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风痰热治疗雷头风

(2023-08-26 08:19:39)

秋梨膏
摘自2023-8-25中国中医药报
刘立红 安徽省宿松县经开区骊山茗居卫生室
患者李某,女,59岁,右侧中耳炎手术后出现右侧耳周围鸣响,响声逐渐增大,范围也随之增大,涉及右侧头部,自觉如打雷一样,伴有右侧头痛。曾服用补肾药物如六味地黄丸等两月余,未见效。来诊时患者自述头部响声如打雷,有高血压病史,一直服用降压药,语音洪亮,睡眠差。脉弦滑数,舌边尖红,苔薄黄腻。根据患者头部鸣响的特点,笔者从西医角度分析,此病与局部血管因素及血流运行失常有关;从中医角度分析,属“雷头风”范畴,证属肝阳上亢、痰热上扰清窍,治以平肝熄风、清热化痰。
处方:天麻9g,葛根20g,川芎12g,赤芍15g,丹参15g,磁石30g,煅龙骨20g,代赭石15g,北柴胡15g,黄芩12g,荷叶9g,竹茹9g,远志9g,栀子9g,五味子9g。10剂,每日1剂,水煎服,嘱患者饮食宜清淡。
患者服完上药后复诊,自述头痛轻微,鸣响声减弱,范围缩小至以右耳为中心的小范围,睡眠亦好转。效不更方,上方继续服用10剂,患者之后未再来复诊。一个月后患者带其孙子来看病,自述服完复诊的10剂药后头部鸣响消失,认为疾病已愈,因而未再来继续治疗。
按 雷头风虽然临床上并不多见,但古籍已有记载,见于《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大头论》,认为由风邪袭于外或内有痰热生风所致。《医碥》卷三记载“头痛而起核块,或头中如雷鸣……”是雷头风之常见证候。《赤水玄珠•头痛门》曰: “夫此病未有不因于痰火者,盖痰生热,热生风故也。核块疙瘩皆有形可征,痰火上升,壅于气道,兼于风化,则自然有声,轻则或如蝉之鸣,重则或如雷之响,故以声如雷而为名也。”所以,古人多认为雷头风与痰热和风邪有关,风邪或是感受外邪或是内风,具体到本患者,则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有关,故采用平肝熄风、清热化痰的治疗方案。药用天麻、磁石、煅龙骨、代赭石等平肝熄风;葛根、川芎、赤芍、丹参活血化瘀,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北柴胡、黄芩、栀子清肝疏肝;荷叶、竹茹、远志清热化痰、升发清阳;五味子安神。诸药合用,共奏平肝熄风、清热化痰之功,收效良好。

李发枝辨治三叉神经痛验案举隅

 (2023-08-22 04:40:21)[编辑][删除]

摘自2023-8-21中国中医药报
李广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李发枝是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笔者通过跟随李发枝学习,总结李发枝应用自拟龙胆夏枯汤、镇肝熄风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合芍药甘草汤辨治三叉神经痛验案三则如下。
案一
王某,女,56岁,河南省郑州市退休职工。于2016年11月15日初诊。主诉:间断性右侧面部疼痛4年余,加重1周。患者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面部疼痛,曾在郑州市某医院诊断为三叉神经痛,初服卡马西平片、加巴喷丁胶囊疼痛减轻,近1周来痛势加重,发作渐频,每日发作4~5次,发作历时约3分钟,再服前药不效。因患者不愿接受微血管减压术及神经节射频热凝术而来求诊。刻见:疼痛局限上颌部,痛似针刺,有时亦如刀割,且有烧灼感。触发点位于上颌部,以手轻触患者即出现电击样感觉,情绪激动时疼痛加剧。痛发时,俯首呻吟,目闭流涎,痛苦异常。疼痛影响睡眠,平时口苦口干,目赤干涩,颜面稍浮似肿,大便秘结,2~3天一次,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稍数。
中医诊断:面痛(肝胆郁热、肝风痰火流窜经络证)。
治则:清泻肝火,祛风豁痰,缓急止痛。
方用自拟龙胆夏枯汤加减:龙胆草10g,夏枯草30g,柴胡12g,黄芩15g,清半夏20g,白芍30g,葛根20g,僵蚕12g,蝉蜕12g,牡蛎30g,制川乌10g,甘草10g。7剂,每日1剂,每剂水煎两次。每次久煎1小时以上。
11月22日二诊:痛势渐减,睡眠好转,大便已正常。守上方制川乌加至15g,甘草也加至15g,再服10剂,煎服法同上。
12月2日三诊:自述近3日每天仅发作1次,发作时间缩短,精神好转,睡眠正常,又守二诊方续服7剂后诸症痊愈,随访半年病未复发。
按 本例患者的疼痛特点为阵发性、突发性的一侧头、面、耳疼痛, 可有缓解期,似属风火夹痰上窜少阳之征,方中夏枯草、龙胆草为清泻肝火的主药,配合甘草名三草汤,是李发枝治疗风火牙痛的主方。柴胡、黄芩、清半夏、甘草为小柴胡汤去参姜枣,加上白芍、葛根、僵蚕、蝉蜕、牡蛎,这是李发枝治疗小儿抽动症的主药,有平肝息风、缓急止痛之功。《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中记载“贼风者……其伤人也,但痛不可得按抑”,三叉神经痛与其中所述之痛颇相类似,其疼痛剧烈,非乌头类药不能缓解,故加制川乌以温阳祛风止痛,且能防止过用苦寒药伤胃。复诊时制川乌加量至15g,李发枝常用等量的甘草并久煎1小时以上,以防止乌头碱过量中毒。
案二
张某,女,39岁,河南省郑州市农民。于2017年7月28日初诊。主诉:反复右侧头面部疼痛2年,加重3天。患者近2年来经常发生右侧头面部疼痛,痛如锥刺,昼轻夜重,时作时止,痛剧时影响睡眠,平日急躁易怒,无高血压及头部外伤史。西医诊断为三叉神经痛,予服卡马西平片等药效差。此次又因情志过激后发病,伴口苦且干,大便秘结,3天1次,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
中医诊断:面痛(肝阳上亢)。
治则:镇肝熄风,潜阳止痛。
方用镇肝熄风汤加减:代赭石20g,醋龟板20g,怀牛膝20g,玄参20g,天冬20g,白芍30g,白芷15g,细辛6g,生龙齿30g,生牡蛎30g,茵陈15g,酒大黄9g,钩藤20g,羚羊角粉(冲服)3g,甘草10g。10剂,水煎服。
10天后复诊:患者服上方后诸症悉减,舌红、苔薄黄,脉细弦。考虑患者病已2年,久病入络,拟上方加入蜈蚣2g、全蝎5g以息风通络,患者便秘已缓解,故酒大黄减至5g。再进15剂而病愈,半年后随访,疼痛未再发作。
按 此案之头面痛以情志刺激发病,以急躁易怒、口苦苔黄为特点,为肝胆火旺、肝阳上亢之征。其口干便秘,脉弦而细,是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之象,故选镇肝熄风汤为主方治之。方中代赭石质重沉降,镇肝降逆;生龙齿、生牡蛎、醋龟板、白芍镇惊安神,滋阴潜阳,平肝息风;怀牛膝引血下行,补益肝肾;玄参、天冬滋阴清热,合龟板、白芍滋水以涵木;白芷、细辛祛风止痛,茵陈、酒大黄清泄肝热;钩藤、羚羊角粉清热凉肝息风,甘草调和诸药。此后又加入蜈蚣、全蝎以息风通络,药证相属,故获痊愈。
案三
赵某,女,46岁,河南省安阳市职工。于2017年11月12日初诊。主诉:反复出现左侧面痛3年,加重2周。患者近3年来经常发生右侧面部疼痛,痛如针刺,遇风寒易加重,2周前受凉后疼痛加重,平时怕冷,容易感冒,时有低热,四肢厥冷,少寐多梦,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三叉神经痛,予服卡马西平片、布络芬缓释胶囊等药效差。
中医诊断:面痛(心肾阳虚,寒滞经络)。
治则:温阳散寒,通经止痛。
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味:炙麻黄10g,淡附片12g,细辛9g,羌活10g,秦艽10g,白芷15g,川芎15g,白芍30g,蜈蚣2g,僵蚕15g,甘草12g,大枣6枚。14剂,每日1剂。每剂水煎两次,每次久煎1小时以上。
2周后复诊:患者服上方后面痛减轻,睡眠好转,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考虑患者病已3年,久病入络,拟上方加橘络10g以疏通经络、行气导滞,淡附片加量至15g以温经散寒、通络止痛。14剂,煎服法同上。
2周后三诊:患者服药后诸症逐渐减轻,守复诊方淡附片加量至20g,甘草也加至20g,细辛减至6g,续服2周而病愈,随访半年病未复发。
按 方中炙麻黄散寒解表,《神农本草经》谓其“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淡附片温补肾阳,散寒止痛。《本草正义》曰:“辛,麻,微甘,腌咸大热,阳中之阳,善走不守。治表里一切寒证。暖五脏,回阳气……凡脉细无神、气虚无热者皆当速用。”细辛气味辛温,助麻黄以解表,助淡附片以温经散寒。《神农本草经》谓其“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羌活、秦艽祛风散寒止痛。白芷、川芎行气活血,祛风止痛。白芍缓急止痛,且能防止淡附片、细辛等温燥药过量伤阴。蜈蚣、僵蚕搜风止痉,通络止痛。甘草、大枣和中解毒,调和药性。

散偏汤治顽固性偏头痛验案一则

 (2023-09-14 04:23:59)[编辑][删除]

摘自2023-9-13中国中医药报
严兴茂 贵州省遵义市中医院
患者田某,女,55岁,2018年9月3日初诊。主诉:右侧偏头痛1年。患者右侧头痛1年,痛时脑涨欲裂,遇风加重,曾求治于多家三甲医院,进行多项检查,诊断为鼻窦炎、三叉神经痛,经反复多次微创手术及西医西药治疗,未见明显疗效。头痛如旧,苦不堪言,一度萌生寻死之念。家属劝其寻求中医药一试,遂来求治。
刻见:右侧偏头痛,痛时脑涨欲裂,以鼻翼向面部放射牵扯为主,时发时止,遇风寒加重,疼痛时眼不能睁。长期以厚布裹头,足不出户,偶有牙龈出血,出血后疼痛可以减轻。无明显脓涕及畏寒发热,舌质暗红,苔薄黄腻,脉沉涩。既往有脑梗死病史多年,无明显后遗症。平素多汗畏风。查体:血压正常,右侧额窦、副鼻窦、筛窦均有压痛。辅助检查:颅脑CT检查:右侧丘脑腔隙性脑梗死可能;右侧基底节区低密度影,考虑软化灶;右侧上颌窦、左侧筛窦炎症改变;双侧下鼻甲肥大。
患者延医数处,屡用西药施治乏效,如今中医当作何辨治?虑其头痛且胀,脉沉有力,属肝阳化风,清窍不利;半侧头痛,时作时止,苔黄,经属少阳,性为少阳郁热也。偏头痛日久,遇风加重且苔腻,虑为风痰窃踞一侧,与风痰所致口眼歪斜异曲同工。鼻窦炎症,结合舌脉,考虑痰热上犯鼻窍。遂诊断为头痛,证属肝阳化风、痰热上犯、瘀血阻窍,方拟小柴胡汤、牵正散、藿胆丸化裁,据证酌加辛夷、苍耳宣通鼻窍;藁本、蔓荆、羌活祛风止痛。处方:柴胡15g,黄芩10g,党参15g,法半夏12g,干姜3g,炙甘草6g,大枣10g,全蝎6g,蜈蚣3条,制白附子6g,辛夷15g,炒苍耳子15g,藁本15g,胆南星12g,广藿香12g,蔓荆子15g,羌活15g。7剂,每日1剂,水煎服。
9月10日二诊:诸症略有好转。近日自觉喉间痰涎较多,色白不黄,难于咯出。舌脉如前。综合诸症不如预期,思之先贤丹溪翁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论,初诊治以祛风开窍,引动了伏痰,痰随窍而出,遂致多痰。前方加用白芥子、苏子降气豁痰;久病且脉涩,气滞血瘀甚,故加川芎理气活血、祛风止痛;同时改全蝎、蜈蚣为打粉吞服,全蝎加量至12g。处方:柴胡15g,黄芩10g,党参15g,法半夏12g,干姜5g,炙甘草6g,大枣10g,炒苍耳子15g,辛夷15g,藁本10g,胆南星12g,广藿香15g,蔓荆子10g,羌活18g,紫苏子15g,白芥子12g,川芎20g,制白附子6g,全蝎12g,蜈蚣3条。7剂,每日1剂,水煎服。
9月17日三诊:喉间痰涎明显减少,右侧头痛发作次数及程度减轻,但不甚明显,仍在牙龈出血后疼痛减轻。舌质暗红,苔薄黄腻,脉沉弦涩。患者已服药半个月,虽有效但不如人意,已有退却之色。鉴此,当再虑周全之策。踌躇之际,忆及陈士铎《辨证录》中有“散偏汤”一方,功能行气活血、通络止痛,专治难治之偏头痛一症,谓其效如神,遂改弦更张,处方用散偏汤加味。虑其偏头痛在牙龈出血后可减轻,当有瘀血阻滞,加桂枝茯苓丸以增强活血散瘀之力;合辛夷、胆星祛风化痰,藁本、蔓荆祛风止痛;全蝎、蜈蚣(自行打粉吞服)搜风通络;钩藤平熄肝风。处方:川芎18g,白芍20g,白芷15g,白芥子12g,柴胡20g,醋香附12g,郁李仁10g,桂枝6g,茯苓15g,赤芍15g,桃仁15g,丹皮15g,辛夷15g,胆南星10g,藁本15g,蔓荆子20g,钩藤20g,甘草10g,全蝎12g,蜈蚣3条。4剂,每日1剂,水煎服。全蝎、蜈蚣依旧打粉吞服。
药尽而愈。
随访2年,偶有反复,复诊皆能3剂中药而瘥,处方总不离散偏汤。

引火汤治疗急症验案举隅

 (2023-07-25 03:47:19)[编辑][删除]

摘自2023-7-24中国中医药报
伏学 甘肃省兰州市兰州新区中川镇卫生院 王兰英 甘肃省中医院
引火汤最早出处清代医家陈士铎所著《辨证奇闻》,书中云:“斯少阴肾火,下无可藏之地,直奔而上炎于咽喉也。治法宜大补肾水,而加入补火之味,以引火归藏。”原方为:熟地黄三两,麦冬一两,巴戟天一两,五味子二钱。同时期的名医傅青主调整药方药量为:熟地黄三两,麦冬、天冬、巴戟天各二两,茯苓一两,五味子二钱。用来治疗小儿乳蛾肿大证属阴虚火旺之病。近代名医李可用引火汤加减治疗顽固性疾病,效果显著,如顽固性口腔溃疡、神经性头疼、高血压等等脑系疾病。李可认为“水浅不养龙”“水寒龙火飞”“阳不归位”是致病关键。运用引火汤加减变化,顽疾得安、效如桴鼓。其用方组成和药剂量调整为:熟地黄90g,麦冬30g,天冬30g,巴戟天15g,茯苓15g,紫油肉桂粉3g(冲服)。
笔者在临床治疗儿科疾病的同时,深挖引火汤组方原则和含义,思考对症疾病的病因病机,后广泛运用到肾阴不足、虚火上炎(水浅不养龙)和肾阳亏虚、虚火上越(水寒龙火飞)为病机基础的疾病上,都收到较佳效果,故特举不同病例,以证实效。
颈椎病案
袁某,男,50岁,农民,2022年3月25日初诊。有颈椎病史5年,因干活劳累后颈椎病发作,右臂疼痛无比,自述烧灼、刀割样疼痛,白天时而作痛,夜间尤甚,夜不能寐,连续数天。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口服止痛、营养神经药物数种,例如双氯芬酸钠、布洛芬、氨酚待因、甲钴胺、谷维素、维生素B1等,均未收良效,遂来中医门诊治疗。X线片检查显示:颈椎骨质增生、侧弯,二至五椎间孔狭窄。
诊断:颈椎病(相火妄动)。
治疗:滋阴降火,引火归元。
处方用引火汤加减:熟地黄90g,麦冬30g,天冬30g,巴戟天15g,茯苓15g,肉桂粉3g,黄柏15g,砂仁10g,牛膝30g,赤芍30g,白芷15g,细辛15g。3剂,水煎分3次服。剩余药渣加醋2两煎半小时,用纱布蘸药液外敷颈椎,早晚各1次,睡前半小时用该汤液泡脚。
二诊:刀割样疼痛完全消失,晚上隐隐作痛,但已不影响睡眠,白天活动自如,可以干农活。大便变稀,下午感觉有点乏力,吃完晚饭便有睡意。舌质淡红,苔薄不黄,脉数。原方减量后调整为:熟地黄45g,麦冬15g,天冬15g,巴戟天15g,茯苓15g,黄柏15g,砂仁10g,牛膝15g,白芷10g,黄芪30g,五味子10g,党参15g,山药20g 3剂,煎服方法如前。
3天后反馈:右臂疼痛明显缓解,偶有困重,其他症状消失,白天正常干农活,晚上正常睡觉。
三叉神经痛案
钱某,女,76岁。2023年4月20日初诊。自述清明时头痛开始发作,服药物无效后由子女送市级三甲医院神经内科治疗,诊断为三叉神经痛。予以卡马西平、氨酚待因、曲马多等治疗半个月,症状未缓解。伴失眠、饮食受阻、精神状态差。主治医生与神经外科会诊,建议做三叉神经阻断术,因考虑患者有高血压病史及年老体弱,家属放弃治疗,出院后寻求中医治疗。刻诊见患者身体消瘦,口干口苦,不思饮食,手抱头呻吟,不与人言,疼痛发作则痛不欲生,舌质红、舌面干燥,脉细数。
诊断:三叉神经痛(虚火上炎)。
治疗:降火止痛,引火归元。
处方用引火汤加减:熟地黄45g,川牛膝30g,赤芍30g,麦冬15g,天冬15g,巴戟天15g,茯苓15g,细辛10g,白芷15g,龙骨30g,牡蛎30g, 磁石30g,肉桂3g(冲服) 全蝎1.5g(冲服)。1剂,水煎分3次服。嘱其睡前半小时用二煎药液泡脚。并予以针灸治疗1次,选穴合谷、太冲、三阴交、头维、上关、太阳等穴。
二诊:发作时疼痛减轻、发作次数减少,安然入睡两小时,情绪好转,喜与人言。观其舌质红、少苔,脉细数。继续针刺治疗1次,原方继服3剂。
三诊:已基本正常,自感疲乏明显,乃壮火食气之原因,原方稍作加减,继服5剂。随访半年未发作。
高血压案
陈某,女,68岁,2022年12月12日初诊。主诉:头痛头晕3天。自述头痛头晕、头顶如火烧,浑身发热,失眠数日,伴心急烦躁、眼红眼干、口苦咽干,服用降压药无效。患者有高血压病史20年,平素口服降压药物,血压可控制在正常水平。查血压180/120mmHg,舌红少苔,脉弦数。
诊断:眩晕、高血压病(相火上炎)。
治疗:滋阴降火,清肝敛阳。
处方用引火汤加减:熟地黄45g,川牛膝30g,赤芍30g,麦冬15g,天冬15g,巴戟天15g,茯苓15g,栀子10g,知母10g,白芷15g,生地黄20g,龙骨30g,牡蛎30g。3剂,水煎分3次服。嘱其睡前半小时用二煎汤液及药渣泡脚。
二诊:查血压130/86mmHg,头痛头晕消失,可安然入睡,头顶烧灼感消失,口苦口干减轻,眼睛稍干,服药后疲乏明显,出现轻度腹泻。予以原方减量调整,去栀子、知母、生地黄,加黄芪30g、白术15g、山药20g。5剂,用法如前。
服药后随访:患者血压控制正常,头晕头疼症状再无发生,降压药物正常服用。
按 就引火汤本方组成来分析,该方以熟地黄为君药,用其滋腻黏稠之性补肾中之水、封上炎之火,麦冬、天冬为佐,滋阴液、补肾中精液,润肺生津,滑润脏腑,君臣并用,以旺水制火。巴戟天温肾缓和而不燥,徐徐温暖肾水,使水火相济而不助火。更有茯苓利水化浊、淡渗利湿,助巴戟天入肾以温、水火上下循环,互生互滋。后加肉桂,更有引火归元、温暖肾水加以封藏之意。打粉先服,可通下焦,打通水火之通道,使游离之火能降、寒水可温,真龙得藏。
以上三则病例虽然病名各不相同、发作症状各异,但究其缘由,都为肾水不足,肾中真阳游离于上,虚火灼伤所致。个别患者发作速度快、症状重,犹如雷霆万千,故又称雷龙之火。通过辨证论治,不难辨别其根本致病原因。临床应用时,可根据患者症状及病症加减变化,疼痛严重可加白芷、细辛、全蝎等;火势较重兼有君火者,可加知母、五味子、栀子、赤芍;加强收敛相火可加黄柏、砂仁、龙骨、牡蛎、鳖甲等;脾胃虚弱可加党参、白术、茯苓、山药。从临床效果来看,只要辨证准确,治疗顽疾亦能得心应手,效如桴鼓。中医治病求本,解决引起症状的根本原因,则病能安、症能除。

中医治疗气血虚证偏头痛的疗效观察

 (2019-12-17 07:49:36)[编辑][删除]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原发性头痛类型,主要临床症状为发作性中重度、搏动样的偏侧头痛,常持续4~72h,可伴有恶心、呕吐,发病者女性多于男性。部分患者即使经过治疗,但头痛发作控制效果不佳,甚至终身受其干扰,严重影响其生活和工作。流行病学显示,全球每年约有2.4亿人偏头痛发作,据统计我国偏头痛发病率约为9.3%。偏头痛属于中医学“头痛”“头风”“厥头痛”等范畴,其病因分为外感头痛、内伤头痛,其中内伤头痛有肝阳证、肾虚证、气血虚证、痰浊证、瘀血证5个证型。气血虚证偏头痛多由于脾胃虚弱,气血化源不足,致使营血亏虚,不能上荣于脑髓脉络而致头痛。在临床实践中,气血虚型偏头痛是中医临床较为常见的症候。因此,治疗本病的关键为益气活血、祛瘀止痛。大量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证实耳穴压豆治疗偏头痛不良反应小,疗效好,已被临床广泛应用。但临床应用耳穴压豆治疗偏头痛存在时间长、显效慢等问题。灸法具有温通经络、活血祛瘀的功效。代温灸膏为常用中药橡胶膏剂,用于穴位,热效应快,持续时间较长,有类似温灸升温效应,较艾灸舒适,其有效成分能迅速透皮控释,在血液中药物浓度能维持较长时间,有穴位透皮给药的药疗作用。本院神经内科对48例气血虚型偏头痛患者采用代温灸膏联合耳穴压豆法进行治疗,并与单纯耳穴压豆法进行对照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
对象: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本院中医特色治疗门诊就诊患者,西医诊断符合《国际头痛疾病分类(第2版)》(ICHD-)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头痛的诊断标准;气血虚证症候表现为头痛隐隐,缠绵不休,面色少华,头晕,心悸不宁,遇劳则重,失眠多梦,自汗气短,畏风,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或细弱;神经系统检查阴性,头颅CT、MRA检查无异常;治疗前1个月未服用其他防治偏头疼的药物或激素;年龄在18~70岁,愿意配合检查、治疗及疗效评定者;愿意加入本试验,并签订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严重心、肝、肾功能异常,高血压、脑血管疾病、头部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头痛;癫痫、抑郁症等精神疾病及妊娠、哺乳期妇女;对相关材料过敏患者。2017年12月1日至2018年5月31日,选择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患者9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男20例,女28例;年龄26~77岁,平均年龄(44.67±2.12)岁;病程10天~6年,平均病程(2.5±1.12)年。观察组:男18例,女30例;年龄24~76岁,平均年龄(47.16±2.21)岁;病程7天~5年,平均病程(2.29±1.15)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气血虚型偏头痛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使用防治偏头疼的药物。
对照组 采用耳穴压豆法进行治疗。方法:探棒在耳郭寻找对应区域敏感反应点(穴位),予75%乙醇棉签消毒耳郭,用镊子夹取王不留行籽耳穴贴,贴于压痛敏感反应点上。主穴:神门、皮质下、交感;配穴:脾、肝、肾,偏头痛取颞,伴前额痛取额、胃。操作要点:双耳同时贴王不留行籽耳穴贴,每周更换1次,教会患者按压,每日4~5次,每次按压2~3分钟,4周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治疗期间与患者保持联系,随时记录所出现的意外情况或不良反应。
观察组 采用代温灸膏联合耳穴压豆法进行治疗。方法:将代温灸膏用剪刀裁剪成0.5cm×0.5cm若干个,用探棒在耳郭寻找对应区域敏感反应点(穴位),予75%乙醇棉签消毒耳郭,将0.5cm×0.5cm代温灸膏贴敷于压痛敏感反应点上;在代温灸膏上贴上王不留行籽耳穴贴。取穴和按压方法、治疗时间及随访同对照组方法。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结束1个月及6个月后疗效比较,近期总有效率:对照组 79.2%;治疗组 91.7%。远期总有效率:对照组 72.9%;治疗组 87.5%。
讨论
中医认为,头痛的病因分为外感、内伤两类,这里主要讨论内伤头痛。内伤头痛辨证分型为肝阳证、肾虚症、气血虚证、痰浊证、瘀血证。先天禀赋不足,年老体衰,久病迁延不愈等都可造成气血两虚,气虚则不能行血,致使血流迟滞缓行,脉络血瘀痹阻,形成虚中挟瘀之证,痹阻头部脉络,故头痛久而不愈。故本病正气亏虚为本,血瘀头部,脉络受阻为标。耳与经络脏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体的十二正经都直接或间接地上达于耳,与耳相通。正如《灵枢•口问》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当人体发生病变时,经过经络传导作用,在耳郭相应区域会有所反应,表现为色泽、形态、压痛等改变。这些酸痛反应成为压痛点,刺激压痛点有防病治病的效果,所以,这些压痛点也称作耳穴。通过王不留行籽施压刺激耳穴,可以调整患者脏腑功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镇静止痛。本研究中的气血虚证偏头痛患者,选择的主穴为神门、皮质下、交感,配穴为脾、肝、肾、颞、额、胃。神门是镇痛的要穴;交感穴则可调节植物神经;额、颞可通络止痛;皮质下能调节大脑皮质的兴奋或抑制;脾、肾具有化生气血的作用,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肝穴以疏肝理气、活血通经。诸穴合用,起到通经活络、舒经止痛的功效。灸法是借助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经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作用,以达到治病防病的目的。代温灸膏在临床有广泛的应用,赵伟用其治疗肾绞痛,傅婷用其治疗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型,效果较好。其药物成分为:辣椒、肉桂、生姜、肉桂油,辅料为橡胶、松香、氧化锌、羊毛脂。其中辣椒、生姜有温中散寒,促进血液循环作用;肉桂有温中补肾、散寒止痛功能,肉桂油有温健脾胃的功效。诸药合用具有温通经脉、调和气血、散寒镇痛、扶正祛邪等功效。两者联合应用,代温灸膏热力持久,药物通过耳部穴位透皮吸收,耳穴压豆加强穴位刺激,舒适度更佳,疗效较好,达到补益气血,标本兼治的目的。本研究结果发现,两组近期及远期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本次研究样本量较少有关,但观察组在治疗后1个月和6个月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1.7%、87.5%,高于同时期的对照组,表明代温灸膏联合耳穴压豆治疗气血虚证偏头痛的临床效果较单纯耳穴压豆好。(朱恩兰 孙利华 吴彩英 傅根莲)

眉棱骨痛辨治

  中医治疗气血虚证偏头痛的疗效观察 (2018-01-06 07:56:03)[编辑][删除]
      眉棱骨痛,中医病名。是因经气不通致眉棱骨部或兼眼眶深部胀痛的眼病。该病名见于《眼科阐微》。在《儒门事亲》“头痛不止”中已有“攒竹痛俗呼为眉棱骨痛者”的记述,《证治要诀》将眉棱骨痛包括在“眼眶骨痛”内。本病可单侧出现,亦可双侧发生。多见于成年人,女性多于男性。本病类似于西医学之眶上神经痛。其病因较为复杂,可能与上呼吸道感染、鼻窦炎、神经衰弱、屈光不正或经期有关。

证治分类

(一) 风热上扰
症状:眉棱骨部疼痛,鼻塞,身热,恶风。舌红,苔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散邪止痛。
方药:驱风上清散加减。
常用药:柴胡、黄芩、白术、荆芥、枳壳、川芎、防风、羌活、独活、前胡、薄荷、桔梗、白芷、甘草、蔓荆子、葛根。
(二) 肝火上炎
症状:眉棱骨痛,眼胀痛,或有头晕目赤,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口苦咽干,小便短赤,大便干燥。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解郁通窍。
方药:洗肝散加减。
常用药:当归、生地、赤芍、菊花、木贼、蝉蜕、甘草、羌活、防风、川芎、苏木、红花、白蒺藜、青蒿、薄荷。
(三) 风痰上攻
症状:眉棱骨痛,甚则眼眶深部胀痛,白天症状较轻,暮后症状加重,头目眩晕,目喜闭,胸闷泛恶,纳食不香。舌红,苔薄白腻,脉弦滑。
治法:燥湿化痰,祛风止痛。
方药:防风羌活汤加减。
常用药:防风、羌活、细辛、川芎、半夏、半夏、白术、黄芩、南星、甘草、天麻、僵蚕。
(四) 肝血不足
症状:眉棱骨痛,羞明畏光,干涩,不欲睁眼,不能久视,妇女月经期间症状有加重趋势。舌质淡,苔薄,脉细弱。
治法:滋养肝血,温通目络。
方药:当归补血汤加减。
常用药:生地、熟地、当归、川芎、牛膝、防风、甘草、白术、天门冬、白芍、黄芪、桂枝、地龙。

其他疗法

1、针灸治疗:可取攒竹、鱼腰、丝竹空、阳白、太阳、风池等穴;全身取委中、承山、昆仑、解溪、阳陵泉等穴,均以泻法为主;亦可采用阳白透鱼腰、攒竹透丝竹空,捻转至局部有酸、胀、麻等得气感即止,留针10-15分钟,每日1次。
2、穴位注射:取2%普鲁卡因注射液,或2%利多卡因注射液0.5ml加维生素B12注射液0.5ml注射于攒竹穴。
3、理疗:于眶上切迹压痛处作射频温控热凝,或取艾叶、生姜适量炒热温熨。
  • 腊茶饮

    :附子半两,芽茶1大撮,白芷1钱,细辛半钱,川芎半钱,防风半钱,羌活半钱,荆芥半钱。功能主治:凡赤脉翳,初从上而下者,其病必连眉棱骨痛,或脑项痛,或半边头肿痛。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方出《医学纲目》卷十三,名见《东医宝鉴·外形篇》卷一方出《医学纲目》卷十三,名见《东医宝鉴·外形篇》卷一:方名:腊茶饮组成:附子半两,芽茶1大撮,白芷1钱,细辛半钱,川芎半钱,...

  • 一字轻金散

    nsn处方:藿香叶荆芥穗旋复花香白芷石膏末(细研)防风各15克川乌(两头尖者,去皮、尖,生用)7.5克天南星7.5克川芎15克草乌头4.5克制法:上十味,晒干,同捣为细末。功能主治:治偏正头风,眉棱骨痛,牵引两眼抽掣疼痛;或生翳膜,视物不明。用法用量:每服0.3~0.6克,食后用淡茶调下。摘录:《朱氏集验方》卷九《朱氏集验方》卷九引候佥方:组成:藿香叶半两,荆芥穗半两,旋覆花半两,香白芷半两,石...

  • 祛风清上散

    酒黄芩6克白芷4.5克羌活防风柴胡各3克川芎3.6克荆芥2.5克甘草1.5克功能主治:治风热上攻,眉棱骨痛。用法用量: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食后服。摘录:《证治准绳·类方》卷四引《医学统旨》《准绳·类方》卷四引《医学统旨》:方名:祛风清上散别名:祛风清上汤组成:酒黄芩2钱,白芷1钱,羌活1钱,防风1钱,柴胡梢1钱,川芎1钱2分,...

  • 防风羌活汤

    防风、羌活、半夏(姜制)、黄芩(酒洗)、天南星(姜制)、细辛、白术(土炒)、炙甘草、川芎各等分。制法:上药为粗末用法用量:水煎服。功能主治:《审视瑶函》卷三方之防风羌活汤主治眉棱骨痛及脑昏痛。《保命歌括》卷一方之防风羌活汤:处方:防风6分,羌活6分,枳壳6分,桔梗6分,川芎6分,白芍(酒炒)1钱,甘草(炙)4分,白茯苓7分,陈皮5分,半夏5分(汤洗7次),白术5分,荆芥5分。...

  • 加味柴胡汤

    首。《审视瑶函》卷三方之加味柴胡汤:处方:柴胡、酒黄芩、荆芥穗、制半夏、甘草、川芎、白芷、防风、前胡各等分,薄荷五片。制法:上药为粗末。上锉一剂。功能主治:《审视瑶函》卷三方之加味柴胡汤主治额角及眉棱骨痛。外症兼火,额角板骨及眉棱骨痛。用法用量:加生姜三片,水煎,食后服。加生姜3片,水2钟,煎至8分,食后服。摘录:《审视瑶函》卷三《症因脉治》卷二方之加味柴胡汤:处方:柴胡、黄芩、陈皮、甘草、栀子、...

  • 二乌散

    《医统》卷六十一:二乌散:处方:川乌、草乌(俱用童便浸,炒去毒)、细辛、羌活、黄芩、甘草各等分。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眉棱骨痛,兼有风病,风热二气,攻于太阳等经,头脑作痛。用法用量:每服2钱,茶清调下。摘录:《医统》卷六十一《青囊全集》卷上:组成:闹杨花5分,胡茄子1钱,姜黄1钱,麻绒1钱,生川1钱,草乌1钱。功效:接骨止痛。主治:一切取割铅码、枪子,硫黄消毒,火疮肉烂,挪...

  • 驱风上清散

    :酒黄芩6克白芷4.5克羌活防风柴胡梢各3克川芎3.6克荆芥2.4克甘草1.5克制法:上药为细末。功能主治:散风清热。治风热上攻,眉棱骨痛。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400毫升,煎取320毫升,食后服。摘录:《审视瑶函》卷三...

  • 水玉汤

    《杨氏家藏方》卷八:组成:半夏不拘多少(汤洗7次,切作片子)。主治:痰厥,眉棱骨痛不可忍者。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3钱,水1盏半,加生姜10片,煎至8分,去滓,食后温服。...

    • 芷芩散

      拼音:zhqínsn《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组成:白芷、酒黄芩各等分。主治:风热挟痰而致眉棱骨痛。用法用量:每服2钱,茶清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末。...

    • 加减辛夷散

      茶调散加辛夷仁1两,藁本1两,苍耳子1两,木通1两。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风热上壅,鼻流浊涕,或腥臭头昏,眉棱骨痛。用法用量:淡茶清调下。摘录:《得效》卷十...

    • 黄芩羌活汤

      防风1钱半,羌活1钱半,黄芩1钱2分,甘草1钱2分。功能主治:眉棱骨痛,外挟风寒,内成郁热,有兼痰湿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会约》卷六...

    • 羌乌散

      羌活细辛各3克川乌草乌(上二味俱用童便浸一宿)各3克酒芩炙草各1.5克制法:共为细末。功能主治:治风寒上攻,眉棱骨痛。用法用量:冲服。摘录:《病机沙篆》方出《丹溪心法》卷四,名见《准绳·类方》卷四:方名:羌乌散组成:川乌、草乌(二味童便浸,炒去毒)、细辛、羌活、黄芩、甘草各等分(1方有南星)。主治:风热与痰致眉眶痛。用法用量:茶清调服。制备方法:上为细...

    • 银翘辛夷汤

      叶9克荆芥6克薄荷3克桔梗6克生甘草3克丝瓜藤10克功能主治:散风清热解毒。治鼻渊。风热上乘,肺失宣利,热毒壅盛,熏蒸鼻窍,鼻流浊涕或黄脓涕,腥臭气秽,粘稠不易擤出,鼻塞不通,嗅觉不灵,头疼昏胀,眉棱骨痛,或发热微恶寒,舌质红苔黄,脉浮数。用法用量:水煎服。备注:方中银花、连翘清热解毒,与荆芥、桑叶、薄荷同用,疏散肺热,透达表邪;黄芩、山栀,清泻肺火,解毒凉血;辛夷入肺经而善通鼻窍;丝瓜藤性凉可化...

    • 青州白丸子

      白丸子别名:白丸子、青州白露丸组成:半夏(生用,白好者,水浸洗过)7两,川乌头(去皮脐,生用)半两,南星(生)3两,白附子(生)2两。主治:风痰所致的半身不遂,口眼斜,肢体麻木,痰涎壅盛,遗精,眉棱骨痛。男子、妇人半身不遂,手足顽麻,痰涎壅塞,及一切风,他药所不能疗者,小儿惊风,大人头风,洗头风,妇人血风。用法用量:初服5丸,加至15丸,生姜汤送下,不拘时候。如瘫痪风,以温酒送下20丸,每日3次...

    • 生地黄丸

      :生地黄、黄菊花、防风、枳壳、决明子、石决明、白芍药、茯神。生地黄甘菊防风枳壳决明子石决明白芍茯神制法:为末和丸。研末为丸。功能主治:《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二方之生地黄丸主治肝虚而致的眉棱骨痛。用法用量:每次9克,一日二次。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二方《杂病源流犀烛》卷九方之生地黄丸:组成:生地两半,黄耆两半,防风1两,鹿茸1两,茯神1两,远志1两,瓜蒌仁1两,黄芩1两...

    • 清热汤

      竹叶、大黄(酒蒸熟)、蒲黄、猪芩、甘草、赤茯苓。主治:赤浊,便血,血淋。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杏苑》卷五:方名:清热汤组成:防风5钱,羌活6钱,黄芩3钱,甘草7分。功效:疏风清热。主治:风热眉棱骨痛。用法用量:上(口父)咀。用水煎熟,食后温服。《会约》卷四:方名:清热汤组成:扁豆(炒,研)3钱,麦冬1钱半,石膏(生用)3钱,生地2钱,车前子1钱半,知母1钱,黄柏1钱,威参8钱,牛膝2钱。主治...

    • 药物组成:羌活10克,柴胡10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黄芩6克,法半夏6克,升麻6克,白芷12克,骨碎补12克,生甘草5克,香附10克,川芎15克。

      适应症:眉棱骨痛,西医称眶上神经痛。

      煎服法:上述诸药用水浸泡30分钟,再煎煮30分钟,每天1剂,日服2次。

      眼眶上缘眉棱骨疼痛,称为眉棱 骨痛,又称阳邪风证。主要表现眉棱 骨部疼痛或伴有额痛,眉棱骨压痛, 怕光喜暗,常欲闭目。相当于西医学 的眶上神经痛、额窦炎、眉棱骨炎、屈 光不正等。崔老师临床上把眉棱骨痛 分为以下三型辨证施治。

      一、风痰上扰型症见眉棱骨疼 痛伴前额痛,鼻流浊涕,羞明,晨起、 中午疼痛渐剧,午后则减,脉浮或浮 弦。治宜散风祛寒,化痰止痛。方用防 风羌活汤加减。药物组成:半夏、羌 活、防风、僵蚕、白芷、天麻、细辛、川 芎、白术、天南星、薄荷、甘草。加减: 鼻塞重者加辛夷、石菖蒲及路路通; 鼻塞流浊涕加苍耳子、黄芩、龙胆草 及皂角刺。

      病案举例:谭某,女,38岁。眉棱 骨痛1周,痛有定时,始于早晨,中午 尤甚,日落时减轻,晚上痛消,第2天 又重复出现,痛甚眼睑水肿,流泪羞 明,眩晕恶心,舌红苔腻,脉弦浮经 x线检查诊断为额窦炎。西医诊断: 额窦炎。中医诊断:眉棱骨痛。证属风 痰闭窍,清道壅塞。治宜祛风,化痰, 止痛。方用防风羌活汤加减。处方:防 风、羌活、天麻各10克,白芷15克,半 夏、黄芩各12克,川芎20克,细辛3 克,薄荷9克,甘草6克。每日1剂,水 煎取汁300毫升,分早晚2次服。10 天后复诊,疼痛减轻。嘱其继服10剂, 复诊时疼痛消失,拍x线片窦腔清 晰,停药,随访6个月未复发。

      鼻窦炎引起眉棱骨痛、疼痛减轻,晚上痛消,重复出现,牵扯额部、鼻根部胀病,伴鼻窍及眼部症状。中医学认为是由于风痰闭窍,清道壅塞或久病入络伤及骨髓所致。方中白芷、防风、羌活祛风散寒:天麻、半夏、南星化痰开窍:川芎、细辛散风活血,祛寒止痛;黄芩、薄荷辛凉苦寒清头明目,以制风药之温燥偏性。诸药协调共奏散风化痰止痛之功效。

      二、肝经郁热型症见眉棱骨刺痛,拒按,头痛,心烦失眠,目不能开,脉弦数。治宜清肝解热,散风通络。方用柴胡复生汤加减。药物组成:柴胡、黄芩、半夏、荆芥、防风、香附、夏枯草、薄荷、甘草。加减:胃呆纳少加炒神IIII、炒麦芽、炒谷芽、鸡内金;便秘加大黄、芒硝;疼痛难忍加川芎、白芷、菊花。

      病案举例:王某,男,26岁。右侧眉棱骨疼痛5天,伴有头晕,失眠,心烦,指按眶上神经孔处疼痛剧烈。舌质淡,苔白,脉弦数。经眼科检查双眼视力1.5,眼前节及眼底未见异常。西医诊断:眶上神经痛。中医诊断:眉棱骨痛。,证属肝经郁热。经络闭阻。治宜疏肝解热,祛风通络。方用柴胡复生汤加减。处方:柴胡、荆芥、夏枯草、防风各 10克,黄芩、半夏、香附各12克,白芷、蔓荆子、菊花各15克,川芎20克,甘草6克。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毫升,分早晚2次服。5天后复诊,眉棱骨疼痛减轻,失眠、心烦消失,继服原方5剂疼痛消失,停药。

      按:本例眉棱骨疼痛,头晕目眩,心烦失眠,脉弦数为肝经郁热之象。以柴胡复生汤加减清肝解热,取风类药物之性散郁结,通络导滞,祛风止痛。方中柴胡、黄芩、夏枯草、半夏及菊花清肝明目:荆芥、防风及白芷祛风散郁:佐以川芎、蔓荆子及香附活血止痛:甘调和诸药。木病虽不影响视力,但患者效,而采用清肝和解祛风止痛之法,每每取得较好疗效。

      三、肝肾不足型症见眉棱骨绵绵作痛,眼珠酸痛,羞明紧涩,多有黏性分泌物,咽干口燥,久视疲劳,甚者视物不清,头晕失眠,手足心热,心胸烦闷,腰膝酸软,舌红少津,脉数。治宜滋补肝肾。方用杞菊地黄丸加减。药物组成:熟地、五味子、枸杞子、山药、山茱萸、女贞子、车前子、泽泻、丹皮。加减:若心悸、失眠加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远志;手足心热、心胸烦闷加知母、黄柏;血虚者加当归、白芍、阿胶。

      病案举例:张某,男,48岁。眉棱骨痛,眼殊酸痛干涩1个月。伴有咽干口燥,久视疲劳,甚者视物不清,休息后减轻。舌红少津,脉数。西医诊断:眶上神经病。中医诊断:眉棱骨痛。证属肝肾阴虚,目睛失养。治宜补益肝肾。方用杞菊地黄丸加减。药物组成:白芍18克,枸杞子、熟地、菟丝子、山莱萸、当归各15克,五味子9 克,女贞子、制何首乌各12克,天冬、丹皮、车前子各10克,泽泻6克。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毫升,分早晚2 次服。10天后复诊,诸症减轻,服药 30剂,诸症消除。

      按:此疼痛多为隐痛,视久痛剧,并伴有眼内干涩,视物昏花。此类型多为年老体弱或病后体虚,亦可因长期阅读或近距离工作以致久视伤血.还可因经期产后阴血亏虚所致。肾精亏损,精不养髓,髓虚不能化生气血;肝血虚,目眶失去濡养;故出现眉棱骨及眼珠酸痛,眼目干涩,久视疲劳,视物不清等虚损之症。杞菊地黄丸化裁治愈本例药症相对,获效必然。 

    • 眉棱骨痛有“外感”和“内伤”之分

      眉棱骨处为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循行处,所以无论内、外伤,均与这两条经脉有关!因于“外感”者,是“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风寒、风热之邪外袭头面,经络不通故疼痛,病在足太阳经。"内伤"者,多与饮食失宜有关,病在胃经。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1202/dd1d1eedfdae43f2b361d08e4acb17f1_th.jpg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1202/4c7dfbc679954d5dad5b93d5209c5f29_th.jpg


      金元四大名医之一——李东垣,是“中医脾胃论”治法的创始人,他认为“脾胃不适,百

      百病由生”,直到当代治疗脾胃病仍然是以他的思想为主!

      李东垣《兰室秘藏》中记载有治疗眉棱骨痛的奇方,疗效颇佳,是治疗眉棱骨痛的专方。

      炙甘草6g 防风6g 羌活6g 酒黄芩3g

      全方具有祛风、清热、降浊之功,祛除头面之风、热、痰之邪气,恢复其“清灵”之性!

       

       

      《珍珠囊》言羌活:“太阳经头痛,去诸骨节疼痛”,足太阳经所致的头痛、眉棱骨痛都可以用羌活治疗。

       

      防风,祛除头面部风邪。炙甘草调和诸药,缓解药物苦寒之性。酒黄芩,祛除上焦邪热,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治疗胃热上扰。


    • 风热上扰型眉棱骨痛的证候表现是:眉骨疼痛,突然发生,压之痛甚,且疼痛走窜;可兼发热恶风,鼻塞流涕;舌红苔薄黄,脉浮而数。

      治疗方法:驱风上清散加减。可加蔓荆子、葛根、薄荷清利头目而止痛;鼻塞流涕明显者,加辛夷细辛以散邪开窍;热象明显者,可去羌活,以防温燥太过。

      病因病机:太阳主一身之表,其经脉经眉头之攒竹,风热外袭,上乘眼目,故而眉骨疼痛;疼痛走窜,乃风邪作祟;发热恶风、鼻塞流涕及舌脉表现均为风热在表之候。

      治则治法:疏风清热,散邪止痛。

      方用:驱风上清散加减。可加蔓荆子、葛根、薄荷清利头目而止痛;鼻塞流涕明显者,加辛夷、细辛以散邪开窍;热象明显者,可去羌活,以防温燥太过。

      出处:中医眼科学》·第十四章其他眼病(篇)·第六节眉棱骨痛(章)

      原文:风热上扰证证候:眉骨疼痛,突然发生,压之痛甚,且疼痛走窜;可兼发热恶风,鼻塞流涕;舌红苔薄黄,脉浮而数。辨证分析:太阳主一身之表,其经脉经眉头之攒竹,风热外袭,上乘眼目,故而眉骨疼痛;疼痛走窜,乃风邪作祟;发热恶风、鼻塞流涕

      治疗方法:防风羌活汤加减。可加天麻僵蚕以增祛风化痰之功;眩晕较甚者,加蒺藜、钩藤以息风定晕;目眩呕逆者,加牡蛎珍珠母、代赭石等以平肝降逆止呕。

      证候表现:眉骨疼痛,眼珠发胀,不愿睁眼;兼头晕目眩,胸闷呕恶;舌苔白,脉弦滑。

      病因病机:目为清阳之窍,风痰上犯,浊阴所乘,脉道阻塞,清阳不升,故而眉骨疼痛、眼珠发胀;风痰上逆,阳气阻隔,清气不能上达,故目不欲睁、头晕目眩;胸闷呕恶及舌脉表现均为风痰之候。

      治则治法:燥湿化痰,祛风止痛。

      方用:防风羌活汤加减。可加天麻、僵蚕以增祛风化痰之功;眩晕较甚者,加蒺藜、钩藤以息风定晕;目眩呕逆者,加牡蛎、珍珠母、代赭石等以平肝降逆止呕。

      出处:中医眼科学》·第十四章其他眼病(篇)·第六节眉棱骨痛(章)

      原文:风痰上犯证证候:眉骨疼痛,眼珠发胀,不愿睁眼;兼头晕目眩,胸闷呕恶;舌苔白,脉弦滑。辨证分析:目为清阳之窍,风痰上犯,浊阴所乘,脉道阻塞,清阳不升,故而眉骨疼痛、眼珠发胀;风痰上逆,阳气阻隔,清气不能上达,故目不欲睁、头晕目眩;胸闷呕恶及舌脉表现均为风痰之候。治法:燥湿化痰,祛风止痛。方药:防风羌活汤加减。可加天麻、僵蚕以增祛风化痰之功;眩晕较甚者,加蒺藜、钩藤以息风定晕;目眩呕逆者,加牡蛎、珍珠母、代赭石等以平肝降逆止呕。

    • 风痰上犯型眉棱骨痛的证候表现是:眉骨疼痛,眼珠发胀,不愿睁眼;兼头晕目眩,胸闷呕恶;舌苔白,脉弦滑。

    • 及舌脉表现均为风热在表之候。治法:疏风清热,散邪止痛。方药:驱风上清散加减。可加蔓荆子、葛根、薄荷清利头目而止痛;鼻塞流涕明显者,加辛夷、细辛以散邪开窍;热象明显者,可去羌活,以防温燥太过。

    • 治疗方法:防风羌活汤加减。可加天麻僵蚕以增祛风化痰之功;眩晕较甚者,加蒺藜、钩藤以息风定晕;目眩呕逆者,加牡蛎珍珠母、代赭石等以平肝降逆止呕。

      证候表现:眉骨疼痛,眼珠发胀,不愿睁眼;兼头晕目眩,胸闷呕恶;舌苔白,脉弦滑。

      病因病机:目为清阳之窍,风痰上犯,浊阴所乘,脉道阻塞,清阳不升,故而眉骨疼痛、眼珠发胀;风痰上逆,阳气阻隔,清气不能上达,故目不欲睁、头晕目眩;胸闷呕恶及舌脉表现均为风痰之候。

      治则治法:燥湿化痰,祛风止痛。

      方用:防风羌活汤加减。可加天麻、僵蚕以增祛风化痰之功;眩晕较甚者,加蒺藜、钩藤以息风定晕;目眩呕逆者,加牡蛎、珍珠母、代赭石等以平肝降逆止呕。

      出处:中医眼科学》·第十四章其他眼病(篇)·第六节眉棱骨痛(章)

      原文:风痰上犯证证候:眉骨疼痛,眼珠发胀,不愿睁眼;兼头晕目眩,胸闷呕恶;舌苔白,脉弦滑。辨证分析:目为清阳之窍,风痰上犯,浊阴所乘,脉道阻塞,清阳不升,故而眉骨疼痛、眼珠发胀;风痰上逆,阳气阻隔,清气不能上达,故目不欲睁、头晕目眩;胸闷呕恶及舌脉表现均为风痰之候。治法:燥湿化痰,祛风止痛。方药:防风羌活汤加减。可加天麻、僵蚕以增祛风化痰之功;眩晕较甚者,加蒺藜、钩藤以息风定晕;目眩呕逆者,加牡蛎、珍珠母、代赭石等以平肝降逆止呕。

  • 肝火上炎型眉棱骨痛的治疗方法有:洗肝散加减;可加白芷、细辛以散风利清窍;疼痛较甚者,加蔓荆子、夏枯草以泄热解郁止痛;热象明显者酌加牡丹皮、栀子、黄芩,以增清肝之效。

    治疗方法:洗肝散加减;可加白芷细辛以散风利清窍;疼痛较甚者,加蔓荆子、夏枯草以泄热解郁止痛;热象明显者酌加牡丹皮、栀子、黄芩,以增清肝之效。

    证候表现:眉棱骨、眼眶骨及前额骨皆痛,目珠胀痛,目赤眩晕;伴口苦咽干,烦躁不宁,胁肋胀痛,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病因病机:肝郁化火,循肝经上炎,攻冲头目,故出现眉棱骨、眼眶、前额多部位疼痛,目珠胀痛,目赤眩晕;全身症及舌脉表现均为肝火之候。

    治则治法:清肝泻火,解郁通窍。

    方用:洗肝散加减。可加白芷、细辛以散风利清窍;疼痛较甚者,加蔓荆子、夏枯草以泄热解郁止痛;热象明显者酌加牡丹皮、栀子、黄芩,以增清肝之效。

    出处:中医眼科学》·第十四章其他眼病(篇)·第六节眉棱骨痛(章)

    原文:肝火上炎证证候:眉棱骨、眼眶骨及前额骨皆痛,目珠胀痛,目赤眩晕;伴口苦咽干,烦躁不宁,胁肋胀痛,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辨证分析:肝郁化火,循肝经上炎,攻冲头目,故出现眉棱骨、眼眶、前额多部位疼痛,目珠胀痛,目赤眩晕;全身症及舌脉表现均为肝火之候。治法:清肝泻火,解郁通窍。方药:洗肝散加减。可加白芷、细辛以散风利清窍;疼痛较甚者,加蔓荆子、夏枯草以泄热解郁止痛;热象明显者酌加牡丹皮、栀子、黄芩,以增清肝之效。

  • 肝血不足型眉棱骨痛的证候表现是:眼眶微痛,目珠酸痛,不耐久视,目睫无力,羞明隐涩;可兼体倦神衰,健忘眠差;舌淡苔白,脉细。

    治疗方法:当归补血汤加减。可加黄芪、桂枝、地龙以益气温经通络;失眠多梦者加首乌藤、酸枣仁以养心安神。

    证候表现:眼眶微痛,目珠酸痛,不耐久视,目睫无力,羞明隐涩;可兼体倦神衰,健忘眠差;舌淡苔白,脉细。

    病因病机:肝血虚而循行目窍脉络之血亦亏乏,头目无所养,故有眼眶、目珠微痛酸楚不适;目得血而能视,肝血亏损,因此不耐久视,目睫无力,羞明隐涩;体倦神衰、健忘眠差及舌脉表现均为肝血不足之候。

    治则治法:滋养肝血,温通目络。

    方用:当归补血汤加减。可加黄芪、桂枝、地龙以益气温经通络;失眠多梦者加首乌藤、酸枣仁以养心安神。

    出处:中医眼科学》·第十四章其他眼病(篇)·第六节眉棱骨痛(章)

    原文:肝血不足证证候:眼眶微痛,目珠酸痛,不耐久视,目睫无力,羞明隐涩;可兼体倦神衰,健忘眠差;舌淡苔白,脉细。辨证分析:肝血虚而循行目窍脉络之血亦亏乏,头目无所养,故有眼眶、目珠微痛酸楚不适;目得血而能视,肝血亏损,因此不耐久视,目睫无力,羞明隐涩;体倦神衰、健忘眠差及舌脉表现均为肝血不足之候。治法:滋养肝血,温通目络。方药:当归补血汤加减。可加黄芪、桂枝、地龙以益气温经通络;失眠多梦者加首乌藤、酸枣仁以养心安神。

  • 主治:头痛、偏头痛、眉棱骨痛、三叉神经痛等,中医辨证属风热 型,症见恶风发热,面目发红,咽干 口渴,便秘尿赤,舌质红,苔黄,脉 浮数。

  • 处方:白芍、白蒺藜各12克, 菊花、防风、羌活、黄芩各9克,甘 草6克。

    加减:面色潮红,手足心烦热 者,去黄芩,加生地12克;痛处 崮定不移,刺痛,舌暗有瘀斑者, 加茺蔚子9克,牛膝、稀签草各12 克。每口1剂,水煎分3次 服。功效:祛风,清热,止痛。


  • 病机
    丹溪曰眉棱骨痛厉风热与痰类,头风痛作风痰处。

    或云眉骨痛有二,眼属肝,有肝虚而痛,才见光明则眉骨痛甚,宜服生地黄丸。有眉棱痛目不能开,昼静夜剧,宜导痰丸汤之类入茅茶,二陈汤吞青州白丸子亦效。

    甫见眉骨痛者,多是肝火上炎,怒气甚者多有此病。其谓风证,亦火之所致,热甚生风是也。大抵抑肝火,有风痰则兼而治之。

     

    药方
    洗肝散 治眉棱眼眶骨痛不可忍。(方见目门。)

    二陈汤(方见痰门。)

    (东垣)选奇方 治眉骨痛甚。

    防风 羌活 黄芩 甘草(各一钱)

    上水盏半煎八分,食后温服。

    防风羌活汤 治眉棱痛,而风寒痰湿宜此。

    防风 羌活 细辛 黄芩 南星 半夏 白术 甘草

    上等分为粗末,每服四钱,水盏半煎八分温服。

    (丹溪)黄芩白芷散 治眉棱风热痛。

    黄芩(酒洗,二钱) 白芷(一钱)

    上为细末,食后临卧,清茶调下。

    二乌散 治眉棱骨痛,兼有风病亦此。

    川乌 草乌(俱用童便浸,炒去毒。) 细辛 羌活 黄芩 甘草(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茶清调下。


  • 眉棱眶痛或羞明,无非痰与风热甚。

    风痰眉心痛者,二陈汤吞青州白丸子。眉棱骨痛,连目不可开、昼静夜剧、身重者,导痰汤。湿痰眉眶骨痛、体重者,芎辛汤合导痰汤,加川乌、白术。寒湿,芎辛汤,加川乌、附子、姜、桂、南星。风热眉棱骨痛甚者,古防风汤加酒黄芩;风虚,加川乌、草乌、细辛,或金枣丹。血虚挟风,羞明、眉眶痛甚者,生熟地黄丸,或四物汤,加羌、防;气虚挟风,安神汤。通用谢传点眼丹、搐鼻药。

    治眉棱骨痛方

     (2018-01-06 08:03:29)[编辑][删除]

    眉棱骨痛为症状名。是指以攒竹穴处为主的眉棱骨部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见《丹溪心法》卷四。眉棱骨痛又名眉框痛、眼框骨痛。

    治疗眉棱骨痛的方剂如下:

    • 腊茶饮

      处方:附子半两,芽茶1大撮,白芷1钱,细辛半钱,川芎半钱,防风半钱,羌活半钱,荆芥半钱。功能主治:凡赤脉翳,初从上而下者,其病必连眉棱骨痛,或脑项痛,或半边头肿痛。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方出《医学纲目》卷十三,名见《东医宝鉴·外形篇》卷一方出《医学纲目》卷十三,名见《东医宝鉴·外形篇》卷一:方名:腊茶饮组成:附子半两,芽茶1大撮,白芷1钱,细辛半钱,川芎半钱,...

    • 一字轻金散

      处方:藿香叶荆芥穗旋复花香白芷石膏末(细研)防风各15克川乌(两头尖者,去皮、尖,生用)7.5克天南星7.5克川芎15克草乌头4.5克制法:上十味,晒干,同捣为细末。功能主治:治偏正头风,眉棱骨痛,牵引两眼抽掣疼痛;或生翳膜,视物不明。用法用量:每服0.3~0.6克,食后用淡茶调下。摘录:《朱氏集验方》卷九《朱氏集验方》卷九引候佥方:组成:藿香叶半两,荆芥穗半两,旋覆花半两,香白芷半两,石...

    • 二乌散

      《医统》卷六十一:二乌散:处方:川乌、草乌(俱用童便浸,炒去毒)、细辛、羌活、黄芩、甘草各等分。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眉棱骨痛,兼有风病,风热二气,攻于太阳等经,头脑作痛。用法用量:每服2钱,茶清调下。摘录:《医统》卷六十一《青囊全集》卷上:组成:闹杨花5分,胡茄子1钱,姜黄1钱,麻绒1钱,生川1钱,草乌1钱。功效:接骨止痛。主治:一切取割铅码、枪子,硫黄消毒,火疮肉烂,挪...

    • 防风羌活汤

      方之防风羌活汤:组成:防风、羌活、半夏(姜制)、黄芩(酒洗)、天南星(姜制)、细辛、白术(土炒)、炙甘草、川芎各等分。制法:上药为粗末用法用量:水煎服。功能主治:《审视瑶函》卷三方之防风羌活汤主治眉棱骨痛及脑昏痛。《保命歌括》卷一方之防风羌活汤:处方:防风6分,羌活6分,枳壳6分,桔梗6分,川芎6分,白芍(酒炒)1钱,甘草(炙)4分,白茯苓7分,陈皮5分,半夏5分(汤洗7次),白术5分,荆芥5分。...

    • 祛风清上散

      处方:酒黄芩6克白芷4.5克羌活防风柴胡各3克川芎3.6克荆芥2.5克甘草1.5克功能主治:治风热上攻,眉棱骨痛。用法用量: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食后服。摘录:《证治准绳·类方》卷四引《医学统旨》《准绳·类方》卷四引《医学统旨》:方名:祛风清上散别名:祛风清上汤组成:酒黄芩2钱,白芷1钱,羌活1钱,防风1钱,柴胡梢1钱,川芎1钱2分,...

    • 羌乌散

      处方:羌活细辛各3克川乌草乌(上二味俱用童便浸一宿)各3克酒芩炙草各1.5克制法:共为细末。功能主治:治风寒上攻,眉棱骨痛。用法用量:冲服。摘录:《病机沙篆》方出《丹溪心法》卷四,名见《准绳·类方》卷四:方名:羌乌散组成:川乌、草乌(二味童便浸,炒去毒)、细辛、羌活、黄芩、甘草各等分(1方有南星)。主治:风热与痰致眉眶痛。用法用量:茶清调服。制备方法:上为细...

    • 水玉汤

      《杨氏家藏方》卷八:组成:半夏不拘多少(汤洗7次,切作片子)。主治:痰厥,眉棱骨痛不可忍者。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3钱,水1盏半,加生姜10片,煎至8分,去滓,食后温服。...

    • 芷芩散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组成:白芷、酒黄芩各等分。主治:风热挟痰而致眉棱骨痛。用法用量:每服2钱,茶清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末。...

    • 驱风上清散

      处方:酒黄芩6克白芷4.5克羌活防风柴胡梢各3克川芎3.6克荆芥2.4克甘草1.5克制法:上药为细末。功能主治:散风清热。治风热上攻,眉棱骨痛。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400毫升,煎取320毫升,食后服。摘录:《审视瑶函》卷三...

    • 黄芩羌活汤

      处方:防风1钱半,羌活1钱半,黄芩1钱2分,甘草1钱2分。功能主治:眉棱骨痛,外挟风寒,内成郁热,有兼痰湿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会约》卷六...

    • 加减辛夷散

      处方:茶调散加辛夷仁1两,藁本1两,苍耳子1两,木通1两。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风热上壅,鼻流浊涕,或腥臭头昏,眉棱骨痛。用法用量:淡茶清调下。摘录:《得效》卷十...

    • 加味柴胡汤

      首。《审视瑶函》卷三方之加味柴胡汤:处方:柴胡、酒黄芩、荆芥穗、制半夏、甘草、川芎、白芷、防风、前胡各等分,薄荷五片。制法:上药为粗末。上锉一剂。功能主治:《审视瑶函》卷三方之加味柴胡汤主治额角及眉棱骨痛。外症兼火,额角板骨及眉棱骨痛。用法用量:加生姜三片,水煎,食后服。加生姜3片,水2钟,煎至8分,食后服。摘录:《审视瑶函》卷三《症因脉治》卷二方之加味柴胡汤:处方:柴胡、黄芩、陈皮、甘草、栀子、...

    • 银翘辛夷汤

      叶9克荆芥6克薄荷3克桔梗6克生甘草3克丝瓜藤10克功能主治:散风清热解毒。治鼻渊。风热上乘,肺失宣利,热毒壅盛,熏蒸鼻窍,鼻流浊涕或黄脓涕,腥臭气秽,粘稠不易擤出,鼻塞不通,嗅觉不灵,头疼昏胀,眉棱骨痛,或发热微恶寒,舌质红苔黄,脉浮数。用法用量:水煎服。备注:方中银花、连翘清热解毒,与荆芥、桑叶、薄荷同用,疏散肺热,透达表邪;黄芩、山栀,清泻肺火,解毒凉血;辛夷入肺经而善通鼻窍;丝瓜藤性凉可化...

    • 选奇汤

      处方:炙甘草(夏月生用)羌活防风各9克酒黄芩3克(冬月不用。如能食是热,倍加之)制法:上药哎咀。功能主治:治风热上犯,眉棱骨痛不可忍,或头目眩晕。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食后服。摘录:《兰室秘藏》卷上...

    • 青州白丸子

      白丸子别名:白丸子、青州白露丸组成:半夏(生用,白好者,水浸洗过)7两,川乌头(去皮脐,生用)半两,南星(生)3两,白附子(生)2两。主治:风痰所致的半身不遂,口眼斜,肢体麻木,痰涎壅盛,遗精,眉棱骨痛。男子、妇人半身不遂,手足顽麻,痰涎壅塞,及一切风,他药所不能疗者,小儿惊风,大人头风,洗头风,妇人血风。用法用量:初服5丸,加至15丸,生姜汤送下,不拘时候。如瘫痪风,以温酒送下20丸,每日3次...

    • 清热汤

      竹叶、大黄(酒蒸熟)、蒲黄、猪芩、甘草、赤茯苓。主治:赤浊,便血,血淋。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杏苑》卷五:方名:清热汤组成:防风5钱,羌活6钱,黄芩3钱,甘草7分。功效:疏风清热。主治:风热眉棱骨痛。用法用量:上(口父)咀。用水煎熟,食后温服。《会约》卷四:方名:清热汤组成:扁豆(炒,研)3钱,麦冬1钱半,石膏(生用)3钱,生地2钱,车前子1钱半,知母1钱,黄柏1钱,威参8钱,牛膝2钱。主治...

    • 生地黄丸

      :生地黄、黄菊花、防风、枳壳、决明子、石决明、白芍药、茯神。生地黄甘菊防风枳壳决明子石决明白芍茯神制法:为末和丸。研末为丸。功能主治:《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二方之生地黄丸主治肝虚而致的眉棱骨痛。用法用量:每次9克,一日二次。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二方《杂病源流犀烛》卷九方之生地黄丸:组成:生地两半,黄耆两半,防风1两,鹿茸1两,茯神1两,远志1两,瓜蒌仁1两,黄芩1两...

    • 芎辛导痰汤

      壳(麸炒)、甘草各一钱。川芎1钱半,细辛1钱半,南星1钱半,陈皮(去白)1钱半,茯苓1钱半,半夏2钱,枳实(麸炒)1钱,甘草1钱。功能主治:《奇效良方》卷二十四方芎辛导痰汤主治痰厥头痛,由风痰而致眉棱骨痛,连于目不可开,昼静夜剧者。用法用量:上作1服。水2钟,加生姜7片,煎至1钟,食后服。《证治准绳·类方》卷四方之芎辛导痰汤:处方:川芎细辛南星陈皮(去白)茯苓各4.5克半夏6克枳实(麸炒)甘草各3...

    • 头风痛丸

      ,浸渍20分钟,取上清液,滤过,挥去乙醚,残渣加乙醇3ml使溶解。取醇液1ml,加7%盐酸羟胺的甲醇溶液与20%氢氧化钾的甲醇溶液各2滴,置水浴上微热,冷却后,加盐酸溶液(6mol/L)使成酸性,滤过,滤液加三氯化铁试液1~2滴,显紫红色。检查: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8页)。功能与主治:祛风止痛。用于偏头痛,眉棱骨痛,额窦炎。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6~9g,一日2次。贮藏:密闭,防潮。...

    • 达原散

      能开达膜原,辟秽化浊。主治瘟疫或疟疾邪伏膜原,先憎寒而后发热,继之但热而不憎寒,或昼夜发热,日晡益甚,头疼身痛,脉数。用法用量:水煎服。运用:如胁耳聋,寒热,呕而口苦,此邪热溢于少阳经,加柴胡一钱;腰背项痛,此邪热溢于太阳经,加羌活一钱;目痛,眉棱骨痛,眼眶痛,鼻干不眠,此邪热溢于阳明经,加葛根一钱。方解:方中槟榔、厚朴、草果开达膜原,辟秽化浊;知母滋阴;芍药和血;黄芩清热;甘草调中。诸药合用,...

    • 达原丸

      煎服。功能主治:功能开达膜原,辟秽化浊。主治瘟疫或疟疾邪伏膜原,先憎寒而后发热,继之但热而不憎寒,或昼夜发热,日晡益甚,头疼身痛,脉数。运用:如胁耳聋,寒热,呕而口苦,此邪热溢于少阳经,加柴胡一钱;腰背项痛,此邪热溢于太阳经,加羌活一钱;目痛,眉棱骨痛,眼眶痛,鼻干不眠,此邪热溢于阳明经,加葛根一钱。方解:方中槟榔、厚朴、草果开达膜原,辟秽化浊;知母滋阴;芍药和血;黄芩清热;甘草调中。诸药合用,...

    • 消风化痰汤

      附子1钱,淮木通1钱,甘草2分。主治:风热郁结,痰注不散,致生结核,或生项侧,在颈、在臂、在身,肿者。用法用量:加生姜5片,水煎,食后服。制备方法:上锉1剂。用药禁忌:忌食煎炒热物。《杏苑》卷六:方名:消风化痰汤组成:川乌1钱(童便浸炒),白术1钱5分,羌活1钱,细辛5分,甘草5分,黄芩7分(酒浸)。主治:风热夹痰,眼眶眉棱骨痛,眼不可开,昼静夜剧。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水煎8分,食后热服。...

    • 二陈白丸

      处方:二陈汤、青州白丸子。功能主治:眉心眉棱骨疼;及臂,或麻木,或战掉。用法用量:服2陈汤,吞青州白丸子。摘录:《普济方》卷八十五引《仁存方》...

    • 上清散

      硝各半两,薄荷叶、乳香、没药各一钱,冰片半钱。川芎郁金芍药荆芥穗薄荷叶芒消各15克乳香没药各3克脑子1.5克制法:上药为细末。用法用量:每用一字,搐鼻。功能主治:《御药院方》卷一方之上清散主治头眉棱骨痛,眼痛。眼痛不可忍者。摘录:《御药院方》卷一《丹溪心法》卷四方之上清散:处方:川芎、薄荷、荆芥穗各半两,芒硝、石膏、桔梗各一两(或加冰片三分)。制法:为细末用法用量:每次一字,口含水搐鼻。功能主...

    • 达原饮

      哺益甚,头疼身痛,其时邪在伏脊之前、肠胃之后,舌上白苔,甚则如积粉满布无隙。用法用量:水煎服。用水200毫升,煎至160毫升。午后温服。运用:如胁耳聋,寒热,呕而口苦,此邪热溢于少阳经,加柴胡一钱;腰背项痛,此邪热溢于太阳经,加羌活一钱;目痛,眉棱骨痛,眼眶痛,鼻干不眠,此邪热溢于阳明经,加葛根一钱。胁痛耳聋,寒热往来,呕而口苦,加柴胡3克;腰背项痛,加羌活3克;目痛、眼眶痛,鼻干不眠,加干葛3...

    • 天麻饼子

      钱,川乌(汤泡,去皮)5钱,薄荷5钱,甘松5钱,防风5钱,白芷5钱,白附子(去皮)5钱,雄黄3钱,全蝎3钱。主治:因风火湿痰上攻及杨梅疮毒所致头;兼治头目昏眩,项背拘急,肢体烦痛,肌肉蠕动,耳哨蝉鸣,鼻塞多嚏,皮肤顽麻,瘙痒瘾疹;又治妇人头风作痛,眉棱骨疼,牙齿肿痛,痰逆恶心。用法用量:每服20-30饼,食后细嚼,葱头汤送下;属火热痰痛者,茶汤送下。甚者日进2服。制备方法:上为细末,寒食面打糊捣...

    • 洗眼方

      方名:洗眼方组成:皮消1两,杏仁(去皮尖)3分,铜绿3分,明矾3分,侧柏叶3钱,甘菊花3钱,桑白皮5钱。主治:内障,外障,暴赤眼,眵泪,昏花,翳膜。用法用量:河水5碗,煎至2大碗,置铜盆内,洗眼及眉棱骨、两太阳,涕出即爽然矣。日夜不拘次数。1服冬可半月,夏10日。《准绳·幼科》卷一:方名:洗眼方组成:黄连、秦皮、灯心、大枣各等分。主治:婴孩胎受热毒,生下两目不开。用法用量:上用竹筒...

    • 茵陈散

      苓1两。制备方法:上为散。《得效》卷十:方名:茵陈散组成:香薷散加茵陈。主治:感冒,自汗面垢,脉微头。用法用量:3根葱白5寸,生姜3片,同煎,热服。《普济方》卷四十六引《经验良方》:方名:茵陈散组成:北细辛3钱,茵陈穗1两,石膏(火煅红,候冷研入)1两,川芎1两。主治:一切头风,牙关紧急,眉棱骨痛,鼻塞清涕,眼旋屋转,耳作蝉声。用法用量:每服2钱,茶沸汤点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普济方》卷六十...

    • 玉液汤

      肾关,不使水饮急于下趋也。《医学入门》卷六方之玉液汤:组成:半夏四钱,生姜十片。用法用量:水煎,入沉香磨水一呷,温服。功能主治:《医学入门》卷六方之玉液汤主治七情气郁生痰,上逆头目眩晕,心嘈怔悸,眉棱骨痛。《圣济总录》卷六十五方之玉液汤:处方:天南星(炮)半夏(汤洗七遍,去滑)各30克制法:上二味,粗捣筛。功能主治:《圣济总录》卷六十五方之玉液汤功在去痰涎,利胸膈。治咳嗽。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

    • 丹溪曰眉棱骨痛厉风热与痰类,头风痛作风痰处。

      或云眉骨痛有二,眼属肝,有肝虚而痛,才见光明则眉骨痛甚,宜服生地黄丸。有眉棱痛目不能开,昼静夜剧,宜导痰丸汤之类入茅茶,二陈汤吞青州白丸子亦效。

      甫见眉骨痛者,多是肝火上炎,怒气甚者多有此病。其谓风证,亦火之所致,热甚生风是也。大抵抑肝火,有风痰则兼而治之。

       

      药方
      洗肝散 治眉棱眼眶骨痛不可忍。(方见目门。)

      二陈汤(方见痰门。)

      (东垣)选奇方 治眉骨痛甚。

      防风 羌活 黄芩 甘草(各一钱)

      上水盏半煎八分,食后温服。

      防风羌活汤 治眉棱痛,而风寒痰湿宜此。

      防风 羌活 细辛 黄芩 南星 半夏 白术 甘草

      上等分为粗末,每服四钱,水盏半煎八分温服。

      (丹溪)黄芩白芷散 治眉棱风热痛。

      黄芩(酒洗,二钱) 白芷(一钱)

      上为细末,食后临卧,清茶调下。

      二乌散 治眉棱骨痛,兼有风病亦此。

      川乌 草乌(俱用童便浸,炒去毒。) 细辛 羌活 黄芩 甘草(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茶清调下。

           太阳经、阳明经头痛。我建议你吃川芎茶调散加减。我建议你吃汤药:疏风止痛。川芎、荆芥穗、防风、辛夷花、葛根、柴胡、白芍、白芷、羌活、甘草、细辛、防风、薄荷叶。就用这些加减治疗。

分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