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治验一例
摘自2024-2-28 中国中医药报
袁栋 山东省淄博延强医院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发生在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神经痛,发病骤发骤停,呈发作性的剧烈刀割样痛或烧灼样痛。三叉神经痛发病率高,年龄多在40岁以后,女性多于男性,发病率可随年龄而增长。
在中医学文献中无三叉神经痛这一称谓,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及发病特点,本病当属中医学“偏头痛”“面痛”“头风”等范畴。如《灵枢•经脉》提到颔痛、颊痛、目外眦痛。《医林绳墨》谓:“亦有浮游之火,上攻头目或齿异不定而作痛者。”《证治准绳》曰:“面痛……暴痛多实,久痛多虚”。《张氏医通》云:“面痛……不能开口言语,手触之即痛”。笔者曾治愈一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现将经验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张某,女,72岁,2023年10月13日初诊。患者自诉左眼上方疼痛,张嘴、咀嚼、刷牙时更是疼痛难忍,嗜睡,流口水,身痒,手足冷,纳可,饮多,二便调。舌质淡暗,苔白厚,脉细。
辨证:风痰上扰、瘀血内阻。
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姜半夏10g,白术10g,天麻6g,蔓荆子 12g,茯苓6g,甘草6g,赤芍6g,川芎6g,桃仁 10g,红花10g,代赭石30g,川牛膝20g,生姜3片,大枣四枚。10剂,水煎服,日1剂。
10月23日二诊:疼痛明显减轻,仅吃饭时偶尔疼痛,张大嘴时疼痛,舌质淡暗,苔白厚、上浮黄苔。守上方加黄芩6g,10剂,水煎服。
11月2日三诊:3天前开始牙龈肿痛,左眼上方疼痛加重,口干,饮多,眼睛干涩,舌质淡暗,苔黄厚。处方:黄连6g,升麻12g,生石膏20g,黄芩10g,甘草6g,桃仁10g,红花10g,蔓荆子 15g,代赭石30g,川牛膝20g。10剂,水煎服。
11月12日四诊:牙龈肿痛消失,吃饭时左眼上方偶尔疼痛,舌质淡暗,苔薄黄。守上方续服10剂。
11月26日五诊:除了吃饭偶尔疼痛,低头、说话、刷牙时也偶尔疼痛。守上方加薄荷10g、栀子6g。10剂,水煎服。
12月17日六诊:疼痛基本消失,舌质淡暗,苔白,有少许黄苔。守上方继服10剂。
按 患者自2022年冬天确诊三叉神经痛,在当地辗转各个医院求诊,服药、打封闭针、高压氧舱吸氧治疗都没有效果,只能通过服用止痛药止痛。根据患者初诊脉、舌、症辨为风痰上扰、瘀血内阻,方选半夏白术天麻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其中半夏、天麻为君药,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平肝息风而止头痛,两药合用,为治风痰眩晕头痛要药。白术、茯苓健脾祛湿以治生痰之源,蔓荆子祛风止痛,赤芍清热活血,川芎、桃仁、红花养血活血,麝香芳香走上,开窍醒神,但价格昂贵用,所以用白芷代替,川牛膝、代赭石入血分,调冲降逆,共为臣药。生姜、大枣和中健脾,甘草调和诸药,为佐使药。共奏化痰息风、活血通络之功。二诊时,患者有少量黄苔,加黄芩以清热利湿。三诊时,患者出现牙痛,三叉神经痛亦加重,口干饮多,眼睛干涩,故去半夏、天麻、白术、茯苓、白芷温燥之品,加黄连、升麻、生石膏以清泄胃火。四诊时疼痛明显减轻,其他症状消失。五诊时疼痛有所反复,加薄荷、栀子以加强疏肝清热之力。经治疗后疼痛消失,随访至今一切正常。
摘自2025-1-9中国中医药报
蔡晓刚 山西省洪洞县中医医院
枕神经痛是枕大神经痛、枕小神经痛以及耳大神经痛的总称。是指枕神经分布区域突然出现单侧或双侧针刺样、烧灼样剧痛。除枕部疼痛外,还可以顺着神经传导的方向放射至头顶、前额、同侧眼眶(出现视物模糊、流泪、眼肿胀疼痛和出血样疼痛等症状)及肩背部。这种持续数秒钟的“过电样”疼痛可以自发出现,也可以在碰触枕部皮肤时诱发。咳嗽、转头、情绪紧张和焦虑可加重症状。部分患者会有钝痛等不适感。枕神经痛如果治疗不及时可发展为慢性头痛。
枕神经痛当属于中医学的“少阳经头痛”“头痛”“头风”范畴,病变部位在后枕部经筋,《灵枢•经筋》载:“足少阳之筋……直者,上出腋……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其诱因不外乎风寒外邪侵袭头项,凝滞经脉,使足少阳经气血不畅,经脉痹阻不通;或睡眠时所选枕头高低、软硬、所枕部位不当,长时间伏案工作、学习等不良姿势劳伤项部筋骨,致气血不和,经脉不利引发头痛。若病久调摄失宜,瘀血阻滞,筋脉失养可导致头痛迁延,反复难愈。
患者女,63岁,2023年8月20日初诊。主诉:左耳后抽掣样痛20余天,加重5天。20天前,患者乘车时脖子受风导致左耳后疼痛,颈部活动受限,在某养生馆按落枕采取颈项部刮痧、拔火罐后症有缓解,但时因颈项部受凉、劳累而反复发作。近5天症状明显加重,以持续性抽掣剧痛沿耳后向上放散,伴夜寐不安、头晕、恶心、左耳鸣、左眼一过性视物模糊,于某医院做颅颈螺旋CT血管造影,眼、耳常规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按神经性头痛给予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舒马曲坦对症治疗,效果不满意。查:神清,精神佳,左枕骨下压痛明显,椎间挤压试验(-),右侧正常。
诊断:少阳经头痛(风寒外袭、寒邪阻络)。
穴取瞳子髎、风池、足窍阴。令患者脱去患侧袜子,取患侧上、健侧下的舒适侧卧位。将所选穴位处常规消毒,针尖向鼻尖方向直刺风池1.2寸,施以大幅度捻转手法约1分钟。术者左手拇指自然安放于患者眼眶外侧壁保护眼球,右手持一次性针灸针向眶骨外侧缘凹陷中的瞳子髎直刺0.5寸。左手拇指、食指捏持患者第4趾末节,右手持针以小于15度角向趾蹼方向平刺足窍阴0.5寸,瞳子髎、足窍阴处同时施以小幅度缓慢的提插捻转手法约1分钟。留针40分钟,间隔10分钟加强手法一次。起针时分别于瞳子髎、风池、足窍阴部各挤压出三五滴血后常规止血、消毒。每日1次,连续针刺3天后改为隔日1次或每周2次。施手法后患者即刻感觉头部清醒,疼痛消失,连续针刺3天诸症皆除,后又巩固三次后告愈。
按 枕大神经系第2颈神经的后支,在寰椎弓与枢椎椎板之间,自下斜肌之后绕过下斜肌向前向上,最后自头半肌与斜方肌之间浅出,然后于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在上项线的附着点形成的骨纤维管穿出,此处也就是中医学说的风池穴的位置。风池穴出自《灵枢•热病》,别名热府,属足少阳胆经,为手、足少阳经,阳维脉和阳跷脉之会,是临床治疗头脑、五官、颈项诸疾最常用的穴位之一。遵“腧穴所在,主治所及”之训,于风池针刺并施以大幅度捻转手法可舒经通络、理气养血、清头明目,松解局部组织粘连、解除痉挛而“通则不痛”。研究发现,针刺风池穴可通过高位中枢传入途径,进而刺激脑垂体释放内源性阿片样物质,达到镇痛作用。
足少阳胆经起穴瞳子髎是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对于缓解外邪侵袭所致气血不和、经络不通诱发的头痛有确切的疗效。足窍阴为足少阳胆经止穴、井穴,具有通经活络、疏肝解郁、镇静安神,促进气血运行,解除因神经系统紊乱引起的疼痛、失眠、焦虑等症状的功效。据《灵枢•根结》的“根结”“根、溜、注、入”及《灵枢•官针》中“络刺法”的论述,医者双手分别持瞳子髎、足窍阴处针柄,同时施以小幅度缓慢的提插捻转手法,相较于常规的单手持针分别施手法更能激发和鼓动、提升胆经经气,使经气上下共振,运行通畅。起针时分别于瞳子髎、风池、足窍阴部挤出少许血,可祛瘀、泻邪,改善微循环状态、清除炎性物质,达“通则不痛”之效应。
标签: 健康 |
摘自2025-6-11中国中医药报
张 磊 广东省惠州市南同国医馆门诊部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临床特征为反复发作性的、多为单侧的中重度搏动性头痛,常同时伴恶心、呕吐、畏光和畏声等症状。2016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表明,偏头痛是第二大常见的神经系统失能性疾病,与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存在共病关系,部分研究亦发现其可能增加罹患认知功能障碍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偏头痛作为临床常见疑难病证,历代医家多从“头风”“脑风”立论。女性的发病率整体比男性高,且易合并焦虑、抑郁等情志疾患。笔者前期曾运用散偏汤加减,从疏肝理气、化痰通络角度治疗一例偏头痛合并巅顶头痛,三诊而愈,现与同道共享。
患者女,36岁,2025年1月29日初诊。主诉:偏头痛、巅顶头痛5年余,加重1年余。患者自诉5年前出现双侧偏头痛、巅顶头痛,加重1年余。肩颈僵硬,睡眠一般,日间头目昏沉。之前情绪低落、爱生闷气,思虑较多。怕冷,腰背疼痛,纳佳,泛酸,口干。月经正常,带下正常。大便不成形,质黏,小便黄,尿频。既往有脑动静脉畸形、子宫囊肿、盆腔囊肿。舌淡红,苔薄白腻,边有齿痕、透明,舌下络脉青紫,脉细弦。
诊断:偏头痛(肝郁气滞,痰瘀阻络)。
治则:疏肝理气、化痰通络。
方用散偏汤加减:川芎30g,炒白芍15g,醋香附10g,柴胡5g,白芷10g,炒芥子10g,郁李仁10,炙甘草5g,升麻5g,生地黄15g,地龙15g,葛根30g,地骨皮15g,藁本15g。7剂,水煎服,日1剂,1日3次。
2月23日二诊:偏头痛缓解过半,太阳穴处抽筋的感觉消失,近期频发右下肢腓肠肌痉挛,大便时不成形,质较黏,余症同前。舌同前,远程脉未诊。守初诊方将炒白芍加至30g,改炙甘草5g为生甘草10g,加细辛5g、蔓荆子10g、全蝎5g。7剂,煎服法同前。
3月7日三诊:头痛缓解,腓肠肌痉挛消失,自诉多年晚上睡觉和早上起床的时候手指末端麻木,自行十宣穴放血后缓解。生孩子之后一直后背发凉,降温的时候必须贴药膏,有寒入骨髓的感觉。反酸。余症同前。舌同前,远程脉未诊。守二诊方将川芎减至20g,炒白芍减至15g,加海螵蛸15g、豨莶草20g、薤白10g。7剂,煎服法同前。
3月29日微信随访:患者诉头痛已愈。
按 患者情志抑郁、脉弦,乃肝失疏泄之象。《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言:“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肝郁横逆犯脾,致脾失健运,湿浊内生。肝气不舒,初则气滞,久则血瘀,气滞血瘀贯穿病程始终。痰湿与瘀血相搏,壅塞络脉,《金匮要略》谓之“血不利则为水”。朱丹溪提出“痰挟瘀血,遂成窠臼”,患者头痛部位固定、舌下络脉青紫,正是痰瘀互结之征。头痛痰湿,必兼气滞,本案头痛伴肩颈僵硬、头目昏沉,乃清阳不升、浊阴上逆之候。患者既见怕冷、背凉等阳虚之象,又现口干、小便黄等阴虚郁热之候,此乃寒热错杂之态。肝郁日久,阳郁化热,灼伤阴液,而痰瘀阻滞又碍阳气布散,形成复杂病机格局。
首诊方以陈士铎《辨证录》散偏汤化裁,融疏肝、化痰、通络之法。疏肝解郁:轻用柴胡5g取其升散之性,合香附10g疏利三焦,取法《本草纲目》“香附利三焦,解六郁”之论。活血通络用川芎30g为君,《本草纲目》云其“上行头目,下行血海”,配伍地龙15g取“虫蚁搜剔”之法,《临证指南医案》云:“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健脾化痰用葛根30g升清阳,《用药法象》谓其“升阳生津”,合白芥子10g祛皮里膜外之痰,暗含李东垣“升阳益胃”思想。地骨皮15g清透郁热,防痰郁化火。
二诊增白芍至30g,合甘草成芍药甘草汤,正合《伤寒论》“脚挛急,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之旨,缓急解痉疗效显著。加细辛5g通阳开窍,《本草正义》谓其“芳香最烈,故善开结气,宣泄郁滞,而能上达巅顶,通利耳目,旁达百骸,无微不至,内之宣络脉而疏通百节,外之行孔窍而直达肌肤”;全蝎5g搜风剔络,《玉楸药解》称其“穿筋透骨,逐湿除风”,配合地龙增强通络之力;蔓荆子10g清利头目,取《珍珠囊》“蔓荆子,凉诸经血,止头痛”之功,改善血管微循环,增加脑部血流量,改善脑部供血。
三诊加海螵蛸15g制酸护膜;豨莶草20g祛风湿、利筋骨,《本草详节》谓其“入血分,祛风除湿,兼活血之要药,尤妙在走而不泄、香可开脾”;薤白10g通阳散结,取法《金匮要略》栝楼薤白剂治胸痹之意,针对“后背发凉、寒入骨髓”之感。
川芎是本案的关键主药,以活血为主,兼以行气,与葛根、黄芪、丹参并称四大扩张血管药,适用于气滞血瘀诸症;性温而行气止痛,专治寒凝气滞、瘀血内阻的诸痛。治疗瘀血头痛,需重用,其气雄味浊走窜力强,不宜过于重用久服,需佐他药,本案即配伍白芍酸收养阴,既防燥烈伤正,又增止痛之效;亦需中病即止,故在三诊时用量减至20g。
《本草新编》载:“郁李仁,味酸、苦,气平,降也,阴中阳也,无毒。入肝、胆二经,去头风之痛……郁李仁善入肝,以调逆气,故能通达上下,不可不备也。”此案在治疗时有个小插曲,初起患者对笔者不太信任,虽开了处方,但心中存疑,自行去某医院对处方进行了较大的删减增添,其中删除的一味主药就是郁李仁,认为其是通便之用,可有可无,并删减川芎为10g。在笔者的解释沟通后,患者放下疑虑,坚持服用此方。终用疗效回馈了患者的信任和坚持。
孙奇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医医院
|
三叉神经痛是现代医学病名,根据发病部位和发作性疼痛特点,相似于中医学的“面游风”“齿槽风”“厥头痛”等病名。运用中医药治疗之前,必须首先对疾病有明确的诊断。古人云:“巅顶之上,惟风可到。”因此,可以认定本病主要病邪是风邪。 纵观《灵枢·经脉篇》对十二经循行及对三阳经症候的记载,临床上三叉神经痛以第二、三支多发,与这个循行规律是大致吻合的。也证明三叉神经痛与经络受邪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 临床治疗三叉神经痛,遵循原则:新病,由外邪引起者,以疏风为主;久病,由痰火血瘀所致者,以清热、涤痰、活血为主。 通过病例分析,患风火型三叉神经痛的占全部病例的68%,风寒型约占9%左右。血瘀型三叉神经痛为风火型和风寒型的延续,久治不愈形成血瘀。 风火型三叉神经痛 临床特点——疼痛畏惧风热刺激,疼痛呈现火烧或电击样,多在明显板击点。可伴有面红目赤,五心烦热,口燥唇裂,心烦易怒,大便秘结,小便黄等。此型舌诊特别重要,多有舌边尖色红,舌质干少津,舌苔黄腻等热证舌像,脉象多见弦滑或略数。 治则:疏风泄热为主,佐以活络止痛。 处方:川芎30克,生石膏50克,菊花15克,水牛角25克,胆南星10克。 一支疼痛加蔓荆子50克,二支疼痛加薄荷15克,三支疼痛加黄连15克,一、二、三支联合疼痛加柴胡15克。 服用本方多在4服至12服获效,若服至12服仍无效者,可把川芎每剂改为75克,再服4服,仍毫无疗效,可考虑按血瘀型治疗。 典型验案 吴某,女,50岁,于1969年7月7日初诊。三年前,因精神严重创伤,于当夜左侧上、下颌部突然电击样剧烈疼痛,呈阵发性,每半小时左右发作一次,每次持续30秒钟左右,疼痛发作时含漱凉水自觉舒服。曾怀疑牙病,拔掉左侧四颗上下磨牙,但疼痛无任何缓解,每因洗漱、说话、吃饭均可诱发,因此长期不能冼脸、说话,不能安静饮食。服苯妥英纳无明显疗效。经常应用杜冷丁维持。曾用无水酒精封闭缓解两个月后又疼痛复发,而且发作时间延长,缓解期亦愈益缩短。近一年来,疼痛无缓解,彻底不能入睡,因而来我院诊治。 刻诊:呈痛苦表情,步入诊室,不能回答问话,口角不时流涎,舌边尖红,舌面前1/3处有一粟粒大溃疡,伴便秘溲赤,口苦心烦。脉象沉滑,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无三叉神经运动及感觉障碍)。 诊断:风火型齿槽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处方:川芎30克,生石膏50克,水牛角25克,菊花15克,柴胡15克,山栀子15克,胆南星10克,薄荷15克,黄连10克。服上药2服,疼痛豁然消失,唯有麻木感。继续服前方2服后,麻木感也消失。停药观察,9年从未复发。 风寒型三叉神经痛 临床特点:三叉神经痛加寒的症状。多在冬秋季节发病,疼痛多由冷风刺激诱发,疼痛发作时畏惧寒冷,疼痛性质多呈掣痛。可伴有面色白光白,手足不温,大便稀溏,小溲清长,舌质淡嫩,舌苔薄白,脉象沉迟等: 治则:温经散寒为主,佐以活络止痛。 处方:荜茇50克,细辛5克,川芎30克,炙川乌10克,苍耳子15克。若一支疼痛加防风25克;二支疼痛加高良姜15克;三支疼痛加藁本15克;一、二、三支联合疼痛,加白芷50克;恶心、纳呆加半夏15克;身畏风寒加羌活25克。 典型验案 高某某,女,48岁,于1975年2月19日初诊。于15年前,出现无原因的右下颌部阵发性隐痛,常因洗脸时用手揉擦面部时引起疼痛发作,以后遂年加重,发病季节多在冬季,每年发作1~2个月,口服苯妥英纳可以逐渐缓解。于今年11月份以来,剧烈疼痛难以忍受,每隔3~5分钟疼痛一次,每次数秒,呈牵掣样痛,用无水酒精封闭和口服苯妥英纳、针灸等疗法都无明显疗效而来我院诊治。 刻诊:呈痛苦表情,除头戴棉帽外,整个面部用围巾厚厚包裹,掀开围巾有恐怖感,家属代诉病史,其痛畏惧风冷刺激,査其舌体淡嫩,舌苔薄白,脉象沉迟,二便皆无热象,神经系统检查面部无感觉及运动障碍。 诊断:风寒型齿槽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处方:荜茇50克,细辛5克,川芎30克,炙川乌15克,藁本15克,苍耳子15克。服上方6服,疼痛有所减轻,夜间能安然入睡,又服6服,症状基本消失,追访至1979年12月,因在冷库工作时间过长而复发,但疼痛程度较轻,病人自己按原方服4服,疼痛消失。 血瘀型三叉神经痛 血瘀型约占33%,其临床特点是三叉神经痛加血瘀的症状。如疼痛部位固定,疼痛的性质呈刀割样或针刺样,疼痛的时间往往是日轻夜重。病人的舌诊比较特异,表现于舌质紫暗,有瘀斑或瘀点,也可有目环黯黑或肌肤甲错等血瘀征象。病人最主要的血瘀特异现象,就是疼痛发作时喜欢自己揉搓面部,往往因为长期反复揉搓,疼痛部位皮肤粗糙或流血结痂。本型多数由于风寒型或风火型多年不愈,痛久入络所致。因此,血瘀型另一个特点多病史较长。 血瘀型的治疗法则,应是活血通经,化瘀止痛,但应注意以下三点: 活血当分寒热:血瘀一证,无论病程久暂,没有不偏寒或偏火的,与风寒或风火型比较,只不过是主要矛盾不在于寒或火,而在于以血瘀为主症而已。因此,在治疗用药上,应当区分兼有寒证或热证。若兼热证,多由于血瘀化热所致,治宜凉血活血,如大黄、丹皮、炙水蛭、丹参等酌情选用;若血瘀兼有寒证者,治宜温经活血,常用吴茱萸、乳香、没药、红花之品。 活血勿忘治气:中医认为气与血是对立而又统一的关系,在人体运行当中,气与血是相辅相成的。例如,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气虚则血涩,气陷则血脱等。三叉神经痛所见的血瘀型,也不例外,亦应该是活血先治气。一是应用行气活血药,例如川芎、姜黄之属,适用于气滞而无气虚象的病例;二是补气活血药,例如黄芪、人参之属,适用于气虚痛而无气滞的病例。 活血宜辨虚实:活血药可有补血活血和破血活血之分,补血活血药,例如当归、丹参、白芍等补血活血药,是活血而不伤正,适用于血瘀兼有血虚象者;破血活血药,例如穿山甲、炙水蛭、皂角刺等破血活血药,有活血破坚之功,适用于血瘀而无血虚象者。血瘀型者,治宜活血通经。 处方:川芎30克,地龙15克,僵蚕15克,蜈蚣3条,炙水蛭15克,全蝎5克。若一支疼痛偏热者加蔓荆子50克,偏寒者加荜茇50克;二支疼痛偏热者加薄荷15克,偏寒者加高良姜15克;三支疼痛偏热者加黄连5克,偏寒者加藁本15克;一、二、三支联合疼痛偏热者加柴胡25克,偏寒者加白芷50克。舌有瘀斑加穿山甲15克,舌苔薄黄加胆星10克,兼气郁加姜黄25克,兼气虚加黄芪50克。 血瘀型比上述风热型、风寒型为难治,若服至6服以上,无明显好转者,可将川芎每剂用量改为75克,并嘱患者坚持服药4周方能显效。 典型验案 马某某,男,66岁,1972年5月4日初诊。右下颌及齿龈刀割样剧痛,反复发作二十多年。病于二十多年前,右下磨齿阵发性疼痛,每因吃饭和饮水时诱发,每次疼痛瞬间即逝,曾疑牙疾,拔掉两颗磨牙而疼痛依旧,以后诊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曾长期服用苯妥英钠可以得到缓解。近十年来,苯妥英钠疗效不显著,且有齿龈增生,遵医嘱停服此药。先后曾用无水酒精封闭7次,行3次神经根切断术等都没有得到根治。于半年前疼痛又发,除右下颌及齿龈疼痛外,又波及到耳前,呈刀割样剧痛,每次疼痛持续3~5分钟,每日发作数十次,夜间经常疼醒,每次疼痛时,用手揉搓面部可减轻疼痛。 刻诊:病人极度消痩,满面胡须,右下颌部约手掌大血痂,环目黯黑,舌质紫暗,舌苔薄黄,脉沉滑。 诊断:血瘀型齿槽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处方:川芎50克,地龙15克,全蝎15克,僵蚕25克,黄连15克,胆南星10克,炙水蛭15克。服上方8服,疼痛稍有缓解,黄苔已退,原方减去胆南星,又服8服,夜间能安然入睡,疼痛瞬间即逝,但病人每次服药后30分钟左右,疼痛加重,呈顶钻感,约1个小时后,疼痛明显减轻,生活可以自理,饮食皆可忍受。分析服药后稍有加重,恐为病重药轻,原方将川芎改为50~75克,服2服疼痛顿止,病人无一点疼痛感觉,也无需揉搓面部,追访3年没复发。 血瘀型与上二型比较,疗程长,疗效差。(孙奇)
一.治疗方法: 带状疱疹后遗症状主要为疼痛,多夜重,中医将疼痛的原因概括为"不通则痛"。但疼痛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例如《医学真传·心腹痛》曰:"所痛之部,有气血阴阳之不同,若概以行气消导为治,漫云通则不痛。夫通则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此说虽为心腹痛而设,但其理可以借用而旁通。所以,我治此症无固定方剂,那种先定一方而统治全部的做法,非传统中医所为。 虽然没有固定成方,但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 1.根据夜重,久痛的特点,活血通络为必用之法,张锡纯活络效灵丹清热活血通络,为不可缺少之方。 2.根据病位,联系脏腑、经络选择合适治本药物。 3.清凉为主,不避辛温。病毒性疾病多属温病范畴,故清热解毒不可缺少。疱疹与水、湿有关,西医输液更增其湿,消炎西药与清热中药过用,有冰伏、湿遏之虞,经络气血瘀滞不畅,所以久痛不愈。适当配合辛温,有利于改善气血运行,故可配伍辛温之味少许。 4.止痛治标不可或少。适当配合止痛治标中药,可以迅速缓解症状,赢得患者信任与配合,但止痛药亦应辨证选用,并非叠床架屋随意而为。 二.治疗实例举证: 1.江某,女,69岁,2017年7月19日初诊
处方: 黄芩、茵陈、栀子、胆草(清泄肝胆,利湿)枳实、厚朴、大黄(泻热通便)丹参、当归、制乳、没(活络效灵丹,活血通络)白茅根、半枝莲、生甘草(清热缓痛)。5付。 二诊: 服药五剂疼痛大减。苔中黄质可,右关稍大,左关已缓,足麻冷感尚重,肛门灼热。去半枝莲加生石膏30g,余药同前,再服五剂而愈。 2.孔某,男,81岁,2016年11月14日初诊 带状疱疹,住院二周,疱疹消而疼痛剧,西医无策,劝其出院。诊见:左肩(第2、3胸椎棘突旁及左肩后侧)疼痛,子时甚,左上肢麻木,苔薄质稍红,左寸脉独大。分析:子时甚者,子为胆经气血流注旺时,心、胆气化相通,皆为阴阳转换之时,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与膀胱为同名经,经络气血流注相接,心火内郁,火旺致瘀,络脉不畅,故见症如斯。 处方: 丹参、当归、制乳、没(活络效灵丹。丹参清心火,活血通络;当归助丹参活血且制其寒凉之性,以免冰伏;乳、没活血通络止痛。)、元胡、赤芍、炙甘草(活血通络止痛)、竹叶(清心火,利小便)、羌活(引经,并防寒凉妨碍血行)、元参(心火亢者水多亏,以此补肾水,制心火)。 二诊:上方服一剂而痛减,三剂而痛除。唯左上肢仍麻,加减继用。 小结:本文所述,与一方一法者迥异。目的是强调中医辨证特色。如能掌握其要,则带状疱疹后遗疼痛,无论患在何处,均可取得良效。
盘蛇疮外治
1、雄黄15克、黑木耳15克、冰片2--3克。
用法;上药研细末装瓶备用。用时将上药敷患处,湿者干面敷,干者香油调敷。
2、雄黄10克,明矾10克,琥珀末3克,三种药物共研细末,
也用凉开水调成稀糊状,以新羊毛刷蘸之擦患处,随干随擦。 3、大黄虎杖冰片酊
组成:大黄15g、虎杖15g、冰片15g
制剂用法:上药浸入300ml 95%乙醇液中,24小时后取澄清液备用。用时用棉签蘸取药液涂于患处,每日数次。溃烂处禁用。
主治功效:适应病证 按语:本方为自拟方。具有清热解毒、祛湿化瘀、通络止痛之功效。 方中大黄清热泻火解毒、化瘀止痛;虎杖清热解毒,祛湿通络止痛;冰片清热解毒,通络止痛。诸药合用,切中带状疱疹之湿热毒瘀结于肌肤之病机。 内服药方 【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川芎,枳壳,桔梗,甘草,茯苓,薄荷,各6克。【记忆口诀】荆防两活与两胡,四逆桔梗茯苓荷。
此方出自《摄生众妙方》,赵俊欣在其所著的《方证学习精义 外用药方1 【三粉擦剂】雄黄10克,明矾10克,琥珀3克。三种药研成细粉,用凉开水调如稀糊浆,以新羊毛刷蘸之擦患处,随干随擦。按《甲子试效方》作者赵凌支教授的说法,一般用药半日痛即止,用药一日可获治愈。赵教授用此方治愈例带状疱疹,立竿见影,疗效可靠。此方为四川名医五渭川之方,发表在《千家妙方》上. 外用药方2 【雄蚣膏】雄黄9克,蜈蚣3条,香油若干。将雄黄、蜈蚣分别研成细末,混合均匀,用香油调涂患处,每日三次。本方为山东王法昌、孙健发表在《千家妙方》上的药方。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