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有千千“结”全集
《身有千千结-2》筋结、背肌筋膜炎、腰部俞穴、腰三横突筋结
蹭树与我们要讲的筋结,是有很大关系的。人的每块肌肉,每条韧带都有固定的走向,由于受寒、外伤、长期的不良姿势等,这就形成我们所说的“筋结”。筋结会导致很多腰背疾病,例如:背肌筋膜炎。
背部筋结到底在哪里呢?您可以自己摸一下在肩胛骨的外侧位置,是否有僵硬、条索状的组织存在,这就是您的背部筋结所在。
针对背部筋结,付国兵主任特别给大家推荐了三个简单易学,在家中很容易操作的“抻筋”方法。例如:抱肘收肩。如图操作,请注意用两手尽量将两臂向内收紧,起到抻拉背部筋结的目的。
腰背部有筋结,不仅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行动不利等症状,还会影响脏腑功能。很多内脏疾病,都可以在腰背的俞穴上有所反映,比如有心脏病的人,可能会在后背第五椎的位置——心俞,摸到有筋结存在,点按会有疼痛等症状。甚至很多闭经、尿失禁等肾脏疾病,也可以通过腰部俞穴进行治疗。
请大家四指向前,拇指向后,双手叉腰,拇指所在位置就是一个腰部最常见,也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筋结——腰三横突筋结。很多人的腰部疼痛都是源于这个位置,因为它是腰部负担最重,而且由于结构关系,也是最脆弱的地方。对此,付国兵主任给出了三个腰部“抻筋”,来预防及治疗腰部疾病的方法,如:托天转腰。
《身有千千结-3》筋结、膝关节退化、股四头肌、抽筋、腓肠肌痉挛、地机穴
膝关节是人体最复杂的关节,膝为腿部主要肌肉的肌腱的汇聚维络之处,中医认为“膝为筋之府”,但在我们膝关节髌骨的下方,有内外膝眼二个穴位,这二个地方往往是膝关节劳损最先出现筋结的位置。
这种筋结其实是一种脂肪垫损伤。脂肪垫是人体的减震垫,坐轿车和坐拖拉机最大的区别就是震动,膝关节也一样,跑跳走都要用它来减缓膝关节震动,特别是下台阶,它所承受的压力更大,由于外伤或者是长期摩擦引起脂肪垫充血、肥厚并发生炎症,与髌韧带发生粘连,从而使膝关节活动受限。
缓解膝盖筋结,我们可以做以下两个动作:
股四头肌是伸膝关节的力量来源,举个例子说不经常锻炼的人爬山时间长了会腿抖,这也是股四头无力的表现。股四头肌缺乏锻炼,时间长了,股四头肌肌筋的髌骨两侧就要出现筋结了,那时就不是打软腿了,就该关节僵硬打不弯费劲了。
有两个腿部的抻筋方法,对于延缓膝关节退化很有作用。
1、内收外放:坐在椅子上,双手合掌相对放在两腿之间,双腿尽量内收夹紧,双手尽量外展,持续对抗10秒钟;再将双手放在大腿外侧,双腿外展,双手内收持续对抗10秒钟,重复20遍。
2、双足争力:坐位,双足跟交叉,下腿向前伸,上腿下压,相互争力坚持10秒,双腿交替交替重复20遍。
如果经常在夜里腿抽筋,首先要做的是检查被褥。很多人睡觉时喜欢把被子捂得紧紧的。但是特别在仰卧的时候,被子可能压住足部,这样使腓肠肌和足底肌肉紧绷。紧绷的肌肉很容易发生痉挛。只要将被褥拉松一些就可以了。
发生腿抽筋,可以马上用手抓住抽筋一侧脚的大脚拇趾,然后慢慢将脚掌向自己方向拉,这样可拉伸腓肠肌,再慢慢伸直脚,然后用力伸腿,就不抽筋了。但是很多人身体柔韧性有限,无法在伸直腿的情况下够到大脚趾,这时可以用趾点承山的办法来缓解抽筋,用一侧的大脚趾放在痉挛腿的承山穴下,用腿部自重点按约1分钟。
双足互踩:容易痉挛的脚在下,脚掌平踩住另一脚的脚后跟,然后足跟后压,使小腿肌肉有牵拉感并持续10秒钟。
有一些内科疾病确实和我们的腿部筋结有关,有一种中老年常见病可以通过腿部筋结及早发现,及早预防。
腿部有个穴位叫地机穴,地机穴属足太阴脾经,其位于阴陵泉穴下3寸。这是一个很容易出现筋结的部位。如果您轻轻点按这个位置就出现较为严重的疼痛感,这说明您的血糖可能出现了问题,有患糖尿病的风险,或者已经是糖尿病阶段了。随着病情发展阶段的不同,筋结由软变硬,疼痛由轻到重。尤其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平时没事的时候可以多检查一下自己的地机穴附近是否有筋结,如果有的话一定要及时检测血糖。
平时可多点揉这个位置,预防糖尿病的出现,调整胰腺功能。
摘自2024-12-20中国中医药报
李武强 河南省三门峡武强中医院
明天将迎来冬至,这是一年当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也是阴寒之气达到极限的时候。所谓冬至一阳生,就是说过了冬至的子时,大自然的阳气就开始逐渐升发,此时阳气尚处于极弱的状态,故养生需注重补益阳气。民间把冬至称为“交九”或“数九”,冬至后再过九九八十一天,就会垂柳依依、春风拂面,又到了生机盎然、温暖舒适的春天。人们常说“冬至进补,开春打虎”,到了冬至节气,我们要顺应自然界阳气开始生发的契机,做好养生功课,补足阳气。
起居防寒
冬至时黑夜长、白天短,人也应早睡晚起。尤其是老年人,太阳落山,吃完晚饭,并适当室内活动之后,就应及时就寝。早晨不要起得太早,身体虚弱的老年人可待太阳出来再下床活动,若要外出,在上午十点气温回升后较为适宜。外出要做好保暖,尤其是头颈部和脚踝部。头为诸阳之会,脚踝处接触地面、距离心脏较远,容易受到寒邪侵袭。糖尿病患者外周循环差、对冷热感觉不敏感,更易冻伤,需穿暖和柔软的鞋袜。
食疗养阳
食补可以多吃羊肉、核桃、山药、黑芝麻等食物,并适量用胡椒粉、丁香、桂皮等温性调味品。但需注意体质和适量原则,不可过食辛辣温热食物。
这里介绍两个食疗配方,一是出自《金匮要略》的当归生姜羊肉汤,用羊肉500克,焯水撇去浮沫,加入当归25克、生姜数片,煮至肉烂调味即可。此汤温阳养血,比较适合宫寒痛经、手足冰凉的女性。二是排骨炖肉苁蓉,用猪排骨1000克、肉苁蓉50克、山楂30克,炖熟后调味,喝汤食肉,可以温补肾阳。该汤适合中老年男性的调补,有助于解决神疲乏力、腰膝酸软等问题。
艾灸散寒
督脉灸可在冬至后每九天做一次,配合大自然阳气的上升趋势,具有助阳补阳和温阳散寒的作用。督脉灸尤其适合畏寒怕冷、容易感冒的虚寒体质者,对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慢性疾病,以及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风湿性疾病也有明显的效果。
需要提醒的是,若有口鼻干燥、五心烦热等阴虚火旺症状,就不适合应用上文介绍的食疗方和督脉灸了。
适当运动
升发阳气,需要适当运动。冬至节气,数九寒天,不适合剧烈运动,以免大汗淋漓,耗散阳气,但站桩、打坐、练八段锦这些比较温和的运动十分适宜。
摘自2025-3-13中国中医药报
当春风拂过大地,在田间地头,一簇簇荠菜悄然钻出泥土,香椿树梢冒出了紫红色的嫩芽,蒲公英的金色花朵点缀在绿草丛中。这些不起眼的野菜,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珍贵礼物,蕴含着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季节里,走进田野,采撷一缕春天的味道,品味着自然的馈赠,何其妙哉。
荠菜是春天最早萌发的野菜之一。《诗经》中就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的记载,可见古人早已懂得品味荠菜的鲜美。荠菜不仅味道鲜美,更具有清热解毒、明目止血的功效。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荠菜富含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能够增强人体免疫力。春日里,采一把嫩绿的荠菜,或清炒、或做汤、或包饺子,都能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清新与活力。
香椿芽是春日餐桌上的另一道美味。香椿芽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具有清热解毒、健胃理气的功效。古人将香椿芽视为“树上蔬菜”,其独特的香气令人回味无穷。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详细记载了香椿芽的多种烹饪方法,可见其在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在明媚的春天,摘一把紫红的香椿芽,炒鸡蛋,拌豆腐,或做成香椿酱,都是不可多得的美味。
蒲公英虽常被视为杂草,但其药用价值不容小觑。《唐本草》记载蒲公英“主妇人乳痈肿”,明代《本草纲目》称其能“解食毒,散滞气”。现代研究表明,蒲公英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的功效。春天采一把蒲公英嫩叶,或凉拌,或做沙拉,或泡茶,都能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清新与健康。
春日食野菜不仅是一种饮食传统,更是一种养生智慧。这些野菜大多具有清热解毒、健脾开胃的功效,正好顺应了春季人体阳气升发、新陈代谢旺盛的特点。古人讲究“天人合一”,认为春季食用当令野菜可以调理身体、预防疾病。这种顺应自然、注重养生的理念,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品尝野菜的过程,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在采摘野菜的过程中,我们亲近自然、感受大地的呼吸、体会生命的律动,本身就是一种放松与疗愈。远离城市的喧嚣,静下心来,与家人或朋友一同到郊外踏青,亲手采摘野菜,再将其变成餐桌上的美味,这样的经历让人心生欢喜,也让我们更加珍惜这份来自自然的恩赐。更重要的是,通过春食野菜,我们学会了顺应时节,懂得了与自然和谐共处之道。
吃一口“春天”健身心,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季节里,让我们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探索、去品尝、去感悟,让春天的味道成为我们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健身心、悦性情,让生活因春天而更加丰富多彩。 (魏益君)
摘自2025-4-18中国中医药报
何庆勇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赵某,女,72岁。初诊日期:2013年12月10日。主诉:便秘10余年。现病史:患者10余年前开始罹患便秘,长期服用碧生源常润茶(绿茶、土茯苓、沙参、淮山药、番泻叶、草决明),1日1次,1次2袋。近2年来还需同时服用某通便药(成分不清楚),才能排便,否则4~5天不排大便。刻下症:长年便秘,需同时服用2~3袋碧生源常润茶及某通便药时才能排便,服用排便药后大便日2~3次,排便困难,大便干结,无腹胀,饮食佳,食多,左侧心前区偏下方连及腋下、后背自觉灼热,每日发作2次,活动后气短,口干,多汗,饥饿时感觉心慌,眠差,多梦,夜尿频,每晚4~5次。查体:体形肥胖,舌淡红,苔黄腻,脉沉滑。
中医诊断:便秘(胃强脾弱之脾约证)。
方用麻子仁丸:火麻仁18g,枳实 18g(现笔者多用枳壳),厚朴15g,杏仁15g,赤芍15g,白芍15g,生大黄9g。用打磨机制成丸剂,早晚各1勺。
二诊:患者诉排便困难明显减轻,昨日只服用1袋碧生源常润茶就能排便,并自觉排便较以前痛快。口干、左胁灼热感均减轻。治疗:火麻仁50g,枳实25g(现笔者多用枳壳),厚朴25g,杏仁18g,赤芍18g,白芍18g,生大黄12g。用打磨机制成丸剂,早晚各1勺。
3剂后患者诉大便日1行,较前明显舒畅,无需再服用碧生源常润茶及某通便药,口干、左胁灼热感均告愈。
按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说:“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麻子仁丸: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半斤(炙),大黄一斤(去皮),厚朴一尺(炙,去皮),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宋•朱肱《类证活人书》说:“脾约丸(即本方),治老人津液少,大便涩;又治脚气有风,大便燥结者。”笔者临床体会到麻子仁丸的方证是:大便干结,数日一行,饮食佳或正常,夜尿频,或口唇干裂起皮。本案患者长年便秘,大便干结,无腹胀,饮食佳,食多,夜尿频,每晚4~5次。符合麻子仁丸的方证,故方证辨证为麻子仁丸证。
清•邹澍《本经疏证》说:“古人服药,皆有法律,故为丸为散为汤,当各得其宜而效始著。”笔者多年临床经验体会到,若麻子仁丸改为麻子仁汤,入煎剂则疗效平平,或几乎无效。
(本文摘编自《何庆勇经方治疗疑难危重症实录》)
摘自2025-6-11中国中医药报
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长时间面对电子屏幕,用眼过度,眼部健康问题日益凸显。中医理论认为“肝开窍于目”,肝的精气上注于目,肝血充足则目能辨五色,养肝对于眼部健康至关重要。因此,除了要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外,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尤其是药膳的辅助,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养肝明目、保护眼睛的作用。
以下介绍3款药膳,有助于眼部健康。
决明枸杞子粥
材料:决明子10克,菊花5克,枸杞子10克,粳米100克,冰糖少许。
做法:将炒决明子与菊花加水煎煮30分钟,去渣留汁,加入枸杞子、粳米煮至粥熟时,加入少许冰糖,即可。
功效:清肝明目,平抑肝阳,润肠通便。决明子具有清热明目、润肠通便的功效,枸杞子滋补肝肾、益精明目,配伍菊花,适用于肝阳上亢、肝火旺盛引起的头晕目眩、眼目干涩、视物模糊以及便秘等症状。
桑叶猪肝汤
材料:桑叶10克,枸杞子20克,猪肝300克。
做法:桑叶、枸杞子洗净,猪肝切片。清水入锅,待水煮沸后,放入桑叶、枸杞子、猪肝,待猪肝熟后加少许食盐即可。
功效:疏风清热,养肝明目。桑叶具有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的作用,与猪肝、枸杞子搭配,对于风热上攻、肝血不足导致的目赤肿痛、眼目干涩等症状有很好的食疗效果。
金桑菊茶
材料:桑叶5克,菊花5克,金银花3克。
做法:上药放置保温瓶中,冲入沸水,盖闷15分钟后,代茶频饮。
功效:疏散风热,清肝明目。菊花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配伍桑叶和金银花,适合在夏季饮用,对于因风热外感引起的目赤肿痛、眼目干涩等症状有很好的食疗效果。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