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身有千千“结”全集

(2023-07-06 14:19:54)

身有千千“结”全集

 身有千千“结”全集 (2018-10-29 04:50:19)[编辑][删除]

                         什么是筋?
     我们身体上有许多结。如人老了身高矮了,这就是中医讲的“缩筋”。
                        
    筋带动关节的运动。通俗的说,筋结就是筋疙瘩。 筋膜会肿胀 痉挛 钙化 纤维化。

                          手麻和颈椎病
    大部分手麻都是和筋相关。一般是有筋结了。一般由颈椎引起手麻的有三个结。颈根部,肩胛骨的内上角,手麻大都是这两个结。前面缺盆穴这里还有一个结,大家容易忽略。如果在这三个位置中的某一个地方揉了以后手麻加重,就是这个筋结的问题,揉开了手麻就好了。

                          颈部锻炼
    在家里可以做以下几个动作:
                    两手交叉,扶住枕部,往后仰一仰。主要是治疗手麻木。主要是抻筋,让颈后部的肌群运动。
                       手尽可能的往下,斜下30-45度,胳膊要使劲往下走。头往对侧扭。动作维持三四秒,起到牵拉肌肉的作用。双侧反复。
                     
     肩关节向上拔,手向下,挺胸 头 肩 脖子都向上拔。起到自身牵引的作用。

 

                        手麻症状和疾病

    糖尿病 中风等等都可以出现手麻,在临床上如何鉴别?
    颈椎病开始是偶尔手麻,以后是经常麻。经常是一个指头开始麻,拇指或者是食指中指小指麻,是逐渐开始的。
    整个手麻木,胳膊都没有劲,拿东西都觉得费劲,不是颈椎病的手麻。
                    
    颈椎病手麻不可怕,中风手麻是非常可怕的。
    自测手麻:

    拉患者的手,推他的头。就是把这个臂丛神经牵拉一下,使筋结和神经密切接触,这时可以使症状放大。如果症状加重了就是颈椎病的手麻。

 

                     十二经筋

    人体全身都有筋,有十二经络的同时还有十二经筋。
                       经筋往往是起于肢体末端。往往从甲 从手上 从脚上起来,逐渐往身体上运行,沿着肢体往上运行,它可以达到胸腔 腹腔。它的特点是不进脏腑,就是不进到脏腑里,都在外面,往往结于头部。所以与头面有很大的关系。经络支配经筋,经筋来完成我们一些运动。

                       脸部经筋与五脏
    脸部有筋经,很容易出现问题。如退休老人经常会出现屏幕脸.

   目光呆滞 无事而忧 对景不乐。屏幕脸就需要锻炼。不少的经筋起于脸部,就是说五脏六腑的一些病变可以在脸上体现出来。脸上的五官是五脏的窍:
   五官功能的好坏直接反映了五脏的功能。抻五官对五脏都有好处。
                       脸部筋经锻炼     

     口唇
     为什么要练口唇?说话经常口误就是心气虚。舌为心之苗。心想好了,但是舌头不听使唤,这是气不够的表现。此外,吃饭容易咬舌头,这与心气也有一定关系。
  所以锻炼舌头是为了补心气。有些动作是为了固肾。叩齿:牙齿是骨之余,肾主骨。为了牙齿的健康,甚至牙龈不容易生病,建议叩100下。
  舌头在牙齿的外面往口唇的里面转圈,顺逆时针转。经常做这个动作不但锻炼了舌头,还可以预防或者治疗牙龈炎。
  先抿嘴再噘嘴。嘴角向上翘抿嘴。抿噘是一套动作。这是调心的一个动作。 用舌头顶脸颊,两边反复。
    眼睛

 肝受血而能视,肝血的滋养使眼睛能视物清晰 眼睛明亮。肝的经络还经过眼睛上。
 风池不但对眼睛,而且对颈性头晕很好。点风池是往对侧的眼睛方向用力点。
    握拳的时候把拇指放在四指内。
闭上眼睛,让眼睛转圈,顺逆时针各转30圈。糖尿病人多锻炼这个动作,防止眼底动脉不硬化。

    也可以锻炼眼睛跟着手走的动作。
                 
   耳朵

  先把耳朵推过去,再从耳背拉过来。等于搓耳前 耳后。耳部动作各做30下。


《身有千千结-2筋结、背肌筋膜炎、腰部俞穴、腰三横突筋结


2012年9月25日播出《身有千千结-2》

蹭树与我们要讲的筋结,是有很大关系的。人的每块肌肉,每条韧带都有固定的走向,由于受寒、外伤、长期的不良姿势等,这就形成我们所说的“筋结”。筋结会导致很多腰背疾病,例如:背肌筋膜炎。

2012年9月25日播出《身有千千结-2》

 

背部筋结到底在哪里呢?您可以自己摸一下在肩胛骨的外侧位置,是否有僵硬、条索状的组织存在,这就是您的背部筋结所在。

2012年9月25日播出《身有千千结-2》

 

针对背部筋结,付国兵主任特别给大家推荐了三个简单易学,在家中很容易操作的“抻筋”方法。例如:抱肘收肩。如图操作,请注意用两手尽量将两臂向内收紧,起到抻拉背部筋结的目的。

2012年9月25日播出《身有千千结-2》

 

腰背部有筋结,不仅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行动不利等症状,还会影响脏腑功能。很多内脏疾病,都可以在腰背的俞穴上有所反映,比如有心脏病的人,可能会在后背第五椎的位置——心俞,摸到有筋结存在,点按会有疼痛等症状。甚至很多闭经、尿失禁等肾脏疾病,也可以通过腰部俞穴进行治疗。

2012年9月25日播出《身有千千结-2》

 

请大家四指向前,拇指向后,双手叉腰,拇指所在位置就是一个腰部最常见,也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筋结——腰三横突筋结。很多人的腰部疼痛都是源于这个位置,因为它是腰部负担最重,而且由于结构关系,也是最脆弱的地方。对此,付国兵主任给出了三个腰部“抻筋”,来预防及治疗腰部疾病的方法,如:托天转腰。

2012年9月25日播出《身有千千结-2》



《身有千千结-3筋结、膝关节退化、股四头肌、抽筋、腓肠肌痉挛、地机穴

 


    人老先老腿,腿上的筋结多了会引起很多的问题,不仅仅是外科疾病,很多内科疾病也和腿上的筋结有关。

膝关节是人体最复杂的关节,膝为腿部主要肌肉的肌腱的汇聚维络之处,中医认为“膝为筋之府”,但在我们膝关节髌骨的下方,有内外膝眼二个穴位,这二个地方往往是膝关节劳损最先出现筋结的位置。



    我们可以用手指在内外膝眼二个位置按揉,会发现手下有咕噜咕噜的感觉,膝关节过伸或劳累后疼痛,这就是筋结。膝眼筋结比较严重的人,通过外观就可以观察出来,大家可以把膝关节伸直看一看,如果膝眼是凹陷的,说明你的膝关节还可以,如果你的膝眼鼓起来了,摸到了硬硬的筋结,并且按着还有些疼,就说明膝关节退化的比较严重。

这种筋结其实是一种脂肪垫损伤。脂肪垫是人体的减震垫,坐轿车和坐拖拉机最大的区别就是震动,膝关节也一样,跑跳走都要用它来减缓膝关节震动,特别是下台阶,它所承受的压力更大,由于外伤或者是长期摩擦引起脂肪垫充血、肥厚并发生炎症,与髌韧带发生粘连,从而使膝关节活动受限。


缓解膝盖筋结,我们可以做以下两个动作:

2012年9月26日播出《身有千千结-3》

    我们在正常行走或在上下楼梯时,突然感觉膝关节吃不住劲,腿发软,差点跪下,有时候还会引发意外。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作“打软腿”,又称“腿打软”、“膝盖打软”,但是问题却不在膝盖上,而是股四头肌出现筋结,肌肉力量减退,是膝关节退化的前兆。所以如果频繁的出现“打软腿”的情况,就要及时去医院检查是不是出现了膝关节的退行性病变。

股四头肌是伸膝关节的力量来源,举个例子说不经常锻炼的人爬山时间长了会腿抖,这也是股四头无力的表现。股四头肌缺乏锻炼,时间长了,股四头肌肌筋的髌骨两侧就要出现筋结了,那时就不是打软腿了,就该关节僵硬打不弯费劲了。


有两个腿部的抻筋方法,对于延缓膝关节退化很有作用。


1、内收外放:坐在椅子上,双手合掌相对放在两腿之间,双腿尽量内收夹紧,双手尽量外展,持续对抗10秒钟;再将双手放在大腿外侧,双腿外展,双手内收持续对抗10秒钟,重复20遍。

  

2、双足争力:坐位,双足跟交叉,下腿向前伸,上腿下压,相互争力坚持10秒,双腿交替交替重复20遍。

 

    很多人都有抽筋的经历,我们平时说的抽筋,就是筋缩,肌肉的挛缩,小腿抽筋比较常见,年轻人多发生在剧烈运动之后,老年人则夜里多见。

    小腿抽筋在医学上称之为腓肠肌痉挛,发作时非常疼,能摸到一个很大硬结,持续时间大多由数秒钟至数分钟不等。现在一说抽筋就是缺钙,其实这是片面的,缺钙只是抽筋的一个原因,其实抽筋的原因很多,缺钙、受凉、局部神经血管受压都能引起抽筋,但是抽筋也有可能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一种表现。尤其是有心血管病、脑中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家族史的中老年患者,当出现下肢酸痛、抽筋、行走不利等症状时,应当首先排除临床最为常见的动脉粥样硬化或糖尿病引发的下肢动脉闭塞症。

如果经常在夜里腿抽筋,首先要做的是检查被褥。很多人睡觉时喜欢把被子捂得紧紧的。但是特别在仰卧的时候,被子可能压住足部,这样使腓肠肌和足底肌肉紧绷。紧绷的肌肉很容易发生痉挛。只要将被褥拉松一些就可以了。

发生腿抽筋,可以马上用手抓住抽筋一侧脚的大脚拇趾,然后慢慢将脚掌向自己方向拉,这样可拉伸腓肠肌,再慢慢伸直脚,然后用力伸腿,就不抽筋了。但是很多人身体柔韧性有限,无法在伸直腿的情况下够到大脚趾,这时可以用趾点承山的办法来缓解抽筋,用一侧的大脚趾放在痉挛腿的承山穴下,用腿部自重点按约1分钟。


双足互踩:容易痉挛的脚在下,脚掌平踩住另一脚的脚后跟,然后足跟后压,使小腿肌肉有牵拉感并持续10秒钟。


有一些内科疾病确实和我们的腿部筋结有关,有一种中老年常见病可以通过腿部筋结及早发现,及早预防。

腿部有个穴位叫地机穴,地机穴属足太阴脾经,其位于阴陵泉穴下3寸。这是一个很容易出现筋结的部位。如果您轻轻点按这个位置就出现较为严重的疼痛感,这说明您的血糖可能出现了问题,有患糖尿病的风险,或者已经是糖尿病阶段了。随着病情发展阶段的不同,筋结由软变硬,疼痛由轻到重。尤其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平时没事的时候可以多检查一下自己的地机穴附近是否有筋结,如果有的话一定要及时检测血糖。

平时可多点揉这个位置,预防糖尿病的出现,调整胰腺功能。


温阳固本过冬至

 (2024-12-21 03:54:22)[编辑][删除]
温阳固本过冬至
摘自2024-12-20中国中医药报
李武强 河南省三门峡武强中医院
明天将迎来冬至,这是一年当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也是阴寒之气达到极限的时候。所谓冬至一阳生,就是说过了冬至的子时,大自然的阳气就开始逐渐升发,此时阳气尚处于极弱的状态,故养生需注重补益阳气。民间把冬至称为“交九”或“数九”,冬至后再过九九八十一天,就会垂柳依依、春风拂面,又到了生机盎然、温暖舒适的春天。人们常说“冬至进补,开春打虎”,到了冬至节气,我们要顺应自然界阳气开始生发的契机,做好养生功课,补足阳气。
起居防寒
冬至时黑夜长、白天短,人也应早睡晚起。尤其是老年人,太阳落山,吃完晚饭,并适当室内活动之后,就应及时就寝。早晨不要起得太早,身体虚弱的老年人可待太阳出来再下床活动,若要外出,在上午十点气温回升后较为适宜。外出要做好保暖,尤其是头颈部和脚踝部。头为诸阳之会,脚踝处接触地面、距离心脏较远,容易受到寒邪侵袭。糖尿病患者外周循环差、对冷热感觉不敏感,更易冻伤,需穿暖和柔软的鞋袜。
食疗养阳
食补可以多吃羊肉、核桃、山药、黑芝麻等食物,并适量用胡椒粉、丁香、桂皮等温性调味品。但需注意体质和适量原则,不可过食辛辣温热食物。
这里介绍两个食疗配方,一是出自《金匮要略》的当归生姜羊肉汤,用羊肉500克,焯水撇去浮沫,加入当归25克、生姜数片,煮至肉烂调味即可。此汤温阳养血,比较适合宫寒痛经、手足冰凉的女性。二是排骨炖肉苁蓉,用猪排骨1000克、肉苁蓉50克、山楂30克,炖熟后调味,喝汤食肉,可以温补肾阳。该汤适合中老年男性的调补,有助于解决神疲乏力、腰膝酸软等问题。
艾灸散寒
督脉灸可在冬至后每九天做一次,配合大自然阳气的上升趋势,具有助阳补阳和温阳散寒的作用。督脉灸尤其适合畏寒怕冷、容易感冒的虚寒体质者,对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慢性疾病,以及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风湿性疾病也有明显的效果。
需要提醒的是,若有口鼻干燥、五心烦热等阴虚火旺症状,就不适合应用上文介绍的食疗方和督脉灸了。
适当运动
升发阳气,需要适当运动。冬至节气,数九寒天,不适合剧烈运动,以免大汗淋漓,耗散阳气,但站桩、打坐、练八段锦这些比较温和的运动十分适宜。
吃一口“春天”健身心
摘自2025-3-13中国中医药报
当春风拂过大地,在田间地头,一簇簇荠菜悄然钻出泥土,香椿树梢冒出了紫红色的嫩芽,蒲公英的金色花朵点缀在绿草丛中。这些不起眼的野菜,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珍贵礼物,蕴含着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季节里,走进田野,采撷一缕春天的味道,品味着自然的馈赠,何其妙哉。
荠菜是春天最早萌发的野菜之一。《诗经》中就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的记载,可见古人早已懂得品味荠菜的鲜美。荠菜不仅味道鲜美,更具有清热解毒、明目止血的功效。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荠菜富含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能够增强人体免疫力。春日里,采一把嫩绿的荠菜,或清炒、或做汤、或包饺子,都能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清新与活力。
香椿芽是春日餐桌上的另一道美味。香椿芽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具有清热解毒、健胃理气的功效。古人将香椿芽视为“树上蔬菜”,其独特的香气令人回味无穷。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详细记载了香椿芽的多种烹饪方法,可见其在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在明媚的春天,摘一把紫红的香椿芽,炒鸡蛋,拌豆腐,或做成香椿酱,都是不可多得的美味。
蒲公英虽常被视为杂草,但其药用价值不容小觑。《唐本草》记载蒲公英“主妇人乳痈肿”,明代《本草纲目》称其能“解食毒,散滞气”。现代研究表明,蒲公英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的功效。春天采一把蒲公英嫩叶,或凉拌,或做沙拉,或泡茶,都能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清新与健康。
春日食野菜不仅是一种饮食传统,更是一种养生智慧。这些野菜大多具有清热解毒、健脾开胃的功效,正好顺应了春季人体阳气升发、新陈代谢旺盛的特点。古人讲究“天人合一”,认为春季食用当令野菜可以调理身体、预防疾病。这种顺应自然、注重养生的理念,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品尝野菜的过程,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在采摘野菜的过程中,我们亲近自然、感受大地的呼吸、体会生命的律动,本身就是一种放松与疗愈。远离城市的喧嚣,静下心来,与家人或朋友一同到郊外踏青,亲手采摘野菜,再将其变成餐桌上的美味,这样的经历让人心生欢喜,也让我们更加珍惜这份来自自然的恩赐。更重要的是,通过春食野菜,我们学会了顺应时节,懂得了与自然和谐共处之道。
吃一口“春天”健身心,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季节里,让我们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探索、去品尝、去感悟,让春天的味道成为我们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健身心、悦性情,让生活因春天而更加丰富多彩。  (魏益君)
麻子仁丸治疗顽固性便秘
摘自2025-4-18中国中医药报
何庆勇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赵某,女,72岁。初诊日期:2013年12月10日。主诉:便秘10余年。现病史:患者10余年前开始罹患便秘,长期服用碧生源常润茶(绿茶、土茯苓、沙参、淮山药、番泻叶、草决明),1日1次,1次2袋。近2年来还需同时服用某通便药(成分不清楚),才能排便,否则4~5天不排大便。刻下症:长年便秘,需同时服用2~3袋碧生源常润茶及某通便药时才能排便,服用排便药后大便日2~3次,排便困难,大便干结,无腹胀,饮食佳,食多,左侧心前区偏下方连及腋下、后背自觉灼热,每日发作2次,活动后气短,口干,多汗,饥饿时感觉心慌,眠差,多梦,夜尿频,每晚4~5次。查体:体形肥胖,舌淡红,苔黄腻,脉沉滑。
中医诊断:便秘(胃强脾弱之脾约证)。
方用麻子仁丸:火麻仁18g,枳实 18g(现笔者多用枳壳),厚朴15g,杏仁15g,赤芍15g,白芍15g,生大黄9g。用打磨机制成丸剂,早晚各1勺。
二诊:患者诉排便困难明显减轻,昨日只服用1袋碧生源常润茶就能排便,并自觉排便较以前痛快。口干、左胁灼热感均减轻。治疗:火麻仁50g,枳实25g(现笔者多用枳壳),厚朴25g,杏仁18g,赤芍18g,白芍18g,生大黄12g。用打磨机制成丸剂,早晚各1勺。
3剂后患者诉大便日1行,较前明显舒畅,无需再服用碧生源常润茶及某通便药,口干、左胁灼热感均告愈。
按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说:“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麻子仁丸: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半斤(炙),大黄一斤(去皮),厚朴一尺(炙,去皮),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宋•朱肱《类证活人书》说:“脾约丸(即本方),治老人津液少,大便涩;又治脚气有风,大便燥结者。”笔者临床体会到麻子仁丸的方证是:大便干结,数日一行,饮食佳或正常,夜尿频,或口唇干裂起皮。本案患者长年便秘,大便干结,无腹胀,饮食佳,食多,夜尿频,每晚4~5次。符合麻子仁丸的方证,故方证辨证为麻子仁丸证。
清•邹澍《本经疏证》说:“古人服药,皆有法律,故为丸为散为汤,当各得其宜而效始著。”笔者多年临床经验体会到,若麻子仁丸改为麻子仁汤,入煎剂则疗效平平,或几乎无效。
(本文摘编自《何庆勇经方治疗疑难危重症实录》)
三款养目药膳
摘自2025-6-11中国中医药报
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长时间面对电子屏幕,用眼过度,眼部健康问题日益凸显。中医理论认为“肝开窍于目”,肝的精气上注于目,肝血充足则目能辨五色,养肝对于眼部健康至关重要。因此,除了要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外,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尤其是药膳的辅助,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养肝明目、保护眼睛的作用。
以下介绍3款药膳,有助于眼部健康。
决明枸杞子粥
材料:决明子10克,菊花5克,枸杞子10克,粳米100克,冰糖少许。
做法:将炒决明子与菊花加水煎煮30分钟,去渣留汁,加入枸杞子、粳米煮至粥熟时,加入少许冰糖,即可。
功效:清肝明目,平抑肝阳,润肠通便。决明子具有清热明目、润肠通便的功效,枸杞子滋补肝肾、益精明目,配伍菊花,适用于肝阳上亢、肝火旺盛引起的头晕目眩、眼目干涩、视物模糊以及便秘等症状。
桑叶猪肝汤
材料:桑叶10克,枸杞子20克,猪肝300克。
做法:桑叶、枸杞子洗净,猪肝切片。清水入锅,待水煮沸后,放入桑叶、枸杞子、猪肝,待猪肝熟后加少许食盐即可。
功效:疏风清热,养肝明目。桑叶具有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的作用,与猪肝、枸杞子搭配,对于风热上攻、肝血不足导致的目赤肿痛、眼目干涩等症状有很好的食疗效果。
金桑菊茶
材料:桑叶5克,菊花5克,金银花3克。
做法:上药放置保温瓶中,冲入沸水,盖闷15分钟后,代茶频饮。
功效:疏散风热,清肝明目。菊花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配伍桑叶和金银花,适合在夏季饮用,对于因风热外感引起的目赤肿痛、眼目干涩等症状有很好的食疗效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