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名方头痛通络效灵方
(2023-10-21 08:10:55)
摘自2023-10-20中国中医药报
万鹏,1972年7月出生,重庆市名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庆医院(重庆市北碚区中医院)主任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被重庆市政府授予“重庆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临床擅于运用伤寒六经辨证及温病伏邪理论辨治疑难杂症,完成专著《伤寒浅析——师徒临证问答实录》。
组成:羌活10g,独活10g,防风10g,川芎15g,当归10g,细辛3g,苍术10g,麦冬10g,甘草6g,黄芩10g。
功效:祛风散寒,除湿通痹。
主治:三叉神经痛、偏头痛、经期头痛、鼻窦炎所致头痛、顽固性头痛、慢性头痛等,症见头痛时轻时重,部位固定或不固定,可反复发作,或久治不愈;可伴见恶心呕吐、眩晕、舌质淡、苔白滑或腻、脉弦数或弦细。
方解: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诸痛门•头痛》指出:“医书多分头痛、头风为二门,然一病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卒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触复发也。皆当验其邪所从来而治之。”万鹏认为头痛之初多因风邪所致,常可兼夹寒、湿、火等邪,可根据祛邪原则分别给予祛风除湿,或散寒、或清热,皆能取效。而头痛反复发作或久治不愈者,多因体内伏邪作祟,当予表里同治之法。本方羌活、独活、防风祛风散寒,能引诸药上行以通诸阳之络,故为君药;当归、川芎、细辛逐入里之沉寒,为臣药;麦冬、苍术填太阴肺脾之虚损、防湿邪伏藏,黄芩既可防细辛等药上火之虞又可防伏邪久郁化火,甘草调和诸药,此四味共为佐药。临证还可根据头痛部位加用引经药以助药达病所。全方表里兼顾、气血寒热同调,经临床反复验证,其既可作为一般头痛的通治方,经加减化裁后又可作为难治性头痛的效方。
加减:左侧头痛加菊花10g、柴胡10g、生地黄10g;右侧头痛加黄芪10g、葛根10g;鼻窦炎所致头痛加白芷10g、蔓荆子10g、苍耳子10g;头顶痛加藁本10g、吴茱萸6g;经期头痛加红花10g、赤芍10g。
(重庆市北碚区中医院
熊春花整理)
通窍止痛清热定眩清眩丸
(2023-12-14
04:50:35)[编辑][删除]
通窍止痛 清热定眩
清眩丸
摘自2023-12-13中国中医药报
尚学瑞 河南省辉县市中医院
头晕、头痛是临床常见症状,许多疾病都可引起。如果头晕头痛伴有面红目赤、口渴等不适,可能是中医所说的风热上攻,这种情况可用清眩丸来调理。那么,清眩丸有何功效?下面一起来了解。
组成与功效
清眩丸源于宋代杨士瀛所著《仁斋直指方论》卷十九之芎芷散。原方为川芎、白芍、荆芥穗、软石膏(煅)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一钱,食后,沸汤调下,用治“治头风风壅”。清代吴谦等所著《医宗金鉴》中载芎芷石膏汤,由川芎、白芷、石膏、菊花、羌活、藁本组成,主治“头痛眩晕,头风盛时发作,日久不愈”。两方均以川芎、白芷、石膏三药为骨干,用于治疗头风、头痛、眩晕之类病证。
中成药清眩丸吸收古方精髓,其药物以芎芷散为基础加薄荷而成,全方仅川芎、白芷、薄荷、荆芥穗、石膏5味药,辅料为蜂蜜。本药有散风清热之功,用于风热上攻所致的头晕目眩、偏正头痛(多为胀痛、剧痛、前额或眉棱骨痛)、鼻塞牙痛、面红目赤、口渴欲饮、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浮数或滑数。现代医学可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紧张型头痛、偏头痛、额窦炎、副鼻窦炎、慢性鼻炎等见上述证候者。
头晕、头痛古称“头眩”“头风”“脑风”等,中医认为,其发病多由外感或内伤因素,使脉络绌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致。而感受外邪以风热者居多,所谓“巅高之上,惟风可到”“火(热)性炎上”是也。本药所针对的病机就是风热,故以疏风清热为治则。方中川芎辛温走窜升散,上行头目,可行气活血,祛风止痛,古有“头痛必用川芎”之说,为治疗头痛之要药;生石膏辛寒,辛可升散,寒可泻火,为清泻阳明经实火之要药,与川芎配伍,既可升散清解火热,又能祛风止痛,故二者合为君药。白芷芳香上达,以解表散风,通窍止痛,乃治疗阳明头痛、鼻渊头痛、风火牙痛之常用药,为臣药。荆芥穗辛而微温,长于发散风邪;薄荷辛凉,长于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二者共为佐药。诸药相配,辛以散风,寒凉以清热,芳香以通窍止痛,共奏清热定眩之功,故得名清眩丸。
服法及禁忌
本药为黑褐色的大蜜丸,气微香,味微甜而有辛凉感。每丸重6克,一次1~2丸,一日2次。服药前应除去蜡皮、塑料球壳,可嚼服或分份吞服。目前市售的同成分品种还有片剂,按说明书服用即可。
服药期间,忌生冷及油腻难消化食物。保持情绪乐观,忌生气恼怒。辨证属风寒头痛或阴虚阳亢头痛、眩晕者不适宜,糖尿病患者不宜服用。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者、有严重慢性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真武汤加减治疗眩晕验案
(2023-11-10
03:33:01)[编辑][删除]
摘自2023-11-9中国中医药报
王铁 北京同仁堂望京中医诊所
患者,女,19岁,不明原因出现头晕1周,8月28日到清华长庚医院治疗检查,诊断头晕,头颅MRA(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未见明确异常。给予敏使朗服用后头晕明显加重,每日无定时发作,持续数小时可缓解,感觉上下摇晃,闭目时头晕未减轻,出现恶心,头胀,未呕吐,平素熬夜,气短乏力,手足冷,末次月经时间2023年8月18日,体瘦,饮食胃口不佳,小便调,大便溏,舌淡苔白腻,脉沉滑。
中医诊断:眩晕(阳虚水泛)。
治则:温阳利水止头晕
处方:桂枝10g,茯苓20g,炒白术15g,泽泻15g,天麻10g,清半夏9g,猪苓9g,山药20g,生姜3片,红枣2枚。7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晩分服。告知家长到上级医院进一步检查排除其他问题。
2023年9月11日二诊:患者服用中药后一周中告知只有两天头晕,其余时间未发作,9月8日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检查前庭功能,诊断结果右侧水平半规管功能减低,给予盐酸地芬尼多片口服,25mg/次,3次/日治疗。后家长复诊告知西药未用,检查没有器质性问题想继续中药治疗。桂枝10g,茯苓20g,炒白术15g,泽泻20g,党参10g,当归10g,附子3g(先煎),怀牛膝15g,猪苓10g,五味子3g,生姜3片,红枣3枚。7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晩分服。
2023年9月18日三诊:患者服用中药后一周头晕未发作,手足冷明显改善,舌淡红苔白,脉细。桂枝9g,茯苓15g,炒白术20g,泽泻20g,党参10g,当归15g,附子3g(先煎),甘草5g,猪苓10g,五味子3g,炒谷芽15,生姜3片,红枣3枚。7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晩分服。巩固治疗。
按
笔者认为此病例为阳虚水泛证,符合《伤寒论》中真武汤主证条文“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初诊考虑患者长期熬夜伤阴液,未用附子辛热之品,恶心头胀舌苔白腻固辨证阳虚水泛夹湿邪上扰,真武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二诊有效但不明显,考虑仍手足冷仍为少阴阳虚,阴寒内盛,格虚阳于外不能制水,清阳不升清窍被上泛之水气所阻出现头晕,水气流于四肢经脉出现摇晃。加附子温阳制水,党参五味子炒谷芽补脾胃之气解决兼症。三诊固守原方收效继服7剂巩固,随访眩晕未作。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