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董建
崔炎 王坤 徐潇 王志远
全国名中医崔公让是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崔公让从事中医药防治周围血管疾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在学术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较高的学术地位。崔公让不仅擅长诊治周围血管疾病,在周围性面瘫的诊治方面也有独到见解。
周围性面瘫又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中医认为本病以“虚”为本,正气卫外不固,而致外邪入侵面部经络,气血阻滞,经脉失养,以致肌肉弛缓不收,其中以“风邪”“寒邪”为首要病因。西医认为本病多由病毒感染引起,或因外伤、手术、面神经走行区病变引起面神经炎症、水肿、受压等引起,临床常采用抗病毒、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但治疗时间较长、花费较大、效果不理想。崔公让通过逆向思维,强调本病病机主要为两侧面部肌群不平衡,应注重局部治疗,创造性地通过穴位注射治疗本病。
患者,女,40岁,于2018年12月5日以“发现口角右侧偏斜、左眼睑闭合不全9天”为主诉来诊。9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角右侧偏斜,自觉左侧面部麻木不适,左眼睑闭合不全,刷牙、饮食漏水漏食,遂就诊于新郑市中医院,诊断为面神经麻痹(周围型),给予静脉滴注糖皮质激素、七叶皂苷钠、牛痘疫苗提取物、血栓通,口服阿昔洛伟,配合外用针灸治疗后症状未见明显缓解,说话、大笑时仍有口角明显左偏,遂来求诊。刻下症:神清,精神可,无头痛、恶心、眩晕,口角右侧偏斜,左侧皱眉、鼓腮、示齿无力,左侧面颊部肿胀感,左眼睑闭合不全,乳突后无压痛,刷牙饮食漏水漏食,舌味觉无明显减退,纳眠差,大便干结,小便正常。取10ml空针注射器抽吸0.9%氯化钠溶液9ml,地塞米松磷酸盐注射液1ml,于左侧第1颈椎横突、下颌角后上方1cm、颞肌咬合鼓动最坚硬部位分别注射药物。嘱患者避免面部受风受凉。
12月7日二诊:患者自诉鼓腮、吹口哨时口角斜症状较前缓解。继续局部药物注射治疗以巩固疗效。
12月10日三诊:患者诉症状明显缓解,眼睛基本可正常闭合,稍有少许漏光,口角斜基本恢复正常,皱眉时稍有额纹出现。继续局部药物注射治疗以巩固疗效,同时嘱患者回家后进行搓脸运动,以面部发热为宜,每日3次。
按面瘫俗称“吊线风”“歪嘴巴”“吊斜风”等。《灵枢·经筋》言:“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僻。此十二经及受病之处也,非为病者也。及为病者,天之六气也。六气者何?风、暑、燥、湿、火、寒是也。”明确说明面瘫的外在病因。至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指出“偏风口,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也”,补充了面瘫发病的内在因素。崔公让治疗周围性面瘫已有数十年的经验,在本病治疗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指出本病发于青少年至老年人多个阶段,其中以中年人发病率最高,男性多于女性,且多为单侧发病,多发生于冬春季节,夏秋季节因患者长时间处于风扇及低温空调下,患病率有所增加,且与情绪过于激动也有一定关系。本病因面部肌群受到风邪、寒邪侵袭,导致一侧肌群痉挛或瘫痪,造成一侧面部肌肉牵拉过于紧张,两侧受力不平衡,肌群偏离中轴线位置,从而形成一侧面瘫。中医多以针灸配合中药辨证论治周围性面瘫,以补气养血、化痰祛湿、搜风通络为法进行全身治疗。崔公让通过逆向思维,采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诊病思路,运用西医解剖知识行局部穴位注射达到治疗目的。第一注射部位于第1颈椎横突处(完骨穴),在胸锁乳突肌附着部上方,该处布有枕小神经本干;第二注射部位位于下颌角后上方1cm(天容穴),此处为面神经分叉处,深层有面神经肌支、耳后动脉和枕动脉分支分布,并有颈内动脉、迷走神经本干经过;第三注射部位为颞肌咬合鼓动最坚硬部位(率谷穴),此处位于帽状腱膜中,布有耳颞神经和枕大神经吻合支。0.9%氯化钠溶液渗透压与人体血液近似,可维持局部组织渗透压。地塞米松为糖皮质激素,可抑制巨噬细胞和白细胞在炎症部位的集聚,并抑制巨噬细胞吞噬作用、溶酶体酶的释放及炎症化学中介物的合成和释放,抗炎作用持久。两药合用,可以消除局部神经水肿,同时给予局部组织肌肉一个良性刺激,促进痉挛的肌肉恢复正常。(董建
崔炎 王坤 徐潇 王志远 河南中医药大学)
针药并用治疗气血亏虚型面部麻木
(2025-01-04
14:14:43)[编辑][删除]
针药并用治疗气血亏虚型面部麻木
摘自2025-1-3中国中医药报
李帮权 重庆市忠县中医院
麻木症状临床多诊断为“血痹”,常因素体亏虚,正气不足,御邪无力,外感风邪,痹阻血脉,气血失养引起。《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云:“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困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据此,笔者采用针药并用治疗气血亏虚型双侧面部麻木,临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将验案介绍如下。
叶某,女,57岁,2024年5月27日就诊。1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面部麻木、紧绷感,以右侧为甚,麻木呈持续性,双侧面部感觉减退,无面部疼痛、口眼歪斜、饮水呛咳、头昏头疼、视物模糊、恶心呕吐及耳心疼痛。就诊于县人民医院,行头颅MRI提示双侧额叶、颞叶缺血灶,行肌电图未见明显异常。后就诊于重庆市忠县中医院门诊,诊断为“三叉神经麻痹”,予甲钴胺口服未见明显好转。2023年6月29日至7月31日在重庆市忠县中医院风湿科住院,经电针及理疗治疗后症状稍减轻后出院。2天前受凉后出现面部麻木加重,再次以“三叉神经麻痹”收住入院。
刻下:双侧面部麻木、紧绷感,以右侧为甚,麻木呈持续性。平素怕冷,夏季仍穿厚衣服,不敢吹空调。无恶寒发热、自汗盗汗、耳鸣耳聋、胸痛胸闷、头痛目眩、腹痛腹胀、口干口苦等。纳可,寐差,二便调,体重无明显减轻。舌淡红,苔少色白,先天性剥苔,脉细欲绝。查体:神清,自知力正常,双侧额纹存在,皱眉有力,双眼睑可完全闭合,双侧鼻唇沟存在,人中沟居中,示齿时双侧口角无歪斜,双面部感觉略减退。余颅神经阴性,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未引出。既往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及乳腺癌术后等病史。
诊断:血痹(气虚血瘀,脾肾阳虚)。
处方:黄芪18g,当归10g,赤芍10g,川芎20g,桃仁10g,红花10g,肉桂12g,白芍12g,大枣15g,炙甘草6g,干姜9g,龙骨(先煎)20g,牡蛎(先煎)20g,炒酸枣仁30g,茯神30g。5剂,水煎服,日1剂,日3次。
针刺治疗:针刺双侧阳白、四白、攒竹、太阳、迎香、地仓、颊车、合谷,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间隔2天后,继续下一个疗程。
6月2日查房,患者诉面部麻木较前减轻,睡眠明显改善,但感左侧颞部及后枕部稍麻木,仍怕冷、穿厚衣,其余无特殊,舌脉同前。继续予针刺及中药汤剂调理,处方:黄芪60g,党参片15g,肉桂12g,赤芍12g,大枣15g,干姜10g,炙甘草10g,当归20g,川芎12g,威灵仙20g,砂仁10g,木香10g,鸡血藤30g,蜜麻黄5g,细辛5g,附片15g,防风10g,蜈蚣2条。5剂,水煎服,日1剂,日3次。针刺同前。
6月8日查房,患者诉面部麻木较前进一步减轻,但左侧颞部麻木缓解不明显,其余无特殊,舌脉无明显变化。守上方去蜜麻黄、细辛、附片,加粉葛20g、丹参30g。5剂,煎服法同上。
6月15日查房,患者诉面部麻木明显减轻,左侧颞部麻木消失,稍怕冷,厚衣改为长衬衣,其余无特殊,舌脉无明显变化。处方:黄芪100g,肉桂10g,赤芍10g,干姜3g,大枣10g,炙甘草6g,党参片15g,白术10g,防风6g,桃仁10g,红花10g,川芎10g,当归20g,鸡血藤30g,蜈蚣2条。5剂,水煎服,日1剂,日3次。
6月22日查房,患者诉面部麻木消失,已能穿短袖。继续予针刺治疗并前方7剂巩固治疗1周,症状未复发,治愈出院。
按
首诊时患者表现为双侧面部麻木,气虚则麻,血虚则木,结合舌脉表现,考虑为血痹。又久病入络,久病责瘀,故处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之品。二诊效果不明显,考虑体内有久寒,“血泣而不行”,加大黄芪用量,并加入麻黄附子细辛汤及防风、蜈蚣等加强温经通络功用。三诊,患者头颅MRI提示双侧额叶、颞叶缺血灶,考虑头颈部供血不好,加入粉葛、丹参等,改善大脑供血。四诊患者症状明显好转,进一步加大黄芪用量,实卫固表。五诊,患者病情基本痊愈,继服7剂,巩固疗效。
中医治病讲究理法方药,首先重理,法随理出。根据“阳明主面,治面要取阳明”,人的面部枯荣在生理上取决于足阳明胃经的气血之盛衰,在病理上,面部之疾患常是阳明经异常的外在表现,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故针刺取穴以阳明经为主,能疏通局部气血,以达到“针引阳气,脉和紧去”的目的。患者年龄较大,加之乳腺癌术后放化疗等导致气血亏虚比较严重,“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易感受风邪,从而发为血痹。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黄芪桂枝五物汤能益气养血、活血通脉。针药并用,相辅相成,疗效满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