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龙葵龙胆苦寒清热解毒身安——诗词中的龙葵龙胆及其药用价值

(2024-02-03 03:55:17)
汗蒸的正确打开方式
摘自2024-2-2中国中医药报
周文清 北京市延庆区妇幼保健院

龙葵龙胆苦寒清热解毒身安——诗词中的龙葵龙胆及其药用价值

  (2024-02-03 08:34:37)[编辑][删除]
龙葵龙胆苦寒 清热解毒身安
——诗词中的龙葵龙胆及其药用价值
摘自2024-2-1中国中医药报
黄新生 河南省武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化碧何年自醢龙,一茎瘦玉琢寒筇。鱼鳞蘸恨波光艳,鹊脑萦愁篆缕浓。
视草索声清悄悄,护花铃影翠重重。胆瓶秋色堪酬对,卧听蒲牢送晓钟。
这首《龙胆》是明末清初诗人彭孙遹的作品,通过描写龙胆草的形态典故,抒发心中的愁苦之情。龙胆是常用的清热类中药,因叶如龙葵,味苦如胆而得名。而龙葵是一种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常见植物。
龙葵解毒疗疮痈
龙葵呈紫黑色,味道和枸杞子有点相似。明末清初王夫之《续落花诗三十首•其二十九》:“白荼红蓼今承乏,燕麦龙葵旧有秋。”

“龙葵滋味苦甘全,寒滑原来毒已捐。效著热消兼美士,功垂血散并婵娟。便艰利水根能矣,疔肿除疼子有焉。最是令人堪爱处,筋当伤损善相连。”(清代朱钥《本草诗笺•龙葵》)中药龙葵为茄科植物龙葵的全草,味苦,性寒,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消肿的功效,用于疔疮、痈肿、丹毒、跌打扭伤、咳嗽、水肿的治疗。龙葵子为龙葵的种子,具有清热解毒、化痰止咳的功效,用于咽喉肿痛、疔疮、咳嗽痰喘的治疗。龙葵根具有清热利湿、活血解毒的功效,用于痢疾、淋浊、尿路结石、白带、牙痛、跌打损伤、痈疽肿毒的治疗。
龙胆清热泻肝火
龙胆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有节,和竹子有点相似,但却低矮,高度只有半米左右。清代叶志诜《神农本草经赞》中描写龙胆“茹苦若饴,味宜尝胆。葵叶阳倾,竹枝露泫。银蒜菀垂,金铃孰撼。夏茂冬藏,宿根勿剪”。
龙胆味道极苦,自古便是入药的良材。《神农本草经》将龙胆列为上品,载其“主骨间寒热,惊痫邪气,续绝伤,定五脏,杀蛊毒”。易水老人张元素总结龙胆功用有四:一是除下部风湿,二是除下部湿热,三是祛除脐下至足肿痛,四是治疗寒湿脚气。清代张望《古今医诗•龙胆》:“龙胆苦寒气味厚,下泻之功防己耦。风湿湿热若干证,脐下至足肿痛忧。胆肝气益火邪泄,上行外行酒浸甊。”
“吴兴龙胆草班(斑)斓,性味尝来最苦艰。叶似龙葵无异样,根同牛膝一般颜。湿瘀防己堪同使,火郁柴胡可共攀。晓起若教空腹饵,便溲不禁水潺湲。”(清代赵瑾叔《本草诗•龙胆草》)中药龙胆为龙胆、条叶龙胆、三花龙胆或滇龙胆的干燥根及根茎,味苦,性寒,归肝、胆经,具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的功效,用于肝胆实火之头胀头痛、目赤肿痛、耳聋耳肿、口苦胁痛、湿热黄疸、小便淋痛、阴肿阴痒、湿热带下、热病惊风抽搐的治疗。近代王剑宾《国药诠证》载:“龙胆治湿已化热之病奏效甚捷,惟燥而不润,故血热者须与润药同用,以燥血可以伤气而助热也。”
“苦涩多寒龙胆草,阴沉相火最能清。疸黄痢下咸堪去,风湿全消定痫惊。”(清代王如鉴《本草约编•龙胆》)龙胆苦寒,清热燥湿之中,尤善清下焦湿热,常用治下焦湿热所致诸证。龙胆与苦参同用,或配伍栀子、大黄、白茅根等,可治疗湿热黄疸,如清代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之苦参丸;配伍泽泻、木通、车前子等,可治疗治湿热下注所致之带下黄臭、阴肿阴痒、湿疹瘙痒,如李东垣《兰室秘藏》之龙胆泻肝汤。
“龙胆苦寒,疗眼赤疼,下焦湿肿,肝经热烦。”(明代龚廷贤《药性歌括四百味•龙胆草》)龙胆苦寒沉降,善泻肝胆实火,配伍柴胡、黄芩、栀子等,可治疗肝火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强中、胁痛口苦,如李东垣《兰室秘藏》之龙胆泻肝汤。龙胆草大苦大寒,既能清利肝胆实火,又能清利肝经湿热,是龙胆泻肝汤的君药。清代魏之琇《续名医类案》载,明代有一妇人常无故发怒,感到小腹痞闷,时而寒冷时而发热,此外还有尿频、白带过多、面青口苦等症状,吃了很多药也没有效果,后来找到名医薛立斋诊治。薛立斋认为妇人是积愤不能发散所致,用龙胆泻肝汤治疗,妇人服药不久后痊愈。又用加味逍遥散和八珍汤调理,使妇人完全康复。
“草龙胆治肝经热,黄疸时行湿下焦。明目上升须酒浸,惊疳客忤总能消。”(明代沈应旸《药性诗决•草龙胆》)龙胆善泻肝胆实火,配伍牛黄、黄连、钩藤等,或配伍黄柏、大黄、青黛等,可治疗肝经热盛,热极生风所致之高热惊风抽搐。
“大寒小毒性兼全,苦涩尝来味更然。沉降偏教腑脏定,峻严却使绝伤连。肝邪焦湿相将去,目肿肠虫次第捐。脾胃若虚宜禁服,恐遭呕泻致忧煎。”(清代朱钥《本草诗笺•草龙胆》)按照炮制方法不同,龙胆可分为生龙胆、酒龙胆和龙胆炭。生龙胆常用于清热燥湿,酒龙胆常用于上焦及肝胆实火,龙胆炭常用于清肝凉血。龙胆苦寒,脾胃虚弱者忌用,阴虚津伤者慎用。

中医膏方脉案中的科学艺术——《何焕荣中医膏方集》评介

 (2024-02-08 16:56:37)[编辑][删除]
中医膏方脉案中的科学艺术
——《何焕荣中医膏方集》评介
摘自2024-2-5中国中医药报
姜宏 江苏省苏州市中医医院
笔者有幸通读刚刚出版的由何焕荣、浦明之、周运海编著的《何焕荣中医膏方集》线装书,书香墨浓,沁人心脾,耳目一新。厚重的纸质感,别具一格的版型,细玉罗布的精美小楷,显示着千百年来吴文化和吴门医派的历史底蕴。
何焕荣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苏省名中医、苏州市中医医院主任中医师。
《何焕荣中医膏方集》,是一部用王羲之风格笔墨写就的数十例颇具代表性的膏方脉案,涉及咳嗽、哮喘、肺癌、头痛、眩晕、中风、心悸和失眠等常见病、多发病甚至是疑难杂病,从主诉兼证、病因病机、四诊合参,到理法方药、君臣佐使,尽显动静结合之妙、药到病除之功、小楷艺术之美。每个医案均附有按语解释、病因病机分析、经方时方引用、辨证加减奥妙。这部膏方集也是何焕荣先生从医六十余年的一个缩影特写。读来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启迪感慨。
膏方的科学性
从某种意义而言,中医药学具有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思维科学三大属性。膏方又称大方,是中医药学的精华,辨病辨证辨体质后量体用药,调补调衡调和,一人一方,针对性强。膏方应用于疾病矛盾的普遍性中寻找特殊性,在疾病矛盾的特殊性中又不忘普遍性,可视作是精准治疗的一种表现形式。每料膏方均要通过脾胃后天之本加以运化吸收,才能达到功效。叶天士有“胃以喜为补”之说。补药多为“静药”,需辅以芳香轻灵走窜之“动药”。对此,何焕荣先生用运脾健胃之品,如青陈皮、砂寇仁、江枳壳、沉香曲等,旨在寓动于静,以求临证高效长效。
国医大师颜德馨曾提出膏方的用药原则在于:“重视脉案书写,辨证立法;分析体质差异,量体用药;调畅气血阴阳,以衡为期;重视脾胃功能,以喜为补;组方动静结合,通补相兼。”膏类分为荤胶和素胶,荤胶有阿胶、龟板胶、鹿角胶等,素胶有金樱子膏、桑椹子膏、枇杷叶膏等,组方选用大有科学讲究。开具膏方有标准,制备膏方有工艺,服用膏方有适应症、禁忌和误区,这些均彰显医家之功力、临证之心法、制备之精致、服用之恰当,此在《何焕荣中医膏方集》也有详尽的阐述。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来找何焕荣先生的就诊者,可谓络绎不绝。其中,有年逾古稀的老人,有求子心切的妇女,有慢疾缠身的患者,更有因工作压力山大而难寐的白领。他总是和蔼可亲,并每每妙手回春,让患者转悲为喜。
脉案的艺术性
我感到,何焕荣先生在临证中有“三个注重”,即注重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一气呵成,注重美好医德、关怀患者,注重医学、文学、书法艺术三位一体。曾记否,老一辈中医大家们多用毛笔在折叠式大方笺上开方,处方无论从医道哲理,还是从文学艺术,脉案都非常讲究。一份精致的膏方医案,不仅仅是一个医案记录,而且也是一件科学文化的艺术之品,可赏可悦可鉴。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在一定层面上,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
唐代著名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云“四美具,二难并”,《何焕荣中医膏方集》也是如此。其有四美——医德美、医术美、脉案美、书法美;二难——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难得有如此交相辉映的有机统一。何焕荣先生的小楷,颇有童子功,字字有法度,取法似王羲之,像米芾、赵孟頫,写得很有味道。这也是当下鲜见的一部用小楷书法艺术写成的名中医医案集。
医学的人文性
何焕荣先生潜心学问,持之以恒,教书育人,治病救人,成为当代吴医大家。而这部毫无保留、精心总结的膏方脉案,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便于后辈学习复盘,更表现出他助力后学的倾心之度。
国医大师施杞在为该书作序中表示:“既有临证经验,也有教书育人,更有收藏价值。医如其人,文如其人,字如其人。”《何焕荣中医膏方集》闪烁着推陈出新和继承创新的光芒。
值得一提的是,《何焕荣中医膏方集》出版的由来很简单,诚如何焕荣先生在该书“后记”中坦言:“2022年虎年初春,奥密克戎新冠病毒肆虐苏城,中医院老专家门诊奉命暂停,宅家,趁隙提笔练楷,总结历年冬令膏滋临床验案汇成本册,以飨共勉。”读此,一种可佩的敬业精神,相信定会在读者心中油然升起。
弹指挥间,白驹过隙。1982年我进入苏州市中医医院工作,与何焕荣先生相识相知迄今已有40多年。在我眼中,他温文尔雅,大医精诚,医者仁心,临证严谨,处方精致。我也时常请教他一些临证经验,特别是如何使用药对、药量,不一而足。
这部精美的小楷膏方集,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何焕荣先生对工作的负责、对患者的热忱。
捧读《何焕荣中医膏方集》,正逢新年伊始,信笔写来直抒胸臆,并聊表感激之情、贺忱之意。

   夏季出汗,是人体体温调节的正常机制,但动辄出汗则是不健康的表现。比如有的人稍微一运动就大汗不止,汗珠滚滚而下。有些中老年人出汗后还常常伴有头晕、气短、食欲不振、困顿疲惫等症状。中医认为,动辄出汗多为气虚,汗孔开合失职、统摄无权所致。“肺气不足、卫阳不固”,汗多最易伤津耗气,尤其对于身体较虚弱或平时缺少体育锻炼的人来说,过多出汗很容易降低身体对外界的抵抗力,导致着凉感冒,进而引发关节、肠胃不适等。

   现代人工作压力大,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缺乏体育锻炼,起居不规律也是引起气虚的重要原因。一般来说,气虚患者还可能有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容易激动或情绪常处于低谷等问题。这些在中医看来属于亚健康状况,可以通过长期中低强度的锻炼和合理的生活饮食来改善。

   一位大学教授,48岁,平时除教学外,还承担科研任务,经常加班到深夜,晚上睡眠欠佳,逐渐出现神疲乏力,头晕气短,食欲减退等症状,尤其是动辄汗出,吃饭也是满头大汗,稍一活动,就想淋浴了一样,夏天出汗更明显,而且一吹空调则容易感冒。根据症状和脉象,这个患者是典型的气虚多汗,由于平时工作劳累,暗耗气血,致使卫气不足,调节汗孔开合的能力下降,以致容易出汗,活动后更为严重。给予益气养阴,调和营卫的方法治疗后,患者出汗的症状大大减轻了。嘱咐患者平时可以常喝党参乌鸡汤来调理。

   夏季容易出汗是常态,但如果天气凉爽时仍然汗如雨下,或者伴有身体其他系统的不适,就应该用中医药调理了。

   要调理气虚引起的多汗应以益气补气为主。可选服补中益气丸、生脉饮以培土生金、益气敛汗,或嚼服西洋参、人参等。平时建议尝试多喝党参乌鸡汤进行调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