燔针劫刺治肩痹
(2024-03-07 04:52:01)
燔针劫刺治肩痹
摘自2024-2-28中国中医药报
肖福君 江苏省太仓市金浪卫生院
肩关节周围炎是肩周肌肉、肌腱、韧带、筋膜、关节囊等软组织发生退行性变和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的肩部疾病,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经筋病”的范畴,又称之为“肩痹”“五十肩”“漏肩风”等。本病常慢性发病,临床以疼痛,尤其夜间疼痛明显,伴有活动受限或僵硬为主要症状,好发于中老年人。中医学认为中老年人肝肾渐亏,气血不足,经脉失养,加之肩部过度劳损,感受风寒湿邪等因素,导致肩关节经脉闭塞不通,气血凝滞而发病。本病是针灸临床的常见病症,也是针灸优势病种,笔者近期运用火针治疗一例肩痹患者,取得较好效果,现与同道共享。
李某,女,68岁,2023年9月2日初诊。主诉:右肩疼痛伴活动受限3个月,加重5天。患者3个月前因受凉出现右侧肩部疼痛,活动受限,夜间疼痛尤甚,近5天症状加重,自行口服塞来昔布及贴敷膏药,疼痛无缓解。刻下:右肩疼痛并向颈部放射,遇寒加重,右肩多处压痛,外展、外旋、后伸活动受限,喜暖喜按,胃纳可,二便调,夜寐差。舌淡,苔薄白,脉弦细。
诊断:西医诊断为肩关节周围炎,中医诊断为肩痹(寒凝经脉)。
治则:温经散寒,通经活络。
选穴:阿是穴(右肩部可触及的筋结点或条索状结节)3~4个,肩前穴、肩髃穴、肩髎穴。
操作:常规消毒,选用钨锰合金钢火针(0.5×40mm),针尖烧红后快速准确地垂直刺入穴位,然后立即将针拔出,针刺深度为2~3mm,3~4日治疗一次。
9月6日二诊:患者疼痛减轻,尤其是夜间疼痛减轻,活动范围较前增大,睡眠改善。继续按原方案针刺治疗,共治疗7次,后患者基本无明显疼痛,活动范围基本恢复正常,随访2个月未发。
按 肩痹属中医“经筋病”范畴。经筋病的治疗方法在《黄帝内经》中早有记载,《灵枢•经筋第十三》载:“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素问•调经论》云:“病在筋,调之筋……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由此可见,运用针刺治疗肩痹等经筋病时,有三点要求。一是用燔针,即火针,火针疗法既有针刺的机械性刺激,也有热能效应,现代研究认为它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可促进炎症消散、粘连软化,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解除肌肉痉挛以达到镇痛的目的。二是以痛为腧,找准痛点,特别是关键痛点,这些痛点通常是可触及的筋结点或条索状结节,这就要求医者在诊疗时需仔细循筋揣穴。三是要“劫刺”,即针刺迅速不留针,《灵枢经校释》注曰:“针刺即出,叫劫刺,即疾刺疾出的刺法。”明代医家张介宾在《类经》中言:“劫刺,因火气而劫散寒邪也。”本案患者年高而气血不足,卫气不充,腠理空虚,风寒湿邪入腠理,袭筋而发病,用火针针刺阿是穴为主,配穴肩三针,即肩前穴、肩髃穴、肩髎穴,诸穴合用,刺法得当,故收效迅速。
摘自2024-2-28中国中医药报
肖福君 江苏省太仓市金浪卫生院
肩关节周围炎是肩周肌肉、肌腱、韧带、筋膜、关节囊等软组织发生退行性变和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的肩部疾病,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经筋病”的范畴,又称之为“肩痹”“五十肩”“漏肩风”等。本病常慢性发病,临床以疼痛,尤其夜间疼痛明显,伴有活动受限或僵硬为主要症状,好发于中老年人。中医学认为中老年人肝肾渐亏,气血不足,经脉失养,加之肩部过度劳损,感受风寒湿邪等因素,导致肩关节经脉闭塞不通,气血凝滞而发病。本病是针灸临床的常见病症,也是针灸优势病种,笔者近期运用火针治疗一例肩痹患者,取得较好效果,现与同道共享。
李某,女,68岁,2023年9月2日初诊。主诉:右肩疼痛伴活动受限3个月,加重5天。患者3个月前因受凉出现右侧肩部疼痛,活动受限,夜间疼痛尤甚,近5天症状加重,自行口服塞来昔布及贴敷膏药,疼痛无缓解。刻下:右肩疼痛并向颈部放射,遇寒加重,右肩多处压痛,外展、外旋、后伸活动受限,喜暖喜按,胃纳可,二便调,夜寐差。舌淡,苔薄白,脉弦细。
诊断:西医诊断为肩关节周围炎,中医诊断为肩痹(寒凝经脉)。
治则:温经散寒,通经活络。
选穴:阿是穴(右肩部可触及的筋结点或条索状结节)3~4个,肩前穴、肩髃穴、肩髎穴。
操作:常规消毒,选用钨锰合金钢火针(0.5×40mm),针尖烧红后快速准确地垂直刺入穴位,然后立即将针拔出,针刺深度为2~3mm,3~4日治疗一次。
9月6日二诊:患者疼痛减轻,尤其是夜间疼痛减轻,活动范围较前增大,睡眠改善。继续按原方案针刺治疗,共治疗7次,后患者基本无明显疼痛,活动范围基本恢复正常,随访2个月未发。
按 肩痹属中医“经筋病”范畴。经筋病的治疗方法在《黄帝内经》中早有记载,《灵枢•经筋第十三》载:“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素问•调经论》云:“病在筋,调之筋……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由此可见,运用针刺治疗肩痹等经筋病时,有三点要求。一是用燔针,即火针,火针疗法既有针刺的机械性刺激,也有热能效应,现代研究认为它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可促进炎症消散、粘连软化,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解除肌肉痉挛以达到镇痛的目的。二是以痛为腧,找准痛点,特别是关键痛点,这些痛点通常是可触及的筋结点或条索状结节,这就要求医者在诊疗时需仔细循筋揣穴。三是要“劫刺”,即针刺迅速不留针,《灵枢经校释》注曰:“针刺即出,叫劫刺,即疾刺疾出的刺法。”明代医家张介宾在《类经》中言:“劫刺,因火气而劫散寒邪也。”本案患者年高而气血不足,卫气不充,腠理空虚,风寒湿邪入腠理,袭筋而发病,用火针针刺阿是穴为主,配穴肩三针,即肩前穴、肩髃穴、肩髎穴,诸穴合用,刺法得当,故收效迅速。
缓解肩周炎常做5个动作
摘自2024-3-11中国中医药报
胡佑志 四川省彭州市中医医院
肩周炎是中老年常见疾病,主要症状就是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可伴肩关节压痛、怕冷等。中医称本病为“漏肩风”“肩凝症”,多因肝肾不足、气血虚弱、血不荣筋、痰浊瘀阻、感受风寒湿邪导致。通过5个简单动作锻炼,可促进肩部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营养供应,缓解挛缩的肌肉,分离粘连的组织,增加肩关节的活动幅度,促进肩周炎患者康复。下面介绍具体练习方法,只要坚持练习,可收满意效果。
弯腰晃肩
弯腰伸臂,使肩关节周围肌腱放松,做肩关节的内外、前后摆动和环转运动练习。动作由小到大、由慢到快,直至手指出现发胀或麻木为止。此法主要是用臂的甩动带动肩关节活动。
爬墙
面对墙壁,用双手或单手沿墙壁从低到高,用食指和中指交替慢慢向上爬,使上肢尽量高举,爬到自己能够耐受的高度,然后再缓缓向下回到原处,反复数次。每天锻炼10次左右,就会天天有进步,越爬越高,可逐渐增加次数,对肩周炎恢复帮助很大。
搓澡
取一长毛巾,两只手各拽一头,放在身后,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模仿搓澡动作拽毛巾,练习3~5分钟后换手。刚开始练习的时候,可能活动受到一些限制,练习多次后动作可由小到大。
甩手
取站立位,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两臂轻轻前后甩手摆动,并逐渐增加摆动的幅度。此法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可以随着个人的情况自行选择锻炼时间、次数。
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应在肩周炎无痛的范围内进行,因为疼痛可反射性地引起或加重肌痉挛,从而影响功能恢复。如果出现肌肉或关节疼痛,则提示活动过度或出现了新的损伤,宜随时调整活动量并及时就医。
摘自2024-3-11中国中医药报
胡佑志 四川省彭州市中医医院
肩周炎是中老年常见疾病,主要症状就是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可伴肩关节压痛、怕冷等。中医称本病为“漏肩风”“肩凝症”,多因肝肾不足、气血虚弱、血不荣筋、痰浊瘀阻、感受风寒湿邪导致。通过5个简单动作锻炼,可促进肩部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营养供应,缓解挛缩的肌肉,分离粘连的组织,增加肩关节的活动幅度,促进肩周炎患者康复。下面介绍具体练习方法,只要坚持练习,可收满意效果。
弯腰晃肩
弯腰伸臂,使肩关节周围肌腱放松,做肩关节的内外、前后摆动和环转运动练习。动作由小到大、由慢到快,直至手指出现发胀或麻木为止。此法主要是用臂的甩动带动肩关节活动。
爬墙
面对墙壁,用双手或单手沿墙壁从低到高,用食指和中指交替慢慢向上爬,使上肢尽量高举,爬到自己能够耐受的高度,然后再缓缓向下回到原处,反复数次。每天锻炼10次左右,就会天天有进步,越爬越高,可逐渐增加次数,对肩周炎恢复帮助很大。
搓澡
取一长毛巾,两只手各拽一头,放在身后,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模仿搓澡动作拽毛巾,练习3~5分钟后换手。刚开始练习的时候,可能活动受到一些限制,练习多次后动作可由小到大。
甩手
取站立位,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两臂轻轻前后甩手摆动,并逐渐增加摆动的幅度。此法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可以随着个人的情况自行选择锻炼时间、次数。
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应在肩周炎无痛的范围内进行,因为疼痛可反射性地引起或加重肌痉挛,从而影响功能恢复。如果出现肌肉或关节疼痛,则提示活动过度或出现了新的损伤,宜随时调整活动量并及时就医。
慢性腰痛可能是腰椎峡部裂
摘自2024-3-14中国中医药报
桑亚男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20岁的小王已经被腰痛困扰半年了。他腰痛的程度并不重,我经详细问诊排除了运动及外伤因素,又进行了详细的体格查体,发现小王的腰部右侧有压痛和叩击痛,但是没有放射痛,双下肢的感觉、肌力也属正常,基本可以排除腰椎间盘突出。于是我建议小王进行X线检查,结果提示腰2右侧椎弓骨质密度不均匀,局部骨质似不连续。进一步完善腰椎CT+三维重建后,证实了小王腰2右侧椎弓峡部裂的诊断。
小王听到这个诊断甚是迷茫,相信大家对这个病名也十分陌生,今天我们就简单谈谈。
什么是腰椎峡部裂
腰椎峡部裂是指腰椎一侧或两侧椎弓上下关节突之间的峡部骨质缺损不连续。该病在临床上非常多见,其起病隐匿,常表现为慢性腰痛,若仅凭临床表现及体格检查做出诊断较为困难。多数患者起初并没有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部分患者以慢性腰部酸痛不适为主要表现,阳性体征较少,一般不具有特异性。加之青少年腰痛往往易被忽视,所以更加容易漏诊。
由于腰椎整体生理前凸,椎体有向前滑移的趋势,而峡部就好比牵拉上下椎体的绳索,当峡部完整时,腰椎整体保持稳定,当出现峡部裂时,就可能会导致腰椎不稳,进而逐渐出现腰痛的症状。如果腰椎不稳的情况继续发展,就会导致腰椎滑脱,进一步加重腰痛症状,使腰椎椎管变窄,进而压迫神经,出现下肢疼痛、麻木及乏力等症状。
如何诊断腰椎峡部裂
对于诊断腰椎峡部裂,腰椎X线斜位片检查是最简便的方法。正常腰椎X线斜位片上可以发现大多数的峡部裂,但仍有一部分患者可能因X线平片显示不清而漏诊。目前,腰椎CT三维重建检查仍然是确诊峡部裂的最佳检查手段。通过CT三维重建,可以清晰显示峡部裂的所在部位。
腰椎峡部裂的治疗贵在早期发现、早期干预。一旦发现,应该及时采取相关的干预措施,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治疗。对于症状较轻、病程较短的患者,保守治疗通常被认为是首选治疗方法,包括休息、理疗、腰围固定、限制腰椎过多活动等。而对于少数保守治疗效果不佳且症状反复发作的患者,则需要采取手术干预。
中医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
腰椎峡部裂属于中医“痹症”的范围,治疗讲究辨证论治。一般来讲,急性期腰痛和下肢痛剧烈时,主要证型为气滞血瘀,经络不通,主要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治则,常用身痛逐瘀汤加减。缓解期可以采用补肝肾、强筋骨的治法,常用独活寄生汤加减。
中医外治法
中医外治法治疗本病主要采取手法治疗、中药外敷、理疗、局部针刀治疗、腰部的支具固定等。其中手法治疗要格外谨慎,因为腰椎峡部裂及滑脱一般来讲都是椎体的不稳定性造成的,所以手法操作一定要到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操作的时候要轻柔缓和,力量不要太大。
总而言之,一旦检查出腰椎峡部裂,患者不必过分紧张。如果无明显腰痛症状,则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定期复查;如果腰痛症状明显,就要及时就医、及时干预,根据医生的建议,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摘自2024-3-14中国中医药报
桑亚男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20岁的小王已经被腰痛困扰半年了。他腰痛的程度并不重,我经详细问诊排除了运动及外伤因素,又进行了详细的体格查体,发现小王的腰部右侧有压痛和叩击痛,但是没有放射痛,双下肢的感觉、肌力也属正常,基本可以排除腰椎间盘突出。于是我建议小王进行X线检查,结果提示腰2右侧椎弓骨质密度不均匀,局部骨质似不连续。进一步完善腰椎CT+三维重建后,证实了小王腰2右侧椎弓峡部裂的诊断。
小王听到这个诊断甚是迷茫,相信大家对这个病名也十分陌生,今天我们就简单谈谈。
什么是腰椎峡部裂
腰椎峡部裂是指腰椎一侧或两侧椎弓上下关节突之间的峡部骨质缺损不连续。该病在临床上非常多见,其起病隐匿,常表现为慢性腰痛,若仅凭临床表现及体格检查做出诊断较为困难。多数患者起初并没有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部分患者以慢性腰部酸痛不适为主要表现,阳性体征较少,一般不具有特异性。加之青少年腰痛往往易被忽视,所以更加容易漏诊。
由于腰椎整体生理前凸,椎体有向前滑移的趋势,而峡部就好比牵拉上下椎体的绳索,当峡部完整时,腰椎整体保持稳定,当出现峡部裂时,就可能会导致腰椎不稳,进而逐渐出现腰痛的症状。如果腰椎不稳的情况继续发展,就会导致腰椎滑脱,进一步加重腰痛症状,使腰椎椎管变窄,进而压迫神经,出现下肢疼痛、麻木及乏力等症状。
如何诊断腰椎峡部裂
对于诊断腰椎峡部裂,腰椎X线斜位片检查是最简便的方法。正常腰椎X线斜位片上可以发现大多数的峡部裂,但仍有一部分患者可能因X线平片显示不清而漏诊。目前,腰椎CT三维重建检查仍然是确诊峡部裂的最佳检查手段。通过CT三维重建,可以清晰显示峡部裂的所在部位。
腰椎峡部裂的治疗贵在早期发现、早期干预。一旦发现,应该及时采取相关的干预措施,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治疗。对于症状较轻、病程较短的患者,保守治疗通常被认为是首选治疗方法,包括休息、理疗、腰围固定、限制腰椎过多活动等。而对于少数保守治疗效果不佳且症状反复发作的患者,则需要采取手术干预。
中医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
腰椎峡部裂属于中医“痹症”的范围,治疗讲究辨证论治。一般来讲,急性期腰痛和下肢痛剧烈时,主要证型为气滞血瘀,经络不通,主要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治则,常用身痛逐瘀汤加减。缓解期可以采用补肝肾、强筋骨的治法,常用独活寄生汤加减。
中医外治法
中医外治法治疗本病主要采取手法治疗、中药外敷、理疗、局部针刀治疗、腰部的支具固定等。其中手法治疗要格外谨慎,因为腰椎峡部裂及滑脱一般来讲都是椎体的不稳定性造成的,所以手法操作一定要到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操作的时候要轻柔缓和,力量不要太大。
总而言之,一旦检查出腰椎峡部裂,患者不必过分紧张。如果无明显腰痛症状,则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定期复查;如果腰痛症状明显,就要及时就医、及时干预,根据医生的建议,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清热利湿 祛风止痛
当归拈痛丸
摘自2024-3-14中国中医药报
储成利 云南省昆明市阿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生活中,关节疼痛是一种很常见的症状,尤其是部分痛风患者,饮食稍有不慎就会出现疼痛难忍的情况,给生活带来很大的困扰。因湿热闭阻导致本病者,非常适合用当归拈痛丸来调理身体,下面就来介绍一下。
组方与功效
中成药当归拈痛丸源自李东垣《兰室秘藏》之当归拈痛汤,治湿热相搏、肢节烦痛、肩背沉重。当归拈痛丸是在此汤剂的基础上改剂型而来,由当归、粉葛、党参、苍术(炒)、升麻、苦参、泽泻、炒白术、知母、防风、羌活、黄芩、猪苓、茵陈、甘草共十五味药组成,具有清热利湿、祛风止痛功效。
方中羌活辛温而气雄,祛风力强,以散风除湿,通利关节而止痛;茵陈苦泄下降,善于清利湿热,两药相合,疏风清热利湿,共为君药。猪苓、泽泻淡渗利水,且性寒又可泄热;黄芩、苦参清热燥湿;防风、升麻、葛根祛风散邪,配合羌活则祛风胜湿之力更强,诸药合用,外散风邪,内除湿热,共为臣药。白术、苍术健脾燥湿,标本兼顾;方中辛香走窜、苦燥、渗利诸药皆易耗伤气血,故又加党参、当归益气养血,扶正祛邪,且当归质润,可制诸药之燥,又有活血止痛之功;知母苦寒而不燥,清热而不伤阴,以上共用为佐药。甘草为使药,既可调和诸药,又可加强党参、白术等益气健脾之功。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祛风止痛之功,用于湿热闭阻所致的痹病,症见关节红肿热痛或足胫红肿热痛,亦可用于疮疡。
现代药理毒理研究表明,当归拈痛丸具有抗炎、降血尿酸及肾保护作用。
“关节疼痛”在中医可归属为“痹证”范畴,是指风、寒、湿、热等邪气侵袭人体后,滞留机体,肢体的筋骨、肌肉、关节等处气血运行不畅,经络痹阻,不通则痛。《黄帝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高梁之变,足生大丁”。《丹溪心法•痛风》曰:“四肢百节走痛是也,他方谓之白虎历节风证,大率有痰、风热、风湿、血虚。”《景岳全书》中将本病描述为“自外而感者,以阴寒水湿雨雾之气,或坐卧湿地,致令湿邪袭人皮肉筋脉。而凡清湿袭虚,则病始于下,致为腿足之病,此外因也。自内而致者,以肥甘过度,酒醴无节,或多食乳酪湿热等物,致令热壅下焦,走注足胫,而日渐肿痛,或上连手节者,此内因也。”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中描述:“一切痛风,肢节痛者,痛属火,肿属湿,不可食肉。肉属阳火,能助火,食则下有遗溺,内有痞块,虽油炒热物鱼面,切以戒之。所以膏粱之人,多食煎炒、炙爆、酒肉热物蒸脏腑,所以,患痛风、恶毒、痈疽者最多。”
服法及禁忌
本品为灰褐色的水丸,味苦。每18丸重1克,温开水送服或噙化。一次9克,一日2次。
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食物。孕妇及风寒湿闭阻痹病者慎用。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当归拈痛丸
摘自2024-3-14中国中医药报
储成利 云南省昆明市阿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生活中,关节疼痛是一种很常见的症状,尤其是部分痛风患者,饮食稍有不慎就会出现疼痛难忍的情况,给生活带来很大的困扰。因湿热闭阻导致本病者,非常适合用当归拈痛丸来调理身体,下面就来介绍一下。
组方与功效
中成药当归拈痛丸源自李东垣《兰室秘藏》之当归拈痛汤,治湿热相搏、肢节烦痛、肩背沉重。当归拈痛丸是在此汤剂的基础上改剂型而来,由当归、粉葛、党参、苍术(炒)、升麻、苦参、泽泻、炒白术、知母、防风、羌活、黄芩、猪苓、茵陈、甘草共十五味药组成,具有清热利湿、祛风止痛功效。
方中羌活辛温而气雄,祛风力强,以散风除湿,通利关节而止痛;茵陈苦泄下降,善于清利湿热,两药相合,疏风清热利湿,共为君药。猪苓、泽泻淡渗利水,且性寒又可泄热;黄芩、苦参清热燥湿;防风、升麻、葛根祛风散邪,配合羌活则祛风胜湿之力更强,诸药合用,外散风邪,内除湿热,共为臣药。白术、苍术健脾燥湿,标本兼顾;方中辛香走窜、苦燥、渗利诸药皆易耗伤气血,故又加党参、当归益气养血,扶正祛邪,且当归质润,可制诸药之燥,又有活血止痛之功;知母苦寒而不燥,清热而不伤阴,以上共用为佐药。甘草为使药,既可调和诸药,又可加强党参、白术等益气健脾之功。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祛风止痛之功,用于湿热闭阻所致的痹病,症见关节红肿热痛或足胫红肿热痛,亦可用于疮疡。
现代药理毒理研究表明,当归拈痛丸具有抗炎、降血尿酸及肾保护作用。
“关节疼痛”在中医可归属为“痹证”范畴,是指风、寒、湿、热等邪气侵袭人体后,滞留机体,肢体的筋骨、肌肉、关节等处气血运行不畅,经络痹阻,不通则痛。《黄帝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高梁之变,足生大丁”。《丹溪心法•痛风》曰:“四肢百节走痛是也,他方谓之白虎历节风证,大率有痰、风热、风湿、血虚。”《景岳全书》中将本病描述为“自外而感者,以阴寒水湿雨雾之气,或坐卧湿地,致令湿邪袭人皮肉筋脉。而凡清湿袭虚,则病始于下,致为腿足之病,此外因也。自内而致者,以肥甘过度,酒醴无节,或多食乳酪湿热等物,致令热壅下焦,走注足胫,而日渐肿痛,或上连手节者,此内因也。”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中描述:“一切痛风,肢节痛者,痛属火,肿属湿,不可食肉。肉属阳火,能助火,食则下有遗溺,内有痞块,虽油炒热物鱼面,切以戒之。所以膏粱之人,多食煎炒、炙爆、酒肉热物蒸脏腑,所以,患痛风、恶毒、痈疽者最多。”
服法及禁忌
本品为灰褐色的水丸,味苦。每18丸重1克,温开水送服或噙化。一次9克,一日2次。
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食物。孕妇及风寒湿闭阻痹病者慎用。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人老腿先老 背后“祸首”要弄清
摘自2024-3-18中国中医药报
郭仲华 宁夏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
62岁的张先生自打退休就明显感到衰弱,身体不灵活,走远路、上楼梯很费力,他以为是缺钙,就经常吃钙片,但效果不佳,到医院老年科咨询医生,经检查和评估,诊断为老年肌肉减少症(简称肌少症)。宁夏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老年病科主任曹辉介绍,肌少症会导致老年人活动能力下降、跌倒风险增加、慢病发生率上升、免疫力下降、情绪低落等,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因此,正确认识肌少症,及早地干预,可有效提高生活质量,延缓甚至逆转衰老进程。
为何会患上肌少症
什么是肌少症呢?曹辉解释:“它是一种与年龄相关,因持续骨骼肌肌量流失、强度和功能下降而引起的综合症。肌少症也可因营养不良和某些疾病导致。”研究发现,肌少症发病机理是由于脂肪组织在衰老过程中重新分布,出现在正常不含脂肪细胞的骨骼肌内,产生了肌内脂肪浸润现象,从而导致肌少症。
引起肌少症因素较多,首先是肌肉衰老。50岁以后,由于与肌肉合成相关激素水平下降,人体肌肉质量平均每年下降1%~2%,60岁后每年下降3%。其次是营养因素。营养摄入不足,不但会影响肌肉正常修复与生长,还会加速肌肉流失。再次,运动相对缺乏。随着年龄增长运动量降低,对肌肉形成的刺激减少,这会加速衰退和肌肉流失。此外,如患糖尿病、骨质疏松、慢性心肺疾病等,肌少症发病风险更高。
中医对肌少症的认识
肌少症属于中医“痿证”“肉萎”范畴。其病位在于肌肉筋骨,并涉及五脏。其病因病机主要责于先天禀赋不足与后天失于濡养,尤以脾胃失和、气血亏虚为要。《素问•太阴阳明论篇》所言:“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可见脾胃亏虚,气血不足,则宗筋失养,肌肉、关节痿弱不用。
首先,脾胃气虚是发病的基础。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统血,输布水谷精微,人体脏腑百骸皆赖脾之濡养。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为胃行其精气,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脾胃健运,机体消化吸收功能才能正常,气血生化才有源头,才能为脏腑、四肢等提供营养,维持肌肉的质量和功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老年人脏腑功能衰退,加之后天水谷补充不足,气血生化乏源,精微不足以内灌五脏、外输肢体,则逐渐可见功能下降、活动不利、肌萎肉消。特别是平常喜素食、少运动者,更易患上肌少症。
其次,脾恶湿,湿伤肌肉。当脾气为湿邪所困,则不化湿,运化无权,外湿可引内湿生,循环相加,湿伤肌肉,肉伤则萎。《素问•痿论》就指出,“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此处所谓“肌肉濡渍”与西医学的肌内脂肪浸润现象相类似。人体若受气候潮湿,或涉水冒雨等外界湿邪侵袭,易伤及脾,脾失健运,则滋生内湿,湿从中生,聚而为患;肌肉受湿濡渍,经络痹阻不通,阳气布达受阻,则可见肌肤不仁,久痹而致肌肉萎缓不用。尤其肥胖之人,由于脂肪沉积过多,膏脂壅塞则易聚湿生痰,血气不能运动其痰,致湿痰内停客于经脉,腰膝麻痹,四肢萎弱。
中医调治妙法多
中药治疗
曹辉介绍,中医辨证治疗肌少症有良效。对于脾胃气虚证者,治宜健脾燥湿、益气和中,选用四君子汤加减;对于脾胃虚寒升降失常者,治益温中散寒、补气健脾,选用理中汤加减;对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者,治宜补中益气、升阳举陷,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对于脾肾虚损合并气血亏虚证,治宜益气养血、补肾健脾,选用八珍汤加减。
穴位按揉
中医自古便有“治痿独取阳明”的认识,可取手阳明大肠经穴位如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中点)、手三里(屈肘,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连线下2寸处)、曲池(屈肘成直角,在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还可取足阳明胃经穴位如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即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丰隆(在小腿外侧,外踝尖正上方8寸处,犊鼻穴与外踝尖连线的中点)、内庭(足背第2、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等。每穴每次按揉2~3钟,每日1~2次。可起到健脾化湿、滋补肝肾的功效,有效改善肌少症症状。
导引术
八段锦是传统的导引术之一,也是良好的养生保健功法。它可调节脾胃气机运动,如八段锦中的“调理脾胃须单举”“双手托天理三焦”等动作都与气机的升降出入关系密切。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胃升降协调气机通道有序,则纳运如常,可固后天之本,气血充而壮肢体。每日练习1~次,每次15~20分钟。
食疗推荐
可选黄芪大枣粥。材料用生黄芪30g、党参30g、甘草15g、粳米100g、大枣10枚。前3味加水浓煎取汁;粳米、大枣洗净加水煮粥,粥成;最后兑入药汁调匀,可早晚分服。黄芪补中健脾,升阳举陷;党参补脾益气,养血生津;大枣益气养血,补脾和营;甘草补脾益气,调和药性;粳米补中益气,健脾养胃,合用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之效。
如何避免肌少症
宁夏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石山建议,老年人在预防骨质疏松的同时,还要注重预防肌少症。肌少症是肌肉衰老的一种表现,不必过分担心,从中医角度讲,预防应注重以下几点。
舒畅情志
脾在志为思,若思虑过度、所思不遂,则会影响脾气的升降出入,导致气机郁结。应保持积极乐观好心态,知足常乐,避免精神内耗。中医学认为,形与神是统一的,只有将调神与养形密切结合起来,形神共养,修身养性,豁达开朗,才能防病抗老,健康长寿。
饮食有节
民以食为天,人以水谷为本。中医讲究肥甘厚味不宜多食,过则伤脾胃,易生痰、化火,酿生病变,强调养护脾胃、培补后天之本。老年人普遍脾胃虚弱,蛋白质摄入不足且合成代谢率降低,不要刻意节食,不追求老来瘦。保持膳食平衡,适当多吃富含蛋白质食物,如瘦肉、牛奶、鸡蛋等。还可选择青菜、胡萝卜、苹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此外注意补充钙质,增加奶制品、豆制品、河虾、海鱼等食物的摄入,补充维生素D。
适度运动
中医认为筋骨紧密相连,肌肉有力,骨骼才更坚硬。运动包括:户外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骑行、太极拳、广场舞等;抗阻训练,如坐位抬腿、静力靠墙蹲、举哑铃、拉弹力带等;核心肌群锻炼,如平板支撑、俯卧撑、仰卧起坐等。运动方式的选择因人制宜,应动静结合,适时适量。
天人合一
中医强调要注重阴阳平衡,天人合一,提倡“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同时生活规律随四季而调整,应做到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比如早睡早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劳逸结合等。
固肾护精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相互影响。肾精是生命根本,老年人肾气已衰,更应注意节欲惜精,聚存阴精才能养护阳气,使阳有所依;保全阳气才有助于生化阴精,使阴有所化。精足髓旺,则筋骨得以充养。
摘自2024-3-18中国中医药报
郭仲华 宁夏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
62岁的张先生自打退休就明显感到衰弱,身体不灵活,走远路、上楼梯很费力,他以为是缺钙,就经常吃钙片,但效果不佳,到医院老年科咨询医生,经检查和评估,诊断为老年肌肉减少症(简称肌少症)。宁夏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老年病科主任曹辉介绍,肌少症会导致老年人活动能力下降、跌倒风险增加、慢病发生率上升、免疫力下降、情绪低落等,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因此,正确认识肌少症,及早地干预,可有效提高生活质量,延缓甚至逆转衰老进程。
为何会患上肌少症
什么是肌少症呢?曹辉解释:“它是一种与年龄相关,因持续骨骼肌肌量流失、强度和功能下降而引起的综合症。肌少症也可因营养不良和某些疾病导致。”研究发现,肌少症发病机理是由于脂肪组织在衰老过程中重新分布,出现在正常不含脂肪细胞的骨骼肌内,产生了肌内脂肪浸润现象,从而导致肌少症。
引起肌少症因素较多,首先是肌肉衰老。50岁以后,由于与肌肉合成相关激素水平下降,人体肌肉质量平均每年下降1%~2%,60岁后每年下降3%。其次是营养因素。营养摄入不足,不但会影响肌肉正常修复与生长,还会加速肌肉流失。再次,运动相对缺乏。随着年龄增长运动量降低,对肌肉形成的刺激减少,这会加速衰退和肌肉流失。此外,如患糖尿病、骨质疏松、慢性心肺疾病等,肌少症发病风险更高。
中医对肌少症的认识
肌少症属于中医“痿证”“肉萎”范畴。其病位在于肌肉筋骨,并涉及五脏。其病因病机主要责于先天禀赋不足与后天失于濡养,尤以脾胃失和、气血亏虚为要。《素问•太阴阳明论篇》所言:“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可见脾胃亏虚,气血不足,则宗筋失养,肌肉、关节痿弱不用。
首先,脾胃气虚是发病的基础。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统血,输布水谷精微,人体脏腑百骸皆赖脾之濡养。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为胃行其精气,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脾胃健运,机体消化吸收功能才能正常,气血生化才有源头,才能为脏腑、四肢等提供营养,维持肌肉的质量和功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老年人脏腑功能衰退,加之后天水谷补充不足,气血生化乏源,精微不足以内灌五脏、外输肢体,则逐渐可见功能下降、活动不利、肌萎肉消。特别是平常喜素食、少运动者,更易患上肌少症。
其次,脾恶湿,湿伤肌肉。当脾气为湿邪所困,则不化湿,运化无权,外湿可引内湿生,循环相加,湿伤肌肉,肉伤则萎。《素问•痿论》就指出,“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此处所谓“肌肉濡渍”与西医学的肌内脂肪浸润现象相类似。人体若受气候潮湿,或涉水冒雨等外界湿邪侵袭,易伤及脾,脾失健运,则滋生内湿,湿从中生,聚而为患;肌肉受湿濡渍,经络痹阻不通,阳气布达受阻,则可见肌肤不仁,久痹而致肌肉萎缓不用。尤其肥胖之人,由于脂肪沉积过多,膏脂壅塞则易聚湿生痰,血气不能运动其痰,致湿痰内停客于经脉,腰膝麻痹,四肢萎弱。
中医调治妙法多
中药治疗
曹辉介绍,中医辨证治疗肌少症有良效。对于脾胃气虚证者,治宜健脾燥湿、益气和中,选用四君子汤加减;对于脾胃虚寒升降失常者,治益温中散寒、补气健脾,选用理中汤加减;对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者,治宜补中益气、升阳举陷,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对于脾肾虚损合并气血亏虚证,治宜益气养血、补肾健脾,选用八珍汤加减。
穴位按揉
中医自古便有“治痿独取阳明”的认识,可取手阳明大肠经穴位如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中点)、手三里(屈肘,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连线下2寸处)、曲池(屈肘成直角,在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还可取足阳明胃经穴位如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即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丰隆(在小腿外侧,外踝尖正上方8寸处,犊鼻穴与外踝尖连线的中点)、内庭(足背第2、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等。每穴每次按揉2~3钟,每日1~2次。可起到健脾化湿、滋补肝肾的功效,有效改善肌少症症状。
导引术
八段锦是传统的导引术之一,也是良好的养生保健功法。它可调节脾胃气机运动,如八段锦中的“调理脾胃须单举”“双手托天理三焦”等动作都与气机的升降出入关系密切。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胃升降协调气机通道有序,则纳运如常,可固后天之本,气血充而壮肢体。每日练习1~次,每次15~20分钟。
食疗推荐
可选黄芪大枣粥。材料用生黄芪30g、党参30g、甘草15g、粳米100g、大枣10枚。前3味加水浓煎取汁;粳米、大枣洗净加水煮粥,粥成;最后兑入药汁调匀,可早晚分服。黄芪补中健脾,升阳举陷;党参补脾益气,养血生津;大枣益气养血,补脾和营;甘草补脾益气,调和药性;粳米补中益气,健脾养胃,合用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之效。
如何避免肌少症
宁夏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石山建议,老年人在预防骨质疏松的同时,还要注重预防肌少症。肌少症是肌肉衰老的一种表现,不必过分担心,从中医角度讲,预防应注重以下几点。
舒畅情志
脾在志为思,若思虑过度、所思不遂,则会影响脾气的升降出入,导致气机郁结。应保持积极乐观好心态,知足常乐,避免精神内耗。中医学认为,形与神是统一的,只有将调神与养形密切结合起来,形神共养,修身养性,豁达开朗,才能防病抗老,健康长寿。
饮食有节
民以食为天,人以水谷为本。中医讲究肥甘厚味不宜多食,过则伤脾胃,易生痰、化火,酿生病变,强调养护脾胃、培补后天之本。老年人普遍脾胃虚弱,蛋白质摄入不足且合成代谢率降低,不要刻意节食,不追求老来瘦。保持膳食平衡,适当多吃富含蛋白质食物,如瘦肉、牛奶、鸡蛋等。还可选择青菜、胡萝卜、苹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此外注意补充钙质,增加奶制品、豆制品、河虾、海鱼等食物的摄入,补充维生素D。
适度运动
中医认为筋骨紧密相连,肌肉有力,骨骼才更坚硬。运动包括:户外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骑行、太极拳、广场舞等;抗阻训练,如坐位抬腿、静力靠墙蹲、举哑铃、拉弹力带等;核心肌群锻炼,如平板支撑、俯卧撑、仰卧起坐等。运动方式的选择因人制宜,应动静结合,适时适量。
天人合一
中医强调要注重阴阳平衡,天人合一,提倡“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同时生活规律随四季而调整,应做到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比如早睡早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劳逸结合等。
固肾护精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相互影响。肾精是生命根本,老年人肾气已衰,更应注意节欲惜精,聚存阴精才能养护阳气,使阳有所依;保全阳气才有助于生化阴精,使阴有所化。精足髓旺,则筋骨得以充养。
“动留针术”配合中药治项痹
摘自2024-3-7中国中医药报
刘勇 重庆市江津区第一人民医院 苟春雁 郑文豪 重庆市中医院
王毅刚系全国名中医、重庆市中医院主任医师,从医50载,秉承传统,精通中医针灸理论,并在几十年的临床积累上创行了“动留针术”,此法是相对于古代“静以久留,停针候气”的静留针而言的,指在留针期间以一定的技术方法让躯体肌肉、骨骼、关节“动”起来,使内脏、组织、器官升降出入之气“运”起来,促使肢体经脉血气得以流通,或胸腹腔内脏腑升降出入之“气机”得以通畅复原,以自体运动感应来调动神机以达到治愈疾病的一种技术方法。笔者跟随王毅刚学习“动留针术”,极大地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
项痹为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常因正气虚弱,气血不足,筋脉失养,或劳损过度,伤及筋脉,导致项部气血瘀滞,或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项部气血运行,主要表现为项部经常性疼痛、麻木,连及头、肩、上肢,并可伴眩晕等。该病的临床特点与西医颈椎病关系密切。现将笔者运用中药内服配合“动留针术”治疗项痹的经验整理分享如下。
任某,女,56岁,2023年5月15日初诊。主诉:颈项僵硬、头痛、头昏反复发作5年。患者自诉经常感觉左侧颈项不适以致牵扯头部,耳鸣,可听到血管搏动声,肢体做少许动作后发软,白天易出汗,失眠,夜间易醒,醒后再难以入睡,纳食可,不渴,大便日行2~3次。既往有咳嗽病史。舌淡红,苔薄微黄。
诊断为:项痹(气血不足,风痰湿夹瘀)。
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黄芪20g,桂枝10g,白芍10g,羌活15g,独活10g,粉葛15g,北柴胡10g,黄芩10g,法半夏10g,茯苓10g,白术10g,天麻10g,桃仁10g,红花10g,苍术15g,姜厚朴15g,木香10g,枳壳10g,炙甘草5g。14剂,水煎服。
针灸方案:先针刺天柱穴并嘱其运动颈部25分钟(动留针术),后嘱患者俯卧,予针刺百会穴、左右四神聪、风池穴、肩井穴、定喘穴、第七胸椎夹脊穴,左右天柱穴分别接左右第七胸椎夹脊穴,普通电针通电留针25分钟,TDP灯照射治疗区25分钟,5天一疗程,每天1次。
5月18日二诊:治疗第4天,患者自诉颈项僵硬、头痛、头昏、耳鸣明显好转,失眠基本消失,17日晚一觉睡到天亮,余症稳定。
5月30日三诊:所有症状几乎消失,基本痊愈。
按 黄芪桂技五物汤病机为营卫气血不足、风寒之邪客脉,方中黄芪为君,甘温益气,补在表之卫气,桂枝散风寒而温经通痹,与黄芪配伍,共奏益气温阳、和血通经之功。桂枝得黄芪,益气而振奋卫阳;黄芪得桂枝,固表而不留邪。芍药养血和营而通血痹,与桂枝合用,调营卫而和表里,共为臣。羌活走上,独活走下,辛温散风以助桂枝之力。粉葛甘温,益气养血,引药走项,以资黄芪、芍药之功,与羌活和独活为伍以和营卫、调诸药,为佐使药。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风内动,痰浊上扰,故眩晕头痛,痰阻气滞,故胸膈痞闷。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晕,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故用半夏燥湿化痰,天麻息风止眩晕,二药合用为主药,以治风痰眩晕头痛。白术、茯苓健脾祛湿,以治生痰之源,为辅药。木香理气化痰,甘草、羌活、独活、粉葛调和脾胃,均为佐使药。诸药相合,方简力宏,共奏化痰息风、健脾祛湿之功。
天柱穴属足太阳膀胱经,取擎天之柱之意,《灵枢•九针十二原》云:“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可祛风通络、止痛宁神,动静结合以促进气机流通。针刺百会、左右四神聪,此头三针功能熄风清脑、升阳安神、聪耳明目、宁心安神。风池穴乃足少阳、阳维脉交会穴,功能醒脑开窍、疏风清热、通经益聪。定喘穴乃经外奇穴,功能宣肺定喘、舒筋止痛。肩井穴乃手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交会穴,功能通经活络、豁痰开窍。第七胸椎夹脊穴乃经外奇穴,功能调和脏腑、理气通经。多穴合用,共奏理气通经活络、息风豁痰开窍、止痛升阳安神之功。病机根本为气血不足,风痰湿夹瘀,二方并用,针药结合,相得益彰,多年顽疾得以清除。
摘自2024-3-7中国中医药报
刘勇 重庆市江津区第一人民医院 苟春雁 郑文豪 重庆市中医院
王毅刚系全国名中医、重庆市中医院主任医师,从医50载,秉承传统,精通中医针灸理论,并在几十年的临床积累上创行了“动留针术”,此法是相对于古代“静以久留,停针候气”的静留针而言的,指在留针期间以一定的技术方法让躯体肌肉、骨骼、关节“动”起来,使内脏、组织、器官升降出入之气“运”起来,促使肢体经脉血气得以流通,或胸腹腔内脏腑升降出入之“气机”得以通畅复原,以自体运动感应来调动神机以达到治愈疾病的一种技术方法。笔者跟随王毅刚学习“动留针术”,极大地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
项痹为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常因正气虚弱,气血不足,筋脉失养,或劳损过度,伤及筋脉,导致项部气血瘀滞,或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项部气血运行,主要表现为项部经常性疼痛、麻木,连及头、肩、上肢,并可伴眩晕等。该病的临床特点与西医颈椎病关系密切。现将笔者运用中药内服配合“动留针术”治疗项痹的经验整理分享如下。
任某,女,56岁,2023年5月15日初诊。主诉:颈项僵硬、头痛、头昏反复发作5年。患者自诉经常感觉左侧颈项不适以致牵扯头部,耳鸣,可听到血管搏动声,肢体做少许动作后发软,白天易出汗,失眠,夜间易醒,醒后再难以入睡,纳食可,不渴,大便日行2~3次。既往有咳嗽病史。舌淡红,苔薄微黄。
诊断为:项痹(气血不足,风痰湿夹瘀)。
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黄芪20g,桂枝10g,白芍10g,羌活15g,独活10g,粉葛15g,北柴胡10g,黄芩10g,法半夏10g,茯苓10g,白术10g,天麻10g,桃仁10g,红花10g,苍术15g,姜厚朴15g,木香10g,枳壳10g,炙甘草5g。14剂,水煎服。
针灸方案:先针刺天柱穴并嘱其运动颈部25分钟(动留针术),后嘱患者俯卧,予针刺百会穴、左右四神聪、风池穴、肩井穴、定喘穴、第七胸椎夹脊穴,左右天柱穴分别接左右第七胸椎夹脊穴,普通电针通电留针25分钟,TDP灯照射治疗区25分钟,5天一疗程,每天1次。
5月18日二诊:治疗第4天,患者自诉颈项僵硬、头痛、头昏、耳鸣明显好转,失眠基本消失,17日晚一觉睡到天亮,余症稳定。
5月30日三诊:所有症状几乎消失,基本痊愈。
按 黄芪桂技五物汤病机为营卫气血不足、风寒之邪客脉,方中黄芪为君,甘温益气,补在表之卫气,桂枝散风寒而温经通痹,与黄芪配伍,共奏益气温阳、和血通经之功。桂枝得黄芪,益气而振奋卫阳;黄芪得桂枝,固表而不留邪。芍药养血和营而通血痹,与桂枝合用,调营卫而和表里,共为臣。羌活走上,独活走下,辛温散风以助桂枝之力。粉葛甘温,益气养血,引药走项,以资黄芪、芍药之功,与羌活和独活为伍以和营卫、调诸药,为佐使药。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风内动,痰浊上扰,故眩晕头痛,痰阻气滞,故胸膈痞闷。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晕,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故用半夏燥湿化痰,天麻息风止眩晕,二药合用为主药,以治风痰眩晕头痛。白术、茯苓健脾祛湿,以治生痰之源,为辅药。木香理气化痰,甘草、羌活、独活、粉葛调和脾胃,均为佐使药。诸药相合,方简力宏,共奏化痰息风、健脾祛湿之功。
天柱穴属足太阳膀胱经,取擎天之柱之意,《灵枢•九针十二原》云:“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可祛风通络、止痛宁神,动静结合以促进气机流通。针刺百会、左右四神聪,此头三针功能熄风清脑、升阳安神、聪耳明目、宁心安神。风池穴乃足少阳、阳维脉交会穴,功能醒脑开窍、疏风清热、通经益聪。定喘穴乃经外奇穴,功能宣肺定喘、舒筋止痛。肩井穴乃手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交会穴,功能通经活络、豁痰开窍。第七胸椎夹脊穴乃经外奇穴,功能调和脏腑、理气通经。多穴合用,共奏理气通经活络、息风豁痰开窍、止痛升阳安神之功。病机根本为气血不足,风痰湿夹瘀,二方并用,针药结合,相得益彰,多年顽疾得以清除。
透穴法治疗足跟痛
摘自2024-2-5中国中医药报
朱马亮 河南省郑州市祭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足跟痛又称跟痛症,主要是指急性或者慢性损伤所引起的以足跟部疼痛、行走困难为主的病症,常伴有跟骨结节前缘骨质增生。临床多数患者为中年以上,有急性或慢性足跟部损伤史。多为一侧发病,典型症状为晨起后站立或久坐起身时足跟部疼痛剧烈,行走片刻后疼痛减轻,但行走或站立过久后疼痛即加重,可向前扩散到前脚掌,休息后减轻。笔者采用中医针刺透穴治疗具有显著效果。
中医学认为该病是以肝肾亏虚、气血失和、筋脉失养,复因风、寒、湿邪侵袭及外伤、劳损等致使气血阻滞而成。太溪穴是足少阴经之原穴,“肾足少阴之脉……别入跟中”(《灵枢•经脉第十》),“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趾,上结与踝……其下循足外踝,结于踵”“足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下……邪走内踝之下,结于踝”(《灵枢•经筋》)。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故取局部太溪穴、然谷穴、照海穴、昆仑穴、申脉穴、仆参穴,均位于足跟部,属足太阳膀胱经,与肾相表里,有疏筋脉、行气血、通络止痛之功。
透穴法是用一针透多穴来治疗疾病的方法,使用本法可扩大刺激面以增强针刺的强度,或使针刺感易于扩散传导。患者取仰卧位或者坐位,针刺取太溪穴透昆仑穴、申脉穴透仆参穴、照海穴透然谷穴。常规消毒,1.5寸毫针针刺,太溪穴透昆仑穴直刺,余透穴平刺,行补法或平补平泻法,留针20~30分钟,TDP(特定电磁波谱疗法)烤灯照射治疗,一般每日或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1个疗程多能见效。TDP治疗可改善局部循环,有助于加速局部组织代谢,促进恢复。
摘自2024-2-5中国中医药报
朱马亮 河南省郑州市祭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足跟痛又称跟痛症,主要是指急性或者慢性损伤所引起的以足跟部疼痛、行走困难为主的病症,常伴有跟骨结节前缘骨质增生。临床多数患者为中年以上,有急性或慢性足跟部损伤史。多为一侧发病,典型症状为晨起后站立或久坐起身时足跟部疼痛剧烈,行走片刻后疼痛减轻,但行走或站立过久后疼痛即加重,可向前扩散到前脚掌,休息后减轻。笔者采用中医针刺透穴治疗具有显著效果。
中医学认为该病是以肝肾亏虚、气血失和、筋脉失养,复因风、寒、湿邪侵袭及外伤、劳损等致使气血阻滞而成。太溪穴是足少阴经之原穴,“肾足少阴之脉……别入跟中”(《灵枢•经脉第十》),“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趾,上结与踝……其下循足外踝,结于踵”“足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下……邪走内踝之下,结于踝”(《灵枢•经筋》)。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故取局部太溪穴、然谷穴、照海穴、昆仑穴、申脉穴、仆参穴,均位于足跟部,属足太阳膀胱经,与肾相表里,有疏筋脉、行气血、通络止痛之功。
透穴法是用一针透多穴来治疗疾病的方法,使用本法可扩大刺激面以增强针刺的强度,或使针刺感易于扩散传导。患者取仰卧位或者坐位,针刺取太溪穴透昆仑穴、申脉穴透仆参穴、照海穴透然谷穴。常规消毒,1.5寸毫针针刺,太溪穴透昆仑穴直刺,余透穴平刺,行补法或平补平泻法,留针20~30分钟,TDP(特定电磁波谱疗法)烤灯照射治疗,一般每日或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1个疗程多能见效。TDP治疗可改善局部循环,有助于加速局部组织代谢,促进恢复。
扭胯不利需查骶髂
摘自2024-4-22中国中医药报
李武强 河南省三门峡武强中医院
近期,韩国女星张元英在演唱会中转圈扭胯火了起来。许多网友争相模仿,有人学的有模有样,有人却怎么也转不利索,还出现了疼痛不适的症状。扭胯主要涉及腰骶关节、骶髂关节和髋关节的运动,如果这三个关节没有问题,就可以扭得利索。
腰骶关节是第五腰椎与构成骨盆后壁的骶骨的连接关节,腰部的屈伸和旋转运动与它关系很大。如果这个关节退变增生,或腰5和骶1之间的椎间盘有了问题,腰部的转动就会受到限制。
髋关节是腰部动作的主要引擎,它周围的强大肌肉是带动髋部旋转的力量来源。因此,扭胯能否扭得起来,关键要看髋关节有无疾病、周围肌肉是否结实有力。髋关节出现炎症,或股骨头坏死,扭胯就会非常困难。如果缺乏锻炼,髋关节周围的肌肉没有力量,胯扭起来也会比较费力。
骶髂关节是连接骶骨与髋骨的髂骨部分的关节。骶骨两侧和左右髋骨共同构成了我们的骨盆,扭胯所转动的其实就是骨盆。骶髂关节也会出现炎症和关节错位,表现为臀部和大腿根部疼痛,严重者蹲起困难,有人还会出现“长短腿”,扭胯时会因疼痛而使动作受限。
健康灵活的关节结构和结实有力的肌肉,为我们的日常运动提供了保障,任何一个结构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动作的完成与协调。如果遇到骶髂关节发生错位出现“长短腿”时,应及时就诊,还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做一些简单的自我功能锻炼。比如面墙站立,双手扶墙,长腿着地跳跃,跳起时短腿向后过身踢起,反复跳跃,每组30次。坚持锻炼,可以有效纠正骶髂关节错位。
摘自2024-4-22中国中医药报
李武强 河南省三门峡武强中医院
近期,韩国女星张元英在演唱会中转圈扭胯火了起来。许多网友争相模仿,有人学的有模有样,有人却怎么也转不利索,还出现了疼痛不适的症状。扭胯主要涉及腰骶关节、骶髂关节和髋关节的运动,如果这三个关节没有问题,就可以扭得利索。
腰骶关节是第五腰椎与构成骨盆后壁的骶骨的连接关节,腰部的屈伸和旋转运动与它关系很大。如果这个关节退变增生,或腰5和骶1之间的椎间盘有了问题,腰部的转动就会受到限制。
髋关节是腰部动作的主要引擎,它周围的强大肌肉是带动髋部旋转的力量来源。因此,扭胯能否扭得起来,关键要看髋关节有无疾病、周围肌肉是否结实有力。髋关节出现炎症,或股骨头坏死,扭胯就会非常困难。如果缺乏锻炼,髋关节周围的肌肉没有力量,胯扭起来也会比较费力。
骶髂关节是连接骶骨与髋骨的髂骨部分的关节。骶骨两侧和左右髋骨共同构成了我们的骨盆,扭胯所转动的其实就是骨盆。骶髂关节也会出现炎症和关节错位,表现为臀部和大腿根部疼痛,严重者蹲起困难,有人还会出现“长短腿”,扭胯时会因疼痛而使动作受限。
健康灵活的关节结构和结实有力的肌肉,为我们的日常运动提供了保障,任何一个结构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动作的完成与协调。如果遇到骶髂关节发生错位出现“长短腿”时,应及时就诊,还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做一些简单的自我功能锻炼。比如面墙站立,双手扶墙,长腿着地跳跃,跳起时短腿向后过身踢起,反复跳跃,每组30次。坚持锻炼,可以有效纠正骶髂关节错位。
“接骨”诸药功如其名
摘自2024-4-19中国中医药报
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顾名思义,诸药“接骨”皆有接骨之效。有“接骨”之名的中药不少,常见易混淆的有接骨木、接骨丹、接骨风等。尤其接骨木在各药学专著中,有异名接骨丹(《草木便方》)、接骨风(《四川中药志》)、接骨草(《贵州草药》)等。另有名“接骨”的中药,如“白接骨”“玉接骨”“接骨草”等,日常接触较少,但也作药用。“接骨”诸药作为草药在民间使用历史悠久,现多入地方标准,仅有“接骨木”在《中国药典》(2020年版)“成方制剂中本版药典未收载的药材和饮片”中有记载。以下细说诸药“接骨”。
忍冬科接骨木
接骨木,《本草纲目》引《本草图经》云“接骨以功而名”。《本草新编》也言“接骨木,入骨节,专续筋接骨”。因其扦插易成活,又名“扦扦活”(《本经逢原》)。接骨木始载于《新修本草》,云“叶如陆英,花亦相似,但作树高一二丈许,木轻虚无心,斫枝插之便生”。据考证,即为今之接骨木。
《湖北省中药材质量标准》(2018年版)收载有“接骨木”,来源于忍冬科植物接骨木的茎枝,有接骨续筋、活血止痛、祛风利湿的功效,用于骨折、风湿筋骨关节疼痛、跌打肿痛、水肿、创伤出血等症。《安徽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9年版)收载的接骨木来源除植物接骨木外,植物毛接骨木也作为其来源之一。《续本事方》将接骨木与乳香、赤芍药、川芎等配伍使用,治跌打损伤、骨折。中成药骨痛药酒、三七伤药胶囊等有用接骨木组方入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接骨木有镇静、镇痛、利尿、抗病毒等作用。不过孕妇禁服。
山茱萸科接骨丹
接骨丹,来源于山茱萸科落叶小乔木植物鞘柄木的叶、茎皮和根,而非指《普济方》接骨丹。其同属植物齿鞘柄木的根皮入药为“大接骨丹”,功效、应用同接骨丹,地方标准中仅有《湖北省中药材质量标准》(2018年版)有收载。大接骨丹有散瘀止痛、温中止泻的功效,用于骨折、跌打损伤、风湿腰痛、泄泻等症。《植物名实图考》所载“绿树如桐,叶似芙蓉,数茎同生一处,易长而质软”,所言应是此种。《红河中草药》还有用大接骨丹治闭经、脱肛的记载。
接骨风来源多
通常所称的“接骨风”,来源于荨麻科亚灌木状草本植物基心叶冷水花(又名冷水花)的全草。有清热解毒、散瘀消肿的功效,主治疮疖、跌打肿痛、骨折、烧烫伤等。民间有用鲜品捣烂绞汁,调食盐少许外涂治烧烫伤。与接骨风易混淆的有中药“寻骨风”,来源于马兜铃科植物绵毛马兜铃的全草。寻骨风有祛风、活络、止痛的功效,虽未被药典收载,但也入了多地地方标准或规范,如《天津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8年版)、《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8年版)等。不过寻骨风含有马兜铃酸,可引起肾脏损害等不良反应,因此孕妇、婴幼儿及肾功能不全者禁用,儿童及老年人慎用。
少数民族药中另有“大接骨风”和“细接骨风”入药。《广西壮族自治区瑶药材质量标准》(2014年版)收载的“大驳骨/大接骨风”来源于爵床科植物黑叶接骨风的地上部分,有续筋接骨、祛风湿的功效。“小驳骨/细接骨风”则来源于爵床科植物小驳骨的地上部分,《中国药典》(2020年版)以“小驳骨”收载,有祛瘀止痛、续筋接骨的功效。中成药驳骨水、伤筋正骨酊等便有用小驳骨组方入药。
其他“接骨”中药
《湖北省中药材质量标准》(2018年版)收载的“白接骨”,来源于爵床科植物白接骨的根茎,有化瘀止血、续筋接骨、利尿消肿、清热解毒的功效。《四川省中药材标准》(藏、彝、羌、苗药材2022年版)则以“玉接骨”之名收载,入药部位有所不同,乃全草入药。《海南省中药材标准》(2021年版)收载的“接骨草”,来源于忍冬科植物蒴藿的茎叶,有清利湿热、活血散瘀、解毒消肿的功效。用于治疗水肿、脚气、脱臼、肾炎、淋浊带下、黄疸、荨麻疹。与接骨木乃同属植物,区别在于接骨草为高大草本或半灌木,而接骨木为灌木或小乔木。
虽之前诸多药学专著命名有所不一,现在则多根据习称和地方标准规范称谓诸药“接骨”,如接骨木仅称接骨木,而无其他“接骨”异名。
摘自2024-4-19中国中医药报
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顾名思义,诸药“接骨”皆有接骨之效。有“接骨”之名的中药不少,常见易混淆的有接骨木、接骨丹、接骨风等。尤其接骨木在各药学专著中,有异名接骨丹(《草木便方》)、接骨风(《四川中药志》)、接骨草(《贵州草药》)等。另有名“接骨”的中药,如“白接骨”“玉接骨”“接骨草”等,日常接触较少,但也作药用。“接骨”诸药作为草药在民间使用历史悠久,现多入地方标准,仅有“接骨木”在《中国药典》(2020年版)“成方制剂中本版药典未收载的药材和饮片”中有记载。以下细说诸药“接骨”。
忍冬科接骨木
接骨木,《本草纲目》引《本草图经》云“接骨以功而名”。《本草新编》也言“接骨木,入骨节,专续筋接骨”。因其扦插易成活,又名“扦扦活”(《本经逢原》)。接骨木始载于《新修本草》,云“叶如陆英,花亦相似,但作树高一二丈许,木轻虚无心,斫枝插之便生”。据考证,即为今之接骨木。
《湖北省中药材质量标准》(2018年版)收载有“接骨木”,来源于忍冬科植物接骨木的茎枝,有接骨续筋、活血止痛、祛风利湿的功效,用于骨折、风湿筋骨关节疼痛、跌打肿痛、水肿、创伤出血等症。《安徽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9年版)收载的接骨木来源除植物接骨木外,植物毛接骨木也作为其来源之一。《续本事方》将接骨木与乳香、赤芍药、川芎等配伍使用,治跌打损伤、骨折。中成药骨痛药酒、三七伤药胶囊等有用接骨木组方入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接骨木有镇静、镇痛、利尿、抗病毒等作用。不过孕妇禁服。
山茱萸科接骨丹
接骨丹,来源于山茱萸科落叶小乔木植物鞘柄木的叶、茎皮和根,而非指《普济方》接骨丹。其同属植物齿鞘柄木的根皮入药为“大接骨丹”,功效、应用同接骨丹,地方标准中仅有《湖北省中药材质量标准》(2018年版)有收载。大接骨丹有散瘀止痛、温中止泻的功效,用于骨折、跌打损伤、风湿腰痛、泄泻等症。《植物名实图考》所载“绿树如桐,叶似芙蓉,数茎同生一处,易长而质软”,所言应是此种。《红河中草药》还有用大接骨丹治闭经、脱肛的记载。
接骨风来源多
通常所称的“接骨风”,来源于荨麻科亚灌木状草本植物基心叶冷水花(又名冷水花)的全草。有清热解毒、散瘀消肿的功效,主治疮疖、跌打肿痛、骨折、烧烫伤等。民间有用鲜品捣烂绞汁,调食盐少许外涂治烧烫伤。与接骨风易混淆的有中药“寻骨风”,来源于马兜铃科植物绵毛马兜铃的全草。寻骨风有祛风、活络、止痛的功效,虽未被药典收载,但也入了多地地方标准或规范,如《天津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8年版)、《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8年版)等。不过寻骨风含有马兜铃酸,可引起肾脏损害等不良反应,因此孕妇、婴幼儿及肾功能不全者禁用,儿童及老年人慎用。
少数民族药中另有“大接骨风”和“细接骨风”入药。《广西壮族自治区瑶药材质量标准》(2014年版)收载的“大驳骨/大接骨风”来源于爵床科植物黑叶接骨风的地上部分,有续筋接骨、祛风湿的功效。“小驳骨/细接骨风”则来源于爵床科植物小驳骨的地上部分,《中国药典》(2020年版)以“小驳骨”收载,有祛瘀止痛、续筋接骨的功效。中成药驳骨水、伤筋正骨酊等便有用小驳骨组方入药。
其他“接骨”中药
《湖北省中药材质量标准》(2018年版)收载的“白接骨”,来源于爵床科植物白接骨的根茎,有化瘀止血、续筋接骨、利尿消肿、清热解毒的功效。《四川省中药材标准》(藏、彝、羌、苗药材2022年版)则以“玉接骨”之名收载,入药部位有所不同,乃全草入药。《海南省中药材标准》(2021年版)收载的“接骨草”,来源于忍冬科植物蒴藿的茎叶,有清利湿热、活血散瘀、解毒消肿的功效。用于治疗水肿、脚气、脱臼、肾炎、淋浊带下、黄疸、荨麻疹。与接骨木乃同属植物,区别在于接骨草为高大草本或半灌木,而接骨木为灌木或小乔木。
虽之前诸多药学专著命名有所不一,现在则多根据习称和地方标准规范称谓诸药“接骨”,如接骨木仅称接骨木,而无其他“接骨”异名。
腰痛多湿浊
摘自2024-6-27中国中医药报
李克 程苏灵 湖北中医药大学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中明确记载肾着腰痛是由脾肾阳虚、寒湿着腰、痹阻经脉所致,现代《中医内科学》虽将腰痛分为寒湿、湿热、瘀血、肾虚四者,然其皆与“湿浊郁遏”密切相关。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李云海从医30余载,笔者有幸跟随其抄方体悟,现分享一则验案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患者男,40岁,2024年3月26日初诊。主诉:腰痛1年余。患者述1年前无明显诱因见腰部两侧疼痛,或隐痛不适,或刺痛难耐,多阴雨天发作,久立亦加重,起病以来,未予特殊处理,现有进行性加重之势,遂寻求中医治疗。刻下:腰部两侧隐、刺痛,右肩屈伸不利,腹部胀满、时有肠鸣,眠浅易醒,纳可,二便调。舌红,边齿印,苔白腻,脉沉细。
诊断:腰痛(脾肾阳虚,湿瘀阻络)。
治法:温阳化湿,活血通络。
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桂枝10g,炒白芍10g,知母10g,附片15g,杜仲15g,续断15g,怀牛膝15g,炙麻黄10g,炒白术30g,生姜20g,制草乌、川乌各6g,制乳香、没药各6g,炒酸枣仁30g,川芎10g,茯神15g,炙甘草6g。7剂,水煎服。
4月2日二诊:患者服药后诉腰痛缓解,腹胀肠鸣消失,眠渐深沉,但仍感肩部不适。舌红,边齿印,苔白腻,脉缓。守上方,加姜黄10g、桑枝10g。7剂。
4月9日三诊:患者服药后诉诸症明显改善,血压130/100mmHg。舌脉同上。守上方,加鹿茸2g、罗布麻20g、荷叶20g。7剂。后随证加减,继服1月余,诸症基本痊愈。
按 此患者为厨师,久居湿地,湿为阴邪喜伤阳气,阳损不化内湿,内外湿相合、痹阻经脉是其腰痛、肩部不利的关键病理因素,然湿浊不化根本责之于脾肾阳虚。《素问•至真要大论》明言:“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素问•水热穴论》则有“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的论述,若脾肾阳虚功能失职,一则水液运化失司,聚饮留湿,甚者湿挟寒生,郁滞气机而瘀停;二则元阳不旺,卫外不固,招引外湿入里胶结内邪,如是则正愈虚而邪愈盛致病情缠绵难愈,故针对湿浊的治疗,在谨遵《金匮要略》“痰饮当以温药和之”的基础上,应着重温补脾肾阳气以化湿开霾、祛邪通阳。
此患者腰部隐刺痛、肩部不适,结合腹胀肠鸣、苔白腻、脉沉细等症,明系阳虚湿阻、瘀滞脉络之证,治宜温阳化湿、活血通络。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散寒除湿、畅阳宣痹,其中尤其加大炒白术、生姜、附片的剂量,一方面重补脾肾阳气,阳旺湿自化,另一方面,炒白术、生姜健脾固胃、调肠厚便的同时,又可专行水湿滞气,佐制草乌、川乌与附片同用是以增强镇痛破结之力,《本草求真》便有“附子大壮元阳……周身内外无所不至……川乌专搜风湿痛痹”之论;杜仲、续断强肾壮骨,佐怀牛膝、制乳香、没药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炒酸枣仁、川芎、茯神取酸枣仁汤之义以养心助眠,全方共奏温阳化湿、散寒止痛、活血通络之功。二诊诸症缓解,肩部不适考虑与其工作内容相关,遂加姜黄、桑枝增强活通上肢血气之力。三诊诸症明显改善,遂加鹿茸、荷叶扶阳渗湿,罗布麻降压利尿,后随证加减1月余,诸症基本痊愈,疗效确切。
摘自2024-6-27中国中医药报
李克 程苏灵 湖北中医药大学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中明确记载肾着腰痛是由脾肾阳虚、寒湿着腰、痹阻经脉所致,现代《中医内科学》虽将腰痛分为寒湿、湿热、瘀血、肾虚四者,然其皆与“湿浊郁遏”密切相关。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李云海从医30余载,笔者有幸跟随其抄方体悟,现分享一则验案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患者男,40岁,2024年3月26日初诊。主诉:腰痛1年余。患者述1年前无明显诱因见腰部两侧疼痛,或隐痛不适,或刺痛难耐,多阴雨天发作,久立亦加重,起病以来,未予特殊处理,现有进行性加重之势,遂寻求中医治疗。刻下:腰部两侧隐、刺痛,右肩屈伸不利,腹部胀满、时有肠鸣,眠浅易醒,纳可,二便调。舌红,边齿印,苔白腻,脉沉细。
诊断:腰痛(脾肾阳虚,湿瘀阻络)。
治法:温阳化湿,活血通络。
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桂枝10g,炒白芍10g,知母10g,附片15g,杜仲15g,续断15g,怀牛膝15g,炙麻黄10g,炒白术30g,生姜20g,制草乌、川乌各6g,制乳香、没药各6g,炒酸枣仁30g,川芎10g,茯神15g,炙甘草6g。7剂,水煎服。
4月2日二诊:患者服药后诉腰痛缓解,腹胀肠鸣消失,眠渐深沉,但仍感肩部不适。舌红,边齿印,苔白腻,脉缓。守上方,加姜黄10g、桑枝10g。7剂。
4月9日三诊:患者服药后诉诸症明显改善,血压130/100mmHg。舌脉同上。守上方,加鹿茸2g、罗布麻20g、荷叶20g。7剂。后随证加减,继服1月余,诸症基本痊愈。
按 此患者为厨师,久居湿地,湿为阴邪喜伤阳气,阳损不化内湿,内外湿相合、痹阻经脉是其腰痛、肩部不利的关键病理因素,然湿浊不化根本责之于脾肾阳虚。《素问•至真要大论》明言:“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素问•水热穴论》则有“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的论述,若脾肾阳虚功能失职,一则水液运化失司,聚饮留湿,甚者湿挟寒生,郁滞气机而瘀停;二则元阳不旺,卫外不固,招引外湿入里胶结内邪,如是则正愈虚而邪愈盛致病情缠绵难愈,故针对湿浊的治疗,在谨遵《金匮要略》“痰饮当以温药和之”的基础上,应着重温补脾肾阳气以化湿开霾、祛邪通阳。
此患者腰部隐刺痛、肩部不适,结合腹胀肠鸣、苔白腻、脉沉细等症,明系阳虚湿阻、瘀滞脉络之证,治宜温阳化湿、活血通络。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散寒除湿、畅阳宣痹,其中尤其加大炒白术、生姜、附片的剂量,一方面重补脾肾阳气,阳旺湿自化,另一方面,炒白术、生姜健脾固胃、调肠厚便的同时,又可专行水湿滞气,佐制草乌、川乌与附片同用是以增强镇痛破结之力,《本草求真》便有“附子大壮元阳……周身内外无所不至……川乌专搜风湿痛痹”之论;杜仲、续断强肾壮骨,佐怀牛膝、制乳香、没药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炒酸枣仁、川芎、茯神取酸枣仁汤之义以养心助眠,全方共奏温阳化湿、散寒止痛、活血通络之功。二诊诸症缓解,肩部不适考虑与其工作内容相关,遂加姜黄、桑枝增强活通上肢血气之力。三诊诸症明显改善,遂加鹿茸、荷叶扶阳渗湿,罗布麻降压利尿,后随证加减1月余,诸症基本痊愈,疗效确切。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难忘的童年记忆:葶苈
后一篇:三叉神经痛治验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