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窍止痛清热定眩清眩丸
(2023-12-14 04:50:35)
通窍止痛
清热定眩
清眩丸
摘自2023-12-13中国中医药报
尚学瑞 河南省辉县市中医院
头晕、头痛是临床常见症状,许多疾病都可引起。如果头晕头痛伴有面红目赤、口渴等不适,可能是中医所说的风热上攻,这种情况可用清眩丸来调理。那么,清眩丸有何功效?下面一起来了解。
组成与功效
清眩丸源于宋代杨士瀛所著《仁斋直指方论》卷十九之芎芷散。原方为川芎、白芍、荆芥穗、软石膏(煅)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一钱,食后,沸汤调下,用治“治头风风壅”。清代吴谦等所著《医宗金鉴》中载芎芷石膏汤,由川芎、白芷、石膏、菊花、羌活、藁本组成,主治“头痛眩晕,头风盛时发作,日久不愈”。两方均以川芎、白芷、石膏三药为骨干,用于治疗头风、头痛、眩晕之类病证。
中成药清眩丸吸收古方精髓,其药物以芎芷散为基础加薄荷而成,全方仅川芎、白芷、薄荷、荆芥穗、石膏5味药,辅料为蜂蜜。本药有散风清热之功,用于风热上攻所致的头晕目眩、偏正头痛(多为胀痛、剧痛、前额或眉棱骨痛)、鼻塞牙痛、面红目赤、口渴欲饮、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浮数或滑数。现代医学可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紧张型头痛、偏头痛、额窦炎、副鼻窦炎、慢性鼻炎等见上述证候者。
头晕、头痛古称“头眩”“头风”“脑风”等,中医认为,其发病多由外感或内伤因素,使脉络绌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致。而感受外邪以风热者居多,所谓“巅高之上,惟风可到”“火(热)性炎上”是也。本药所针对的病机就是风热,故以疏风清热为治则。方中川芎辛温走窜升散,上行头目,可行气活血,祛风止痛,古有“头痛必用川芎”之说,为治疗头痛之要药;生石膏辛寒,辛可升散,寒可泻火,为清泻阳明经实火之要药,与川芎配伍,既可升散清解火热,又能祛风止痛,故二者合为君药。白芷芳香上达,以解表散风,通窍止痛,乃治疗阳明头痛、鼻渊头痛、风火牙痛之常用药,为臣药。荆芥穗辛而微温,长于发散风邪;薄荷辛凉,长于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二者共为佐药。诸药相配,辛以散风,寒凉以清热,芳香以通窍止痛,共奏清热定眩之功,故得名清眩丸。
服法及禁忌
本药为黑褐色的大蜜丸,气微香,味微甜而有辛凉感。每丸重6克,一次1~2丸,一日2次。服药前应除去蜡皮、塑料球壳,可嚼服或分份吞服。目前市售的同成分品种还有片剂,按说明书服用即可。
服药期间,忌生冷及油腻难消化食物。保持情绪乐观,忌生气恼怒。辨证属风寒头痛或阴虚阳亢头痛、眩晕者不适宜,糖尿病患者不宜服用。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者、有严重慢性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摘自2023-11-9中国中医药报
王铁 北京同仁堂望京中医诊所
患者,女,19岁,不明原因出现头晕1周,8月28日到清华长庚医院治疗检查,诊断头晕,头颅MRA(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未见明确异常。给予敏使朗服用后头晕明显加重,每日无定时发作,持续数小时可缓解,感觉上下摇晃,闭目时头晕未减轻,出现恶心,头胀,未呕吐,平素熬夜,气短乏力,手足冷,末次月经时间2023年8月18日,体瘦,饮食胃口不佳,小便调,大便溏,舌淡苔白腻,脉沉滑。
中医诊断:眩晕(阳虚水泛)。
治则:温阳利水止头晕
处方:桂枝10g,茯苓20g,炒白术15g,泽泻15g,天麻10g,清半夏9g,猪苓9g,山药20g,生姜3片,红枣2枚。7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晩分服。告知家长到上级医院进一步检查排除其他问题。
2023年9月11日二诊:患者服用中药后一周中告知只有两天头晕,其余时间未发作,9月8日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检查前庭功能,诊断结果右侧水平半规管功能减低,给予盐酸地芬尼多片口服,25mg/次,3次/日治疗。后家长复诊告知西药未用,检查没有器质性问题想继续中药治疗。桂枝10g,茯苓20g,炒白术15g,泽泻20g,党参10g,当归10g,附子3g(先煎),怀牛膝15g,猪苓10g,五味子3g,生姜3片,红枣3枚。7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晩分服。
2023年9月18日三诊:患者服用中药后一周头晕未发作,手足冷明显改善,舌淡红苔白,脉细。桂枝9g,茯苓15g,炒白术20g,泽泻20g,党参10g,当归15g,附子3g(先煎),甘草5g,猪苓10g,五味子3g,炒谷芽15,生姜3片,红枣3枚。7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晩分服。巩固治疗。
按 笔者认为此病例为阳虚水泛证,符合《伤寒论》中真武汤主证条文“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初诊考虑患者长期熬夜伤阴液,未用附子辛热之品,恶心头胀舌苔白腻固辨证阳虚水泛夹湿邪上扰,真武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二诊有效但不明显,考虑仍手足冷仍为少阴阳虚,阴寒内盛,格虚阳于外不能制水,清阳不升清窍被上泛之水气所阻出现头晕,水气流于四肢经脉出现摇晃。加附子温阳制水,党参五味子炒谷芽补脾胃之气解决兼症。三诊固守原方收效继服7剂巩固,随访眩晕未作。
清眩丸
摘自2023-12-13中国中医药报
尚学瑞 河南省辉县市中医院
头晕、头痛是临床常见症状,许多疾病都可引起。如果头晕头痛伴有面红目赤、口渴等不适,可能是中医所说的风热上攻,这种情况可用清眩丸来调理。那么,清眩丸有何功效?下面一起来了解。
组成与功效
清眩丸源于宋代杨士瀛所著《仁斋直指方论》卷十九之芎芷散。原方为川芎、白芍、荆芥穗、软石膏(煅)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一钱,食后,沸汤调下,用治“治头风风壅”。清代吴谦等所著《医宗金鉴》中载芎芷石膏汤,由川芎、白芷、石膏、菊花、羌活、藁本组成,主治“头痛眩晕,头风盛时发作,日久不愈”。两方均以川芎、白芷、石膏三药为骨干,用于治疗头风、头痛、眩晕之类病证。
中成药清眩丸吸收古方精髓,其药物以芎芷散为基础加薄荷而成,全方仅川芎、白芷、薄荷、荆芥穗、石膏5味药,辅料为蜂蜜。本药有散风清热之功,用于风热上攻所致的头晕目眩、偏正头痛(多为胀痛、剧痛、前额或眉棱骨痛)、鼻塞牙痛、面红目赤、口渴欲饮、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浮数或滑数。现代医学可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紧张型头痛、偏头痛、额窦炎、副鼻窦炎、慢性鼻炎等见上述证候者。
头晕、头痛古称“头眩”“头风”“脑风”等,中医认为,其发病多由外感或内伤因素,使脉络绌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致。而感受外邪以风热者居多,所谓“巅高之上,惟风可到”“火(热)性炎上”是也。本药所针对的病机就是风热,故以疏风清热为治则。方中川芎辛温走窜升散,上行头目,可行气活血,祛风止痛,古有“头痛必用川芎”之说,为治疗头痛之要药;生石膏辛寒,辛可升散,寒可泻火,为清泻阳明经实火之要药,与川芎配伍,既可升散清解火热,又能祛风止痛,故二者合为君药。白芷芳香上达,以解表散风,通窍止痛,乃治疗阳明头痛、鼻渊头痛、风火牙痛之常用药,为臣药。荆芥穗辛而微温,长于发散风邪;薄荷辛凉,长于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二者共为佐药。诸药相配,辛以散风,寒凉以清热,芳香以通窍止痛,共奏清热定眩之功,故得名清眩丸。
服法及禁忌
本药为黑褐色的大蜜丸,气微香,味微甜而有辛凉感。每丸重6克,一次1~2丸,一日2次。服药前应除去蜡皮、塑料球壳,可嚼服或分份吞服。目前市售的同成分品种还有片剂,按说明书服用即可。
服药期间,忌生冷及油腻难消化食物。保持情绪乐观,忌生气恼怒。辨证属风寒头痛或阴虚阳亢头痛、眩晕者不适宜,糖尿病患者不宜服用。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者、有严重慢性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摘自2023-11-9中国中医药报
王铁 北京同仁堂望京中医诊所
患者,女,19岁,不明原因出现头晕1周,8月28日到清华长庚医院治疗检查,诊断头晕,头颅MRA(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未见明确异常。给予敏使朗服用后头晕明显加重,每日无定时发作,持续数小时可缓解,感觉上下摇晃,闭目时头晕未减轻,出现恶心,头胀,未呕吐,平素熬夜,气短乏力,手足冷,末次月经时间2023年8月18日,体瘦,饮食胃口不佳,小便调,大便溏,舌淡苔白腻,脉沉滑。
中医诊断:眩晕(阳虚水泛)。
治则:温阳利水止头晕
处方:桂枝10g,茯苓20g,炒白术15g,泽泻15g,天麻10g,清半夏9g,猪苓9g,山药20g,生姜3片,红枣2枚。7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晩分服。告知家长到上级医院进一步检查排除其他问题。
2023年9月11日二诊:患者服用中药后一周中告知只有两天头晕,其余时间未发作,9月8日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检查前庭功能,诊断结果右侧水平半规管功能减低,给予盐酸地芬尼多片口服,25mg/次,3次/日治疗。后家长复诊告知西药未用,检查没有器质性问题想继续中药治疗。桂枝10g,茯苓20g,炒白术15g,泽泻20g,党参10g,当归10g,附子3g(先煎),怀牛膝15g,猪苓10g,五味子3g,生姜3片,红枣3枚。7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晩分服。
2023年9月18日三诊:患者服用中药后一周头晕未发作,手足冷明显改善,舌淡红苔白,脉细。桂枝9g,茯苓15g,炒白术20g,泽泻20g,党参10g,当归15g,附子3g(先煎),甘草5g,猪苓10g,五味子3g,炒谷芽15,生姜3片,红枣3枚。7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晩分服。巩固治疗。
按 笔者认为此病例为阳虚水泛证,符合《伤寒论》中真武汤主证条文“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初诊考虑患者长期熬夜伤阴液,未用附子辛热之品,恶心头胀舌苔白腻固辨证阳虚水泛夹湿邪上扰,真武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二诊有效但不明显,考虑仍手足冷仍为少阴阳虚,阴寒内盛,格虚阳于外不能制水,清阳不升清窍被上泛之水气所阻出现头晕,水气流于四肢经脉出现摇晃。加附子温阳制水,党参五味子炒谷芽补脾胃之气解决兼症。三诊固守原方收效继服7剂巩固,随访眩晕未作。
经方脉证指导下运用加味栀子豉汤治验二则
摘自2023-12-6中国中医药报
聂慧 王静 罗强 张佩 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蒙医中医医院田雨青工作室
仲景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陈建国《经方脉证图解》提到经方脉证是适用于某一张经方治疗的病机所对应的脉诊表现。笔者在临床中会偶尔遇到某些疾病,即使在辨证正确的情况下却无法取得如期效果,故笔者尝试从仲景阴阳脉法出发,找到对应脉证,以期提高临床疗效。以下两则病案,一则为头痛案,另一则为头晕案,在经方脉证指导下均用加味栀子豉汤治疗,效如桴鼓。
头痛案
屈某,女,16岁,2023年8月15日初诊。主诉:头痛2日。头痛时需用手指按住两侧太阳穴来缓解疼痛,痛如针刺,眼、鼻痒,每日凌晨2点左右会出现胸部憋闷,下地行走胸部憋闷方能缓解,咽部轻微堵塞感,恶心,面部散在红色丘疹,心烦,出汗,寐差,入睡困难,纳差,月经量少。舌尖红,苔薄白,右寸脉沉滑有力,余脉沉弱。既往史:过敏性鼻炎史2年。
辨证:阳明病。
治法:清热除烦,降逆平喘。
方用加味栀子豉汤:焦栀子10g,淡豆豉15g,厚朴12g。2剂,水煎服。
8月17日二诊:患者家人诉患者服药后1个小时后头痛消失,睡眠较前好转,余症如前。守原方继服3剂。
1个月后随访,患者头痛一直未犯。
按 患者体型偏瘦,头痛以刺痛为主,医者常规会选用活血化瘀类药物,鉴于患者平素月经量少,也会考虑四物汤之类养血药物。患者呈心烦、咽堵、胸闷、纳差、恶心等症,《金匮要略》云:“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故也有用柴胡剂合半夏厚朴汤之类药物的可能。
笔者脉诊后,发现患者脉象整体偏沉弱,唯有右寸脉沉滑有力,依仲景阴阳脉法可知为阳盛,“实则左升右降,虚则右升左降”,故采用降法;又据《伤寒论》“虚烦不得眠”“胸中窒”等描述,并结合心烦、寐差、面部红色丘疹、出汗、无怕凉等症,辨其为阳明病,属栀子豉汤证。考虑患者有咽堵、夜间胸闷不能卧,故在方中加厚朴起降气逆之效。
头晕案
宋某,女,32岁,2023年8月7日初诊。主诉:头晕反复发作6年。头晕发作时嗳气、恶心,嗳气则舒,因头晕曾在诊所静脉点滴甘露醇无明显疗效,厌油腻,心烦欲哭,恶心,手心热,怕热,小腿胀沉重感,大便每日2~3次,月经量可,有血块。舌尖红,苔薄白,右寸脉弦滑有力,右寸脉有大包,余脉弦滑。既往史:过敏性鼻炎8年;高血压5年,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酒石酸美托洛尔片控制血压。
辨证:阳明病。
治法:清热除烦,降逆化痰。
方用加味栀子豉汤:焦栀子10g,淡豆豉15g,厚朴15g。2剂,水煎服。
8月9日二诊:药后好转,患者诉服药后半小时头脑即清醒,服半付药能维持10个小时,腿不沉重、不胀,舌、脉如前。守原方继服3剂。
9月26日随访:右寸脉大包明显变小,头晕至今未犯。
按 患者头晕多年伴嗳气、恶心,腿沉重、胀,大便溏,辨证为太阴病,考虑半夏厚朴场、苓桂剂等。但细思患者曾静脉点滴甘露醇无明显疗效,则可以排除苓桂剂。脉诊右寸有大包,右寸脉弦滑有力,陈建国《经方脉证图解》提到“栀子豉汤脉证特征:右手寸部太过脉”,再结合患者有头晕、怕热、心烦、手心热等症状,则考虑为热邪上扰所致头晕,而非水饮所致,故辨为阳明病,选用栀子豉汤。方中加厚朴降气逆、化痰浊。二诊药后头晕痊愈。
摘自2023-12-6中国中医药报
聂慧 王静 罗强 张佩 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蒙医中医医院田雨青工作室
仲景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陈建国《经方脉证图解》提到经方脉证是适用于某一张经方治疗的病机所对应的脉诊表现。笔者在临床中会偶尔遇到某些疾病,即使在辨证正确的情况下却无法取得如期效果,故笔者尝试从仲景阴阳脉法出发,找到对应脉证,以期提高临床疗效。以下两则病案,一则为头痛案,另一则为头晕案,在经方脉证指导下均用加味栀子豉汤治疗,效如桴鼓。
头痛案
屈某,女,16岁,2023年8月15日初诊。主诉:头痛2日。头痛时需用手指按住两侧太阳穴来缓解疼痛,痛如针刺,眼、鼻痒,每日凌晨2点左右会出现胸部憋闷,下地行走胸部憋闷方能缓解,咽部轻微堵塞感,恶心,面部散在红色丘疹,心烦,出汗,寐差,入睡困难,纳差,月经量少。舌尖红,苔薄白,右寸脉沉滑有力,余脉沉弱。既往史:过敏性鼻炎史2年。
辨证:阳明病。
治法:清热除烦,降逆平喘。
方用加味栀子豉汤:焦栀子10g,淡豆豉15g,厚朴12g。2剂,水煎服。
8月17日二诊:患者家人诉患者服药后1个小时后头痛消失,睡眠较前好转,余症如前。守原方继服3剂。
1个月后随访,患者头痛一直未犯。
按 患者体型偏瘦,头痛以刺痛为主,医者常规会选用活血化瘀类药物,鉴于患者平素月经量少,也会考虑四物汤之类养血药物。患者呈心烦、咽堵、胸闷、纳差、恶心等症,《金匮要略》云:“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故也有用柴胡剂合半夏厚朴汤之类药物的可能。
笔者脉诊后,发现患者脉象整体偏沉弱,唯有右寸脉沉滑有力,依仲景阴阳脉法可知为阳盛,“实则左升右降,虚则右升左降”,故采用降法;又据《伤寒论》“虚烦不得眠”“胸中窒”等描述,并结合心烦、寐差、面部红色丘疹、出汗、无怕凉等症,辨其为阳明病,属栀子豉汤证。考虑患者有咽堵、夜间胸闷不能卧,故在方中加厚朴起降气逆之效。
头晕案
宋某,女,32岁,2023年8月7日初诊。主诉:头晕反复发作6年。头晕发作时嗳气、恶心,嗳气则舒,因头晕曾在诊所静脉点滴甘露醇无明显疗效,厌油腻,心烦欲哭,恶心,手心热,怕热,小腿胀沉重感,大便每日2~3次,月经量可,有血块。舌尖红,苔薄白,右寸脉弦滑有力,右寸脉有大包,余脉弦滑。既往史:过敏性鼻炎8年;高血压5年,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酒石酸美托洛尔片控制血压。
辨证:阳明病。
治法:清热除烦,降逆化痰。
方用加味栀子豉汤:焦栀子10g,淡豆豉15g,厚朴15g。2剂,水煎服。
8月9日二诊:药后好转,患者诉服药后半小时头脑即清醒,服半付药能维持10个小时,腿不沉重、不胀,舌、脉如前。守原方继服3剂。
9月26日随访:右寸脉大包明显变小,头晕至今未犯。
按 患者头晕多年伴嗳气、恶心,腿沉重、胀,大便溏,辨证为太阴病,考虑半夏厚朴场、苓桂剂等。但细思患者曾静脉点滴甘露醇无明显疗效,则可以排除苓桂剂。脉诊右寸有大包,右寸脉弦滑有力,陈建国《经方脉证图解》提到“栀子豉汤脉证特征:右手寸部太过脉”,再结合患者有头晕、怕热、心烦、手心热等症状,则考虑为热邪上扰所致头晕,而非水饮所致,故辨为阳明病,选用栀子豉汤。方中加厚朴降气逆、化痰浊。二诊药后头晕痊愈。
热扰胸膈,即可用栀子豉汤
摘自2023-12-28中国中医药报
栀子豉汤是治疗太阳病变证的热证和阳明经热证中的一个母方。由于栀子豉汤的可靠疗效,仲景公用大量的篇幅来论证栀子豉汤的临床应用,并且由此而培植了一组类方,在《伤寒论》一书中有很高的地位,在临床上也是不可缺少的有效方剂。
在《伤寒论》一书中,论述栀子豉汤的条文可达7条: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76)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77)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78)
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81)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221)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228)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375)
张隐庵讲得好,“栀子凌冬不凋,得冬令水阴之气,味苦色赤,形圆小而象心,能启阴气上资于心,复能导心中之烦热以下行。豆乃肾之谷,色黑性沉,窨熟而成轻浮,主启阴脏之精,上资于心胃,阴液上滋于心,而虚烦自解,津液还入胃中,而胃气自和”。
刘渡舟先生在其名著《新编伤寒论类方》一书中这样论述栀子豉汤:“按治法规定,邪在表宜汗,在胸当吐,在腹应下,汗吐下三法均为邪实而设,若经汗吐下后,而见心烦不得眠,实邪虽去而余热不解,蕴于胸中所致。此症严重时,可使人反复颠倒,不得卧寐,心中懊憹,烦闷至甚而令人无可奈何,治以栀子豉汤,清宣郁热而除郁烦。”
原文第76条可分两层来理解,从“发汗后”至“必吐下不止”为一段。历代医家对于病情的变逆大都理解为是由于“胃虚气逆而致”,笔者却不这么认为。“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这是由于发汗不当,汗出过多而伤津伤阴,伤阴伤津后必致生热。“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本身已汗出伤津伤阴,又“更发汗”蕴热更甚,肯定是吐下不止,造成了脾胃功能的更加紊乱。其实这就是伤寒变为热证的具体表现,这句话绝不会是仲景公随意加入的,这一句也不是无关紧要,而是简单而又明确地揭示了产生的原因,是伤寒治疗的变证。
证已由伤寒表证而转化为里热之证,吐、下绝不是由于吐下之法所为,而是由于“更发汗”所致。而后“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之证是由于经历了发汗吐下后,患者由于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又吐又下,胃中空无一物,津伤液亏不能制热,蓄热扰心扰膈,故辗转难眠,反复颠倒,心中懊憹,难以名状,烦闷至甚而令人无可奈何。津伤液亏而胸膈之脏自生热,清之不可,而心中懊憹,栀子一味既能启阴气上资于心,又可导心中烦热以下行,而配伍香豉一味也“启阴脏之精,上资于心胃,阴液上资于心,而虚烦自解,津液还入胃中,而胃气自和”。从方理中也可以佐证,蓄热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汗出伤津伤液,而“更发汗”至吐下之变,使得津液更亏,实是危重之症,故不可不察。
汗、吐、下逆从条文中看其证并不十分严重,理解为“胃阳衰败”之证不可取。若胃阳衰败了仲景公怎么会用“凌冬而不凋”,得冬令水阴之气的苦寒之药栀子为君,相信仲景公不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而反过来理解,“发汗”“更发汗”而后致吐、下伤津伤阴,脏腑因热自生后,致吐下也未尝不可。吐下不至于非得由寒而得,食腐败之品而生热成上吐下泻也比比皆是,故生热是主要的。
只要认识到了蓄热而成之证,那么就不难理解仲景公热证因呕而加生姜,因为不是邪热,是由于伤津伤阴后而成的蓄热,只要抓住主要矛盾,启阴气阴津上资于心胃,加点生姜止呕又有何妨。由于热郁于胸膈,热郁气滞而损伤中气,故兼短气者加点甘草以益气。第77条中“烦热而胸中窒”,由于“发汗若下之”直接导致胸膈之气行不畅,气机阻滞,因而出现了心中烦闷而热、胸中闭塞不舒等症,这是由于久热而成邪,致热邪乱窜,犹如火焰之状,窜至要害则神乱。
第81条中所述:“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而至“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无论是汗法还是下法,都可以严重伤津伤阴。汗法已属不必,下法更失所当。用了下法,表证不解而伤津伤阴后生热,又有邪热直接入里,其害更甚,不是“心中懊憹”,直接是“心中结痛”。此证更危,故“火郁而发之”,用栀子豉汤可解,然笔者在临床中加一些养阴养气之品疗效更佳。
第79条中也是“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该方是由于“伤寒下后”,也是表邪内陷,热壅气滞,累及于腹,见腹满、卧起不安,属轻证,故不用过多寒凉以引阴气,而用一些行气消滞除痞的厚朴、枳实而见功。可见仲景公并不拘泥于下后之证,而是在临床上灵活应用,信手拈来而取效。
栀子干姜汤证也值得探究,“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在春秋战国甚至更往上,有一种方家亦巫亦医常以一些矿石之类为丸药,可以考虑是这一类东西,力量很大,像巴豆、芒硝之类就属这类药。这就十分容易伤及脾胃之阳气,外邪不解,下后里虚,故用栀子干姜而除之。由于证据不明,故不敢造次。该方的应用还需慎重。
吾以为,某些教材在阳明热证讲解中出现栀子豉汤证,也有些不妥,其实还是个变证。“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该证也是由于治疗不当而应用了汗法、温针法、下法遭致各种变证,然万变不离其宗,都是阳炽津伤、热扰胸膈的变证,治疗用栀子豉汤清宣胸膈之热。需要多提一句的是“舌上胎者”,仲景公论舌的地方并不多,余觉得该舌苔应似婴孩消化不良之白腻略黄之苔。
第375条“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下利之后,由于余热未尽,也可能伤阴而生热,但仲景公“虚烦”一词明确指出“按之心下濡”,而“心下不濡”则说明是以邪实为主。既有虚火内扰胸膈,便当用栀子豉汤。
栀子豉汤在《伤寒论》一书中,主要用于热扰胸膈之证,见于太阳和阳明病篇。但是无论哪一经证,只要是热扰胸膈之证,即可用之。目前在临床中,多用于神经官能症,以及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等系统疾病以及妇科病,如病毒性心肌炎、心包炎、肺炎、食管炎、慢性胃炎、膀胱炎及功能性子宫出血
摘自2023-12-28中国中医药报
栀子豉汤是治疗太阳病变证的热证和阳明经热证中的一个母方。由于栀子豉汤的可靠疗效,仲景公用大量的篇幅来论证栀子豉汤的临床应用,并且由此而培植了一组类方,在《伤寒论》一书中有很高的地位,在临床上也是不可缺少的有效方剂。
在《伤寒论》一书中,论述栀子豉汤的条文可达7条: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76)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77)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78)
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81)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221)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228)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375)
张隐庵讲得好,“栀子凌冬不凋,得冬令水阴之气,味苦色赤,形圆小而象心,能启阴气上资于心,复能导心中之烦热以下行。豆乃肾之谷,色黑性沉,窨熟而成轻浮,主启阴脏之精,上资于心胃,阴液上滋于心,而虚烦自解,津液还入胃中,而胃气自和”。
刘渡舟先生在其名著《新编伤寒论类方》一书中这样论述栀子豉汤:“按治法规定,邪在表宜汗,在胸当吐,在腹应下,汗吐下三法均为邪实而设,若经汗吐下后,而见心烦不得眠,实邪虽去而余热不解,蕴于胸中所致。此症严重时,可使人反复颠倒,不得卧寐,心中懊憹,烦闷至甚而令人无可奈何,治以栀子豉汤,清宣郁热而除郁烦。”
原文第76条可分两层来理解,从“发汗后”至“必吐下不止”为一段。历代医家对于病情的变逆大都理解为是由于“胃虚气逆而致”,笔者却不这么认为。“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这是由于发汗不当,汗出过多而伤津伤阴,伤阴伤津后必致生热。“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本身已汗出伤津伤阴,又“更发汗”蕴热更甚,肯定是吐下不止,造成了脾胃功能的更加紊乱。其实这就是伤寒变为热证的具体表现,这句话绝不会是仲景公随意加入的,这一句也不是无关紧要,而是简单而又明确地揭示了产生的原因,是伤寒治疗的变证。
证已由伤寒表证而转化为里热之证,吐、下绝不是由于吐下之法所为,而是由于“更发汗”所致。而后“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之证是由于经历了发汗吐下后,患者由于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又吐又下,胃中空无一物,津伤液亏不能制热,蓄热扰心扰膈,故辗转难眠,反复颠倒,心中懊憹,难以名状,烦闷至甚而令人无可奈何。津伤液亏而胸膈之脏自生热,清之不可,而心中懊憹,栀子一味既能启阴气上资于心,又可导心中烦热以下行,而配伍香豉一味也“启阴脏之精,上资于心胃,阴液上资于心,而虚烦自解,津液还入胃中,而胃气自和”。从方理中也可以佐证,蓄热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汗出伤津伤液,而“更发汗”至吐下之变,使得津液更亏,实是危重之症,故不可不察。
汗、吐、下逆从条文中看其证并不十分严重,理解为“胃阳衰败”之证不可取。若胃阳衰败了仲景公怎么会用“凌冬而不凋”,得冬令水阴之气的苦寒之药栀子为君,相信仲景公不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而反过来理解,“发汗”“更发汗”而后致吐、下伤津伤阴,脏腑因热自生后,致吐下也未尝不可。吐下不至于非得由寒而得,食腐败之品而生热成上吐下泻也比比皆是,故生热是主要的。
只要认识到了蓄热而成之证,那么就不难理解仲景公热证因呕而加生姜,因为不是邪热,是由于伤津伤阴后而成的蓄热,只要抓住主要矛盾,启阴气阴津上资于心胃,加点生姜止呕又有何妨。由于热郁于胸膈,热郁气滞而损伤中气,故兼短气者加点甘草以益气。第77条中“烦热而胸中窒”,由于“发汗若下之”直接导致胸膈之气行不畅,气机阻滞,因而出现了心中烦闷而热、胸中闭塞不舒等症,这是由于久热而成邪,致热邪乱窜,犹如火焰之状,窜至要害则神乱。
第81条中所述:“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而至“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无论是汗法还是下法,都可以严重伤津伤阴。汗法已属不必,下法更失所当。用了下法,表证不解而伤津伤阴后生热,又有邪热直接入里,其害更甚,不是“心中懊憹”,直接是“心中结痛”。此证更危,故“火郁而发之”,用栀子豉汤可解,然笔者在临床中加一些养阴养气之品疗效更佳。
第79条中也是“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该方是由于“伤寒下后”,也是表邪内陷,热壅气滞,累及于腹,见腹满、卧起不安,属轻证,故不用过多寒凉以引阴气,而用一些行气消滞除痞的厚朴、枳实而见功。可见仲景公并不拘泥于下后之证,而是在临床上灵活应用,信手拈来而取效。
栀子干姜汤证也值得探究,“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在春秋战国甚至更往上,有一种方家亦巫亦医常以一些矿石之类为丸药,可以考虑是这一类东西,力量很大,像巴豆、芒硝之类就属这类药。这就十分容易伤及脾胃之阳气,外邪不解,下后里虚,故用栀子干姜而除之。由于证据不明,故不敢造次。该方的应用还需慎重。
吾以为,某些教材在阳明热证讲解中出现栀子豉汤证,也有些不妥,其实还是个变证。“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该证也是由于治疗不当而应用了汗法、温针法、下法遭致各种变证,然万变不离其宗,都是阳炽津伤、热扰胸膈的变证,治疗用栀子豉汤清宣胸膈之热。需要多提一句的是“舌上胎者”,仲景公论舌的地方并不多,余觉得该舌苔应似婴孩消化不良之白腻略黄之苔。
第375条“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下利之后,由于余热未尽,也可能伤阴而生热,但仲景公“虚烦”一词明确指出“按之心下濡”,而“心下不濡”则说明是以邪实为主。既有虚火内扰胸膈,便当用栀子豉汤。
栀子豉汤在《伤寒论》一书中,主要用于热扰胸膈之证,见于太阳和阳明病篇。但是无论哪一经证,只要是热扰胸膈之证,即可用之。目前在临床中,多用于神经官能症,以及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等系统疾病以及妇科病,如病毒性心肌炎、心包炎、肺炎、食管炎、慢性胃炎、膀胱炎及功能性子宫出血
好看又好吃的栀子花
摘自2023-12-25中国中医药报
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四川内江,古称汉安,是孔子之师苌弘和国画大师张大千的故乡。内江市市花为栀子花。
栀子花白似玉如雪,洁净无瑕,宋代诗人杨万里《初秋行圃四首》云:“小小园亭亦自佳,晚云过雨却成霞。烂开栀子浑如雪,已熟来禽尚带花。”唐代诗人张祜《信州水亭》云:“南檐架短廊,沙路白茫茫。尽日不归处,一庭栀子香。”栀子花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明代画家沈周赞其“雪魄冰花凉气清,曲阑深处艳精神”。
栀子花好看且好吃,《山家清供》便有以栀子花入馔的记载:采摘新鲜的栀子花,用开水微焯,晾干;用甘草水和稀面糊,裹在栀子花上,用油煎,便得了有清雅之风的“薝卜煎”。栀子花吃着不仅清雅,更有清肺止咳、凉血止血之效,《本草纲目》有言“悦颜色,《千金翼》面膏用之”。
栀子的果实(栀子)中含有黄色素栀子黄,是中国古代黄色染料的植物来源之一。《汉官仪》云:“染园出卮、茜,供染御服。”这里的“卮”便是栀子。《本草经集注》亦有记载:“经霜乃取之。今皆入染用。”到如今,老百姓或许难见栀子用作染料,但是在餐桌上却也不乏它的身影。
栀子是食药物质,做卤菜时用上栀子,提色增香,深受食客们的喜爱。而栀子色素更是现代国际上的天然食品着色剂,常用于糕点、饮料、糖果和酒类的调色。栀子不仅让菜色更为诱人,更有不小的药用价值。它能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食疗本草》记载其能“主瘖哑,紫癜风,黄疸积热心躁”。
此外,栀子的叶(栀子叶)、根(栀子根)也可入药。栀子叶能活血消肿、清热解毒,栀子根能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摘自2023-12-25中国中医药报
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四川内江,古称汉安,是孔子之师苌弘和国画大师张大千的故乡。内江市市花为栀子花。
栀子花白似玉如雪,洁净无瑕,宋代诗人杨万里《初秋行圃四首》云:“小小园亭亦自佳,晚云过雨却成霞。烂开栀子浑如雪,已熟来禽尚带花。”唐代诗人张祜《信州水亭》云:“南檐架短廊,沙路白茫茫。尽日不归处,一庭栀子香。”栀子花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明代画家沈周赞其“雪魄冰花凉气清,曲阑深处艳精神”。
栀子花好看且好吃,《山家清供》便有以栀子花入馔的记载:采摘新鲜的栀子花,用开水微焯,晾干;用甘草水和稀面糊,裹在栀子花上,用油煎,便得了有清雅之风的“薝卜煎”。栀子花吃着不仅清雅,更有清肺止咳、凉血止血之效,《本草纲目》有言“悦颜色,《千金翼》面膏用之”。
栀子的果实(栀子)中含有黄色素栀子黄,是中国古代黄色染料的植物来源之一。《汉官仪》云:“染园出卮、茜,供染御服。”这里的“卮”便是栀子。《本草经集注》亦有记载:“经霜乃取之。今皆入染用。”到如今,老百姓或许难见栀子用作染料,但是在餐桌上却也不乏它的身影。
栀子是食药物质,做卤菜时用上栀子,提色增香,深受食客们的喜爱。而栀子色素更是现代国际上的天然食品着色剂,常用于糕点、饮料、糖果和酒类的调色。栀子不仅让菜色更为诱人,更有不小的药用价值。它能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食疗本草》记载其能“主瘖哑,紫癜风,黄疸积热心躁”。
此外,栀子的叶(栀子叶)、根(栀子根)也可入药。栀子叶能活血消肿、清热解毒,栀子根能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梁继荣经方治验四则
摘自2023-12-28中国中医药报
褚付英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枣庄医院
梁继荣系全国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擅长内科、儿科疑难杂症的诊治。2008年,梁继荣以中国中医专家身份行医英国。笔者曾跟师学医,获益颇多,现将其在英国行医验案四则整理分享如下,以飨同道。
泄泻(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古某,女,48岁,中国人,2008年6月12日初诊。患者自述每天排便3~5次,里急后重,便血。刻下:饱胀嗳气,腹部压痛,舌质淡红,苔少,脉沉弦。
诊断:泄泻(湿热伤中)。
治法:清热利湿,调气和血。
方用芍药汤加减:芍药15g,当归9g,黄连6g,槟榔5g,木香5g,黄芩6g,官桂5g,党参18g,姜半夏9g,莲子12g,乌梅10g,炒山药20g,甘草5g,大黄10g,乌贼骨15g,延胡索9g,诃子10g。7剂,水煎服,日1剂。另用苦参30g、地榆15g、槐花15g水煎浓缩至100~250ml,将珍珠粉6g溶于药液中,保留灌肠,1日1次。
7月20日二诊:服药、灌肠1周后,每天排便减至3次,里急后重减轻,已无便血,饱胀嗳气减轻,腹部仍痛,舌质淡红,苔少,脉沉弦。效不更方,守原方继服7剂。
7月28日三诊:每天排便2次,无里急后重感,腹痛轻,纳佳,时有腹胀,四肢乏力,舌质正常,舌苔薄白,脉沉有力。守原方去黄连、延胡索,将党参加至24g。继服7剂。予锡类散12g,稀释灌肠,连用7日。后改予人参健脾丸,1日2次,每次1丸,连服2个月。随访而愈。
按 现代医学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泄泻”范畴。本案患者症见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饱胀嗳气、上腹不适等,方用具有清热燥湿、调气和血的芍药汤加减治疗。方中重用白芍,取其止泻痢腹痛之功;黄连、黄芩苦寒,可清热燥湿、解肠中热毒,以治湿热成痢之本;大黄苦寒,可泻热祛积破瘀、泻肠中之湿热,使积滞瘀血去,则下痢可止,此为“通因通用”之法;木香、槟榔行气导滞;当归柔肝和血,与大黄合用,又有行瘀之功,即所谓“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半夏辛开苦降,降逆止呕;地榆凉血止血,解毒敛疮;党参、莲子补益脾气;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肉桂辛热,配在苦寒药中为反佐药,可防止苦寒伤中与冰伏湿热之邪。结合保留灌肠,治疗月余而收效。
腹痛(克罗恩病)
患者女,34岁,英国人,2009年10月12日初诊。主诉:持续性低热半年。伴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血便恶臭,关节疼痛,曾服用柳氨磺胺嘧啶、5-氨基水杨酸、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硝唑、干扰素等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刻下:消瘦,脐周和右下腹间歇性、阵发性疼痛,有时可累及全腹,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舌红,少苔,脉弦细。
诊断:腹痛(脾肾虚弱,感受外邪,正虚邪盛,饮食劳倦)。
治法:补气升阳,扶正祛邪,清热凉血,理气止痛。
方用补中益气汤合芍药汤加减:红参15g,白芍30g,炒白术30g,陈皮12g,升麻9g,柴胡10g,黄连12g,黄柏12g,黄芩12g,槟榔9g,白头翁15g,蒲公英15g,炒金银花18g,地骨皮15g,甘草8g,焦山楂12g。7剂,水煎服,日1剂。
10月20日二诊:服药后热退,腹痛轻,仍腹泻、 恶心、纳差。守上方去三黄、金银花、地骨皮,加炒山药20g、赤芍15g、姜半夏10g、地榆炭12g、六曲10g。继服7剂。
10月28日三诊:药后腹泻次数减少,仍纳差。守二诊方去地榆炭,将白芍改为15g,加稻芽12g、谷芽12g。继服7剂。此后在此方基础上加减化裁,共服60余剂。后改服补脾益肠丸善后。半年后追访而愈。
按 克罗恩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千变万化。多数病人起病隐匿,初起症状不明显,可延误诊治;少数病人起病急骤,易误诊为急性阑尾炎、肠梗阻等。其病程长短不一,部分患者经治疗后痊愈,不再复发;部分可长达数年,经久不愈或复发与缓解交替出现,最终导致肠管纤维化、肠腔狭窄、梗阻或穿透肠壁形成瘘管,或侵入附近脏器、组织。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中医“腹痛”范畴,多因脾肾虚弱,感受外邪,情志内伤,饮食劳倦所致。本案患者正虚邪盛,光用补药容易恋邪,一味祛邪,正气愈虚,只有将扶正与祛邪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目的。故用补中益气汤合芍药汤,两方合用,扶正与祛邪并举,补气升阳,甘温除热,清热燥湿,调气和血。本病属疑难病症,治疗切不可一蹴而就,除药物治疗外,还应嘱患者规律生活起居,禁食生冷不洁食物,注重精神调养,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虚劳(慢性疲劳综合征)
患者女,34岁,澳大利亚留学生,2009年11月3日初诊。患者自述近1年来因学习压力大而出现疲倦乏力、焦虑不安、失眠健忘、月经不调等症,曾服用谷维素、维生素等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刻下:四肢乏力,失眠多梦,反应迟钝,耳鸣耳背,腹胀便秘,月经量少延迟,舌淡红,苔薄黄,脉沉弦细。
诊断:虚劳(劳神过度,气血亏虚,阴阳失调)。
治法:益气养血,滋阴温阳。
方用补中益气汤合六味地黄汤加减:黄芪15g,人参15g,白术15g,炙甘草15g,陈皮6g,升麻6g,柴胡12g,熟地黄15g,炒山药20g,远志12g,山萸肉18g,益智仁12g,云茯苓15g,牡丹皮10g,当归15g,夜交藤24g,生姜9片,大枣6枚。10剂,水煎服,日1剂。针刺:足三里(双)、三阴交(双)、百会、关元、中脘、天枢,2日1次。
11月14日二诊:服药和针刺后四肢乏力减轻,腹胀、失眠改善不明显,舌脉同前。守原方去熟地黄、牡丹皮,加佛手10g、枣仁25g、白芍15g、黄连9g,将陈皮加至12g。10剂,水煎服,日1剂。针灸处方同前。
11月25日三诊:情绪稳定,失眠多梦、腹胀便秘好转,月经量稍多,舌淡红,少苔,脉沉有力。守上方去黄连。继服10剂。针灸改为每周1次。
12月6日四诊:诸症轻,唯耳鸣改善不明显。守上方加石菖蒲15g、蝉蜕12g。继服10剂。停针灸。
12月17日五诊:药后耳鸣好转,记忆力改善。嘱患者上、下午分别服用补中益气丸和六味地黄丸,连服1个月,以巩固疗效。患者寒假从澳大利亚回国,专程告知笔者其已痊愈。
按 慢性疲劳综合征属中医学“虚劳”范畴,最早见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后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有较详细论述,金元以后,虚劳的理论认识及临床治疗则有了更大的发展。本案患者劳神过度,气血阴阳俱虚,方用补中益气汤合六味地黄汤加减补益脾肾,益气养血,滋阴温阳,使气血充盈,清阳得升,浊阴得降,配合针灸疏通经络,使气血流畅,体力得以恢复而告愈。
尿频(膀胱过度活动症)
患者男,36岁,印度人,2010年3月15日初诊。自诉:尿急、尿频,时有尿失禁3年余。刻下:头晕,腰膝酸软无力,性功能低下,舌淡红,苔薄白,脉虚。
诊断:尿频(脾肾两虚,固摄失司)。
治法:补益脾肾,固涩缩尿。
方用济生肾气汤合五子衍宗丸加减:山茱萸15g,泽泻20g,熟地黄20g,茯苓15g,巴戟天10g,牛膝15g,赤石脂10g,山药25g,杜仲15g,菟丝子30g,肉苁蓉15g,五味子18g,金樱子12g,车前子(包煎)24g。7剂,水煎服,日1剂。针灸:关元、水道、中极、三阴交(双)、脾俞、肾俞,每周1次。
3月23日二诊:服药和针灸后小便次数减少,舌脉同前。守上方加覆盆子15g、石莲子20g。继服7剂。针灸处方同前。
4月3日三诊:患者尿急、尿频症状明显改善,头晕、腰膝酸软亦好转,时有腹胀、纳差,舌淡红,苔正常,脉沉。守二诊方加砂仁(后下)8g、陈皮12g、焦三仙各10g。继服7剂。针灸处方同前。
4月10日四诊:药后精神好,腹胀轻,胃口好,头已不晕,夜尿2次,舌象正常,脉沉有力。处方:山茱萸15g,熟地黄15g,茯苓15g,巴戟天10g,牛膝15g,赤石脂10g,山药25g,杜仲15g,菟丝子30g,肉苁蓉15g,五味子9g,金樱子12g,覆盆子15g,石莲子20g,车前子(包煎)24g,陈皮12g,稻芽10g。7剂,水煎服,日1剂。针灸处方同前。
4月18日五诊:诸症轻。改服六味地黄丸,继服1个月,并继续针灸治疗,巩固疗效。
按 膀胱过度活动症是一种以尿急症状为特征的症候群,常伴有尿频和夜尿症状,可伴或不伴急迫性尿失禁。本病既是一种生理疾病,也是一种心理疾病,虽然没有生命威胁,却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许多患者认为此病是一种老龄化的自然现象,羞于启齿而放弃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属于中医学“尿频”范畴,以补肾固涩缩尿为治则,方用济生肾气汤合五子衍宗丸加减温阳补肾,化气利水,固涩缩尿,配合针灸疏通经络,调节神经,得以治愈。
摘自2023-11-2中国中医药报
胡佑志 四川省彭州市通济镇姚家村卫生所
治风热咳嗽方
熏洗方:取鱼腥草50g、杏仁25g,将上药加适量水,煎煮20分钟,去渣取汁,与2000ml开水混合倒入盆中熏足,后温洗双足,每日熏洗足浴1次,每次30分钟,6天1个疗程。此方有疏风清热、化痰止咳之效,主治风热咳嗽。
治关节肿痛方
内服方:取威灵仙15g、木瓜12g,白糖适量。将威灵仙、木瓜放入砂锅中,加适量水煎煮,去渣取汁,加入白糖调味。分早晚2次服完,每日1剂,连服3~5剂。此方对四肢关节肿胀疼痛、屈伸不利等症有良效。
治手足麻木疼痛方
熏洗方:透骨草、花椒、木瓜、赤芍各30g,苏木50g,桂枝、川芎各18g,红花、白芷各12g,艾叶、川乌、草乌、麻黄各10g。加水1000ml,煎煮至沸,先熏患处,待温度适宜时浸泡患处。此方适用于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炎所致的手足疼痛、麻木等症。
摘自2023-12-28中国中医药报
褚付英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枣庄医院
梁继荣系全国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擅长内科、儿科疑难杂症的诊治。2008年,梁继荣以中国中医专家身份行医英国。笔者曾跟师学医,获益颇多,现将其在英国行医验案四则整理分享如下,以飨同道。
泄泻(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古某,女,48岁,中国人,2008年6月12日初诊。患者自述每天排便3~5次,里急后重,便血。刻下:饱胀嗳气,腹部压痛,舌质淡红,苔少,脉沉弦。
诊断:泄泻(湿热伤中)。
治法:清热利湿,调气和血。
方用芍药汤加减:芍药15g,当归9g,黄连6g,槟榔5g,木香5g,黄芩6g,官桂5g,党参18g,姜半夏9g,莲子12g,乌梅10g,炒山药20g,甘草5g,大黄10g,乌贼骨15g,延胡索9g,诃子10g。7剂,水煎服,日1剂。另用苦参30g、地榆15g、槐花15g水煎浓缩至100~250ml,将珍珠粉6g溶于药液中,保留灌肠,1日1次。
7月20日二诊:服药、灌肠1周后,每天排便减至3次,里急后重减轻,已无便血,饱胀嗳气减轻,腹部仍痛,舌质淡红,苔少,脉沉弦。效不更方,守原方继服7剂。
7月28日三诊:每天排便2次,无里急后重感,腹痛轻,纳佳,时有腹胀,四肢乏力,舌质正常,舌苔薄白,脉沉有力。守原方去黄连、延胡索,将党参加至24g。继服7剂。予锡类散12g,稀释灌肠,连用7日。后改予人参健脾丸,1日2次,每次1丸,连服2个月。随访而愈。
按 现代医学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泄泻”范畴。本案患者症见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饱胀嗳气、上腹不适等,方用具有清热燥湿、调气和血的芍药汤加减治疗。方中重用白芍,取其止泻痢腹痛之功;黄连、黄芩苦寒,可清热燥湿、解肠中热毒,以治湿热成痢之本;大黄苦寒,可泻热祛积破瘀、泻肠中之湿热,使积滞瘀血去,则下痢可止,此为“通因通用”之法;木香、槟榔行气导滞;当归柔肝和血,与大黄合用,又有行瘀之功,即所谓“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半夏辛开苦降,降逆止呕;地榆凉血止血,解毒敛疮;党参、莲子补益脾气;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肉桂辛热,配在苦寒药中为反佐药,可防止苦寒伤中与冰伏湿热之邪。结合保留灌肠,治疗月余而收效。
腹痛(克罗恩病)
患者女,34岁,英国人,2009年10月12日初诊。主诉:持续性低热半年。伴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血便恶臭,关节疼痛,曾服用柳氨磺胺嘧啶、5-氨基水杨酸、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硝唑、干扰素等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刻下:消瘦,脐周和右下腹间歇性、阵发性疼痛,有时可累及全腹,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舌红,少苔,脉弦细。
诊断:腹痛(脾肾虚弱,感受外邪,正虚邪盛,饮食劳倦)。
治法:补气升阳,扶正祛邪,清热凉血,理气止痛。
方用补中益气汤合芍药汤加减:红参15g,白芍30g,炒白术30g,陈皮12g,升麻9g,柴胡10g,黄连12g,黄柏12g,黄芩12g,槟榔9g,白头翁15g,蒲公英15g,炒金银花18g,地骨皮15g,甘草8g,焦山楂12g。7剂,水煎服,日1剂。
10月20日二诊:服药后热退,腹痛轻,仍腹泻、 恶心、纳差。守上方去三黄、金银花、地骨皮,加炒山药20g、赤芍15g、姜半夏10g、地榆炭12g、六曲10g。继服7剂。
10月28日三诊:药后腹泻次数减少,仍纳差。守二诊方去地榆炭,将白芍改为15g,加稻芽12g、谷芽12g。继服7剂。此后在此方基础上加减化裁,共服60余剂。后改服补脾益肠丸善后。半年后追访而愈。
按 克罗恩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千变万化。多数病人起病隐匿,初起症状不明显,可延误诊治;少数病人起病急骤,易误诊为急性阑尾炎、肠梗阻等。其病程长短不一,部分患者经治疗后痊愈,不再复发;部分可长达数年,经久不愈或复发与缓解交替出现,最终导致肠管纤维化、肠腔狭窄、梗阻或穿透肠壁形成瘘管,或侵入附近脏器、组织。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中医“腹痛”范畴,多因脾肾虚弱,感受外邪,情志内伤,饮食劳倦所致。本案患者正虚邪盛,光用补药容易恋邪,一味祛邪,正气愈虚,只有将扶正与祛邪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目的。故用补中益气汤合芍药汤,两方合用,扶正与祛邪并举,补气升阳,甘温除热,清热燥湿,调气和血。本病属疑难病症,治疗切不可一蹴而就,除药物治疗外,还应嘱患者规律生活起居,禁食生冷不洁食物,注重精神调养,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虚劳(慢性疲劳综合征)
患者女,34岁,澳大利亚留学生,2009年11月3日初诊。患者自述近1年来因学习压力大而出现疲倦乏力、焦虑不安、失眠健忘、月经不调等症,曾服用谷维素、维生素等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刻下:四肢乏力,失眠多梦,反应迟钝,耳鸣耳背,腹胀便秘,月经量少延迟,舌淡红,苔薄黄,脉沉弦细。
诊断:虚劳(劳神过度,气血亏虚,阴阳失调)。
治法:益气养血,滋阴温阳。
方用补中益气汤合六味地黄汤加减:黄芪15g,人参15g,白术15g,炙甘草15g,陈皮6g,升麻6g,柴胡12g,熟地黄15g,炒山药20g,远志12g,山萸肉18g,益智仁12g,云茯苓15g,牡丹皮10g,当归15g,夜交藤24g,生姜9片,大枣6枚。10剂,水煎服,日1剂。针刺:足三里(双)、三阴交(双)、百会、关元、中脘、天枢,2日1次。
11月14日二诊:服药和针刺后四肢乏力减轻,腹胀、失眠改善不明显,舌脉同前。守原方去熟地黄、牡丹皮,加佛手10g、枣仁25g、白芍15g、黄连9g,将陈皮加至12g。10剂,水煎服,日1剂。针灸处方同前。
11月25日三诊:情绪稳定,失眠多梦、腹胀便秘好转,月经量稍多,舌淡红,少苔,脉沉有力。守上方去黄连。继服10剂。针灸改为每周1次。
12月6日四诊:诸症轻,唯耳鸣改善不明显。守上方加石菖蒲15g、蝉蜕12g。继服10剂。停针灸。
12月17日五诊:药后耳鸣好转,记忆力改善。嘱患者上、下午分别服用补中益气丸和六味地黄丸,连服1个月,以巩固疗效。患者寒假从澳大利亚回国,专程告知笔者其已痊愈。
按 慢性疲劳综合征属中医学“虚劳”范畴,最早见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后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有较详细论述,金元以后,虚劳的理论认识及临床治疗则有了更大的发展。本案患者劳神过度,气血阴阳俱虚,方用补中益气汤合六味地黄汤加减补益脾肾,益气养血,滋阴温阳,使气血充盈,清阳得升,浊阴得降,配合针灸疏通经络,使气血流畅,体力得以恢复而告愈。
尿频(膀胱过度活动症)
患者男,36岁,印度人,2010年3月15日初诊。自诉:尿急、尿频,时有尿失禁3年余。刻下:头晕,腰膝酸软无力,性功能低下,舌淡红,苔薄白,脉虚。
诊断:尿频(脾肾两虚,固摄失司)。
治法:补益脾肾,固涩缩尿。
方用济生肾气汤合五子衍宗丸加减:山茱萸15g,泽泻20g,熟地黄20g,茯苓15g,巴戟天10g,牛膝15g,赤石脂10g,山药25g,杜仲15g,菟丝子30g,肉苁蓉15g,五味子18g,金樱子12g,车前子(包煎)24g。7剂,水煎服,日1剂。针灸:关元、水道、中极、三阴交(双)、脾俞、肾俞,每周1次。
3月23日二诊:服药和针灸后小便次数减少,舌脉同前。守上方加覆盆子15g、石莲子20g。继服7剂。针灸处方同前。
4月3日三诊:患者尿急、尿频症状明显改善,头晕、腰膝酸软亦好转,时有腹胀、纳差,舌淡红,苔正常,脉沉。守二诊方加砂仁(后下)8g、陈皮12g、焦三仙各10g。继服7剂。针灸处方同前。
4月10日四诊:药后精神好,腹胀轻,胃口好,头已不晕,夜尿2次,舌象正常,脉沉有力。处方:山茱萸15g,熟地黄15g,茯苓15g,巴戟天10g,牛膝15g,赤石脂10g,山药25g,杜仲15g,菟丝子30g,肉苁蓉15g,五味子9g,金樱子12g,覆盆子15g,石莲子20g,车前子(包煎)24g,陈皮12g,稻芽10g。7剂,水煎服,日1剂。针灸处方同前。
4月18日五诊:诸症轻。改服六味地黄丸,继服1个月,并继续针灸治疗,巩固疗效。
按 膀胱过度活动症是一种以尿急症状为特征的症候群,常伴有尿频和夜尿症状,可伴或不伴急迫性尿失禁。本病既是一种生理疾病,也是一种心理疾病,虽然没有生命威胁,却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许多患者认为此病是一种老龄化的自然现象,羞于启齿而放弃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属于中医学“尿频”范畴,以补肾固涩缩尿为治则,方用济生肾气汤合五子衍宗丸加减温阳补肾,化气利水,固涩缩尿,配合针灸疏通经络,调节神经,得以治愈。
摘自2023-11-2中国中医药报
胡佑志 四川省彭州市通济镇姚家村卫生所
治风热咳嗽方
熏洗方:取鱼腥草50g、杏仁25g,将上药加适量水,煎煮20分钟,去渣取汁,与2000ml开水混合倒入盆中熏足,后温洗双足,每日熏洗足浴1次,每次30分钟,6天1个疗程。此方有疏风清热、化痰止咳之效,主治风热咳嗽。
治关节肿痛方
内服方:取威灵仙15g、木瓜12g,白糖适量。将威灵仙、木瓜放入砂锅中,加适量水煎煮,去渣取汁,加入白糖调味。分早晚2次服完,每日1剂,连服3~5剂。此方对四肢关节肿胀疼痛、屈伸不利等症有良效。
治手足麻木疼痛方
熏洗方:透骨草、花椒、木瓜、赤芍各30g,苏木50g,桂枝、川芎各18g,红花、白芷各12g,艾叶、川乌、草乌、麻黄各10g。加水1000ml,煎煮至沸,先熏患处,待温度适宜时浸泡患处。此方适用于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炎所致的手足疼痛、麻木等症。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那些名字优雅的动物粪便药
后一篇:九味羌活汤加减治痧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