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佃贵运用化浊解毒法从脾胃论治干燥综合征思路

(2024-03-07 05:23:36)
李佃贵运用化浊解毒法从脾胃论治干燥综合征思路
摘自2024-2-28中国中医药报
刘小发 陈楷今 游佳璇 段林雨 轩莹欣 河北省中医院李佃贵国医大师工作室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以外分泌腺高度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的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可致腺体外多器官损害。临床以口干、眼干、皮肤干燥等为主要表现,同时易出现肺、胃、肝、肾等损害。目前认为干燥综合征是由于感染、遗传、内分泌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有资料显示本病的发生发展可能与EB病毒、反转录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有关。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本病发病年龄为40~50岁,男女比例约为19,患病率为0.29%~0.77%,且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中医文献中并无此病名的相关记载。国医大师路志正根据其致病特点,并结合中医“痹者闭也,闭塞不通,不通则痛”的理论依据,提出“燥痹”一词,将其等同于干燥综合征的中医病名。对于其致病机制,《黄帝内经》有“燥胜则干”的观点,《素问玄机原病式》言“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路志正认为,燥痹的形成是由于内燥或外燥之邪,导致机体气津耗伤,其病机为阴阳气血亏虚,津枯液竭。李佃贵系第三届国医大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50余年,倡导浊毒理论,擅长运用化浊解毒法治疗多种疾病。他认为,干燥综合征的致病因素当属浊毒,临床辨治当运用化浊解毒之法从脾胃治疗。现将其治疗经验总结如下。
脾胃虚弱是干燥综合征的核心病机
脾胃虚弱则气血化生乏源
《杂证会心录》云:“燥证有外因者,六淫之一也;有内因者,血液之枯也。”《难经•二十二难》云:“血主濡之。”血液运行于全身,具有濡养皮肤、肌肉、孔窍、脏腑的作用。若血液亏虚,不能发挥濡养的功能,则易出现干燥的征象。而脾胃对于血液的生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血液的生成依赖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微。若各种因素导致脾胃健运失常,气血生化乏源,血液亏虚无以滋润、濡养肌肤、孔窍等,则会出现干燥的症状。
脾胃虚弱则津液运化失司
《灵枢•五癃津液别》言:“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脾胃论•脾胃盛衰论》言:“津液与气入于心,贯于肺,充实皮毛,散于百脉。”津液散布周身,具有滋润的作用。若津液生成不足或运行障碍,则会出现一派干燥之象。脾主运化津液,如《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脾具有散精气、为胃行其津液之功。脾气可直接将津液运行于周身,亦可将津液上输于肺,通过肺的宣降运动,向四周布散,或者通过脾胃之气的升降,津液随之流转。若脾胃失其健运,无以化生津液,或导致水液停聚,则难以滋养皮肤、孔窍,而出现干枯现象。
脾胃虚弱则气机斡旋失常
李东垣曰:“气少作燥,甚则口中无涎。泪亦津液,赖气之升提敷布……今气虚津不供奉,则泪液少也,口眼干燥之症作矣。”脾胃为中焦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以升为健,胃以降为顺,脾升胃降,一升一降,对全身气机起着条畅的作用。若脾胃功能受损,一方面,脾胃气虚生津乏源,致使津液不足;另一方面,气虚导致气机升降失调,津、血无法随气输布全身,导致干燥等症状的出现。
浊毒内壅是干燥综合征的致病因素
李佃贵认为,浊毒既是一种对人体脏腑经络及气血阴阳造成严重损害的致病因素,同时又是一种由气、血、水等运行失常而产生的病理产物。浊毒之邪以气血为载体,随其流于肌肤、孔窍等。其产生多因饮食不节(洁),情志不畅,抑或外邪侵袭,伤及脾胃,脾胃健运失常,水液运行不畅,聚而生湿,加之水谷积滞,滞而化热,蕴热日久而成。其病机根本在于脾胃受损,影响脾胃生化血液、运行津液、斡旋气机的功能。另外,浊毒之邪质浊性热,日久耗伤阴液,气虚无以运行津液,阴虚则滋润之物乏源,故出现干燥之象。《临证指南医案》言:“大凡经主气,络主血,久病血瘀。”浊毒之邪壅遏日久,气、血、水运行受阻,失其濡养滋润而化燥,且瘀久亦化热,进一步加重干燥的症状。
干燥综合征临床常表现出一派燥象,表面上为气、血、津的不足,实则是由于浊毒之邪犯及脾胃,湿热、瘀血、气滞等因素或单一或多重作用伤及气、血、津所致。故本病常以气、血、津的亏虚为标,浊毒致病为本。李佃贵强调,临床治疗时需治病求本,抓住本病的主要病机,运用化浊解毒之法,以期浊毒化、气血复、津液行、干燥除。
化浊解毒、从脾论治是干燥综合征的主要治法
李佃贵认为,“浊毒”是由湿、瘀、毒、滞等多种因素混杂胶结而成,运用浊毒理论治疗干燥综合征应以化浊解毒为基本治法,分别从祛湿、理气、活血、清热等方面着手治疗,同时配合养阴、补气、养血等方法,以达到治病求本、标本兼治的目的。临床用药时还需将药物的性味归经与功效相结合,化解浊毒,解除症状。
湿浊阻滞,化湿祛浊
脾喜燥恶湿,湿邪侵袭抑或脾胃素虚,运化水液功能失常,水湿停聚,浊邪自生,湿浊阻滞,津液不可运行流转于肌肤、孔窍,故出现干燥。治宜化湿祛浊。若湿邪困脾,脾脏本不虚,可选用自拟香兰化浊饮加减。方中藿香、佩兰芳香化湿以醒脾。藿香味辛,性微温,归脾、胃、肺经,味辛可宣散聚集之水湿,性温可温化湿浊,《本草正义》谓其“清芳微温,善理中州痰涎,为醒脾快胃、振动清阳之妙品”。佩兰味辛,性平,归脾、胃、肺经,可化湿和中。二药相须为用,宣水湿,温湿浊,醒脾胃。若脾胃本虚,无力运化水液,致使湿浊内生,可佐以生白术,其性温,味甘、苦,归脾、胃经,可健脾以利湿,《本草通玄》言其“补脾胃之药,更无出其右者。土旺则清气善升,而精微上奉,浊气善除,而糟粕下输”。湿浊黏滞,病程缠绵难愈,久病必虚,在致病过程中,多脾虚和湿邪相互为病,故常将藿香、佩兰、生白术相伍为用,一则健运脾胃,振奋正气,再则化湿除浊,清其病源。运用时需根据虚实的差异,调整三味中药的剂量。
浊毒蕴结,清热化浊解毒
浊毒性热,伤及脾胃,致脾胃蕴热,火热之邪蒸蕴脾胃津液,壅遏日久,耗伤阴津,胃阴不足,虚易招邪,邪气加重浊毒氤氲程度。浊毒愈盛,阴津愈亏,症状愈重。针对这种情况,李佃贵临床常以自拟石莲汤加减治疗。方中生石膏性寒,味辛、甘,归肺、胃经,具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功效。湿为浊之渐,毒为热之极,黄连苦、寒,归胃、大肠、小肠经,可清热燥湿解毒。半枝莲性寒,味辛、苦,归肺、肝、肾经,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三药合用,共奏化浊解毒之功。李佃贵在临证时石膏常用到30g,一则清热化浊毒养阴,再则防止黄连、半枝莲等药性苦寒伤阴,加重干燥的程度。同时配以麦冬、石斛等药滋养津液,标本兼顾,但有所侧重,以达到化浊解毒,清其致病源头,浊毒去,火热消,津液自复的功效。
气机壅滞,疏利气机
肝主疏泄,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若浊毒凝结,肝失条达抑或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功能失常,脾无以升,胃无以降,气无以推动津液运行,可出现干燥。临床常以自拟双香散加减治疗。方中香附性平,味辛微苦、甘,归肝、三焦经,具有疏肝理气的功效。木香,性温,味辛、苦,归脾、胃、肝、大肠经,具有行气之功效。《本草纲目》言“木香,乃三焦气分之药,能升降诸气。诸气膹郁,皆属于肺,故上焦气滞用之者,乃金郁则泄之也;中气不运,皆属于脾,故中焦气滞宜之者,脾胃喜芳香也……肝郁则为痛,故下焦气滞者宜之,乃塞者通也”,此药可行三焦气、五脏气。李佃贵在治疗本病时,常三焦全揽,各脏腑之气齐顾,给气机以升降出入之通路。三焦气机通畅,则“脉络通而水道利”。
瘀血阻络,活血化瘀
浊毒之邪阻滞脾胃,气行不畅,气滞血瘀,瘀血阻滞,津不能随气上升、布达,从而出现干燥症状,如《血证论》言“有瘀血,则气为血阻,不得上升,水津因不得随气上布”。临床常以二丹饮加减治疗。方中牡丹皮性微寒,味苦、辛,归心、肝、肾经,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之效;丹参性微寒,味苦,归心、肝经,具有活血、凉血、祛瘀的功效,《本草纲目》言其“能破宿血,补新血”。二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凉血化毒之功。
验案举隅
患者,女,56岁,2016年7月18日初诊。主诉:口眼干燥伴乏力反复发作9年余,加重1周。现病史:患者于9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干、眼干及鼻腔干燥,当时并未在意,半年后觉全身皮肤干燥粗糙同时偶有关节疼痛。查抗SSA抗体(+),抗SSB抗体(+),血沉40.00mm/h,诊断为干燥综合征。期间服用羟氯喹、甲氨蝶呤、布洛芬等药物治疗(具体用量不详)。服药3个月后,患者自觉时有胃脘隐痛,且情绪不畅时胃脘疼痛及干燥的症状愈加明显。后查电子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服用奥美拉唑(具体用量不详)后,胃痛症状时轻时重。刻诊:口干,眼干,全身皮肤干燥粗糙,乏力,不欲言语,胃脘隐痛,偶有烧心、反酸,纳差,寐可,大便黏腻不畅,自觉排不尽,日1次,小便调;舌质暗红,苔黄腻、少津,脉弦滑、略细。
西医诊断:干燥综合征,慢性萎缩性胃炎。
中医诊断:燥痹(浊毒蕴结)。
治则:化浊解毒法。
处方:生石膏15g(先煎),黄连9g,半枝莲15g,百合12g,当归9g,川芎9g,白芍30g,鸡内金15g,香附12g,木香9g,藿香9g,佩兰9g,法半夏9g,枳实12g,麦冬12g,牡丹皮15g,丹参15g。14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用。期间不再服用其他药物。
8月2日二诊:全身皮肤干燥稍有缓解,胃脘疼痛有所缓解,乏力症状减轻,大便通畅,日1次,但仍有黏腻感,纳差。舌脉同初诊。初诊方加炒莱菔子12g、大腹皮15g。14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用。
8月16日三诊:胃脘疼痛消失,口眼干燥症状明显减轻,全身干燥缓解,无乏力,自觉轻松,食欲好转。舌质暗红,苔薄黄、少津,脉弦、略细。二诊方去藿香、佩兰、法半夏、炒莱菔子,加玄参9g、白术6g。20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用。
9月5日四诊:口眼干燥、全身干燥症状明显缓解,纳眠可,排便通畅,日1次。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略细。方用:生石膏15g (先煎),百合12 g,当归12g,白芍30g,香附12g,麦冬12g,桑椹12g,五味子12g。14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用。
四诊方间断服用半年后,全身干燥症状已基本消失。随访至2019年8月30日未复发,多次查SSA抗体、抗SSB抗体无异常。
按 该患者脾胃虚弱,脾气脾阴不足,无力运化水谷精微,一则津液生成不足,二则血液乏源,三则气虚致气机不畅。浊毒之邪因脾胃亏虚,气、血、水运行失常而产生,其以气血为载体,随气升降流于肌肤、孔窍等,同时,作为病理产物,又可加重脾胃气血津不足的症状。浊毒蕴结脾胃,导致脾胃运行津液功能失常,再者浊毒煎灼脾胃之津,津液亏虚,运行不畅,致使肌肤、孔窍失去滋养,而出现口干、双眼干燥、全身皮肤干燥的症状,浊毒耗伤气阴,出现乏力、不欲言语,烧心反酸等。
方中石莲汤清热化浊解毒,香兰化浊饮以健脾化湿,双香散疏肝行气,两丹饮活血化瘀。百合甘润微寒,兼可清热;当归、川芎、白芍养肝血、柔肝体,以防肝脏过度克伐脾胃,肝畅则胃安。鸡内金甘寒,健脾消食。法半夏健脾燥湿。二诊干燥症状、胃痛稍有缓解,他症未见缓解,加炒莱菔子消食下气,大腹皮渗湿化浊。三诊湿热浊邪渐去,去藿香、佩兰,加玄参以凉血滋阴,泻火解毒,白术养脾胃,顾正气。四诊浊毒已消,但津液缓慢渐复,加桑椹补血益阴,五味子益气生津,二者共奏养阴生津之功。纵观整个治疗过程,前期以化浊解毒为主,兼顾气阴,后期浊毒已除,则益气养阴为重,以收全功。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谈亚健康

 (2024-03-06 16:25:28)[编辑][删除]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谈亚健康
摘自2024-2-29中国中医药报
许亚培 河北省中医院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逐渐深入,关注亚健康、积极预防和治疗亚健康的人也越来越多。《黄帝内经》云“人以水谷为本”,说明人赖水谷以生存。水谷入胃,经胃的腐熟、消磨,脾的运化、转输以布散精微于全身,五脏六腑皆得濡养。这种“人以胃气为本”的思想,对预防疾病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金元时代著名医家李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学术思想,表明脾胃在人体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脾胃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到机体的健康。
脾胃的生理功能
中医说的“脾胃”是功能概念,远远超出解剖学意义上的脾和胃的范畴,它包括了整个消化系统和部分循环系统的功能。《素问•灵兰秘典论》记载:“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胃主受纳水谷,脾主运化精微,一纳一运,相互配合,维持人体饮食消化吸收,输送营养物质,发挥其滋补润泽的作用。
脾主升清,将水谷精微运送到心肺头目,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恒定。胃主通降,将受纳腐熟的食物下行于小肠,再传至大肠,将糟粕排出。脾升胃降保证消化吸收、排泄废物的过程正常进行。
脾胃升降失调,运化失司,就会互相影响,清气不升必然会导致浊气不降,浊气不降也会影响清气不升。如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清气不升,即可影响胃的受纳和降,出现纳食少、呕吐、恶心、脘腹胀满等症。反之,若饮食失节,食滞胃脘,胃失和降,亦可影响脾的升清与运化,出现腹胀、泄泻等症。
中医认为,脾属阴喜燥恶湿,胃属阳喜润恶燥。所谓脾喜燥恶湿,是指脾不健运,会造成水湿停滞;水湿停滞反过来又能影响脾的运化作用。所谓胃喜润恶燥,是指胃的津液充足,受纳腐熟功能就正常,饮食水谷就能经过分解而有节制地润降于肠中。
此外,脾主统血,是指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之中流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
脾胃不适出现的症状
脾胃失和除了会出现胃痛、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胃肠道不适,还会反应在诸多方面,只要留心,就能从身上找到蛛丝马迹。
面色暗淡、肌肉无力
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如果脾气虚弱,气血生化不足,皮肤得不到足够的滋润和营养,就会变得暗淡、无光泽。如果不能及时调理,面色就会逐渐发黄,人也会消瘦苍老。脾主肌肉,脾虚会导致肌肉力量下降,出现四肢松软无力、脂肪堆积的情况。
出血、贫血
脾气虚弱,不能摄血,则血不循经,多见于慢性出血的病证,如皮肤出血形成紫斑、月经过多、便血、尿血、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同时可出现全身气虚症状,出血部位越多,气虚越重。
水肿、白带量多清稀
脾主运化水液的功能失调,会造成水湿内停,水溢肌肤,周身虚胖浮肿;若水湿趋于下,则使妇女带脉不固,可见白带量多清稀。
口唇干燥
中医认为,“口唇者,脾之官也”“脾开窍于口”。脾胃的问题会表现在口唇上,脾胃功能正常的人,嘴唇红润、干湿适度、润滑有光泽;脾胃功能不好的人常嘴唇发白无血色、干燥起皮、出现裂口。
睡觉流口水
脾主涎,涎即口水。脾气有固摄作用,脾气充足,涎液才会传送正常,并且停留在口腔里,帮助人体进行吞咽和消化;如果脾气虚弱,固摄功能减弱,涎液就会不受约束,使人睡觉时不自觉地流口水。
失眠多梦
中医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脾胃不和会使人睡眠质量下降,出现入睡困难、容易惊醒、多梦等问题。脾阴不足,生化之源不足,水谷不能化为精微供养心脾,可致心脾阴血亏虚,而见纳食减少、食后腹胀、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等。
口苦、口臭
脾胃一升一降,共同完成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如果脾胃湿热,清气不能上升,浊气不能下降,就容易引起胃胀气、反酸、嗳气等不适,浊气顺着食道上行到口腔,就会形成口苦、口臭。
排尿困难
肾主水,脾主运化,两者共同管理水液的代谢传输。脾气健运,清升浊降,就可以助肾化水,使排尿通畅;如果脾升降功能失调,则容易导致排尿不畅;若寒湿内盛,影响膀胱,气化失司,则小便短少。
肾虚腰痛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先天与后天相互滋生,相互为用。长期脾阴不足则肾阴虚衰,形成脾肾阴虚,可表现为腰膝软、头目眩晕、手足烦热、口干不饮等症状。
肿瘤
脾胃功能紊乱,气机失调,则气不能行血,致瘀血内停;水谷津液不能输布,则聚结为湿,凝聚成痰,久之成瘤。现代临床研究发现,脾胃虚弱会导致人体免疫功能下降,这与肿瘤发病有着很大关系。
调理脾胃益处多
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功能的强弱决定了机体的盛衰。因此在亚健康人群的养生保健中,保护脾胃是非常重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调理脾胃有助于防病抗老
调理脾胃可扶助正气,既能抵御外邪,也可调节和维持机体阴阳平衡以清除内邪。免疫功能降低和紊乱,是引起衰老和易染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健脾胃可增强机体防御机能,有助于防病抗老。
补气健脾最常用人参、党参、白术、山药、黄芪、扁豆、薏苡仁、莲子等。胃病多阴虚,滋阴养胃是治疗胃病的常用方法,可用石斛、玉竹、百合、麦冬、沙参、天花粉、芦根等。
培养后天可弥补先天
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所以人的生长、发育、成熟、衰老与脾肾关系最密切。以后天弥补先天,就是通过补益脾胃为肾脏精气的充盛打下坚实的基础。脾虚日久,温脾乏效时应考虑温补肾阳,可选干姜、肉桂、枸杞子等。
中医有“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人为水谷之本,故人绝水谷则死”等说法,可见脾胃与人体生命活动及生死存亡息息相关。总之,得脾胃者得中央,得中央者得天下,保护脾胃,方可提升人整体机能,纠正亚健康状态,全面改善生活质量。

直立性低血压家庭康复小妙招

  (2024-03-07 04:44:59)[编辑][删除]
直立性低血压家庭康复小妙招
摘自2024-2-28中国中医药报
赵雪松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直立性低血压主要表现为体位由卧位突然变化为直立时出现血压下降,常伴随头晕、跌倒、晕厥、周身乏力等症状,可由多种病因引起。本病无明确的中医病名与之对应,根据临床表现,多将其归为“眩晕”“厥证”“虚劳”等范畴。
直立性低血压分为神经源性和非神经源性两种。神经源性直立性低血压是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在绝大多数多系统萎缩患者、部分帕金森病患者及全部单纯性自主神经功能衰竭患者中均可出现,治疗难度较大。非神经源性直立性低血压多见于老年人及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中,如血容量不足、严重贫血、心衰等,当这些病因解除后,症状可得到缓解。
如何判断直立性低血压
怎么确定自己的不适症状是由直立性低血压引起的呢?其实很简单,测一测血压就可以。如果从卧位转为立位3分钟以内,收缩压下降≥20mmHg或/和舒张压下降≥10mmHg,就可以判断是直立性低血压了。由于部分神经源性直立性低血压患者病情较重,难以站立,可将转为立位改为头部抬高60°以上。如果还想要判断是神经源性,还是非神经源性,可在测血压的同时测测心率。体位变化时出现直立性低血压且心率增加小于15次/分,则提示神经源性可能性较大,非神经源性者多在站立3分钟内心率增加大于15次/分。
直立性低血压是怎么发生的
正常血压的维持依赖自主神经、血管和心脏的协调配合。自主神经调节血管收缩、加快心率以保持血压稳定的过程有赖于正常的血容量、完整的压力感受性反射和血管正常收缩舒张功能。在此过程中,任何环节出问题,都会导致直立性低血压发生。中医多认为本病以虚为本,如心脾两虚、心阳不足、脾肾两虚等。
直立性低血压有什么表现
直立性低血压典型的临床症状包括头晕、晕厥和跌倒。低血压发生时,灌注不足,故导致头晕、乏力、视物模糊、颈部不适、注意力不能集中、呼吸困难,甚至会出现意识丧失。神经源性直立性低血压还会出现无汗或多汗、胃轻瘫、腹泻、便秘、尿潴留、尿频、尿失禁和阳痿等。在一天内症状通常是波动变化的,一般早晨较重,进餐后症状也可能加重。
缓解直立性低血压家庭小妙招
中成药
针对不同病机可选择不同中成药进行调理,中气不足可选补中益气丸,肾阳不足可选右归丸,肾阴不足可选六味地黄丸,气血不足可选人参归脾丸,建议服用前找医生咨询,帮您选择最适合的药物。
穴位按压及艾灸
可用手指按压百会、内关、足三里、涌泉、大椎、人迎、关元、人中等穴,每天3次,每次15分钟。
还可取百会、关元、气海、足三里、天枢、神阙进行艾灸。操作时,患者仰卧,先在百会穴上用艾卷温和灸20分钟,再取关元、气海、足三里、天枢、神阙,各涂以少量凡士林,置以蚕豆大艾炷,点燃,不等艾火烧至皮肤,只要患者感到灼痛时,即用镊子将艾炷夹去或压灭,更换艾炷再灸。每穴灸5~7壮,以穴位局部皮肤出现轻度红晕为度。每日灸治1次,10次为一疗程,间隔2~3日再进行治疗,共治疗3个疗程。
体位
本病患者由于血管收缩功能障碍,站立时血压下降得不到代偿,故出现头晕、甚至晕厥的现象。因此,建议卧床采用高软枕,抬高头部30°,或躯干与床面呈45°角的半卧位,起床前先活动四肢,促进血液循环,起床时缓慢改变为半卧位,再由半卧位改为坐位,而后将双腿下垂床边呈坐位,适应后缓慢立起,无明显不适再迈步行走。此外,下床时穿紧身裤或弹力裤,可以减少直立时静脉血淤积,增加回心血量。
饮食
建议选择含高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食物,少食多餐,避免高胆固醇饮食。也可以选择高钠饮食,食用含碱及酵母的面点,腌制的蛋类、咸菜,各种豆类、海产品、坚果、猪肝、蘑菇、黄花菜及新鲜水果等。每日钠摄入量>10g,或在普通饮食的情况下给食盐5g~7g溶于水中服用,每日3次。服食盐水期间应注意观察血压及尿量,以便及时增减食盐用量和补钾。
每天饮水2000ml以上,且保持大便通畅。每日进行腹部按摩,必要时可遵医嘱适当使用缓泻剂。同时可选择清淡、易消化的蔬菜和水果防止便秘。
中药代茶饮也是不错的选择,可以选择桂枝、干姜、肉苁蓉、黄精、白芍、麦冬、龙眼肉、人参、当归等药食两用之品,服用前建议咨询医生。
锻炼
康复锻炼以四肢为主,争取维持和增强肌肉张力,预防和减少四肢远端的肌萎缩,可选择散步、打太极拳和练气功等有氧运动,提高在体位改变时的耐受力。但是运动要适量,以运动后无气喘、心率每分钟不超过100次为宜。
此外,还可做一些简单、安全的原地运动,包括垫脚、双腿交叉、上身前倾、踏步、屈膝、下蹲等,但要避免大幅度动作。血压最低点出现在餐后30~60分钟,在此间不宜进行剧烈活动。
心理健康
部分患者长期受本病困扰,易产生忧郁情绪,家人应做到关心体贴,主动谈心,了解忧虑所在,用温和的语言帮助开导患者,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消除忧郁心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
安全管理
患者在病程中易反复发生晕厥跌倒,应特别注意清晨、进食后、排尿时、活动时、发热时、服退热药后的头晕头昏、视物模糊、跌倒等症状,并加强这些时段的防范措施,避免发生外伤、骨折。应保持室内光线充足,恰当使用夜间照明设施,保持地面清洁、干燥,及时清除环境中的障碍物,患者活动时一定要有人陪同以确保安全。患者一旦出现头晕、视力模糊等症状,应立即下蹲,坐下或平卧,保护头部并呼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