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麻木别大意
警惕肘管综合征
摘自2023-12-11中国中医药报
侯献兵
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
很多患者都以为手指麻木是颈椎病引起来的,其实并不尽然。一部分患者的手指麻木是由肘管综合征引起来的。肘管综合征和颈椎病都会出现手指麻木,但是颈椎病不会引起肌肉萎缩,所以相对来说肘管综合征要更为严重,预后较差,出现畸形“爪型手”等症状时需要手术治疗。
肘管综合征是肘部尺神经由于各种因素受到卡压,继而引起手内在肌萎缩,出现小指及环指尺侧麻木、感觉异常等一系列临床表现,最终导致手部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
肘管综合征起初表现为小手指和无名指麻木、刺痛,以及肘关节内侧酸痛;然后会逐渐发展为系扣子系不了,用筷子夹菜夹不了,包饺子包不了,甚至写字也写不了,手部的精细动作受到严重影响;最后持续恶化,手掌的内侧肌肉萎缩,形成畸形的“爪型手”等一系列症状。
这里告诉大家一个简单的自测方法:拇指指间关节伸直与示指中节侧方用力捏物(或纸)时,若拇指末节屈曲即为阳性(异常),说明拇收肌瘫痪而用拇长屈肌来代替其功能,这就说明已经得了肘管综合征。
肘管综合征分轻度、中度、重度。轻度:间歇性振动感异常,自觉无力,手灵活性差;中度:间歇性刺痛,感觉减退,握力差,手指内收及外展受限;重度:持续性感觉异常,两点辨别觉异常,肌萎缩,手指不能内收、外展,“爪形手”存在。
对于轻度的和部分中度的肘管综合征,可以采用针灸结合中药的方法治疗,能很好地改善不适症状,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阻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对于保守治疗两周以上仍无明显症状改善,以及出现“爪型手”等症状的重度肘管综合征患者,应采取手术治疗。
肘管综合征是一种最终导致手部功能障碍的疾病,早期干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止疾病进一步发展。再次提醒患者,如果出现手指麻木,一定要鉴别诊断,如果伴随出现握手无力、手不灵活、夹纸试验异常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诊,以免贻误病情。
玩手机得了腱鞘炎,按揉五穴消肿痛
(2023-12-15
14:19:54)[编辑][删除]
玩手机得了腱鞘炎,按揉五穴消肿痛
摘自2023-12-14中国中医药报
曹方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笔者最近接到几个朋友咨询:“大拇指处酸痛、影响屈伸,特别是玩会儿手机后,疼痛加剧,是不是得了腱鞘炎,有无穴位可以按揉减轻疼痛?”进一步了解发现,他们都是近期刷手机频繁、长时间用大拇指翻看屏幕后出现的疼痛。笔者辨因对症选穴,告知他们按揉合谷、列缺、阳溪、阳池、劳宫等腧穴,以舒筋活络、行气止痛,并尽量少玩手机,收到了很好的止痛效果。以下对这几个腧穴进行简要介绍。
发病原因及症状
腱鞘炎是以手腕部(足背部)的腱鞘受到劳损、外伤而逐渐肿胀、疼痛为主的一种慢性劳损性疾病。腱鞘炎属于中医学“筋痹”“筋凝症”的范畴,多由劳损伤及经筋,局部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本病多因手指、腕部长时间工作,手指、腕部的腱鞘会在过度摩擦的情况下出现无菌性炎症、肿胀,若未得到及时休息、治疗,就会引起腱鞘的增生、变大,最后导致受损关节屈伸不利、伴有卡顿感,有的出现“咔嗒”的弹响声,严重者会出现局部肿痛难忍、手指呈屈曲状态的症状表现。
劳损引起的腱鞘炎因发病部位不同,可分为桡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前者症状见腕关节桡侧(靠拇指一侧)疼痛,不能提重物,严重者疼痛可放射到前臂,握拳(拇指屈于掌心),手向靠近尺骨方向运动(尺屈)时患处疼痛加剧。后者多见于指部,5个手指均可发为本病,临床上以拇指、中指和无名指多见,局部疼痛,有时向腕部放射,手指伸屈时常有弹响声,故有“扳机指”“弹响指”的俗称。
穴位按摩
合谷
手阳明大肠经腧穴,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简便取穴为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即为合谷。腱鞘炎好发于桡骨茎突周围,是手阳明大肠经循行所过之处,“腧穴所在,主治所在”,合谷穴具有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的功效,按揉该穴有很好的止痛效果。
列缺
手太阴肺经腧穴,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为两手伸开,于虎口交叉,当食指端处即为该穴。肺经循行“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列缺穴位于肺经和大肠经在手部交接之处,又为肺经络穴,起沟通肺经和大肠经二经气血的作用。所以按揉列缺穴,对桡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和屈(拇)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皆有很好的止痛效果。
阳溪
手阳明大肠经腧穴,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起时,当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也即解剖学的“鼻烟窝”凹陷中。手阳明经筋起于食指之端,结于腕,出现的病症可为所经过之处会产生牵拉不适、酸痛等,与腱鞘炎引起的疼痛不适症状相符合。阳溪穴位于腕部,具有舒筋活络的功效,主治手腕痛、臂腕外侧痛不举等病症,按揉阳溪穴可减轻腱鞘炎引起的疼痛、肿胀等症状。
阳池
手少阳三焦经腧穴,在腕背横纹中,当指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三焦经经脉“循手表腕”,三焦经经筋“结于腕”,阳池穴为三焦经的原穴,按揉阳池穴可生发三焦经阳气、通经活络、舒筋止痛。
劳宫
手厥阴心包经腧穴,在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简便取穴为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心包经经脉“入掌中,循中指”“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劳宫穴正处掌心,特别是对中指、无名指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引起的疼痛有很好的治疗作用。按揉劳宫穴,以该穴为中心,向各手指推按,遇有痛点多轻揉,达到舒筋活络、祛散瘀阻的止痛功效。
日常预防腱鞘炎,要注意避免手部过度屈伸活动,防止长时间玩手机,从事洗衣、做饭、扫地等家务活动要注意手腕、手指的姿势,少接触凉水,尽量使用温水,有条件者可佩戴手套。若能养成本文介绍的定时按揉穴位的习惯,可有效预防、减轻腱鞘炎带来的痛苦。
中医“肩”康秘籍
摘自2025-1-17中国中医药报
张小培 刘竹韵 吴遍
广东省中医院
肩关节周围炎,又被称为“五十肩”“冻结肩”,是一种肩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退变而引起的慢性无菌性炎症。随着现代生活工作方式的改变,许多人在工作中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肩关节易发生劳损、退变,这是肩周炎发病年龄年轻化的原因。
中医认识
肩周炎属于中医“痹证”范畴,《医林改错》中“肩痛”、《普济方》中“肩不举”“肩头冷痛”“肩中热痛”以及《针灸甲乙经》中“肩胛周痹”“肩背痹”“肩重”“肩背痛”“肩似拔”等,都是对肩周炎的描述。此病病位属筋,《素问》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当外邪逢人体正气虚、周身腠理开阖失司时侵袭人体,进而累及筋脉,故而发病。其实质在于肩部经筋瘀阻、脉络不通,久而成痹。
中医对肩周炎的分型包括以下几类:风寒湿型表现为肩部串痛且遇风寒痛增、得温痛缓,畏风恶寒,或肩部有沉重感,舌质淡,苔薄白或腻,脉弦滑或弦紧;寒凝血瘀型表现为肩关节冷痛且遇寒加重,痛有定处,呈针刺样,拒按,活动受限,皮色紫暗,舌质紫暗,脉弦涩;气血亏虚型表现为肩部酸痛麻木且劳累后加重,头晕目眩,气短懒言,四肢乏力,舌质淡,苔少或白,脉细弱或沉。
调治方法
中医治疗肩周炎方法甚多,有艾灸、针刺、耳穴疗法、刮痧等,下面介绍其中三种方法。
艾灸疗法
艾灸疗法适用于风寒闭阻型、寒凝血瘀型、气血亏虚型的肩周炎。该疗法通过燃烧艾叶,使热量和药力透过体表腧穴或特殊部位,激发经脉的经气,促进气血循行,温阳祛邪,通络止痛。
选取穴位:肩髃(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肩髎(在肩部,肩髃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凹陷处)、肩贞(在肩关节后下方,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1寸)、阿是穴(局部痛点)、阳陵泉(在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中渚(位于手背部,当第4掌指关节的后方,第4、5掌骨间凹陷处)、后溪(第5指掌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列缺(位于前臂,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5寸,拇短伸肌腱和拇长展肌腱之间,拇长展肌腱沟的凹陷处)。
操作方法:选择坐位,充分暴露肩部及上肢部,进行回旋灸。用点燃的纯艾条在距离皮肤3厘米左右处施行回旋灸(在穴区上方作往复回旋的移动),然后进行雀啄灸(在施灸部位上一上一下、忽近忽远),最后温和灸(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上述操作方法均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为宜,穴位部皮肤潮红为度,每个穴位施灸6~8分钟。每周3次,4周为一疗程。
耳穴疗法
耳穴疗法(耳穴压豆、按摩、揿针、放血)可刺激相关耳穴,加强经络传导作用,帮助患者疏通经络、调节气血。
穴位选取:肩(位于肘区的下方处,与屏上切迹同水平的耳舟部,即耳舟4、5区)、颈(位于对耳轮体部后1/5,对耳轮下端起始部的隆起处,在颈区后方,即对耳轮13区)、上肢(耳舟)等。
操作方法:常规进行耳朵消毒后,将王不留行籽用胶布贴牢,贴于相应的耳穴上,贴完后适当按压,使耳郭有发热、胀痛感为宜。每日按压3次,每次每穴按压30次,睡前不建议按压,隔3天更换1次。
刮痧疗法
刮痧疗法通过徐而和的手法,在“以通为治、以通为补、以通为泻、以通为健”的理论指导下,在体表一定部位进行刮拭,以调动阳气、扶正祛邪、疏通经络。
操作方法:从肩颈部开始向下,刮板和皮肤表面呈45°斜面,先刮手臂内侧三条阴经,再刮外侧三条阳经。注意力量均匀,采用腕力,一般刮至局部皮肤毛孔张开,或者同样力度在同一个部位刮不出新痧为刮透,可根据耐受程度,每周刮一次进行疏通。刮拭部位的重点穴位为肩髃、肩贞、肩髎、中府(位于胸部,横平第1肋间隙,锁骨下窝外侧,前正中线旁开6寸)、天宗(位于肩胛区,肩胛冈中点与肩胛骨下角连线上1/3与下2/3交点凹陷中)等穴。刮拭完毕后,注意局部保暖避风寒,6小时后才能湿水。平时还可以加强功能锻炼,做摸高、爬墙等动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