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施今墨:学术成就镌医史品格风范驻人间

(2023-08-03 04:00:35)



德高艺精的荆楚名医蒋玉伯

 (2023-09-15 03:47:38)[编辑][删除]

“年龄有老学无老,健在不休死后休。”他常说:“治病之法,有虚实寒热、气血上下之分,透得其情,按脉审证,依法立方,则治一病之法,可以旁通治诸疾,故方贵简约则熟练而力专,繁多而散漫而力薄矣!”常“针药相济”,速取奇效。如胃痛病者取足三里、梁丘;心脏病者取神门、通里;咳喘、胸痛者取太渊、鱼际、孔最;肝区痛者取行间,配阳陵泉;脾区胀痛者取阴陵泉;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者取巨虚、上廉;小肠痛者取巨虚、下廉;膀胱病,小腹偏肿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者取委中;肾脏绞痛者取涌泉配肾俞等。上述疗法应用于临床,均取得较好的疗效。
蒋玉伯常以单方单药取效、药廉力专。如他用白蔹以治疗妇女阴中肿痛,赤白带下;用慈菇以治恶疮肿块,内服外敷均可;木鳖子煎水熏洗内外痔、脱肛、痔漏、红肿流脓,收效颇捷;玉簪花根捣汁敷治乳痛等,用之颇验。
蒋玉伯曾治疗一妇人,年二十八,患吐血症,历三日不止。每天吐血半痰盂。邀请德国医生克立氏诊治,用药内服、注射毫无效验。患者人事不省,于是辞去不诊,后经蒋玉伯诊断,望其色如黄表纸,胸置冰囊,头戴冰帽,目不识人。诊其脉洪大,尚微有力,知系邪火扰动血分,吐虽多尚未至于脱,宜用凉血降火行瘀之剂,使瘀与热从下窍出,而血自不上逆。方用生地黄、麦冬、杭芍、广三七、大黄末。令除去冰囊冰帽,药煎成后,将三七、大黄分2次随药冲服,一服稍安,二服即止。次日复诊,病者即能抬头道谢。又于前方去大黄末加龟板、炒阿胶、炒黄柏,连服5剂而愈。
又治国际友人马某,女,48岁,患心绞痛,心痛时发热,汗出,卧床不起,诊其脉左寸口涩,右关弦数,此为心血不足,邪火内燔所致。《金匮翼》卷六中有云:“心主诸阳,又主心血,是因邪而阳气郁伏,过于热者痛”。诊为热厥心痛,治以养血凉血、清热止痛之法,并以针刺,以速其效。先泻通里,补神门、间使,应针而安,拟失笑散加生地黄、牡丹皮、菖蒲、远志、当归,少佐川连等药,服3剂其痛已止,可下床游玩,经短期治疗,有显著效果。

“成功的科学家往往是兴趣广泛的人,他们的独创精神可能来自他们的博学。”
“妙手回春救世人有生难忘,著作流传使后代受益犹生。”

汪逢春:淡泊名利的泊庐书斋主人

 (2023-08-22 03:58:26)[编辑][删除]

摘自2023-8-21中国中医药报
吴中云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汪逢春(1884—1949)。

汪逢春先生的墨宝。
汪逢春是近代北京四大名医之一,与施今墨、孔伯华、萧龙友齐名,但关于汪逢春生平业绩的文献记载却较少。笔者根据有关文献资料及所收集到的汪逢春的生平轶事写成此文,愿能使读者对这位济世名医有一概略的了解。
吴中学医 京城悬壶
汪逢春(1884—1949),名朝甲,号凤椿,出生于江苏苏州的名门望族。自古吴中多名医,汪逢春幼年求学于吴中名医艾步蟾老先生的门下,他学习十分刻苦,“精究医学,焚膏继晷,三更不辍”。学业完成之后,汪逢春又博览群书,虚怀深求,成为“儒而医”的博学之士。
那个年代,江南医家在学成之后,往往要到北京、上海这样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谋求发展。汪逢春也选择了北上的行医道路。
20多岁的汪逢春告别江南故土,来到京城,在北京开业行医,一待就是40载。他以精深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在北京中医界享有盛望,被誉为京城四大名医之一。他还举办医学讲习会、中药讲习所,培养了不少中医药人才。
汪逢春一直过着简朴淡泊的生活。他认为,行医者应该树立求实精神,不可追求虚饰。他还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泊庐”,以此来表达自己淡泊名利、不求闻达的情操。汪逢春的医案集,亦名为《泊庐医案》。
汪逢春辞世已经70多年了,他为中医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他的道德风范依然熠熠生辉。
回春妙手 普济苍生
汪逢春医术高超,对于内科病、时令病、肠胃病、湿温病以及妇科诸证尤为擅长。他诊疾论病时,讲求“法于古而不泥于古”,既循规于前人的医理,又注重气候水土变化和患者的体质特点。一些“奇变百出”的疑难病证,经其他医生诊治无效的,汪逢春也能临之自若,妙手回春。他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还表现出对患者极端负责任的高尚医风医德。
有一5岁男孩,全身浮肿,腹部胀大,咳嗽气促,呼吸时痰声如锯。男孩病在肺、脾、胃三经,并将危及心肾。汪逢春在20多天的时间里为男孩施以17诊,先肃降化痰,舒其肺气;继而通其二便,消其浮肿;再经运脾化湿和胃,终于使患儿转危为安。
对于怀孕下痢的治疗,是汪逢春医术之一绝。怀孕下痢自古是难治之症,其难点不在于下痢难治,而在于胎儿易堕。汪逢春采用疏调和中之法,既治痢又安胎,收两全其美之功效。有一位25岁的女士,怀孕6个月,胎动不安,下痢色赤,证属风寒湿热侵犯肠胃。汪先生以佛手花、木香、厚朴花各3克,配合苏梗、白术等,理气化滞而不妨碍胎气,反因气机得畅而获安胎之效。该女士服药三副后,下痢止而胎动安。汪逢春真可谓回春妙手。由此案例可窥见汪逢春医术高妙之一斑。
琼岛春荫 师生情深
汪逢春既是一位济世名医,也是一位中医教育家,为培养中医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他创办的国医职业分会、医学讲习会、中药讲习所里,汇聚了当时北京中医界的众多青年精英。
我的父亲吴兆祥自施今墨先生所办的华北国医学院毕业后不久,就参加了汪逢春先生的医学讲习会,成为讲习会的第一班学员。同为第一班学员的有赵绍琴、谢子衡、李鼎铭、刘琪、刘鸿诂、张百塘、于傅岩、秦厚生、岳中谦、冯仰曾、吴拱贤、孙云生等人。其中,李鼎铭、岳中谦等人也是自华北国医学院毕业后,来参加医学讲习会的。拜多位名家为师,博采众家之长,是当时中医界的风尚。赵绍琴也曾先后受业于瞿文楼、韩一斋、汪逢春三位名师。汪逢春定期对学生进行指导。他曾在荀慧生的住宅中为学生讲课,每周一、三、五上课,讲《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经典著作,还指导学生讨论病例,听课的学生有20多人。
汪逢春不仅向学生传授精深的医术,而且与学生建立了深厚的师生之谊。时逢假日,汪逢春常携众弟子一同登上北海琼岛。在琼岛上的揽翠轩中,汪逢春一边与弟子们举杯共酌,欢言畅语,一边为他们阐释医理的真谛。有时,汪逢春还与弟子共乘一舟,荡漾于太液池的碧波之上。师生同游的快乐,春风化雨般的教诲,给学生们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我的父亲晚年时,仍时时回忆起自己的老师汪逢春。一次,父亲在整理一位妊娠恶阻患者的医案时,情不自禁地写道:“这种妊娠恶阻病,我们先师汪逢春在世时,是药到病除……”



摘自2023-8-17中国中医药报
韩晓雯 中国国家博物馆

《植物名实图考》(清同治丙寅山西太原府刻本),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藏。
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的中国医学史展厅中,展陈有一部附有精美插图的清代线装书《植物名实图考》。这部书共八函,前四函为《植物名实图考》(38卷),后四函22册为《植物名实图考长编》(22卷),为清同治丙寅(公元1866年)山西太原府刻本。
这部书的作者是吴其濬(1789年—1847年),河南固始人,出身于世家望族,其祖、父、兄皆进士及第,他本人更是在28岁那年参加殿试,考中进士一甲第一名,是有清一代河南省唯一的状元。
吴其濬先后担任鸿胪寺卿、翰林院修撰、内阁大学士、兵部右侍郎、江西学政使、湖北按察使、湖广总督、湖南巡抚、云南巡抚、云贵总督、福建巡抚、山西巡抚等,有“宦迹半天下”之称。这位身居高位的状元,人生看似一帆风顺,其实也不尽然。在他34岁那年,父亲、哥哥和母亲相继病逝,按照儒家的孝道观念和礼俗制度,他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孝,称为丁忧,这一歇就是8年。在这8年里,吴其并没有虚度时光,而是在家乡买了一块田地,建起了植物实验园,在此潜心栽培和研究植物,《植物名实图考》的初稿就是在此写就的。丁忧8年之后,吴其濬再次出仕,曾担任多地长官,堪称清代的封疆大吏。在政务之余,他还留意经世致用之学,对植物、矿产、地理等都有所研究,除《植物名实图考》及《长编》外,他的《滇南矿厂图略》是我国第一部矿业工具和矿厂经营管理专著,在矿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虽然在多个学科领域都颇有建树,但植物学无疑是吴其濬投入精力最多的。《植物名实图考》共载植物1714种,仿《本草纲目》分谷、蔬、山草、隰草、石草、水草、蔓草、芳草、毒草、群芳、果、木12类。附图1805幅,数量超过以往任何本草书籍,且绝大多数系写生而成。文字介绍植物的文献出处、产地、形态、性味、用途等。收录植物比《本草纲目》还多519种,是我国收载植物种类最多的著作。
吴其濬在著述过程中,注重实地考察,获取第一手资料,不仅主动向农人、山民、乡医、牧童请教,还常常亲自栽培、品尝植物。如在“党参”条中,他记载了自己在山西深山中挖来党参苗:“莳之盆盎,亦易繁衍,细察其状,颇似初生苜蓿,而气味则近黄芪。”《植物名实图考》中植物绘图清晰翔实,反映了植物的真实形态,纠正了很多历代本草书中对某些植物药的错误论述,开辟了药用植物学的新研究领域。清代张绍堂翻印《本草纲目》时,认为原书的植物绘图粗糙失真,于是将其中近400幅绘图换上了吴其濬的绘图。书中对于一些外形十分相似,极易混淆的植物,往往绘出多幅图以助辨认。如卷24毒草类的天南星、虎掌、魔芋和半夏,皆为天南星科植物,作者绘出7幅图,并突出了天南星科的共同特征——肉穗花序藏在佛焰苞内,具块茎或根状茎等。李时珍认为通草是一种藤蔓植物,在《本草纲目》中将其归入蔓草类。吴其濬纠正了这一错误,将通草归入山草类。
1847年,吴其濬在山西巡抚任上去世,他的继任者陆应谷将其遗稿整理刊刻,于1848年出版《植物名实图考》及《长编》,并作序称此书“包孕万有,独出冠时,为本草特开生面也”。1880年,《植物名实图考》传入日本,1890年在日本翻译出版,日本学者对其评价极高。后来,此书又被介绍到德国、美国等国家,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德国学者布瑞施奈德认为书中图谱“刻绘尤其精审”“其精确程度往往可资以鉴定科或目甚至种”。

武当山:李时珍采药地

   (2023-08-15 04:58:44)[编辑][删除]
摘自2023-8-14中国中医药报
王萍 湖北省蕲春县李时珍纪念馆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为了编写《本草纲目》,“书考八百余种”,阅读大量医药典籍,同时还实地考察药材,跋山涉水,走访四方,足迹遍及湖北、河北、河南、江西、安徽、江苏、北京等地,这些地方的名山大川如湖北武当山、江西庐山、河南光山、安徽潜山等都是李时珍的重点采药地。其中,李时珍尤其重视湖北的武当山,他不顾山高路远,曾多次冒着生命危险登临武当山。
武当山,古名“太和山”,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丹江口市,自古就是著名的道教圣地,相传真武帝在此得道飞仙,有“非真武不得当之”的传说,故得名。明成祖朱棣在位时,长期奉行扶持武当道教政策,大建武当山宫观祠庙,武当山也由此被尊为“天下第一仙山”,被封为“大岳”“治世玄岳”“皇室家庙”。武当山不仅是著名的道教圣地,同时也是天然的药材宝库。由于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气候条件,使得武当山的中草药资源极其丰富,很多不可多得的珍贵药材在武当山都能找到。自古武当山就是医家采药的首选之地,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的1892种药物中,武当山就有417种。
到武当山实地考察药材,丰富了《本草纲目》的药物种类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李时珍为重修本草,毅然辞去太医院判的官职,回到家乡湖北蕲州,潜心钻研医药典籍。他“渔猎群书,搜罗百氏,凡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医卜星相,乐府诸家,稍有得处,辄著数言”。在这一过程中,李时珍发现很多药材从书本上无法考证。比如“云苔”,很多医书都有过记载,但它到底是什么药,所有的医家都辨识不清,李时珍请教了很多的医家药工都无人知晓,后来终于从一位老农口中得知“云苔”即“油菜”。这让李时珍深刻认识到,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只有走出家门进行实地考察,才能更准确地了解各种药材。
1567年,李时珍开始走访四方,到各地行医访药。他带着徒弟沿着长江西行,来到武当山。当地人对李时珍说,武当山严禁外人入山采药。于是李时珍避开大道专攀小径,终于得以进山。他逢人就问,就地求教,不仅发现了很多新药,而且把之前有疑问的药材就地进行比对,仔细考证。武当山之行让李时珍采集到了许多当地特有的药材,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的产地冠以“太和山”的药用植物就有近20种。
曼陀罗花,俗称“风茄儿”“山茄子”,也叫“洋金花”,是一种麻醉药,但明代以前的中药书籍中都没有记载,李时珍跑了很多的山山岭岭也未发现,后来在武当山上发现了曼陀罗花。李时珍欣喜若狂,并将它带回蕲州种植。在研究它的功效时,听人说“笑采此花酿酒令人笑,舞采此花酿酒令人舞”,李时珍对此半信半疑,决定亲自尝试,他准备了曼陀罗花酒,喊来徒弟一同饮用。李时珍先饮两杯,不觉已有醉意,徒弟见状合掌而笑,李时珍也不由自主地跟着笑起来舞起来……有了这段试药经历,他在《本草纲目》中写道:“相传此花笑采酿酒饮,令人笑;舞采酿酒饮,令人舞。予尝试之,饮须半酣,更令一人或笑或舞引之,乃验也。”李时珍通过亲身实践,验证了曼陀罗花的麻醉作用。
榔梅,在明代被传为是能使人长生不老的仙果,特别是明永乐年间,皇帝常把它赏给有功之臣,榔梅因此被蒙上了一层浓厚的神秘色彩,很多人为求取榔梅不惜倾家荡产。当时榔梅树种植在武当山的五龙宫里,道士严加看管,防护甚严。为了考察榔梅,李时珍多次想办法靠近五龙宫,终于有一次乘着月色和徒弟偷偷从小路爬到五龙宫北头,冒着生命危险采到了几颗榔梅,然后连夜下山。经过亲自考证,李时珍发现榔梅原来是由榆树和梅树嫁接后结出的果实,“木结梅子,形状如杏,道士每年采来蜜饯,以作供果,榔即榆树”。李时珍秉承求真务实的态度,对榔梅做出了科学的论述,破除了人们的封建迷信思想,让世人不受道士的蛊惑。
除了曼陀罗花、榔梅,李时珍在武当山还采集到了许多地产的中药材,如朱砂根、千年艾、九仙子、隔山消、葛花菜、天师栗、葳蕤(玉竹) 、千里及(千里光)、石苋、佛甲草、干姜、见肿消等。
常为当地山民治病,留下很多传说和遗迹
李时珍在武当山采药时,随时随地拜打渔人、农夫、樵夫、药工为师,向他们请教各种药材的名称、性能、功效、采摘时间以及相关的治病偏方。同时他经常不计报酬为当地山民治病,很多沉疴顽疾经他诊治多见奇效。如今在武当山地区,还有很多关于李时珍行医访药的传说和遗迹。
从乌鸦岭前往金顶的古神道旁,有一处洞穴高悬在石壁上,与对面的飞升崖遥遥相望,这个洞穴便是赫赫有名的金仙洞。当地老人说,李时珍当年在武当山采中草药时,就住在这个山洞里。李时珍为山民治疗疾病,山民感恩戴德,认为他是太白金星下凡,于是称他为“金仙”,称此洞为“金仙洞”。另外,紧邻武当山核心景区的丹江口市盐池河镇武当口村,也广泛流传着李时珍采药的传说,而且至今还保留着李时珍当年留下的遗迹——太平洞。据村民说,李时珍当年曾在洞中居住,采集中草药并治病救人,当地人为了纪念他,便开凿修建了这座太平洞,洞中供奉李时珍的塑像,李时珍当年熬药的土灶台至今依然完好无损。
武当山之行,为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扩充了我国的药物宝库,对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马维骐:用信念与热爱书写中医篇章
摘自2025-1-13中国中医药报
马维骐曾任成都中大学中医诊断学教研主任。他主编参编各类教材专著50多部,号。
“学习中医的过程中,很多时候需要自己去‘悟’”
马维骐高中毕业后,农村插队。用一把草药、一根银针解除了村民们的病痛。但是凭借“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信念,他毅然执着坚持,更加刻苦学习,在探索中医药的道路上努力前行。

“学习中医要‘悟’。前辈们高明之处,便是将自己悟得的“道”,灵活运用在临床和解决实际问题上。
曾有一位同学患有半身出汗的毛病(晚上向左侧睡觉,右侧就出汗,反之亦然),并伴有口苦、尿黄、舌红苔黄腻等症,经多方诊治未愈,辗转求治于冉品珍。冉品珍据其脉症开了龙胆泻肝汤,服药几服之后,学生的病就好了。
在方剂学书本中并未提及龙胆泻肝汤可以治疗半身汗。”老师解答道:“患者的半身汗出现在躯体左右两侧,而肝胆居于胁下,足厥阴肝经布胁肋,足少阳胆经于人体两侧循行,所以病患部位在两侧者,可定位肝胆;加之患者伴有口苦、尿黄、舌红苔黄腻等湿热症状,故辨证肝胆湿热,投以龙胆泻肝汤。”冉品珍的辨证思路,使马维骐茅塞顿开、受益良多。对于病在两侧的如偏头痛、带状疱疹等,马维骐会注重从肝胆论治,均取得了良好疗效。
“青年教师一定要脚踏实地”
马维骐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普及,如“浅说易学”“河洛与阴阳五行”“五运六气”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中医思维。
“刚开始教书时,为了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面色、皮肤、舌象等,他只能拿着自己打印的临床所收集到的一些病例彩色照片教学。“
多年来,为了破解人才“中医思维训练难”的问题,马维骐始终遵循中医人才成长规律,坚持“研究-创新-实践-反思”之路,以“中医四诊训练”为抓手,努力探索“中医诊断临床实践教学体系”。反复比较舌诊仪中上千幅舌象图片,反复体察脉诊仪中模拟脉象的特点,摸索出一套可推广复制的舌脉诊技能训练方法。
专注、坚持、淡泊名利、以身作则的精神品质,激励着他一路走来。三个“离不开”:离不开学校的培养,离不开老师的教诲,离不开所有同事的支持。寄语道:“青年教师一定要脚踏实地,踏踏实实地学习,切勿好高骛远。我也曾作为青年教师在台下仰望我的老师,我今天的一点点成绩,相信你们明天一定可以做到。一定能走得更远、飞得更高。”(陈静 许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神:生长之门
后一篇:虹膜炎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