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助力生殖有优势——中医药在不孕与辅助生殖技术领域的应用
(2023-09-07 04:54:11)
摘自2023-9-6中国中医药报
连方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不育不孕是中医妇科学的优势病种,是中医生殖理论与现代医学结合的有力抓手。中医药在调经、助孕、种子、安胎方面的优势成了与辅助生殖技术紧密结合的关键点。
•中医药有着“多靶点”的作用,在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从肝脾肾论治,培育先后天之本,全方位调理,既可改善多种临床症状,又可迅速恢复、提高生殖功能。
本文主要介绍中医药在不孕与辅助生殖技术领域的应用。
中医生殖理论的发展沿革
中医在两性生殖生育方面的观察、认识和研究源远流长。不孕、不育名词均始见于《周易》,如“妇三岁不孕”“妇孕不育”。战国时期,《黄帝内经》对生殖生理有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并且提出了以“肾”为核心的生殖理论。秦汉时期,我国出产了最早的妇产科论著《胎产书》。随后,中医生殖理论发展于隋唐、宋元时期,明清时期集前期文献之大成,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学者也在借鉴西医学的知识,有意识地创新和发展中医生殖理论,产生了一些现代中医生殖理论和实践,中医不孕不育的学术研究进入繁荣期。例如结合中医“种子必先调经”“两精相搏,故有子”等理论,现代中医学家罗元恺、刘敏如、孙宁铨等参考西医神经内分泌的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创造性地提出了脑—肾气—天癸—冲任—胞宫轴学说,开展了“补肾对生殖轴影响”的研究,肯定了补肾对促进卵泡成熟、排卵,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等方面的作用,为调节月经、治疗不孕等方面提供了依据。
中医药在生殖医学中的特色优势
不育不孕是中医妇科学的优势病种,是中医生殖理论与现代医学结合的有力抓手。自1978年诞生了全球第一个借助体外受精技术诞生的“试管婴儿”,我国于1988年诞生了第一个“试管婴儿”,如今我国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从业人员已达上万人,辅助生殖技术临床妊娠率约为40%,活婴分娩率达到30%~35%。在整个生殖过程中,中医药在调经、助孕、种子、安胎方面的优势成了与辅助生殖技术紧密结合的关键点。
现代医家结合生殖内分泌和卵泡生长发育规律提出了中药调周疗法(四期、五期、七期、八期),可以按月经周期的全程进行系统调治,亦可根据病情病变进行半程或某一阶段的局部治疗,从而达到精准调周。“种子必先调经”,月经周期的分期辨证施治,对女性整个生殖内分泌周期的调畅非常重要。
笔者提出的月经八期理论在超促排卵过程以及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原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等疾病的诊疗中疗效确切。具体而言,月经期经血下泄,重阳必阴,经血排泄,当加强气血活动,促进排经顺利,治以桃红四物汤加减;经后早期即周期的初期阶段,一般指月经周期第4~8天,是阴长的开始阶段(5天),阴长尚处于低水平,当滋阴养血、以阴扶阴,予二至天癸方加桑寄生、怀牛膝、山药、山萸肉;经后中期与经后初期相连,一般在月经干净后的一段时间,历时3天(约为月经周期的9~11天),阴长水平有所提高,阴长已达中等水平,当滋阴养血,佐以助阳,治以二至天癸方加川断、菟丝子、肉苁蓉、锁阳、紫河车、杜仲、巴戟天;经后晚期是经后期的结束阶段,与经间期排卵期相连接,时间较短,一般3天左右(约为月经周期的12~14天),阴长重需阳消,当滋阴助阳,阴阳并调,治以二至天癸方加菟丝子、紫石英、紫河车、杜仲、川断、巴戟天、山萸肉、肉桂、覆盆子;经间期暨卵泡发育成熟、卵子排出时期,此时重阴转阳,具有“氤氲”状的气血活动,当补肾活血,重在促新,治疗以桂枝茯苓丸方加红花、香附、鸡血藤、川断、当归、川芎;经前初期为排卵后重阴转阳、阴消阳长缓冲时期,约3天(约为月经周期的18~20天),当补肾助阳、激发阳气,若助孕则用参芪寿胎丸方加葛根、肉桂,若调经则二仙调经方加葛根、肉桂;经前中期为阳长旺盛阶段,当补肾助阳,扶助阳长,助孕以参芪寿胎丸方,调经以二仙调经方;经前末期一般指经前3天左右(相当于月经周期的26~28天),下与行经期相接,此时为重阳维持期,血海充盈,冲任气血旺盛,当助阳健脾、疏肝理气,助孕当以参芪寿胎丸方加柴胡、山药,调经当以二仙调经方加柴胡、木香、山药、党参。
古典文献中虽然没有“卵泡发育”“卵细胞”等西医学名词,但却有对相关生殖理论的阐述。《灵枢•经脉》云:“人始生,先成精。”《灵枢•决气》云:“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所述之“精”,似与西医学之卵子、胚胎同属。说明胚胎的形成,乃是父精母血相结合的结果,与现代认识精卵结合成受精卵、着床后发育成胚胎的过程相符。在助孕过程中肾阴充实、肾精固藏是卵泡顺利启动的前提,中药在辅助生殖技术中也有周期性治疗:垂体降调节时滋肾助阳、调节整体状态,超促排卵时补肾滋阴、增泡助卵,从而改善卵母细胞质量,HCG日温肾活血、促卵泡排出,胚胎植入期补肾固胎、维持黄体功能。
另外对于一些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来说,中医中药辨证施治的优势对于改善卵巢功能,提高卵子数量及质量至关重要。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医病因病机主要是肾肝脾三脏功能失常(肾虚是主要因素),肝肾亏虚天癸迟至,脾虚内生痰湿,阻塞冲任,气机不畅,血行瘀滞,冲任不能相资,胞宫藏泻失职而发本病,治疗时补肾益阴,调冲任,促卵泡发育,予二至天癸方合启宫丸配合西药促排卵。对于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导致不孕的患者,笔者提出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的“瘀毒理论”,祛瘀解毒贯穿治疗始终。
此外,对于男性生殖疾病,中医学认为肾藏精、主生殖,男性生理机能是以肾脏功能的正常为前提的。肾主宰着男性生长、发育、衰老过程和生殖活动,其生理功能的发挥主要依赖肾气、天癸和生殖之精。随着西医学科技的发展,中西医结合治疗男性不育症具有越来越多的优势,辨精论治正是在这一条件下,新兴的一种诊疗理念,其结合精液分析检测,提供了技术支持。在以补肾为原则的前提下,结合现代精液分析,辨精论治。研究发现,补肾中药可以改善不育患者的精液质量、提高试管婴儿治疗中的受精率,并且还可能提高优胚率及妊娠率,中药配合靶向超导疗法将中药渣中的药物成分定向导入特定部位,能获得更明显的疗效。
除此以外,中医药因其辨证论治的优势,在生殖外科围手术期管理中发挥着优势。对于去除病因来说,手术无疑是最佳的选择;而对于术后的积极用药方面,中医药将扮演重要的角色。中医药有着“多靶点”的作用,在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从肝脾肾论治,培育先天后天之本,肝肾乙癸同源,血精互生,全方位调理,既可改善多种临床症状,又可迅速恢复、提高生殖功能。手术与中药相结合治疗可优势互补,有望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中医生殖理论有其生物学基础
笔者团队多年来在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项目支持下,将中医药与西医辅助生殖技术结合,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互为交叉,围绕降调节治疗后患者的中医证候基础研究,开展了基于各种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和基因组学的中医肾虚及补肾促生殖的机理探讨。
研究发现辅助生殖技术降调节后患者的表现以肾阴虚证为主,超排卵后患者的表现以肾阴虚、冲任失调为主。补肾中药(二至天癸颗粒)可明显改善行体外受精治疗患者的肾虚证候,提高体外受精治疗周期中卵巢对超促排卵药物的反应性,提高卵细胞成熟度,改善取卵前卵泡血供,进而提升卵细胞质量、获卵数、优质卵率和优质胚胎率,有效提高临床妊娠率。对于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导致不孕的患者,我们提出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的“瘀毒理论”,创制祛瘀解毒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并证实该治疗可降低患者血清CA125、IL-6及黏附相关因子(sICAM-1)的表达水平,抑制异位内膜细胞在盆腔内黏附,从而有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提高此类患者体外受精成功率。对于反复胚胎种植失败的患者,团队通过多项课题研究证实采用中药配合盆腔理疗加穴位电刺激,可以提高子宫内膜的血供,增强子宫内膜容受性,达到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的目的。
为何逍遥散治更年期情绪障碍效佳
(2023-09-08
08:24:16)[编辑][删除]
摘自2023-9-7中国中医药报
冯晓玲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经典名方是中医药伟大宝库中的精华,是历代名医大家的经验总结。逍遥散作为千古相传的经典名方,在妇科临床中广泛应用,在治疗更年期情绪障碍方面疗效确切。对逍遥散科学内涵的研究揭示,将为其在临床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更年期情绪障碍现状
更年期情绪障碍:指发生于女性更年期的临床非特异性心理异常症候群,以心情压抑、悲伤、焦虑、强迫观念及躯体化等为主要特征,尤以抑郁最多见,发生率达30%~40%,中医属于更年期情志病范畴。据数据统计,绝经过渡期早期,28%~47%的女性报告出现抑郁症状,这一时期抑郁症状增加的几率高于绝经前阶段;女性在更年期或绝经后早期患重度抑郁症的可能性要比其他时期高出2~4倍。广泛性焦虑症在人类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发病率为6.2%,且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1.5~2倍;女性群体中,年龄在45岁至54岁之间的发生概率最为显著。笔者团队采用横断面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以2020年11月至2022年3月期间就诊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更年期门诊的更年期女性作为调查对象,通过抑郁和焦虑自评量表(SDS、SAS)对更年期女性情绪障碍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情绪障碍现状:910例更年期女性中591例存在情绪障碍,检出率为64.95%,其中单纯抑郁98例,占比10.77%;单纯焦虑70例,占比7.69%;抑郁焦虑共病423例,占比46.48%。由此可见,在更年期女性中情绪障碍的发病率是比较高的,它对于女性的生活满意度、心理和身体状况等都造成了诸多不良影响,但是在临床却极易被忽视。鉴于此,探究更年期情绪障碍的致病原因,让更年期女性的焦虑和抑郁负面情绪得到重视和改善,提高其生活和身心的满意度,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更年期情绪障碍病因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1977年被提出,该模式认为人类患病是由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多层次相互作用而引发的。对于更年期情绪障碍的发生机制一直存在争论,目前众多学者在此基础上进行多角度的研究,并提出更年期情绪障碍的相关学说,包括雌激素撤退学说、神经递质学说、多米诺骨牌学说和社会心理学说等。
神经递质学说
单胺类神经递质分布于脑部许多不同区域及核团,参与情绪的调节,主要包括5-羟色胺(serotonin,5-HT)、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和多巴胺(dopandne,DA),突触间隙中的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减少或功能失调是抑郁和焦虑情绪发生的生物学基础,大量研究证实5-HT、NE和DA相互紧密关联,三者分泌水平失衡和功能紊乱是诱发更年期情绪障碍的重要原因。笔者团队对于更年期情绪障碍的临床研究结果与单胺类神经递质功能下降学说相符。
雌激素撤退学说
此学说认为情绪障碍的出现继发于生殖激素的改变,女性进入更年期后,体内雌激素水平明显下降。研究发现,更年期女性雌激素水平的降低可能是导致抑郁和焦虑症状的危险因素,其内在机制与雌激素对神经的保护作用和对神经递质生成、代谢的调节作用有关。笔者团队对于更年期情绪障碍的临床研究结果提示女性进入更年期易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可能与E2水平降低和FSH水平升高相关,且可能是通过降低5-HT和DA的表达水平而诱发更年期女性抑郁和焦虑等不良情绪的产生。
多米诺骨牌学说
多米诺骨牌学说仍然支持低雌激素与情绪障碍的关系,但不认为其为直接因素,而认为与低雌激素相关的躯体症状(如潮热、盗汗、失眠等)是更年期情绪障碍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学者推测更年期躯体症状和情感障碍是双向关联的,两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笔者团队对于更年期情绪障碍的研究结果提示了更年期躯体症状可能与情感障碍相关。头痛、心悸、性交痛、疲乏、失眠、肌肉关节痛以及潮热汗出是更年期情绪障碍的危险因素。
社会心理学说
社会心理学说认为更年期女性情绪障碍的发生受生物—社会—心理因素的综合调节,其中生物因素是该病的生理基础,社会心理因素可以诱发甚至直接致病更年期情绪障碍。女性进入更年期性激素分泌下降,月经周期不规律或完全停止,发生不可避免的躯体老化、健康问题和个人形象的改变,同时伴有退休、子女离开身边或父母去世等家庭结构和社会事物的变化,这种随之而来的无力、失落和空虚无助的感觉对更年期阶段女性的情绪影响十分巨大。笔者团队对于更年期情绪障碍的研究结果提示更年期情绪障碍可能与社会支持情况相关。
中医对更年期情绪障碍的认识
“更年期情绪障碍”为西医病名,历代中医古籍中无类似病名记载,但根据其定义、临床表现、转归及历代医家的相关论述,本病相关症状可散见于古代中医“百合病”“脏躁”“郁证”和现代中医“经断前后诸证”等病症范畴。对于更年期情绪障碍的病因病机尚未完全统一,女子进入七七之年,肾气渐衰,天癸将竭,冲任亏虚,加之冲脉与肝、脾经交汇于三阴交,与肾经下行支并行,任脉与肝经交汇于“曲骨”,与脾经交汇于“中极”,与肾经交汇于“关元”,故冲任的疾病又多与肝、脾、肾有关。笔者团队通过聚类分析463例更年期情绪障碍患者的有效中医四诊信息,并结合专家意见,将更年期情绪障碍划分为5种证型,即肾虚肝郁证、肝郁脾虚证、肝郁化火证、心肾不交证以及痰瘀互结证。由此可知,更年期情绪障碍的病机多属本虚标实,其发病多以肾虚为本、肝郁为标,伴随心、脾等脏腑功能失调,进而形成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并相互影响,最终导致更年期情绪障碍的发生。
逍遥散在更年期情绪障碍中的应用
逍遥散始载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系由张仲景《伤寒论》之四逆散和《金匮要略》之当归芍药散加减化裁而成。方中柴胡加薄荷疏肝为主,是逍遥散调节情志的主要构成,而当归加白芍以养血为主,发挥的是辅助作用,柴胡、白芍、当归、薄荷这四味归肝经的中药是逍遥散能够治疗更年期情绪障碍的物质基础。诸药合用,肝脾同调,达疏肝理气、健脾养血之功。近年来实验研究从分子蛋白水平揭示,逍遥散通过纠正肝主疏泄的功能,调控中枢—杏仁核和海马的兴奋—抑制失衡,重建体内“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稳态,治疗肝郁脾虚型更年期情绪障碍疗效显著。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逍遥散药物的有效成分可发挥抗抑郁、保护脑神经、调节神经递质的作用,治疗更年期情绪障碍疗效显见且不良反应少。临床应用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加减化裁。气郁较重者,加香附、郁金、陈皮疏肝理气;肝郁化火者,加牡丹皮、焦栀子疏肝健脾兼清郁热;心烦失眠甚至彻夜难眠者,加生龙牡、磁石、朱砂重镇安神;情绪抑郁严重者,加夜交藤、合欢皮解郁安神;郁火伤阴者,加酸枣仁、柏子仁、百合养心安神;气郁痰阻、咽喉不利者,合用半夏厚朴汤;胆郁痰扰、胆怯易惊者,合用温胆汤;病久耗伤气血,虚热内扰,心烦失眠者,合用酸枣仁汤;气血亏虚、悲伤欲哭者,合用甘麦大枣汤;肾精亏虚、阴虚内热者,合用二至丸等。
一项纳入11个研究的逍遥散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Meta分析(元分析)结果表明,逍遥散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均优于激素替代疗法。另有纳入5个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表明,逍遥散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不良反应率比激素替代疗法更低。周雨禾等的临床研究表明采用逍遥二仙汤加减治疗更年期情绪障碍(肾虚肝郁证)患者,可有效减轻情绪障碍及相关症状,并能调节单胺类神经递质、神经营养因子及雌激素,临床疗效显著,且使用安全,为证实逍遥散在更年期情绪障碍治疗方面的有效性提供了依据。
更年期是女性出现情绪障碍的敏感窗口期,以焦虑和抑郁为主要特征,焦虑、抑郁症状还会影响或加重更年期患者的睡眠障碍,加重心理困扰,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成为家庭和社会的严重隐患。现代研究表明中医药以其独特的辨证体系和整体观念在更年期疾病的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优势,受到越来越多临床医生的重视及应用。逍遥散既补肝体又疏肝用,气血兼顾,肝脾并治,使得气机调达,营血充盈,百症皆除。因此,应用逍遥散治疗更年期情绪障碍是可行的、有效的。
针灸远端取穴治疗严重妊娠呕吐有良效
(2023-09-20
04:16:18)[编辑][删除]
摘自2023-9-18中国中医药报
曹方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妊娠呕吐是妇女怀孕期间的常见病,多见于年轻初产妇。严重、剧烈呕吐者常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生活苦恼,影响孕妇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笔者近期通过针灸远端取穴治疗1例严重妊娠呕吐孕妇,取得了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供同道参考指正。
王某,34岁,二胎,孕8周,2023年8月27日初诊。主诉:妊娠呕吐8周。患者就诊时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酸水频繁,严重时有胆汁吐出,吃饭、喝水即吐,头晕,厌食,不食亦吐,胃痛、痉挛,腰酸,心情焦虑,嗳气叹息,便秘,舌红苔黄腻,边有齿痕,脉弦滑。患者因头胎时即呕吐严重,内心有恐惧感,每日被呕吐折磨,甚有中止怀孕之念。因其担心服用药物对孩子不利,不愿吃药,遂来求治。
中医诊断:恶阻(肝胃不和证)。
治法:疏肝和胃,降逆止呕。
取穴:太冲、合谷、足三里、内关。
操作:患者仰卧位,选用0.22mm×25mm一次性不锈钢针灸针,取上述诸穴双侧直刺,进针后以得气为度,平补平泻手法,每次30分钟。
治疗情况:患者后续又分别于8月29日、8月30日、9月2日、9月3日和9月5日就诊,共针灸治疗6次后,胃痛、痉挛消失,呕吐程度和频次均减轻,便秘缓解,心情焦虑改善,精神状态改观,嘱其保持愉悦情绪,解除心理顾虑,少食多餐,居家自行按揉上述穴位,不适随时来诊。
按
妊娠呕吐又称“孕吐”,以反复出现恶心、呕吐、厌食甚至闻食即吐、食入即吐,不能进食和饮水为特征。本病首载于《诸病源候论》,称为“恶阻”,历代文献中尚有“子病”“病儿”“病食”“阻病”等名称。妊娠呕吐病位在胃,主要病机是胃失和降,与肝、脾、冲、任之脉气升降失调有关。临床上病轻者呕吐物较多,尤其进食后明显,伴有厌食、乏力,尿酮体阴性;中度呕吐者呕吐频发,闻食亦吐,尿酮体阳性;重度呕吐者表现为持续性呕吐,不能进食和饮水,呕吐物多为黏液、胆汁或咖啡色血渣,尿酮体阳性,尿素氮增高,血胆红素增高,临床上较少见。该患者即是一例严重妊娠呕吐。
妇女受孕之后,体内经血藏而不泄,阴血下聚冲任、子宫以养胎儿,冲、任二脉气血偏盛,脾胃气血相应不足。冲脉起于胞宫隶属于阳明,孕妇体弱者多脾胃虚弱,中阳不振,浊阴之气不降,随冲气上逆犯胃,发为恶阻;体盛之人多脾不运湿,痰饮内停,痰饮之气随冲气上逆犯胃而呕恶;素体抑郁或肝旺之人,情志不遂,肝气郁结,郁而化热,肝气横逆犯胃,导致胃失和降而呕吐。呕伤气,吐伤阴,呕吐日久,饮食不入,气阴两虚,胃阴伤不能下润大肠,出现便秘,大便不下日甚,腑气不通,加重呕吐。该患者体形较瘦,头胎呕吐即严重,未予治疗,留下阴影,此次怀孕,又遇呕吐,思虑过多,急于改善,渐渐呕吐愈甚。
太冲为足厥阴肝经原穴,亦为冲脉之支别处,肝主藏血,冲为血海,肝与冲脉,气脉相应合而盛大。针刺太冲,既可疏肝理气、调畅情志,又可调节冲脉气血,起到平降冲气逆犯脾胃的作用。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阳明经多气多血,气能升降,血能宣通。针刺合谷,有益气理中、升阳降浊的功效,起到通调肠胃腑气,导浊降逆而安脾胃的作用,又合谷和太冲为“开四关”,二穴合用,可镇静安神、健脾养肝、调理冲任,有效解决妊娠呕吐。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下合穴,“合治内腑”,针刺足三里既能健脾强胃、生化气血,又能平肝和胃、理气降逆。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联络心包、三焦二经,可沟通三焦、宣上导下、和内调外;又为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有宁心安神、理气止痛的功效,主治胃痛、恶心、呕吐、反酸、气上冲心等心、胸、胃疾患。
远端取穴在针灸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在《黄帝内经》中称为“远道刺”,即是在距离病变部位较远的地方选穴,与相应经脉循行紧密结合,体现“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治疗规律。本案患者较为特殊,选择远端取穴,既能收到针灸止呕的效果,又能保证孕妇及胎儿安全,同时诸穴浅刺、轻刺,平补平泻,避免补法助浊气上逆、泻法损伤胎气,以防发生意外。
紫草阳和汤加减治溃后期肉芽肿性乳腺炎
(2023-09-26
03:44:21)[编辑][删除]
摘自2023-9-25中国中医药报
郝晓亮 山东省潍坊市中医院
粉刺性乳痈,是一种以导管扩张和浆细胞浸润为病变基础的慢性非细菌性乳腺炎症,多发生于非哺乳期,可表现为局部红肿化脓,脓肿溃破后可夹有粉渣样物质,对应现代医学中的“乳腺导管扩张症”“浆细胞性乳腺炎”“肉芽肿性乳腺炎”等病名。该病名于20世纪80年代首次收入顾伯华先生主编的《实用中医外科学》中,顾伯华等根据本病的发病特点,将本病命名为“粉刺性乳痈”,属于中医外科广义疮疡的范畴。
内外同治为本病的治疗大法。在内治时,现代医家多主张分期分型论治。初期肿块形成,以“消”为主,如《疡科纲要》言:“治疡之要,未成者必求其消,治之于早,虽有大证,而可以消散于无形。”中后期脓肿形成或破溃后迁延不愈,以“托”“补”为主,如《素问•调经论》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者泣(涩)而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笔者在临证中发现,对于溃后期迁延不愈的患者,以温阳化痰、善疗“阴疽”的阳和汤为基础方,随症加减运用,疗效显著。现分享验案一例,供临床参考。
赵某,女,28岁,因“左乳肿块伴疼痛8个月余”于2023年4月8日就诊。患者8月前因左乳肿块外院行超声检查示:左乳外上片状低回声区,大小约3cm×3cm,边界欠清,形态欠规则,CDFI(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周边见血流信号。乳腺结节BI-RADS分期:4a类。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示:左乳纤维结缔组织内查见多量急慢性炎症细胞、泡沫细胞浸润,少量乳腺小叶结构,部分区域上皮增生,小脓肿形成,考虑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院外口服泼尼松治疗后肿块明显缩小,后局部破溃流脓,疾病反复,经切开引流及外用抗生素治疗但效果欠佳。现皮色暗红,肿块局限,溃口不愈,按之稍觉疼痛。中医望、闻、切诊:神志清晰,精神疲惫,面色苍白,气息匀称,语声乏力,舌淡,苔薄腻,脉迟。
辨病:粉刺性乳痈。
辨证:阳虚血亏,余毒未清。
治法:益气温阳,托毒生肌。
方用紫草阳和汤加减:熟地黄30g,麻黄6g,鹿角胶10g,肉桂6g,甘草6g,炮姜6g,白芥子6g,紫草30g,党参10g,黄芪30g,当归6g。14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服药后患者肿块较前变软,疼痛减轻,舌淡红,苔白,脉沉细。原方加延胡索10g、皂角刺10g,14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患者乳房肿块范围较前缩小,疼痛消失,破溃处愈合,舌淡红,苔白,脉细。上方去麻黄、皂角刺,紫草用量减半,加用柴胡12g、白芍10g,14剂,水煎服,日1剂。
随访至今,患者临床症状缓解,肿块消失,无复发。
按
肉芽肿性乳腺炎属中医“粉刺性乳痈”范畴,溃后期无典型“红、肿、热、痛”之象,属于阴证疮疡。乳房为肝经所司,肝气郁结可致乳房肿块。
本患者前期脓肿破溃,经外治切开引流,气随毒邪而泻,固护不及,复经寒凉之抗生素治疗,更伤阳气,加之调护失宜,气血亏损,余毒无力排出,故肿块平塌,溃口不愈。“舌淡,苔薄腻,脉迟”亦为阳气亏虚而余毒未清之佐证。治当温阳益气,托毒生肌。以阳和汤温阳化痰为主,温阳、补血并举,温散痰凝而不伤正;合当归补血汤,取“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之义,气血同补,助阳和汤温阳之力。此时若一味温阳益气,易致“闭门留寇”,故用紫草凉血解毒,补泻同用,而以补为主。
复诊时肿块变软,疼痛减轻,故守原方之意继用。本病发病之初多因肝郁气结,当以疏肝理气为本,加延胡索疏肝理气止痛,皂角刺入肝经,亦可消肿托毒,透脓外出,促进肿块消散、溃口愈合。三诊时毒邪已尽,而正气仍虚,故减紫草用量,防止寒凉太过伤阳,加柴胡、白芍疏肝理气,柴胡之辛散,配白芍之酸收,疏柔相济,固护正气,调理气机,以达标本兼治之功。
“肾-精-髓-骨”系统的内涵与外延
(2023-09-22
04:13:47)[编辑][删除]
摘自2023-9-21中国中医药报
张琦 李丹 杨芳 郑洪新 辽宁中医药大学
•“肾藏象”理论中“肾-精-髓-骨”联系密切,自成系统。“肾-精-髓-骨”系统的内涵,是指肾精生髓而充养骨骼的功能,该系统的外延包括筋、肌肉、谿谷、脉等相关形体,以及精、气、血、津液等生命物质的关系。
•系统完善“肾藏精”藏象理论,对于阐发相关核心病机、证候要素及辨识标准具有理论指导作用,对于建立从肾论治慢性病的规范化临床方案、提高肾精亏虚型慢性病防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肾藏象”理论首见于《黄帝内经》,后世历代医家加以补充和发展,并应用于临床诊疗、养生和康复等方面。从整体观念出发,“肾藏象”理论中“肾-精-髓-骨”联系密切,自成系统。本文深入探讨“肾-精-髓-骨”系统的理论,不仅是对肾藏象理论的传承和创新,也是对中医基础理论学术水平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
内 涵
肾为脏,髓、骨为奇恒之腑
中医学认为,肾乃先天之本,其生理功能为藏精、主水、纳气,不仅包括解剖意义的肾,更是综合性功能单位的肾,如《素问•六节藏象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肾藏精,包括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后天之精由源自脾胃的水谷精微与五脏六腑之精气构成。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结合形成肾中精气,至青春期,在天癸的作用下,生殖之精成熟。精者身之本,为生长、发育、生殖、生髓、主骨、化血、润发、荣齿、御邪的物质基础。肾具有贮藏精气的生理功能。在人体生命发育中,骨、骨属、髓等皆由贮藏于肾中精气化生而来,这也是“肾藏精,主骨生髓”的理论渊源和出发点。
髓为奇恒之腑,包括骨髓、脊髓与脑髓,皆为肾中精气化生。《素问•脉要精微论》言:“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髓,从骨,本义是指骨中的膏样物质,由肾的精气所化生,有充养骨骼、补益脑髓、化生血液等作用。肾中精气充养骨髓,促进骨的生长发育。《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脏腑之官》曰:“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盖髓者,肾精所生,精足则髓足。髓在骨内,髓足则骨强,所以能作强而才力过人也。”肾精的盛衰直接影响骨骼的生长发育充实以及人体的运动。如果肾精充足,则骨髓生化有源,骨的生长发育以及修复均依赖肾脏精气的滋养和推动,从而能够加速人体骨骼的生长发育充实。
骨为奇恒之腑,具有维持人体形态、保护脏腑功能的坚硬组织。关于骨的论述散见于《黄帝内经》各篇。如“颧骨”“扁骨”(如肋骨、头颅骨等)、“髆骨”(肱骨)、“臂骨”(包括尺骨和桡骨)、“股骨”“骨”(胫骨)等记载。“骨为干”,是人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表现于外的征象,由肾所主。骨的作用易于观察和感知。基于“以象测藏”的思维方法,中医学把“骨”视为“肾”的客观标志,通过观察骨形态、感觉、功能等方面的变化,来考察肾精充盈亏虚、推测肾的功能状态。肾中精气变化的规律在骨骼生长、发育以及由盛转衰的生命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骨属与骨关节
骨属,见于《灵枢•决气》,“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骨属包括软骨、关节等。软骨,又称“脆骨”,见于《类经•针刺类》,“横骨者,神气所使,主发舌者也。注:横骨,即喉上之软骨也。下连心肺,故为神气所使。上连舌本,故主举发舌机”。软骨与骨为一体,骨的末端都有一层软骨包裹。软骨可使骨骼之间避免摩擦及冲击。如关节盘或关节半月板是位于两关节面之间的软骨,能使两骨关节面的形状相互适应,减少运动时的冲击,有利于关节的活动。
关节,又称“机关”,见于《灵枢•邪客》,“凡此八虚者,皆机关之室”。《黄帝内经》中详细记载了机体不同部位的关节。如《灵枢•刺节真邪》谓“腰脊者,身之大关节也”,《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言“腰脽痛,大关节不利,屈伸不便”。古人对关节的解剖关系认识也较为明确,如《类经•经络类》言:“辅骨上横骨下为楗,挟髋为机……膝解为骸关,挟膝之骨为连骸,骸下为辅,辅上为腘,腘上骨节动处,即所谓骸关也。”可见“关节”与西医学中的含义相同。《灵枢•本藏》说:“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覆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关节是骨与骨间接连接的方式,具有制动功能,故称机关。关节韧带是关节囊的增厚部分,可加强骨连结的稳定性。
此外,与骨相似,牙齿是人体最硬的器官,齿与骨均由肾气化生,受肾精充养,故称“齿为骨之余”,如《杂病源流犀烛•口齿唇舌病源流》言“齿者,肾之标,骨之本也”。牙齿为骨之延续,肾中精气充盛,机体津液充足,牙齿得以坚固、生长、润泽。故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齿病证治》描述齿与肾的关系为“齿为关门,肾之荣,骨之余也,肾衰则齿豁,精固则齿坚”。
“肾-精-髓-骨”系统的内涵,一言以蔽之,是指肾精生髓而充养骨骼的功能。“肾-精-髓-骨”系统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思维模式,是对生理功能和病机变化关系的概括,并用于指导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外 延
“肾-精-髓-骨”系统的外延,包括筋、肌肉、谿(同“溪”)谷、脉等相关形体,以及精、气、血、津液等生命物质的关系。
“肾-精-髓-骨”系统与筋、肌肉、谿谷、脉等相关形体
筋柔骨正:筋,又称“筋膜”或“膜筋”,《黄帝内经》载“宗筋”,狭义之宗筋为前阴,广义之宗筋为数条肌腱筋膜汇聚的部位;《黄帝内经》又载“经筋”,经筋体系是十二经脉之气对筋肉骨节的濡养系统。“骨为干,筋为刚”“利机关”。筋刚韧有力,起到连接骨骼,约束其活动,固定关节,保持骨骼结构的作用,并主司关节的运动。筋骨密切相关。饮食水谷五味化生为精微,营养筋骨,保持骨架端正,筋脉柔顺,气血才能运行流畅,起到滋润濡养机体的功能。
骨肉相保:骨骼与肌肉相互协调,是维持人体运动功能的保证,《素问•汤液醪醴论》称之为“骨肉相保”“骨为干,肉为墙”,骨骼是构成人体的主干支架,肌肉如同墙垣一般对有机体有保护作用。肌肉发力牵动关节活动,是骨运动的力量源泉。肾主骨,脾主肌肉功能如常,筋骨肌肉满壮,形体运动敏捷矫健。《素问•痿论》曰“脾主身之肌肉”。饮食物由脾胃之气运化而成的水谷精微物质与其化生的精血滋润濡养周身肌肉骨骼。
谿谷属骨: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谿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唐代王冰将“谿谷属骨”理解为骨相连属之处。“谿谷”,亦作“溪谷”,指肢体肌肉之间相互接触的缝隙或凹陷部位。其中大的缝隙处,称为“谷”或“大谷”,小的凹陷处,称为“谿”“溪”或“小溪”。如《素问•气穴论》言“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素问•五脏生成》言“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谿谷为经脉之血气渗灌之处,亦为血气所留之处,具有通行营卫之气的作用。明代马莳在《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中注释:“在人之脏属于肾,肾之分部,内在腰脊骨髓,外在谿谷腨膝,故病见于此耳。”说明肾-骨-谿谷的密切关系。谿谷不仅为一种结构,同时还包含功能性概念,与骨关节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
四支八谿:出自《素问•五脏生成》,“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此四支八谿之朝夕也”。后世医家对八谿的理解稍有差异,但可总结均与较大的关节有关,且气血朝夕流行运行其间。八谿,是指上肢部的肘关节、腕关节,下肢部的膝关节、踝关节,左右侧共八处。又有“八虚”,出自《灵枢•邪客》,“八虚,皆机关之室,真气之所过,血络之所游。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经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病拘挛也。”八虚为真气和气血流经的部位,包括两肘、两腋、两髀、两腘。邪气所犯,瘀血阻滞,伤及经络,影响骨节机关,则可致骨节屈伸不利、拘挛疼痛等症状。
脉以养髓荣骨:脉为容纳和运输血液的通道。《黄帝内经》中脉亦含“脉象”之意。脉者血之府,是经络系统的主干通路,其功能为运行气血。《素问•生气通天论》论及“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骨、筋、脉三者密不可分,彼此依存。人体生理功能的实现依赖于经脉运行的气血之充养。肾藏精,肾中精气化为血液,充斥脉中。脉为血府,血脉充盈得以濡养周身骨骼。两者相互滋润濡养支持。脏腑气血失常为机体发病的原因,并反映在体表经脉上的失常,导致骨骼肌肉失养而发病。
“肾-精-髓-骨”系统与精、气、血、津液物质基础
精、气、血、津液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先天之精为根本,后天之精不断补充滋养,先后天之精彼此促进,相互充养,布散周身,濡养机体,滋养骨骼,生长发育生殖功能得以发挥。人体之气由先天之精化生的先天之气、脾胃运化的水谷之气和吸入体内的自然界清气构成,可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对骨的生长发育也具有推动作用。血由水谷精微和肾精化生。饮食物经脾胃化生水谷精微,包含营气和津液,化赤为血。肾藏精,精生髓,髓化血。肾精充足,血液化生有源。肝藏血,精血同源,精与血液化生关系密切。如《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谓“血气在中,内著骨髓,通于五藏”。津液为人体正常水液的总称,具滋润濡养作用。其较清稀者为津,多分布于体表肌肤及汗孔,流动性较大;较稠厚者为液,多分布于关节、脏腑、脑髓,流动性较小。液分布在关节之中,称关节液,具有濡养滑利关节的作用。如《灵枢•决气》谓“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病 变
“肾-精-髓-骨”系统病变具有内在关联性
肾中精气亏虚、骨髓无以化生,骨失充养,髓空则骨弱无力,影响人体骨骼的生长发育充实以及人体的活动。肾精不足,容易导致骨质变得脆弱,可见小儿囟门闭合迟缓、骨软无力,老人骨质脆弱,容易发生骨折,或骨折后愈合迟缓等骨骼疾病。当肾精亏虚、督脉病变时,也会引起脊柱骨骼屈伸不利、强直不屈,角弓反张、颈强,头晕头痛等脊柱病变表现。肾精亏虚,牙齿枯槁干燥,失于牢固。“肾实则骨有生气”出自杨清叟《仙传外科集验方•服药通变方第一》,确立治疗筋骨损伤疾病的治则为补肾。吴谦认为“筋骨作痛者,肝肾之气伤也”。《圣济总录•诸痹门》提出骨病的基本治则为“补肝肾以壮骨”,从此确立补肾填精药物在骨骼疾病治疗中的君药地位。
“肾-精-髓-骨”系统病变与年龄密切相关
随着幼时年龄增长,肾精逐渐发育成熟、不断充盛,而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随着年龄增长,肾精逐渐亏虚、衰退,而骨骼逐渐疏松,容易发生骨折。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言“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五八,肾气衰,发坠齿槁……七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这是对人体骨骼生成、发育、退化、衰老过程的认识,详细描述了肾中精气变化的规律在骨骼生长、发育以及由盛转衰的生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肾-精-髓-骨”系统病变具有整体性
肾中精气的衰少常见筋骨失常。女性七七、男性七八之后,天癸竭尽,肝肾精气不足,故可见筋弱无力、骨质疏松等症状。肝肾同源,精血互生,故筋骨病的治疗应注重肝肾,从调治整体入手。《黄帝内经》在筋骨病的治疗中多采用针刺法。治疗原则在《灵枢•经筋》总结为“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在经筋上找到痛点,即为针刺穴位。后世医家治疗筋骨病有诸多良方,如《备急千金要方》独活寄生汤,由独活、桑寄生、防风、秦艽等组成,共奏益肝肾、补气血、祛风湿、止痹痛之效,主治肝肾不足、气血两虚、筋脉失于濡养之痹证。
骨骼肌肉相互协调失常,《灵枢•经脉》称为“骨肉不相亲”,其病因为“足少阴气绝”。肾精亏虚,髓失濡养,以致肌肉软弱不能附着于骨,则见骨枯、齿摇、发脱等症状。另一方面,脾土克制肾水太过而为乘,气血化生及运行输布异常,肌肉则失养萎缩,继而出现骨乏无力、骨髓空虚的病证。肌肉痿软无力、麻木不用为肉痿;寒湿之邪使经脉气血运行失于通畅,不通则痛,发为肌痹。过度安逸会出现气血瘀滞,也会出现肌肉软弱无力。肉痿、肌痹日久不愈,亦可引起骨肉不相亲,发为骨质疏松症等。骨肉不相亲所致肌少症与骨质疏松症等疾病,常从脾胃论治,如《素问•痿论》谓“治痿独取阳明”。《内外伤辨惑论》的补中益气汤,健脾益气养血,用于中气不足、气血虚弱之肌少症;合用《丹溪心法》的虎潜丸,共奏滋阴降火、强筋壮骨之功,用于肝肾阴虚之骨痿。
肾-精-髓-骨的病变与血脉不荣不通相关。如肾虚血瘀,骨骼失养,脉络郁滞,治以《伤科大成》补肾活血汤,方中熟地、杜仲、菟丝子等药益精生血、补肾壮筋;配以归尾、红花、没药活血化瘀、通脉止痛,全方可补肾壮筋、活血通脉。
肾-精-髓-骨的病变与经络相关。骨为奇恒之腑,无独立经脉络属,但可通过经脉与肾联系。如督脉循行于脊里,属肾络脑,布散命门之火,调理周身之阳经。冲脉出于胞中,出于会阴,与肾经并行,为十二经之海,又为血海,濡养骨骼;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络属,后者联系阴阳跷脉,主下肢运动,与骨相通。
肾-精-髓-骨的病变多与气血津液失常相关。气的功能出现异常,可引起骨的病变。如《素问•太阴阳明论》言“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机体筋骨肌肉如果得不到水谷精气的充养,日久脉道失充,则肢体痿弱不用。脾胃是血液化生的根本,脾胃虚弱则血液化生无源。肝肾精血同源,肝肾不足则精亏血少,可致骨痛、骨质疏松等症。血液运行于脉中,流注周身,血行于脉外为出血,血液停滞为瘀血,同时瘀血作为病理产物也可引发骨关节疾病。津液亏虚,输布和排泄异常,则可见水湿痰饮内停。津液亏虚,骨骼关节失养,可致关节屈伸不利,如《灵枢•决气》言“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水湿痰饮停滞在骨关节部位,可见肿痛、积液等症状。《医方集解•除痰之剂》谓:“李时珍曰:痰涎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入经络则麻痹疼痛;入筋骨则牵引钓痛;入皮肉则瘰疬痈肿。”
“肾-精-髓-骨”系统,是肾藏象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其理论内涵及外延,对于解析骨退行性疾病及相关慢性病变具有重要理论意义。骨退行性疾病及相关慢性病变,严重影响患者健康生存质量,甚至导致老年人致残致死,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负担。随着对“肾-精-髓-骨”系统的研究逐步深入,系统完善“肾藏精”藏象理论,对于阐发相关核心病机、证候要素及辨识标准具有理论指导作用,对于建立从肾论治慢性病的规范化临床方案、提高肾精亏虚型慢性病防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摘编自《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3年7月第29卷第7期)
参考前贤诸说升华成篇——《医垒心言》评介
(2023-09-20
03:36:28)[编辑][删除]
摘自2023-9-18中国中医药报
洪文旭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朱祥麟是湖北省鄂州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湖北中医名师、内伤伏气致病学术流派代表性传承人。他从医50余年,学验俱丰,擅治时病、内伤疑难杂病及妇科疾病,有医学著作十余种,颇多新见。
朱祥麟的新作《医垒心言》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为三卷,31万余字,理论与临床紧密结合,颇具特色。
风病学术与临证
朱祥麟曾著《论内经风病学》,首次倡言“六气皆能化风、五脏病变皆能生风”的学术观点。关于这一观点,已故中医学家谢海洲教授高度肯定其学术价值,并认为金元刘河间据《内经》倡言六气皆从火化及五志过极皆能化火说符合临床实际。以今之西医言之,大凡病毒病菌等致病,多发为炎症病变。该书阐明六淫皆能化风,五脏病变亦能生风,亦符合临床实际。以今之西医言之,大凡病毒、病菌等致病,可导致大脑运动神经中枢病变,则表现为风证。故二者皆符合西医病理学基础。然则中医之火与风,其内涵较西医之炎症与神经病变广泛得多,治疗方法亦丰富得多。故不可同日而语也。
在《医垒心言》上卷,作者首先简要阐述了《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典籍蕴含的六气化风、五脏病变生风的理论及治疗方法。随后列举临床风、寒、暑、湿、燥、火六淫所生风病风证大量的病案以及五脏疾病化生风病风证医案,说明风病风证不独治风亦不独治肝,而要谨守病机,分别从六气、五脏求治。证实这一学术观点在临床急性外感疾病以及杂病中的实用价值。
奇经八脉辨证与临证
朱祥麟著《奇经证治条辨》一书明确提出奇经八脉辨证论治,认为八脉辨证可以羽翼脏腑辨证。
对于《奇经证治条辨》,谢海洲评价:“作者将分散于诸多古籍文献中关于奇经八脉辨证内容予以系统整理,堪称是对奇经辨证论治体系的一项新建树,丰富了辨证论治的内容。”国医大师李今庸评价该书:“阐发奇经,归系统于条辨;论述八脉,证基础于临床。”这些大家之言皆为中肯之评。
在《医垒心言》中卷,作者结合历代文献对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证治病机以及治疗用药特点进行了简要论述。随后以阴维、阳维、阴跷、阳跷、冲、任、督、带分类列举验案,不独是妇科,包括内科杂病,以示羽翼脏腑辨证的实用价值。
内伤伏气致病说与临证
朱祥麟在深入研究《内经》《伤寒杂病论》《临证指南医案》等历代先贤著作有关伏气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家传学术与临床研究,倡言内伤伏气致病说,强调消除伏气于萌芽,注重先期防治的学术观点。
朱祥麟是内伤伏气致病学术流派代表性传承人。在《医垒心言》下卷,他对内伤伏气学术产生的源流、内伤伏气致病概念、内伤伏气疾病诊断方法、治疗方法、运用范畴及学术前景作了阐明。列举内科、皮肤科、妇科计三十余种疾病的辨证治疗,运用内伤伏气先期防治的学术观点予以详细论述。该书亦可以与朱祥麟所著《朱氏中医世家学验秘传》合参。
国医大师路志正曾为作者题词:“朱子所倡六气化风论、八脉辨证论、内伤伏气致病论等学术观点,皆滥觞于《内经》,参考前贤诸说,结合己见,归纳总结,升华成篇。非积睿智与学力者,莫可为也。其成果不断丰富中医病机、辨证论治理论,且紧密结合临床、学用一致等特色,将为中医史增添光彩一页。”朱祥麟《医垒心言》是一部颇具特色的临床医著,值得中医同仁关注学习。
用七冲门和三焦隐喻重重关口和阻碍中医解说“过七冲越焦海”
(2023-09-26
03:36:24)[编辑][删除]
摘自2023-9-25中国中医药报
本报记者 王志翔
著名歌手刀郎最新“神曲”《罗刹海市》一夜“封神”,火遍全网。其中一句“过七冲越焦海”的歌词,让很多人感到一头雾水。
其实,这句歌词的“七冲”即“七冲门”,出自中医经典《难经》;“焦海”可以理解为三焦之海,是中医学里十分重要的概念,《黄帝内经》《难经》《类经》等中医文献对三焦均有深入的描述和阐发。
何谓“七冲门”
《难经•四十四难》曰:“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也。”七冲门为食物进入人体后要经过的七道“关卡”。
唇为飞门
宋代诗人叶绍翁有一首《游园不值》,其中有句“小扣柴扉久不开”。这个“柴扉”就是指用木头做的门,是院子的正大门。
古代“飞”与“扉”通。所谓“扉”,是指门扇,或像门扇一样的东西,是最外面的一道“屏障”。所以,“飞门”的“飞”并不是飞翔的意思。
食物进入人体最外面的“门”就是“飞门”(唇),生动又形象。同时,唇为脾窍,脾的健运、升清能力都可以在唇上表现出来。
齿为户门
在古代,房屋建筑都有院落结构,像“柴扉”就是整个院子的大门,而“户门”并不是最外面的大门。《礼记•礼器》曰:“未有入室而不由户者。”也就是说,“户门”是指进入室内的门。
吃的东西如果没有经过牙齿咀嚼,含在口中还可以吐出来,但一般不会整体吞咽下去,因为会影响消化;而经过牙齿充分咀嚼之后,食物才能更好地进入身体的内部,犹过户入室也,故称齿为户门。
会厌为吸门
所谓“吸”,就是“呼吸”的“吸”。食物到达会厌,也就是舌头后方,口腔、鼻腔、食管和气管会合处,此处吸收食物需要肺气的参与。
很多人都有过这种经历,在咽东西的时候不能大笑,否则容易导致异物被吸入而阻塞气管或咽喉,轻则食物从鼻腔下来,严重时甚至有窒息危险。所以,这里形容会厌为“吸门”,自然点明了食物在会厌,然后进入下一道“关卡”。
胃为贲门
“贲门”是胃的上口。水谷自食管而入,经过贲门,再入胃腑。“贲”与“奔”通,奔者,奔凑,投下也。
贲门是食物向下延伸为胃壁的部位,可将食物从食管向下输送于胃,并防止食物上逆。
太仓下口为幽门
“太仓下口”为幽门,亦即胃之下口。幽,幽深、幽隐也,曲径通幽。从解剖特点来看,幽门之后,消化道逐渐变得曲折、幽深。
如果幽门不通畅而发生病变,则胃气失降,气机壅滞,可表现为腹胀、痞满等症状。
大肠小肠会为阑门
“会”就是交会的意思,即说大肠、小肠以“阑门”为界。《难经•汇注笺证》云:“阑门之阑,固取遮阑之义,拦清降浊也。”阑门为病,则清浊不分,或便秘,或泄泻。
下极为魄门
“魄”通“粕”。《难经疏正》曰:“魄,古与粕通,即糟粕之所出也。”下极,是指最末端,是糟粕外排的出口,也就是现代医学中的肛门。
“魄”在中医里面还有一种理解,是“魂魄”,和情志有关。精神长期紧张,容易诱发肛肠疾病。养护魄门的方法之一是常做提肛运动,可以舒缓身心,利于心、肺的调养。
“过七冲”与“越焦海”隐喻了什么
脏藏精,腑化物。水谷化成精微、营养,主要通过脾的升清作用来体现。“七冲门”主要指食物向下走(降浊)的过程,主要是“六腑”在参与。
饮食水谷从人体内至排出体外,是一个持续的、不断深入的过程。当然,这是中医“七冲门”的直接意义,而在歌曲《罗刹海市》的歌词中,“过七冲”隐喻通过层层屏障、关隘,克服种种阻碍,来到一个蜿蜒曲折、别有洞天之处。
“焦海”即“三焦之海”,三焦也是六腑之一,只不过与胃、大肠、小肠等腑不同,三焦相对来说,是个“虚腑”。三焦并不完全等同于身体的“膜系统”,中医“五脏六腑”的概念与内涵与现代医学中的脏器有一定关联,但不能直接划等号,理解中医的脏腑要回归到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中。
“如果把人体比作一幅中国式山水画,心、肝、肺、胃、大肠等有形之脏腑好比画中的鱼虫鸟兽、绿水青山,而三焦就好比画中留白的部分。‘留白’绝不等同于不存在。以中国画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讲究‘虚实相生’,‘留白’的功用或意义就在于‘空灵感’,使整体的艺术意境愈加深远。同理,相对无形的‘三焦’贯穿上下,其功用对于整体而言,也绝不亚于任何有形脏腑。‘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不仅可以对应有形脏腑(如肺、脾、肾)的特征表述,也可以对应‘虚腑’三焦自身特征的描述。”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王振华说。
三焦是最大的一个腑,有通道的作用,可以贯穿上下。明代医家张景岳说:“三焦者,确有一腑,盖脏腑之外,躯壳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海”也表现为一种虚无广大的状态,用“焦海”来组合,与“七冲门”相互呼应,一虚一实。“越焦海”暗指越过一片茫茫大海,来到了一处十分偏远的地方,其隐喻的意义与“七冲门”大同小异,殊途同归。
科学哺乳 远离乳腺炎
摘自2024-12-2中国中医药报
叶淑华 陈钟鸣 广东省中医院
下面介绍几个可预防哺乳期乳腺炎发生的有效方法。
按需喂养 及时排空
首先妈妈可以采用摇篮式、环抱式等舒适体位进行哺乳,确保婴儿正确含接乳头。根据婴儿的需求和母亲的乳汁分泌情况,灵活调整哺乳次数和时间,按需喂养。刚刚出生不久的新生儿胃容量只有30毫升,每天需哺乳8~12次,一般间隔2~3小时一次。每个孩子的食量不同,不能一味按照标准来,当孩子哭闹,妈妈感觉孩子要吃奶或者出现奶胀时就可以哺乳。大致要到第2个月会延长至2.5~3小时喂一次奶。按需哺乳的另一个好处是新生儿频繁地吸吮可以促进母乳的分泌,吸吮刺激母亲乳晕下丰富的神经末梢,这些刺激传导到中枢神经系统就可以促进泌乳激素和排乳激素的分泌,促进泌乳反射和排乳反射的形成,有利于孩子获得更多的乳汁。
哺乳期乳腺炎发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乳汁淤积、细菌入侵和乳头损伤等。其中乳汁淤积是导致哺乳期乳腺炎的最主要原因,而细菌入侵和乳头损伤则可能加重乳腺炎的症状。当喂奶时发生乳房肿胀痛,摸到硬结,多是因为乳汁没有及时排出所致。这种情况建议冷敷,可以使乳房温度下降,减少局部炎性渗出,达到消肿止痛的目的。建议妈妈尽量给宝宝亲喂,或是用吸奶器吸奶,及时排出乳汁才是根本方法。
关于乳头清洁,很多妈妈觉得要用消毒湿巾清洁乳房才够干净,其实母乳喂养并非完全无菌的喂养,乳头上的细菌对宝宝的肠道菌群是有益的,有助于宝宝免疫系统的发育成熟。只要在哺乳前后用热毛巾轻轻擦拭即可,过度清洁乳头反而容易导致乳头皲裂,更不建议用消毒湿巾去清洁乳头。
营养搭配 科学饮食
饮食上应尽量遵循“精、杂、稀、软”四大原则,这样既能使母亲身体迅速恢复,又能让奶水质好量足。
当奶量过少时,可以通过以下饮食调理方法来促进乳汁分泌:一是多摄入汤水类食物,如鲫鱼豆腐汤、排骨汤、牛肉汤、鸡汤、鱼汤、猪蹄黄豆汤、红糖大枣汤等。这些食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水,有助于迅速涨奶。二是增加优质蛋白的摄入,如蛋、奶、鱼类等,这些食物都有利于泌乳。
奶量多的妈妈也要注意及时调整饮食习惯:尽量选择清淡的蔬菜水果,比如西兰花、芹菜、西红柿、苹果、香蕉等;少喝具有催乳作用的汤水和油脂过多的汤水,如猪蹄汤、黄豆汤、排骨汤等,以防造成乳汁淤积。
疏肝解郁 情志管理
不良情绪会影响乳汁分泌,哺乳期情志管理对母婴健康至关重要。中医认为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肝主疏泄,疏泄有度,情志调畅,则乳头得养,乳络通畅。胃主受纳腐熟,脾胃健运,水谷精微化源充足,则乳汁源源不断。因此,哺乳期间妈妈要保持愉悦的心情。若精神焦虑、情绪不稳定,会影响内分泌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使泌乳素分泌减少,继而导致乳汁分泌减少,甚至枯竭。
在情志管理上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妈妈要建立母乳喂养的自信,相信自己通过科学的指导,能够成功给宝宝进行母乳喂养。第二,可以尝试进行适当轻量的运动,如散步、瑜伽等。第三,增进家人交流,当与家人产生意见分歧时,双方都要用温和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促进彼此相互理解。第四,寻求朋友支持,与朋友们分享哺乳心得和感受,也能够有助于心情放松。
乳房按摩 穴位保健
对乳房进行按摩也可以促进乳汁分泌。首先清洁双手和乳房,接下来双手手掌分别放于乳房上侧和下侧,然后再以环形方式对乳房进行按摩,重复上述动作5分钟。再用拇指、食指和中指的指腹面顺乳腺管进行纵向来回按摩10分钟,能够有效地促进乳腺管通畅。如果乳头、乳晕出现硬结,可以使用拇指、食指、中指在乳晕部四周进行360度旋转按摩。
然后还可进行穴位按摩,选膻中、乳根、膺窗、辄筋穴。膻中穴,位于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隙,两乳头连线的中点。乳根穴,位于胸部乳头直下,乳房根部,当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膺窗穴,位于胸部第3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辄筋穴,位于侧胸部,平乳头第4肋与腋中线交点处前1寸。用中指和无名指的指腹稍微用力按揉以上穴位,每天早晚各揉按1次,每次3~5分钟。
逍遥导引 健乳运动
第四届国医大师、广东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林毅根据女子生理病理特点创立了一套“女性养生导引功”,具体动作要领为:两腿分开与肩平,身体重量平均分散在两条腿上;吸气时收腹提肛,两手交叉,翻手向上,高举过头;呼气时两手放开,向身体两侧用力甩下,意降丹田。重复该动作,每组20分钟,每天早上做一组。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