认识
“春困不是病,困起来真要命。”首先要明确的是,春困不是病,是人体机能随季节和气候变化而自身调节导致的一种生理现象。克服春困最好的办法就是做到因时制宜,使精神、饮食、起居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萌发向上的特点,做到人体内环境与自然界的相对平衡。
春三月,人体从冬季的“闭藏”渐转到“升发”状态,若冬天保养不慎,寒邪侵入,损伤阳气,就会导致春天阳气升发不足,出现春困现象。春天气候开始由寒转暖,雨水增多,湿邪侵入人体,易伤阳气;脾主运化水液,外感湿邪易困脾,导致脾阳不振,水湿内生、停聚,阻滞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失常,纳运失司,食欲减退,影响气血生成,从而引发春困。同时,湿性重浊,湿邪外邪肌表,困遏清阳,清阳不升,就会出现头重如裹、头昏脑涨、体乏无力的症状。肝旺于春,与春季阳气升发相应,肝主疏泄,喜条达,若肝木太过,就会克伐脾土,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若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均会导致肝气疏泄不当,影响春季的阳气正常升发,出现晚上失眠,白天乏力、头昏欲睡的春困诸症。
腧穴调理
百会
此穴为督脉腧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简便取穴为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督脉“总督诸阳”,为“阳脉之海”,督脉入属于脑,“脑为元神之府”“头为诸阳之会”,督脉具有督领全身阳气、统率诸阳经的作用。百会,别名“三阳五会”,是手三阳、足三阳、督脉和足厥阴交会之处,百病皆治,故名,具有醒脑开窍、升阳益气的功效。点按揉、拍打刺激百会,可以畅达头部气血,醒脑提神,缓解春困。
风池
此穴为足少阳胆经腧穴,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风池穴所在之处,凹陷如池,为搜风要穴,主治风邪为患,故名,可平肝熄风、清头明目,对内风、外风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按揉时可双手交叉,大拇指按于双侧风池穴,通过点按揉刺激,能促进气血经项部上注头部,祛风散邪,通利头部诸窍,缓解春困诸症。
太阳
此穴为经外奇穴,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横指的凹陷处,具有疏风散热、清头明目的功效。太阳穴位居眼睛周围,按揉刺激可以活血通络,补益气血,有效改善眼疲劳,缓解头痛、头晕等春困症状,有条件者,可采用刮痧、拔罐,效果更佳。
肾俞
此穴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肾俞为肾的背俞穴,是肾气输注于腰部的穴位,可治疗肾病及与肾有关的疾患,具有补肾益气、通阳利水的功效。按揉肾俞,可调补肾气,强壮肾阳,温煦脏腑形体官窍,促进机体代谢旺盛,产热增加,振奋精神,缓解春困。
三阴交
此穴为足太阴脾经腧穴,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三阴交为脾经、肝经和肾经3条阴经的交会穴,具有健脾化湿、培补肝肾、调经活血的功效。脾主运化,气血生化之源;肝藏血,开窍于目,肝经循行“与督脉会于巅”;肾藏精,精化气,气分阴阳,所以按揉三阴交,可以强健脾胃,增强运化水湿能力,同时醒脑明目,益气养血,改善春困症状。
春季日常生活,要结合个人体质,做到作息规律,睡眠充足,加强体育锻炼,拥抱自然,开窗通风,饮食有节,可适当饮茶,若能坚持按揉调理上述5穴,更能顺应春季阳气升发的自然规律,赶走春困,做好春季养生。
营养与健康的良伴
摘自2024-3-13中国中医药报
史海艳 山东省淄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姜作为一种流传千年的食材和香料,不仅历史悠久,更蕴含着丰富的营养价值。同时,姜还是一味在多方面益于身体健康的中药材。下面让我们一同深入了解一下姜的家族成员、化学成分以及它的药用价值和食用方法吧。
以姜入药种类多
姜,这个看似寻常的食材,其实背后蕴藏着许多学问。我们日常所说的姜通常指生姜。姜的家族成员庞大,除了生姜,干姜、煨姜、炮姜、姜炭、姜皮、姜汁、姜叶均可入药。其中生姜为姜科植物的新鲜根茎;干姜为其干燥根茎;煨姜是将生姜片用吸水纸包裹数层后浸润并烧至焦黑,去纸即可;炮姜是用河砂烫至鼓起的干姜;姜炭是炒至表面黑色、内部棕褐色的干姜块。这些成员各有千秋,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生姜性微温,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解鱼蟹毒的神奇效用,尤其对于风寒感冒、胃寒呕吐、寒痰咳嗽,以及因食用鱼蟹而引发的中毒症状,都有着卓越的治疗效果。
与生姜相比,干姜性热,擅长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当遇到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以及寒饮喘咳等情况时,干姜会成为得力助手。
煨姜作为生姜的炮制品,保留了其微温的特性,并且更专注于温中止呕,是治疗胃寒呕吐的好药。
炮姜和姜炭都是干姜的炮制品,其中炮姜性热,有温经止血、温中止痛的功效,在需要治疗阳虚失血、吐衄崩漏、脾胃虚寒、腹痛吐泻等症状时,炮姜会发挥其独特的作用;而姜炭性温,主要有止血温经的功效,当遇到各种虚寒性出血,且出血较急、出血量较多的情况时,姜炭更为适合。
除此之外,姜皮与姜汁也各具特色。生姜削取的外皮即姜皮,其性凉,能行水消肿,对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等症状有改善作用。将生姜捣碎汲取的汁液即姜汁,可以作为中毒解救的应急之需,如半夏、乌头、闹洋花、木薯、百部等中毒。同时姜汁也经常用作中药炮制的辅料,如姜炙法和复制法。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姜叶,它在药用方面也有独特功效,可温肺益肝、健脾和胃、强筋、活血调经等。
姜的药用价值
姜的化学组成成分较为复杂,目前已知的就有百余种,包括姜酚、黄酮类、醇类、烯类以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这些成分丰富多样,为我们的身体提供了全面的营养和保护。其中,姜酚可以有效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对于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具有显著功效;黄酮类物质在抗溃疡、抗炎、抗氧化、降血脂等方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随着现代研究的深入,姜的药用价值更加广泛地被发现和应用。对于消化系统出现的胃寒、呕吐等症状,生姜可以有效促进唾液分泌,激活淀粉酶的活性,帮助消化食物,并为胃黏膜筑起一道防护屏障,使肿瘤患者化疗过程中的痛苦减轻。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方面,生姜的作用也不可小觑,感冒初期的头痛、鼻塞、流涕等症状就可以使用生姜来缓解。在小柴胡汤、桂枝汤等经典名方中,生姜也是不可或缺的一员。除此之外,生姜还是心血管系统的“守护者”,研究发现生姜可以调节血压和胆固醇水平,从而降低心脏病发生的风险。在神经系统疾病方面,生姜能缓解前庭刺激症状,如晕动病引起的恶心、呕吐等不适。此外,生姜提取物在抗炎抑菌、抗肿瘤与抗氧化活性方面也展现出强大的潜力。
想必有不少人了解隔姜灸,无论是疼痛、腹泻、眩晕、呕吐,或是失眠、面神经麻痹,隔姜灸都能起到一定缓解效果。凭借其独特的疗效,隔姜灸已成为治疗众多虚寒病症的重要手段。当谈到产后护理时,姜汁穴位按摩与姜汁洗头也被越来越多产妇重视。这些方法不仅能够舒缓筋骨、促进血液循环,还能有效地祛除体内寒气、增强身体抵抗力,对于那些产后体虚、容易发冷和头痛的产妇来说,无疑是一个保健养生的好方法。
姜的食用方法
俗话说“饭不香,吃生姜”,这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谚语,更蕴含了生活的智慧。作为厨房里的魔法师,姜的独特香气使人难以拒绝,无论是炖肉、炒菜还是熬汤,加入适量的姜,都能瞬间提升菜肴的口感。也可以泡制一杯姜茶,让姜片在茶水中轻轻翻滚,饮后可使身体微微发汗,缓解感冒初期症状。此外,用姜制作姜糖也是不错的选择,将姜与糖一同熬膏,冷却后切成小块食用,既可作为甜品享受,又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下面介绍几道用姜制作的药膳、茶饮,以供选用。
生姜鲫鱼汤
原料:鲫鱼一条,姜20克,盐适量。
做法:鲫鱼杀好洗净后改刀,姜切片,放入砂锅中,加清水煲汤。
功效:健脾益气,温胃止痛。
生姜乌梅饮
原料:乌梅20克,姜20克,白糖适量。
做法:姜切片,乌梅洗净,白糖适量,放入砂锅中,加清水煲汤。
功效:生津止渴,和胃止呕。
姜末猪肝汤
原料:熟猪肝500克,姜5克,盐适量。
做法:姜切末备用,猪肝洗净切片,盐、姜末腌制入味,放入砂锅中,加清水煲汤。
功效:明目,补血。
生姜红枣饮
原料:生姜20克,红枣5枚,白糖适量。
做法:姜切丝,红枣洗净,白糖适量,放入砂锅中,加清水煲汤。
功效:温经散寒,补血益气。
生姜鸽子汤
原料:鸽子一只,姜50克,盐适量。
做法:鸽子洗净切块,放沸水中焯一下捞出,沥干水分,姜切片,放入砂锅中,加清水煲汤。
功效:滋阴润燥,补血益气。
(2012-09-19
19:35:48)[删除]
百会主治卒中风,兼治癫痫儿病惊,大肠下气脱肛病,提补诸阳气上升。
注:百会穴,提补阳气上升。
主治大人中风,痰火癫,小儿急慢惊风,大肠下气,脱肛等证。
针二分,灸五壮。
神庭主灸羊风,目眩头痛灸脑空,翳风专利耳聋病,兼刺瘰项下生。
注:神庭穴,主治风,羊癫。灸三壮,禁针刺。
脑空穴,主治偏正头疼,目眩。刺四分,灸五壮。
翳风穴,主治耳聋及。『针经』云:先将铜钱约二十文,令患者咬之,寻取穴中。针三分,禁灸。
上星通天主鼻渊,瘜肉痔塞灸能痊,兼治头风目诸疾,炷如小麦灼相安。
注:上星、通天二穴,主治鼻渊,鼻塞,瘜肉,鼻痔。
左鼻灸右,右鼻灸左,左右鼻俱病者,左右俱灸,灸后鼻中当去一块,形如朽骨状,其病自愈,兼治头风目疾等证也。
上星穴宜刺三分,留六呼,灸五壮。一云宜三棱针出血,以泻诸阳之热气。
通天穴宜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壮,其壮如小麦大始相宜也。
门风府只宜刺,中风舌缓不能言,颈项强急及瘛瘲,头风百病与伤寒。
注:门、风府二穴,主治中风舌缓,暴瘖不语,伤风伤寒,头痛项急不得回顾及抽搐等病。
门穴针二分,不可深入,禁灸。
风府穴针三分,留三呼,禁灸。
头维主刺头风疼,目痛如脱泪不明,禁灸随皮三分刺,兼刺攒竹更有功。
注:头维、攒竹二穴,主治头风疼痛如破,目痛如脱,泪出不明。
头维穴随皮针三分,禁灸。
攒竹穴刺一分,留六呼,禁灸。
随皮者,针入即眠,针随皮刺去也。
率谷酒伤吐痰眩,风池主治肺中寒,兼治偏正头疼痛,颊车落颊风自痊。
注:率谷穴,主治伤酒呕吐痰眩。
刺三分,灸三壮。
风池穴,治肺受风寒及偏正头风。
刺四分,灸三壮,七壮,炷宜小。
颊车穴,治落颊风,落颊风者,下颏脱落也。
刺三分,灸三壮,炷如小麦。
临泣主治鼻不通,眵冷泪云翳生,惊反视卒暴厥,日补发疟胁下疼。
注:临泣穴,主治鼻塞目眩,生翳眵,眼目诸疾,及惊反视,卒暴痰厥,疟疾晚发等病。
刺三分,留七呼,禁灸。
摘自2024-3-13中国中医药报
史海艳 山东省淄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姜作为一种流传千年的食材和香料,不仅历史悠久,更蕴含着丰富的营养价值。同时,姜还是一味在多方面益于身体健康的中药材。下面让我们一同深入了解一下姜的家族成员、化学成分以及它的药用价值和食用方法吧。
以姜入药种类多
姜,这个看似寻常的食材,其实背后蕴藏着许多学问。我们日常所说的姜通常指生姜。姜的家族成员庞大,除了生姜,干姜、煨姜、炮姜、姜炭、姜皮、姜汁、姜叶均可入药。其中生姜为姜科植物的新鲜根茎;干姜为其干燥根茎;煨姜是将生姜片用吸水纸包裹数层后浸润并烧至焦黑,去纸即可;炮姜是用河砂烫至鼓起的干姜;姜炭是炒至表面黑色、内部棕褐色的干姜块。这些成员各有千秋,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生姜性微温,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解鱼蟹毒的神奇效用,尤其对于风寒感冒、胃寒呕吐、寒痰咳嗽,以及因食用鱼蟹而引发的中毒症状,都有着卓越的治疗效果。
与生姜相比,干姜性热,擅长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当遇到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以及寒饮喘咳等情况时,干姜会成为得力助手。
煨姜作为生姜的炮制品,保留了其微温的特性,并且更专注于温中止呕,是治疗胃寒呕吐的好药。
炮姜和姜炭都是干姜的炮制品,其中炮姜性热,有温经止血、温中止痛的功效,在需要治疗阳虚失血、吐衄崩漏、脾胃虚寒、腹痛吐泻等症状时,炮姜会发挥其独特的作用;而姜炭性温,主要有止血温经的功效,当遇到各种虚寒性出血,且出血较急、出血量较多的情况时,姜炭更为适合。
除此之外,姜皮与姜汁也各具特色。生姜削取的外皮即姜皮,其性凉,能行水消肿,对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等症状有改善作用。将生姜捣碎汲取的汁液即姜汁,可以作为中毒解救的应急之需,如半夏、乌头、闹洋花、木薯、百部等中毒。同时姜汁也经常用作中药炮制的辅料,如姜炙法和复制法。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姜叶,它在药用方面也有独特功效,可温肺益肝、健脾和胃、强筋、活血调经等。
姜的药用价值
姜的化学组成成分较为复杂,目前已知的就有百余种,包括姜酚、黄酮类、醇类、烯类以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这些成分丰富多样,为我们的身体提供了全面的营养和保护。其中,姜酚可以有效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对于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具有显著功效;黄酮类物质在抗溃疡、抗炎、抗氧化、降血脂等方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随着现代研究的深入,姜的药用价值更加广泛地被发现和应用。对于消化系统出现的胃寒、呕吐等症状,生姜可以有效促进唾液分泌,激活淀粉酶的活性,帮助消化食物,并为胃黏膜筑起一道防护屏障,使肿瘤患者化疗过程中的痛苦减轻。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方面,生姜的作用也不可小觑,感冒初期的头痛、鼻塞、流涕等症状就可以使用生姜来缓解。在小柴胡汤、桂枝汤等经典名方中,生姜也是不可或缺的一员。除此之外,生姜还是心血管系统的“守护者”,研究发现生姜可以调节血压和胆固醇水平,从而降低心脏病发生的风险。在神经系统疾病方面,生姜能缓解前庭刺激症状,如晕动病引起的恶心、呕吐等不适。此外,生姜提取物在抗炎抑菌、抗肿瘤与抗氧化活性方面也展现出强大的潜力。
想必有不少人了解隔姜灸,无论是疼痛、腹泻、眩晕、呕吐,或是失眠、面神经麻痹,隔姜灸都能起到一定缓解效果。凭借其独特的疗效,隔姜灸已成为治疗众多虚寒病症的重要手段。当谈到产后护理时,姜汁穴位按摩与姜汁洗头也被越来越多产妇重视。这些方法不仅能够舒缓筋骨、促进血液循环,还能有效地祛除体内寒气、增强身体抵抗力,对于那些产后体虚、容易发冷和头痛的产妇来说,无疑是一个保健养生的好方法。
姜的食用方法
俗话说“饭不香,吃生姜”,这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谚语,更蕴含了生活的智慧。作为厨房里的魔法师,姜的独特香气使人难以拒绝,无论是炖肉、炒菜还是熬汤,加入适量的姜,都能瞬间提升菜肴的口感。也可以泡制一杯姜茶,让姜片在茶水中轻轻翻滚,饮后可使身体微微发汗,缓解感冒初期症状。此外,用姜制作姜糖也是不错的选择,将姜与糖一同熬膏,冷却后切成小块食用,既可作为甜品享受,又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下面介绍几道用姜制作的药膳、茶饮,以供选用。
生姜鲫鱼汤
原料:鲫鱼一条,姜20克,盐适量。
做法:鲫鱼杀好洗净后改刀,姜切片,放入砂锅中,加清水煲汤。
功效:健脾益气,温胃止痛。
生姜乌梅饮
原料:乌梅20克,姜20克,白糖适量。
做法:姜切片,乌梅洗净,白糖适量,放入砂锅中,加清水煲汤。
功效:生津止渴,和胃止呕。
姜末猪肝汤
原料:熟猪肝500克,姜5克,盐适量。
做法:姜切末备用,猪肝洗净切片,盐、姜末腌制入味,放入砂锅中,加清水煲汤。
功效:明目,补血。
生姜红枣饮
原料:生姜20克,红枣5枚,白糖适量。
做法:姜切丝,红枣洗净,白糖适量,放入砂锅中,加清水煲汤。
功效:温经散寒,补血益气。
生姜鸽子汤
原料:鸽子一只,姜50克,盐适量。
做法:鸽子洗净切块,放沸水中焯一下捞出,沥干水分,姜切片,放入砂锅中,加清水煲汤。
功效:滋阴润燥,补血益气。
惊蛰养生这样做
摘自2024-3-13中国中医药报
许珍星 江西省九江市中医医院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观田家》让我们看到,随着一场微细的春雨和一声隆隆的春雷,节令来到了惊蛰,农民们开始忙碌起来。春雷响,百虫惊,地下冬眠的动物都惊醒过来,开始寻找食物。此时,阳气上升,气温回暖,针对此时的特殊气候,我们该如何养生呢?
起居:泡脚助眠
惊蛰过后,气温逐渐升高,人们越来越容易感到困乏。只有保证良好的睡眠,才能有健康的身体,精力充沛地工作生活。
建议睡前半小时保持心情平静,摒弃杂念,有利于入睡。可以稍微活动一下身体,以舒展和放松。还可以睡前泡脚,按摩面部和搓脚心,以推动血气运行、温补脏腑、安神宁心,消除一天的疲劳,获得更好的睡眠。
运动:郊游赏花
这个时节运动不宜太过激烈,毕竟人们刚从冬季的寒冷中舒缓过来,锻炼需要循序渐进。天气晴好之时,可以郊游、登山、赏花,更多接触阳光以养阳气,使肝气条达。此外,登上山顶可极目远眺,休息眼睛,肝开窍于目,因此远眺也是养肝之法。
饮食:吃点野菜
惊蛰前后,正是采摘野菜的大好时机,此时的野菜嫩芽初露,营养丰富。最常见的如荠菜、香椿等,用来炒鸡蛋、包饺子都是美味佳肴。有些野菜本身就是药材,如蒲公英等,有保健食疗功效。
此外,惊蛰天气比较干燥,可以多吃些梨子,不但可以补充水分,还能润燥生津,缓解口干舌燥的症状。
着装:上薄下厚
尽管近期天气转暖,但气温变化比较大,尤其早晚温度比较低,所以在穿着上还是要注意保暖。因为春天寒气多从地表散发,应注重下半身的保暖,即所谓“寒头暖足”。日常穿衣要遵循“上薄下厚”的原则,减衣服时先减上衣,后减下装。
当然,“春捂”也不能一概而论,“捂”的程度应以自身感觉温暖而又不出汗为宜。
情志:戒躁戒怒
春应肝,肝主疏泄,此时情志调理很重要。急躁易怒会导致肝阳上亢,易患头晕、目眩、中风和精神疾患。所以要保持愉快、心平气和的良好心态,切忌妄动肝火。
穴位:按揉太冲排肝火
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和输穴,具有平肝熄风、健脾化湿、疏肝解郁的作用。经常按压太冲穴可以疏肝气、泻肝火,所以有人将太冲穴比作人体的“出气筒”。太冲穴位于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用大拇指或食指指腹按揉,并向脚趾方向按压推动,每天按揉5~10次,每次1~2分钟。按揉时要和缓有力,均匀渗透,不能只按皮肤,也不宜按压力气太大。
每天睡前坚持按揉太冲穴,对于头晕头痛、肝区胀痛、胸闷气短等症状有很好的缓解作用,对饮食不当引起的暖气打嗝也能有效减轻。
摘自2024-3-13中国中医药报
许珍星 江西省九江市中医医院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观田家》让我们看到,随着一场微细的春雨和一声隆隆的春雷,节令来到了惊蛰,农民们开始忙碌起来。春雷响,百虫惊,地下冬眠的动物都惊醒过来,开始寻找食物。此时,阳气上升,气温回暖,针对此时的特殊气候,我们该如何养生呢?
起居:泡脚助眠
惊蛰过后,气温逐渐升高,人们越来越容易感到困乏。只有保证良好的睡眠,才能有健康的身体,精力充沛地工作生活。
建议睡前半小时保持心情平静,摒弃杂念,有利于入睡。可以稍微活动一下身体,以舒展和放松。还可以睡前泡脚,按摩面部和搓脚心,以推动血气运行、温补脏腑、安神宁心,消除一天的疲劳,获得更好的睡眠。
运动:郊游赏花
这个时节运动不宜太过激烈,毕竟人们刚从冬季的寒冷中舒缓过来,锻炼需要循序渐进。天气晴好之时,可以郊游、登山、赏花,更多接触阳光以养阳气,使肝气条达。此外,登上山顶可极目远眺,休息眼睛,肝开窍于目,因此远眺也是养肝之法。
饮食:吃点野菜
惊蛰前后,正是采摘野菜的大好时机,此时的野菜嫩芽初露,营养丰富。最常见的如荠菜、香椿等,用来炒鸡蛋、包饺子都是美味佳肴。有些野菜本身就是药材,如蒲公英等,有保健食疗功效。
此外,惊蛰天气比较干燥,可以多吃些梨子,不但可以补充水分,还能润燥生津,缓解口干舌燥的症状。
着装:上薄下厚
尽管近期天气转暖,但气温变化比较大,尤其早晚温度比较低,所以在穿着上还是要注意保暖。因为春天寒气多从地表散发,应注重下半身的保暖,即所谓“寒头暖足”。日常穿衣要遵循“上薄下厚”的原则,减衣服时先减上衣,后减下装。
当然,“春捂”也不能一概而论,“捂”的程度应以自身感觉温暖而又不出汗为宜。
情志:戒躁戒怒
春应肝,肝主疏泄,此时情志调理很重要。急躁易怒会导致肝阳上亢,易患头晕、目眩、中风和精神疾患。所以要保持愉快、心平气和的良好心态,切忌妄动肝火。
穴位:按揉太冲排肝火
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和输穴,具有平肝熄风、健脾化湿、疏肝解郁的作用。经常按压太冲穴可以疏肝气、泻肝火,所以有人将太冲穴比作人体的“出气筒”。太冲穴位于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用大拇指或食指指腹按揉,并向脚趾方向按压推动,每天按揉5~10次,每次1~2分钟。按揉时要和缓有力,均匀渗透,不能只按皮肤,也不宜按压力气太大。
每天睡前坚持按揉太冲穴,对于头晕头痛、肝区胀痛、胸闷气短等症状有很好的缓解作用,对饮食不当引起的暖气打嗝也能有效减轻。
芋头:健脾补虚 散结解毒
摘自2024-12-11中国中医药报
杨晓明 时乐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深夜一炉火,浑家团栾坐。煨得芋头熟,天子不如我。”这是宋代民间流传的一首民谣,说的是深夜里围坐在火炉旁煨烤芋头,真比当皇帝还快活。每到冬季天气寒冷后,便是吃芋头的好时节了。
药食两用价值高
中医认为,芋头味甘、辛,性平,归胃经,有健脾补虚、散结解毒之功效,主脾胃虚弱、纳少乏力、消渴、瘰疬、肿毒、赘疣、疥癣、烫火伤。《滇南本草》说它“治中气不足,久服补肝肾,添精益髓”。《食疗本草》中提到芋头能“疗烦热,止渴,令人肥白,开胃,通肠闭”。《本草纲目》中还讲述了一个用芋头治伤的趣闻:隐居在王屋山的刘易,有天看到一只被蜂蜇伤的蜘蛛,肚子肿胀似要爆开,蜘蛛爬到芋头上,咬破芋梗,在芋梗上来回擦,不一会儿,肿胀竟然消失了。受此启发,人们学会了用芋头治伤消肿。
现代研究发现,芋头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纤维素、维生素和矿物质等,特别是维生素C和维生素E含量较高。这些具有抗氧化作用,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此外,芋头中的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
另外,芋头黏液中的草酸钙难以被胃肠吸收,且有苦涩味,故芋头不宜生食。草酸钙还会刺激皮肤,所以在削皮切片时,应注意不要把黏液沾到手臂上。如果手发痒,可用生姜捣汁擦之。芋头富含淀粉,进入体内后易转化为糖类,对控制血糖不利,故糖尿病患者也不宜多食。
挑选芋头的技巧
如何挑到又粉又糯的芋头,为菜肴的美味值加分呢?以下3点不要忽视。
1.看表皮。挑选芋头时,拨开表皮的皮毛看一看是否有发霉、腐烂、硬化、干瘪等情况。
2.看新鲜度。一般新鲜的芋头是比较硬的,如果发软,说明这种芋头放置时间较长。
3.看根须。用刀将根须部位切开,切口处会出现一些乳白色的黏状液体,用手轻轻碰一下这些液体,如十分浓稠,且呈现细腻的白色,还能够快速干结成白色粉状,说明芋头品质就很好。
养生膳食益处多
芋头的食用方法多种多样。除了常见的炒、煮、烧等,芋头还可以被制成粉末或粥。下面就为大家介绍3款芋头养生膳食方,以供参考。
芝麻芋头粥
材料:芋头150克,粳米100克,黑芝麻30克。
做法:芋头去皮洗净、切小块,粳米淘洗干净,芝麻炒香。将所有原料放进砂锅,加适量清水,先用大火煮沸后,再转小火熬煮,直至米烂粥稠。
功效:温中健脾,开胃消食。
芋头鲜鱼羹
材料:芋头250克,鲫鱼500克,胡椒、猪油、食盐少许。
做法:将芋头去皮洗净,切块;鲫鱼洗净,去内脏和鳞。一同入锅,加水适量,煮至熟烂,再加入胡椒、猪油、食盐调味即可。
功效:强胃健脾,滋补血气。
芋头姜撞奶
材料:芋头150克,芡实30克,腰果30克,生姜15克,鲜奶100毫升,白糖少许。
做法:将芋头去皮洗净、切成小块,芡实洗净,腰果炒香,生姜取汁备用。将芋头与芡实一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清水煮沸后,转小火慢炖至芋头熟烂,加入鲜奶、姜汁、白糖煮沸,再加入炒香的腰果即成。
功效:益肾填精,温补脾胃。
摘自2024-12-11中国中医药报
杨晓明 时乐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深夜一炉火,浑家团栾坐。煨得芋头熟,天子不如我。”这是宋代民间流传的一首民谣,说的是深夜里围坐在火炉旁煨烤芋头,真比当皇帝还快活。每到冬季天气寒冷后,便是吃芋头的好时节了。
药食两用价值高
中医认为,芋头味甘、辛,性平,归胃经,有健脾补虚、散结解毒之功效,主脾胃虚弱、纳少乏力、消渴、瘰疬、肿毒、赘疣、疥癣、烫火伤。《滇南本草》说它“治中气不足,久服补肝肾,添精益髓”。《食疗本草》中提到芋头能“疗烦热,止渴,令人肥白,开胃,通肠闭”。《本草纲目》中还讲述了一个用芋头治伤的趣闻:隐居在王屋山的刘易,有天看到一只被蜂蜇伤的蜘蛛,肚子肿胀似要爆开,蜘蛛爬到芋头上,咬破芋梗,在芋梗上来回擦,不一会儿,肿胀竟然消失了。受此启发,人们学会了用芋头治伤消肿。
现代研究发现,芋头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纤维素、维生素和矿物质等,特别是维生素C和维生素E含量较高。这些具有抗氧化作用,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此外,芋头中的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
另外,芋头黏液中的草酸钙难以被胃肠吸收,且有苦涩味,故芋头不宜生食。草酸钙还会刺激皮肤,所以在削皮切片时,应注意不要把黏液沾到手臂上。如果手发痒,可用生姜捣汁擦之。芋头富含淀粉,进入体内后易转化为糖类,对控制血糖不利,故糖尿病患者也不宜多食。
挑选芋头的技巧
如何挑到又粉又糯的芋头,为菜肴的美味值加分呢?以下3点不要忽视。
1.看表皮。挑选芋头时,拨开表皮的皮毛看一看是否有发霉、腐烂、硬化、干瘪等情况。
2.看新鲜度。一般新鲜的芋头是比较硬的,如果发软,说明这种芋头放置时间较长。
3.看根须。用刀将根须部位切开,切口处会出现一些乳白色的黏状液体,用手轻轻碰一下这些液体,如十分浓稠,且呈现细腻的白色,还能够快速干结成白色粉状,说明芋头品质就很好。
养生膳食益处多
芋头的食用方法多种多样。除了常见的炒、煮、烧等,芋头还可以被制成粉末或粥。下面就为大家介绍3款芋头养生膳食方,以供参考。
芝麻芋头粥
材料:芋头150克,粳米100克,黑芝麻30克。
做法:芋头去皮洗净、切小块,粳米淘洗干净,芝麻炒香。将所有原料放进砂锅,加适量清水,先用大火煮沸后,再转小火熬煮,直至米烂粥稠。
功效:温中健脾,开胃消食。
芋头鲜鱼羹
材料:芋头250克,鲫鱼500克,胡椒、猪油、食盐少许。
做法:将芋头去皮洗净,切块;鲫鱼洗净,去内脏和鳞。一同入锅,加水适量,煮至熟烂,再加入胡椒、猪油、食盐调味即可。
功效:强胃健脾,滋补血气。
芋头姜撞奶
材料:芋头150克,芡实30克,腰果30克,生姜15克,鲜奶100毫升,白糖少许。
做法:将芋头去皮洗净、切成小块,芡实洗净,腰果炒香,生姜取汁备用。将芋头与芡实一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清水煮沸后,转小火慢炖至芋头熟烂,加入鲜奶、姜汁、白糖煮沸,再加入炒香的腰果即成。
功效:益肾填精,温补脾胃。
关注耳健康
银针治病疗效奇 科学护耳保听力
摘自2024-3-4中国中医药报
周杰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按揉耳前三穴
按揉风池穴
捏 耳
鸣天鼓
掌心震耳
搓 耳
今年3月3日是第25个“全国爱耳日”,主题为“科技助听,共享美好生活”。全球范围内有超过15亿人具有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占全球人口的20%。其中大多数(11.6亿)为轻度听力损失,也有很大一部分约4.3亿人为中度及以上程度的听力损失,还有近3000万人患有双侧极重度听力损失或全聋。中医治疗耳部疾病有何妙招?在生活中我们又该如何保护听力?下面一起来了解。
小银针解决大问题
王先生今年56岁,但已经与耳鸣斗争了十几年。年轻时,因为工作压力大,长期熬夜加班,王先生的耳朵内突然出现了电流声一样的鸣响。去医院就诊后,医生告诉王先生,他所患的是神经性耳鸣,目前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
过去这十几年,王先生为了治病东奔西走,寻遍了当地医生,尝试过针灸、艾灸、耳穴压豆、拔罐,甚至还试过各种偏方。后来又找了北京上海的专家,但耳鸣却如附骨之疽,赶不走也甩不掉。耳鸣从精神上给王先生造成了极为沉重的负担,他年仅五十多就满头白发,总是无奈地向朋友抱怨:“我这头发呀,就是被耳鸣愁白的。”
偶然情况下,王先生了解到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高宏耳鸣耳聋工作室用“导气通络”针法治疗耳鸣耳聋颇有疗效,于是他立马赶到了杭州就诊。
高宏为他诊断后,依据他的病情选择使用“导气通络”针法进行治疗。王先生第一次体验这种治疗方法,在针扎进去的一瞬间,王先生惊呼:“通了!耳朵里堵住的东西通了!”此后的半个多月,他坚持每周三次治疗绝不落下。做完一个疗程,他的耳鸣已经有明显的改善,自述只有治疗前20%左右的响度,不影响日常生活了。他告诉医生:“十几年的耳鸣竟然快消失了,我这突然间还有点不适应!”
33岁的黄女士是一名准妈妈,全家人都高兴地期待着宝宝的降生。谁知黄女士在怀孕4个多月时,突然发现右耳出现了耳鸣,一整天耳边都能听见非常尖锐的嗡嗡声,晚上更是明显。翻来覆去一夜难眠,第二天黄女士感觉右耳的鸣响声变得更明显了,耳边除了嗡嗡声,再听不见别的声音,随即就是一阵眩晕,还伴有呕吐。这可把黄女士的家人给吓坏了,一家人赶快去当地医院就诊。在医院进行了纯音测听,报告显示黄女士右耳全聋。医生告诉她,像这种情况,要想恢复听力就得赶快进行大剂量的激素治疗,但要使用大剂量的激素,就可能会对肚子里的宝宝造成影响。
“我还是再想想别的办法吧”,为了保护腹中的胎儿,黄女士不愿意冒这个风险。后来黄女士了解到,高宏耳鸣耳聋工作室可以使用针灸疗法治疗耳鸣,不会对胎儿造成影响,于是立即赶来就诊。高宏在对黄女士病情详细分析后,为她进行了“导气通络”针法治疗,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黄女士的听力明显改善,耳鸣症状也减轻了。几个月后,黄女士顺利诞下了健康的宝宝。
“导气通络”针法是高宏归纳总结的针灸治疗听觉障碍的技术,采用腹针和体针结合,通过针刺腹部穴位调整阴阳,调节脏腑功能,疏通全身气机,导气上行;取耳周的听宫、听会及耳后的个人经验穴“聪耳穴”,采用“导气手法”,使得气感循经传导到耳内,同时配合温针灸、局部闪罐,诸法共用起到疏通经络、导气入耳的作用,使耳窍得到气血的濡养。
高宏组建了耳鸣耳聋工作室,制订了针灸治疗耳鸣耳聋完整的诊疗方案,团队成员应用“导气通络法”规范化诊疗,保证了医疗服务的同质化和临床疗效的一致性,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工作室团队累计治疗患者3万例以上,治疗耳鸣的总体有效率在80%以上,治疗耳聋的总体有效率在50%以上。该技术于2022年被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列为浙江省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目前已在浙江省九家省、市、县医院得到广泛应用,在国内多个省市进行了技术推广。
养护耳朵需注意
中医认为,本病病因复杂,常见病因有外感风邪、脾胃虚弱、痰浊内阻、肾精亏虚、肝胆火旺、气虚血瘀,致耳窍失养,临床上患者往往身兼多证或虚实夹杂,给治疗带来难度。精准的辨证论治和针药结合多管齐下能使部分患者得到治愈或减轻症状。但专家提醒,耳鸣及听力障碍的发生与情绪、睡眠、精神压力、生活习惯等密切相关,患者配合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到底该怎么做才能保护好我们的耳朵呢?高宏耳鸣耳聋工作室给大家来支招。
•科学使用耳机
“60-60”原则要牢记
使用耳机时,音量一般不要超过60分贝;连续使用耳机的时间不宜超过60分钟。有数据显示,90~100分贝会使人的听力受损,100~120分贝使人难以忍受,几分钟就可暂时致聋。成人每天戴耳机不要超过3到4小时,未成年人不超过2小时。
入耳式耳机常清洁
入耳式耳机容易滋生细菌,耳朵有破损的情况下容易引起炎症,使耳屎增多甚至形成栓塞,出现耳鸣、头晕等症状。建议每周用75%的酒精对耳机进行清洁消毒,尽量不要交叉使用,避免感染。
睡觉记得摘耳机
切记不要戴着耳机睡觉。戴耳机睡觉在造成噪声伤害的同时也容易压迫耳朵,给耳朵带来物理伤害。
只戴一只更伤耳
有人提出,既然戴耳机久了伤耳,那两只耳朵轮流听总可以了吧,其实这样也是不科学的。一只耳朵戴耳机会使听力失衡,更易损伤耳朵。
•六步健耳操
为大家介绍一个简单易学、可日常习练的六步健耳操,练习时可参考上图,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按揉耳前三穴
用食指轻轻按揉耳屏前的三个穴位:耳门、听宫、听会,时间1~2分钟。
按揉风池穴
双手拇指指尖分别放在同侧风池穴上(在项部,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其余四指放在头部两侧,适当用力揉按约1分钟。
捏耳
用食指和拇指相对,揉捏整个耳廓,至双耳发热。
鸣天鼓
两掌搓热,用两掌心分别封住左右两耳孔,手指托住后脑部,食指压在中指上,让食指从中指上重重地滑落,弹击枕骨处,可听到“咚咚”之声,如击天鼓,每次做10遍以内。
掌心震耳
首先将两手掌搓热,然后用两手掌心捂住两耳,封闭耳孔,然后两掌突然向外松开,听到“叭”的一声即可,一次做10遍以内。
搓耳
两手的食指、中指叉开,中指在前,食指在后,擦耳廓前后,直至局部发热。
•吃得对 很重要
补肾的食物
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听力的下降与肾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可以多食用一些补肾的食物,如芡实、枸杞子、黑枣、黑豆、黑木耳、黑芝麻等。
富含胡萝卜素和维A的食物
胡萝卜素和维生素A能给内耳的感觉细胞和中耳上皮细胞提供营养,增强耳细胞活力。实验证明,维生素A有促进内耳神经细胞再生的功能。所以神经性耳聋患者应常吃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胡萝卜、南瓜、番茄、鸡蛋、莴苣、西葫芦、鲜橘等。
富含锌元素的食物
锌能促进脂肪代谢,保护耳动脉血管。所以可多吃富含新元素的食物,如芝麻、核桃、花生、大豆、糙米、全麦面等。
富含镁元素的食物
研究发现,如果耳动脉中镁元素缺乏会影响耳动脉功能,导致听力损害。所以日常不要忘记补充富含镁元素的食物,如红枣、核桃、芝麻、香蕉、菠萝、芥菜、黄花菜、菠菜、海带、紫菜等。
•改变不良习惯
戒烟戒酒
烟酒对听神经都会产生影响,特别是烟中含有尼古丁,会使小血管痉挛、血液黏稠,使血液流速变缓,影响内耳循环,导致内耳供血不足。已经有耳鸣、听力下降的患者一定要戒烟戒酒。
避免熬夜
熬夜最能伤精耗气,对人体伤害极大,增加耳鸣、听力下降的风险。因此一定要避免熬夜,尽量11点前入睡。
控制情绪
学会控制情绪,中医说怒则气上、思则气结,这些不良情绪过度皆能导致耳的气血运行失常,产生耳鸣耳聋等问题。
银针治病疗效奇 科学护耳保听力
摘自2024-3-4中国中医药报
周杰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按揉耳前三穴
按揉风池穴
捏 耳
鸣天鼓
掌心震耳
搓 耳
今年3月3日是第25个“全国爱耳日”,主题为“科技助听,共享美好生活”。全球范围内有超过15亿人具有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占全球人口的20%。其中大多数(11.6亿)为轻度听力损失,也有很大一部分约4.3亿人为中度及以上程度的听力损失,还有近3000万人患有双侧极重度听力损失或全聋。中医治疗耳部疾病有何妙招?在生活中我们又该如何保护听力?下面一起来了解。
小银针解决大问题
王先生今年56岁,但已经与耳鸣斗争了十几年。年轻时,因为工作压力大,长期熬夜加班,王先生的耳朵内突然出现了电流声一样的鸣响。去医院就诊后,医生告诉王先生,他所患的是神经性耳鸣,目前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
过去这十几年,王先生为了治病东奔西走,寻遍了当地医生,尝试过针灸、艾灸、耳穴压豆、拔罐,甚至还试过各种偏方。后来又找了北京上海的专家,但耳鸣却如附骨之疽,赶不走也甩不掉。耳鸣从精神上给王先生造成了极为沉重的负担,他年仅五十多就满头白发,总是无奈地向朋友抱怨:“我这头发呀,就是被耳鸣愁白的。”
偶然情况下,王先生了解到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高宏耳鸣耳聋工作室用“导气通络”针法治疗耳鸣耳聋颇有疗效,于是他立马赶到了杭州就诊。
高宏为他诊断后,依据他的病情选择使用“导气通络”针法进行治疗。王先生第一次体验这种治疗方法,在针扎进去的一瞬间,王先生惊呼:“通了!耳朵里堵住的东西通了!”此后的半个多月,他坚持每周三次治疗绝不落下。做完一个疗程,他的耳鸣已经有明显的改善,自述只有治疗前20%左右的响度,不影响日常生活了。他告诉医生:“十几年的耳鸣竟然快消失了,我这突然间还有点不适应!”
33岁的黄女士是一名准妈妈,全家人都高兴地期待着宝宝的降生。谁知黄女士在怀孕4个多月时,突然发现右耳出现了耳鸣,一整天耳边都能听见非常尖锐的嗡嗡声,晚上更是明显。翻来覆去一夜难眠,第二天黄女士感觉右耳的鸣响声变得更明显了,耳边除了嗡嗡声,再听不见别的声音,随即就是一阵眩晕,还伴有呕吐。这可把黄女士的家人给吓坏了,一家人赶快去当地医院就诊。在医院进行了纯音测听,报告显示黄女士右耳全聋。医生告诉她,像这种情况,要想恢复听力就得赶快进行大剂量的激素治疗,但要使用大剂量的激素,就可能会对肚子里的宝宝造成影响。
“我还是再想想别的办法吧”,为了保护腹中的胎儿,黄女士不愿意冒这个风险。后来黄女士了解到,高宏耳鸣耳聋工作室可以使用针灸疗法治疗耳鸣,不会对胎儿造成影响,于是立即赶来就诊。高宏在对黄女士病情详细分析后,为她进行了“导气通络”针法治疗,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黄女士的听力明显改善,耳鸣症状也减轻了。几个月后,黄女士顺利诞下了健康的宝宝。
“导气通络”针法是高宏归纳总结的针灸治疗听觉障碍的技术,采用腹针和体针结合,通过针刺腹部穴位调整阴阳,调节脏腑功能,疏通全身气机,导气上行;取耳周的听宫、听会及耳后的个人经验穴“聪耳穴”,采用“导气手法”,使得气感循经传导到耳内,同时配合温针灸、局部闪罐,诸法共用起到疏通经络、导气入耳的作用,使耳窍得到气血的濡养。
高宏组建了耳鸣耳聋工作室,制订了针灸治疗耳鸣耳聋完整的诊疗方案,团队成员应用“导气通络法”规范化诊疗,保证了医疗服务的同质化和临床疗效的一致性,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工作室团队累计治疗患者3万例以上,治疗耳鸣的总体有效率在80%以上,治疗耳聋的总体有效率在50%以上。该技术于2022年被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列为浙江省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目前已在浙江省九家省、市、县医院得到广泛应用,在国内多个省市进行了技术推广。
养护耳朵需注意
中医认为,本病病因复杂,常见病因有外感风邪、脾胃虚弱、痰浊内阻、肾精亏虚、肝胆火旺、气虚血瘀,致耳窍失养,临床上患者往往身兼多证或虚实夹杂,给治疗带来难度。精准的辨证论治和针药结合多管齐下能使部分患者得到治愈或减轻症状。但专家提醒,耳鸣及听力障碍的发生与情绪、睡眠、精神压力、生活习惯等密切相关,患者配合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到底该怎么做才能保护好我们的耳朵呢?高宏耳鸣耳聋工作室给大家来支招。
•科学使用耳机
“60-60”原则要牢记
使用耳机时,音量一般不要超过60分贝;连续使用耳机的时间不宜超过60分钟。有数据显示,90~100分贝会使人的听力受损,100~120分贝使人难以忍受,几分钟就可暂时致聋。成人每天戴耳机不要超过3到4小时,未成年人不超过2小时。
入耳式耳机常清洁
入耳式耳机容易滋生细菌,耳朵有破损的情况下容易引起炎症,使耳屎增多甚至形成栓塞,出现耳鸣、头晕等症状。建议每周用75%的酒精对耳机进行清洁消毒,尽量不要交叉使用,避免感染。
睡觉记得摘耳机
切记不要戴着耳机睡觉。戴耳机睡觉在造成噪声伤害的同时也容易压迫耳朵,给耳朵带来物理伤害。
只戴一只更伤耳
有人提出,既然戴耳机久了伤耳,那两只耳朵轮流听总可以了吧,其实这样也是不科学的。一只耳朵戴耳机会使听力失衡,更易损伤耳朵。
•六步健耳操
为大家介绍一个简单易学、可日常习练的六步健耳操,练习时可参考上图,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按揉耳前三穴
用食指轻轻按揉耳屏前的三个穴位:耳门、听宫、听会,时间1~2分钟。
按揉风池穴
双手拇指指尖分别放在同侧风池穴上(在项部,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其余四指放在头部两侧,适当用力揉按约1分钟。
捏耳
用食指和拇指相对,揉捏整个耳廓,至双耳发热。
鸣天鼓
两掌搓热,用两掌心分别封住左右两耳孔,手指托住后脑部,食指压在中指上,让食指从中指上重重地滑落,弹击枕骨处,可听到“咚咚”之声,如击天鼓,每次做10遍以内。
掌心震耳
首先将两手掌搓热,然后用两手掌心捂住两耳,封闭耳孔,然后两掌突然向外松开,听到“叭”的一声即可,一次做10遍以内。
搓耳
两手的食指、中指叉开,中指在前,食指在后,擦耳廓前后,直至局部发热。
•吃得对 很重要
补肾的食物
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听力的下降与肾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可以多食用一些补肾的食物,如芡实、枸杞子、黑枣、黑豆、黑木耳、黑芝麻等。
富含胡萝卜素和维A的食物
胡萝卜素和维生素A能给内耳的感觉细胞和中耳上皮细胞提供营养,增强耳细胞活力。实验证明,维生素A有促进内耳神经细胞再生的功能。所以神经性耳聋患者应常吃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胡萝卜、南瓜、番茄、鸡蛋、莴苣、西葫芦、鲜橘等。
富含锌元素的食物
锌能促进脂肪代谢,保护耳动脉血管。所以可多吃富含新元素的食物,如芝麻、核桃、花生、大豆、糙米、全麦面等。
富含镁元素的食物
研究发现,如果耳动脉中镁元素缺乏会影响耳动脉功能,导致听力损害。所以日常不要忘记补充富含镁元素的食物,如红枣、核桃、芝麻、香蕉、菠萝、芥菜、黄花菜、菠菜、海带、紫菜等。
•改变不良习惯
戒烟戒酒
烟酒对听神经都会产生影响,特别是烟中含有尼古丁,会使小血管痉挛、血液黏稠,使血液流速变缓,影响内耳循环,导致内耳供血不足。已经有耳鸣、听力下降的患者一定要戒烟戒酒。
避免熬夜
熬夜最能伤精耗气,对人体伤害极大,增加耳鸣、听力下降的风险。因此一定要避免熬夜,尽量11点前入睡。
控制情绪
学会控制情绪,中医说怒则气上、思则气结,这些不良情绪过度皆能导致耳的气血运行失常,产生耳鸣耳聋等问题。
[转载]头部主病针灸要穴歌
标签: 转载 |
分类: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