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妙丸加减治疗肛周湿疹

(2023-08-01 05:18:48)

摘自2023-7-31中国中医药报
刘立红 安徽省宿松县经开区骊山茗居卫生室
四妙丸出自清代医家张秉成的医学著作《成方便读》,由苍术、黄柏、牛膝、薏苡仁四味药组成。方中以黄柏为君药,取其寒以胜热,苦以燥湿,且善除下焦之湿热。苍术苦温,健脾燥湿除痹,为臣药。牛膝活血通经络,补肝肾,强筋骨,且引药直达下焦,为佐药。薏苡仁独入阳明,祛湿热而利筋络。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之功。原方用于治疗湿热痿证。但是鉴于本方主要功效在于清热利湿,因此对于湿热下注导致的疾病都可以使用。笔者在临床中常用于肛周湿疹的治疗,经过适当加减均能收到较好的疗效。
肛周湿疹是指发生于肛门周围皮肤的一种常见的炎症性疾病,是湿疹的一种类型。皮损除了局限于肛门周围皮肤外,也可见于臀部、会阴及阴囊等处。皮损呈多形性,可表现为丘疹、水疱、糜烂、渗出或皮肤粗糙、肥厚、苔藓样变,常伴有剧烈瘙痒。此外,还具有反复发作、病程长短不定、经久不愈及易复发等特点。
导致肛周湿疹的病因较多,痔疮、直肠脱垂、肛瘘、肛窦炎、肛门失禁等疾病的分泌物刺激肛周皮肤均可引起湿疹。肛周湿疹发生在隐私部位,让患者有“难言之隐”,使用外用药物虽可缓解病情,但是停药即发,很是痛苦。其实肛周湿疹采用内服中药大多能收到较好的疗效,兹举例如下。
患者吴某,男性,42岁,大客车司机。自述肛周瘙痒1年余,食用辛辣、鱼虾等刺激发物瘙痒加剧,严重时候肛门周围湿漉漉,患有混合痔,常年用痔疮药膏和止痒药膏,疗效均不佳,患者十分痛苦,寻求中医治疗。
刻诊:患者食欲差,脉细滑,舌淡胖,有齿痕,苔薄黄腻,大便可,小便黄,肛门坠胀。肛周皮肤见潮湿红疹及外痔痔核。合参四诊,考虑患者属于脾虚湿热下注。治疗方案以健脾利湿、清热止痒为原则。
处方以四妙丸加减,用药如下:黄柏9g,麸炒苍术12g,川牛膝15g,薏苡仁30g,地肤子15g,炒蒺藜9g,白鲜皮15g,炒路路通15g,独活9g,蒲公英15g,山药9g,升麻6g,北柴胡6g,白术15g,甘草6g。10剂,日1剂,水煎服,早晚2次服用。嘱患者禁食辛辣刺激食物。
二诊,患者自述肛周瘙痒明显好转,不再潮湿,偶尔瘙痒,外痔痔核也明显缩小。效不更方,原方继续服用10天。2个月后患者反馈二诊服药后已经没有不适感,因此自行停药一直未复发。
按 本方以四妙丸清热利湿治疗下焦湿热。以山药、白术、甘草健脾利湿,小剂量升麻、北柴胡升阳举陷,仿照补中益气丸之意,治疗肛门坠胀。地肤子、炒蒺藜、白鲜皮为清热利湿止痒要药,炒路路通祛风止痒、独活取风药胜湿之意,蒲公英消肿散结。诸药合用,共奏清热止痒、健脾利湿之功,对肛周湿疹和痔疮起到良好的效果。该患者患肛周湿疹1年余,仅服药20剂就痊愈,可以看出四妙丸加减治疗肛周湿疹确有良效,值得重视。
四妙丸
清热利湿 活血通痹
摘自2023-10-19中国中医药报
刘小平 湖南省洞口县中医医院
四妙丸是古人应对湿热之邪的升级换代成药。一代药品是二妙丸,由苍术、黄柏组成。加入牛膝后即升级为二代药品——三妙丸。再加薏苡仁升级为三代药品——四妙丸。那四妙丸到底妙在哪里呢?请看下面的介绍。
组成与功效
四妙丸记载于清代医家张秉承所著的《成方便读》一书。它虽出自清代,但源于元代名医朱丹溪之《丹溪心法》二妙丸,又吸取明代虞抟《医学正传》三妙丸的经验和智慧。《成方便读》之四妙丸,方由黄柏、苍术、牛膝、薏苡仁四味中药组成。《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收载此药,其组成与《成方便读》一致。
方中黄柏苦寒,清热燥湿,除下焦湿热,为君药。苍术辛、苦而温,辛能发散祛风,苦温能燥湿,健脾而绝生湿之源,助黄柏增强燥湿之力。薏苡仁甘淡性凉,健脾利湿除痹,导湿热从小便而去,助黄柏清热利湿,助苍术健脾燥湿,共为臣药。牛膝味苦、酸,性平。补益肝肾,强筋骨,利关节,活血脉,引药下行,用为佐使。
四药合用,妙在软硬兼施。方中苍术,黄柏扮演硬的一面,证有湿热,就用苦寒的黄柏泻火清热,用苦温的苍术燥湿,药与证对应,直折其锋芒。牛膝与薏苡仁扮演软的一面,总来硬的,湿热之邪未必尽除,还伤人体正气,故而用旁敲侧击的手段来辅助。其中的薏苡仁,能利水渗湿,使邪有出路。同时,张秉成认为:“治痿独取阳明,阳明者主润宗筋。宗筋主束筋骨而利机关也。故苡仁独入阳明。袪湿热而利筋络。”牛膝,活血脉、利尿,让津血流通起来,使湿热之邪的渗利。由此配伍,共奏清热利湿之功效。
四妙丸可用于以下湿热下注所致的五个方面病症:用于治疗热痹、湿热痿证。症见足膝红肿、筋骨疼痛等,比如说痛风。多用于治疗湿热导致的湿疮、痒疹,如妇女带下淋浊等。治疗湿热蕴结化毒证,如下肢静脉炎、丹毒、疔疮等。治疗急慢性泌尿系统感染,如前列腺炎、阴道炎等。治疗大肠湿热证,表现为肠鸣排气多、大便软黏、便血等,如结肠炎、痔疮等。
服法及禁忌

龙家俊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思路
摘自2024-12-5中国中医药报
蒋文波 张淑萍 江苏省宿迁市中医院 徐俊伟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
银屑病是一种免疫介导的慢性、易复发的炎症性皮肤病,其典型皮损为皮肤鳞屑样红斑。临床寻常型银屑病最为常见,根据病程分为进行期、静止期和退行期。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临床应用免疫抑制剂、免疫靶向的生物制剂,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控制银屑病的发生和持续。但迄今的治疗手段长期疗效仍不尽如人意。中医将本病归于“白疕”“干癣”“蛇虱”等范畴。江苏省名中医、宿迁市中医院特聘专家龙家俊,从事临床、教学工作60余载,擅长难治性疾病的中医诊治,对于皮肤顽疾的临床诊治亦有真知灼见。兹将其辨治本病学术经验总结如下,以期为临床提供思路。
溯本求源,“七淫八情”创新论
辨证须审因,证出有源,必有其因,知其要者如火融冰,因证相成而方药可期,有证无因则流散无穷,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龙家俊审因求机,拓展中医毒邪致病理论,基于病因将毒邪进行详细分类,分为风毒、寒毒、火毒、水毒、湿毒、痰毒、疫疠之毒、雾霾之毒、五谷化毒、瘀结成毒(如肿瘤)、医药之毒、草木之毒、化学之毒、微生物之毒等。毒邪与时邪各有其性,毒邪多病邪深重,易大伤脏腑正气,入中脏腑经络,易变易伏,反复发作,毒伏闭络,遇感而发,然成毒之邪必深入脏腑精血,损阴伤阳,稽留经络,精、气、血、脏腑、形体、经络皆受累及。毒邪是外感时气六淫量变到一定程度产生质变,所衍生的新外感病邪。其病或在经络之表,或在脏腑之里,邪气厚重,毒力彪悍,非六淫轻邪可比,攻逐脏腑经络,筋骨内外,脏腑经络之屏障难当其锋,具有独特的发病规律与临床表现,可明显区别六淫致病。然溯本求源,其根源在于六淫之变,仍归于外感病邪一类,故以溯源归类方法度之。据此在外因致病方面提出“毒邪”致病,衍传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为“风、寒、暑、湿、燥、火、毒”外感七淫。
临床通过长期观察,提出天地神气之化,内生五志之变,气血阴阳之虚,外感病邪之伤,皆为“压情”之源。神气变化衍生五志之化,五志之化必根基于气血之虚实动静,过则为病,不及也为病。气血不及,则静有余而动不足,神气不足以伸展,易生压情;气血太过,则动有余而静不足,神气不平而郁结,亦生压情。七情阴阳变化至极,可内伤脏腑精气,裹神困心,皆可产生压情。临床一情独盛而压制七情,一气盛极而内压五气(五脏之气)。情志之极变以气化运动为根基,但随五脏神气、神魂魄意志及七情各出于极,各有特点,但总以阴阳为纲。肝气郁结,神魂不展是内生压情的重要因素,神郁至极,伤精痹络乃成压情。压情是内伤七情累及到一定程度所产生的新情志变化,具有独特的发病规律与临床表现,有别于七情致病,以形神互损、互相为病、气血内闭为其病变特点。然溯本求源,其根源于情志之变,仍归于神气一类,故以溯源归类方法度之,在内因方面提出“压情”致病,衍传统“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为“喜、怒、忧、思、悲、恐、惊、压”内伤八情。据此,临床守正创新,秉承“三因”学说,提出外因“毒邪”、内因“压情”致病学说,衍传统“六淫七情”,创制“七淫八情”理论。
审证查因,辨毒审压求病机
初病多因外感毒邪,毒从肌肤、鼻、肌表而入,或因素体阳虚,卫外不固,腠理空疏,复感风寒、风热、风湿之邪,合毒并病,侵袭肌肤,郁久化热成毒。风为百病之长,善行数变,在本病发生、发展、传变、结毒、痼结经络肌腠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风邪易袭阳位,穿肤透经,间夹热毒、寒毒、湿毒,内攻脏腑,外袭肌腠。外毒之源可因饮食不节,五味过极,渐积渐累,酝酿生毒;或因过食膏粱厚味,脾失健运而内生湿浊,湿邪阻经化热,上蒸下注,弥漫三焦,熏浊肌腠;或因嗜好烟酒,滥用毒药,伤及脾胃肝肾,内生毒邪等。银屑病证机特点表现为多毒致病,风毒、热毒、寒毒、湿毒、药毒等久病入络,多毒纠缠,蕴伏气血、肌腠之间,胶结为病。但从病机分析,毒邪各有主次,有主病与兼病之分。
久病多因工作、学习、生活等压力过大,导致神气不宁,五志不平,七情不遂,精、神、气之急变生压,或缓结极变成压,反复累及脏腑气血经络运行。临床常见肝气郁结,情志不遂,郁结至极阻络损形,形神同病,内生压情。压情化火伤阴,又逢风邪或燥热侵犯肌肤,致血虚风燥,肌肤失荣,引动内风而发病。因此,压情内结是该病发病与加重、缠绵难愈的重要因素。毒邪盛为邪实,精气夺则内虚,外来之毒与内伤之虚相合为病。毒邪致经络不通,营卫失和,气血不畅,不能通达肌肤,则表皮失荣,瘙痒脱屑。毒邪乘虚而入,深伏气血,损伤脏腑精气,痼结脏腑经络,内外相引而发,导致皮肤经络久痹,肌肤失荣,气化不行,正气大虚。毒邪独留,残余之气血全无生化之机,反为再生毒邪之源。毒邪深结经络内外,反复发疹,久病伤精气,累及神气,导致神气内压,内生压情,压情痹结气血,毒邪闭阻经络,二者互为羽翼,相须为病,阻经滞脉,脏腑气化不利,内生虚损,致“毒压”合病胶结脏腑经络,气血痹阻内外,久病难愈。
综上,病之本在于先天禀赋素弱,或后天脾胃虚损;病之标在于毒邪入肌腠。其核心病因病机为毒邪痹阻脏腑经络肌腠,压情痹结气血,致肌肤不通与失荣。
治病求本,祛毒纾压消病邪
临证之时,须审慎斟酌毒闭、神压、脏腑虚实及经络痹阻,注重多维辨治,针对其病因病机,龙家俊创立金陵龙氏凉血消斑祛屑汤,方药组成为生地黄60g、牡丹皮20g、炒赤芍20g、水牛角(先煎)40g、生石膏(先煎)30g、盐知母15g、醋龟板(先煎)20g、鹿角片(先煎)10g、苦参10g、炒僵蚕15g、炒蒺藜15g、炒白芍20g、生甘草10g、灵芝10g、生大黄(后下)6g、炒黄芩20g、土茯苓30g、白鲜皮30g、地肤子30g、紫草 15g、补骨脂10g、白芷10g。辨证加减,血热甚者,生地黄改为80~120g,以加重凉血清热之力;血瘀甚者,加鬼箭羽30g、丹参30g,以增强化瘀之力;血燥甚者,加北沙参30g、麦冬30g,以加强养阴之力;湿热甚者,加炒苍术10g、川黄柏10g、川牛膝10g、生薏苡仁30g,四药合用,即四妙丸,以增清热祛湿之效。
用药如兵,兵分七路,组方思路分析:其一,审因论治,清热凉血祛伏毒。方中水牛角凉血清心解毒,大剂量生地黄凉血滋阴生津,二药合用,复已失之阴血;赤芍、牡丹皮二药共用,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可收化斑之功。四药同用,使热清血宁而无耗血动血之虑,凉血止血又无冰伏留瘀之弊,以达到清热凉血祛伏毒之效。
其二,釜底抽薪,清泻阳明解热毒。清代医家陆子贤曰:“斑为阳明热毒。”五谷化于脾胃,胃气不和,化水谷之气而成阳明热毒。阳明属胃,外主肌肉,毒邪郁结气分,累及血分、肌腠,与阳明胃相关,故方中用白虎汤清解阳明热毒,配合大黄清泻阳明积滞,既去有形之毒结,又解无形之毒热,釜底抽薪,使毒出无源。其中生石膏辛寒,辛能解肌热,寒能胜胃火,寒性沉降,辛能外走,两擅内外之能。知母苦润,苦以泻火,润以滋燥,既助石膏清热,又润热邪已伤之阴。用甘草调和中宫,且能泻脾胃伏火,此味为佐,诸药合用,清热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其三,燥润相济,除湿清热益津液。方中入味苦寒燥之黄芩、苦参,合解毒除湿的土茯苓,三味共用,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配合味甘寒润之玄参,滋阴生津,一燥一润,阴阳相济,解毒而不伤阴。
其四,因势利导,祛风透疹止瘙痒。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解毒;地肤子清热利湿,祛风止痒;僵蚕祛外风、散风热、止痛止痒;配合轻扬疏散之蒺藜、凉血解毒透疹之紫草,以祛风宣透、清热止痒。
其五,治病求本,平调阴阳在肾元。该病邪以风毒为主,其标在气血失调,表现在于皮肤、肌腠病变;其本虚之因在于肾中阴阳,在于机体元气失调。治病求本,故方中加龟板、鹿角片,一阴一阳,龟板补阴而通任脉,鹿角补阳而通督脉,且均为血肉有情之品,两药合用温肾益精,平衡阴阳。
其六,形神并治,柔肝安神纾压情。肝者将军之官,其气彪悍,其神机之变多郁多怒,主疏泄全身气机,气机郁极易内伤精气,痹阻经络生压情。肝为压情内生之枢,也为纾压解痹之要,压情内生,必损肝血,伤肝阴,滞肝气。方中入白芍、甘草柔肝纾压,缓急止痛;入灵芝以补气安神。然肾中阴阳之平衡,为神气平衡之基础,方中鹿角补虚通阳而有解毒之功,龟板介类潜阳育阴复有降气之能,一阴一阳,平衡肾中元气,气平则神机自平,压情自解。配合心理疏导,从精气、情志、神机多角度纾压解痹。
其七,融汇中西,内外结合增疗效。临床中西互参,方中选用白鲜皮、地肤子、紫草、黄芩、土茯苓、石膏、知母、生地黄、牡丹皮、赤芍、鹿角片、水牛角,符合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以达“抗过敏、抗变态反应、抑制免疫、提高激素水平”之效。现代研究发现,紫外线光疗法可治疗银屑病,故方中有光敏活性的白芷、补骨脂。其中补骨脂有温肾助阳之功,白芷有散风除湿、消肿排脓之效。同时配合中药外洗,内外结合,以增疗效。
典型验案
刘某,女,59岁,因“周期性皮疹伴瘙痒10年余,加重1年半”于2021年1月30日初诊。既往因当地某医院诊断为“甲状腺癌”,于2019年7月行根治术,术后口服左甲状腺素钠片。患者皮疹初发常在四肢屈伸侧或关节屈面处,见少量红斑,出院后不久红斑迅速蔓延至腰背、胸腹、四肢,呈广泛的潮红,继而产生大量脱屑、脓疱,瘙痒难忍,经久不愈,遂求治于中医。临床见神情淡漠,善太息,面色‌‌白,少气懒言,心烦胸闷,全身多处皮疹,颜色暗红,腰背部及双下肢为甚,胸部及双上肢可见散在分布,纳差,夜寐欠安。舌质红,苔白腻微黄,脉细弱,右寸脉浮。
诊断:西医诊断为银屑病,中医诊断为白疕(毒邪痹阻经络肌腠,压情蕴伏脏腑气血)。
治则:凉血祛风、清热燥湿以祛毒;温肾泄浊、柔肝安神以纾压。
内服处方:金陵龙氏凉血消斑祛屑汤加四妙散,10剂,水煎服,日1剂,饭后半小时温服。外用处方:黄芩10g,黄连10g,黄柏10g,大黄10g,苦参10g,白鲜皮10g,地肤子20g,蛇床子20g,荆芥10g,防风10g,花椒10g,艾叶10g,桂枝10g,桑枝20g。30剂,煎水外洗患处,日3次。
2月8日二诊:诉全身皮肤瘙痒减轻,效不更方。14剂,水煎服。
2月22日三诊:精神可,无心烦胸闷,诉大便稀,日3次,守上方去大黄。21剂,水煎服。停外用处方。
3月15日四诊:神清气爽,面色淡红,诉皮肤红疹瘙痒好转,双下肢红疹减退大半。舌淡白,苔微腻,脉细弱。守上方去石膏、知母寒凉之药,以免戕伤阳气。14剂,水煎服。
3月29日五诊至2021年9月15日十四诊,以四诊处方出入,至十四诊时,全身皮肤无周期性皮疹及瘙痒。间断治疗3年,病情未复发。
按 该患者久病正气受损,复因甲状腺癌术后,加重气血虚衰,正虚毒盛,痹结经络。风毒与热毒合病,风火相煽,耗气伤津,熏蒸肌肤,故瘙痒难忍;风毒与寒湿毒邪合病,蕴热化火生风,血热熏蒸肌肤则生脓疱;湿毒于热毒结合,毒邪流注关节,致关节酸胀疼痛;正气不通则皮肤不荣,红斑蔓延,反复脱屑。久病不解,情志郁结,压情内蕴,毒邪与压情相合为病。
初诊时,用药辨毒审压,给予养阴清热、凉血解毒、祛风止痒、通腑泻浊、温肾益精、纾压宁神等处理。二诊时全身皮肤红疹瘙痒症状减轻,效不更方。三诊时大便频数,故去通腑泻浊之大黄。四诊时双下肢皮肤红疹衰其大半,虑石膏、知母寒凉之性,久用戕伤脾胃阳气,故去之。五诊至十四诊时,以四诊处方加减变化,病情逐渐好转。前方出入,再间断调理3年,终获痊愈。
综上,临床注重审病论治与审因论治结合,内服中药与局部外洗结合,体现了“病证互参、审因求证、标本兼治、润燥相济、因势利导、内外结合、形神并治、融汇中西”的多维辨证诊疗思路,从疗效证实“七淫八情”理论具有实际研究价值。
本品为浅黄色至黄褐色水丸,气微,味苦、涩。规格:每15粒重1g,口服,每次6g,一日二次,温开水送服。
服用本品期间忌食烟酒、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海鲜鱼腥等发物。四妙丸属寒性药物,凡寒湿、阳虚、阴虚者忌用。方中牛膝有活血通经作用,故孕妇慎用。对本品过敏者禁用,有过敏体质者慎用。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肝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儿童、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离照当空阴霾自散和阳解凝法治疗肠道息肉

 (2024-12-20 08:40:50)[编辑][删除]

离照当空 阴霾自散

和阳解凝法治疗肠道息肉

时间:2024-12-1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6版  作者:梁会凤 陈春凤

 

肠道息肉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之一,术后容易复发且易发生癌变,临床症状及精神压力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中医药治疗肠道息肉有其独特的优势。上海市徐汇区大华医院主任医师张菁临证十分注重人体的阳气,提出肠道息肉乃因阳虚阴凝,秉“离照当空,阴霾自散”之旨,运用和阳解凝之法治疗肠道息肉,收获良效。

肠息肉是指一类从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状病变,在没有确定病理性质前统称为息肉。肠息肉常见于40岁以上的男性,临床可有便血、腹泻、腹痛等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绝大部分是在内镜检查中偶然发现的。肠息肉的病因尚未明确,但研究表明息肉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应用质子泵抑制剂、胆汁反流、基因遗传、环境、吸烟、饮食习惯等相关,并提示肠息肉的发生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具有很大关系。现代医学以手术摘除为主要手段,复发率高。中医学重视机体内环境的整体调节,内服、外治联合施治。张菁认为,肿瘤、结节、息肉、囊肿、斑块等的形成多与内环境,即“土壤”有关,因阳气不振,脾胃运化失司,“土壤”欠佳,污浊垢生。除草根留,极易复发,必温阳化浊、健运脾胃,固本清源。

张菁熟读经典,推崇仲景之说,潜方用药,法活机圆,“治病必求于本”,调和阴阳,以期“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之“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地当以日光明”,从阳气的生理病理论述阳气的重要性。阳气具有温煦机体、气化推动、卫外固密等功能,阳气不到之处,即湿浊阴凝之所,阳气耗伤,阴浊乃生,易生痰瘀之变,化生百病,故张菁从“阳和汤”之义拟和阳解凝之治则,温散寒凝,化痰祛瘀,软坚消积,阴消阳复。宗异病同治之旨,辨证论治属阳虚阴凝者,皆可用之。临床上延伸运用于胸阳不振所致扩张型心肌病、肺部结节,肝阳不振所致肝脓疡、肝内胆管结石,肾阳不振所致的输尿管结石、不孕症等,常随手而应。

笔者运用和阳解凝之法,临证用于治疗心力衰竭、冠状动脉狭窄、糖尿病下肢神经病变等,常收意外之效。张菁谓:斑块亦为常见病、多发病,其形成亦因痰凝瘀阻,运用和阳解凝之法治疗颈动脉斑块、下肢血管斑块亦应有效。

以下验案基于《黄帝内经》“阳化气,阴成形”,治疗秉“离照当空,阴霾自散”之旨,拟定温阳散寒、涤痰祛浊、软坚散结之法,标本兼治,阳气得振,污浊得祛,病向而愈。

周某,男,54岁,2018年6月4日初诊。主诉:肠道多发息肉术后1个月。2018年5月体检发现肠道多发息肉,肠壁不光滑,予以手术切除,嘱半年后复查,无其他治疗,寻求中医调治。既往有脂肪肝病史。刻下:患者体型瘦削,面色淡白,倦怠嗜卧,忧郁多思,腿软无力,四肢不温,口苦纳差,嗳气反酸,便溏次频。素恣食肥甘,劳逸失当。舌体胖,质淡黯,苔白腻,脉细濡。

诊断:西医诊断为肠道息肉。中医诊断为肠覃(脾虚肝郁,痰浊瘀阻)。

治则:健脾疏肝,化痰祛瘀,兼温补脾肾。

方用四君子汤、小柴胡汤、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减:党参10g,茯苓10g,白术10g,山药10g,枳壳10g,柴胡6g,黄芩6g,赤芍10g,黄芪15g,当归10g,麦芽15g,蜂房10g,浙贝母10g,瓦楞子15g,苏败酱15g,升麻10g,白花蛇舌草15g炒薏苡仁30g,菟丝子15g,巴戟天10g,附子6g,乌梅10g,甘草6g。7剂,水煎服,日1剂。

11月27日二诊:患者11月初肠镜复查,提示息肉复发,手术切除。宗“阳化气,阴成形”之理,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和阳解凝,四君子汤健运中州。处方:炙麻黄10g,附子10g,细辛9g,鹿角12g,白芥子10g,党参10g,茯苓10g,白术10g,山药10g,枳壳10g,柴胡6g,黄芩6g,赤芍10g,黄芪15g,当归10g,麦芽15g,蜂房10g,海藻15g,瓦楞子15g,苏败酱15g,炒薏苡仁30g,菟丝子15g,巴戟天10g,乌梅10g。5剂,水煎服,日1剂。

2020年7月15日三诊:2019年7月、2020年7月肠镜复查,肠壁光滑,未见息肉复发。纳馨腑畅,精神矍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取“丸者缓也”,予健脾丸、金匮肾气丸缓调,复方图治。

 “息肉”一词,最早记载于《灵枢·水胀》:“肠覃何如?岐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营,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瘜肉乃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阳化气,阴成形。”张景岳注:“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息肉乃阳气不充,脾胃虚弱,阴浊内生,水湿停滞,积聚而成的有形之物,故亦可属“积”之范畴。积聚由寒凝、气滞、血瘀、津停4个环节互为影响所致,其中,寒为祸首。病机概括为寒湿、痰瘀,阴疽的病机亦为寒湿、痰瘀,故治疗肠道息肉宗“异病同治”之旨,运用和阳解凝之治则,乃“离照当空,阴霾自散”也。

本案患者嗜食膏粱厚味,致脾失健运,水湿内停,痰浊瘀阻;肾阳渐衰,阳气不振,阴浊无以化,痰瘀无以消,污浊积聚,息肉乃生。一诊从健脾疏肝、化痰祛瘀,兼温补脾肾入手,然阳气不充,温散力弱,疗效欠佳。二诊斟酌再三,依据“肠覃”形成的病因病机,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和阳解凝,肺与大肠相表里,方中麻黄宣通肺气,外散表寒;附子力大气雄,温经助阳,鼓邪外出;细辛能够外解太阳之表,内散少阴之寒,既能够增强麻黄发汗解表的效果,又能够增强附子温经散寒的效果。麻黄、附子、细辛三药合用,补阳散阴兼施,能使外感寒邪从表散,内阴里寒为之散逐,达到助阳解表的疗效,合四君子汤健运中州。方中麻黄、鹿角、白芥子取阳和汤之意,鹿角为血肉有情之品,温补肾阳,活血散瘀;白芥子祛除皮里膜外之痰。诸药合用,共助温阳散结,阳回阴消,血脉宣通,犹如“离照当空,阴霾自散”,故肠镜复查息肉未再发作。三诊遵丸者缓也,予健脾丸、金匮肾气丸,复方图治,以防复发。(梁会凤 上海市徐汇区枫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陈春凤 上海市徐汇区凌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

 扁平疣是一种较常见的病毒性赘生物。临床可见发生于颜面、手背和前臂的米粒至高梁粒大的扁平丘疹,颇色呈黄褐色或正常皮色,表面无炎症,多数散在,也可密集。在祖国医学中统属于疣类。

    1 .木贼外洗方治疗扁平疣http://blog.sina.com.cn/u/1971836827

    [方剂] 木贼、银花、香附各30克,白芷、桔梗、红花、甘草各10克。

    [制用法] 上药加水2000--2500 毫升,泡10-20 分钟,煮沸后以温热适度洗之(l)洗时可用纱布或毛巾在患处稍用力搓之,以促使药物向庞组织内渗透,每次洗20分钟或药液凉为止。(2)洗时其优表面微红为佳,洗后片刻即可看到疣之表面的药迹,7天左右结痂(疣)脱落,不留任何痕迹而痊愈。

    [验证] 张xx ,女,21岁,1987年4月15日诊。患者于1986年6月即感两面颊部皮肤发红,痒感,出小丘疹如黄豆大,簇聚成片,并波及到颜面和前额。后来我处,我试用木贼外洗方加地肤子30 克治疗,3 剂药后,疣表面即干枯脱皮,疹痒大减,再用3 剂,优体消失,肤色如初,没留任何痕迹。

    2 .消疣汤
http://blog.sina.com.cn/u/1971836827
   [方剂] 板兰根30克、紫草15克、马齿苋30克、生苡米50克(另煮熟食之或研细和服)。

    [加减] 如患处发痒者加蝉衣10克,以祛风止痒;药后恶心或便溏者加藿香10克,以健脾胃。

    [制用法] 每天1剂,煎 遍,先用水浸泡1-2小时再煎。第1次煎30分钟后滤净,药渣再加水煎30 分钟,滤净与头煎和匀,日3次分服。扁平疣并可用此方煎汤外洗。

    [功效] 扁平疣、传染性软疣及寻常疣三者之病由均为外感毒邪蕴结肌肤所致,现代认为都是病毒引起,故以板兰根、马齿苋、紫草凉血清热解毒,现代研究上药均有抗病毒作用;生苡米清湿热而消疣。合而用之为抗病毒消优之良方。

    [验证] 张xx ,男,18岁。就诊日期:1980年8月16日。患者双侧面部皮疹3 月余,为针头大小正常皮色坚实的扁平丘疹,时有轻微痒感。予本方治疗,内服外洗连用3 周而愈。
http://blog.sina.com.cn/u/197183682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