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蒸的正确打开方式
(2024-02-03 03:55:17)
汗蒸的正确打开方式
摘自2024-2-2中国中医药报
周文清
北京市延庆区妇幼保健院
今冬最大流量无疑是新晋网红“尔滨”,南方小土豆们不仅被银装素裹的冰雪美景震撼,还纷纷前往大澡堂子“坦诚相见”,让东北洗浴文化和汗蒸进入广大网友的视线。那么汗蒸究竟有哪些讲究,是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汗蒸呢?下面了解一下。
什么是汗蒸
汗蒸作为热疗的一个分支,具有悠久的历史。汗蒸是中医治法中“汗法”的分支。《本草纲目》中便有“熏蒸、渫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的记载。《伤寒括要•蒸汗法》中也详细描述了汗蒸治病的操作方法:“主服药不得汗。故天寒汗不得出,宜行此法。以薪火烧地良久,令极热,扫去灰以沸汤洒之。取蚕沙柏叶桃叶糠麸,铺于烧热地上,可侧手厚。铺席于上,令病人卧之,更温覆之,移时汗出。”
汗蒸有哪些好处
汗蒸通过增加汗液的排出,可疏通经络、祛除外邪。经络是气血的通道,经络不通最典型的表现就是疼痛,即所谓“不通则痛”。汗蒸后经络通了,气血运行顺畅了,疼痛自然消失。《医宗说约》中便有相关论述,“头痛发热,恶寒项背强,身体痛拘急,怫郁面赤,身痒,脉浮紧或浮数无汗者”属表证,强调“在表者,汗之”,并提出“若在深山穷谷无药处”,便可用汗法,“候周身及脚心俱透即愈”。可见,汗蒸对于外感风寒或寒湿造成的四肢关节痹痛等,具有一定辅助治疗效果。汗蒸还可以通过促进人体气血运行,起到活血祛瘀的作用。
从西医角度看,汗蒸时温度升高,可使全身毛细血管扩张,改善微循环,改善机体组织含氧量;也可加快全身淋巴循环,调节新陈代谢,增强身体免疫能力。
汗蒸并非人人适合
汗蒸作为一种休闲保健方式,大多数人均适宜,尤其是适合于基础代谢率低、四肢不温、不易出汗,有关节酸胀、腰椎和颈椎疼痛、肌肉僵硬、浑身疲劳等不适症状者。但汗蒸并非人人适用,需科学选择,以下几类人最好不要汗蒸。
第一,有出血倾向者、月经期女性。经期女性由于子宫内膜脱落导致局部毛细血管破裂出血,若此时汗蒸,高温会加快人体血液循环,导致出血增加,可能引发贫血。第二,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开放性肺结核或结核活动期、癌症晚期等患者,或心脏装有起搏器者。第三,有传染性皮肤病者,或皮肤表面有创口、溃疡、炎症及烧伤患者。第四,高龄老人、孕妇、婴儿须慎用汗蒸,汗蒸时应有人监护。
汗蒸记牢四个“不”
不贪多
每次汗蒸时间以30分钟左右为宜,也可根据个人耐受力做适当调整。过度或频繁汗蒸会使体内水分流失过多,会导致血容量不足、电解质紊乱,甚至出现血压下降、头晕、昏扑等情况。应避免频繁、过度汗蒸,汗蒸后要及时补充水分。如果汗蒸时感到头晕、不适,应立即中止,及时饮用适量温水。
不贪凉
《金匮要略》云:“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汗蒸后腠理疏松,寒湿风邪易入侵人体,应注重保暖。汗蒸后不宜立即淋浴,应用毛巾擦干身体,不要饮用冷饮和直接接触冷水。
不贪快
饭后不宜立即进行汗蒸。汗蒸时,人体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导致血液流向皮肤等处,肠胃供血不足,可能导致消化不良。
不偷懒
化妆者在汗蒸前应先卸妆洗脸。汗蒸过程中,毛孔处于舒张状态,若此时皮肤表层被厚厚的粉底遮盖,毛孔中脏东西不易排出,容易引发毛囊炎症。
从“潜龙勿用”说病后调养
(2024-02-03
08:23:54)[编辑][删除]
从“潜龙勿用”说病后调养
摘自2024-2-1中国中医药报
黄鸿昊 暨南大学中医学院
龙是《周易》中重要的意象及含义之一。《周易》借喻龙的意象说明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变化,如从潜龙到亢龙等阶段解释事情不同的进展。《周易•乾卦》爻辞:“初九,潜龙勿用。”说的是事物处于起始阶段,理当韬光养晦、积攒力量,等待合适时机,从而避免灾害。
病后调养是瘥后防复的重要过程。龙属阳,“潜龙”好比潜藏、积存人体阳气。因病后阳气虚弱,身体需要时间恢复,必须审慎爱护,忌讳消耗阳气、伤精。《古今名医汇粹》载:“盖阳气以潜藏为贵,藏则勿亢,藏则可久。”可见阳气潜藏有利于康复和发展。生病后必须注意戒忌,应该恰当地“勿用”,以免影响阳气潜藏。在起居上,合理作息,不妄作劳,例如不熬夜影响阳气潜藏、不过劳损害阳气,亦要注意保暖,防邪外袭。在欲望上,忌嗜欲和房劳。在饮食上,病后胃气虚弱,因此尽量饮食清淡,忌酒、生冷、肥腻、煎炸等食物,需要养脾胃,慎过饱。在情志上,保持内心宁静,发怒、过悲等情绪会影响身心健康。另一方面,损伤阳气必然导致变证或复发,老人、小儿及孕妇在病后调养尤需特别注意。
《内经》指出“生病起于过用”,而适当“勿用”“慎用”有助于治疗和康复。“勿用”也是一种警觉,以阻止病情恶化,走向极端,有既病防变之用。另外,中医认为冬季是收藏的季节,潜藏有利于来年春天身体阳气的生发,人体若冬季不收藏,第二年春天身体健康会受影响,可能导致疾病。同理,生病后潜藏是为康复打下良好基础。
从“潜龙勿用”理念出发,我们病后要注重早期调养、病后防复,藉由潜藏而养精蓄锐、趋吉避凶,使阴阳调和,避免加重疾病或遗留后遗症。
游杭州品东坡肉
摘自2024-2-1中国中医药报
缪士毅 中共浙江省永嘉县委组织部
我每次出差浙江省杭州市,总要品味一下杭帮传统特色名菜东坡肉。虽然早年在杭求学4年,已不知多少次品尝过东坡肉,但至今一有机会到杭州,我还是忘不了点上一道东坡肉以解馋。
在杭州,不论是宾馆还是酒店,那端上来的东坡肉薄皮嫩肉,色泽红亮,形整不散,香气浓郁,让人馋涎欲滴。送入口中,但觉软烂酥透,油润不腻,其美无比,大快朵颐。在杭州品尝东坡肉,百年老店楼外楼是不错的选择,这里风景如画,环境幽静,尤其是楼外楼的大型壁雕《东坡浚湖图》,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也让人从这浚湖图中联想起东坡肉的由来。
苏东坡不仅是一位大文学家,也是一位大美食家,他自称“老饕”,精于美食,善于烹调菜肴,常常自己下厨烹调,邀友人品尝分享。从他的《老饕赋》《食猪肉》等饮食方面的文章中,就可看出其对烹调的爱好。苏东坡爱吃猪肉,北宋神宗元丰二年,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黄州猪肉质量好,价格又便宜,于是亲自掌勺烹制猪肉,并将烧肉方法予以总结,赋成一首《食猪肉》诗:“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烟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苏东坡当时在黄州烹调出来的烧肉,并没有予以命名,但其独特的烹调方法,却成就了后来人们以其名命名的东坡肉。
说起东坡肉,还有一个掌故。相传苏东坡在任杭州太守时,发动民众疏浚西湖,还用挖起来的泥修筑了长堤,并建桥以畅通湖水,使西湖旧貌变新颜。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谢苏东坡做的这件好事,人人都夸他是个贤明的父母官。听说他在徐州、黄州时最喜欢吃猪肉,于是到过年的时候,大家就担着猪肉来给他拜年,以表心意。苏东坡觉得猪肉来自民众,应让疏浚西湖的民工来享受。非但自己不吃,还让家人将猪肉切成方块,按照他总结的“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的烧肉经验,烹制成佳肴,并连酒一起送去犒劳民工。烹调时,家人将苏东坡吩咐的“连酒一起送”误为“连酒一起烧”。结果加酒烹调出来的猪肉更加鲜美浓郁、香醇可口,吃过的人无不称赞。于是,人们传颂苏东坡的为人,又将此独特风味的菜肴取名为“东坡肉”。
后来,杭州有家菜馆的老板见人们都夸东坡肉味道好,便灵机一动和厨师商量,让厨师也把猪肉切成方块,烧得红软酥烂,挂出“东坡肉”的牌子。牌子挂出后,这家菜馆的生意日益红火,顾客络绎不绝。别的菜馆看着眼红,也都学着做东坡肉。一时间,杭州满城菜馆都烹调东坡肉以招揽生意。随后,经历代厨师的不断总结发展,东坡肉被公推为杭州一道名菜。
东坡肉以猪五花条肉为主料,葱、姜、绍酒、白糖等为调料。烹调时,将条肉切成方块,焯水洗净,砂锅内放入葱、姜块垫底,条肉皮朝下放在葱姜上,加入酱油、白糖、绍酒、葱结,加盖先用旺火烧开,再转小火焖2小时,然后将肉块装入陶罐,加盖,以桃花纸密封,上笼蒸透即成。
东坡肉的主要食材为猪五花条肉。《中药大辞典》记载,猪肉具有滋阴润燥之功,用治热病伤津、消渴羸瘦、燥咳、便秘。《千金•食治》称猪肉“宜肾,补肾气虚竭”。
去杭州游西湖,品东坡肉,真乃人生一乐。
除夕守岁睡眠健康莫忽视
(2024-02-09
16:50:51)[编辑][删除]
除夕守岁 睡眠健康莫忽视
摘自2024-2-2中国中医药报
朱晓晨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守岁,熬夜会损伤肝肾精,肾精亏虚时可出现脱发、筋骨疲惫、脑力下降等,肝精不足可导致肝阳上亢、情绪不畅、烦躁易怒、不安焦虑等。同时,熬夜会导致心主神明的功能下降,使人精神不振,甚至神不守舍,还会影响思维、记忆、判断等能力。很多人熬夜后还会出现食欲下降、腹胀、便秘或腹泻等脾胃不适。
那么如何避免守岁后或假期中的睡眠紊乱问题呢?不妨试试下面的方法。
调整作息
在守岁之前,应该提前规划好时间,前后几日尽量保证充足的睡眠。若时间允许,中午一定要小睡一下,约1小时左右最佳。即便需要熬夜,也应该避免连续熬夜。在春节期间尽可能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尽量相同时间起床,这样有助于调整身体的自然节律,减轻睡眠问题。
饮食有节
在春节假期里,应该避免过度摄入油腻、辛辣食品,增加鱼、蛋、奶制品、豆制品、瘦肉等健康食物的摄入,并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食品摄入量。避免大量饮酒,尤其是熬夜饮酒,会对肝、脾、胃造成很大负担。同时,有些人熬夜时为了提神会吸烟和过度摄入含咖啡因的饮料,这也是应当避免的。突然过量的吸烟和饮酒可能诱发血压、血糖的改变,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等发生。
养生茶饮
熬夜时建议及时补充水分,加快代谢废物排出。补充体液以温开水为宜,避免摄入大量冷饮和高糖饮料。同时补充体液要适度,不要过量,避免第二天出现水肿。下面为大家介绍四款熬夜时适合喝的养生茶饮方。
枸杞茶
枸杞子3~5克,入沸水中冲泡,盖上盖子闷泡3~5分钟即可饮用。也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加入蜂蜜、红枣等调节口感。枸杞子具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的功效,适合熬夜饮用。
菊桂茶
菊花6克、桂花3克,入沸水中冲泡即可。菊花具有清肝明目、清热解毒等作用,可以缓解熬夜后眼睛干涩、疲劳等问题;桂花有生津、辟臭之效,单独煎水含漱可治口臭。
茉莉薄荷茶
茉莉花5克、薄荷2克,入沸水冲泡即可。茉莉花可以疏肝理气、舒缓情绪;薄荷则具有提神醒脑、缓解疲劳等作用。
柠檬茶
鲜柠檬切片或干柠檬片2~3片,加适量蜂蜜,温水冲泡。柠檬富含维生素C,有提高免疫力、美白皮肤等作用,也很适合熬夜时饮用。
推拿按摩
熬夜疲倦时也可以做个自我按摩,来缓解这份乏累,下面简单介绍方法。
叩击头顶
双手自然半握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四指的指端叩击头顶部百会穴(位于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1~3分钟,可开窍醒脑,有助于舒缓紧绷的情绪,改善精神的疲乏。
推摩前额
用双手拇指指腹从两眉头中间的印堂穴开始,沿着前额分别向两侧推摩至太阳穴(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外约一横指的凹陷中),力度要适中,反复推摩约1分钟,可缓解头痛、头晕等症状。
揉按眼部
闭上眼睛,用双手的指腹分别按攒竹穴(在眉头凹陷中,额切迹处)、睛明穴(在目内眦内上方眶内侧壁凹陷中)、四白穴(在眶下孔处),以打圈的方式由外向内进行按揉,力度适中。再用双手的食指第二指节进行轮刮眼眶的动作,上下眼眶均由内向外轮刮,注意力度要保持一致。均约1分钟,可以缓解劳累时眼部疲劳、干涩感。
按摩时要保持手部清洁,指甲要剪短磨平,以免划伤皮肤。按摩时不要过度用力,以能耐受为度。如有眼部疾病,建议咨询专科医生后再自行按摩。总之,在享受春节喜庆快乐氛围的同时,也别忘了注重睡眠健康,如果存在睡眠困扰,应该及时就医,采取措施进行改善,避免病情加重。
龙葵龙胆苦寒清热解毒身安——诗词中的龙葵龙胆及其药用价值
(2024-02-03
08:34:37)[编辑][删除]
龙葵龙胆苦寒 清热解毒身安
——诗词中的龙葵龙胆及其药用价值
摘自2024-2-1中国中医药报
黄新生 河南省武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化碧何年自醢龙,一茎瘦玉琢寒筇。
鱼鳞蘸恨波光艳,鹊脑萦愁篆缕浓。
视草索声清悄悄,护花铃影翠重重。
胆瓶秋色堪酬对,卧听蒲牢送晓钟。
这首《龙胆》是明末清初诗人彭孙遹的作品,通过描写龙胆草的形态典故,抒发心中的愁苦之情。龙胆是常用的清热类中药,因叶如龙葵,味苦如胆而得名。而龙葵是一种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常见植物。
龙葵解毒疗疮痈
龙葵是一种很常见的野草,路边地头都能见到。龙葵的外貌与辣椒相似,故又名野辣椒,但其实果实一点也不辣。龙葵夏季开白色小花,花谢后结青色小浆果,如绿豆大小。浆果秋季成熟,呈紫黑色,味道和枸杞子有点相似。明末清初王夫之《续落花诗三十首•其二十九》:“白荼红蓼今承乏,燕麦龙葵旧有秋。”以前物资匮乏的年代,孩子们常采摘龙葵成熟的果实食用。成熟的龙葵果实营养丰富,现在还有人将其制成饮料,但龙葵未成熟的果实有小毒,不可大量服用。
龙葵因其性滑如葵菜而得名,但为什么加上“龙”字呢?或许古人觉得龙葵的果实和传说中的龙珠相似吧!还有一种和龙葵外貌极为相似但却结红色果实的植物,就名为龙珠。龙葵和龙珠药性相似,古人认为二者是一物二种。在《唐本草》中,龙葵又被称为苦菜,但龙葵的叶子并不很苦,之所以被称为苦菜,更多的来源于其清热解毒的功效。在一些诗词中,也将龙葵称为苦菜,如南宋王质《山水友余辞•苦菜》:“贝母花哆哆,龙葵叶团团。苦菜,苦菜,空山自有闲人爱,竹箸木瓢越甜煞。”清代乾隆皇帝曾写诗辨别苦菜与龙葵,《月令七十二候诗•四月小满中三候•其二十二•苦菜秀》:“其甘如荠风人咏,非赤若珠颜氏评。作苦充肠宜旅客,微酸入口合书生。”
“龙葵滋味苦甘全,寒滑原来毒已捐。效著热消兼美士,功垂血散并婵娟。便艰利水根能矣,疔肿除疼子有焉。最是令人堪爱处,筋当伤损善相连。”(清代朱钥《本草诗笺•龙葵》)中药龙葵为茄科植物龙葵的全草,味苦,性寒,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消肿的功效,用于疔疮、痈肿、丹毒、跌打扭伤、咳嗽、水肿的治疗。龙葵子为龙葵的种子,具有清热解毒、化痰止咳的功效,用于咽喉肿痛、疔疮、咳嗽痰喘的治疗。龙葵根具有清热利湿、活血解毒的功效,用于痢疾、淋浊、尿路结石、白带、牙痛、跌打损伤、痈疽肿毒的治疗。
龙胆清热泻肝火
龙胆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有节,和竹子有点相似,但却低矮,高度只有半米左右。龙胆的叶为卵形或卵状披针形,与龙葵叶相似,但韧性更强。条叶龙胆的叶为线形或披针性,与大蒜叶更为接近。龙胆秋季开花,花色鲜艳,花萼呈钟形,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清代叶志诜《神农本草经赞》中描写龙胆“茹苦若饴,味宜尝胆。葵叶阳倾,竹枝露泫。银蒜菀垂,金铃孰撼。夏茂冬藏,宿根勿剪”。清代吕兆麒《龙胆草花》:“生意随枯蘗,清寒不自知。未孚霖雨望,徒作卧薪思。瘦甲终应显,冬心莫见疑。为矜颜色好,开处独迟迟。”
龙胆名称奇特,在药名诗中经常出现,如陆龟蒙《药名联句》:“艺可屠龙胆,家曾近燕胎。”宋代孔平仲《再赋•其一》:“冻地榆抽笋,寒山药长苗。老翁须自白,积雪草方夭。折桂心安在,屠龙胆已消。花前胡不醉,排闷合欢谣。”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龙胆味道极苦,自古便是入药的良材。《神农本草经》将龙胆列为上品,载其“主骨间寒热,惊痫邪气,续绝伤,定五脏,杀蛊毒”。易水老人张元素总结龙胆功用有四:一是除下部风湿,二是除下部湿热,三是祛除脐下至足肿痛,四是治疗寒湿脚气。清代张望《古今医诗•龙胆》:“龙胆苦寒气味厚,下泻之功防己耦。风湿湿热若干证,脐下至足肿痛忧。胆肝气益火邪泄,上行外行酒浸甊。”
“吴兴龙胆草班(斑)斓,性味尝来最苦艰。叶似龙葵无异样,根同牛膝一般颜。湿瘀防己堪同使,火郁柴胡可共攀。晓起若教空腹饵,便溲不禁水潺湲。”(清代赵瑾叔《本草诗•龙胆草》)中药龙胆为龙胆、条叶龙胆、三花龙胆或滇龙胆的干燥根及根茎,味苦,性寒,归肝、胆经,具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的功效,用于肝胆实火之头胀头痛、目赤肿痛、耳聋耳肿、口苦胁痛、湿热黄疸、小便淋痛、阴肿阴痒、湿热带下、热病惊风抽搐的治疗。近代王剑宾《国药诠证》载:“龙胆治湿已化热之病奏效甚捷,惟燥而不润,故血热者须与润药同用,以燥血可以伤气而助热也。”
“苦涩多寒龙胆草,阴沉相火最能清。疸黄痢下咸堪去,风湿全消定痫惊。”(清代王如鉴《本草约编•龙胆》)龙胆苦寒,清热燥湿之中,尤善清下焦湿热,常用治下焦湿热所致诸证。龙胆与苦参同用,或配伍栀子、大黄、白茅根等,可治疗湿热黄疸,如清代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之苦参丸;配伍泽泻、木通、车前子等,可治疗治湿热下注所致之带下黄臭、阴肿阴痒、湿疹瘙痒,如李东垣《兰室秘藏》之龙胆泻肝汤。
“龙胆苦寒,疗眼赤疼,下焦湿肿,肝经热烦。”(明代龚廷贤《药性歌括四百味•龙胆草》)龙胆苦寒沉降,善泻肝胆实火,配伍柴胡、黄芩、栀子等,可治疗肝火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强中、胁痛口苦,如李东垣《兰室秘藏》之龙胆泻肝汤。龙胆草大苦大寒,既能清利肝胆实火,又能清利肝经湿热,是龙胆泻肝汤的君药。清代魏之琇《续名医类案》载,明代有一妇人常无故发怒,感到小腹痞闷,时而寒冷时而发热,此外还有尿频、白带过多、面青口苦等症状,吃了很多药也没有效果,后来找到名医薛立斋诊治。薛立斋认为妇人是积愤不能发散所致,用龙胆泻肝汤治疗,妇人服药不久后痊愈。又用加味逍遥散和八珍汤调理,使妇人完全康复。
“草龙胆治肝经热,黄疸时行湿下焦。明目上升须酒浸,惊疳客忤总能消。”(明代沈应旸《药性诗决•草龙胆》)龙胆善泻肝胆实火,配伍牛黄、黄连、钩藤等,或配伍黄柏、大黄、青黛等,可治疗肝经热盛,热极生风所致之高热惊风抽搐。
“大寒小毒性兼全,苦涩尝来味更然。沉降偏教腑脏定,峻严却使绝伤连。肝邪焦湿相将去,目肿肠虫次第捐。脾胃若虚宜禁服,恐遭呕泻致忧煎。”(清代朱钥《本草诗笺•草龙胆》)按照炮制方法不同,龙胆可分为生龙胆、酒龙胆和龙胆炭。生龙胆常用于清热燥湿,酒龙胆常用于上焦及肝胆实火,龙胆炭常用于清肝凉血。龙胆苦寒,脾胃虚弱者忌用,阴虚津伤者慎用。
中医膏方脉案中的科学艺术——《何焕荣中医膏方集》评介
(2024-02-08
16:56:37)[编辑][删除]
中医膏方脉案中的科学艺术
——《何焕荣中医膏方集》评介
摘自2024-2-5中国中医药报
姜宏 江苏省苏州市中医医院
笔者有幸通读刚刚出版的由何焕荣、浦明之、周运海编著的《何焕荣中医膏方集》线装书,书香墨浓,沁人心脾,耳目一新。厚重的纸质感,别具一格的版型,细玉罗布的精美小楷,显示着千百年来吴文化和吴门医派的历史底蕴。
何焕荣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苏省名中医、苏州市中医医院主任中医师。
《何焕荣中医膏方集》,是一部用王羲之风格笔墨写就的数十例颇具代表性的膏方脉案,涉及咳嗽、哮喘、肺癌、头痛、眩晕、中风、心悸和失眠等常见病、多发病甚至是疑难杂病,从主诉兼证、病因病机、四诊合参,到理法方药、君臣佐使,尽显动静结合之妙、药到病除之功、小楷艺术之美。每个医案均附有按语解释、病因病机分析、经方时方引用、辨证加减奥妙。这部膏方集也是何焕荣先生从医六十余年的一个缩影特写。读来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启迪感慨。
膏方的科学性
从某种意义而言,中医药学具有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思维科学三大属性。膏方又称大方,是中医药学的精华,辨病辨证辨体质后量体用药,调补调衡调和,一人一方,针对性强。膏方应用于疾病矛盾的普遍性中寻找特殊性,在疾病矛盾的特殊性中又不忘普遍性,可视作是精准治疗的一种表现形式。每料膏方均要通过脾胃后天之本加以运化吸收,才能达到功效。叶天士有“胃以喜为补”之说。补药多为“静药”,需辅以芳香轻灵走窜之“动药”。对此,何焕荣先生用运脾健胃之品,如青陈皮、砂寇仁、江枳壳、沉香曲等,旨在寓动于静,以求临证高效长效。
国医大师颜德馨曾提出膏方的用药原则在于:“重视脉案书写,辨证立法;分析体质差异,量体用药;调畅气血阴阳,以衡为期;重视脾胃功能,以喜为补;组方动静结合,通补相兼。”膏类分为荤胶和素胶,荤胶有阿胶、龟板胶、鹿角胶等,素胶有金樱子膏、桑椹子膏、枇杷叶膏等,组方选用大有科学讲究。开具膏方有标准,制备膏方有工艺,服用膏方有适应症、禁忌和误区,这些均彰显医家之功力、临证之心法、制备之精致、服用之恰当,此在《何焕荣中医膏方集》也有详尽的阐述。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来找何焕荣先生的就诊者,可谓络绎不绝。其中,有年逾古稀的老人,有求子心切的妇女,有慢疾缠身的患者,更有因工作压力山大而难寐的白领。他总是和蔼可亲,并每每妙手回春,让患者转悲为喜。
脉案的艺术性
我感到,何焕荣先生在临证中有“三个注重”,即注重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一气呵成,注重美好医德、关怀患者,注重医学、文学、书法艺术三位一体。曾记否,老一辈中医大家们多用毛笔在折叠式大方笺上开方,处方无论从医道哲理,还是从文学艺术,脉案都非常讲究。一份精致的膏方医案,不仅仅是一个医案记录,而且也是一件科学文化的艺术之品,可赏可悦可鉴。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在一定层面上,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
唐代著名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云“四美具,二难并”,《何焕荣中医膏方集》也是如此。其有四美——医德美、医术美、脉案美、书法美;二难——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难得有如此交相辉映的有机统一。何焕荣先生的小楷,颇有童子功,字字有法度,取法似王羲之,像米芾、赵孟頫,写得很有味道。这也是当下鲜见的一部用小楷书法艺术写成的名中医医案集。
医学的人文性
何焕荣先生潜心学问,持之以恒,教书育人,治病救人,成为当代吴医大家。而这部毫无保留、精心总结的膏方脉案,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便于后辈学习复盘,更表现出他助力后学的倾心之度。
国医大师施杞在为该书作序中表示:“既有临证经验,也有教书育人,更有收藏价值。医如其人,文如其人,字如其人。”《何焕荣中医膏方集》闪烁着推陈出新和继承创新的光芒。
值得一提的是,《何焕荣中医膏方集》出版的由来很简单,诚如何焕荣先生在该书“后记”中坦言:“2022年虎年初春,奥密克戎新冠病毒肆虐苏城,中医院老专家门诊奉命暂停,宅家,趁隙提笔练楷,总结历年冬令膏滋临床验案汇成本册,以飨共勉。”读此,一种可佩的敬业精神,相信定会在读者心中油然升起。
弹指挥间,白驹过隙。1982年我进入苏州市中医医院工作,与何焕荣先生相识相知迄今已有40多年。在我眼中,他温文尔雅,大医精诚,医者仁心,临证严谨,处方精致。我也时常请教他一些临证经验,特别是如何使用药对、药量,不一而足。
这部精美的小楷膏方集,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何焕荣先生对工作的负责、对患者的热忱。
捧读《何焕荣中医膏方集》,正逢新年伊始,信笔写来直抒胸臆,并聊表感激之情、贺忱之意。
夏季出汗,是人体体温调节的正常机制,但动辄出汗则是不健康的表现。比如有的人稍微一运动就大汗不止,汗珠滚滚而下。有些中老年人出汗后还常常伴有头晕、气短、食欲不振、困顿疲惫等症状。中医认为,动辄出汗多为气虚,汗孔开合失职、统摄无权所致。“肺气不足、卫阳不固”,汗多最易伤津耗气,尤其对于身体较虚弱或平时缺少体育锻炼的人来说,过多出汗很容易降低身体对外界的抵抗力,导致着凉感冒,进而引发关节、肠胃不适等。
现代人工作压力大,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缺乏体育锻炼,起居不规律也是引起气虚的重要原因。一般来说,气虚患者还可能有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容易激动或情绪常处于低谷等问题。这些在中医看来属于亚健康状况,可以通过长期中低强度的锻炼和合理的生活饮食来改善。
一位大学教授,48岁,平时除教学外,还承担科研任务,经常加班到深夜,晚上睡眠欠佳,逐渐出现神疲乏力,头晕气短,食欲减退等症状,尤其是动辄汗出,吃饭也是满头大汗,稍一活动,就想淋浴了一样,夏天出汗更明显,而且一吹空调则容易感冒。根据症状和脉象,这个患者是典型的气虚多汗,由于平时工作劳累,暗耗气血,致使卫气不足,调节汗孔开合的能力下降,以致容易出汗,活动后更为严重。给予益气养阴,调和营卫的方法治疗后,患者出汗的症状大大减轻了。嘱咐患者平时可以常喝党参乌鸡汤来调理。
夏季容易出汗是常态,但如果天气凉爽时仍然汗如雨下,或者伴有身体其他系统的不适,就应该用中医药调理了。
要调理气虚引起的多汗应以益气补气为主。可选服补中益气丸、生脉饮以培土生金、益气敛汗,或嚼服西洋参、人参等。平时建议尝试多喝党参乌鸡汤进行调理。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