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痛壮热方治肾周感染发热案
(2023-05-19 04:55:19)
摘自2023-5-18中国中医药报
曾祥珲
广东省中医院
肾周感染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其来势较急,常伴有发热、寒战,以及小便频急热痛,经方对治此种疾病有退热快、缩短疗程的效果,现整理案例如下。
李某,女,73岁,于2023年3月15日入院。主诉:尿频急痛伴发热3天。患者于3月12日开始出现尿频急痛,寒战发热,体温最高39.2度,腹部不适,外院检查考虑泌尿系感染,予补液抗感染治疗后仍间中发热。遂至我院急诊就诊,查尿常规:尿隐血++,尿蛋白质+,尿葡萄糖+++++,尿酮体++,尿白细胞1+/HP,尿红细胞1+/HP,上皮细胞1+/HP,下腹部CT提示双肾小结石、双侧肾周炎性渗出。急性考虑肾盂肾炎,予舒普深抗感染、美林退热等对症处理后,症状未见明显缓解,遂住院治疗。既往史:既往患糖尿病十余年,不规律服用降糖药。刻诊:神清,精神一般,恶寒发热,体温37.7,轻微头晕,无头痛,口干口苦,饮水多,纳差,睡眠欠佳,尿频、尿急、尿痛,夜尿1~2次,大便2日未解。舌红,苔黄厚腻,脉细滑。患者以尿频急痛及发热为所急所苦,通过分析表里之病机,为外感起病。现表位有表寒不解,里位有水热互结攻冲,考虑为少阳阳明合病。
中医诊断:淋证(少阳阳明合病)。
西医诊断:泌尿道感染、糖尿病、肾结石。
治法:清降阳明,和解少阳。
处方用千金百痛壮热方:淡豆豉48g,生石膏48g,熟大黄24g,北柴胡24g,赤芍24g,知母24g,焦栀子24g,黄芩18g,苦杏仁18g,升麻18g,大青叶18g。中药颗粒剂,1剂。
3月16日二诊:患者无恶寒,仍有发热,体温37.6,解大便2次,便质尚可,少许头晕,口干口苦,饮水多,纳差,睡眠欠佳,尿频、尿急、尿痛,夜尿1次,舌红,苔黄厚腻,脉细滑。辅助检查:C反应蛋白64.83mg/L,降钙素原13.81ng/mL。患者服用上方1剂后可解大便2次,为阳明里热得以清降之象,恶寒消失但仍有发热、口干口苦、纳眠欠佳、尿频、尿急、尿痛等。处方:淡豆豉24g,生石膏24g,白芍12g,北柴胡12g,知母12g,栀子12g,黄芩9g,升麻9g,苦杏仁9g,大青叶9g,大黄12g。1剂,水煎服。
3月17日三诊:患者无寒战发热,体温36.8,尿频、尿急、尿痛缓解,大便次数较多,口干口苦,饮水多,纳眠改善。舌红,苔仍黄厚腻,脉细滑。患者解数次臭秽大便,阳明清降有路,尿频、尿急、尿痛缓解,纳眠改善,仍有口干口苦,调整处方,予枳实栀子豉汤化饮补虚、清热解表。药用:枳壳24g,炒栀子12g,淡豆豉30g。3剂,水煎服。
3月20日四诊:患者无发热,少许口干,无口苦,尿频急痛明显缓解,手凉,下睑淡,舌红,苔薄黄腻,脉细滑。患者饮用上方3剂后少许口干、已无口苦,尿频、尿急、尿痛明显缓解,舌苔厚腻改善,提示阳明里热进一步清降,手凉、下睑淡提示太阴虚寒较前明显,故调整处方予芪芍桂芩小豆牡蛎汤解表清热、温中化饮。药用:黄芪18g,赤芍12g,桂枝9g,黄芩12g,熟附子6g,赤小豆30g,白蔹6g,牡蛎12g。2剂,水煎服。
3月21日复查尿常规:尿蛋白+,C反应蛋白15.55mg/L,降钙素原0.85ng/mL。患者已多天无发热,复查炎症指标明显改善,3月22日安排出院。
按
千金百痛壮热方是笔者临床常用方剂之一,来源于《千金要方》,原方谓:“疗伤寒头痛壮热百节疼痛汤方……若热盛者,加大黄(四两)。”方中柴胡苦寒清热解表,苦能润降,并可调理三焦,解表而不加重里热;栀子豉汤为酸寒法(苦寒配酸温)代表,有化饮、健胃、补虚、清热、解表之功,可对治火证中的表证、水证、虚证;石膏解肌清热、止渴除烦,并辛以解外;芍药、黄芩(半个黄芩汤)能养津液、解肌清热;知母清热利水,顾护津液;升麻、黄芩、芍药(半个芍药四物解肌汤)以解肌生津;大青叶苦泄实热;杏仁解表化饮。加大黄更能下瘀清热,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六腑。
龙葵治脓肿破溃久不收口
(2023-05-20
04:08:29)[编辑][删除]
摘自2023-5-19中国中医药报
在临床中,笔者运用鲜龙葵与凡士林调药外敷,治疗肌肉深部的多发性脓肿破溃久不收口,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处方:鲜龙葵汁30~50ml,医用凡士林适量。
制作方法:取鲜品龙葵全草适量,洗净捣烂取汁,将龙葵汁徐徐加入医用凡士林中混匀呈绿色膏样,即可使用。
徐某,男,57岁。1989年某月诊治。诉多发性脓肿行切口排脓术后,久不收口。诊见左肱二头肌处、左大腿股四头肌内外侧部、双下肢胫腓间大小不等的溃破脓腔,腔中引流条脓血黏滞,脓腔显深,脓血夹杂。采用龙葵凡士林调膏外治,用上述制作方法外治引流脓液,每日换药1次,连用3天效果显著,继续换药10天治愈。
按
外染邪毒,流窜血络,阻于腠理肌肉之间,出现一处或数处漫肿,微热疼痛的脓肿。龙葵性味苦寒,功效清热解毒、活血、消肿,主治痈肿、疗疮、丹毒等。(杨仁德)
龙葵是属于茄科属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它的叶片跟辣椒的叶片有点相像,它的花朵跟辣椒是非常的相像,但是它结出来是圆圆的果子也是这种碧绿的颜色,纹路是比较清晰的,背面的纹路比前面还要清晰。在广东的朋友喜欢采摘它的嫩叶跟鸡蛋一起煮汤,做成一道营养又丰富的美食。一定要切记,生的它是不能食用的,一定要把它煮熟煮透。在吉林省松原熟透了生吃,爽歪歪。绿色的果有小小的微毒,黑色的无毒。
龙葵野外生长的,野味十足,有些人就喜欢用它来做成龙葵酒或者是龙葵酱。
龙葵的一生,李时珍是这么描述它的,四月生苗,嫩时可以食特别的滑,慢慢长到很高的时候,茎就像柱一样,灯笼而无毛,叶子像茄子一样大小,等到五月份之后,就会开出小花,花非常的漂亮,再结出这种小小绿绿的果子,再变成黑色的果子,这样子就是龙葵的一生啦。
龙葵它分布的地方比较广,在每个地方的叫法也是不一样。在我们这边叫它飞天龙,广东那边就叫它白花菜,在江苏那边叫它野辣虎,河北那边叫它山辣椒。比较有意思的是山东的叫黑天天。别名还有黑星星、野海椒、石海椒、野伞子、悠悠、黑豆豆等。
因为龙葵它分布的地方非常的广,别名也是非常多,相信很多人对它只是略知一二,或者是只知道它可以做成菜吃,但是一定要切记哦,一定要把它煮熟。
全株入药,可散瘀消肿,清热解毒。对经常吃油炸食品,叫喉咙有问题的人群,也可以起到很好的帮助。
王毅刚用阳和汤治腰大肌脓肿案一则
(2023-05-21
03:30:33)[编辑][删除]
摘自2023-5-17中国中医药报
佘淑贤 重庆市江津区李市中心卫生院
全国名中医王毅刚是重庆市中医院主任医师,他以“一针二灸三服药”内外兼修并治,擅长治疗瘫、痿、痹、痛等疑难杂症,以“调神守机,穴法相应,导引病所,形神自调”的调治体系为特色,积极开展针灸临床与研究,推动针灸学术技术的普及。现将其治疗腰大肌脓肿验案一则介绍如下。
李某,男,66岁,2019年9月2日就诊。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痛,就诊于某三甲医院。当时腰部胀痛,间歇性发作,不能站立,无双下肢肿胀麻木等不适,肌力无明显改变,与天气变化关系不明显,疼痛在行走后加重,休息及平卧后减轻,无静息痛。既往有糖尿病病史,平素血糖控制不佳,空腹血糖7~9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在11mmol/L左右。尿白细胞(LEU)+++,白细胞(WBC-F)1186.8个/μL、白细胞镜检(WBC-J)+++个/HP,血常规示白细胞(WBC)10.29×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率(NEUT%)84.7%,血沉示红细胞沉降率(ESR)74.00mm/h。腰椎穿刺病理检查提示组织内见髓核及大量炎细胞浸润,局灶可见组织细胞增生。结核抗体(JHKT)阴性,除外结核感染。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头孢克洛胶囊抗感染等治疗1个月后出院。腰痛无明显好转,因避免脓肿破裂,建议静卧保持不动。来诊时见患者躺卧轮椅上,双下肢可活动,怕痛,不动,动则下肢可出现麻木,背部有痉挛感。自诉脓肿周围不热,不红,不肿,下肢肌肉萎缩明显。双下肢肌力级,苔薄舌淡,脉细弦。
诊断:(气阳不足,营卫失和型)腰部脓肿(西医称为腰大肌脓肿)。
药用:熟地黄20g,鹿角胶10g,黄芪20g,制川乌10g,肉桂10g,炮姜10g,羌活10g,独活15g,柴胡10g,当归10g,川芎10g,炒白芥子10g,升麻10g,金银花20g,皂角刺10g,甘草10g。7剂,1日1剂,分3次温服。嘱适当活动腰部及下肢,不必拘于轮椅上固定不动。
9月9日二诊:腰部胀痛减轻,活动时下肢麻木减轻,背部痉挛感持续时间缩短,苔白腻,舌淡红,脉细。继续予以阳和汤加减治疗,前方加麻黄10g,牛膝10g,薏苡仁15g;加强湿化寒邪,托透解脓疡之功。方药再进7剂,嘱可以适当活动腰部,以能耐受为度。
9月16日三诊:腰痛及双下肢麻木减轻,扶物可站立,自扶推车可以行走500米,翻身时偶有从髋至膝痉挛样疼痛,服药后此症状持续时间较前缩短,下肢小腿肌肉较前有力,饱满度增加,苔薄白微腻,舌淡红,脉细。二诊方再进7剂。
9月23日四诊:自诉可扶物行走100米,苔白腻,舌淡红,脉细,治疗有效,守方14剂。
10月18日五诊:腰痛明显减轻,背部肌肉紧张,不需扶物可徒步行走,肌肉萎缩好转,体重增加。心烦,难入睡,苔薄白微腻,舌淡红,脉细,前方去川乌、鹿角胶、白芥子、金银花、麻黄、羌活、独活等温燥之品,加黄连10g,生地20g,黄柏10g,知母10g,麦冬10g,莲子心10g,夜交藤20g等养阴清热、清心安神之品,7剂。
11月4日六诊:步行来院,身体活动较前自如,可步行8000米,小腿饱满有力,有张力,体重已恢复至病前,夜寐差,苔薄白,舌淡红,脉细。药用五诊方减皂角刺、黄柏、知母、柴胡、薏苡仁,加人参10g,白术15g,淫羊藿10g。共14剂巩固疗效。
按
腰大肌脓肿属中医“阴疽”“流痰”范畴。流痰是发生于骨与关节间的慢性化脓性疾病,因脓成后脓液易流他处,破溃后脓液稀薄如痰,故名“流痰”。本病病因多为先天不足,骨骼空虚,或有所损伤致使气血失和,风寒温邪乘虚而入,引起痰浊凝聚,留于骨骼致病。阴疽为外科疮疡,为不红、不肿,或漫肿,脓疡内生为特征的疾病。治以温阳补血,散寒通滞,调和营卫为法。阳和汤是治疗阴疽、流痰的代表方。阳和汤出自清代名医王洪绪所著《外科证治全生集》,温阳与补血并用,祛痰与通络相伍,使阳虚得补,营血痰滞得除。《外科证治全生集》云:“夫色之不明而散漫者,乃气血两虚也。”患之不痛而平塌者,毒痰凝结也。《成方便读》云:“夫痈疽流注之属阴寒者,人皆知用温散之法,然痰凝血滞之证,若正气充足者,自可运行无阻,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即受邪之处,疡因于血分者,仍必从血而求之。”方中熟地大补阴血,又以鹿角胶有形精血赞助之,但此证既虚又寒,再以炮姜温中散寒,能入血分,白芥子能去皮里膜外之痰,桂枝入营,麻黄达卫,共成解散之勋,以宣熟地、鹿角胶之滞,甘草调和诸药。
摘自2023-4-24中国中医药报
韩晓雯 北京中医药大学
“桂林轩”青花瓷盒,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藏。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小巧的瓷盒,盒身正面用蓝字写着“玉红膏”,背面书“桂林轩”,盒盖上书“京都前门内棋盘街路东”。看来,这瓷盒装的是北京一家叫作“桂林轩”的店铺售卖的玉红膏。玉红膏有什么用?桂林轩又是一家怎样的店铺呢?
玉红膏,全名生肌玉红膏,其配方和制作工艺始载于明代陈实功的《外科正宗》,后又被清代的御制医学丛书《医宗金鉴》收载,被誉为“生肌神药”。现代的《中医外科学》中也收录此方,是中医外科常用的生肌敛疮膏剂。
玉红膏由当归、白芷、紫草、血竭、轻粉、甘草、白蜡、麻油制成。当归、白芷有活血止痛消肿之功,当归更能养血生肌;紫草能凉血止血,解血热之毒盛;血竭活血定痛,生肌敛疮;轻粉收湿敛疮;甘草有坚筋骨、长肌肉之效;白蜡即虫白蜡,是由栖息于白蜡树上的一种白蜡虫分泌的,《本草纲目》指出“蜡树叶亦治疮肿,故白蜡为外科要药”,白蜡有生肌、止血、定痛的功效,与润肤的麻油一起,作为软膏的赋型剂。而轻粉是水银、明矾、食盐等混合后经升华法制成的氯化亚汞结晶性粉末,性味辛、寒,有大毒,内服慎用,不入汤剂,《本草纲目》载其外用能“杀疮疥癣虫,及鼻上酒皶,风疮瘙痒”。这八种药经过浸泡、熬制等一系列复杂的加工工艺,制成油膏,涂在纱布上,贴敷在患处,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糖尿病足、褥疮、肛瘘、皮肤溃疡、烧伤等导致的创面,可有效促进创面愈合。不过,由于轻粉中含汞,生肌玉红膏的单次用量不宜过大,肝、肾功能不全者及孕妇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既然玉红膏是一种外科用的膏剂,那么桂林轩是一家药店吗?为何不像大多数药店一样,以“堂”为名呢?查阅文献发现,“桂林轩”一名多次出现在反映晚清北京民俗生活的诗词中,道光时期的进士方浚颐在《春明杂忆》中写道“月华裙子样新翻,缟素娟娟绣痕掩。金粉六朝无此艳,棋盘街侧桂林轩”;李静山的《增补都门杂咏》中也说“桂林轩货异寻常,四远驰名价倍昂。官皂鹅胰滴珠粉,新添坤履也装香”。在记载光绪年间老北京掌故、被称为“清末北京旅行指南”的《朝市丛谈》中也提到了桂林轩,并将其归为“胰皂”类,记载其店址位于前门内棋盘街路东,与《春明杂忆》一致,正是馆藏瓷盒上写的桂林轩。
由此可见,桂林轩是清代颇有名气的一家经营胰皂、香粉等女性用护肤、化妆用品的店铺,与专营药品的药店有区别也有联系。有藏家在桂林轩的仿单上见到过这样的广告语:“桂林轩监制金花宫脂、西洋干脂,小儿点痘,活血解毒;妇人点唇,滋润鲜艳,妙难尽述。寓京都前门内棋盘街路东,香雪堂北隔壁。赐顾请详认墨字招牌便是。”而香雪堂与桂林轩并不仅仅是邻居而已。有拍卖公司曾于2010年拍卖过一本历史学家谢国桢旧藏的《桂林轩香雪堂各色货物簿》,据桂林轩后人查阅国家图书馆藏,亦有一本《桂林轩香雪堂各色货物簿》,其封面上“桂林轩”与“香雪堂”并列,并有“桂林香雪”的印章。货物簿即商品目录,其中记载两类商品,一类是桂林轩售卖的护肤美容用品,另一类是香雪堂售卖的药品。可见桂林轩与香雪堂在经营上合作密切,又各有侧重,或为同一老板经营。
桂林轩售卖的虽然是美容用品,但也注重其养肤保健之功效,如前述仿单称其监制的金花宫脂和西洋干脂既能用于“小儿点痘,活血解毒”,又能用于“妇人点唇,滋润鲜艳”,《桂林轩香雪堂各色货物簿》亦记载其金花沤“修容细腻颜添润,搽面温柔艳更华。冽口皴皮皆善治,开纹舒绉尽堪夸”,虽不免有夸大宣传之嫌,但有些产品根据中医古方,选用中药精制而成,如玉红膏,确有治疗某些皮肤疾病和创伤的功效。
在《桂林轩香雪堂各色货物簿》序言中,桂林轩主人焦琢亭介绍:“本轩百十年以来,不误主顾。十八省之内久已驰名,只缘制作精工,随而声名洋溢。”可见桂林轩是一家名盛一时的百年老店,但却没能像同仁堂等老字号一样延续至今。据研究者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资料室查阅到的一本清光绪年间的《庚子北京避乱记事》中记载:1900年6月的庚子事变中,义和团火烧老德记洋药房,火势延及前门外大栅栏地区铺户民宅数千家,清政府的官军亦趁乱于城内劫掠,“各铺户商店,如桂林轩等铺,不但遭劫,并且伤人”。“正阳门内棋盘街东,芬芳袭过客之衣并无二处,声价擅京都之盛只此一家”的桂林轩似乎也由此湮没无闻了。
粉黛胭脂的润泽芬芳固然易逝,但承装脂粉的瓷盒却在博物馆中永久地保存下来,等待着有心人凭借其上的文字,挖掘其背后的故事。了解了这段历史,再回头端详这枚小巧的瓷盒,你是否闻到了一丝隐秘的芳香呢?
玉红膏属于是一种处方用药药物的组成部分,通常包括当归以及甘草和白芷等多种成分制作而成,也可以称作为褥疮宁。属于是一种外用药物,需要在医师指导下规范用药,能帮助临床症状得到改善,玉红膏可以起到生肌止痛以及解毒消肿的作用。
1、生肌止痛:玉竹膏外用贴在皮肤部位,可以用于治疗金疮棒毒溃烂,对于肌肉出现了褥疮,比如长时间卧床不做护理的情况下,可能会伴随着褥疮的症状发生,可以通过外用生机育红膏可以帮助局部疼痛症状得到改善,还可以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同时能促进新的皮肤组织生长。
2、解毒消肿:对于皮肤出现了肿胀,比如受到毒素的堆积引起疼痛时,也可以通过用玉红膏外用涂抹,能帮助局部的肿胀消退,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同时能帮助皮肤出现的毒素症状得到改善,对于背部以及腿部出现的溃烂流脓等症状时,也可以起到改善的效果。
在使用药物的过程中需要做好皮肤的清洁,饮食上避免吃一些辛辣刺激性食物,比如麻辣烫以及火锅等,会对病情的恢复造成影响。
摘自2023-4-20中国中医药报
赵尚华,男,1943年出生,山西省原平市人,山西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长期从事中医外科学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在周围血管病、乳房病和肿瘤的治疗方面有独到经验。著有《中医外科心得集》《中医外科外治法》《中医外科类聚方》等多部著作。
组成:川椒15g,艾叶15g,桂枝15g,透骨草30g,防风15g,生川乌15g,桑枝15g,槐枝15g,当归30g,苏木10g,红花10g,蒜辫1条。
功效:温经散寒,活血祛风,消肿止痛。
主治:脱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初起属阳虚寒凝、经脉闭阻者,症见患肢麻木酸困、时有抽搐,久则间歇性跛行,甚则肌肉逐渐萎缩,局部肤色苍白,粗糙不泽,患处发凉、疼痛,趾甲增厚色暗,趺阳脉、太溪脉搏动弱或消失,舌淡苔白,脉沉细。亦可用治雷诺氏综合征等证情相符者。
用法:大盆煎汤,熏洗患处,再浸泡或湿敷患处,每日1~3次,每次30分钟,每剂可用3日。配合内服方药,内外结合治疗,效果更佳。
方解:脱疽即现代医学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中、小动脉和静脉的节段性炎症性疾病,主要侵犯末梢血管,下肢多见。本方多用于寒凝经脉所致的脱疽初期。方中川椒纯阳之品,辛热燥散,外用能通血脉,开腠理,散寒除湿;艾叶具有温气血、通经络、散内寒之功。二者合用治寒疮冷痛,可以温通血脉、袪风散寒,是为君药。辅以桂枝温经通络、散寒止痛,川乌温散结肿;透骨草辛温除湿、活血止痛,以增强散寒通络、活血消肿之效;佐以当归、苏木、红花养血活血、散瘀消肿;槐枝、桑枝利关节、活络舒筋,血活则瘀散肿消,络通则结消毒解;防风祛风止痛,蒜辫辛散温通,是为使药,以加强消散结肿、宣泄内毒之功。诸药合用,共奏温经散寒、活血祛风、消肿止痛之功。
(山西省大同新建康医院 周益新 整理)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