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2023-12-28 04:25:10)
白及:收敛止血 消肿生肌
摘自2023-12-27中国中医药报
张一 叶蔚 浙江省杭州市中医院
白及原产我国,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各省,在日本、缅甸北部等亦有分布,其花色一般呈紫红色,故别称紫兰,另有一个白色变种,称为白花白及,其他亦有黄色、粉红色、红色以及蓝色的园艺栽培种。白及入药部分是其干燥块茎,又名甘根、连及根,具有收敛止血、清热利湿、消肿生肌之功效,主治肺伤咳血、金疮出血、汤火灼伤、溃疡疼痛、痹疽肿毒等症,具有较高药用价值。
白及最早记载于汉代《神农本草经》:“白及,味苦、甘、涩,性凉,主疮疡、溃烂、阴虚、死筋、胃病、盗风、鬼击及痱子。”《新修本草》记载:“此物,山野人患手足皲拆,嚼以涂之有效。”元代萨迁《瑞竹堂经验方》记载:“如白附丹,治疗男子妇人面生黑斑点;洗面药方,共为细末,每日洗面用之,治面上游风,诸般热毒,风刺;洗面药,用于解毒散结,祛浊养颜,主治面生痤疮,及粉刺,并去皮肤燥痒。”(白附丹的成分中含有白及)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及可诱导血小板聚集加速止血、提高表皮生长因子表达以促进伤口愈合、增强机体免疫等作用。白及富含多糖胶质因而表现出极强的黏性,并且在较低浓度时即可形成凝胶样团块,且白及凝胶具有自身降解性、局部滞留性、功能缓释性、无刺激性及无毒副作用等特点,在食品、化妆品及医药行业中得到大量运用,名列可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药材名单。
下面介绍几款白及的内服外用养生妙法。
白及猪肚汤
材料:白及20克,猪肚500克,卷柏20克,生姜20克,适量食盐、味精、葱花、花椒粉和胡椒粉。
做法:卷柏研细粉,等分为6小包,备用。白及用清水冲洗去浮尘。猪肚洗净后切成寸半长方块,与洗净拍碎的生姜共入砂锅,注足清水,大火烧沸后去浮沫;改为小火,熬炖至猪肚酥烂为止。用辅料调味,分6次食猪肚,每次用温汤冲服卷柏粉1小包。白及亦分6次服食,细嚼慢咽,徐徐吞服。具有止血、理血、调节免疫功能等功效。
白及玉竹燕窝饮
材料:白及、玉竹各5克,燕窝6克,冰糖10克。
做法:燕窝、玉竹分别泡发,白及略洗。瓦煲洗净,置于火上,将燕窝、白及、玉竹一同放入瓦锅中,用小火炖烂,再加适量冰糖续炖片刻即可。每日早晚各服一次,具有补益肺肾、润肺止血的功效。
玫瑰白及晒后修复面膜
材料:白及粉20克,玫瑰精油3滴,玫瑰花水20毫升。
做法:向白及粉中加入玫瑰花水,搅拌成糊状,再向白及粉和玫瑰花水的混合物中滴加3滴玫瑰精油,搅拌均匀。将制作完成的面膜放入小碗中。用冷水清洁面部,把手也洗净,用指腹蘸取适量面膜均匀涂抹在面部,可用指腹轻轻按摩,10分钟后用水洗净,用化妆水轻拍面部,再使用保湿乳液即可。每周可使用1次,具有美白祛斑、收敛肌肤和消肿生肌的作用。
苦寒无毒有天冬 降火清金治肺痈
——诗词中的天冬及其药用价值
摘自2024-9-25中国中医药报
黄新生 河南省武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垂垂紫楝,四月江心频点燕。亭馆谁家,天棘抽条出屋斜。轻舠不稳,移向伍塘风力紧。晴日将西,黄犊江村水一犁。

这首《减字木兰花·其二·初夏放舟郭外》是清代词人曹尔堪的作品,楝树开花、天棘抽条,寥寥数语,描绘出一幅江南初夏图。诗中天棘,即百合科植物天门冬(中药天冬为其干燥块根)。天门冬因叶退化成鳞片状,基部有木质倒生刺,得名天棘,《本草纲目》载:“或曰天棘。”

块根入药

天门冬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因生长茂盛,入药功效如麦冬而得名。《本草纲目》载:“草之茂者为虋(mén),俗作门。此草蔓茂,而功同麦门冬,故曰天门冬。”清代王如鉴《本草约编·天门冬》:“天冬性与麦冬同,滋肾清痰别有功。保定肺阴安喘促,轻身益气杀三虫。”

天门冬通体翠绿,体态婀娜多姿,春季茁壮成长,散发出勃勃生机;夏季开花,淡绿色花朵小巧玲珑;秋季结果,浆果球形,成熟时红色,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古人常将其植于庭院之中。宋代王淇《暮春游小园》:“开到荼蘼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宋代张濡《游大涤》:“客散月明风露下,一奁天棘伴丝桐。”宋代朱熹《杂记草木九首·其一·天门冬》:“高萝引蔓长,插楥垂碧丝。西窗夜来雨,无人领幽姿。”元代刘诜《暇日至吾庐亭》:“为报诗人笺注苦,暖风天棘蔽阶苔。”李存《和吴宗师滦京诗》:“露透地椒清宝仗,风生天棘满旌旂。”明代袁凯《书寓所西斋二首· 其一》:“繁杏夭桃碧井西,牵牛天棘故相迷。”明代张和《访晓庵禅师师以洞庭柑为供》:“檐前暮雨沾天棘,席外春风动石楠。”

江中莲花,洁白无瑕,如白色的羽毛;岸上天冬,青丝曼妙,如幻如梦。杜甫《巳上人茅斋》诗曰:“江莲摇白羽,天棘梦青丝。”这句诗对仗工整且富有韵味,成为后世诗人学习的榜样。如段克己《鹧鸪天·其二·青阳峡对酒》:“湍浪泻,万珠霏。风前天棘舞青丝。”明末清初夏完淳《题昆山水月殿》:“青丝天棘风流在,如见当年祇树林。”

天门冬以干燥块根入药,即天冬,是常用的补阴类中药,《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载其“主诸暴风湿偏痹,强肾髓,杀三虫,去伏尸,久服轻身益气延年”。天冬是古人服食养生的佳品。《抱朴子》载,杜紫微服食天冬,140岁时还能日行300里。《本草纲目》载,明代重臣胡濙(yíng)奉旨寻访张三丰,得到长生不老方,即用天门冬三斤、地黄一斤等制成药服食。

诗人更喜欢饮用天门冬酒养生。《本草纲目》载天门冬酒,具有润五脏、和血脉的功效。苏轼晚年喜欢饮用天门冬酒养生,庚辰年正月,他酿制的天门冬酒成熟,亲自漉酒,且漉且尝,不觉大醉,遂作诗二首。其中一首为:“自拨床头一瓮云,幽人先已醉浓芬。天门冬熟新年喜,曲米春香并舍闻。菜圃渐疏花漠漠,竹扉斜掩雨纷纷。拥裘睡觉知何处,吹面东风散缬纹。”另一首为:“载酒无人过子云,年来家酝有奇芬。醉乡杳杳谁同梦,睡息齁齁得自闻。口业向诗犹小小,眼花因酒尚纷纷。点灯更试淮南语,泛溢东风有縠(hú)纹。”

从此以后,东坡天门冬酒成为著名典故。明代庄昶《江上偶作》:“东坡老子门冬酒,康节先生击壤篇。”《浴香泉和韵·其二》:“人传苏子门冬酒,天作江门附子汤。”林光《平湖病中思南归六首·其五》:“坡老门冬酒,林宗折角巾。”也有诗人跳出窠臼,描写自己服用天门冬酒感受,如明代顾清《次姚絅庵韵》:“小奴获稻试春酿,一瓮晓熟天门冬。”晚清樊增祥《沁园春·其二·湘绮先生得词后为留一日,再赋》:“且尽今宵,天门冬酒,后夜思量无此杯。”

天门冬还常见于药名诗中,如宋代王安石《既别羊王二君与同官会饮于城南因成一篇追寄》:“赤车使者白头翁,当归入见天门冬。”朱翌《夜梦与罗子和论药名诗》:“天门冬夏鸢尾翔,香芸台阁龙骨蜕。”明代萧韶《药名闺情诗二首·其二》:“天门冬日晓苍凉,落叶愁惊满地黄。”

滋肾润肺

“天冬类与麦冬同,煮向深山腹可充。捐咳消痰诚有力,祛烦解热每多功。酒蒸既美膏尤妙,日曝难舂火更烘。冷补最能清肺毒,吐脓痈痿总堪攻。”(清代赵瑾叔《本草诗·天门冬》)

天冬味甘、苦,性寒,归肺、肾经,具有滋阴润燥、清肺降火的功效,用于燥热咳嗽、阴虚劳嗽、热病伤阴、内热消渴、肠燥便秘、咽喉肿痛的治疗。清代黄元御《长沙药解》载:“水生于金,金清则水生,欲生肾水,必清肺金,清金而生水者,天冬是也。”

“天冬甘寒,止渴清痰。骨蒸喘促,脓血便艰。肺痈肺痿,均宜与啖。”(清代冉敬简《医诗必读·天冬》)

天冬能滋肾阴、降虚火,适宜于肾阴亏虚之腰膝酸痛、内热消渴等。天冬配伍熟地黄、枸杞子、牛膝等,可治疗肾阴亏虚之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配伍麦冬、知母等,可治疗阴虚火旺、骨蒸潮热;配伍生地黄、阿胶、川贝母等,可治疗肺肾阴虚之咳嗽咯血。

“苦寒无毒有天冬,降火清金治肺痈。止渴消痰通二便,阴虚有热见奇功。”(清代徐爔《药性诗解·天冬》)

天冬具有清热生津作用,可用于治疗内热消渴、热病伤津、咽干口渴、肠燥便秘。天冬配伍生地黄、人参等,可治疗内热消渴,或热病伤津口渴;配伍生地黄、当归、生首乌等,可治疗津亏肠燥便秘。

蒲黄

 (2023-12-22 04:36:29)[编辑][删除]
蒲黄
摘自2023-12-21中国中医药报
周超凡 中国中医科学院
香蒲花粉为蒲黄,止血化瘀通淋佳。
吐血咯血及崩漏,血淋涩痛服之康。
痛经闭经效尤佳,胸腹刺痛敢担当。
蒲黄包煎效果好,孕妇慎用保安康。

会跑的“长生不死草”

  (2023-12-22 04:40:43)[编辑][删除]
会跑的“长生不死草”
摘自2023-12-21中国中医药报
夏天的时候,朋友给我邮寄来一株卷柏。我取开一看,干枯枯得蜷成一团,呈现灰绿色,若是擦根火柴都能点燃。朋友在电话里说:“你不要相信它,它在装死呢,卷柏遇水即活。”
果不其然,我把它栽在自己开垦的一片小菜园里,它便活了下来,翠绿绿的惹人爱。天旱时没给卷柏浇水,它竟然抱成团儿,随风滚到临边人家的菜畦里,饮足了水,一片茂绿。老农大哥把它“捉”了送回来,我栽到阳台的花盆里。现在天寒地冻,万木萧索,这株卷柏依然郁郁葱葱,给家人带来一片绿意。
查资料方知,卷柏是卷柏科卷柏属土生或石生蕨类植物,原产中国,别名有还魂草、回升草、石柏、岩柏草。这种植物耐旱、耐瘠薄,多生于向阳的山崖峭壁或干旱的石缝中,其茎叶似柏树的幼枝叶,干旱时蜷曲成团,环境湿润时再舒展开来,绽芽发枝,翠绿可人,故而得名“卷柏”。
卷柏是古老的物种,拥有长达4亿年的演化历史,是陆地植物中古老的类群。
古人对这种小草偏爱有加,常赋诗赞美。南宋文学家楼钥在诗中列举了几种奇特的植物,其中即有卷柏,诗曰:“石间薜荔水昌阳,卷柏生崖并葛藟。”清代诗人查慎行《洞仙歌》云:“秦驻山顶石上苔长三寸许,土人呼为卷柏。采归养以清泉,经宿茎叶展舒,苍翠欲滴。因种之瓷盆,冬来弥茂。”查慎行称卷柏为“灵苗”“仙草”,卷柏不与灵芝、仙树争短长,生在崖畔、岩石间,与日月同辉,与山川共存。
卷柏还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汉代成书的《名医别录》载其强阴、益精、久服令人好容体。明代《本草纲目》云:“卷柏、豹足,象形也。万岁、长生,言其耐久也。”清代医学家黄宫绣撰写的《本草求真》中,称卷柏并非侧柏,“形如拳卷,故以卷名,即俗所谓万年松者是也”。卷柏全草皆入药,具有活血通经、化瘀止血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经闭痛经、吐血、崩漏、便血、脱肛等疾病。
这种被称作“长生不死草”“九死还魂草”的植物,在民间还有一段凄美的故事。相传天山天池古称瑶池,是西王母洗浴的地方。瑶池岸边生长着一种仙草,有起死回生的神效。有一年民间大旱,瘟疫流行,生灵涂炭。住在瑶池里的一位龙女感念民间疾苦,偷盗仙草,飞临民间,为人医病,普救众生。不料此事被西王母知道了,雷霆震怒,把美丽善良的龙女打下人间。龙女甘愿化作历经九劫九难而不死的仙草,救治万千黎民百姓,人们感怀龙女的恩德,将这种小草唤作“还魂草”“万年青”。
望着这簇簇成团成绿而生生不息的小草,我不由对它心生敬畏。而今,这种几乎和恐龙同时期的古老植物,由于人们过度采挖,在野外已经很少能见到了。万物皆有灵,草木亦有心,对被称作“植物活化石”的珍贵中药材卷柏,我们要好好爱护它。 (刘琪瑞)
连翘
摘自2025-1-17中国中医药报
周超凡 中国中医科学院
温病初起银翘散,温热入营先心烦。
高热神昏且发斑,清热解毒肿结散。
痈疽疮疡效不凡,疏散风热治外感。

说议辛润

 (2023-12-22 05:12:37)[编辑][删除]
说议辛润
摘自2023-12-21中国中医药报
朱光 河南中医药大学
作为五味之一,辛味药的作用一般被认定为能散、能行、能润等。对于其能散、能行,从无疑议,而对于辛能润并因而成为一个治法(即辛润),则一直以来众说纷纭,争论不休。兹结合文献与临证应用加以梳理。
辛润之义
辛润一法,源于《素问•脏气法时论》:“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指出对于肾燥之证,应以辛味药通过开泄腠理、畅达津液加以润养。
对于此说,后世医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注解,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
一为肾何以苦燥及燥之由来。如吴崑云:“肾者水脏,喜润而恶燥,若燥则失润泽之体,而苦之矣”,指出因肾为水脏,故而有喜润恶燥的生理特性。张景岳亦注曰:“肾为水脏,藏精者也。阴病者苦燥,故宜食辛以润之。”高世栻则言:“水旺于冬,肾气主之,燥而不润,肾所苦也。”
至于肾燥之成,或认为由肾阴虚所致,如张元素、王好古认为可以黄柏、知母以润之。或认为由肾阳虚所致,如成无己提出“水停心下而不行,则肾气燥……干姜、细辛、半夏之辛,以行水气而润肾”。李时珍则认为,肉桂为辛润药。许叔微则以“火暖釜中之水”比类解释阳虚生燥:“譬如釜中有水,以火暖之,其釜若以板覆之,则暖气上腾,故板能润也。若无火力,水气则不能上,此板则终不得润也。”即当阴寒凝结或阳气虚衰,肾之气化功能失司,水液运行输布失常,机体失于濡润则生“燥象”,如口干口渴、鼻干、眼干、皮肤干燥、大便干结等干燥之症,更有如水肿、小便不利等水停之症。尤在泾又进一步分析告诫:“盖阴凝之枯燥,与阴竭之枯燥,霄壤悬殊,万一误投,死生立判,不可不细审也。”提出治肾之燥应详辨阴竭与阴凝。
二为辛味何以通达津液。如王冰注曰:“辛性津润也,然腠理开,津液达则肺气下流,肾与肺通,故云通气也。”此释应是以辛入肺、肺合皮毛、肺肾相通为据,通过辛宣肺气,使津液下流于肾,而言“辛性津润”则不知所凭为何。吴崑释云:“盖辛者金之味,能开腠理而泄其燥,能致津液而使之润,又能通气而令气化也。”张景岳则认为“盖辛从金化,水之母也。其能开腠理致津液者,以辛能通气也。水中有真气,惟辛能达之,气至水亦至,故可以润肾之燥”,指出只有辛味才能气化肾水以润之。张志聪注云:“盖气充肌腠,津随气行。辛味入胃,能开腠理,致津液而通气,故主润。”高世栻对此说得更明白:“夫辛主发散,何以能润?以辛能开腠理,致在内之津液而通气于外,在下之津液而通气于上,故能润也。”
辛润有时还指药之味辛体润,这涉及药物的自身体质。清代石寿棠即把药物分为润燥两大类,认为:“病有燥湿,药有燥润。凡体质柔软,有汁有油者皆润;体质干脆,无汁无油者皆燥。然润有辛润、温润、平润、凉润、寒润之殊,燥有辛燥、温燥、热燥、平燥、凉燥、寒燥之异,又有微润、甚润、微燥、甚燥之不同。大抵润药得春秋冬三气者多,得夏气者少;燥药得夏秋冬三气者多,得春气者少。燥药得天气者多,故能治湿;润药得地气者多,故能治燥。”他还指出:“辛中带润,自不伤津。而且辛润又能行水,燥夹湿者宜之;辛润又能开闭,内外闭遏者宜之。”所列举的辛润(即味辛性润)药有杏仁、桔梗、葛根、细辛、前胡、防风、百部、当归、桃仁、红花、茺蔚子、石菖蒲、远志、郁金、蜀漆、僵蚕、芥子、莱菔子、苏子、生姜、葱白、韭菜汁等。此外,《本草经疏》谓“当归,辛大温无毒,甘以缓之,辛以散之润之,温以通之畅之”,《本草纲目》谓“柏子仁,性平而不寒不燥,味甘而补,辛而能润”,而二者之润,主要是因其含有油脂而质润,其实与其辛味关系不大。
辛润之理
由历代所言可知,肾燥食辛以润,显然并非以辛能生津润燥,而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影响津液的敷布:一是因于“辛入肺”(《素问•宣明五气》)、“辛先入肺”(《素问•至真要大论》)、“辛走气”(《灵枢•九针论》),或宣达肺气,接下来的过程即如《灵枢•决气》所言之“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使津液布散全身,或通调水道,上焦之水由此而达下焦。二是能通过辛温温阳或通阳化气,使阳气虚衰或阴寒内盛状态下凝聚之水津得以温化,进而发挥润养作用。
有学者指出,《素问•脏气法时论》中的“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与“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存在着文义悬隔、前后不伦的问题,当属后世注文。而另一处提及辛润者,即《素问•至真要大论》论述三阴三阳之客用五味补泻中的“太阳之客,以苦补之,以咸泻之,以苦坚之,以辛润之,开发腠理,致津液,通气也”,所论用药滋味治疗不仅杂乱无序,前后文不对举,有悖骈文体结构,而且其中的“开发腠理,致津液,通气也”显得唐突,应属衍文。此外,参照《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所言“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认为治疗肾之燥,“辛以润之”应为“咸以润之”,其后的“致津液”,应为“致津液生”。
撇开上述考证的观点,也不论《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还有一处提及辛润者,即“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关于辛是否能润、辛润是否可行,判断的依据无疑还应是临证应用的效果。
辛润之用
“燥者润之”“燥者濡之”(《素问•至真要大论》)是治燥之大法。如果说滋阴为治燥之常法,辛润或温润则是治燥之变法。
基于对辛味的认识,历代医家对于肾燥治疗“辛以润之”的用法进行了发挥,对适用范围也进一步拓展至由水津停聚不布、血行不畅失濡等引发的各种燥证。
张仲景对于辛润法有许多应用,如风寒之邪客于太阳经脉, 致使经气不畅,津液受阻,经脉失于濡养而拘挛,症见汗出或无汗、恶风、项背强急不舒等,治以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汤,以麻黄、桂枝、葛根、生姜等开腠宣肺达津,使筋脉得润,拘急得除。再如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形成经腑同病之蓄水证,症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等,治以五苓散,以桂枝辛温通阳化气,助水津布散。又如用于治疗消渴的肾气丸,渴之成因如《医旨绪余》言“若下有暖气,蒸则气润,若下冷极,则阳不能升,故肺干而渴”,故以附子、桂枝意在温煦肾阳,化气行水,水津得布则渴自止。其他如小青龙汤、越婢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温经汤、桂枝茯苓丸、桃核承气汤等,都体现有辛润法的意味。
李东垣对于便秘的治疗,结合经文所言提出:“如少阴不得大便,以辛润之;太阴不得大便,以苦泄之。阳结者散之,阴结者温之。仲景云:小便利而大便硬,不可攻下,以脾约丸润之。”
叶天士对于络病有深入研究,开创性地提出了“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等观点,临证尤为善用辛润通络法,医案涉及胁痛、胃痛、积聚、郁证、发黄病等多种病证,认为“络以辛为泄,辛散横行入络”“用辛理气而不破气,用滑润濡燥涩而不滋腻气机,用宣通而不揠苗助长”,常用仲景治疗肝着的旋复花汤加减治疗,用药常选当归须、桃仁、红花、赤芍、丹皮、郁金、茜草、小茴、肉桂、韭菜汁、延胡索、泽兰、香附等。
吴鞠通治疗凉燥之杏苏散也体现了辛润的用法,其自注曰:“肺为燥气所搏,不能通调水道,故寒饮停而咳也”“无汗者,凉搏皮毛也”,所用苏叶、半夏、陈皮、生姜为味辛性温之品,前胡、枳壳为苦辛之品,可轻宣凉燥、化饮助润。石寿棠则对治外燥用味辛质润者颇有体会,谓“外感之燥,津液结于上而为患者,结者必使之开解,非辛润流利气机不可”“以燥气论,燥邪初起,在未化热时,宜用辛润开达气机,如杏仁、牛蒡、桔梗之属。兼寒加以温润,如豆豉、前胡、姜、葱之类;邪机闭遏,加以通润,如白芥子、细辛之类”,并根据燥湿转化相兼之理提出“燥为湿郁者,辛润之中,参苦辛淡以化湿;湿为燥郁者,辛淡之中,参辛润以解燥”。
临床报道中辛润法可用于糖尿病、肾病、干燥综合征、萎缩性胃炎、便秘、燥咳多种疾病的治疗。如南京中医药大学孟景春治疗萎缩性胃炎,常用参、芪、术、草,配合三棱、莪术、徐长卿、刘寄奴等苦辛之品,辛通助补,通补兼施,可提高胃部的气血生化能力,激发萎缩黏膜腺体的生机;南京中医药大学丁光迪拟辛润理肺汤(麻黄、杏仁、桔梗、佛耳草、橘红、当归、炮姜、炙甘草),用于治疗凉燥束肺,气逆干咳。河南中医药大学李发枝治疗干燥综合征属脾虚湿滞者,常用半夏、干姜、生姜、桂枝、肉桂、附子等辛温之品,籍以通阳化气行津。中日友好医院王微以辛润通络法治疗顽固性便秘,常用木香、香附、藿香、火麻仁、郁李仁、当归、桃仁等。
综上所述,辛润一法本为肾燥而设,经后世应用其治疗范围得以扩大,但至今未有一个严谨而规范的概念,用药也无明晰标准,还基本仍停留在经验的层面。对此,笔者有以下认识。
一者,肾燥之成,肾阴虚、肾阳虚皆可致。肾阴虚者,因水亏而失润,治当滋阴补液,而佐用辛味一可助滋阴药更好发挥作用,二可防滋阴药之腻滞;肾阳虚者,因水凝而失润,治当温阳化津,加用辛味一可激发萎靡之阳,二可助阳消解阴津之凝。
二者,由辛致润与由辛致通、致开、致化、致升一样,是一种引申功效,都是由辛之散、行之性带来的间接效果,因而不能把辛能润与辛能散、能行相提并论。
三者,辛润法主要适用于阳虚阴凝、津液不化、失于敷布,或瘀血阻滞、失于濡养而呈现出“燥象”之征。而对于阴虚致燥者,辛味药只宜担佐使。
四者,辛润法可用于内、外燥证,但不能忽略诸风药多辛,而风胜则燥,风能胜湿,因而用药应考虑选用风药之润剂或味辛性润者。
五者,辛润是一种非常规治法,一般说来并非治燥首选。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也是一个治疗思路,当润燥常法无效时,辛润或可作为选项一试。当然,选用的依据还是辨证的结论。

小议叶天士“牛马药对”

  (2023-12-09 03:50:59)[编辑][删除]
小议叶天士“牛马药对”
摘自2023-12-8中国中医药报
姚鹏宇 山东省名老中医药专家陶汉华传承工作室
“牛马药对”系叶天士牛蒡子、马勃配伍之名讳,以此名之非为矜奇炫异,仅图易于记识耳。纵览存世叶案著述,共计11案提及“牛马药对”,分别见于《临证指南医案》《眉寿堂方案选存》《未刻本叶氏医案》及《叶氏医案存真》。
对药诠意
牛蒡子又名鼠粘子,为菊科牛蒡的干燥成熟果实,具有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的功效,《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五卷•草之四•恶实》誉之“其用有四:治风湿瘾疹,咽喉风热,诸肿疮疡之毒,利凝滞腰膝之气”。马勃为马勃科大颓马勃、紫颓马勃和脱皮马勃的干燥子实体,具有清肺、利咽、解毒、止血的功效,《本草正义•苔类•马勃》谓“既能散毒,又能燥湿,以疗湿疮”“既散郁热,亦清肺胃,确是喉病良药”。牛蒡子、马勃二者功效既有相似,又各具特色。二药并用,可追溯到金元时期,如李东垣的普济消毒饮,俟后如吴鞠通银翘马勃散等。二药合用,一可疗咽喉疾病,尤热毒壅滞最宜;二可疗肺疾,尤以风热、肺热为佳;三可疗痈肿毒疡,热毒壅盛者最切。
叶氏经验
纵览叶案,共计11则见二药相伍,以疗温热、风温、项肿、颐肿、温疹及咽喉肿痹痛症等。“牛马对药”所治病虽广,然其要义不过二言,即凡咽喉见肿、痹、痛、窒等症,皆可施用,此叶氏抓主症而用药;凡痰、热、毒壅结上焦,可择“牛马”,此叶氏抓病机而施方。二药效薄,未见单独成方,故常伍他品,风温加连翘、薄荷、桑叶等;痈肿加川贝、栀子、连翘等;兼湿加芦根、竹叶、滑石等;咽痛加射干、薄荷、桔梗等。
后学补遗
凡案十一则,均无用量。上溯普济消毒饮,方中牛蒡二钱、马勃五分,以41配比。吴鞠通“学本于桂”,其“牛马”并用之方有二,一为普济消毒饮去升麻柴胡黄芩黄连方,牛蒡子六钱、马勃四钱,比例32;一为银翘马勃散方牛蒡子六钱、马勃二钱,以31配比。温病名家赵绍琴有炒牛蒡6克,马勃3克之配比,此21。参诸家之验,可知二药用量宜轻,以牛蒡多而马勃少为宜。
叶案管窥
案一
口齿骨骱不开,咽喉痰壅,溺阻肌浮,是皆气分闭塞。经言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肺象空悬,凡重剂竟走肠胃,故久治不效。
麻黄、杏仁、滑石、牛蒡子、马兜铃、生甘草、射干、马勃。《叶氏医案存真•卷一》
按 肺气郁闭,痰壅咽喉。肺法象天,清空之地,以轻剂入肺,《叶氏医案存真•卷三》案云“况头面咽喉结邪,必辛凉轻剂以宣通,若药味重浊,徒攻肠胃矣”,与此案医理相通。立法宣畅肺气为要,选用麻、杏、兜铃宣降肺气,滑石通利下窍,牛蒡子、射干、马勃清热解毒、消痰利咽,生甘草调和诸药。此案又隐提壶揭盖治法,可供后学参验。
案二
周,病起旬日,犹然头胀,渐至耳聋。正如《内经•病能篇》所云:因于湿,首如裹。此呃忒鼻衄,皆邪混气之象。况舌色带白,咽喉欲闭。邪阻上窍空虚之所,谅非苦寒直入胃中可以治病。病名湿温,不能自解,即有昏痉之变,医莫泛称时气而已。
连翘、牛蒡子、银花、马勃、射干、金汁。《临证指南医案•湿》
按 《温病条辨》银翘马勃散出于此案也,观《温病条辨•卷一•湿温寒湿》第四十五条即可明叶案用意。“湿温喉阻咽痛,银翘马勃散主之”,此湿温咽闭,吴氏有“喉即肺系,其闭在气分者即阻,闭在血分者即痛,故以轻药开之”论,故择牛、马、银、翘轻药疗疾。此案较银翘马勃散唯多金汁一味,概浊阴之品,久得土气,“凡湿热时行,毒势冲迫,势危莫制者,用此灌之,下咽稍减,以其气味相投,故能直入其巢而破其毒耳”(《本草求真•泻剂•泻热•金汁》),当为叶氏用意。
案三
某,风热毒闭,项后肿。
竹叶、滑石、芦根、牛蒡、马勃、薄荷叶、黑山栀、连翘、川贝、生甘草。《临证指南医案•疮疡》
按 此案言简意赅,病机主症明晰。滑石、竹叶、芦根,甘寒淡渗;牛蒡、马勃、栀子、生甘草清热解毒;薄荷叶疏风散热;连翘、川贝散结消肿。方中竹叶、滑石对药亦叶氏常用,而吴鞠通每多师法,三仁汤、薏苡竹叶散等皆可见。
香蕉:缓解焦虑的“快乐水果”
摘自2025-1-17中国中医药报
刘飞祥 刘聪怡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香蕉因其柔软的口感、香甜的味道以及食用方便的优点,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其实香蕉不仅味美,还是能帮人缓解焦虑的“快乐水果”,这是怎么回事?
香蕉的功效
香蕉味甘、性寒,归肺、大肠经,有清热、润肠、解毒之功,可治热病烦渴、便秘、痔血。《本草纲目》云其“生食,止渴润肺”,又云“生食,破血,合金疮,解酒毒。干者,解肌热烦渴”。从中医角度讲,焦虑情绪与肝郁气滞等因素密切相关,香蕉的甘味对于情绪上的紧张急迫有一定缓和效果。同时,香蕉性寒,能够清热降火。当人体因为内火、肝郁化火等情况产生情绪烦躁焦虑时,香蕉可以起到清热作用,从而缓解热象。另外,香蕉能润滑肠道,促进排便。肠道通畅有利于改善身体的整体气血状态,进而对焦虑情绪起到间接的缓解作用。
不少学生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因面临考试压力而感到焦虑时,吃香蕉后会感觉情绪有所舒缓。还有些上班族发现自己在工作压力大、焦虑的时候吃香蕉,紧张焦虑的情绪也能够慢慢减轻。这可能是因为香蕉中的维生素B6、色氨酸等成分帮助机体调节神经系统,给紧张运转的神经提供了一点“润滑剂”,让身体从高度紧张的应激状态中脱离出来,获得片刻的放松。
现代研究表明,香蕉富含的维生素B6能够帮助大脑合成血清素。血清素是一种神经递质,可以调节情绪,让人产生愉悦感和放松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焦虑情绪。同时,香蕉中还含有色氨酸,它是合成褪黑素的重要原料,对改善睡眠和调节情绪都有帮助。此外,香蕉中含有的钾元素能维持心脏正常功能和血压稳定,有助于减轻焦虑时可能出现的心悸等身体症状。
食用香蕉的建议
为了更加健康科学地发挥香蕉缓解焦虑的作用,笔者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1.可将香蕉作为日常水果,每天吃1~2根。通过日常摄入香蕉,维持体内血清素等物质的相对稳定水平,从长远角度看,可帮助调节情绪、预防焦虑产生。
2.焦虑情绪发作时可吃1根香蕉。当你感到焦虑情绪开始出现,比如在面临考试、演讲或者重要会议之前,可以吃1根香蕉,有助于在短时间内缓解紧张情绪。
3.搭配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可以将香蕉与坚果(如杏仁、巴旦木)或者酸奶一起食用。因为蛋白质能够帮助身体更好地利用香蕉中的色氨酸来合成血清素,增强缓解焦虑的效果。
4.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香蕉可以和草莓、橙子等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一起吃。因为维生素C有助于减轻身体的应激反应,可与香蕉协同改善情绪。
5.适量食用。需要注意的是,香蕉虽然是一种美味且富有药用价值的水果,但其高糖分和寒性特征需要我们在食用时更加科学谨慎,适量摄入,搭配合适的食物,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保持身体的健康和平衡。
大黄:杏林英豪颂将军
摘自2025-2-26中国中医药报
赵中振 北京中医药大学《本草纲目》研究所

大黄
大黄,是东西方都使用的药物,中药大黄有生品、炮制品,除了泻下的功效之外,还是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的好药。临床治病救人它是一员猛将,贡献良多。古往今来,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中,大黄也是一位“开路先锋”。
巧遇大黄
2020年初,我去南极进行了一场“探险”,那是一段难忘的经历。冰山、飓风、海豹、企鹅,其他大陆上不可能有的奇观在这里令我震撼,睁开眼睛,处处都是美景,每前行一步都是惊喜。在一百多年前探险队员留下的宿营地里,我见到了他们剩下的一些物资,其中有罐头、压缩饼干等必需品,竟然还有一种食物——用植物大黄(Rhubarb)干燥叶柄做的罐头。健康的身体状态要有健康的摄入和排泄,一进一出对人体机能至关重要。大黄富含纤维,可以帮助泻下通便。
《本草纲目》里涉及大黄的记载共80多处,以大黄为主的组方50余首。李时珍在各科临床方面,为大黄的应用开辟了广阔的途径,成为后世医家应用大黄的典范。
杏林将军
大黄入药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关于大黄的记载,列为下品,说明大黄的药性比较峻猛。在《本草纲目》中,大黄被收录在第17卷,属于毒草类中药。陶弘景说:“大黄,其色也。将军之号,当取其骏快也。”
《药性赋》里也说大黄:“夺土郁而通壅滞,定祸乱而致太平。”大黄因其药性峻猛,而似能够平定祸乱的虎将,给它冠以“将军”之名当之无愧。
大黄也因此而得到了许多带“军”字的别名。四川产的大黄可称为“川军”,生大黄叫“生军”,炙品中酒大黄可叫“酒军”,醋大黄叫“醋军”,熟大黄叫“熟军”。这些名字,在中医临床的处方中常可见到。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大黄的外形:“赤茎大叶,根巨若碗,药市以大者为枕。”大黄叶柄偏红色,叶片十分硕大,如遇到雨天甚至可以用于遮雨,大黄的根茎形状也颇为粗大,现在看来不只可做枕头。
《中国药典》记录大黄药材来源于蓼科3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根及根茎。大黄因产地不同而分南北,北大黄一般分布在青海、甘肃等地,南大黄主要分布在四川。
大黄是耐严寒、怕高温、喜阳光的植物,在3000~3500米的高海拔地区都有分布。大黄的根系特别发达,适合生长在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中。
我曾经到青海的湟源地区考察,在野外向阳的山坡或者是半向阳的山坡上,放眼望去,是成片的大黄。青海出产西宁大黄,西宁也是大黄的一个集散地。
采收栽培的大黄,要选择3年以上的植株,挖出根茎和根,趁着新鲜的时候把它掰开,可闻到一股清香,味道苦涩而粘牙。大黄在产地就可被加工,刮去粗皮,制成不同规格,包括大黄片、大黄瓣或者马蹄大黄等。上述大黄都是中国产的大黄。
我在日本的北海道也参加过大黄的采集活动。日本国土面积有限,可选择栽培的中药品种也不多,但越是这样,他们越重视中药的栽培技术。大黄、黄连都有一定的栽培规模。
老孙脱险记
大黄属于泻下类中药,具有泻下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的功效。其中起泻下通肠作用的主要化学成分是蒽醌类化合物,尤其是番泻苷。
如果加热时间过长,泻下的主要成分就会失效。如要泻下通便,一般使用生大黄。
大黄经酒炮制之后,泻下之力就减弱了,相对而言,活血化瘀的功能有所增强。所以治疗瘀血证的时候,一般用酒大黄。
大黄具有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的特点,以大黄为主药的名方有很多,如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等,这些方都是中医临床治疗危急重症的妙方。
李时珍也提出急症救治首选大黄的观点。古今医家经过广泛的临床实践证实,大黄在治疗急性胰腺炎、阑尾炎、肠梗阻等方面确有卓越疗效。
记得二十多年前,我的一位好朋友老孙,在日本患了化脓性胰腺炎。在当地医疗中心手术开刀后无法处理,在重症监护室抢救了好几天,血压依然很低,收缩压只有50毫米汞柱,腹胀如鼓。日本的西医诊断为急性重症胰腺炎,对此束手无策。老孙和家属几乎绝望了。他们找到了我和当时在日本的几位中国留学生,年轻的中医师韩晶岩和戴昭宇挺身而出。他们现在都是大名鼎鼎的中医大夫了,当年他们初生牛犊不怕虎,敢于攻克难关。他们商量后,决定给老孙用中医药,并与那家医院的院长签了约,一旦出事,医院不用负任何责任。
他们大胆采用了灌肠的方法,并在药方里用了中药大黄、丹参、麦冬等。结果正是这个方法,把老孙从鬼门关里拉了回来。二十多年过去了,老孙依旧身体健康,照常工作。每次聊天,他总会谈到中医与大黄的活命之恩。
除内服以外,大黄也能外用。李时珍善用大黄外治,《本草纲目》中记载大黄外用方法有20多处。《本草纲目》记载,大黄治疗各种胃火牙痛、冻疮破烂、口疮糜烂、鼻中生疮等,可以涂、敷、外贴。炒炭炮制以后的大黄炭还可以凉血止血。
丝路大黄
大黄在中外交流史上也占有显赫的地位,它曾经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商品之一,对东西方来说都不陌生。
早在古罗马时期就有大黄的应用,在西方医药院校教科书《生药学》中也有大黄专论。它是一味东西方共同使用的草药、天然药,现代又可以从中提取有效成分制成西药。
大黄流入欧洲的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但大黄成为中亚贸易中的重要商品是公元10世纪之后的事了。公元17世纪时,俄国人特别关注大黄。在大黄贸易的鼎盛时期,它一度成为俄国政府的专营产品,也是其国库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从中国购进的大黄除了供皇室和军队医院药用之外,也用作染料。
西方人的饮食结构中蔬菜摄入比例偏少,容易脏腑火盛而导致便秘,大黄在这时就非常实用了。欧洲人用茶叶和大黄来调理肠胃。但欧洲并不产茶叶,虽然有大黄,但起初未作药用。世界上有60多种大黄属的植物,其中药用的品种主要分布在中国。
欧洲的大黄与中国的大黄属于不同的种类,中国产的是掌叶组大黄,欧洲产的是波叶组大黄。
中国的药用大黄入药部位是掌叶组大黄的地下部分,但欧洲食用的却是波叶组大黄的地上部分,主要使用粗壮的叶柄,并且这类大黄在欧洲很常见。它的叶柄味道很酸,可生津止渴。大黄叶柄及茎制成的食品种类也很多,如腌菜、糖果等。同时不乏酿造类的大黄食品,我在意大利见到一种价格不菲的大黄酒,也受到很多人喜爱。
一次,在巴黎圣母院前的街巷里,我看到了一家冰激凌店,门口排着长龙,想必是很好吃的,我也跟着排上了队。我发现菜单上冰激凌的品种很多,居然有一种是大黄味的。我买了一个尝了尝,味道酸甜。2019年巴黎圣母院那场大火之后,我不知道这家小店是否还在,有机会再去的话,一定要故地重游。

甘草姊妹【草根一生】

 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2015-05-06 04:23:38)[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1.                                     中医概念内涵【草根一生】               

  2.   1  生甘草【功能主治】: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性味归经】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            2  炙甘草【功能主治】补脾和胃,益气复脉。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动悸,脉结代,可解附子毒。【性味归经】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3.       甘草生,炙之分,应用区别明显.不可互相代用。但是笔者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发现有些一看便知是根据古代方剂加减应用于临床的方剂中,生甘草与炙甘草相互代用的现象。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应用广泛主治脾胃气虚的四君子汤,方剂组成为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方中.用炙甘草主要取其甘温益气补中、调和诸药的作用。在平时的调剂工作中经常发现前三味药未变而根据病情酌情加减的方剂中用生甘草。

 

   区别使用生甘草、炙甘草能提高疗效,比如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有治疗脏燥的经典名方(见下图),用的就是生甘草。此方可用来缓解更年期喜悲伤、欲哭、出汗。但是您是否脏燥还是要请专业医生来判断。 

 

   甘草再好,也不能长期、大量服用,尤其是本身就有水肿、肾病的人群,高血压、充血性心衰患者,都要慎用甘草,此外,有醛固酮增多症和低血钾症的患者是严格禁用甘草的,糖尿病患者也应在医生的专业诊断下服用甘草,也应慎用。 


 

甘草浅说【草根一生

甘草姊妹【草根一生】

                                                               炙甘草,以生甘草用蜂蜜按100:25炒至甘草呈金黄色,放在纸上不粘纸即成。蜜炙甘草性温,有甘温助脾而补中益气和胃、缓急止痛之功。现代研究,甘草含有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甘草多糖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抗炎及抗变态反应作用,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抗肿瘤和止痛作用。实验研究表明,炙甘草抗惊厥、止痛作用优于生甘草。炙甘草对抗氯化钡诱发大鼠心律失常作用也优于生甘草l_2]。而生甘草经蜜炙后甘草酸损失20%,可避免生甘草引起的假醛固酮症。同时,甘草甙的含量略有升高,甘草甙是甘草补气作用的活性成、分。现代的药理实验,印证了用炙甘草配人参、白术、茯苓组成的四君子汤补中益气、健脾养胃的药理作用。也给炙甘草汤治疗心律失常重用炙甘草提供了药理依据。实验证实炙甘草配白芍,可酸甘化阴,对缓急有协同作同。从以上的药理实验可以说明,甘草经炒后其功效与生甘草是有差别的。

      水炙甘草,是以生甘草沾水炒至干后,再沾水再反复多次,直至甘草已熟为度。临床对需较长时间服生甘草以解毒泻但体质较虚者,可选用水炙甘草,以免过于性凉。对温补脾胃而又有脘腹胀满,不宜用蜂蜜滋润腻滞者选用水炙甘草,使补而不腻。

    甘草的功效:

主治(功效):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用 法:内服:煎汤,3~9g(大剂量30~60g)。

外用:适量,煎水洗渍;或研末敷。

注意事项:不宜与京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同用 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甘草的作用:

1. 用于心气虚,心悸怔忡,脉结代,以及脾胃气虚,倦怠乏力等。前者,常与桂枝配伍,如桂枝甘草汤、炙甘草汤。后者,常与党参、白术等同用,如四君子汤、理中丸等。

2. 用于痈疽疮疡、咽喉肿痛等。可单用,内服或外敷,或配伍应用。痈疽疮疡,常与金银花、连翘等同用,共奏清热解毒之功,如仙方活命饮。咽喉肿痛,常与桔梗同用,如桔梗汤。若农药、食物中毒,常配绿豆或与防风水煎服。

3. 用于气喘咳嗽。可单用,亦可配伍其他药物应用。如治湿痰咳嗽的二陈汤;治寒痰咳喘的苓甘五味姜辛汤;治燥痰咳嗽的桑杏汤;治热毒而致肺痈咳唾腥臭脓痰的桔梗汤;治咳唾涎沫的甘草干姜汤等。另风热咳嗽、风寒咳嗽、热痰咳嗽亦常配伍应用。

4. 用于胃痛、腹痛及腓肠肌挛急疼痛,常与芍药同用,显著增强治挛急疼痛疗效,如芍药甘草汤。

5. 用于调和某些药物的烈性。如调味承气汤用本品缓和大黄、芒硝的泻下作用及其对胃肠道的刺激。另外,在许多处方中也常用本品调和诸药。

现代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常与乌贼骨、瓦楞子等同用。本品尚兼有利尿作用,故常以干草梢作治疗热淋尿痛的的辅助药。

甘草与大豆合用有解毒的功效

西医药理发现,甘草剂有抗炎和抗变态反映的功能,因此在临床上主要作为缓和剂。缓解咳嗽,祛痰,治疗咽痛喉炎;甘草或甘草次酸有去氧皮质酮类作用,对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有良好功效;甘草制剂能促进胃部粘液形成和分泌,延长上皮细胞寿命,有抗炎活性,常用于慢性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甘草的黄酮具有消炎、解痉和抗酸作用;甘草也是人丹的主要原料之一。

甘草还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精制糖果、蜜饯和口香糖。甘草浸膏是制造巧克力的乳化剂,还能增加啤酒的酒味及香味,提高黑啤酒的稠度和色泽,制作某些软性饮料和甜酒;香烟矫味。在化工、印染工业中,甘草也广有用途

     山楂的味道酸酸甜甜,有消食健胃,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促进血液中的垃圾排除,加快身体的新陈代谢。达到瘦身功效,但是山楂不能过量 过量又“破气”,需要甘草加以辅助,甘草有生津活血 理气补气的功效。两者相辅相成。山楂甘草茶的功效才能发挥出来!

     甘草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功效。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别录》记载:“温中下气,伤脏咳嗽,温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日华子本草》记载:“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解冷热。”

     山楂:山楂味甘、性微温酸,入脾、胃、肝经;具有消食健胃,活血化瘀,驱虫之功效;能防治心血管疾病,具有扩张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脏活力、兴奋中枢神经系统、降低血压和胆固醇、软化血管及利尿和镇静作用;还有强心作用,对老年性心脏病也有益处;山楂所含的黄酮类和维生素C、胡萝卜素等物质能阻断并减少自由基的生成,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有防衰老、抗癌的作用;山楂中还有平喘化痰、抑制细菌、治疗腹痛腹泻的成分。

       最好再加一味枸杞,枸杞味甘、性平;归肝、肾、肺经;质润气和,可升可降;具有补肾益精,养肝明目,润肺生津;主治肝肾亏虚、腰膝酸软、阳痿遗精、头晕目眩、视物不清、虚劳咳嗽、消渴。久服有推迟衰老、延年益寿的效果。有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可以补气强精、滋补肝肾、抗衰老、止消渴、暖身体、抗肿瘤的功效。还能降低血压,血脂和血糖的作用,能防止动脉结业证样硬化,保护肝脏,抑制脂肪肝,促进肝细胞再生。

    甘草适合人群:适宜胃溃疡者、十二指肠溃疡者、神终衰弱者、支气管哮喘者、血栓静脉炎患者.但湿阻中满、呕恶及水肿胀满者禁服。

阿胶也吉祥

 (2018-05-05 05:08:42)[编辑][删除]

 


阿胶是滋补佳品,能补血滋阴、润燥止血、乌发养颜等,属于药食两用。被《神农本草经》称为“上品”,但在唐朝段成式著《酉阳杂俎》中记载:“婚礼纳彩,有合欢、嘉禾、阿胶、九子蒲、茱苇、双石、棉絮、长命缕、干漆,九事皆有词:胶、漆,取其固;绵絮,取其调柔;蒲、苇,取其为心可屈伸也;嘉禾,分福也;双石,义在两固也。”,那就是曾被用来作为求婚时的吉祥礼物。

上文中的纳彩指的是古代的一种婚制,即媒婆向女方表达男方婚事请求并获得女方认可后,就要准备正式求婚的礼物,这称为纳彩。上述九种物品因都具有美好的寓意而常被作为求婚礼物使用。比如,合欢像征男女和睦。在古代,人们把一禾两穗或三苗共穗的禾苗称为“嘉禾”,是政治清明、天下太平的征兆,如《宋书·符瑞志》:“嘉禾,五谷之长,王者德盛,则二苗共秀。于周德,三苗共穗;于商德,同本异穟;於夏德,异本同秀。”九子蒲寓意多子多福,绵絮比喻情意温柔。蒲、苇则取其可屈可伸之意,暗示男女双方能够相互包容。而形状相近的双石则表示坚贞不渝。在这里,阿胶一方面能治病、防病,另一方面也如漆一般,寓意两人结合牢固,白头到老,永不分离。

由此可见,许多中医药不仅仅可以用来治身体疾病,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早已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瑰宝,值得我们好好传承、发展与弘扬。

地黄饲老马,可使光鉴人

  (2018-05-05 05:40:22)[编辑][删除]

图说本草之《本草纲目》

地黄又名干地黄、地髓,别名牛奶子、婆婆奶。《本草纲目》载:“(地黄主)妇人崩中血不止,及产后血上薄心闷绝。伤身胎动下血,胎不落,堕坠踠折,瘀血留血,鼻衄吐血,皆捣饮之。解诸热,通月水,利水道。捣贴心腹,能消瘀血。”地黄嫩苗可食,叶可做菜,全身皆可入药。地黄的根茎(鲜地黄、干地黄)入药性凉,味甘苦,有滋阴养血之功,主治阴虚发热、消渴、吐血、便秘等。

地黄自古即为药补的主要成分。葛洪、白居易、苏轼等人都认可它的滋补作用。葛洪《抱朴子》“楚文子服地黄八年,夜视有光。”“韩子治用地黄苗喂五十岁老马,生三驹,又一百三十岁乃死。”白居易《采地黄者》“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苏轼《地黄》“地黄饲老马,可使光鉴人。吾闻乐天语,喻马施之身。”《元曲·地黄·端正好》唱道:“药儿精,花儿美,姿色雅,秀气芳菲,生黄熟黄根精髓,妙把仙方配。”

《地黄图》上题苏轼诗:“地黄饲老马,可使光鉴人。”用汉画像砖形式画老马,意在源流久远;前置白描地黄,意为今之良药。(刘景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