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治水饮证眩晕

(2024-03-06 09:23:12)
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治水饮证眩晕
摘自2024-3-4中国中医药报
张佩 白玉昊 聂慧 柳艳平 乌海市蒙医中医医院白玉昊自治区名老中医工作室
苓桂术甘汤和泽泻汤是治疗水饮证眩晕的常用经方,若辨证准确,使用原方或略加减投之往往效如桴鼓,但临床中二者病机及症状颇为相似,掌握辨证要点并灵活使用二方可提高临床应用经方的精准度及效率。现举两则验案予以说明。
案一
姜某,女,42岁,2022年8月24日初诊。主诉:心悸伴头晕7天。刻下:心悸,头晕明显,与体位改变无关,劳累时加重,多汗,容易乏力,纳眠可,二便正常,体型肥胖。舌体胖大,舌苔白厚而水滑,右关沉弦紧,脉体偏小。血压140/97mmHg,心率66次/分。既往史:糖尿病病史1年余,口服二甲双胍降糖控制;高尿酸血症,间断使用非布司他治疗;高甘油三酯血症,间断使用非诺贝特降脂。
辨证:脾虚水停。
治则:健脾利水。
方用泽泻汤加减:泽泻50g,白术20g。3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
8月27日二诊:血压126/80mmHg,心率80次/分。头晕改善,心慌未发作。守原方继服14剂。
案二
朱某,女,50岁,2023年4月5日初诊。主诉:头晕恶心1天。患者晨起突发头晕,伴视物旋转、恶心欲呕,自诉与体位改变有关,精神倦怠,头沉重,口干不欲饮水,心悸,小便偏少,大便偏稀不成形。舌质暗,舌体胖大,舌苔水滑,双脉寸关沉紧有力,双尺相对弱。血压150/104mmHg,心率86次/分。
辨证:脾虚水气上冲。
治则:健脾温阳利水。
方用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茯苓40g,桂枝30g,白术20g,炙甘草20g,泽泻50g。3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
5月15日二诊:上述症状再次发作,但发作程度较轻,舌苔稍滑,脉沉紧程度较前减轻,守原方,将剂量减半,5剂。服用1剂后缓解,出现腹泻症状,3剂后痊愈,血压控制在135/85mmHg。
5月20日电话回访,无头晕发作,二便正常。
按 针对水饮证眩晕,苓桂术甘汤着力于温化,是《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代表方剂;泽泻汤适用于脾虚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之水湿蕴结脾胃证,主要治疗作用在于急渗在上之水势,兼崇中焦之土气。在临证中若出现阵发性头晕且与体位改变相关,可用苓桂术甘汤加减;若终日头昏,首如裹,且与体位改变无关,此为泽泻汤的特征性症状。
陈建国在《经方脉证图解》中鉴别了二者脉证的不同,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健脾利湿,可以治疗中焦水饮证之眩晕,治法用辛温升法,具体为升散水饮,脉证特征为“左侧关部中、沉位太过脉”,表示人体正气欲通过升散的方向祛邪,太过脉主要表现在左手。泽泻汤治法为渗利水湿,属降法。其脉证特征为“右关太过脉”或者“右关脉大于左关脉”。脉象表现为水饮脉中的弦脉,故明确此证的病机为水饮,并且应当用降水之法来治疗。综合以上分析,脉证合参,故可以确定案一应用泽泻汤单方,案二应用苓桂术甘汤与泽泻汤合方
眩晕怎么办 形意功法来帮忙
摘自2025-2-12中国中医药报
陈珈萱 北京中医药大学 崔莹雪 王少松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扫码观看功法视频。
眩晕为现今生活中一种常见疾病,除了中西医等各种治疗方式外,医武结合的治疗方法也逐渐进入大众视野。现基于形意拳的理论核心,化形于山西支派的拳法特色,拟眩晕功法处方一则,意求丰富治疗手段,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多元的帮助。
眩晕,在现代医学体系中属于前庭功能障碍,根据病因又分为中枢性与周围性。而在中医学体系中,依据其致病因素和辨证分型,又可分为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湿中阻、瘀血阻窍以及肝阳上亢等。
武术,无论门派,究其根源皆出于实战需要,最终的落脚点都是强健自身,故不局限于某个疾病。武术重在“调气”,调节、调动一身之气,以此推动血行、脉通,基于此达到祛邪治病的效用。目前越来越多的医家、学者逐渐认识到武术之于疾病不仅可“防”亦可“治”。
形意拳讲究内意与外形的高度统一,其创立之初名为心意六合拳,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故在行练过程中秉持“用意不用力”的宗旨。
本方中各功法均取坐位。准备一圆凳,四周无椅背阻挡,底部无滑轮,需支撑平稳,坐于其上应感双脚扎实着地、双腿自然放松。动作重复次数取9及9的倍数,通常建议选择9、27、36、54、108等,下文即以36为例。本方功法从发力到内涵,均有循序渐进之意,层层递进,具体功法如下。
预备式
正坐:坐于圆凳之上,不偏不倚,保持脊柱正直无过伸,双足底平稳着地,双手手心向下,按于大腿腿面之上,四肢自然放松,双目向前平视。
调息:摒除杂念,呼吸通畅,鼻吸口呼,均匀深长。
功法一 推丹田
意为气的募集与唤醒。
起式:双手掌侧相对合于腹前,掌根与丹田呼应,四指指向正前方。保持两掌面贴合,自腹前匀速抬举两臂,同时伴鼻均匀吸气,直至掌根与百会(位于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呼应,四指指向正上方,停顿3秒;随后保持两掌面贴合,两臂匀速下落,同时伴口均匀呼气,直至两掌归于原位。
推拉:两手自掌根至指尖逐渐分开,与腹壁贴合,两肘后拉使两掌自前腹轻擦滑动,拉至左右侧腹,以掌根将要抬离身体为限;随后两掌自左右侧腹推回前腹,并再次掌心相对合于腹前,同起式。如此往复一次计数为1,重复36次,期间口齿微合,均匀呼吸即可。最后一次两掌合于腹前时,调息,同时两手缓缓分开,回落,掌心按于两大腿面之上,功法一结束。
注意事项:在重复动作过程中,意在掌根,动作为掌根所领;不必过于用力挤压腹部,两掌与腹壁有粘连之意、掌根有推动之意即可。动作结束后可有小腹微热、微胀之感,肠鸣可增加,或有排气。
功法二 叩风池
意为疏调胆经之气。
起式:双目轻闭,头微低,两掌心覆于两耳上,两掌后旋,四指指向后方,内劳宫(在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与听宫(位于面部,耳屏正中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相对,掌根与面部轻贴,手指自然分开、弯曲,轻轻环抱后枕部,两食指位置基本覆于左右风池之上。
轻叩:以掌根为轴,两手似扇做小幅度开合运动,使食指匀速叩击风池,计数36下。随后睁眼、抬头,两手回落至腿面上,调息,功法二结束。
注意事项:该动作支点为掌根,掌心不宜将外耳道压实以至动作僵硬、耳部不适;除食指外其余四指随之自然摆动即可,可自然叩击到后枕部及颈部。动作过程中可有口齿生津,待结束后自然吞咽即可。
功法三 开耳门
意为疏导三焦之气。
起式:两手放松手指微弯,五指自然分开,拇指指腹按于左右耳门(在面部,当耳屏上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后缘,张口有凹陷处),小指指尖按于左右攒竹(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其余三指自然分布于前额,起支撑作用。双目轻闭,两肩放松,两肘自然下垂。
按揉:双手五指吸定,稍用力,以肩为轴,十指带动面部肌肉做整体转动按揉;同时,以第一掌指关节为轴,大拇指在耳门穴处做转动按揉。转动1圈计数为1,顺时针转动36圈,后逆时针转动36圈。
疏导:按揉结束后,双目缓缓睁开,拇指自耳门向耳后滑动至乳突部,其余四指保持相对位置不变随之向后滑动(指腹可经过额、顶、颞),重复3~6次。随后双手回落,调息,功法三结束。
注意事项:在该动作中指腹要对皮肤、肌肉有一定的压力,但不宜用力过大至手臂、手指僵硬。
功法四 拍百会
意为震荡诸阳之会,提振阳气。
起式:左手掌心向下按于大腿面之上,尽可能向膝靠近,以身体保持中正、左臂无明显牵拉感为度。右臂自体侧缓缓抬起,自然弯曲,右手掌心向下距头顶10厘米左右,与百会相呼应,四指保持并拢,拇指自然伸直,全掌自然柔韧,双目轻闭,口齿微合。
拍打:以右肘关节为轴,小臂整体运动,以并拢的四指为接触面,腕关节及各掌指关节保持自然柔韧,四指似鞭尾甩至百会,匀速拍打36下。随后右手回落,掌心向下按于腿面,调息。左右交替,依上述要领再行左手匀速拍打36下。左手回落,调息,功法四结束。
注意事项:在拍打过程中,以肘为轴,其他各关节自然柔韧,只建立一个通路,使意达四指;肌肉关节应较为放松,不宜用力过大。
功法五 摇首尾
意为交通阴阳,通调任督二脉之气。
起式:脚尖着地,脚跟踮起,双手掌心向下按于膝上,百会上领,会阴下沉。
摇动:脚尖与地面吸定,掌与膝吸定,臀部与圆凳吸定,会阴为支点,百会为动点,上半身为一整体做划圈式摇动,摇动一圈计数为1,先后顺时针、逆时针各36圈。随后身体归于中正,脚跟缓缓落下,调息,功法五结束。
注意事项:摇动过程中,不必追求倾斜角度过大,脊柱不可弯曲。

滋阴清热养心安神安神补心丸

 (2024-03-06 05:31:39)[编辑][删除]
滋阴清热 养心安神
安神补心丸
摘自2024-3-4中国中医药报
尚学瑞 河南省辉县市中医院
吴女士是一名教师,因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等缘故,经常失眠。她以前曾找我用中药治疗过一段时间,效果不错。最近她又睡不好,伴头昏、心慌等症状,想吃点中成药调理。我诊察后,觉得用安神补心丸较合适,并科普了有关知识。下面来了解这款药。
组成与功效
安神补心丸载于1965年8月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主编的《中药制剂手册》,为上海中医学院研制方,2000年入载《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原方是将丹参、五味子(炙)、石菖蒲碎成细末;将合欢皮、菟丝子、墨旱莲、女贞子(炙)、首乌藤、地黄、珍珠母七味药,混合,加水煎煮两次,合并煎液,浓缩至稠膏,唤作安神膏。然后将安神膏与上述细末混合,泛制成丸,干燥即得。其功能为“养心安神”,主治“由于思虑过度、神经衰弱引起的失眠健忘、头昏耳鸣、心悸等症”。
现行中成药安神补心丸采用原方成分,由丹参、五味子(蒸)、石菖蒲、安神膏〔合欢皮、菟丝子、墨旱莲、首乌藤、地黄、珍珠母、女贞子(蒸)〕,加辅料明胶、滑石粉、蔗糖、色素制成。本药有养心安神之功,用于心血不足、虚火内扰所致的失眠及心悸证,症见入睡困难或眠而多梦、易醒,心中动悸,烦躁易惊,或五心烦热、盗汗,口燥咽干,头晕耳鸣,健忘,腰膝酸软,神疲乏力,或面色不华,舌淡红少苔,脉细弱或细数。药理学研究发现,本药有镇静及抗惊厥、增强学习记忆能力、抗心律失常等作用,现代可用于治疗神经衰弱、围绝经期综合征、贫血、心律失常、心肌炎、中风后遗症等见上述证候者。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主神志、藏神,人体要维持正常的血液运行和正常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必赖于心血充盈,而心血充盈也与肝肾密切相关。若心之阴血不足,不仅导致神志烦乱不安,而且衍生虚火,从而引起失眠、心悸、烦热、健忘等症,治当补心血、清虚火、安心神。
方中丹参苦而微寒,主入心经,可养血活血凉血,并清心除烦安神;五味子味酸性温质润,可滋肾敛阴,生津敛汗,宁心安神;石菖蒲辛苦性温,芳香燥散,可开窍聪耳,宁神定志;安神膏之七药以法制得,合能滋养肝肾、补益精血,又清热凉血、安神定悸。全方重在补血凉血、滋阴清热,辅以镇心安神,可标本兼治,达到助眠定悸之目的。
服法及禁忌
本品为包糖衣的浓缩水丸,除去糖衣后显棕褐色,味涩、微酸。每15丸重2克,口服,一次15丸,一日3次。目前市售的同成分品种还有胶囊、颗粒、片剂等剂型,按说明书服用即可。
服药期间,忌烟酒及辛辣、油腻食物,不宜饮用浓茶、咖啡等兴奋性饮品。要保持情绪乐观,劳逸适度,忌生气恼怒。感冒发热患者不宜服用。有严重慢性病者以及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者,请在医师指导下服用。服药7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健脾养心法治疗睡眠障碍

  (2024-03-06 05:40:53)[编辑][删除]
健脾养心法治疗睡眠障碍
摘自2024-3-4中国中医药报
廖成荣 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
令狐某,男,27岁,2023年10月29日首诊。主诉:睡眠障碍3年余。3年前,患者因学业压力大导致反复睡眠障碍,具体表现为入睡困难,梦多,容易惊醒,曾多次在当地医院接受治疗,效果均不佳。刻下:入睡困难,梦多,容易惊醒,伴四肢冰凉、易汗出,纳食可,大便溏。舌质淡,边有齿痕,舌苔薄白,脉弦细。
诊断:西医诊断为睡眠障碍,中医诊断为不寐。
辨证:心脾两虚,心神失养,兼虚寒内盛
治法:健脾养心,安神助眠,佐以温阳散寒。
方用生脉散、六君子汤合当归四逆汤:党参24g,麦冬15g,醋五味子6g,炒白术18g,茯苓24g,甘草6g,陈皮12g,姜半夏(先煎)24g,夏枯全草30g,黄芪45g,煅龙骨(先煎)30g,煅牡蛎(先煎)30g,墨旱莲30g,仙鹤草45g,桑叶18g,浮小麦55g,小通草9g,细辛6g,当归12g。5剂,每日1剂,水煎服。
11月28日二诊:服药后四肢冰凉减轻约70%,汗出减轻约一半,睡眠较前稍改善。舌质淡,有齿痕,舌苔薄白,脉弦细。守前方,将姜半夏加至30g、当归加至15g,继服5剂。
12月21日三诊:服药后睡眠质量大为改善,基本不影响日常休息及生活,四肢冰凉改善约90%,汗出减轻约80%。舌质淡,舌苔薄白、中部偏腻,脉弦细。守前方去墨旱莲加桂枝10g、薏苡仁30g,嘱继服5剂以巩固疗效。后随访,诸症消失。
按 睡眠障碍,中医称之为“不寐”,《黄帝内经》称其为“不得卧”“目不瞑”,乃邪客脏腑,卫气不能入阴所致。《素问•逆调论》云:“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本案患者有长期睡眠障碍,具体表现为入睡困难,梦多,容易惊醒,伴四肢冰凉、易汗出。结合其舌脉,考虑为因长期学业压力大、思虑过度以致损伤脾胃,健运失司,气衰血少,心失所养,故见不寐;气损及阳,阳气不足,津液失去固摄而出现汗出;阳气不足,经脉受寒,寒邪凝滞,血行不利,阳气不能达于四末,营血不能充盈血脉,故四肢冰凉。提炼病机为心脾两虚,心神失养,兼虚寒内盛,治应以健脾养心、安神助眠,佐以温阳散寒。
方中党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安神,炒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姜半夏与党参合用,取六君子汤之意,以健脾燥湿、充化气血。
夏枯草与半夏配伍治疗失眠,效果显著。半夏治疗失眠,可谓由来已久,《灵枢》所载的半夏秫米汤是治疗“胃不和则卧不安”的名方,《本草纲目》将半夏列入治疗失眠的药组中。夏枯草亦是治疗失眠的常用药,特别对于肝阳偏亢兼有眩晕之失眠症,效果尤显。《重庆堂随笔》谓夏枯草“散结之中,兼有和阳养阴之功,失血后不寐者,服之即寐”。《本经疏证》亦谓其能“通阴阳……治不眠”。将半夏、夏枯草二药合用治疗失眠亦早已有之,如《重订灵兰要览》谓“不寐之证……椿田每用制半夏、夏枯草各五钱,取阴阳相配之义,浓煎长流水,竟覆杯而卧”。夏枯草“四月采收,五月枯”(《本草品汇精要》),《本草纲目》记载夏枯草为“夏至后即枯,盖禀纯阳之气,得阴气则枯”。而半夏生长在夏至以后,“五月半夏生”(《礼记•月令》),此时正是阴阳二气开始发生变化的时候,阴气渐渐在地下开始萌动,故古人谓“夏至一阴生”。半夏、夏枯草配伍正顺应了天地间阴阳盛衰的自然规律,也暗合了人体营卫循行的节律。故《医学秘旨》载:“盖半夏得阴而生,夏枯草得阳而长,是阴阳配合之妙也。”夏枯草禀纯阳之气,能使浮散的卫气收于阳分,半夏得阴而生,又可把卫气从阳分引入阴分,二药配合,可恢复营卫如环无端的正常循行,帮助重建人体昼夜节律。
同时,合桑叶增强滋补肝阴之功,合浮小麦增强固表止汗之功,加当归、旱莲草养血益阴以安神,加细辛温经散寒,合通草通利血脉以畅血行,加煅龙骨、煅牡蛎镇静安神,仙鹤草补虚扶正。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养心、安神助眠、温阳散寒之效。
二诊时诸症缓解,前法奏效,在原方基础上加大半夏剂量以求“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和得者也”(《灵枢•邪客》)之功,加大当归剂量以增强养血安神之效。
三诊时诸症进一步改善,故去旱莲草,而增桂枝以温经散寒,桂枝与煅龙骨、煅牡蛎、甘草配伍,即有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之意,以巩固疗效。因舌苔中部腻,故加薏苡仁健脾渗湿。回顾整个治疗过程,辨证准确,方药得当,故疗效较为满意。

[转载]伤寒论纯条文背诵版-徐风瑞整理发布(辨霍乱病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2012-09-18 20:11:11)[删除]
标签: 

转载

分类: 传统医学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382、问曰,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此名霍乱。

383、问曰: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名霍乱。霍乱自吐下,又利止,复更发热也。

384、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本呕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失气,仍不利者,此属阳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也。下利后,当便硬,硬则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能食,过之一日当愈,不愈者,不属阳明也。

385、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386、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387、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388、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389、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390、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汤主之。

391、吐利发汗,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392、伤寒阴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裈散主之。

393、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

394、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

395、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

396、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397、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398、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