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梁继荣经方治验四则

(2023-12-29 05:12:41)
梁继荣经方治验四则
摘自2023-12-28中国中医药报
褚付英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枣庄医院
梁继荣系全国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擅长内科、儿科疑难杂症的诊治。2008年,梁继荣以中国中医专家身份行医英国。笔者曾跟师学医,获益颇多,现将其在英国行医验案四则整理分享如下,以飨同道。
泄泻(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古某,女,48岁,中国人,2008年6月12日初诊。患者自述每天排便3~5次,里急后重,便血。刻下:饱胀嗳气,腹部压痛,舌质淡红,苔少,脉沉弦。
诊断:泄泻(湿热伤中)。
治法:清热利湿,调气和血。
方用芍药汤加减:芍药15g,当归9g,黄连6g,槟榔5g,木香5g,黄芩6g,官桂5g,党参18g,姜半夏9g,莲子12g,乌梅10g,炒山药20g,甘草5g,大黄10g,乌贼骨15g,延胡索9g,诃子10g。7剂,水煎服,日1剂。另用苦参30g、地榆15g、槐花15g水煎浓缩至100~250ml,将珍珠粉6g溶于药液中,保留灌肠,1日1次。
7月20日二诊:服药、灌肠1周后,每天排便减至3次,里急后重减轻,已无便血,饱胀嗳气减轻,腹部仍痛,舌质淡红,苔少,脉沉弦。效不更方,守原方继服7剂。
7月28日三诊:每天排便2次,无里急后重感,腹痛轻,纳佳,时有腹胀,四肢乏力,舌质正常,舌苔薄白,脉沉有力。守原方去黄连、延胡索,将党参加至24g。继服7剂。予锡类散12g,稀释灌肠,连用7日。后改予人参健脾丸,1日2次,每次1丸,连服2个月。随访而愈。
按 现代医学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泄泻”范畴。本案患者症见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饱胀嗳气、上腹不适等,方用具有清热燥湿、调气和血的芍药汤加减治疗。方中重用白芍,取其止泻痢腹痛之功;黄连、黄芩苦寒,可清热燥湿、解肠中热毒,以治湿热成痢之本;大黄苦寒,可泻热祛积破瘀、泻肠中之湿热,使积滞瘀血去,则下痢可止,此为“通因通用”之法;木香、槟榔行气导滞;当归柔肝和血,与大黄合用,又有行瘀之功,即所谓“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半夏辛开苦降,降逆止呕;地榆凉血止血,解毒敛疮;党参、莲子补益脾气;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肉桂辛热,配在苦寒药中为反佐药,可防止苦寒伤中与冰伏湿热之邪。结合保留灌肠,治疗月余而收效。
腹痛(克罗恩病)
患者女,34岁,英国人,2009年10月12日初诊。主诉:持续性低热半年。伴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血便恶臭,关节疼痛,曾服用柳氨磺胺嘧啶、5-氨基水杨酸、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硝唑、干扰素等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刻下:消瘦,脐周和右下腹间歇性、阵发性疼痛,有时可累及全腹,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舌红,少苔,脉弦细。
诊断:腹痛(脾肾虚弱,感受外邪,正虚邪盛,饮食劳倦)。
治法:补气升阳,扶正祛邪,清热凉血,理气止痛。
方用补中益气汤合芍药汤加减:红参15g,白芍30g,炒白术30g,陈皮12g,升麻9g,柴胡10g,黄连12g,黄柏12g,黄芩12g,槟榔9g,白头翁15g,蒲公英15g,炒金银花18g,地骨皮15g,甘草8g,焦山楂12g。7剂,水煎服,日1剂。
10月20日二诊:服药后热退,腹痛轻,仍腹泻、 恶心、纳差。守上方去三黄、金银花、地骨皮,加炒山药20g、赤芍15g、姜半夏10g、地榆炭12g、六曲10g。继服7剂。
10月28日三诊:药后腹泻次数减少,仍纳差。守二诊方去地榆炭,将白芍改为15g,加稻芽12g、谷芽12g。继服7剂。此后在此方基础上加减化裁,共服60余剂。后改服补脾益肠丸善后。半年后追访而愈。
按 克罗恩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千变万化。多数病人起病隐匿,初起症状不明显,可延误诊治;少数病人起病急骤,易误诊为急性阑尾炎、肠梗阻等。其病程长短不一,部分患者经治疗后痊愈,不再复发;部分可长达数年,经久不愈或复发与缓解交替出现,最终导致肠管纤维化、肠腔狭窄、梗阻或穿透肠壁形成瘘管,或侵入附近脏器、组织。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中医“腹痛”范畴,多因脾肾虚弱,感受外邪,情志内伤,饮食劳倦所致。本案患者正虚邪盛,光用补药容易恋邪,一味祛邪,正气愈虚,只有将扶正与祛邪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目的。故用补中益气汤合芍药汤,两方合用,扶正与祛邪并举,补气升阳,甘温除热,清热燥湿,调气和血。本病属疑难病症,治疗切不可一蹴而就,除药物治疗外,还应嘱患者规律生活起居,禁食生冷不洁食物,注重精神调养,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虚劳(慢性疲劳综合征)
患者女,34岁,澳大利亚留学生,2009年11月3日初诊。患者自述近1年来因学习压力大而出现疲倦乏力、焦虑不安、失眠健忘、月经不调等症,曾服用谷维素、维生素等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刻下:四肢乏力,失眠多梦,反应迟钝,耳鸣耳背,腹胀便秘,月经量少延迟,舌淡红,苔薄黄,脉沉弦细。
诊断:虚劳(劳神过度,气血亏虚,阴阳失调)。
治法:益气养血,滋阴温阳。
方用补中益气汤合六味地黄汤加减:黄芪15g,人参15g,白术15g,炙甘草15g,陈皮6g,升麻6g,柴胡12g,熟地黄15g,炒山药20g,远志12g,山萸肉18g,益智仁12g,云茯苓15g,牡丹皮10g,当归15g,夜交藤24g,生姜9片,大枣6枚。10剂,水煎服,日1剂。针刺:足三里(双)、三阴交(双)、百会、关元、中脘、天枢,2日1次。
11月14日二诊:服药和针刺后四肢乏力减轻,腹胀、失眠改善不明显,舌脉同前。守原方去熟地黄、牡丹皮,加佛手10g、枣仁25g、白芍15g、黄连9g,将陈皮加至12g。10剂,水煎服,日1剂。针灸处方同前。
11月25日三诊:情绪稳定,失眠多梦、腹胀便秘好转,月经量稍多,舌淡红,少苔,脉沉有力。守上方去黄连。继服10剂。针灸改为每周1次。
12月6日四诊:诸症轻,唯耳鸣改善不明显。守上方加石菖蒲15g、蝉蜕12g。继服10剂。停针灸。
12月17日五诊:药后耳鸣好转,记忆力改善。嘱患者上、下午分别服用补中益气丸和六味地黄丸,连服1个月,以巩固疗效。患者寒假从澳大利亚回国,专程告知笔者其已痊愈。
按 慢性疲劳综合征属中医学“虚劳”范畴,最早见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后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有较详细论述,金元以后,虚劳的理论认识及临床治疗则有了更大的发展。本案患者劳神过度,气血阴阳俱虚,方用补中益气汤合六味地黄汤加减补益脾肾,益气养血,滋阴温阳,使气血充盈,清阳得升,浊阴得降,配合针灸疏通经络,使气血流畅,体力得以恢复而告愈。
尿频(膀胱过度活动症)
患者男,36岁,印度人,2010年3月15日初诊。自诉:尿急、尿频,时有尿失禁3年余。刻下:头晕,腰膝酸软无力,性功能低下,舌淡红,苔薄白,脉虚。
诊断:尿频(脾肾两虚,固摄失司)。
治法:补益脾肾,固涩缩尿。
方用济生肾气汤合五子衍宗丸加减:山茱萸15g,泽泻20g,熟地黄20g,茯苓15g,巴戟天10g,牛膝15g,赤石脂10g,山药25g,杜仲15g,菟丝子30g,肉苁蓉15g,五味子18g,金樱子12g,车前子(包煎)24g。7剂,水煎服,日1剂。针灸:关元、水道、中极、三阴交(双)、脾俞、肾俞,每周1次。
3月23日二诊:服药和针灸后小便次数减少,舌脉同前。守上方加覆盆子15g、石莲子20g。继服7剂。针灸处方同前。
4月3日三诊:患者尿急、尿频症状明显改善,头晕、腰膝酸软亦好转,时有腹胀、纳差,舌淡红,苔正常,脉沉。守二诊方加砂仁(后下)8g、陈皮12g、焦三仙各10g。继服7剂。针灸处方同前。
4月10日四诊:药后精神好,腹胀轻,胃口好,头已不晕,夜尿2次,舌象正常,脉沉有力。处方:山茱萸15g,熟地黄15g,茯苓15g,巴戟天10g,牛膝15g,赤石脂10g,山药25g,杜仲15g,菟丝子30g,肉苁蓉15g,五味子9g,金樱子12g,覆盆子15g,石莲子20g,车前子(包煎)24g,陈皮12g,稻芽10g。7剂,水煎服,日1剂。针灸处方同前。
4月18日五诊:诸症轻。改服六味地黄丸,继服1个月,并继续针灸治疗,巩固疗效。
按 膀胱过度活动症是一种以尿急症状为特征的症候群,常伴有尿频和夜尿症状,可伴或不伴急迫性尿失禁。本病既是一种生理疾病,也是一种心理疾病,虽然没有生命威胁,却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许多患者认为此病是一种老龄化的自然现象,羞于启齿而放弃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属于中医学“尿频”范畴,以补肾固涩缩尿为治则,方用济生肾气汤合五子衍宗丸加减温阳补肾,化气利水,固涩缩尿,配合针灸疏通经络,调节神经,得以治愈。

验方三则

 (2023-11-03 04:04:15)[编辑][删除]

摘自2023-11-2中国中医药报
胡佑志 四川省彭州市通济镇姚家村卫生所
治风热咳嗽方
熏洗方:取鱼腥草50g、杏仁25g,将上药加适量水,煎煮20分钟,去渣取汁,与2000ml开水混合倒入盆中熏足,后温洗双足,每日熏洗足浴1次,每次30分钟,6天1个疗程。此方有疏风清热、化痰止咳之效,主治风热咳嗽。
治关节肿痛方
内服方:取威灵仙15g、木瓜12g,白糖适量。将威灵仙、木瓜放入砂锅中,加适量水煎煮,去渣取汁,加入白糖调味。分早晚2次服完,每日1剂,连服3~5剂。此方对四肢关节肿胀疼痛、屈伸不利等症有良效。
治手足麻木疼痛方
熏洗方:透骨草、花椒、木瓜、赤芍各30g,苏木50g,桂枝、川芎各18g,红花、白芷各12g,艾叶、川乌、草乌、麻黄各10g。加水1000ml,煎煮至沸,先熏患处,待温度适宜时浸泡患处。此方适用于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炎所致的手足疼痛、麻木等症。

麻杏石甘汤

 (2023-12-24 04:45:55)[编辑][删除]
麻杏石甘汤为解表剂,具有辛凉宣泄,清肺平喘之功效。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滑而数者,此为辨证要点。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哮喘、麻疹合并肺炎等属表证未尽,热邪壅肺者。风寒咳喘,痰涎壅盛者,不宜使用。

伤寒麻仁石甘汤,汗出而喘法度良;辛凉疏泄能清肺,定喘除烦效力张。

经方三剂缓解十六年咳喘
摘自2024-9-25中国中医药报
张现伟 布晓琴 河南省宜阳县中医院
射干麻黄汤出自《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根据条文可知,射干麻黄汤证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咳嗽、喘急、痰多、喉中痰鸣、恶寒、身痛。现将笔者应用射干麻黄汤治疗喘息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一则整理分享如下。
患者男,69岁,2024年1月6日初诊。自诉患肺炎后咳喘已16年,每年秋冬发作,春夏缓解,但本次自去年冬季咳喘发作,至今未缓解,1周前感冒后,咳喘加重。刻下:哮喘明显,夜间不能平卧,喉中痰鸣,伴咳嗽,吐大量白痰,恶寒背冷,口中和,大便溏泄,日2~3行。舌苔白微腻,脉弦紧。两肺满布哮鸣音,右肺散在湿啰音。
诊断:哮喘病(外邪内饮)。
治则:温肺化饮,下气祛痰,发汗解表。
方用射干麻黄汤加味:射干9g,麻黄9g,五味子12g,细辛9g,款冬花9g,紫菀9g,半夏12g,桂枝6g,杏仁9g,桑白皮9g,生姜12g,大枣9g,炙甘草6g。3剂,水煎服,日1剂。
服3剂后,患者自述哮喘明显缓解,咳嗽吐白痰仍多,右肺偶闻干啰音,未闻湿啰音。守上方继服。
1月20日随诊:仅有胸闷、吐少量白痰。
按 “咳而上气”,指咳嗽与气逆而喘,此喘鸣声像是喉中有水鸡鸣叫声,如患有较严重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患者的喉中痰鸣声,是痰阻气道、痰气相击造成的。射干麻黄汤临床上主要用于外寒内饮的“寒咳”,如咳嗽咳痰、色白清稀量多、背部寒冷等,特别适用于痰气互结、肺气上逆所致咳嗽喘急、排痰困难、喉中痰鸣较为明显的病证,此方对于外寒较轻,内在痰饮较重,饮重于寒,或没有表证的咳嗽痰喘都适用。
本案患者患喘息性支气管炎,哮喘病久,来诊时主症为喉中痰鸣,咳嗽吐大量白痰,内有痰饮,恶寒背冷,外邪明显,证属外邪内饮,外邪激动里饮,壅逆于肺,则发为哮喘。即呈《伤寒论》所述“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之证。治宜发汗解表、温肺化饮、下气祛痰,此为射干麻黄汤方证,加桂枝、杏仁,加强解除表邪之效,加桑白皮增强下气平喘功能,故用之效验。

潘树和运用焦膜理论治咳嗽经验

  (2022-01-15 07:58:32)[编辑][删除]

摘自2022-1-14中国中医药报
王庆武 陈会茹 广西壮族自治区皮肤病医院 陈光辉 时召平 马志 河北省承德市中医院
潘树和是河北省承德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业医五十余载,平生坚持“学不可以已”,拜全国名老中医药传承工作室专家、伤寒名家姚梅龄为师,姚梅龄认为要明辨手太阴肺之表里病因,才能辨清手太阴肺表里之病。通过对六经表证、焦膜病的深入系统的学习,从焦膜理论治疗顽固性咳嗽,疗效显著。笔者跟师学习3年余,对潘树和治疗手太阴肺上焦焦膜表里咳嗽经验,对其进行总结,以飨读者。
肺之表证
风 主症:鼻鸣,鼻痒则易嚏,流清涕,喉痒则微咳喘,以上四症遇风则明显,甚则发热、恶风、自汗,脉多为寸浮、甚则整体脉浮而兼弦。兼症:头晕,咳而痰稀少,小便清利。方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风寒 主症:鼻塞,多有流清涕,鼻痒则嚏,喉痒则咳,咳声紧迫而喘,无汗,甚则发热而无汗,恶寒恶风,多有头痛,脉浮弦或浮紧,或寸独浮弦。兼症:身痛肢疼,痰清稀而不多,得热饮咳可暂减,小便清利。方用三拗汤。
风热 主症:鼻鸣,声粗重,不恶寒、亦无明显恶风,有黄浓涕,自汗出,咳声高亢而喘促,痰少而黄,口微渴,小便黄,脉多数而寸浮,甚则发热而汗出,脉浮数。兼症:头昏胀,白浓涕稍多,鼻塞,面红,烦热汗多而恶热口渴,咽红肿或兼痛,遇热则咳甚,舌质微红苔薄黄。方用桑菊饮。
风燥 主症:自觉鼻干,口干微渴,喉干痒而干咳,微喘,寸脉浮而不受按。兼症:唇微干,咳而噼噼连声。方用麦门冬汤。
风湿 主症:鼻塞,嚏时较沉闷,涕白而黏,略咳喘、咳声沉闷,痰少白黏,手足自温,脉软寸浮,甚则头身略蕴蕴发热、手足自温明显、身倦怠而微恶风寒、脉浮不流利。兼症:头昏蒙,鼻痒痠则嚏,面色微弥黄,口不渴,身重乏力明显而觉“累”,肢体酸楚,身微汗出而黏,胸微闷,大便软微溏,脉濡缓,舌苔白微厚。方用麻杏苡甘汤。
风饮 主症:咳喘稍明显,眼睑浮,鼻塞而卧则显著,清涕甚多而黏,鼻酸痒则嚏,口不渴,痰稀偏多而黏,脉浮弦常兼涩,舌多滑。兼症:面浮,汗出不彻,左右侧卧交替时则鼻塞交替迅速,以咳时显著,小便欠利。药用麻黄、杏仁、防已、生姜皮。气虚加党参、黄芪。
以上病因多以相互兼挟的形式犯肺之表而致喘,届时须分清病因的主次。
肺之里证
伏风 主症:稍遇外风、外寒、外湿甚至外热,即喉痒而咳喘,而往往伴随着咳出痰涎即咳喘见平,且长年累月反复发作,透表风之药只能暂时取效,再遇外邪即又复发。佐症:其脉虽可寸浮弦或旺,然亦可不浮,甚至寸脉可沉。典型症:咳甚始觉鼻痒而嚏,否则欲嚏而难得。治则:祛风透湿,用桔梗、荆芥穗、防己、黄芪、蝉衣。
里寒 主症:遇寒即喘,且不发热,咳声紧,喘时伴憋闷,痰清稀,身背微恶寒,口不渴,不欲食,小便清利。兼症:脉不数、或弦紧、甚则寸脉沉,咳甚时可伴胸紧痛、或伴呕逆,饮冷则咳喘,小儿病深者在冷天大哭或大笑则咳喘,病重则唇紫暗、面色暗滞、鼻煽。药用:干姜、细辛、五味子。
里热 主症:喘促,上气咳逆、遇重衣厚覆则咳喘更剧,烦渴,汗多,兼咳黄浓痰,小便黄,脉数,甚则发热、面红、喘急鼻煽,欲得呼出为快,舌苔黄。药用石膏、黄芩。
里燥 主症:喘急而干咳频频,口鼻干燥咽中燥热,大渴,汗多,大便干燥,脉弦数略细,舌上干燥,苔黄而干。药用天花粉、麦冬,咳用桃仁,喘用地龙。
痰湿 主症:喘而憋闷明显痰声漉漉,咳痰甚多而白浓,甚则卧则喘咳加剧而痰涎壅盛,小儿可咳则吐痰,咳声沉闷、甚则声如从瓮中出,口不渴,痰偏重则脉滑、湿偏重则脉软,苔白多偏厚腻。方用二陈汤。
浊痰 主症:同痰湿主症,加之时时咳痰如败絮,其气腥臭,甚则喘无宁日,且每日但坐不得卧,面色垢腻而晦。药用天南星、贝母、金荞麦等。
痰火 主症:哮喘多年,咳喘久愆,痰转黄浓,时挟鲜血,舌质略红。兼症:口苦,咽燥,心烦自汗,甚则发热、咳血量大、尿赤便秘,脉弦数、舌苔黄厚。方用黛蛤散。
水饮 主症:咳喘伴喉漉漉有声,难以平卧甚至不能平卧而倚息,咳出痰多而稀黏,遇寒饮冷则易发咳喘,脉多弦涩,苔滑。兼症:背冷,身恶寒,手足清冷,小儿则易咳喘伴呕吐较多黏涎、得畅吐则咳喘可减,多涎唾,多无口渴,饮入不舒,少数欲得热饮,或常心悸,大便可间作溏薄,小便清。方用小青龙汤。
瘀血 主症:长年咳喘,难有宁息之日,渐致唇紫暗、面近黧黑,舌质暗、甚则边有暗斑、舌底血络粗黑,脉弦涩。兼症:痰中挟有暗血丝,痰反不多,咳声难扬,偶作胸中掣痛,或咳引胸胁作痛,或脉渐转细。药用桃仁、丹参、郁金、水蛭等。
以上诸种病因,亦可挟杂致喘,还可与表邪合邪致喘。故哮喘复杂而且多变,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必须细辨,方可对症下药,效如桴鼓,不留后患。
焦膜病的表现
焦膜病是潘树和师承姚梅龄的焦膜理论后,逐渐应用于临床的新理论、新方法。它有着该类疾病的特点和用药及治疗方法。焦膜没有与外界直接相通的孔道,形成了如下特点:临床表现有胀、痛、闷及堵(胀闷堵均为患者的自觉症状,自内向外的膨出为胀,自外向内的挤压为闷,上下不通为堵)。同时具有持续性、迁延不愈、易化为火邪的特性。
三焦乃六腑中的一腑,是人体中的大网膜,其遍布于腹腔和胸腔中,有腹膜、膈膜、肋膜、胸膜等,所有脏腑均可得到它的包裹和保卫,心包络与三焦互为表里,而这些三焦之腑的膜组织称之为焦膜,为水火升降之道路。焦膜之表为腠理,腠理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间质组织。间质组织中有快速流动的液体,已经被现代医学所证明。三焦主要功能是兴水,水在它上中下的不同历程当中,产生“上焦如雾(如水之蒸)、中焦如沤(如水之泡沫)、下焦如渎(如水之沟渠)”的特性。
咳嗽辨证用药
咳嗽的发生,主要在肺,其他疾病也可以影响肺产生咳嗽,肺自病及他脏传至肺出现咳嗽。《素问•咳论》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潘树和平素门诊所治患者大多数为外因方面的风、寒、暑、湿、燥、火和内因湿、火所引起的咳嗽,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大类。其中外感咳嗽具体分为风寒咳嗽、风热咳嗽及燥邪咳嗽,风寒的治以疏散风寒,常用金沸草散、杏苏散、止嗽散;风热的治以疏风清热,应用桑菊饮或桑杏汤,兼暑邪的合鸡鸣散;燥邪的清肺润燥,选用清燥救肺汤或麻杏石甘汤等加减;内伤咳嗽,多为久证、虚证,临床上,多虚实互见,通常辨为气火咳嗽、湿痰咳嗽、津虚肺燥及气虚受风,分别应用泻白散合黛蛤散、二陈汤合止嗽散、清燥救肺汤、参苏饮合玉屏风散;当然还有其他证型,诸如患者平素体内有伏饮,感受风寒,潘树和多使用小青龙汤加减,气喘的加入厚朴、杏仁等。
典型医案
郝某,女,72岁,2018年4月27日初诊,顽固性咳嗽3年,每天入夜卧床后出现剧烈咳嗽,影响睡眠,因糖尿病住院后,咳嗽加重再次住院,应用多种抗生素、激素、麻黄素等止咳平喘药治疗无效,求治于中医。刻下症见:心下胀满,打嗝、乏力,反酸,口渴喜饮,多汗,胸闷心烦,干咳剧烈,伴有眼眶痛,干咳多次后可以咳吐出黏痰伴有白色泡沫,偶有少许黄痰,舌淡红苔薄黄腻,舌下脉络增粗色暗,脉弦滑重按无力。辨证属手太阴肺经之表里咳嗽,风寒湿犯表,虚寒犯脾胃之里,兼阳明风热燥表证、瘀血阻络。
方药:麻黄4g(先下去上沫),五味子9g,细辛9g,生晒参9g(先下),吴茱萸6g,党参15g,苍术12g,茯苓12g,炙甘草9g,生石膏30g,葛根24g,柴胡12g,枳壳12g,桃仁15g,蝉蜕9g,前胡10g,紫菀12g,款冬花12g,金荞麦15g。5剂,水煎服。
5日后二诊:病人服药后咳嗽明显减轻,因口干、便溏上方加天花粉12g,米壳6g,黄连9g,干姜9g。7剂,水煎服。
病人继服2剂后,夜间基本不咳能安然入睡,共服22剂,诸症消失,痊愈。
按 病人反复感冒、支气管肺感染,多次应用抗生素、激素治疗,咳嗽经久不愈。病情复发加重于春季多风之际,天气乍暖还寒,容易感受风寒湿之邪,素体寒湿(主要因其既往长期应用抗生素和激素,伤阳,湿邪体内停留),风寒湿犯表,湿为阴邪,从而出现咳嗽咽痒,入夜尤甚。患者素有湿邪,阵发性的干咳,有闷堵感,阵咳之后才有些许痰液咳出,病邪除在肺外,尚在上焦焦膜之内,表现有闷堵感、持续性和迁延不愈等焦膜病的特点。长期应用抗生素以及激素,导致伤及中焦之脾胃,激素乃聚湿之品,患者舌淡,苔黄腻,脉弦滑,痰有泡沫等,都体现了此特点。患者咽痒,口渴喜饮,多汗,眼眶疼,此为阳明风燥表证。舌下络脉增粗色暗,说明兼有瘀血阻络。归纳而言,此案属于太阴肺经之上焦焦膜病,风寒湿犯表,风痰、痰饮邪气闭阻上焦,中焦太阴脾胃虚寒,阳明风燥热表证。采用小青龙汤加减解表、祛痰饮,加蝉蜕、前胡祛风痰;以理中汤温中祛寒、益气;久咳伤肺,培土生金,用党参健脾以补肺;用生石膏、葛根、黄连、天花粉清阳明风燥热表证;柴胡及枳壳可以达三焦之上焦焦膜引诸药去焦膜之邪;佐以活血、敛肺的桃仁、米壳;润肺下气化痰止咳的紫菀、冬花共助良效,使困扰患者三年的顽固性咳嗽得愈。

痰热郁滞少阳证【草根一生】

 梁继荣经方治验四则 (2015-06-11 10:38:33)[编辑][删除]
标签: 

美食

                               http://pic4.zhongsou.com/img?id=5223dfaf7443af86f79                                               体虚感冒风热者,食少纳呆,有寒热感,心慌闷乱,默默不欲言语,咯痰想吐,舌白稍腻,脉浮弦,诸多清热祛风解毒方无效,虽明为少阳证,予小柴胡汤亦无效。                                                                                                                             组成及用法:柴胡12克,郁金12克,法半夏9克, 黄芩9克,生姜9克,枳壳9克,甘草9克,陈皮6克,竹茹6克,川贝6克,泡参15克,茯苓15克,水煎,每日1剂分3服。

    主治:虚人感冒,痰热郁滞少阳证。

    解析:小柴胡汤证过程中,或全归少阳而半表半里,或兼表证也可连滞于里,故主证未必齐备,从证又多种多样,表里虚实并非一致,若执小柴胡汤毫无变化出入,则难愈病。本方郁金可助柴胡之力。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证不除,治本无用,故必然加二陈、川贝解郁化痰,若痰浊稍重更可加菖蒲、薏苡仁、茯苓,三焦气化疏利,太阳之气始得枢转外出,病则可愈。

痰瘀互阻案【草根一生】

  痰热郁滞少阳证【草根一生】 (2015-06-11 13:32:35)[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http://pic.58pic.com/58pic/14/35/96/15Q58PICTCq_1024.jpg                                                                                         修某,男,59岁,2012年6月20日就诊。主诉:胸闷,胸骨后疼痛,两侧腹胀以髂前上脊为主,头胀,舌淡红,舌边齿痕,苔黄腻,舌下静脉迂曲显露,脉细弦。肾功能、血脂等实验室检查指标均正常。

    此为胸中痰瘀互阻,以小陷胸汤、丹参饮、柴胡疏肝散为主。

    处方:半夏12克,全瓜蒌30克,(打),黄连6克,丹参30克,檀香6克,砂仁3克,(后下),降香12克,蒲公英30克,枳壳12克,白芍30克,甘草12克,香附15克,柴胡15克,川芎15克,7剂。

    二诊(7月1日):胸骨后痛、头胀痛均减轻。唯仍胸闷、两侧腹胀。上方加莪术12克,三棱12克,枳实12克,厚朴12克,7剂。

    三诊(7月15日):胸骨后疼痛及胸闷均止。唯又头痛,尿路感染,后背牵紧不适疼痛,舌淡红,苔黄腻,舌下静脉迂曲。初诊小陷胸汤、丹参饮再加蒲公英50克,川芎30克,当归30克,7剂。

    四诊(7月25日):服上药后诸症均除。顷诊又诉目糊(视物昏花模糊),双目胀痛,大便干,两下肢胫骨前觉冷,舌淡红,苔薄齿痕,脉细弦。

    处方:夏枯草50克,4剂。水煎服。

    五诊(7月29日):目糊痊愈。本来读书半小时以内即目糊无法阅读,现阅读1小时以上无任何目糊感觉。服第2剂药即感眼清睛亮,可以阅读;目不痛,唯略余酸胀,腰酸,夜寐不安,舌脉同上。加用四物汤与补肾药,处方:夏枯草30克,当归30克,川芎15克,生熟地各15克,赤白芍各15克,黄芪30克,杜仲15克,川断15克,7剂。以资巩固。

    按:《神农本草经》谓夏枯草性味苦、辛, 寒, 入肝、胆经, 有清肝火, 散郁结, 明眼目之功。《本草图解》言其“苦辛微寒,独入厥阴,消瘰疬,散结气,止目珠痛。此草补养厥阴血脉,又能疏通结气,目痛瘰疬,皆系肝症,故建神功”。《滇南本草》:“祛肝风, 行经络。治口眼歪斜,四行肝气,止筋骨疼痛,目珠痛, 散瘰病,周身结核。”《本草纲目拾遗》:“治瘰疬, 鼠瘘, 目痛, 羞明。”综合以上本草所述,夏枯草擅入肝经,既能苦寒清热,又能辛散开郁,有良好的清热散结之功, 尤善清泻肝火而止目珠痛。

    患者后来告诉我,其实目糊胀痛已久,之所以前三诊未说,是因为曾经在他处服过不少中药,概无起色,故灰心不诉。因前三诊用药,感觉俱佳,乃增诉目疾。本人第一次用夏枯草单味治疗本案目糊胀痛,患者仅仅服用1剂,翌日即觉眼目清亮而目不痛,其疗效着实让人吃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