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草根一生徐福刚博客
草根一生徐福刚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74,552
  • 关注人气:2,95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学智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经验

(2023-05-23 05:05:09)

摘自2023-5-22中国中医药报
李佩芳 赵换 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岐黄学者张学智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临床工作多年,擅长内科杂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笔者随张学智学习多年,现总结其临床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疾病经验如下。
临证经验
张学智认为联合荆花胃康胶丸抗幽门螺杆菌的作用主要有3点:荆花胃康胶丸其中成分对幽门螺杆菌可能有抑杀作用。荆花胃康胶丸改善了胃内微环境,从而降低了幽门螺杆菌在胃肠内存活的可能。荆花胃康胶丸可能对于耐药幽门螺杆菌具有一定的杀伤能力,可显著提高其根除率。
张学智认为本病病性为本虚标实,治以扶正祛邪,调畅气机。临床常常内外同治,尤其重视调理气机,气机通畅则诸症消。清利湿热药常用荷叶、莲子心、栀子、半枝莲、黄芩等;温化寒湿药常用干姜、厚朴、砂仁、苍术等;行气之品常用陈皮、木香、制香附等;益气扶正之品常用党参、黄芪等。外治法常采用穴位注射及针灸治疗,张学智常言“外治之法,即内治之法,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通过辨证取穴,达到疏通经络,调畅气机,健脾益气扶正之效。穴位注射及针灸治疗亦辨证运用,湿热证,多采用清热类成药注射,气滞证采用活血行气类成药注射,脾胃气虚采用黄芪注射液等,且辨证取穴,一般以足三里、脾俞、胃俞为主穴,随症加减。内外同治临床疗效显著,具体机制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目前西医在根治此病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为根除失败,其中大部分失败原因为抗生素耐药问题。中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于耐药幽门螺杆菌具有一定的抑杀作用。张学智在治疗西药根治失败患者方面有独到经验,尤其重视中药单药抗菌方面的研究观察。临床上常辨证运用中药治疗,且所有用方中均加用百药煎,百药煎始载于《丹溪心法》,为五倍子和绿茶经发酵而成,有明显抗菌作用,治愈了诸多顽固性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
张学智治湿热证,多采用柴平汤、黄连温胆汤等;寒湿证采用厚朴温中汤;肝郁气滞证采用柴胡疏肝散;老年人脏腑功能衰减,患病多表现为虚证,或虚中夹实,因而多用补虚之法,或攻补兼施,用药量宜轻,药性宜平和,中病即止,在祛邪时要防止大苦大寒之品伤阳,大辛大热之品耗伤阴津;在补虚时温补阳气要防其辛燥,补气防止留邪,宜结合行气、活血、通降等法。临证张学智常采用香砂六君子汤、黄芪建中汤、补中益气汤等加减。
另外,因先天禀赋与后天生长环境的不同,产生不同的体质,不同体质有着不同的疾病易感性,从而表现出寒热虚实的不同证候。素体阳盛阴虚之体,应慎用温热之品;阴盛阳虚之体,应慎用寒凉之品;体质壮实者,攻伐之药量可稍重;体质虚弱者,则应采用补益之剂,切不可一概而论。
典型医案
某女,69岁,于2015年8月15日初诊。诉“反复胃脘部胀痛2月”就诊,症见:胃脘胀痛,伴嗳气,反酸,烧心,口干,口苦,口臭,饮食可,胃脘不适时睡眠差,大便偏干,小便正常,舌质红微黄厚腻,脉弦滑。就诊当日查碳十三呼气试验幽门螺杆菌:48.5(+)。
诊断:(湿热内阻型)胃痛。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消胀止痛。
方药:兰索拉唑肠溶胶囊1粒,2次/日,口服;阿莫西林胶囊1g,2次/日,口服:克拉霉素分散片2片,2次/日,口服;胶体果胶铋胶囊4粒,2次/日,口服;荆花胃康胶丸2粒,3次/日,口服。
8月17日二诊:出现恶心、头晕等症状,遂停用西药,改用中药治疗。方药:百药煎1袋,陈皮10g,木香6g,柴胡8g,黄芩10g,煅瓦楞子20g,莲子心5g,香附10g,桂枝10g,法半夏5g,白及10g,生甘草3g,乌药5g,延胡索10g。7剂,水煎服,日1剂。
8月25日三诊:胃脘胀痛未见减轻,嗳气、烧心消失,口干、口苦好转,饮食减少,睡眠一般,大便偏干,小便正常,舌质红、苔微黄,较前变薄,脉弦。嘱其清淡规律饮食,忌食辛辣食物。方药:百药煎1袋,陈皮10g,木香10g,柴胡8g,黄芩10g,煅瓦楞子20g,莲子心5g,香附10g,桂枝10g,法半夏5g,白及10g,生甘草3g,白芍30g,炒二芽各15g,10剂,水煎服,日1剂。
9月8日四诊:胃脘胀痛消失,嗳气、烧心消失,口干、口苦明显好转,患者年老体弱,正气亏虚,脾胃虚弱,运化水谷精微无力,故乏力,饮食减少;治疗以健脾益气和胃为法,中药方药如下:黄芪15g,炒白术12g,茯苓10g,甘草3g,陈皮10g,法半夏5g,厚朴10g,枳实10g,炒二芽各15g,百药煎1袋,10剂,水煎服,日1剂。
9月18日五诊:胃脘胀痛消失,舌质红苔薄白,脉细弦。继续服用上方7剂。复查碳十三呼气试验,幽门螺杆菌阴性。

幽门螺杆菌

 (2022-10-04 10:17:14)[编辑][删除]


时间:2018-05-1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王碧辉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感染率非常高的致病菌,存在于胃黏膜及口腔中,可以引起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甚至胃癌。其感染途径是通过口腔-口腔传播,通过共餐、公用餐具、接吻等方式传播,家里有一人感染,不注意的话很可能导致全家人都“中招”。

幽门螺杆菌的危害,感染后大多数患者表现隐匿,临床上患者往往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就诊,患者通常会表现上腹部疼痛、胀满、泛酸、烧心、口臭等症状,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类。

  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80%的慢性胃炎可能是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并且,可导致慢性胃炎久治不愈,反复发作。

  消化性溃疡: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两种,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其溃疡面可能还会加大,并可导致疾病反复发作,及早治疗,才能及早恢复健康。

  顽固性口臭:幽门螺杆菌可以分解口腔内的尿素等物质,这些物质可导致顽固性口臭,怎么刷牙都去除不了,除非彻底清除幽门螺杆菌之后,口臭才会消失。

  患胃癌几率增加:有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使患癌症几率增加3~12倍,目前30%~80%的胃癌都与幽门螺杆菌有着特别的关联。所以,一旦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一定要及时治疗,以免引发严重后果。

积极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2、饮食调养健脾和胃:饮食不节、劳累导致脾虚,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与脾虚有密切关联。平时在饮食中,多食小米、山药、大枣(干品)、马铃薯等具有益气健脾、调中和胃作用的食物。蒜和蜂胶有助于预防杀幽门螺杆菌。3、进食生冷食品洗干净:用盐水浸泡20分钟后再食用。能削皮的最好削皮,吃火锅时烫熟再吃,不喝生水,不要立即吃从冰箱里拿出的冷藏食物。

  3、少吃辛辣食品:辛辣的食物会刺激胃黏膜,降低其抵抗力,从而为幽门螺杆菌的入侵创造条件。尤其是有胃病史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做到饮食定时、定量、清淡易消化,忌吃辛辣刺激、腌制的食物。

  集体用餐实行分餐制,保证家人不受患者的传染,治愈后可以恢复正常状态。

  防止病从口入:注意口腔卫生,保持口腔干净,建议三个月换一次牙刷。幽门螺杆菌存在于唾液中,要避免与患者接吻。不要“口对口”给孩子喂饭。可能会将大人体内的细菌传染给抵抗力还较为薄弱的孩子。

定期检查,早防早治  长期胃不舒服,要到医院做幽门螺杆菌感染检查,以防发展成严重胃病。尤其是消化性溃疡、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已做胃肿瘤切除的、有胃癌家族史等高危人群要定期检查,早防治。

 中医在治病中特别强调“治未病”,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脾虚有密切关系。中医药防治疾病讲究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对于平素体质虚弱尤其是家里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人群,可以采用中医中药防治。

  中药调理:可根据个人体质辨证采用补中益气汤等中药汤剂调理体质,达到补气健脾、调节免疫功能、增强脾胃功能等作用。

  脐灸:神阙(肚脐眼)为五脏六腑之根,神元归藏之本,联络全身经脉,为经络总枢。《医宗金鉴》指出神阙穴能“主治百病”,通过在肚脐上隔药温灸,借助艾火的热力刺激机体,可补诸虚百损,调和气血、健脾和胃、疏通经络,从而达到防病健体、强身延年等作用。

  穴位贴敷:运用檀香、高良姜、乌药等具有温中健脾作用的中药贴敷于足三里、胃俞、膻中等穴位,起到调理脾胃、增强免疫力的功能。

  杨韶华称,目前对于感染幽门螺杆菌患者治疗,中医学有非常独到的治疗方法,传统中草药不但能清除幽门螺杆菌,还能修复胃黏膜,减少副作用,患者容易耐受。

   俗话说“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生病的”,其实我们身体的很多病都是吃出来的。真羡慕有些人,见什么都有胃口,吃什么都能消化,相声里说这种人——吃秤砣能拉出铁丝来。而且,胃口和心情关系很密切,通常吃了一顿可口的饭菜,精神也会为之一爽。

   爱吃,能吃,还能消化,这是一种难得的福气,通常叫做有“口福”,也是身体健康的一个指征。但有的人是光能吃不能消化,结果长了一身赘肉;还有的人,一点胃口也没有,每顿只能勉强吃下一点点;再有的人就是胃里总不舒服,吃点东西就胃痛;另外还有人胃极为敏感,怕冷怕硬,怕辣怕酸。胃一有病,整个身体都会觉得虚弱,心情也好不起来,而且“胃不和则寝不安”,也会直接影响睡眠质量,所以我们要及早调治才行。调治胃还是用胃经最为便利和迅捷。下面就说说胃经的几个要穴。如果您能坚持去认真操作,我想不出一周就会见到切实的变化。

   足三里(合土穴),这是一个被历代医家赞誉最多的人体大穴,被奉为长寿第一要穴。据说日本人还有一名谚语:“不知‘不灸足三里’的人同行。”因为他们认为,灸足三里可以增强人的免疫力,是爱惜生命的表现。日本的科技不能说不发达,依然将中国的医学视为珍宝,可我们自己却要废除它,真让人痛心疾首。老祖宗的这点好东西,最后真不知会不会落在自己子孙的手里。足三里,在膝眼下3寸向外旁开1横指。此穴功用太多,这里捡几个常用的说说吧。足三里为胃经的合穴属土,为土经土穴,是治疗各种胃病的首选。若能同里配上中脘穴拔罐,再点揉脾经公孙穴,会有即时缓解胃病之效。慢性胃病可在足三里刺血拔罐(找专业针灸医师),效果更加显著,足三里也是个“消气穴”,但与太冲消的“肝胆怒气”不同,足三里消的是胃肠的浊气。有许多人整天肚子都是胀胀的,那就常揉揉足三里吧。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刺激足三里可以降低血糖。对胃下垂的患者,足三里也有升提之效。另外,肌肉萎缩、痛风、高血脂、醉酒等等,都是它的适应症,当您操作时记住几个要点就行了:第一,足三里为强壮穴,能增强体质,所以对所有疾病都会有效;第二,足三里是胃经的合土穴,通治一切与肠胃有关的病症;第三,中老年人艾灸足三里,疗效往往更佳(小儿不灸此穴)。

   再说个丰隆穴吧,此穴疗效显著,是我最喜欢的穴位之一。我把它叫做“化痰穴”,凡是嗓子有痰咳不出的,点按此穴,当时就会喉咙清爽。只是此穴位置不太好找,在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外侧2横指。丰隆,就是丰满隆起的意思,所以此穴肉厚而硬,点揉时可用按摩棒,或用食指节重按才行。找穴要耐心些,可在经穴四周上下左右点按试探,取最敏感的点就对了。当您有痰吐不出的时候,丰隆穴会变得比平时敏感许多,自己就会浮出水面,不用担心找不到。

   胃经是多气多血之经,也是我们获得后天营养的主干道。它上行头面,令我们脸色红润,下行膝足,让我们步履矫健,激活这条能量的供给线,让它时时保持充足旺盛,那样,我们就可以永远昂首挺胸,精力无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