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轻此辈蓖麻子,也在先生药圃中
(2023-09-08 03:28:45)摘自2023-9-7中国中医药报
一浪浪凉爽的秋风吹来,把一棵棵红蓖麻、绿蓖麻吹得满树繁花,枝丫间缀满了带着软刺的红果儿青果儿。秋深的时候,这些小小的刺球儿在秋阳的照晒下,笑开了口,露出一粒粒油光闪亮、带着好看花纹的蓖麻子。乡下孩子挎着小竹篮,捡呀捡,剥呀剥,咿咿呀呀唱起来:“皮儿薄、壳儿脆,四姐妹、隔墙睡,身上裹着油疙瘩被……”
蓖麻为大戟科蓖麻属一年生粗壮草本植物,春末萌发,夏秋季为生长期,深秋至初冬结出串串身披软刺的圆球状蒴果,果裂现出淡褐色斑纹的种子,称为蓖麻子。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云:“蓖亦作螕(牛蜱),牛虱也。其子有麻点,故名蓖麻。”其名另有大麻子、红蓖、老麻子、红麻、草麻等。
蓖麻原产非洲东北部,经丝绸之路从印度传入我国。南北朝时期南朝文字训诂学家顾野王编撰的字典类古籍《玉篇》,已有蓖麻之名。唐代成书的中医典籍《新修本草》,对此也有记载:“蓖麻,此人间所种者,叶似大麻叶而甚大,其子如蜱,又名草麻。今胡中来者茎赤,树高丈余,子大如皂荚核,用之益良。”唐代之后,蓖麻因常用作燃油及医用而被广泛种植。明代大儒陈献章写有一组草书作品《种蓖麻诗卷》,描述他避世离俗,于家乡广州白沙里广种蓖麻的情景,其中一首写道:“蓖麻绕竹径通云,云里樵歌隔竹闻。手把长镵种春雨,风光吾与老黎分。”
蓖麻子含有丰富的油脂,出油率达50%左右,是一种重要的现代工业原料。我对蓖麻印象深刻,小时候常在老师的带领下,和同学们唱着儿歌《我为祖国种蓖麻》,到生产队的大田里种蓖麻、捡蓖麻。那时,乡人也常用蓖麻子榨油,并非为了食用,而是作为独轮车、木轮车、水车等农具的润滑油使用,也用它点灯照明。一盏油灯里添加炼好的优质蓖麻油,虽有微小的噼啪之声,可那一豆温馨的灯光,足以照亮漫漫求学路。正如明代陈献章诗里所写:“短檠他夜照书床,一戔蓖麻也借光。老去图书收拾尽,只凭香几对羲皇。”
蓖麻子的用途不止于此,它的药用价值也不容小觑。蓖麻油有润肠通便之效,乡人常用少许蓖麻油配合果汁服用,治疗便秘、痔疮,效果非常明显。蓖麻子还有消肿、排脓、拔毒的作用,记得小时候我不小心被沸水烫伤了胳膊,母亲用蓖麻子榨的油给我涂抹烫伤处,涂过几次后,红肿渐消,不再疼痛难耐了。我中考前害了偏头痛,像针扎一样难受,连晚自习也没法上了。村里“赤脚医生”教了个方子:用蓖麻子加乳香、食盐,捣成药膏,左痛贴右,右痛贴左。一试果然有效,我如期参加了中考。
蓖麻叶也有妙用。乡人采摘鲜叶,可养蚕,可包裹鱼肉鲜品,还可作为绿色农药,大量放进水塘里,用以灭蛆、杀孑孓。被蚊子、毒虫咬伤,摘几片鲜蓖麻叶捣烂外敷,可消肿止痒;生了湿疹,殷红一片,挠抓不止,采了蓖麻叶洗净,煎水濯洗患处,不消几日,瘙痒渐消,恢复如常。
蓖麻的茎秆、根也不能浪费,乡人是物尽其用。茎秆放入池塘中沤透,剥皮晾干,可制作绳索,可造纸。蓖麻的根茎有祛风活血、止痛镇静的功效,乡人偶有小病小灾,可用作不时之需。我以前患有脚气病,母亲用蓖麻根茎剥皮纺线,用它纳了千层底,给我做了两双布鞋。我两双鞋换着穿,不知不觉脚气病竟然好了,睡眠质量也有了改善。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今蓖麻已少有人种植,大多野生于荒郊野岭之中,渐渐消失在大众的视野里。可我依然记着它的种种好处,时常采撷一些蓖麻子收存,种植在小菜园的边角,或阳台的花盆里,作为小验方的配伍,疗疾解忧。品赏这自古丝绸之路而来的中草药的缕缕馨香,我不由吟诵起明人陈献章的《种蓖麻•其三》:“红朵青条摆弄同,人间无地不春风。莫轻此辈蓖麻子,也在先生药圃中。” (刘琪瑞)
摘自2023-8-23中国中医药报
周超凡 中国中医科学院
形似鸡冠实为花,收敛止血常当家。吐血崩漏和带下,便血痔血效亦佳。
【别名】鸡公花、鸡髻花、老来红、鸡角枪、鸡冠头。
【英文名】Celosiae Cristatae Flos。
【药用部位】苋科植物鸡冠花Celosia cristataL.的花序。
【性味归经】性凉,味甘、涩。归肝经、大肠经。
【功效与作用】收敛止血、止带、止痢。属止血药下属分类的收敛止血药。
【临床应用】量6~12克,水煎服。治吐血、崩漏、便血、痔血、赤白带下、久痢不止。
【药理研究】具有引产、抗滴虫作用。有超强的消炎杀菌作用,它能抑制人体内多种真菌和敏感菌的活性,是治疗女性妇科炎症的常用药,他对女性子宫内膜炎和卵巢炎以及阴道炎都有特别明显的治疗作用。另外鸡冠花还能刺激子宫,加快子宫收缩,它能用于女性中期引产,但孕妇服用它以后会出现流产。
【化学成分】含山柰苷、苋菜红苷、松醇及大量硝酸钾。
【使用禁忌】尚不明确。
【配伍药方】治经水不止:红鸡冠花一味,晒干为末。每服6克。空心酒调下,忌鱼腥猪肉。(《集效方》)
治白带,沙淋:白鸡冠花、苦葫芦等分。烧存性,空心火酒服之。(《摘玄方》)
治赤白带下:鸡冠花、椿根皮各15克。水煎服。(《河北中草药》)
治体虚带下:鸡冠花、桂圆、扁蓄各9克,荔枝6克,红枣10枚,炖精肉吃或与辣椒水煎服。(《青岛中草药手册》)
治尿路感染:鸡冠花、扁蓄各15克,鸭跖草30克。水煎服。(南药《中草药学》)
治遗精:鲜白鸡冠花30克,金丝草、金樱子各15克。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治青光眼:鸡冠花、艾根、牡荆根各15克。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治风疹:白鸡冠花、向日葵各9克,冰糖30克。开水炖服。(《闽东本草》)
摘自2023-9-29中国中医药报
陈燕霞 广东省中医院
五指毛桃属桑科植物,以根部入药,又名五爪龙,叶子呈四深裂,像张开的五个手指,且果实成熟时像毛茸茸的桃子,故取名五指毛桃。其广泛分布于南方地区,自然生长于山坡、沟谷、路旁的灌木丛中,尤以广东河源人工种植较多,是广东地区习用的药食两用药材。
五指毛桃性微温,味甘,入脾、肺经,具有益气健脾、祛痰利湿、舒筋活络的功效。主治脾虚浮肿、食少无力、湿热黄疸、咳嗽、风湿痹痛、水肿、跌打损伤等。
北方有北芪,南方有南芪。北芪是黄芪,南芪就是五指毛桃。南芪的称呼,因其益气扶正、补肺固表、健脾祛湿之力与黄芪相似,但味甘性微温,益气而不作火,补气而不提气,扶正而不碍邪,兼能化痰除湿,舒筋活络,尤适合虚不受补,多湿多虚体质的人群。
市面上有不少假冒五指毛桃的树根,有的商家还会用硫黄熏制五指毛桃,在挑选五指毛桃时,一要看色泽,品质好五指毛桃表面黄棕色,断面黄白色,有较密的同心性环纹,若颜色发黑,则可能是存放太久,颜色鲜黄则可能硫黄熏制过;二要闻味道,上等的五指毛桃有一股淡淡的椰奶味,不发酸。
值得注意的是,有剧毒的断肠草生长环境与五指毛桃相同,经常与五指毛桃串生,且两种植物的根十分相似,很容易误采误食而造成中毒,因此,在野外采摘五指毛桃时一定要注意。
五指毛桃素来是药食同源的佳品,经常出现在老百姓家里的餐桌上。代茶饮、炖汤、炒菜都有其独特的椰香味,还具有补气祛湿的功效。这里给大家推荐几个食疗方:
五指毛桃四神汤
材料:五指毛桃、茯苓、莲子、芡实、山药各15g,鸡半只。
做法:将汤料洗净,浸泡15分钟;鸡肉焯水后捞起备用;将所有材料放入汤煲内,加水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煲1小时,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健脾祛湿。适合于脾虚湿重、抵抗力较弱等人群。
五指毛桃土茯苓汤
材料:五指毛桃30g、土茯苓30g、猪骨500g、生姜5片。
做法:五指毛桃、土茯苓洗净,用适量水浸泡15分钟;猪骨焯水后捞起备用;将材料放入汤煲中,加水大火煮开后,小火煮1小时,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清热解毒,健脾祛湿。适用于湿热重,肢倦无力,湿毒带下等人群。
五指毛桃鸡
材料:五指毛桃50g、鸡一只、生姜5片。
做法:五指毛桃用适量水浸泡15分钟,鸡加适量盐抹匀,腌制20分钟;将五指毛桃、姜片塞进鸡肚子里,水烧开后,隔水大火蒸25分钟即可。
功效:健脾祛湿,补气养血。适用于肺脾气虚、气血不足,脾胃虚弱人群等食用。
摘自2023-10-9中国中医药报
张觅 湖南理工学院
在校园里,一抬头,总是视线温暖,因为芙蓉花的缘故。学生宿舍旁的药植园里种了很多芙蓉花,风姿婉娈,花色鲜明。
正是“芙蓉金菊斗馨香”的时候,药植园里还有翅果菊、黄金菊、孔雀草、百日菊这些花儿闪烁着。火棘的小红果子很可爱,柚子也已经由深绿转为柠檬黄。桂花快落尽了,但空气中仍然有甜丝丝的香气。我由衷地觉得,秋季是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季节。
校园里的芙蓉花,我一开始也错认成了木槿。但木槿生于夏日,而芙蓉秋季开花。木芙蓉和木槿长得很像,单瓣的尤其相像,花心都探出一根沾满金黄色花粉的花柱。这是因为木芙蓉是锦葵科木槿属植物,是木槿的近亲。
学校里的芙蓉花,大多是单瓣芙蓉。在秋天的凄风冷雨中,芙蓉花开得尤为动人,难怪它还有个名字叫拒霜花。秋季,校园里其他娇艳春花或者烂漫夏花都早已凋落,只有芙蓉灼灼。它的花瓣舒展开来,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花瓣极细润柔滑,花色则是粉白里泛出淡淡红晕来,非常鲜艳娇美,或许只有正值青春的美人面庞才能比得过。因而有诗云,芙蓉如面柳如眉。年轻的女学生站在芙蓉花下拍照,笑靥如花,花光容色,画面非常和谐。
芙蓉花和木槿花一样,也是朝开暮落。在校园里看到的芙蓉花,都是一根枝头多个花苞,一朵盛开的芙蓉花旁边就有几个鼓囊囊的小花苞。芙蓉花照耀了一天,便会渐渐收拢,像小孩子紧缩的拳头,也像个花苞,只是它不再开放了。
古代歌咏芙蓉的诗词很多,除了歌咏芙蓉的美貌,更多的是歌咏芙蓉在秋风中拒霜开放的风骨。宋代范成大曾作有一首《菩萨蛮•木芙蓉》:“冰明玉润天然色。凄凉拚作西风客。不肯嫁东风。殷勤霜露中。 绿窗梳洗晚。笑把玻璃盏。斜日上妆台。酒红和困来。”
岳麓山上穿石坡湖畔也有芙蓉花。芙蓉临水照花,更是国色倾城。明代《长物志》云:“芙蓉宜植池岸,临水为佳。”宋代王安石一首《木芙蓉》,将芙蓉写得尤为柔媚:“水边无数木芙蓉,露染胭脂色未浓。正似美人初醉着,强抬青镜欲妆慵。”苏轼有“溪边野芙蓉,花水相媚好”的词句,写的也是芙蓉花开花时水光照映的鲜丽明艳之美。穿行在芙蓉花树中,极觉清秋之美。
芙蓉花叶可入药,具有凉血、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芙蓉花可以做菜吃,颇为美味。宋代林洪在《山家清供》中记载有一种雪霞羹的制法——“采芙蓉花去心蒂,汤焯之,同豆腐煮,红白交错恍如雪霁之霞”,故名“雪霞羹”。把木芙蓉去掉花心和花蒂,然后过滚水烫过,再和豆腐一起炖煮,芙蓉鲜红,豆腐雪白,如同雪晴之后的绚烂霞光。
——诗词中的凌霄花及其药用价值
摘自2023-10-11中国中医药报
黄新生 河南省武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双龙对起,白甲苍髯烟雨里。疏影微香,下有幽人昼梦长。湖风清软,双鹊飞来争噪晚。翠飐红轻,时下凌霄百尺英。(宋代苏轼《减字木兰花•双龙对起》)
北宋年间,杭州西湖边的藏春坞住着一位诗僧,法号清顺。清顺的住所门前有两棵古松,凌霄攀援其上,扭曲盘旋,宛若虬龙,叶片葱郁浓绿,繁花赤艳似锦,微风吹过,暗香袅袅,落英缤纷。清顺每日卧于凌霄花下,幽静而惬意。一日,苏轼骑马从此经过,清顺手指落花求诗,苏轼遂以这首《减字木兰花•双龙对起》相答,后世传为嘉话。
紫葳弱质可凌天
凌霄为紫葳科凌霄属落叶木质藤本植物,最初名为“苕”。《诗经•小雅•苕之华》载:“苕之华,芸其黄矣。心之忧矣,维其伤矣!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如此,不如无生!”该诗以花叶繁茂的凌霄起兴,表达饥荒灾民的凄怆悲愤之情。凌霄虽然毒性很低却性寒善攻、走而不守,不适合身体虚弱的灾民食用。魏晋曹植《白鹊讴》载:“饥食苕华,渴饮清露。异于畴匹,众鸟是慕。”白鹊是代表祥瑞的超凡之鸟,能以苕华为食,所以引得众鸟羡慕。受《诗经》影响,后世常用凌霄花表达悲愤之情,如明代刘基《丙申岁十月还乡作七首•其四》载:“枳枸悲风吹白日,苕华高影隔青丘。坏垣蟋蟀知离恨,长夜凄凉吊独愁。”
凌霄花期很长,能从入夏一直开到深秋,朵朵漏斗状钟形的花朵三五成簇,灿烂开放,赤艳夺目,在绿叶中间显得分外显眼。在《神农本草经》中,凌霄花被称为紫葳。《本草纲目》载:“俗谓赤艳曰紫葳葳,此花赤艳,故名。附木而上,高数丈,故曰凌霄。”清代乾隆皇帝《题钱维城花卉册•其九•凌霄》亦曰:“赤艳因而唤紫葳,舞风饮露恣芳菲。虽然具有凌霄志,那免依枝附木讥。”宋代赵蕃将赤艳的凌霄花比作燃烧的火焰,其作品《咏智门佛殿前凌霄花与斯远同作》载:“桂栽初得地,藤附亦凌霄。层叶圆如葆,高花艳若烧。”
凌霄为藤本植物,能攀援树木,直上高空,高达数丈,在唐代的时候,开始被称为“凌霄”。宋代韦骧《和凌霄花》:“翠蔓缘株上,红芳冒暑开。凌霄诚有谓,托质岂无媒。”凌霄有壮志凌云之意,古人常通过凌霄花托物言志。宋代宰相贾昌朝《咏凌霄花》:“披云似有凌霄志,向日宁无捧日心。珍重青松好依托,直从平地起千寻。”该诗通过凌霄花表达了自己的凌云壮志和报国忠心。朋友们之间也常通过凌霄花表达美好的祝愿,如宋代李弥逊《点绛唇•奉酬富季申》:“翦翦疏花,托根宛在长松底。蔓柯相倚,便有凌霄志。丹凤忽来,小队迎秋起。留无计,待公归侍,重与分红翠。”
凌霄花虽然能凌空直上,傲视其他植物,但却须攀援树木,有人觉得它没有独立精神,写诗加以讥讽。如白居易《有木诗八首•七诗》:“有木名凌霄,擢秀非孤标。偶依一株树,遂抽百尺条。托根附树身,开花寄树梢。自谓得其势,无因有动摇。一旦树摧倒,独立暂飘飖。疾风从东起,吹折不终朝。朝为拂云花,暮为委地樵。寄言立身者,勿学柔弱苗。”该诗以凌霄花入手,强调做人应独立奋发,不可依附他人,柔弱没有主见。现代诗人舒婷的名篇《致橡树》写道:“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但从另一方看,凌霄花天生弱质,却不被自身条件限制,勇于攀登,借助外部力量,实现人生的理想,也是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故舒婷后来在《硬骨凌霄》一文中写道:“做一株硬骨凌霄又何妨!”
凌霄意象奇特,常被用到药名诗中,如宋代陈亚《生查子•药名寄章得象陈情》:“朝庭数擢贤,旋占凌霄路。自是郁陶人,险难无移处。也知没药疗饥寒,食薄何相误。大幅纸连粘,甘草归田赋。”
凌霄色赤善理血
凌霄的干燥花(凌霄花)、茎叶(紫葳茎叶)、根(紫葳根)均可入药,具有药用价值。
“紫葳味酸,调经止痛,崩中带下,癥瘕通用。”(明代龚廷贤《药性歌括四百味•紫葳》)凌霄花又名紫葳花等,是常用的活血调经类中药。凌霄花具有清热凉血、化瘀散结、祛风止痒的功效,用于血滞经闭、跌打损伤、血热风痒、疮疥隐疹、痤疮的治疗。
“凌空千尽走龙蛇,隐映柴门野老家。拚把长缨縻落月,乱飘丹粉染晴霞。猿猴升惯能收药,蝴蝶低飞不到花。最爱豹林种处士,紫英香里岸乌纱。”(宋代舒岳祥《咏凌霄花》)凌霄花性寒清热,凉血止血,单味研末冲服,或配伍地榆、槐花、生地黄等,可治疗血热便血、崩漏。
“凌霄寒性甘酸味,崩带癥瘕产乳宜。血热生风疮疠治,还须鼻目远相离。”(清代王如鉴《紫葳》)凌霄花性寒行散,气血虚弱和内无瘀热者慎服。凌霄花花香浓郁,久闻伤脑,其花粉对眼睛的刺激性太大,会引起红肿。《本草纲目》等本草典籍认为:凌霄花不可近鼻闻,伤脑。花上露入目,令人昏蒙。
“凌霄多半绕棕榈,深染栀黄色不如。满树微风吹细叶,一条龙甲飐清虚。”(唐代欧阳炯《凌霄花》)凌霄花辛散行血,活血力强,能破瘀血、通经脉、散癥瘕,消肿痛。凌霄花配伍当归、红花、赤芍等,可治疗血瘀经闭;单用捣烂外敷,或配伍乳香、没药等,可治疗跌打损伤。
摘自2023-9-4中国中医药报
刘立红 安徽省宿松县经开区骊山茗居卫生室
路路通是一味很普通的中药,全国大部分地区都产。但是路路通却是一味具有很多功效的中药,用之得当,可以治疗很多疾病。路路通具有祛风活络、利水通经的功效,常用于关节痹痛、麻木拘挛、水肿胀满、乳少经闭,笔者在门诊治疗多种疾病都会用到它。
治疗闭经、乳汁少
闭经或者月经量少,多因肝肾不足、气血亏虚等引起,或者因为气滞血瘀引起。不管何种原因引起,在原处方基础上均可以加用路路通9~15克。比如肝肾不足者可以用六味地黄丸加路路通,气血亏虚可以用八珍汤加路路通,气滞血瘀者可以用桃红四物汤加路路通。需注意,气滞血瘀者路路通可以适当加量。
乳汁少如果是由气血虚弱引起,可用十全大补汤加路路通、通草煎服;对于肝郁气滞、乳道壅塞不通者,可用柴胡疏肝散合四物汤加路路通、王不留行治疗。
治疗荨麻疹及皮肤瘙痒
路路通有良好的祛风止痒的效果,因此可以用于治疗荨麻疹或者皮炎类以皮肤瘙痒为主的疾病。比如荨麻疹,可以在消风散基础上加路路通,脂溢性脱发也可以在基础方上加用路路通,既可以治疗头皮瘙痒,又可以改善头皮血液循环,促进头发生长。对于慢性皮炎或者湿疹患处皮肤增厚,可以在养血活血药物基础上加用路路通。治疗绣球风(阴囊湿疹)可以用龙胆泻肝汤加路路通,祛风止痒利湿的效果更好。
治疗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又称变态反应性鼻炎,是一种发生在鼻黏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临床以遇冷空气或者刺激性气味突然出现反复发作性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为主要症状,部分伴有嗅觉减退。根据患者体质辨证可以用玉屏风散、桂枝汤、苍耳子散加用路路通,具有良好的效果。
治疗咳嗽、支气管哮喘
咳嗽因感受风邪者,在宣肺化痰止咳药物基础上可加路路通,比如用止嗽散、二陈汤加用路路通可以收到更好的祛风止咳效果。而对于急性支气管哮喘患者,往往是风邪与痰湿或者湿热相结,阻滞肺络,单用宣肺降逆法治疗,则喘息难平,治疗还需祛风清热除湿,可以加用路路通,如感受寒邪用三拗汤加路路通,痰热者用麻杏石甘汤加用路路通。
路路通虽然是一味价廉的中药,但是却有着多方面的疗效。在使用中要注意,月经量过多的患者及孕妇忌用,阴虚内热者不宜使用。
摘自2023-9-4中国中医药报
储成利 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阿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中医问诊《十问歌》中“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将问汗排在问诊的第二位,可见历代医家将其视为重要的问诊方式。中医学认为,“阳虚则自汗”“阴虚则盗汗”。如果是白天不自主地出汗,活动后尤甚,多属阳虚自汗;如果是入睡后汗出异常,醒来后汗出停止,则多为阴虚盗汗。
日常生活中,出汗异常千万别不当回事,可能会影响到我们的身体健康,下面给大家介绍一味止汗良药——浮小麦。
浮小麦,又名浮水麦、轻浮麦、浮麦等,为禾本科植物小麦干瘪轻浮的颖果。收获时,扬起其轻浮干瘪者,或以水淘之,浮起者为佳,晒干。以粒均匀,轻浮者为佳。生用,或炒用。
浮小麦味甘、性凉,归心经,具有固表止汗、益气阴、除虚热的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自汗盗汗、骨蒸劳热等。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浮小麦能“益气除热,止自汗盗汗,骨蒸虚热,妇人劳热”。《本草蒙筌》中记载其能“敛虚汗”。《本经逢原》记载,“浮麦轻虚,象肺能敛盗汗,取其散皮腠之热也。”《卫生宝鉴》独圣散中记载,用浮小麦治盗汗及虚汗不止,用法为“文武火炒令焦,为细末。每服二钱,米饮汤调下,频服为佳。”
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浮小麦归心经,能益心气、敛心液,又轻浮走表,能实腠理、固皮毛,为养心敛液、固表止汗之佳品。无论是自汗,还是盗汗,它都能治。使用方法为:将浮小麦(微炒效果佳)30克放入砂锅,加水适量,煎汤去渣频饮,2周见效。表邪汗出、实热里证或虚脱汗出者忌用。
摘自2023-9-8中国中医药报
周超凡 中国中医科学院
健脾益气正气旺,善治食少和便溏。
固表止汗肌肤壮,玉屏风散卫气旺。
燥湿利水治水肿,脾健气旺胎安康。
摘自2023-9-20中国中医药报
王一帆 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藿香,“十大广药”之一,唇形科刺蕊草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地为东南亚,集中于马来西亚、菲律宾和越南等国。我国最早记载于汉代杨孚的《异物志》,云:“藿香交趾有之。”交趾是古代地名,为今天越南北部红河流域一带。宋代《本草图经》云:“藿香旧附五香条,不著所出州土,今岭南郡多有之,人家亦多种植,二月生苗,茎梗甚密作丛,叶似桑而小薄,六月、七月采之,暴干乃芬香,须黄色,然后可收。”据《本草纲目》的记载,宋代以后,藿香便在岭南地区广泛种植,故称广藿香。
祛湿佳品
关于藿香的功用,《本草正义》有精妙的论述:藿香,清分微温,善理中州湿浊痰涎,为醒脾快胃,振动消阳妙品。……芳香能助中州清气,胜湿辟秽,故为暑湿时令要药。传统中医有这么一句话,“百病皆因湿,化湿藿佩兰”,藿佩兰即是指广藿香和佩兰,这是祛湿效用很好的一对药,俗称“药对”。广藿香和佩兰都有芳香化湿醒脾的作用,细分起来,广藿香兼能解表,佩兰行气的作用更强。两者配合使用,除中焦湿气、振奋脾胃的作用尤佳。
关于“藿佩”这个药对的来历,有一个动人的传说。从前,村里有户人家,长兄常年在外,家里只有姑嫂二人,嫂子叫佩兰,小姑叫霍香,两人友爱和睦,感情深厚。一年夏天,嫂子不幸中了暑热,只觉得头痛眩晕,恶心呕吐。霍香想起哥哥在家时,教她识过两种祛暑解热化湿的药草,于是便不顾嫂子的劝阻独自进山找药。直到深夜才一瘸一拐地迈入家中,一进门便跌倒在地。佩兰发现霍香为毒蛇所伤,脚面及小腿又红又肿,情急之下用嘴吸吮毒汁,但可惜为时已晚。第二天,邻居们发现这姑嫂二人时,霍香已经死了,佩兰也奄奄一息。佩兰在断断续续地告诉大家霍香采来的两种药草的药效后,也咽了气。为纪念她们俩,大家把那长着圆叶粗茎的药草叫“藿香”,把尖叶细茎的叫“佩兰”。此后大家在房前屋后、地边路旁广泛栽种,望其在暑湿季节护佑乡民周全。
千古名方
藿香正气系列产品是中国人家中药箱常备的中成药。原方“藿香正气散”首载于唐代孙思邈所著《千金翼方》,到宋代被收入具有“国家药典”地位的官修方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
“藿香正气散”由广藿香、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苦桔梗、甘草组成,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功效,适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此方经工艺改良,制成藿香正气丸、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液等形式,方便携带和服用,是居家旅行必备之良药。
大众熟知的“连花清瘟胶囊”则是在麻杏石甘汤、大黄、银翘散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加入了具有芳香化湿护脾胃的广藿香和增强免疫固正气的红景天。广藿香可以“补卫气,益胃气,进饮食”,减轻苦寒药物引起的胃部不适。此外,广藿香也是抗病毒口服液和小儿感冒冲剂等众多有名中成药的主要成分。
传统香料
广藿香属于唇形科植物,该科植物以富含多种芳香油而著称。三国时期万震所著的《南州异物志》记载:“藿香出海边国,形如都梁,可著衣服中。”藿香在当时被当作香料广泛使用。到了宋代,爱香、用香、赠香成一时风气。焚香、点茶、插花、挂画被喻为四般闲事,是文人自我艺术修养的体现,也是评断文人生活品位高低的标准。宋人喜用“合香”,即是按“君臣佐使”的道理调配香药,主香配上佐香,使香味悠远长扬、余韵不尽。广藿香因为清淡的略带森林土味气息的特异香气,被广泛作为辅助主体的香料。
现代工艺从广藿香嫩叶中蒸馏而得广藿香精油。研究表明,其有抗菌消炎、镇静、解毒、聚合伤口促使其快速结疤、促进皮肤再生的功能,对青春痘、痤疮、过敏等皮肤问题有很好疗效。
有人把广藿香味道比拟成行走在中药商行里特有的药草味,初闻广藿香精油的味道感觉很浓郁,甚至有些刺鼻,但是放得越久土味越淡,故被称为“精油界的女儿红”。它常用来当作调香的底调,跟花香味的精油一起调配,森林泥土的自然香味可以降低花香味精油的冶艳味,呈现出华贵而不失质朴的味道,悠长而隽永。
道地南药
岭南不同产区的广藿香,因气候、土壤等栽培条件不同,在形态、气味、质量方面均有较大差异。传统的商品药材按产地分为石牌广藿香(牌香)、高要广藿香(肇香)、湛江广藿香(湛香)和海南广藿香(南香/琼香)4种。其中,原产于广州石牌的“牌香”被公认为道地药材,品质最优。在解除胃肠道痉挛、促进消化、抑制肠道致病菌以及抗真菌作用方面,以石牌广藿香为代表的“酮型”广藿香效果明显强于以海南广藿香为代表的“醇型”广藿香。
石牌广藿香历来栽种在广州市天河区石牌、冼村一带,近几十年来,由于城市发展迅速,原种植广藿香的农田己被城市建筑取代。近年来,广东药用植物专家们将石牌广藿香引种到花都等地,进行种源保护,寻找影响石牌广藿香遗传稳定的因素,并采取有效保护措施,扩大了广藿香优良品种的种质资源,现已将石牌广藿香发展成广东省主导品种。
摘自2023-9-20中国中医药报
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茴香豆咸而透鲜、回味微甘,是鲁迅先生小说《孔乙己》中主人翁孔乙己最常点的佐酒佳品,他常“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茴香豆也是小孩子们喜爱的闲食,孔乙己常给邻居孩子茴香豆吃,“一人一颗。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
茴香豆是浙江绍兴著名的传统小吃,由干蚕豆做原料,茴香、桂皮、食盐为调料制作而成的。绍兴有分豆习俗,年长者辞世,要向左邻右舍、亲戚朋友分老年豆,这老年豆便是茴香豆。因茴香豆寓意健康长寿,分豆既有哀悼缅怀之情,又有分享健康长寿之意。茴香豆自鲁迅先生笔下盛扬,成了绍兴必吃美食之一。
茴香豆做法不一,有用大茴香的,也有用小茴香的,各有滋味,却都蕴含情意,魅力无限。
大茴香,即八角茴香,又称大料、舶茴香等,为木兰科植物八角茴香的干燥成熟果实。《本草纲目》记载:“自番舶来者,实大如柏实,裂成八瓣,一瓣一核,大如豆,黄褐色有仁,味更甜,俗呼舶茴香,又曰八角茴香。”其药食两用,明代《本草品汇精要》最早收载入药,言其“主一切冷气及诸疝痛”。《本草蒙筌》载其“开胃止呕下食,调馔止臭生香”。民间则主要用作调味料,作卤味、腌渍、炒货调味用,也有加工品如去腥暖胃的调味十三香等有用到大茴香。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大茴香具有抗菌、镇痛、抗病毒、抗疲劳等作用,临床主要用于癌症、感冒、胃痛、呕吐等方面的治疗。
小茴香,亦药食两用,来源于伞形科植物茴香的干燥成熟果实。其首见于《药性论》,具有散寒止痛、理气和胃的功效。民间常将小茴香嫩叶炒熟食用,果实小茴香则常作食疗和饮食的调味品。历代本草常有记载,如《本草纲目》中便记载“小茴香性平,理气开胃,夏月祛蝇辟臭,食料宜之。”《救荒本草》亦有载“(小茴香)子调和诸般食,味香美”。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小茴香有抗炎、利胆、镇痛、保肝等作用,临床主要用于腹痛、胃痛等方面的治疗。值得注意的是,多食小茴香会产生损伤视力的副作用,不宜短期大量使用,每天应以10克为上限。
以下介绍一种茴香豆的做法,用大、小茴香或共用皆可。
茴香豆
材料:蚕豆500克,茴香、桂皮、盐各6克。
做法:1.将茴香、桂皮放入料包,置锅中;2.加水,放入蚕豆,水没过豆面,大火烧开;3.加盐,小火焖煮,期间不断翻拌,至豆酥入味即成。
功效:健脾利湿,健肾涩精。
注意事项:过量易食积腹胀。
蝉,俗称知了,属昆虫纲蝉科。关于蝉还有一个有趣的民间传说。
相传古代有一个叫单的猎户,娶了个如花似玉的媳妇。新婚不久,单妻被一个名叫堂的纨绔子弟看中。堂便常常与单套近乎,小恩小惠与单,单妻早看出了堂的不良用心,就提醒单疏远堂,可单不听妻的规劝,视堂为知己。初夏的一天,堂邀单进山狩猎,约定在山里聚会。其实,这是堂设的一个骗局,他趁单出门,闯进单家强奸了单妻。单狩猎归来,妻子哭诉了经过,单不但不听,还怪妻子撒谎,伸手打了妻子一巴掌。单妻深感委屈,悬梁自尽。此时,单才如梦初醒,悔恨交加。深夜,他潜入堂家,逼堂说出真情后将堂杀死,之后,他跑到妻子自尽的大树前,抱住大树,狂叫三声“知道了”,便吐血而亡。单死后,变成了蝉,栖在枝头,终日向妻鸣叫:“知了,知了!”以示忏悔。单妻被单的真情所感动,也变成了蝉,终日陪伴着丈夫,只是不会鸣叫而已。
蝉羽化后所脱的一层壳是一味中药,称蝉蜕,又叫蝉衣。它性味甘咸寒,入肺、肝两经。具有散风除热、利咽透疹、退翳解痉、通窍聪耳等多种功能。 (山东 杨吉生)
|
阮郎归·初夏 北宋·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沈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古词今译】 窗外绿槐阴阴,高高的柳树随风轻动,蝉鸣声戛然而止,和风将初夏的清凉吹入屋内。绿色的纱窗下,沉水香的淡淡芬芳随风飘散;惬意的昼眠,忽而被落棋之声惊醒。 雨后的小荷,随清风翻转。石榴花衬着湿润的绿叶,愈见得红丽如燃。美丽女子正在清池边用盆舀水嬉耍,清澈的泉水溅起就像晶莹的珍珠,一会儿破碎一会儿又圆。 【诗词赏析】 这首词写的是初夏时节的闺阁生活,采用从反面落笔的手法,用一幅幅无声画来展示大自然的生机。整首词淡雅清新而又富于生活情趣。 “绿槐高柳咽新蝉”,都是具有初夏特征的景物:枝叶繁茂的槐树,高大的柳树,还有浓绿深处的新蝉鸣声乍歇,一片阴凉幽静的庭院环境。“熏风初入弦”,又是初夏的气候特征。熏风,就是暖和的南风。这里的“熏风初入弦”,是说《南风》之歌又要开始入管弦被人歌唱,以喻南风初起。“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进入室内描写。不仅具有形象之美,且有异香可闻,显得幽静闲雅。这时传来棋子著枰的响声,把正在午睡的女主人公惊醒。 下片写这个少女梦醒来以后,尽情地领略和享受初夏时节的自然风光。“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又是另一番园池夏景。小荷初长成,小而娇嫩,一阵细雨过去,轻风把荷叶翻转;石榴花色本鲜红,经雨一洗,更是红得像火焰。这生机,这秀色,大概使这位少女陶醉了,于是出现了又一个生动的场面:“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此时此刻这位少女的心情也恰如这飞珠溅玉的水花一样,喜悦,兴奋,不能自持。 在苏轼之前,写女性的闺情词,总离不开相思、孤闷、疏慵、倦怠、种种弱质愁情,可是苏轼在这里写的闺情却不是这样。女主人公单纯、天真、无忧无虑,不害单相思,困了就睡,醒了就去贪赏风景,拨弄清泉。她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愿把自己融化在大自然的美色之中。这是一种健康的女性美,与初夏的勃勃生机构成一种和谐的情调。苏轼的此种词作,无疑给词坛,尤其是给闺情词,注入了一股甜美的清泉。 【养生解读】 夏季最美的红花莫过于石榴花,它那种纯粹的红让人过目不忘,正如上面这首词中写的“榴花开欲然”,与这种高调的美不相同的是它低调的药效。 石榴花红功效多 涉及妇科五官科 石榴花作为中药功效有很多,无论是用于治疗妇科疾病还是五官科的疾病,都能用到它。比如以下三类。 治疗吐血、妇科疾病和烫火伤 《分类草药性》里记载石榴花能治吐血,月经不调,红崩白带。汤火伤,研末,香油调涂。 治疗牙齿疼痛 《福建民间草药》中记载石榴花可以治齿痛,水煎代茶常服。 治疗中耳炎 《野生药植图说》中记载石榴花能治中耳发炎,防止流脓。 石榴皮扔掉太可惜 驱蛔虫治腹泻用得着 石榴花开罢之后,大家会逐渐看到石榴的影子。对于很多喜欢吃石榴的读者来说,被你仍在一边的石榴皮恰恰是一种功效多多的中药。 很多人都不知道,石榴皮对于筋骨感受风邪的人来说可是一味良药,还有止痢之功。比如《药性论》中记载它:“治筋骨风,腰脚不遂,步行挛急疼痛。主涩肠,止赤白下痢。” 很多人可能都听说过蛔虫病,这种虫比较畏惧石榴皮,《本草纲目拾遗》中已经有记载:“主蛔虫。煎服。” 经常拉肚子的人可以试试砂糖炒石榴皮,这个方法在《滇南本草》中有记载:“治日久水泻,同炒砂糖煨服,又治痢脓血,大肠下血。” 古代的人患了龋齿怎么办?简单!石榴皮能搞定!因为《本草蒙筌》中说它有“理虫牙”的功效。 对于有肛肠科和妇产科疾病的人,看似不起眼的石榴皮也能帮上忙,比如大家常听说的《本草纲目》中记载石榴皮可以治疗“脱肛,崩中带下。” 如何剥取石榴皮呢?这里教大家一个简单的方法:准备一个石榴;在带蒂的那一头,切掉一小块;顺着白色的线条在石榴皮上划上四刀;用刀尖抠掉中间的白色部分;这样很明显的四瓣就分开了;用手轻轻打开;取下一块,可以看到完整而整齐的石榴粒,只要轻轻一剥就可以。 石榴汁不但养护心血管 预防中年发胖有效果 随着果汁机的普遍应用,石榴汁也越来越容易成为居家饮品,但是,平时吃石榴我们都是吐籽的,石榴汁也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石榴的营养物质。国外近年来对石榴汁的功效有了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很多作用是鲜为人知的。 石榴汁可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 第44届美国肾脏周上,以色列Nahariya西加利利医院肾脏病科Batya Kristal博士发表报告称,血液透析患者连续食用适量石榴汁一年后,其血脂、血压以及需要服用降压药的数量等都受到持续、累积性有利影响。专家表示,食用石榴汁可降低血透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石榴汁有助预防中年发胖 英国爱丁堡大学卫生科学院科学家发现,参试者每天饮用1瓶石榴汁,一个月之后,其腹部脂肪细胞更少,血压也相对更低,因而有助于降低心脏病、中风和肾病危险。 喝纯石榴汁保护大脑 英国赫德斯菲尔德大学的最新研究表明:石榴中的一种化合物(安石榴甙),可对大脑健康起到保护作用,从而为阿尔茨海默氏症和帕金森症的治疗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值得注意的是,石榴食用过量有风险。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肾病科主任徐梅昌提醒大家,石榴汁含钾量高,存在钾超负荷风险,特别是有慢性肾病及饮食限钾的患者。此外,石榴汁摄入可能影响某些药物的代谢,使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上升,这些都可能对患者造成影响。(杨璞)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