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皮类中药的临证妙用

(2023-06-09 05:14:20)

摘自2023-6-8中国中医药报
朱光 河南中医药大学
•皮类中药是以树皮和根皮作为药用者,也有把果实种子类药的果皮、种皮及真菌类中药的菌核外皮等归入其中者。
•皮类中药功效主要包括清热、理气、温里、祛风除湿、利水消肿、收涩等。现今对植物皮类药的研究重点集中于寻找有效成分,并发现其大都具有抑菌杀菌、抗炎、抗过敏、调节免疫等作用。
皮类中药,是指以植物茎、枝、根的形成层以外部分,包括周皮、皮层、初生韧皮部和次生韧皮部入药者。通俗而言,即是以树皮(包括干皮与枝皮)和根皮作为药用者。而从实际应用情况看,也有把果实种子类药的果皮、种皮及真菌类中药的菌核外皮等归入其中者。此类药临证应用广泛,且有着较为明显的适用范围及应用规律。兹结合文献对其加以梳理分析。
功效分类
《神农本草经》对皮类药已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如列为上品者有五加皮、地骨皮、肉桂、杜仲、黄柏等,中品者有白鲜皮、合欢皮、牡丹皮、厚朴、秦皮等,下品者有苦楝皮等。
结合文献记述及临证实践,皮类药的功效主要集中于以下6个方面。
清热:牡丹皮、地骨皮、白鲜皮、苦楝皮、黄柏、小檗皮、秦皮、三颗针、瓜蒌皮等。
理气:如厚朴、枳壳、香橼皮、青皮、陈皮、大腹皮、柠檬皮、红木香、樟树皮等。
温里:如肉桂、阴香皮、桂皮、干姜皮等。
祛风除湿:如五加皮、海桐皮、地枫皮、川槿皮、祖师麻、檫树皮等。
利水消肿:如冬瓜皮、桑白皮、榆白皮、茯苓皮、西瓜皮、生姜皮、葫芦皮、乌桕木根皮等。
收涩:如石榴皮、棕榈皮、椿根白皮、枣树皮、酸枣根皮等。
与其他类中药一样,皮类药也普遍存在着一药多能的现象,如南北五加皮均可祛风湿、强筋骨,南五加皮还可补益肝肾、利水消肿;杜仲可补肝肾、强筋骨,还有安胎之用;肉桂可补元阳、暖脾胃、除积冷,还有通血脉之效;秦皮可清热燥湿、收涩止痢,还可止带、明目。其他如大腹皮可下气宽中、行水消肿;白鲜皮可清热燥湿、祛风解毒;阴香皮可温中止痛、祛风散寒、解毒消肿、止血;海桐皮可祛风除湿、舒筋通络;桦木皮可清热利湿、祛痰止咳、消肿解毒;沙枣树皮可清热止咳、利湿止痛、解毒、止血;楮树白皮可行水、止血;罗汉松根皮可活血祛瘀、祛风除湿、杀虫止痒;木棉皮可清热解毒、散瘀止血;乌桕木根皮可利水、消积、杀虫、解毒;救必应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暴马子皮可清肺祛痰、止咳平喘、利水;山黄皮可疏风散寒、行气止痛、除湿消肿;三颗针可清热、利湿、散瘀;鸭脚木皮可清热解表、祛风除湿、舒筋活络;合欢皮可解郁、和血、宁心、消痈肿;柞树皮可清热利湿、解毒消肿;盐肤木根皮可清热利湿、解毒散瘀;木蝴蝶树皮可清热利湿退黄、利咽消肿;苦树皮可清热利湿、杀虫;榆白皮可利水、通淋、消肿、杀虫止痒;木槿皮可清热利湿、解毒止痒;龙眼树皮可杀虫消积、解毒敛疮等。
作用机理
在生物学中,表皮是植物营养器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干皮与茎皮还具有重要的防护作用,根皮则能吸收、运送生长所需的养料。
对于一个植株而言,皮犹如其外衣或铠甲,职系防护重任。树皮具有类似散热片的功能,可控制树干内部温度变化的幅度,还可有效防御自然界的严寒、酷暑、潮湿,一部分因而成为祛风湿药;树皮具有包裹与约束功能,使植株的茎干直立起来不易折断,因而一些植物皮可用于治疗骨关节疾病;树皮具有一定的密封性与防水性,一部分因而成为利水消肿药;树皮多数味苦,或具有一定毒性,而苦能清热,对应于人体则或成为清热药,或成为杀虫药;树皮或果皮上密布孔隙,具有透气作用,因此一部分成为理气药;树皮具有很强的修复能力,破损后能自行修补,因而一部分成为收涩药,用于止血、止泻等。
基于“取象比类”思维方式,中医学认为皮类药在脏应肺,以肺主皮毛故也。其在五行属金,有制约和收敛之意,因而诸皮多能通调水道或祛湿或利水,使泛滥周身皮下之水受约而下行。另据比物象形之理,如大腹皮、陈皮、陈葫芦瓢等,其形膨大,故而可以治疗大腹水肿;又因其膨大宽松,故又能行气消胀。再者,或与其制约之性有关,皮还似能解本身的毒性,如杏树皮煎服能解食杏仁中毒,白果壳煎服能解食白果中毒,桑白皮煎服能解过食桑椹出现的头晕、面热等;巴豆仁峻下,而巴豆壳能止泻;橘与柚能生痰,其皮却能化痰,等等。此外,先贤还发现一颇为奇特的现象,即关于生姜的“留姜皮则凉,去姜皮则热”。如《本草纲目》谓姜皮“辛,凉,无毒”,能“消浮肿、腹胀痞满,和脾胃,去翳”。《医林纂要》进一步言:“姜皮辛寒,凡皮多反本性,故寒。以皮达皮,辛则能行,故治水浮肿,去皮肤之风热。姜发汗,则姜皮止汗,且微寒也。”由此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植株本身的复杂性。
总体而言,认识皮类药的功效,中医学还主要依据整体综合判断,除了本体的禀赋外,还要结合考虑其气味、颜色、质地、时令及入药部位等因素。如牡丹皮,《神农本草经疏》言:“禀季春之气,而兼得乎木之性,阴中微阳,其味苦而微辛,其气寒而无毒,其色赤而象火,故入手少阴、厥阴、足厥阴,亦入足少阴经。辛以散结聚,苦寒除血热,入血分凉血热之要药也……痈疮者,热壅血瘀而成也,凉血行血,故疗痈疮。辛能行血,苦能泄热,故能除血分邪气,及癥坚瘀血留舍肠胃,脏属阴而藏精,喜清而恶热,热除则五脏自安矣。”再如白鲜皮,《神农本草经疏》谓:“苦能泄热,寒能除热,故主头风有火证;性寒而燥,能除湿热,故主五疸;咳逆者,实火上冲也,得寒而散,则咳逆止矣。淋沥及女子阴中肿痛,亦皆下部湿热,乘虚客肾与膀胱所致也。湿痹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者,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也。”又如肉桂,《雷公炮制药性解》云:“桂,味辛甘,性大热,有毒。其在下最厚者,曰肉桂……肉桂在下,有入肾之理;属火,有入心之义;而辛散之性,与肺部相投;甘温之性,与脾家相悦,故均入焉。官桂在中,而肝脾皆在中之脏也。”
有学者通过对《本草纲目》所载植物皮类药的逐条筛选,分析其四气五味和毒性分布规律,发现此类药物功效主治包括消痈疮疥癣、止痢、下气消痰、止吐逆、杀虫、利小便、通关节等,临证多用于治疗疮疡、时行杂病、肺系疾病、经络疾病、肝胆疾病、肾系疾病等。并经综合分析认为,果皮类药物的性味以辛、苦、温为主,多用于治疗肺胃病证;树皮、根皮类药则以苦味为主,多用于治疗疮疡、痹痛、痢疾等,其作用或与“苦入心”“心主血脉”“苦能坚”等理论相关。
现今对植物皮类药的研究重点集中于寻找有效成分,并发现其大都具有抑菌杀菌、抗炎、抗过敏、调节免疫等作用。
临证应用
《伤寒杂病论》创制了多个以皮类药物为主的方剂,如大黄牡丹皮汤、橘皮汤、橘皮竹茹汤、橘皮枳实生姜汤、厚朴生姜半夏汤、半夏厚朴汤、厚朴七物汤、栀子柏皮汤等,主治病证涉及咳喘、腹胀、黄疸、胸痹、肠痈等。
其后历代对皮类药的应用,多依据“皮以治皮”之理,用以治疗水肿及各种皮肤病证等。
《中藏经》中有一五皮饮(生姜皮、桑白皮、陈皮、大腹皮、茯苓皮),用以治疗皮水,一身悉肿、肢体沉重等者。《麻科活人全书》也载有五皮饮,是把上方中的桑白皮易为五加皮而成,主治皮水而有身痛者。《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有五皮散(生姜皮、大腹皮 茯苓皮、五加皮、地骨皮),适用于水病肿满、上气喘急,或腰以下肿者。《万氏女科》有加味五皮汤(大腹皮、生姜皮、桑白皮、白茯苓皮、白术、紫苏茎叶),用以治疗子肿(即妊娠肿胀)。《墨宝斋集验方》有五皮汤(大腹皮、茯苓皮、陈皮、青皮、生姜皮、赤茯苓、莱菔子、苏子、槟榔、木香、葶苈子、车前子、麦冬、白术),用以治疗蛊胀。
在五皮饮的基础上,后世又化裁出许多治疗水肿、腹水的方剂。如《严氏济生方》治疗水肿的七皮饮(大腹皮、陈皮、茯苓皮、生姜皮、青皮、地骨皮、甘草皮),《医略六书》用以治疗“喘胀浮肿,脉滑实者”的五子五皮饮(紫苏子、葶苈子、莱菔子、地肤子、车前子、桑皮、大腹皮、陈皮、茯苓皮、生姜皮),《冯氏锦囊秘录》用以治疗“鼓胀,及气虚肿满,单腹胀”的十皮五子饮(茯苓皮、草果皮、牡丹皮、地骨皮、五加皮、大腹皮、甘草皮、生姜皮、木通皮、木瓜皮、菟丝子、车前子、苏子、葶苈子、槟榔),《镐京直指》用以治疗“肿从足起,自下升上,溲短便泄,咳逆脘闷”的加减五皮饮(茯苓皮、大腹皮、冬瓜皮、陈皮、桑皮、川朴、车前子、丝瓜络、木香、蒲种壳、地骷髅)等。另有报道,用五参五皮饮(丹参、党参、北沙参、苦参、玄参、大腹皮、黄芪皮、茯苓皮、牡丹皮、青皮、腹水草、木莲果)治疗肝硬化腹水效果较佳。
中医皮科大家赵炳南对用皮类药治疗皮肤病有许多独到经验,如其创制多皮饮(地骨皮、五加皮、桑白皮、干姜皮、大腹皮、白鲜皮、牡丹皮、赤苓皮、冬瓜皮、扁豆皮、川槿皮)治疗亚急性、慢性荨麻疹;以五皮五藤饮(青风藤、海风藤、夜交藤、钩藤、天仙藤、牡丹皮、白鲜皮、海桐皮、桑白、地骨皮)主治血热挟湿或血热夹风的皮肤病,如湿疹、荨麻疹、带状疱疹、银屑病、过敏性紫癜等。
湖南胡天雄拟有五皮止痒饮(梓白皮、川槿皮、榆白皮、白鲜皮、海桐皮、生熟地、地肤子、蛇床、当归、赤芍、苦参、首乌、红花),用以治疗神经性皮炎之血热风盛证。广西中医肖廷刚拟有四皮饮(地骨皮、桑白皮、茯苓皮、生姜皮、生地黄、地肤子、连翘、牛蒡子、赤芍、夏枯草、蝉蜕、白蒺藜),用以治疗荨麻疹。湖南中医欧阳恒也多选用茯苓皮、五加皮、冬瓜皮、黄瓜皮、石榴皮、苹果皮、地骨皮、桑白皮等治疗各种皮肤病。另有报道,用六皮饮(牡丹皮、白鲜皮、桑白皮、茯苓皮、地骨皮、大腹皮、浮萍、荆芥、防风、甘草)治疗慢性荨麻疹;用三皮饮(桑白皮、地骨皮、牡丹皮、天花粉、生地黄、麦冬、生首乌、甘草)加减治疗寻常型痤疮;用地骨皮饮(地骨皮、牡丹皮、生地黄、白芍、当归、川芎)加减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用白鲜皮饮(白鲜皮、赤芍、丹参、黄芩、蝉蜕、当归、苍术、荆芥、防风、甘草)治疗神经性皮炎;用胡氏五皮饮(合欢皮、紫荆皮、桑白皮、地骨皮、白鲜皮)治疗多种皮肤病等。
《疮疡经验全书》有六皮四子汤(陈皮、青皮、腹皮、加皮、姜皮、茯皮、天花粉、苏子、莱菔子、甘草、葶苈子、车前子),主治发肚毒。
民间还流传有许多以树皮、果实皮治疗烧烫伤的单验方,如榆树皮、杉树皮、松树皮、枣树皮、椿树皮、柿树皮、橄榄树皮、橘子皮、土豆皮等。
综上所述,“皮以治皮”是中医学基于比类思维认识皮类药的基本思路。这种或然性的推理虽能启发临床应用,却难以突破对皮类药的现有认识,而停留在经验用药的层面。现代开展的各种研究,在寻找皮类药有效成分方面取得了诸多进展,却又忽略了一个植株的整体关联性,对皮类药的个性特点反映不够,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也较为有限。因而,寻求两种研究方式的恰当、有机结合,将是今后相关研究长期面临、需要突破的一个关键点。

读名著品中医之《红楼梦》《红楼梦》中的麝香和藏香

 (2023-06-27 04:11:27)[编辑][删除]

摘自2023-6-26中国中医药报
魏美玲 天津中医药大学
中国香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的联系十分紧密,《红楼梦》中所记述的香料都是药料,且其中的药料在明代《本草纲目》中皆有记载。今天向大家介绍的是《红楼梦》中的麝香与藏香。
麝香
《红楼梦》第二十四回写了一件事:贾芸买冰片、麝香,送给了王熙凤。
这件事发生在端午节前,贾芸为了在贾府谋个差事,借钱采买来冰片和麝香送给王熙凤。当时王熙凤“正是要办端阳的节礼,采买香料药饵的时节”,故而十分高兴。
冰片和麝香不仅是良药,也是常用的香料。端阳节贾府除了给家里主仆妇女分配香料、制作香袋香囊,还要给宫里新晋封妃的元春送礼物,而应景的礼物当然也离不开香料或香料制品。故而,贾芸送的冰片和麝香真真是送到了王熙凤的心坎上。
藏香
《红楼梦》第八十八回中写道,贾母因明年八十一岁,是个暗九,故而发心写经。鸳鸯在对惜春讲这件事时,又拿起一子儿藏香道:“这是叫写经时点着写的。”林黛玉在写经时也常焚藏香,第八十九回中,黛玉清早起来,梳妆过后要写经,便命丫鬟紫鹃把藏香点上。据研究,藏香本为西藏所产之香,其方收录在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中。
藏香在古人的居家生活中也是卫生防疫用品。清代沈叔埏《藏香酬袁春圃方伯》诗曰:“辟邪兼辟寒,却秽同却瘴。”《本草纲目拾遗》中说,曹家制作的藏香配方,具有“杀邪治祟”的功效,以其香熏后,能令人痘疮不发、催生明目。
从体质特点上来讲,藏香适用于脾胃虚弱、湿气重的人群。如果睡眠质量差、精神压力大,可以适当使用一些藏香。

读名著品中医之《红楼梦》从巧姐得治晴雯失治说起

  (2023-06-09 04:12:16)[编辑][删除]

摘自2023-6-8中国中医药报
游云 任亭静 中国中医科学院
在《红楼梦》中,巧姐和晴雯都生过病,但巧姐幸运地活了下来,晴雯却香消玉殒,这与医生治疗是否得当有一定关系。
天花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急性发疹性疾病,在《红楼梦》中被称为“痘疹”。《红楼梦》中描写巧姐的出痘过程可谓是有惊无险。大夫对王夫人和凤姐说:“替夫人奶奶们道喜,姐儿发热是见喜了,并非别病。”并接着回:“病虽险,却顺,倒还不妨。预备桑虫猪尾要紧。”凤姐听了,登时忙将起来:一面打扫房屋供奉痘疹娘娘……外面又打扫净室,款留两个医生,轮流斟酌诊脉下药。十二日后,巧姐毒尽斑回。
在当时,以小儿出痘疹为险证,忌讳直说,又因痘疹发出后可望平安,所以称为“见喜”。“预备桑虫猪尾”也是为了讨口彩“茧如豆,破可出;猪短尾,不久长”。
中医根据患儿痘疹的不同症状,认为“幼儿出痘,有顺、险、逆三候。顺证不药而愈,险证非药不愈,逆证虽药无济”,并采用种痘法来预防天花。《医宗金鉴》对儿童种痘的方法进行了详细描述并加以推广,人痘接种共有四种方法:一为痘衣法,二为痘浆法,三为旱苗法,四为水苗法。
18世纪,因欧洲天花盛行,俄国沙皇派人前来我国学习人痘接种法。该方法又由俄国传至土耳其,而当时的英国驻土耳其公使夫人将人痘接种法带到了英国。人痘接种术早于牛痘接种,是免疫思想的启蒙。但近距离接触痘粒浆液导致医生感染风险较高,旱痘苗和熟苗的保存难度大,种痘的量不易控制,从鼻腔种痘途径使接种者感染天花风险较高,凡此种种,限制了人痘术的推广,即使像巧姐这样的王公贵族家的孩子也并未得以预先种痘。
在《红楼梦》第五十一回,描述了晴雯因外感风寒发热,大夫诊脉后开了“麻黄、枳实、紫苏、桔梗、防风、荆芥”等药,然而麻黄和枳实被宝玉认定为“虎狼之药”,为女孩子体质所不能承受。后请来王太医,将麻黄、枳实换为当归、白芍、陈皮,药量也酌减。
但其实晴雯所患为风寒重症,若是依前医之药方,放手大胆用麻黄、枳实发汗解表,也许尚有一丝生机,但经王太医换方之后,发汗之力骤减,导致晴雯并未彻底痊愈,而且在后来又带病连夜为宝玉补雀金裘,导致病情加重,“力尽神危”,终于在被赶出贾府后一命呜呼。并未得什么致命疾病的晴雯就这样因误治、劳累而死掉了。
从晴雯之死,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于应用麻黄的谨慎。明清之季,中国暴发了数十次瘟疫,当时的医生认为固守伤寒六经辨证用方,特别是如果使用麻黄等药物不当,会加重病情。当时的医家对于温病的发病规律进行了新的归纳总结,提出了温病从口鼻传至肺再至血分的发生发展过程,在治疗上,多用轻清的“薄剂”,如连翘、桑叶、银花等,偶然使用麻黄,也仅止于三分,这一思想在《红楼梦》中得到了体现。

白果用选方

 (2019-11-01 05:02:57)[编辑][删除]

1、 治鼩喘:白果二十一枚(去壳砸碎,炒黄色),麻黄三钱,苏子二钱,甘草一钱,款冬花三钱,杏仁一钱五分(去皮尖),桑皮三钱(蜜炙),黄芩一钱五分(微炒),法制半夏三钱(如无,用甘草汤泡七次,去脐用)。上用水三钟,煎二钟,作二服,每服一钟,不拘时。( 《摄生众妙方》定喘汤  
2、治梦遗:银杏三粒。酒煮食,连食四至五日。( 《湖南药物志》 ) 
3、治赤白带下,下元虚惫:白果、莲肉、江米各五钱。为末,用乌骨鸡一只,去肠盛药煮烂,空心食之。( 《濒湖集简方》 ) 
4、治小儿腹泻:白果二个,鸡蛋一个。将白果去皮研末,鸡蛋打破一孔,装入白果末,烧熟食。( 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 
5、治诸般肠风脏毒:生银杏四十九个。去壳膜,烂研,入百药煎末,丸如弹子大。每服三丸,空心细嚼米饮下。( 《证治要诀》 ) 
6、治牙齿虫露:生银杏,每食后嚼一个,良。( 《永类钤方》 ) 
7、治鼻面酒皶:银杏、酒酻糟。同嚼烂,夜涂旦洗。( 《医林集要》 ) 
8、治头面癣疮:生白果仁切断,频擦取效。( 《秘传经验方》 ) 
9、治下部疳疮:生白果,杵,涂之。( 《济急仙方》 ) 
10、治乳痈溃烂:银杏半斤。以四两研酒服之,以四两研敷之。( 《救急易方》 ) 
11、治疗肺结核:对改善症状有一些作用。服药后部分病人的发热、盗汗、咳嗽、气喘、咳血、食欲不振等,可见不同程度的好转。 
12、治小便白浊:生白果仁十枚.擂水饮日一服 取效止.    
13、治小便频数遗尿:陈白果5粒 蜗牛3个(焙干).研末冲服.(《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14、治慢性淋浊妇女带下及晕眩:白果仁(炒熟去壳)、淮山药等分 焙燥研细粉混和.每日40g 分三四回米汤或温开水调服.(《现代实用中药》)(韦良渠  据《百度网》)

白果中毒了怎么急救

在服后2-3小时内,应洗胃,导泻,利尿,服鸡蛋清或活性炭,以减轻毒素的继续吸收;呼吸困难及紫绀者,给氧,并予呼吸兴奋剂;惊厥抽搐者,给予 安定,苯巴比妥等镇静,抗惊厥药,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及其他对症处理。当然最主要的是等待专业的救治人员或尽快地将中毒者送至医院等专业机构接受治疗

中药治疗:急用白果壳30-60克煎水服,或用甘草30克煎水服;或用木香适量用开水磨汁,入麝香少许服之. 将病人置于安静室内,避免因各种刺激而引起惊厥。

预防措施

预防白果中毒主要是白果不能生食,熟食不能过量,食时应去除绿色的胚。教育儿童不可生食,即使熟食也要煮透,食量不可过多,吃时要除去肉中绿色的胚。采集时避免与种皮接触。

吃多了会怎样,它的代谢产物里面有微量氢氰酸,会引起中枢性呼吸抑制,一次少吃为好。
(韦良渠  据《百度网》)

天保宁银杏叶片促进脑血液循环 

银杏是中生代孑遗的稀有树种,素有“植物活化石”之称,是我国的珍贵树种。银杏因生长周期长,又名公孙树。作为药用植物,其医用价值很早就被人们所熟知,从《神农本草经》开始就有银杏的药用记载,之后的各代多种本草药籍也均有记载,但记述的多为其果实——白果。
银杏叶的药用历史始于宋代,明朝《品汇精要》指出其可以“止泻痢”。银杏叶味甘、苦、涩,性平,归心、肺经,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敛肺平喘、化浊降脂的功效,多用于中风偏瘫、胸痹心痛、肺虚咳喘等症,民间应用广泛。银杏叶具有一定的毒性,是传统中医中药中没有广泛使用的主要原因。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银杏叶的有效成分得到了有效的分离、提取,而有毒成分也能被脱离。
20世纪60年代,日本学者首先从银杏中分离到银杏内酯成分。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我国学者曾用银杏叶提取物制成“6911”片治疗冠心病,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差不多同时期,德国、法国等国家竞相研制出银杏叶提取物各种制剂,发现它们对心脑血管及外周血液循环障碍等疾病确有满意的疗效。国内银杏研究在21世纪取得重大成果,陆续出现了银杏内酯、银杏二萜内酯等创新药物。随着现代药理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们发现银杏叶中不但含有黄酮类物质,而且还有萜内酯类、酚类等化合物。银杏叶的药理作用已被人们逐渐认识。
康恩贝集团生产的天保宁银杏叶片能促进脑血液循环、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改善和保护脑细胞;增加神经递质的含量,减少神经细胞损伤;改善缺氧脑细胞的能量代谢和营养,提高脑细胞的耐缺氧能力;提高红细胞SOD活性,抑制细胞膜脂质过氧化。
在临床上,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长期服用天保宁银杏叶片,能改善血管弹性、促进血流的改变。
临床观察发现,银杏叶制剂还有下面几种功效:降低人体血液中胆固醇水平,防止动脉硬化;降低血液黏稠度;与降糖药合用治疗糖尿病;减轻经期腹痛及腰酸背痛等症状。
康恩贝集团天保宁银杏叶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