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运用蒋健涤痰化瘀法治疗神经纤维瘤

(2024-01-12 04:19:27)
运用蒋健涤痰化瘀法治疗神经纤维瘤
摘自2024-1-11中国中医药报
张涛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神经纤维瘤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良性肿瘤,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是神经嵴细胞发育异常所致,病变呈单发或多发,以多发为常见,常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多伴发皮肤、内脏和结缔组织等多种病变。西医对于本病的治疗手段主要为手术切除,但容易复发,目前尚无有效的疗法能够预防或逆转其特征性病变。
本病在中医学中属于“筋瘤”“瘤赘”等范畴。中医认为,本病乃因先天禀赋不足,脏腑功能失常,气机失调,日久痰瘀阻于经络,壅塞脉道,终致痰瘀互阻成核。首届岐黄学者,上海市名中医,第六批、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教授蒋健提倡以活血化瘀、涤痰通络、软坚散结作为本病的基本治则。今将笔者运用蒋师学术思想诊治神经纤维瘤的一例有效病例阐述如下,以飨同道。
薛某,女,75岁,2023年8月18日初诊。主诉:发现头枕部皮下肿块一周。患者曾分别于1971年、2001年两次发现头皮下肿块,均手术切除,病理显示为神经纤维瘤。一周前患者发现头枕部皮下有一圆形肿块,时有轻微刺痛,大小约2×2cm,质地偏硬,边界较清楚,病状与之前两次神经纤维瘤症状相似,曾外院就诊,医生考虑神经纤维瘤复发可能,建议手术治疗。但患者自觉年事已高,恐难以耐受手术,故寄望于中医药治疗,前来就诊。笔者仔细触诊瘤体,并详细询问病情及既往病史,患者当前除上述症状外,尚有头昏时作、口干、怕热、自汗较多等症状,纳可便调,舌红苔薄脉细。蒋师认为神经纤维瘤的基本病机为痰瘀互阻,治疗应以活血化瘀、化痰散结为法,观本案患者病状,尚有气阴两虚之象,遂以祛痰化瘀为主,佐以益气养阴治之。
西医诊断:神经纤维瘤。
中医诊断:瘤赘。
辨证:痰瘀互阻,气阴两虚。
治则:涤痰化瘀,活血散结,佐以益气养阴。
处方:丹参15g,莪术12g,川芎15g,僵蚕9g,水蛭9g,白附子9g,全蝎3g,蜈蚣3g,太子参15g,麦冬12g,川石斛15g,生黄芪15g,白术15g,女贞子12g,墨旱莲15g,五味子9g,生甘草9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8月25日二诊:患者症情无明显变化,唯大便次数较前增多,每日约3次,但仍成形,无胃脘不适,舌淡红苔薄脉细弦。仍守前法治之。上方去太子参,白术加至30g,加党参15g、生蒲黄15g。14剂。
9月8日三诊:枕部瘤体较前有明显缩小,大小约1×1cm,偶有胀痛,仍有口干、怕热、多汗,大便仍3次/天,成形,矢气较多。纳寐可。舌红苔少脉细数。上方全蝎加至6g,加生熟地各10g、知母12g。14剂。
9月22日四诊:瘤体较前又有明显缩小,触诊已无明显凸起,偶有刺痛,怕热、多汗较前减轻,口干、大便仍如前,又诉双下肢轻度浮肿已半年余,无胸闷心悸,舌红苔薄脉细弦。原方略作损益,酌加活血利水之品。方药:丹参15g,莪术9g,川芎15g,赤芍9g,丹皮9g,僵蚕9g,白附子9g,全蝎3g,蜈蚣3g,生蒲黄15g,党参15g,麦冬12g,川石斛15g,生黄芪15g,白术炭18g,生熟地各10g、知母12g,女贞子12g,墨旱莲15g,五味子9g,茯苓15,益母草15,生甘草9g。14剂。
按 本案患者因之前已有两次相似发病,术后病理均证实为神经纤维瘤,此次又出现类似症状,虽无病理证实,但临床诊断为神经纤维瘤复发是合理的。其病变表现为枕部皮下的单发肿块,病情较轻,但仅仅五周,肿块即由2×2cm大小缩小至几乎难以触及,中医药疗效如此显著,也是大大出乎笔者意料的。
蒋健认为,痰瘀互阻是本病最主要的特征性病机,活血化瘀、涤痰通络、软坚散结是本病最基本的治疗原则。在处方用药方面,他强调,要针对痰瘀互阻的病机偏颇来灵活调配化瘀药和化痰药的比例,同时根据有无存在其他复合病机而决定是否配合使用相应的治法及方药。在药物的选择上,化瘀药应选择善于消癥化积之品,如丹参、当归、桃仁、赤芍药、红花、川芎等,必要时可选用三棱、莪术、蒲黄。同时,由于本病病程长,发展缓慢,久病入络,可适当选用地龙、僵蚕、全蝎、蜈蚣、土鳖虫等虫类药搜风剔络,以有利于配合化瘀药增强通络祛瘀散结的作用。化痰应选择具有软坚散结、善于祛除皮里膜外以及阻滞经络、关节之间痰湿、痰核的药物,常用药如夏枯草、海藻、昆布、牡蛎、山慈菇、泽漆、白附子、白芥子,还可选用半夏、胆南星、贝母等。
笔者秉承蒋健的学术思想,在初诊处方中以丹参、莪术、川芎、水蛭活血化瘀;僵蚕、白附子化痰散结;全蝎、蜈蚣通络散结;同时,因患者有气阴两虚之象,加用生脉饮、二至丸等益气养阴之品。二诊时又加用生蒲黄以加强化瘀之力,因患者便次增多,故益党参、白术以健脾运。三诊时瘤体有明显缩小,遂加大全蝎剂量以乘胜追击,力图全功。至四诊时,瘤体已缩小至难以触及,遂去水蛭,减全蝎、莪术用量,改用赤芍、丹皮活血,患者下肢水肿,故加用益母草、茯苓活血利水。

禁食辛辣刺激与腥发动风之品。李延芳治神经性皮炎验案二则

 (2024-01-12 04:16:44)[编辑][删除]
禁食辛辣刺激与腥发动风之品。
李延芳治神经性皮炎验案二则
摘自2024-1-11中国中医药报
李利军 河北省邯郸华仁中医院 贾小红 河北省邯郸明仁医院 王瑞杰 河北省邯郸市第四医院
李延芳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从事针灸临床50余年,针灸造诣颇深,经验宏丰,开创性提出“针灸中气法”“多经多穴治痿证法”“轻柔浅刺法”“针下调气法”等,临床效验佳。现将其治神经性皮炎验案二则分享如下,以飨同道。
案一
师某,男,59岁,2014年10月10日初诊。主诉:后颈部皮疹色红、瘙痒1个月余。患者无明显诱因于后颈部出现5cm×7cm大小红色丘疹,瘙痒。曾外用氟轻松乳膏,药后皮疹略有消退,停药后病情加重,遂求针灸治疗。刻下:项后皮疹色红,表面粗糙,皮肤增厚,按之较硬,自觉瘙痒,面积5cm×7cm。纳食佳,睡眠可,小便调,大便略干。舌质红,苔薄黄,脉数。既往史: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病史10余年。
诊断:神经性皮炎(风热侵袭)。
治法:袪风清热止痒。
处方:阿是穴、风池穴、膈俞穴、曲池穴、委中穴。
操作:阿是穴处沿皮损周围向中心围刺,余穴常规针刺,每日1次,留针30分钟。点刺委中穴放血,隔日1次。
治疗10余次后皮损消退,食辛辣食物、搔抓后仍痒,不红。继续治疗10余次后皮疹痊愈。随访2个月无复发。
案二
张某,男,40岁,2016年5月12日初诊。主诉:全身瘙痒10余年,加重1年。患者10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颈项、躯干及四肢对称性瘙痒,后逐渐发展至全身瘙痒,伴皮肤增厚改变,经某医院诊断为神经性皮炎,给予糖皮质激素软膏、抗组胺类药物、钙剂等对症治疗,病情逐渐呈加重趋势。患者为卡车司机,瘙痒发作时因剧痒而影响驾驶,近年手抓已不解其痒,常随身携带钢丝刷,刷至皮肤出血方暂解其痒。四处求医,中西药叠用效果不佳而来诊。刻下:全身皮肤除面部外均可见抓痕,有血痕及血痂,皮损呈肥厚、苔藓样改变,瘙痒为阵发性剧痒,夜晚尤甚,影响睡眠。情绪易激动,伴有心烦,便秘,大便3日一行。舌暗红,苔厚腻,舌下有瘀斑,脉滑实数。既往健康,无过敏史。
诊断:神经性皮炎(湿热内藴,血脉瘀阻)。
治法:清热祛湿,活血通络。
处方:1.针刺:合谷穴、曲池穴、血海穴、大椎穴、三阴交穴、行间穴、阿是穴。2.中药:白鲜皮15g,薏苡仁30g,败酱草50g,制附子3g。10剂,水煎服,每日1剂。
操作:诸穴用泻法,阿是穴叩刺拔罐,1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隔2日。嘱忌食辛辣,避免情绪激动。
5月24日二诊:治疗3天后开始好转,夜晚瘙痒明显减轻,患者甚为欣喜,皮损苔癣开始变薄,抓痕减少,未见出血,大便1日一行。舌苔白厚,脉滑有力。守原方续治。
6月4日三诊:瘙痒继续减轻,皮损继续变薄,已可见正常皮肤纹理,夜晚基本不影响睡眠。舌苔略白腻,脉滑。因患者急于工作,停针,予中药20剂以观疗效。
6月26日四诊:患者出差20余天,病情基本稳定,近日饮食辛辣后瘙痒有反复,继续针刺、中药治疗,嘱清淡饮食,避免情绪激动。
7月6日五诊:瘙痒基本消失,皮损增厚,苔癣消失,肤色基本正常,可见色素沉着,脉舌可。停针,予中药10剂巩固疗效。
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 本病属于中医学“牛皮癣”“顽癣”“摄领疮”范畴,《外科正宗•顽癣》中记述:“牛皮癣如牛项之皮,顽硬且坚,抓之如朽木”。《诸病源候论•摄领疮候》载:“摄领疮……生于颈上,痒痛,衣领拂着即剧。云是衣领揩所作,故名摄领疮也。” 该证多见于青壮年,多与情绪、饮食等因素有关,常反复发作,为阵发性剧痒,夜晚尤甚,影响睡眠且迁延难愈,故患者痛苦较大。治疗该证应注重辨证施治,临床常见郁、湿、火、燥、风等致病因素。
案一在皮损局部阿是穴围刺,可疏通局部经络,祛风泻火、化瘀止痒。项后是神经性皮炎的好发部位,风池穴位于项后,是足少阳胆经和阳维脉的交会穴,可治头风外感风邪,既可宣通局部气血,又可祛风止痒、清泻肝胆郁火。神经性皮炎多属血虚血热之证,曲池穴可搜周身风邪,膈俞穴、委中穴皆为调理血分之要穴,且膈俞穴为血会,委中穴为血郄,刺出血可清血热、降大肠膀胱热,四穴合用既可祛风止痒,又可凉血解毒,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
案二患者全身泛发瘙痒10余年,皮肤苔癣样化如牛皮之厚,搔痒之甚手抓不能解其痒,来诊时述自家院子的三棵老枣树已经被自己蹭到光滑无皮,随身携带钢丝刷一把,常刷至皮肤出血方可暂得缓解,痛苦到几欲自杀。脉证合参,病属湿热内藴、血脉瘀阻,治当清热祛湿、活血通络。湿热为病,前人虽有“如油入面,胶结难开”之论,但病情并不复杂,奈何10余年久治不愈?清代名医徐灵胎云:“一病必有一主方,一方必有一主药。”此为肌肤甲错、湿热内蕴、血脉瘀阻,非《金匮要略》薏苡附子败酱散而何为?方中薏苡仁利湿缓急止痒,败酱草清热解毒、化瘀排脓,附子小量,以热引凉药通经络、入病灶,加白鲜皮以皮治皮,清热燥湿,祛风解毒,并有通血脉之效。针刺用合谷穴配三阴交穴气血双调、行气活血、和营通络,曲池穴配血海穴清热凉血、疏风止痒,泻三阳、督脉之会大椎穴,清阳郁之热。该病多与情绪有关,故泻足厥阴肝经荥火穴之行间,有釜底抽薪之意,取阿是穴重处叩刺拔罐,以蠲血分之郁热、皮肤之风邪而除痒。针药合用,组方严谨,直捣病穴,故10余年疾病应手取效。

夏日皮肤瘙痒铺棉灸来帮你

  (2023-01-06 08:24:07)[编辑][删除]


时间:2020-08-0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肖青娥

    肖青娥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炎炎夏日,雷雨不断,气候十分湿热,蕴积湿热,易发生湿疮、湿疹,加上蚊虫横行霸道,身上早已疮伤满布,各种“痒痒痒”全部出现,越挠越痒,令人心烦意乱,打乱了生活节奏。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中心林国华教授近期接诊了多例季节性瘙痒的患者,他们有的皮肤会起水疱,也有的只是红肿,但都伴随瘙痒。林国华认为,当下的季节性瘙痒与入夏后的气候相关,乃湿热火毒之邪蕴于皮下、腠理,病变在表。

    黄阿姨近来臀部皮肤瘙痒,涂了几日药膏不见好转,局部发红、微热,皮肤有湿疮样改变,坐立不安。林国华看了黄阿姨局部的皮肤情况,结合舌象(舌红,苔黄厚腻)及全身症状,认为这是典型的湿热火毒蕴结于内,发于皮表。林国华解释道,最近天气闷热潮湿,身体湿热内蕴,而黄阿姨平素脾胃虚弱,大便黏腻,排泄不畅,湿热之邪没有出路,郁于体内。加之上了年纪腿脚不利,运动较少,经常久坐,故湿热火毒发于臀部,可用铺棉灸法治疗。

    林国华介绍,体内湿气重,火毒内郁,应当“引火”“引邪”外出,治疗上以“火郁发之”为主,以热引热。中医外治特色的铺棉灸法,对于此类皮肤病的治疗效如桴鼓,具有“简、便、速、效”的特点。铺棉灸,又称“棉花灸”“薄棉灸”“贴棉灸”,是一种源于民间的特色疗法。其止痒、止痛,效果立竿见影,症状不容易反复,“引火散火”的同时还兼祛除湿气,开大其孔,可及时解决患者的瘙痒不适,提高生活质量。

    具体方法是:取脱脂棉少许,摊开展平。薄棉片中切勿有洞眼和空隙,以免灸烧时影响疗效。然后将薄棉片摊展如5分硬币大小的一张张薄片备用,或依病损区大小覆盖在穴区或病灶区表面。待一切就绪,令患者闭住双目,施灸时,将薄棉片贴于患部或所选穴位上,医者点燃棉片之一端,急吹其火,使棉片一过性燃完。然后,用消毒乙醇棉球擦拭去灰烬,待干后再换新的薄棉片,如法再灸,如此3~4次,以皮肤潮红为度。亦可先用皮肤针叩刺局部微出血,再施以上述贴棉灸。

    医生给黄阿姨在臀部两边各施灸三次,灸完涂上一层薄薄的万花油,极大缓解了局部瘙痒。一周后黄阿姨来复诊,皮肤上还有一些微红,偶尔轻微有些痒。再次用铺棉灸法治疗,瘙痒消失,至今未见复发。

    对于皮损面积大、程度严重的患者,还可配合皮肤针叩刺使局部微出血,加上拔罐,增强引邪外出的力量,治疗效果更佳。此外,林国华补充说,铺棉灸不仅可以快速地止痒、消肿止痛、促进疮口结痂,更有美容的功效。经铺棉灸治疗后的皮肤毛孔扩大,有助于沉积在毛孔的毒素和代谢产物的清除和排泄。

    林国华还强调,铺棉灸具有双重作用,既可以治病,也可以预防疾病。除了治疗皮肤瘙痒,预防和治疗压疮也是铺棉灸的强项。(肖青娥)


典型验案

 (2024-08-09 04:58:26)[编辑][删除]
典型验案
张某,男,18岁,2018年4月17日初诊。主诉:反复头痛伴视物不清1个月。2018年1月25日头颅MRI提示中颅窝占位,考虑鼻咽纤维血管瘤可能性大,神经源性肿瘤不能排除。病理检查提示高级别肉瘤,倾向未分化肉瘤。免疫组化:Ki67(+)、EMA(+)、Vim(+++)、SATB2(++),余未见异常。于3月1日在某医院行“经眶颧入路左侧鞍旁占位切除术”。术后仍感头晕头昏,恶心呕吐,嗳气反酸,胃脘饱胀,咽部不适,遂求治中医。刻下:烦躁易怒,舌苔白腻,舌体胖大,舌下两侧静脉粗隆、色紫而充盈,脉沉细无力,纳差,夜寐欠安,二便调。患者长期喜食冷饮及碳酸饮料。
诊断:西医诊断为左侧鞍旁占位术后、低钠血症。中医诊断为脑瘤(正虚邪聚证)。
治则:扶正祛邪。
方用龙氏祛瘤3号方原方。方中薏苡仁60g。7剂,水煎服,日1剂。
4月23日二诊:诉纳谷不馨,守上方加焦楂曲各15g、炒二芽各15g,间断服28剂,调摄4月余。
8月28日三诊:诉头晕头昏,加天麻15g、钩藤30g,间断服14剂。
9月25日四诊至10月13年五诊:患者舌苔白腻,考虑温阳力度不足,守上方将熟附片逐渐加量为60g,先煎3小时。考虑久服清热抗瘤药,临床易耐药,蜀羊泉、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龙葵、蛇莓、猫爪草与白英、冬凌草、石上柏,三组药物交替服用,间断服上方28剂。
12月11年六诊:服上方2月余,病情平稳,守上方加阿胶20g、龟甲胶10g、鹿角胶10g,15剂,制成膏方,每次30g,每天2次。
守前方出入,间断服用汤药及膏方。调摄4年余,病情未复发。于2022年10月27日查头颅平扫+增强MRI:左侧前颅底软骨肉瘤术后,左侧颞叶软化灶,较2020年1月11日相仿。2023年9月22日查头颅MRI:左侧前颅底软骨肉瘤术后,左侧颞叶软化灶,较2022年10月27日相仿。随访至今,病情稳定。
按 该患者病情较重,术后元气受损,头晕头昏,恶心呕吐,此气虚胃逆之候;舌体胖大,舌下两侧静脉粗隆、色紫而充盈,为痰湿瘀血内阻之象;脉沉细无力乃气阴两虚之候;烦躁易怒、夜寐欠安乃神郁之症;二便正常,乃谷神未败,尚可救治。
初诊方中生黄芪、女贞子,二药性平和,既无大寒大热败胃之害,也无滋腻碍胃之弊,取其平而不助热、益气不伤阴之意,扶正不伤胃,养元不生邪,恰合术后元气虚损未复之病机;同时注重药量配比,黄芪倍于女贞子,益气为主,佐以养阴,与患者气虚甚于阴虚之证相符,方药量效辨治之法,尽显奥旨。
方中附片,其性彪悍如将军,通行阳气于十二经;桂枝行阳于表,助附片之行。干姜守阳气于中,甘草养阴于脾胃,制附桂姜之燥热。一行一守,一动一静,有阴阳互制互济之妙。方中蜀羊泉、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三组清热抗瘤药,从脏腑经脉入脑,直通天庭,清热解毒,上述三组药物交替服用,配合温阳之品,寒温并用,扶阳解毒,以治其本。
方中三棱、莪术活血化瘀,符合脑瘤痰瘀阻络之病机。制南星、姜半夏,均效专力宏之药,以豁痰化痰,专攻寒湿痰毒。脑瘤可见脑气失调,行气之法有增效之能。炒枳实、陈皮,通腑畅气,引经达邪,调节全身气机之升降,开邪毒下达之路。患者舌苔白腻,舌体胖大,为湿浊之象,薏苡仁逐渐加量至180g,以利湿消瘤,既经济又安全。
毒邪痼结脑络,损伤脑体,方中全蝎、蜈蚣、守宫、露蜂房,直入脑髓,攻毒抗瘤,以毒药治毒邪,中病即止,速去其毒。炙蜈蚣与全蝎相合,穿经透络,搜剔经络毒结;守宫和露蜂房二药合用,专攻解毒,善攻顽疾,为脑瘤常用解毒药。方中守宫量大力宏,此乃龙家俊经验用法也,少量解毒之力不足,延误病情。守宫虽有小毒,佐制用之,虽增其量,但强其效,而少见毒副作用。虫类药既可通经剔络,又可解毒散结,加之近代多人工养殖,其毒性减弱,药性不似野生药材之燥烈,初病入汤剂,久服入丸、散、膏方,佐制用之,安全有效。四药合用,分工明确,如将军用兵,凛然有序。患者烦躁易怒,夜寐欠安,精神证候明显,乃脑瘤病导致的神郁之象,入灵芝补气安神,八月扎疏肝理气,二药合用,以调脑神。
二诊,患者诉胃脘不适,乃药气碍胃,入焦楂曲、炒二芽以运脾胃。三诊,诉头晕头昏,入天麻、钩藤,以平肝阳、清肝热。四诊至五诊,见舌苔白腻,此久病沉疴,寒湿之毒解而未尽,故将熟附片逐渐加量至60g,量大力专,助阳开结散毒,以祛阴霾之邪。六诊,病情稳定,守上方加阿胶、龟甲胶、鹿角胶,制成膏方,间断配合汤药,病情稳定未复发。
说说中医之“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