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治癃闭验案二则

(2023-12-12 07:48:04)
治癃闭验案二则
摘自2023-12-11中国中医药报
雷辉 陕西省商洛市中医医院
癃闭,又称闭癃,《类证治裁》谓:“闭者,小便不通,癃者,小便不利。”故而癃闭概指小便点滴难出,甚则闭而不出。观前人论治,不出虚实。实者,如湿热、寒结、水饮、瘀血等;虚者,如肾阳不足、肾气不化、肺气不宣、脾虚窍不和等。笔者曾临证治愈癃闭二则,现与同道分享。
案1 井某,男,84岁,2019年8月13日就诊。以“言语不利,口角歪斜,右侧肢体活动不灵1周”收住入院,伴小便失禁、大便干结。头颅CT检查结果提示脑干桥新发梗死,X线检查结果提示右股骨颈骨折。西医予以营养脑神经、改善肢体功能障碍、右胫骨结节骨牵引术等对症支持治疗。住院期间,针对患者小便失禁、欠畅,予以留置导尿。一周后,患者病情平稳,予以拔除尿管,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口服,拔除尿管后2日患者几乎无小便排出,小腹部胀满不舒,再次予以留置导尿。2日后,患者回家休养,再次拔除尿管,后约12小时未排小便。刻下:患者精神较差,小腹部尚温,无明显不适感,舌暗红,苔薄白、根部略腻,脉细弦。方用宣阳汤加味:黄芪30g,威灵仙15g,麦冬15g,地肤子10g,人参10g,小茴香6g。1剂,颗粒剂,开水冲服。家属诉药后约45分钟患者小便似泉水汩汩而出,约400ml。次日患者出院前,共小便四次,量可。
案2 王某,男,74岁,2020年8月14日就诊。主诉:头晕、呕吐、二便不畅1天,伴头晕、欲呕,动则加剧,步履不稳,气短乏力,小腹坠胀,小便点滴而出,大便欲解不得。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方用倒换散:荆芥10g,酒大黄10g。1剂,颗粒剂,开水冲服。服药后约1小时,患者小便通畅,大便解出,头昏好转。
按 案一中小便失禁伴不畅即是肾气不能固摄和气化所致,故三次拔出尿管后患者仍不能小便;小腹尚温,提示肾阳未有明显衰败,关键在肾气不能宣化,故取张锡纯宣阳汤以益气助气化,加黄芪以助肺气,小茴香以温膀胱。
案二患者以“二便涩滞不畅”为突出症候,较容易想到刘河间倒换散,以荆芥升其阳,大黄降其浊,升降有序则气机通畅,故二便得通而呕止。

名医名方补中缩泉汤

 (2023-12-28 04:37:23)[编辑][删除]
名医名方
补中缩泉汤
摘自2023-12-27中国中医药报
葛友庆,1946年出生,江苏省苏州市名中西结合医师,江苏省太仓市名中医,太仓市中医医院副主任中医师。曾任江苏省中医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苏州市中医学会肾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太仓市中医医院肾病科主任。从事中医临床50余年,擅长治疗肾病、内分泌疾病等内科杂病。
组成:党参10g,黄芪15g,炒白术10g,陈皮10g,升麻5g,柴胡5g,炒白芍15g,炒山药20g,乌药10g,益智仁10g,炙甘草5g。
功效:补脾温肾,缩泉止遗。
主治:神经性尿频,症见尿频、尿急、尿不畅,平时小便如常人,遇到急事或者精神紧张时发作,尿程短,甚至点滴而出。无尿痛,实验室检查无特殊表现。症见神情紧张,舌红苔薄白,脉细沉。
用法:每日1剂,早晚饭后温服。
方解:人到中老年阶段中气逐渐亏虚,《黄帝内经》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人一旦中气不足,则“溲便为之变”,中气下陷则出现尿频、尿急伴排尿时不畅快。实验室检验血常规、尿常规正常,并无尿路感染指征,西医运用抗菌药物治疗,往往效果不佳。泌尿系统超声检查也未见异常。本病易反复发作,遇到急事,如突然受到精神刺激时即发作,严重者几分钟即如厕一次,每次点滴而出。甚则夜尿20余次,间断入眠,不眠则尿,尿后不眠,甚至彻夜难眠,痛苦难言。
中气不足为此证主因,气虚则无以固摄小便,膀胱开合失司。又有“肾司二便”,此病久之,肾阳气虚无法温煦膀胱,以致膀胱开合失司。故补中气与温肾阳两者须兼顾,治疗时兼顾脾肾之气。此方中以补中益气汤合缩泉丸,健脾气以固中州,温肾阳以调水道。脾者,土也,居中以镇四方;肾者,水也,土克水,以制衡水液之不合时而出。方中加炒白芍一药,合甘草有疏经缓急之功,芍药甘草汤缓急解痉,尤擅解肌肉痉挛之症。神经性尿频多因精神高度紧张而致膀胱开合失调,故需兼顾调情为宜。
加减运用:如兼有神情紧张可加龙骨、牡蛎镇惊安神;兼有外阴涩痛者可加苦参、黄柏清热;兼有睡眠不佳者可加酸枣仁、首乌藤、合欢花。
医案举隅:患者张某,65岁,反复尿频、尿急2年加重1月来院就诊。每家中遇急事即每隔5分钟小便一次,每次尿量不多,尿后小腹部酸胀不适,纳可,大便调,寐不佳。方用补中缩泉汤加味:党参10g,黄芪15g,炒白术10g,陈皮10g,升麻5g,柴胡5g,炒白芍15g,炒山药20g,乌药10g,益智仁10g,炙甘草5g,五味子5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温服。1周后复诊时自诉尿频次数减少,偶有小腹胀满不适,于原方中去五味子,加枳壳6克、山萸肉10克。7剂。随访:尿频好转大半,守方同前,一月后尿频症状消失,停药一月后随访未复发。
(江苏省太仓市浮桥镇金浪卫生院 徐军奇整理)

蒋健用参芪芍药甘草汤辨治尿失禁

  (2023-12-22 05:10:53)[编辑][删除]
蒋健用参芪芍药甘草汤辨治尿失禁
摘自2023-12-21中国中医药报
赵琳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笔者有幸跟师首届岐黄学者、上海市名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教授蒋健学习,现总结其应用参芪芍药甘草汤治疗老年女性尿失禁验案如下。
顾某,女,70岁,2023年1月20日初诊。患者自诉2022年12月开始出现漏尿(无明显诱因),入睡困难,睡后易醒,睡眠多则5~6小时,少则3~4小时,睡眠越差则漏尿现象越严重,凡咳嗽、劳累甚至开水龙头时均易漏尿,每天发生漏尿平均3~4次,尿频而尿量少,被迫频繁上厕所以尽量避免漏尿发生,矢气多,大便粘腻、日行1次,伴头晕乏力,形寒怕冷,性格多思多虑。舌淡红,苔薄黄,脉细弦。
中医辨证:遗溺(气虚不固证)。
治拟:益气固摄,养心安神。
方用自拟参芪芍药甘草汤加味:黄芪50克,党参50克,白芍30克,甘草12克,麦冬12克,五味子9克,当归12克,茯苓30克,远志9克,菖蒲9克,酸枣仁30克,夜交藤30克,合欢皮15克。14剂,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2月3日二诊:服药3天后睡眠虽无明显改善,但已无漏尿发生。服上方7剂后出现肠鸣,几乎每次小便都会有水样大便。舌脉同上。方用自拟参芪甘草干姜汤加味:黄芪50克,党参50克,炙甘草12克,干姜30克,白术20克,制附子12克,麦冬12克,五味子9克,合欢皮12克,酸枣仁30克,夜交藤30克。14剂,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3月15日随访:二诊之后无漏尿发生,无腹泻,夜寐改善。
按 中老年压力性尿失禁主要与膀胱、尿道括约肌、逼尿肌功能及盆底肌肉、筋膜、韧带等支持系统功能异常有关。现代药理提示,芍药甘草汤能调节泌尿道平滑肌及改善盆底支持系统横纹肌功能状况。本案患者年逾七旬,气虚体弱,初诊以大剂量参芪升清补气摄液,共同组成参芪芍药甘草汤益气固摄。加当归补益气血,亦有当归补血汤之意。余以生脉散、安神定志丸加减,再合夜交藤、酸枣仁、合欢皮益气安神助眠。服药前每天漏尿由3~4次,服药仅3剂,漏尿即止不再。
大剂量芍药可导致腹泻。根据患者形寒怕冷、肠鸣腹泻的情况,为了进一步巩固尿失禁的治疗效果,二诊时改参芪芍药甘草汤为参芪甘草干姜汤进行治疗。蒋健认为,甘草干姜汤同样是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有效方剂。《金匮要略》载:“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张景岳云:“小水虽利于肾,而肾上连肺,若肺气无权,则肾水终不能摄,故治水者必先治气,治肾者必先治肺。”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为水之源,甘草干姜汤温肺扶阳,有助于治上焦虚寒以约束水道,使津液有序得布之意。此外二诊处方中的党参、白术、干姜、附子、甘草,为附子理中丸,用以温中散寒,余以生脉散合夜交藤、酸枣仁、合欢皮益气养心安神。
参芪芍药甘草汤治疗尿失禁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剂量宜大不宜小,党参、黄芪、白芍一般用30~60克。但大剂量芍药有时可引起腹泻,在这种情况下,可选择甘草干姜汤,其治疗尿失禁的疗效亦甚佳。

二穴前列宝 【草根一生】

 ***治癃闭验案二则 (2015-05-13 04:34:49)[编辑][删除]
标签: 

情感

http://www.sn.xinhuanet.com/misc/2011-07/13/xin_2330708131043609117906.jpg【草根一生】" />  

    1.关元

    位置:肚脐正中直下3寸处,仅此一穴。

    刺激方法:以拇指按揉该穴位9分钟,感觉酸胀适中即可。

    2.中极

    位置:肚脐正中直下4寸处,仅此一穴。

    刺激方法:以拇指按揉该穴位9分钟,感觉酸胀适中即可。

    谨记:按揉这两个穴位必须是顺时针方向,否则适得其反。

    功效:缓解前列腺的衰老进程,男人延年益寿 ,不妨常按穴位。


  

“失溲”是小便不通(转)【草根一生】

 (2015-03-22 19:35:07)[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伤寒论》钩沉与正误(2)
“失溲”是小便不通
梁华龙 河南中医学院

    《伤寒论》第6条说“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本条所述,即是现代所说的风热表证及其传变,文中提到“失溲”一症,后世将其解释为“小便失禁”,以至于现今所有中医相关书籍,包括《中医学大辞典》,都解释“失溲”为“小便失禁”,但从《伤寒论》中所指来看,“失溲”并非“小便失禁”,应该是小便不通。

    《伤寒论》首提“失溲”一词

    通过检索民国以前1010部中医药学主要著作,发现“失溲”一词,最早见于《伤寒论》,这些著作中提到“失溲”的记载约计125处,大体分为三类:1.见于与《伤寒论》内容相关的117处,多是对《伤寒论》中失溲的引用;2.见于五脏病的5处:《脉经》《脉经钞》《友鱼斋医话》《备急千金要方》等:“脾病体青,失溲,……此是木之克土,为大逆,十死不治”,所描述的是木盛克土,气机窒塞的死证;3.见于中暑的有3处,如《丹溪手镜·卷之中·中暑(八)·不治证》《儒门事亲·卷四·暑二》等,描述的是中暑病人暑热劫津、汗多亡津的无尿症。

    从后两项记载来看,要么气滞、要么津竭,出现“失溲”一症,应该是小便不通,而不应该是小便失禁。至于《伤寒论》中相关的“失溲”则更是小便不通的表述。

    溲指小便

    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看,虽然“溲”有时指代大小便,但更多的是指小便。如《国语》:“少溲于豕牢,而得文王不加疾焉。”此处的溲即指解小便。《灵枢·口问篇》:“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和《濒湖脉学》:“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中的“溲便”,就是指小便与大便。从汉字的习惯用法推知,“溲”指小便,“失溲”自然是小便的正常状态发生改变。

    “失溲”是动宾词组,不是名词。失为动词,放置名词前,即是失去了名词所应有的事物,如:

    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累官故不失州郡也。——《资治通鉴》

    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告子上》

    小便叫溲,大便叫矢。大便不禁叫遗失,小便失禁叫遗尿。有人提出“失溲”有可能指是大便失禁,汉以前的著作中习惯将大便称作“矢”而不称作“溲”,“大便失禁”习惯称作“遗矢”,遗有遗漏的意思。“矢”用作大便的例子俯拾皆是,如:

    杀而埋之马矢之中。——《左传·文公十八年》

    以筐盛矢。——《庄子·人间世》

    是人也,所谓以孤父之戈钃牛矢也。——《荀子·荣辱》

    顷之,三遗矢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失溲”的失犹如失职、失陪的失,失职为没有或不能履行职责,失陪就是不能陪、不再陪,而失溲一词,仅就《伤寒论》所载而言,应为不能够小便,即小便不通。

    《伤寒杂病论》中失溲、遗尿并存

    《伤寒论》记载“失溲”两处,即第6条的温病被下和第110条的“火逆证”;又有“遗尿”一处,即第219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

    如果“失溲”是小便失禁,遗尿也是小便失禁,同是小便失禁,在同一书中不会用两个词汇来表述,既然失溲和遗尿两词同时并存,只能说它们所表达的意指并不相同。

    在《金匮要略》中无“失溲”记载,但有“遗尿”两处:《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实则失气,虚则遗尿,名曰气分……。

    从临床上看,只有虚证才有可能遗尿,查询了1010部中医书籍,有25处遗尿,均为虚证,而出现“失溲”的证候则均为实证。

    失溲与小便不利、小便不得相关

    《伤寒论》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感受风热,最易耗伤津液,本已津伤,误下更伤津液,从而导致津竭,因津竭而小便不利,进而小便不通。

    第110条:“太阳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火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便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外感风热则易伤津此其一,继用火法迫汗又伤津此其二,火热入胃更伤津此其三,外加呕吐再伤津此其四,有此四重反复伤津,而使津液枯竭,导致小便不通。

    一般而言,津液分布是此多彼少或者此少彼多,大便硬干的,小便应该多,而本证“大便硬者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正是津竭的明证。

    两条原文中记载的“失溲”,均有伤津的病因病理,也均与小便不利、小便不得关联,可见失溲是小便不利或者小便不得的进一步发展,进而成为不能小便,亦即小便不通。

    总之,“失溲”一词,近代都将其解释为“小便失禁”,其实应该是“小便不通”。1.从文字角度看,“溲”作名词用指小便,作动词用指撒尿,而失溲就是没有、不能小便;2.《伤寒论》既有失溲,又有遗尿,同一书中同一症状不应该有两种表述方法,可见失溲和遗尿是不同的两个症状,热盛神昏则遗尿,热极津竭则失溲;3.《伤寒论》中的两处“失溲”都与小便不利、小便不得关联,是两者的进一步发展,应该是小便不通,后世绝大数都从此而来;4.临床上热病晚期小便不通的例子比较常见。

尿床议【草根一生】

  “失溲”是小便不通(转)【草根一生】 (2015-03-23 15:28:52)[编辑][删除]
标签: 

育儿

                                                           http://www.zybb.net/UEditor/Upload/WenZhangImg/20140331024657564.jpg                                                                                           中医认为,水液的代谢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正如《素问·经脉别论》中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障碍都可以引起小儿尿床。历代医家认为肾气不足、肺脾气虚、膀胱虚寒是导致遗尿发生的主因。笔者在治小儿尿床时,多用黄芪、 菟丝子、益智仁、桑螵蛸等为底方。手足发凉的孩子加淫羊藿、巴戟天;有脊柱裂的孩子加川断、补骨脂等等。
 白芷10克,分成5小包,5次煎服,一天服完。单方中药白芷治疗老年人尿失禁效果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