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2023-9-15中国中医药报
王业龙
安徽省岳西县王业龙中医诊所
玄参为玄参科植物及北玄参的根。味甘、苦、咸,性微寒,归肺、胃、肾经。功能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在临床上是一味常用中药,以下简介其应用与配伍。
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证。玄参可清热凉血兼能滋阴,常配生地黄、金银花、连翘等,以清营泄热、凉血养阴,如《温病条辨》之清营汤;若热毒炽盛、气营两燔者,配伍石膏、知母、生地黄等以清气凉营;热毒壅于血分而发斑者,配伍升麻、大青叶等以凉血清斑。
用于阴虚火旺证。玄参功能滋阴降火。若水亏火旺,肺阴受灼,咽燥咳呛,潮热,咯血者,可配生地黄、麦冬、百合、贝母等养阴清肺、止咳化痰;阴虚火旺导致心神不宁、惊悸怔忡、健忘失眠,在《杨氏家藏方》之天王补心丸中,用玄参助地黄滋阴降火、育养心神;热病伤津致肠燥津枯便秘,常配生地黄、麦冬以“增水行舟”,如增液汤。
用于咽喉肿痛。玄参既能清肺解毒,又能滋阴降火以利咽喉,故咽喉肿痛无论外感风热、肺经痰热或阴虚火旺证,皆可随证配伍应用。外感风热者,可配白僵蚕、薄荷、牛蒡子、连翘等以疏风解热利咽;肺经痰热者,可配射干、山豆根等以清热化痰利咽。
用于瘰疬痰核,热毒痈肿。玄参可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治瘰疬痰核可单用,亦可配贝母、牡蛎等清热化痰、软坚散结之药同用。治热毒疮疡,可配伍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等清热解毒之药;若痈疽经久热毒未清而营血耗伤者,可配伍当归、金银花、甘草,方如《验方新编》之四妙勇安汤,现代用以治脱疽,亦有良效。
此外,玄参尚可用于目疾,有滋肾养肝明目的作用。肝开窍于目,玄参能益水以滋肝木,故能明目。以玄参与柏实、枸杞并用,可治肝肾虚而生热,视物不清者。
需要注意的是,脾虚便溏或脾胃有湿者忌服。
柽柳袅娜解表效多——诗词中的西河柳及其药用价值
(2023-09-06
03:48:10)[编辑][删除]
摘自2023-9-4中国中医药报
黄新生 河南省武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柽柳原产于我国,《诗经•大雅•皇矣》曰:“启之辟之,其柽其椐。”其中的“柽”便是柽柳,这句诗描写了周代先祖砍伐掉杂乱丛生的柽和椐进行创业的情形。
柽柳袅娜富诗意
柽柳的幼枝柔弱,开展而下垂,远远看起来,仿佛姿态婀娜的垂柳一般,且常生长于河边,故而有柳之名。清代阮元《孟夏草木长》:“柽柳垂络索,覆瓦遮前轩。”《本草纲目》转载了古书《三辅故事》中一则关于柽柳的典故:汉武帝宫苑中有一株柽柳,姿态婀娜,状如人形,随风摇摆,好像人一日三起三眠,起而婆娑,伏而静穆。因此又称柽柳为人柳、三眠柳。后世用“人柳三眠”形容女子袅娜的腰肢,用人柳翩跹形容舞姿轻妙,如明代邓云霄《和贫妇吟十首•其五•午憩》:“妾身倦似三眠柳,无奈薰风又醉人。”古人常将柽柳植于庭院中观赏,如清代周之琦《移居日偶得小诗•其二》:“一株柽柳两分身,移植南墙便隔邻。”
柽柳的叶呈鳞片状,为钻形或卵状披针形,与松柏叶相似,李时珍说柽柳“赤皮,细叶如丝,婀娜可爱”。柽柳每年可以开两三次花,因此又名三春柳。柽柳花为粉红色,与蓼花相似,春季总状花序侧生于去年生小枝,夏秋总状花序生于当年生枝顶端,这也与柳树截然不同。
柽柳适应性强,对气候土壤要求不严,喜光,耐旱、耐寒,较耐水湿,极耐盐碱、沙荒地,喜生于河流冲积地、海滨、滩头、潮湿盐碱地和沙荒地,因此得名河柳、西河柳、西湖柳等。宋末元初方回《观岸树》描写河边柽柳:“行舟观岸树,意若有不足。岂惟柽柳杨,亦颇间篁竹。”
柽柳能将吸收的盐分从枝叶排出,排出的盐分晶粒落到地面遇水变干后会形成一层坚硬的“壳”,有很好的防风固沙作用。在西北沙漠地带,柽柳也可以顽强生存,被誉为荒漠盐碱地的“守护神”。在险恶的生存环境中,柽柳进化出一种神奇的繁殖能力:每当下雨前,它会把种子向四周喷撒,便于雨后发芽生长,远远看去,犹如淡淡的红烟笼罩。古人认为天之将雨,柽先知之,又负雪霜而不凋,乃木中之圣者,故称其为“柽”,又名雨师、雨丝。清代《本草纲目拾遗》引宏治《绍兴府志》载:“柽俗呼西河柳,其叶甚细,似桐而香,天将雨水,则生花,试之多验。”
发表祛湿西河柳
夏季柽柳花未开放时割取细嫩枝叶阴干入药,又叫西河柳,具有发表透疹、祛风除湿的功效。古人认为柽柳能救人于苦海,因此又将其称为长寿仙人柳、观音柳。
“柽柳甘咸,透疹解毒,熏洗最宜,亦可内服。”(明代龚廷贤《药性歌括四百味•柽柳》)柽柳是常用的发散风寒类解表药,味甘、辛,性平,具有发表透疹、祛风除湿的功效,用于麻疹不透、风疹瘙痒、风湿痹痛的治疗。清代苏廷琬《药义明辨》载:“西河柳,味甘、咸,气微温,痧疹热邪壅于肺,逆传于心包络,喘咳烦闷,躁乱狂越者,非此不治,以其能散结和营,解天行时热也。”
“一把轻丝拂地垂,柔梢浅浅抹燕脂。絮花吹尽枝方长,却恨春风未得知。”(南宋施枢《西河柳》)西河柳辛散透发,功专发表透疹,配伍牛蒡子、蝉蜕、竹叶等,可治疗麻疹初起,疹出不畅,或表邪外束,疹毒内陷,始见形而骤然收没者。西河柳煎汤沐浴,或配伍防风、荆芥、薄荷等,可治疗风疹瘙痒。
“潇洒西河种,谁移向浙东。青枝太纤细,莫近楚王宫。”(宋代王十朋《书院杂咏•西河柳》)西河柳味辛性散,有祛风除湿作用,配伍羌活、独活、秦艽等,可治疗风湿痹证,肢节疼痛。西河柳解表作用较强,麻疹已透及体虚多汗者禁服,服用剂量过大,可导致心烦、呕吐。
柽柳花入药,可治疗中风,又能清热毒,发麻疹。《本草纲目》载柽柳的脂汁入药名为柽乳,合其他药可治疗金疮。
中药的“陈用”与“鲜用”
(2023-09-09
04:29:10)[编辑][删除]
摘自2023-9-8中国中医药报
吴文博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
最早提出用药须分新、陈的本草专著是《神农本草经》,其《序例》中提到“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但没有涉及具体药物。本文主要探讨中药的陈用与鲜用。
中药“六陈”说
梁代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记载药物宜陈用的有六味:“凡狼毒、枳实、橘皮、半夏、麻黄、吴茱萸,皆欲得陈久者。其余唯须新精。”唐代《新修本草》明确提出“六陈”的说法,其“狼毒”条下记载:“与麻黄、橘皮、半夏、吴茱萸、枳实为六陈也。”
随着药物种类的增多,中药理论的发展,药物采收、加工、炮制、贮藏等的实践经验不断丰富,中医学对药物陈用的认识也逐渐加深。明代《本草纲目》除沿袭“六陈”药物外,还提出:“然大黄、木贼、荆芥、芫花、槐花之类,亦宜陈久,不独六陈也。”清代《本草从新》一书,更是秉承药物陈用的有关理论,在其《药性总义》篇中共罗列了近40味(类)陈用的药物。1977年出版的《中药大辞典》药名索引中收载陈药13味,据不完全统计,在药材、药理、附方、药论、集解等项中出现的需陈用的中药,约有80多味。
《本草从新》认为药物陈用“或取其烈性减”,即这类药物通过陈用减少其燥烈之性,以陈皮为代表药物。陈皮药性燥烈,历代医家多有论述,如《本草从新》“化州陈皮,消痰至灵,然消伐太峻,不宜轻用”,《药性考》“陈皮辛苦,性烈燥湿,化痰止咳,利膈宽胸,能散气”,陈用后可减其燥性。《雷公炮制药性解》云:“收藏又复陈久,则多历梅夏而烈气全消,温中而无燥热之患,行气而无峻削之虞。”《怡堂散记》云:“新者气烈。”张山雷亦云:“新会皮,橘皮也,以陈年辛辣之气稍和为佳,故曰陈皮。”《本草纲目》云:“他药贵新,唯此(指陈皮)贵陈。”
中药的鲜用
新鲜中药,主要是指新鲜植物类中草药的自然汁及其鲜活的动物或昆虫类药品。新鲜药材是传统中医药实践的起点,“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说明人们最早应用草药治病,都是采用鲜草药,随采随用,也正是遍尝了各种鲜草,发现了许多能治疗疾病的中药。《神农本草经》载:“生者尤良。”此“生”字实乃指“鲜”。
运用鲜药治病,是中医特色之一。我国对鲜药的临床应用有着丰富的经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中捣烂外敷的鲜品有20种之多,捣汁用或鲜品煎服的有11种。据调查,在2000多种常用中草药中,有近1/3在传统用法中是以“鲜”为主的,如梨汁、荸荠汁、鲜苇根汁、麦冬汁、藕汁、鲜荷叶边、鲜银花、西瓜翠衣、鲜扁豆、丝瓜皮、鲜竹叶心、生地汁、生姜、马齿苋等。
鲜药在中医临床上应用广泛,最常见的适应证有:外感风寒、温病及伤暑;咳血、衄血、吐血等血证;急性菌痢腹泻;肺炎、肺痈、肺结核、慢性气管炎、百日咳、白喉;腮腺炎、乳腺炎、扁桃体炎;伤科、外科病症;恶性肿瘤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急危重症的急救与解毒等。可见鲜药在临床杂病、急危重症的救治等方面有其独特之处。
鲜药在临床上的使用方法与普通中药饮片不完全相同,常用方法包括直接入汤剂法、自然汁内服法、蒸露法、煎膏法、捣烂外敷法、自然汁外用法等。以上鲜药的传统使用方法,临床应根据不同病症及缓急轻重,结合实际情况辨证选用一种或几种方法配合使用。
鲜药和干药材都属于中药材范畴。干药材经过炮制成为中药饮片,可以合法进入流通领域。药物经过炮制,干品药与鲜品药成分变化和功效上有质的不同。鲜品保持了药品的全部活性成分,故一般而言其药效应强于干品。但鲜药需要保鲜,传统中药的保鲜方法有自然贮藏法、砂藏法、砂植法、冰箱贮藏法、塑料薄膜保鲜法、移栽法等。正因为如此,中药鲜用的推广受到了条件限制。
艾叶在大健康领域潜力巨大
(2023-09-15
10:16:07)[编辑][删除]
摘自2023-9-14中国中医药报
朱芸芸 郭璐娟 陈乐 徐雷 苗玉焕 杜鸿志 刘大会 湖北中医药大学
艾叶又名冰台、灸草、医草,在我国已有3000余年的应用历史。《诗经》记载:“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五十二病方》有2个用艾叶灸、熏治病的方子,可见艾很早就成为重要的治病药物。艾叶作为中药被本草收录始载于汉魏时期的《名医别录》,后历代本草与医籍、方书均有记载和应用。
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艾: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艾叶具有抗菌、止血、抗炎、止痛、止咳平喘、抗肿瘤、降血糖、免疫调节等多种药理作用。
灸材方面的应用
艾灸疗法早在《灵枢》有记载。艾灸疗法历史悠久,有温经散寒、行气通络、升阳举陷、补脾益气。
通过艾热来刺激人体腧穴及病变部位,刺激经气,调动经络调节作用,来达到防病治病。艾叶的芳香气味具有渗透性,传至皮肤后,神经兴奋,增强机体活力。艾灸疗法,相比起药物治疗有着操作简便、治疗成本低、不良反应小等优势。
临床中的应用
中国古代已对艾叶有较深入的认识。汉末陶弘景《名医别录》详细介绍了艾叶的性味及功能。临床上,艾叶与其他中药进行广泛配伍使用。查阅典籍发现,关于艾叶的处方有309种,艾叶与多种中药配伍使用,其中与当归、阿胶、川芎、地黄、白芍等中药配伍较多,多用于治疗妇科、消化道及皮肤等方面的疾病。艾叶与当归配伍使用的处方数量最多(147种),其次是阿胶(112种)、川芎(84种)、地黄(77种)、白芍(64种)、甘草(62种)、白术(57种)、芍药(52种)、人参(51种)等。艾叶的处方中65%用于治疗妇科疾病,20%用于治疗消化道疾病,6%用于治疗皮肤疾病,其余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眼部疾病等。
妇科疾病
艾叶被称为宫寒圣药,与其他中药配伍,可治疗多种常见妇科疾病,如痛经、子宫出血、胎动不安、月经不调、吐衄、崩漏、带下等。《沈氏尊生书》中记载的“艾附暖宫丸”由艾叶、香附、桂枝、当归、赤芍、乌药等配伍,可温宫、调经止痛。
消化道疾病
艾叶常与干姜、当归、地榆、黄连等中药配伍,具有止痢、止吐之效。《鸡峰普济方》中记载“保婴艾叶汤”由艾叶、当归、干姜、木香、厚朴、草果、良姜、丁香、甘草配伍,可用于治疗冷痢肚痛。《太平圣惠方》中记载的“艾叶丸”由艾叶、黄连、木香、地榆、伏龙肝、阿胶、当归、赤芍药、黄芩配伍,可用于治疗腹痛、赤痢及劳后带下。
皮肤疾病
艾叶具有止疮之效,与苦参、川椒等中药配伍,能解毒、祛风、止痒。《杨友信方》中记载的“苦参外洗方”包括苦参、明矾、芒硝、川椒、艾叶、荆芥、蛇床子等中药,可清热祛湿、祛风止痒,同时可用于治疗肛门湿疹。《古今医统大全》中记载的“椒艾囊”由艾叶、川椒、草乌配伍,可用于治疗脚气、风气、毒气等。
呼吸系统疾病
艾叶与其他中药配伍可用于止咳化痰。《简明医彀》记载焚香透膈由筒鹅管石、款冬花、艾叶、雄黄配伍,可用于治疗风寒冷嗽、胸膈胀满。
眼科疾病
艾叶也可用来治疗眼科疾病,《银海精微》中记载的“艾煎丸”采用艾叶(醋蒸,焙干)、薄荷、当归、地骨皮、晚蚕沙、糯米、秦艽、黄柏、桔梗、绵黄耆等配伍,用于眵泪黏浓出而不绝。《眼科锦囊》中缓和二神丹艾叶,酒粕各等分可用于治疗眼胞滞血不散、翳膜疼痛。
此外,在艾叶悠久用药历史中,逐渐形成了经典名方,主要分为补益方和理血方两大类,其中补益方包括补血方(生血补髓汤、芎归胶艾汤)和补阳方(补肾安胎饮、益肾调经汤);理血方包括活血方(逐瘀止崩汤、艾附暖宫丸)和止血方(四生丸)。
中成药中的应用
目前,中成药关于艾叶的记载有104种,在市场上流通的有87种,与多种中药配伍使用,主要用于妇科疾病、风湿痹痛类疾病、皮外科疾病等。其中与当归、白芍、川芎、地黄等中药配伍使用较多,这与传统方剂的使用一致。
除制成传统剂型,还逐渐发展了合剂、茶剂、气雾剂、喷雾剂、胶囊剂和注射剂等新剂型。例如,川郁风寒熨剂(由独活、苍术、郁金、艾叶等配伍)可祛风散寒、活血止痛,用于风寒湿热引起的腰腿痛、慢性软组织损伤;息伤乐酊(由防风、白芷、草乌、艾叶等配伍)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肠胃散(由肉桂叶、吴茱萸、艾叶、砂仁等配伍)具有温中散寒、燥湿止泻之功效;艾叶油胶囊可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引起的咳嗽痰多。
其他领域的应用
兽药或饲料添加剂等造成的药物残留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绿色、健康、安全成为养殖企业首要的解决问题。中药兽药是中药的一大特色,因其纯天然、无药物残留等特点,引起研究者的高度关注。
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收载了与艾叶相关的方剂保胎无忧散,其由当归、熟地黄、川芎、白芍、艾叶等中药配伍,可用于猪、牛、羊等胎动不安,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改善机体内环境、调节细胞因子水平和激素分泌,影响相关的基因表达等。民间亦有一些关于艾叶治疗动物疾病的偏方,如将艾叶、生姜、小茴香一同用水煎汁灌服可治疗家畜胃寒引起的消化不良。艾叶、石榴皮(炒焦)和红高粱水煎可治疗家畜久泻肚痛。将艾叶煎液清洗患部,配合艾叶灰外敷,治疗猪直肠脱出性出血效果较好。
艾叶作为饲料添加剂用于饲喂动物,最早见于19世纪80年代初期。艾叶中含有蛋白质、氨基酸、多糖、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成分,有助于给动物补充营养。实践证明艾叶作为饲料添加剂可预防动物疾病、增强动物体质、促进动物的生长发育、提高饲料转化率。
艾叶还可应用于食品、保健品、消毒用品、医美产品等领域。人们对食品的要求由满足口感提升到增加营养和保健功能等,绿色、健康的食品成为更多人的追求。艾叶有解毒、杀菌效果且能防止代谢废物积聚,作为茶饮不仅可以缓解疲劳,还可以用来治疗腹泻和便秘。由艾叶制作的青团色泽宜人、清香可口,据考证其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最开始常作为祭祀品,现在已成为时令性很强的健康小吃。
以艾叶面膜,因艾叶中富含黄酮类成分,可透过皮肤直接作用于色斑,加速皮肤细胞新陈代谢,可补水、保湿,起到淡化色斑的作用。含艾草纯露的喷雾剂具有广谱的杀菌性、抗过敏性和消炎止痒的作用,由于其独特的清香,还具有提神醒脑的效果。艾叶提取物具有开发成天然保鲜剂的潜力。在日化领域,如洗涤、口腔、驱虫产品等均添加艾叶或其提取物。
(本文摘编自《中国现代中药》杂志2023年6月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