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冠感染后“劳复”的辨治

(2023-07-20 10:14:49)

摘自2023-7-19中国中医药报
邓舒群 河南省信阳市妇幼保健院
前人把伤寒新瘥(初愈)、余热未清、血气未复之际,因劳累、忧愁思虑或梳沐洗浴而引起疾病复发的情况称为“劳复”。观察新冠感染诸多后遗症,实为伤寒治疗过程中,因汗下失宜、将息失当所致之变证,非新冠病毒感染所固有。今辑新冠病毒感染劳复案两则如下。
案一
徐某,女,39岁,本院职工,2022年12月14日初诊。患者自述就诊当日凌晨3点因头疼、身痛而醒。服三九感冒灵,无缓解。头晕、懵痛如裂,身冷、肌肉酸痛,咽干、恶心、无食欲,晨起解结稀便1次。上午7点服布洛芬,中午体温38.4。脉右尺关中缓,左三部缓,舌淡。
辨证:伤寒闭表,内热弥漫。
处方用葛根汤加味:麻黄18g,桂枝18g,赤芍18g,甘草15g,葛根40g,白术20g,石膏25g,升麻20g,大枣5枚,生姜4片。3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温服。嘱其服药后覆被出微汗,汗出证已则停用余药,不必尽剂。
12月16日二诊:12月14日服药2次,头、身疼痛减轻,夜间全身透汗,汗出较多,热退、身痛已。12月15日续服1次,体温正常,遂停余药。患者随即着手家务,后劳累而汗出,当晚鼻干、轻度鼻塞,呛咳、咯黄痰。证属汗后重感,有燥化之象,处方用桑菊饮:桑叶15g,菊花15g,桔梗12g,杏仁15g,连翘16g,芦根15g,甘草12g,薄荷9g。2剂,水煎,煮开5分钟后关火闷泡10分钟左右,温度适宜后少量频服。嘱其咳止则停药。
12月19日三诊:药后鼻塞、呛咳已。12月18日复工上班。因同事担心被传染,将门窗全开,患者虽衣帽包裹严实,仍觉颈背透冷。当晚咳吐黄浓痰,泪如泉涌,无法睁眼,睁眼则泪眼热辣,无鼻塞。凌晨3~7点咳嗽尤甚,无法安睡。不渴,便溏。经行2天,经血呈褐色。脉右尺关缓软模糊,左尺关缓软,舌淡、舌前有樱红点。此乃风寒重感,内热迫肺。处方:麻黄16g,杏仁15g,石膏25g,甘草12g,法半夏16g,桃仁15g,百合15g,地龙12g。2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温服,嘱其咳止则停药。
12月21日四诊:服药1天咳痰减少,眼泪止,续服2次咳已,遂停药。转见动则汗出,额头恶风,右颈拘痛。处方用桂枝加葛根汤:肉桂5g,桂枝15g,赤芍20g,甘草12g,大枣5枚,葛根35g,生姜4片。3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温服。嘱其覆被出微汗,汗后避风,忌生冷油腻。药未尽而愈。
按 该案首诊见咽干、恶心、发热身痛,为风寒表实;高热、头晕、头痛如裂,属太阳郁闭,内热弥漫;下利便溏,乃病合阳明。用葛根汤发汗解表,加石膏解肌清热,升麻辟瘟除瘴,白术散寒湿而止痛。服药3次(1.5剂)而证解。后因劳累而汗出太过,津气两伤,劳汗重感,病从燥化,见鼻干、鼻塞、呛咳、咯黄浓痰,属“燥而咳”之桑菊饮证;津气未复,复受风寒,内热迫肺,遂咳黄浓痰;邪阻于肺、治节不行,水液通调失序,遂泪眼热辣。用麻杏石甘汤宣肺清热,加百合、半夏益气清润、化痰降逆;深夜静处而咳,必有瘀滞,加桃仁以行表之滞;地龙祛伤寒伏热,药未尽而咳、泪均止。伤寒时久,津气有伤,卫表亦虚,动则汗出、恶风、右颈拘痛,用桂枝汤加葛根,温分肉、解肌发表、输布津液、调和营卫而收效。
案二
金某,男,55岁,体壮实,喜运动,滴滴司机,2022年12月16日初诊。患者12月15日晚收车后觉身冷、身有紧束感。16日继续出车,临近中午自觉身体颤抖,下午5点测体温39.6,寒战身冷、头疼如裂、全身酸痛,厚着衣被仍颤抖不已。察舌时,患者因寒噤战栗而数次张口伸舌不全,舌淡润。辨证属寒湿闭表。处方:麻黄16g,杏仁15g,甘草12g,薏苡仁50g,苍术15g,桂枝16g,升麻15g。2剂(自备5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温服,并嘱其覆被取微汗,热退证已则停药。患者分别于当晚6点、9点服药,药后身冷、寒战已,身痛明显减轻。半夜汗出热醒,衣被皆湿,自觉身体轻爽。患者未遵嘱而及时停药,后继续服药1天,于18日凌晨2点汗出热醒,衣被尽湿;中午11时体温再次升高,寒战,头身疼痛,目不能睁,睁眼则泪如泉涌,眼部有热辣感。续服前药2次,热退、寒战已,身痛明显减轻,眼泪止,但动则汗出、微有心慌,鼻干、呛咳。微信视诊,患者舌淡欠润、舌尖稍暗红。处方:麻黄15g,杏仁16g,石膏20g,甘草12g,半夏15g,百合18g。煎服法同前,嘱其身和、咳止则停药。忌生冷油腻、刺激食物。服药2天汗收、咳愈而停药,嘱其居家清淡饮食,静养2日。
按 患者初病头痛高热、全身颤抖、酸痛,属疫疠感染,寒湿闭表之重者。以发热身痛,用麻黄加术;身体酸痛、午后热重,合麻杏薏甘,加升麻,逐“时气毒疠”。服2次热退,寒战、身痛已。患者意外症重而有速效,不遵“中病即止”,继续服药,汗出太过,深夜洗浴,前证再起,伴泪眼刺激。续服前药,热退、身痛减轻,眼泪止。转见动则汗出,轻度心慌、鼻干、呛咳,舌淡欠润、舌尖稍暗红,属过汗津伤、劳汗重感、肺热气闭、失于开宣,用麻杏石甘汤宣肺清热,加百合清润益气,合半夏降逆、平寒热。药未尽而汗收、咳愈。
沙参麦冬汤治新冠后遗口干
摘自2023-7-21中国中医药报
景国栋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称钩驿镇卫生院 汪淑霞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青岚山乡卫生院
在笔者所接诊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中,表现为寒湿疫特征者居多,但因所处地域气候、个人体质及生活习惯之不同,亦有表现出湿热疫特征的发病者。后者以湿遏热伏、邪阻膜原、三焦气滞、传变复杂为基本病机。火热易伤津劫液,解表时亦动津耗气。解表药以发散表邪为主要作用,多具辛散特点,善走肌表,能促使患者发汗,使表邪从汗而解。气能生津,津能载气,发汗则伤津耗气。热无不燥者,而湿热疫中湿往往随燥热而解,其后遗症多以津液亏虚为主,症见皮肤干燥、口干、咽干、口渴喜凉饮、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症状。
经验方药
笔者临证治疗此类后遗症,常选用《温病条辨》中的沙参麦冬汤加减。原方为:沙参三钱,玉竹二钱,生甘草一钱,冬桑叶一钱五分,麦冬三钱,生扁豆一钱五分,花粉一钱五分。笔者常用剂量为:沙参12g,玉竹12g,麦冬12g,生甘草3g,桑叶6g,白扁豆12g,天花粉12g。
方中沙参、麦冬清肺养阴、益胃生津,共为君药。辅以玉竹、天花粉生津润燥,增加沙参、麦冬清养肺胃之力。佐以桑叶轻宣燥热,扁豆健脾益气。甘草为使,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清养肺胃、生津润燥之功。
加减:久热久咳者,加地骨皮、贝母;咳血者,加侧柏叶、仙鹤草、白及、三七;潮热面红者,加银柴胡、黄芩;气虚者,加人参、山药;阴虚者,加生地黄、玄参。
典型医案
王某,女,69岁。于2022年1月上旬感染新冠病毒后,出现咽痛、咳嗽、发热恶寒、浑身酸痛、口微渴、舌边舌尖红、苔腻、脉数等表现。患者在当地卫生院就诊,服用布洛芬、复方氨酚烷胺、连花清瘟胶囊治疗7天后,咽痛、发热症状好转,但口干症状加重,来诊时自述舌干、咽燥,夜间干渴难耐,略微活动亦有汗出,咳嗽,无痰,并伴有舌尖刺痛。舌红苔白燥,脉细数。
中医诊断:口干(燥伤肺胃)。
治法:清养肺胃,生津润燥。
处方:沙参12g,玉竹12g,麦冬12g,生甘草3g,桑叶6g,白扁豆12g,天花粉12g,地骨皮10g,贝母10g,红参10g,山药12g,生地黄12g,玄参12g。5剂,每日1剂,水煎服。
药尽而愈。
按 患者初感湿热疫邪,当地卫生院给予布洛芬、复方氨酚烷胺、连花清瘟胶囊治疗。其中布洛芬和复方氨酚烷胺中均有解肌发汗的成分,表热表湿得解的同时,难免伤津。故而方用沙参麦冬汤清养肺胃、生津润燥,加地骨皮、贝母清肺燥之余热;红参、山药补中气、健脾胃;生地黄、玄参清营血余热、生津止渴。诸症兼顾,标本兼治,故而疗效显著。
笔者在临证中发现,沙参麦冬汤治疗口干伴舌干燥、舌苔少、舌干裂者效果颇佳。

半夏白术天麻汤治新冠后遗头晕

 (2023-07-14 08:40:27)[编辑][删除]

摘自2023-7-13中国中医药报
景国栋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称钩驿镇卫生院 郑桂桂 甘肃省定西市中医院
湿为重浊之邪,湿邪伤人,易于困阻阳气,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故而眩晕、头重如蒙。而新冠病毒感染后的头晕多为自觉昏昏沉沉,头重如裹布的感觉。舌苔多见白腻,脉弦滑。
经验方药
笔者常用《医学心悟》之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新冠后遗头晕。原方为:半夏一钱五分,天麻一钱,茯苓一钱,橘红一钱,白术三钱,甘草五分,生姜一片,大枣两枚。笔者常用剂量为:半夏12g,天麻6g,茯苓6g,橘红6g,白术15g,甘草3g,生姜3g,大枣2枚。
方中半夏辛温,长于燥湿祛痰,天麻甘平,善于熄风止眩。二者合用,相辅相成,故以为君。脾喜燥而恶湿,白术功偏健脾燥湿,茯苓甘以扶脾、淡以利湿,二者一燥一渗,运利结合,使水湿除而脾气健,为臣药。佐以橘红,理气化痰。生姜辛温,功专散寒解表、温中和胃;大枣甘平,功长补中益气、扶脾安胃。生姜与大枣相伍,辛甘配对,阳表阴里,刚柔相济。且大枣甘守力多,得生姜乃不至过守;生姜辛通力多,得大枣乃不至过通。二者合用,具有调和营卫、调和脾胃的双重功效,和以甘草调和诸药,三者共为使。
加减:眩晕较甚者,加僵蚕、钩藤、胆南星;头痛较甚者,加蔓荆子、白蒺藜;呕吐频繁者,加代赭石、竹茹;耳鸣重听者,加葱白、郁金、菖蒲;脘闷不食者,加白蔻仁、砂仁;气虚者,加党参、黄芪。
典型医案
患者张某,男,36岁。于2022年12月底感染新冠病毒,症见发烧、头痛、头晕、咽痛、浑身酸痛。后至当地卫生院就诊,给予柴葛解肌汤4剂加减治疗后,发烧、咽痛、浑身酸痛症状缓解,头晕症状未见明显改善。现症见头晕,头重如蒙,偶有头痛,胸中泛恶,痰多、色白、易咳出,倦怠嗜睡,食欲不佳,舌苔白腻,脉濡滑。
诊断:眩晕(湿痰中阻)。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和胃。
方药:半夏12g,天麻6g,钩藤12g(后下),僵蚕12g,胆南星6g,茯苓6g,橘红6g,白术15g,蔓荆子10g,白蒺藜10g,竹茹6g,砂仁3g(后下),甘草3g,生姜12g,大枣2枚。
患者服药5剂而痊愈。
按 患者服用柴葛解肌汤,外解风寒,内清郁热,故而恶寒发热、咽痛、浑身疼痛得解。唯祛湿作用不佳,致使湿邪内滞,聚湿成痰,痰湿内阻,清阳被蒙。清阳不升,浊阴失降,故而头重如蒙。湿阻气机,胃失和降,故而胸闷泛恶。痰湿伤阳,脾阳不振,故嗜睡倦怠,饮食减少。痰多色白,舌苔白腻,脉濡滑,皆为痰湿内阻之象。
半夏白术天麻汤所治头晕,乃为脾湿生痰、肝风内动所致。古人有“无痰不作眩”之说,风痰上扰则眩晕头痛,痰阻气机则胸膈痞闷。李东垣《脾胃论》谓:“足厥阴头痛非半夏不能疗,头旋眼黑,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定。”此患者初用柴葛解肌汤解外寒而清郁热,4剂后外寒已解,郁热已清,患者病机已由外感转变为内湿。病机已变,则必更方,现用半夏白术天麻汤以化痰息风、健脾祛湿而治遗邪。辨证准确,故取效显著。

当代名医温疫治验解析

 (2025-01-04 17:16:22)[编辑][删除]
当代名医温疫治验解析
摘自2025-1-3中国中医药报
毛德西 河南省中医院
烂喉丹痧(猩红热)
梁某,男,21岁,布店学徒。1952年春诊治。
患者发热,咽喉疼痛,面发红,两天后面部口周发白,至第四天高热不退,全身出现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兼有白疹,咽喉头痛加重,不能饮食,口中气息有臭味,并咯出烂肉样物。脉沉数,舌红苔少。
诊断:烂喉丹痧(猩红热)。
辨证:感受温热疫毒,侵犯肺胃,热毒炽盛,熏蒸咽喉,燔灼营血。
治法:清热解毒,清泄里热,透邪外出。
方药:金银花、天花粉各30克,地丁、七叶一枝花各15克,紫草、黄芩、黄连、栀子、赤芍、丹皮、浙贝母各9克,大黄、甘草各6克。6剂,水煎服。
外用药:金不换散加硇砂少许,外用喷喉,祛腐生肌。
二诊:热退,咽喉疼痛减轻,咽喉腐肉已去,全身皮肤红色皮疹变淡,开始大片脱皮屑。脉沉数,舌红苔少。继用清解法,守上方再服6剂。外用生肌散喷喉。一周后,诸症若失,痊愈停药。
(摘编自《吕承全学术经验精粹》,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3月)
按 猩红热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多发于冬春之际。此例具有高热、咽痛、鲜红色皮疹等特点,病发于咽喉,故诊为猩红热无疑。
既然是热毒所致,就必以清热解毒为法选用方药。所用药物为一派苦寒清热解毒之品,但病在营血必不可少凉血药,如牡丹皮、赤芍、栀子,而浙贝母则有散结清热功效。
所用金不换散出自清代张宗良《喉科指掌》,为治疗喉科疾病专用药。《吕承全学术经验精粹》中还说道:“猩红热不怕风,喜新鲜空气,治疗切忌解表,宜用清热解毒之法,可用天花粉、生地、赤芍、丹皮、金银花、栀子、黄芩、黄柏、黄连、贝母、蒲公英、地丁、薄荷、大黄、生石膏、人中黄之类。”
蛤蟆瘟
田某,女,4岁。1960年3月2日初诊。
右腮颊红肿疼痛已有8天,发热,午后为甚,现体温39.8,口渴喜饮,不思食,小溲黄。舌质红,苔薄白而干,脉数。
辨证:风温热毒夹痰,蕴结少阳经络。
立法:清热败毒,和解少阳。
方药:柴胡2.5克,黄芩6克,山栀5克,甘草1.5克,板蓝根10克,当归6克,赤芍10克(3剂)。
另用紫金锭6片,醋调外敷患处。
二诊:内服外敷并进,药后一天,热退至37.8,肿痛减其大半,仍有口渴,余毒未尽,原方去柴胡,加金银花。外敷药停用。
服2剂痊愈。
(摘编自《董建华临证治验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8年4月)
按 蛤蟆瘟又名痄腮,即流行性腮腺炎,多流行于冬春二季,小儿尤多,传染性较强。腮为少阳经脉所过之处,少阳主相火,风温之邪与相火蕴结,必患温毒之恙。症见两腮红肿疼痛,治疗当以疏表、清热、解毒、散结为法。此例发于初春,风温主气,幼儿稚阴稚阳,易于感受风温之毒。治以柴胡、黄芩清解少阳,栀子、板蓝根清热解毒,取当归、赤芍活血散瘀。另用紫金锭醋调外敷,消肿止痛,可使邪热速散。
七日热
王某。
最近本地流行“七日热”。初起恶寒骨楚,数日后周身透布散在之红点,亦有神识模糊者,最迟两周可以恢复。今腹痛甚剧,七日仅更衣一次而不畅,治疗之关键在此。
生熟锦纹各6克,生枳实9克,五灵脂9克,莱菔子12克,海南片9克(即槟榔片),郁李仁15克(打),青皮6克,元明粉12克,糖炒山楂18克,六神曲12克,杭白芍9克。
二诊:温度下挫,尚作惊厥,当然是毒素之刺激。排泄之,无非通利二便。今便通,改予清泄、开窍。
嫩白薇9克,嫩紫草9克,荠菜花炭12克,连翘12克,黄芩炭9克,炒金银花12克,郁金6克,石菖蒲9克,泽泻9克,赤茯苓9克。
(摘编自朱良春《章次公医案》,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3月)
按 “七日热”又名登革热,是一种由黑斑蚊所传染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以突然高热、全身疼痛,特别以头、腰部疼痛剧烈为特点,至四五日乃出现红疹,甚则神昏、谵语,结膜、咽头充血,亦较常见。病程约七天,故有“七日热”之称。本病属于温疫,亦作“丹痧”论治。此例有明显的腑实证,七日仅更衣一次且不畅,故始以通腑为法,取承气汤为主方,加用槟榔、莱菔子、郁李仁、山楂、神曲、青皮消积化食,另用五灵脂、白芍行气疏肝止痛。便通后,改用清泄、开窍方药,药味虽简,却丝丝入扣。今录于此,以备参考。
大头瘟
吴某,女,50岁。
病起寒热,头痛若戴箍。不三日,壮热便秘,全头肿胀,赤块痛痒,间有小水疱出黄水,咳呛气急,神志时昧。今已二目难张,肿及胸肩,饮咽不利,脉浮数,苔黄腻,前医投辛凉散风热之剂,而温毒尚兼里实之症,势猛不以双解之法,自难奏功,以普济消毒饮出入为治。
元参、黄菊花、元明粉各六钱,板蓝根、银花、山栀各四钱,黄芩、葛根、僵蚕、生大黄各三钱,薄荷二钱,羚羊角一钱(另炖汁饮)。上方日夜各服一剂。翌日诸症减轻不少,大便得解。即去元明粉,减生大黄为一钱五分,并以羚羊角价昂,改用柴胡、龙胆草各二钱,日1服,连服3日,神爽痊愈。
(摘编自《百家名医临证验案传真》,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5月)
按 大头瘟是中医病名,包括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以及颜面丹毒等。此例发病险恶,初起便见头痛肿胀,赤块痛痒,壮热便秘,二目难张,神志近于昏愦,显系热毒炽盛所致。普济消毒饮为治疗大头瘟之主方,与凉膈散合用,增强清热解毒,表里双解之力;重用羚羊角清头目,泻毒火,并加用硝黄釜底抽薪,急下存阴。急症当速救,下不厌早,此为范例。
伏暑(流行性乙型脑炎)
王某,男,28岁,住某医院已三日,确诊为流行性乙型脑炎。住院检查摘要:略(注:原病例略)
病程与治疗:会诊时,已服辛凉苦寒数剂,高烧不退(体温40.2),头痛无汗,目微赤,胸腹满微硬,大便未行,鼻塞,舌苔中心秽干无津,舌质不绛,口不渴,尿少,嗜睡,但神志清,微烦,脉浮,右大于左,总观脉证,乃胃阴已伤,表里郁闭之候。详询病程过程,在入院前,误服辛温药二剂,胃阴被劫。入院后,又进辛凉苦寒,热邪被遏,因议其证:脉浮头痛鼻塞,壮热无汗,是表邪郁闭之象;胸腹满微硬,微烦,苔干,大便未行,乃里闭之证。治宜急救胃阴,宣通表里,俾郁闭之邪热,从表里两解,此权变之法,合宜而施之。
处方:瓜蒌仁(打)五钱,黄连一钱五分,炒枳实二钱,玄参三钱,鲜芦根八钱,连翘三钱,银花二钱,郁金二钱,香豆豉五钱,葱白(连须)三寸,紫雪一钱(冲)。
服后,大便利,浑身微汗出,热退,次日复诊体温降至36,烦除睡安,舌上津回,诸症悉平,脉象缓和,继以益胃养阴之品,连进三剂,一起正常,胃纳亦佳,遂停药以饮食调理,痊愈出院。
(摘编自《蒲辅周医案》,人民卫生出版社,1973年2月)
按 本例初起误为寒虐,用常山、桂枝辛温之剂,病势转剧。入院后又以辛凉苦寒进之,造成表里俱闭危候。蒲老依据脉浮头痛,高热无汗为表闭;胸腹满而微硬为里结,表里俱闭,拟用表里双解之法。但又非大实满不可用承气,舌津已干不可再发表。乃取小陷胸汤解胸中之结热,复以葱豉引郁热外出;佐以玄参生水,银翘、芦根、郁金轻宣之品以清郁热;使以紫雪直透三焦,能使里结自通而不伤正,表邪自透而不伤津。立意在于“透”字,表里之邪透发,热毒无藏身之地,疫邪自难稽留,病必趋愈。
分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