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叉神经痛治验一例

(2024-03-07 05:14:30)
三叉神经痛治验一例
摘自2024-2-28 中国中医药报
袁栋 山东省淄博延强医院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发生在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神经痛,发病骤发骤停,呈发作性的剧烈刀割样痛或烧灼样痛。三叉神经痛发病率高,年龄多在40岁以后,女性多于男性,发病率可随年龄而增长。
在中医学文献中无三叉神经痛这一称谓,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及发病特点,本病当属中医学“偏头痛”“面痛”“头风”等范畴。如《灵枢•经脉》提到颔痛、颊痛、目外眦痛。《医林绳墨》谓:“亦有浮游之火,上攻头目或齿异不定而作痛者。”《证治准绳》曰:“面痛……暴痛多实,久痛多虚”。《张氏医通》云:“面痛……不能开口言语,手触之即痛”。笔者曾治愈一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现将经验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张某,女,72岁,2023年10月13日初诊。患者自诉左眼上方疼痛,张嘴、咀嚼、刷牙时更是疼痛难忍,嗜睡,流口水,身痒,手足冷,纳可,饮多,二便调。舌质淡暗,苔白厚,脉细。
辨证:风痰上扰、瘀血内阻。
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姜半夏10g,白术10g,天麻6g,蔓荆子 12g,茯苓6g,甘草6g,赤芍6g,川芎6g,桃仁 10g,红花10g,代赭石30g,川牛膝20g,生姜3片,大枣四枚。10剂,水煎服,日1剂。
10月23日二诊:疼痛明显减轻,仅吃饭时偶尔疼痛,张大嘴时疼痛,舌质淡暗,苔白厚、上浮黄苔。守上方加黄芩6g,10剂,水煎服。
11月2日三诊:3天前开始牙龈肿痛,左眼上方疼痛加重,口干,饮多,眼睛干涩,舌质淡暗,苔黄厚。处方:黄连6g,升麻12g,生石膏20g,黄芩10g,甘草6g,桃仁10g,红花10g,蔓荆子 15g,代赭石30g,川牛膝20g。10剂,水煎服。
11月12日四诊:牙龈肿痛消失,吃饭时左眼上方偶尔疼痛,舌质淡暗,苔薄黄。守上方续服10剂。
11月26日五诊:除了吃饭偶尔疼痛,低头、说话、刷牙时也偶尔疼痛。守上方加薄荷10g、栀子6g。10剂,水煎服。
12月17日六诊:疼痛基本消失,舌质淡暗,苔白,有少许黄苔。守上方继服10剂。
按 患者自2022年冬天确诊三叉神经痛,在当地辗转各个医院求诊,服药、打封闭针、高压氧舱吸氧治疗都没有效果,只能通过服用止痛药止痛。根据患者初诊脉、舌、症辨为风痰上扰、瘀血内阻,方选半夏白术天麻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其中半夏、天麻为君药,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平肝息风而止头痛,两药合用,为治风痰眩晕头痛要药。白术、茯苓健脾祛湿以治生痰之源,蔓荆子祛风止痛,赤芍清热活血,川芎、桃仁、红花养血活血,麝香芳香走上,开窍醒神,但价格昂贵用,所以用白芷代替,川牛膝、代赭石入血分,调冲降逆,共为臣药。生姜、大枣和中健脾,甘草调和诸药,为佐使药。共奏化痰息风、活血通络之功。二诊时,患者有少量黄苔,加黄芩以清热利湿。三诊时,患者出现牙痛,三叉神经痛亦加重,口干饮多,眼睛干涩,故去半夏、天麻、白术、茯苓、白芷温燥之品,加黄连、升麻、生石膏以清泄胃火。四诊时疼痛明显减轻,其他症状消失。五诊时疼痛有所反复,加薄荷、栀子以加强疏肝清热之力。经治疗后疼痛消失,随访至今一切正常。

针刺治疗枕神经痛

 (2025-01-10 07:59:12)[编辑][删除]
针刺治疗枕神经痛
摘自2025-1-9中国中医药报
蔡晓刚 山西省洪洞县中医医院
枕神经痛是枕大神经痛、枕小神经痛以及耳大神经痛的总称。是指枕神经分布区域突然出现单侧或双侧针刺样、烧灼样剧痛。除枕部疼痛外,还可以顺着神经传导的方向放射至头顶、前额、同侧眼眶(出现视物模糊、流泪、眼肿胀疼痛和出血样疼痛等症状)及肩背部。这种持续数秒钟的“过电样”疼痛可以自发出现,也可以在碰触枕部皮肤时诱发。咳嗽、转头、情绪紧张和焦虑可加重症状。部分患者会有钝痛等不适感。枕神经痛如果治疗不及时可发展为慢性头痛。
枕神经痛当属于中医学的“少阳经头痛”“头痛”“头风”范畴,病变部位在后枕部经筋,《灵枢•经筋》载:“足少阳之筋……直者,上出腋……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其诱因不外乎风寒外邪侵袭头项,凝滞经脉,使足少阳经气血不畅,经脉痹阻不通;或睡眠时所选枕头高低、软硬、所枕部位不当,长时间伏案工作、学习等不良姿势劳伤项部筋骨,致气血不和,经脉不利引发头痛。若病久调摄失宜,瘀血阻滞,筋脉失养可导致头痛迁延,反复难愈。
患者女,63岁,2023年8月20日初诊。主诉:左耳后抽掣样痛20余天,加重5天。20天前,患者乘车时脖子受风导致左耳后疼痛,颈部活动受限,在某养生馆按落枕采取颈项部刮痧、拔火罐后症有缓解,但时因颈项部受凉、劳累而反复发作。近5天症状明显加重,以持续性抽掣剧痛沿耳后向上放散,伴夜寐不安、头晕、恶心、左耳鸣、左眼一过性视物模糊,于某医院做颅颈螺旋CT血管造影,眼、耳常规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按神经性头痛给予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舒马曲坦对症治疗,效果不满意。查:神清,精神佳,左枕骨下压痛明显,椎间挤压试验(-),右侧正常。
诊断:少阳经头痛(风寒外袭、寒邪阻络)。
穴取瞳子髎、风池、足窍阴。令患者脱去患侧袜子,取患侧上、健侧下的舒适侧卧位。将所选穴位处常规消毒,针尖向鼻尖方向直刺风池1.2寸,施以大幅度捻转手法约1分钟。术者左手拇指自然安放于患者眼眶外侧壁保护眼球,右手持一次性针灸针向眶骨外侧缘凹陷中的瞳子髎直刺0.5寸。左手拇指、食指捏持患者第4趾末节,右手持针以小于15度角向趾蹼方向平刺足窍阴0.5寸,瞳子髎、足窍阴处同时施以小幅度缓慢的提插捻转手法约1分钟。留针40分钟,间隔10分钟加强手法一次。起针时分别于瞳子髎、风池、足窍阴部各挤压出三五滴血后常规止血、消毒。每日1次,连续针刺3天后改为隔日1次或每周2次。施手法后患者即刻感觉头部清醒,疼痛消失,连续针刺3天诸症皆除,后又巩固三次后告愈。
按 枕大神经系第2颈神经的后支,在寰椎弓与枢椎椎板之间,自下斜肌之后绕过下斜肌向前向上,最后自头半肌与斜方肌之间浅出,然后于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在上项线的附着点形成的骨纤维管穿出,此处也就是中医学说的风池穴的位置。风池穴出自《灵枢•热病》,别名热府,属足少阳胆经,为手、足少阳经,阳维脉和阳跷脉之会,是临床治疗头脑、五官、颈项诸疾最常用的穴位之一。遵“腧穴所在,主治所及”之训,于风池针刺并施以大幅度捻转手法可舒经通络、理气养血、清头明目,松解局部组织粘连、解除痉挛而“通则不痛”。研究发现,针刺风池穴可通过高位中枢传入途径,进而刺激脑垂体释放内源性阿片样物质,达到镇痛作用。
足少阳胆经起穴瞳子髎是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对于缓解外邪侵袭所致气血不和、经络不通诱发的头痛有确切的疗效。足窍阴为足少阳胆经止穴、井穴,具有通经活络、疏肝解郁、镇静安神,促进气血运行,解除因神经系统紊乱引起的疼痛、失眠、焦虑等症状的功效。据《灵枢•根结》的“根结”“根、溜、注、入”及《灵枢•官针》中“络刺法”的论述,医者双手分别持瞳子髎、足窍阴处针柄,同时施以小幅度缓慢的提插捻转手法,相较于常规的单手持针分别施手法更能激发和鼓动、提升胆经经气,使经气上下共振,运行通畅。起针时分别于瞳子髎、风池、足窍阴部挤出少许血,可祛瘀、泻邪,改善微循环状态、清除炎性物质,达“通则不痛”之效应。

多发性神经痛案【草根一生】

 三叉神经痛治验一例 (2015-06-22 04:50:27)[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多发性神经痛案【草根一生】                                                                                 发性神经痛与带状疱疹遗留的神经疼类似,皆由体虚感邪,经络瘀滞,不能透邪外出所致;调治不当往往迁延难愈。治疗此症宜扶正祛邪通络并用。                                                                               何某,男,55岁,环卫工人,2014年4月2日初诊。胸胁、后背、腰膝等部位,电击样、针刺样疼痛半年,腰部有多个皮下结节,一触即疼,诸药不解,纳食差,舌尖红苔薄,脉略弦浮。证由外感邪气,瘀滞脉络所致,治宜扶正祛邪通络。

    处方:当归15克,丹参30克,红花5克,忍冬藤30克,黄芪15克,刺蒺藜,防风,神曲各10克,生麦芽20克,陈皮6克,白术,茯苓,皂刺各10克,生甘草5克。3剂,水煎服 ,嘱忌食辛辣、油、生冷,多喝水,多休息。

    二诊:药后纳食略好,其余无明显好转,病久根深,药力未至,另处一方。

    处方:当归30克,丹参30克,白芍15克,川芎3克,炒山楂10克,元胡粉2克(水冲服),黄芪15克,生地15克,荔枝核15克,柴胡3克,白茅根30克,忍冬藤30克,皂刺10克。3剂,水煎服。

    三诊:药后胸胁部疼痛减轻,疼痛面积减小,腰背部仍不见轻;上方去生地,加杜仲10克,独活6克,天花粉10克。3剂 水煎服。

    四诊:药后诸痛减轻,结节缩小。续服10余剂诸症消失而愈。

    按:方中当归、丹参、白芍、川芎、元胡、养血通络;生地养阴;黄芪补气;荔枝核散结;白茅根、忍冬藤、皂刺可合力透邪。三诊腰背部不见好转故加入杜仲、独活以利腰膝,天花粉以清热散结。诸药合用,药对病症。

关节扭伤热敷方(转)【草根一生】

  多发性神经痛案【草根一生】 (2015-06-29 04:30:53)[编辑][删除]

 

                  http://www.100yangsheng.com/uploads/allimg/111219/1-11121915503Wb.jpg

散偏汤加减治愈5年的头痛
摘自2025-6-11中国中医药报
张 磊 广东省惠州市南同国医馆门诊部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临床特征为反复发作性的、多为单侧的中重度搏动性头痛,常同时伴恶心、呕吐、畏光和畏声等症状。2016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表明,偏头痛是第二大常见的神经系统失能性疾病,与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存在共病关系,部分研究亦发现其可能增加罹患认知功能障碍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偏头痛作为临床常见疑难病证,历代医家多从“头风”“脑风”立论。女性的发病率整体比男性高,且易合并焦虑、抑郁等情志疾患。笔者前期曾运用散偏汤加减,从疏肝理气、化痰通络角度治疗一例偏头痛合并巅顶头痛,三诊而愈,现与同道共享。
患者女,36岁,2025年1月29日初诊。主诉:偏头痛、巅顶头痛5年余,加重1年余。患者自诉5年前出现双侧偏头痛、巅顶头痛,加重1年余。肩颈僵硬,睡眠一般,日间头目昏沉。之前情绪低落、爱生闷气,思虑较多。怕冷,腰背疼痛,纳佳,泛酸,口干。月经正常,带下正常。大便不成形,质黏,小便黄,尿频。既往有脑动静脉畸形、子宫囊肿、盆腔囊肿。舌淡红,苔薄白腻,边有齿痕、透明,舌下络脉青紫,脉细弦。
诊断:偏头痛(肝郁气滞,痰瘀阻络)。
治则:疏肝理气、化痰通络。
方用散偏汤加减:川芎30g,炒白芍15g,醋香附10g,柴胡5g,白芷10g,炒芥子10g,郁李仁10,炙甘草5g,升麻5g,生地黄15g,地龙15g,葛根30g,地骨皮15g,藁本15g。7剂,水煎服,日1剂,1日3次。
2月23日二诊:偏头痛缓解过半,太阳穴处抽筋的感觉消失,近期频发右下肢腓肠肌痉挛,大便时不成形,质较黏,余症同前。舌同前,远程脉未诊。守初诊方将炒白芍加至30g,改炙甘草5g为生甘草10g,加细辛5g、蔓荆子10g、全蝎5g。7剂,煎服法同前。
3月7日三诊:头痛缓解,腓肠肌痉挛消失,自诉多年晚上睡觉和早上起床的时候手指末端麻木,自行十宣穴放血后缓解。生孩子之后一直后背发凉,降温的时候必须贴药膏,有寒入骨髓的感觉。反酸。余症同前。舌同前,远程脉未诊。守二诊方将川芎减至20g,炒白芍减至15g,加海螵蛸15g、豨莶草20g、薤白10g。7剂,煎服法同前。
3月29日微信随访:患者诉头痛已愈。
按 患者情志抑郁、脉弦,乃肝失疏泄之象。《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言:“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肝郁横逆犯脾,致脾失健运,湿浊内生。肝气不舒,初则气滞,久则血瘀,气滞血瘀贯穿病程始终。痰湿与瘀血相搏,壅塞络脉,《金匮要略》谓之“血不利则为水”。朱丹溪提出“痰挟瘀血,遂成窠臼”,患者头痛部位固定、舌下络脉青紫,正是痰瘀互结之征。头痛痰湿,必兼气滞,本案头痛伴肩颈僵硬、头目昏沉,乃清阳不升、浊阴上逆之候。患者既见怕冷、背凉等阳虚之象,又现口干、小便黄等阴虚郁热之候,此乃寒热错杂之态。肝郁日久,阳郁化热,灼伤阴液,而痰瘀阻滞又碍阳气布散,形成复杂病机格局。
首诊方以陈士铎《辨证录》散偏汤化裁,融疏肝、化痰、通络之法。疏肝解郁:轻用柴胡5g取其升散之性,合香附10g疏利三焦,取法《本草纲目》“香附利三焦,解六郁”之论。活血通络用川芎30g为君,《本草纲目》云其“上行头目,下行血海”,配伍地龙15g取“虫蚁搜剔”之法,《临证指南医案》云:“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健脾化痰用葛根30g升清阳,《用药法象》谓其“升阳生津”,合白芥子10g祛皮里膜外之痰,暗含李东垣“升阳益胃”思想。地骨皮15g清透郁热,防痰郁化火。
二诊增白芍至30g,合甘草成芍药甘草汤,正合《伤寒论》“脚挛急,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之旨,缓急解痉疗效显著。加细辛5g通阳开窍,《本草正义》谓其“芳香最烈,故善开结气,宣泄郁滞,而能上达巅顶,通利耳目,旁达百骸,无微不至,内之宣络脉而疏通百节,外之行孔窍而直达肌肤”;全蝎5g搜风剔络,《玉楸药解》称其“穿筋透骨,逐湿除风”,配合地龙增强通络之力;蔓荆子10g清利头目,取《珍珠囊》“蔓荆子,凉诸经血,止头痛”之功,改善血管微循环,增加脑部血流量,改善脑部供血。
三诊加海螵蛸15g制酸护膜;豨莶草20g祛风湿、利筋骨,《本草详节》谓其“入血分,祛风除湿,兼活血之要药,尤妙在走而不泄、香可开脾”;薤白10g通阳散结,取法《金匮要略》栝楼薤白剂治胸痹之意,针对“后背发凉、寒入骨髓”之感。
川芎是本案的关键主药,以活血为主,兼以行气,与葛根、黄芪、丹参并称四大扩张血管药,适用于气滞血瘀诸症;性温而行气止痛,专治寒凝气滞、瘀血内阻的诸痛。治疗瘀血头痛,需重用,其气雄味浊走窜力强,不宜过于重用久服,需佐他药,本案即配伍白芍酸收养阴,既防燥烈伤正,又增止痛之效;亦需中病即止,故在三诊时用量减至20g。
《本草新编》载:“郁李仁,味酸、苦,气平,降也,阴中阳也,无毒。入肝、胆二经,去头风之痛……郁李仁善入肝,以调逆气,故能通达上下,不可不备也。”此案在治疗时有个小插曲,初起患者对笔者不太信任,虽开了处方,但心中存疑,自行去某医院对处方进行了较大的删减增添,其中删除的一味主药就是郁李仁,认为其是通便之用,可有可无,并删减川芎为10g。在笔者的解释沟通后,患者放下疑虑,坚持服用此方。终用疗效回馈了患者的信任和坚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